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写结合 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论文
读写结合 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
肖镇小学 张文杰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听说读写”能力的和谐发展逐渐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主旋律,并在实践中越来越成为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因为阅读与习作始终是语文学习的重头戏,读写结合不仅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而且也是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之一:读是吸收,写是倾吐,读影响和制约着写,写又反过来促进了读,所以在课堂中,不但要书声琅琅、议论纷纷,更要留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潜心默读、圈圈写写进行小练笔,让小练笔走进课堂。这就要求我们一线教师在课堂上不能仅仅满足于简单的“教教材”,更要研究如何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在平时每天的阅读教学中,能够做到以课文为范本,读写结合,加强“课堂小练笔”。那么,挖掘哪些文本资源来让学生练笔好呢? 本文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浅谈一些做法:
一、有感而发写一写
在我们的教材中有不少人文性很强的文章,它通过充满真情实感的故事内容,向学生传达着人世间美好的情感,给学生以道德情感上的熏陶。在教学这类文章时,要做到以“情”来贯穿文本,营造浓浓的情感氛围,此时课堂上的小练笔如若设计精当,就能让学生在情感氛围中与文本对话,与角色产生共鸣,从而为深化文本架设桥梁。
我曾经上过的《妈妈的爱》这篇课文至今让我记忆犹新。这是一首满怀深情的诗歌,用孩子的口吻写出了妈妈对孩子无私的爱,也抒发了孩子对妈妈的爱。本文所述说的都是生活中的小事情,几乎每个孩子都经历过。由于现在的孩子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对父母的爱往往视而不见,或认为理所当然,因此在教学时我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学会在平凡的生活中去发现母爱,体会母爱,感悟母爱。如第二小节是写妈妈为“我”送伞,教学时我相机问学生: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你当时是怎么想的?妈妈就不怕雨淋吗?第三小节:妈妈摸着我很烫很烫的额头时为什么哭了?你生病的时候,妈妈是怎样做的?让学生带着这样的情感体验来指导学生阅读,使学生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和文本进行对话。
因此在学完这篇课文后,很多同学都沉浸在浓浓的亲情中,此时我趁机问学生:如果是你,你想用什么来比喻妈妈的爱?为什么?然后课件出示:妈妈的爱是______。学生文思泉涌,畅所欲言,比喻真是丰富多彩:一束阳光、一本字典、一片树荫、一杯清凉的水、一堵挡风的墙、一双结实的臂膀„„最后再让他们动笔来写一节小诗。
这一练笔的设计,有效地触动了学生的情思,引领学生走进了文本,与文中的“我”、妈妈进行了对话,从而使学生学会在平凡的生活中去发现母爱,对母爱的体会和亲情的感悟
也更到位了。
二、迁移运用练一练
学是为了运用,这是语文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语文教学的目的。迁移运用的内容根据不同的文本而定。
(一)、可迁移文本中的结构段落进行练笔。
如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的课文《小虾》的三、四自然段都是围绕一句话来写的段落,教学本课后,我让学生围绕不同的主题来写一段话,可写课间活动的丰富,天上的风筝五彩缤纷,公园里的花朵争奇斗艳等。
(二)、可迁移文本中的表达方式进行练笔。
如学习了《桂林山水》一文后,可设计练写排比段:①公园里的花真多啊,-------------------;公园里的花真美啊,-----------------;公园里的花真香啊,----------------------。②天上的云真白啊,------------------;天上的云真厚啊,-------------------;天上的云变化真丰富 啊,-------------------。
(三)、可迁移文本的关键词进行练笔。
如老舍的《猫》一课,语言大师在开头一段中抓住了关键性的几个连词:“说它„„吧,它的确„„;说它„„吧,„„可是„„”,把猫的古怪性格描写得简洁明了。可以让学生学写一种小动物的特点或一个人的性格。
(四)、可迁移文本的描写顺序进行练笔。
如《小镇的早晨》一课,写小镇的早晨的二、三、四自然段,它们的写作思路是一样的,都是按照先总后分的顺序来写的,先总写小镇的早晨是什么特点的,然后具体描写。教学时我先引导学生归纳出它们的共同点后,再让他们按这样的写作顺序动笔写一写“校园的早晨”。学生很快就能掌握这样的写作顺序了。
三、精彩语言仿一仿
教材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依托,语文课本中有很多文质兼美的段落,读这些经典的美文语段是一种美的享受,学写这样的语段更是在原有基础上的积累、内化和提高。叶老也说:“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对于文本中出现的精彩的句段,教师除了应引导学生反复咀嚼玩味,还要巧妙地抓住这一语言学习的“点”,进行仿写:就是要求学生在丰富的语感感知下,“依葫芦画瓢”。如有位老师在教学《秋天的雨》这一课时,文中作者用了很多修辞手法,使文章语言生动优美,如: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
热。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在学习这一段时,她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模仿写话,想一想:秋天的雨还会把什么颜色给谁?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有的同学写:“它把黄色给了稻田,稻田成了金色的海洋,它们迎风歌唱着丰收的喜悦。”有的写:“它把黄色给了梧桐叶,黄黄的叶子纷纷扬扬,像一只只黄蝴蝶,为人们送来了秋的消息。”还有的写:“它把红色给了大柿子,红红的柿子像一盏盏小灯笼,在向人们点头微笑。”
基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文章语言的欣赏感悟,我们抓住这些“读写结合”点。可以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写作的兴趣,更重要的是由此借鉴到了作者的写作手法。
四、空白悬笔补一补
有的课文作者总会有意无意留下了许多空白内容,给学生留下了想象延伸的空间,这也是组织学生小练笔的极好机会!如《李时珍》一文中有这样一句概括的话:“他还亲口品尝了许多药材,判断药性和药效。”教学中,我让学生咬住“品尝”二字所留空白,要求学生发挥想象,嚼出味来,进行“小练笔”,要求写出李时珍“亲口品尝”的情景。有位学生这样写道:“李时珍把药材放进嘴里,细细地嚼着,嚼出了味,慢慢的分辩。他时而紧皱双眉不住的摇头,时而捋着胡子微微点头。李时珍边嚼边想,当判明了药性和药效后,脸上露出了满意的微笑,频频的点头,并挥笔记录了下来。”通过这一咬文嚼字的训练,学生不仅对李时珍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和对病人高度负责的精神有了较深刻的认识,而且提高了思维的敏捷性。同时也切实提高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又如《地震中的父与子》描写父亲的内容几乎充满了整篇课文,而对地下的儿子的描写就显得比较空白了,因此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想象:36个小时,对于七岁的阿曼达,他是怎样熬过来的,他会想些什么?会不断地对自己和朋友说什么?让学生发挥想象写一写。
这样的文章还很多,如果教者在阅读教学中能具有一双“慧眼”,利用这些“空白”点,把作者隐而未发的意思表达出来,能更好地理解作者这样表达的意图。这样的空白补充练笔,充满了学生的情感需求,也是课堂练笔的有效手段。
五、拓展延伸续一续
拓展延伸型的练笔往往在课的结尾处,续写课文结尾是学生小练笔训练的重要内容。有许多课文的结尾处,虽意犹未尽却戛然而止,留给了我们思考和想象的空间,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顺着作者的思路或故事发展的方向发挥想象,对文本进行合理延伸,引导学生把课文中没有写出的内容写下来。例如《穷人》一文的最后一段写道:“‘你瞧,他们在这里啦。’桑娜拉开了帐子”这是一个富有余味的结尾,学生怀有极大的好奇心,我趁热
打铁地启发学生:“渔夫和桑娜收养了两个孩子以后,他们的生活会是怎样呢?”一石击起千层浪,学生发挥各自的想象,有的说,他们的生活仍然非常艰苦,但是他们非常乐观,大家互相帮助,共渡难关;有的说,孩子们在艰苦的环境中长大,非常懂事,长大了对渔夫和桑娜很孝顺„„之后,我再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这样,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思维,训练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总之,只要我们老师用心钻研教材,根据教材特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努力挖掘读写结合点,那么我们的阅读课就会上得更有效,更灵动,课堂练笔也会成为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一道亮丽风景!
第二篇:《读写结合__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课题阶段小结
《读写结合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教学总结
众所周知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无疑,对话将成为阅读教学的一种新形态。它意味着学生从各种束缚、禁锢、定势和依附中超越出来,挑战书本、挑战教师、挑战权威。对话过程中的每一个场景都将成为积极的生命流程中的驿站,在这个流程中,师生沐浴在人性的光辉之中。那么,如何使对话能优质、高效地展开呢?课标中明确规定: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中一门重要基础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强的思想性。在这个阶段必须切实打好听说读写的基础。那么如何实现阅读课堂的有效教学呢?我在学习领会语文新《标准》的基础上,反思自己语文课堂教学现状,尝试了几方面的改进。感觉读写结合是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因为在语文学习中,阅读的过程是吸收的过程,写作是倾吐的过程,阅读的过程是学生理解感悟文章的过程,写作是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思维训练的过程。阅读和写作是互为逆反应的东西,阅读对学生写作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反过来写作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阅读。课文是学生写作最好的范例,学生通过教材找到写作的素材和范本。故阅读教学中要将读与写结合起来,在阅读中教给写作借鉴,在写作中促进阅读,教师在教学中要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这方面的体会,在阅读教学中注重与写作的联系,在写作教学中又注重联系参考阅读过的课文让课文成为学生写作的最好范例。然而,在阅读和写作教学上,往往是读写分家,难于有机结合。而要全面完成这一教学任务。必须把入围的每一篇课文看成是‚例子‛,作为例子,作为凭借,去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提高学生思想,发展学生智力,如果单纯依靠教师讲授或繁琐的课文分析,是培养不出这种能力,完不成语文教学任务的。当然,必要的讲解是应当的,但其目的也只是为了帮助学生掌握要领,并必须凭借课文进行严格的训练。否则,费时费力不少,收效可能甚微。要记住,语文课是工具课,所谓工具,是离不开实际操作的。牢牢掌握工具性这个特点,把语文课真正上成语文课,才能大幅提高教学质量。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教材特点,结合语言文字进行有效的训练。通过又一个学期的研究,小结如下:
一、课题研究的内容及形式
内容:
1、精心设计主体参与型教学的课例。
2、研究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的程度,数量、方式以及参与活动是否有效。
3、研究课堂合作的行动策略和理念。
形式:围绕‚读写结合 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内容确定课题后,并将与同事进行深度的研讨并付诸于课堂实践,最后形成反思性说课设计。
二、研究过程
本学期我们每位语文教师都是课堂教学的实践者,我们组织了同组共研讨课活动,在有限的时间里吃透教材,分工撰写教案,以组讨论定搞,每个人根据本班学生情况说课;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公开轮说,反复听评,从研、说、听、评中推敲完善出精彩的案例。
(一)学写自读批注,激活练笔潜能
在阅读文本时,读者会情不自禁地联想到自己相似的情感、自己熟悉的生活、或自己曾经历的事情,进而与作者产生心灵的共鸣。对此,教师应高度重视,让学生‚读出自己‛,将阅读的心得、评语写在文章后正文空白处,有机整合原有知识与文章知识,体会写法,品味和欣赏、积累语言。写自读批注,是教给学生自主阅读的钥匙;是加深读者感悟的桥梁;是提升思辨的平台,是由读到写的自然迁移。
写批注可采用‚三读三写‛法。一读,扫清文字障碍。二读,赏析文本语言。第二遍阅读时,勾画优美或者自己喜欢的语句、段落,必要时写上‚注意‛,‚用心牢记‛等提醒语,看似简单的勾勾画画,却能很好的帮助学生丰富语言,积淀语汇。三读,记录智慧火花。第三遍读时,要边读边思考,及时记录自己感触较深,或有感而发的瞬间思想火花。‚三读三写‛法,让各个层面学生的读写潜能都得到了发挥,使读有所获,写有所依,为他们的动态发展提供了空间。
(二)巧用课文插图,读想说写交融
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融入了大量的课文插图,几乎每篇课文都配有一幅或多幅画图,图文并茂成了小学语文教材的一个显著特点。可以说课文的插图是教材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教学时,教师如果很好的利用插图,不仅能帮助学生化难为易,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而且能逐步提高观察和想象等能力,还可以提升学生表达和写作的愿望,激发学生写的乐趣。思维在广阔的想象空间驰骋,语言在宽松愉悦的氛围里流淌,‚要我写‛自然变成了‚我要写‛。
(三)品味经典段落,掌握写作技巧
在教学时抓住课文中的典型片段,适时进行片段的模仿与迁移,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如何结尾。掌握句式的表达和段落的构成,以及一些简单修辞方法的运用,继而在仿中创,打通读写结合的思维通道。因此,我引导学生仔细读文,并谈谈你喜欢哪一句,为什么?学生答道:‚我喜欢‘如果不能成为大道,那就当一条小路’。这句话中‘大道’和‘小路’正好相对,让人体会到大道自然美好,但自己达不到时就降低目标,做最好的小路,这也是最好的选择。这种比喻与比较运用的很准确,也很生动。而且,学生一下就体会到了作者的用意。
(四)感悟古诗意境,培养写作品质
古诗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精华,常吟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有益于培养他们的诗学素养。
古诗教学时,在课上,可引导学生感悟古诗词的悠远意境,品味令人叫绝的凝练之笔,激发对古诗词的热爱。课下,注重古诗词的拓展、延伸,运用对古诗改写等方式,使学生与诗人、诗情的激情共鸣。改写过程中,诗情画意尽在学生脑海中展现,诗与情,情与境,境与言交融,也激发了丰富想象力,培养了学生的写作品质。
《长相思》重点讲述将士出征的悲壮与思亲。所以我在新授课之后加入了学生的读写训练。先让学生带感情朗读全诗,读后想想塞外的凄凉,体会家的温暖,待情感酝酿好之后,引出‚故园无此声。‛启发学生,蓄积已久的情感之堤瞬间崩塌,思绪如奔涌的潮水一泻而下。学生们写的非常精彩。
三、阶段成果
在教学中自然地把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糅到一起,由读句写句,到读段写段,到读篇写篇,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读写结合。这样的教学,有助于读中借鉴从读学写;在教学中提供程度适合的范文,学生学有榜样,便于模仿,逐渐由仿到创;安排大量的读写训练,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表现的机会。实验做到读写同步,以模仿为桥梁,以片断训练为重要手段,符合儿童心理特点,满足儿童心理需要,因而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读写能力。
第三篇:读写结合论文
读写结合,快乐写作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勤于读书,逸于作文”,这些关于读书的名言皆道破了读与写的紧密联系。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而阅读也是作文构思创作的主要渠道。以读促写,读写结合是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重要途径。
一、读写同步,以读促写。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的确,多阅读,多积累,对于提高作文水平有重大意义,语文教材中的名篇佳作,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和表达形式,对学生的语言规范具有引路的作用。
1、从读学写,积累语言素材
小学阶段是模仿的最佳时期,会模仿才有积累才有创造。低年级的课文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词汇,我们可以根据作文训练的需要,分类提取出一些词或词组让学生仿写,比如从课文中提取 “一串串晶莹的珍珠”,让学生仿写类似带着数量词来写事物的词组,学生可仿写“一片片什么?一朵朵什么?一行行什么?„„”又比如从文中提取 “金灿灿的阳光”,让学生仿写类似带有颜色词来写事物的词组,“绿油油的什么?蓝莹莹的什么?红彤彤的什么?”或者仿写几个类似“雪白”“碧绿”这样的颜色词。教学中,还可以把课文里的好句子找出来让学生仿写,除了比喻句,拟人句、夸张句、排比句等修辞句子可以随时随地从课文中提取出来对学生进行仿写训练以外,总起句,过渡句等也是可以提取出来让学生仿写的,训练写总起句,往往可以同时训练写段。还有文章的开头段、结尾段,我们都可以在阅读教学时抽出十分钟给学生进行仿写训练。
2、从读学写,学会表达技能
除了积累语言,我们还要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观察是作文的关 键步骤,无论什么体裁的文章都离不开观察。在教学中,教师必然教学生去观察什么,怎么观察,怎么抓住事物的特点观察。学生去观察描写身边的大自然,学生固然观察了,但是就不知道怎么写出来。这时候,教师就必须依托文本告知学生一些简单的表达方法。看看自己观察的哪些事物和课文里的相似,可以借来用。写清澈的河水时,可以借鉴《珍珠泉》的句子,写乡野的春天,可以借鉴《燕子》的句子和《咏柳》的描写。那些具有明显体裁特点的课文,教学时就要引导学生学习文本的表达顺序,状物的一般从物的不同方面来写,叙事的一般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掌握了方法,摸清了路子,学生才敢下水作文。只要让学生感觉到有样板可学,写起来不难,就能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迅速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3、从读学写,提炼并积累情感。
文为心声,这是简单的道理,也是作文的原则和目的。学生的作文常常有“缺乏情感”、“感情空洞”、“感情粗糙”等方面的缺点,主要原因是他们对事物本身的认识程度肤浅,没有把自己融入到事物内部去,在作文的时候就出现“隔靴搔痒”抑或“无病呻吟”的情形。学生不是没有情感,他们的情感甚至比大人还丰富,只是教师没有调动和发掘出来,没有整理好。那么,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教师就应该带领学生深入细致的体会把握课文的思想感情,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产生感情的共鸣,从而逐渐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在第六册语文课本中,第一组课文把我们带入了无限美好的大自然中,学生会沉浸在生机勃勃万紫千红的春天里,会闻到自然的气息,会听见自然界美妙的声响,那一幅幅动人的画卷唤起学生热爱自然热爱人生的积极情感;在第二组课文里,一个个正反方面的例子,让学生的思想回到理性的高度上来,懂得了保护环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深刻道理。课文中的情感是学生情感的指引,用课文的情感来反问自己:人家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再进一步问:我的作文又为什么去写?学生读懂课文的情感后,在自己的作文里就自然注入个人的情感。最终,学生必然懂得:作文,其实就是为了表达一种感情,担负一种情感的责任。情感是作文的内在驱动力,有了它,作文才有深度。
二、读写结合,以写促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减少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要落实此项目标,关键是让学生的一些疑惑和困难在主动的阅读中得到解答,树立学生阅读的兴趣和习作的信心。
在习作中,当学生碰到词不达意,言辞单调乏味等困惑时,正是学生阅读的需求期。此时提供相关的阅读材料,能迅速促进读写的转化。如有学生在写“秋”的相关文章,碰到词语贫乏的情况时,教师及时提供描写落叶、果园、田野等的阅读材料,在“饥肠辘辘”中递来的美食的过程中,促进了学生完全主动的吸取与储存,大大提高了阅读的效率。
学生在习作的过程中往往会产生表达形式无力的困惑。此时让学生借助读例文来进行迁移仿写,往往能使学生茅塞顿开,顺利成文。
文章不是无情物,写的过程是学生个性色彩的新认识、新思想的过程,是伴随学生情感体验的心理过程。如在写对父母的心里话时,学生往往会找不到感情的触发点,难以下笔,此时阅读关于母爱的习作,正好满足了学生的情感需求。
三、体验成功,自主读写。
苏霍姆林斯基也说:“成功的体验是一种巨大的情感力量,它可以促进学生好好学习的愿望。”在读写互促教学过程中,我努力让每 一位学生连续不断地体验读写的成功感,自豪感,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阅读写作成果的平台,使学生能够“情动于中”,“有话想说”,“有话能说”,自觉自动地视作文为需要,视作文为乐趣,真正达到自主作文。
1、制作“好书推介卡”。书读得多了,要给学生展示的机会,适当布置一些富有创意、挑战性强的读书作业,学生会很感兴趣。
我让学生每月制作一次 “好书推介卡”,学生选择自己最欣赏、最喜爱的好书,在认真阅读的基础上,把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值得阅读的原因,以及部分精彩的语句的摘录,编写在带孔的卡片上,画上装饰性的花边图案,写上推荐人的姓名,在板报一角,供同学参阅,交流。每月评出“最佳推介奖”。这样大大激发学生的热情,推动读书活动的开展,为作文积累素材。
2、开展“佳作评选”活动。每个单元习作后,我都要在班上开展作文评点活动,同学们互相交换读作文。每单元评出八篇优秀习作,推荐给全班同学读,这样大大提高了学生的习作兴趣,增强了学生自主习作意识。
读与写是紧密结合的,读是接受信息,写是把接受过的信息加以运用。读是写的基础,写是读的巩固和发展。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总之,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老师必须引导学生架起读与写的桥梁,构建读写平台,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可写,让写作成为学生的一大乐事。
第四篇:读写结合论文
浅谈小学读写结合教学的方式方法
作文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通过考试中的作文,发现学生作文能力不是很理想,提升学生习作能力的方法有很多,从文本入手,寻找读写结合训练点进行训练,是其中的方法之一。这里就谈一谈如何从文本入手,寻找读写结合训练点进行训练。
我先简单说一下自己对读写结合的理解。
我认为用通俗的话说“读写结合”就是 “读中学写”、“读后练写”。的确,“读写结合”是一个古老而又新鲜的话题。“读写结合”是阅读与写作的结合,是语文新课标所倡导的一种教学理念,是提高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一种基本手段。通过读写训练,可以达到以读促写、以写促读,提高学生的语文感悟能力和表达能力的目的。在语文教学中已经由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当中探索,运用,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读写结合训练的几种训练方式:
一、从不同角度引导学生进行仿说、仿写训练,实现读写结合。
1、好词好句的仿写。
具体操作就是我们在学习课文的时候,遇到了精美的词语、或有特点的词语,这时引导学生用上这些词语像课文的句子那样说一句话,或用自己的方式说一句话。这种方式通常用于低年级,尤其是一年级,有利于帮助学生积累词句,同时学习并掌握运用词语的方法。
2、修辞手法的仿写。
这种仿写,有时候也是句、段的仿说仿写。因为用了修辞手法的一般都是一句话、或一段话。具体做法就是在学习课文时,遇到了比喻句、排比句等,在帮助学生理解了相应的句段的基础上,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也试着说一个比喻句、或一组排比句等。
3、连续动作的仿说仿写。
冀教版语文课本中有很多课文在描写事情或人物时,会运用连续的动作,使所叙述的内容生动、形象。
4、小诗、片段仿写。
教材中有一部分诗歌很适合学生学习语言,感受韵律,我们教师一定不能错过这些读写结合的机会。
5、修饰性词语运用的仿写。
修饰性词语就是咱们常说的形容词、副词,在文章中恰当地运用,会使文章有声有色,让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对于小学生,我们不可能跟他们讲词性,但我们要利用课文引领学生学会恰当地运用这两类词。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品读课文时也要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运用修饰词语的习惯。
6、标点符号的仿写。
标点符号也是文章的一部分,正确运用标点符号也是对学生的基本要求。所以教师也要结合具体文本引导学生学会使用常用的标点。这里强调的是高年级学生如果能恰当运用省略号、破折号,会为自己的习作增添亮色的。
二、结合文本特点,展开想象,实现读写结合
教材中的很多课文都会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利用这些空间,帮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也是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有效方法。
1、选择词语 创编故事。
有时候文本中的词语很有特点,或是描写心情的,或是描写神态的,或是描写动作的,或是几个词都跟文本主旨有直接关系等等,甚至有时就是词语比较多,这时我们就可以选择其中的一部分词语,让学生用上这些词语说一段话或几段话。这样做既积累了词语,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有时还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的课文。
2、展开想象续写。
文本中经常会有意犹未尽的地方,这时我们就可以根据原文的内容,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进行续写,培养孩子的创造思维能力,激发写作兴趣,提高写作水平,实现读写结合。
3、顺着情节扩展
课文中由于篇幅的限制或是其他原因,有些内容写得比较简单,这时我们就要抓住时机引导学生作进一步地扩展。
三、触动心灵,有感而发,实现读写结合。
小学阶段的许多文章,其选编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借助文本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所以学完这类课文后,我们可以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想与收获,这样做也是实现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也给提供一个互相分享的机会。因此在教学时老师要鼓励学生有感而发,把自己的想法通过简短的文字表达出来。我觉得小学阶段的每篇文章都可以让学生写感想和收获。
四、具体的收货 读写结合的小主题研究在我校也实施了一段时间,我们都从研究之初的生疏逐渐走向了熟练。我现在就结合我在教学中如何紧扣小课题,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利用教材指导学生读写结合的进行交流。
在实践中,我确定我今年教的三年级读写训练的重点是在精读课文教学的基础上,学习以“先……然后……再……最后……”这样的形式为代表的连续结构段;一段中写两到三个内容的,内容之间有适当连接句的并列结构段;以及总分结构段这样三种段的写作训练。让学生由理解精读课文的内容到理解作者写作表达的形式,再由作者的这种语言表达形式到启发学生选择内容展开读写结合训练,做到课内外读写结合。
1、教学之中的读写结合,具体形式如下:(1)课中批注
这是读写结合最随意的形式,一边读一边在有所感,有所想,有所思之处做上批注,便于读完后整理自己的思路。
(2)表示时间先后顺序的词语训练
在学生的写作中的经常用的一个词就是“然后”,学生的词语利用程度太低,所以课堂中安排学生找出文章中表示时间先后的词语,再自己写话。比如《虎门销烟》的“先.......接着......再......”
我要做一只小狗,我先把纸折出小狗的头和身子,接着用水彩画出小狗的眼睛和鼻子,再把头和身子粘在一起,一只小狗就做好了。
我走进教室,我先把书包放下,接着把各科作业交到组长那里,再回到座位上进行早读。外面下雪了,我和同学去堆雪人。我们先滚两个球当脑袋和身子;接着,拿一个胡萝卜当鼻子;再拿两把笤帚当手,一个雪人就堆好了。
(3)修辞方法的训练
课文中很多文章都运用了修辞,三年级的学生对复杂的修辞还掌握不好,但是简单的学生掌握的还是不错的。
小草露出了她的小脑袋,向大地母亲问好。
把自己变成蜜蜂吧,去感受花朵的芬芳;把自己变成海鸥吧,去倾听大海的胸膛;把自己融进大自然吧,这样会发现生活更加灿烂。
(4)关联词语的训练
语文关联词语的运用,不但能让课文简洁,而且更容易理解。所以训练学生关联词语,对学生的的语言逻辑关系也是一种训练。
虽然我不知道世界多么广阔,蓝天有多么辽远,但是我依然热爱我的生活。
不管外国商人反不击反击,不管政府 支不支持,林则徐都要把收缴上来的鸦片全部销毁。
2、教学之后的读写结合(1)续写
课文中,有些句子后面留有空白,可以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填补,在后面续写,同时对学生的理解也是一个考察。《泥姑娘》这一课中,文章到小蜜蜂醒找泥姑娘就结束了,没有找没找到。于是安排学生写一写小蜜蜂是如何找泥姑娘的,结果如何呢?
小蜜蜂醒来之后就四处寻找救他的人,可是却什么也找不到,只看到桌子上那湿漉漉的泥,他不知道那就是为救他而牺牲自己的泥姑娘。
小蜜蜂在采蜜时问了花朵,问了小草;在飞行时问了小鸟,问了蝴蝶,可是谁都不知道泥姑娘在哪。
当小蜜蜂看到老泥匠用它灵巧的双手捏出泥姑娘时,它知道那就是那个大雨的夜晚就自己的泥姑娘。它激动不知如何是好。
《木偶奇遇记》中皮诺桥是如何带着爸爸逃出鲨鱼的肚子的,以后的生活又是什么样的?
皮诺乔想了很多办法都没有出去。他发现是因为自己太过于匆忙了。于是这一次他不慌不忙地带着爸爸游到了鲨鱼的嘴边。趁着鲨鱼张嘴吃鱼的时候逃了出去。
皮诺乔带着爸爸艰难地游到岸边,可是他已经奄奄一息了。这时候,那个天蓝色头发的仙女又来了,将他变成了一个真正的小男孩。
(2)扩写
可以扩写故事情节,也可以扩写某处一带而过的细节,训练学生能把事情写具体的习作能力。《歌唱二小放牛郎》 是一篇诗歌,内容也是比较简单,所以我课后,让学生把诗歌改写成一篇精彩的故事。
王二小想:我要想办法把他们带进我们的埋伏圈,这样老乡们不就得救了吗?于是,王二小顺从的走在前面说:“你们和我走吧,我带你们找他们”。敌人就这样被带进了我们的埋伏圈。
3、课外的读写结合
读写结合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为目标。因此,必须把课文教学引申到课外,与相关的生活和课外阅读有机地联系起来,让学生用自己的课外阅读、生活经历来充实课文教学,使我们的阅读教学更加灵动而丰满。
我要过一个与众不同的生日,于是我冥思苦想,终于想出来一个好主意。
等待的过程真是既兴奋又紧张,我们就这样等待着,等待着......白天的风景和情形,只有太阳知道的最清楚。它知道云朵怎样唱歌,它知道果子怎样落到地上,它知道小草怎样跳舞,它知道蜜蜂怎样采蜜。总之,白天的一切它都知道。
我要变成一条快乐的小鱼,和老师一起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假如我有了翅膀,我就要飞上天,跟星星说话,成为月亮姐姐的新伙伴,默默太阳公公的长胡须。
我堆的雪人:它有一个坚硬的鼻子,石头做的;有橙色的小嘴,橘子皮做的;还有红色的帽子,铁桶做的。怎么样,它很可爱吧。
最后,说说实践读写结合的的最重要教训:贵在坚持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欲成事者必得持之以恒,也就是说凡事贵在坚持,前几年我在我的班级实践学校号召的读写结合,效果不佳或者效果不明显,我觉得主要是没有很好地一以贯之的实践下去。
第五篇: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
《利用“阅读点心”提升小学生语文素养》
课题阶段性研究总结报告
四年级语文组
一、课题的提出
读书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语文课程标准》清楚地提出:“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需要支点,这个支点就是“读书”,我们四年级语文组将“读书”作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阅读教学是语文教育的核心环节。只有通过广泛的阅读和大量的积累才能真正学好语文。
课外阅读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他们的知识,使他们具备了较广阔的知识背景和认知能力,当新的学习内容呈现在面前时,他们就会比别的学生学得好、学得快。由于学生把广泛阅读中积累的大量词汇和写作方法迁移到自己的写作中,容易取得较为满意的成绩。
二、以课题支点,提高教师的科研意识,切实加强科研队伍建设
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与教育科研活动之间是相辅相成的,以科研带教学,以教学促科研,是全面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所在,也是真正提高教师个人素质的唯一途
径。我组语文教师积极参与到本课题的研究中去,在课题的研究中不断加强自己的修养和学习,不断汲取新知识,不断提高教育能力,使自己的教育实践卓有成效,在实践中明确:教育科研是提高教师教育能力的重要途径。我们深入开展科研活动,能够在拥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的基础上,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采用严密科学的方法去认识教育现象、探索教育规律。
三、以科研促教研,以课题牵动学校的发展
围绕课题,我们开展了许多实实在在而又卓有成效的活动,以科研促进教育教学研究,以课题牵动学校的发展。在课题研究中,我们开展语文阅读指导课活动,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向我们展示了指导学生阅读的步骤及方式方法,我们感受到学生在教师的课外阅读指导中,取得了不小的进步。活动后我组教师积极进行有效的教学评价,在研讨中明确自己的不足,并撰写教后反思,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
在课题的研究中,我们开展了“讲故事比赛”“小学生课外阅读知识竞赛”“优秀手抄报展示”等等一系列促进学生喜欢读书,善于读书的活动,使我们的校园处处有花香弥漫,到处是书香气息。我们的孩子已渐渐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注重阅读方法,关注阅读效率,展示阅读成果。
四、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一)促进了师生的共同成长。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课题组成员对新课程的阅读课教学理念、课程标准等有了初步的了解,逐步养成了“勤学习、勤反思、勤实践、勤总结”的科研习惯,形成了良好的科研氛围,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得到了提升。学生在良好的阅读学习环境中,自尊心和自信心得到较好的维护,学习的积极性、能动性、有效性得到进一步增强。
(二)初步构建了小学课内外阅读课教学的操作样式。一阶段的学习和尝试,大家形成了小学课外阅读指导教学应该突出“四个注重”的共识。即,注重激励、注重实践、注重反思、注重实效。初步构建了小学课外阅读指导的操作样式,及:激发兴趣,推荐书目、教给方法,引导阅读,注重积累,展示成果,积极反思。对提高有效课外阅读效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开展课内阅读指导和课外阅读实践平台构建。我们结合学生的课内课外阅读情况,建立了课内课外相结合的规范性、传统性、针对性、系列性和学科性实践活动平台,以“亲身体验”的形式,让学生自主探究体验知识的发生、发展与应用过程,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四)学生读书的积极性不同程度提高了。
我们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教师又采用了多种手段加以引导,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阅读材料,而学生又逐步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方法,所以
学生读书的积极性越来越高,每周学校图书室借书时,人人争着借书,课余时间经常可以看到学生三五成群围在一起看书或讨论书中的问题。
(五)学生的语文素养也有一定的提高。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通过开展读好书活动后,学生读的书多了,知识面大大开阔了,分析理解能力也有了提高。在语文课堂中常常有学生说我从某本上读到了什么知识。为同学们解答了一个又一个疑难问题。好多学生在课外阅读题考查中独立解题能力提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