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世纪国际教育新理念:高等教育终生化.

时间:2019-05-14 10:30: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二十一世纪国际教育新理念:高等教育终生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二十一世纪国际教育新理念:高等教育终生化.》。

第一篇:二十一世纪国际教育新理念:高等教育终生化.

二十一世纪国际教育新理念:高等教育终生化

摘要:德国学者戴夫关于终生教育代写论文的20条原则已成为终生教育理 论建设的重要里程碑,而终生教育的奠基人朗格朗则为高等教育终身化提供了九项主要依据。这对我国高等教育终生化的主要启示是:推进教育民主化,树立民主的师生观、新的课程观、为学生终生服务的质量观,建立相应的评价制度。

关键词:终身教育;高等教育;应对策略

高等教育终生化就是指在实施高等教育的过程中高校要有终生教育的思想,以终生教育的理念来指导教育教学的 各项工作,为全民终生教育理想的实现作出应有的贡献。高等教育是构成终生教育的一个重 要组成部分,高校是实施全民终生教育及培训的最重要基地之一。终生教育在各国有不同的称呼,在英语中称为lifelong education(终生教育),在法语 中称为education permanente(继续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会议上曾使用lifelong int egrated education(终生一体化教育)这种表达法,在日本称做“生涯教育”。

终生教育这个词首先是在《1919年的成绩》这个英国召开的会议总结中出现的,随后人 们对成人教育中的终生教育这个词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定义,直到1949年在丹麦召开的国家成 人教育会议上,才明确了终生教育的一些问题。196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加拿大的蒙特 利尔召开会议,确认终生教育不是学校公共教育结束后所进行的补充教育,而是不间断的连 续的教育过程,是一切教育领域之一体化[1]。终生教育作为一种理念最早形成 于20世纪6 0年代。1965年法国成人教育家保罗•郎格朗《终生教育导论》一书的出版标志着终生教育 理念形成。从此以后,终生教育开始逐步成为世界主流的教育理念,对世界教育乃至整个人 类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世界教育改革和发展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对此,查尔斯.赫 梅尔在《今日的教育为了明日的世界》中指出:“终生教育是正在使整个世界教育制度革命 化的过程中的‘一种新的理念。’”关于这种新理念在人类教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赫尔梅 认为:“可以与哥白尼学说带来的革命相媲美的终生教育理念的发展,是教育史上最惊人的 事件之一。”[2]

终生教育的概念是不断发展的,目前国际上对“终生教育”比较一致的理解是:在范围 上,它是社会所有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与培训的总和,包括各个年龄阶段的各种方式的教 育,如正规、非正规和非正式的各种教育,还有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社区)教育等。在内容上,它既包括基础教育,也包括职业教育和专业教育,以及社会、文化生活各方面的 教育。从《学会生存》[3]这本书中,我们可以归纳出终生教育的三方面的含义 :1.终生教育指的是人的一生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和需要,年轻时在学校里所受的正规教育只是人 一生所受的教育的一部分,在离开学校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人仍然是有权利和需要接受教育的,人们不断地接受教育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2.“受 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终生教育要教育人学会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要求人 们把教育的着眼点放在教会人学习上,放在培养人的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能力 上,使人能够终生自我教育、自我学习。3.终生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获得文凭和证书,它强调真正的本领、能力。知识胜过分数、学分和名次,注重的是高质量的教育,使每时每 刻所受的教育都能为人的终生服务。

二、终生教育的理论观点

1975年,曾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汉堡教育研究所研究员的德国学者戴夫,根据世界各 国对于终生教育的探讨,将终生教育理论概括成为20条,这成为20世纪70年代终生教育理论 建设的重要里程碑。这20条原则为[2]:1.“终生教育”这个概念是以“生活”、“终生 ”、“教育”三个基本术语为基础的。这些术语的含义和对它们的解释基本上决定了终生教 育的范围和含义;2.教育并非在正规学校教育结束时便告结束,它是一个终生的过程;3. 终生教育不限于成人教育,它包括所有阶段的教育(学前、初等、中等及其他教育阶段);4 .终生教育既包括正规教育,也包括非正规教育;5.家庭在终身教育过程的初期起着决定 性的作用;6.社会在终生教育体系中也起着重要作用,这种作用从儿童与之接触时就开始 了;7.中小学、大学和培训中心之类的教育机构固然重要,但它们不过是终生教育机构的 一种。它们不再享有教育的垄断权,也不再能够脱离其他社会教育机构而独立存在;8.终 生教育从纵的方向寻求教育的连续性和一贯性;9.终生教育从横的方面寻求教育的整合;1 0.终生教育与英才教育相反,它具有普遍性,主张教育的民主化;11.终生教育的特征是: 在学习的内容、手段、技术和时间方面,既有灵活性,又有多样性;12.终生教育对教育进 行深入探讨,它促使人们能够适应新的变化,自行变更学习内容和学习技术;13.终生教 育为受教育者提供各种可供选择的教育方式和方法;14.终生教育有两个领域,即普通教育 与专业教育,这两者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互相作用的;15.终生教育有助于提高个 人或社会的适应能力和革新能力;16.终生教育发挥矫正的效能,克服现行教育制度的缺点 ;17.终生教育的最终目标是维持、改善生活的质量;18.实施终生教育的三个主要前提条 件是:提供适当机会、增进学习动机、提高学习能力;19.终生教育是把所有教育加以组织 化的一种原则;20.在付诸实施方面,终生教育提供一切教育的全部体系。

这20条原则是对终生教育所作的最为完整的论述和高度概括。

三、高等教育为什么要终生化

高等教育是整个终生教育体系的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现在人们生活和教育水平的 普遍提高,对高等教育的期望也越来越大。高校作为知识和教育资源的集中地,不仅要做好 大学生的终生教育工作,而且还要承担起社会上大部分的校外学员的培训和学习工作。终生 教育的奠基人朗格朗在《终生教育导论》一书中把当今社会和个人要面对的挑战分为九种[4]。

(一)变革的加速。物质、精神和道德领域内的广泛变革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行着,人们要保持现实生活和思想、习惯、观念之间的平衡就必须不断地进行学习,以适应社会,终生教育因此成了大众的必须。

(二)人口的增长。不断增长的人口表示着对教育的需求越来越多、越来越高,教育不 仅要在数量上,而且在职能和性质上都要发生变化,以适应不同人的不同需要。

(三)科学技术的发展。许多在10年、20年前还引导着科学技术进步 的先进科研成果和工艺流程,现在已变成了非常普通的知识和技术。新一代的科研成果不断 涌现,迫使我们要终生不断地进行学习,以跟上时代的步代。

(四)政治的挑战。国家政 治结构随着世界性的社会、经济和技术结构的变化而产生变革。新的政治基础和结构要求公 民承担新的责任和义务,而这些新的责任和义务只有在接受了适当的训练以后才能承担。

(五)信息。大众传播媒介的飞速发展,使信息在瞬间传播成了可能。在某种程度上,获 得了最新信息就等于获得了商机,获得了战机,获得了发展的最好机会。信息传播媒介的技 术越来越先进,人们必须不断学习和接受培训才能掌握。

(六)闲暇。科技的发展使人们从 繁重的劳动中解脱出来,人们有了更多属于自己的时间。学习成了丰富生活、充实 自己的一种手段。

(七)生活模式和相互联系的危机。近代以来,人们的生活模式发生了翻 天覆地的变化,一切传统的东西都受到了挑战。学习成了丰富生活、充实自己的一种手段。不管是思想观念、对事物的看法还是人们的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人们需要通过不 断的学习来改变陈旧的、束缚人们思想和行为的传统观念和方式。

(八)身体。人们对肉体、身体观念的大改变,迫使我们对灵与肉的关 系进行重新的 思考和审视,要想不断提升人们的思想意识,不至于陷入虚无,需要不断得到教育和陶冶。

(九)意识形态的危机。基本的危机不仅在道德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领域 中明显 存在,在思想领域也同样如此。单一的信仰越来越少了,人们开始怀疑以前的教条和信仰。因此,必须潜心研究这些变化,心甘情愿地接受人们面临的生存条件,学会学习、学会 选择、学会适应。

高校作为终生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必需建立与社会形势发展相一致的终生教育体系,为社会和个人提供比较完备的终生教育。

四、高校应对高等教育终生化的策略

(一)高校要树立为全体民众服务的教育民主化观念。高校应面向全社会,以全社会的民众为教育的对 象,为社会各个年龄阶段的人(主要是大学生及大学毕业后的人)提供各种类型的、不同层次 的、各方面的教育。这需要高校在软件和硬件上作充足的准备。在软件上,高校首先要有足 够的、涵盖各专业的高水平教师,为高校的终生教育实施提供最基本的智力支持。其次,高 校要尽可能设立多样的、切合时代需要的专业,以满足人们的不同需要。再次,高校必须要 精选教材,以达良好教育效果。除此之外,高校还应充分利用电脑、网络及各种软件,以方 便和帮助提高全民教育,以利学习化社会的形成和实现。在硬件上,高校必须配备有足够的教室、图书馆、学生宿舍、以及先进的教育教学设备,为教学提供良 好的物质基础。高校要想在软件和硬件上有保证还涉及到高校教育经费要有保证的问 题,高校 应积极参与社会竞争与生产,搞产学合作,尽可能实现高校资金来源多样化。

(二)高校要树立为学生终生服务的质量观。如今 人们更重视的是个人素质的提高和人的 自我完善、自我学习能力的提高。是否具备谋生的技能,是否具备社会的各种交往能力等已 成为人们更加注重的问题。1998年召开的世界高等教育大会还提出要培养学生创造工作岗位(创业)的素质。这种创业的素质主要是指学生的全面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高校要以提 高学生能终生受用的各项能力为目标,使其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提高自我教育、自我学习、自我实践、自我创造的能力。

(三)树立民主的教师学生观。以前那种以教师为 主体、强调知识传授的教育教学方式已被证实是不利于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的。高校要转变观念,树立民主的教育观。教师应成为一位激励思考的意见交换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学生也不 再是教师的“木偶”和“傀儡”,而是一群有自己想法并能付诸实践的人。

(四)建立健全与终生教育相适应的学习评价制度。高校应认识到人才能力及表现的多样化问题,不应单纯以考试成绩来衡量学生的能力和优 点,考核的方式、方法与考核的内容也应多样化。评价的唯一目的是使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成果、进步程度和不足之处。它应当对每个学习者起积极的促进作用,必须为学生进一步的、持续的学习服务,必须按照每个人的特点而进行有伸缩性的评价。

(五)树立新的课程观。高校培养的人才要切合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因此要设立适合社会发展的课程,按社 会当今和未来的需求不断地更新课程和教材,设立各种类型的课程以满足不同年龄、水平的 人的各种需要。课程应根据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水平的人的需要来设置,以适应高教 终生化面向全社会成员、为全社会服务的复杂情况。

参考文献:

[1]崔相录.《今日发达国家教育改革导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 992:179,182.

[2]顾明远,孟繁华.《国际教育新理念》[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29-30,34.

[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上海:上海 译文出版社,1979.

[4](法)保罗•朗格让.《终生教育导论》[M].滕果,等,译.北京:华夏 出版社,1998.

第二篇:国际教育新理念

《国际教育新理念》学习心得

通川区八小

作为一名教师,要想跟上时代步伐,必须加强学习,及时更新观念,提高自身素质。回去之后,我认真研读了几本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书籍,真是受益匪浅,特别是其中的《国际教育新理念》一书,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十一世纪是个“学习化”的时代。教育工作的重心不再是教给学生固有的知识,而是转向塑造学习者新型的人格。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使学习者学会如何学习,学会如何工作,学会如何合作,学会如何生存。因此,教师的知识与观念的自我更新便显得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加急迫了。一位成功的教师,应是一位善于不断自我更新观念的学习者,只有在及时的汲取当代最新教育成果的基础上,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任何教育行为都应以教育理念为指导,让教育教学理念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我们应该站在社会发展的高度,以时代的特点为背景,以现有教育教学理念为起点,以国外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为借鉴,认真的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我们应该从传统到现代的历史延续过程中,从国外到国内的引进吸收过程中,理解当代教育与传统教育到底有什么不同。第二、目前,各种教学法层出不穷,虽然对教育教学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实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我们能否跳出这些程式化教学。第三、一定的理念支配着一定的行为,教育也不例外。方法是重要的,因为方法是理念和行为的中介。但是仅有方法是不够的,只有深刻领会当代教育理念的内涵,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此我们应 1

思考每一种教学方法的背后是以什么教育理念为基础的。

第四、所有的教育教学方法的诞生都与一定的文化背景和哲学思潮相联系的。西方教育教学方法的涌入,为我们提供了大量可借鉴的资源。但是,我们在借鉴这些教育教学方法的时候,应有所选择,思考怎样使之“本土化”。

第五、传统教育是“遗传”式的,即传承人类文化,是以传授知识为基础的。现代的教育功能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逐渐成为教育主题。要想把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落到实处,仅有热情是不够的,还应思考老师应怎样教和学生应怎样学,以及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

教育理论的学习使我们对当今教育有了更深刻、更理性、更全新的认识,才能使我们的教育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步伐,培养出真正适应时代发展的新一代劳动者。

第三篇:国际教育新理念读后感

国际教育新理念读后感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国际教育新理念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国际教育新理念读后感1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学记》曰:“是固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也。”对于我们教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太多,而我知道的东西又太少了。“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固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也”。在教学实践中我深感自己的教学理论学习很不够,21世纪是一个“学习化”时代,教育工作的重心不再是教给学生固有的知识,而是转向塑造学习者新型的人格。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使学习者学会如何学习,学会如何工作,学会如何合作,以及学会如何生存。因此,教师的知识与观念的自我更新便显得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加急迫了。一个成功的教师,首先是一个善于不断自我更新观念的学习者,只有在及时地汲取当代最新教育教科研成果的基础上,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可是对于我来说繁忙的工作之余读书的时间就不是很多了,所以我的读书也带有了一定的功力性,我主要还是读跟我们教学有关的书籍比较的多,主要还是阅读杂志为主,其他类书籍买的比较少,下面我跟大家交流一下,我最近读的一本书,顾明远主编的《国际教育新理念》,其实我也是冲着顾明远的名气去选择这本书的。这本书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介绍宏观教育理念;第二部分介绍一般的教育理念;第三部分介绍教与学的理念。通过阅读这本书可以让广大教师站在社会发展的高度,以时代的特点为背景,以现有教育教学理念为起点,以国外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为借鉴。能较好的回答我们教学中碰到的常见的几个问题:第一,“信息时代已经到来”、“知识经济出露端倪”已经成为我们的常用话语。第二,广大教师早就摈弃了注入式教学法,而接受了启发式教学法,特别是近几年来,许多引进和自创的教学方法层出不穷,这对于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实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第三,一定的理念支配着一定的行为,教育也不例外。

这本书听起来都是理念,很理论化,但读起来却不会很枯燥,因为跟我们平时的教学都是紧密联系的而且能直接帮助我们解决一些教学中的难题。

比如书中介绍的“掌握学习理论:让差生得到同样的发展”,就是一个我们实际教学中碰到的难题。

差生是我们老师最为头痛的一个大问题,我想刚刚结束的考试,大家肯定也在为差生摇头叹息了。怎样解决差生问题,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事情,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可能会为我们打开一个好的思路。

传统教育中每个教师在新学期或新课程开始时,总怀有这样的预想:大约有多少学生会成为优等生,有大约多少学生将成为中等生、有多少会成为差生。不知道我们在座的老师你们是否也有过这样想法?这一系列预想,通过分等程序、教学方法与教材,传递给学生。这种传递造成了一种自我实现的预言,通过分等程序学生的最后分等与最初的预想相差无几。布卢姆对这种“预想“提出了尖锐的批评。这样传统的教育“预想”是当今教育体制种最浪费、最有循环性的一面。他压制了教师和学生的创造力,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破坏了相当数量的学生的自我形象和自我概念。因此布卢姆指出了对于改善每个学生的教育,最根本的解决办法在于我们对学生与学习的看法的改变。由此,布卢姆提出了他的掌握学习理论,并因此而被称为是“摧毁美国教育的人”。

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的核心是“为掌握而教”和“为掌握而学”。

“大多数学生能够掌握我们所教授的事物,教学的任务就是要找到使学生掌握所学学科的手段。”这就是布卢姆为掌握而教的核心思想。布卢姆通认为:大多数教师设想他们的学生只有三分之一能胜任学习,另外三分之一将不及格或刚刚通过,余下的三分之一则处于中间状况。他认为这种想法“是当今教育系统中最浪费、最具破坏行动一面。他压抑了师生的抱负水平,也削弱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布卢姆坚持认为,90%以上的学生都能掌握课程中的材料。为此,布卢姆与他的助手们进行了长期的研究。通过实验、观察、追踪研究,他们得出结论:初了百分之一二的超常儿童和百分之二三的低常儿童(包括智力、情感、体格等方面有缺陷的儿童)之外,95%以上的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速度、学习动机等方面,并无大的差异。只要有适合学生特点的学习条件,世界上任何一个能学会的东西,几乎所有的人都能学会。造成差生多的原因是:一方面是课程设计和方法的不完善;我想我们的新的课程改革就是为了完善原有课程中不利于学生学习的缺陷。另一方面的原因,也在于教师并没有去期待学生掌握。看来我们教师的一言一行稍有不慎就会误人子弟。布卢姆认为要想使学生掌握学习的内容,必须使教师具有对所有学生的期待,而不只是对一部分学生。教师应当向学生解释掌握性学习与一般学习有何不同,并向学生表明自己的信心,相信绝大多数学生应当而且能够达到掌握水平。

布卢姆的这一思想对于我们解决差生有很大的指导作用,为掌握而教的思想要求教师面向全体学生,相信所有学生都能够得到发展,这就意味着,在掌握教学中,我们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传统的教学往往根据正态分布曲线,来给学生进行成绩的等级评定,据此把学生划分为若干个等级。布卢姆认为,正太分布只能说明学生在总体中的次序何位置,而不能说明他们掌握知识的水平。这样的做法往往容易使教师形成这样一种观念,即“他们会把学生的学习能力看成一种持久和稳定的东西,也就是说学生在最初发现的差异,不仅会在他们整个学习生涯中表现出来,而且会贯串于他一生的。”布卢姆认为学习能力不是天生的、固定不变的,而是后天形成的,是可以改变的。是可以通过有效的措施得到弥补的。只有给学生足够的学习时间,并且找到帮助每个学生的方法,那么至少在理论上说,所有学生都能掌握。

为掌握而教的具体做法是:采取“给学生第二次机会“,即在每个单位完成之后进行“诊断测验”,发现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然后让通过测验的学生,由另一位教师有计划的作与第一次不同的讲解,一直到他们掌握有关教学内容为止。这种方法被称为“给学生第二次机会”,“对目标射第二次箭”。

为掌握而学就是要使学生确认自己的学习能力,把自己看成是胜任学习的。按照布卢姆的说法,这是学习对学生自我观念所产生的影响。布卢姆认为,学生经常表现的不及格和学习不胜任,会引起学生怀疑自己的应付能力,因此要引导他们在校外体验中寻求信任和胜任。布卢姆强调,如果学校不能在课堂中给予学生更多的成功经验,他们就会不仅在校内,而且在校外都会完全地拒绝学习。掌握学习能给学校带来生机,给学生带来信心,并帮助学生在各类学习中发展一种毕生的兴趣。布卢姆的掌握理论,我们在教学中也在无形中运用,“给学生的第二次学习机会”我们也一直在做,我们对学生的课后辅导不就是为掌握而教的思想吗,可是我们也有做的不够的地方,对于差生我们总是缺少耐心,总是超之过级,太急功近利。

国际教育新理念读后感2

毕业十年了,十年来一直在从事教育工作。一项工作从事久了会觉得有些自己已经得心应手,在不断的实践中忽略了理论学习。20xx年的12月,参加了国培计划后,和省内各地的同行们相互交流,逐渐发现了自身的不足和一些缺失,回来后将所学到的理论和实践知识运用到教学中取的了意想不到的积极效果!

不久前阅读了一本关于教育理念方面的'著作:《国际教育新理念》,这是由顾明远先生和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院长孟繁华博士主编的一本关于教育理念的图书。全书内容分为三部分,分别介绍了宏观教育理念、一般教育理念、教与学的理念。教育理念不是一个新的名词,每一位教师在进行教育工作时都需要教育理念的支持和指导。但正如理想和现实总有差距一样,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总有差距。不管什么样的教育理念,都要通过教育实践落实到教育活动中去。很多教育理念在书本上看来是非常完美的,但操作的过程中总会碰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特别是在农村教育中,现实的教育资源缺乏是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实际的教学条件限制了教学活动的进行,当然也限制了教育理念的贯彻。

在阅读完《国际教育新理念》后,给我启发最大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终生教育思潮。

“终身教育所意味的,并不是指一个具体的实体,而是泛指某种思想或原则,或者说是指某种一系列的关心与研究方法。概括而言,也即指人的一生的教育与个人及社会生活全体的教育的总和。”——保罗朗格朗“终身教育”这一术语自1965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持召开的成人教育促进国际会议期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人教育局局长法国的保罗朗格朗正式提出以来,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终身教育思潮很快就在全世界传播开来。终身教育是指一生的教育不仅包括学校教育和继续教育而且还包括职业教育,它是人的一生的事业。对于教师来说,每位中、小学的教师都应该将终身教育运用到实际的教育和学习活动中去,教师都必须具备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能力,不断地提高自我素质,不断地接受新的知识和新的技术,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专业知识和能力结构,以使自己的教育观念、知识体系和教学方法等跟上时代的变化,提高对教育和学科最新发展的了解。终身学习的能力既是社会发展对人的要求,也是教育变革对教师职业角色提出的要求。如果教师的理念、知识无法得到更新,显然也无法培养出符合现实社会发展的人才!对于学生来说,要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要让学生建立终身教育的理念。了解终身教育对我们不断学习、不段更新已有的知识技能有很大的鼓励作用,并且学习不仅局限于书本的理论知识,而应该是全方位的学习。教会孩子学习方法尤其重要,不仅能让他们学会某种知识,而且能让他们养成主动学习的兴趣,学会如何进行有效的学习。

二、学习型社会。

“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党的十六大确定的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学习型社会表现在强调了学习的终身性、学习的全民化、学习的主动性等方面。所谓学习型社会,就是有相应的机制和手段促进和保障全民学习和终身学习的社会,其基本特征是善于不断学习,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其核心内涵是全民学习、终生学习。平等性主要体现为在学习型社会中,人要进行终生学习,必须具有民主、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学习型社会和终生学习成为人类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在此具有了日常的生活性话语权利。学习型社会和终生学习的实现,必须从空间上打破传统教育中学校教育居于垄断地位的终极型教育形态,实现社会各部分教育之间的联系和相互开放,把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看成是教育中的不同组成部分,同时赋予各自以不同的职能和义务。教育不仅是在学校中进行,而是社会、家庭、学校等多种教育氛围共同构成的大环境。良好的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可以促进学校教育。把三方面结合起来,共同产生积极的作用,才能将教育效果最大化。可以整合社会各方的教育资源,调动各方的教育力量,对提高教育效果,改造社会风气,提高整个国民的素质。

三、多元教育智力理论。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类至少存在七种以上的智能,即语言——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音乐——节奏智能、身体——动觉智能、视觉——空间智能、交往——交流智能和自知——自省认识智能。全面的教育应该是开发每个人身上的这七种智能。单纯依靠用纸笔的标准化考试来区分儿童智力的高低,甚至预言他们未来的成就和贡献,是片面的。环境和教育对于能否使这些智力潜能得到开发和培育有重要作用。传统教育只重视课堂学习,忽视了社会实践。音、体、美或者其他方面的特长,同样都是高智商的标志。用这种理论去看待学习成绩较差但有不同特长的学生,就会感到,他们很了不起,而不是什么“差生”。长期以来,我们把考试分数作为衡量一个学生是否优秀的唯一标杆,这对一部分更擅长动手的孩子来说是非常不公平的。素质教育已经进行了一段时间,其目标在于培养成功的人格。不仅要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更应该看到怎样去发展人的潜能,为学生将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我认为素质教育不只是针对孩子,教师以及各行各业的工作者也应该投入到素质教育中来;素质教育不但体现在学习上,也体现在日常生活中一些好的习惯的养成上!在这一点上对我影响最大的是如何评价和激励传统意义上的“差生”。

布卢姆认为,学生经常表现的不及格和学习不胜任,会引起学生怀疑自己的应付能力,因此要引导他们在校外体验中寻求信任和胜任。所以在课堂上或其他教学活动中为学生创造一定的成功感非常重要,在我们的预期效果和学生实际反映出的结果中,肯定有一定的差异。如何正确看待和缩小差异是值得我们继续探索的问题!

第四篇:国际教育新理念读后感

读《国际教育新理念》

邹元妹

我最近读了一本书《国际教育新理念》(作者顾明远,海南出版社),有一点切身体会。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学记》曰:“是固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也。”对于我们教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太多,而我知道的东西又太少了。“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固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也”。在教学实践中我深感自己的教学理论学习很不够,21世纪是一个“学习化”时代,教育工作的重心不再是教给学生固有的知识,而是转向塑造学习者新型的人格。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使学习者学会如何学习,学会如何工作,学会如何合作,以及学会如何生存。因此,教师的知识与观念的自我更新便显得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加急迫了。一个成功的教师,首先是一个善于不断自我更新观念的学习者,只有在及时地汲取当代最新教育教科研成果的基础上,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可是对于我来说繁忙的工作之余读书的时间就不是很多了,所以我的读书也带有了一定的功力性,我主要还是读跟我们教学有关的书籍比较的多,主要还是阅读杂志为主,其他类书籍买的比较少,下面我跟大家交流一下,我最近读的一本书,顾明远主编的《国际教育新理念》,其实我也是冲着顾明远的名气去选择这本书的。这本书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介绍宏观教育理念;第二部分介绍一般的教育理念;第三部分介绍教与学的理念。通过阅读这本书可以让广大教师站在社会发展的高度,以时代的特点为背景,以现有教育教学理念为起点,以国外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为借鉴。能较好的回答我们教学中碰到的常见的几个问题:第一,“信息时代已经到来”、“知识经济出露端倪”已经成为我们的常用话语。第二,广大教师早就摈弃了注入式教学法,而接受了启发式教学法,特别是近几年来,许多引进和自创的教学方法层出不穷,这对于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实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第三,一定的理念支配着一定的行为,教育也不例外。

这本书听起来都是理念,很理论化,但读起来却不会很枯燥,因为跟我们平时的教学都是紧密联系的而且能直接帮助我们解决一些教学中的难题。

比如书中介绍的“掌握学习理论:让差生得到同样的发展”,就是一个我们实际教学中碰到的难题。

差生是我们老师最为头痛的一个大问题,我想刚刚结束的考试,大家肯定也在为差生摇头叹息了。怎样解决差生问题,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事情,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可能会为我们打开一个好的思路。

传统教育中每个教师在新学期或新课程开始时,总怀有这样的预想:大约有多少学生会成为优等生,有大约多少学生将成为中等生、有多少会成为差生。不知道我们在座的老师你们是否也有过这样想法?这一系列预想,通过分等程序、教学方法与教材,传递给学生。这种传递造成了一种自我实现的预言,通过分等程序学生的最后分等与最初的预想相差无几。布卢姆对这种“预想“提出了尖锐的批评。这样传统的教育“预想”是当今教育体制种最浪费、最有循环性的一面。他压制了教师和学生的创造力,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破坏了相当数量的学生的自我形象和自我概念。因此布卢姆指出了对于改善每个学生的教育,最根本的解决办法在于我们对学生与学习的看法的改变。由此,布卢姆提出了他的掌握学习理论,并因此而被称为是“摧毁美国教育的人”。

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的核心是“为掌握而教”和“为掌握而学”。

“大多数学生能够掌握我们所教授的事物,教学的任务就是要找到使学生掌握所学学科的手段。”这就是布卢姆为掌握而教的核心思想。布卢姆通认为:大多数教师设想他们的学生只有三分之一能胜任学习,另外三分之一将不及格或刚刚通过,余下的三分之一则处于中间状况。他认为这种想法“是当今教育系统中最浪费、最具破坏行动一面。他压抑了师生的抱负水平,也削弱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布卢姆坚持认为,90%以上的学生都能掌握课程中的材料。为此,布卢姆与他的助手们进行了长期的研究。通过实验、观察、追踪研究,他们得出结论:初了百分之一二的超常儿童和百分之二三的低常儿童(包括智力、情感、体格等方面有缺陷的儿童)之外,95%以上的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速度、学习动机等

方面,并无大的差异。只要有适合学生特点的学习条件,世界上任何一个能学会的东西,几乎所有的人都能学会。造成差生多的原因是:一方面是课程设计和方法的不完善;我想我们的新的课程改革就是为了完善原有课程中不利于学生学习的缺陷。另一方面的原因,也在于教师并没有去期待学生掌握。看来我们教师的一言一行稍有不慎就会误人子弟。布卢姆认为要想使学生掌握学习的内容,必须使教师具有对所有学生的期待,而不只是对一部分学生。教师应当向学生解释掌握性学习与一般学习有何不同,并向学生表明自己的信心,相信绝大多数学生应当而且能够达到掌握水平。

布卢姆的这一思想对于我们解决差生有很大的指导作用,为掌握而教的思想要求教师面向全体学生,相信所有学生都能够得到发展,这就意味着,在掌握教学中,我们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传统的教学往往根据正态分布曲线,来给学生进行成绩的等级评定,据此把学生划分为若干个等级。布卢姆认为,正太分布只能说明学生在总体中的次序何位置,而不能说明他们掌握知识的水平。这样的做法往往容易使教师形成这样一种观念,即“他们会把学生的学习能力看成一种持久和稳定的东西,也就是说学生在最初发现的差异,不仅会在他们整个学习生涯中表现出来,而且会贯串于他一生的。”布卢姆认为学习能力不是天生的、固定不变的,而是后天形成的,是可以改变的。是可以通过有效的措施得到弥补的。只有给学生足够的学习时间,并且找到帮助每个学生的方法,那么至少在理论上说,所有学生都能掌握。

为掌握而教的具体做法是:采取“给学生第二次机会“,即在每个单位完成之后进行“诊断测验”,发现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然后让通过测验的学生,由另一位教师有计划的作与第一次不同的讲解,一直到他们掌握有关教学内容为止。这种方法被称为“给学生第二次机会”,“对目标射第二次箭”。

为掌握而学就是要使学生确认自己的学习能力,把自己看成是胜任学习的。按照布卢姆的说法,这是学习对学生自我观念所产生的影响。布卢姆认为,学生经常表现的不及格和学习不胜任,会引起学生怀疑自己的应付能力,因此要引导他们在校外体验中寻求信任和胜任。布卢姆强调,如果学校不能在课堂中给予学生更多的成功经验,他们就会不仅在校内,而且在校外都会完全地拒绝学习。掌

握学习能给学校带来生机,给学生带来信心,并帮助学生在各类学习中发展一种毕生的兴趣。布卢姆的掌握理论,我们在教学中也在无形中运用,“给学生的第二次学习机会”我们也一直在做,我们对学生的课后辅导不就是为掌握而教的思想吗,可是我们也有做的不够的地方,对于差生我们总是缺少耐心,总是超之过级,太急功近利。

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对于中小学教育如何实现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如何解决使差生得到应有的发展等教育难题,对教师教学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掌握学习“理论在实践中主要有以下几点效果:

1、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增加,学习效率提高,特别是差生学习成绩提高快。

2、学生学习自信心增强,学习的热情高,学生的心理健康也得到改善。

3、教师对学生学习能力的信心增加。

4、最为明显的一个效果是,大多数学生达到了掌握水平。

掌握性学习不论从实践,还是理论角度,都有许多的优点,但是也有不利的因素,这就是说:“一般来说,实验班的学生所需的时间比控制班学生大约多10-15%。”在实践中运用掌握学习理论时,要避免用超额的学习时间来使学生达到掌握水平的极端做法。应充分考虑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不搞时间本位,从而加重学生负担,影响学生的健康发展。

总之,这是一本理论加实践的好书,它是以问题位出发点,目的是用较通俗的语言对国际教育新理念进行较全面的阐述,具有全面性、启示性、解惑性和可操作性。可以作为我们广大教师自我学习的一个自修用书。

第五篇:《国际教育新理念》(修订版)

教育理论自然不能是专家和学者的专利,归根结底它是要走向“大众”的,因此一部分教育理论图书必须要讲“老百姓的话”,教育理论不能被专家和学者垄断

我们需要能讲到教师心里的理念

张树伟 陈为友

《国际教育新理念》(修订版)是顾明远先生和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院长孟繁华博士主编的一本关于教育理念的图书。这是一本具有“平民”品质的教育理论图书。这里我们说的平民品质,是说教育理论图书跳出学术图书通常具有的那种艰深和晦涩,以一种平易近人的风格向我们阐释了关于教育理念的相关知识。在逻辑上,《国际教育新理念》遵循从宏观到微观的顺序,一一阐述了宏观教育理念、一般教育理念以及教和学的教育理念。可以说,这本书以谨严的逻辑、完备恰当的内容和平易近人的文风,真正成为中小学教师以及在校师范大学学生自我教育的图书,是一本成就名师的奠基性图书。

教育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尤其是在教育还背负着过于功利的目的时候,教育者往往有些手足无措的恐慌。教育行为自身并不能获得一种强大的力量来延续自己,在教育行为背后必须有着支撑它的力量。但显然,很多教师仍然在迷惑之中,一个显著的表现就在于,他们的教育不过是教育行为而已,而且是一种重复性的教育行为,即教育已经失去了创新的活力。这种机械的劳动自然会让许多教育者丧失信心,丧失对教育本身以及自己的信心。在他们的眼里,教育已经完全职业化,也就是教育庸俗化,教育不再承担什么,而只是被动地传达时代的要求,向社会输送所谓的合格人才。自然,这种合格的人才是相当可疑的,毕竟丧失活力的教育行为所塑造的人才的创造性和对社会的推动性作用很可能是相当有限的,甚至是相反的。

我们可以这样问自己,当你站在讲台上,除了你要教会学生的那些知识外,你是否有一个坚实的立足点,有一个大的理论背景支撑着你,你是否还有更自信的东西让你胸中充溢着激情,让你觉出你的责任和使命,而不是让自己在繁琐的近乎原始遗传式的知识传递中迷失自己?每个从事教育的人都希望自己有着一个可以安慰自己的理由,让自己有足够的力量站在讲台上,每个教师都希望自己的教学能够符合教育的规律,而不是在迷惑和混沌中

进行,简单地说,每个教师都需要教育理念的支持,教育理念是他们从事教育教学的理论背景和力量的源泉。

我们并不缺乏教育理念,问题的关键在于,那些林林总总的教育理念能否从研究者的视野进入到一线的教育者的视野中去。这需要一个畅通的途径来完成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和飞跃。

没有获得实践的教育理念不过是教育的理想,或者说教育乌托邦,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教育理念包括宏观理念和一般教育理念,尽管有些已经被理论界提出了很多年,但仍然是教育乌托邦。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之间,在时间和空间的距离仍然相当大,超过了教育理论家和教育实践者双方的想象。可以说在很多时候和很大程度上,双方都固守着自己的阵营,各自为政,尽管主观上,双方并不想造成这种境况,也有沟通的愿望和努力,但积重难返,在客观上存在着“老死不相往来”的弊病。

如果你看一看各个师范大学(它们培养的学生是我们这个时代基础教育的最主要的执行者和实践者)的教育学类图书,你就知道差距在哪里。这是一个令人不安的事实。如果说教育的实践者都不知道自己还需要进行终身教育,不知道国际教育理念的发展状况和趋向,不理解教育理念的支撑对反抗教育平庸化、机械化的作用,何谈去教育自己的学生。因而最重要的是教师的教育理念的更新,和想从事教育事业的学生的教育理念的高起点的把握。在这个意义上,《国际教育新理念》是一本很及时的教材,对我们因教育理念的忽视而带来的种种不良的后果有相当大的矫正作用,对我们将教育乌托邦转变为现实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我们说过这种转变要依赖于一个畅通的通道来实现,那么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本书的贡献不在于提出了多少崭新的理念,那也不是本书的意图,尽管本书在向我们传达国际教育新理念的同时有着编著者的创新和本土化的努力,但它的贡献在于让教育理论脱下了神秘和晦涩的面纱,真正地面向最需要进行教育理念更新的中小学教师们,用他们能够听懂的语言去激发双方的沟通。一本书最终是在读者那里完成的,读者基于自身的经验和需要,对所阅读的图书进行再创造,而这一切的前提是图书能够符合读者的阅读期待,要让读者能够在紧张又喜悦的阅读情绪中沉入到图书的阅读中去,简而言之,图书要有真正的亲近读者并且提升读者的态度。这看似简单,却需要图书编著者有宽博深厚的知识背景和对这些知识的把握,同时又要对读者的知识结构和接受能力有深刻的洞察。尽管,谈到国际教育的新理念,要涉及许多概念和问题,要详尽地说明它们,需要相当专业的语言系统,但那种专业化的艰深并不适合中小学的教师,相反还会促使他们离开。在这方面,书中尽可能地从实际需要出发,删繁就简,以简洁的语言让读者对教育的各种理念有一个宏观的把握和感悟。通过这种方式,《国际教育新理念》就为教育理念的实现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当然,要完成教育理念向教育实践的转化,并不是很容易的事情。教师应该明白自己的位置、责任,要有使命感。就当前的新课程的大环境来说,在一线教师对新课程改革抱着极大兴趣的同时,他们是否真正明白自己所处的位置,明白为什么要进行课程改革,课程改革要走向何方,还很值得怀疑。客观地说,在高考仍然是教师真正的指挥棒的时候,真正能够明白并接受新的教学理念的老师并不是占据了很大的份额,可以这样说,并不是老师都是一些冥顽不化的人,关键在于他们还没有新的路途可走,只好沿袭着旧的模式。在繁忙的教学过程中,根本没有意识去思考当代教育和传统教育的差别,更不用说清醒地思索、梳理和借鉴传统教育的经验、规律来扩充和发展当代的教育理论,并用当代最先进的教育理念来指导教学。因而,首先要让我们的教师明白,哪些是适合当代教育发展规律的教育理念,哪些是应该抛弃的教育观念,哪些是可以借鉴并加以发展和运用的教育理念。这就要求教师能够系统地了解和把握当代国际教育理论发展的最新成果,以及把这些成果通过适当的方式完成中国化,从而指导中国的教育实践。《国际教育新理念》就提供了这样一个契机,促使从事教育的读者完成自身的定位和对自己所依赖的教育观念和所使用的教学方式的归拢和定位,从而有鉴别地实现教育观念的更新。例如,我们通常所说的受教育这个词语,尽管,这只是一个习惯的说法,但受教育这个词本身是可疑的,它是传统教育背景下的知识原始遗传式教学的术语。自然,我们不能拒绝受教育,但时代更要求我们去学习,去学习自我教育的能力,教育的目的不是将学习者塑造成合乎某个要求、某种规范的人,尽管,那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但那却不是教育的全部,或者说不能成为教育的核心所在。正如书中所强调的那样,教育的目的是要人们具有自我教育和发展的能力。

只有教师头脑有了对教育理念相对成熟的理解并形成为自己所占有的知识图景,他们才能完成理念的更新,明白自己在教育理念大坐标中的位置和自己应该依靠的教育理念,明白自己在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努力的方向以及自己的责任、使命所在。正如顾明远先生在《国际教育新理念》序言中所说的那样:“一个成功的教师,首先是一个善于不断自我更新观念的学习者,只有在及时地汲取当代最新教育科研成果的基础上,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中国教育报》2004年3月4第8版

《中国教育报》2004年3月4第8版

2004年3月10日

下载二十一世纪国际教育新理念:高等教育终生化.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二十一世纪国际教育新理念:高等教育终生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国际教育新理念之一:发展性教学理论

    国际教育新理念之一:发展性教学理论 1.1背景与内容 发展性教学理论提出的背景 二战以后,世界各国都把发展的重心转移到了科技和经济的竞争上。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以原子能技......

    国际教育新理念读后感 (样例5)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国际教育新理念读后感。在教学实践中我深感自己的教学理论学习很不够,21世纪是一个“学习化”时代,教育工作的重心不再是教给学生固有的知识,而是......

    《国际教育新理念》读后感2600字(共5篇)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学记》曰:“是固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也。”对于我们教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太多,而我知道的东西又太少了。“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当代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与高等教育新理念[样例5]

    当代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与高等教育新理念 崔景贵 文收稿日期:2004-09-20 作者简介:崔景贵,浙江大学教育学院教育学博士后流动站研究人员、江苏技术师范学院教育学院党总支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