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当代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与高等教育新理念
当代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与高等教育新理念
崔景贵
文收稿日期:2004-09-20
作者简介:崔景贵,浙江大学教育学院教育学博士后流动站研究人员、江苏技术师范学院教育学院党总支书记、心理教育研究所所长。(浙江/310028)
*本文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条件下的应用型本科教育研究”(课题批准号DCB101731)子课题研究成果。
摘要本文分析了当代大学生心理发展的新面貌、新矛盾和新问题,提出了新形势下高等教育创新变革的新理念:树立新的大学生心理发展观,树立新的大学生学习素养观,树立新的高等教育培养目标观,树立新的高等教育教师角色观,树立新的高等教育大学精神观,树立新的高等教育管理方式观。
关键词
大学生心理发展高等教育教育新理念
当代大学生的年龄在17, 18岁至22, 23岁,正值青年中期。这是一个“狂风恶浪”、“疾风怒涛”的人生过渡时期,也是大学生“第二次诞生”和真正实现“心理性断乳”的人格再构时期。如何认识和把握当代大学生的心理世界?高等教育如何为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导航?高等教育教学管理如何更新观念深化改革?这些问题也许我们不可能一下子全部清晰地回答,但它们是值得深人思考和深刻回答的,也迫切需要我们作出理智的、适应时代要求的回答。当代大学生心理发展新特点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①2003年11月和2004年2月,笔者在江苏常州某高校分两次对800多名选修《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大学生进行开放式、无记名的问卷调查,对这个课题做了初步的探讨和思考。这也是本文的研究立意和写 作缘由之所在。
一、当代大学生心理发展的新特点
在当今社会变革与转型中,由于所处的特殊社会历史时期、年龄的特殊阶段、生活的特殊环境、教育的特殊内容和所担当的特殊角色与使命,当代大学生产生了一系列与同龄人不同的心理特点,表现出与以往任何一个年代大学生不同的心理面貌、心理矛盾和心理问题。
(一)当代大学生心理发展的新面貌
从群体上看,当代大学生个性心理面貌出现三大转变,即从闭锁转向开放,从依赖转向独立,从关心书本转向关心社会。这里.笔者试图将当代大学生个性心理的新面貌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行为实用化。在当今世界务实避虚的社会变革大背景下,在择业竞争、完善自我、迎接挑战与适应未来的目标驱使下,当代大学生的学习越发显得实用。不少大学生将学习对自己的将来工作是否有用作为产生学习需要的主要甚至唯一的标准,往往是自己觉得有用就肯学、想学、苦学、乐学;要是觉得没有用就不肯学、不想学、少学、厌学甚至逃学。许多大学生都认同这样的观点,即学习就是为了将来到社会上能够管用,学了无用等于不学,学了不好用,还不如不学。
2.个性发展自主化。现代大学生活使得在校大学生获得了相对过去较为自由和开放的环境,他们的“成人感”迅速增强,几乎无一例外地认为自己已经完全长大成人了,开始具备自主自立的强烈意识。对个性他们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渴望拥有“帅呆”的、“酷毙”的鲜明个性,希望自己能够主宰、决定自己的一切,自己独立地走自己的路,从而为将来的社会适应做好准备。因此,他们大多不满足于高等学校管理部门、大学班主任老师或家长为他们设计好的成才模式和发展道路,试图摆脱所谓“独裁专制、家长式”的束缚,对“出自好心”的包办代替和别人的“指手划脚”特别反感。
3.需要结构多样化。当代大学生处于改革开放日益深化、市场经济与知识经济交织的时代。社会政治、经济、化、科技和教育诸方面都在影响着他们的思想、心理和行为系统,使得他们产生丰富强烈、纷繁复杂的需要结构。“超前”的现代化的物质生活需要,多维自主的社会交往需要,新奇,高雅的文化娱乐需要,提升白我的学习求知需要,自我实现的专业成才需要,加上青年期强烈的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与理解的需要,等等,使得当代大学生在需求满足上“似乎没有不需要的”,甚至表现出有点“贪婪”。可以说,21世纪大学生与以往任何一个时代的大学生相比,其需要』自态的最大不同和突出特征就是它的丰富多样性。
4.价值观念多元化。在当今社会变化日新月异的形势下,大学生价值观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多元化重新组合,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包容性,多元价值观并存现象在当代大学生身上表现突出。在当代大学生中,绝对权威崇拜、绝对一元的价值信仰和价值评价标准已经不复存在,而代之以一幅多元纷呈的价值世界图像。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强调自我与社会融合,索取与奉献并重,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而又比较注重自我,注重实际。这种变化趋势似乎日益成为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主流。
5.负面心态普遍化。毋庸置疑,健康向上、科学合理的心理状态是当代大学生心理发展的主流。但值得重视的是,当代大学生确实比较普遍地存在着一些消极甚至阴暗的负面心态,如“社会人”的实用心态、“时代人”的浮躁心态、“复杂人”的困惑心态、“无关人”的冷漠心态、“多余人”的悲观心态、“对立人”的逆反心态。〕这些负面心态的产生和形成,既有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人格心理等方面的主观原因,也有社会文化、家庭影响、教育改革、体制变革等方而的客观原因。尽管当代大学生存在的负面心态不是严重的心理疾病,但很容易诱发各种心理障碍和过激行为,需要我们积极引导,促使其良性转变。
(二)当代大学生心理发展的新矛盾
由于当代大学生人生经历基本上是从校门到校门,缺乏必要的社会生活经验和实践锻炼,在心理发展过程中存在着明显的两而性,而且其各方面的心理发展很不平衡,往往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矛盾与冲突。而我们生活的时代,又是一个梦想与磨砺并存、挑战与机遇井存、希望与绝望并存、快乐与痛苦并存、幸福与艰难并存的多元化选择的时代。.加上东西方文化观念的差异,传统价值权威衰落与现代多元价值的影响,这是一个多重矛盾冲突相互交织的复杂时期。
1.心理矛盾的普遍性。当代大学生是一个充满矛盾的青年群体。这个年龄阶段的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内心矛盾主要有:闭锁性所导致的孤独感与强烈的交往需要之间的矛盾;渴求自主独立与情感物质依赖之间的矛盾;强烈求知欲与识别能力不强之间的矛盾;情绪情感冲动与理智调控约束之间的矛盾;美好的愿望理想与当前现实不如意之间的矛盾;强烈的性意识、性冲动与正确处理异性之间关系、性道德之间的矛盾关系。② 2.心理矛盾的二重性。参考国内外有关学者的观点,笔者把当代大学生的』L.,“理矛盾概括为具有两重性的特征:政治态度上具有探求性,而思想观点上带有偏激性;思想上具有进取性,而认识上带有片面性;奋斗目标上具有时代性,而基本需求上带有享乐性;思维活动上具有求异性,而心理过程上带有逆反性;行动方式上具有独立性,而物质生活上带有依赖性;自我意识上具有自主性,而待人处事上带有自私性;性格特征上具有开放性,而意志品质上带有脆弱性;交往对象上具有广泛性,而情感表露上带有冲动性。(z)
3.心理矛盾的复杂性。在学习与学历压力、经济与生活压力、就业与竞争压力等作用下,当代大学生心理世界的双趋冲突、双避冲突和趋避冲突等比比皆是,巨大的心理压力、多重的心理矛盾交织在一起,使得不少大学生感叹“个中滋味谁人能知道”,“剪不断、理还乱”,“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比如,有的大学生在渴望继续学习与现实生活需要之间矛盾重重,总是“患得患失”。他们想努力学习,但又怕吃苦,不愿吃苦,甚至吃不了一点苦;想继续学习深造,但抵制不了现代物质生活的诱惑,希望尽快找到一个称心如意的工作岗位;既想把握理想的就业机会,又留恋美好的大学校园生活,J唯恐失去难得的学习深造的机会。
(三)当代大学生心理发展的新问题
1998年,笔者曾在所做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分析中认为,社会转型期大学生常见的不健康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比较普遍的社会适应不良,比较严重的学习焦虑状态,比较突出的社会认知偏见,比较强烈的,’,自理贫困症”和比较典型的“人际冷漠症”。〕而今时过境迁,当代大学生在品德、学习、行为、思想、自我、需要等多方面又表现出一些发人深思的新问题。
1.“心理幼稚症”。③这是一种心理发育不良和身心脱节状态的心理缺陷,主要指个体的心理特点不符合相应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呈现心理活动和认识水平的低龄化和不成熟性。当代大学生生理发育上加速加快甚至早熟化的倾向已经是众所周知的事实,而现实生活中,一些大学生过分夸张的、甚至完全儿童化的穿着打扮和属于“新新人类”的过度言行举止,着实让老师和父母感到他们的社会化程度还不高。..L”理幼稚症”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中一个比较突出而带有普遍性的心理健康问题,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成才发展。
2.“精神侏儒症”。一些大学生空虚荒凉的精神世界、低沉脆弱的精神状态、日益俗化的精神需求、疲软迷茫的精神追求、缺少根基的精神支柱,使得部分大学生有可能成为马尔库塞所说的“单面人”,或者单纯的“技术性动物”和“功利性动物”。一些大学生外表装扮得富丽堂皇、附庸风雅,而内心世界则是浮躁浅陋、空虚无聊,刻意追求及时满足的生理享乐、低层次无品位的物质享受,甚至有一些大学生走向了邪教、迷信与神坛,寻求“精神鸦片与垃圾”的刺激,成为包装精致的“精神乞丐”。
3.“人格分裂症”。当代大学生素质发展出现了多方面不和谐的“人格失调”现象:生理发育早熟、心理发展晚熟;高分数低能力或眼高手低;高智商、低情商或有智商没智慧;有专业知识、没学术思想;学业成绩优良、社会适应不良;缺乏诚信,不负责任,或言行不一,口是心非,知而不行,成为“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一些大学生还存在着令人焦虑的“人格危机”,其主要症状是传统人格“失效”,现实人格“失范”,理想人格“失落”,存在诸如“不成熟人格”、“多重人格”、“边缘人格”、“物化人格”等问题。
4.“自我中心症”。当代大学生中存在一种“青春期自我中心”现象。他们过分相信自我的力量,常常宁愿服从于“观念的格式”,也不愿意“服从现实的系统”,处于“一个典型的形而上学的年龄阶段”。(4J尤其是部分独生子女大学生.长期以来“习惯于指使别人,常常喜欢支配他人”,“要求大家围着自己转”,过于强调自己的感受,却很少顾及周围人群的利益,自我中心意识表现得更为突出。
5.“网络成瘾症”。信息网络的主页制作优美、内容丰富,翔实的文字材料、悦耳的音乐旋律、生动的影视图像、巧妙的连接机制及友好的界面形象,对大学生网民具有极大吸引力,而新颖刺激魅力无穷的网络游戏对大学生更有难以杭拒的诱惑。一些大学生沉溺于网中不能自拔,整天痴迷于网络世界,过分热衷于网络游戏、网络交往或网络色情信息,更有甚者产生对网络的严重依赖心理,上网时异常兴奋、精神抖擞,下网后就神情倦怠、萎靡不振,成为“电子海洛因”的“吸食者”,染上’‘网络成瘾症”[5)。网络成瘾导致大学生生物钟紊乱、情绪低落、思维迟缓、意志薄弱,甚至出现自残意念和行为,对身心健康造成严重的损害,严重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二、高等教育创新变革的基本理念
欧洲议会曾有一份报告指出:“如果年轻的一代不能从教育系统内找到他们所面临的疑难、焦虑和期望的问题的答案,我们就要冒非常大的风险,因为年轻的一代将会作出其他的选择。n(6J当代大学生心理发展的新面貌、新矛盾和新问题,迫切需耍高校教育工作者更新教育观念,变革教育观念,创新教育观念。“我们一定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r t}J0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地确立新的高等教育价值观念,完善自身教育素养,做好高校教育管理工作。
(一)树立新的当代大学生心理发展观
高校教师要切实把握时代脉搏,摈弃传统陈旧的大学生发展观,树立科学的大学生心理发展观,引导大学生坚持全面心理发展与个性心理发展的和谐统一。
1.心理发展的主体观。从促进与实现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看,真正的教育主体是大学生。高等教育只有调动大学生作为主体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才能促进大学生心理富有成效地发展,才能获得教育成功的实效。大学生的头脑不是“装知识的容器”,而是有待点燃的“火把”。我们的高等教育不要再进行机械的灌输和简单的说教,而要能够理解、尊重、爱护、激励他们。作为大学教师,要善于做人生理想和现代思想的播种者,不但要在非常时期或特殊时刻能够“救火”、“灭火”,更要敢于并且善干“点火”,点燃大学生的人生希望之火,点燃大学生的事业发展之火,点燃大学生的诚信做人之火。
2.心理发展的动态观。当代大学生是一个与时代相呼应、为时代所塑造并为时代而服务的特殊群体。他们是受时代召唤涎生的,跟随时代步伐而前进,并在时代大潮中逐步成熟起来。伴随着当今时代的发展,大学生的素养和个性也在日新月异的、不间断的变动中完善与提升。与20世纪八九1一年代的大学生相比,当代大学生的个性面貌和素养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不能用过去陈旧的条条框框来要求现在的大学生,不可能用静止不变的观点来分析当代大学生,也不应该再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标准来衡量和要求21世纪的大学生。只能把他们放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去理解,引导他们在跟随时代前进的步伐中扬优弃劣、扬长避短。
3.心理发展的辩证观。当代大学生是一个优点与缺点并存、兼容并蓄的青年群体。我们既要看到他们朝气蓬勃、富有活力的一面,也不要无视他们存在的问题和弱点。那种认为当代大学生是“在父母和老师怀抱中长大的一代”,“年纪小小,思想复杂,行为散漫,不可管教”的观点,认为高等教育教学与管理无可奈何的悲观论调,显然会妨碍我们认识大学生的主流;那种认为当代大学生是“开拓进取、奋发有为的一代,值得骄傲和自豪的一代”的评价,又未免显得过于乐观,同样会使教育者忽视大学生的弱点和问题,而放弃对他们的严格要求和艰苦教育工作。我们既不必沾沾自喜于当代大学生的种种优点,因为社会、时代将继续铸造他们;也不必忧心忡忡于他们存在的种种不足和缺点,因为社会、时代正处在转型、转轨之际。
(二)树立新的当代大学生学习素养观
“教是为了不教”与“学会学习”已经成为当今世界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中最响亮的两个口号。加拿大已经过世的媒体怪杰麦克鲁汉(Marshall Mcluhan)曾经直言:“不会学习,是一种罪恶。”学会学习是21世纪每个现代人都要面对的时代课题,是当代大学生素质拓展、提升的内在需要,更是大学生在事业上能够大有作为的“金钥匙”、“教育护照”和“通行证”。高等学校要以引领大学生学会学习为主题,使大学生真正把学会学习作为自己的一种觉悟、一种修养、一种境界和一种责任,做到既肯学爱学,又勤学苦学,更乐学会学,实现大学生学习素养的新发展、新跨越。
1.学会自主性学习。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和主导活动。高等教育要引导大学生做自己学习全过程的真正主人,主动吸纳先进的学习资源,确立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进程,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内化现代学习理念,外化自身学习潜能,优化科学的学习策略,强化富有个性的学习风格。
2.学会创新性学习。人类文明的源泉来自创新,人类生活的本质在于创新,人类社会的未来属于创新。高等教育要切实引导大学生实现从“维持性学习”向创新性学习的转变,在学习过程中创新实践,在创新实践中深化学习,不断完善自身的创新心理素养,做到敢于创新学习,能够创新学习,勤于并且善于创新学习。
3.学会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强调大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一种内容综合、形式开放、注重实践探究和学生自主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与传统学习方式有着显著的区别,是大学生学会学习的一种积极生动的新理念和新方式。正如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助理总干事纳伊曼所指出的:“‘学会学习’的概念意味着受过教育的人将会知道从哪里能很快地和准确地找到他所不知道的东西。在各级教育体系里,特别是高等教育阶段,如果现在人们估计用80%n的时间来传授知识,用20%的时间来获得学习方一法和研究方法的话,这种比例将要从根本上得到改变,这一点是很清楚的。我甚至可以说,这个比例应该倒过来。‘学会学习’这个提法的结果对高等教育来说肯定是:‘学会研究’。..}s)
(三)树立新的高等教育培养目标观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马约尔先生在1998年世界教育报告中有一句发人深思的名言:“我们留下一个什么样的世界给子孙后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给世界留下什么样的子孙后代。”我国台湾教育家高震东认为:“学生就是学生活的知识,学生存的技能,学生命的智慧。’,④受此观点的启发,笔者认为,大学生就是要学生活的大知识,学生长的大意义,学生态的大价值,学生存的大技能,学生命的大智慧。所谓大学生,就是要学做一个大写的人,学做大的学问,最终要能够干一番有益于社会和国家、能够体现自身价值的大事业。
1.做健康健全的‘,心理人”。⑤现代社会需要拥有健壮身体、健康心态、健全人格的人才,需要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和谐发展、既有高智商又有高情商的人才,需要良好的体能、技能和智能三方面能够完美结合的人才。这也是当代大学生成才的方向所指和目标所在。
。2.做人格大写的“现代人”。法国社会学家让·莫内说过:“现代化要先化人后化物。”当下高等教育的现代化,就是要培养出能够适应现代化需要、促进现代化实现、引领现代化发展发向的“现代人”。人格现代化就是要具备现代化的生理人格、道德人格和社会人格。1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21世纪全球高等教育改革的“四大支柱”,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和学会生存”。(90〕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应当实践“四个学会”的教育理念,引领当代大学生整体和谐建构坚实而大写的“人格支柱”。
3.做富有智慧的“自我实现者”。从高等教育改革的工作思路和目标定位看,就是要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好做人和做学问的关系,引导大学生坚持学会学习与学会做人的有机统一,引导大学生真正掌握“学会交往与学会关心、学会竞争与学会合作、学会负责与学会选择、学会文明与学会生活”的技术与艺术,敢于并善于自我设计,成为高素质的“自我实现者”。
(四)树立新的高等教育教师角色观
高校教师要在大学生成才中充分发挥教育者的主导作用,就要自觉学习新的教育理论、教育思想,切实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理脉搏,确立“以人为本”、“育人为本”的工作理念,“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真心实意地为广大学生服务;就要以“导”为教育原则和主要方法,多做引导性的工作、辅导性的工作和疏导性的工作,对大学生的思想问题要教导,学习问题要辅导,生活问题要引导,心理问题要疏导;就要经常性反思自己的教育过程和管理工作,善于变教育者的角色、权威者的角色和管理者的角色为“导师”的角色、“导演”的角色和“导游”的角色。
1.扮演“导师”的角色。高校教师要坚守教育法规和教师道德的基本要求,为人师表,以身作则,以身立教,善于扮演大学生的“精神关怀者”和“重要他人”的角色,实现“经师”和“人师”的“双师”有机统一,实现专业学科领域的“高级工程师”和人类灵魂铸造的“高级工程师”的“双高”和谐统一,展示自己独特的学术思想、人格魁力和学人风采。
2.扮演“导演”的角色。高校教师要善于把教室、实验室和课堂变成展示自己高超教育艺术的舞台,给大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自己个性和才能的舞台,引导大学生自觉自愿、积极主动地做一个富有时代道德精神、富有表演艺术的优秀“演员”。作为大学教师,就是要善于扮演“德艺双馨”的“优秀导演”的角色,并且要扮演得真实、自然、到位,甚至不留有教育者的“痕迹”。
3.扮演“导游”的角色。高校教师要引领大学生在遨游知识海洋的过程中搏击风浪,引领大学生正确选择人生的理想目标和发展道路,科学理解人生发展的意义、价值和真谛,积极应对前进过程中的种种挫折、失败和困难,理智把握人生发展的“十字路口”,用心感悟人生旅途中精彩的“风景线”。
(五)树立新的高等教育大学精神观
大学精神是大学办学理念的支柱和核心,是一所大学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办出活力的源泉和动因,也是一所现代大学发展的凝聚力、创造力和生命力。高等教育阶段是大学生精神发育和成长成熟的关键期。当代大学生应该成为也能够成为这个时代的“精神贵族”,而不要成为所谓的“精神侏儒”、“精神乞丐”和“精神附庸”。大学精神不会白动向大学生走来。现代高等教育自当引领大学生勇敢而坚定地向大学精神走去。
1.大力弘扬和培育理性化的民族精神。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经过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积淀和升华,所形成的经久不衰的中华民族精神,是当今社会发展极其宝贵的精神文明财富和高等教育资源。用理性化的民族精神来培养和教育当代大学生,能够激发他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增强他们的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使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在当代大学生身上得以积极传承、大力弘扬和全面提升。
2.积极倡导现代化的科学人文主义精神。我们应该在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之间保持必要的合理张力,追求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在大学校园的和谐发展。针对当下高校人文教育太多的缺失和“不在场”,努力扶持和提升大学校园的人文精神,积极重建现代化的人文精神,这是理性明智的高等教育抉择,也的确需要全体“大学人”的反省与自觉。
3.自觉营造个性化的高等教育精神。高等学校要把“学术自由、文化创新、真理至上”作为自己的自觉追求,结合自身办学特色和实际,建构富有个性的大学校园精神,展示独特的教育风采和魁力,达到本真的自我实现。反思当代大学生精神素质的现状,我们高等教育最需要与时俱进,实事求是,大力倡导学术批判精神、求真务实精神、刻苦钻研精神和创新发展精神,实现“求实求是”精神与“求善求美”精神的有机结合,理性精神与非理性精神的最佳整合。
(六)树立新的高等教育管理方式观
现在高等学校教育管理中一种流行倾向是,对大学生只讲服务,不敢讲管理。也有人说,“在高等学校,服务就是教育,教育就是服务;服务就是管理,管理就是服务。”我的看法是,在新形势下高等学校强调“以大学生为本,为大学生服务”的高等教育理念是必要的,深人开展注重实效的真诚服务必然深受大学生欢迎,但简单地把服务与教育、服务与管理等同起来,是一种片面的认识,甚至是危险的教育倾向;其结果很可能导致放弃高等教育应尽的法律责任和教育义务,偏离或迷失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正确方向。问题的实质在于,我们应该如何理解高等教育管理的内涵,具体讲,我们到底应该管理什么又管理到什么程度,如何对大学生管理。
对当代大学生的教育管理,要做到“管而不僵、统而不死、活而不乱”,关键是把握几个方面的要求:一是要“富有条理”,讲究教育管理的目的性和计划性,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分层对待,忙而不乱,增强管理工作的时效性;二是要“依据法理”,强化高等教育工作者依法管理、按章办事的意识,增强管理工作的规范性;三是“讲清道理”,做到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结合,使教育要求能够真正“人耳人脑人心”,增强管理工作的教育性;四是“注重情理”,善于将心比心地为大学生着想,设身处地换位思考,激发大学生产生积极的移情体验,增强管理工作的感染性;五是“善于清理”,努力为大学生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防患于未然,因势利导,合理合力疏导,及时化解各种矛盾与冲突,增强管理工作的自主性;六是“引导自理”,要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发挥创造性,让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增强管理工作的互动性。一句话,高校教育管理要使得大学生在现代素质上有发展,有益于大学生“明事理、强生理、促心理”。这才是当今高等教育管理根本的核心旨趣所在。
相关研究,笔者有改动。可参阅黄希庭、郑涌等著《当代大学生心理特点与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③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这是指个体的心理特点不符合心理社会年龄,心理发育落后于实际年龄,处于心理发育低下和不健全的“低龄化”心理功能状态。这些人的智力并不低下,但心理社会适应能力比较差,缺乏符合年龄阶狡本该具有的认知、心理需求和心理动力功能。
④这是我国台湾教育家高震东先生在《忠信教育法》一书中谈及的学生的概念。参阅林崇德所著《教育的智慧》(开明出版社1998年版)。
⑤其实,早在1949年,当托尔曼就任美国心理学会主席时,他在就职演说中提出了“心理人”这一主题。《心理人》(Psychological Man)就是其就职演说的题目。面对当时美国社会所流行的、以追求物质享受为目的的“经济人”,托尔受从心理学本身所包含的意义和价值出发,提出了“心理人”的概念和观念,呼吁世人重视自己的内心世界和内心生活,呼吁人们注重生活的品质,注重生活中的心理感受和意义。,’.心理人”开始作为一个特殊的术语,也开始作为一个生活热点,出现于我们当代人的生活之中。结合当前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实际,我们更能深刻体会到培养“心理人”的独特价值所在。
注释:
①西南师范大学黄希庭教授等1992年承担了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八五”规划重点研究课题“当代大学生心理特点与教育对策研究”,对20世纪90年代初期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教育进行过全方位的系统研究。读者可参见该课题研究成果:黄希庭、郑涌等著《当代大学生心理特点与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②主要参考我国著名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家张增杰先生的 参考文献:
(1〕崔景贵社会转型与高校心理教育变革〔1)黑龙江高教研究2001(5):10-12.[2)崔景贵大学生价值观矛盾分析与教育对策〔1)建材高教理论与实践2000(6): 33-35
(3〕崔景贵.社会转型时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青年工作论坛1998(6);36-39.[4〕参阅莫雷,张卫著.青少年发展与教育心理学〔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23.(5〕崔景贵.“网络成瘾症”的诊断与调适〔J〕.大众心理学,2003(11);22-23.[6〕转引自阎嘉陵等主编.当代青年心理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147.(7〕引自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2002-11-08.[8〕转引自张积家,王惠萍编著大学心理教育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59.(9〕参阅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2-3.
第二篇:当代中小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
当代中小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
哈尔滨学院顾群
前 言
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中国教育报的资料显示:国内的心理学和教育工作者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做了大量调查研究,发现当前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小学生有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占总数的10%左右;初中生占15%左右;高中生约为19%。他们普遍存在着嫉妒、自卑、任性、孤僻、焦虑、逆反心理、情绪反常、神经衰弱、社交困难、学习不良、学校恐怖、吸烟酗酒,乃至自杀、犯罪等心理行为问题。
广州市1994年对1000名青少年的调查发现,有53.2%有心理行为问题;1997-1998年中科院心理所的专家对北京市8869名青少年的调查发现,存在心理行为问题的比率为 32.0%。
2000年北师大课题组在北京、河南、重庆、浙江、新疆等五个不同地区抽样选取16472名中小学生,调查结果表明,小学生有异常心理问题倾向的比例是16.4%,有严重心理行为问题的比例是4.2%;初中生有异常心理问题倾向的比例是14.2%,有严重心理行为问题的比例是2.9%;高中生有异常心理问题倾向的比例是14.8%,有严重心理行为问题的比例是
2.5%。
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点
一、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点
(一)小学儿童的认知发展(注意、记忆和思维发展)
(二)小学儿童的情绪、情感发展(情绪的调节控制能力增强,冲动性减弱;情绪、情感的内容不断丰富,社会性成分不断增加;高级情感进一步发展)
(三)小学儿童的社会性交往发展(亲子交往、同伴交往与同伴团体、师生交往)
二、中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点
(一)性别角色自我观念强烈(爱照镜子、关心自己的长相及体态、对时装、美容广告和杂志感兴趣)
(二)寻求与异性交往,行为群体化和社会化(对异性好奇、关注,开始寻求与异性交往,有性爱追求,部分学生开始初恋。集体或小团体的归属动机强烈,喜欢社交。)
(三)情绪体验丰富,情感体验差(已具备了人类所有的情绪体验,但情感的内心体验还较差,情感的广度与深度也较差)
(四)身心发展不平衡,行为易受挫和失误(心理发展的危险期)
(五)智力发展接近高峰状态
(六)对前途憧憬,寻求志愿定向和职业选择
(七)人生观、世界观初步确立
当代中小学生的主要心理问题
一、学习问题
学习障碍厌学症学校恐怖症考试综合症
二、情绪问题
焦虑症强迫症选择性缄默症自闭症
三、儿童行为问题
吸吮手指咬指甲癖逃学过分任性
四、品行问题
攻击性行为破坏性行为说谎偷窃
五、性格问题
自我中心自卑怯懦急燥
学习问题——学习障碍
学习障碍(Learning Disability)是指在听、说、读、写、推理或数学等方面的获取和应用上表现出显著困难的一群不同性质的学习异常者的统称。
学习障碍的成因:内在的中枢神经系统的缺陷;环境的不利影响(都市小家庭的生活方式、溺爱);学校教育的误区。
学习障碍的类型: 书写障碍、阅读障碍、数学障碍和注意力缺损多动障碍。注意力缺损多动障碍
注意力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简称ADHD)过去被称为多动症,是一种在儿童期早年发生的并具有遗传特性的发展性精神障碍。以注意力缺损、多动、冲动、唤醒不足、角色管理失控行为为主要表现特征的行为——情绪的综合症候群。
成因:是由多种生物因素、心理和社会因素所导致的,特别是执行功能上的缺损等。
表现: 上课不能注意听讲;很难静坐,手脚常有不停的动作,或在座位上扭动;易受外界干扰而分散注意力;粗心大意;不能按要求做事情;行为表现冒险性强,做事缺乏考虑。
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尊重学生的人格,与学生建立起和谐、平等、民主、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实现教育的人性化。
2.张扬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独立思维的意识和创新精神,实现教育的个性化。
3.教师要采取多鼓励少批评的教育策略,严禁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心理惩罚或经济惩罚,实现教育的艺术化。
教师要做到三多教育:
多尊重,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多激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多期待,激发学生的上进心
三个不批评:
无意识犯错误不批评
早晨犯错误不批评
家长或众人面前不批评
世上有两种人:一种人别人因他的存在而痛苦,另一种人别人因他的存在而快乐,批评家就属于前一种,他多么可怜,赞赏家就属于后一种,他多么可敬。
第三篇:当代大学生的特点
当代大学生的特点
1、自我自主但独立能力缺乏。
由于受大环境与父母教育观念的影响,“90后”接受的新生事物比较多,他们追求个性、强调自主、思维独立,不愿意接受被别人强加的观点和想法。广州团市委的一项 “90后”调查显示,面对涉及自己未来前途的抉择,66.4%的人喜欢自己做决定。武汉大学发布的我国首份针对大学新生的调研报告显示,有51.4%的 “90后”表示若生活费透支,将向家人索要;有18.1%的学生打算通过打工赚钱,用自力更生的方式弥补。最明显的是,我国的 “90后”好象没有一个过滤机制,只要是新鲜的没见过的事物他们都好奇。经历越多,越不知道选什么,这是最大的一个问题。他们对坚持什么、守住什么的认识和积极性并不强。
2、勇于担当但吃苦能力欠缺。
2008年 “90后”在北京奥运会中的热情参与以及“5·12”汶川大地震期间的积极作为给社会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南京市团委组织的一项针对“90后社会责任观”的大型调查表明,近八成受访者认为自己有社会责任感,高达99%的人愿意在成人之后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深圳市学联、肯德基等机构联合发起的全国首份反映 “90后”成长与责任的公益调查收到近万份深圳 “90后”网友的投票,调查结果显示,85%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应当承担社会责任,70%的 “90后”自认为将成为未来的中坚力量。我们在调查中也看到,有49%的人认为社会政治时事与自己关系很大,43%的同学认为自己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对无报酬的义工或志愿者工作有兴趣的同学占61%,超过59%的同学有兴趣成为或再成为学生干部。由此可见,他们并不是社会年长者所误解或担心的 “垮掉的一代”,他们同样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对国家和民族未来前途与命运充满归属感和认同感。不可否认的是,“90后”中同样存在着必须引起重视的问题,如有不少人由于吃苦体验缺失导致吃苦精神缺乏,心理承受能力偏低。认为 “90后”怕吃苦、受挫能力弱的占44%。
3、个性自信但规则能力弱。
中国青年报调查中心通过新浪网实施的在线调查(3006名网友参与)显示:“鸟巢一代”的关键词是什么? “自信”以55.3%的支持率排在第一位。由此可以看出 “90后”有个性、敢于向传统与权威挑战。但同时我们应该看到 “90后”正是由于自我自主意识过强,过分强调个性,过分表现自信,在其背后有着自我自负的客观问题,在思想与行动上表现出一系列的矛盾,独立自主,懂得用法律的、规则的手段维护自己的利益,却又要为个性,自我违反规定,或者不去考虑他人或学校管理的利益而付出代价,甚至对付出的代价还表示不理解。他们规则意识突出,但规则能力比较弱。
4、能力突出但功利意识强。
“90后”的平均智商超过了以前的同龄人,他们思维敏捷、头脑灵活、眼界开阔,接受新事物的意识和能力非常强。一项调查中有64.8%的学生认为自己 “心态很开放,易于接受新鲜事物”。由于成长于社会转型时期,市场经济的形成与社会的物质性使他们的价值取向更关注具体的事物,而不是关注于抽象的哲学,他们目的性表现得更为直接,在参加各项活动时会直接考虑到对自己好处,具体能得到些什么,功利色彩更浓,目标性更清晰。同时由于成长在改革年代,只是通过讲授、影视学习来了解党的历史,对党的感情不深,认为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与个人的发展关系不大,一些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等问题。“90后”是在特殊的发展时代出生、成长,经历着我国改革巨变带来的各方面的影响,所以有很多问题需要教育和引导他们。我们更应该看到他们具有独特的优势和优点,相信他们同样可以很好地承担起社会责任。
5、思相主流积极向上,但价值观更加务实
由于身处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大环境,信息怕逐步开放和透明化,使“90后”大学生对社会的认知比他们的前辈更加丰富和理性化。他们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关注社会现实问题的解决,上海市教研室在2003年曾对90年代出生的孩子进行过一次调查,其中有一些数据显示,“90后”在学习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很积极,领悟也非常快。这个调查结果在一定层面上证实了这些尚且年幼的孩子很愿意了解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和价值观是什么。但别一方面,在市场竞争的压力下,多种复杂的利益关系让“90后”大学生的价值观更加务实。他们重视物质,重视生活质量,同时他们的目标定位受到市场经济大环境的影响,功利性较强,更加重视与现实的结合,例如,有部分大学生把有利于就业和个人前途作为人党的目的,反映出部分“90后”大学生在政治理论、政治观念认识上的模糊,以及政治信仰的淡漠和实用化。
6、竞争意识较强,但耐挫能力较弱
近年来,随着社会环境快速变迁、学习就业的竞争压力不断增大,大学生们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自身各种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他们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以提高自己的竞争力。
但是当代大学生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他们的成长经历和所处环境和所处大学校园相对封闭,学习和就业竞争的压力大,使部分学生心理存在相对孤独、敏感和脆弱等问题,缺乏应有的承受能力,适应能力和分辨能力。近几年,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层出不穷,成为影响大学生健康成长及高校稳定的突出问题。根据最近武汉大学的一项针对“90后”大学新生的调查结果显示,在“90后”大学生中,遇到挫折后,大部分人心理素质偏弱,72.3%的人会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5.1%的同学会因此一蹶不振,只有9.4%的新生愿意总结经验从头再来,这组数据表明,大多数“90后”大学生心理素质偏弱,抗挫折能力明显不足。
7、情绪强烈,但稳定性偏低。
随着生理发育趋于成熟,大学生的心理状态也发生了急剧变化。与少年期相比,大学生具有了一定的调节和控制情绪的能力;但与成年人相比,其稳定性仍显不足。遇事容易激动,或是群情振奋、手舞足蹈,或是极为感伤和困惑。大学生的激情可能会在关键时刻产生惊人的壮烈,但也可能出现不理智的行为,干出一些傻事来。大学生情绪的不稳定是其心理发展过程中的正常现象,但需注意克服其中的消极面。
第四篇:当代大学生特点分析
当代大学生特点分析
追求档次,崇尚名牌;经常光顾高消费文体娱乐场所;配备高档通讯设备;外出上街,常坐出租车;聚会交友,大讲排场等。其所占比例虽然不大,但其绝对数不小,而对他人的负面影响非常大。
在一些学生中,盲目消费、攀比消费、赶潮消费、媚俗性消费、“面子”消费、超前消费等高消费甚至浪费现象非常普遍。
“傍大款”在今天的中国女大学生嘴里,说起来不再那么时髦了。时下全国高校的美女群就是绑款族,越是名牌大学越是公开,越是校花美女越有可能。“傍大款”也不再是社会女青年的特许,随着商品狂潮的冲击,女大学生也毫不逊色的投入这一新兴的“第三产业”,她们以自己年轻的肉体作为资本,参与绑大款的行业。
“一起床就开始玩《传奇》、半夜了宿舍楼还在激烈地打CS„„”日前,以“cs”(“反恐精英”的简称)、“传奇”为代表的网络游戏在大学校园中十分盛行,一些大学生甚至沉溺于网络游戏中,荒废了学业。
大学生基本上没有自己的收入,维持高消费无疑要依赖父母,有钱就花,花完就要,花得心安理得,全不顾父母的窘迫。在糟蹋父母的辛苦钱、加重父母的经济负担时,从未想过脱离寄生后的日子只能靠自己。
当今中国大学生缺乏基本的三大能力:辨别真假、是非的判断能力,辨别善恶、好坏的道德能力,以及辨别美丑的审美能力。大学生不敢怀疑现实、尤其是权威,无条件相信报纸、电视、教科书,用所谓的“唯物辩证法”来对待现实中的经济混乱、政治腐败,以及一切污浊的社会现象。
一方面,大学生们表示自己厌恶现行政治,但同时,他们又不可避免、不顾廉耻地投靠现行政治。他们既不理解又不相信共产主义,但同时,为了各种实际利益,他们又踊跃参加党课学习,主动申请入党。面对中国的腐败潮流,大学生们并不痛心疾首,而一旦他们有机会,则决不放弃腐败的机会。
他们睡懒觉、逃课、上网、打工、谈恋爱„„但就是不肯认真读书。临到考试,他们便毫无羞耻地作弊,其作弊手段完全可以上吉尼斯世界纪录。至于学术论文,他们便四处剽窃、任意拼凑。他们根本没有、也不可能有学术意识,一切为了混一个烫金毕业证,为了找一个出力不多、但报酬丰厚的工作,满足自己的高级物质生活享受。
当今中国大学生中鲜有雅皮士,而更多的是嬉皮、泼皮。他们行为放荡,毫无基本的道德感。不尊重老师,不尊重同学,不尊重自身。教师上课,他们自顾聊天、吃巧克力、听随身听、化妆、呼呼大睡、半搂半抱着谈情说爱、打手机,旁若无人。
现在,大学里经常活动着的只有两种人:迷恋足球的男生,以及练健美操的女生。某校一位女生刚爬上八楼,就犯了心脏病,死在楼梯边,另一男生则死在运动会800米跑道上。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也差,他们缺乏信仰,缺乏毅力,缺乏进取精神和承受力。稍有成绩,他们便趾高气扬,得意忘形;遭遇挫折,他们便斗志全无,灰心丧气。即便是失恋这类生活小事,他们也无法承受,或凶残报复,或痛不欲生。颓唐、堕落、自杀的事件,时有发生。
第五篇:中学生心理发展特点与对策
三、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初中生年龄约12~15岁,在其身心发展过程中属于青春期,也有人称之为“断乳期”、“危险期”“反抗期”“躁动期”“人生峡谷期”等,这一时期是个充满矛盾困惑的时期。随着生理 的发育成熟,心理也会产生系列变化。
(一)独立性增强 青春期阶段的独立性有它的特殊性,主要是心理、思想上的独立,具体表现在:
• •
成人感的体现 反抗性的体现
(1)两代人的价值观念的差异所引起的逆反(2)由好奇心引发的逆反(3)由偏见引起的逆反
(二)自我意识增强
• • • • • • • • • • • •
关心自己的外在形象 关心自己的内心世界 自尊心强
(三)情感丰富但不稳定 一是两面性明显: 情绪体验和情绪表现的强度常常不一致。情绪表现的隐蔽性和表演性共存。二是消极心境大量出现: 初中生的消极心境主要有烦恼、压抑、孤独等
由于闭锁性的特点,中学生心里的话常常是不愿对长辈说的。
伴随交友范围的扩大,孩子对异性也表现出好感。与异性的交往一般会经历三个阶段:异性疏远期,异性接近期,恋爱期。中学生正经历的是第二阶段。
(四)心理发展的矛盾性特点
• • • • • • •
•
1、生理变化对心理活动的冲击
2、心理上成人感与幼稚性的矛盾(1)反抗性与依赖性(2)闭锁性与开放性(3)勇敢和怯懦(4)高傲和自卑(5)否定童年又眷恋童年
四、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与辅导
(一)挫折与适应
• 挫折(frustration)是个体在从事有目的活动的过程中,遇到障碍或干扰,致使个人动
机不能实现、需要不能满足时的情绪状态。
• 挫折感指人对挫折的感觉能力。• 挫折容忍力是指人在遭受挫折时控制自己,使自己免于行为失常的能力。挫折容忍力的
大小与挫折感成反向关系。
•
身体因素、思想境界、人格特征:生活阅历、资源条件、动机水平、对挫折的知 觉判断和心理准备状态以及应对方式,都是影响挫折容忍力的重要因素。挫折适应与辅导 挫折适应是指人在碰到挫折情景时,对引起挫折的种种因素,采取有效策略
1、提高学生挫折容忍力的方法(1)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挫折观(2)帮助学生确定适当的抱负水平(3)适度感受挫折,锻炼挫折容忍力 2.教会学生积极适应挫折的方法和技术
• • • • •
•
(1)理智的压抑(2)升华(3)补偿(4)幽默
• • •
• •
(5)合理宣泄(6)认知改组
(二)学习问题及辅导
发展性学习辅导 1.发展性学习辅导的目标 使学生的学习潜力得到最大的开发。2.学习辅导的内容(1)学习动机辅导(
想学)(2)学习情绪辅导(乐学)(3)学习能力辅导(会学、巧学)(4)学习行为辅导(学习习惯)特殊学习问题辅导 学校里的学习辅导除了重点关注全体学生的学习发展以外,对部分学生的个别问题也不能 掉以轻心。如学习障碍、厌学症、考试焦虑等。这类问题由于个别差别大、程度较一般 问题严重,涉及的辅导与咨询专业性与技术性较强,所以难度较一般辅导大。对这类问 题,学校心理辅导的任务重在发现和识别,一旦确定,轻微的可和家长、学校专业辅导 员、班主任联合起来,采取措施,进行帮助;如果问题严重,就要及时寻求专业人员或 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的帮助,千万不可任其发展。
•
调查表明:学生学习困难的主要原因在于他们的学习品质方面,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 质和学习习惯非常重要。较大的心理压力,会使学生整天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之中,记忆 力减退、注意力涣散、神经衰弱、出现一些异常的学习行为与习惯,从而导致厌学情绪,有21%的学生有中度或中度以上的厌学情绪。
•
(三)青春期心理问题 1.情绪方面:青春期是人由童年到成年的“过渡期”,情绪不稳定,情感既丰富又脆弱。遇 到一些刺激就表现为爱哭、爱笑喜怒无常;易急躁、易冲动自我失控;过度焦虑紧张、自私、狭隘;意志薄弱、承受挫折的能力比较差,遇到困难容易灰心丧气。调查表明: 30%的学生有情绪方面的问题。2.行为方面:一方面世界观还不够成熟,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行为能力等;另一方面 又有强烈的自我体现意识,主要表现为好逞强、好与人争斗、做事鲁莽、不顾后果,逆 反心理强烈,对父母或老师有较强的抵触情绪 3.个性方面:主要表现为任性,自尊心、好奇心特别强,过高估计自己,以自我为中心,看问题片面,总把错误归于别人,爱嫉妒他人。
4.异性交往方面: 中学阶段是人生观确立的重要时期,学会和异性交往,在交往中认识异性,是中学生青 春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学生逐渐走向成熟的必不可少的环节。初中生处于青春的萌动期,对异性感兴趣、有爱慕心理,对两性关系意识朦胧,喜欢通 过看言情片或读言情小说感受爱情。他们渴望与异性交往,但是在同异性相处时又感到 害羞不自在、不能正确处理与异性交往、对与异性交往有误解。有36%的学生对自身生 理和心理的成长、发育感到恐慌或害怕这说明他们还很不成熟。基于上述原因中学生在 人格上会存在或多或少的缺陷,不容易和异性相处甚至可能产生心理、生理上的扭曲。
(三)青春期辅导
1、青春期辅导的必要性 青春期,
,又称少年期或“发生期”。它一般指11、12~17、18岁年龄阶段的青少年
2、青春期常见的心理问题:过度关注自我、情绪的两极性、性别角色混乱、人格冲突、人际关系冲突、性心理问题
•
性教育与辅导:男女学生的“约会”问题、爱抚和性的尝试、抵御“黄毒”、3、青春期教育--青少年的性教育 • 青春期辅导特别是性教育与性心理辅导对于少年是非常必要的。• 性生理教育——使青少年正确认识人类性发育的自然规律及其本质,克服在性问题上存 在的神秘感和模糊概念;
• 性心理教育——引导青少年正确认识自身的性心理变化、性意识的各种不同表现,尤其
是异性交往问题;性卫生教育——使青少年了解性器官的卫生保健常识,养成良好的卫 生习惯;
• 性道德教育——启发青少年正确处理学习、恋爱和友谊的关系;努力克制自己的性冲动,
将主要精力放到人生远大目标的追求上;
• 性法律教育——引导青少年划清正常的异性交往与性罪错的界限,增强其在性问题上的
受法观念。
(四)人际交往方面:
•
学生不良的人际关系会造成一些不好的人格特征和个性心理如:自卑、自傲、过于内向、心胸狭窄、仇视等,有的学生会产生消极悲观的情绪及个别学生有时会有轻生的念头。学生的不良人际关系有:
• •
1.与教师的关系问题: 2.同学间的关系问题:
3.与父母的关系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