第一篇:新课程理念下青年化学教师的转型
新课程理念下青年化学教师的转型
杨 欢 渭南市高级中学化学组
摘要: 在陕西省高中新课改实施的第一年很多青年化学教师(从教五至七年)面对新教材的新体系而茫然不知所措,无论从思想上还是从理论储备上都处于混沌状态。任何教育理念、教育原则、教育内容都是经过教师们得以实践和实现的。只有一线教师才能将理想的课程转变为现实课程。青年教师做为学校进行课改的生力军,他们责无旁贷地接受新课改的挑战,但他们也处在新旧思想交汇的矛盾中,因而充分反思自己以前的教学活动,加速教学行为的转型。以适应教师的专业化成为当前世界范围内教师发展的趋势和普通要求。关键词:混沌状态;高中新课改;教师的专业化;青年化学教师 信息技术的“无孔不入”使传统的教育观念在纷繁复杂的教育现象面前难以应对,新的教育观正是在此“内忧外患”之际应运而生。教育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成为关系人类生存命运的重要前提,作为从事教育事业的青年教师们在这新旧教育体系交替的关键时刻,更应该站稳脚跟看准方向,走在教育改革的前列。作为从教五至七年的青年化学教师,从其知识上看,以对高中化学教材体系已有初步理解,从中也体会到一些教育实践的问题;由于从教时间短并没有受传统教育影响过深,因而接受教育新理念会更积极更容易。进行新课程之前青年教师应该先进行自我定位,角色转变,构建新的职业框架体系。
一、重新认识自己的职业,从“职员”到“老板”角色的转变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句《师说》中对教师的定论,从中也暗示了教师不仅仅只是传授课本知识,还肩负有传承民族精神的双重责任。在新时代的召唤下,人们以新的代名词称呼教师——园丁、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些从不同层面都已经映射了今天教育改革的必然性,随着信息时代步伐的加快,我们所面对的学生也在变化,而今的青年教师步履艰难,盲从老师傅做一名好的“教书匠”,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学校、家庭、学生的需要。很多青年教师起初的给自己的定位就是把一堂课上“好”,所谓的“好”就是将自己准备的内容讲完,学生会做题,考试有好成绩。自己就是个“技术员”角色,用别人设计好的课程达到别人设计好的目标的知识传授者。处在混沌状态的青年教师,他们对于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具有很高的敏感性,但又因为缺乏必要的理论支持。早在20世纪80年代,“教师即研究者”已经在欧美教育界广为流传,目前随着我国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研究型教师”、“教师专业化发展”已是大的趋势,作为青年教师更应提早更好的做好充分的思想洗礼,提早从传统的教育怪圈中跳出来。《学会生存》对教师角色做了精辟论述:“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考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1].长期以来,受“理论本论”的影响,人们容易将教育理论的产生者作为是各个学院、大学、研究所里的研究者们的专利,教师既没有必要也没有能力参与教育科学研究,教师仅仅是教育改革的被动执行者,课程的传递者。[2]教师经常埋怨现行教育理论对自己工作没有有效的作用,试想裁缝在没有你的尺寸的情况下,只是根据自己的观察为你做出的衣服,你穿上可能会不太合适。新课程改革的主旨就是唤醒教师们封闭已久的忧患意识,教师不再是守着整理好的老教案可以一遍又一遍的复制给学生,或者是进行习题的更新而已。这样下去教师也会很疲惫,也很快的失去了兴趣,试想对上课失去兴趣觉得上课只是为完成一种任务的老师学生能不感到厌烦吗?这也引发学生的厌学。新课程改革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那么教师就应该先有创新意识,当前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便是解放教师的个性,减轻教师在教学以外的负担,使教师会教,乐教、实现创造性的教。斯腾豪斯明确指出:“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教育的发展”。新课改的实施实际上更加确定了我们教师的“老板”地位,重新赢得属于自己的权利---课程权力, 是指国家课程政策所赋予的教师实施课程改革的权力, 包括课程决策参与权、课程设计权、课程实施权、课程评价权、课程研究权等。一段时间以来, 课程实施与改革中存在着严重的课程权力失衡现象:教师课程权力的缺失,使教师在课程决策、编制与管理中没有话语权, 成为大纲、教材与教参的活工具, 严重地压抑了教师参与课程改革的主动性与课程实施的创造性;[3] 由我们来规划并实行课改,协调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的距离,正是因为我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角色变化,也就没有履行开发研究性学习和校本课程这些职责。教师应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马克思指出“能给人以尊严的只有这种职业——在从事这种职业时我们不是作为奴隶般的工具,而是在自己的领域内独立地进行创造”。
二、追溯过去的教学历程,青年教师应重新理解教学的本质。社会的发展使关注教育的学者们重新审视教育的本质问题,作为青年教师更应顺应时代的召唤更新理念,传统的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本质观以滞后与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实践及现阶段社会改革的实践。传统的教学只理解为“将知识打开,内化、外化。”“教学工作就是将知识加工的过程,即每位数、理、化教师把数学公式、物理、化学的原理展开,演示其逻辑推理或实验探索过程”。这必将导致学生知识的陈旧,始终用接收的方式再原有的基础上消化知识,缺乏创新意识,学生也就成了接受知识的“容器”,而不是自主知识的“习得者”。因而我们在重视学科知识学习的同时,要更新发展自己的知识观,不能按照传统的知识中心论来理解教学的本质。[4]
在新课程、新理念的指导下,青年教师也不能盲目地将新课程理解为师生间的交往活动,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而淡化了教师作为知识传承者的主导地位,交往活动只强调了师生间平等交流的关系,交往只是教学的一种形式而已,并不是所有的课堂教学都需要师生交流,如果没有一定的知识底线谈何交流?新课改并没有削弱知识的主导地位,提高能力与方法不能割裂与知识的关系。相反新的教材在原有基础上将知识深化,更能向学生展示其现象背后的本质。我们要树立育人为本的教学本质观。新的社会现实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教育价值上,它必须是以社会发展为中心的教育价值观与以个人发展为中心的教育价值观的统一,强调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提升人的精神生活,培养健全的人格,以追求人类精神的完善;在教育目标上,必须力求实现提升人性与提升人力的统一,培养既有健全人格又有生产技能的劳动者,培养既有明确的生活目标,又有高尚的审美情趣,又能创造生活和懂得生活的人;在教育内容上,必须把传播人类文化价值观念和伦理道德规范与传授科学知识和实际技能有机地结合起来,教育不仅要教给学生实用知识,为他们提供就业准备,而且还要帮助他们形成道德责任和义务感。[5] 充分体现新理念下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合作”。
三、关注教材的变革,重新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美国六十年代初出现了一次教育改革浪潮,其中有代表性的教学论思想是布鲁纳的结构课程理论。布鲁纳认为,要使学生在学校所学到的知识在今后一生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不论我们选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 正在使用的各种版本的教材在必修内容中都以框架式将高中化学知识展示给学生,无论今后学生选择文科还是理科都不影响学生对任何一科知识框架的整体性。新教材在必修阶段将所有的高中化学知识展示给学生,给他们提供足够大的知识空间,像人们去超市购物一样,首先货物齐全,选购者可以先浏览一遍,再根据需要进一步选择。但去超市的人不一定都要购物,有的只是去开开眼界而已。同样必修教材就起到提供种类齐全的物品的作用。
其次新课程呼唤综合型教师,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变化。多年来,学校教学一直是分科进行的,教师的角色一旦确定,不少教师便画地为牢,把自己禁锢在学科的壁垒之中,不涉猎其他的学科知识。这种单一的知识结构,不能适应新课程的需要。终身学习是进入21世纪的一把钥匙。教师应该以“教育”作为其专业领域,而不是以任教学科为其专业领域。“教育”关切的是如何培养完整的人,而不是以传
[6]授某一学科领域的知识和技能为终极。《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强调高中阶段的教育仍然是基础教育,对于提高国民素质承担着重要任务,即“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普通高中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7]做为从事基础教育的我们更应意识到这一点。我们很注重书本上显形知识的传授,对于知识内力所引发地情感传递以及能力培养被忽略了,我们不能忽视默会知识的存在和作用,显性知识可以说只是“ 冰山的一角” , 而隐性知识则是隐藏在冰山底部的大部分隐性知识是智力资本, 是给大树提供营养的树根, 显性知识不过是树上的果实。[8]所以, 知识准备的重心和落脚点是对隐性知识的挖掘, 特别是隐性知识的共享、持续的学习和创新。例如化学实验中仪器的选择与连接就有艺术性在里面,在老师操作过程中一定刻意地展现出来,让学生通过观察去领悟其中,就像欣赏画家做画的情境一样,没有能用语言来表达出来,当然除了一些仪器安全性讲解;再例如化学上对电子式书写的教学,电子式书写也讲求对称协调,这些都只能让学生从你传授知识时感悟到,而这就要求备课时有所设计。默会知识论向传统知识的学习提出了挑战,人们没有意识到默会成分是另一种知识,在不经意间忽视了默会知识的学习。然而,大量的事实证明:“实践的技能很难诉诸于文字”,“科学的创新根源于默会的力量”。[9]
最后就是青年教师自己专业知识地拓展,新课改的选修加必修模式,在原有基础上要求知识水平的提高,不然你就驾御不了课堂,也就谈不上什么情感过程,更谈不上对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自己是一个学习者,即也要向学生学习,从学生中“汲水”来补充自己;其次更应该是一个引导者、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即引导学生自己去“汲水”,甚至自己去引来鲜活的水,教师不必也不可能无所不知、无所不晓。[10]在高中阶段,由于高考的负面导向作用及化学课程和教材的滞后,重知识认知,轻实验技能和情感意志培养;重信息传输与储存,轻信息转换加工与迁移应用。[11]试想没有教师对知识系统的熟练掌握,哪能有新的适应要求的教学设计产生?这就对教师的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使教师要不断学习充电,不断更新专业知识,不断扩大知识领域,不断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
四、关注新型学生个性发展,合理变革自身人格魅力。
处在高中阶段的学生正是重要的青春发育期,这一阶段的学生已经将自己摆在成人的地位上,开始处处以大人自居,事事有自己的主见,力求摆脱成人的“束缚”,有人称这一时期为“心理断乳期”。他们希望家长教师把自己当成人看,尊重自己,平等的态度对待自己。他们的自我意识迅速发展,开始发现自我,认识自我,在评价他人的基础上评价自我,但受自我认知水平的限制,往往不能正确的认识自己,并且对外界的评价极具敏感,从而产生严重的叛逆心理。[12]在社会日趋发展的今天,学生的复杂心理也是教师进行有效教学时需要面对和解决的主要问题。传统的教学观同时也剥夺了学生的一些自主权,学生也应该具有课程权利,然而学生基本上处于一种课程权力的“真空状态”, 没有表达权、选择权、参与权和创造权, 只能作为知识的容器被动地局限在大纲、教材、教参和教师所预定的框架里, 根本无法满足个人主动发展的需要。[13]学生也就过早的对学习产生厌烦,应对这样的学生就需要教师有良好的心理品质,用自己职业上的人格魅力去缓冲学生的不平衡的心理。教师广阔的求知兴趣, 使他们对人生充满积极和乐观地情绪,开阔他们的视野, 丰富他们的知识。而且, 教师广阔的兴趣也是推动学生探索欲望, 激发学生求知欲的[14]重要因素。学生眼中的优秀教师是课堂新颖,能吸引他们,能沟通,和他们平起平坐;有广泛兴趣,知识面宽,能捕捉时尚和信息的老师。课本和教师是权威的时代已经过去,迎接我们的是新的挑战,我们和学生教学同步,相互启发共同进步的时代。
当今的教育,天天都在改革,月月都有新的变化,如果一个教师不思进取,不继续学习,即便他以前的成绩再大,他也终究会被淘汰,教师,哪怕是名师,也应该常“与书做伴,与书对话,与书同行”。[15] “没有教师的生命质量的提升,就很难有高的教育质量;没有教师精神的解放,就很难有学生精神的解放;没有教师的主动发展,就很难有学生的主动发展;没有教师的教育创造,就很难有学生的创造精神。” [16] 让21世纪我国化学教育由“为了考试”向“为了生活”转变,真正实现“化学是21世纪中心学科”的崇高目标。[17] 高中新课程需要新型的教师,新课程已经起航了,做为掌舵的我们应该与之融为一体,共同面对未来的风风雨雨,教师教学行为变化的速度和程度有决定着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的进程和成败。我们在行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体验创造性冲动所浸透的欣喜。
参考文献
[1]王德勋、皇甫素飞.试论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专业素养的构成[J].成人教育, 2007,(12):51.[2]申继亮.教学反思与行为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36-37.[3]陈旭东.教师课程权利意识薄弱的成因及对策[J].教育发展研究, 2005,(11)[4]廖哲勋.我的教学本质观[J].课程.教材.教法, 2005,(7):20——27.[5]罗应涛
提高人文素养是当前中国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课题[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12):17-19.[6]刘捷.高中新课程与教师专业发展[M].天津: 天津教育出版社, 2005:1 [7]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8]苏新宁.组织知识管理[M].北京: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4:55 [9] 廖哲勋.我的教学本质观[J].课程.教材.教法, 2005,(7):20——27.[10]章立早.细说“一桶水”与“一杯水”[J].北京教育,2003,(11):27.[11]张义红.论和谐社会中的教师素养[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2)[12]刘万里.青少年叛逆心理的成因与对策 [J] 青年研究 [13] 陈旭东.教师课程权利意识薄弱的成因及对策
[J] 教育发展研究
2005,11 [14]李晔.影响教师专业成长的心理品质[J].新课程研究,2008,(2):13----14.[15] 刘捷.高中新课程与教师专业发展[M].天津: 天津教育出版社, 2005:1 [16]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3.[17]陈世华.缄默知识理论及其化学教育意义[J].化学教育, 2002,(11):4-5.
第二篇: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课堂教学
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课堂教学 ——教学模式与化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摘要: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指导下,通过教学实践抽象概括而形成的一种教学策略体系。教学模式不同于一般具体的教学方式,它强调整体性、程序性,但也并非一成不变的。在教学模式改革这个整体行为中,教学目标的定位和设计是基础,教学内容的处理和设计是核心,教学结构的过程和方法的选用和设计是手段。启发式教学模式应该是以素质教育目标为基础,推导出相应的教学内容设计和教学结构、过程、方法设定的有机整体。启发式教学模式是对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模式在目标、内容、形式及手段上的根本否定和变革,但它并非是一种机械式的课堂教学模式,而是一种基本的教学思维模式。整个教学活动呈现出以学生的主体活动为主线,以教师主导为辅线的动态构成。
关键词:
导入 精讲点拨 设疑 小结
正文: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指导下,通过教学实践抽象概括而形成的一种教学策略体系。教学模式不同于一般具体的教学方式,它强调整体性、程序性,但也并非一成不变的。培养和提高人的素质是教育教学的目标。围绕这一目标,人们在教学领域进行了广泛的探索和实践,启发式教学就是其中实践范围最广,影响最大的一种教学模式。
达维多夫说:“要解决现代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归根结底要通过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设计而改变思维类型。”显然,在教学模式改革这个整体行为中,教学目标的定位和设计是基础,教学内容的处理和设计是核心,教学结构的过程和方法的选用和设计是手段。启发式教学模式应该是以素质教育目标为基础,推导出相应的教学内容设计和教学结构、过程、方法设定的有机整体。
近几年来,我在化学教学实践中为全面提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了启发式教学模式的整体实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大致可分为四个层次,现就一些感悟简述如下:
一、导入要奇——兴趣性
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学习环境,揭示该课知识的社会实践意义,以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这一阶段可直接作为新课导入,也可以设计在新课导入和进入新知识学习之间的过渡,但它决不等同于导入过程,而是启发式教学必不可少的重要一步,因为它直接牵动着学生发现、探索问题的兴趣。夸美纽斯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光明的教学途径之一。” 如果教师通过导课能够创设一种有趣的思维意境,从而刺激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无疑会使教学事半功倍,例如,在讲氢氧化钠的性质时,可以设计几个非常有趣的实验:(1)将氢氧化钠固体放入热水中,水会沸腾起来,为什么?(2)向盛氢氧化钠溶液的两支试管中分别滴加紫色的石蕊试液和无色的酚酞试液,观察显示的颜色。同学们带着一些问题自己去认识、分析、概括评价一下,这样一定能激发学生的思维主动性。
这一阶段,从教育教学目标上,否定了以传授知识为目标的注入式教学,变教师讲授知识为学生探求知识,把教学的基点定位在发展思维和培养能力方面。从教学内容上讲,教师创设的情境和显现的内容,必须和教学的重点内容相关联,但最好不要是结论性的答案,而是在基本结论的一定范围内,留有余地,以便充分发展学生探索问题的能力。从教学结构上讲,这一阶段以学生观察、联想活动为主,教师通过媒体显示或实物显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奋点。
二、精讲点拨——科学性
通过启发式教学模式的第一阶段,学生基本上都能进入有意义学习的心理过程,但千万不要认为直接讲授知识的时机已经成熟,否则,将截断学生的思维和能力发展过程。教师应当承接第一阶段给学生呈现的与教学重点相关联的内容,通过精要、生动的讲解,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引导学生逐步接近知识结构。对于知识的讲授,无须讲求立论、讲解、分析、小结的完美程序。要知道这种完美的程序,只对教师“完成任务”的自我感觉有用,甚至是一种变相的对学生不负责任。教师必须把主要的精力放在捕捉学生学习的障碍和思维的灵感方面,并及时开导启发。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让学生沿着思维的阶梯,在教师有效的引导下,自觉地发现、掌握知识,从而调动他们潜在的勇气、胆识,培养他们的能力。在教学结构上,该阶段表现为通过教师的非定性讲述,勾勒出知识结构的模糊概况。学生在形式上是被动的,但在思维活动中,仍然居于有意义的主动地位。在这一教学阶段,教师通过讲解,勾勒出知识结构的轮廓,教师处于主导角色的位置。教师若要成为“主导”,重点应放在如何启发学生的“学”上。那么,教师必须转变备课只熟悉教参和教材,上课“照本宣科”的轻备课,重授课的教学思路,确立重备课,活课堂的教学思路。教学大纲和教材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仅仅为教师提供了教学的基本线索,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不仅要熟悉教学内容,而且要着重掌握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学生的认知和能力培养目标。围绕这一目标,广泛搜集现实的材料,设定使用的媒体和教学方法,并使之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扎实、科学、全面的备课,将会使课堂教学厚积薄发,游刃有余。从这个意义上看,教师备课的工作量要远远超过上课的工作量。
三、巧设疑问——思维性
古希腊教育家亚里斯多德讲过一段名言:“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日本的课堂提问研究者把提问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徒劳的提问”;另一类是“重要的提问”,而区别两者的重要标志,就是看提问是否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设疑应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先感知后概括,亦即从实验事实入手,去归纳概括某种结论或道理,以实现学生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
“问题”是开启思维和发展思维的源泉,“一个问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而是开放式的”已成为日本教育家集中研究的问题,他们认为:“这是未来不断开发新技术人才必须具备的思维模式。”启发式教学模式以发展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为目的,传授知识仅仅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一个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是课堂教学的轴心,在教学结构上,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形成一种合作关系,既可以是师生之间的个别或群体讨论与对话,又可以表现为学生之间的个别或群体讨论与对话。这一过程是启发式教学模式的灵魂,教师要尽可能地有意制造认知过程中的障碍,如提供正反两方面的立论,故意误导等,从而使学生在迂回曲折、历经坎坷的多向思维之后,获取知识。在教学技巧上,教师要尊重持不同观点或者是错误观点的学生,要保护好学生的积极性。
四、小结精简——逻辑性
在经过前三个阶段的教学过程之后,教师要抓住学生急于鉴别自己探索结果的心理,回到主导地位中去,剖析错漏,归纳、推导出正确的结论,具体、准确、系统地讲述知识内涵和构成。化学课的小结,也是启发式教学模式的一个重要环节。这一过程带有总结的性质,与传统教学总结不同的是,教师不是对自己的分段讲述进行自我总结,而是在学生自我发展的基础上,通过疏理学生认识结果,推导出结论,是学生由形象思维能力向抽象思维能力的迈进。由于学生思维主动性的贯穿和渗透,其教学结构表现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能动作用实现了有机的统一。
启发式教学模式是对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模式在目标、内容、形式及手段上的根本否定和变革,但它并非是一种机械式的课堂教学模式,而是一种基本的教学思维模式。谈话法、讨论法、图示法、愉快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各种具体的教学方法的有机融合,将使这种教学模式更加充实和丰满。整个教学活动呈现出以学生的主体活动为主线,以教师主导为辅线的动态构成。
第三篇: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课堂转型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课堂转型
小学语文新课标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新形势下的语文课堂教学,不再仅是为了教知识而教语文,更多的关注学生语文能力全面提升,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的熏陶感染。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已经与传统课堂发生了根本改变,由“教”为中心变“学”为中心,呼唤着观念更新和课堂转型。下面,我以新课程理念为基准,结合现在语文课堂中的一些问题,谈谈一些浅显的认识。
一、转变教学观念,落实“以生为本”
许多语文教师在课前都认真钻研教材,感觉备课备得足够充分,却发现往往事倍功半,教学效率比较低下,我认为主要原因是忽视了对学生认知水平、年龄特点、学习需求、认知规律等方面的研究,致使教学目标不符合学生实际,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普遍不好。针对这一问题,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由、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在课堂上重点教学
—1— 生不会的内容,学生一读就懂的内容没必要再啰里啰嗦,关注学情,以学导教。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让每个学生主动参与,都要动起来。例如课程标准阅读建议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阅读教学应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
二、认真组织教学,注重“以趣激学”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要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望,课堂教学才有效率、才有成效。而目前在教学上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是,单调枯燥以教师为主的,没有效益的教学活动居多,丰富有趣的以学生为主的,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发展的教学活动偏少,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充分发挥,教学效益低下。因此语文课要致力于建设开放有活力的语文课程,鼓励学生自由阅读,自主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伟大领袖毛主席说过,“要允许人家犯错误和改正错误”。教学也是一样,课堂上要允许学生犯错,学生才会敢说,敢表达。教师可运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加强直观教学,或采用竞赛、游戏的教学形式激发、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课堂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分层次设计教学问题,激发鼓励一些不善发言的同学回答稍简单、容易答的题,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要吝啬自己对学生赏识、夸赞的语言,当学生有一些进步时,教师要及时鼓励表扬,—2— 表扬激励的语言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在班内及时树立榜样,以榜样激励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激起全体学生比学赶超、争先上进的愿望,努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三、强化教学实践,注重“读写结合”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际性课程,要重点加强口语交际训练和习作表达。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教学时,教师应创设具体的交际情景,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鼓励学生自由表达,抓住要点,说清意思。写作训练,应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创造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表达真情实感。写作教学的取材要尽量来源于生活,贴近于学生的生活实际,鼓励学生自己亲身经历过的,选好内容,教师指导如何有顺序的组织材料,如何把内容写具体。另外,要加强阅读课上的小练笔,渗透习作方法指导。加强课外阅读。鼓励学生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帮助学生制定学期课外阅读计划,拟定图书目录,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教师可采用多种形式的激励措施,不断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
四、积极引导学习,鼓励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
新课标积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如何在教学实践中正确处理合作学习与自主学习的关系显的很重要。其中自主学习是基础。自主学习不仅仅是一种学习理念,更是一种学习方法和态度。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学会与他人合作,—3— 对于中学生来说尤为重要。新课程标准中,阅读教学建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应该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是一个鲜活的、动态生成的过程。审视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为什么大都是生硬的、僵化的呢?分析原因,还主要在于教师。目前,多数语文教师中,教师教教材的多,用教材教的少,教师过分关注学生对知识的识记;多数教师的教学走教案,关心自己的教学预设多,把学生生来硬拽的往自己的设计思路上走,而很少关注学情,积极利用生成性的资源。课堂上应重点解决学生的疑难点,摒弃那些面面俱到,浅层次的问题,鼓励学生自主探索,探寻有价值的问题。另外,当课堂教学环节与自己的教案设计不一致时,教师要更多关注课堂生成,抓住一切机会,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些问题可能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思维,探究的过程,享受过程也是一种收获。课堂上,让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去读课文,从课文中寻找答案,要比教师直接提出问题让学生解决会更具有激励性,效果要好得多。
总之,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们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操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学工作中,我们要不断更新知识,更新观念,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去感染激励学生。
2016年12月27日
—4—
第四篇:谈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课堂教学
谈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课堂教学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充分体现了“以发展为本”的指导思想,国家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颁布,标志着化学教育改革进入了一个崭新时代。《标准》确立了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主旨;重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联系;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学习方式;强化评价的诊断、激励与发展功能,无处不渗透着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以发展为本。当前,摆在广大化学教师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在化学课堂中贯彻《标准》新理念——关注学生的发展,或者说怎样改革化学课堂教学才能落实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为此,笔者结合学习和教学实际谈一些自己的体会。
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
要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就要在教学设计中树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现代教育理念,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确定目标要有利于学生的发展,鼓励学生参与目标设计。结合化学学科特点,为学生提供开放的、面向实际的、主动探究的学习环境,把教材变为重要的课程资源,以社会、生活中现实问题立意,结合社会热点、焦点、科技及人类密切相关的问题为素材,结合巧妙设计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课时教学设计要体现一节课的全过程,但不需要将各个环节一一罗列,时间分配上要留有余地,应突出重点,突出设计理念及思路。设计时多进行换位思考:如果我是学生,这一课题的学习中我有哪些问题、想法和作为?大致步骤可分为:
1、教学分析:教材分析,学生分析,相关课程资源,背景资料等。
2、教学目标:①情感态度目标;②知识技能目标;③过程与方法目标。目的的确定要从学生、学校、地区的实际出发。
3、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4、教学用具:实验器材、课件设计、目标反馈练习、教学媒体等。
5、教学活动设计:情景创设、提问设计、学生活动设计、设计说明、估用时间、总结、拓展、板书设计等。
二、在化学教学中三维目标的实现
本次课程改革,将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列为化学课程目标,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主旨,学习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寻找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认识化学世界,并结合化学提供的丰富素材,使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科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教学中我们要处理好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的关系,实际教学过程是知、情、意、行交织统一的过程,需要做好整合过程,实现三维目标的和谐统一。过去由于过分追求知识与能力目标,忽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课堂上基本上是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缺乏师生之间的交往和感情共鸣,课堂单调、古板、导致知识掌握不牢固。在新理念驱动下,教学更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例如:在“水的组成”的探究活动中,教师可设计如下基本思路:①展示水资源的重要性,同时提出“水的组成”,自然地引入本课题的学习;②质疑、猜想,让学生提出有关水的组成的猜想;③学生分组动手实验探究,并记录现象和数据;④数据处理,运用物理、数学的相关知识推算水分子的构成;⑤运用分子、原子、元素等概念解释探究现象;⑥讨论、交流总结形成结论。实践证明这种设计效果非常好,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注重科学探究的设计和培养,不仅使知识与技能目标得到较好的落实,而且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也得到很好的体现,使课堂活泼而有吸引力、生命力。
三、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教为学服务
“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构建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的信息,而根据先前认知结构主动地有选择地知觉外在信息,构建当前事物的意义。”那么教育改革就落实到学生学习行为上,必须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参与教和学的全过程。新课程理念强调培养学生全新的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在关注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注重过程体验,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情感,结合化学教学的学科特点,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例如,在“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这一课题的教学设计中,根据当地的情况(宁南山区)分析,水污染这一内容学生较陌生,但水资源的缺乏学生体会很深刻,为此我设计了自主学习的课题:①西安乡水资源的分布及质量调查;②淡水资源短缺与我乡的经济发展;③给乡政府的建议书: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④给全校师生的倡议书:节约每一滴水。而对水污染则用讲座、科普小电影等进行。在开展这些活动的同时,教给学生方法,而课堂则变为学生讨论、交流的场所,教师及时点评和鼓励,为学生提供展示平台,重在服务。在活动中学生学会了自主、合作的学习方法,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使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人。
四、贴近生活,优化化学课程资源
在教学中多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究并获取有关知识和经验,挖掘素材,优化化学课程资源,寻找新的视角和切入点,最终上升为理论,再从理论回到生活,加深学生对“科学—技术—社会”观念的理解,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例如:①(序言)收集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变化,并加以比较有什么不同?②(燃烧及缓慢氧化)探究燃烧条件灭火的方法→解释“天火”“鬼火”等自然现象;③(质量守恒定理)探究化学变化前后的质量变化→解释煤燃烧后剩余的灰烬比煤的质量少;④(甲烷)农村沼气的使用前景、西气东输、常见化学纤维的简单区分;⑤(铁)现代工业的支柱——金属材料;⑥(酸碱盐)胃酸病人用药调查、自制酸碱指示剂、水垢的成分及除去、化学肥料的合理使用。教学中多开发这样与生产生活贴近的资源,既做到了理论与实际的联系,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又强化了人与自然环境共生共荣的意识。
五、重视化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当今社会,人类面临着人口、环境、能源、资源、健康等问题的挑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多学科的协同努力。化学与物理、生物、地理等学科有很多的联系,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有目的的设计一些跨学科的学习课题,使学生在已有各学科的基础上,对问题的认识尽可能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例如:①二氧化碳与光合作用;②溶液与生命运动;③土壤的简单分析;④水系的变迁及水资源的分布;⑤赤潮和水华现象;⑥水溶液的导电与金属的导电;⑦新能源的开发使用;⑧食品添加剂的种类、作用及不良影响。这些课题的学习中,学生体会到化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使学生从多角度去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决策能力、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当前,新课程已进入了全面推行阶段,我区二期“课堂质量工程”也已启动,这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带来了良好机遇,同时又为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我们应不断反思总结,以适应新理念下的化学课堂教学。参考文献: 贺湘善 吴俊明 等著《化学学科教育学》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 2 张行涛 郭东岐 《新世纪教师素养》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年 3 夏正盛 《化学课程标准教师读本》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
第五篇: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教学体会
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教学体会
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强调:基础教育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改变单一的接受性学习,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促使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新课程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使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有针对性、有效率的教学是一重要途径。教师的教学活动要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因此,新课标理念下的化学教学活动不应同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改变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是在教学活动中体现最新教学理念的关键。
一、鼓励学生化被动为主动的学习
1.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要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结合化学学科特点,为学生提供开放的、面向实际的、主动探究的学习环境,把教材变为重要的课程资源,以社会、生活中现实问题立意,结合社会热点、焦点、科技及人类密切相关的问题为素材,结合巧妙设计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改变学生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新课程理念强调培养学生全新的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在关注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注重过程体验,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情感,结合化学教学的学科特点,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化被动为主动,如主动编题,看书上的资料也能有编题的可能性。
二、注重细节教学,关注学生的想法和体验,保护并开发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在有限的课时内尽量多地安排学生进实验室,通过感性的体会激发学生的兴趣,这也是化学教师的心愿。教师如何指导学生有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周光召先生说:科学精神中最重要的,一个是实事求是,一个是追求真理,这是最根本的内容。在实验这种最体现真理的发现过程中,教师必将回答学生提出的若干为什么,如在nh4cl固体分解的实验中,有同学尝试把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了试管口,并且在实验报告中提出疑问为什么石蕊试纸变蓝了,而不是变红了?,书上只是介绍了分解产生的nh3和hcl在冷处相遇后又会化合为白色固体的事实,但学生多了一个加试纸的动作,多引出一个问题。教师对于这个细节的处理和回答,一定要让学生满意,有可能有偶然的因素,但学生看到的就是真理,教师是否引导到两种气体的扩散速率上去呢,虽然书上没有要求,但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有了教师的引导和鼓励是否可以激发他更深入地自我学习呢?
化学实验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将化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与生活密切联系的知识将会使学生认识到生活、生产中处处有化学,化学就在身边,更深刻地认识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及用知识、智慧和行动保护环境的责任心和光荣感。也充分体现化学课程的人文内涵,发挥化学课程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积极作用。
三、注重知识传承,把化学知识从零散的记忆整合为理论知识的贯穿体验
在学习高中化学的过程中,大多学生有知识杂乱、记忆点多的印象,知其然,然后知其所以然。虽然由于一些知识教授范围的局限性,教师不能在高中课堂上完整地阐述一门科学。但授之以渔的教学策略应该是教师所追求的,给学生一些启迪,让学生有自动往深和全去探索的目标和勇气,但如何实施,这需要一些教学设计和联想。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纵贯知识体系,特别是将学科中一些抽象的理论知识生活化、经验化。
初三在讲实验室制co2气体的选料时,特别强调不能用碳酸钙和硫酸反应,理由是生成物caso4是微溶物,生成后影响碳酸钙和硫酸的接触,所以要用盐酸。此时已经间接指出了物质间的接触是反应的必要条件,接触机会越多、接触面越广,反应越容易进行,速率越快。在高中化学中,出现了钝化现象,提到铝表面生成的致密氧化膜,能阻止铝和浓硫酸的接触,而用硝酸汞处理过铝后,会看到铝失去致密氧化膜后的长白毛的现象。化学的教学从表象上升到反应速率理论,教师若将相关知识联想起来,把初中一些记忆性的知识拔高到理论层面,交给学生一把通用钥匙,学生在遇到新情境时才能不变应万变。
四、注重师生互动,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多年来,课堂上教师习惯于自己设计问题,提出问题,让学生探究,很少让学生去发现问题,导致突然给学生机会让学生提问时,竟然不知道如何提问。教师只说不听,学生只听不说的机械课堂教学,让学生兴趣大减,没有兴趣的学习会让人觉得累,再加上过多的作业,高达44%的人都表现得累、无兴趣。调查部分学生的回答累,没精力、想睡觉,人不在状态、作业越来越多,忙得没时间思考、无兴趣,脑子懒得动。有一部分自信独立能力强的学生,发现问题时更相信自己的能力,不会提出问题与教师交流。
师生交流互动是教学过程的本质属性,交流互动是主体间的相互联系与能动的反映,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教师与学生彼此间形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