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

时间:2019-05-13 13:45: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大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大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一篇:大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

心理现象是指人在从事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产生的各种主观活动和行为表现。

心理的本质:心理是大脑的机能;心理是大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心理的结构: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个性特征。

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

不同的心理形态结构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心理过程表现出动态特征;心理状态表现出不稳定特征;个性特征表现出稳定特征。

心理发展的特点:年龄阶段性特征和顺序性特征

大学生生理发展特点:

体格发育趋向稳定;性机能日趋成熟;身体机能明显提高; 大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 心理发展的过渡性;心理发展的可塑建设,通过第二课堂活动,广泛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三个层次功能:发展性功能;预防性功能;补救性功能。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预警:其工作重点是“及时发现”。定期普查;班级监控;院系参与;专业人员介入;学校统筹。

大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关注高危个体;在危机干预理论指导下实施针对性干预,贝尔金把危机干预归为三种模式,平衡模式、认知模式和心理转变模式;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与促进:

1、调整认知,正确看待压力与挫折;

2、营造积极的自我概念;

3、掌握有效的应对技能; 包括紧张消除、认知重组、解决问题和合理使用自我防对创造充满渴望和憧憬;

2、传统的习惯力束缚较少;

3、创新意识强,思维活跃,富有创造性,灵感丰富;

4、在创造中已崭露头角,孕育着更大的创造性。促进大学生创造力的发展:

1、当前存在的问题:教育目标定位偏离;学生思想惰化;

2、培养的方法:忠实自己的信念,不迷信权威;激发热情,尊重真理;提供包容和民主的环境,培养自主性;拓展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方法;积极培养创造思维能力。

情绪与情感的功能:适应的功能;动机功能;组织功能;信号的功能。情绪的成分:主观体验、外部表现和生理反应。

情绪的分类:基本情绪和复合情绪。情绪状态的分类:心境、激情和应激。多元心理价值的冲突;

3、自律心理和他律心理的冲突;

4、竞争心理导致的内心冲突;

5、前瞻心理与浮躁心理冲突。

大学生品德培养的具体途径:

1、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2、促进大学生对他人的共感理解;

3、实践活动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培养大学生道德意志力;

4、将德育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5、加强对大学生品德不良行为的矫正与品德培养。

自我意识的结构: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

自我意识的内容:生理自我、心理自我和社会自我;现实自我、镜中自我和理想自我。

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特殊性:

1、时间上的特殊性;

2、空间上的特殊性,一方面,他给大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3、促进团体内聚力的形成; 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有定向阶段、情感探索、感情交流和稳定交往四个阶段。

影响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因素:

1、客观因素:时空接近性、态度相似性、需求互补性、外表相悦性和个性吸引性;

2、主观因素:人际安全、人际期望、人际张力和人际报复。大学生人际关系的主要特点:

1、人际关系的对象以系级为主要线索;

2、人际关系的亲疏以时空为主要参照;

3、人际关系的交往以需要为主要动力;

4、人际关系的相处以适应为主要任务。

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基本方法: 性危机;根据心理危机刺激的来源有内源性危机和外源性危机。心理危机的特征:

1、通常为自限性;

2、在危机期,个人会发出需要帮助的信号,并更愿意接受外部的帮助或干预;

3、危机的程度与发生的事件的强度不一定成正比,而更重要地取决于个体对事件的认识,以及个体的应对能力、既往经历和个性等;

4、预后取决于个人的素质、适应能力和主动作用,以及他人的帮助或干预;

5、危机的成功能使个体从中得到对现状的把握,对过去冲突的重新认识,以及学到更好的处理将来危机的应对策略和手段。

及发展阶段:

1、当刺激连续出现时,最初的紧张产生,并使人感到不舒服;

2、刺激连续出现时,在缺乏成功的应付机制状态下,不舒服感增强了;

3、不断上升的紧张情绪转化为性;心理活动的两极性;心理发展的阶段性

影响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因素: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

研究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具体方法有: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测验法和实验法。

观察法的种类:结构式观察和非结构式观察;亲身参与性观察与非参与性观察。

访谈法的种类:结构式和非结构式访谈;个人访谈和集体访谈。问卷法的种类:结构式和非结构式问卷。

测验法的种类:个别测验和团体测验;文字测验和非文字测验;最高作为测验和典型作为测验;能力测验、人格测验和成就测验。

实验的类型:实验室实验和现场实验;因素型实验和函数型实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能保持对学习的浓厚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情绪协调,心境良好;意志健全,热爱生活,乐于工作;人格完整,悦纳自我;人际关系和谐,适应力强;心理行为符合大学生的年龄特征; 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1、生理因素:遗传因素和疾病因素;

2、个体因素;

3、家庭因素;

4、学校因素;

5、社会因素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遵循以下原则:

教育性原则;主体性原则;全体性和整体性原则;民主、平等的原则;预防、发展重于矫治的原则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的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开展辅导或咨询活动,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帮助他们处理好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困惑,提高健康水平,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面对以下问题有针对性的开展:

学校生活适应问题;学习问题;人际关系问题;恋爱和性的问题;人格与自我意识发展问题;挫折与应对问题;心理问题与心理障碍;职业选择问题。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在思想道德修养课中,科学安排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选修课程或专题讲座、报告;结合教学工作过程,渗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开展大学生心理辅导和咨询工作;开展心理测评,建立心理档案;加强校园文化

御机制,使自我免受过度伤害;

4、营造有力的社会支持系统

大学生常用的学习策略:

1、阅读策略:SQ3R法(浏览、提问、阅读、背诵、复习);PQ4R法(预习、提问、阅读、反思、背诵、复习)

2、问题解决的IDEAL(识别、界定、探索、实施、审查)策略。

大学生学习策略的特点:自主选择性、个性化

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

1、明确学习目的,提升学习自主性;

2、帮助学生确立学习目标;

3、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内在学习动机;

4、利用原有动机的迁移,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

5、培养学生的积极归因。大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求知欲;

2、充分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与评价作用;

3、开展学习竞赛活动。

大学生常见学习心理问题:

1、学习适应不良;

2、学习动机不当;

3、注意力不集中;

4、记忆障碍;

5、考试焦虑;

6、考试作弊

广义的智力测验包括:测验量表、单一测验和成套测验 大学生智力发展的特点:

1、流体智力达到高峰,晶体智力继续上升;

注意力集中,注意分配能力好;观察具有目的性和自觉性;记忆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思维的独创性和想象的创造性显著增强;

2、辨证思维逐渐成熟 促进大学生的智力发展:

1、加强自主学习教育,有针对性地促进智力发展

现代教育的核心是重视学

生的智力发展

关于认知能力的培养主要

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加强信息转换能力训

练,以提高信息的保真度和对信息的敏感性;

(2)加强概念、规则和高

级规则的学习;

(3)加强自我控制和调节

能力的训练,使学生逐渐获得内部定向的有效策略。

2、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

动,促进身心发展。

对于创造力的测量主要从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人格两个方面进行。创造性人格测验包括自我陈述法和投射技术测验法。

创造力发展的理论:威特海默的格式塔学派,吉尔福特的理论,创造力的三维模型理论(智力、智力方式和人格),创造力投资理论。大学生创造力发展的特点:

1、处在创造心理的大觉醒时期,情感的分类: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大学生心理发展阶段有三个:适应阶段、稳定发展阶段和趋于成熟阶段。大学生情绪与情感的特点:丰富性和复杂性;波动性和两极性;冲动性和爆发性;外显性和内隐性。情绪健康的标准:情绪的基调是积极的、乐观的、愉快的;情绪有波动但保持相对稳定;能适度地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高级的社会性情感如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得到良好的发展。

情绪教育有发展性情绪教育和矫正性情绪教育。

情感教育是为了提高学生情绪认知和控制的能力。

大学生常见的情绪问题:焦虑、抑郁、愤怒和嫉妒。

常见的情感问题:冷漠、社会责任感淡化和审美观错位。

大学生情绪、情感问题产生的原因:

1、外在的客观因素:社会环境的因素、学习环境的因素和家庭环境的因素;

2、自身的因素:不能够正确认识自己;人际交往受挫;因性、恋爱引起的情感问题;重要的丧失。情绪智力:指个体监控自己及他人的情绪和情感,并识别利用这些信息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的能力。大学生的情感培养:

1、教育学生做一个快乐的自己;

2、激发大学生的积极情感;

3、加强高级社会性情感的培养;加强荣辱观教育、强化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美感的培养。

品德的结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道德发展理论:

1、弗洛伊德的道德发展研究;

2、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

3、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前习俗道德时期,包括避免惩罚的服从阶段、工具性的相对功利阶段;习俗道德时期,包括好孩子定向阶段、顺从权威阶段;后习俗道德时期,法制观念阶段和价值观念阶段。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概念是其核心概念,该阶段具有四个基本特征:结构的差异性、不变的顺序性、结构的整体性和层次的整合性。

4、艾森伯格的亲社会道德发展理论;

5、吉利根的关怀道德理论;

6、拉斯思的道德价值发展理论。大学生品德心理发展特点:

1、道德认识能力不断增强;

2、道德情感具有易感性和两极性;

3、道德意志逐步增强;

4、道德行为习惯逐渐形成。大学生品德心理发展中的冲突:

1、功利心理和道义心理的冲突;

2、发展可能性,另一方面,由于大学生空间中的多元性给大学生带来自我定位上的迷惑感与矛盾性。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矛盾性:独立意向的矛盾性、自我评价的矛盾性、自我体验的矛盾性和自我控制的矛盾性。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复杂性:自我认识内容广泛、自我认识途径多样、自我认识差异较大。

自我意识培养的关键是化解大学生自我意识中的矛盾,促进其自我意识的整合和自我同一性的建立。大学生自我意识整合的结果有:自我肯定、自我否定和自我冲突。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完善:

1、健全自我意识的标准:有自知之明,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相协调一致;积极自我肯定、独立并与外界保持一致;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统一,有积极的目标意识和内省意识,积极进取、永无止境。

2、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完善途径: 正确的自我认知、客观的自我评价、积极的自我提升和不断的自我成长。大学生常见自我意识缺陷:自我意识偏差有自我中心和从众;自我体验偏差有自卑和自负;自我控制有逆反和放纵。

人格的特征:独特性、稳定性、统合性和功能性。

大学生的健全人格应具备:自我悦纳、接纳他人;人际关系和谐;独立自尊;能够发挥自己的潜能;具有健康、崇高的审美情趣;坚守道德和法律底线。

影响人格的因素:生物遗传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家庭环境因素、早期童年经验和自然物理因素。

大学生健全人格培养与塑造途径:

1、了解自己的人格类型及特点;自陈量表、投射测验、情景测验和其他测验;

2、学会自我教育;学会反省、培养自我调控能力、保持良好的心境;

3、增强挫折承受力;确定合适的抱负水平,调整认知、改变归因,接受自我、悦纳自我,以积极的态度对待挫折。

4、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培养良好习惯;

5、扩大社会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6、其他途径; 在业余爱好中培养健全的人格,求助于心理咨询。常见的人格问题:自私型人格、自我封闭型人格、自恋型人格、表演型人格、偏执型人格。人际交往的功能:

1、满足个体的心理需要,消除孤独感;

2、传递信息,增加个人的只是经验;

1、增强人际吸引的魅力:培养个人强有力的内部刺激,激发了个体内、高尚品质;学会人际协调

外资源,在这一阶段,人们尝试使用

2、学会与人共处的艺术:学会交谈紧急问题解决机制,问题也许会被重的技巧;注意倾听;学会争吵与批评;新界定或被放弃,而那些肯定无法实善用幽默;富有恻隐之心;在交往中现的部分会被彻底放弃;

4、如果问得到快乐。

题继续存在,并且既不能被解决也无

3、培养与人交往沟通的能力:学会法避免,紧张持续上涨,巨大的失衡与不同类型的人相处;选择有效解决状态出现了。

人际冲突的方式;

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目的在于:防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的表现: 止过激行为的发生;促进交流,鼓励

1、自卑与退缩是大学生人际交往障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鼓碍的最主要表现;

励其回复自信心和正确的自我评价;

2、优越感的消失与自我迷失也是许提高适当的建议,促进问题的解决;多大学生常遇到的交往障碍问题; 提高适当的医疗帮助,处理昏厥、情

3、性格发展不完善所致的“自我孤感休克和激动状态。

立”是人际交往障碍的另一种表现。大学生危机干预的一般措施:

1、解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的原因: 决问题的行为;

2、特殊反应的能力;

1、家庭教育观念的偏差;

2、学校教

3、内在应对机制的动员;

4、解决事育和社会发展的脱节;

3、大学生自件后果的行为。

身原因。

常见的心理危机:

1、躯体疾病引发对大学生人际关系交往问题的调适: 的心理危机及干预;

2、失恋引发的1、努力培养利他奉献的价值观;

2、心理危机及干预;

3、亲人丧亡引发悦纳自己,接受他人;

3、消除人际的心理危机及干预;

4、自杀的危机关系中的不良心理;4,学习人际交干预

往的技巧。

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和干预机制的挫折的类型:

1、根据引发挫折因素建立:

1、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机制的发生顺序有需求挫折、行动挫折和的建立;

2、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目标挫折;

2、根据引发挫折的构成制的建立。因素有缺乏挫折、损失挫折和阻碍挫 折;

3、根据挫折产生的原因有外部 挫折和内部挫折;

4、根据挫折对人的影响程度有一般性挫折和严重性挫折;

5、根据挫折的内容和性质有各种具体性挫折。挫折的心理反应:

1、非理智性消极反应:焦虑、攻击、逃避、冷漠、退化、固执和幻想;

2、理智性积极反应:坚持目标,排除障碍;调整目标,修正行为; 大学生挫折心理的成因:

1、大学生挫折心理产生的外部因素:自然环境因素;学校环境因素;社会环境因素;家庭环境因素

2、大学挫折心理产生的内部因素:生理因素;心理因素; 大学生挫折心理的应对

1、提高大学生自身的挫折承受力: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完善自我;调节心态和情绪;合理运用心理防御机制;塑造完善的人格;积极主动地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

2、完善社会支持系统,为大学生应对挫折创设良好的环境:学校,改善校园硬件环境、营造良好的人际环境、改善学校的管理方式、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家庭,更新家庭教育观念、父母要做好榜样作用、要营造良好、温馨的家庭教育环境。

心理危机的分类:根据心理危机的性质有发展性危机、境遇性危机和存在

第二篇:大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完全稿

大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第一章 大学生心理发展 1心理的本质是什么?

1心理是大脑的机能 2心理是大脑对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3二者相互联系既要认识到大脑之一物质基础也要重视心理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

2.什么是心理发展?心理发展是指在个体从胚胎开始经历各个年龄阶段(儿童、少年、青年、中年、老年)一直到死亡的生命全过程中心理的发展变化。

3大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有哪些?

心理发展的过渡性/心理发展的可塑性/心理活动的两极性/心理发展的阶段性

4试验发与非实验法的区别是什么?

1实验法能揭示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非试验法收集的资料难以量化。

2实验法有助于把实验范围扩大,非试验法相对的研究对象的范围有限。

3实验法认为控制的变量相对于非试验法来说不够真实,自然。

5测验法与问卷法的区别是什么?

1测验法是通过标准化测验来研究人的心理发展规律的一种方法、标准化测验是指经过标准化过程用来测量个体差异的工具。

2问卷法是研究者通过书面形式,使用统一、严格设计的一系列问题、向研究对象收集关于某个主题的有关心理特征和行为数据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与问卷法相比测验法更加标准化,它是通过编制测验题目、预测、项目分析、合成测验、取得信度与效度资料、建立偿摩登标准化过程。在实施、计分、以及结果解释等方面都有一定的程序和严格要求。同时,测验法还可以使用非文字形式,如使用动手操作的形式等。

第二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1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答:1能够保持对学习的浓厚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2情绪协调,新疆良好。3意志健全,热爱生活,乐于工作。4人格完整悦纳自我。5人际关系和谐,适应力强6心理行为符合大学生的年龄特征

2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哪些?

答:1生理因素:遗传和疾病因素2个人因素3家庭因素4学校因素5社会因素

3大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遵循哪些原则?

答:1教育性原则2主体性原则3全体性和整体性原则4民主平等的原则5预防发展重于矫治的原则

4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任务和内容:

答:1主要任务是:针对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开展辅导或咨询活动,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德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帮助他们处理好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困惑,提高健康水平,存进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

2主要内容是: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使大学生认识自身了解心理将康对成才的重要意义,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介绍增进心理健康的途径,使大学生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自觉地开发智力潜能,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传授心理调适的方法,使大学生

学会自我心理调适,有效排出心理困惑,自觉培养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提高承受和应对挫折的能力,以及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解析心理异常现象使大学生了解常见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及主要表现,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各种心理问题。并针对以下方面开展:1学校生活适应问题2学习问题3人际关系问题4恋爱和性地问题5人格与自我意识发展问题6挫折与应对问题7心理问题与心理障碍8职业选择问题

5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答:1在思想道德修养课中,科学安排有关心理健康教育内容2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选修课程或专题讲座、报告3结合教学工作过程,渗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4开展大学生心理辅导或咨询工作5开展心理测评,建立心理档案6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通过第二课堂活动、广泛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6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预警机制有哪些层面工作来保证

答:1定期普查2班机监控3院系参与4专业人员介入5学校统筹

7如何发现大学生群体中易于发生心理危机的高危个体 答:1在心理健康测评中筛查出来的右脚严重心理问题,障碍或有自杀倾向的学生2遭遇突然打击和受到意外刺激并出现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3因学习压力、就业压力特别大以及严重环境适应不良而出现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4因严重网络成瘾行为而影响其学习及社会功能的学生5患有严重心理疾病的学生 6性格内向,经济严重贫困且出现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

8如何促进和维护大学生心理将康?

答:1调整认知正确的看待压力与挫折2营造积极的自我概念3掌握有效的应对技能4营造有利的社会支持系统

9大学生心理将康教育管理体系包括哪些?

答:1管理机构2队伍建设3教育教学4实施途径5危机干预6管理制度7交流与研讨 第三章大学生学习心理发展与教育

1.学习的三要素:

(1)主体身上必须发生某种变化;(2)这种变化是能相对持久保持的;(3)主体的变化是由他与环境相互作用产生的,排除由成熟或先天反应倾向所导致的变化.2.简述学习理论:

(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如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学说;桑代克的联结主义的学习观;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观;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2)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如格式塔学派的学习理论;托尔曼的认知-目的说;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3.如何理解学习策略:

学习策略是(1)内隐的学习规则系统;(2)具体的学习方法或技能;(3)学习活动过程或步骤.4.大学生学习策略不同于中学生的特点:

(1)自主选择性;(2)个性化.5.大学生常用的学习策略:(1)阅读策略;(2)问题解决的IDEAL策略.6.如何培养认知策略:

认知策略是加工信息的一些方法和技术,这些方法和技术能使信息较为有效的从记忆中提取,它可分为复述策略,精加工策略和组织策略.7.学习动机:是指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在动力.8.学习动机与学习的关系:学习动机和学习的关系是辨证的,学习能产生,增强学习动机,而学习动机又可推动学习,提高学习效果,二者相互关联.9.如何培养与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动机:

培养:(1)明确学习目的,提升学习自主性;(2)帮助学生确立学习目标;(3)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内在学习动机;(4)利用原有动机的迁移,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5)培养学生的积极归因;

激发:(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求知欲;(2)充分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与评价作用;(3)开展学习竞赛活动.10.大学生常见的学习心理问题有哪些?如何进行调适?(1)学习适应不良:对大学新生,要尽快熟悉学校,培养独立自主的能力,改变一些原有观念,看重综合能力的培养和全面素质的提高.(2)学习动机不当:对动机不足的要端正态度,调整心态,正确认识学习的价值与学习目标,改进学习方法,提高效率.对动机过强的,奥正确认知自己的学习能力,制定恰当的学习目标,正确对待学业成绩与荣誉之间的关系.(3)注意力不集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学会转移注意力,选择理想的学习环境,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自我激励和自我监控.(4)记忆障碍:认真选择记忆内容,有明确的记忆目的和动机,掌握记忆规律,即使复习,培养学习兴趣.(5)考试焦虑:逐步放松法;想象放松法.(6)考试作弊:加强思想教育,提高学习的内在动机,激发学习兴趣,同时加强学风建设,经造良好氛围.第四章 大学生智力和创造力发展与教育

1.为什么难以形成统一的智力定义:

(1)对智力本质认识涉及到的问题比较复杂,很难用简单的语言加以概括;(2)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智力含义的认识再不断变化,一成不变的智力概念很难被大多数人所接受;(3)衡量不同年龄的人智力发展水平的标准明显不同,不能用统一标准衡量所有年龄的人;(4)生活和工作的领域不同,个体智力表现的方式也不同.2.列举几种常用的智力测验:比奈智力量表;韦氏智力量表;考夫曼智力量表;武德库克-约翰逊认知能力测验.3.简述皮亚杰,加德纳,斯腾伯格智力理论德主要内容:(1)皮亚杰的智力发展理论:智力是一种适应,分四阶段:干支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2)加德纳的多元智力发展理论:智力是个人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或社会中解决问题或制造产品的能力,智力包括语言智力,逻辑-数学智力,身体-运动智力,空间智力,音乐智力,人际关系智力,自我认识智力等7种.(3)斯腾伯格德的智力发展理论:斯腾伯格德的三元智力理论试图以主体的内部世界,现实的外部世界以及联系内外世界德主体经验世界这三个维度来分析,描述智力.4.大学生智力发展的主要特点:

(1)流体智力达到高峰,晶体智力继续上升;(2)辨证思维逐渐成熟.5.对大学生智力培养的看法:(1)加强自主学习教育,有针对性的促进智力发展;(2)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促进身心发展.6.创造力的含义:(1)人格定义:人们独特的特质模式,是把人们区分开来的相对持久的方式.(2)产品定义:产生某种新颖,独特并且具有个人或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7.列举几种常用的创造力测验:

(1)创造性思维测验:托兰斯创造性思维测验,南加利福尼亚大学测验,芝加哥大学创造力测验,沃利奇-凯根测验.(2)创造性人格测验:自我陈述投射技术测验法.8.简述吉尔福特创造力理论的主要内容:

(1)多变量的智力观;(2)创造性思维的发散与转化;(3)智商与创造性;(4)创造性思维与问题解决.9.大学生创造力发展的主要特点:

(1)处在创造心理的大觉醒时期,对创造充满渴望和憧憬;(2)传统的习惯力束缚较少,敢想敢说敢做,不被权威,名人所吓倒,有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创造精神;(3)创新意识强,敢于标新立异,思维活跃,心灵手巧,富有创造性,灵感丰富;(4)在创造中已崭露头角,孕育着更大的创造性.10.对大学生创造力培养的看法:

(1)忠实自己的信念,不迷信权威;(2)激发热情,尊重真理;(3)提供包容和民主的环境,培养自主性;(4)拓展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方法;(5)积极培养创造思维能力.第五章大学生情绪,情感发展与教育

1.情绪:感情性反应的过程,即脑的神经机制活动的过程;情感:感情性反应方面的觉知,它集中表达了感情的体验和感受方面具有较大的稳定性,深刻性和持久性.二者异同:二者指同一过程,同一现象所侧重的不同方面,既有区别,又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稳定的情感是在情绪的基础上形成的,又要通过情绪来表达.情绪是情感的表现形式,情绪的变化反映着情感的深度,在情绪中蕴涵着情感.2.情绪与情感有哪些功能:适应,动机,组织,信号的功能.人的情绪状态一般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三种.4.大学生的情绪,情感发展有什么特点:(1)丰富性和复杂性;(2)波动性和两极性;(3)冲动性和爆发性;(4)外显性和内隐性.5.情绪教育:根据情绪活动的规律,采用各种方法与措施,培养人们正确看待情绪的态度,学会做自己情绪的主人;掌握有效调节,控制情绪的方法,以保持和发展积极情绪,克服和消除消极情绪;丰富自己的情绪经验,以理解和尊重别人的情绪.目的:提高人们的情绪活动能力,丰富生活情趣,增强工作,学习效率,优化情绪心理特征,提高心理健康水平.6.情绪健康的标准:情绪较稳定,能适度的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情绪反应符合自身年龄特点,符合社会规范的要求.7.大学生常见的情绪,情感问题:冷漠;社会责任感淡化;审美观错位.8.大学生常见的情绪,情感问题产生的原因:

(1)外在的客观原因:社会环境的影响;学校环境的影响;家庭因素的影响;(2)自身因素:不能正确认识自己;人际交往受挫;性和恋爱引起的情绪波动;重要的丧失.9.情商:即情绪,情感商数,是情绪,情感评定的量度,用来描述情绪,情商智力的高低.情商和智商的联系:情商和智商是相辅相成的,情绪智力是对智力的内涵和外延进行拓展的结果,情商与智商是衡量一个人智力状况的两个指标.10.情商的高低与大学生的发展有什么关系:情商的高低会影响到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人格的和谐,潜能的开发,人际关系等诸多方面.(1)健全的身心素质是大学生成才的保证;(2)大学阶段正是个体人格发展,完善的重要时期,健康的情绪和情感是大学生人格和谐发展的纽带;(3)情商还与大学生的潜能开发,活动效率密切相关.11.情绪调节:个体维完成目标对情绪,情绪相关的行为,情绪诱发的情境进行的监控,评估,修正等调整过程,以适应外界情境和人际关系的需要.12.大学生的情绪调节方式:积极分心;接受与重构;发泄或表达情绪;认知管理;行为管理;消极分心;见识解脱.13.大学生情感教育应从哪些方面入手:

(1)教育学生做一个快乐的自己;(2)激发大学生的积极情感;(3)加强高级社会情感的培养.第六章大学生品德心理发展与教育品德及道德品质,是社会的行为道德规范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人在行为中经常表现出来的,符合社会道德要求的稳定的心理倾向的特征。2简述品德的心理结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

3简述当代大学生品德心理的发展特点:道德认识能力不断增强、道德情感有易感性和两极性、道德意志逐步增强、道德习惯逐渐养成4谈谈你对大学生品德培养的看法1)培养争取的价值观2)促进大学生对他人的共感理解3)实践活动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培养大学生道德意志力4)将教育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5)加强对大学生品德不良行为的矫正与品德培养:

a创建良好的交流环境,消除情绪障碍

b提高道德意识,消除意义障碍,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 c抓住醒悟的关键时机,促进不良品德的转化。

d善于发现其积极因素,促进自尊心的培养。

e创设环境,加强管理,锻炼学生与诱因作斗争的意志力,巩固新的行为习惯。

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主要贡献是,儿童的道德认知是呈阶梯式发展的。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前道德阶段(4)、他律道德阶段(9)和自律道德阶段(10)。

简述科尔伯特的道德发展理论是迄今为止最重要,最有影响的道德发展理论。他认为道德判断是人类道德的最重要成分,是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的前提。

他把儿童和青少年的道德发展划分为6个阶段:前习俗道德4—10时期:包含避免惩罚的服从阶段和工具性的相对功利阶段。习俗道德:10—13 :好孩子定向阶段和顺从权威阶段。后习俗道德13岁以后:法律观念阶段和价值观念阶段。大学生品德心理发展中的冲突功利心理与道义心理的冲突、多元心理价值的冲突、自律与他律心理的冲突、竞争心理导致的内心冲突、前瞻心理与浮躁心理冲突

第七章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与教育法国哲学家笛卡尔最先使用了“自我意识”这个概念。2自我意识的结构: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其中自我认识是最基础的部分,决定着其他两项的主要内容;自我体验又强化了自我认识决定了自我控制的行为力度;自我控制则是完善自我的实际途径。

3试分析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内容?

a.生理自我(身体特征、生理状体)、心理自我(心理活动、个性特点、心理品质、体验和愿望)和社会自我(自身与外界客观事物关系的认识)b.现实自我、镜中自我(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和理想自我(完善的自我境界)

4试论述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特殊性、矛盾性、复杂性和可评估性 1特殊性:a时间上的特殊性,“延缓偿付期”b 空间上的特殊性:广阔和多元性

2自我意识的矛盾性:a独立意向的矛盾性,叛逆与依赖心理并存b自我评价的矛盾性c自我体验的矛盾性d自我控制的矛盾性

3自我意识的复杂性a自我认识内容的广泛b自我认识途径多样:网络、大学生心理咨询机构、人际沟通c自我认识差异较大:自我完善型、自我安慰型、自我扩张型、自我矛盾型、自我补偿型。

4自我意识的可评估性:二十问发和自尊测量问卷

5试分析大学生自我意识完善的途径?

1)正确的自我认知:主观自我的描述、他观自我描述、综合以上的描述2)客观的自我评价:对镜评价、自省评价、悦纳自我3)积极的自我提升:调整自我期望、积极自我暗示4)不断的自我成长:以科学精神设计自我、以社会实践展示自我、以不断完善超越自我 6大学生常见的自我意识缺陷有哪些?如何调试?表现为:自我意识偏差、消极的自我体验和消极的自我控制。1)自我意识偏差与调试自我中心。a调试:适度的自我关注、自我分析有利于正确、客观地认识自己,有助于正确地意识到自己采取的行为和做法,从而能够及时适当地调整自己不当的行为,克服自己的不足b从众 c调试:从众心理人皆有之,但如果过强,就会有碍心理发展。在自我认识发展过程中,主观我因“内省”而来,客观我因“人言”而来,两者之间常常产生矛盾。每个人都必须学会把主观和客观自我进行比较、匹配,最后形成一个现实我。否则,就会形成敏感、多疑、胆小的性格,甚至还会产生忧虑、抑郁、悲伤等负性情绪,对健康极为不利。2)消极的自我体验与调整A 自卑 B 自负3)消极的自我控制与调适 A 逆反B 放纵 第八章 大学生人格发展与教育

1.什么是人格?人格有哪些特征?

答: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综合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人格的特征:独特性、稳定性、统合性、功能性

2.气质和性格有哪些学说?试分别叙述。

答:气质:体液说;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说;现代气质学说。性格:向性类型说;社会文化类型说。

4.试述大学生人格发展的特

点。

答:大学生基本处于20岁上下的年龄,尚属青年期或刚刚迈入成年初期。由“疾风怒涛”走向“相对平稳”。急剧变革、观念多元化的社会文化使人格的形成变得困难,变得更加不确定,从而使大学生的人格发展出现更多的迷茫和冲突。5.健全人格有哪些模式? 答:1)“成熟者”模式。2)“机能健全者”模式。3)“创发者”模式。4)“综合”模式。5)中国模式

6.试述大学生健全人格培养与塑造的途径。答:(1)了解自己的人格类型及特点(2)学会自我教育(3)增强挫折承受力(4)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培养良好习惯(5)扩大社会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6)其他途径。(业余爱好,心理咨询)7.影响人格的因素:生物遗传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家庭环境因素;早期童年经验;自然物利因素

8.大学生常见的人格问题有哪些?如何矫正? 答:(1)自私型人格。矫正方法:内省法,行善法,回避性训练(2)自我封闭型人格。矫正方法:乐于接受自己;提高对社会交往与开放自我的认识;精神转移法;系统脱敏法(3)自恋型人格。矫正方法:解除自我中心观;学会爱别人(4)表演型人格。矫正方法:提高自我认知;调整自我情绪;升华自我表演(5)偏执型人格。矫正方法:认知提高法;交友训练法;观念分析法;故意纠正训练法

9.人格问题即所谓的人格障碍、病态人格、变态人格。第九章 大学生人际交往发展与教育

1.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是什么?

答:1)人际关系的对象以系级为主要线索2)人际关系的亲疏以时空为主要参照3)人际关系的交往以需要为主要动力4)人际关系的相处以适应为主要任务

2人际交往的动机:内在需要、自我表现、自我完善

3人际关系的建立需经过定向、情感探索、感情交流和稳定交往四个阶段

4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类型:同学关系与师生关系;有益的、有害的和中性的人际关系;有利益相关与无利益相关的人际关系;公事性与私人性人际关系

5.大学生人际关系发展的一般历程:形成、发展、结局 6.如何培养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答:1)增强人际吸引的魅力2)学会与人共处的艺术3)培养与人交往沟通的能力

7.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原则:尊重、平等原则;真诚原则;宽容原则;互利原则;谦逊原则;理解原则;信用原则

8.针对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出现的问题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调适?

答:出现的问题:1)自卑与退缩是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最主要表现2)优越感的消失与自我迷失也是许多大学生常遇到的交往障碍问题3)性格发展不完善所致的“自我孤立”是人际交往障碍的另一种表现 调适:努力培养利他奉献的价值观、悦纳自己,接受他人、消除人际关系中的不良心理、学习人际交往的技巧

第十章 大学生恋爱心理与性心理发展与教育

1、恋爱心理从产生、发展到成熟,一般经历哪四个阶段? 1)始恋2)依恋3)爱恋4)相恋。

2、简要阐述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发展阶段说。

1)口唇期2)肛门期3)前生殖器期4)潜伏期和青春期。

3、大学生常见的恋爱心理有哪些?

1)好奇心理2)依赖心理3)从重心理4)功利心理5)游戏人生心理。

4、大学生常见的恋爱心理问题有哪些?如何进行调适? 问题:1)恋爱动机不端正2)单相思,恋爱错觉和多角恋3)择偶标准不实际4)不能正确对待失恋5)表达方式缺乏修养。调适:1)树立正确恋爱观2)提高恋爱挫折承受力3)培养健康的恋爱行为4)做好恋爱心理咨询工作。

5、联系实际,谈谈大学生应该如何去对待恋爱。

第十一章 大学生挫折心理发展与危机干预

1、什么是挫折?挫折的类型包括哪些?

挫折是个体动机、愿望、需要和行为受到内外因素阻碍的情景和相应的情感状态。挫折的类型包括:1)需求挫折、行动挫折和目标挫折2)缺乏挫折、损失挫折和阻碍挫折3)外部挫折和内部挫折4)一般性挫折和严重性挫折5)各种具体性挫折

2、什么是挫折心理?大学生挫折心理的干预方法包括哪些?

挫折心理是指当个体面对挫折时,心理平衡往往受到破坏,在多数情况下,人会干道困惑与不适应的心理。干预方法包括:1)提高大学生自身的挫折承受能力。当前大学生常见的不合理认识有以下几种:①此事不该发生②以偏概全③无限夸大后果。提高挫折承受能力的方法有:①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②调节心态和情绪③合理运用心理防御机制。心理防御机制是个体除灾挫折与冲突的情景时,在其内部心理活动中具有的自觉或不自觉地解脱烦恼,减轻内心不安,以恢复情绪平衡与稳定的一种适应性倾向④塑造完善的人格⑤积极主动地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2)完善社会支持系统,为大学生应对挫折创设良好的环境。①学校要从改善校园硬件环境、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改善学校管理方式、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等方面入手②家庭要从更新家庭教育观念、父母做好榜样作用和营造良好温馨的家庭教育环境几个方面入手。

3、什么是危机干预?危机干预的一般措施是什么?

危机干预是人们面临危机时若不能使用其惯用应对机制和解决面对的问题,就可能导致紧张、焦虑、失助等情绪紊乱,对处于危机状态的个体提供即时的心理或行为上的帮助,以使其尽快恢复心理平衡的过程。一般措施有:1)解决问题的行为2)特殊反应的能力3)内在应对机制的动员4)解决事件后果的行为。

4、简述心理危机的特征及发展阶段。

特征:1)通常为自限性,多数于1-6周内消失2)在危机期,个人会发出需要帮助的信号,并更愿意接受外部的帮助或干预3)危机的程度与发生事件的强度不一定成比例,而更重要地取决于个体对事件的认识,以及个体的应对能力、既往经历和个性等4)预后取决于个人的素质、适应能力和主动作用,以及他人的帮助或干预5)危机的成功解决使个体从中得到对现状的把握,对过去冲突的重新认识,以及学到更好的处理将来危机的应对策略和手段。发展阶段:1)当刺激连续出现时,最初的紧张产生,并使人感到不舒服2)刺激连续出现时,在缺乏成功的应对机制状态下,不舒服感增强了3)不断上升的紧张情绪转化为强有力的内部刺激,激发了个体内外部资源,在这一阶段,人们尝试使用紧急问题解决机制,问题也许会被重新界定或被放弃,而那些垦丁无法实现的部分也会被彻底放弃4)如果问题继续存在,并且既不能被解决也无法避免,紧张持续上升,巨大的失衡状态出现了。

5、简述大学生自杀的心理特征和行为表现。

1)躯体反应:有失眠、头晕、食欲不振、胃部不适等现象2)情绪反应:表现喜怒无常,情绪极不稳定,容易形成焦虑、恐惧和多疑的心理3)认知失调:身心沉浸在悲痛之中,导致记忆和知觉改变。4)行为改变:行为和思维情感不一致,有离奇或失常行为。

6、简述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危机及干预方法。

1)躯体疾病引发的心理危机及干预。急性疾病患者心理一般产生焦虑、恐惧、抑郁的心理反应;慢性疾病患者一般表现为抑郁、沮丧等情绪反应。因心理压力导致情绪失落,悲观失望,对外界事物不感兴趣,言语减少,不愿与人交往,不思饮食,严重者出现自杀情绪或行为。干预的主要原则是积极的支持性心理治疗结合药物治疗,以最大程度地减轻痛苦。2)失恋引发的心理危机及干预。失恋常常表现为烦躁不安、情绪不稳。有的悲观厌世、自暴自弃、绝望甚至采取自杀或报复行为。干预方法主要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正确分析失恋原因,学会用心理防御策略将注意力转移升华。3)亲人丧亡引发的心理危机及干预。个体体验悲痛、悲伤的情绪,有的出现情感麻木或昏阙,有的出现焦虑、抑郁,认为自己对死者生前关心不够而产生自责感,难以坚持日常活动,常常伴有失眠、食欲降低等症状。干预原则应让丧者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进行宣泄,同时给予支持性心理治疗并辅助以药物帮助。4)自杀的危机干预。对自杀的干预既可以体现在自杀的预防上,也可以体现在对自杀事件的危机干预中。自杀的预防包括采用一些心理量表进行有自杀危险者的临床测评来筛选自杀意念高危人群;对自杀者的危机干预首先要消除自杀危险,其后可以通过心理咨询和治疗帮助自杀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积极进取的态度,提高挫折承受力。

第十二章 大学生职业生涯心理发展与教育

谈谈你对职业生涯的理解? 答:生涯:是生活中各种时间的演进方向和历程,它统合了人一生中的各种职业和生活角色,同时表现出个人独特的自我发展形态。职业生涯从广义上我们认为它等同于生涯的内涵;从狭义上,可以把它作为生涯的一部分,可以把它作为生涯的一部分,可以看做生涯中与职业发展有关的事件的演进方向和历程。多数情况下,对生涯和职业生涯的概念不做区分,职业生涯即生涯。

简述生涯发展的主要理论? 答:生涯发展理论主要起源与20世纪50年代哈维赫斯特的发展阶段论和金斯伯格等人的职业发展理论,舒伯在他们理论的基础上有进一步的发展。发展性理论是用动态的观点来看待一个人进行生涯选择的历程。其基本假设为:生涯发展是一个终生的过程,应该依据个人在一生中各阶段的需求而设计的。

金斯伯格认为职业选择的经历是从模糊的空想走向现实的。他将个体的职业心里发展划分为幻想期、尝试期和现实期三个阶段,揭示了个体早期职业心理的发展对其未来职业选择的影响。舒伯根据自己“生涯发展型态研究”的结果,把职业生涯发展划分为成长、探索、建立、维持和衰退五个阶段。

克朗伯兹的社会学习理论? 答:十一社会学习的观点来解释人类生涯选择的行为,特别强调社会因素和学习经验对生涯选择的影响。他认为四类因素将影响到一个人的生涯决定:遗传和特殊能力、环境条件和事件、学习经验以及任务取向技能。

大学生职业生涯心理发展的特点有哪些?

答:包括职业生涯认知、职业自我概念和职业人格的发展。职业生涯认知是指个体对职业生涯及规划的知识、理论及其相关因素的认识和理解,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和职业生涯价值观念。职业生涯认知包括:职业生涯理念、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和职业生涯价值观。影响大学生生涯的心理因素有:个体的气质类型、性格特征、能力和早期经验。什么是生涯辅导,生涯辅导与职业辅导有那些联系与区别? 答:生涯辅导是依据一套系统的辅导计划,通过辅导人员的协助,引导个人探究、评价并整合运用有关知识、经验而开展的活动。生涯辅导的前身为职业辅导。两者区别:目标不同、实施对象和时间不同、内容有差异、功能不同、实施人员不同。

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与辅导的意义? 答:1.职业生涯教育与辅导有益于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发掘自己的潜能,实现自己的目标。2.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与辅导是推进素质教育,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3.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与辅导是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

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与辅导应遵循的原则?

答:1.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2.兼顾社会需求、所学专业及学生本人的兴趣、特点。3.全程指导与个性化咨询相结合。

论述大学生生涯心里教育与辅导的实施策略? 答:职业生涯心理辅导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组成部分。通过职业生涯心理辅导,大学生将逐步明确自我职业生涯发展的方向,树立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观念,学会运用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知识解决可能遇到的心里困惑,优化心理素质,努力实现职业生涯目标。策略:1.加强职业生涯教育,树立正确的职业生涯认知。2.科学开展职业心理测验,促进职业自我定位。3.开展职业生涯心理咨询,帮助学生解决生涯发展和求职过程中所遇到的心理困惑。

生涯咨询可分为哪几种类型?

答:1.提供资料,澄清问题,以协助咨询对象处理特定的事宜或决定。2.特别注重培养咨询对象在解决问题国成中的决策能力或其他适应能力。3.将个人生涯发展看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咨询的重点在于一连串的抉择和适应,除了注重适应和决策能力的培养之外,同时应增进咨询对象对

自我的认识与把握,协助其考

虑各项可能的选择机会磨合处理方式,以充分配合个人发展的需求。4.协助咨询对象运用自身所具有的各种优良特质,达到自我导向的目标。职业生涯心里咨询可以采用个别咨询和团体咨询两种模式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的主要步骤有:指导学生正确地自我评估、确定职业目标、认识和分析相关的环境因素、职业定位、制定实现职业生涯目标的行动方案、评估与调整。第十三章大学生群体心理发展与教育

群体对个体活动的影响有哪些?详见368

答:⑴社会助长作用;⑵社会惰化作用;⑶从众;⑷去个性化。

大学生正式群体的心理发展特点是什么378 答:正式群体往往是由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人组成,他们的心理较多地带有公务色彩,而且群体内部各成员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都存在着心理倾向的差异。群体的心理主要表现为以服从为主,一般受内、外部的影响并不大,其心理动态性表现不强。

应该从哪些方面开展对大学生特殊群体的教育工作? 392 答:加强大学生特殊群体的教育管理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认真调查研究,深入了解大学生特殊群体的状况,使工作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第一,加强大学生特殊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其自信意识的确立。第二,加强大学生特殊群体自立精神的培养。第三,加强对大学生特殊群体自强意识和敬业精神的陶冶。第四,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第五,加强大学生特殊群体恋爱观及性道德观教育。

第三篇:当代中小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

当代中小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

哈尔滨学院顾群

前 言

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中国教育报的资料显示:国内的心理学和教育工作者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做了大量调查研究,发现当前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小学生有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占总数的10%左右;初中生占15%左右;高中生约为19%。他们普遍存在着嫉妒、自卑、任性、孤僻、焦虑、逆反心理、情绪反常、神经衰弱、社交困难、学习不良、学校恐怖、吸烟酗酒,乃至自杀、犯罪等心理行为问题。

 广州市1994年对1000名青少年的调查发现,有53.2%有心理行为问题;1997-1998年中科院心理所的专家对北京市8869名青少年的调查发现,存在心理行为问题的比率为 32.0%。

 2000年北师大课题组在北京、河南、重庆、浙江、新疆等五个不同地区抽样选取16472名中小学生,调查结果表明,小学生有异常心理问题倾向的比例是16.4%,有严重心理行为问题的比例是4.2%;初中生有异常心理问题倾向的比例是14.2%,有严重心理行为问题的比例是2.9%;高中生有异常心理问题倾向的比例是14.8%,有严重心理行为问题的比例是

2.5%。

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点

一、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点

(一)小学儿童的认知发展(注意、记忆和思维发展)

(二)小学儿童的情绪、情感发展(情绪的调节控制能力增强,冲动性减弱;情绪、情感的内容不断丰富,社会性成分不断增加;高级情感进一步发展)

(三)小学儿童的社会性交往发展(亲子交往、同伴交往与同伴团体、师生交往)

二、中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点

(一)性别角色自我观念强烈(爱照镜子、关心自己的长相及体态、对时装、美容广告和杂志感兴趣)

(二)寻求与异性交往,行为群体化和社会化(对异性好奇、关注,开始寻求与异性交往,有性爱追求,部分学生开始初恋。集体或小团体的归属动机强烈,喜欢社交。)

(三)情绪体验丰富,情感体验差(已具备了人类所有的情绪体验,但情感的内心体验还较差,情感的广度与深度也较差)

(四)身心发展不平衡,行为易受挫和失误(心理发展的危险期)

(五)智力发展接近高峰状态

(六)对前途憧憬,寻求志愿定向和职业选择

(七)人生观、世界观初步确立

当代中小学生的主要心理问题

一、学习问题

学习障碍厌学症学校恐怖症考试综合症

二、情绪问题

焦虑症强迫症选择性缄默症自闭症

三、儿童行为问题

吸吮手指咬指甲癖逃学过分任性

四、品行问题

攻击性行为破坏性行为说谎偷窃

五、性格问题

自我中心自卑怯懦急燥

学习问题——学习障碍

学习障碍(Learning Disability)是指在听、说、读、写、推理或数学等方面的获取和应用上表现出显著困难的一群不同性质的学习异常者的统称。

学习障碍的成因:内在的中枢神经系统的缺陷;环境的不利影响(都市小家庭的生活方式、溺爱);学校教育的误区。

学习障碍的类型: 书写障碍、阅读障碍、数学障碍和注意力缺损多动障碍。注意力缺损多动障碍

注意力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简称ADHD)过去被称为多动症,是一种在儿童期早年发生的并具有遗传特性的发展性精神障碍。以注意力缺损、多动、冲动、唤醒不足、角色管理失控行为为主要表现特征的行为——情绪的综合症候群。

成因:是由多种生物因素、心理和社会因素所导致的,特别是执行功能上的缺损等。

表现: 上课不能注意听讲;很难静坐,手脚常有不停的动作,或在座位上扭动;易受外界干扰而分散注意力;粗心大意;不能按要求做事情;行为表现冒险性强,做事缺乏考虑。

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尊重学生的人格,与学生建立起和谐、平等、民主、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实现教育的人性化。

2.张扬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独立思维的意识和创新精神,实现教育的个性化。

3.教师要采取多鼓励少批评的教育策略,严禁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心理惩罚或经济惩罚,实现教育的艺术化。

教师要做到三多教育:

多尊重,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多激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多期待,激发学生的上进心

三个不批评:

无意识犯错误不批评

早晨犯错误不批评

家长或众人面前不批评

世上有两种人:一种人别人因他的存在而痛苦,另一种人别人因他的存在而快乐,批评家就属于前一种,他多么可怜,赞赏家就属于后一种,他多么可敬。

第四篇: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二章 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1.所谓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划分心理发展阶段的依据是个体在一定时期内所具有的共同的、本质的、典型的心理特点和主导活动。学生心理的发展有四个基本特征:(1)连续性与阶段性。个体的心理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连续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表现为心理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2)定向性与顺序性。心理发展总是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先后顺序,尽管发展的速度存在个体差异,但发展是不可逆的。(3)不平衡性。不同心理的发展速度不同,达到成熟水平的时期不同,发展所需的最佳时期与条件不同,具有不平衡性。(4)差异性。各种心理机能所达到的最佳水平、形成的速度、达到成熟水平的时期因人而异,具有个体差异性。

2.我国心理学家把个体的心理发展划分为8个阶段:乳儿期(0~1);婴儿期(1~3);幼儿期(3~6,7);童年期(6,7~11,12);少年期(11,12~14,15);青年期(14,15~25);成年期(25~65);老年期(65以后)。社会自我基本成熟的时期在少年期。心理自我开始形成和发展的时期为青年初期。

3.前运算阶段的特征有:单维思维;思维的不可逆性;自我中心。具体运算阶段的特征有:多维思维;思维的可逆性;去自我中心;具体逻辑推理。

4.人格又称个性,通常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人格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有机组成部分。人格的发展阶段: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2~3);主动感对内疚感(4~5);勤奋感对自卑感(6~11);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

5.自我意识是作为主体的我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尤其是人我关系的意识。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认识成分;情感成分;意志成分(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调控)。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再到心理自我的过程。生理自我在三岁左右基本成熟;社会自我到少年期基本成熟;心理自我是在青年初期开始发展和形成的。自我意识对人格发展的影响: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的态度,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使人格各部分整合和统一起来的核心力量。自我意识的水平制约着个人对自己的人格形成和发展进行调节的能力;自我评价的性质决定人格发展的方向;自我调控能力制约着人格的发展。

6.小学儿童的社会性发展突出表现在社会性认知与社会性交往两方面。小学儿童的社会性认知发展具有以下趋势:①从表面到内部;②从简单到复杂,从单方面到多方面、多维度地看问题;③从呆板到灵活的思维;④从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⑤从弥散性的、间断性的思维到系统的、有组织的、综合的思维。

7.认知过程是指学生借以获得信息、作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该过程因个体之间不同的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而存在个别差异。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学生间认知方式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场独立与场依存、冲动型与沉思型、辐合型与发散型等方面。区别冲动与沉思认知方式的标准是反应时间与精确性。

8.世界上最著名的智力量表是斯坦福——比纳量表,最初由法国人比纳和西蒙于1905年编制。智商等于智力年龄与实际年龄之比乘以100。智力是个体先天禀赋和后天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个体智力的发展差异包括个体差异和群体差异。个体差异主要表现在智力的类型差异、水平差异、表现早晚的差异;群体差异主要包括智力的性别差异、年龄差异、种族差异等。IQ超过140叫智力超常儿童,不到总人中的1%,低于70叫弱智儿童。

9.性格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性格是人与人相互区别的主要方面,是人格的核心。性格是有差异的,主要表现在特征差异和类型差异两方面。(1)性格的特征差异。性格的特征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①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②性格的理智特征;③性格的情绪特征;④性格的意志特征。(2)性格的类型差异。性格类型是指在一类人身上所共有的性格特征的独特结合。依据不同的划分标准,性格有不同类型。常见的分类学说有向性说和独立顺从说。依据个人心理活动的倾向性,可以把人的性格分为外倾型与内倾型两类;依据一个人独立或顺从的程度,可把人的性格分为独立型和顺从型。根据性格的特征差异,将性格分为理智型、情绪型和意志型。性格差异的教育意义: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是人格的核心。性格虽然不会决定学习是否发生,但它却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同时也作为动力因素而影响学习的速度和质量。性格的性别差异又会影响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选择。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教育应更重视性格因 素的作用,使教育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更好地适应学生的性格差异。

10.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表现在:(1)由无意识记占优势到有意识记成为主要的记忆方式。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无意识记占优势。到中年级,有意识记逐渐赶上和超过无意识记而成为记忆的主要方式。(2)由机械识记占优势到意义识记逐渐占有重要地位。小学低年级学生在识记材料 时,多采用机械重复的方法,表现出较强的机械识记的能力。到中高年级,小学生逐渐学会从材料的意义、逻辑关系方面识记学习材料,意义识记逐渐占有重要地位。(3)具体形象记忆仍占有主导地位,而词的抽象记忆迅速发展。学生记忆具体形象材料的记忆效果好于具体词的记忆,而具体词的记忆效果又高于记忆抽象的词,具体形象记忆仍占有主导地位。

11.简述小学生自我评价的特点。学生自我评价能力不断的发展。表现出以下特点:(1)从顺从别人的评价发展到有一定独立见解的评价,评价的独立性随年级而增高。(2)从比较笼统的评价发展到对自己个别方面或多方面行为优缺点进行评价。(3)开始出现对内心品质进行评价的初步倾向,但抽象性评价和内心世界的评价仍然不多。(4)整个小学时期,学生的自我评价处于由具体性向抽象性,由外显行为向内部世界的发展过程之中,其抽象概括性和对内心世界的评价能力在迅速发展。(5)小学生自我评价的稳定性逐渐加强。此外,小学生自我体验的发展与自我评价的发展具有很高的一致性。

12.根据辩证唯物主义的发展观以及国内外的有关研究成果,人的心理发展一般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有关人的心理发展的研究,其主要观点综合起来主要有:(1)人的心理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人的一生就是生理、认知和社会化等方面相互影响不断生长变化的过程。

(2)人的心理发展在正常的情况下是有顺序的,遵循着发展的一般规律。(3)每个个体的心理发展既表现出与他人一致的共同性,又有自己的特殊性,表现出发展的个别差异。(4)心理的各组成成分的发展速度有所不同,其各自发展到成熟所需的时间以及发展的高峰期所出现的年龄阶段也不尽相同。此外,人的心理发展存在着关键期,关键期是指某些行为或心理机

能在发展的某一特定时期,在适当的条件下才会出现。(5)人的心理发展又是分阶段的,不同的阶段具有各自质的规定性和相对一致的年龄区间。各个阶段的质的规定性或各个阶段的特征是由个体在生理、认知、个性和社会化等;各方面的发展水平所决定的。(6)根据不同个体在生理、认知、个性和社会化发展等方面表现出的较为一致的特点,可以把人出生以后的发展分为以下的发展阶段:乳儿期(0~1岁)、婴儿 期(1~3岁)和幼儿期(3~6岁);学龄初期(7~11岁)又称童年期;学龄中期(1l一15岁)又称少年期;学龄晚期(15~25岁),又称为青年初 期;成年期(25~65岁),包括青年期和壮年期;老年期(65岁到死亡)。

13.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分析人发展的各个阶段。皮亚杰认为,在个体从出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中,认知结构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不断重构,从而表现出具有不同质的不同阶段,他把人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0~2岁)。这一阶段的认知活动,体现在感觉和动作的分化,主要是通过探索感知觉与运动之间的关系来获得动作经验,在这些活动中形成了一些低级的行为图式,以此来适应外部环境和进一步探索外界环境。其中手的抓取和嘴的吸吮是他们探索周围世界的主要手段。从出生到2岁这一时期,儿童的认知能力也是逐渐发展的,一般从对事物的被动反应发展到主动的探究;其认识事物的顺序是从认识自己的身体到探究外界事物;而且儿童渐渐获得了客体永久性,即当某一客体从儿童视野中消失时,儿童知道该客体并非不存在了。儿童大约在9~12个月获得客体永恒性,客体永久性是后来认知活动的基础。本阶段儿童还不能用语言和抽象符号为事物命名。(2)前运算阶段(2~7岁)。运算是指内部化的智力或操作。儿童在感知运动阶段获得的感觉运动行为模式,在这一阶段已经内化为表象或形象模式,其认知活动已经不只局限于对当前直接感知的环境施以动作,开始能运用语言或较为抽象的符号来代表他们经历过的事物,但这一阶段的儿童还不能很好地掌握概念的概括性和一般性。前运算阶段的儿童的心理表象是直觉的物的图像,还不是内化的动作格式;他们还不能很好地把自己与外部世界区分开来,认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 命的,即所谓的泛灵论;而且认为其他的所有人跟自己都有相同的感受,表现为不为他人着想,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他们的认知活动具有相对具体性,还不能进行抽 象的运算思维;本阶段儿童的思维还具有只能前推,不能后退的不可逆性;本阶段儿童在注意事物的某一方面时往往忽略其他的方面,即思维具有刻板性;与思维的不可逆性和刻板性等特点相联系,儿童尚未获得物体守恒的概念。(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结构已发生了重组和改善,思维具有一定的弹性,思维可以逆转,儿童已经获得了长度、体积、重量和面 积等的守恒,能凭借具体事物或从具体事物中获得的表象进行逻辑思维和群集运算。但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仍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儿童还不能进行抽象思维。因此,皮亚杰认为对这一年龄阶段的儿童应多做事实性的技能性的训练。此外,本阶段儿童已经能理解原则和规则,但实际生活中只能刻板地遵守规则,不敢改变。(4)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已超越了对具体的可感知的事物的依赖,使形式从内容中解脱出来,进人形式运算阶段,又称命题运算 阶段。本阶段儿童的思维是以命题形式进行的,并能发现命题之间的关系;能够根据逻辑推理、归纳或演绎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能理解符号的意义,能做一定的概 括,其思维发展水平已接近成人的水平。本阶段儿童不再刻板地恪守规则,并且常常由于规则与事实的不符而违反规则或违抗师长。对这一年龄阶段的儿童,教师和 家长不宜采用过多的命令和强制性的教育,而应鼓励和指导他们自己作决定,同时对他们考虑不全面的地方提出建议和改进。

14.结合实际,谈谈如何对特殊儿童实施教育。特殊儿童的教育教育必须注意内容、技能和环境的变革。特殊教育的内容必须满足各类特殊儿童的特殊需要,并通过特殊教育手段,使学生掌握一些特殊技能。可以采用以下 几种形式进行特殊教育:(1)随班就读。让需要进

行特殊教育的缺陷儿童进入普通学校的课堂中进行全日制或半日制的教育活动。(2)普通班加巡回辅导。将特殊儿童置于普通班中,由巡回辅导人员定期或不定期向特殊儿童提供部分时间的教学,或对普通班教师进行咨询,商讨特殊儿童的辅导策略。(3)普通班加资源教室。资源教室是为中小学特殊儿童设立的、与普通教室分开的补救教学场所,配有特殊的材料、设备和经过专门训练的教师。其有两种用途:一是对学生作个别辅导或小组教学;二是由受过特殊训练的教师对那些普通教师难以处理的学生提供咨询与帮助。(4)设置特殊班。将教育需求相近的特殊儿童集中在一个班级内接受教育。这种特殊班通常附设在普通中小学里,对象为轻度和中度的残疾儿童。

第五篇:大学生心理困惑与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心理困惑与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社会生活的现代化进程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带来的深刻社会变革,人们的经济生活、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人际关系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在这样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人们的心理状态自然会受到很大影响。而且,市场经济对人才提出的更高要求,使大学生难免会产生一些心理冲突和困惑,如环境适应不良反应,人际关系障碍,性意识困惑,工作、学习的挫折,双向选择就业的难题等等,都是大学生中常见的心理问题、心理障碍,甚至心理疾病。正确认识和分析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他们保持身心健康,预防各种心理疾病和精神疾病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表现

大学生正处在青年中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变化最激烈、最明显的时期。心理发展不平衡,情绪不稳定,使其面临一系列现实问题,心理矛盾冲突时有发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难以适应环境。当代大学生为了在激烈的高考竞争中取胜,几乎全身心投入学习,家长的过度保护,学校的应试教育,一旦从中学到大学的环境发生了改变,离开了长期依赖的家长和老师,面对新的集体,新的生活方式,新的学习特点,一些学生出现了独立与依赖的矛盾。有的学生来到新的环境,面临理想与现实的反差较大,会产生失意、压抑、焦虑,甚至出现神经衰弱症等等。

2、自我认知失调。社会心理学家菲斯汀格指出,一个人对自己的价值,“是通过与他人的能力和条件的比较而实现的。”作为象牙塔的骄子--当代大学生,在中学是学习尖子,老师表扬,家长夸奖,同学羡慕,常常体验的是成功的喜悦,优越感、自豪感油然而生。但到了大学,人才荟萃,高手如林,有些学生学习方法不适应,失去了原来的学习尖子地位,自尊心受到严重挫伤,少数大学生由自傲走向自卑,信心下降,意志消沉,缺乏进取心。

3、人际关系障碍。人际关系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的一个敏感的问题,不少人常常处于矛盾之中。有些大学生一方面不愿敞开心扉,自我封闭;另一方面,又迫切希望社交,得到友谊,显示自己的力量,这对于沟通不良、有性格缺陷的大学生必然产生难以解除的矛盾。环境的变化,社会思潮的影响,人们交往方式的变化,又会加深这一矛盾。还有极少数学生缺乏社交的基本态度和技能,经验不成熟,导致人际关系紧张,而陷入孤独境地。

4、生活上的挫折。一些偶然的因素,带给某些大学生生活挫折,影响他们心理情绪的稳定,诸如失恋、失去朋友、家庭的重大变故、经济困难等。由于绝大多数大学生是在家长和教师的保护下一帆风顺地成长起来的,很少遭到过严重的挫折,更缺乏独立承受挫折的心理能力,因而,遇到挫折就束手无策,耐受性比较差,从而造成他们焦虑、烦恼、自卑、痛苦、嫉妒、失望、逆反等不良心理。

5、择业的难题。随着高等教育分配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一方面市场带给大学生更多的择业机遇和更大的自由度,但另一方面也增加了择业难度,加重了大学生的行为责任和心理压力。而毕业生自身的素质,性别、专业以及社会关系等又制约着择业的自主权,对于少数大学生来说,甚至毕业就意味着失业。这一变化对受“进入大学门,就是国家人,就可以端铁饭碗吃皇粮”的传统观念影响,性格内向,心理承受力较差,心理适应力弱的大学毕业生来说,是难以解决的现实矛盾。恐惧、焦虑、烦躁打破了他们的心理平衡,心绪抑郁,使他们对生活缺乏信心,对前途失去希望,对处境无能为力,更有甚者觉得生存没有意义。

二、大学生心理困惑原因分析

以上各种常见的大学生心理问题,究其产生的原因,有社会因素,有家庭因素,也有学校因素和自身因素。

社会因素主要是由于市场经济引入竞争机制,人们充分施展才能,展开平等竞争,大学生平静的心理自然会受到冲击,当一些意志薄弱的学生面对这种挑战时,一遇到挫折,就会产生消极的心理状态。同时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行,他们的价值取向趋向功利化和实用化。社会上出现的追求享受,腐化堕落现象也影响了一些大学生的心灵,主要表现为对政治不感兴趣,冷漠马列主义、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道德出现滑坡。

家庭环境和父母的影响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具体情况有:

1、父母对子女管教严格,强迫命令、批评指责多,子女性格上虽表现出诚实、礼貌、细心、负责,但往往缺乏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人际交往方面表现出羞怯、自卑、敏感,唯唯诺诺;

2、父母过分满足、过分保护,唯恐孩子受挫折。这种学生依赖性强,遇事退缩,自制能力和自信心差;

3、父母对其行为放任,很少约束。这种大学生很可能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尊重他人,唯我独尊,很难适应集体生活。

学校因素主要是:

1、环境、角色的变化引起的心理不适应。这主要是进入大学后,亲情、友情和故乡自然之爱的缺失,遇到实际困难唤起他们的思家情绪;

2、教育过程的影响。有的学校强调知识教育,专业教育,不重视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突出智育成分,忽略思想、道德教育及社会实践。许多学生“两耳不闻身外事,一心只求把书读”,导致他们淡化参与各种有益社会活动的意识。同时极少数教师教书育人思想淡薄,“厌教”、发牢骚,迎合学生中的消极情绪,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

3、人际关系氛围的影响。人际关系好,可使人们心情舒畅,生活愉快。但若处在一种紧张的人际关系中,心情就会不愉快、烦恼,甚至产生敌对、憎恶的态度;

4、不健康的校园文化的影响。转型期的不良社会文化辐射到校园,滋生了种种不健康现象。如校园里一度出现追星、追逐时髦、醉心于牌桌酒楼或流连于花前月下等等。

自身因素主要包括不能正确评价自己和他人、不能正确地自我选择和自我发展,并影响与他人的交往;性的成熟带来性心理的变化,由于经验不足,阅历太浅,理智性差,出现感情与荣誉之间强烈的心理失调等等。

三、预防和解决心理问题的主要途径

重视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培养跨世纪人才的需要。在现今条件下,预防和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途径有:

1、掌握心理学知识、预防心理疾病。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离不开心理学知识的掌握,系统地学习心理学知识,了解自身心理发展变化的规律与特点,学会心理保健的方法,自觉调节控制情绪,是促进大学生心理素质优化的重要措施。适当增加心理学课程,如开设“大学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认知心理学”、“人际关系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健康”等课程,使大学生丰富这方面的知识,正确认识自己,增强自我心理调剂能力,明确方向,正确对待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对于大学生缩短心理适应期,及时调整心态,适应大学环境,加快人格成熟,将起到积极作用。

2、加强心理咨询工作,改进心理咨询服务。学校心理咨询工作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防治心理疾病,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心理咨询工作应该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以预防为主。首先,领导要重视这项工作,保证机构、编制、经费、场所。其次是提高心理咨询工作人员的素质。目前从事高校心理咨询工作的绝大多数人员都是兼职咨询员,要有针对性的加强培训,努力提高他们的素质,强调优势互补。对于思想政治工作的人员,要补充心理学、心理医学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对于从事心理学、心理医学方面转过来做这项工作的人员要补充思想政治工作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另外,除进行障碍性咨询,还应该进行适应性咨询,开辟一些心理咨询的宣传栏,举办心理卫生知识讲座。要使学生建立自我心理和精神保健的概念,有接受咨询的要求。要大力开展宣传活动,可设立心理咨询信箱,开办热线电话,组织心理测试,开展交流,举办讲座,用多种形式来促使这一工作的顺利开展。要把工作放在多数学生身上,放在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上。

3、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有科学家认为,环境对人的心理影响很大,优美的环境可以使人赏心悦目。因此,营造文明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是培养大学生健康心理的重要内容之一。校园文化是指发生在“校园”这一特定空间的文化形态,是指学校在教育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文化形态的总和,具体包括物态文化、制度文化、活动文化、心理文化等文化形态。物态文化包括学校的环境美化,建筑设施,仪器设备的设置等。制度文化则是学校在办学实践中所形成的行之有效的,有利于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各项严格的管理制度,精干高效的组织机构等。物态文化和制度文化能共同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围,宽松理解的环境,有助于学生深化自我认识,充分发展个性,改善适应能力。活动文化则是指在教学活动、科研活动、管理活动、服务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和课外活动中形成的各种有特色的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如读书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学术报告会、艺术节、体育节、科普节、社团节、书画展、模拟法庭等等。活动文化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悦的情绪特征。心理文化则是指沉淀于师生员工思想深层次的体现学校特色的用以维系学校优良校风、学风和人才培养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道德观念等的总和。心理文化会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优良的校风、学风是建设文明校园的关键,它有利于陶冶大学生的道德情操,提高自身的道德境界,增强集体主义意识,使大学生心灵得到净化,同时有利于学生协调发展,提高综合素质。

4、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都属于育人的工作,二者存在内在的必然的联系,但也存在着差异。心理健康教育侧重于增进个人的身心健康,而思想政治教育侧重培养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必须把握各自的侧重点,将二者紧密地结合起来。遵循大学生思想认识发展的规律和心理健康发展的规律,对那些思想认识与心理问题交织在一起产生的矛盾,从心理的角度入手,运用心理康复的手段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加上思想引导,克服一些不健康心理和偏激观点,把心理疏导和思想教育结合起来共同发挥作用,增强教育的有效性,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的水平。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应与政治思想教育相结合,而且应与专业课教育相结合,发动全体教师教书育人,利用他们在学生中的威信与影响,把心理健康教育寓于专业教育之中。

二十一世纪需要高素质的人才,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其中的重要方面。重视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时代对人才的要求,也是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通过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努力,我们一定能够培养一代又一代全面发展的跨世纪人才。

下载大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大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大学生择业心理与择业价值观教育

    大学生择业心理与择业价值观教育 [摘要] 大学生择业价值观是其在成长过程中形成的关于职业选择的一些比较稳定的认识、 评价、 态度和心理倾向。择业价值观科学评判的三条基......

    浅析大学生挫折心理与高校挫折教育

    浅析大学生挫折心理与高校挫折教育 摘要:在当今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和就业方面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导致心理方面的问题也日渐增多。大学生群体已经成为心理疾病......

    中小学生心理发展及其教育[定稿]

    第二讲 中小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 一、中小学生心理发展概述 1、心理发展的概念 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2、心......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论文(大全五篇)

    浅谈中学生问题行为及矫正 我国当代教育家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就简单地说,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可见,教育者的主要职责就是管理和教育学生,说白了就是引导他们养成......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三讲

    一、概念解释 1.最近发展区:儿童还不能独立地完成任务,但在成人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等形式,却能够完成这些任务,这种儿童在指导下借助成人的帮助所能达到解决问题的水平......

    2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二章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学生心理的发展的基本特征:1.连续性与阶段性;2.方向性与顺序性;3.不平衡性;4.个体差异性。 个体心理发展划分为8个阶段:乳儿期(0~1岁);婴儿期(1~3岁);幼儿......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课程论文

    中学生早恋问题的心理透视及疏导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由于生理发育接近或已经成熟,对异性的好奇与好感日益增强,中学生谈恋爱现象引起了学校、社会的广泛关注。到了谈“早恋”......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第一讲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第一讲 练习题 134343慕明媛一、概念解释 1.青春期:青春期(puberty)主要是一个生物学术语,反映的是个体在青少年时期生理的变化。主要指从个体第二性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