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青少年叛逆心理
青少年青春期常见的心理问题之叛逆心理
大家好!很荣幸今天能有这样的机会和你们在一起交流!有时候我非常羡慕你们,青春、叛逆、冲动、单纯„„是你们的代名词,你们的世界是那么的辽阔,那么的无忧无虑;有时候,我又很同情你们,世界的博大,交往的信息化,使得你们往往又会陷入本不该属于你们的无奈与忧愁!从小学升入初中以后,多数同学都会感到不适应,由于自身生理、心理上的明显变化,由于客观环境的改变,由于自己不适应环境,接踵而来的问题往往会令你们困惑不解,应接不暇。在适应这个环境的过程中,心理健康是至关重要的因素,谁不希望既有健康的身体,又有健康的心理呢? 提到心理健康,大家一定很想说,我们的心理没有问题,给我们讲心理健康干什么。其实,这是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误解,心理健康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健康包括三方面:一是身体健康;二是心理健康;三是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这无疑表明,人不仅要重视生理健康,而且要珍视心理健康。
我们每个人在人生中都会遇到快乐和各种烦恼,但有的人对烦恼的事情能处理得很好,有些人就处理不好,甚至一直闷在心理,影响自己的身心健康,有的一时想不开,甚至去做一些傻事。
云南大学生化学院生物技术专业2000级学生马加爵连杀四位同学,其事件起因很小,就是因为四位同学爱拿他来戏耍,开他玩笑,让他在很多时候下不了台,所以,他怀恨在心,在2004年2月10日因打牌发生争执,他随即凶残杀死了四位同学,其中还有一位与自己平时关系很不错的同学。
我们认为,马加爵有心理缺陷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他没有能够处理好身边的烦恼。如果他的心理能够得到及时的疏导,我想,这些悲剧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可见,只有排除自己的烦恼才能真正获得心理健康,使自己生活得更加愉快。
中学阶段是青春期身体和心理发育最为剧烈的时期,他们从幼稚走向成熟、从依赖走向独立的过度时期,也是对人生、社会和未来充满幻想与好奇的“多梦季节”。伴随着成长的欣喜、生活的苦恼、学习的压力、情感的吸引等等,这时候很容易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那么当老师问你们常见的心理问题有哪些?你自身有哪些变化的时候、你烘箱又答不上来,下面老师来说说在你们身上比较常见的几种心理问题。
1.自卑心理
也就是咱们说的不自信,部分学生由于学习成绩不好,屡犯错误,所以,他们受到的批评多于表扬、指责多于鼓励、惩罚多于引导。于是自认为无药可救、低人一等,变得心灰意冷、萎靡不振、自暴自弃、消极颓废。形成一种“我不如人”的自卑心理。不管有什么活动都不敢参加,总是怕自己会表现不好等等。
2.唯我独尊心理
因为现在独生子女家庭比较多,大家在家里什么事都是由着你家来,来到学校这个集体里还是想什么事都听你的,遇到稍不顺心的事就会大发雷霆、在处事中,只有别人关心他,他却从不去关心别人。(比如说发间食的时候,总是自己抢大的苹果)。
3.逆反心理
这个逆反心理的表现比较多,长辈越不让做什么,他就越去做。4.迷恋网络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网络越来越多的走进了我们的生活,网络在给我们带来很多方便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弊端,有的中学生自制能力很差他们走进网络就走不出来了,就会迷恋上网络,有一个学生读初中一年级的时候迷恋上了网络,呆在网吧里几天几夜都不出来,学校找不到他就通知了家里,后来在一个很隐蔽的网吧里找到了他,他就跟疯了似的,总往网吧跑,最后只好辍学在家。网络固然是个好的东西,那要看你是怎么样去利用它。
8.考试焦虑
现在考试焦虑也是一种普遍的现象,表现为: 一听说要考试就紧张起来,考前睡不好觉,考试时出现情绪紧张,心慌意乱,记忆卡壳等现象,某些平时学习成绩不错的学生,一到考试就慌了手脚, 无法发挥自己应有的水平。据调查,在中学生中,对考试具有明显的焦虑症状约占11.18 %。严重的考试焦虑不仅对学习具有极大的危害,对中学生的身心健康也造成潜在威胁。
以上是老师简单的总结的几种心理问题,通过以上的介绍,大家对于这些心理现象在日常中的具体表现有了一定的了解了,大家可以对照这些现象在你自己的身上存在哪些?。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的说一说在我们青少年身上体现最明显,最普遍的逆反心理,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叛逆。
叛逆心理是你们年龄阶段青少年的一个突出的心理特点。因为你们正处于心理的“过渡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成人的监护。叛逆心理虽然说不上是一种非健康的心理,但是当它反应强烈时却是一种反常的心理。如果不及时加以疏解,发展下去对青少年的成长非常不利。下面我们来看看几个生活中的实例: 杭州有个9岁的孩子,王某上小学三年级,学习优秀,班长,兼少先队中队长。有一天上午,他被全票通过评为“三好学生”。当天中午,姐姐把茶话会上的4块糖果带回家,分给王某两块,留给妈妈两块,可这个小朋友不干,坚持全要,并大发脾气,踢姐姐几脚之后,跑到楼上,反锁在屋内,并用红领巾将自己吊死在窗框上。
还有四川大学的一名女大学生,在小学和中学一直都是班上的尖子,考入大学后,发现自己很难再拔尖,无法面对现实,痛苦万分,留下了遗书,匆匆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这些事例虽然属于特例,是极个别现象,但心理疾病在目前的社会中却是极为普遍的。
那么这种叛逆的心理是怎么产生的呢?
小时候,我们对父母依附、崇拜。进入青春期后,我们有了自己的思想,开始独立行事,渴望父母像对待大人那样对待我们,甚至挑战父母的权威。而在父母眼里,我们总是长不大的孩子,没有生活经验,没有丰富的阅历,却有自己的主意。父母责怪我们越来越不服管教,越来越不懂事,父母对我们的关爱之心没有变,只是更加严格,免不了多叮嘱几句,在我们听不进的时候,就觉得他们唠叨、啰嗦。于是,我们与父母之间就产生了矛盾。父母要我这样,我偏要那样;父母说这个好,我非说那个好;父母让我相信这个,我非相信那个。甚至与父母发生冲突,以强硬的态度顶撞,粗暴的举止反抗,或者厌恶父母,对他们不理不睬、冷眼相对。其实这样是分不出谁输谁赢的,结果只是我们拿了父母和自己的错误对自己进行惩罚,对父母进行伤害,让自己和父母都很伤心。
叛逆心理是青春期每个孩子都存在的,这种心理根据严重程度不同其表现的形式也并不是相同的。所以这种看似不起眼的,有些同学可能都没在乎的一种心理现象也会给我们带来很大的危害。
“逆反期”的心理和行为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会导致青少年对人对事产生多疑、偏执、冷漠、不合群、对抗社会等病态性格,使之信念动摇、理想泯灭、意志衰退、工作消极、学习被动、生活萎靡等,进一步发展还可能向犯罪心理和病态心理转化,从而走向极端。
处于“逆反期”的青少年通常有明显的“反控制”、“对抗”心理。老师、父母越恼火,他们越反感,以至于将叛逆性格发展至极端。社会上多发的青少年“逆反期”杀亲案、出走现象、自杀事件等无不说明,如果在这一特定时期疏导失当,将会发生多么惨痛的后果。下面我们来说说生活中发生的真实案例
如徐力杀母案。这是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悲剧。2000年1月17日,浙江金华。上高中二年级、17岁的少年徐力,因忍受不了母亲要他“学习、学习”的唠叨,竟残忍地用锤子把母亲活活打死!
4月29日,金华市中级法院以故意杀人罪判处徐力有期徒刑15年,后改判12年。那么究竟是什么导致里他把重重的铁锤砸向自己的母亲的呢?我向当事就是逆反心理在作怪,他当时完全没有意识到他打得是自己的母亲,事后他一定会非常的后悔,可是已经晚了。
2013年2月20日,某初中二年级的学生小鸣在家里玩游戏,母亲看那么晚了就批评了他几句,结果他一气之下就走了。父母苦苦寻找了很多天都没找到。像这样的案例还有很多很多,像这种离家出走啊,和父母怄气不吃饭啊,还有就是因为家里是两个孩子的同学,又是因为父母可能有些偏爱弟弟妹妹啊,从而造成了某些同学更加强烈的叛逆心理。
逆反心理作为一种心理的状态,其产生是有着时间长度限制的,所以在此过程之中着急是不解决问题的,而认为逆反心理不是问题,这才是最大的问题。不要让其影响自己的心理状态,同时也需要及早发现,及早去寻求帮助,进而解决心理的困惑。下面介绍几种:
(1)要相互理解。学着从积极的意义上去理解长辈的行为,大多数时候长辈的啰嗦和批评都是善意的,都是出于对你的关心。老师、父母也是凡人,也会认识、犯错误、误解人,只要抱着宽容的态度去理解他们,可以减少因为逆反心理产生的冲动。
(2)要学会合理的沟通方法。俗话说“有理走遍天下”是金子总会发光,不能得理不让人,过分逞强,盲目对抗,这只能使事情变的越来越难处理。合理的沟通方式是有助于带来交往的双赢。
(3)克服偏见的不良影响。先入为主的印象一旦产生,方方面面都要受到暗示和影响。如果发现自己经常性有无名火气,就要冷静下来想想看,是否偏见在作怪,不要无端变成偏见的牺牲品。
(4)要学会宽容和适应。在改变环境和改变自己中,选择后者往往更容易完成。所以要经常提醒自己,遇事要尽力克制自己,突显自己的个性并非是通过与他人的对抗来实现的。
青春期不良心理品质不仅会让自己生活无乐趣,还会阻碍自己健康成长。那么,怎样才能让我们的生活充满乐趣呢?有一为智者说过这样四句话:
一是把自己当成别人。比如,有些同学善于欺侮别人,话一定要在别人的话上面,你试着想一下,如果别人这样对待你,你是什么感觉。
还有一些同学喜欢抽烟,总认为自己抽烟的样子一定很酷,到底是不是很酷呢,这里我不做评价,你只要看一看哪一个小学生或者幼儿园的小朋友抽烟的摸样是不是很酷你就知道了。也就是说,只要你把自己当成别人,你自己就会明智许多,许多问题也就想开了。
智者的第二句话是,把别人当成自己。也就是说要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一下,要同情别人的不幸,在别人需要的时候给予恰当的帮助,富有善心的人才是心灵的富裕者
智者的第三句话是,把别人当成别人。就是说要充分尊重他人的独立性,不要侵犯他人的权利,不要侵吞他人的财物。
智者的最后一句话是,把自己当成自己,也就是说自己的事情一定要自己做,通过自己的努力劳动创造的幸福才是最大的幸福。
最后,祝愿全体同学都能够成为心理健康,心灵充实,生活幸福的人。
第二篇:青少年叛逆-青少年叛逆心理
一、青春期的特点
通常把十一二至十三四岁称为少年期,十四五至十七八岁称为青年初期,少年期和青年初期合称为青春期,即初中和高中阶段。
青春期的到来,对于中学生所产生的影响,以下几种最为普遍:
渴望孤独
早在婴儿期,婴儿就希望与别人在一起,个体的这种欲望在小学阶段的“伙伴年龄”达到了顶峰。到了青春期,情况则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青春期的学生不再和同伴玩,而从群体中退缩出来,离群退出时,常会发生与朋友争吵,以及友谊破裂的事。他们常单独地在房间里打发时间,有时候会突然的很不想参加家庭的活动,这种情况常发生在十一二岁。
反抗心理
青春期与父母冲突最厉害的时期在十二三岁。
第一反抗期,三岁左右,什么事情都需要自己做,别人帮忙就生气,这是自主性发展的缘故。
第二反抗期,常与父母发生争吵、冲突,这种冲突有时候会导致纠纷而使中学生情绪不好,心情黯淡,甚至引发离家出走的念头。学生反抗父母的情绪有时会表现得非常强烈,他们的口头禅是“啰嗦”、“少管闲事”或用力关门,致使父母担心或生气。
独立自主
青春期代表着自主性的独立发展,也称为“自我觉醒的时期”。自主性就是按照自己的想法来行动,由于这时是自我的萌芽时期,处于青春期的个人思想还未成熟,无法顾及到对方,所中国网瘾心理教育-您身边的免费教育顾问
www.xiexiebang.com
以表现出来不考虑别人的想法与心情的特点。
年龄小的孩子看不到父母就不安,但是到了青春期,孩子从心理上开始脱离父母亲,这叫做“精神上的断乳”,任何人在此时,都会逐渐脱离家庭而独立,去寻求自己的生活。
友谊交往
逐渐克服团伙的交往方式;朋友关系在中学生活中日益重要;与异性朋友之间的关系;与父母之间的关系;与教师之间的关系。
二、逆反心理
它是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具有强烈的抵触情绪。青少年正处在接受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阶段,在认识事物和看问题时常常出现认识上的偏差,因而易与家长的意向不同。当意向不一致时,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就会与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其实质是突出主体(自我)的某种需要或尊严,突出自我独立性、自主性或存在价值;相反,表现出对他人的不遵从。其实,逆反心理并非一种异常现象,它是由于父辈与子辈之间价值观的不一致而产生的正常的心理过程。
三、叛逆心理的成因
1主观方面:
中国网瘾心理教育-您身边的免费教育顾问
www.xiexiebang.com
心理受挫
学生具有强烈的自尊性,总希望教师、同学重视、赏识。长期得不到这种满足,心理受挫,就可能发牢骚、闹情绪,甚至而用“非常” 方式需求关注。
好奇性驱使
学生对未知事物有好奇性,总想解开他们的“神秘面纱”。探个究竟,看个明白,亲身体验一下,往往事情越有阻挡,对学生就越有诱惑力。
性格因素
部分学生性格孤僻、任性,常以自我为中心,爱耍小脾气,听不进不同意见,拒绝有意帮助、自控能力较差。
2客观方面
家庭环境
家庭教育对子女性格、行为习惯的形成有重要的作用。心理学研究认为,父母对于子女过分溺爱或过于专制,可能使孩子产生任性、反抗和自我为中心的性格。
教师态度
教师教学缺乏民主意识,对学生缺乏爱心、耐心,教学方法简单、粗暴、甚至挖苦、讽刺、体罚学生,伤害了学生的自尊性,易使学生产生对立情绪。
班风不良
有叛逆心理的学生相互感染,进取目标受挫。
四、叛逆心理的表现
1、否定性 对学校、教师的教育和学校制度,表现出一种不认同、不信任的反向思考和无端否定。
中国网瘾心理教育-您身边的免费教育顾问
www.xiexiebang.com
2、评判性 评判学校和老师,评判老师的教学和行为。由于对学校部分老师的不认同和抵制,对老师所教的学科与相关科目学习出现滑坡现象;评判社会对社会负面现象不接受和不理解。
3、对抗性 对父母十分冷淡,关系距离加大。认为父母的管教不符合自己的现实生活标准,实施消极抵制、明显对抗;不接受倾向明显,甚至公开敌对;要求他们做的事情偏偏不作,或者反其道而行之。
4、冷漠性 对抗造成与父母关系恶化,对父母对自己的不尊重行为产生厌恶和反感产生关系情感的冷漠现象和行为上的违拗性。面对父母伤心的眼泪不能使他们动情。
5、阶段性 青少年的叛逆体现出一定的阶段性,主要体现在心理认知能力和生物性适应能力增加阶段;心理认知能力上升,评判能力和世界观开始形成。他们不在盲从权威,对权威的代表,教师、家长开始置疑,叛逆行为表现开始;世界观的初步形成表现为对自我评判结果的维护,维护判断就是维护自我,就是我们所说的自尊心的表现。叛逆常常在青少年世界观的初步形成阶段出现。
五、叛逆心理的教育对策
心理疏导法
疏导的关键就是与学生进行思想感情的交流, 创设一种情境, 让学生自由地表达受压抑乃至反抗的情感原因, 把不满情绪全部发泄出来, 以达到师生之间的心理沟通和内心平衡。使用这种方法要注意两点: 一要抓住逆反的“症结”所在,在“疙瘩”处设法使招, 中国网瘾心理教育-您身边的免费教育顾问
www.xiexiebang.com
使学生想得通并愿意接受教育;二要切中学生心理特征和心理需求的“脉搏”, 给予科学合理的疏导,使学生认识到教师了解自己、关心自己、重视自己。唯有此, 他们才能改进自己的不足, 与教师默契配合。
心态契机法
学生心态是指在外部刺激和主客体作用下, 学生对外部刺激和自身状况所表现出的心理反映状态。它明显表现为某种情绪和心理倾向, 反应出一个人的思想认识、情感、态度、气质、性格及其心理变化的态势。教育者要清楚地了解学生心态变化, 特别是对消极心态要把握诱因, 在掌握实情的基础上利用适当时机, 即在学生希望进步、愿意解决矛盾情况下晓之以理, 促其感悟, 使消极心态转化为积极心态, 将逆反心理消除在萌芽状态。
改变氛围法
创设一种良好的氛围, 使具有逆反心理的学生感受到气氛的和谐、师生关系的融洽、集体的温暖, 进而自觉融入和谐的氛围中。教学中, 若因为教师教学方法死、课堂气氛沉闷而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教师要及时调整教学程序, 改变教学方法, 机智地创设学生乐于参与的课堂教学氛围, 重新鼓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让学生在主动参与学习的活动中, 逐渐淡化和消除逆反心理, 从而有效地学习。
分类指导法
即要根据学生不同知识能力水平、心理素质、个性特征及需求给予不同对待, 使教育教学有针对性和区别性。对于不同原因导致的不同类型的逆反心理, 教师要对症下药, 区别对待, 这样学生逆反心理的消除才能落到实处。
中国网瘾心理教育-您身边的免费教育顾问
www.xiexiebang.com
身教法
人们常说,“身教重于言教”。因为受教育者时时刻刻对教师、对长者进行观察乃至模仿。他们听了你课堂上的说教之后, 往往要同你日常生活中的言论、行动相比较。我们知道, 学生有不同程度的成熟性和判断力, 他们也逐渐学会“听其言”、“观其行”。如果教师在教育学生时说得头头是道, 而自己的行为表现却十分落后, 那他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会逐渐降低。今后, 他说得再娓娓动听, 学生也会不屑一顾, 望而生厌。
青少年逆反心理既是正常心理,又是问题心理;既有消极性一面,也有积极性一面。在青少年成长道路上逆反心理是必然存在的。青少年逆反心理往往具有求异思变的特点,具有智慧的火花,创造的源泉。积极的逆反心理是一面明镜,如果能加以正确地利用和引导,就能够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但是逆反心理也给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带来了一系列问题,需要很好解决。
文章来源:中国网瘾心理研究中心(免费咨询青少年问题,就上心理100)
中国网瘾心理教育-您身边的免费教育顾问
www.xiexiebang.com
第三篇:青少年叛逆心理分析
让他往东他往西,让他打狗他撵鸡
—关于青少年逆反心理的解析
胡振汉
菏泽学院 教育科学系
摘要:论文全面分析了青少年作为一个特殊的年龄段在其心理发展中产生的关于逆反心理的探究,全面综合的分析了青少年逆反心理的概念,产生的原因,带来的不良影响以及解决这一问题的具体方法。通过这些研究和解决方法,可以纠正青少年产生的心理问题,使青少年更加健康的成长,在当今充满竞争的社会中保持健康的心态,更加充分的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关键词:青少年 心理问题 逆反 解决 健康
逆反心理是一种十分常见的心理现象,对青少年的成长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一.青少年逆反心理的概念
逆反心理是客观环境与主管需要不相符时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具有强烈的抵触情绪。通过概念可以得出,逆反心理是人们对待事物的一种特殊态度,是指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因自身固有的思维模式和传统的观念定式与特定的教育情景下产生的认知信息相对立,与一般常态教育要求相背离的对立情绪和行为意向。逆反心理机制,过程。首先,是教育的内容及相关的信息在特定的教育情景中,引起受教育者的注意;其次,是受教育者抵触并理解教育的内容(信息)并将所理解的信息及所形成的观点和态度与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包括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知识修养)和态度观念加以比较;最后,经过比较分析,作出接受或抵制的反应。如果受教育者经过比较分析之后,确认与原有的认知相悖就产生抵制,进而产生逆反心理。可见逆反心里的实质是一种特殊的反对态度,是青少年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稳定的逆反心理倾向。
二.青少年逆反心理的表现
(一)对正面宣传做反面思考。有相当数量的青少年对学校,领导,教师的宣传表现出一种不认同.不信任的反向思考。他们往往以社会上某个特别的不公正的事实来以偏概全的全盘否认正面宣传。同样,也有一些青少年不能从全局出发,从一定程度上去把握现实,片面的夸大社会主义制度的某些不完善和资本主义制度的某些可取之处,有时甚至进行有意无意的反面宣传。
(二)对榜样及先进人物的无端否定。在教育过程中,许多教育者和加长都希望先进人物的感人事迹来教育感染青少年唤起他们的热情以期达到激励后进的目的,但结果往往适得其反。一些先进人物被说成是沽名钓誉的“投机家”或“傻子”,无端的怀疑这些先进人物的动机,进而否定他们的先进事迹,对于身边的榜样,则冠以“拍马屁”给予排斥和嘲笑
(三)对不良倾向产生情感认同。在一些青少年当中打架斗殴被看作是有胆量。与老师.领导公开对抗被视为有本事。哥们义气等不良的行为倾向却赢得了很多人的认同。而对于乐于助人,爱护集体,爱护公物,遵守校规校纪的青少年则被肆意的讽刺,挖苦,造成在集体氛围里好人好事无人夸,不良倾向有市场,正不压邪的局面。
(四)对思想教育,遵章守纪要求的消极抵抗。有逆反心理的青少年,对于思想政治教十分冷淡,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大而空,形式化,不符合青少年的现实生活。因此,对于思想政治教育采取应付,抵制,消极对抗的态度。
三.青少年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
(一)青春期心理特点的影响
其实,逆反心理是刚刚进入青春期的孩子萌发独立意识的一种表现,初中生刚刚进入青春期,作为未成年人,他们面临紧张的学业,升学的压力和难以处置的人际关系。逆反心理往往有比较突出的表现。进入青春期以后,由于活动领域的逐渐扩大和交际圈的不断拓展,他们更愿意跟朋友在一起。他们感到自己已经长大成人。强烈的成人感和独立意识成为他们重要的心理倾向。他们希望自己能像成年人一样受人尊重,自尊感明显增强,做事喜欢自作主张,不希望成年人干涉,渴望独立。他们对父母和老师之言不再“唯命是从”了,往往嫌父母管得太严,太罗嗦,对家长和老师的教育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二)家庭因素
父母对子女的影响大于其他人的影响。家庭环境的影响具有特殊的意义,孩子在家庭中生活的时间很长,约占其全部生活时间的三分之二,父母对于子女的行为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首先,有的父母对孩子给予的心理和物质的照顾过多,尤其是对孩子教育上的要求过多,超过了孩子所能容忍的态度,对孩子来说往往是一种被强加的,不正常的,无形的压力,易于引起他们无谓的烦恼,也抑制了他们的独立性和完整个性的健康发展,易于产生逆反心理。
其次,家长提出要求的方式也会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有的家长对孩子提出要求的方式是居高临下的,粗暴的,命令式的。摆出封建家长式威风。甚至使用暴力使孩子屈服,不给孩子任何自主的空间。这些孩子长大以后,对父母的这种教育方式会产生反感,抵触。而且以后也会以同样的方式来对待别人。
再次,父母不和也是孩子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父母长期的分歧,敌对,争吵不休,紧张冲突,会子女的内心产生严重的焦虑与矛盾,多疑心神不宁或神经质,甚至导致心理变态及反社会行为。
(三)学校教育的因素
首先,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有不公正的处理,这样会导致逆反心理的产生,有的教师比较偏爱某些成绩好,听话的学生,当好学生犯了错误也会很容易的原谅他。即使批评也是和颜悦色,和风细雨式的。而一些成绩不好,喜欢调皮的所谓“差生”,没有明显过错或根本没有错时,教师的表现是疾言厉色,大声训斥。结果是“差生”不喜欢这个教师至恨这个教师,上他的课就是不听,故意捣乱,与教师作对,即使理智告诉他这是不对的,但在感情上他仍然不能接受这个教师,“请你不要忘记,孩子们受到不公平的待遇,特别是这种待遇来自一个亲近的人的时候,他的痛苦心情会在心灵里留下一个长久的痕迹”
(四)学生在班级中的位置也会影响孩子的心理
学生 有相当一部分时间生活在班级集体中,班集体是以学生为主的小社会,学生们在以社会化学习为中心的共同活动中形成各种关系,每一个学生在这种关系结构中占据一定的位置,并由此决定了他在集体中的地位和角色。班级会学的研究表明,学生在班级活动和交往的主导动机之一是他们力求在同龄人群体中寻找自己满意的地位。如果这种欲望经常得不到满足,那么社会与个性的对立和冲突时不可避免的。
有的学生因为各种原因,他们在班级中没有知心朋友,他们中不少人也向往集体生活,想与同龄人交往,希望在班级中取得一定地位,试图用各种手段吸引同学们注意,甚至不惜用与常态相反的行为来引起大家的注意。
四.青少年逆反心理诱发因素
逆反心理并不是什么不可思议的东西,一般的说在以下三种情况下,容易诱发逆反心理:
(一)强烈的好奇心。当某事物被禁止时,最容易引起人们的求知欲。尤其是在只作出禁止而不加任何解释的情况下,浓厚的神秘色彩极易引起。
(二)企图标新立异。青少年处于性格形成和寻找自我的时期,通过否定权威和标新立异可以在心理求的自我肯定的满足感。青年人与社会的认同不仅是简单的采取适应社会规范的途径,而且还希望社会承认他的价值和地位,从而获得与社会之间的认同。因此他往往表现的偏执,好表现自己,有意采取与其他人不同的态度和行为,引起别人的注意。
(三)特异生活经历。比如,有的人多次失恋,便认为人世间没有真正的爱情;有的人一向循规蹈矩,与世无争,而偶然的一次受到了莫名其妙的冤枉,以至于性情大变,变得粗暴,多疑,怪癖。
这种在特定条件下,其言行与当事人的主观愿望相反,产生了与常态性质相反的逆向反应,是逆反心理的典型表现,一旦这种心态构成了心理定势,就会对人的性格产生极大影响,经常性的左右他的一举一动,成为他言行举止的一个基本特征。
五.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危害
逆反的心理,行为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会导致青少年对人对事产生多疑,偏执,冷漠,不合群,对抗社会等病态性格,使之信念动摇,理想湮灭,意志衰退,工作消极,学习被动,生活萎靡,进一步发展还可能向犯罪心理和病态心理转化,从而走向极端,在多数情况下,逆反心理导致的对父母的反抗,其结果都是惩罚了自己;这种结果也是对父母的一种伤害。
六.青少年逆反心理克服方法
可以通过两条途径来克服逆反心理
(一)认识提高文化素质,广闻博见是克服逆反心理的根本道理。一个对生活有着广博见识的人,凭直觉就能认识到逆反心理的荒谬之处,从而采用一种科学,宽容的思维方式,广闻博见能使我们避免固执和偏激,而逆反心理则使我们在最终认识真理之前走了许多弯路,当我们醒悟过来往往太迟了。
(二)想象。逆反心理之所以大行其道,往往是利用了人们缺乏对多渠道解决问题的想象力。解决一个实际问题用一个方法就已足够,但是在问题未解决之前却存在着几乎无限的可能性。
宽容的思想方式和想象力是可以通过自我不断的思维训练来获得,它能激发出我们的创造力。逆反心理是一种近乎病态的心理状态,如果你想有所作为,就必须经常性地进行这种自我训练。
七.青少年逆反心理防治具体对策
(一)要重视复杂的心理因素对青少年心理影响。青少年的心理活动,会受到社会经济制度变革,文化,道德,法律等意识形态发展,善恶,美丑,是非,荣辱等观念更新方面的影响。所以,要克服逆反心理,不能让青少年仅局限在学校这个小天地里,而是让他们置身社会,把对他们的思想情操等各方面的培养同社会政治生活,经济文化活动以及社会道德风尚联系起来,以提高他们心理上的适应能力,使他们更好的适应社会,不致迷失方向。
(二)青少年要学会正确认识自己,努力升华自己。这须提高自我教育,就是要求青少年要学会把自己作为教育对象,经常思考自己,主动设计自己,并自觉能动地以实际行为努力完善或造就自己。
(三)要改善教育机制。教育工作者要懂得心理学和教育学,要掌握好青少年心理发展不平衡性这个规律;不失时机地帮助青少年克服消极心理,使其心理健康发展。教育工作者要努力与青少年建立充分信任的关系,要与他们交朋友,以诚相待,以身作则,杜绝出现“台上他讲,台下讲他”的情况发生。教育者要爱护和尊重青少年的自尊心,选择合适的教育方式和场合,注意正面教育和引导,坚决反对以简单,压制和粗暴的方式对待青少年。
(四)要实现党风,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青少年中逆反心理的产生,责任不能完全归于他们,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往往起着重要作用。无数事实证明,实现党风,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对于克服和防止青少年逆反心理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林崇德.《发展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2
[2]周宗奎.《青少年心理发展与学习》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第一版
[3]郑确.《青少年逆反心理》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第一版
[4]刘宗粤.《关于逆反心理现象构架的解析》 《探索:哲社版》200005期53~55版
[5]靳丽霞.《孩子有逆反心理怎么办:父母与孩子的成功沟通方法》 新世界出版社 2009-07
[6]许泽高.《赢在此时—青春期逆反心理分析与对策》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7第一版
[7][美]詹姆斯.温德尔.《小反叛者:如何克服孩子的逆反心理》 新华出版社 2000
第四篇:青少年心理之叛逆期【青程-青春期心理】
青少年心理之叛逆期
小编常听大人们抱怨叛逆期的孩子们多么多么让人头疼,贴心的小编在网上认真地查找了一番,其中一篇文章让小编很是感兴趣。希望通过小编的转载能够让大家更多地了解什么是“叛逆期”。
叛逆期这个说法怎么来的我从现在的这些书里面是无从考证了。我感觉心理学上面应不会使用这么有倾向性的词语来作为一种阶段的划分。
所以我觉得心理学并没有把我们认为的叛逆期作为一个具有普遍性的,在特定年龄段由于生物性上的原因导致的一种心理特征作定义。
但我感觉作为我们常常挂在嘴边,而在心理学书籍上难以找到的这个叛逆期其实是一个多种因素构成的。
我自己总结有这么几点
个人的气质
我也是看了书和身边的养多个孩子的家庭。才认识到,孩子的气质的差别大到难以想象。
很多有一个孩子的家长往往觉得孩子的好与坏是自己教出来的。
但有了第二个孩子了以后就会发现用同样的方法是养不出同样的孩子的。
所以同样的到了青年的时候,就算在同一个屋檐下,有些人会有叛逆。有些则完全没有的可能是存在的。
成长的环境
教育模式
有证据证明适当的针对不同气质的孩子进行干预,会增加孩子解决冲突的技能和更少的问题行为。同样的,如果教育不合适,也会起到反效应。
社会文化
也有数据证明,同样气质的孩子,在北美和亚洲(中日)收到的鼓励和抑制可能是完全相反的。而这种鼓励或者阻碍气质发展的概念我们称为拟合度。
拟合度的不同也会导致成长的影响,有研究发现,如果孩子的气质被评为勇敢、大胆的,但是养育方式是严厉的。孩子在8岁时会出现持续的行为问题。
突发事件
由于小概率的事件导致孩子在思想和气质上的急剧变化,比如战争,主要亲人的丧失,意外事故造成的各种残疾等等。
家长的教育模式 家长的气质
家长的气质特征对孩子起到一种示范作用。特别是家长在与孩子互动时候的表现。
家长对于教育的认知
家长认识到教养质量的重要性是儿童发展的关键因素。能够帮助家长做出有益于孩子发展的倾向的决定。能够注意到孩子发展中的不利因素。及早发现孩子的行为问题。
家长执行教育的方式
无论家长是否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他们最终使用什么样的方式对待下一代是真正影响到孩子成长的。
生物性发展的阶段
由于青年的各种生长激素的影响。年轻人更容易感受到情绪的波动,并且向外表露,情绪的起伏比较大。
加上上面提到的各种因素如果不良的复合之后,就会激烈的表现出来。
至于成年之后,我觉得很多人并不是没有了“叛逆期”而只是转为不那
么明显了。
至于所谓叛逆期的成因,我猜测可能和我们原始本能有关,在青春期的时候需要自己独立去开疆拓土。
需要有攻击性,精神敏感。而原来的父母又要准备下一代,也需要将孩子赶出去。
但现代的生活模式极速的改变,孩子往往在青春期还无法离开父母,这导致的这种矛盾就开始了。
但孩子如果能够在这个阶段离开父母,这样的问题可能就会缓和得多。
第五篇:关于青少年的叛逆心理的研究性学习报告
关于青少年叛逆心理的研究性学习报告
导入:青少年是最容易产生叛逆心理的人群,为了表现自己的“非凡”,就对任何事物都倾向于批判的态度。叛逆心理虽然说不上是一种非健康的心理,但是当它反应强烈时却是一种反常的心理。它虽然不同于变态心理,但已带有变态心理的某些特征。如果不及时加以矫正,发展下去对青少年的成长非常不利。
研究人员:罗曦(明阳学校,高53班)研究目的和意义:
通过对青少年叛逆心理的调查研究,了解青少年叛逆心理的各个方面,得出一套对于青少年叛逆的教育对策,从中让青少年拥有健康积极的心理状况,使之健康成长。
研究内容:
搜集案例及资料,得出青少年叛逆心理的原因及其表现。研究主要方法和手段:
上网搜集相关案例及资料,查阅书籍,询问心理老师等。研究过程:
共青团长沙市委、长沙市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领导小组办公室、长沙市未成年人保护委员会办公室,联合长沙倍腾学校等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研究工作机构,以湖南省会长沙市为中心,通过实地走访、电话调查、问卷调查等多种方式,对近两万个家庭和1万名12岁至18岁的青少年进行了教育模式和行为方式的分析研究。调查表明,13岁至16岁的年龄段中,青少年厌学、网
瘾、暴力倾向等行为特征表现明显,而且呈现出低龄化趋势。
根据专业的分析研究,具有厌学、辍学、休学、叛逆、网瘾、暴力倾向等行为特征的青少年称之为“困惑青少年”,其中超过90%的“困惑青少年”集中在13岁至16岁这个年龄段,其中又以13岁至15岁为最多。调查显示,“困惑青少年”呈低龄化与扩大化趋势。
其突出表现为:一是“网瘾”现象。98%的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由此引发的各种偷盗行为已成为当前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主要类型。二是 “与父母沟通困难”现象。占叛逆青少年56%。三是“早恋”现象。占叛逆青少年的27%(这仅仅是家长所了解到的数据)。四是“叛逆”现象。48%的青少年具有“叛逆”行为。其中,最常见的是“离家出走”。五是“暴力倾向”时有发生。其中,对父母的暴力行为占32%,与社会青年的暴力冲突占16%,由于个人个性造成暴力侵害的占21%。
调查中,离异、单亲、再婚家庭的“困惑青少年”占57%,父母关系不和睦导致的占到了14%,父母中一人外出打工的留守家庭占20%,对孩子过分溺爱导致的占63%。同时,乡村以及城乡接合部留守家庭的孩子也呈现上升趋势。
调查结果的分析和讨论:
一、叛逆心里的大概含义
它是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具有强烈的抵触情绪。青少年正处在接受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阶段,在认识事物和看问题时常常出现认识上的偏差,因而易
与家长的意向不同。当意向不一致时,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就会与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其实质是突出主体(自我)的某种需要或尊严,突出自我独立性、自主性或存在价值;相反,表现出对他人的不遵从。其实,逆反心理并非一种异常现象,它是由于父辈与子辈之间价值观的不一致而产生的正常的心理过程。
二、叛逆心理的产生原因
(一)主观方面:
心理受挫:学生具有强烈的自尊性,总希望教师、同学重视、赏识。长期得不到这种满足,心理受挫,就可能发牢骚、闹情绪,甚至而用“非常” 方式需求关注。
好奇性驱使:学生对未知事物有好奇性,总想解开他们的“神秘面纱”。探个究竟,看个明白,亲身体验一下,往往事情越有阻挡,对学生就越有诱惑力。
性格因素:部分学生性格孤僻、任性,常以自我为中心,爱耍小脾气,听不进不同意见,拒绝有意帮助、自控能力较差。
(二)客观方面:
家庭环境:家庭教育对子女性格、行为习惯的形成有重要的作用。心理学研究认为,父母对于子女过分溺爱或过于专制,可能使孩子产生任性、反抗和自我为中心的性格。
教师态度:教师教学缺乏民主意识,对学生缺乏爱心、耐心,教学方法简单、粗暴、甚至挖苦、讽刺、体罚学生,伤害了学生的自尊性,易使学生产生对立情绪。
班风不良:有叛逆心理的学生相互感染,进取目标受挫。
三、叛逆心理的具体表现
否定性:对学校、教师的教育和学校制度,表现出一种不认同、不信任的反向思考和无端否定。
评判性:评判学校和老师,评判老师的教学和行为。由于对学校部分老师的不认同和抵制,对老师所教的学科与相关科目学习出现滑坡现象;评判社会对社会负面现象不接受和不理解。
对抗性:对父母十分冷淡,距离拉大。认为父母的管教不符合自己的现实生活标准,实施消极抵制、明显对抗;不接受倾向明显,甚至公开敌对;要求他们做的事情偏偏不作,或者反其道而行之。
冷漠性:对抗造成与父母关系恶化,对父母对自己的不尊重行为产生厌恶和反感产生关系情感的冷漠现象和行为上的违拗性。面对父母伤心的眼泪不能使他们动情。
阶段性:青少年的叛逆体现出一定的阶段性,主要体现在心理认知能力和生物性适应能力增加阶段;心理认知能力上升,评判能力和世界观开始形成。他们不在盲从权威,对教师、家长开始臵疑,叛逆行为表现开始;世界观的初步形成表现为对自我评判结果的维护,维护判断就是维护自我,就是我们所说的自尊心的表现。叛逆常常在青少年世界观的初步形成阶段出现。
四、叛逆心理的教育对策
心理疏导法:疏导的关键就是与学生进行思想感情的交流, 创设一种情境, 让学生自由地表达受压抑乃至反抗的情感原因,把不满情绪全部发泄出来, 以达到师生之间的心理沟通和内心平衡。使用这种方法要注意两点: 一要抓住逆反的“症结”所在,在“疙瘩”处设法使招, 使学生想得通并愿意接受教育;二要切中学生心理特征和心理需求的“脉搏”, 给予科学合理的疏导,使学生认识到教师了解自己、关心自己、重视自己。唯有此, 他们才能改进自己的不足, 与教师默契配合。
心态契机法:学生心态是指在外部刺激和主客体作用下, 学生对外部刺激和自身状况所表现出的心理反映状态。它明显表现为某种情绪和心理倾向, 反应出一个人的思想认识、情感、态度、气质、性格及其心理变化的态势。教育者要清楚地了解学生心态变化, 特别是对消极心态要把握诱因, 在掌握实情的基础上利用适当时机, 即在学生希望进步、愿意解决矛盾情况下晓之以理, 促其感悟, 使消极心态转化为积极心态, 将逆反心理消除在萌芽状态。
改变氛围法:创设一种良好的氛围, 使具有逆反心理的学生感受到气氛的和谐、师生关系的融洽、集体的温暖, 进而自觉融入和谐的氛围中。教学中, 若因为教师教学方法死、课堂气氛沉闷而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教师要及时调整教学程序, 改变教学方法, 机智地创设学生乐于参与的课堂教学氛围, 重新鼓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让学生在主动参与学习的活动中, 逐渐淡化和消除逆反心理, 从而有效地学习。
分类指导法:即要根据学生不同知识能力水平、心理素质、个性特征及需求给予不同对待, 使教育教学有针对性和区别性。
对于不同原因导致的不同类型的逆反心理, 教师要对症下药, 区别对待, 这样学生逆反心理的消除才能落到实处。
身教法:人们常说,“身教重于言教”。因为受教育者时时刻刻对教师、对长者进行观察乃至模仿。他们听了你课堂上的说教之后, 往往要同你日常生活中的言论、行动相比较。我们知道, 学生有不同程度的成熟性和判断力, 他们也逐渐学会“听其言”、“观其行”。如果教师在教育学生时说得头头是道, 而自己的行为表现却十分落后, 那他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会逐渐降低。今后, 他说得再娓娓动听, 学生也会不屑一顾, 望而生厌。
结束语:青少年逆反心理既是正常心理,又是问题心理;既有消极性一面,也有积极性一面。在青少年成长道路上逆反心理是必然存在的。青少年逆反心理往往具有求异思变的特点,具有智慧的火花,创造的源泉。积极的逆反心理是一面明镜,如果能加以正确地利用和引导,就能够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但是逆反心理也给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带来了一系列问题,需要很好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