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心理与发展论文1000字

时间:2019-05-13 05:48: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青少年心理与发展论文1000字》,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青少年心理与发展论文1000字》。

第一篇:青少年心理与发展论文1000字

首先我们分别认识一下这三者的含义,知识,到底是什么,还存在着很大争议..正解是根据哲学思想来解释的含义, 当然我们通常说讲的知识,比如在学校学的书本,在生活里学到的常识,以及在工作中学到的方法,都是知识..这个词既然本身就存在着争议,那么关于其包含的范围更是有争议。.技能,这个词的解释为,掌握和运用专门的技术的能力..个人认为这个属于知识的一类,属于客观存在的知识被吸收后,成为主观的知识..关于这个词,我们通常指的是,学会某一种技术之后可以靠它为生..态度,关于这个词的说法就很多,我给您总结一下..态度来源于欲望,需求,或信念..也就是道德观念,和人的价值观念..相信您在马克思哲学课上明白了哲学意义上的这三个词的意思..但是您的问题是如何协调三者的关系,也就是在现实生活里如何把这三者关系协调好, 达到一定的效果..那么我们可以根据邓小平的理论,物质与精神,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来说明.现在把三者的顺序说明一下,态度取决于人的认知能力,以及后天对社会对生活对需求的了解, 所以态度不是第一个具备的..知识,我们所不知道的,需要去学习的,都是知识,那么总的来说知识就是第一位..技能,就是知识里的一种,一种更为特殊更为具体的。.那么首先要具备学技能的知识,才能掌握技能,才能以技术为生..那么现在您该知道三者的循序了,先学知识,然后学习技能,之后更加明确自己的态度..通常我们所说的,会做人,就能拿到高工资,就能得到更好的待遇, 但是这前提条件就是,不管是圆滑的人,还是塌实肯干的人,他们首先具备的就是知识,这里的知识可以是后天对社会的了解,或者是对人性的了解..更可以说是如何去用交际知识来开展自己事业。..所以根据这个,我们明白了,不管如何,首先要有知识。.当您做到一定的程度了,或者说,已经很有条件了.这时候便需要一个明确的态度,到底该怎样,或者是持续稳定发展,还是改变战略..总的说来,很是抱歉我没有把三者的深刻含义给您讲明白..但是我可以负责地讲,您必须有的是知识,有知识才会有技能,因为大部分人没有系统的学习过这三者的关系,所以很多人习惯说心态很重要。.但是决定这一切的,是知识。..能力与知识、技能三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是什么?

------------------发布时间: 2004-7-25 13:25:04 被阅览数: 6885 次

文字 〖 大 中 小 〗

自动滚屏

能力与知识属于不同现象和范畴。知识是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总结和概括。能力是为顺利完成活动而在个体身上经常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技能是一种通过练习而巩固了的自动化的活动方式。而能力是针对进行活动的可能性而言的。

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发展速度不同。知识、技能的掌握较快,而能力则要以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为基础,并经过反复多次的练习才能形成。

能力与知识、技能又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

首先,能力是在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知识越多,技能越强,就越有利于能力的发展。

其次,知识、技能的掌握又是以一定的能力为前提条件的。能力直接影响人们掌握和运用知识技能的快慢、深浅、难易和巩固程度。

能力与知识属于不同现象和范畴。知识是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总结和概括。能力是为顺利完成活动而在个体身上经常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技能是一种通过练习而巩固了的自动化的活动方式。而能力是针对进行活动的可能性而言的。

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发展速度不同。知识、技能的掌握较快,而能力则要以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为基础,并经过反复多次的练习才能形成。

能力与知识、技能又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

首先,能力是在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知识越多,技能越强,就越有利于能力的发展。

其次,知识、技能的掌握又是以一定的能力为前提条件的。能力直接影响人们掌握和运用知识技能的快慢、深浅、难易和巩固程度。

谈知识、技能、能力的关系

与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相比, 职业教育有三个特点: 一是技术型, 而非学术型;二是工艺型, 而非设计型;三是管理层, 而非决策层。从这三个特点出发, 职业学 校学生的培养目标应该是, 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文化、专 业理论知识, 具备熟练的专业技能, 确有一技之长, 同 时又要具有适应、参与现代社会活动的能力。在教学过 程中深入理解和正确处理知识、技能和能力的关系, 把 学习知识、训练技能、培养能力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 中, 有利于协调教学活动, 有利于培养目标的实现。

一、学习知识是前提

从知识和能力的发展来说, 知识是能力发展的基础, 能力是知识发展的前提条件。没有学习知识这个前提, 学生对劳动技能的掌握只能是简单地模仿或是“照葫芦 画瓢”, 这无异于过去的“学徒制”。具有相应的文化、专业理论知识, 再经过一定的训练与实践, 学生在技能 的形成和巩固的过程中, 就能通过对所学知识的联想与 综合, 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 达到快捷、高效、扎实的 效果。知识的学习与掌握为学生技能的形成和能力的发 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训练技能是重点

所谓技能是指人们运用有关知识, 顺利地完成某项 任务的一种机体活动方式或智力活动方式, 分为动作技 能和智力技能。动作技能是以外部动作占主导地位的技 能, 它是以肌肉、肢体动作和动觉分析器官的协调运动 为特点的。比如, 学生对机器的操纵和调整;应用錾、锉、锯等工艺方法对工件进行切削加工等等, 都是动作 技能。智力技能是以抽象思维活动为主导的解决实际问 题的技能, 是在不断的认识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如感知、想象和思维等, 而以思维为主要成分;掌握正确的思维 方法是智力技能的主要特征。智力技能是在生产实践活 动中积累起来的一种调节智力活动和经验的综合能力, 智力技能与动作技能同样是在大量地、反复地练习中得 以形成和巩固的。

动作技能与智力技能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 动

作技能本身就有智力活动参加, 包含有智力技能的成分。如钳工对工件熟练地锯、锉、錾等主要是手、臂、眼的 配合动作, 但如何锯得准确, 锉得规矩, 錾得平整, 满 足图样的技术要求, 却受到主观意识的支配, 也就是有 智力活动参与。同样, 智力技能也受到动作技能的制约, 很多智力技能往往是通过动作技能表现出来的。训练技能是职业学校教学的重点, 无论是理论教学

还是生产实习教学都是要把训练和巩固学生的技能放在 突出的位置, 建立可行的技能训练体系, 明确等级水平, 训练方法和训练时间;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技能形成的过 程和规律, 给学生创造动手和动脑的条件, 通过教师的 讲解、示范和学生的反复练习与实践, 真正使学生的技 能达到协调、熟练和完善的程度。

三、培养能力是目的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 是职业教学的最终目的。不论是学习知识, 还是训练技能, 都是围绕培养学生具 备参与社会活动、从事经济建设的能力这一目的进行的。在社会实践中, 单一的能力是难以发挥作用的, 任何一 种活动都取决于各种能力有机结合。所以我们在教学过 程中必须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职业学校学生能力的最佳结构应包含以下几个基本 要素: 一是自学能力。职业学校学生在校学习理论知识 的时间有限, 培养学生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 独立地进 行学习的能力是必要的。各学科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培 养学生熟练地使用工具书的能力;阅读参考书和科技资 料的能力等。自学能力的形成为学生进一步发展打下良 好的基础。二是表达能力, 指用各种方式表达自己思想 感情和意图的能力。包括语言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图像表达能力、数理计算能力等。三是创新能力, 包括 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创造性地分析问题和解决 问题的能力, 探索新知识的能力等。创新能力是现代青 年奋发向上、开拓进取的前提条件。四是独立工作能力, 是反映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掌握的操作技能独立完成实 际工作的能力;还有计划能力、组织能力、自我评价和 自我监督的能力等。具备这些能力是学生在校学习和走 向社会所必需的。

不论是理论课教学, 还是生产实习教学, 都应遵循

学习知识、训练技能为培养和发展能力服务的原则, 引 导学生自觉地把学习知识、掌握技能转化为实际能力。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一定的文化专业知识、娴熟的操作 技能、能够适应社会发展、具备参与经济建设能力的技 术人才, 这就是对职业学校教学的要求。

综上所述, 在职业学校教学中深入理解和正确处理 学习知识, 训练技能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是十分必要的, 三者是既有区别而又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以学习知识 为前提, 以训练技能为重点, 以培养能力为目的, 这才 能真正体现职业学校教学的基本特点。

31、什么是能力?能力与知识、技能有什么关系?

一般认为,能力是一种心理特征,是顺利实现某种活动的心理条件。例如,一位画家所具有的色彩鉴别力、形象记忆力等,都叫能力,这些能力是保证一位画家顺利完成绘画活动的心理条件。

人的能力有大有小,人的知识有多有少,技能有高有低。那么知识、技能与能力的关系究竟怎样?知识是否就等于能力?了解了这个问题对做好教育工作和其他工作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知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知识有不同的形式,一种是陈述性知识,即“是什么”的知识,如北京是中国的首都,艾菲尔铁塔在法国巴黎等;另一种是程序性知识,即“如何做”的知识,如骑马的知识、开车的知识、计算机数据输入的知识等。人一旦有了知识,就会运用这些知识指导自己的活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知识是活动的自我调节机制中一个不可缺少的构成要素,也是能力基本结构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成分。

技能是指人们通过练习而获得的动作方式和动作系统。技能也是一种个体经验,但主要表现为动作执行的经验,因而与知识有区别。技能作为活动的方式,有时表现为一种操作活动方式,有时表现为一种心智活动(智力活动)方式。因此,按活动方式不同,技能可分为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智力活动)。操作技能的动作是由外显的机体运动来呈现的,其动作的对象为物质性的客体,即物体。心智技能(智力活动)的动作,通常是借助于内在的智力操作来实现的、其动作对象为事物的信息,即观念。操作技能的形成,依赖于机体运动的反馈信息;而心智技能则是通过操作活动模式的内化才形成的。总之,这是两种不同的技能。由于技能直接控制活动的动作程序的执行,因此是活动的自我调节机制中的又一个组成要素,也是能力结构的基本组成成分。

知识和技能是能力的基础。但只有那些能够广泛应用和迁移的知识和技能,才能转化成为能力(冯忠良,1992)。能力不仅包含了一个人现在已经达到的成就水平,而且包含了一个人具有的潜力。例如一个读书很多的人、可能有较丰富的知识、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却显得能力低下,说明他的知识只停留在书本上,既不能广泛迁移,也不能用来解决实际问题。可见,知识与能力是有区别的。知识、技能并不等于能力。但知识、技能与能力又有密切的关系。首先,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依赖于知识、技能的获得。随着人的知识、技能的积累,人的能力也会不断提高。其次,能力的高低又会影响到掌握知识、技能的水平。一个能力强的人较易获得知识和技能,他们付出的代价也比较小;而一个能力较弱的人可能要付出更大的努力才能掌握同样的知识和技能。所以,从一个人掌握知识、技能的速度与质量上,可以看出其能力的大小。综上所述,能力是掌握知识、技能的前提,又是掌握知识、技能的结果。两者是互相转化,互相促进的。

知识、技能与能力三者之间的关系

(2011-11-16 22:37:49)转载▼ 标签: 知识 技能 能力 关系图 杂谈 分类: 教育技术

什么是知识/技能/能力?三者之间有什么关系?了解这些问题对做好教育工作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知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陈述性知识,即“是什么”的知识;另一种是程序性知识,即“如何做”的知识,如骑马的知识、开车的知识、计算机数据输入的知识等。

技能是指人们通过练习而获得的动作方式和动作系统。按活动方式的不同,技能可分为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智力活动)。操作技能(如掷铅球)的动作是由外显的机体运动来呈现的,其动作的对象为物质性的客体,即物体;心智技能(如数学运算)的动作,通常是借助于内在的智力操作来实现的、其动作对象为事物的信息,即观念。操作技能的形成,依赖于机体运动的反馈信息;而心智技能则是通过操作活动模式的内化才形成的。

能力则是学习者对学到的知识和技能经过内化的产物,是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知识、技能和能力三者之间的关系可用下图来表示:

知识是技能和能力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又是能力的基础。但只有那些能够广泛应用和迁移的知识和技能,才能转化成为能力(冯忠良,1992)。能力不仅包含了一个人现在已经达到的成就水平,而且包含了一个人具有的潜力。例如一个读书很多的人、可能有较丰富的知识、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却显得能力低下,说明他的知识只停留在书本上,既不能广泛迁移,也不能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知识、技能与能力有着密切的关系。首先,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依赖于知识、技能的获得。随着人的知识、技能的积累,人的能力也会不断提高。其次,能力的高低又会影响到掌握知识、技能的水平。一个能力强的人较易获得知识和技能,他们付出的代价也比较小;而一个能力较弱的人可能要付出更大的努力才能掌握同样的知识和技能。所以,从一个人掌握知识、技能的速度与质量上,可以看出其能力的高低。

综上所述,能力是掌握知识、技能的前提,又是掌握知识、技能的结果。两者是互相转化,互相促进的。因为能力是学习者对学到的知识和技能经过内化的产物,所以教师只能传授给学生以知识和技能,而不能传授能力;但教师可以通过引导,促使学生形成能力。下面是知识、技能和能力在解决数学问题中的体现:

比较分数1/2与1/6的大小。对分数大小的比较,学生懂得应该先化成同分母分数,统一分数单位后再进行比较(这是知识),从而可以确定解题方向;学生掌握了通分的方法与步骤(这是技能),从而可以凭借这一技能进行解题活动。如果学生发现直接通分计算量大,容易出错误而去寻求另外的方法时,这就有能力成分的反映。例如用统一分母的办法来比较这两个分数的大小。

第二篇: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论文

浅谈中学生问题行为及矫正

我国当代教育家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就简单地说,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可见,教育者的主要职责就是管理和教育学生,说白了就是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我多一年的工作中,观察到学生存在许多不良行为习惯,为矫正这些不良习惯,我注意从思想入手,”对症下药“,加强学生自主教育,让学生在自我认识、自制自律中不断提高。

不良品德行为是指错误的道德支配、违反道德规范、损害他人或集体利益的问题行为。在中学里有不良品德行为的学生虽属少数,但消极作用大,经常干扰学校和班级教育教学工作,有的带坏其他同学,甚至走上犯罪道路。因此,重视不良品德行为学生的矫正教育,已迫在眉睫。

要矫正不良品德行为必须先了解它的成因,才能对症下药。不良品德行为之所以在初中成为高发期,这主要是由于初中生身心变化的过渡性与学校教育的不当以及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造成的。进入青春期的中学生,可塑性极大,成人感的出现使他们独立地接受周围人的价值观念,学习他所认同的社会行为方式,这是积极走向社会、渴望成为社会成员的表现,但他们缺乏是非识别能力,加上自我行为控制较差,极易沾染社会恶习,成为不良品德的行为问题儿童。要矫正不良品德行为必须先了解它的成因,才能对症下药。目前,导致中学生不良品德形成的原因及表现是多方面的,现就中学生一些不良行为习惯的表现粗浅的分析一下其成因及采取的教育措施。

一、青少年不良品德行为的形成原因

1.心理因素的影响

(1)不健康的个人需要。受社会的影响风气以及一些影视书籍的影响,学生脱离实际过分追求高消费、虚荣心重,或者追求低级的性刺激,都可能导致过错行为或品德不良行为。

(2)某些合理需要没有得到满足。一些学校视升学率为学校的生命线,忽视学生的心理需求。个别教师不重视师德修养,不能为人师表。有的教师惟我至上,不关心、不尊重学生。导致学生基本的心理需要,如自尊需要、情感需要、交往需要、成就需要等,长期得不到满足,或遭到剥夺,会盲目寻找补偿,如心理性的低级需要、畸型的物质或精神需要,从而导致产生不良品德行为。

(3)消极的情绪体验。父母、长辈教育方法不当,正确引导不够。部分家长对子女过分放纵,犯了错误,不分是非曲直,偏袒护短,忽视了对子女团结、协作、助人等意识的教育。部分学生爱憎颠倒、喜结伙、重“义气”,被集体所冷落、自尊心受到损伤,这些都可能引起消极的情绪体验。加上青少年情感强烈,易冲动,自控力弱,这些都可能导致品德不良行为。

(4)不良习惯。不良行为若未能得到及时地矫正,时间一长,成为习惯,加之青少年自我控制能力较差,这些不良习惯就会同个人私欲的满足进一步联系起来,从而成为继续产生品德不良行为的直接原因。

(5)人际关系的不正常。有的孩子家庭缺损,有的家长过分溺爱,养成自我中心主义,不能与同学和睦相处,有的同学与教师关系紧张,对立情绪严重,有的与集体关系不好,感到孤寂苦闷,有的学生在外另找“伙伴”,加入“团伙”等。这些人际关系的不良倾向,都可能成为产生不良行为的原因。

2.家庭的影响

家庭是中学生成长的基本单元,家长与子女朝夕相处,其言行教诲、品行榜样都对子女产生直接持久的影响。父母与孩子朝夕相处,是孩子的抚养者和监护者,父母的言行对孩子有权威性的影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如何从小培养他们的团结、协作、集体主义意识,成为家庭教育的新课题。

(1)父母、长辈行为不良,举止不雅,言传身教差。少数家长文化层次低,行为粗鲁,常讲脏话;有的家长作风不正,坑蒙拐骗偷,违法乱纪,吃喝嫖赌抽,行为放纵,给子女直接树起了坏榜样;个别家长行贿受贿,贪污腐化;有的购买、观看、阅读黄色录像书刊,对子女无疑会产生极坏的影响。

(2)父母、长辈教育方法不当,正确引导不够。部分家长对子女过分宽容,不分是非曲直,偏袒护短,忽视对子女团结、协作、助人等意识的教育;有的家长错把粗鲁当严格,信奉“棍棒下面出孝子”的古训,轻则训斥辱骂,重则棍棒相加,体罚折磨,把子女推到了自己的对立面,心理隔阂加深,形成子女对父母的畏惧、怨恨和反抗心理;有的父母、祖父母对子女的教育要求不统一,当着孩子面唱对台戏,孩子无所适从,矛盾重重,教育的作用互相抵消;有的父母把子女当成“小皇帝”事事相依,要物给物,要钱给钱,久而久之形成了孩子自私自利,不体谅尊敬父母的懒、馋、娇、散、狂等不良恶习。

(3)家庭结构缺损,家庭关系不和,子女得不到父母细心调教和关怀。有些家庭婚姻破裂,孩子失去家庭温暖,沐浴不到父爱、母爱;有的家庭父母长期“内战”,特别是一些家庭由于第三者插足,家庭感情淡化冷漠,造成孩子心灵的严重创伤。

3.社会的影响。

目前,社会上的不良习气和各种腐败现象正侵蚀我们的青年一代。当然,有的中学生也未能幸免。极端的个人主义,英雄主义以及社会上的黄、赌、毒象瘟疫一样,侵蚀着学生的灵魂,对学生的品德行为产生极为严重的“反面导向”。例如找我做心理咨询的一个学生,因为在假期到录像厅看了一部黄色录相,就是这部录相,严重地危害了他的身心健康,心理诱惑差点使他酿成大错。

二、学校、家庭要相与配合,综合矫正青少年的不良品德行为

明确了这些不良行为的原因后,我们就应对症丁药,纠正学生的不良品德。中学生不良品德行为的形成和表现,很自然地给社会提出了要求,给学校和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内容、方法上提出了更高要求。中学生的可塑性较大,自尊心较强,只要教师弄清情况,采取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教育方法,学生的品德不良行为是可以矫正的。

1.学校德育工作必须有鲜明的针对性,从学生和社会的实际出发,进行分层次的教育。

(1)树立良好的班风,发挥集体的教育力量

一个有着良好班风的班集体,对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有着积极的影响。关心他人,尊重老师、同学,好学上进、勤俭节约,这诸多的优良品质一旦形成并得以落实,就会对学生的言行起到监督导向作用。那么,即使是那些有着不良行为的学生,在这样的集体生活中,潜移默化,也会逐步改正自己的不良行为。

(2)开展心理辅导活动

虽然心理辅导在中学开展并不是很普遍,但却十分必要的。事实上,中学生的内心困惑很多,有条件的学校,要积极开展心理辅导。由于中学生不良品行的形成原因很多,学生个体的生活背景千差万别,开展心理辅导是一种有效的直接矫正手段。心理老师可通过学生的倾诉深入他们的心灵,了解他们的困惑和需要,收集信息进行诊断,提出参考建议,帮助他们自己判断选择有价值的行为目标,确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培养健康人格和良好的个性,防止学生不良行为和不良群伴的产生,保证学校德育工作的良好效果。在辅导过程中,我们也积累了一些值得推广的办法,比如环境调整法、活动矫正法、行为强化法、榜样引导法、行为考验法、代币制疗法等实用有效的方法。

2.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是青少年健康成长、良好品德形成的重要因素。家庭对子女的影响是终身的,家庭关系和谐、民主,父母相敬相爱,尊老爱幼,并能给子女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就会使子女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和家庭环境的熏陶,养成良好的言行举止、待人接物习惯。

(1)父母应有正确的兴趣、爱好和追求,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养,给子女树立榜样。随着父母自身素质修养的提高,一方面拓展了和子女交流的层次,使子女从观望到服气到模仿学习;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用各种高雅的兴趣爱好引导子女的成长发育。

(2)家庭和睦民主是子女健康成长,良好品德形成的重要条件。父母应尊重子女的人格尊严,体贴关心他们的生活、学习、爱好、交往等,建起和子女平等交流的桥梁,拉近相互之间的距离,缩邪代沟”。对子女好的方面要予以激励,不良方面要及时引导矫正。

总之,中学生的不良品德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且形成的条件和原因十分复杂,因此,矫正中学生的不良品德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工作。教师应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不同特点,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全面提高中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努力教育和培养青少年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引用:

《中学生习惯心里》 文登市界石中学 作者: 李志强 《中学生行为习惯调查报告》 作者:徐韵香

第三篇: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课程论文

中学生早恋问题的心理透视及疏导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由于生理发育接近或已经成熟,对异性的好奇与好感日益增强,中学生谈恋爱现象引起了学校、社会的广泛关注。到了谈“早恋”老师、家长变色的程度。中学生“早恋”是现实的、无法回避的教育问题,我们务必认真分析中学生早恋的原因和表现,正确对待和疏导中学生出现的早恋问题。

一、早恋的定义和表现

早恋是指中学生过早的对异性发生爱慕的感情,并以恋爱的方式进行交往的现象。早恋主要表现为:朦胧的爱(渴望与异性单独接触,但是对未来组建家庭、如何处理恋爱关系和学业关系、如何区别友谊和爱情都缺乏明确的认识)、茅盾的爱(既想接触有怕被人发现,早恋的过程中愉快和痛苦并存)和多变的爱(一对一的早恋关系缺乏持久性,一般不会持续很长时间)。进入早恋的学生,会主动接近自己喜欢的异性,双方交往频繁,相互倾心,导致恋爱的发生。但这样的恋爱,是由性冲动和外在吸引而产生,缺乏思想情感方面的考虑;彼此往往是由双方身上的某一方面的优点产生倾慕之情,缺乏对对方的全面评价;而且,早恋的双方缺乏责任感和伦理道德观念的约束,极易发生越轨行为,给当事人以后的生活和学习带来很不利的因素。

二、早恋产生的原因

引起早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生理原因外,大部分的原因是孩子缺乏足够的情感关注,或缺乏与父母在心理和感情上的沟通。有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孩子从家长那里得到足够的爱,他一定会处理好与异性交往的关系,早恋就可能不会发生。还有一部分是因身边的环境而变得孤独和空虚引起的。引起这种现象的主要有三个原因:

(一)家庭因素。随着现代单亲家庭和隔代抚养越来越多,在这种家庭里生长的孩子由于缺乏母爱或父爱,在与异性的接触中会产生愉快的心理,这是他们在家里从没有体会过的。这样与异性的交往就会频繁,从而发生早恋的情绪。或有些父母没有离异的,由于生活和工作的种种压力,动不动就对孩子说教、呵斥,甚至动手,孩子在家中没有发言权,容易引起其心理不平衡和压抑。而且随着年龄的增大,与父母之间不再是无话不谈,沟通和交流减少,心理距离越拉越大,认为在父母那里得不到理解,便在同龄人种寻找知音。而异性之间有感情互补的特点,就可能去和平时谈的来的异性倾诉,毕竟和同龄的异性相处比与同性在相处更有安全感。这样就容易造成早恋。

(二)学校因素。很多学校没有明确规定和要求怎样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只是一味的规定不许早恋,没有从根本上说明早恋的危害。加上没有“情感教育”这科目,总认为没必要不应该教这种东西,但往往适得其反,这反而会增加青少年对异性的新鲜好奇感。在好奇心、神秘感和逆反心理的驱使下,家长、老师越不让干的事便越想尝试,最终造成早恋。而事情发生了以后学校才处理,并且处理只是对事情的调查处分,请家长。这更会激起处于年少气胜中的青少年的叛逆心理,这无疑是本末倒置的。还有一部分同学对学习不感兴趣,学习成绩不好,能力比不上别人,为了弥补失去的自尊心和虚荣心,便用找到的异性朋友来自夸,试图解决心中的烦恼,得到精神上的寄托与安慰,可他们不明白,他们什么都不知道。这也是产生早恋的一个原因。

(三)社会因素。现在社会中关于性这一方面的刺激越来越多,在影视片里、广告里、杂志里,情爱都频繁出现。对于这方面很感兴趣的青少年就受影视媒体、不健康的书籍及社会上一些不良气习的影响,便随意模仿。青少年的心理还处于相对不完整阶段,男女恋爱的镜头频繁的出现,就会激起青少年对这种早恋的新鲜感和刺激感。

三、早恋问题的疏导策略

对待中学生早恋问题,应当耐心、宽容,加以合理的疏导,结合他们心理发展的特点,进行科学的青春期教育,提高中学生认识情感、把握情感的能力,才是解决早恋问题的根本办法。对于中学生早恋,我们应该做好这样几个方面的准备工作:

第一,要摸清底细,心中有数。中学生早恋情况比较复杂。有的是长期共同协作互生爱慕,双双坠入爱河;有的是表面看似亲密,往来密切,状似恋爱,其实只是普通的朋友关系;有的是一头热,属单相思;有是则是表面往来甚少,关系一般,其实已恋爱多时,一直搞的都是地下活动;还有的甚至缺乏自控,已出现越轨行为,还没有人知道。这就求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多多观察,掌握准确的信息,摸清学生的底细,在处理问题时做到心中有数。

第二,要针对情况,区别对待,制定不同的教育方针。对上述所说的几种情况,应区别对待。对于第二种情况,教师应大力提倡,不能捕风捉影,破坏学生之间原有的和谐气氛。对于有越轨行为的学生,要明确指出这是不道德的行为,对人对已都有危害。并要求他们立即改正,绝不允许重犯。对于其余的情况应给予正确的引导,对其进行性道德教育。要疏导他们明智的对待自己,理智的对待他人。把精力放在求知识、学本领上,并懂得两性的道德和规范。切忌形成对立情绪,否则一切教育都将是徒劳。

在中学生早恋现象屡见不鲜的当下,很多家长甚至老师闻“恋”色变,是一个很头疼的问题,如果处置不当,小则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甚至演变到出现逃学、离校出走等情况,大则关系到一个人甚至一个家庭的前途和未来,所以,处理恰当的中学生早恋问题至关重要,怎样正确有效的处理中学生早恋问题呢?

对于学生,一定要让学生明白恋爱是没有错的,学生们不要对自己的自然情感有犯罪感。对异性有好感,就正如树要发芽、长枝、开花、结果一样正常;但是作为学生不要轻易随便地表达情感。珍爱自己,让自己的情感在最合适的时候赢得真正属于它的精彩,此外要提醒学生不要做出违反中学生行为规范的事情。花儿开得过早,会提前凋零,结不出饱满的果实。同时,让中学生努力做到“三要”:一是要尊重自己的情感,不要随意滥用;二是要尊重自己,不要做出伤害自己和他人的行为;三是要慎重平衡中学生阶段学业和情感的关系,“只有翅膀上去掉了枷锁的鸟儿,才会飞得更高”。

对于家长,要理解并尊重孩子的情感变化,不要给孩子扣上各种消极的帽子,积极陪伴孩子青春期的独特阶段,给孩子必要的人生指导,帮助孩子协调处理好青春期的种种困难和烦恼,做好孩子永远的最坚强后盾,而不是棍棒、打骂和威胁。同时家长不要把孩子对异性有好感当成是洪水猛兽,要把早恋等同于道德败坏。

对于老师,在教育学生时要为学生保守秘密,为孩子提供可靠的情感支持,同时开展有意义的相关活动,引导学生理智认识处理情感问题。老师要特别注意,不要过度营造早恋可怕的神秘紧张氛围,要到处传播学生的私人信息,伤害诋毁学生的个人情感。

中学生早恋现象不忽视,除了学校、老师的关系和重视外,还需要家长、社会的共同关注和努力,一同深入到学生中去,以诚相待,发挥群体力量,用爱心去感化,相信一定能处理好中学生的早恋问题,让中学生健康的成长,实现人生理想的辉煌。

第四篇:青少年心理与发展论文1000字解读

首先我们分别认识一下这三者的含义,知识,到底是什么,还存在着很大争议..正解是根据哲学思想来解释的含义, 当然我们通常说讲的知识,比如在学校学的书本,在生活里学到的常识,以及在工作中学到的方法,都是知识..这个词既然本身就存在着争议,那么关于其包含的范围更是有争议。.技能,这个词的解释为,掌握和运用专门的技术的能力..个人认为这个属于知识的一类,属于客观存在的知识被吸收后,成为主观的知识..关于这个词,我们通常指的是,学会某一种技术之后可以靠它为生..态度,关于这个词的说法就很多,我给您总结一下..态度来源于欲望,需求,或信念..也就是道德观念,和人的价值观念..相信您在马克思哲学课上明白了哲学意义上的这三个词的意思..但是您的问题是如何协调三者的关系,也就是在现实生活里如何把这三者关系协调好, 达到一定的效果..那么我们可以根据邓小平的理论,物质与精神,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来说明.现在把三者的顺序说明一下,态度取决于人的认知能力,以及后天对社会对生活对需求的了解, 所以态度不是第一个具备的..知识,我们所不知道的,需要去学习的,都是知识,那么总的来说知识就是第一位..技能,就是知识里的一种,一种更为特殊更为具体的。.那么首先要具备学技能的知识,才能掌握技能,才能以技术为生..那么现在您该知道三者的循序了,先学知识,然后学习技能,之后更加明确自己的态度..通常我们所说的,会做人,就能拿到高工资,就能得到更好的待遇, 但是这前提条件就是,不管是圆滑的人,还是塌实肯干的人,他们首先具备的就是知识,这里的知识可以是后天对社会的了解,或者是对人性的了解..更可以说是如何去用交际知识来开展自己事业。..所以根据这个,我们明白了,不管如何,首先要有知识。.当您做到一定的程度了,或者说,已经很有条件了.这时候便需要一个明确的态度,到底该怎样,或者是持续稳定发展,还是改变战略..总的说来,很是抱歉我没有把三者的深刻含义给您讲明白..但是我可以负责地讲,您必须有的是知识,有知识才会有技能,因为大部分人没有系统的学习过这三者的关系,所以很多人习惯说心态很重要。.但是决定这一切的,是知识。..能力与知识、技能三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是什么?

------------------发布时间: 2004-7-25 13:25:04 被阅览数: 6885 次

文字 〖 大 中 小 〗

自动滚屏

能力与知识属于不同现象和范畴。知识是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总结和概括。能力是为顺利完成活动而在个体身上经常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技能是一种通过练习而巩固了的自动化的活动方式。而能力是针对进行活动的可能性而言的。

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发展速度不同。知识、技能的掌握较快,而能力则要以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为基础,并经过反复多次的练习才能形成。

能力与知识、技能又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

首先,能力是在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知识越多,技能越强,就越有利于能力的发展。

其次,知识、技能的掌握又是以一定的能力为前提条件的。能力直接影响人们掌握和运用知识技能的快慢、深浅、难易和巩固程度。

能力与知识属于不同现象和范畴。知识是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总结和概括。能力是为顺利完成活动而在个体身上经常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技能是一种通过练习而巩固了的自动化的活动方式。而能力是针对进行活动的可能性而言的。

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发展速度不同。知识、技能的掌握较快,而能力则要以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为基础,并经过反复多次的练习才能形成。

能力与知识、技能又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

首先,能力是在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知识越多,技能越强,就越有利于能力的发展。

其次,知识、技能的掌握又是以一定的能力为前提条件的。能力直接影响人们掌握和运用知识技能的快慢、深浅、难易和巩固程度。

谈知识、技能、能力的关系

与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相比, 职业教育有三个特点: 一是技术型, 而非学术型;二是工艺型, 而非设计型;三是管理层, 而非决策层。从这三个特点出发, 职业学 校学生的培养目标应该是, 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文化、专 业理论知识, 具备熟练的专业技能, 确有一技之长, 同 时又要具有适应、参与现代社会活动的能力。在教学过 程中深入理解和正确处理知识、技能和能力的关系, 把 学习知识、训练技能、培养能力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 中, 有利于协调教学活动, 有利于培养目标的实现。

一、学习知识是前提

从知识和能力的发展来说, 知识是能力发展的基础, 能力是知识发展的前提条件。没有学习知识这个前提, 学生对劳动技能的掌握只能是简单地模仿或是“照葫芦 画瓢”, 这无异于过去的“学徒制”。具有相应的文化、专业理论知识, 再经过一定的训练与实践, 学生在技能 的形成和巩固的过程中, 就能通过对所学知识的联想与 综合, 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 达到快捷、高效、扎实的 效果。知识的学习与掌握为学生技能的形成和能力的发 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训练技能是重点

所谓技能是指人们运用有关知识, 顺利地完成某项 任务的一种机体活动方式或智力活动方式, 分为动作技 能和智力技能。动作技能是以外部动作占主导地位的技 能, 它是以肌肉、肢体动作和动觉分析器官的协调运动 为特点的。比如, 学生对机器的操纵和调整;应用錾、锉、锯等工艺方法对工件进行切削加工等等, 都是动作 技能。智力技能是以抽象思维活动为主导的解决实际问 题的技能, 是在不断的认识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如感知、想象和思维等, 而以思维为主要成分;掌握正确的思维 方法是智力技能的主要特征。智力技能是在生产实践活 动中积累起来的一种调节智力活动和经验的综合能力, 智力技能与动作技能同样是在大量地、反复地练习中得 以形成和巩固的。

动作技能与智力技能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 动

作技能本身就有智力活动参加, 包含有智力技能的成分。如钳工对工件熟练地锯、锉、錾等主要是手、臂、眼的 配合动作, 但如何锯得准确, 锉得规矩, 錾得平整, 满 足图样的技术要求, 却受到主观意识的支配, 也就是有 智力活动参与。同样, 智力技能也受到动作技能的制约, 很多智力技能往往是通过动作技能表现出来的。训练技能是职业学校教学的重点, 无论是理论教学

还是生产实习教学都是要把训练和巩固学生的技能放在 突出的位置, 建立可行的技能训练体系, 明确等级水平, 训练方法和训练时间;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技能形成的过 程和规律, 给学生创造动手和动脑的条件, 通过教师的 讲解、示范和学生的反复练习与实践, 真正使学生的技 能达到协调、熟练和完善的程度。

三、培养能力是目的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 是职业教学的最终目的。不论是学习知识, 还是训练技能, 都是围绕培养学生具 备参与社会活动、从事经济建设的能力这一目的进行的。在社会实践中, 单一的能力是难以发挥作用的, 任何一 种活动都取决于各种能力有机结合。所以我们在教学过 程中必须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职业学校学生能力的最佳结构应包含以下几个基本 要素: 一是自学能力。职业学校学生在校学习理论知识 的时间有限, 培养学生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 独立地进 行学习的能力是必要的。各学科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培 养学生熟练地使用工具书的能力;阅读参考书和科技资 料的能力等。自学能力的形成为学生进一步发展打下良 好的基础。二是表达能力, 指用各种方式表达自己思想 感情和意图的能力。包括语言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图像表达能力、数理计算能力等。三是创新能力, 包括 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创造性地分析问题和解决 问题的能力, 探索新知识的能力等。创新能力是现代青 年奋发向上、开拓进取的前提条件。四是独立工作能力, 是反映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掌握的操作技能独立完成实 际工作的能力;还有计划能力、组织能力、自我评价和 自我监督的能力等。具备这些能力是学生在校学习和走 向社会所必需的。

不论是理论课教学, 还是生产实习教学, 都应遵循

学习知识、训练技能为培养和发展能力服务的原则, 引 导学生自觉地把学习知识、掌握技能转化为实际能力。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一定的文化专业知识、娴熟的操作 技能、能够适应社会发展、具备参与经济建设能力的技 术人才, 这就是对职业学校教学的要求。

综上所述, 在职业学校教学中深入理解和正确处理 学习知识, 训练技能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是十分必要的, 三者是既有区别而又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以学习知识 为前提, 以训练技能为重点, 以培养能力为目的, 这才 能真正体现职业学校教学的基本特点。

31、什么是能力?能力与知识、技能有什么关系?

一般认为,能力是一种心理特征,是顺利实现某种活动的心理条件。例如,一位画家所具有的色彩鉴别力、形象记忆力等,都叫能力,这些能力是保证一位画家顺利完成绘画活动的心理条件。

人的能力有大有小,人的知识有多有少,技能有高有低。那么知识、技能与能力的关系究竟怎样?知识是否就等于能力?了解了这个问题对做好教育工作和其他工作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知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知识有不同的形式,一种是陈述性知识,即“是什么”的知识,如北京是中国的首都,艾菲尔铁塔在法国巴黎等;另一种是程序性知识,即“如何做”的知识,如骑马的知识、开车的知识、计算机数据输入的知识等。人一旦有了知识,就会运用这些知识指导自己的活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知识是活动的自我调节机制中一个不可缺少的构成要素,也是能力基本结构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成分。

技能是指人们通过练习而获得的动作方式和动作系统。技能也是一种个体经验,但主要表现为动作执行的经验,因而与知识有区别。技能作为活动的方式,有时表现为一种操作活动方式,有时表现为一种心智活动(智力活动)方式。因此,按活动方式不同,技能可分为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智力活动)。操作技能的动作是由外显的机体运动来呈现的,其动作的对象为物质性的客体,即物体。心智技能(智力活动)的动作,通常是借助于内在的智力操作来实现的、其动作对象为事物的信息,即观念。操作技能的形成,依赖于机体运动的反馈信息;而心智技能则是通过操作活动模式的内化才形成的。总之,这是两种不同的技能。由于技能直接控制活动的动作程序的执行,因此是活动的自我调节机制中的又一个组成要素,也是能力结构的基本组成成分。

知识和技能是能力的基础。但只有那些能够广泛应用和迁移的知识和技能,才能转化成为能力(冯忠良,1992)。能力不仅包含了一个人现在已经达到的成就水平,而且包含了一个人具有的潜力。例如一个读书很多的人、可能有较丰富的知识、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却显得能力低下,说明他的知识只停留在书本上,既不能广泛迁移,也不能用来解决实际问题。可见,知识与能力是有区别的。知识、技能并不等于能力。但知识、技能与能力又有密切的关系。首先,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依赖于知识、技能的获得。随着人的知识、技能的积累,人的能力也会不断提高。其次,能力的高低又会影响到掌握知识、技能的水平。一个能力强的人较易获得知识和技能,他们付出的代价也比较小;而一个能力较弱的人可能要付出更大的努力才能掌握同样的知识和技能。所以,从一个人掌握知识、技能的速度与质量上,可以看出其能力的大小。综上所述,能力是掌握知识、技能的前提,又是掌握知识、技能的结果。两者是互相转化,互相促进的。

知识、技能与能力三者之间的关系

(2011-11-16 22:37:49)转载▼ 标签: 知识 技能 能力 关系图 杂谈 分类: 教育技术

什么是知识/技能/能力?三者之间有什么关系?了解这些问题对做好教育工作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知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陈述性知识,即“是什么”的知识;另一种是程序性知识,即“如何做”的知识,如骑马的知识、开车的知识、计算机数据输入的知识等。

技能是指人们通过练习而获得的动作方式和动作系统。按活动方式的不同,技能可分为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智力活动)。操作技能(如掷铅球)的动作是由外显的机体运动来呈现的,其动作的对象为物质性的客体,即物体;心智技能(如数学运算)的动作,通常是借助于内在的智力操作来实现的、其动作对象为事物的信息,即观念。操作技能的形成,依赖于机体运动的反馈信息;而心智技能则是通过操作活动模式的内化才形成的。

能力则是学习者对学到的知识和技能经过内化的产物,是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知识、技能和能力三者之间的关系可用下图来表示:

知识是技能和能力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又是能力的基础。但只有那些能够广泛应用和迁移的知识和技能,才能转化成为能力(冯忠良,1992)。能力不仅包含了一个人现在已经达到的成就水平,而且包含了一个人具有的潜力。例如一个读书很多的人、可能有较丰富的知识、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却显得能力低下,说明他的知识只停留在书本上,既不能广泛迁移,也不能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知识、技能与能力有着密切的关系。首先,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依赖于知识、技能的获得。随着人的知识、技能的积累,人的能力也会不断提高。其次,能力的高低又会影响到掌握知识、技能的水平。一个能力强的人较易获得知识和技能,他们付出的代价也比较小;而一个能力较弱的人可能要付出更大的努力才能掌握同样的知识和技能。所以,从一个人掌握知识、技能的速度与质量上,可以看出其能力的高低。

综上所述,能力是掌握知识、技能的前提,又是掌握知识、技能的结果。两者是互相转化,互相促进的。因为能力是学习者对学到的知识和技能经过内化的产物,所以教师只能传授给学生以知识和技能,而不能传授能力;但教师可以通过引导,促使学生形成能力。下面是知识、技能和能力在解决数学问题中的体现:

比较分数1/2与1/6的大小。对分数大小的比较,学生懂得应该先化成同分母分数,统一分数单位后再进行比较(这是知识),从而可以确定解题方向;学生掌握了通分的方法与步骤(这是技能),从而可以凭借这一技能进行解题活动。如果学生发现直接通分计算量大,容易出错误而去寻求另外的方法时,这就有能力成分的反映。例如用统一分母的办法来比较这两个分数的大小。

读书的好处

1、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4、我所学到的任何有价值的知识都是由自学中得来的。——达尔文

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6、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7、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8、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10、一日无书,百事荒废。——陈寿

11、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12、一日不读口生,一日不写手生。

13、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高尔基

14、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15、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歌德

16、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笛卡儿

17、学习永远不晚。——高尔基

18、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志而好学,如炳烛之光。——刘向

19、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20、读书给人以快乐、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培根

第五篇:家庭环境与青少年的心理发展

家庭环境与青少年的心理发展

学号:

姓名:高丽

指导老师:

摘要:家庭环境是青少年成长的重要场所,对青少年的心理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是最容易出现心理和行为异常问题的时期,需要我们从家庭环境的各个方面营造一个对青少年成长有利的环境,认真做好家庭教育,以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关键词:家庭环境 青少年心理

青少年是个体从童年向成年发展的过渡时期,是最容易出现心理和行为异常问题的时期,家庭环境尤其的重要。家庭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家庭是儿童出生的摇篮,父母是青少年的第一任老师,作为社会细胞的家庭是青少年心理素质形成的最重要的场所。家庭是人生的奠基石,家庭环境对青少年心理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长远和深刻的影响。因此,建立良好的家庭环境是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形成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保证。家庭环境对青少年心理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表现在许多方面。当前,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大幅度的提高,精神文化生活也逐渐丰富起来。但是,当代青少年学生的心理问题却越来越突出。因此,我们必须要注意家庭环境的营造,让青少年有一个舒心的成长环境。家庭环境是指家庭的物质生活条件、社会地位、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及家庭成员的语言、行为及情感的总和。家庭环境包涵的内容很多,本文就重点对家庭结构、实物环境、人际环境、文化环境、语言环境、教育环境六个方面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成长作以论述。

一、家庭结构。在家庭人口结构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就是家庭结构的健全完整程序。正常的家庭结构有利于青少年维持一种顺畅、和谐的心理状态,而不正常的家庭结构则容易使学生产生失落感。如父母经常吵架、家庭成员相互充满敌意,容易给青少年带来偶像破灭感。父母对孩子尤其是独生子女的教育方式是娇惯、态度粗暴还是民主和谐,父母对子女的期待与要求是否恰当,都对青少年能否维持正常健康的心理状态有重要作用。近年来的一些关于离婚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研究普遍证实,由于父母离异,使子女的内心产生严重的焦虑与矛盾。多疑,孤僻,冷漠,心神不定或神经质,甚至导致心理变态及反社会行为,这主要是因为破裂的家庭结构给青少年带来了过分紧张的生活气氛和感情冲突,家庭缺乏温暖和关怀,致使他们失去了生活目标,于是在思想观念,情感,行为,性格等方面出现动荡,易于向不良的方向发展。因此,动员各种力量稳定家庭结构,对于保证下一代身心健康成长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父母的习惯对孩子影响很大,孩子的不少习惯是潜移默化地直接从父母那里“移植”或学过来的。父母热爱学习,把读书学习作为业余生活的最大爱好,把谈论学习作为家庭的重要话题,孩子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对学习的兴趣,会自觉地模仿父母认真学习。但是,现实生活中总有这样一些家长,自己业余时间不看书,不读报,整日沉迷于赌场,舞场和酒场,却口口声声要求孩子“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结果使孩子逐渐对父母的“苦口婆心”产生反感。父母的文化素质和心理状态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青少年的心理成熟和生长发育。就文化素质而言,一般说来,若父母的文化素养高,常对子女有更高的要求和期望,他们用自己的知识和强烈的求知欲去影响和教育子女,培养他们顽强的进取精神,同时在青少年的学习上也能给予较好的指导。相反,文化素质较低的家长本身不思进取,往往对子女的要求不高,他们不仅自己不学习,也不关心子女的学习,甚至只顾自己的娱乐而影响孩子的学习。很多研究成果都表明父母的文化素质与子女的心理健康有高相关。就心理素质而言,可以这样说,父母对孩子影响最大的是行为和与之密切相关的心理状态,而不是言辞说教,因为青少年是生活在一种与父母的心理神奇的融合,感应和参与的状态之中。他们对父母内心的重大变化经常有迅速的反应,父母的心理障碍也会毫无例外地投射到孩子的心灵上。孩子在心理上甚至生理上的某些病态往往可以在其父母的精神状态中找到原因。因此,父母在对子女进行教育的同时,也要意识到要想改变孩子身上的某些东西,就应首先看他们是否能够在自己身上被改变,努力使自己具备明朗,达观,善良,坦诚的心理素质。这样,才能使孩子具有一个生长良好个性和优秀人格的温床。

二、实物环境。实物环境是指家庭中实物的摆设,当然经济状况不同,家庭的实物环境会有很大的不同,但相对来讲,应本着现有条件,尽可能地为孩子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物化环境。首先,尽量让房间宽敞,给孩子留下尽可能多一点的活动空间。家庭空间的狭窄局促,会导致孩子心理上一种压抑感,而花哨杂乱的摆设还会引起孩子心情浮躁,并进而影响其性格的发展。其次,房间要干净整洁,让孩子从小养成文明的举止。再次,要有一些文化物品,使孩子从小受到文化的熏陶与启迪。家庭的收藏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书本。孩子在整架的书面前,也许现在一时看不懂,但这是一种熏陶,文化气息会无意识地启迪他们去追求知识。家长要为子女学习创造安静的,无噪音的学习环境。要让孩子安心学习,家长首先自己要安下心来。家长必须明白,良好的学习是以一个安静的,无噪音的和不受干扰的学习环境为条件的。因此,为了孩子的学习,家长应该善于节制自己,应该做出点牺牲,要想方设法给孩子创造一个相对安静的环境:在孩子学习时不要打扑克,打麻将;在孩子学习时不要大声放电视,收音机,录音机;在孩子学习时不要干扰孩子;在孩子学习时不要在孩子面前与客人谈天论地,更不能话匣子一打开就没完没了,全然忘了还有孩子在做功课。另外,家庭要有一个浓厚的爱学习,求上进的气氛。家中一定要有书香气,要知道,家长的学习兴趣,会影响到孩子的学习兴趣,从而间接地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

三、人际环境。人际环境是指尊老爱幼,各尽其责等品格。如果一个家庭中的成员之间不和睦,经常吵架、赌气拱火,那么生活在这种环境中的孩子,不仅“安全”需要得不到满足,还会产生紧张冲突、恐惧不安的负面心理,这样的环境下怎会培养出个性健康的孩子?良好的家庭人际环境就是应该为青少年营造爱的气氛,其核心是对青少年人格的尊重与关爱。首先,父母应该采用民主权威型的教养方式。父母的教养方式对青少年的成长有着直接的影响。研究表明:积极性的父母教养方式有助于子女自我成长与适应良好;而消极性的父母教养方式可导致子女情绪不安定,依赖顺从别人,又可能对别人非常专制、残暴。总之会使偏差行为增加。其次,父母之间的关系对青少年的影响也非常巨大,作为父母两个人的关系也应该和谐,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吵架。

四、文化环境。父母是孩子塑造自我的镜子,所以父母要十分注意自身对孩子行为方式、心理状态以及性格特征可能产生的巨大影响,父母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出不良的习性,如说谎、失言及不负责任等。不要根据自己的喜怒哀乐来对待孩子,否则,坏习惯的不良影响,往往会使一个好端端的孩子渐入歧途。要根据孩子的特点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经常带孩子去听听音乐会,看看书画展,和孩子一起做做有趣的游戏,等等,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使孩子有丰富有意义的日常生活,逐渐养成开朗自信的性格。父母和孩子之间营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所谓氛围,就是指人所处的环境气氛和情调,它是在某一环境中的人们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过程中造成的某种心理情绪和环境气氛。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可使青少年活泼,开朗,大方,好学,诚实,谦逊,合群,求知好奇;相反,不良的家庭氛围,则会使孩子胆怯,自私,嫉妒,孤独,懒惰,行为放任,不讲礼貌。因为青少年在适应家庭环境的过程中,常以父母和其它家庭成员如祖父,祖母,外公,外婆等为最亲近,最直接的模仿和认知对象,并以模仿式的学习来感受事物,熟悉环境,发展自己的习惯行为,形成自己的心理定势和性格特征,然后在以后与社会环境的接触当中,就开始以长期在家庭气氛中熏陶出来的心理模式,性格特征,习惯行为来判断自己对家庭以外的世界的适合或不适合。在现代大多数核心家庭中,由父母间形成的家庭人际关系和由父母与孩子之间构成的家庭教育关系所支配的家庭气氛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有十分重大的影响,往往父母的眼神,语言交流,行为举止,性格表现,作风习惯和对青少年的态度都能无形地给青少年心理以极大的刺激和启示,并在其适应过程中,形成他们自己心理和性格上的特征。因此,家庭生活质量的好坏是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相关因素。

五、语言环境。语言环境是指家庭中语言是否文明有礼、民主平等、商量谅解;家庭的语言环境直接影响着家庭中每个家庭成员的心理,尤其对青少年健康人格的形成特别有意义。如有的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谐融洽,尽管有时有不同意见,但在原则问题上是团结一致的,在合作、谅解占优势的家庭气氛中,不但使青少年学会了对人的互助、互爱、合作与谅解,使孩子的思维意志、能力等得到和谐发展,而且孩子还能从中获得安全感,形成乐于接受教育的自觉性。而在另一种家庭中,成员之间关系淡漠、争吵不休、处事自私,甚至互相折磨,家中总是阴云密布,青少年在这样的家庭中,心理往往是不健全的,甚至是畸形的。他们对事情冷漠、偏执、不合作,甚至把家中的精神折磨迁移到别人身上发泄以求心理平衡。这样的孩子容易滋事,难于管教。因此,在家庭中,应提倡家庭美德,正确处理家庭成员的相互关系,形成良好规范。例如,说话办事不是以势压人,而是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和睦相处,尊老爱幼,语言文明,努力构建家庭的融洽气氛,充分体现家庭是生活之港湾,才有助于青少年健康心理的形成。从发展的观点看,对青少年的教育应该是成人以自觉的,持续不断的努力去开发青少年的一切潜在的能力,即父母有责任和义务向青少年提供一切条件包括环境,人际交往等,关心他们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当然,教育态度与方式决不能是千篇一律的,而是根据青少年的不同发展水平,不同的性格特征而有所差别。如果父母双方都能采取合理的态度和正确的教育方法,青少年会很容易显示出独立能力,积极性,友好态度和稳定的情绪;反之,如果父母对青少年采取溺爱,娇纵,顺应的态度,青少年也容易表现出适应能力差,依赖,任性和执拗的性格特点。因此说,端正家长对子女的教养态度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没有正确的教养态度,就谈不上良好的教养方法,目前在子女教养问题上的失误主要表现为:有些家长对子女过分娇宠,以致爱而失教,对孩子没有明确的教育要求,对他们的学习,行为表现听之任之,根本谈不上如何培养青少年的独立性,自信心和自制力等;还有的家长则一味采取高压手段,不顾孩子的发展特点和合理要求,主要采用惩罚来实行管教,信奉“棒打出孝子,娇养出逆郎”的古训。从科学角度看,这些教养方式显然都是错误的,对青少年身心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也容易造成不良后果。家长的一言一行都直接影响着子女的心理发展。俗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这说明,父母的为人处事,言谈举止无时无刻不在对子女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作为父母要尊重子女的独立人格,作风民主,和蔼可亲,这对子女身心的健康成长将产生极为有利的深刻影响。在家庭生活中,父母对子女既是长辈,也是教师和朋友,切忌把“社会角色”带进家门;要学会理解和尊重子女,站在子女的角度,才能发现他们的内心世界,千万不能按家长自己的主观意志随心所欲,拔苗助长;家庭内出现矛盾和分歧时,切忌急躁,粗暴,尽可能地热心肠,冷处理,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家庭成员相互尊重,理解,信任和关心是治家,教子的基本条件。家庭和谐的关键是居于核心地位的夫妇双方,因此,有责任感的家长为了家庭的幸福和子女成才,有必要认真研究一下作配偶的特殊艺术和家政科学。

六、教育环境。家庭教育环境,主要是指家庭成员之间形成的一种气氛,是团结和睦的还是矛盾分裂的;是积极向上的还是消极颓废的;是热情温暖的还是孤独冷漠的;是有节奏有条理的还是懒散杂乱无章的,这些对孩子良好行为的形成有重要影响,给孩子制定的常规要求,家长必须身体力行,成为孩子学习的楷模。家庭环境布置是否整洁,生活安排是否井然有序、对孩子的行为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家长切不可轻视。家规教育,就是家长通过良好行为规范的训练,有目的地教育孩子遵守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从而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一种家庭教育手段。制定家规,并非用条条框框去约束孩子的手脚,限制孩子的发展,是在鼓励和培养孩子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的同时,教育和引导孩子用正确的行为规范来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行为;在促进孩子个性发展的同时,要求孩子遵守公共秩序和公共道德规范;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稳固的行为习惯。因此,家规教育是一种长期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可见,家规教育关键是要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因为,只有在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中,家规教育才能得到长期、潜移默化的影响。父母的教育观念对青少年心理健康产生不利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种:(1)严厉管教。持这种观点的父母往往要求孩子必须一切听从家长,信奉“棒头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等传统观念。其实,长期处在父母高压政策下的孩子易形成幼稚、依赖、神经质的心理,他们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较差,有些青少年可能变得更加依赖无主,有些则可能变得更加反抗、暴烈。(2)自然成熟。持这种观点的父母对孩子往往是放任自流概不过问的教养态度。这种忽略型家庭中青少年就会因为得不到关心、得不到父爱与母爱而产生孤独感,逐渐形成富于攻击、冷酷、自我甚至放荡的不良品质,常常会有情绪不安、反复无常、容易触怒、对周围的事物漠不关心的心态。(3)指责埋怨。指责埋怨使家庭问题往往在相互指责和埋怨中不了了之,问题最终并未真正解决。家庭未了结事件越多,家庭生活越是沉闷或紧张甚至危机四伏。这是一种很具破坏功能的家庭沟通模式,被指责者要不逆来顺受,要不逆反、攻击性强。(4)迁就讨好。迁就讨好的家庭,缺乏一种家庭成员之间真挚的爱,而且会养成一些依赖而又固执、软弱而又任性等不良人格特点。孩子在这种迁就讨好型沟通模式中,更容易形成的是任性,只要父母迁就自己,自己却很少迁就父母。(5)唠叨罗嗦。唠叨罗嗦主要表现在母亲以及一些过于琐碎的父亲身上。一般情况下,这样的父母不太关心别人真正的情感,自己被许多意义不大的琐事缠绕,给孩子最大的感觉是唠叨、烦人。这种沟而不通的表现是表面上双方都在说话,而且可能持续较长时间,但信息根本没有交流,反而会造成孩子出现逆反和抵触的心理。

总之,家庭因素对青少年心理发展有很大影响,因此,应切实提高家长自身的素质修养,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努力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把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结合起来,共同培养身心健康成长和个性全面发展的新一代接班人。

下载青少年心理与发展论文1000字word格式文档
下载青少年心理与发展论文1000字.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三讲

    一、概念解释 1.最近发展区:儿童还不能独立地完成任务,但在成人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等形式,却能够完成这些任务,这种儿童在指导下借助成人的帮助所能达到解决问题的水平......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健康 第三章自测题

    第三讲 练习题 一、概念解释 1.最近发展区 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第一讲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第一讲 练习题 134343慕明媛一、概念解释 1.青春期:青春期(puberty)主要是一个生物学术语,反映的是个体在青少年时期生理的变化。主要指从个体第二性征......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健康第一讲[推荐]

    一、概念解释 1.青春期 青春期(puberty)主要是一个生物学术语,反映的是个体在青少年时期生理的变化。主要指从个体第二性征出现到生育功能发育成熟的这一阶段。2.青少年 青少年......

    第三章 青少年的心理发展

    第三章青少年的心理发展 第一节心理发展概述 一.何为发展 发展是指个体是从受孕到死亡整个生命全程中的系统.连续而又稳定的变化。 发展首先是一系列的变化,但并非所有的变化......

    论我国当前的社会环境与青少年心理发展

    我国当前的社会环境与青少年心理发展综述 姓名:陈龙学号:2009010135院系:师范院应用心理学系09级 摘 要:我国当前开放的社会环境代写论文为青少年呈现了一个多元的社会。开放与......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典型案例分析

    小学生心理健康典型案例分析 摘 要: 当前,我国的教育事业正处于飞速发展的特殊时期,而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随着教育的发展日益突出。小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其心理......

    青少年网络文学阅读心理分析论文

    随着互联网事业的繁荣和网络电子设备的普及,人们越来越倾向于通过网络阅读的方式来了解世界。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网络小说在青少年中越来越流行。网络小说是以互联网为展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