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三讲

时间:2019-05-14 01:34: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三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三讲》。

第一篇: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三讲

一、概念解释

1.最近发展区:儿童还不能独立地完成任务,但在成人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等形式,却能够完成这些任务,这种儿童在指导下借助成人的帮助所能达到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独立活动中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2.图式:皮亚杰用图式这一概念来表示一种认知结构或者心理结构,是指支配儿童行动的心理模式,儿童通过这种认知结构感性地适应并组织他们周围的环境。

3.同化:指把环境因素纳入有机体已有的图式或认知结构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动作。

4.顺应:指改变主体已有的图式或认知结构以适应客观变化。

5.客体永久性:又叫“客体永恒性”,是指儿童脱离了对物体的感知而仍然相信该物体持续存在的意识。

6.自我中心:儿童只能够从自己的角度理解事物,不能把自己放在他人的角色中或不能明白他人的感觉。

7.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

8.发散性思维:发散性思维是一种从不同的方向、途径和角度去设想,探求多种答案,最终使问题获得圆满解决的思维方法。

9.认知发展:认知发展是人类个体的认知在婴儿至青少年时期中的发展。

10. 支架:是指在学习过程中,给予儿童的帮助(就像婴儿学习走路,父母总是要给与一定的搀扶,或者提供一个学步车,但走路还是婴儿自己学会的)。

11.私语:指儿童早期发展的一种非常重要的言语发展现象,皮亚杰最早发现了这种现象,称为“自我中心的语言”,即当幼儿遇到有困难的任务时,会不断地对自己说话,这是在重述他人以前提供给他们的帮助和建议,随着个体的发展,自言自语会变成无声的,但它仍很重要。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

1.按照皮亚杰的理论,儿童在___C____阶段能完成守恒任务。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2.在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理论中涉及的概念有___C____。

A.关键期 B.观察学习C.最近发展区 D.图式

3.掌握字词概念的转折点是___B____.

A.初中一年级 B.初中二年级 C.高中一年级 D.高中二年级

4.进入___C___以后,个体的抽象逻辑思维由经验型向理论型的转化初步完成,标志着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趋向成熟。

A.童年期 B.少年期 C.青年初期 D.成年期

三、填空题

1.按照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把新感知的材料或经验纳入到已有图式中以理解新事物的过程”被称作是____同化_____。

2.在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理论中,在教育与发展方面提出的三个问题是___“最近发展区”思想______、____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_____ 和 ____关于学习的最佳期限问题_______。

3.发散性思维的的特点是___流畅、变通、独特。

4.初二是___机械识记______向____理解识记___过渡的转折时期。

四、判断正误

1.皮亚杰认为,客体永久性形成于前运算阶段。答:错。形成于感知运动阶段。

2.在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理论中,他提出开始某一种教学,必须以成熟和发育为前提,走在心理机能形成的前面。答:对。

3.高中阶段,个体的抽象记忆已占绝对优势,具体记忆则完全消退。答:错。到了高中阶段,个体的抽象记忆虽已占绝对优势,但具体形象记忆仍然具有重要作用,它为理解抽象材料提供必要的感性支持,是抽象记忆发展的基础。

4.“此矛锋利,无坚不摧”,“此盾坚固,任刺不入”。违反了逻辑法则中的矛盾律的原理。

答:错。“此矛锋利,无坚不摧”,“此盾坚固,任刺不入”是违反了排中律的原理。

5.创造性思维过程有五个阶段:定向阶段、准备阶段、酝酿阶段、顿悟阶段、验证阶段。

答:错。只有四个阶段,分别是准备阶段、酝酿阶段、顿悟阶段、验证阶段。

五、简答题

1.个体认知发展的基本特点。

答:个体认知发展的基本特点是连续性与阶段性的对立统一。一方面,个体的认知发展是一个连续的、渐进的过程,是量的积累过程。另一方面,个体的认知发展又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不同年龄的个体的认知水平存在明显的差异,因而又有质的飞跃。个体的认知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再由质变到量变的过程。

2.认知发展的条件都有哪些。

答:个体的认知发展既受遗传素质和生理成熟的影响,又受环境和教育的制约。遗传素质和生理成熟只是认知发展的必要条件,它们只能提供发展的可能性。它不是个体认知发展的心理原因,也不能决定个体心理发展的方向和水平。对个体认知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个体所处的环境。在环境因素中,个体的社会生活条件对个体的认知发展影响最大,其中,教育起主导作用。教育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儿童实施影响。环境和教育不是机械地决定儿童的心理发展。环境和教育都是外因,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3.简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

答:认知发展就是个体在和环境的交互作用中,认知结构不断形成和更新的结果。皮亚杰提出,儿童认知发展必须经历四个独特的本质完全不同的阶段。即: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和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上)。

4.比较皮亚杰的“自我中心的语言”和维果斯基的“私语”概念。

答:皮亚杰认为“自我中心的语言”是儿童不能进行观点采择的结果。而维果斯基认为自言自语有助于个体将共享的知识变成个人的知识,是复杂认知能力形成的基础。当幼儿遇到有困难的任务时,会不断地对自己说话,这是在重述他人以前提供给他们的帮助和建议。随着个体的发展,自言自语会变成无声的,但它仍很重要。事实上,近来的研究表明,使用自言自语的儿童在学习复杂任务时要比其他儿童更有效。维果斯基指出,儿童是通过结合他人与自己的言语,利用自身的言语来解决问题。因而,对话和讨论是儿童用来学习的重要方式。

5.简述青少年思维的发展。

答:青少年思维发展的基本模式是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再到辩证思维的过渡。其主要特点是逐步的符号化。与小学儿童相比,青少年思维发展了抽象的、科学的思维能力,概括力增强,自我意识成分增多,思维的反省性和监控性明显提高,辩证思维增强,思维创造性得到发展。

6.简述青少年记忆发展的一般特点。

答:青少年记忆发展的一般特点是1.有意识记占主导地位;2.理解识记逐渐成为主要的识记方法;3.抽象记忆占优势。

六、论述与案例解析题

1.阐述青少年认知发展对教学的意义。

答:

一、认知发展与教学目标、内容及方法的关系:

(一)认知发展是确定教学目标的依据。教学目标的选择要符合并促进青少年自身的身心发展,尤其是认知发展的水平。要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即“跳一跳摘得到”。教学不能只适应发展的现有水平,走在发展的后面,而应适应最近发展区,从而走在发展的前面,并最终跨越最近发展区而达到新的发展水平。教师的适时适当的指导也很重要。其次,个体的认知发展具有阶段性和连续性相统一的特点,因此,在选择教学目标时不能跨越认知发展的年龄阶段或者忽视认知发展的顺序性与系统性。再次,要能根据青少年认知发展的年龄特点选择适时促进相应认知能力的发展的目标。

(二)认知发展是组织教学内容的依据。教育内容是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其中,学习者的认知发展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有重要的影响。由于青少年的想象更富于现实性,所以将科学知识与生活中具体的事例相结合,显示出抽象知识的现实实用性,这更能激发青少年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在创新性培养方面,就不仅要注重学科知识的真理性一面,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学科知识,但也要又让学生去“发现”、去思考。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可以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史实和事例中,精心选择一些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的素材。

(三)认知发展是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青少年感知觉的随意性较强,观察的持续性也有了很大发展,他们有较高的自觉性,能主动制订观察计划,有意识地进行集中持久的观察,并能对观察活动进行自我监控。根据这些认知发展的特点,在对青少年的教学中,可以大量使用言语符号、视觉符号等方式来传递知识。想象、动作思维等方面的发展又能帮助青少年完成相应的实验,如初、高中的化学和物理等学科的实验,将抽象的理论知识演化为实物操作。

二、根据青少年认知过程发展的特点组织教学。认知发展水平限制教学。任何知识的获得都必须通过学生主动的同化才能有可能实现,而主动的同化则须以适当的运算结构的存在为前提,教学应根据青少年认知发展抽象水平占优势的特点进行。教学要促进认知发展,教学虽然要适应青少年认知发展的水平,但不能一味地被动适应,要主动地促进青少年认知的发展,促使他们向更高阶的阶段发展。所以,了解青少年认知发展对教学活动的有效实施有重要意义,根据青少年注意、记忆、思维等的发展特点,合理地组织教学,就能够提高教学的效果。

2.论述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理论及其对教学的意义。

答:维果斯基认为,人类认知在本质上是社会文化的,会受到文化传递给个体的信仰、价值观和智力适应工具等的影响,社会文化、社会互动与言语在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维果斯基的理论对教学的影响(1)学习者是自主积极的“学徒式学习者”。(2)学生的学习是受背景影响的(3)为了确保教学的有效性,教学应向学生提供挑战性认知任务和支架(4)教学是一个相互作用的动力系统学生学习的必要条件是在适当水平内的教学,和有一定指导的社会环境。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作用的社会关系,是学习的重要因素;教师作为学生的指导者。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知识,学生的发展又为教师提供新的教学任务。

第二篇: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第一讲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第一讲 练习题

134343慕明媛

一、概念解释

1.青春期:青春期(puberty)主要是一个生物学术语,反映的是个体在青少年时期生理的变化。主要指从个体第二性征出现到生育功能发育成熟的这一阶段。青春期发育存在性别差异,女生的青春期大约是在11-14岁,男生的青春期大约是在12-15岁。

2.青少年:青少年在英文中是“adolescence”,其含义是“成长为成年人”(grow up intoadulthood)。青少年期是人生发展的过渡期,是指11-20年龄段或11-22年龄段。青少年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青少年早期(11-14岁),初中阶段,即少年期阶段;青少年中期(15-18岁),高中阶段,即青年初期。青少年晚期(19-22岁),大学阶段,即青年中期。

3.发展:发展是个体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过程中连续的和系统性的变化,包括生理、认知和社会情感等多方面的变化。

4.心理发展:心理发展包括认知与语言的发展、人格与社会性发展等,其中认知发展是指儿童青少年的注意、观察、记忆、想象、思维与学习等方面的成长与进步;语言发展则指儿童青少年习得语言系统,并达到比较高的水平。

5.认知发展:认知发展是指儿童青少年的注意、观察、记忆、想象、思维与学习等方面的成长与进步。

6.社会性发展:社会性的发展是指儿童青少年的性格、道德品质、自我意识、社会行为的成长与转变。

7.心理发展特征:指心理发展由一个不断地由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中,所体现出的连续性和阶段性、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不平衡性、普遍性和差异性等特征。

8.生物性过渡:指青少年经过一系列的生理身体的变化,在生理上基本完成了从儿童向成人的过渡。

9.认知过渡:认知发展是心理发展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同时它还是个体情感、道德、人际交往、社会行为等其他领域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10.社会性过渡:指青少年随着生理成熟和思维能力的变化,他们逐渐实现社会角色和社会地位的过渡。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

1.青少年时期是人生发展的(B)。

A.高峰期B.过渡时期C.迷茫时期D.黄金期

2. 心理发展具有(C)与顺序性。

A.不平衡性B.阶段性C.方向性D.差异性

3.(A)是脑细胞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能保证感觉冲动的顺利传导。

A.髓鞘化B.突出修剪C.神经系统D.生物成熟

4.大脑最晚发育成熟的是(D)。

A.枕叶B.顶叶C.颞叶D.额叶

5.(C)思维保证了青少年能够运用科学的假设检验来解决问题。

A. 逻辑性B.抽象性C.可能性D.具体性

三、填空题

1.青少年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青少年早期即_少年期阶段、青少年中期即青年初期、青少年晚期即大学阶段。

2.儿童青少年的发展包括__生理成长和_心理发展__两个方面。

3.心理发展具有连续性,也具有__阶段性_。

4. 布朗芬布伦纳归纳出了五个生态系统,分别为: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外层系统、宏观系统和时序系统。

5. 青少年是人生的一个过渡时期,这种过渡性主要表现在生物性过渡、社会性过渡和认知过渡_三个方面。

四、判断正误

1.一般而言,男生的青春期要比女生早。(错)

2.心理发展具有平衡性。(对)

3.格赛尔的双生子爬梯实验说明心理发展会受到学习的影响。(错)

4.大脑两个半球的功能是不对称的。(对)

5.青少年体内激素变化对对青少年心理与行为产生影响。(对)

6.社会对青少年的定义会对青少年的社会性产生很大的影响。(对)

五、简答题

1.青少年与青春期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答:青少年在英文中是“adolescence”,其含义是“成长为成年人”(grow up intoadulthood)。青少年期是人生发展的过渡期,是指11-20年龄段或11-22年龄段。青少年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青少年早期(11-14岁),初中阶段,即少年期阶段;青少年中期(15-18岁),高中阶段,即青年初期。青少年晚期(19-22岁),大学阶段,即青年中期。因此青少年时期包括从初中阶段到高中到大学阶段的时期。这里讲的青少年是指初中与高中阶段的时期,即初中生与高中生。青春期(puberty)主要是一个生物学术语,反映的是个体在青少年时期生理的变化。主要指从个体第二性征出现到生育功能发育成熟的这一阶段。青春期发育存在性别差异,女生的青春期大约是在11-14岁,男生的青春期大约是在12-15岁。

2.心理发展及其一般特点是什么?

答:心理发展包括认知与语言的发展、人格与社会性发展等,其中认知发展是指儿童青少年的注意、观察、记忆、想象、思维与学习等方面的成长与进步;语言发展则指儿童青少年习得语言系统,并达到比较高的水平。它具有一定连续性和阶段性、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不平衡性、普遍性和差异性等特征。

3.遗传与环境对青少年心理发展有何影响?

答:遗传与生理成熟是发展的生物学前提和基础。遗传基因为儿童身心发展提供了一个基本的序列图谱。在遗传素质的基础上,儿童心理的发展才有可能,同时遗传确定了发展上的基本时间进程。发展也是成熟的结果。

遗传与成熟是发展的前提与基础,环境与教育是发展的决定性因素。遗传具有稳定性,发展的可塑性和发展的空间由环境和教育提供,发展的水平与内容主要是环境与教育作用的结果。

4.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过渡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过渡性是青少年心理发展的最根本特点,与其它阶段比,青少年期的发展具有三大特点:青春期的开始,各项生理机能逐渐成熟;思维能力迅速发展;向新的社会角色转变。主要分为认知过渡、社会性过渡和生物性过渡。

六、论述与案例解析题

1.理解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点对教育教学有什么意义?

答:理解儿童青少年的发展对教师重要吗?教学需要理解儿童青少年的发展特征吗?如果认为教师仅是自然科学、数学、语言、艺术、社会研究等领域的知识专家,他们有充分的知识贮备就足够了,那么也许这些有关儿童青少年发展的知识就不重要。

但有效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如何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如何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不了解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教育教学活动就非常被动。教师应该既是专门领域的专家,又是能够有效帮助学生学习的专家。

教育教学要依据儿童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顺序性,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进行。要“循序渐进”不要“拔苗助长”。依据儿童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要求教育教学要根据不同的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提出不同要求,采用不同的内容和方法,也要作好各个阶段教育教学工作的衔接。依据儿童青少年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即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速度和成熟水平是不相同的,具有不平衡性,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有的方面在较早阶段就能达到较高水平,有些方面则要成熟得晚些等等。教育教学要适应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各个方面的成熟期和敏感期,不失时机地进行教育教学,取得最佳效果。依据儿童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教育教学既要看到儿童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稳定性,把它作为施教的出发点和依据;同时又要看到可变性,尽量创造良好的社会和教育条件,充分挖掘潜力,使之更快更好地发展。此外,依据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在教育教学中应该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

作为教师要认真思考以下问题:发展是连续的,但又有不同的速度,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发展是有序的,具有方向性;个体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具有个体差异。发展受成熟的影响和制约,遗传素质和生理成熟是发展的重要前提,尤其是大脑的发育成熟是儿童认知与言语发展的基础。学习、经验决定儿童心理发展的内容和水平,环境与教育的适当性能够为儿童的最佳发展创造条件。

2.分析遗传与环境对心理发展影响的辩证关系。

答:遗传与生理成熟是发展的生物学前提和基础。遗传基因为儿童身心发展提供了一个基本的序列图谱。在遗传素质的基础上,儿童心理的发展才有可能,同时遗传确定了发展上的基本时间进程。发展也是成熟的结果。

遗传与成熟是发展的前提与基础,环境与教育是发展的决定性因素。遗传具有稳定性,发展的可塑性和发展的空间由环境和教育提供,发展的水平与内容主要是环境与教育作用的结果。

遗传与环境因素对心理发展的作用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单纯由遗传决定或由环境决定的心理发展几乎是不存在的。环境对于某种心理特性或行为的发生发展所起的作用,往往有赖于这种特性或行为的遗传基础。由于个体心理发展的内部条件(如遗传基础、成熟水平等)不同,环境的效应也就不同。同样,遗传作用的大小也依赖于环境变量。此外,遗传和环境对心理发展的相对作用在个体发展的不同阶段和不同领域都不一样。在发展的低级阶段,一些较简单的初级心理机能(如感知、动作、基本言语等),遗传与成熟的制约性较大;而较复杂的高级心理机能(如抽象思维能力、道德、情感等),则更多地受环境和教育的制约。

遗传与环境对心理发展的相互作用可以理解为发展的可能性与现实性之间的辩证关系。个体的生物遗传因素规定了发展的潜在可能范围,环境教育条件则确定了发展的现实水平。这其中,潜在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离不开环境与教育条件。一般情况下,正常健康儿童发展的潜在可能性是相当广阔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环境条件的有利与否对个体发展的现实水平起了更为重要的作用。

第三篇:青少年心理发展与健康第一讲[推荐]

一、概念解释 1.青春期

青春期(puberty)主要是一个生物学术语,反映的是个体在青少年时期生理的变化。主要指从个体第二性征出现到生育功能发育成熟的这一阶段。

2.青少年

青少年在英文中是“adolescence”,其含义是“成长为成年人”(grow up intoadulthood)。青少年是指初中与高中阶段的时期,即初中生与高中生。3.发展

个体发展是个体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过程中连续的和系统性的变化,包括生理、认知和社会情感等多方面的变化。4.心理发展

心理发展包括认知与语言的发展、人格与社会性发展等。

5.认知发展

认知发展是指儿童青少年的注意、观察、记忆、想象、思维与学习等方面的成长与进步。

6.社会性发展

是指儿童青少年的性格、道德品质、自我意识、社会行为的成长与转变。7.心理发展特征

连续性和阶段性、连续性和阶段性、不平衡性、普遍性和差异性 8.生物性过渡

个体一生经历两个生长发育的高峰期,一是从受精卵开始到一岁左右;二是在10-20岁的青少年期。

9.认知过渡

认知发展是心理发展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同时它还是个体情感、道德、人际交往、社会行为等其他领域发展的基础和前提。10.社会性过渡

随着青少年的生理成熟和思维能力的变化,他们的社会角色和社会地位也随之发生变化。

二、单项选择题 BCADC

三、填空题

1.青少年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青少年早期即初中阶段、青少年中期即高中阶段、青少年晚期即大学阶段。

2.儿童青少年的发展包括生理成长和心理发展两个方面。

3.心理发展具有连续性,也具有阶段性。

4.布朗芬布伦纳归纳出了五个生态系统,分别为: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外层系统、宏观系统和时序系统。

5.青少年是人生的一个过渡时期,这种过渡性主要表现在生物性过渡、认知过渡和社会性过渡三个方面

四、判断正误 ×××√√√

五、简答题 1.青少年与青春期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答:青少年在英文中是“adolescence”,其含义是“成长为成年人”(grow up intoadulthood)。青少年期是人生发展的过渡期,是指11-20年龄段或11-22年龄段。青少年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青少年早期(11-14岁),初中阶段,即少年期阶段;青少年中期(15-18岁),高中阶段,即青年初期。青少年晚期(19-22岁),大学阶段,即青年中期。因此青少年时期包括从初中阶段到高中到大学阶段的时期。这里讲的青少年是指初中与高中阶段的时期,即初中生与高中生。青春期(puberty)主要是一个生物学术语,反映的是个体在青少年时期生理的变化。主要指从个体第二性征出现到生育功能发育成熟的这一阶段。青春期发育存在性别差异,女生的青春期大约是在11-14岁,男生的青春期大约是在12-15岁。

2.心理发展及其一般特点是什么?

答:心理发展包括认知与语言的发展、人格与社会性发展等。一般特点:

(一)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

(二)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

(三)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

(四)心理发展的普遍性和差异性。

3.遗传与环境对青少年心理发展有何影响? 答:遗传与生理成熟是发展的生物学前提和基础。遗传基因为儿童身心发展提供了一个基本的序列图谱。在遗传素质的基础上,儿童心理的发展才有可能,同时遗传确定了发展上的基本时间进程。遗传与成熟是发展的前提与基础,环境与教育是发展的决定性因素。遗传具有稳定性,发展的可塑性和发展的空间由环境和教育提供,发展的水平与内容主要是环境与教育作用的结果。

4.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过渡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过渡性是青少年心理发展的最根本特点,与其它阶段比,青少年期的发展具有三大特点:青春期的开始,各项生理机能逐渐成熟;思维能力迅速发展;向新的社会角色转变。

六、论述与案例解析题

1.理解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点对教育教学有什么意义?

在我们的教学当中,要能做到有效教学,那么一个重要方面是如何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如何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不了解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教育教学活动就非常被动。教师应该既是专门领域的专家,又是能够有效帮助学生学习的专家。

教育教学要依据儿童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顺序性,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进行。要“循序渐进”不要“拔苗助长”。依据儿童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要求教育教学要根据不同的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提出不同要求,采用不同的内容和方法,也要作好各个阶段教育教学工作的衔接。依据儿童青少年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即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速度和成熟水平是不相同的,具有不平衡性,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有的方面在较早阶段就能达到较高水平,有些方面则要成熟得晚些等等。教育教学要适应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各个方面的成熟期和敏感期,不失时机地进行教育教学,取得最佳效果。依据儿童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教育教学既要看到儿童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稳定性,把它作为施教的出发点和依据;同时又要看到可变性,尽量创造良好的社会和教育条件,充分挖掘潜力,使之更快更好地发展。此外,依据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在教育教学中应该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

作为教师要认真思考以下问题:发展是连续的,但又有不同的速度,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发展是有序的,具有方向性;个体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具有个体差异。发展受成熟的影响和制约,遗传素质和生理成熟是发展的重要前提,尤其是大脑的发育成熟是儿童认知与言语发展的基础。学习、经验决定儿童心理发展的内容和水平,环境与教育的适当性能够为儿童的最佳发展创造条件。

2.分析遗传与环境对心理发展影响的辩证关系。

遗传与生理成熟是发展的生物学前提和基础。遗传基因为儿童身心发展提供了一个基本的序列图谱。在遗传素质的基础上,儿童心理的发展才有可能,同时遗传确定了发展上的基本时间进程。遗传与成熟是发展的前提与基础,环境与教育是发展的决定性因素。遗传具有稳定性,发展的可塑性和发展的空间由环境和教育提供,发展的水平与内容主要是环境与教育作用的结果。

遗传与环境因素对心理发展的作用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单纯由遗传决定或由环境决定的心理发展几乎是不存在的。环境对于某种心理特性或行为的发生发展所起的作用,往往有赖于这种特性或行为的遗传基础。由于个体心理发展的内部条件(如遗传基础、成熟水平等)不同,环境的效应也就不同。同样,遗传作用的大小也依赖于环境变量。此外,遗传和环境对心理发展的相对作用在个体发展的不同阶段和不同领域都不一样。在发展的低级阶段,一些较简单的初级心理机能(如感知、动作、基本言语等),遗传与成熟的制约性较大;而较复杂的高级心理机能(如抽象思维能力、道德、情感等),则更多地受环境和教育的制约。

遗传与环境对心理发展的相互作用可以理解为发展的可能性与现实性之间的辩证关系。个体的生物遗传因素规定了发展的潜在可能范围,环境教育条件则确定了发展的现实水平。这其中,潜在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离不开环境与教育条件。一般情况下,正常健康儿童发展的潜在可能性是相当广阔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环境条件的有利与否对个体发展的现实水平起了更为重要的作用。

第四篇:青少年认知发展与教学第三讲 练习题

第三讲 练习题

一、概念解释

1.最近发展区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2.图式

表示一种认知结构或者心理结构,是指支配儿童行动的心理模式

3.同化

指把环境因素纳入有机体已有的图式或认知结构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动作

4.顺应 指改变主体已有的图式或认知结构以适应客观变化

5.客体永久性 是指儿童脱离了对物体的感知 而仍然相信该物体持续存在的意识

6.自我中心 儿童只能够从自己的角度理解事物,不能把自己放在他人的角色中或不能明白他人的感觉

7.创造性思维 是一种具有开创意义的思维活动即开拓人类认识新领域、开创人类认识新成果的思维活动。创造性思维是以感知、记忆、思考、联想、理解等能力为基础以综合性、探索性和求新性特征的高级心理活动

8.发散性思维 又称扩散性思维、辐射性思维、求异思维。它是一种从不同的方向、途径和角度去设想探求多种答案最终使问题获得圆满解决的思维方法

9.认知发展 心理学将个体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认知功能系统不断完善的变化过程称为认知发展。

10. 支架

是指在学习过程中给予儿童的帮助就像婴儿学习走路父母总是要给与一定的搀扶或者提供一个学步车但走路还是婴儿自己学会的。支架是一种帮助借助这种帮助儿童能够完成那些他们不能够独立完成的任务。教学要以最近发展区作为介入的空间为儿童的学习提供支架促使儿童主动而有效地学习

11.私语 在发展过程中儿童早期发展有一种非常重要的言语发展现象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

1.按照皮亚杰的理论,儿童在___C____阶段能完成守恒任务。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2.在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理论中涉及的概念有___AC____。

A.关键期 B.观察学习C.最近发展区 D.图式

3.掌握字词概念的转折点是__B__.

A.初中一年级 B.初中二年级 C.高中一年级 D.高中二年级

4.进入___B____以后,个体的抽象逻辑思维由经验型向理论型的转化初步完成,标志着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趋向成熟。

A.童年期 B.少年期 C.青年初期 D.成年期

三、填空题

1.按照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把新感知的材料或经验纳入到已有图式中以理解新事物的过程”被称作是__图式__。

2.在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理论中,在教育与发展方面提出的三个问题是_最近发展区__、__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__ 和 _关于学习的最佳期限___。

3.发现性思维的的特点是__流畅性____、__变通性__、__独特性_。

4.初二是_经验型水平__向_逻辑型水平_过渡的转折时期。

四、判断正误

1.皮亚杰认为,客体永久性形成于前运算阶段。(正确)

2.在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理论中,他提出开始某一种教学,必须以成熟和发育为前提,走在心理机能形成的前面。(正确)

3.高中阶段,个体的抽象记忆已占绝对优势,具体记忆则完全消退。(错误)

4.“此矛锋利,无坚不摧”,“此盾坚固,任刺不入”。违反了逻辑法则中的矛盾律的原理。(正确)

4.创造性思维过程有五个阶段:定向阶段、准备阶段、酝酿阶段、顿悟阶段、验证阶段。(正确)

五、简答题

1.个体认知发展的基本特点。

个体认知发展的基本特点是连续性与阶段性的对立统一。一方面,个体的认知发展是一个连续的、渐进的过程,是量的积累过程。另一方面,个体的认知发展又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不同年龄的个体的认知水平存在明显的差异,因而又有质的飞跃。个体的认知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再由质变到量变的过程。

个体认知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的统一主要表现为个体认知发展的年龄特征。所谓认知发展的年龄特征就是在一定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在个体认知发展的各个不同年龄阶段中所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由于人类个体在脑的发育、生理机能的发育以及认知活动等方面都具有相似的过程和阶段性,因而,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认知发展年龄特征具有较普遍的稳定性。主要表现为,不同个体间认知发展的各阶段顺序是一致性的,每一阶段经历相似的变化过程,每一阶段的发展速度彼此接近。

但是,社会教育条件的差异以及社会教育条件对不同个体的作用不同,因此,不同个体在认知发展的过程和速度上彼此有一定的差距,认知发展的年龄特征也存在一定的可变性。

2.认知发展的条件都有哪些。

个体的认知发展既受遗传素质和生理成熟的影响,又受环境和教育的制约。遗传素质是个体通过遗传获得的与前辈相似的生物特征。主要是指那些与生俱来的解剖生理特征,如机体的构造、形态等。遗传素质是个体的认知发展必要的生物前提。首先,正常的遗传素质是产生正常的认知活动的前提。例如,一个天生的聋儿,就永远不会辨别声音。其次,遗传素质还奠定了个体认知发展差异的先天基础。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的智力与父母的智力存在较高的相关水平。

生理成熟是指机体生长发育的过程,特别是指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生长发育过程。生理成熟主要是依赖于机体的遗传基础而发生变化的。个体的认知发展与生理成熟直接相关,并以生理成熟为基础。生理成熟具有严格的程序性,这种程序性也严格地控制着认知的发展。当然,遗传素质和生理成熟只是认知发展的必要条件,它们只能提供发展的可能性。它不是个体认知发展的心理原因,也不能决定个体心理发展的方向和水平。对个体认知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个体所处的环境。例如,从小与野兽生活在一起的人类个体(如印度发现的“狼孩”),虽然具有正常的遗传素质和生理成熟水平,但其认知发展水平远远低于正常的人类个体。在环境因素中,个体的社会生活条件对个体的认知发展影响最大,其中,教育起主导作用。教育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儿童实施影响。环境和教育不是机械地决定儿童的心理发展。环境和教育都是外因,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3.简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

认知发展就是个体在和环境的交互作用中,认知结构不断形成和更新的结果。皮亚杰提出,儿童认知发展必须经历四个独特的本质完全不同的阶段。即: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和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上)。

4.比较皮亚杰的“自我中心的语言”和维果斯基的“私语”概念。

自我中心egocentrism是指儿童只能够从自己的角度理解事物不能把自己放在他人的角色中或不能明白他人的感觉。在发展过程中儿童早期发展有一种非常重要的言语发展现象即私语private speech。皮亚杰最早发现了这种现象称为“自我中心的语言”但二人对私语现象的解释不同。皮亚杰认为这是儿童不能进行观点采择的结果。而维果斯基认为自言自语有助于个体将共享的知识变成个人的知识是复杂认知能力形成的基础。当幼儿遇到有困难的任务时会不断地对自己说话这是在重述他人以前提供给他们的帮助和建议。随着个体的发展自言自语会变成无声的但它仍很重要。事实上近来的研究表明使用自言自语的儿童在学习复杂任务时要比其他儿童更有效。维果斯基指出儿童是通过结合他人与自己的言语利用自身的言语来解决问题。因而对话和讨论是儿童用来学习的重要方式

5.简述青少年思维的发展。

①思维的整体结构基本形成并趋于稳定 ②思维的深刻性日益提高 ③思维的创造性日益增强

④思维的自我监控能力显著增强

6.简述青少年记忆发展的一般特点。

①有意识记占主导地位

②理解识记逐渐成为主要的识记方法 ③抽象记忆占优势

六、论述与案例解析题

1.阐述青少年认知发展对教学的意义。

一、认知发展与教学目标、内容及方法 

(1)认知发展是确定教学目标的依据 所谓教学目标包括通常所说的教学的目标与任务也就是教学活动中所要构建的能力与品德的心理结构。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认知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三维目标。从认知发展的角度来理解选择教学目标应注意以下方面 首先教学目标的选择要符合并促进青少年自身的身心发展尤其是认知发展的水平。要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即“跳一跳摘得到”。维果斯基认为教育不仅仅是改善已出现的结构而应该指向“最近发展区”。他强调教学不能只适应发展的现有水平走在发展的后面而应适应最近发展区从而走在发展的前面并最终跨越最近发展区而达到新的发展水平。教师的适时适当的指导也很重要。其次个体的认知发展具有阶段性和连续性相统一的特点,因此在选择教学目标时不能跨越认知发展的年龄阶段或者忽视认知发展的顺序性与系统性。再次要能根据青少年认知发展的年龄特点选择适时促进相应认知能力的发展的目标。

(2)认知发展是组织教学内容的依据

教育内容是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一般包括课程标准、教材和课程等。影响教育内容的因素有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社会政治经济需要、文化教育传统、学习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未来社会发展趋势与人才需求动向。其中学习者的认知发展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有重要的影响。例如高中生的抽象思维占有绝对的优势这对学习各种理论是有利的。因此对高中生可以较多的教授抽象的理论知识他们能运用理论作指导来分析各种事实材料从而扩大自己的认识领域。由于青少年的想象更富于现实性所以将科学知识与生活中具体的事例相结合显示出抽象知识的现实实用性这更能激发青少年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在创新性培养方面就不仅要注重学科知识的真理性一面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学科知识但也要又让学生去“发现”、去思考留有一些悬念的问题不能只在习题的“摆布”下游曳于教材所限定的各知识点之间所学的科学知识只是一堆需要死记硬背的“僵死”的现成结论学生就很难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求知的乐趣。更不用说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了。所以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可以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史实和事例中精心选择一些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的素材。比如在介绍水的性质除了介绍一般条件下的水以外还可以介绍在高压下包括地表下太空中水的形态和它的特殊性以及已发现的问题和用途不仅内容本身多了趣味性还能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浓厚兴趣。

(3)认知发展是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教学方法是为了达到教学目的实现教学内容运用教学手段而进行的由教学原则指导的一整套方式组成的师生相互作用的活动。中学教师常用的教育方法有以语言形式获得间接经验的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以直观形式获得直接经验的方法演示法、参

观法以实际训练形式形成技能、技巧的教学方法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青少年感知觉的随意性较强观察的持续性也有了很大发展他们有较高的自觉性能主动制订观察计划有意识地进行集中持久的观察并能对观察活动进行自我监控。根据这些认知发展的特点在对青少年的教学中可以大量使用言语符号、视觉符号等方式来传递知识。想象、动作思维等方面的发展又能帮助青少年完成相应的实验如初、高中的化学和物理等学科的实验将抽象的理论知识演化为实物操作。

二、根据青少年认知过程发展的特点组织教学 认知发展与教学有着怎样的关系首先认知发展水平限制教学。任何知识的获得都必须通过学生主动的同化才能有可能实现而主动的同化则须以适当的运算结构的存在为前提教学应根据青少年认知发展抽象水平占优势的特点进行。其次教学要促进认知发展。教学虽然要适应青少年认知发展的水平但不能一味地被动适应要主动地促进青少年认知的发展促使他们向更高阶的阶段发展 所以了解青少年认知发展对教学活动的有效实施有重要意义根据青少年注意、记忆、思维等的发展特点合理地组织教学就能够提高教学的效果。

2.论述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理论及其对教学的意义。

维果斯基是一个建构主义者。首先他认为心理发展是一个量变与质变相结合的过程是由结构的改变到最终形成新质的意识系统的过程。其次强调活动认为心理结构是外部活动内化的结果他认为活动是以语言及其他符号系统为中介的社会性活动。第三强调内部心理结构认为新知识必须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建构。认知发展的过程是一个内在结构连续的组织和再组织过程在新水平上整合新旧信息以形成新结构。维果斯基的思想体系是当今建构主义发展的重要基石。研究者提出了不少教学模式其中值得注意是的支架式教学。这种教学方式的要点首先强调在教师指导的情况下学生的发现活动其次教师指导成分将逐渐减少最终要使学生达到独立发现的水平将监控学习和探索的责任由教师向学生转移。维果斯基的理论对合作学习、情境学习等也有一定的指导性。此外维果斯基的思想也强烈影响到建构主义者对教学和学习的看法。教学不只局限于对教学结果和外部因素的强调开始注重影响教学有效性的各种内在因素如一些背景性和过程性因素。

第五篇: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论文

浅谈中学生问题行为及矫正

我国当代教育家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就简单地说,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可见,教育者的主要职责就是管理和教育学生,说白了就是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我多一年的工作中,观察到学生存在许多不良行为习惯,为矫正这些不良习惯,我注意从思想入手,”对症下药“,加强学生自主教育,让学生在自我认识、自制自律中不断提高。

不良品德行为是指错误的道德支配、违反道德规范、损害他人或集体利益的问题行为。在中学里有不良品德行为的学生虽属少数,但消极作用大,经常干扰学校和班级教育教学工作,有的带坏其他同学,甚至走上犯罪道路。因此,重视不良品德行为学生的矫正教育,已迫在眉睫。

要矫正不良品德行为必须先了解它的成因,才能对症下药。不良品德行为之所以在初中成为高发期,这主要是由于初中生身心变化的过渡性与学校教育的不当以及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造成的。进入青春期的中学生,可塑性极大,成人感的出现使他们独立地接受周围人的价值观念,学习他所认同的社会行为方式,这是积极走向社会、渴望成为社会成员的表现,但他们缺乏是非识别能力,加上自我行为控制较差,极易沾染社会恶习,成为不良品德的行为问题儿童。要矫正不良品德行为必须先了解它的成因,才能对症下药。目前,导致中学生不良品德形成的原因及表现是多方面的,现就中学生一些不良行为习惯的表现粗浅的分析一下其成因及采取的教育措施。

一、青少年不良品德行为的形成原因

1.心理因素的影响

(1)不健康的个人需要。受社会的影响风气以及一些影视书籍的影响,学生脱离实际过分追求高消费、虚荣心重,或者追求低级的性刺激,都可能导致过错行为或品德不良行为。

(2)某些合理需要没有得到满足。一些学校视升学率为学校的生命线,忽视学生的心理需求。个别教师不重视师德修养,不能为人师表。有的教师惟我至上,不关心、不尊重学生。导致学生基本的心理需要,如自尊需要、情感需要、交往需要、成就需要等,长期得不到满足,或遭到剥夺,会盲目寻找补偿,如心理性的低级需要、畸型的物质或精神需要,从而导致产生不良品德行为。

(3)消极的情绪体验。父母、长辈教育方法不当,正确引导不够。部分家长对子女过分放纵,犯了错误,不分是非曲直,偏袒护短,忽视了对子女团结、协作、助人等意识的教育。部分学生爱憎颠倒、喜结伙、重“义气”,被集体所冷落、自尊心受到损伤,这些都可能引起消极的情绪体验。加上青少年情感强烈,易冲动,自控力弱,这些都可能导致品德不良行为。

(4)不良习惯。不良行为若未能得到及时地矫正,时间一长,成为习惯,加之青少年自我控制能力较差,这些不良习惯就会同个人私欲的满足进一步联系起来,从而成为继续产生品德不良行为的直接原因。

(5)人际关系的不正常。有的孩子家庭缺损,有的家长过分溺爱,养成自我中心主义,不能与同学和睦相处,有的同学与教师关系紧张,对立情绪严重,有的与集体关系不好,感到孤寂苦闷,有的学生在外另找“伙伴”,加入“团伙”等。这些人际关系的不良倾向,都可能成为产生不良行为的原因。

2.家庭的影响

家庭是中学生成长的基本单元,家长与子女朝夕相处,其言行教诲、品行榜样都对子女产生直接持久的影响。父母与孩子朝夕相处,是孩子的抚养者和监护者,父母的言行对孩子有权威性的影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如何从小培养他们的团结、协作、集体主义意识,成为家庭教育的新课题。

(1)父母、长辈行为不良,举止不雅,言传身教差。少数家长文化层次低,行为粗鲁,常讲脏话;有的家长作风不正,坑蒙拐骗偷,违法乱纪,吃喝嫖赌抽,行为放纵,给子女直接树起了坏榜样;个别家长行贿受贿,贪污腐化;有的购买、观看、阅读黄色录像书刊,对子女无疑会产生极坏的影响。

(2)父母、长辈教育方法不当,正确引导不够。部分家长对子女过分宽容,不分是非曲直,偏袒护短,忽视对子女团结、协作、助人等意识的教育;有的家长错把粗鲁当严格,信奉“棍棒下面出孝子”的古训,轻则训斥辱骂,重则棍棒相加,体罚折磨,把子女推到了自己的对立面,心理隔阂加深,形成子女对父母的畏惧、怨恨和反抗心理;有的父母、祖父母对子女的教育要求不统一,当着孩子面唱对台戏,孩子无所适从,矛盾重重,教育的作用互相抵消;有的父母把子女当成“小皇帝”事事相依,要物给物,要钱给钱,久而久之形成了孩子自私自利,不体谅尊敬父母的懒、馋、娇、散、狂等不良恶习。

(3)家庭结构缺损,家庭关系不和,子女得不到父母细心调教和关怀。有些家庭婚姻破裂,孩子失去家庭温暖,沐浴不到父爱、母爱;有的家庭父母长期“内战”,特别是一些家庭由于第三者插足,家庭感情淡化冷漠,造成孩子心灵的严重创伤。

3.社会的影响。

目前,社会上的不良习气和各种腐败现象正侵蚀我们的青年一代。当然,有的中学生也未能幸免。极端的个人主义,英雄主义以及社会上的黄、赌、毒象瘟疫一样,侵蚀着学生的灵魂,对学生的品德行为产生极为严重的“反面导向”。例如找我做心理咨询的一个学生,因为在假期到录像厅看了一部黄色录相,就是这部录相,严重地危害了他的身心健康,心理诱惑差点使他酿成大错。

二、学校、家庭要相与配合,综合矫正青少年的不良品德行为

明确了这些不良行为的原因后,我们就应对症丁药,纠正学生的不良品德。中学生不良品德行为的形成和表现,很自然地给社会提出了要求,给学校和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内容、方法上提出了更高要求。中学生的可塑性较大,自尊心较强,只要教师弄清情况,采取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教育方法,学生的品德不良行为是可以矫正的。

1.学校德育工作必须有鲜明的针对性,从学生和社会的实际出发,进行分层次的教育。

(1)树立良好的班风,发挥集体的教育力量

一个有着良好班风的班集体,对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有着积极的影响。关心他人,尊重老师、同学,好学上进、勤俭节约,这诸多的优良品质一旦形成并得以落实,就会对学生的言行起到监督导向作用。那么,即使是那些有着不良行为的学生,在这样的集体生活中,潜移默化,也会逐步改正自己的不良行为。

(2)开展心理辅导活动

虽然心理辅导在中学开展并不是很普遍,但却十分必要的。事实上,中学生的内心困惑很多,有条件的学校,要积极开展心理辅导。由于中学生不良品行的形成原因很多,学生个体的生活背景千差万别,开展心理辅导是一种有效的直接矫正手段。心理老师可通过学生的倾诉深入他们的心灵,了解他们的困惑和需要,收集信息进行诊断,提出参考建议,帮助他们自己判断选择有价值的行为目标,确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培养健康人格和良好的个性,防止学生不良行为和不良群伴的产生,保证学校德育工作的良好效果。在辅导过程中,我们也积累了一些值得推广的办法,比如环境调整法、活动矫正法、行为强化法、榜样引导法、行为考验法、代币制疗法等实用有效的方法。

2.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是青少年健康成长、良好品德形成的重要因素。家庭对子女的影响是终身的,家庭关系和谐、民主,父母相敬相爱,尊老爱幼,并能给子女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就会使子女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和家庭环境的熏陶,养成良好的言行举止、待人接物习惯。

(1)父母应有正确的兴趣、爱好和追求,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养,给子女树立榜样。随着父母自身素质修养的提高,一方面拓展了和子女交流的层次,使子女从观望到服气到模仿学习;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用各种高雅的兴趣爱好引导子女的成长发育。

(2)家庭和睦民主是子女健康成长,良好品德形成的重要条件。父母应尊重子女的人格尊严,体贴关心他们的生活、学习、爱好、交往等,建起和子女平等交流的桥梁,拉近相互之间的距离,缩邪代沟”。对子女好的方面要予以激励,不良方面要及时引导矫正。

总之,中学生的不良品德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且形成的条件和原因十分复杂,因此,矫正中学生的不良品德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工作。教师应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不同特点,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全面提高中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努力教育和培养青少年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引用:

《中学生习惯心里》 文登市界石中学 作者: 李志强 《中学生行为习惯调查报告》 作者:徐韵香

下载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三讲word格式文档
下载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三讲.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课程论文

    中学生早恋问题的心理透视及疏导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由于生理发育接近或已经成熟,对异性的好奇与好感日益增强,中学生谈恋爱现象引起了学校、社会的广泛关注。到了谈“早恋”......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典型案例分析

    小学生心理健康典型案例分析 摘 要: 当前,我国的教育事业正处于飞速发展的特殊时期,而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随着教育的发展日益突出。小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其心理......

    形式与教育考试第三讲

    主要观点: 一、怎么看我国发展不平衡 原因: 1.自然条件的差异 2.历史条件 3.政策原因 4.体制原因 如何解决: 1.以加强“三农”为根本立足点。 2.以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为重......

    家庭环境与青少年的心理发展

    家庭环境与青少年的心理发展 学号:姓名:高丽指导老师: 摘要:家庭环境是青少年成长的重要场所,对青少年的心理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是最容易出现心理和行......

    青少年心理与发展论文1000字

    首先我们分别认识一下这三者的含义, 知识,到底是什么,还存在着很大争议..正解是根据哲学思想来解释的含义, 当然我们通常说讲的知识,比如在学校学的书本,在生活里学到的常......

    第三讲:加强民族团结教育

    第三讲:加强民族团结教育 (根据国家民委研究室理论政策处张谋处长在教育部社科司2010年2月全国普通高校《形势与政策》课骨干教师培训班的会议上的讲话改编) 2008年3月14日,少数......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第十讲练习题解读

    第十讲 练习题 一、概念解释 1.教养方式 :父母教养方式(parenting style)是父母的教养态度、行为和非语言表达的集合,反映了亲子互动的性质,具有跨情境与跨时间的一致性。目前研究......

    第三讲大学生学习心理与创造力培养

    第三讲大学生学习心理与创造力培养 1、分别采访2-3个不同年级锝同专业的学兄学姐,了解大学学习与中学学习有什么不同,他们是怎样学习的,你打算怎么办? 2、根据自己的个性特征,找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