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记承天寺夜游 》知识点整理

时间:2019-05-14 10:33: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八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记承天寺夜游 》知识点整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八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记承天寺夜游 》知识点整理》。

第一篇:八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记承天寺夜游 》知识点整理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人物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全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翻译】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想到没有人与我同乐,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啊。

【重点注释】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 念:考虑、想到。遂:于是。至:到

2、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共同,一起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只是;闲人:清闲的人

4、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交横:交错,纵横。盖:原来是

5、月色入户 户:窗户

6、欣然起行

欣然:高兴地

【重点句子翻译】

1、念无与为乐者。

译文: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

2、相与步于中庭。

译文:一起在院里散步。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译文: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

【常考点】

1、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答:月光(月色)

2、描写月夜庭中景色的句子是哪一句?

答:“庭下如积水空明……影也”

3、全文分几层,请用“/”划分,并写出层意全文分三层:

答:第一层记事,交代了赏月散步的时间,原因。第二层写景,写了月下庭中景物。第三层抒情,抒发了对月光,竹柏蔬影的感触。

4、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答:表达了作者旷达的心境。

5、中心思想是什么? 答:本文表现了作者旷达的胸襟和积极乐观的情怀。

6、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

能体现友情的句子①遂至承天__②相与步于中庭__③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理由:①唯张怀民可以同乐 ②关系亲密 ③志同道合 志趣相投 命运相同

7、作者称自己是“闲人”,有什么深意?

答:“闲人”可指闲来无事可做的人,依此解可看出苏轼被贬后失意落寞之情;“闲人”又可指有闲情逸致的人,自此我们又可看出苏轼不以被贬为意,仍旧有积极乐观旷达的人生情怀。

8、“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一句表达作者怎样的胸怀?

答:体现了苏轼乐观旷达的阔大胸襟。

9、文章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被贬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

10、古人爱把竹柏比作君子,比作好友,作者写竹柏的用意是什么?

答:借景抒情,表达和张怀民的深厚友情。

【整体把握】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文章仅84字,却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时值冬初,寒意森森,正“解衣欲睡”之时,月色悄然入户,于是作者“欣然起行”.“欣然”写其兴奋喜悦之情。“念无与为乐者”,“念”由“行”转化而来,写出心理活动的变化过程,文情也显得跌宕起伏。作者也许在想:究竟与谁一起赏月,才不致辜负如此良夜?在这贬居的寂寞中,谁又能与我共同赏月呢?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这是作者“念”的结果,下笔十分轻淡,实则意味深长。“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月光下的漫步,该是如何一种心情!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积水空明”写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横”写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寥寥数语,意味隽永: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语言凝练,含蓄深沉,精美传神。

本文由

索罗学院

整理

第二篇: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及练习

一、重点字词

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欣,高兴,愉快。然,„„的样子。

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念,考虑,想到。

遂:于是,就。

至:到。

寝:睡,卧。

相与步于中庭:相与,共同,一同。步:散步。中庭,庭院里。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在这里形容月色如水般澄净明亮的样子。交横:交错纵横。

闲人: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里是一个有职无权的官,所以他十分清闲,自称“闲人”。

二、一词多义

与:相与步于中庭。(跟,向。介词)念无与乐者。(和,连词。)

遂:遂至承天寺。(于是)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打洞)《狼》

盖:盖竹柏影也。(原来)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原来是)《狼》 至:遂至承天寺。(到)寡助之至。(极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寻:寻张怀民。(寻找)未果,寻病终。(不久)《桃花源记》 欲:解衣欲睡。(将要)欲穷其林。(想《桃花源记》

空:庭下如积水空明。(空旷澄澈)空谷传响。(空荡荡的)《三峡》

三、古今异义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古义:只是;今义:但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耳:古义:助词,表示限制语气,相当于“而已”“罢了”;今义:名词,耳朵。

闲人:古义: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留连于光景之人;今义与事无关的人

一、作者:苏轼,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学过他的文章有《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江城子 密州出猎》

二、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念:考虑,想到

寝:睡

但:只是

相与:共同,一起

闲人:清闲的人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户:门

水(指月光)中藻、荇(水草,这里指竹子和柏树的影子)交横。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遂:于是。至:到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交横:交错,纵横。盖:原来是。

三、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张怀民也没睡,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散步。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月光照在庭院中,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和荇。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哪一夜没有月亮呢?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四、填空

1、全文以“月光”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洁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心境。

2、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主旨句)

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杂感情。(旷达胸怀)(1)贬谪悲凉。(2)人生感慨。(3)赏月喜悦;(4)漫步悠闲。

五、结构: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请按不同的表达方式划分层次,并写出各层次大意。

记叙 描写 议论。

第一层:(1-3句)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庭院漫步。(表达方式是叙述,交代清楚了时间、地点、同游者、游历的缘由)

第二层:(4句)观月赏景。(写景、描绘月夜庭中美景)

第三层:(最后3句)月夜问天,自喻闲人。(庭中月色或月光如水,议论,点出作者旷 达乐观的襟怀)

六、思考:

1、你是如何理解文中“闲人”的含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或表现作者虽遭贬谪仍强作轻松愉快的复杂心情。既有由赏月咏月而发的自豪自慰,又有为“闲人”的境遇而生的惆怅和苦闷。)

2、文章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旷达(豁达)乐观的胸怀。

3、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月色入户,无与为乐。

七、欣赏:“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一段写出了月光和竹柏倒影的什么特点?点染出一个怎么样美妙的境界?

(此句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八、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月光(月色)

九、描写月夜庭中景色的句子是哪一句 “庭下如积水空明„„影也”

十、中心思想 本文表现了作者旷达的胸襟和积极乐观的情怀。

描写月的诗词佳句

1.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唐·张九龄《望月怀远》

2.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3.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唐·李白《月下独酌》

4.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唐·王昌龄《出塞》 5.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唐·张继《枫桥夜泊》

6、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唐·白居易《暮江吟》

《短文两篇》拓展练习

一、积累与运用

1.给下列加下划线字注音。

寥寥数语()秣陵()夕日欲颓()沉鳞竞跃()()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怀民亦未寝()水中藻荇交横()()2.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语的含义。

①答谢中书书()

②五色交辉()③四时俱备()

④晓雾将歇()()⑤夕日欲颓()()

⑥沉鳞竞跃()⑦念无与为乐者()

⑧相与步于中庭()()⑨积水空明()

⑩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3.填空题。

①《答谢中书书》作者

,字

,号

,有“

”之称。谢中书即。

②苏轼,与其父

、其兄

合称“三苏”。他们也是“唐宋八大家”中的三位,其余五位是宋代的、、,以及唐代的、。4.翻译下列语句。

①清流见底

②五色交辉

③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④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⑤庭下如积水空明

⑥水中藻荇交横

二、阅读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各题。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5.本文第一句话“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6.全文抓住哪一个字去写?共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哪些特点?

7.文中所提到的“康乐”是指谁?作者举他有什么深意?

8.文中哪些语句写山,哪些语句写川,请在原文上用波浪线画出。9.划分层次并概括各层大意。

10.找出文中的议论句,并说说其作用。

(二)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11.作者为什么会想着夜里去寺庙游玩?

12.作者是怎样描写月色的?结合有关语句去回答。

13.文中对月夜的描写有何特点,能够给人以怎样的感受?

14.文中哪些语句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在原文中画出)。15.文章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感情。

16.本文可分三个层次,从表达方式看,作者先

,再

,最后

。4.解释加黑字。

(1)欣然起行(2)遂至承天寺(3)盖竹柏影也(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5.用“/”给下列句子划节奏。

(1)念 无 与 为 乐 者(2)但 少 闲 人如 吾 两 人 者 耳 6.选择与“相与步于中庭”中“于”的用法相同的一句是()A.何有于我哉 B.达于汉阴C.责任重于泰山 D.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7.翻译。

(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译:(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

书上元夜游 苏轼

己卯上元,余在儋州。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曰:“良月嘉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从之。步西城,入僧舍,历小巷,民夷杂揉,屠沽纷然,归舍已三鼓矣。舍中掩关熟睡,已再鼾矣。放杖而笑,孰为得失?过问先生何笑,盖自笑也;然亦笑韩退之钓鱼无得,更欲远去,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鱼也。

[注]①上元:旧以阴历正月十五为上元节。②过:访问。③民夷:指汉族和当地少数民族。④屠沽:卖肉者、卖酒者,泛指市井中做生意的人。⑤过:苏过,字叔党,苏轼幼子。⑦

④①

②当时跟从苏轼贬居海南。⑥韩退之:指韩愈。⑦走海者:走到大海边上的人。这里苏轼隐指自己,当时他在海南岛,称得上走海者。9.解释加黑字。

归舍已三鼓 已再鼾矣 步西城 放杖而笑 10.翻译。

(1)舍中掩关熟睡,已再鼾矣。

译:(2)放杖而笑,孰为得失?

译: 11.填空。(1)写元

烈的句

子是,。(2)本文的中心论题是 与。

12.“然亦笑韩退之钓鱼无得,更欲远去,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鱼也。”这句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答:

13.在现实生活中,“得”与“失”相依相成,“得”中有“失”,“失”中也有“得”。请你写出自己曾有过的一次类似的经历。(50字左右)

答:

一、基础题:

1..《记承天寺夜游》选自《 》,作者是________,字子瞻,号________,是________朝的________家。他与父亲________、弟弟________合称为“________”,都被列入“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中。2.填空:

⑪文章描绘了苏轼在承天寺夜里见到的,同时也抒发了自己的苦闷心情。⑫描写承天寺优美夜景的句子是

。3.翻译下列句子:

⑪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⑫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4.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C.怀民亦未寝(睡觉)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写在作者贬职期间,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与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的一致。B.文中“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等句都与“闲”字相关。C.苏轼此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所以他自称闲人。D.本文写景较为简洁,用素描的笔法,写月色,写景物,给人清静雅致的感觉。6.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

的心境。7.“月色入户”意思是,这句话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

8.文中表现兴奋和喜悦的句子是

,它与“

”一句相照应,显得一起一伏,一沉闷,一活跃。

9.“寻张怀民”一句中的“寻”字用得好,你认为好在哪里? 10.文章“记”的要素是: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 《记承天寺夜游》第二套题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⑪解衣欲睡 解: ⑫相与步于中庭 步: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注意加点的词。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能体现友情的句子: 理由:

4.画线的句子是全文的点睛之笔,请参考下面的背景材料,说说为什么作者称自己为“闲人”,这体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

背景材料:苏轼才华横溢,有济世之志,力主政治改革,但对王安石变法的激进之处持有不同意见,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实际如同流放。《记承天寺夜游》即写于此时。《记承天寺夜游》第三套题

天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全承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行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1.文中画线处应填的句子是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2.“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描写的对象是___________,“藻、荇”、是指___________,此句运用了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3.翻译下列句子。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4.“怀民亦未寝”中“寝”的读音是___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成语___________中有这个字,就作这个意思讲。

5.文中最能表现作者自豪自慰又惆怅悲凉心境的句子是哪一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2.月光 竹柏影 比喻3.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一样清闲而有雅趣的人。4.qǐn 友好亲睡觉,废寝忘食等。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记承天寺夜游》第四套题 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9.找出文中的比喻句、拟人句、反问句。10.把全文划为三层,并写出各层大意。

11.古人爱把竹柏比作君子,比作好友。苏轼写竹柏的用意是什么?

12.找出文中的议论句。这些句子表现了苏轼怎样的心境(结合苏轼被贬的情况)? 《记承天寺夜游》第五套题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⒈解释加点词:

⑪念无与为乐者 念:

⑫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遂至: ⑬相与步于中庭 于:

⑭盖竹柏影也 盖: ⒉解释加点词

⑪①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与: ②念无与为乐者 与: ⒊阅读文章,回答下列问题

⑪文中写了两个人,这两人的相同点是: ⑫写出文中用水草比喻月光下竹柏摇曳的句子。⑬为什么作者不能入睡,又“欣然起行”的? ⑭结尾的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⑮“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句,把_______比作_______,把_______比作_______。⑯“月色入户”一句中“入”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⒋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

相 与 步 于 中 庭

第五套题答案:⒈⑪考虑,想到 ⑫于是 ⑬在 ④原来 ⒉①参与,这里是欣赏的意思 ②和 ⒊⑪都是闲人 ⑫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⑬月色入户 ⑭既有欣喜愉悦,又有落寞孤寂 ⑮月下中庭 积水空明;竹柏影也 藻荇交横 ⑯用拟人手法,写月似乎也通人情,善解人意,知道人的寂寞,主动来与之为伴 ⒋相与/步于中庭

参考答案:

一、2.①回复信

②交相辉映

③全、都

④早晨

消散

⑤将要

坠落

⑥(借代)鱼

⑦考虑,想到

⑧共同、一起

在⑨形容水的澄澈

⑩只是

清闲的人3.①陶弘景 通明 华阳隐居 山中宰相 谢徵 ②苏洵 苏辙 王安石 曾巩 欧阳修 韩愈

柳宗元4.①清澈的河流现出河底

②形容石壁色彩斑斓

③早晨的雾气将要消散(的时候),猿和鸟儿不住地啼叫

④还没有能够欣赏这种奇山异水的人

⑤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

⑥(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二、(一)5.全文的引子,引出下文的写景、议论。6.“美”字。山峰,河流,石壁,青林,翠竹,猿鸟,鱼儿;有静有动,有声有色。7.谢灵运;说明能够欣赏领略山川之美的人很少。8.写山:高峰入云、两岸石壁、青林翠竹;写水:清澈见底,沉鳞竞跃。9.„„共谈‖高峰„„仙都‖„„①层:引子,引出写景②层:具体写景③层:议论、抒情,点明中心。10.最后一句;表明能欣赏山水美景的人很少。

(二)11.月色美,触景生情。12.“庭下如积水空明”发挥奇特想像,用了新奇的比喻。13.月色皎洁。空灵。14.欣然起行,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15.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16.叙事

描写

议论。参考答案:1.tuí lín qǐn xìnɡ2.交相辉映 四季 消散 坠落 潜游在水中的鱼 考虑,想到 睡 共同,一起 形容水的澄澈 只是3.(1)书信 山水画 山水诗(2)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 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4.高兴的样子 于是 到 原来 我们 罢了5.念/无与为乐者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6.D7.(1)月光照进窗户(十分优美),我高兴地起来走出户外。(2)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8.此句字面上看表达作者惋惜无人赏月之情,暗指世人都汲汲于名利,为俗物所羁绊,表达豁达乐观的性格。9.动词,击鼓。古代夜间击鼓报时,一夜报五次 第二 散步 表承接 10.(1)家人关门熟睡,已经睡过第二觉了(2)放下手杖笑起来,游玩和睡觉,谁得谁失? 11.步西城 入僧舍 历小巷 民夷杂揉 屠沽纷然 得失

12.作者借韩愈的比喻(把人生比作钓鱼),把上元夜游的得失,推及为人生的得失同样也是没有确定的标准,流露出苏轼对人生的深刻空漠之感及其追求解脱的心理。13.只要讲得“得”与“失”的辩证关系,言之有理即可。

第三篇:八年级语文《记承天寺夜游》

东营区一中八年级语文导学案

课题:记承天寺夜游 课型:新授 时间:2009.11.16 执笔:周光学 审核:八年级备课组 学习目标:

1.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文章的韵味。背诵课文。2.积累:掌握重点文言词汇,理解文意。

3.感悟: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学习重点:目标1、2 学习难点:目标3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

1.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写在下面。

2.大声朗读课文三遍以上,要求读准句子的字音、读出停顿。

☆正音: 藻()

荇()

怀民亦未寝()遂()

☆划分节奏: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请对照注释,独立翻译课文,圈划出疑难字词。把不清楚的词语、不理解的句子写在下面。

☆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

解衣欲睡

月色入户

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

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

闲人

☆翻译下列句子

①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②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③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我的困惑:

4.在现实生活中,“得”与“失”相依相成,“得”中有“失”。“失”中也 有“得”。请你写 出自己曾有过的一次类似的经历。并写出自己从中获得的启示。

二.学习·研讨 1.交流预习情况

2.初读文章,感知内容,理解文意。①有味地朗读课文

②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

3.问题探究:

①作者笔下的月色有何特点?作者用妙笔绘美景,你认为用笔的巧妙之处体现在哪里?

②有人认为:作者叙事,写景,抒情都扣住一个“闲”字,对此,你怎么看?试说说你的理由。

三.巩固·拓展 1.积累:背诵课文 2.拓展:写一句阅读小结(启示或收获):采用“读《记承天寺夜游》,我懂得了„„”的形式。

3.欣赏:阅读古诗《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体会作者在诗中所抒发的情感。

水调歌头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助读资料:

资料一:

2000年法国《世界报》这样评论苏轼:“居庙堂之高,心忧黎民,勤于政务;处江湖之远,尽职尽责,为善一方。在朝期间,他直言敢谏,不惧权贵;在贬期间, 他抗洪灭蝗,赈贫救孤,颇多政绩。他俯仰无愧于天地,心无名利杂念,遂有闲心领略江山风月 ,写下无数传世杰作”。的确 , 苏轼21岁中进士 ,13岁以前绝大部分时间过着书房生活。他从青少年起便抱有济世之志,可是仕途坎坷,随着北宋的政治风浪,几上几下 ,43 岁(元丰二年)因作诗讽刺王安石的新法,被捕下狱,出狱后贬官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个闲职,任职上苏轼备受监视,近乎流放。这期间他在旧城营地辟畦耕种,闲暇时纵情山水,写下了《念奴娇•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记承天寺夜游》等不朽篇章。资料二: 张怀民:1083年被贬黄州,初寓居承天寺。张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绝不挂怀于贬谪之事,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材料三: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被诬陷以诗诽谤朝廷,被捕入狱。获释出狱后,被贬到湖北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城东买坡地耕种养家,本文即写于此时。

第四篇: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

记承天寺夜游

一、重点字解释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欲:想要

户:门

欣然:高兴的样子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念:考虑,想到

与:和

为乐:游乐

遂:于是,就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共同,一起

步:散步

于:在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交横:交错纵横

盖:大概是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只

耳:罢了

二、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晚上。解开衣服想要睡觉时,月光照进门来,我愉快地起来行走。想到没有可与自己一起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的月光就像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藻、荇交错纵横,大概是绿竹和翠柏的影子。哪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绿竹和翠柏,只是缺少像我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三、品读欣赏,把握情感

1、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

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寂寞无聊,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去赏月。

2、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

“庭下如积水空明” 比喻,把月色比作积水,正面描写,“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比喻,把竹子柏树的影子比作交横的藻荇,侧面描写 动静结合,生动写出月光的皎洁皎洁、空明、清丽、淡雅。

3、揣摩下列句子,分析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欣喜之情 念无与为乐者——有点遗憾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有点激动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心有灵犀的喜悦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从容

闲适

4、“闲人”二字表现了苏轼怎样的复杂情感? “有职无权”,清闲之人,是对自己的一种自嘲;

不汲汲于名利,能够寄情山水,有心欣赏自然美景的人,旷达乐观的人。是一种欣喜; 失落寂寞的人。自己本当为国家奉献,而现在却无用武之地,沦落至此,有一种失落。

赏月的欣喜,贬官的悲凉、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

第五篇:八年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整理语文版

八年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整

理语文版

一、填空

⒈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同在“唐宋八大家”之列。著有《东坡文集》。

⒉本文以“月”为线索,描绘了在承天寺夜游时看到的月光下的美景,抒发了自己壮志未酬的苦闷心情。(主题)

二、注音或写汉字

寝(qīn)藻荇(zǎ

xìnɡ)遂(suì)深邃(suì)

三、古今异义

⒈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古义:只(是)

今义:表转折的连词

闲人

古义:悠闲自在的人今义:无所事事的人

⒉月色入户

古义:门

今义:窗子

四、主要问题

⒈文中集中写景句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其主要内容可用4个字概括为庭院月色。

⒉“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表现作者怎样思想感情?

画龙点睛。前面的写景为后面的抒情铺垫,表现被贬官的愤懑抑郁又自嘲、自解、自慰的心情和乐观豁达的心境。

⒊写出三句含有“月”字的古诗词名句

(1)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

(2)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3)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

⒋《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名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⒌《水调歌头》的名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下载八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记承天寺夜游 》知识点整理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八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记承天寺夜游 》知识点整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总结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总结一、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张怀民也没睡,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散步。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

    八年级语文上册《记承天寺夜游》教案分析

    八年级语文上册《记承天寺夜游》教案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记承天寺夜游

    写景抒情状物类——《记承天寺夜游》考点梳理 一、主要内容梳理 1.分层理解 元丰六年——步于中庭:记叙交代、与夜游。 庭下——竹柏影也:描写(虚实结合) 何——两人者耳:抒情。......

    记承天寺夜游

    2015新民中学语文学科复习资料 记承天寺夜游 原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

    《记承天寺夜游》

    《记承天寺夜游》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诵读,积累文言词语能力目标:赏读,欣赏月夜美景情感目标:悟读,体会作者闲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往今来月亮始终受到文人的青睐,一缕月光勾起......

    记承天寺夜游

    记承天寺夜游 一、导入 月在古诗里给人的感觉就是温柔多情的。要么是谦谦君子,要么是窈窕淑女,要么象征着团圆,要么暗示着分离,给人的感觉是一种淡淡的柔弱的清凉的味道,而这正......

    记承天寺夜游

    记承天寺夜游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文章大意 2.学习文章夜游写景的千古名句 3.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夜游蕴含的感情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诵......

    《记承天寺夜游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巩固卷(总分67分) 一、 文学常识 (10分) 1、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号________,________(朝代)文学家,与父________、弟________合称“三苏”,三人同为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