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我国当前的社会环境与青少年心理发展
我国当前的社会环境与青少年心理发展综述
姓名:陈龙学号:2009010135院系:师范院应用心理学系09级
摘 要:我国当前开放的社会环境代写论文为青少年呈现了一个多元的社会。开放与多元,在使得他们的视野更为开阔的同时,也让他们陷入了较难适应的境地之中。开放社会环境的双重作用要求全社会通过强化认知、加强管理、加强教育来关心青少年的成长,帮助青少年顺利的完成社会化的过程,发展他们的健康人格。
关键词:社会环境;青少年;心理发展
一、我国当前的社会环境
我国经过20余年的改革开放,社会发展呈现出全新的面貌,我们的社会由单
一、保守走向了多元、开放,这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在政治方面,我国进入了一种从“总体性社会”向“多元社会”过渡的转型期[1]。在经济方面,我国从供给型经济转向需求型经济,从封闭和半封闭的经济转为开放型的经济,从温饱型经济转为小康型经济[2]。
在文化方面,改革开放使我国的文化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迅速与国际接轨,文化的功能、形式、内涵、传播等由单一走向了多元。
二、青少年的心理发展
人的一生都处于发展变化之中,但在青少年时期(处于11、12岁到17、18岁的个体[)4],这种发展变化是暴风骤雨式的,个体的生理特征将会发生巨大的变化(个体的第二性征在这一时期出现显著的变化),由此伴随着明显的心理发展。
(一)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表现
青少年时期的个体心理发展主要表现为随着生理特征的剧变,个体的思维能力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情绪情感也发生着显著的变化。这决定着个体的社会化发展。[4]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个体的生理发展为社会化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处于青少年时期的个体,最大的特点是生理上蓬勃发展、急剧变化。这一时期,个 体的身体外形更具有自己的性别特征了,个体的体魄更加强健;内脏的机能健全了,大脑的 发展已基本成熟,心脏等器官的功能加强,个体的精力更加旺盛;性的发育成熟使青少年开 始意识到自己已向成熟过度,同时给个体带来对性的好奇心和新颖感。[4]
2.认知能力的发展与社会化的发展
青少年时期个体的脑机能发展迅速,趋于成熟,大脑皮质的沟回组织已经完善,神经元完善化和复杂化,传递信息的神经纤维髓鞘化已完成,保证信息传递畅通,不相互干扰。[4]个体在大脑和神经系统上的一系列变化大大促进了个体心理的发展特别是逻 辑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个体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批判性在青少年时期逐步发 展起来,表现为随着年龄的增加,他们在看待事物时渐渐地由表象深入到本质,开始喜欢探 究事物的本质属性,开展系统的理性活动,能变通思维方式,能用新异独特的思维观点解决 他们所
遇到的问题,能够比较自觉地对待自己的思维活动,能够有意识地调节、支配、检查 自 己的思维过程。思维能力的发展使个体开始用全新的眼光审视自己,开始注重自己的社会形
象,逐渐由自我为中心的个体转变为社会化的个体,开始学习调整自己的言行举止,逐步适
应社会的要求。
3.情感发展与社会化的发展
青少年时期的个体情绪情感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不稳定性,易出现极端情绪。他们时而唯
我独尊,时而又沮丧万分。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个体对这种不断增加的需求时而感到满足
与认可,时而又否定,使得他们的情绪出现摇摆不定的状态。
(二)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点
青少年的心理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心理发展表现出以下的特征。
1.过渡性 青少年处于一个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独立性与依赖性错综 复杂的时期,充满矛盾的时期。2.动荡性 处于青少年时期的个体思维比 较敏捷,他们的情绪发展更为激
烈,容易受外部环境的感染与 影响,因此在行为、情绪上表 现得很不稳定。3.闭锁性 青
少年自我与社会的同一性仍处于发展之中,因此青少年只会向外界展示他认为的对他的社
会化有利的 内容,而将一些矛盾的、迷茫的 心理困惑等他们认为对自己不利的心理特征
隐藏起来,因此他们具有较多的心理问题,这会 给他们带来一些烦恼。4.社会性 青少年的这些特征归根到底是因为个体必须经历由单个的人向社会的人的转变过程,青少年发展中的危机能否得到有效的解决则是个体的自我成长与社会环境共同决定的。良好的社会环境对青
少年心理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开放的社会环境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
(一)开放的社会环境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积极影响
1.经济的蓬勃发展为青少年的发展提供了更好的条件
国家大力发展经济,让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改善,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社
会科技文化的发展,创造出大量先进的教学设备和教学仪器,这为青少年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物质条件,提供了优良的学习环境和丰富的学习资源。
2.开放的社会环境能够促进青少年思维能力的发展
在开放的社会环境中,社会各个方面的积极因素都被调动起来,多种思想都会在社 会
中交汇、碰撞;信息技术迅速发展让青少年可以便捷地了解社会的方方面面。这些丰富的 信
息,对思维能力正处于发展中的青少年十分有利,可以开阔他们的视野,加深他们思维的 深
度,拓展他们思维的广度,让他们在看待问题时不易盲从与偏激。
3.先进的社会文化能够激发青少年求知欲望和发展意识
青少年时期个体的社会性需要得到发展。在这一过程中他们探求外在事物的能力也会得
到极大的发展。开放的社会环境满足了他们的这一需求。大众传媒能及时地将社会发展的最
新动态传播给青少年,向青少年展现多元的文化现状,丰富的知识、精彩的技艺能满足青少
年的 求知欲,让他们获得发展的内在动力,提高 学习的自主性。社会文化的多元发展也
为这种自 主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4.多元的社会文化能够促进青少年社会化的进程
在开放的社会环境中,社会文化信息有助于青少年全面地认识和了解社会,正确地评价
社会,学习到在社会生活中应该具备的社会文化规范;有助于激发个体的社会意识,明确自
己的社会责任;有助于个体正确的评价自我,帮助个体找准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不再盲目
地乐观或绝望。
开放、多元的社会能为个体提供更为优越的成长环境,能有效地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发展,对个体一生的发展都将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开放的社会环境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不良影响
1.良莠不齐的社会信息与青少年过渡性的心理发展特点
物质生活的丰富使得青少年不再为衣食担忧,奢华的物质生活对于青少年存在极大的吸引力,容易使他们迷恋物质生活,使他们缺乏进取心。有些格调不高或不健康的文化内容会让青少年意志消沉,耽于享乐,不利于青少年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与健康的人格。
2.多元的社会文化与青少年动荡性的心理发展特点
处于青少年时期的个体心理发展呈现出动荡性的特点,他们思维比较敏捷,对社会的看法容易极端与片面,容易受外部环境的感染与影响。在开放的社会环境中,各种价值观、思想观念都会通过大众传媒来争夺市场,如果缺少必要的引导,相互矛盾、冲突的社会思想观念就会给青少年带来困惑或迷茫,容易造成认识上的混乱,这些对处于自我同一性形成时期的青少年有不良的影响。
3.虚拟的社会文化与青少年闭锁性的心理发展特点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为青少年提供了一个相对安全、不用面对压力的文化空间。在这种相对安全的文化空间里,社会被用高科技手段或多元的形式表现得唯美浪漫或黑暗恐怖。这种表现手法容易吸引逐渐将内心世界关闭起来的青少年,而沉迷于虚拟文化中的青少年会看不到真实的社会,失去对现实社会的感受力,失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意识,缺乏应有的社会责任感,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社会化进程,不利于健康人格的形成。
四、开放的社会环境中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措施
(一)教育工作者要加强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特点的认识
开放的社会环境对人们的影响是巨大的,这种环境下的青少年所面临的问题 是前人所不曾遇到的,旧有的一些经验对青少年的成长不一定是有帮助的。青少年时期是个体一生发展中的一个转折点,这一发展的过程拥有独特的规律,这需要教育工作者积极开展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研究工作,能够了解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规律,还需要教育者和家长积极与青少年一起了解社会环境,站在青少年的角度去看待问题、感受问题,为青少年 健康成长创造良好条件。
(二)教育工作者要加强社会文化的研究工作
教育工作者要在青少年的生活中构建起抵御社会文化中负面影响的“防火墙”。这需要 教育工作者积极地了解社会,对社会发展的本质规律,社会现象背后的真正原因认真地思考与探索,即教育者必先受教育;对青少年中可能出现的失范现象和经常出现的偏离行为进行预防性研究,做到未雨绸缪;社会、学校和家庭都要共同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形成一股合力,尤其是学校教育,显得格外重要。
(三)社会文化管理机构要加强对文化传播的管理
加强文化传播的管理,主要是实施文化管理的监督职能、引导职能、规范职能、惩 戒职能。同时要加强对社会文化的生产消费、传播方式的研究,以及加强对社会文化传播的 伦理、道德的研究。对传播文化中出现的偏离行为、一般性误导行为进行合法跟 踪 和监管,对违规行为进行公开的处理。推进法制化进程,就是要对信息的生产、交换、传递、消费进行单独立法,即使初始阶段不很周全,但可以逐渐走向成熟。历史经验值得借鉴,贻误
了青少年就贻误了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
参考文献 :
[1]沈立新,吴新叶.中国政治转型的理论研究:综述与评价[J].湘潭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4).[2]李曙光.中国的 经济 转型:成乎?未成乎?[J].经济战略,2003(3).[3]何少林.当代中国文化的转型及发展趋势[J].燕山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4).[4]林崇德.发展心理学 [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5]续冰.网络对青少年人格发展的影响[J].山西师大学报,2005(4).[6]吴彩云.信息网络对学生的影响及对策[J].青海教育,2005(7).[7]聂衍刚,路红.论网络文化与青少年的人格发展[J].教育导刊,2004(11).[8]静进.儿童青少年的认知发展[J].中国学校卫生,2006(2).
第二篇:论我国当前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
论我国当前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研究
发布日期:2010-11-09文章来源:互联网
青少年的违法犯罪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之所以会如此关注,除了犯罪造成的危害性之外,青少年作为下一代的国家建设主力军,他们的身 心健康深远的影响着国家明天的发展。设想一下,如不对当今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加以关注和采取措施,明天的他们还能承担起使国家长存,民族长兴的重担 吗?我想一定不会的,他们反而会成为阻碍国家发展,束缚社会进步的绊脚石。另外青少年违法犯罪不是一个单纯的问题,它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青少年违法犯 罪是一个信号,它在告诉我们社会内部的的某些方面出现紊乱,它只是内部出现病症的一些外部表现。首先,我们需要对青少年的范围进行确定。我国刑法将刑事责 任按人的年龄分为三个阶段:即完全不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不满14周岁)、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已满14岁不满16周岁)和完全负刑责任年龄阶段(已 满16周岁)。① 另外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也指出:未成年人是指不满18周岁的公民。那么本文中所指的青少年既包括不满18岁的未成年人,也包括已 满18周岁但超出不多的青年人,这些人在刑法中有的已属完全负刑事责任阶段,有的属于相对负刑事责任阶段,有的却属于完全不负刑事责任阶段。虽然在法律严 格届定上会有这些不同,但在这个年龄段的青少年其身心却有着一些相同的特点。
一、当前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根 据有关资料统计,在20世纪50-60年代,我国青少年违法犯罪率约占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20%-30%,到80年代后却突增到70%以上,从最高人民法 院有关部门提供的数据显示:2000年以来,我国未成年人的犯罪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从2000年到2004年,全国各级人民法院判决生效的未成年人犯罪 人数在平均以14.18%的速度逐年上升。② 这些数据无不证明,我国青少年违法犯罪现象正在日益加重,另外出现频率最多的犯罪案件依次为抢劫、盗窃、故 意伤害、强奸、寻衅滋事、聚众斗欧、故意杀人等等。随着社会的急剧发展变化,青少年犯罪的行为在逐渐出现一些新的特点和趋向:
(一):违 法犯罪形式的团伙化。即青少年违法犯罪多数是以有组织的团伙形式出现的,这是因为青少年自身的条件决定的。由于其心理承受能力和身体条件尚处在较薄弱时 期,如果以个人的力量来达到犯罪目的,势必会加重其心理和身体上的承受压力,使其产生胆怯的念头。但要是一些人集合在一起,并进行必要的分工,则分摊在每 个人身上的压力将会大大的减少,从而逐渐形成一些较为稳定的组织。基于共同故意来实施犯罪的案件,往往会有人把风,有人作案,有人负责销脏,最后共同分 脏。
(二):违法犯罪年龄的低龄化。即不满14岁的青少年犯罪人数在逐年增多,甚至有些少年从小学就开始走上犯罪道路,犯罪者大都是缀学的青少年,还有的青少年片面地认为18岁以前犯罪不用负任何责任,所以才放心大胆的实施各种犯罪行为来满足自己的欲望。
(三): 违法犯罪手段的暴力化。即实施犯罪的手段残忍,往往会造成严重后果。主要表现在抢劫、故意伤害、强奸等恶性案件上,大多数青少年在犯罪前往往没有充分的 考虑
和策化,只是在产生犯意或受到刺激后一时冲动,不计后果的突然犯罪,因而这样往往会造成恶性犯罪的出现。
(四):青少年违法犯罪中仍存在其它一些趋势
A: 女性犯罪的数量和范围逐渐增加:其中情感问题占主要部分;B:毒品犯罪问题日益严重:据国家禁毒委有关数据显示,至2004年年底,我国现有吸毒人员已达 79.1万名,比2003年上升6.8%。在吸毒人员中,35岁以下的人占到了70%。③ 由于青少年的好奇心,为了追求感官上的新鲜刺激而吸食毒品,成 瘾后不能自拔又会引发贩毒,卖淫等一系列违法犯罪活动;C:电脑犯罪数量的迅速增加,在科技进步和信息自由化的不断推动下,时代要求青少年须具备基本的计 算机专业操作技能,近几年来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和网络的深入普及,使人们获得信息的渠道和沟通、交流等生活方式出现巨大的改变,而对这些新鲜事物,最受渲染 的莫属这些青少年们了,网恋、网婚及网上传播淫秽信息、网上诈骗等新形式的网络犯罪层出不穷,屡尽不止。
二、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原因分析
人们行为习惯的养成总是与他所处的社会环境息息相关,尤其是对于青少年,在参与社会生活过程中,其行为习惯的养成与环境因素更是密切,可以说有什么样的环境,就有什么样的行为习惯,所以对于研究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原因,要从青少年所处的环境中寻找答案。
(一):家庭环境的影响
家 庭是人们生活中最重要的场所,对青少年来说,家庭对孩子所带来的影响是无与伦比的,学习社会规范、了解社会文化与形成自己的行为准则,大都是在家长的教育 和熏陶下逐步建立的,家庭也是青少年性格、人格培养的场所,家庭结构残缺,家长的教育方式不当及家长自身言行的污染都可能会导致家庭教育的缺陷,而家庭教 育的缺陷又是造成子女不健全个性的主要原因,从而增加了青少年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的危险性。
A:家庭教育方式不当。许多家长在子女教育上 往往爱走极端,有的把孩子当作掌上明珠,过于宠爱,娇生惯养,处处袒护,不让孩子接受真实的生活,尤如在真空中生存一样,极易造成他们性格脆弱,好逸恶 劳,不能受到挫折,或者是任性自私,能动性差,缺乏参与社会竞争的能力。反而会在欲望不能满足或受到挫折的时候实施犯罪;但对孩子过于放松,漠不关心,放 任自流,则会使孩子在父母身上感受不到亲情的温暖,父母与子女之间缺乏有效的情感沟通,子女在成长中的迷惘和未知领域得不到及时的明示,内心的疑问和欲望不能得到正确的引导,久而久之,心理上会造成抑郁,敏感多疑,性格会渐渐变的冷漠、孤僻、缺乏同 情心,更重要的是以上这些心理障碍和人格缺陷会进而导致他的行为离正确的社会准则越来越远,在社会的不良因素的影响下,也会极容易实施犯罪;再者就是父母 对子女使用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不从心理上解决孩子的问题。轻则大吵大骂,重则皮肉相向,这种粗暴的教育方式对孩子造成的恐慌和不安也会教他们学会用暴力 解决问题,出现矛盾时便有极端之举,也会使孩子因厌倦家庭选择离家出走,社会上投靠一些不法之徒,最终堕落成为罪犯。
B:家庭残缺不 完整。即单亲家庭或父母离婚、分居、离婚、再婚、在押等情况,这样的孩子往往得不到充分的抚养、教育与监督。离婚问题已成为当今不容回避的社会问题。据
统 计,近些年来,我离婚率以每年30%的速度递增,离婚后的家庭不能对孩子及时照看,相比其它有幸福家庭的孩子,那些不幸的孩子会逐渐痛恨自己的家庭及身边 的一切,埋怨对自己的不公,进而会影响其走向歧路。
(二):学校环境的影响
学校是提高青少年文化修养,道德修养的场 所,青少年的身心是否能健康成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有无良好的教育环境,优良的教育环境必将对孩子心灵健康成长产生重要而积极的影响,但反之则可能 会使学生染上不良行为习惯,从目前来看我国的教育环境仍存在诸多弊端,从“云南马加爵事件”中便可见一斑。
A:学校教学思路有偏差,虽 然素质教育已被提倡许多年,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劳都全面发展,但迫于升学的压力,学校偏重应试教育的状况仍没有明显改善,片面的追求升学率,不顾 忌学生的心理和身体特点,随意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导致学生的厌学情绪严重,把孩子培养成了一个只懂得读书而对其它事物一窍不通的机器,最终也将白废,还 有就是把学生分为尖子班和普通班,甚至有的把学习差的学生分在一起,使学生遭受歧视,导致厌学,不求上进,逃课,最终到社会上参与一些违法活动,也是造成 目前青少年违法犯罪低龄化现状的主要原因。
B:学校心理教育和青春期性教育的滞后,虽然绝大多数学校都开设了这门课程,但实际上许多学 校和老师并没有足够重视开设课程的重要性。把其放在边缘的位置,讲课时要么半遮半掩,要么就一代而过,学生心理上的疑团并没有真正解开,强烈的好奇心理也 会促使学生做出一些危险的行为,酿成苦果后悔莫及。
C:教育方式不得当,一些老师在日常教育中缺乏耐心,恨铁不成 钢,对学生使用不适当的方法。比如,吵骂学生,讽刺挖苦,罚写作业,请家长; 更有甚者对学生进行体罚,而不去对学生耐心的说服教育,造成孩子对学校产生 畏惧,厌恶之心。一面是对学习的厌恶,一面是家长的期许,孩子承受不了这双重的压力,而选择离家出走,流入社会。也会构成社会不安定因素。
D: 学校管理不善和部分教师职业道德的缺失,学校的管理工作不到位,便很难营造出一个良好学校风气,对各方面事务的管理制度如不健全,便不能及时约束个别学生 的不良行为,此类问题如不能得到及时解决与控制,邪恶势力也会迅速在校园里肆意漫延,甚至会出现有组织的校园黑社会,则校园犯罪也会接踵而来,校园犯罪波 及面的深度和广度将会进一步加大。另一方面部分教师利用家长对孩子望子成龙的迫切心情,而忘记教师为人师表的宗旨,做出向家长索要财物,违规收费或向学生 推销商品赚取提成等有损职业道德的行为。逐渐会腐蚀孩子的心灵,也会使部分没有满足其目的的学生遭到歧视与冷落,而无法正常进行学习。
(三):社会因素的影响
相 比家庭和学校环境,社会上的事物更是形形色色,纷繁复杂。真善美、假恶丑掺杂在一起难以分辩,随时在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并改变人们的行为,我国在改革开放 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社会的软环境也无可避免的出现着变化,不正规的文化场所对青少年的影响
尤其深刻,如周边的电子游戏室、网吧,卡拉OK等场所,使学 生整日陷入在暴力、恐怖、凶杀、色情、梦幻之中不能自拔,无心学业,日渐堕落,极容易在黑社会群体的影响下,参与偷盗抢劫,打架斗殴等违法犯罪活动。
[NextPage]
(四):个体因素
青 少年犯罪行为总是以一定的犯罪动机为指导的,犯罪动机的形成要从青少年的身心特点中找原因,青少年的好奇心较重,对新事物接受快,冲动,爱冒险、思想很敏 感。但往往会产生许多疑问与迷惑。当这时不能得到正确及时的引导,这些特点就会促成他们产生不良念头并演变为犯罪动机。另一方面,青少由于缺乏社会经验,道德意识薄弱,尚未把握正确的社会准则,是非观念模糊,纷繁复杂的事物中很难形成正确的认识,处理事情时就很感性,容易冲动,往往会知不觉造成了违法犯 罪。再者青少年抗腐蚀能力较差,如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诱惑,很容易被异化,走向社会的反面。
三、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对策建议
寻 找解决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的对策,应从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原因入手,即努力改善青少年所处的家庭环境、学校环境与社会环境,营造合偕的氛围促使青少年能保持 健康向上的心态来茁壮成长,使之成为对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有益的人,这是一个巨大的生态环境系统改造工程,需要政府、社会各界及每位公民的共同关注与支持,包括学校、老师、家长及青少年本人在这一问题上做出检讨与总结,剔除不利于青少年发展的因素,共同创造一个全新环境,并辅以完善的法制体系,构建多条社会 防线。
(一):改善家庭环境,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孩子从一出生开始便接受着家长的抚养与教育,家庭的环境在无时无刻的 影响着孩子的身心,家庭的生活水平、家长的素质、教育方式及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等在培养青少年情操、品德、性格方面起着关健的作用,有专家认为家庭的思想 道德教育是关系到孩子今后走什么路,做什么人,能否成才的关键问题。人们常说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家庭安定则社会安定,家庭和睦则社会和睦,因此我认为 家长做为家庭的主要成员,首先,要做到保持家庭的稳定与和睦,营造温暖的家庭氛围,让孩子在幸福的家庭中快活健康的成长,但试想如果在一个家庭里婚姻失 败,家人失和,家庭成员的关系经常处在紧张状态,让孩子整天面对无休止的争吵,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势必会造成很大障碍,尤其是单亲家庭的子女因享受不到家长 的完整呵护,甚至放弃对孩子的抚养责任,就会造成性格变异,心理畸形的孩子,这些心理不健全不健康的孩子不仅不能对社会做出有益之事,反而会因危害社会而走在社会反面。其次,父母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做好孩子 的榜样。父母是子女的启蒙老师,他们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到子女,要做一个合格的教育责任人,在教育孩子之前,应先自我反省,改掉自身缺点和不良惯,从自身 做起,做好人,做好事,这种言传身教,身体力行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相反家长的不良言行更会使模仿能力极强的孩子走向歧路,导致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再次父母应时刻关注孩子的成长,切勿忽视,经常沟通与交流,把握孩子的内心动向,并掌握正确的教育孩子的知识与方法。无论是从我们自己的成长经历,还是在 对家庭教育的研究中,我们都应当感受到孩子健全人格的确立离不开父母须臾的呵
护与关爱,一个合格的父母应当既有事业心,同时也有对孩子的责任感,不能因工 作理由而疏忽对孩子的教育与关心,孩子最怕就是对他不理睬,如果父母与孩子能常沟通,常交流,孩子就会有爱心,有同情心,有责任感。。其实孩子对父母 的要求并不高,当他们需要时,给他们一个亲密的拥抱,一个幸福的微笑,一个关注的眼神,一次倾心的交谈,甚至是一次适时的批评,都会让他们感觉到父母在关 注他,爱他,这样的孩子又何以不能积极向上? 而有些父母的关注总是围绕在孩子表面并未深入至孩子内心,以为给孩子吃好,穿好,要什么买什么,处处袒护 着,包庇着,才是爱孩子,这样的教育只会让孩子养成贪图享受,好逸恶劳,不求进取,自暴自弃的坏习惯。
(二):改善学校教育环境,打造健康的教育生态
学 校是社会的一部分,但它又有自己一些特点,他是培养学生社会化素质的基地,是学生社会化进程中最重要的阶段,当学生踏入校门之后,这里便不仅是学习各类科 学文化知识,提高文化素质的园地,更是他们培养正确的行为规范,待人接物,巩固道德观念,是非观念,塑造自我的场所。“学校无小事,处处皆教育,教师无小 节,事事做模范。”从这个角度来讲,学校的职能与责任显得尤为重要,学校德育环境对未成年人今后成长与发展的影响则意义深远。因此,相关教育机构应对目前 的教育环境多做一些深思与改进,诸如以下建议:
A:学校的教育思路应彻底改变应试教育的现状,让素质教育真正的走进课 堂。倡导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全面客观的评价学生,培养自信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只有变强行灌输式的教学为循序渐进,培养兴趣,学生才能真正用心接受,效率才能真正有所提高,素质才能真正的得到全面发展,最终才能真正成为国家社会有用的栋梁之材。
B: 针对学生身心特点,应增设有实质性内容的心理辅导课程和青春期性知识教育。对未知领域的强烈求知欲往往让孩子出现困惑,青春期的困惑是不可避免的,学校应 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建立心理咨询机构,开设心理辅导课程,由富有经验的心理咨询教师接受孩子的咨询,解答青少年的问题,解除他们的心理困 惑,使其保持健康的心理。
C:对学校物质环境的改造和校风学风的建设,提升学校的管理水平,强化教师职业道德。学校的基 础设施既是进行教育活动的必备条件,也是陶冶学生情操的重要手段,校园环境优美,教室宽敞明亮,宿舍整洁,图书馆资料丰富,实验设备先进,则会使置身其中 的学生不自觉受到渲染,激发起积极向上的学习劲头,形成自觉的学习动力。但做好硬环境的建设同时,学校更应致力于营造和保持良好校风学风的建设。良好的校 风学风更能促进学生努力学习,不断进取,坚定信念,忌恶扬善。包括加强对教师职业道德的教育,提高教师个人修养,使教师忠于教育事业,以身作则,为人师 表,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榜样,做到以上这些学校必须建立起严密的管理制度并严格的加以实行。
(三):改善社会环境,创造合偕健康社会
比 起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对青少年的影响,则社会环境具有更广的覆盖面,更大的辐
第三篇:科技发展与社会环境
科技发展与社会环境
当今社会,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对社会环境产生重大影响。一方面,它极大地促进和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存条件,对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带来了积极有利的影响。但是,另一方面,也对人类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产生许多不利影响,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科技发展,尤其是计算机网络、电子信息技术等的飞速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地便利。计算机网络的普及,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概念,使地球变成了“地球村”。让你坐在家里的电脑前轻点鼠标,远在万里之遥的友人便可以在瞬间收到你发去的信息并回复你,或者进行视频交流,提高了沟通效率,让人可以在天涯海角也似当面交流,使沟通更为方便。通过Intent可以方便快捷的获取世界最新资讯,真正做到“足不出门,能知天下事”。手机,让我们可以随心所欲地与亲人保持联系。高清晰的电视技术,让我们可以享受精彩的足球比赛。“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昔日诗人归心似箭的期盼,已成为今天活生生的现实,因为科技发展,我们出门可以使用各种车辆、船只、飞机,我们可以在几个小时完成过去需要几个月、几年、甚至无法完成的旅程,现在无论你在哪里,你都可以随时回家看望父母,去你想去的地方,见你想见的人,即使一个在大西洋的这边,一个在大西洋的那边,也不再感到遥远。这就是科技对我们生活的改变。
科技发展就像一般双刃剑,有其有利的一面,也必有其弊端。环境污染.这个是最直接的也是最显眼的坏处。物种灭绝加快.这是由环境污染和人类的捕杀所造成的.也属于科技发展的坏处。人身安全越来越没保障.现在平均每天都有数以万计的犯罪行为发生。而其犯罪手段大多都与当下时新科技相关。尤其是枪械犯罪,更是让普通人民防不胜防。而从第二次世界大战我们已经可以看出,随着科技的发展,现在的战争所造成的破坏与损失以远远不是以前可比。甚至有可能造成人类灭亡的命运。人类身体素质大不如前.随着科技发展,气车,火车,飞机等各种交通工具的出现使人类的日常生活发生了重大改变,人类已经不再总是依赖自己的两条腿,因而现在的人类的身体素质和以前相比已经是不能相提并论。以前项羽“力拔山河气盖兮”在当今的社会已经是不可能再出现.而这种情况继续发展下去则有可能使人的四肢萎缩,使人类出现一个新的形态。各种新兴病菌不断出现,很多病菌的杀伤力已经远远超过以前的病菌的破坏力。这是由于医药科技的迅速发展加快了病毒的变种。以至于科技的发展速度已经跟不上病毒的变种速度。或许有一天人类会灭亡于某一场大的瘟疫。科学技术永远是一般双刃剑,科技不断飞跃发展,给人类生活提供了方便,也一定让人类付出一些宝贵的东西,我们不能武断的认为只有利端或只有弊端。我们应树立科学发展管,在发展科技的同时,我们也要尽量想办法减少或避免一些环境污染事件等,使“科技”真正有益与我们人类的发展,自然的和谐。
第四篇:家庭环境与青少年的心理发展
家庭环境与青少年的心理发展
学号:
姓名:高丽
指导老师:
摘要:家庭环境是青少年成长的重要场所,对青少年的心理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是最容易出现心理和行为异常问题的时期,需要我们从家庭环境的各个方面营造一个对青少年成长有利的环境,认真做好家庭教育,以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关键词:家庭环境 青少年心理
青少年是个体从童年向成年发展的过渡时期,是最容易出现心理和行为异常问题的时期,家庭环境尤其的重要。家庭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家庭是儿童出生的摇篮,父母是青少年的第一任老师,作为社会细胞的家庭是青少年心理素质形成的最重要的场所。家庭是人生的奠基石,家庭环境对青少年心理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长远和深刻的影响。因此,建立良好的家庭环境是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形成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保证。家庭环境对青少年心理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表现在许多方面。当前,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大幅度的提高,精神文化生活也逐渐丰富起来。但是,当代青少年学生的心理问题却越来越突出。因此,我们必须要注意家庭环境的营造,让青少年有一个舒心的成长环境。家庭环境是指家庭的物质生活条件、社会地位、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及家庭成员的语言、行为及情感的总和。家庭环境包涵的内容很多,本文就重点对家庭结构、实物环境、人际环境、文化环境、语言环境、教育环境六个方面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成长作以论述。
一、家庭结构。在家庭人口结构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就是家庭结构的健全完整程序。正常的家庭结构有利于青少年维持一种顺畅、和谐的心理状态,而不正常的家庭结构则容易使学生产生失落感。如父母经常吵架、家庭成员相互充满敌意,容易给青少年带来偶像破灭感。父母对孩子尤其是独生子女的教育方式是娇惯、态度粗暴还是民主和谐,父母对子女的期待与要求是否恰当,都对青少年能否维持正常健康的心理状态有重要作用。近年来的一些关于离婚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研究普遍证实,由于父母离异,使子女的内心产生严重的焦虑与矛盾。多疑,孤僻,冷漠,心神不定或神经质,甚至导致心理变态及反社会行为,这主要是因为破裂的家庭结构给青少年带来了过分紧张的生活气氛和感情冲突,家庭缺乏温暖和关怀,致使他们失去了生活目标,于是在思想观念,情感,行为,性格等方面出现动荡,易于向不良的方向发展。因此,动员各种力量稳定家庭结构,对于保证下一代身心健康成长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父母的习惯对孩子影响很大,孩子的不少习惯是潜移默化地直接从父母那里“移植”或学过来的。父母热爱学习,把读书学习作为业余生活的最大爱好,把谈论学习作为家庭的重要话题,孩子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对学习的兴趣,会自觉地模仿父母认真学习。但是,现实生活中总有这样一些家长,自己业余时间不看书,不读报,整日沉迷于赌场,舞场和酒场,却口口声声要求孩子“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结果使孩子逐渐对父母的“苦口婆心”产生反感。父母的文化素质和心理状态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青少年的心理成熟和生长发育。就文化素质而言,一般说来,若父母的文化素养高,常对子女有更高的要求和期望,他们用自己的知识和强烈的求知欲去影响和教育子女,培养他们顽强的进取精神,同时在青少年的学习上也能给予较好的指导。相反,文化素质较低的家长本身不思进取,往往对子女的要求不高,他们不仅自己不学习,也不关心子女的学习,甚至只顾自己的娱乐而影响孩子的学习。很多研究成果都表明父母的文化素质与子女的心理健康有高相关。就心理素质而言,可以这样说,父母对孩子影响最大的是行为和与之密切相关的心理状态,而不是言辞说教,因为青少年是生活在一种与父母的心理神奇的融合,感应和参与的状态之中。他们对父母内心的重大变化经常有迅速的反应,父母的心理障碍也会毫无例外地投射到孩子的心灵上。孩子在心理上甚至生理上的某些病态往往可以在其父母的精神状态中找到原因。因此,父母在对子女进行教育的同时,也要意识到要想改变孩子身上的某些东西,就应首先看他们是否能够在自己身上被改变,努力使自己具备明朗,达观,善良,坦诚的心理素质。这样,才能使孩子具有一个生长良好个性和优秀人格的温床。
二、实物环境。实物环境是指家庭中实物的摆设,当然经济状况不同,家庭的实物环境会有很大的不同,但相对来讲,应本着现有条件,尽可能地为孩子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物化环境。首先,尽量让房间宽敞,给孩子留下尽可能多一点的活动空间。家庭空间的狭窄局促,会导致孩子心理上一种压抑感,而花哨杂乱的摆设还会引起孩子心情浮躁,并进而影响其性格的发展。其次,房间要干净整洁,让孩子从小养成文明的举止。再次,要有一些文化物品,使孩子从小受到文化的熏陶与启迪。家庭的收藏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书本。孩子在整架的书面前,也许现在一时看不懂,但这是一种熏陶,文化气息会无意识地启迪他们去追求知识。家长要为子女学习创造安静的,无噪音的学习环境。要让孩子安心学习,家长首先自己要安下心来。家长必须明白,良好的学习是以一个安静的,无噪音的和不受干扰的学习环境为条件的。因此,为了孩子的学习,家长应该善于节制自己,应该做出点牺牲,要想方设法给孩子创造一个相对安静的环境:在孩子学习时不要打扑克,打麻将;在孩子学习时不要大声放电视,收音机,录音机;在孩子学习时不要干扰孩子;在孩子学习时不要在孩子面前与客人谈天论地,更不能话匣子一打开就没完没了,全然忘了还有孩子在做功课。另外,家庭要有一个浓厚的爱学习,求上进的气氛。家中一定要有书香气,要知道,家长的学习兴趣,会影响到孩子的学习兴趣,从而间接地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
三、人际环境。人际环境是指尊老爱幼,各尽其责等品格。如果一个家庭中的成员之间不和睦,经常吵架、赌气拱火,那么生活在这种环境中的孩子,不仅“安全”需要得不到满足,还会产生紧张冲突、恐惧不安的负面心理,这样的环境下怎会培养出个性健康的孩子?良好的家庭人际环境就是应该为青少年营造爱的气氛,其核心是对青少年人格的尊重与关爱。首先,父母应该采用民主权威型的教养方式。父母的教养方式对青少年的成长有着直接的影响。研究表明:积极性的父母教养方式有助于子女自我成长与适应良好;而消极性的父母教养方式可导致子女情绪不安定,依赖顺从别人,又可能对别人非常专制、残暴。总之会使偏差行为增加。其次,父母之间的关系对青少年的影响也非常巨大,作为父母两个人的关系也应该和谐,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吵架。
四、文化环境。父母是孩子塑造自我的镜子,所以父母要十分注意自身对孩子行为方式、心理状态以及性格特征可能产生的巨大影响,父母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出不良的习性,如说谎、失言及不负责任等。不要根据自己的喜怒哀乐来对待孩子,否则,坏习惯的不良影响,往往会使一个好端端的孩子渐入歧途。要根据孩子的特点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经常带孩子去听听音乐会,看看书画展,和孩子一起做做有趣的游戏,等等,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使孩子有丰富有意义的日常生活,逐渐养成开朗自信的性格。父母和孩子之间营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所谓氛围,就是指人所处的环境气氛和情调,它是在某一环境中的人们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过程中造成的某种心理情绪和环境气氛。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可使青少年活泼,开朗,大方,好学,诚实,谦逊,合群,求知好奇;相反,不良的家庭氛围,则会使孩子胆怯,自私,嫉妒,孤独,懒惰,行为放任,不讲礼貌。因为青少年在适应家庭环境的过程中,常以父母和其它家庭成员如祖父,祖母,外公,外婆等为最亲近,最直接的模仿和认知对象,并以模仿式的学习来感受事物,熟悉环境,发展自己的习惯行为,形成自己的心理定势和性格特征,然后在以后与社会环境的接触当中,就开始以长期在家庭气氛中熏陶出来的心理模式,性格特征,习惯行为来判断自己对家庭以外的世界的适合或不适合。在现代大多数核心家庭中,由父母间形成的家庭人际关系和由父母与孩子之间构成的家庭教育关系所支配的家庭气氛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有十分重大的影响,往往父母的眼神,语言交流,行为举止,性格表现,作风习惯和对青少年的态度都能无形地给青少年心理以极大的刺激和启示,并在其适应过程中,形成他们自己心理和性格上的特征。因此,家庭生活质量的好坏是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相关因素。
五、语言环境。语言环境是指家庭中语言是否文明有礼、民主平等、商量谅解;家庭的语言环境直接影响着家庭中每个家庭成员的心理,尤其对青少年健康人格的形成特别有意义。如有的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谐融洽,尽管有时有不同意见,但在原则问题上是团结一致的,在合作、谅解占优势的家庭气氛中,不但使青少年学会了对人的互助、互爱、合作与谅解,使孩子的思维意志、能力等得到和谐发展,而且孩子还能从中获得安全感,形成乐于接受教育的自觉性。而在另一种家庭中,成员之间关系淡漠、争吵不休、处事自私,甚至互相折磨,家中总是阴云密布,青少年在这样的家庭中,心理往往是不健全的,甚至是畸形的。他们对事情冷漠、偏执、不合作,甚至把家中的精神折磨迁移到别人身上发泄以求心理平衡。这样的孩子容易滋事,难于管教。因此,在家庭中,应提倡家庭美德,正确处理家庭成员的相互关系,形成良好规范。例如,说话办事不是以势压人,而是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和睦相处,尊老爱幼,语言文明,努力构建家庭的融洽气氛,充分体现家庭是生活之港湾,才有助于青少年健康心理的形成。从发展的观点看,对青少年的教育应该是成人以自觉的,持续不断的努力去开发青少年的一切潜在的能力,即父母有责任和义务向青少年提供一切条件包括环境,人际交往等,关心他们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当然,教育态度与方式决不能是千篇一律的,而是根据青少年的不同发展水平,不同的性格特征而有所差别。如果父母双方都能采取合理的态度和正确的教育方法,青少年会很容易显示出独立能力,积极性,友好态度和稳定的情绪;反之,如果父母对青少年采取溺爱,娇纵,顺应的态度,青少年也容易表现出适应能力差,依赖,任性和执拗的性格特点。因此说,端正家长对子女的教养态度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没有正确的教养态度,就谈不上良好的教养方法,目前在子女教养问题上的失误主要表现为:有些家长对子女过分娇宠,以致爱而失教,对孩子没有明确的教育要求,对他们的学习,行为表现听之任之,根本谈不上如何培养青少年的独立性,自信心和自制力等;还有的家长则一味采取高压手段,不顾孩子的发展特点和合理要求,主要采用惩罚来实行管教,信奉“棒打出孝子,娇养出逆郎”的古训。从科学角度看,这些教养方式显然都是错误的,对青少年身心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也容易造成不良后果。家长的一言一行都直接影响着子女的心理发展。俗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这说明,父母的为人处事,言谈举止无时无刻不在对子女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作为父母要尊重子女的独立人格,作风民主,和蔼可亲,这对子女身心的健康成长将产生极为有利的深刻影响。在家庭生活中,父母对子女既是长辈,也是教师和朋友,切忌把“社会角色”带进家门;要学会理解和尊重子女,站在子女的角度,才能发现他们的内心世界,千万不能按家长自己的主观意志随心所欲,拔苗助长;家庭内出现矛盾和分歧时,切忌急躁,粗暴,尽可能地热心肠,冷处理,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家庭成员相互尊重,理解,信任和关心是治家,教子的基本条件。家庭和谐的关键是居于核心地位的夫妇双方,因此,有责任感的家长为了家庭的幸福和子女成才,有必要认真研究一下作配偶的特殊艺术和家政科学。
六、教育环境。家庭教育环境,主要是指家庭成员之间形成的一种气氛,是团结和睦的还是矛盾分裂的;是积极向上的还是消极颓废的;是热情温暖的还是孤独冷漠的;是有节奏有条理的还是懒散杂乱无章的,这些对孩子良好行为的形成有重要影响,给孩子制定的常规要求,家长必须身体力行,成为孩子学习的楷模。家庭环境布置是否整洁,生活安排是否井然有序、对孩子的行为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家长切不可轻视。家规教育,就是家长通过良好行为规范的训练,有目的地教育孩子遵守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从而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一种家庭教育手段。制定家规,并非用条条框框去约束孩子的手脚,限制孩子的发展,是在鼓励和培养孩子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的同时,教育和引导孩子用正确的行为规范来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行为;在促进孩子个性发展的同时,要求孩子遵守公共秩序和公共道德规范;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稳固的行为习惯。因此,家规教育是一种长期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可见,家规教育关键是要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因为,只有在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中,家规教育才能得到长期、潜移默化的影响。父母的教育观念对青少年心理健康产生不利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种:(1)严厉管教。持这种观点的父母往往要求孩子必须一切听从家长,信奉“棒头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等传统观念。其实,长期处在父母高压政策下的孩子易形成幼稚、依赖、神经质的心理,他们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较差,有些青少年可能变得更加依赖无主,有些则可能变得更加反抗、暴烈。(2)自然成熟。持这种观点的父母对孩子往往是放任自流概不过问的教养态度。这种忽略型家庭中青少年就会因为得不到关心、得不到父爱与母爱而产生孤独感,逐渐形成富于攻击、冷酷、自我甚至放荡的不良品质,常常会有情绪不安、反复无常、容易触怒、对周围的事物漠不关心的心态。(3)指责埋怨。指责埋怨使家庭问题往往在相互指责和埋怨中不了了之,问题最终并未真正解决。家庭未了结事件越多,家庭生活越是沉闷或紧张甚至危机四伏。这是一种很具破坏功能的家庭沟通模式,被指责者要不逆来顺受,要不逆反、攻击性强。(4)迁就讨好。迁就讨好的家庭,缺乏一种家庭成员之间真挚的爱,而且会养成一些依赖而又固执、软弱而又任性等不良人格特点。孩子在这种迁就讨好型沟通模式中,更容易形成的是任性,只要父母迁就自己,自己却很少迁就父母。(5)唠叨罗嗦。唠叨罗嗦主要表现在母亲以及一些过于琐碎的父亲身上。一般情况下,这样的父母不太关心别人真正的情感,自己被许多意义不大的琐事缠绕,给孩子最大的感觉是唠叨、烦人。这种沟而不通的表现是表面上双方都在说话,而且可能持续较长时间,但信息根本没有交流,反而会造成孩子出现逆反和抵触的心理。
总之,家庭因素对青少年心理发展有很大影响,因此,应切实提高家长自身的素质修养,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努力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把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结合起来,共同培养身心健康成长和个性全面发展的新一代接班人。
第五篇:青少年心理与发展论文1000字
首先我们分别认识一下这三者的含义,知识,到底是什么,还存在着很大争议..正解是根据哲学思想来解释的含义, 当然我们通常说讲的知识,比如在学校学的书本,在生活里学到的常识,以及在工作中学到的方法,都是知识..这个词既然本身就存在着争议,那么关于其包含的范围更是有争议。.技能,这个词的解释为,掌握和运用专门的技术的能力..个人认为这个属于知识的一类,属于客观存在的知识被吸收后,成为主观的知识..关于这个词,我们通常指的是,学会某一种技术之后可以靠它为生..态度,关于这个词的说法就很多,我给您总结一下..态度来源于欲望,需求,或信念..也就是道德观念,和人的价值观念..相信您在马克思哲学课上明白了哲学意义上的这三个词的意思..但是您的问题是如何协调三者的关系,也就是在现实生活里如何把这三者关系协调好, 达到一定的效果..那么我们可以根据邓小平的理论,物质与精神,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来说明.现在把三者的顺序说明一下,态度取决于人的认知能力,以及后天对社会对生活对需求的了解, 所以态度不是第一个具备的..知识,我们所不知道的,需要去学习的,都是知识,那么总的来说知识就是第一位..技能,就是知识里的一种,一种更为特殊更为具体的。.那么首先要具备学技能的知识,才能掌握技能,才能以技术为生..那么现在您该知道三者的循序了,先学知识,然后学习技能,之后更加明确自己的态度..通常我们所说的,会做人,就能拿到高工资,就能得到更好的待遇, 但是这前提条件就是,不管是圆滑的人,还是塌实肯干的人,他们首先具备的就是知识,这里的知识可以是后天对社会的了解,或者是对人性的了解..更可以说是如何去用交际知识来开展自己事业。..所以根据这个,我们明白了,不管如何,首先要有知识。.当您做到一定的程度了,或者说,已经很有条件了.这时候便需要一个明确的态度,到底该怎样,或者是持续稳定发展,还是改变战略..总的说来,很是抱歉我没有把三者的深刻含义给您讲明白..但是我可以负责地讲,您必须有的是知识,有知识才会有技能,因为大部分人没有系统的学习过这三者的关系,所以很多人习惯说心态很重要。.但是决定这一切的,是知识。..能力与知识、技能三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是什么?
------------------发布时间: 2004-7-25 13:25:04 被阅览数: 6885 次
文字 〖 大 中 小 〗
自动滚屏
能力与知识属于不同现象和范畴。知识是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总结和概括。能力是为顺利完成活动而在个体身上经常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技能是一种通过练习而巩固了的自动化的活动方式。而能力是针对进行活动的可能性而言的。
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发展速度不同。知识、技能的掌握较快,而能力则要以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为基础,并经过反复多次的练习才能形成。
能力与知识、技能又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
首先,能力是在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知识越多,技能越强,就越有利于能力的发展。
其次,知识、技能的掌握又是以一定的能力为前提条件的。能力直接影响人们掌握和运用知识技能的快慢、深浅、难易和巩固程度。
能力与知识属于不同现象和范畴。知识是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总结和概括。能力是为顺利完成活动而在个体身上经常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技能是一种通过练习而巩固了的自动化的活动方式。而能力是针对进行活动的可能性而言的。
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发展速度不同。知识、技能的掌握较快,而能力则要以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为基础,并经过反复多次的练习才能形成。
能力与知识、技能又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
首先,能力是在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知识越多,技能越强,就越有利于能力的发展。
其次,知识、技能的掌握又是以一定的能力为前提条件的。能力直接影响人们掌握和运用知识技能的快慢、深浅、难易和巩固程度。
谈知识、技能、能力的关系
与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相比, 职业教育有三个特点: 一是技术型, 而非学术型;二是工艺型, 而非设计型;三是管理层, 而非决策层。从这三个特点出发, 职业学 校学生的培养目标应该是, 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文化、专 业理论知识, 具备熟练的专业技能, 确有一技之长, 同 时又要具有适应、参与现代社会活动的能力。在教学过 程中深入理解和正确处理知识、技能和能力的关系, 把 学习知识、训练技能、培养能力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 中, 有利于协调教学活动, 有利于培养目标的实现。
一、学习知识是前提
从知识和能力的发展来说, 知识是能力发展的基础, 能力是知识发展的前提条件。没有学习知识这个前提, 学生对劳动技能的掌握只能是简单地模仿或是“照葫芦 画瓢”, 这无异于过去的“学徒制”。具有相应的文化、专业理论知识, 再经过一定的训练与实践, 学生在技能 的形成和巩固的过程中, 就能通过对所学知识的联想与 综合, 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 达到快捷、高效、扎实的 效果。知识的学习与掌握为学生技能的形成和能力的发 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训练技能是重点
所谓技能是指人们运用有关知识, 顺利地完成某项 任务的一种机体活动方式或智力活动方式, 分为动作技 能和智力技能。动作技能是以外部动作占主导地位的技 能, 它是以肌肉、肢体动作和动觉分析器官的协调运动 为特点的。比如, 学生对机器的操纵和调整;应用錾、锉、锯等工艺方法对工件进行切削加工等等, 都是动作 技能。智力技能是以抽象思维活动为主导的解决实际问 题的技能, 是在不断的认识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如感知、想象和思维等, 而以思维为主要成分;掌握正确的思维 方法是智力技能的主要特征。智力技能是在生产实践活 动中积累起来的一种调节智力活动和经验的综合能力, 智力技能与动作技能同样是在大量地、反复地练习中得 以形成和巩固的。
动作技能与智力技能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 动
作技能本身就有智力活动参加, 包含有智力技能的成分。如钳工对工件熟练地锯、锉、錾等主要是手、臂、眼的 配合动作, 但如何锯得准确, 锉得规矩, 錾得平整, 满 足图样的技术要求, 却受到主观意识的支配, 也就是有 智力活动参与。同样, 智力技能也受到动作技能的制约, 很多智力技能往往是通过动作技能表现出来的。训练技能是职业学校教学的重点, 无论是理论教学
还是生产实习教学都是要把训练和巩固学生的技能放在 突出的位置, 建立可行的技能训练体系, 明确等级水平, 训练方法和训练时间;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技能形成的过 程和规律, 给学生创造动手和动脑的条件, 通过教师的 讲解、示范和学生的反复练习与实践, 真正使学生的技 能达到协调、熟练和完善的程度。
三、培养能力是目的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 是职业教学的最终目的。不论是学习知识, 还是训练技能, 都是围绕培养学生具 备参与社会活动、从事经济建设的能力这一目的进行的。在社会实践中, 单一的能力是难以发挥作用的, 任何一 种活动都取决于各种能力有机结合。所以我们在教学过 程中必须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职业学校学生能力的最佳结构应包含以下几个基本 要素: 一是自学能力。职业学校学生在校学习理论知识 的时间有限, 培养学生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 独立地进 行学习的能力是必要的。各学科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培 养学生熟练地使用工具书的能力;阅读参考书和科技资 料的能力等。自学能力的形成为学生进一步发展打下良 好的基础。二是表达能力, 指用各种方式表达自己思想 感情和意图的能力。包括语言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图像表达能力、数理计算能力等。三是创新能力, 包括 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创造性地分析问题和解决 问题的能力, 探索新知识的能力等。创新能力是现代青 年奋发向上、开拓进取的前提条件。四是独立工作能力, 是反映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掌握的操作技能独立完成实 际工作的能力;还有计划能力、组织能力、自我评价和 自我监督的能力等。具备这些能力是学生在校学习和走 向社会所必需的。
不论是理论课教学, 还是生产实习教学, 都应遵循
学习知识、训练技能为培养和发展能力服务的原则, 引 导学生自觉地把学习知识、掌握技能转化为实际能力。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一定的文化专业知识、娴熟的操作 技能、能够适应社会发展、具备参与经济建设能力的技 术人才, 这就是对职业学校教学的要求。
综上所述, 在职业学校教学中深入理解和正确处理 学习知识, 训练技能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是十分必要的, 三者是既有区别而又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以学习知识 为前提, 以训练技能为重点, 以培养能力为目的, 这才 能真正体现职业学校教学的基本特点。
31、什么是能力?能力与知识、技能有什么关系?
一般认为,能力是一种心理特征,是顺利实现某种活动的心理条件。例如,一位画家所具有的色彩鉴别力、形象记忆力等,都叫能力,这些能力是保证一位画家顺利完成绘画活动的心理条件。
人的能力有大有小,人的知识有多有少,技能有高有低。那么知识、技能与能力的关系究竟怎样?知识是否就等于能力?了解了这个问题对做好教育工作和其他工作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知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知识有不同的形式,一种是陈述性知识,即“是什么”的知识,如北京是中国的首都,艾菲尔铁塔在法国巴黎等;另一种是程序性知识,即“如何做”的知识,如骑马的知识、开车的知识、计算机数据输入的知识等。人一旦有了知识,就会运用这些知识指导自己的活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知识是活动的自我调节机制中一个不可缺少的构成要素,也是能力基本结构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成分。
技能是指人们通过练习而获得的动作方式和动作系统。技能也是一种个体经验,但主要表现为动作执行的经验,因而与知识有区别。技能作为活动的方式,有时表现为一种操作活动方式,有时表现为一种心智活动(智力活动)方式。因此,按活动方式不同,技能可分为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智力活动)。操作技能的动作是由外显的机体运动来呈现的,其动作的对象为物质性的客体,即物体。心智技能(智力活动)的动作,通常是借助于内在的智力操作来实现的、其动作对象为事物的信息,即观念。操作技能的形成,依赖于机体运动的反馈信息;而心智技能则是通过操作活动模式的内化才形成的。总之,这是两种不同的技能。由于技能直接控制活动的动作程序的执行,因此是活动的自我调节机制中的又一个组成要素,也是能力结构的基本组成成分。
知识和技能是能力的基础。但只有那些能够广泛应用和迁移的知识和技能,才能转化成为能力(冯忠良,1992)。能力不仅包含了一个人现在已经达到的成就水平,而且包含了一个人具有的潜力。例如一个读书很多的人、可能有较丰富的知识、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却显得能力低下,说明他的知识只停留在书本上,既不能广泛迁移,也不能用来解决实际问题。可见,知识与能力是有区别的。知识、技能并不等于能力。但知识、技能与能力又有密切的关系。首先,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依赖于知识、技能的获得。随着人的知识、技能的积累,人的能力也会不断提高。其次,能力的高低又会影响到掌握知识、技能的水平。一个能力强的人较易获得知识和技能,他们付出的代价也比较小;而一个能力较弱的人可能要付出更大的努力才能掌握同样的知识和技能。所以,从一个人掌握知识、技能的速度与质量上,可以看出其能力的大小。综上所述,能力是掌握知识、技能的前提,又是掌握知识、技能的结果。两者是互相转化,互相促进的。
知识、技能与能力三者之间的关系
(2011-11-16 22:37:49)转载▼ 标签: 知识 技能 能力 关系图 杂谈 分类: 教育技术
什么是知识/技能/能力?三者之间有什么关系?了解这些问题对做好教育工作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知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陈述性知识,即“是什么”的知识;另一种是程序性知识,即“如何做”的知识,如骑马的知识、开车的知识、计算机数据输入的知识等。
技能是指人们通过练习而获得的动作方式和动作系统。按活动方式的不同,技能可分为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智力活动)。操作技能(如掷铅球)的动作是由外显的机体运动来呈现的,其动作的对象为物质性的客体,即物体;心智技能(如数学运算)的动作,通常是借助于内在的智力操作来实现的、其动作对象为事物的信息,即观念。操作技能的形成,依赖于机体运动的反馈信息;而心智技能则是通过操作活动模式的内化才形成的。
能力则是学习者对学到的知识和技能经过内化的产物,是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知识、技能和能力三者之间的关系可用下图来表示:
知识是技能和能力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又是能力的基础。但只有那些能够广泛应用和迁移的知识和技能,才能转化成为能力(冯忠良,1992)。能力不仅包含了一个人现在已经达到的成就水平,而且包含了一个人具有的潜力。例如一个读书很多的人、可能有较丰富的知识、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却显得能力低下,说明他的知识只停留在书本上,既不能广泛迁移,也不能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知识、技能与能力有着密切的关系。首先,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依赖于知识、技能的获得。随着人的知识、技能的积累,人的能力也会不断提高。其次,能力的高低又会影响到掌握知识、技能的水平。一个能力强的人较易获得知识和技能,他们付出的代价也比较小;而一个能力较弱的人可能要付出更大的努力才能掌握同样的知识和技能。所以,从一个人掌握知识、技能的速度与质量上,可以看出其能力的高低。
综上所述,能力是掌握知识、技能的前提,又是掌握知识、技能的结果。两者是互相转化,互相促进的。因为能力是学习者对学到的知识和技能经过内化的产物,所以教师只能传授给学生以知识和技能,而不能传授能力;但教师可以通过引导,促使学生形成能力。下面是知识、技能和能力在解决数学问题中的体现:
比较分数1/2与1/6的大小。对分数大小的比较,学生懂得应该先化成同分母分数,统一分数单位后再进行比较(这是知识),从而可以确定解题方向;学生掌握了通分的方法与步骤(这是技能),从而可以凭借这一技能进行解题活动。如果学生发现直接通分计算量大,容易出错误而去寻求另外的方法时,这就有能力成分的反映。例如用统一分母的办法来比较这两个分数的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