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备课

时间:2019-05-12 18:10: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备课》,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备课》。

第一篇: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备课

教学论文:

标题:浅谈《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备课》

作者单位:濮阳县五星乡中心小学姓 名:王金花 电 话:*** 科 目:初中数学

单位推荐意见:

单 位 公

章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备课

河南省濮阳市濮阳县五星乡一中

王金花

摘要

新课程给教师带来了全新的教学理念。如何把新的教学理念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去,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备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基石。究竟怎样备课,才能打造高效课堂呢,本文从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变一次备课为二次备课对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如何备课进行了探讨。希望能够帮助各位教师打造出高效课堂。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 ;教师;备课;高效课堂;

第一,备教材。

备教材就是对教材的内化与外化。所谓内化就是教师对教材文本的理解与理解个性化意义建构的过程。内化的广度与深度与驾驭教材的能力成正比例关系。内化不是教师对文本教材或者教参文本的复制和粘贴,而是对教材文本知识与教师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的结合。不仅仅是对一节课内容的整合,还包括对一章内容的整合,甚至是整个学期、整个学科教材的整合。只有这样,我们教师才能占领制胜的高地,才能在整个学科教学的过程中得心应手、运筹帷幄。因此我们在进行教学时,要站在一个高度,而不是仅仅教好这一节或这一单元上。要知道教材是经典,是教与学的蓝本。教材内容不等于教学内容,教材编写的逻辑结构不等于教学过程的逻辑程序,要把教材内容加工、处理成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和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学习内容,并且要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各科学习都不是脱离实践的纯理论的学习,所以我们还要备这些知识与我们的日常实践有什么联系,从而让学生感觉到学习不仅有趣而且有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乐趣与积极性。

第二,备学生。

传统的课堂以教师的“讲”为中心,教师牵着学生走,而学生只能被动地跟着学生转。在这中背景下的备课,自然要以教师的“教”为中心,努力解决“怎样教”的问题。这使得教师与学生之间是单向的传递信息与接受信息的关系。于是弊端便出现了:课堂上,教师习惯于以自己的讲解分析代替了学生的理解感悟;习惯于把学生当成课堂上主角,而学生也习惯当配角,努力配合老师完成教学任务;而教师为了完成事先设定的教学任务,对课堂中学生提出一有价值的问题视而不见„„长此以往,学生只会被动地跟着教师转,主动性被束缚,创造性被扼杀。新课标提倡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显然,传统的教学观和备课上不利于培养学生上述品质,必须改变。而关键是教师要及时转变教学观观念,从过去的研究“教师怎样教”的问题转变为 “学生怎样学”上来。备学生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一要对他们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做到了如指掌。我们要想把知识传授给他们,我们必须投其所好,要把知识以他们喜欢的方式传授给他们。以他们喜欢的方式上课、做作业、提问问题。这样他们才会对这门课的学习产生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我们的教学就能很顺利的进行下去,学生才能学会。二要了解他们的学情。为什么差生会越来越差,我认为主要原因是我们在授课时没有了解他们的学情。我们设置练习题、布置作业时,都要考虑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要设置他们跳一跳就能够到的桃子,否则,就会导致差生越来越多,差生越来越差。为此我们备课要做到以下几点:新旧知识有联系的,迁移类比——诱导着学;学生难于理解的或不易接受的,动手操作——指导学生学;(必要时设置“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学生独立学习有困难的,小组合作——互相帮助学。

第三,备教法。

教材了解透了,学生了解好了。接下来就要思考教的方法了。是让他们自主学习还是合作学习?是让他们通过阅读学习还是通过实验来获得?我们就需要依据所教的内容,依据学生的特点来好好设置了。俗话说,教无定法,但教学有法,我也认为适合教材所教内容,适合学生学习的方法就是好方法。在备课时我们就需要先仔细选择一下教法,这样才能更好的传到授业解惑,才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所学知识。

第四,备学法。

课堂并不是只是老师教的问题,还要考虑学生如何学。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我们可以试想,如果我们碰到仙人,它让你选是要金子还是学点石成金的方法,你会如何选择呢?我想我们肯定会选学学点石成金的方法。教学也是如此,教方法比教知识更重要。所以我们在备课时要考虑采用什么样的方法学生才能学会,怎样把这个解决问题的方法让每个学生都学会,这就要求我们备学法。这样学生才能掌握知识,获得能力。才能在以后离开学校后更好的适应社会。但是学法的确定不能随心所欲,必须符合学生年龄段的要求,符合教材特点,符合学生实际,这样才能达到我们不教的目的。

第五,变“一次备课”为“二次备课”。

通常说的“教案”一般是指在授课之前的授课计划,可以说是“教前案”。但在新课程标准下的教案还应该有课后的反思,谓之“教后案”。所谓教学反思是指教学后对教与学活动的思考,对教学目标的达到度、教学策略是否得当、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得到足够的尊重、课程资源是否整合、对未遇见言行是否处理妥当、问题设置是否有意义、情境创设是否到位等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效果进行再思考、再认识,它属于教师的元认识能力问题。苏格拉底曾经说过“没有反思的生活,是一种不值得过的生活。”教后有何感想、心得,教学应作哪些调整等等都是反思的内容。教学反思是教师对新课程学习、鉴别、开发、利用、追踪的必要措施,是教学经验的积累和不断总结改善的过程,是与学生共同开发、创造课程资源活动的小结、思考,教学反思也是教师成长成熟的实践和标志,特级教师纱福敏认为“创新教学三个标志,即情境、留白、反思”此话在理。教学反思工作教师应认真践行。

当然,要做到以上几点,教师必须先积累“内功”,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

1、多学习。主要是业务知识和教学技能学习,杂志是最好的学习信息库。

2、多听课。集各家所长,树自家之风格。通过听课,尤其是听有经验教师的课,再结合自己的体会,备起课来就省时省力

3、多总结。学有体,教有心得,把这些熔为一炉,上升为理论,即教学总结。有总结,才会有发展和提高,讲学习、教学、总结三位一体,才能形成自我发展的内部机制,使自己的“内功”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教育不是去用模具塑造人,我们的学生都有自己的爱憎和欢乐,我们教育的过程应该是一种春风化雨的过程,是让人获得幸福或者说获得拥有幸福的智慧与道德。这是教育的一个基点,自然也是备课的一个基点。备课可以 有多种方式,也可以表现出教育者的个性,备课也是一门艺术,让教育无痕的艺术。

参考文献

[1] 于春祥.发现高效课堂密码 [M],山东文艺出版社 2009 [2]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 [3] 李炳亭.高效课堂22条 [M].山东文艺出版社, 2011 [4] 李炳亭,褚清源.问道课堂 [M].山东文艺出版社, 2012[5] 雷振海,李炳亭.追寻教育的幸福 [M].山东文艺出版社,2011

第二篇:教师培训新课程理念下的备课

新课程背景下的备课

——“磨”你千遍不厌倦

略阳县教研室 杨红波

听过一个画家的故事:年轻的画家向老画家请教:“自己一天功夫画的画儿,为什么用了一年的时间才卖出去?”老画家没有过多解释,只是淡淡的对他说:“如果你能花一年的时间画一幅画,那你一天就能把它卖出去!”(一人家贫,卖画以度日,一日作画,一年无人问津。问师,师曰:“试倒之,一年作画,空一日可售。”)其实画画和卖画的关系就如同备课和上课。我们备课花的时间越长,备得越充分,上课时,就容易吸引学生,效果就越好。

备课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学科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设计和优选教学方案,以保证学生顺利而有效地学习的一系列准备工作。它是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搞好教学工作的前提条件。教学实践表明,教师在备课上所花工夫的多少直接影响授课的质量。就同一教师来说,进行观摩教学时,教学效果一般都比平时好,原因并非观摩教学时,教学能力提高了,而在于教师备课比平时充分得多,进行了认真的筹划和精心的设计。可以说任何一堂成功的课,无不凝结着教师备课的心血。

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备课?今天我的讲座就从以下两个方面和大家交流探讨:

备: 心中有课标 脑中有教材 眼里有学生 手中有材料 备教更备学 写: 学期计划、单元计划、课时计划(教案)、二次备课。

一、备(隐性备课):

1、心中有课标:虽然新课改在我县中小学推行近十年,但根据了解,大部分教师把大部分精力放在教材上,而对课标的关注少之又少。在新课程理念下,教材只是教学的基本素材,备课时我们不能把教材当课标来解读。特别是目前“一标多本”、教材质量参差不齐的情况下,教师们做到“心中有课标”尤为重要。

它体现了国家对不同阶段学生在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基本要求,也规定了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还向教师提出了实施教学和评价的建议。教师在备课时必须与课程标准开展认真而又深入的对话,必须对课程标准进行反复阅读,做到逐字逐句,深钻细研。不仅要清楚本学科的总体目标,还要清楚各个学段的目标,更要清楚每个年段、每个部分或章节的教学重点难点。课程标准是单科课程的总体设计。任课教师只有全面把握、深入了解本学科的目标要求、主要内容及其逻辑顺序,了解、熟悉本学科各年级课程目标之间的联系,以及本学科课程目标与其它学科课程目标之间的联系,才能从宏观上把握所教学科的课程标准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弄懂本学科本年级的课程目标和任务,了解、熟悉课程标准中各单元对学生在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基本要求。举例:(1)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或识字教学(2)朗读防止矫情做作

2、脑中有教材: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充分利用教材,开展创造性的教学,是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新课程强调,教学的过程是教师“用教科书教”的过程,而不是“教教科书”的过程。教师在备教材时,首先要全面了解教材,清楚每册书、每个 单元的学习内容,能具体说出某一知识都需要哪些知识的铺垫,具体到某一课时,教师要钻研教材,作到彻底理解;其次是分析教材,找出教学的难点和重点;再次是掌握教材,作到灵活运用。凡是教材中要求学生掌握的,教师自己必先掌握,而且要远远超过学生所能达到的水平。

研究教材的步骤(1)浏览全套教材

教师要对所教学科的全套教材进行粗读,浏览一遍教材的主要内容,了解全套教材共有几册、几单元,分布在哪些年级学习,这些内容之间有什么关系,从而从整体上了解全套教材的概貌,把握整个教材的结构体系。这样就可以增强教学的计划性、有序性和整体意识,备课与上课时就能瞻前顾后,不至于重复讲解,不至于眉毛胡子一把抓,教学中教师应该把自己对教材的整体认识告诉学生,让学生对教材也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2)通读某一册教材

在浏览教材的基础上,在新学期开学之前就要通读所要教的某一册教材。通过通读全册教材,全面了解全册教材有哪些教学内容,要让学生掌握哪些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各个单元的教学目的、重点、难点、关键点是什么,从而正确地把握教材的深广度,领会编排或修改的意图。这样就可以为制订学期教学计划和钻研某一单元教材、某一章节教材作好准备。

(3)细读某一单元的教材

一个单元的教材是相对独立的一块知识,教师在单元备课时,不仅要对本单元教材细细读懂,清除障碍,而且要分析其内部结 构,把握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明确各个教学内容在全册教材中以至全套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这样就可以在教学时不仅要求明确,重点突出,而且可以前后联系,上下连续,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

(4)精读即将施教的具体教材

对即将施教的教材要认真阅读,细心分析,深钻细研,逐字逐句推敲、研究,做到“字字落实”,从而明确以下问题:①本节课的教学目的要求是什么?要使学生学会哪些基础知识?熟练哪些基本技能?培养什么能力?进行什么思想品德教育?②本节课教材有什么内在联系?教材的重点是什么?学生最难理解与掌握的问题是什么?突破难点的关键是什么?知识的来龙去脉是什么?各个例题、习题的作用是什么?如何搭配使用?

(5)精心组织教材、处理教材

教材内容是按照学科本身的科学性和系统性来编排的,教学时教师不能把教材结构原封不动地搬到课堂上,而必须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学生的知识基础、学生的认识规律及心理特点,对教材进行合理的调整充实与处理,重新组织、科学安排教学程序,选择好合理的教学方法,使教材系统转化为教学系统。要着重考虑以下问题:①怎样根据知识的迁移规律,组织好旧知识的复习,创设好学生接受知识的最近发展区。课题如何引入,新旧知识怎样衔接,新知识怎样展开,都要做到心中有数。②怎样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科学合理地安排好教学程序,先讲什么,后讲什么,详讲什么,略讲什么,重点怎样突出,难点怎样突破,关键如何抓住,也要做到心中有数。③怎样根据反馈原理选择和安排好层次练习,使听、说、读、写、算等技能训练落实到实处。④怎样根据学生实际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使学生的智能得到充分发展,思想品德教育得到渗透。

(6)阅读有关参考资料

以上钻研教材的六个步骤是有机联系的整体,教师备课时也不是一定要按部就班,不同教龄、不同水平的教师应重点突破自己的薄弱环节。

3、眼里有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教学的对象,教师作为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应尽可能多地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考虑在内,学生不仅应该成为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体,也应该是我们备课的出发点和归属点。在新课标下教学目标的设置已经发生了变化:变单一知识目标为多元目标,教学不应单纯要求学生掌握知识,而应该在学生的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有提高,在培养学生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和学科思维的同时,给学生以丰富的内心体验和个人感悟;变统一目标为多层目标,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有所收获。变固定目标为开放目标,教师要设身处地关注、呵护、尊重学生的学习感受,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自主学习和探究,给学生更广阔的学习空间。备学生的目的是为了做到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实际水平以及具体需要等,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搜集相应的教学资源或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进行教学。只有事先“备好了学生”,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例:相同的课不同的学生生成会完全不同。

4、手中有材料:教师做到“心中有课标”“ 脑中有教材”“ 眼里有学生”还不够,还应该广泛阅读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材料,从中选取合适的素材,充实教学内容。而选择材料时应该围绕本课的核心问题(重点、难点)选择恰当的材料。选择材料时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选择教材之外的素材要尽量本土化,本土化的素材与学生生活的环境密切联系,非常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对于激发学生解决核心问题的内部冲动有很大促进作用。例:英语课中认识香蕉(2)、素材要和核心问题配合恰当。不能为了新颖而选择,这里指尽量运用教科书中选择的,不得已才在各种媒体上选择,因为教科书是经过推敲的、比较恰当的。(3)、数量要适度。很多老师为了达到一个目标,选择了多个看似新颖的素材,起初是引起了学生的注意,但是这种教学方式分散了学生对核心任务的注意力,对达成教学目标起到了障碍,运用的结果适得其反。(4)、素材的选择要考虑学生的接受度。素材的形式很多,采取哪一种?在哪一环节运用?这些问题如果没有推敲,在课堂操作起来便有尴尬。也就是说,素材的选择不仅要根据教学内容而定,更要考虑学生是否接受。(5)、要符合教师的教学风格。每位教师都是知识的传授者,在传授过程中会显示出教师的个性和风格。符合教师本身的风格的材料才能做到用的游刃有余,说理透彻,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这就是,为什么同一个教案和课件,不同的教师用于上课,所达到的课堂效度是不一样的。

5、备教更备学。目前的教学方法种类很多,如讲授法、发现法、问题法、讨论法、观察法、实验法等等,这些教学方法各有各的优点和长处,但谁也不能绝对地说哪一种方法好,哪一种方法不好。某节课可能只运用一种方法即可达到良好的效果,而另一节课就可能需要运用多种方法。另外,从学生的角度讲,不同的教学对象,即使是相同或相近的知识点,也必须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因此,每个教师在选择教法时切忌生搬硬套,而应注重研究所选用的教法是否能更好地体现愉快教育的原则,是否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除了选择恰当的教法外还应该根据学科、教材特点选择恰当的学法。只有运用恰当的学法,才能让学生变学会为会学。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主要体现老师思想行为的方法即为教法,而侧重于表现学生思想行为的方法则为学法。教学方法有许多种,常见的有: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实验法、练习法等,还有一些特级教师所创造的独特的教法,如魏书生老师的“六步教学法”,邱学华老师的“尝试教学法”,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学法”等。

学生常用的学习方法有:观察法、学思结合法、读写结合法、学练结合法、合作探究法、发现法、质疑法等。

例:二年级《认识钟表》这节课来说,新授的第一个环节是“认识钟面”,如果直接出示一个钟面,让学生仔细观察钟面上有什么,学生会根据你所给的钟面,找到时针、分针、12个数字和12个大格,细心的同学还会发现钟面上还有60个小格。但如果在课前让学生到生活中去找一个钟表作为学具,那就不一样了,你要考虑到除了上面这些我们都要讲到的知识点外,学生还可能会发现什么,比如:秒针,有的钟面是圆形的,有的是方形的,还有的钟面上只有大格,没有小格,甚至有的钟面上只有4个数字,但无论是怎样的钟面都可以在同一时刻读出同样的时间,这样的设计看似很浪费时间,但它激发了同学们认识时间的兴趣,对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也有更 多的了解,在课堂上运用实物进行教学,这实物不是老师的教具,它应该是学生的学具,应该是可以引发学生思考的辅助物,学生在这节课上学到的不仅仅是几时几分的读法与写法,而是在生活中认识时间的能力和一种独立学习、研究的方法。如果是以前的我,会选择第一种教法,让课堂上的一切都在老师的掌控当中,而今天的我,会选择第二种学法,因为它让孩子们经历了思考的过程,更掌握了学习的方法。

二、写(显性备课)。

教学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就必须进行精心的安排和周密的计划。否则教学工作就会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因此每位教师都应当认真负责地制订好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具体实施方案,包括学期教学计划、单元教学计划、课时教学计划(简称教案)。制订教学计划,要在熟悉本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基础上,再根据学校与教研组的工作计划要求和学校的具体条件进行制订。

1、学期教学计划 :学期教学计划是指对一个学期教学内容作一个总体安排,使教学工作能有计划有 目的地进行。学期教学计划一般应在学期开始前制订好,最迟也应在开学一周内完成。教师在寒暑假期间就应开始对学期教学计划的制订做好准备工作(也叫学期备课),如钻研课程标准、通读教材、了解学生情况及学校的具体条件等。

学期教学计划一般包括:

学情分析 :如班级、学生人数、男女生比例、原学习成绩分布以及学风情况等(必要时要对上学期期终考试试卷进行全面分析),特别对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要做详细分析。若是起始年段还应分析学生的来源情况等。教材分析 :要通过通读全册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掌握本学期所要教学的教材内容、其地位与作用;教材的重点、难点;教材的编写意图、各单元教材之间联系等。注意:教材分析要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要做到概括性强,条理清楚,知识点全面。重点、难点要分开。可依据课程标准和教学参 考书制定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总任务及目的要求。强调通过教学使学生达到的标准,目的要切实可行。要简明扼要,对应传授哪些知识、技能,培养什么能力,解决哪些问题、主要步骤等,要清楚地列出纲目。

主要措施 :备课、上课、改作业、辅导、考查学生学业成绩等有哪些措施;在帮助优秀生更上一层楼、帮助学习困难生上新台阶方面有哪些打算等。教学措施建立在教师对课程标准、教科书和学生 “三熟” 的基础上,教学措施要体现教师对课程标准、教材的准确把握和对学生情况的深入分析,始终把握教书育人和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是教学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教学课时数及进度安排 :全学期授课时数、复习考试时数及进度,要根据课标和教学参考书的总体安排,结合学生实际进行恰当的分配处理,并排出进度表。进度表内容应包含周次、教学日期、课时数、教学内容安排、备注等栏目。

其它:如新学期准备开展哪些教学专题研究与教改项目实验,学科课外兴趣小组活动与学科竞赛活动如何开展等等。(举例)

2、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教学计划指的是各册教材中一章(大单元)、一节(小单元)或一组课文教学的安排。各科教材都是根据本学科教学内容的特点、由若干个单元(或课题)所组成的。教师拟出学期教学计划后,在单元教学之前还要认真制订好单元教学计划。单元教学计划内容包括:本章节教学的主要内容、教学目标、教材的重难点及教学注意点、采用的教学方式与方法、教具准备、教学时数的安排等。根据以上要求,教学计划制订完备后,还要送交学校或教研组审查批准以后才能执行。在执行过程中需要对计划做必要的调整时,也应向学校或教研组汇报,教师个人不得擅自变更教学计划。一个阶段、一个学期结束时,要对教学计划执行情况进行对照检查,总结得失,以利今后教学及计划的制订。(举例)

3、课时计划(课时教案)教案内容包括:课题名称、课型、教学目标、教学重点(说明本课所必须解决的关键性问题)教学难点(说明本课的学习时易产生困难和障碍的知识点及其解决办法等)、教法学法、课时安排(说明属第几课时)、课前准备【教师准备(说明辅助教学手段使用的工具等)、学生准备】、教学过程(或称课堂结构,说明教学进行的内容、方法步骤及作业布置等)、板书设计(说明上课时准备写在黑板上的主板书内容)、课后反思(课堂亮点、意外及处理,教学内容、方法与结构思考,教学中的败笔,教学理念的课堂呈现、课堂上的生成问题等)。(举例)

下面就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过程的设置和课后反思做具体阐述:(1)教学目标的确立:知识与技能是解决学生学会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是解决学生会学的问题;情感、态度、价值观是解决学生乐学的问题。在落实三维目标的过程中,要以“知识与技能目标”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充分体现在学习探究的“过程与方法”中。

(2)教学过程的设置。在编写教案中,教学过程(步骤)是关键,它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导入新课 :设计新颖活泼,精当概括、不易过长,一般在2—5分钟。讲授新课 :(重点、难点、关键点确定以后,要抓住关键点,精心设计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方法。)①.针对不同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②.提出哪些问题,如何逐步启发、诱导③.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详细步骤安排,需用时间。

巩固练习:①.练习设计精巧,有层次、有坡度、有密度。②.怎样进行③.需要多少时间

归纳小结

作业安排:布置哪些内容,要考虑知识拓展性、能力性、层次性。(列举案例:《高尔基和他的儿子》写读后感还是写回信)

(3)课后反思:反思是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过程不可缺少的必要环节。教学反思就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作为研究对象,研究自己的教学实践,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观念和教学效果,是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分析与再认知的过程。简单地说,教学反思就是研究自己如何教,自己如何学。教学反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而是反省、思考、探索和解决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各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具有研究性质。教学反思用平实的话,就是教后想想,想后写写,认真思考课堂教学的得与失,想一想:“教学目标是否达成,教学情景是否和谐,教学过程是否得到优化,教学方法是否灵活,教学策略是否得当,教学效果是否良好,教学手段优越性是否体现,学生积极性是否调动。”想想后,动动笔,“写中有学,学中有思”,形成课堂随笔或教学日记,写成教学论文或以课题形式进行研究。写教学反思,贵在及时,贵在坚持,贵在执着地追求。一有所得,及时写下,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以写促思,以思促教”,长期积累,必有“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收获。①、教学成功之处。教师将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计的教学目的、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做法;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板书;某些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的过程;教育学、心理学中一些基本原理使用的感触;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等详细得当地记录下来,供以后教学时参考使用,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完善、推陈出新,达到最高境界。

②教学不足之处。即使再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对它们进行系统的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今后再教学时吸取教训。

③、教学机智。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课后应及时记录下来。

④、学生见解。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特的见解,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因此,将其记录下来,可以补充今后教学的丰富材料养分。(举例)

(4)“二次备课”。①授课前的备(举例)。②授课后的备。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摸索出了哪些教学规律;教法上有哪些创新;知识点上有什么发现;组织教学方面有何新招;解题的诸多误区有无突破;启迪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到位等等。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考虑一下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对教案进行二次修改,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三、名师谈备课。

我这样备课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江苏省徐州市教研室 于永正

关于备课的重要性不必说了。反正不备课,或者备得不充分,我是不敢进课堂的。下面,我就说说自己的做法和体会。

观点一:备课不等于写教案

备课包括钻研教材、搜集信息、了解学生、考虑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写教案等。写教案只是备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把钻研教材等方面的所思所得,把教学的目的要求、重点难点、教学过程和方法以及搜集到的有关教学的信息记录下来,是“备忘录”——供课前翻阅,以便把课上好。

观点二:隐性备课最重要

我把备课分为隐性和显性两部分。如果说写教案是显性的,那么,钻研教材、查阅资料、搜集信息、备学生、思考教法则是隐性的了。

第一步:钻研教材。一篇课文摆在案头,先做什么?先理解字词句在课文中的意思,边读边画出生字、新词及含义深刻的句子。随着悟性的提高,有些关键词语,写得精彩之处,以及课文的重点、难点,也会很快抓住。抓住了,便做上记号。

第二步:朗读课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四五遍。这是钻研教材、语文备课重要的环节。朗读是活的,是跃出纸外的,赋予了作品生命力。备课时,我力求把课文读“活”。如我朗读《小稻秧脱险记》,小朋友听了无不手舞足蹈。朗读好了,钻研教材就成功了一大半。老师朗读水平有多高,学生就会有多高,并超过老师。师生朗读得精彩的课堂,必然是充满生机的、充满灵性的、富有情趣的课堂。

备“朗读”,一是多读,用心揣摩课文的意境、思想感情(包括课文人物的思想感情)。二是多听别人朗读,听录音。平时,我特别喜欢听广播电台的小说朗读、诗歌朗诵,这对提高我的朗读能力大有裨益。三是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

第三步:正确领会作者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意图。教材中所选文章都是精品,语言运用得准确、生动就更不要说了。对于作者推敲、锤炼文字的匠心,一定要细心琢磨、体会。

每篇课文都有不同的谋篇布局方法,也要把握好,以便引导学生去感悟、去学习、去运用。老师领悟得深,学生才能领悟得深,甚至在老师的引导下,超常发挥。否则,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包括鉴赏能力)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第四步:认真思考课后练习题的要求,有的要先做一做。例如,要求学生背诵的部分(或全文),我先背下来;要求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的课文,我先努力去做。如《水上飞机》一课,要求学生用“究竟”造句。课文中是这样写的:“小海鸥决心去问个究竟。”这里“究竟”当“结果”讲,即看个明白,看个结果。但词典里讲,“究竟”还当“追问”讲,“因有疑问,而追问”。如:“这种冰箱究竟省不省电?”我弄明白了之后,心 里一亮,便有了底儿了,于是每个不同解释我都造了几个句子,这就取得了指导造句的发言权。但我造句的目的,绝不是让学生抄袭以应付考试,那样做,就把孩子教“死”了。

此外,隐性备课还包括查阅资料。书到用时方恨少。在备《圆明园的毁灭》时,我专门翻看了《中国通史》中有关鸦片战争的章节;教《海洋——2l世纪的希望》,我在网上搜集到了不少有关海洋方面的资料(如潮汐发电站等),受益不浅。

观点三:要思考教法

在思考教法的时候,必然“备学生”、“备学法”。上边说了,课文钻研好了,教法往往也随之有了。

即使教师在教学前没有找到什么好的教学方法,只要朗读好了,读出文章的妙处和味道来了,也能把课上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

有人请教一位台湾的教授怎样教语文,该教授说:“跟我读。”这话真是说到根本上了。

观点四:教案一定要写

隐形实际上并不隐形,它指的是在写教案之前的准备工作。当然其中包括无形的思考。但我认为,备课中最为重要的环节是显性备课。所谓显性备课指的是写教案。教案一定要写,但不要拘泥于形式。我所记下的东西都是重要的东西,以防忘记。这相当于“作战计划”。教学目标要记,过程要记,关键词语的处理及体会要记,老师要讲的重要的话要记;要求学生回答的问题、要求学生写的片断、造的句子,我先写一写,造一造;重要的参 考资料也写下来。我以前书写较工整,为的是校长检查能得到好评。现在写得较随意,底线是自己必须能看懂。有些课文考虑得比较周密,我只写个大体教学过程。对已经教过数次的课文,我只写新的体会、新的处理方法。

我还喜欢在课本上写“教案”,美其名曰“备课于书”。我把隐形备课称为“备课于心”。我是每课都想“出新”的人,想每课都让学生喜欢,所以更多的是“备课于心”和“备课于书”。教案往往只写个过程,更细微的东西在书上。总之,备课要从自己的实际出发,从方便教学出发。

观点五:讨论与自读尤为重要

钻研教材时,我喜欢和同事讨论。同事间的讨?特别是上公开课),很有作用,有时会使我豁然开朗。自己久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往往会被别人一句话点破。听别人上课,也有助于对教材的把握,即使上得不成功,但至少帮助你熟悉了教材。我的好多教学方法,是在听别人的课的时候想出来的。人教版小语课本第八册有一篇课文叫《全神贯注》,我读了一遍,就被罗丹的全神贯注的精神所感动。当我又读了两遍后,教法一下子就产生了:我打算一开始把文章最后奥地利作家茨威格说的两句话“那天下午,我在罗丹工作室里学到的,比多年在学校里学到的还要多”提出来讲。这一课,我备课的时间不过一个小时,教案写得很简单。只是个过程,重点记下了要抓的关键词语,记下了怎样指导朗读的办法以及自己读了之后写下的“名言”。教案虽然写好了,而且自己也较为满意,但出于习惯,我又查找了有关罗丹和茨威格的资料,这些东西虽然上课不一定用得上,但作为老师很有必要了解一下。我之所以举这个课例,为的是想具体说明我到底是怎样“隐性备课”和“显性备课”的。

当球王贝利踢进第1000个球时,记者问贝利:“你踢进的1000个球中,哪一个球最为精彩?”

贝利说:“下一个。”

其实,课堂教学也是如此。对于那些优秀的教师来说,精彩的课永远是“下一课”。学无止境,教无止境。备课要不断修改,教学得经常调整,一成不变是行不通的。教学永远是一门缺憾的艺术。正如一位知名老师说的:“备课如同打井,只有深钻,才能得水。教一课书必先烂于胸,熟读成诵,否则我不能走上讲台。”

第三篇:新课程下教师应该如何备课

新课程下教师应该如何备课?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建构的过程,它强调以学生为本,帮助学生在合作互助中学习,特别关注学生的主体要求,尊重学生的原有知识与经验,顺应学生的自我发展,关注个体的差异,鼓励学生的个性,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自我探究的学习能力。那么在新课程下我们应该如何备课呢?

首先要走出备课的几大误区。误区一:备课变成教案的“克隆”

有的老师把备课想象得很简单。备课时,找来现成的教案一抄了事,就这样,年年教,年年抄,除了写了一些细节和过程,整体基本没有变化。这样,不重视备课,不重视教法的研究,不重视教学效率,学生的学习效率自然就很低。

误区二:备课走上了“形式主义”

有的老师为了在备课检查中能体现课改精神和新课程理念,将“教案”改称“学案”,并没有教后反思、二次备课等备课要求,如把以往的教学过程分解为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等。实际内容依然是“换汤不换药”,“穿新鞋走老路”。如此改革,备课成了一种形式。误区三:集体备课成了“教案之和” 网上的一则报道让人忍俊不禁:某学校开展对外公开课,五位教师上的都是同一节课,听课人听到的都是同一个模子:一样的导入,一样的话;一样的讨论,一样的题目;一样的过程,一样的调子。大家感到纳闷,询问后才知,这是之前集体备课的“成果”。他们将集体备课后的“成果”原封不动地搬进自己的课堂,照本宣科。这般“偷工减料”,这般“投机取巧”,备课“大船”岂不会“搁浅”? 误区四:备课成了网上资料的“拼盘”

有些教师网上备课很轻松,从网上下载与自己备课内容相关的教案,不加取舍地变成自己的教案,全然不顾内容是否切合自己教学实际的需要。这种“拿来”的东西,没有参与的成分,注定会造成教学的失败。

那么在新课程下我们应该如何备课,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呢? 科学处理教材。

新课程有新“课标”,教师备课的真正目标就是如何达到新“课标”的要求。为此我们必须深入研究“课标”和教材,仔细阅读有关参考书,弄懂教材的思想,结合学习实际情况,确定各章节的教学目的、要求、重点、难点、关键点、障碍点及知识的内在联系等,科学地确定教学目的,不断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心理特点、知识水平。此外,教材处理的一个重要环节是选择编排教学内容,在“课标”要求的前提下,以教材中最基本的概念、原理为中心,从纵、横两方面对教材进行处理,其中“纵”指知识的“线”,即知识的内在联系,“横”指知识的“块”,即横向联系。这样便于学生将知识联系起来,避免前学后忘。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这是提高备课质量的关键。教师在备课中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选择最优教学方法,选编典型习题,写出具体可行的教案,并设计好板书及课堂小结。研究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其方法的选择应以教学目的、任务、教学内容、学生情况为依据,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学中要抓住关键,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视学习。

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知识水平,是提高备课质量的保证。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因此,教师自身学识水平的提高是关键。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1)博览群书。从各种书籍、报刊中吸取与教学相关的精华内容,及时了解本学科、本行业的新知识、新情况,做好读书笔记。(2)常听课。通过听课,学习他人的长处,认真听取评议,主动征求领导意见和同行的意见,及时改正错误,倾听学生及家长的呼声,听取学生对教学的评议,以便“对症下药”,改进教学,开阔思路,不断创新。

(3)勤写。边实践边总结,把自己积累的信息、资料、体会、办法记录下来,整理成文。

(4)走向社会。有选择地交流,了解社会的变化与要求,使教学与社会息息相通。

第四篇:新课程理念下的备课有哪些基本要求

新课程理念下的备课有哪些基本要求?

刘敬中

新课程指导下的备课有哪些基本要求?

一、备课要体现预设与生成的统一在备课时,教师要把握预设与生成的内在联系。所谓预设,就是根据教育目标和学生的兴趣、学习需要以及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多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设计教育活动。所谓“生成”是指师生依据学生的兴趣、经验、和需要,在与环境交互作用中进行有效的动态的调整,以引导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进行新知识的探究活动。在生成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心理和物质环境,关注、支持、引导学生的主动探索和交往的欲望,满足他们自主活动、自发学习的需要。教师“预设”和学生的“生成”对学生的发展具有同等的价值,而且“预设”和“生成”不是截然分开割的两个部分。以自己原来的设计和组织预设课程经验为基础,吸纳生成课程的理念和做法,经过同化、顺应,把原有经验整合为自己的经验。在考虑教育活动方案时,多几种假设,多几种课程发展的可能性,以便在实施过程中能够对孩子的不同反应有所应对。当发现孩子有了真正感兴趣而且有价值的事物和现象时,教师应大胆打破原来的计划,调整教育活动内容。当发现原定的活动时间、进度不符合实际情况时,教师不要拘泥于原定计划,可以顺应事情的自然发展,因事利导。

二、备课要体现尊重差异性原理在备课中只有正视学生的个性差异,把它当做一种资源开发和利用,充分发挥每位学生的潜能,让所有学生都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探索活动,各尽其长,各有所得,不同程度地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这才是真正落实新课程理念。教师只有密切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学才有针对性,才会更有效。备课时尊重学生的差异主要体现在:首先,教师备课时要有学生个体的差异意识,这样备课时才会有所构思;其次,教师要设计分层教学教案,把学生的差异性发展放在第一位;第三,教学时教师必须真正让学生找到自己的“位 1 / 12 置”,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在分层教学中让学生各得其所;第四,开展有针对性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同时也体现学生的自身价值,从而产生良性循环。

三、备课要体现生活化的理念课堂教学要贴近学生生活,一些具有生命价值的教学资源应该为教学服务,为学生的成长服务。生活中蕴涵着丰富的教学资源,只要我们善于去挖掘,有大量的资源我们可以利用。我们首先要分析教材,有针对性地收集相关资料和信息,并进行精心筛选;第二,平时做个有心人,经常搜集一些教学资料;第三,学会储备,把平时搜集的资料分类进行保管;第四,学会资源共享。在备课时,教师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将所收集的资料融入到教学设计中,要力争做到;1.学“生活”。创设生活情境,将问题巧妙地“设计”到生活情境中,使学生学得有情趣,学有所得。2.用“生活”。学以致用,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3.服务于“生活”。因为很多知识都来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所以,要为学生创设这样的机会,增强这方面的意识。4.创造“生活”。这是一个更高的要求,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鼓励学生大胆创新,进行对生活的创新。

四、备课要体现课程资源整合的理念课程资源的整合与拓展,既要实现全体学生的共同提高,又要完成对学生的因材施教,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有效地进行资源重组,合理运用多媒体整合课程资源,较好地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

进行课程资源的整合主要应做到三个整合:1.目标整合,以学生的发展作为指导思想,着眼于学生品德和人格的完善,以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为重点,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2.内容整合;3.形式整合;4.各种资源的整合,课程资源的整合必须实现各种资源的优化组合,从而实现最佳的教学教育效果

五、备课要体现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转变理念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在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就指出:“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是认识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的思想,强调学法指导中以学生为主体的重要性。反对以教案为本位,其实质是以开发代替封闭,2 / 12 让每一节课都成为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的综合生成的过程。教案要以显性教案为主转向以隐性教案为主,要从教为设计中心转向以学为设计中心。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是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学习方式不仅包括相对的学习方法及其关系,而且涉及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学习品质和心灵力量。所以学习方式的转变对促进学生的发展具有战略性的意义。转变学习方式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构建旨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意识,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的理解和表达。

2.教科书文本内容分析的维度是什么? 1.内容难度

所谓教科书的内容难度,简单地讲就是内容的难易程度。对于教科书的文本来说,内容的难度是人们首先关注的问题,这就须要借助一定的模型或工具开展研究。

2.设计风格

教科书文本的课程设计风格往往决定着教科书的发展方向。事实上,螺旋式与直线式是截然不同的设计风格,而认知发展价值取向的设计模式与学术主义价值取向的设计模式也是风格迥异的价值取向。因而,进行教科书文本的质量研究,必须考虑教科书的设计风格。 3.课程容量

课程容量是教科书文本的重要指标,而通常的“容量”,多是指讲授知识的量。不容否定,知识的量是课程容量的一个重要方面,但不是唯一指标,还应该考虑学习者(即学生)参与操作、参与思考的量,即学生活动的量,思维的量。学生在学习相应内容时提出了多少有价值的问题,产生了多少“闪光”的念头,发现了多少独到的思路,等等。当然,经验的积累、情感态度意志等方面的发展状况亦应成为课程容量的构成因素。因而,确定课程容量的根本标准在于课程内容潜在的学习效果,也就是力求使上述的知识、经验、能力等方面取得最佳效果

/ 12 3.在备课活动中,教师要备学生的哪些方面?

答:在备课活动中,备学生主要围绕备学生的学科认知特点和规律,备学生的知识基础,备学生的经验基础和生活关注点,备学生的能力和兴趣等内容展开的。

(一)备学生的学科认知特点和规律

学生原有的学科认知特点和规律,对他进一步学习新的学科内容、构建新的认知结构,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以小学数学学科为例,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可概括为“动作——感知——表象——概念”。教师要根据知识、内容的内在逻辑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学生认知活动能力,注重从知识的整体入手。对数学教学中一些重要概念和规律的揭示,注意遵从适应知识内在的矛盾关系,并有意识地结合学生认知规律和生活经验设计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和有丰富数学内涵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和理解数学。

(二)备学生的知识基础

要做到了解学生,首先要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这对备好课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三)备学生的经验、思想和生活关注点

每名学生在来到学校学习的同时,也带了各自不同的生活经历和不同观点、看法。这种已有的经历、经验和对待社会的观点,对于即将进行的课堂学习生活具有深刻的影响。 四)备学生的能力

在学科教学中,学生的基础学习能力是指在学习过程中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等。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具备以下六种能力,即合作交往能力、创新能力、选择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抗挫折能力、终身学习4 / 12 能力。教师首先要将这六种能力结合所教年级制定出应达到的目标,合理地进行备课。

(五)备学生的情感因素

情感因素,是备课环节中一个重要成分。情感因素是伴随着知识经验的掌握、观念的形成以及内部智力的成熟而发展起来的,它对外部智力的形成和创造能力的发展起着决定的作用。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发展服务,因此,作为教师要采用多种途径和方法,在与学生接触中,了解、分析、记录学生们存在的各种问题,调整方法,制定相应措施。

(六)备学生的身心特征

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心理各有其特点。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选择不同的教育方法。

总之,好的课堂教学,既要联系教学内容的实际,更要联系学生实际,注重研究学生,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新课程理念下的中小学备课包括什么内容? 答:当前,备课的基本内容包括:

(1)研究课程标准。明确课堂教学的目的要求。

(2)研究教材。特别是要认真钻研教科书,理清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各维目标在教科书 中的具体体现,准确理解重点、难点,确定教学的关键,制定切实可行的三维目标。

(3)研究学生。深入了解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基础和思想状况,选准本课的起点和基点,使分层教学渗透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4)研究例题、习题,设计好检测手段与巩固强化内容。不仅要设计教学效果检测的基本方法与内容,而且要精心选择和设计例题、随堂练习题,确保教学的 5 / 12 效果与覆盖面。例题、习题的题目要紧扣新课标、教科书和学生实际,要兼顾深度、广度,体现层次性,体现因材施教,分层教学。

(5)研究教学的教育素材。要找出教学内容的教育渗透点,特别是要关注每名学生的积极参与,以及终生可持续发展能力与意识的培养。(6)研究教法和学法指导。教师要根据自身的优势和特长,学生现有的基础,选择恰当的教法,并指导学法。

(7)制定教案。教案应有明确具体的三维目的要求、教学内容分析(即重点、难点、关键)、教学过程(包括目标要求、重点、难点处理方法、教学手段、体现教育因素、教学小结等),保证一定数量和质量的练习作业、板书设计等。(8)授课后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尤其是针对课堂教学或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具体剖析,以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教学反思占用的时间一般不少于总课时的三分之一。

5.影响备课的主要因素有什么? 答:影响备课的主要因素有什么?

高质量的教案的形成,受制于诸多关键要素,准确地把握这些要素,是确保备课质量的关键。

(一)教学目标制定的准确性

所谓目标准确,是指制定的教学目标既要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又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既不是低标准的又不是高不可攀的。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是根据课程的总体目标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而确定的,教学目标是设计教学过程的依据,是课堂教学的总的指导思想,是上课的出发点,也是进行课堂教学的最终归宿。因此,教学目标的准确性制约着备课的质量。

(二)教学重点难点关键把握的准确性

/ 12 几乎每节课都有它的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难点部分的教学是一节课的关键,教师的课堂教学的水平主要体现在重点的突出和难点的突破上。

一般说来,一节课中学生需要掌握的主要知识就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学生在理解和接受上存在困难的地方就是教学难点。

为此,在备课中,首先,我们必须把握住重点和难点,当教学内容确定以后,应该认真考虑:通过教学应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哪些知识,那些主要的、关键性的知识就是教学的重点;学生在学习时会遇到哪些困难,那些学生难以理解、容易出错的知识就是教学的难点。其次,考虑怎样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当重点和难点确定以后教师还要考虑:教学时怎样与学生熟悉的生活相联系,怎样与学生已有的旧知相联系,最终制定出详细的、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以此帮助学生化难为易,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三)学情分析的准确性

用于教学的知识要符合连贯性和逻辑性的原则,新知识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发展、变化、引申而来的,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是确定学生的学习方法、选择教师的教学方法和设计教学方案的重要依据,如果学生对相关的旧知识掌握不好,就会影响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因此,备课时,要根据所教知识的内容,找出与新知识有关的旧知识,看一看哪些知识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知识还没有完全掌握,确定须要跟学生补哪些知识漏洞,课的导入安排什么复习内容,新授课应选择什么学习方法和教学方法等,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备学生的知识水平。只有这样,我们在备课、上课时才能有的放矢。

(四)教学内容选择的合理性

选择合理的教学内容是备好课的前提,教学内容的选择要依据知识的特点、教材的编写意图、完成教学任务所需的时间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等因素来决定。教学内容选择的合理性源于备课工作的充分:首先要根据教材的编排来选择。通常我们把一个练习的知识划分成几个小段落,每个小段落为一课时的教学内容。7 / 12 例如,现行的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就是这样编排的,教师在备课时只要看一看教材的新授内容以及对应的习题编写,就可以确定一课时的教学内容了。其次,根据知识的难易程度来选择教学内容。一般来说,比较简单的、学生易于接受理解的内容可多选一些;对于学生难以理解、难以掌握的知识,由于在教学中要花费比较多的时间,所以内容要适当少选一些。再次,要根据教学需要来选择。对于一些思考方法一致、联系比较紧密的知识,在教学时可以打破教材的编排顺序,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组织来安排教学内容。

总之,在选择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时要具体情况具体对待,以一节课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所授知识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为准,既不要多选也不能少选,多选了不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少选了会造成课堂教学松散、浪费课堂教学时间的状况。

值得一提的是,在选择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时,切不可盲目迷信教学参考书,教学参考书上的课时安排一般是比较紧的,它是在理想的教学情况下确定的课时安排,有的内容安排得过松,有的内容安排得过紧,一般都要对教参上的课时安排进行适当调整,至于怎么调整要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而定,教学顺利时可以压缩一两课时,教学不顺利时可以放宽一两课时。

(五)问题设计的恰当性

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信息交流的多边活动,师与生、生与生间的相互交流活动主要是靠教师的提问、学生的答问、生生之间的信息传递来实现的。学生在教师的提问之下进行思维和交流信息并相互启发,同时教师从学生的回答和信息交流中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调整课堂教学的进程。良好的课堂提问可以使课堂教学机制正常运转,可以激发学生积极地思维、主动的合作和交流,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就变成备课的重要工作,尤其在今天强调课堂教学实效性的今天。教师设计的问题,首先要精,课堂提问不在于数量多,而在于质量高优劣。教师的课堂提问要能启发学生积极地思考,要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能激发学生合作交流的兴趣,要能层层深入击中知识的本质,要能解决课 8 / 12 堂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要避免诸如你们懂不懂啊,会不会啊,有没有问题啊等没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其次是时机要恰当,要把问题设置在知识的重点之处、知识的转折和发展之处、学生遇到学习困难之时,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学生积极的思维,节省教学的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六)教学细节考虑的周密性

课堂教学中的细节问题虽然是一些细小的问题,但是也能影响一堂课的教学效果,细小的问题也能酿成大的失误,因此,备课时不要轻易放过每一个细节问题。细节问题包括的内容很多:有板书设计问题:板书是否科学、合理、简洁、实用;有提问、演示、作图的问题:问题是否准确,无歧义,演示是否到位,准确无误,作图是否科学,合理;有前后衔接问题:有没有过渡性语言,过渡性语言是否简洁明了;有教学设计问题:对教学的难点之处、关键之处是否对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作了充分的估计,是否设计了两套甚至几套教学的方案,以应付课堂教学中的特发事件等,做到万无一失;有学生作业书写格式的指导问题等。

在备课时,教师要通盘考虑各个教学环节,处理好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细节问题,才可能使课堂教学自然,流畅,扣人心弦。

(七)学习方法制定的适切性

学生的学习方法是课堂教学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能反映教师的教学理念,又能影响学生的课堂学习的效果和新课程目标的实现。因而,备课质量也受制于学法的适切性。

目前,学生的学习方法有很多,归纳起来可以分为两种:接受性学习和发现性学习。接受性学习可分为机械接受性学习和有意义接受性学习。发现性学习可分为指导发现性学习、独立发现性学习和创新性学习,教学时教师要根据教学的内容、教学的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选择相应的学习方法。

设计学生的学习方法,首先要恰当,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其次要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再次要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和创造能力的发展。一般来 9 / 12 讲,对于一些比较简单的知识可以选择独立发现性学习的方法,对于一些比较复杂的、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可以采用有意义接受性学习的方法,对于有多种解决问题方法且学生能自己探索出来的知识的教学,则应当采用创新性学习的方法。值得一提的是,各种学习方法都有其自身的优点和缺点,在学生学习方法的选择上,不要人云亦云,更不可追求时髦,追赶时尚,不管教什么知识、上什么课都使用指导发现性学习法、独立发现性学习法、创新性学习法,而把传统的有意义接受性学习法一律废除,这样教学只能是浪费大量的课堂教学时间。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大力提倡操作、发现、讨论、归纳、猜想、论证、自学、交流等学习方法。

(八)施教方法制定的恰当性

人们常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学有法是指教学时有法可依,有法可循,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谈话法、演示法、实验法、发现法、程序教学法、尝试教学法、自学辅导法、引探教学法等。教无定法是指在实际教学时,没有固定不变的教学模式,同样的教学内容和学生,不同的教师,同样的教学内容和教师不同的学生,同样的教师和学生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的教学方法都不相同,因为每种教学方法都不是十全十美的,都有各自的优点、缺陷和适用范围,超出了这个范围就不适用了。所以,教师在备课时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年龄特点、接受能力以及自己的教学风格,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一般的做法是:一个知识开端的教学通常采用讲授法、谈话法进行教学,如数学概念的教学;比较抽象的、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在教到关键之处采用演示法、实验法进行教学;对于一些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的知识,可采用尝试教学法、引探教学法、自学辅导法和练习法进行教学。但是,一节课中用的教学方法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往往是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实际教学的进程交替使用多种教学方法,有的教学内容可以用几种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这就要结合实际情况择优选择。

总之,教学方法的选择要依据教学的内容、本人的教学风格、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而定,以达到课堂教学效果最优化为准。值得一提的是,选择教法要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要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绝不能凭空想象,不切实际。

/ 12

(九)资源与教具准备的充分性

多媒体课件和教具是必不可少的辅助教学手段,它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直观化、形象化,教具、多媒体课件制作演示得好,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根据教学内容制作必要的多媒体课件和教具。多媒体课件和教具的制作要具备色彩鲜明、直观性强、便于操作演示、能反映知识的本质等特点。教具和多媒体课件制作好以后,教师还要先进行操作演示,看看还有什么不足之处,须要作如何改进,确保课堂演示万无一失。但是有的教师认为有了现代化的多媒体课件,就无须制作教具了。这是一种偏激的做法,是不可取的,也是不切实际的,原因是:多媒体课件和教具各有各的优点和缺点,多媒体课件是高科技产物,它具有动感性强、操作方便等优点,但是它又有制作麻烦、花时多、教学成本高的缺点,教师不可能课课都使用,一般在教学中偶尔使用或只在公开教学时使用,而教具具有制作简单、使用方便、教学成本低等优点,便于广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使用。

另外,多媒体课件毕竟是一个虚拟的东西,教具比起多媒体课件来更具有真实性,更直观,它在课堂教学中所起的作用是多媒体课件无法取代的,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就离不开实物教具的使用,认时间的教学就离不开实物钟的操作和演示,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根据教学的需要合理选择这两种辅助教学手段,不可偏爱一种而放弃另一种。

课堂中偶发的小事故会阻碍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考虑周详,尽量把这些偶发事件的发生率控制在最小范围内。如:上课前先检查要使用的电教设备是否已经安装或调试好,上课要用的图片、练习题或其他的教具有否准备就绪;一旦完成了教学任务却仍未到下课时间,应临时增加哪些活动;若时间紧,要下课了还未完成准备好的教学内容,该删掉哪些环节等。有了多方面的充分准备,才有可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十)课堂练习设计的恰当性

/ 12 课堂练习是为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服务的,学生通过练习来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形成技能和技巧、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所以,课堂练习设计的恰当性直接制约着课堂教学的最终效果。

在设计高质量的课堂练习题时,教师首先要有一定的数量和质量,基本题要练足练好,要确保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提高题要能真正发挥作用,要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不可只重数量而轻质量。其次,课堂练习设计要有层次,有坡度,有变化,有发展,要避免不必要的重复练习,要循序渐进,由易到难,不可重发展提高题的练习而轻基本题的练习。再次,课堂练习设计要有针对性,不要面面俱到,不要平均使用力量,要重点知识重点练,难点知识反复练,对于学生容易混淆的知识,要设计一些新旧知识的对比练习,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实施新理念下的中小学教学设计,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学习,是为学习服务。克服教学目标分析中的“知识结果中心”倾向,学习分析中的“教材中心”倾向,和教学策略制定中的“教师中心”倾向,是当前备课活动中十分值得关注的现实问题。

/ 12

第五篇:新课程背景下历史教师该如何备课

新课程背景下历史教师该如何备课

摘 要 新课程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教学理念,传统的教学方式已不能适应现代教学改革的需要,因而如何把新的教学理念实践到课堂教学中来,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上好课的前提是备好课,那么面对新课程,教师该如何备课呢?本文正是根据新课程的要求,从不同角度阐述了新的备课特点。关键词

新课程 备课

历史教学

目前,历史教学是处于改革与发展之中,正经历着转型和变化。可以说,历史教学从没有像今天这样在改革中探索,在探索中实践。在这种形势下,老的问题如何处理,新的问题如何解决,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研究的问题很多。新课程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教学理念,传统的教学方式已不能适应现代教学改革的需要,因而如何把新的教学理念实践到课堂教学中来,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要上好一节课,备好课是前提,只有备好课才能教好课。因此教师的备课是十分必要也是十分重要的。凡有几年教学经历者都能从备教材、备学生、备目标、备过程、备教法等方面来说。但在新课程条件下,随着教师角色的转变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的要求,备课不再是教材内容的简单诠释、教学过程的简单安排、教学方法的简单展示,它的性质、功能、方法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它要求教师从新课程理念出发,在落实学生主体学习地位上下功夫,在落实每一个学生自主学习上下功夫,在落实学生合作学习上下功夫,在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上下功夫,在防止学生的学习活动流于形式、切实提高课堂效益上下功夫。因此教师备课已升华为教师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

那么面对新课程这个大背景,高中历史教师该如何备课呢?我认为:

一、少用经验多研究新问题

传统的备课是一种封闭式备课,教师往往满足于一本教材、一本教参,备的是课内,讲的是自己知道的,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独立钻研教材,选择教法。然后在课堂上将它们搬运和装载给学生,这样的备课是平面的,拿着这样的教案去讲课,就不可能有深度、宽度和广度,也不可能调控好课堂,处理临时性问题,只能凭借经验。因此,我们提倡“研究型备课”,即教师不仅要全面、准确地掌握学科知识,而且要做到融会贯通,从整体上把握学科知识体系,创造性地组织教材,使用教材。要知道教材不是经典,只是教与学的蓝本。教材内容不等于教学内容,教材编写的逻辑结构不等于教学过程的逻辑程序,要把教材内容加工、处理成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和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学习内容。新课程所主张的开发课程资源,首先是对教材的开发、加工和处理。现在课改年级用的新教材应用了大量现实材料,设计了大量探究活动,但并不是教案、学案,仍需要结合本地、本校学生的实际进行加工处理。一定要改变过去教材写什么就教什么、教材怎么写就怎么教的现象。总之,要变“教科书是学生的世界”为“世界是学生的教科书”,引导学生打通书本世界和生活世界的界限,使课堂教学显示出灵性和活力。

新课程下的备课就是教研,备课引导课改。备课本身就是一种研究活动,因为每一个新课程教学方案的设计就是对自身的一次创新,就是在进行教学改革。所以,当前教师的备课应由经验型向研究型转变。

二、变被动、机械的备课方式为灵活的、动态的备课方式

传统的备课,基本上是教师按着“我教你学”的思路来编写教案,教学过程完全是由老师来控制。因此,这种教学设计基本上是预设的、有计划的、可控制的。我们说这种方案是静态的、单一的、机械的。每一个教学环节、具体活动内容、什么时间发言、教师讲什么都由教师课前做了规定。

当前,新课程的要求是“以学定教”。教学设计始于体现学生学习需求的“教案”,但又不等同于过去的“教案”。因此,教学设计是一个流动的过程。教学设计是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材之间的多向互动,始终是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引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循环中进行。正因为这样,教学设计不应是对课堂情景进行面面俱到的预设,它只能是描述大体的轮廓,而要给学生留有更多的空间,让他们在流动中、变化中充实和完善。

研究表明:教师在一堂课上要做出35个左右的决定,这意味着教师要在不断变化的情景中随机地采取行动。要在一节课上做出那么多的反应并力求准确,这些不是固定教案所能解决的,而要靠教师的“临场发挥”。这样看来,新课程的教学设计既是可以预设的,又是不可预设的,可以这样说,教师可以在课前进行比较粗的一次设计。然后随着课堂教学的进行以及新问题的出现,随时调整教案乃至进行二度设计。

所以,新课程下的教学方案,是动态的、多样的、灵活的和粗线条的,因此教师的课堂应变能力就显得特别重要。新课程的课堂上,学生的思路就是我们教学的“线索”,我们只是引导学生前进。过去以传授知识技能为主,现在我们以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为己任;过去我们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今天我们陪着学生走向知识;过去我们把教材作为学生的世界,今天我们让世界成为学生的教材。

三、进行集体备课

在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下,老师讲什么,学生就记什么,教师,尤其是有一定教学经验的教师,靠一本教参备课已基本能应付,以至于有的人甚至提出教师不用教案也可上课。从实践层面看,高中新课程背景下,没有集体备课的课,不可能是一堂好课;没有集体备课的教学,是一种低效,甚至是无效的教学。

首先,集体备课是贯彻高中新课程理念的重要保证。一方面,新课程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新课程倡导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他们不在死记硬背教材上那些枯燥无味的历史知识或结论,不在盲目地跟着教材、教师转了。换句话说,学生的思维再不可能被限制在教师备课所能的掌控范围之内,尤其是新课程的历史教材打破了通史的编写体例,而按专题体例编写,学生将会提出更多的问题或困惑,面对着可能突如起来的问题或困惑,仅凭教师个人的备课显然力不从心。另一方面,“一纲多本”要求要加强集体备课。“一纲多本”是新课程的亮点,也是一线教师实施新课程的难点。由于教材编写者对课程标准解读不一,教材选择的内容和侧重点也有所不同,甚至结论也不同,如对辛亥革命的评价不同版本的表述差异很大。究竟哪些知识要求学生要掌握?哪些可以删去?哪些又该适当补充?补充到什么程度?增删不宜,可能导致教学任务完成了,教学质量下降了;或者课堂容量过大,教学任务完不成。显然,加强对《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研读是教师把握课堂教学效能的关键,而仅凭个人的力量是难以驾御的。俗语说,“三个臭皮匠顶上一个诸葛亮”,也许集体备课的实效不一定如此,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只要能将集体备课落到实处,其备课质量一定比单兵“作战”强,至少能起到增强了教师处理教材、实施新课程信心的作用。

其次,集体备课是新课程下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然。现代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认为,经验+反思=教师的专业成长,“教师是有反思性的思考者和实践者”。新课程的实验工作可谓是“摸着石头过河”,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而当新课程理念在遭遇实践挑战时,教育理论家们、政策制定者们也显得爱莫能助。即便可行,面对着繁重的实施工作,我们也很难有足够的时间去 “充电”,究竟谁能成为我们实践中的专业引领?是我们的同事、通行,乃至我们的学生。从新课程实践看,老教师有丰富教育教学经验,但容易被传统的框框束缚,且在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方面明显不如中青年教师;中年骨干教师年富力强,经验丰富,但他们是传统课程下的既得利益者,观念转变在某种程度上更难,以至于有人认为新课程最大的阻力主要来自于这一部分人;年轻教师精力充沛,易于接受新事物,但在教材的处理、知识体系的构建方面,明显不如老教师。因此,实施新课程对每个教师来说都是挑战与机遇并存,惟有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才是我们的出路,这也是当前课程实施中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最富有成效的方式。

最后,集体备课是“减负”的需要。迄今为止,新课程的课程资源相对较为匮乏,以人民版教材为例,教材大部分只给结论,有的甚至不给结论,怎么才能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到结论?它需要教师从课外收集大量的课程资源加以补充。此外,除教案外,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许多教师还精心准备了课件。试想,每节课都如此,教师的负担明显加重了。而充分发挥备课组的作用,既分工又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在一定程度上可起到减缓学生压力的作用。同时,由于新课程教辅材料不配套,需要通过集体备课,精选习题,在一定程度上也可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当然,强调合作备课,并非要忽略个人备课。集体备课要重在集中的交流和研讨,集体备课要想做好、做实就要把“个人自备”、“集体交流”、“个人整理”这几项工作很好的结合起来。

四、认真撰写教案

教学过程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双边活动过程。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教学大纲规定的、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技巧,要深刻透彻地理解,并能牢固地记忆和熟练地掌握;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在掌握规定的基础知识、技能、技巧的基础上,发挥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把所掌握的基础知识类推到有关问题中,去理解、分析、解决新的问题。要实现这样的目的,就要在授课前充分了解学生的认识规律和身心发展的规律,根据本学科教学过程的具体特点,设计出合乎客观规律性的教学方案,遵循教学规律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如果不认真书写教案,教学过程中必然目标模糊、心中无数、要求不当、随心所欲而不可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认真编写教案也是提高教学水平的重要过程。教师编写教案是一个研究教学大纲、教材、教学内容、学生及教法等因素的综合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仅要研究本学科学的知识体系、学生学习本学科的状况(接受水平、心理特点和思维规律),而且要按照大纲的精神,分析教材的编写意图和教材特点,分析教材的知识结构、体系和深广度,特别是要以整体为背景,分析各部分教材的特点,明确教材的要求、教材的重点难点,分析知识的价值功能,酝酿设计教学过程,确定教学方法。教学水平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教材的钻研。只有在教案编写过程中下功夫,刻苦钻研、持之以恒,日积月累,教学水平才会不断提高。编写教案更是开展教学研究、提高教学研究能力的过程。教学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讲是通过合理的方式把以教材为主体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并达到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目的。如何做到合理地传授是编写教案的关键,这就需要教师在编写教案时,优选与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相适应的教学方法进行施教。认真编写好教案,对于教师的教学研究,提高教学水平很有价值。

五、课前预案与课中反馈、课后反思相结合

传统的备课是施教前的精心设计,一旦物化为教案,就一劳永逸,反复使用。按新课程标准来看,完整的备课应该是教学前的预案加教学中的反馈加教学后的反思。预案设计宜粗不宜细,只需设计话题、设计活动板块、设计主问题,只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提供平台。备课的精华在教学中的记录、调适,教学中,有时候学生的行为并没有按教师的设计意图来进行,教师要观察、倾听,了解学生的原始理解,发现富有创意的闪光点,从而调整教学目标、教学问题、教学流程,完成第二次备课。第一次备课不能是定案,只能是预案。预案调适的原则,不是老师牵着学生走,而是学生思维推着老师走,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发展。老师既不扼制学生的看法,又不搁置学生的问题,而是顺着学生的思维探究下去,时时刻刻都体现“心中有人”的教学理念。教学后的反思,是对课堂教学过程及结果的理性分析。可反思诸如如何解决学生主动学习、如何最大限度增加每个学生活动的机会、如何扩大交流、如何对待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如何扩大教师间学科间的交流合作、如何控制课堂秩序等较宏观的问题,也可反思教学设计的得失、课堂上突发事情的处理机智、某个学生会心一笑的缘由、知识储备不足而引起的尴尬等等微观问题。这种反思,可以指导以后的教学行为,可以使教学经验升华为理论,促进教师自身的成长。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

[2]《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3] 《台州学院学报》

[4] 《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教学要求》

桃渚中学 黄成省

下载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备课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备课.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如何做好教学反思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如何做好教学反思 2010-06-16 10:44 教学反思是教师不断更新教育教学方法,掌握新的教育技术,提高自己的一个重要途经。教师不仅要重视基础理论的学习,更要特别......

    作为一名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

    作为一名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不断反思,我们以为已经成为了一种常态,但为什么我们许多教师仍旧是一个教书匠,而没有成长为一名专家型的教师?我认为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如何听课评课

    专题讲座: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如何听课评课 新平安镇中学:赵献民 同志们大家好: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如何听课评课? 1)怎样听课 (1)课前要有一定的准备工作 俗话说,留心天下皆学问。教师......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的角色转变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的角色转变 摘要: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已经全面展开,其对教师产生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新课程的实施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上,教师的角色是课堂教学的核心。旧形式的教育......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如何备学生(5篇模版)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如何备学生 [导读]备课是教师取得高质量课堂教学的前提和基础。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摘要:备课是教师取得高质量课堂教学的前提和基础。在备......

    新课程下教师应如何备课[五篇范文]

    新课程下教师应如何备课新的课程标准与过去的教学大纲有诸多质的不同,从理论到结构都给我们耳目一新之感。它不再包括教学重点、难点以及课时的安排,只提出原则性的教学和评......

    新课程下体育教学理念

    新课程下体育教学系统、教学过程、制定教学计划的系统方法。面对初中体育课程改革所带来的新挑战,如何提高普通中学体育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如何在教学进程中整合运用,是体现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