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课程下语文教师的角色转变
新课程下语文教师的角色转变
在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中,知识观、学生观以及评价观的变革呼唤语文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的任务不再局限于“传道、授业、解惑”,而且要“启智、陶情、冶性、锤志”。教师在实施新课程时,必须对自身角色进行重新审视与定位,树立正确的角色意识,以多重身份、多重角色的新形象身体力行地体现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因此,在新课程逐渐推广之际,准确认识与全面把握教师新角色已成当务之急。
一、语文教师应由知识的传递者向教学过程的指导者转变
传统的过于注重知识传承的教学,在多数情况下,非但不利于促进学生学习,某种程度上还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与学习期望。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强调,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而是让学生获取学习方法,感受学习过程,促进知识的有效迁移与重组。教师在新课程实施中的主要任务是导学、导读、导看、导思、导行,给予学生更多自学、自读、自说、自练和自做的机会。把课堂真正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研究,亲身感悟、体验的地方,而不要把课堂视为欣赏教师讲演、被动静听和接受结论的场所。如何正确处理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角色,以提高课堂效率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笔者在教学实践探索中认为,教师可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扮演好以下这些角色:
(一)导演的角色
目前,传统的教学方法方式已被各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模式所代替。课堂上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即导演与演员的关系。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叶澜说:“没有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育就可能蜕变为‘训兽式'的活动。”要当好一名出色的 “ 导演 ”,首先要对“剧本”(教学内容)了如指掌。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由学生读、说、演,把课堂交给学生。老师在课堂上只不过是作引导和点拨。
(二)舵手的角色
在实施语文教学中,老师首先要正确把握住语文教学的正确方向。在引导和点拨中不能放任自流地让学生随意发挥,要符合教学的目的要求。否则,就像有的老师那样为了追求课堂的热闹气氛,铺陈出许多问题。不少似是而非的回答,被一些热情的称赞搪塞过去,这无疑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造成消极影响。还有对学生的一些错误答问,不少老师显得没有太多的办法。或者置错误答问而不顾,找别的学生继续回答;或者简单否定其回答;或者就事论事地引发一番,不得要领,这里的老师也没能真正领会到学生错误的答问到底错在哪里;或者直接出示正确的答案。以上这些情况,显然老师不但没有处理好自己的课堂角色,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妨害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思考、理解能力的发展。课堂教学中要求老师既要放得开,又要统得紧。让学生在思考、讨论、回答问题中得到锻炼、提高,老师当好 “ 舵手 ” 这一角色是很关键的。(三)记者的角色 如今,学生作文的内容及体裁都呈现开放的状态。话题作文是近几年高考的考试形式。平时在组织学生进行作文训练的时候,老师可就某一话题,让学生说开去。这时,老师的角色就可以是记者,就话题有目的性地进行现场采访。例如:关于 “ 手 ” 的话题,老师可以从 “ 手 ” 的形态、作用等角度采访学生。有关 “ 门 ” 的话题,老师可从实在的门、虚拟的 “ 门 ” 等角度采访学生。再如 “ 树 ” 的话题,老师采访学生的角度就更多:各种各样的树;有形的树,无形的树;有人栽树,有人毁树。人们为树而礼赞,又为树而叹息。树,寄托着人类热切的希望;树,蕴涵着人类丰富的感悟。提起树,会有说不完的话语,会有自由飞翔的遐想。记者角色的扮演还可运用在课堂的点拨式、讨论式等教学中。(四)主持人、裁判员的角色
教师的主导作用还要放在指导学生“自治”管理上,帮助学生形成和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和创造性自学能力上。全国著名特级教师、语文教育改革家魏书生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十分重视学生的自立、自治。他还认为这种情况下的语文教学 “ 一靠民主,二靠科学 ”。这样一来,老师的角色扮演在教学的具体实践中又产生了新的变化。例如:语文课中的一场辩论会,老师的角色就可以是主持人、裁判员(评论员)。一堂朗读或诵读课,老师同样要担当起主持人和评论员的角色。这些角色的出色扮演,就完全能够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就得到了充分体现。
二、语文教师应由教学的管理者向教学的合作者转变
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与参与者,这表明传统的以教为主的教学过程,将逐渐让位于师生的互教互学,彼此之间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也就是说,新课程的教学过程将是师生交往、平等对话、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从学习的意义上来说,教师首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这应该是本质的关系。教师是学生的伙伴,这样二者的关系才平等。教师才能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做好自己的工作。并且时时刻刻地配合学生,真正为学生的学习着想,从学生的学习的角度上去设计教学。不至于为了自己的教学设计而非让学生配合自己,出现本末倒置的现象。老师只有把自己当作了学生学习的伙伴,才有可能真正地为学生服务。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与学生同悲共喜,教师才能有投入,与学生同呼吸共命运,才有可能把自己的作用发挥到极致。站在合作者的平等的地位上,学生才会从教师那里获取平等的意识,主动的意识,参与的意识„„
(一)变单一学习为合作学习
合作既要有师生间的合作,也要有生生间的合作。师生间的合作要求教师放下架子,走下讲台,尊重学生提出的问题、见解,能够与学生共同讨论交流,生生间的合作要有充分讨论的时间,让各小组成员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意见。合作学习能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彼此交流各自的见解,展示自己的思考过程。在相互交流中借鉴别人的表达方式,提高口语表达能力,使每个学生都有语言实践和自我表现的机会。合作学习可在针对学习的重点难点质疑、理解之时,可在学生学习有异议之时,可在展示各自的学习成果之时,也可在就课外阅读、社会实践之后的谈收获谈体会时进行。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及理解能力的差异,学生所关注的侧重点及理解程度的不一样,群体展开合作交流的内容也不尽相同。水平高低各异呈现出个性化特征,而这些都可能与教者的理解及教学设计不一至。只有允许学生尽情表达,鼓励学生尽情表现,才能谈得上解放学生的个性,真正让学生自主地学习。
(二)变接受学习为探究学习。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探究学习要求教师在课堂学习中,借助课文的语言情景,创设主动、互动、生动的学习局面,在师生互动、生生合作的动态组合中给各类学生提供适合他们各自发展的听说读写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听说读写的各种活动中学习语言,积淀语感,陶冶情操,培养个性。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更是学生学语文、用语文、形成语文能力的最广阔的空间。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上社会,亲自去调查、了解、研究,去经历获得知识的过程。
(三)变讲授教学为活动教学。语文教学过程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对教师来说最主要的途径是活动式教学。活动式教学既是一种教学观,又是一种教学形式。作为一种教学观,它视教学过程,尤其是课堂教学为一种特殊的活动过程,活动是建构自主、合作与探究性新型学习方式的平台,因此,活动式教学是实施新型学习方式的主要途径。活动是建立平等、民主、互动式新型师生关系的契机,活动是促进主动、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的中介。形成教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构建学生的主题性学习活动,实现教学活动化。作为一种教学形式,要求教师善于挖掘利用课内外教学资源中的活动因素,创设出适宜的活动目标、活动内容、活动条件和活动策略 : 通过“活动场”的培育,着力于“效应场”的生成,实现活动教学化。具体到一堂课,就是要以活动的理念,融通课情与学情建构教学,通过若干广泛、深入、多元的互动、有序有效的学生主体活动,化解重难点,带动全面发展,实现教学的高效多益。
三、语文教师应由教材的忠实实施者向课程资源的积极开发者转变
《课程标准》中这样说的:“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强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要改变过去语文教学重知识传授轻实践活动的弊端,就必须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为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语文实践的机会,语文课程标准首次提出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广泛利用课程数学资源和校外学习资源,特别强调家庭也是值得重视的语文课程资源。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
(一)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语文教师要树立三种观念
1.课程资源观。在课程开发与利用中,教师要树立新的课程资源观。对课程资源及教育价值的认识,我们需要有更为深远的视界。例如,教科书一直是我国学校教育的主要课程资源,以至于人们常常误以为教科书是惟一的课程资源,一提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就想到要订教科书、编教科书。事实上,教科书只是随造纸印刷术时代的到来而产生的一种课程资源。仅以教材而论,教科书也只是教材之一种,随着现代传媒技术的发展,音像、网络越来越成为重要的课程资源,成为教材,卓然走进教育教学的各个场所。在传统的课程观念中,教师是“真理的代言人”“知识的传声筒”“课程计划”执行者与“教学内容”完成者,而忽视了教师作为一部“生命的经典著作”的课程价值。实际上,教师也是课程资源,是最具生命性和创造性的课程资源。在课程建设中,教师不是作为被动的“雇用者”而存在,而是课程设计和课程创新的主体。2.系统优化观。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过程,是一个学习中的各因素的组合、配置和优化的过程,任何一种因素发挥作用,只能收到局部的效果,而不能取得教育的整体效果。所以,在开发利用过程中,要注意课程资源的系统优化以及各要素的合理配置,使之协调运作,相互支持,实现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经济高效。所谓优化,主要是指优先性、优效性和适切性。优先性要求在众多资源开发利用中分清轻重缓急,先后有序,形成递进序列;优效性要求开发利用的高效率和最大限度地发挥课程资源的教育价值;适切性要求科学合理地对待现有条件,应对学生的心理特点、个性差异等不同的学习需求,通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能切实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语文能力和综合素质。
3.潜课程观。潜课程又称“隐蔽课程”,它是指那些难以预期的、伴随着正规教学内容而随机出现的、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的那些内容。通常包括渗透在课程、教材和教学活动中的被人忽视的各种因素,以及班级气氛、人际关系、校园文化、家庭环境、社会环境、文化传统等。以往,我们在谈到课程及其实施时,只注意到“显课程”,而忽视了伴随其间的潜课程。潜课程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就已存在,而在课程开发与利用中将会表现得更加突出,尤需我们注意。比如,在开发家庭学习资源时,可能引发学生对家庭亲情、文化背景、经济状况、社会地位等方面的关注和思考,增强学生的体察能力、理解能力,但也可能触及学生家庭生活的创伤、甚至伤害了学生的感情等;再如,在对社会上学习资源开发利用时,良好的社会环境会对学生学习产生多方面的正向引导功能,但其中的消极因素也会潜移默化地产生负面影响。教师在设计课程和进行课程资源开发时,要尽可能地考虑到潜课程因素,使显课程和潜课程互相补充、互促共效,发挥潜课程教育的积极作用,排除并避免可能带来的消极影响。当然,潜课程中大量的内容是无法预先计划的,只能在随机出现时因势利导,相机为用。
(二)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语文教师要具备三种能力
1.遴选、鉴别的能力。现代语文教师的教育职能已不能囿于课堂教学和教授课本,他应是语文课程的开发者,是学生学习资源的发现者,同时还是现有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的遴选、鉴别者。语文学习资源藏量丰富,分布广泛,品种多样。这就要求教师具有善于发现、果断取舍和价值判断的能力。在满眼是“资源”的时候,就要学会取舍,体现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优越性、优先性与适切性;在资源相对贫困的时候,就要善于发现和发掘,充分利用现有学习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教育价值;在课程资源相对单调的时候,要努力进行课程资源的多向多维联系,形成课程教育交互网,以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与全面发展的需要。
2.组合、交通的能力。如何把“原生态”的、散见的语文课程资源化为语文课程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是语文教师课程开发的基本功。一般来说,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对零散的课程资源(个人、家庭、社会、自然、媒体中的课程资源)进行组合,使之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和教育的针对性、目的性;第二,对传统的文化资源进行现代性转换和激活,使之具有现代教育价值和教育活力;第三,对现有的已利用过的课程资源进行变通、嫁接,使课程资源具有再生性、可再利用性,即具有语文教育的新生长点,等等。
3.协调、沟通的能力。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仅是学生传统语文学习方式的现代转换与超越,同时也是教师语文教育方式的重要变革,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它在一定程度上,要求教师必须走出课堂,走出书斋,走向社会、自然,走进学生家庭,走近学生生活;要从“科学世界”走向“生活世界”,从语文学科走进其他学科。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必然要与社会、家庭、其他学科教师以及文化场所取得广泛而密切的联系,这就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协调与沟通能力,不仅要沟通家、校、社以及其他学科,并与之协作,而且要成为学生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协作者、沟通人。以上,从不同视角对语文教师角色进行了基本定位,其实语文教师远不是“圣人与完人”,能够分身从事多种职业,只不过在教学中教师必须能够行使上述角色的功能与职责。教师在新课程中扮演多重角色乃是大势所趋,因此徘徊与张望只能拉大教师与新课程的距离,使自己游离于课程改革之外。对于教师来说,目前最关键的是要尽快地融入到课程改革中来,尽早找到自己与新课程的差距,对自身角色进行重新审视和定位,以便在新课程实施中更好地发挥自己的职能。
第二篇:新课程教师角色转变
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感悟,充实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那么,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角色如何定位呢?概括起来为:
1、教师将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教师即促进者,是指教师从过去仅作为知识传授者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来,促进以学习能力为重心的学生整个个性的和谐健康发展。第一,老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及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第二,教师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一方面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播知识,还要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并且不断地在他们成长的道路上设置不同的路标,引导他们不断地向更高的目标攀登;另一方面教师要从过去作为“道德说教者”的传统角色中解放出来,成为学生健康心理、健康品德的促进者,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适,自我选择。
那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应该怎样去做呢?
(1)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助他们找到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
(2)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
(3)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4)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
(5)作为学习的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
(6)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并且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
教师作为促进者的关键在于如何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使学生能够自己去实验、观察、探究、研讨,使他们的身心全部投入到学习活动中,这样的课堂才能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尔泰在《第三次浪潮》中也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而要使学生学会学习,我们教师就必须变课堂上的传授者为学习上的引路人。
2、教师将由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总是认为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主要是教师教得如何,而忽略了学生的学习状态,因此就会有很多教师为学生成绩提高不上去而苦恼。
在课程改革中,教师的角色就不再单单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重要的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著名教育家奥尼舒说:“教师要把完成活动的方法教给学生,让他们独立地把知识运用于实践,独立去获取知识,并补充和扩大自己的知识技能和技巧。”教的本质在于引导。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参与所教内容的探索过程,教师要将自己的角色定位在引导者上,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多样性和创造性,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教学变单一主体为双主体,在当好导演的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之积极参与教与学的活动。
引导的价值是无穷的,因为“给”只是给死的知识,而“导”却能激活活的源泉。很可能,经过教师的努力引导,学生仍然不能知道,但是经过引导和没有经过引导,在学生的脑子里留下的痕迹是很不一样,因为学生经过了自己的思考,哪怕是一分钟,都是有效的。教师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价值和做人。
作为引导者应该从哪些方面努力呢?
(1)以催化者代替领导者,“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2)以学习者代替无所不能者。“教学相长”,学生也可能是教师成长的一面明镜。
(3)鼓励学生培养自我思考与自我决定的能力。
(4)以情绪教育代替惟智教育。重视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培养,不能把学生训练成一部应付考试的工具。
(5)以个别创造性代替团体一致性。重视个人的学习历程与创造才能,激发个人多元智能的真实展现。
3、教师将由学生的管理者变为学生进步的协助者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学生是被动的、学习的奴隶。课程改革中,就要实现师生情感上的共鸣,建立新型的、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使教师由居高临下向平等融洽转变。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我们的教师:
(1)建立起充分体现尊重、民主和发展精神的师生伦理关系。
要建立起新型的民主和发展的师生伦理关系,教师首先要树立教育民主思想。尊重学生人格,让学生自由充分发展自己,体验到自己作为人的尊严感和幸福感。并且还要不断地提高法制意识,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同时更要努力加强本身的师德修养,纯化师生关系。
(2)创造和谐真诚和温馨的师生情感关系
要建立和谐真诚和温馨的师生情感关系,首先教师要真情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品味学习成功的喜悦。同时还需要教师不断地完善个性,展现个人魅力。
4、教师将由教材的忠实遵从者变为教材的开发者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被排斥在课程之外,教师的任务只是按照教科书、教学参考资料、考试试卷和标准答案去教,课程游离教学之外,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是由国家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规定的,教学参考资料和考试试卷是由专家或教研部门编写和提供的,教师成了教育行政部门各项规定的机械执行者,成为各种教学资料的简单照搬者。教师一旦离开了教科书,就不知道教什么;离开了教参,就不知道怎么上课;离开了练习册,就不知道怎么出考卷。
而在这次课程改革中,由于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并且确立了国家、地方、校本课程三级管理政策,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必须要在课程改革中发挥主体性作用,要形成强烈的课程意识和参与意识,改变以往学科本位论的观念和消极被动执行的做法。
基于这种现状教师要成为教材的开发者需要怎样去做呢?
(1)教师要了解和掌握不同层次的课程知识,以及这些层次之间的关系。只有对教材烂熟于心的时候,你才有可能具备教材开发能力。
(2)教师要提高和增强课程建设能力,使不同层次的课程不断丰富,不断完善,采取有效的方式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使我们的学生得到最快的发展。
(3)教师要锻炼并形成课程开发能力。我们都知道,不管是哪一个学科,如果仅仅是教那么几本教材,无论如何也是无法让学生有更快发展的,那些优秀教师都要自己去开发一部分教材,以此来弥补教材本身的不足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这就需要我们锻炼和提高课程开发的能力。
(4)教师要培养课程评价能力,对学生学习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定,从而实现对学生的有效引领。
教材的开发,是需要教师的知识、能力、水平作基础的,所以提高自己的知识、能力、水平是非常重要的.
5、教师将由墨守成规的执行者变为教学创新者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往往无法摆脱一些固定教学模式的束缚,结果是教师成为一些不切合实际的陈腐观念和制度的忠实执行者,所以有的时候尽管付出了很大努力,结果还是教师教得痛苦,学生学得痛苦,难以出现师生都很愉悦的教学情境。而课程改革以后,不管是在教学方式上还是教学理念上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如果我们的教学模式如果还是停留
在传统教学的桎梏中,不能根据学生的变化与教学观念的变化而创新我们的教学,势必会影响到学生的发展,影响到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所以教师要富有创新精神就成为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了。
教师的创新要从哪几方面着手呢?
(1)体现在教材的处理上——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2)体现在编制和优化教法上——帮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会学习,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3)体现在教师富有个性的教学风格上——不仅要遵循一般的教学规律,而且要有突破和创新。
6、教师将由知识的保管者变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作为一名想开创出教育教学新领域的教师,应该不断地去探索去研究使自己成为一名科研型教师。要想成为科研型教师,就要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1)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这就需要我们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不断地以研究者的思维方式,努力去探讨教育教学的规律,研究如何才可以使学生尽快成长的规律,寻找不仅使学生学会而且会学的规律。
(2)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进而寻找到解决的方法。这就需要我们经常不断地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关注具体的教学情境,把教育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水平。澳大利亚有一个曾经教了30年物理的中学教师说过:“在我教学生涯的第一个10年,我认为自己是在教物理。在第二个10年,我认识到,自己不是在教物理,而是在教探索,教学生如何进行物理方面的探索。在第三个10年,我认识到我不是在教学生如何探索,而是在对自己进行探索的学生提供帮助和支持,是在‘提供支持’”。这位物理教师的话是他实践经验的升华,这种升华就是他不断地用研究者的眼光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各种问题的智慧结晶。
(3)对自身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新课程非常强调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按教学进程进程可以把反思划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在教学前进行反思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如教师在设计活动时,仔细斟酌一个问题如何提才能完整地清晰地表达老师的意思,这种对提问方法和策略的思考就是教学前反思。在教学中进行反思,即及时地在教学进行的过程中进行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教学后反思是指有批判地在行动结束后进行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从教育的角度讲,反思性教学能够改进教育实践,提高教育质量;从教师的角度来讲,反思性教学可以全面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使教师成长为研究型的教育者;从学生的角度来讲,教师的反思性教学有利于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一个善于反思的教师,才是最有发展潜力的教师。树立反思意识最重要的一点是要保持一种对自己的教学行为永不满足的意识,不断唤醒自己的内驱力,这样才会不断地反思、不断地进步。
(4)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出现问题后努力去寻找产生问题的原因,努力去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把问题作为自己不断进步的前进动力,这样问题就会成为你一笔宝贵的财富,就会促使你在教育教学领域内拥有更多的研究硕果。
(5)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作为一名研究型教师,仅仅做到以上几方面还远远不够,还需要做一名善于总结经验的“有心人”。其实我们每一位教师在你的教学生涯中都会积累下若干非常宝贵的经验教训,关键是你会是否把它们整理了出来,你是否把它作为自己资源库里的宝贵资源了,如果还没有,请你马上行动。
教师角色的定位要求我们必须有新的教学行为方式:做学生学习与发展的促进者,做善于发现和开发学生潜能的伯乐,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做组织学生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引导者,做与学生平等相处、和谐发展的知心朋友。
总之,新课程环境下教师角色的定位有助于我们尽快适应新的课程标准,同时有助于我们努力地把教育工作当作一种事业来实现我们的人生价值。
第三篇:新课程理念下教师的角色转变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的角色转变
摘要: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已经全面展开,其对教师产生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新课程的实施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上,教师的角色是课堂教学的核心。旧形式的教育理念使得绝大多数的教师将自己定位成一个很不合适的角色,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转变角色,本文将浅谈教师的观念和角色在教学、思想等方面应对新课程理念应该作出的转变。
关键字:
新课程理念教师观角色转变
教师的作用主要是传道、授业、解惑;以前是师道尊严,教师神圣不可侵犯;而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因此教师的观念要有大的转变。面临新的形势与挑战,教师应及时调整好自己的心态,转变自己的观念,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
一、传授知识观念
(一)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
传统的教学教师重视的是对知识传授,没有注意到学生是否接受。把所有要学的知识像打针一样直接灌输给学生,学生就像硬邦邦钢铁一样不能接受、毫不反映。只有通过学生的亲身的实践体验,理解知识,才能吸收知识,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发展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
也就是要求教师从“讲师”到“导师”的转变,“讲师”与“导师”仅一字之差,但却体现了截然不同的教育理念,就是说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存在,重视他们的需求,他们的情感,他们现有的认知水平,并给学生创造一种平等民主、和谐愉悦的对话氛围。其次,强调双边的参与,积极互动。再次,强调师生之间理论观点的坦诚碰撞、思维方式的交流沟通。所以说,教师在新课程理念下要通过知识、技能的传授,最大限度地发挥课程潜能,实现育人的功效。
(二)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
陶行知先生关于教师要教学做合一的观点,他说:一,先生的责任在教学生学;二,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三,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
在旧形式的课程教学中,以教师“讲”为中心,是灌输式教学,这种教法使得学生被动学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下降,影响学生的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新课程要求,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学生更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要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建立一个健康、平等的新型的师生关系,课堂上“不怕学生胡说,就怕学生不说”,教师千万不能扼杀学生的“求异”思维,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三)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在一个故事中,师傅只给徒弟鱼,没有徒弟你钓鱼的方法,最后徒弟只会饿死。说明了教学过程的重要性,教师在教学中把重点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过程上,暴露知识的思维过程,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规律,寻求真理。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锻炼思维,发展能力。新课程理念之前教育忽略过程的理解,直接告诉答案,使学生对知识一知半解,知识出现断层,思维得不到锻炼,教学达不到根本的让学生具备学习的素质的要求高度。
二、教师自身发展观念
教师的素质和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课程实施的效果和教育教学质量,新课程理念对教师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个教师若没有科研意识,则会缺乏发现、创新。新课程理念要求广大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应树立科研的意识,把科研和日常工作结合起来,并养成学习、思考、总结的习惯。一方面要在日常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进行研究;另一方面,要善于将实践经验上升为有一定理论或实践价值的教育科研成果。教师要经常动笔,总结自己的研究成果,并善于将成果发表,得到社会的公认。
另外教师要从学生处学习并改进自身的学习与教学方法,教学相长是教学一个很高的境界,教师边教学、边研究、边总结,不仅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而且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和能力。这要求每个教师要具有发现问题的能力、信息处理的能力、开拓创新的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同时还要具有坚持真理,勇于探索,实事求是,严谨治学,发扬民主,百家争鸣的道德素养。在科研的过程,要进行不断反思,因为没有反思就没有进步。在新课程中,只有进行反思性研究的教师才能真正理解学生,才能不断的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学行为,才能在课程改革中与学生一起成长,成为现代的新型教师。
三、教师的爱
一切成功的教育,皆出于爱心。教师对学生的爱,是教师高尚思想情感的自我表现,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教育力量。
教师的爱具有社会性。教师是受社会委托的实施者,教师的爱反映了一定社会对教育的要求,成为一种社会的爱。它是一种社会意义上的“公爱”而不是个人利益上的“私爱”。当一个教师把自己的工作和民族振兴、祖国的富强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当他把学生看成祖国的未来、人类希望的时候,他就会在学生身上倾注自己全部的心血,毫无保留的贡献自己的精力、知识和才能。教师的爱具有教育性。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又是学生的引路人。教师对学生的爱,不仅仅是从生活上对他们关怀和爱护,更重要的是把学生培养成社会所希望的人。因此,教师的爱是一种以教育为主导力量的“育爱”。这要求教师在施教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师爱的教育力量。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度去爱护学生,使他们健康成长。教师的爱具有普遍性。教师施教的对象是一个学生集体,因而,教师对学生的爱也就成了面向学生集体的“泛爱”而不是针对个别学生的“偏爱”。教师教育学生的责任,在于使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发展。教师的爱具有稳定性。它不会随便而生,也不会随机而去。它表现为始终如一,持之以恒地热爱学生,而不是忽冷忽热,瞬间即变的感情冲动。
所以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参考文献:
高霞 《新课程下的教师观与教师角色转变》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四篇: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和理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这一交往昭示着传统的严格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共同体”。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意味着合作性意义建构,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显,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是一种分享理解,不再是关注“物”,而是关注活生生的人;上课不再是无谓的牺牲和时光的耗费,而是有意义的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当然,这个交往更重要地意味着教师在教学中角色的转变,即教师由传统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从传统中的知识的传授者转向现代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可以说,创设基于师生交往的互动、互惠的教学关系,是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而这一教学关系的形成又取决于教师角色的转变,因此,教师角色的转变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课改的成功与否。
一、强调师生交往,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
强调师生交往,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是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播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觉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间、学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这种信息包括知识、情感、需要、兴趣、价值等方面以及生活经验、行为规范等,通过这种广泛的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
构建新型的师生交往模式,首先必须从改变学生脑海中已习惯了的固有的课堂模式入手。新课程改革,要改变学生心目中的课堂上必须安静听讲、仔细记学习笔记的传统模式,构建课堂上应该自主学习,相互讨论,并在实验中论证所得的结论的新模式;要改变原课堂中教师不提问学生不能发言,要发言必须先举手、得到老师允许后再起立发言的习惯,建立起课堂上可以即时提问,可以在老师引导和
帮助下即时讨论的新方式;要改变原课堂中老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知识权威的旧观念,构建起老师是学生学习知识的组织者,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引导者,是学生提高学习效果的合作者的新观念。通过对学生的引导,让学生明白他们才是课堂的主体,他们必须也应该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必须也应该在自己的课堂上努力表现,尽可能地展示自己,让课堂成为自己走向成功的一个场所。构建新型的师生交往模式,必须对教师重新定位,进而对师生关系进行调适,形成师生交往的互动教学关系。《新课程标准》的目标就是让学生从课堂教学中体验到平等、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宽容、亲情与关爱,同时受到激励、鞭策、鼓舞、感化、指导和建议,形成积极的、丰富的人生态度与情感。因此,教师必须调整过去教学中的主导角色,变为对学生进行引导。其次要求教师通过网络学习、终身学习来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不断掌握最新学术动态,使自己教学内容不落伍,使自己在教学中更具有主动和优势,教会学生学习,引导学生探索,使学生具有终生学习的思想和能力。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通过面对面的交流及时捕捉学生的变化,来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克服障碍,使学习过程更为愉快,学生的学习欲望更为强烈。同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尽量创设增进学生间的交流和联系的情境,使学生在人格塑造上突出主体地位。教师要得到学生的尊重与信赖,靠的是自己的学知能力以及对学生的关心帮助,而不是教师这一天然职业权威。过去我们要求教师关心学生,民主平等地对待学生,但由于教师先天所拥有的知识权威、学生学习渠道权威和职业权威,使绝大部分教师在这方面做得很不好。现在,多媒体教学带给教师一个改变形象的契机,传统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教师在课堂中应把谈话交流作为教学的重要形式,这样有利于教师与学生及学生之间更好地互动。
构建新型的师生交往模式,还应改变传统课堂教学的封闭性。课堂教学的过程及达到的预期目标应不应该严格按教案设计的程序进行,也是我们应该探讨的问题。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教学是有计划有目标的活动,教学的运行也需要一定的程序。传统教学过分强调预设和封闭,从而使得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而缺乏生气和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只有开放,才能活跃课堂气氛。开放从内容角度讲,意味着从书本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生活是科学的基础,教育也必须回归生活世界。从课堂角度讲,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看成重要的课堂资源。从教学角度讲,要鼓励学生对教材的自我理解、自我解读,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
有个性化的过程。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与互动的过程。学生不是偶人,更不是配合教师上课的配角,而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活生生的人。他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勃勃地参与课堂活动,并成为课堂教学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复杂性和趣味性。课堂教学不应该是一个封闭系统,也不应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预设的目标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开放性地纳入直接经验、弹性灵活的成份以及始料未及的体验。要鼓励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即兴发挥,超越预定目标的要求。“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布鲁姆语)过程的开放也许会影响某些课时的教学进度或教学任务,但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课堂教学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和创新素质,这是学生发展也是教学发展的根本后劲。
目前,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多媒体教学的广泛应用,给现代课堂教学带来了一次革命性的机遇。特别是多媒体辅助教学,能给学生提供形象生动的感情材料,创设问题情景,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这时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三角形”就转变为“师生互动空间四面体”。这样,联系社会、生活、科技选取素材,进行学科知识渗透,实现教学内容开放,都已成为可能。
总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应给学生多一些自由,少一些限制;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批评;多一些引导,少一些灌输;多一些开放,少一些封闭。在师生沟通的方式方法上,追求创新,讲究艺术性和高效率,最终实现构建师生交往新模式的目标。
二、在新课程实施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几个变化
1、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在新课程实施中,学生的学习方式正由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向探究式学习转变,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从传课改视窗中教师角色的变化桂林民族师范学校 莫绍弟授知识的角色向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转变,教师要有更大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来面对他们的工作。以前作为知识传授者的教师,他们是知识的拥有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学生是在教师的控制和监督下被动进行学习;他们的教学以知识传授为主旨,课堂上大多是采用“满堂灌”、“注入式”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受到很大的限制,学生的情感、意志、兴趣、性格等方面不太受教师的关注。课堂的教学方向、内容、方法、进程、结果和质量等,都由教师决定和负责,学生的任务和责任就是“应试”和接受评定。
在新课程中,强调以学生为主,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师生共同寻找解决的方法。教师的主要职能已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各种潜能的唤醒者、开发者。教师作为促进者、唤醒者、开发者,其角色行为表现为:帮助学生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和发展能力;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与学生一起分享他们的情感体验和成功喜悦;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作为促进者,学生在自主观察、实验或讨论时,教师要积极地看,积极地听,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同时积极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采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教师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注意教育学生遵守纪律,与他人友好相处,耐心听取他人的观点、方法,讨论鉴别,比较优劣,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
2、由教学过程管理者转化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
以前教师是从主观出发,考虑最多的是教学目标、教学目的,是完成教学任务,所以教学以教师讲授为重点,满堂灌注入式,要求学生的想法、解法最好都是标准化,忽视了个性化。现在新课改中,要求教师将自己的角色定位在引导者上,因为学生素质的形成,是一个主体的建构过程,不是在整齐划一的批量加工中能完成的。教师要尊重差异性,尊重多样性,尊重创造性。作为引导者,教师要具有如下的一些角色行为:教师要记住自己的职责是教育所有的学生,因而要坚信每个学生都有学习的潜力。教师要慎重地运用学生原有的鉴定和介绍材料,对来自周围人对某一学生的评价小心地采纳,对学生不能形成先入为主的成见。在课堂教学中,要尽量地给每位学生同等的参与讨论的机会。要经常仔细地检查、反省自己是否在对待不同学生上有差别。要尽量公开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在实施奖励时,要做到公平、公正、公开。要常常了解学生的意见,看看他们是否察觉到了教师在期望上的偏差,随时审视,随时修正。
3、由绝对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师生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而且是绝对的权威。多年来,教师已经习惯了根据自己的设计思路进行教学,他们总是千方百计地将学生虽不大规范、但却完全正确、甚至是有创造的见地,按自己的要求“格式化”,“整齐划一”。
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在新课改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学过程不只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方案)的过程,而且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除了以上三大变化,教师还要对个人的知识结构、专业结构进行自我调整,力争做到文理交叉渗透,成为文理艺体贯通之全才。
总之,在这次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中,我们教师要积极投身进去,彻底转变观念,真正做到:在课程改革的酝酿阶段,是一位主动的认识者;在计划的制定阶段,是一位必要的参与者;在改革理念宣传阶段,是一位完全的接受者;在改革的课程编制阶段,是一位热心的建议者;在改革的传播阶段,是一位积极的学习者;在改革的实施阶段,是一位务实的实践者;在改革的效果评价阶段,是一位权威的发言者。
第五篇: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角色的转变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角色的转变
山西省神池县八角小学 李红芳 摘要:
在新课改背景下,无论是学生的学习方式,还是教师的教学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告别传统角色,走向新角色,真正走进新课程。在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的新角色应实现由管理者到发展者的转变;由教授者向合作者的转变;由主导者向引导者的转变;由执行者向建设者的转变。关键字:新课程 小学语文教师 角色转变 正文:
走进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我真切地看到了自己成长的轨迹,真切地感受到了一颗颗充满活力的教学弄潮儿,一个个充满生命张力的语文课堂。新课改带来了新理念,在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应该理性地看待新课程改革,开始用批评与反思赋予自己新的角色使命。
一、小学语文教师由管理者走向发展者
在“应试教育”观念的指导下,学校教师忽视了对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成了纯粹为考试服务的“工厂”;分数成了学校形象的“代言人”,成为学校评价教师,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教师只有拼命教,拼命训练学生。教师作为人所必需的精神生命质量得不到保障。只是被动地管理对象,只有“输出”,没有“输入”,而在新课改的今天,强调的是学校教育要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没有教师的发展,就不可能有学生的发展,学生的发展是学校发展的最终体现。新课程要求广大教师不断地加强学习,以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学校应为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提升专业素养,创造条件,积极开展校本培训,同时为教师展示专业水平搭建平台,让教师充分感受到自身专业发展的价值。
新课标对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都提出了许多具体的要求,新教材在编排上也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同时也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教师去学习和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对新鲜事物要有敏锐的感知能力,能及时获取信息并发掘有意义的实际知识以及包括科学、文学、美学、哲学、政治和伦理等学科的原理和方法,同时在组织教育的全部过程中充分注意人本身资源的开发。那么我们该如何做好新时期的“发展者”呢?对此我反复思考,故有感而发。1.善于吸收——做学习型教师
新课程标准提倡学科综合,要求教师开发课程资源,每位老师都会体会到知识的困乏、现在的课堂是开放的,无法预见的,面对学生的畅所欲“问”,怎样对答如流?所以,新课改要求我们终身学习,做学习型的教师,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不断充实自己,不断超越自我,改变并完善教育教学行为。新课程与新教材还对现代化技术的应用提出了一些具体要求,作为教师,我们首先应乐于接受和熟练掌握。积极地利用好电化教学手段,结合教学内容,依据学生的思维特点,充分把握现代教学媒体的功能,实现语文课堂的不断优化。2.长于研究——做反思型教师
从先进的教育理念到课堂的实践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一个不断研究、不断尝试、不断反思和不断实践的过程。上完课后,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今天这节课,学生收获了没有,老师收获了没有,课的哪一个环节处理的特棒,哪一个环节还有待提高,篇幅不限,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实用就行。如果教师能做到长此以往、坚持不懈,我相信每个人都会形成自己个性的教育教学风格,每节课都会有新意,有亮点。3.勇于奉献——做敬业教师
敬业精神是对教师最重要的要求,我们不仅要把教育工作当做职业来看,更要把它当做事业从事,以孜孜不倦的工作态度,去奉献着自己的爱心、真心、热心,让每个学生得到最好的发展,让家长放心,让社会满意。这才不愧为人师。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将面临一个更富开放性和弹性的教学环境,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随时随地学习新知识,不断开阔自己的视野,丰富思考的维度,增加接触各种各样文化和思想的机会。
二、小学语文教师由讲授者向合作者的转变
对学生在学习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人们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认识过程。赫尔巴特片面强调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权威,而杜威则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主张“儿童是中心”。自古以来教师都是滔滔不绝的传授者,我们曾经以此为荣。有话可说,说明我们满腹经纶,这才真是个好老师呢。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讲台已大大限制了教师,限制了教学。“讲台”顾名思义就是教师讲授知识的舞台。教师站在讲台上就要讲。从前,一节课几十分钟,我们挖空心思,引经据典,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所有知识一字不差的传授给学生。但是学生究竟听进了多少,学会了多少,是“讲”所无法考查的。现代社会,信息的纷繁复杂已是不可能“讲”尽的,信息技术的快捷方便已不是“讲”所能比拟的。如果语文课堂教学仍停留在教师的讲上,那必然是死路一条。其实,不论什么能力都是教师讲不会的,也是学生听不会的。站在游泳池边上大讲游泳之道而不让学生下水的游泳教练肯定不配做一个教练。现代学习心理学研究证明,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或其他人“传授”给学生,而只能由每个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单纯的听教师的讲,学生没有时间,没有空间去学习,去探究,去发现。长此以往,他们只能是知识的容器,而决不会成为发明的机器。而作为教师我们是有责任把学生培养成会创造的人的。一个没有创新精神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因此我觉得教师应该走下讲台,不要让过多的讲解占据孩子们宝贵的学习时间,不要用我们的思想去填充孩子的头脑。孩子是有灵性的,有比我们更为广阔的天地,他们的将来不会再重复我们的过去,我们又何必用我们过去的知识经验去塑造孩子们的美好未来呢!走下来吧,走下讲台,走到学生中间。在课堂上,与学生同迷惑,共探索,同收获,共快乐。
“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教师应着重于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充分考虑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积极理解学生具有的“未完成性”和“可塑性”。学生可以选择适合于自己的教学内容、进度和标淮。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渠道将会更加宽广,教师用知识建立权威的局面将被打破,面对排山倒海而来的新知识和信息,师生处在同一起跑线上。因此,只有与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真正步入学生的世界,才能亲近并真正了解学生,只有放下师道尊严才会尊重赞赏学生,从而激发其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师应重视与学生建立起平等、和谐、新型的师生关系,充分体现教师既是教育者,又是学习者、合作者、研究者的身份,给学生以深沉的慈爱、温馨的关怀和近距离的理解,创设出新课标倡导的民主、和谐、积极、开放、融洽的现代语文课堂气氛。
在我教《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时,当学生通读课文之后,我让他们分小组讨论学习,看看课文写作者看到了哪些景色,通过讨论了解课文内容。当学生在交流学习结果时,我发现在研读的同时,学生不但了解了各种景物,而且还学懂了课文是怎样按时间顺序描写课文的,以及积累了许多优美的词语。而作为教师的我给他们的是轻松和协的学习氛围,当他们需要的时候给予帮助,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显然,教师不必多“讲”,不必过多地分析、说明。教师要做的工作是创设其于师生交往的互动、互学和对话的教学关系,这才是新课程体系下的师生关系。
三、小学语文教师由主导者向引导者的转变
信息化时代为学生提供了多种获取信息的渠道,语文教师己不能满足于仅仅充当文化知识传播的中介,而应把自己当作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者。学生是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即以学生为本,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学生是课堂学习中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实践过程,教师的作用则是隐性的,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教师在提供了一些丰富的素材后,学生就要进行大量的自主探索。此过程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安排学习内容的先后顺序,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如可以自己独立学习,也可以与人合作,与老师交流„„.让学生了解有关知识,完成学习任务,真正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此外,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勤思多问,可以说,一切有成就的人都善于思考,都有好思的习惯。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时一定要注意多启发,多反问,不要包办代替,要鼓励他们想问题、提问题、钻研问题。现在有些学生不但手懒,脑子也懒,有一点难题就想问,总想依赖别人,一看题目较难尚未好好琢磨就去问老师。这时候如果老师鼓鼓劲,学生仔细一分析,可能就想出来了。如果鼓劲还不行,老师可以给学生指明思路,要根据学生所提的问题教给学生思维方法。只有在学生自己会思、会问、会学的基础上,才有可能为别人合作交流,也只有在学生个体的潜能得到发挥时,课堂教学才变得有效。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基于这个思想,我经常搜集课外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在教学《车的世界》后,引领学生阅读背诵了《小小交通警》、《洒水车》、《让车》等十余首儿歌,使学生们了解到了更多有关于车、交通规则方面的知识,而且无形中又认识了许多生字。另外,将《安徒生童话》、《唐诗三百首》、《格林童话》等书籍推荐给他们阅读,使其领悟书中的精妙所在!总之,教师要做一个牧羊人,把可爱的孩子们引领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尽情享受!
“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一直以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这样,孩子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在生活中识字”的教学实验就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大街上、电视上、车厢里„„ 到处都成了孩子们识字的地方。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就无处不在。
四、小学语文教师由执行者向建设者的转变
传统课程,学校是课程的忠实执行者,导致了教学过程成为知识与技能的训练过程,课堂成为知识与技能的训练场,忽视了被训练者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而人的生命质量得不到提升。现行的新课程,有一个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强调的是尊重人的天性,发展人的个性,开发人的潜能。它看重讲求提升儿童少年生命过程的质量。重视学的经历,形成情感互动,体现内涵要素(也就是说着重体现知识与技能培养,重在过程与方法,关键是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培养学生创造力和适应力的模式上也有重大的不同,传统的教育课程模式是金字塔的模式,是高精尖少数,而新的课程下的模式,培养人结合社会的需求,是“橄榄球”模式。
新课程评价要求通过建立新的评价指标和改革方法,发展学生其他方面的潜能,例如有一位四年级学生他的语文数学成绩一直不理想,真可以说算是老师眼中的差生,父母也无可奈可。可是,这位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却明显高于其他同学,他在同学们当中有很高的威信,当老师不在的时候,能处理班级工作中比较棘手的事情,当父母不在店里的时候,能留住顾客,并顺利成交。难道这样的学生一定会比那些优等生差?新课程提出了评价一个学生应充分了解学生。顺着这一基本要求,我们再去认识上面这个孩子,我们就要先肯定他的能力,帮助他树立起自信心,再在学习方面给予帮助,那么一定会在学业上更进一步。
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同时确立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课程管理政策,这就要求课程必须与教学相互整合,教师必须在课程改革中发挥主体性作用。教师不能只成为课程实施中的执行者,教师更应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新课程中教师角色的转变是对传统教育的挑战,是面向新时代,努力创建民主、平等和促进个性发展的需要,是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和最亮丽的风景线。
新课程一切是“新”的,这“新”意味着教师要有新的教育观念,这“新” 需要我们千千万万的语文教师不断付出艰辛的实践,付出智慧的创造。不断地 对自我的教学活动进行反省,积极的参与教学实践,调整教学过程中的错误的或失当的角色定位。从而与学生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成为学生主体发展的促进者,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和协助者,成为新时期合格的教育者。
参考文献:
[1]叶奕乾祝蓓里(主编):《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2]《小学语文教育学》,徐家良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3]王道俊王汉澜(主编):《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4]大卫·拉泽尔[美]:《智慧的课程——利用多元智力发掘学生的全部潜力》,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5]詹纳·格洛克[美]等著(邵红香等译):《自然智力——校园中的科学》,《中国教育报》2003年10月30日第8版 [6]教育部:《新课程改革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