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二章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学生心理的发展的基本特征:1.连续性与阶段性;2.方向性与顺序性;3.不平衡性;4.个体差异性。
个体心理发展划分为8个阶段:乳儿期(0~1岁);婴儿期(1~3岁);幼儿期(3~6、7岁);童年期(6、7岁~11、12岁);少年期(11、12岁~14、15岁);青年期(14、15岁~25岁);成年期(25~65岁);老年期(65岁以后)。
中学生(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一)少年期:是指11、12岁到14、15岁的阶段,大致相当于初中阶段。心理发展特点:半成熟、半幼稚,这一时期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的矛盾,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二)青年初期:是指14、15岁至17、18岁时期,相当于高中时期。心理发展特点:这是个体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的时期。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已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与人生观相联系的情感占主要地位,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有了深刻的发展,形成理智的自我意识。
中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含义:(一)学习准备(格塞尔双生子爬梯实验)。(二)关键期:关键期的研究始于洛伦兹对动物行为发展规律的研究。对教学的要求:抓住关键期的有利时机,及时进行适当的教育,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3岁是口头语言发展的第一关键期,也是计数能力发展的关键期,3岁左右是培养其独立生活能力的关键期,4岁是形状知觉形成的关键期,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
● 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这一阶段儿童认知发展的主要特征:感觉和动作的分化。最突出的成就就是出现了客体永恒性(9—12个月)。指儿童脱离了对物体的感知而仍然相信该物体持续存在的意识。
2、前运算阶段(2~7岁),在这一阶段儿童出现了象征思维和直觉思维。儿童的直觉思维表现出集中化、不可逆性和自我中心化倾向。该阶段的儿童往往表现出泛灵论倾向。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这个阶段的标志是儿童已经获得了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的守恒。所谓守恒,是指儿童认识到客体在外形上发生了变化,但其特有的属性不变。儿童是通过可逆推理、两维互补和恒等性推理等思维形式获得守恒概念的。还具有分类和序列能力。
4、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在这个阶段个体的认知已经超越现实而无须以具体的事物为中介。(归纳概括、假设推理)①命题之间关系②假设—演绎推理③抽象逻辑思维④可逆与补偿⑤思维的灵活性。
(二)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观:
1、强调社会文化在认知发展中的作用。
2、人的思维与智力是在活动中发展起来的,是借助于语言等符号系统不断内化的结果(内化是指个体将外在的事物或他人的心智运作转变成自己内在的表征。认知发展遵循“社会语言-自我语言-内部语言”的路线)。
3、学习应促进儿童的发展,他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概念 中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一)中学生观察发展的特点 :
1、观察事物的自觉性逐步增强。
2、观察的持久性也不断增强。
3、观察事物的精确度不断提高。
4、观察事物细节的感受性逐渐增强。
5、观察事物的概括性明显发展。初中二年级是学生观察概括性发展的转折点。
6、观察事物的方法不断完善。(二)中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青少年时期的记忆力是人生中记忆力的“最佳时期”,达到了记忆的“高峰”。1.有意识记随目的性增加而迅速发展。2.意义识记能力不断提高。3.抽象记忆有较快发展。(三)中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抽象逻辑思维由“经验型”上升为“理论型”。初二是中学阶段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
●人格的发展阶段: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是人格发展理论的两位代表人物。埃里克森认为,人格的发展必须经历八个顺序不变的阶段:1.婴儿期(0~1岁)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该阶段的基本任务主要是形成信任感,2.幼儿期(1~3岁)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主性。3.儿童早期(3~6岁)主动感对内疚感。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主动性。4.儿童晚期(6~12岁)勤奋感对自卑感。该阶段发展任务是培养勤奋感。5.青少年期(12~18岁)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我同一性。6.青年期(18~24)亲密感对孤独感。基本任务是形成亲密感。7.成人期(24~65)繁殖感对停滞感。8.老年期(65岁~死亡)自我整合对绝望感。埃里克森的发展理论对教学的作用:埃里克森的发展理论指明了每个发展阶段的任务,并给出了解决危机、完成任务的具体教育方法,有助于教师理解不同发展阶段的儿童所面临的冲突类型,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因势利导,对症下药。
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1.家庭教养模式:专制型、放任型、威信型和忽视型四种教养模式。2.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在学生社会化中的作用主要是通过教师与学生的相互影响来实现的。3.同辈群体
健康人格的建构:
1、指导学生进行自我统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2、指导学生进行自我与社会的统合。
3、指导学生进行自我与实践活动的统合自我意识: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认识。成分:
(一)从形式上看,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一是自我认识。二是自我体验。三是自我控制。
(二)从内容上看,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心理自我。青春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
(三)从自我观念上看,分为现实自我、投射自我、理想自我。
中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青少年时期是自我意识发生突变的时期,并构成青少年心理发展具有代表性的一个特点。他们生理发育加速,反省思维开始出现。皮亚杰认为,青少年产生了一个新的自我中心,并出现两种认知歪曲(“假想的观众”、“个人的虚构”)。埃里克森认为青少年面临的任务是建立自我同一性。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指导:
1、帮助中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中学生是通过对别人的评价逐渐过渡到自我评价;从对外部行为的评价逐渐到对内心世界和个性品质评价)。
2、帮助中学生获取积极的自我体验(尊重学生的独立性,帮助学生建立自尊感;帮助学生克服闭锁性和自卑感)。
3、帮助学生提高自我控制力(通过实践帮助学生锻炼自我控制能力;教授自我控制的策略与方法)。
●学生的认知差异及其教育意义:
认知过程差异包括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等方面的个别差异。
(一)认知方式差异:场独立型与场依存型、沉思型与冲动型、整体型与序列型等方面。1.场独立与场依存。场独立和场依存这两个概念最初来源于赫尔曼·威特金对知觉的研究。2.沉思型与冲动型(杰罗姆·卡根)。冲动与沉思的标准是反应时间与精确性。3.整体型与序列型(戈登·帕斯克)(二)认知能力差异(智力差异):1.智力与智力测量:世界上最著名的智力量表是斯坦福一比奈量表,最初由比奈和西蒙编制,后由推孟推广。韦克斯勒编制了另一套智力量表,包括学龄前智力量表、儿童智力量表和成人智力量表。两种量表中都以儿童在回答测试题时的数量和质量为其聪明程度的指标。2.智力的差异:包括个体差异和群体差异。(1)智力的个体差异:智力的个体差异反映在个体间(量)和个体内(质)。(2)智力的群体差异:包括智力的性别差异、年龄差异、种族差异等。
●认知差异的教育意义:认知方式主要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智力主要影响学习的数量、速度、巩固程度和学习的迁移。认知差异的存在要求我们必须根据学生认知差异的特点与作用,不断改革教学,努力因材施教。1.应该创设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斯托达德双重进度的教学组织形式、同质分组、留级和跳级等教学组织形式)。2.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努力使教学方式个别化。3.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
性格的差异:性格的个别差异表现在性格特征差异、性格类型差异和性格的性别差异三个方面。1.性格的特征差异: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性格的理智特征(心理特征,包括感知、记忆、思维);性格的情绪特征;性格的意志特征。2.性格的类型差异:性格类型是指在一类人身上所共有的性格特征的独特结合。①机能类型说:理智型、情绪型、意志型;②向性说:内向型、外向型;③独立-顺从说:独立型、顺从型。
● 性格差异的教育意义:性格对学习的影响:性格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性格也作为动力因素而影响学习的速度和质量;性格的性别差异又会影响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选择,而且还会影响学生的社会性学习和个体社会化。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帮助学生培养和形成稳定而一致的性格特征,学校教育应更重视情感因素的作用,使教育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更好地适应学生的性格差异;要加深学生对活动意义的认识和提高学生行为动机的水平。
第二篇:中学生心理发展特点与对策
三、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初中生年龄约12~15岁,在其身心发展过程中属于青春期,也有人称之为“断乳期”、“危险期”“反抗期”“躁动期”“人生峡谷期”等,这一时期是个充满矛盾困惑的时期。随着生理 的发育成熟,心理也会产生系列变化。
(一)独立性增强 青春期阶段的独立性有它的特殊性,主要是心理、思想上的独立,具体表现在:
• •
成人感的体现 反抗性的体现
(1)两代人的价值观念的差异所引起的逆反(2)由好奇心引发的逆反(3)由偏见引起的逆反
(二)自我意识增强
• • • • • • • • • • • •
关心自己的外在形象 关心自己的内心世界 自尊心强
(三)情感丰富但不稳定 一是两面性明显: 情绪体验和情绪表现的强度常常不一致。情绪表现的隐蔽性和表演性共存。二是消极心境大量出现: 初中生的消极心境主要有烦恼、压抑、孤独等
由于闭锁性的特点,中学生心里的话常常是不愿对长辈说的。
伴随交友范围的扩大,孩子对异性也表现出好感。与异性的交往一般会经历三个阶段:异性疏远期,异性接近期,恋爱期。中学生正经历的是第二阶段。
(四)心理发展的矛盾性特点
• • • • • • •
•
1、生理变化对心理活动的冲击
2、心理上成人感与幼稚性的矛盾(1)反抗性与依赖性(2)闭锁性与开放性(3)勇敢和怯懦(4)高傲和自卑(5)否定童年又眷恋童年
四、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与辅导
(一)挫折与适应
• 挫折(frustration)是个体在从事有目的活动的过程中,遇到障碍或干扰,致使个人动
机不能实现、需要不能满足时的情绪状态。
• 挫折感指人对挫折的感觉能力。• 挫折容忍力是指人在遭受挫折时控制自己,使自己免于行为失常的能力。挫折容忍力的
大小与挫折感成反向关系。
•
身体因素、思想境界、人格特征:生活阅历、资源条件、动机水平、对挫折的知 觉判断和心理准备状态以及应对方式,都是影响挫折容忍力的重要因素。挫折适应与辅导 挫折适应是指人在碰到挫折情景时,对引起挫折的种种因素,采取有效策略
1、提高学生挫折容忍力的方法(1)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挫折观(2)帮助学生确定适当的抱负水平(3)适度感受挫折,锻炼挫折容忍力 2.教会学生积极适应挫折的方法和技术
• • • • •
•
(1)理智的压抑(2)升华(3)补偿(4)幽默
• • •
• •
(5)合理宣泄(6)认知改组
(二)学习问题及辅导
发展性学习辅导 1.发展性学习辅导的目标 使学生的学习潜力得到最大的开发。2.学习辅导的内容(1)学习动机辅导(
想学)(2)学习情绪辅导(乐学)(3)学习能力辅导(会学、巧学)(4)学习行为辅导(学习习惯)特殊学习问题辅导 学校里的学习辅导除了重点关注全体学生的学习发展以外,对部分学生的个别问题也不能 掉以轻心。如学习障碍、厌学症、考试焦虑等。这类问题由于个别差别大、程度较一般 问题严重,涉及的辅导与咨询专业性与技术性较强,所以难度较一般辅导大。对这类问 题,学校心理辅导的任务重在发现和识别,一旦确定,轻微的可和家长、学校专业辅导 员、班主任联合起来,采取措施,进行帮助;如果问题严重,就要及时寻求专业人员或 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的帮助,千万不可任其发展。
•
调查表明:学生学习困难的主要原因在于他们的学习品质方面,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 质和学习习惯非常重要。较大的心理压力,会使学生整天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之中,记忆 力减退、注意力涣散、神经衰弱、出现一些异常的学习行为与习惯,从而导致厌学情绪,有21%的学生有中度或中度以上的厌学情绪。
•
(三)青春期心理问题 1.情绪方面:青春期是人由童年到成年的“过渡期”,情绪不稳定,情感既丰富又脆弱。遇 到一些刺激就表现为爱哭、爱笑喜怒无常;易急躁、易冲动自我失控;过度焦虑紧张、自私、狭隘;意志薄弱、承受挫折的能力比较差,遇到困难容易灰心丧气。调查表明: 30%的学生有情绪方面的问题。2.行为方面:一方面世界观还不够成熟,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行为能力等;另一方面 又有强烈的自我体现意识,主要表现为好逞强、好与人争斗、做事鲁莽、不顾后果,逆 反心理强烈,对父母或老师有较强的抵触情绪 3.个性方面:主要表现为任性,自尊心、好奇心特别强,过高估计自己,以自我为中心,看问题片面,总把错误归于别人,爱嫉妒他人。
4.异性交往方面: 中学阶段是人生观确立的重要时期,学会和异性交往,在交往中认识异性,是中学生青 春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学生逐渐走向成熟的必不可少的环节。初中生处于青春的萌动期,对异性感兴趣、有爱慕心理,对两性关系意识朦胧,喜欢通 过看言情片或读言情小说感受爱情。他们渴望与异性交往,但是在同异性相处时又感到 害羞不自在、不能正确处理与异性交往、对与异性交往有误解。有36%的学生对自身生 理和心理的成长、发育感到恐慌或害怕这说明他们还很不成熟。基于上述原因中学生在 人格上会存在或多或少的缺陷,不容易和异性相处甚至可能产生心理、生理上的扭曲。
(三)青春期辅导
1、青春期辅导的必要性 青春期,
,又称少年期或“发生期”。它一般指11、12~17、18岁年龄阶段的青少年
2、青春期常见的心理问题:过度关注自我、情绪的两极性、性别角色混乱、人格冲突、人际关系冲突、性心理问题
•
性教育与辅导:男女学生的“约会”问题、爱抚和性的尝试、抵御“黄毒”、3、青春期教育--青少年的性教育 • 青春期辅导特别是性教育与性心理辅导对于少年是非常必要的。• 性生理教育——使青少年正确认识人类性发育的自然规律及其本质,克服在性问题上存 在的神秘感和模糊概念;
• 性心理教育——引导青少年正确认识自身的性心理变化、性意识的各种不同表现,尤其
是异性交往问题;性卫生教育——使青少年了解性器官的卫生保健常识,养成良好的卫 生习惯;
• 性道德教育——启发青少年正确处理学习、恋爱和友谊的关系;努力克制自己的性冲动,
将主要精力放到人生远大目标的追求上;
• 性法律教育——引导青少年划清正常的异性交往与性罪错的界限,增强其在性问题上的
受法观念。
(四)人际交往方面:
•
学生不良的人际关系会造成一些不好的人格特征和个性心理如:自卑、自傲、过于内向、心胸狭窄、仇视等,有的学生会产生消极悲观的情绪及个别学生有时会有轻生的念头。学生的不良人际关系有:
• •
1.与教师的关系问题: 2.同学间的关系问题:
3.与父母的关系问题:
第三篇:大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
心理现象是指人在从事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产生的各种主观活动和行为表现。
心理的本质:心理是大脑的机能;心理是大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心理的结构: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个性特征。
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
不同的心理形态结构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心理过程表现出动态特征;心理状态表现出不稳定特征;个性特征表现出稳定特征。
心理发展的特点:年龄阶段性特征和顺序性特征
大学生生理发展特点:
体格发育趋向稳定;性机能日趋成熟;身体机能明显提高; 大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 心理发展的过渡性;心理发展的可塑建设,通过第二课堂活动,广泛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三个层次功能:发展性功能;预防性功能;补救性功能。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预警:其工作重点是“及时发现”。定期普查;班级监控;院系参与;专业人员介入;学校统筹。
大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关注高危个体;在危机干预理论指导下实施针对性干预,贝尔金把危机干预归为三种模式,平衡模式、认知模式和心理转变模式;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与促进:
1、调整认知,正确看待压力与挫折;
2、营造积极的自我概念;
3、掌握有效的应对技能; 包括紧张消除、认知重组、解决问题和合理使用自我防对创造充满渴望和憧憬;
2、传统的习惯力束缚较少;
3、创新意识强,思维活跃,富有创造性,灵感丰富;
4、在创造中已崭露头角,孕育着更大的创造性。促进大学生创造力的发展:
1、当前存在的问题:教育目标定位偏离;学生思想惰化;
2、培养的方法:忠实自己的信念,不迷信权威;激发热情,尊重真理;提供包容和民主的环境,培养自主性;拓展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方法;积极培养创造思维能力。
情绪与情感的功能:适应的功能;动机功能;组织功能;信号的功能。情绪的成分:主观体验、外部表现和生理反应。
情绪的分类:基本情绪和复合情绪。情绪状态的分类:心境、激情和应激。多元心理价值的冲突;
3、自律心理和他律心理的冲突;
4、竞争心理导致的内心冲突;
5、前瞻心理与浮躁心理冲突。
大学生品德培养的具体途径:
1、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2、促进大学生对他人的共感理解;
3、实践活动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培养大学生道德意志力;
4、将德育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5、加强对大学生品德不良行为的矫正与品德培养。
自我意识的结构: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
自我意识的内容:生理自我、心理自我和社会自我;现实自我、镜中自我和理想自我。
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特殊性:
1、时间上的特殊性;
2、空间上的特殊性,一方面,他给大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3、促进团体内聚力的形成; 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有定向阶段、情感探索、感情交流和稳定交往四个阶段。
影响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因素:
1、客观因素:时空接近性、态度相似性、需求互补性、外表相悦性和个性吸引性;
2、主观因素:人际安全、人际期望、人际张力和人际报复。大学生人际关系的主要特点:
1、人际关系的对象以系级为主要线索;
2、人际关系的亲疏以时空为主要参照;
3、人际关系的交往以需要为主要动力;
4、人际关系的相处以适应为主要任务。
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基本方法: 性危机;根据心理危机刺激的来源有内源性危机和外源性危机。心理危机的特征:
1、通常为自限性;
2、在危机期,个人会发出需要帮助的信号,并更愿意接受外部的帮助或干预;
3、危机的程度与发生的事件的强度不一定成正比,而更重要地取决于个体对事件的认识,以及个体的应对能力、既往经历和个性等;
4、预后取决于个人的素质、适应能力和主动作用,以及他人的帮助或干预;
5、危机的成功能使个体从中得到对现状的把握,对过去冲突的重新认识,以及学到更好的处理将来危机的应对策略和手段。
及发展阶段:
1、当刺激连续出现时,最初的紧张产生,并使人感到不舒服;
2、刺激连续出现时,在缺乏成功的应付机制状态下,不舒服感增强了;
3、不断上升的紧张情绪转化为性;心理活动的两极性;心理发展的阶段性
影响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因素: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
研究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具体方法有: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测验法和实验法。
观察法的种类:结构式观察和非结构式观察;亲身参与性观察与非参与性观察。
访谈法的种类:结构式和非结构式访谈;个人访谈和集体访谈。问卷法的种类:结构式和非结构式问卷。
测验法的种类:个别测验和团体测验;文字测验和非文字测验;最高作为测验和典型作为测验;能力测验、人格测验和成就测验。
实验的类型:实验室实验和现场实验;因素型实验和函数型实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能保持对学习的浓厚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情绪协调,心境良好;意志健全,热爱生活,乐于工作;人格完整,悦纳自我;人际关系和谐,适应力强;心理行为符合大学生的年龄特征; 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1、生理因素:遗传因素和疾病因素;
2、个体因素;
3、家庭因素;
4、学校因素;
5、社会因素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遵循以下原则:
教育性原则;主体性原则;全体性和整体性原则;民主、平等的原则;预防、发展重于矫治的原则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的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开展辅导或咨询活动,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帮助他们处理好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困惑,提高健康水平,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面对以下问题有针对性的开展:
学校生活适应问题;学习问题;人际关系问题;恋爱和性的问题;人格与自我意识发展问题;挫折与应对问题;心理问题与心理障碍;职业选择问题。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在思想道德修养课中,科学安排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选修课程或专题讲座、报告;结合教学工作过程,渗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开展大学生心理辅导和咨询工作;开展心理测评,建立心理档案;加强校园文化
御机制,使自我免受过度伤害;
4、营造有力的社会支持系统
大学生常用的学习策略:
1、阅读策略:SQ3R法(浏览、提问、阅读、背诵、复习);PQ4R法(预习、提问、阅读、反思、背诵、复习)
2、问题解决的IDEAL(识别、界定、探索、实施、审查)策略。
大学生学习策略的特点:自主选择性、个性化
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
1、明确学习目的,提升学习自主性;
2、帮助学生确立学习目标;
3、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内在学习动机;
4、利用原有动机的迁移,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
5、培养学生的积极归因。大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求知欲;
2、充分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与评价作用;
3、开展学习竞赛活动。
大学生常见学习心理问题:
1、学习适应不良;
2、学习动机不当;
3、注意力不集中;
4、记忆障碍;
5、考试焦虑;
6、考试作弊
广义的智力测验包括:测验量表、单一测验和成套测验 大学生智力发展的特点:
1、流体智力达到高峰,晶体智力继续上升;
注意力集中,注意分配能力好;观察具有目的性和自觉性;记忆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思维的独创性和想象的创造性显著增强;
2、辨证思维逐渐成熟 促进大学生的智力发展:
1、加强自主学习教育,有针对性地促进智力发展
现代教育的核心是重视学
生的智力发展
关于认知能力的培养主要
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加强信息转换能力训
练,以提高信息的保真度和对信息的敏感性;
(2)加强概念、规则和高
级规则的学习;
(3)加强自我控制和调节
能力的训练,使学生逐渐获得内部定向的有效策略。
2、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
动,促进身心发展。
对于创造力的测量主要从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人格两个方面进行。创造性人格测验包括自我陈述法和投射技术测验法。
创造力发展的理论:威特海默的格式塔学派,吉尔福特的理论,创造力的三维模型理论(智力、智力方式和人格),创造力投资理论。大学生创造力发展的特点:
1、处在创造心理的大觉醒时期,情感的分类: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大学生心理发展阶段有三个:适应阶段、稳定发展阶段和趋于成熟阶段。大学生情绪与情感的特点:丰富性和复杂性;波动性和两极性;冲动性和爆发性;外显性和内隐性。情绪健康的标准:情绪的基调是积极的、乐观的、愉快的;情绪有波动但保持相对稳定;能适度地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高级的社会性情感如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得到良好的发展。
情绪教育有发展性情绪教育和矫正性情绪教育。
情感教育是为了提高学生情绪认知和控制的能力。
大学生常见的情绪问题:焦虑、抑郁、愤怒和嫉妒。
常见的情感问题:冷漠、社会责任感淡化和审美观错位。
大学生情绪、情感问题产生的原因:
1、外在的客观因素:社会环境的因素、学习环境的因素和家庭环境的因素;
2、自身的因素:不能够正确认识自己;人际交往受挫;因性、恋爱引起的情感问题;重要的丧失。情绪智力:指个体监控自己及他人的情绪和情感,并识别利用这些信息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的能力。大学生的情感培养:
1、教育学生做一个快乐的自己;
2、激发大学生的积极情感;
3、加强高级社会性情感的培养;加强荣辱观教育、强化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美感的培养。
品德的结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道德发展理论:
1、弗洛伊德的道德发展研究;
2、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
3、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前习俗道德时期,包括避免惩罚的服从阶段、工具性的相对功利阶段;习俗道德时期,包括好孩子定向阶段、顺从权威阶段;后习俗道德时期,法制观念阶段和价值观念阶段。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概念是其核心概念,该阶段具有四个基本特征:结构的差异性、不变的顺序性、结构的整体性和层次的整合性。
4、艾森伯格的亲社会道德发展理论;
5、吉利根的关怀道德理论;
6、拉斯思的道德价值发展理论。大学生品德心理发展特点:
1、道德认识能力不断增强;
2、道德情感具有易感性和两极性;
3、道德意志逐步增强;
4、道德行为习惯逐渐形成。大学生品德心理发展中的冲突:
1、功利心理和道义心理的冲突;
2、发展可能性,另一方面,由于大学生空间中的多元性给大学生带来自我定位上的迷惑感与矛盾性。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矛盾性:独立意向的矛盾性、自我评价的矛盾性、自我体验的矛盾性和自我控制的矛盾性。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复杂性:自我认识内容广泛、自我认识途径多样、自我认识差异较大。
自我意识培养的关键是化解大学生自我意识中的矛盾,促进其自我意识的整合和自我同一性的建立。大学生自我意识整合的结果有:自我肯定、自我否定和自我冲突。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完善:
1、健全自我意识的标准:有自知之明,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相协调一致;积极自我肯定、独立并与外界保持一致;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统一,有积极的目标意识和内省意识,积极进取、永无止境。
2、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完善途径: 正确的自我认知、客观的自我评价、积极的自我提升和不断的自我成长。大学生常见自我意识缺陷:自我意识偏差有自我中心和从众;自我体验偏差有自卑和自负;自我控制有逆反和放纵。
人格的特征:独特性、稳定性、统合性和功能性。
大学生的健全人格应具备:自我悦纳、接纳他人;人际关系和谐;独立自尊;能够发挥自己的潜能;具有健康、崇高的审美情趣;坚守道德和法律底线。
影响人格的因素:生物遗传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家庭环境因素、早期童年经验和自然物理因素。
大学生健全人格培养与塑造途径:
1、了解自己的人格类型及特点;自陈量表、投射测验、情景测验和其他测验;
2、学会自我教育;学会反省、培养自我调控能力、保持良好的心境;
3、增强挫折承受力;确定合适的抱负水平,调整认知、改变归因,接受自我、悦纳自我,以积极的态度对待挫折。
4、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培养良好习惯;
5、扩大社会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6、其他途径; 在业余爱好中培养健全的人格,求助于心理咨询。常见的人格问题:自私型人格、自我封闭型人格、自恋型人格、表演型人格、偏执型人格。人际交往的功能:
1、满足个体的心理需要,消除孤独感;
2、传递信息,增加个人的只是经验;
1、增强人际吸引的魅力:培养个人强有力的内部刺激,激发了个体内、高尚品质;学会人际协调
外资源,在这一阶段,人们尝试使用
2、学会与人共处的艺术:学会交谈紧急问题解决机制,问题也许会被重的技巧;注意倾听;学会争吵与批评;新界定或被放弃,而那些肯定无法实善用幽默;富有恻隐之心;在交往中现的部分会被彻底放弃;
4、如果问得到快乐。
题继续存在,并且既不能被解决也无
3、培养与人交往沟通的能力:学会法避免,紧张持续上涨,巨大的失衡与不同类型的人相处;选择有效解决状态出现了。
人际冲突的方式;
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目的在于:防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的表现: 止过激行为的发生;促进交流,鼓励
1、自卑与退缩是大学生人际交往障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鼓碍的最主要表现;
励其回复自信心和正确的自我评价;
2、优越感的消失与自我迷失也是许提高适当的建议,促进问题的解决;多大学生常遇到的交往障碍问题; 提高适当的医疗帮助,处理昏厥、情
3、性格发展不完善所致的“自我孤感休克和激动状态。
立”是人际交往障碍的另一种表现。大学生危机干预的一般措施:
1、解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的原因: 决问题的行为;
2、特殊反应的能力;
1、家庭教育观念的偏差;
2、学校教
3、内在应对机制的动员;
4、解决事育和社会发展的脱节;
3、大学生自件后果的行为。
身原因。
常见的心理危机:
1、躯体疾病引发对大学生人际关系交往问题的调适: 的心理危机及干预;
2、失恋引发的1、努力培养利他奉献的价值观;
2、心理危机及干预;
3、亲人丧亡引发悦纳自己,接受他人;
3、消除人际的心理危机及干预;
4、自杀的危机关系中的不良心理;4,学习人际交干预
往的技巧。
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和干预机制的挫折的类型:
1、根据引发挫折因素建立:
1、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机制的发生顺序有需求挫折、行动挫折和的建立;
2、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目标挫折;
2、根据引发挫折的构成制的建立。因素有缺乏挫折、损失挫折和阻碍挫 折;
3、根据挫折产生的原因有外部 挫折和内部挫折;
4、根据挫折对人的影响程度有一般性挫折和严重性挫折;
5、根据挫折的内容和性质有各种具体性挫折。挫折的心理反应:
1、非理智性消极反应:焦虑、攻击、逃避、冷漠、退化、固执和幻想;
2、理智性积极反应:坚持目标,排除障碍;调整目标,修正行为; 大学生挫折心理的成因:
1、大学生挫折心理产生的外部因素:自然环境因素;学校环境因素;社会环境因素;家庭环境因素
2、大学挫折心理产生的内部因素:生理因素;心理因素; 大学生挫折心理的应对
1、提高大学生自身的挫折承受力: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完善自我;调节心态和情绪;合理运用心理防御机制;塑造完善的人格;积极主动地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
2、完善社会支持系统,为大学生应对挫折创设良好的环境:学校,改善校园硬件环境、营造良好的人际环境、改善学校的管理方式、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家庭,更新家庭教育观念、父母要做好榜样作用、要营造良好、温馨的家庭教育环境。
心理危机的分类:根据心理危机的性质有发展性危机、境遇性危机和存在
第四篇:中学生心理挫折及教育
中学生心理挫折及教育
学生的心理挫折严重影响了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和教学目标的实现。有挫折感的学生,如果不能正确疏导,往往意志消沉,情绪低落,甚至一蹶不振,产生的负面影响也可能影响本人的一生,在学生的管理活动中,对其应给予充分的重视,防患于未然,对不可避免的挫折应及时把握事态的发展,做好消极因素向积极因素的转化。
所谓心理挫折就是人们在从事有目的的实践活动中,由于主观或客观方面的原因,其动机不能得到满足,目的不能实现时所产生的情感情绪状态。造成学生心理挫折的原因较复杂,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新的环境不适应
由小学到初中是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一次飞跃.首先初中阶段与小学相比学科增多,内容加深,每门学科有不同的教师;其次进入中学以后,人际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化,同班同学来自不同的小学或不同的地区,再次由于小学阶段课程少,在教师教育和家长要求下,绝大多数的学生成绩优秀,表现也较好,经常得到老师的和家长的表扬和夸奖,进初一后仍沉浸在小学阶段的光荣感中,不能及时适应中学阶段的学习,当发现自己落后了,就会怪这怪那,从而放纵自己,不思学习,不求进取,造成心理挫折。
二、心理品质的不成熟
正处在少年期向青春期转变过程中的中学生,心理发育大大落后于生理的发育,他们外表虽然逐渐具有了成人的体态,但心理上仍带有孩子的烙印。一般地他们都不客观地评价自己,再加上这个时期剧烈发展着自尊、自立、友谊、交往、公正、自我实现等社会性需要,使他们不容易理性地对待危机和处理矛盾。往往会因身材的高矮,体态的胖瘦,长相的缺撼,学习成绩的落伍以及意外的刺激而导致怯懦、自卑、孤僻、离群、意志消沉等不良倾向,他们中有的人会因此放弃追求的目标,逃避现实,从而造成心理挫折。
三、家庭教育的不适当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教师,我国几千年来中华民族遗留下来的文化传统,反映在当前独生子女家庭的便是不可忽视的“温室”教育。父母对子女过份照顾、溺爱和娇惯,使学生缺乏足够的责任感和忍耐力,形成了以我为中心的价值观念。有的学生某些方面有困难请同学帮忙,同学动作稍慢或“指挥”不动其它同学时便闷闷不乐,好象失了面子,误认为自己无能;有的不合理的要求得不到满足便认为教师看不起自己,是和自己过不去;有的缺少自知之明,不能客观地认识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表现在日常生活中缺乏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遇到失败便自暴自弃,听之任之,遇难而退束手无策,从而造成心理挫折。
四、教师的评价不全面
当前仍有部分教师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同时,仍然热衷于“应试”教育,对学生的评价仍然是单一的,全面教育已沦为智育,而智育又以分数至上,将学生按分数的高低进行优劣排队,“三好”变“一好”,“一好”就全好,这不仅‟造就了一批牺牲其它发展为代价而换取„智育低效增长‟的„优等生”,也“造就了往往以勇敢、热爱劳动以及具有其它特长的所谓„差生‟。由于教师评价的偏差,促使我们不知不觉都有可能给“优等生”或“差生”造成心理挫折。
心理挫折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就对学生本人来讲,会造成意志消沉,学习消极,1
逃避现实。对学校来讲,会表现为怨天尤人,嫉妒冷酷,会给学校在今后的教育上带来一定的麻烦。目前,中学仍有一部分学生厌学情绪较高,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于心理挫折造成的,笔者认为,对具有心理挫折感的学生,应加强这几个方面的教育。
1.尊重学生,引导学生树立自信。(1)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对学生来讲,最好的教师是在教学活动中忘记自己是教师,而把自己的学生视为朋友,志同道合者的那种教师”。教师传授知识能力的同时,要给予学生刚关怀、尊重和理解,使学生感到你是良师益友,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师要把微笑带进教室,要用和蔼的目光覆盖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到自己是被重视和关注的,尤其是具有心理挫折感的学生,教师更要给予支持、鼓励、关心和同情,从而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创造一个愉悦轻松的教育教学氛围。(2)教师要正确对待学生的成功和失败,同时还要创造给每个学生获得成功的机会。成功的体验对动机的激励作用大于失败的体验,尤其是对有心理挫折感的学生来,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会导致对学习丧失信心,从而产生厌学情绪:而一次又一次的成功则能成为学习的强大动力,初中生,对成功的事情易感兴趣,易产生成功感和自我满足感,并愉悦其整个身心。这时我们更要注意积极引导,促使他们在得意中不断追求成功,而对暂时失败的学生我们千万不能讽刺、挖苦,应更好地耐心地帮助他们寻找失败的原因,对他们改正后取得的成功,同样给予肯定表扬和鼓励,对他们在乎时的一切活动中;表现出哪怕是很少的闪光点,我们都要倍加呵护,对每个人来说,其成功与失败并存,信心越大成功的希望也就越大,成功了也越有信心,则能形成良性循环,反之则形成恶性循环,将会影响人的一生。
2.交流情感,引导学生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大家知道,情感是通过交流触发人们积极的情感体验,唤起人们自我教育的主动性,促使人们在互相信赖,彼此尊重的心理基础上,将正确的认识转化为自觉行为的教育方法,情感交流是人们一种有目的的活动,这种活动的目的性一般是由交流双方的内在需要所决定的,并具有多样化的特点。例如:当人们处在悲痛的情绪状态时,往往希望通过情感交流唤起别人的同情,使自己痛苦的心灵得到慰藉;当人们处在喜悦的情绪状态时往往通过情感交流与别人一起分享自己的愉快和快乐;当人们处在忧愤的情绪状态时,又往往希望通过情感交流,使别人对自己表示同情,理解和支持。作为教育方法的情感交流当然不排斥上述多样的目的。因为如果忽略了人们在一般情感交流那些直接的具体的目的,其教育也就无法普遍进行,通过给青少年以积极、健康的情感信息,促使他们在情感方面得到良好的发展,并由此引导他们产生正确的行为。多年的教师工作使我们懂得,我们积极的、健康的情感交流是给人鼓舞,催人奋起,促人进步的情交流,能使人在挫折中看到希望,在失败中获得成功.
3.根据个体差异,引导其发挥特长。造成学生的心理挫折与个体的差异也紧密相关,学生之间的差异是普遍存在的事实,作为教师应善于发现学生的特长,并且促进其独特的发展,不能用同样的尺度来要求一切并要求于所有的学生,事实上有些造成心理挫折的学生,正是因为其独特风格不被教师认同而不受欢迎。.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不要让任何一颗心灵的火药未被点燃,面要使一切的天赋和才能都能最充分的发挥出来”。教师应在班上引导其它学生客观、实事求是地看待生活,学习上的失败的学生,应给他们
创造条件并形成一种关心,激励他们奋发向上的良好舆论氛围,让他们充分显露出自己的才能,增强信心,重树勇气。如;有位“电脑迷”的学生,原在班上各方面的表现、学习都较好,自从迷上了电脑,认为自己比别人强,不服从教师管理,同学问的关系也开始紧张,经常迟到,成绩下降,影响班级荣誉,心理开始发生偏差,针对这种情况,我首先找他谈话交心,采取正面诱导,其次想法发挥他的特长;一是安排他做课外兴趣小组的辅导员,二是让他准备一篇演讲稿——(我熟悉的电脑》,并在班会上为大家演讲,正当同学们喷喷称羡这位同学懂得如此多的电脑知识时,我又因势利导,组织大家讨论“过度玩电脑‟好不好?一番“论战”以后,即使大家重新认识这位同学,又使这位同学认识了玩电脑的利和弊,从而自觉把自己的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上,在期终考评中,得到同学们的好评。
4.通力协作,帮助学生克服心理挫折.班主任与各课任教师必须形成合力,同时与家庭、社会密切配合,调动和借助各方面的力量,共同矫治学生中出现的心理挫折。
学校应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举办心理知识讲座等,班主任应与任课教师紧密联系,及时向他们介绍班级学生情况,只要发现学生有异常表现,及时向任课教师通报,求得他们的协作,共同做好化解工作,另一方面通过家访,邀请学生家长来校等多种形式与家长沟通,对学生身体、爱好、兴趣、经历等进行深入的了解,和家长一起针对学生心理挫折的原因,共同制定矫治方案,帮助他们树立起生活、学习的信心,激发他们奋发向上的精神,力争反败为胜,重塑一个新的自我。
第五篇:当代中小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
当代中小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
哈尔滨学院顾群
前 言
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中国教育报的资料显示:国内的心理学和教育工作者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做了大量调查研究,发现当前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小学生有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占总数的10%左右;初中生占15%左右;高中生约为19%。他们普遍存在着嫉妒、自卑、任性、孤僻、焦虑、逆反心理、情绪反常、神经衰弱、社交困难、学习不良、学校恐怖、吸烟酗酒,乃至自杀、犯罪等心理行为问题。
广州市1994年对1000名青少年的调查发现,有53.2%有心理行为问题;1997-1998年中科院心理所的专家对北京市8869名青少年的调查发现,存在心理行为问题的比率为 32.0%。
2000年北师大课题组在北京、河南、重庆、浙江、新疆等五个不同地区抽样选取16472名中小学生,调查结果表明,小学生有异常心理问题倾向的比例是16.4%,有严重心理行为问题的比例是4.2%;初中生有异常心理问题倾向的比例是14.2%,有严重心理行为问题的比例是2.9%;高中生有异常心理问题倾向的比例是14.8%,有严重心理行为问题的比例是
2.5%。
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点
一、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点
(一)小学儿童的认知发展(注意、记忆和思维发展)
(二)小学儿童的情绪、情感发展(情绪的调节控制能力增强,冲动性减弱;情绪、情感的内容不断丰富,社会性成分不断增加;高级情感进一步发展)
(三)小学儿童的社会性交往发展(亲子交往、同伴交往与同伴团体、师生交往)
二、中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点
(一)性别角色自我观念强烈(爱照镜子、关心自己的长相及体态、对时装、美容广告和杂志感兴趣)
(二)寻求与异性交往,行为群体化和社会化(对异性好奇、关注,开始寻求与异性交往,有性爱追求,部分学生开始初恋。集体或小团体的归属动机强烈,喜欢社交。)
(三)情绪体验丰富,情感体验差(已具备了人类所有的情绪体验,但情感的内心体验还较差,情感的广度与深度也较差)
(四)身心发展不平衡,行为易受挫和失误(心理发展的危险期)
(五)智力发展接近高峰状态
(六)对前途憧憬,寻求志愿定向和职业选择
(七)人生观、世界观初步确立
当代中小学生的主要心理问题
一、学习问题
学习障碍厌学症学校恐怖症考试综合症
二、情绪问题
焦虑症强迫症选择性缄默症自闭症
三、儿童行为问题
吸吮手指咬指甲癖逃学过分任性
四、品行问题
攻击性行为破坏性行为说谎偷窃
五、性格问题
自我中心自卑怯懦急燥
学习问题——学习障碍
学习障碍(Learning Disability)是指在听、说、读、写、推理或数学等方面的获取和应用上表现出显著困难的一群不同性质的学习异常者的统称。
学习障碍的成因:内在的中枢神经系统的缺陷;环境的不利影响(都市小家庭的生活方式、溺爱);学校教育的误区。
学习障碍的类型: 书写障碍、阅读障碍、数学障碍和注意力缺损多动障碍。注意力缺损多动障碍
注意力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简称ADHD)过去被称为多动症,是一种在儿童期早年发生的并具有遗传特性的发展性精神障碍。以注意力缺损、多动、冲动、唤醒不足、角色管理失控行为为主要表现特征的行为——情绪的综合症候群。
成因:是由多种生物因素、心理和社会因素所导致的,特别是执行功能上的缺损等。
表现: 上课不能注意听讲;很难静坐,手脚常有不停的动作,或在座位上扭动;易受外界干扰而分散注意力;粗心大意;不能按要求做事情;行为表现冒险性强,做事缺乏考虑。
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尊重学生的人格,与学生建立起和谐、平等、民主、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实现教育的人性化。
2.张扬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独立思维的意识和创新精神,实现教育的个性化。
3.教师要采取多鼓励少批评的教育策略,严禁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心理惩罚或经济惩罚,实现教育的艺术化。
教师要做到三多教育:
多尊重,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多激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多期待,激发学生的上进心
三个不批评:
无意识犯错误不批评
早晨犯错误不批评
家长或众人面前不批评
世上有两种人:一种人别人因他的存在而痛苦,另一种人别人因他的存在而快乐,批评家就属于前一种,他多么可怜,赞赏家就属于后一种,他多么可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