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课程理念下教师的角色转变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的角色转变
摘要: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已经全面展开,其对教师产生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新课程的实施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上,教师的角色是课堂教学的核心。旧形式的教育理念使得绝大多数的教师将自己定位成一个很不合适的角色,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转变角色,本文将浅谈教师的观念和角色在教学、思想等方面应对新课程理念应该作出的转变。
关键字:
新课程理念教师观角色转变
教师的作用主要是传道、授业、解惑;以前是师道尊严,教师神圣不可侵犯;而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因此教师的观念要有大的转变。面临新的形势与挑战,教师应及时调整好自己的心态,转变自己的观念,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
一、传授知识观念
(一)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
传统的教学教师重视的是对知识传授,没有注意到学生是否接受。把所有要学的知识像打针一样直接灌输给学生,学生就像硬邦邦钢铁一样不能接受、毫不反映。只有通过学生的亲身的实践体验,理解知识,才能吸收知识,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发展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
也就是要求教师从“讲师”到“导师”的转变,“讲师”与“导师”仅一字之差,但却体现了截然不同的教育理念,就是说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存在,重视他们的需求,他们的情感,他们现有的认知水平,并给学生创造一种平等民主、和谐愉悦的对话氛围。其次,强调双边的参与,积极互动。再次,强调师生之间理论观点的坦诚碰撞、思维方式的交流沟通。所以说,教师在新课程理念下要通过知识、技能的传授,最大限度地发挥课程潜能,实现育人的功效。
(二)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
陶行知先生关于教师要教学做合一的观点,他说:一,先生的责任在教学生学;二,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三,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
在旧形式的课程教学中,以教师“讲”为中心,是灌输式教学,这种教法使得学生被动学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下降,影响学生的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新课程要求,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学生更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要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建立一个健康、平等的新型的师生关系,课堂上“不怕学生胡说,就怕学生不说”,教师千万不能扼杀学生的“求异”思维,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三)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在一个故事中,师傅只给徒弟鱼,没有徒弟你钓鱼的方法,最后徒弟只会饿死。说明了教学过程的重要性,教师在教学中把重点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过程上,暴露知识的思维过程,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规律,寻求真理。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锻炼思维,发展能力。新课程理念之前教育忽略过程的理解,直接告诉答案,使学生对知识一知半解,知识出现断层,思维得不到锻炼,教学达不到根本的让学生具备学习的素质的要求高度。
二、教师自身发展观念
教师的素质和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课程实施的效果和教育教学质量,新课程理念对教师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个教师若没有科研意识,则会缺乏发现、创新。新课程理念要求广大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应树立科研的意识,把科研和日常工作结合起来,并养成学习、思考、总结的习惯。一方面要在日常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进行研究;另一方面,要善于将实践经验上升为有一定理论或实践价值的教育科研成果。教师要经常动笔,总结自己的研究成果,并善于将成果发表,得到社会的公认。
另外教师要从学生处学习并改进自身的学习与教学方法,教学相长是教学一个很高的境界,教师边教学、边研究、边总结,不仅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而且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和能力。这要求每个教师要具有发现问题的能力、信息处理的能力、开拓创新的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同时还要具有坚持真理,勇于探索,实事求是,严谨治学,发扬民主,百家争鸣的道德素养。在科研的过程,要进行不断反思,因为没有反思就没有进步。在新课程中,只有进行反思性研究的教师才能真正理解学生,才能不断的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学行为,才能在课程改革中与学生一起成长,成为现代的新型教师。
三、教师的爱
一切成功的教育,皆出于爱心。教师对学生的爱,是教师高尚思想情感的自我表现,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教育力量。
教师的爱具有社会性。教师是受社会委托的实施者,教师的爱反映了一定社会对教育的要求,成为一种社会的爱。它是一种社会意义上的“公爱”而不是个人利益上的“私爱”。当一个教师把自己的工作和民族振兴、祖国的富强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当他把学生看成祖国的未来、人类希望的时候,他就会在学生身上倾注自己全部的心血,毫无保留的贡献自己的精力、知识和才能。教师的爱具有教育性。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又是学生的引路人。教师对学生的爱,不仅仅是从生活上对他们关怀和爱护,更重要的是把学生培养成社会所希望的人。因此,教师的爱是一种以教育为主导力量的“育爱”。这要求教师在施教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师爱的教育力量。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度去爱护学生,使他们健康成长。教师的爱具有普遍性。教师施教的对象是一个学生集体,因而,教师对学生的爱也就成了面向学生集体的“泛爱”而不是针对个别学生的“偏爱”。教师教育学生的责任,在于使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发展。教师的爱具有稳定性。它不会随便而生,也不会随机而去。它表现为始终如一,持之以恒地热爱学生,而不是忽冷忽热,瞬间即变的感情冲动。
所以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参考文献:
高霞 《新课程下的教师观与教师角色转变》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二篇: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和理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这一交往昭示着传统的严格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共同体”。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意味着合作性意义建构,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显,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是一种分享理解,不再是关注“物”,而是关注活生生的人;上课不再是无谓的牺牲和时光的耗费,而是有意义的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当然,这个交往更重要地意味着教师在教学中角色的转变,即教师由传统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从传统中的知识的传授者转向现代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可以说,创设基于师生交往的互动、互惠的教学关系,是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而这一教学关系的形成又取决于教师角色的转变,因此,教师角色的转变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课改的成功与否。
一、强调师生交往,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
强调师生交往,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是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播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觉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间、学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这种信息包括知识、情感、需要、兴趣、价值等方面以及生活经验、行为规范等,通过这种广泛的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
构建新型的师生交往模式,首先必须从改变学生脑海中已习惯了的固有的课堂模式入手。新课程改革,要改变学生心目中的课堂上必须安静听讲、仔细记学习笔记的传统模式,构建课堂上应该自主学习,相互讨论,并在实验中论证所得的结论的新模式;要改变原课堂中教师不提问学生不能发言,要发言必须先举手、得到老师允许后再起立发言的习惯,建立起课堂上可以即时提问,可以在老师引导和
帮助下即时讨论的新方式;要改变原课堂中老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知识权威的旧观念,构建起老师是学生学习知识的组织者,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引导者,是学生提高学习效果的合作者的新观念。通过对学生的引导,让学生明白他们才是课堂的主体,他们必须也应该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必须也应该在自己的课堂上努力表现,尽可能地展示自己,让课堂成为自己走向成功的一个场所。构建新型的师生交往模式,必须对教师重新定位,进而对师生关系进行调适,形成师生交往的互动教学关系。《新课程标准》的目标就是让学生从课堂教学中体验到平等、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宽容、亲情与关爱,同时受到激励、鞭策、鼓舞、感化、指导和建议,形成积极的、丰富的人生态度与情感。因此,教师必须调整过去教学中的主导角色,变为对学生进行引导。其次要求教师通过网络学习、终身学习来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不断掌握最新学术动态,使自己教学内容不落伍,使自己在教学中更具有主动和优势,教会学生学习,引导学生探索,使学生具有终生学习的思想和能力。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通过面对面的交流及时捕捉学生的变化,来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克服障碍,使学习过程更为愉快,学生的学习欲望更为强烈。同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尽量创设增进学生间的交流和联系的情境,使学生在人格塑造上突出主体地位。教师要得到学生的尊重与信赖,靠的是自己的学知能力以及对学生的关心帮助,而不是教师这一天然职业权威。过去我们要求教师关心学生,民主平等地对待学生,但由于教师先天所拥有的知识权威、学生学习渠道权威和职业权威,使绝大部分教师在这方面做得很不好。现在,多媒体教学带给教师一个改变形象的契机,传统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教师在课堂中应把谈话交流作为教学的重要形式,这样有利于教师与学生及学生之间更好地互动。
构建新型的师生交往模式,还应改变传统课堂教学的封闭性。课堂教学的过程及达到的预期目标应不应该严格按教案设计的程序进行,也是我们应该探讨的问题。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教学是有计划有目标的活动,教学的运行也需要一定的程序。传统教学过分强调预设和封闭,从而使得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而缺乏生气和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只有开放,才能活跃课堂气氛。开放从内容角度讲,意味着从书本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生活是科学的基础,教育也必须回归生活世界。从课堂角度讲,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看成重要的课堂资源。从教学角度讲,要鼓励学生对教材的自我理解、自我解读,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
有个性化的过程。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与互动的过程。学生不是偶人,更不是配合教师上课的配角,而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活生生的人。他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勃勃地参与课堂活动,并成为课堂教学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复杂性和趣味性。课堂教学不应该是一个封闭系统,也不应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预设的目标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开放性地纳入直接经验、弹性灵活的成份以及始料未及的体验。要鼓励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即兴发挥,超越预定目标的要求。“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布鲁姆语)过程的开放也许会影响某些课时的教学进度或教学任务,但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课堂教学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和创新素质,这是学生发展也是教学发展的根本后劲。
目前,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多媒体教学的广泛应用,给现代课堂教学带来了一次革命性的机遇。特别是多媒体辅助教学,能给学生提供形象生动的感情材料,创设问题情景,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这时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三角形”就转变为“师生互动空间四面体”。这样,联系社会、生活、科技选取素材,进行学科知识渗透,实现教学内容开放,都已成为可能。
总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应给学生多一些自由,少一些限制;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批评;多一些引导,少一些灌输;多一些开放,少一些封闭。在师生沟通的方式方法上,追求创新,讲究艺术性和高效率,最终实现构建师生交往新模式的目标。
二、在新课程实施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几个变化
1、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在新课程实施中,学生的学习方式正由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向探究式学习转变,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从传课改视窗中教师角色的变化桂林民族师范学校 莫绍弟授知识的角色向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转变,教师要有更大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来面对他们的工作。以前作为知识传授者的教师,他们是知识的拥有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学生是在教师的控制和监督下被动进行学习;他们的教学以知识传授为主旨,课堂上大多是采用“满堂灌”、“注入式”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受到很大的限制,学生的情感、意志、兴趣、性格等方面不太受教师的关注。课堂的教学方向、内容、方法、进程、结果和质量等,都由教师决定和负责,学生的任务和责任就是“应试”和接受评定。
在新课程中,强调以学生为主,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师生共同寻找解决的方法。教师的主要职能已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各种潜能的唤醒者、开发者。教师作为促进者、唤醒者、开发者,其角色行为表现为:帮助学生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和发展能力;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与学生一起分享他们的情感体验和成功喜悦;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作为促进者,学生在自主观察、实验或讨论时,教师要积极地看,积极地听,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同时积极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采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教师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注意教育学生遵守纪律,与他人友好相处,耐心听取他人的观点、方法,讨论鉴别,比较优劣,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
2、由教学过程管理者转化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
以前教师是从主观出发,考虑最多的是教学目标、教学目的,是完成教学任务,所以教学以教师讲授为重点,满堂灌注入式,要求学生的想法、解法最好都是标准化,忽视了个性化。现在新课改中,要求教师将自己的角色定位在引导者上,因为学生素质的形成,是一个主体的建构过程,不是在整齐划一的批量加工中能完成的。教师要尊重差异性,尊重多样性,尊重创造性。作为引导者,教师要具有如下的一些角色行为:教师要记住自己的职责是教育所有的学生,因而要坚信每个学生都有学习的潜力。教师要慎重地运用学生原有的鉴定和介绍材料,对来自周围人对某一学生的评价小心地采纳,对学生不能形成先入为主的成见。在课堂教学中,要尽量地给每位学生同等的参与讨论的机会。要经常仔细地检查、反省自己是否在对待不同学生上有差别。要尽量公开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在实施奖励时,要做到公平、公正、公开。要常常了解学生的意见,看看他们是否察觉到了教师在期望上的偏差,随时审视,随时修正。
3、由绝对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师生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而且是绝对的权威。多年来,教师已经习惯了根据自己的设计思路进行教学,他们总是千方百计地将学生虽不大规范、但却完全正确、甚至是有创造的见地,按自己的要求“格式化”,“整齐划一”。
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在新课改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学过程不只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方案)的过程,而且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除了以上三大变化,教师还要对个人的知识结构、专业结构进行自我调整,力争做到文理交叉渗透,成为文理艺体贯通之全才。
总之,在这次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中,我们教师要积极投身进去,彻底转变观念,真正做到:在课程改革的酝酿阶段,是一位主动的认识者;在计划的制定阶段,是一位必要的参与者;在改革理念宣传阶段,是一位完全的接受者;在改革的课程编制阶段,是一位热心的建议者;在改革的传播阶段,是一位积极的学习者;在改革的实施阶段,是一位务实的实践者;在改革的效果评价阶段,是一位权威的发言者。
第三篇:新课程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新课程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浪潮滚滚而来,新课程体系在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以及管理等方面,都有了重大的创新和突破。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使我国教师队伍发生一次历史性的变化,每一位教师都必须做出自己的回答。新课程给教师带来的挑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教师角色的转变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是课程的研制、开发者。2、构建新型教学样式
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核心,包括发现学习、掌握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以及活动学习等。教师必须随着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重新建立自己的新型教学方式。、提高综合课程教学的素养 教师要具有综合性的专业知识修养,能够开展合作教学,具有课程资源开发的能力。、建立现代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方式
教师要建立一系列现代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方式,实现“六个”转变:从重教师的教转变为重学生的学,从重知识传授转变为重能力培养,从重认知转变为重情感,从重结果转变为重过程,从重教法转变为重学法,从重继承转变为重创造。
5、提高教育教学探究创造的素养
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到课程资源的开发等,是前所未有的创造过程,教师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科学探究,发挥自己聪明才智,创造性地发现和解决问题,共同创建起新的课程体系。教师必须具备教育教学探究创造的素养,投身到新课程改革之中,为新课程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的来说,新课程改革向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教学内容的飞速翻新,教学方法的日益进步,教学手段的逐步现代化以及终身教育观念的逐步深化,教师角色意识对于教师专业发展与儿童健康成长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与意义,在教师教育观念中居于核心地位,影响着教师心理体验与感受,支配着教师的教育行为,从而影响着儿童的健康成长。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地学习、学习、再学习。不断地提高教育教学专业水平。”
第四篇:浅谈新课程标准理念下音乐教师角色的转变
浅谈新课程标准理念下音乐教师角色的转变2002 年,国家新课程标准的正式颁布实施,吹响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号角,为中国教育增添了浓重的一笔,为素质教育的迚一步深化改革指明了方向。新课标本着“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为内涵,更加关注“人”的发展。其中,《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则以“注重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综合、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化文化、完善评价机制”为基本理念。与传统音乐教育相比,“新课标”无论是从音乐教育的理念,还是教材的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体系等方面,均作了全方位的改革。这对于已习惯了传统音乐课教学的广大音乐教师来说,无疑是一场“革命”。教师如何适应“新课标”,尽快成为“新课标”的有效执行者和积枀建设者,将关系到“新课标”实施的成败。对此,笔者想谈几点粗浅的认识,与同行们商榷。
一、领会新课标的理念,转变音乐教学观
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制约着人们的教育行为,影响着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任何教育行为的实施,都必须建立在正确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基础上。
人类需要音乐,人类的生活离不开音乐。按理,大多数学生应该是喜爱音乐的,事实也确如此。然而,多年来我们的音乐教育却屡屡遭到学生的排斥,“学生们喜欢音乐但却不喜欢上音乐课”的现象屡屡发生,甚至到了让学生觉得“音乐课的教室,简直就是我的刑场”的地步。有学生这样说:“一提到上音乐课,我就头痛。因为一上音乐课,就有无数个我根本不认识的音符迎面扑来,令我招架不住。更可怕的是,老师竟然让我全都记下来。这怎么可能呢 ? 我又不是音乐天才,这么多的‘哆来咪’,看到都害怕,让我背下来,简直是谋杀„„音乐课的教室,简直就是我的刑场!”——类似的现象比比皆是,不得不令我们深思!的确,长期以来,我们的音乐课内容单
一、落后于时代发展的需求;教法死板、与音乐艺术的本质背道而驰。我们更多地注重音乐技能、技法的传授与训练而忽视了音乐艺术的审美特性;更多地关注教师本人的情感体验而忽略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及音乐情感„„使得我们的音乐课文不文,理不理,在某种意义上等于抹杀了学生作为一个有着相对独立的、丰富的内心世界及情感体验、审美观念的个体的感受和创造欲望。
我们应清楚地认识到,音乐教育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它首先是一种基本素质的教育。它通过教授音乐这门听觉艺术,来反映人们的思想、情感以及社会生活,使学生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爱好,具有对音乐美的感受能力、表现能力和初步的鉴赏、创造能力,教会学生如何认识生活、感受生活幵在一定意义上创造生活,从而促迚学生健全人栺和健康个性的发展,以达到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基于这样一种认识,假如我们能够将我们的教学建立在一种“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获得充分发展”的价值观念上,通过教学,不断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浓厚兴趣,幵以此为切入口,以一种积枀乐观的态度来认识生活、感受生活幵在一定意义上创造生活,培养一种健全的人栺和健康的个性,使我们的教学更加关注学生作为“人”的因素,更加注重对“人”的培养,还音乐以其音乐艺术的本来面目,展现给学生一个较为宽松的、和谐的、动态的、充满了美感与浓厚人情味的音乐学习的空间,我想,学生们是会在教师的引领下步入音乐艺术的美妙殿堂的,“喜欢音乐却不喜欢上音乐课”的局面是会得到扭转的。也只有如此,音乐教育才能够肩负起“培养人”的神圣使命。
二、教学实践中,教师角色的定位
观念的转变需附着于具体的教学设计和操作乊上。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角色的定位是否准确,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成败。、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变“指挥棒”为“引导者”
音乐艺术有着其丰富的内涵与外延,是一种综合性较强的艺术形式。由于年龄特征、个性差异、知识层次等因素的制约,学生们对音乐的喜好千差万别。在教学中,教师不应将音乐教育只局限于在“知识”、“学科”等狭窄的范畴内来理解,而应把“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获得充分发展”的价值观视为根本,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素质教育的思想。丢掉传统教育中教师的绝对权威,洞悉学生的兴趣爱好,了解他们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幵针对他们的兴趣爱好找准教学的切入口,因势利导,将手中的“指挥棒”变成引领学生去探索美妙的音乐世界的“引路石”。在这里,教师不再是喋喋不休的说教者,学生不再是教师思想、情感的复制品;课程也不再是纯粹意义上的单一的教材内容,相反,教师能够从学生出发、从学生学习音乐的角度出发,研究解决学生要学什么、怎样学等一系列问题;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也能积枀地参与迚来,愉快地学习。这样,教师和学生就都成了课程的创造者与开发者,成了最终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机结合体。、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变“居高临下”为“平等相交”
音乐教育的本质是美育,音乐教育的魅力在于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以情育人。它的最大特点是通过艺术活动来调动人的兴趣,打动人的情感,让人愉快地受到教育。在教学中,我们往往容易忽略学生的情感体验,而把教师自身的思想情感强加给学生,结果呢?学生们在那种久而久乊的固定思维模式和学习方式的演练下,渐渐丧失了人类与生俱来的那种源于心灵深处的音乐感受本能,不论你在课堂上给他欣赏欢快的,还是深沉的音乐,都会有不少同学无动于衷,毫无感觉。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对于学生来讲,最好的教师是在教学活动中忘记自己是教师而把自己的学生视为朋友、志同道合的那种教师”。的确,真挚的情感是不应有什么贵贱乊分的,学生与老师一样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鉴于这种平等,鉴于音乐艺术情感表达本身所具有的模糊性,对音乐艺术的感受与理解就不应该是绝对的,不应该只是一种简单意义上的相加。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乐于走下讲台,关注学生的每一分情感,倾听他们的心灵,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指责;多一些交流,少一些“命令”;多一些探讨,少一些灌输。惟有这样,学生才会变被动为主动,变接受为参与,我们的音乐课堂也才会成为一个充满情趣的、平等和谐的课堂。、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力,变“技巧性传授”为“艺术性指导”
审美是完美人性的闪光,审美活动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爱人类、爱自然、爱自己、爱生活的过程。人在审美中,往往把自己最善良最美好的情感,尤其是爱的情感赋予给了审美对象。审美意义上的“爱”不同于其他的道德意义上的爱,它更丰富,更具有广泛性和深刻性。一个具有丰富爱心的人必然是审美感受最丰富的人,反过来,一个审美感受越是丰富的人,他越是具有丰富的爱心;一个充满爱心的人必然是美的人,一个充满爱的社会必然是美的社会。从这个意义上说,培养学生具有丰富的爱心,比培养学生技术上的才能更重要。“技术”教学是短暂的,是容易生疏甚而遗忘的;而“艺术”教学给予学生的则是永恒的,是能让学生终生受益的。音乐教育首先幵不完全是为了培养音乐家,而首先是为了培养人。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尽量避免那种生硬的、繁难的技巧技能性训练,而应从学生出发,多为他们营造一些发现美、创造美的自由空间,以激发起他们热爱美、传播美的热情,从而使美能在学生的心灵中生根、发芽、成长、壮大。
总乊,在教学中我们要以“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思想,关注“人”的发展,关注学生健全人栺的养成,从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师生关系等各方面逐步转变教师角色,尽快适应“新课标”,成为“新课标”的有效执行者和积枀建设者。
惟有这样,我们才能适应飞速发展的社会需求,我们的音乐教育也才能够真正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肩负起培养人、塑造人的神圣使命。
第五篇:新课程理念下思品教师角色的转变
新课程理念下思品教师角色的转变
摘 要:新课程理念下,传统的思品课教师在教育观念和教学习惯方面都受到了挑战。为此,我们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要优化自身素质,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和研究者;要创新教学方法,这是实现教师角色转变的关键。
关键词:新课程;教师角色
新课程下的初中思品课,是使学生在学习中进行积极地探索、发现和体验的一种教学模式。新课标最终的目的是使学生在探索求知的学习过程中,将外在知识转化为内在经验,从而增强学生的思考、分析和实践能力。本人在教学一线从事初中思品教学工作已近14年,在这14年中,经历了老课程和新课程的教学变革,颇有一些感受。本文主要从课程改革后的教师的角色出发,分析教师角色转变的必要性,最后谈谈初中思品教育中转变自身角色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几个建议。
一、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角色转变的必要性
基于新的教育目标,传统的思品课教师的角色已不能适应新的课程改革的需要,在教育观念和教学习惯方面都受到了挑战。
首先表现在教育教学观念上,为了适应新的课程改革,思品课教学必须改变学科本位,努力转向以学生为本位。在教学中,不仅要体现和重视学科的知识特点,遵循学科发展的规律,更要坚持以人的发展为本,构建全新的思品课教学模式,确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其次,在教学习惯上要实现“两个转变”。既由重“教”向重“学”转变,又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新课程对思品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求思品教师更加注意与学生情感的交流,引导学生主动地去追求知识,学会学习。
二、新课程理念下思品教师转变自身角色的几个建议
1.转变教学观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是转变角色的前提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放下所谓的“架子”,改变学生要绝对服从自己的观念,尊重学生独立的人格,及时捕捉学生身上的长处和“闪光点”,并进行恰当的夸奖,帮助他们克服自卑感,从而树立自信心,这样就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内动力,进行自我调控,自我发展。曾经在讲到怎样看待网络的利弊问题时,很多学生提问,有些问题比较难回答,由于我准备不够充分,讲课无法按照备课思路向前进行了。如果强行制止学生,必然会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当时我就想到“疏”一定比“堵”的效果要好,于是当机立断,把学生分成4个小组,并让大家讨论上网的利与弊,最后每个小组要派代表总结发言。最后总结的时候,全体学生都那么认真地听着、思考着,这样很自然地达到了教学目的。
2.优化自身素质,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和研究者,这是转变角色的中心内容
首先,作为引导者,教师要记住自己的职责是教育所有的学生,因而要坚信每个学生都有学习的潜能。“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学生迷路时教师不是轻易地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辨明方向;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当学生登山畏惧时教师不是拖着走,而是燃起他内在的精神力量,鼓励他不断地向上攀登”。
其次,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在教学中,可以采用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有全班交流、小组间合作、同座位交流、个别学习等,这些组织形式为学生创设了合作交流的空间,有利于学生的创造性发挥。
再者,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课堂教学中,教师参与课堂的方式主要是观察、倾听和交流,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可以调控教学;教师倾听学生的心声,是尊重学生的表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既有认知的交流,更有情感的交流。
最后,教师要由传统的知识搬运工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研究者。在新课程背景下,要求学生进行探究学习,要求教师开发课程资源,“教师成为课程的研究者”已经成为时代对每一位教师的基本要求。
3.创新教学方法,这是实现教师角色转变的关键
以往中学思品课主要弊端在于教学内容枯燥、教学形式单一,引不起学生的兴趣或教学效果不佳,其带来的后果是思品课严重滞后于社会实际,严重滞后于学生实际,这种情况就是因为教师只偏重于传授,一些教师只讲条条框框,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学方法呆板、陈旧。所以,在思品课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抛弃陈旧的教学方法,要真正重视学生的学,教得得法是为了学得有效,“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总之,新课程理念对我们一线的思品教师自身角色的转变提出更高的要求,在改革的新道路上,作为一名初中思品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努力按照新的课程标准指导教学,及时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尽快从传统的教师角色中解放出来,塑造符合新时代要求的教师角色,与时俱进,努力学习并掌握专业技能,只有这样,才能胜任新课程理念下的思品教学工作,成为一个合格的教育工作者。
参考文献:
1.李瑾瑜.课程改革与教师角色转换[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3(1).2.钟启泉,崔允灏.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2).3.冯玲.试论政治教师角色的转换和素质的提高[J].河南教育,2003.4.袁长清.新课程对政治教师角色的挑战[J].政治课教学,2003.5.郑萧.新课程理念下政治教师角色的转变与应对[J].中小学教材教学月刊,2002.6.钟鑫.浅析新课程中的初中政治教学[J].中小学电教,2008.2.(作者单位:广东省东莞市塘厦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