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网络文学阅读心理分析论文

时间:2019-05-15 12:59: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青少年网络文学阅读心理分析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青少年网络文学阅读心理分析论文》。

第一篇:青少年网络文学阅读心理分析论文

随着互联网事业的繁荣和网络电子设备的普及,人们越来越倾向于通过网络阅读的方式来了解世界。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网络小说在青少年中越来越流行。网络小说是以互联网为展示平台和传播媒介,借助超文本链接和多媒体演绎等手段来表现的小说、类小说文本,其中以网络原创作品为主,即不经编辑、个人随意发表的小说作品。由于经济水平的发展,现在的家长们为中学生们配备了更优良的工具:触屏手机、台式电脑、平板电脑。但学生们往往用这些工具来阅读网络文学作品,而且可以说,青少年已成为网络文学阅读的重要群体。即使是在课业负担日益沉重的高中,网络文学也十分流行。但是,网络文学作品的质量良莠不齐也是不争的事实。在某些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事实性的、历史性的错误,家长和老师们都反对学生们阅读网络文学,很大程度上就是担心学生被一些错误的、不良的思想引导。其次,阅读网络文学作品容易占据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精力。另外,网络文学对学生的文学修养也起不到明显的作用。可即使是在家长和老师的“禁令”之下,学生们还是对网络文学作品爱不释手,私下传看、交流。所以,我们不得不思考,这些网络文学作品究竟有什么样的力量?青少年在阅读网络文学作品时究竟怀着怎样的心理?对于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来说,我们应该如何对待网络文学?

一、青少年心理发展特点及阅读需求

阅读实质上是一个心理过程,包括阅读需求、阅读动机、阅读兴趣、阅读记忆、阅读情感、阅读后产生的各种心态和效应。青少年群体由于身心的成长变化而表现出特殊的阅读现象。青少年在高中阶段生理上不断成熟,性别意识突出;在心理上也不断发展,主要表现为知觉观察水平显著提高,逻辑思维能力逐步发展,追求自我的个性以及情感的控制。在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经历着如此显著变化的时期,面对繁重的课业和升学的压力,他们需要的不仅是来自家长、学校、社会的关心和理解,他们也需要一种满足自己的精神追求、释放自己心理压力的途径。而传统的语文课本或语文课外读物、名著对他们来说显得枯燥无味,不能满足这种阅读需求。在网络科技和电子产品日益发展的今天,青少年就自然而然会想到在网络上寻找解决这种矛盾的方法。于是,他们把眼光转向网络文学,在各种不同类型的作品中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从高中生身心发展的角度出发,我们就可以得知他们的阅读需求,从而探求他们的阅读动机及阅读兴趣。

二、阅读倾向中的性别差异及阅读心理分析

网络的普及为青少年阅读网络小说提供了便捷的途径。目前,国内点击率比较大的网络站包括起点中文网、晋江原创网、红袖添香、潇湘书院、榕树下,新浪、搜狐等站上也有相应的读书频道。但是在选择类型上,男生和女生有着明显不同的倾向,各个网站也针对不同的阅读群体进行了阅读方向的分类。如在起点中文网首页的分类中把男生比较喜欢的玄幻、仙侠等和女生网作为不同的类别区分了开来,而潇湘书院则以言情小说作为主打内容,自称“女性免费小说网站”。所以,我们可以从性别角度分析青少年在选择网络小说时的阅读心理。

(一)男生网络阅读倾向与阅读心理

从传统的性格特征上来看,男生在交往中比较主动,擅长逻辑思维。而且在性别差异研究中,有一个得到一致支持的说法,即男性比女性更具有攻击倾向,并且男生一般更具冒险精神和竞争心理,因此在选择网络读物时更偏向于玄幻仙侠类和盗墓类的小说。

1.玄幻仙侠小说的幻想性与逃避现实心理的满足其实,到现在为止,文学界还没有一个对玄幻小说的精准定义。一般认为玄幻小说是建立在思维想象的基础之上,叙述具有特异能力的人物与实践的幻想类小说,多以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等为母体,揉和了各种天马行空的奇思妙想。主要代表作品有《飘邈之旅》《小兵传奇》。同样属于幻想类小说的仙侠小说是指“运用修仙之法突破天人之境飞升虚空的作品”[5]81。它与玄幻小说主要的区别点在于以“仙”为内核,作者往往会设置一系列仙术、仙药和修仙等级。主要代表作品有《诛仙》《凡人修仙传》。在主角的设置和情节的展开上,这两类小说也表现出一定的模式化。小说中的主人公充满青春气息,具有坚强、率真、勇敢等美好品质,在个人奋斗和成长的过程中克服重重困难并最终成为英雄或至尊。主人公身上的美好品质虽然吸引了众多年轻美貌的女子但他却能专一深情。玄幻小说和仙侠小说最鲜明的特征就在于“文本虚拟性”和“幻想性”,在构造方面极大地超脱了现实,展现出奇幻、荒诞、神秘莫测的幻想世界,情节上也是极富传奇性。从玄幻仙侠小说的精神特质上我们可以找到与青少年心理需求相契合的方面。青少年群体处于人生中特殊的成长阶段,通常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尤其是高中阶段的男生因处在叛逆期而表现出敏感的状态,也常常沉醉于自己的幻想世界。当他们想要塑造一个完整的幻想世界时,阅读的需要和动机也就产生了。在玄幻小说中,他们可以体会到主人公冒险打斗的乐趣,在仙侠小说中他们可以领略主人公超凡升仙的本领,在众多女性角色对主角的温柔追求中他们可以享受被崇拜的满足感。在充满压力与无奈的现实生活中,小说中的神仙鬼怪和梦幻场景都帮读者完善了自己的虚幻世界,从而满足了青少年逃避现实的心理。由于创作玄幻仙侠小说的作者大多数也都是男性,所以很多情节的设计都体现了男性的视角,比如主人公有好几个“红颜知己”,男生们自然更加喜欢阅读。

2.盗墓小说的悬疑性与追求刺激心理的满足盗墓小说一般指以盗墓故事为背景的恐怖悬疑小说,常常以诡异刺激的故事和场景、亲戚的悬念设置吸引读者的眼球。主要代表作品有《鬼吹灯》《盗墓笔记》。盗墓小说的情节主要围绕着各种冒险展开,涉及一些神鬼志怪的灵异故事,也常常出现一些文物、考古方面的专业名词和盗墓术语。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在情节的推动中被塑造得鲜明丰满,人物之间的情感关系也渐渐浓厚。处于高中阶段的青年学生们思维更加活跃,逻辑推理能力进一步增强,但是三点一线的日常生活和升学的压力却常常使他们产生枯燥、焦虑的疲劳感。可以说盗墓小说中的冒险情节和悬念设置正符合了这个时期青少年的阅读需要。紧张刺激是盗墓小说给读者带来的最大感受,这样的感受正能用来调节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疲倦与压力,填补空虚的内心。读者往往可以将自己带入故事之中,体验那番不同寻常的经历。当然,小说中人物之间的团队合作和深厚友情也同样感染青春期中情感丰富的读者们。

(二)女生网络阅读倾向及阅读心理

相比男生而言,女生的心思敏感细腻,易动感情,更加注重与同伴之间的交往关系。由于生理上的成熟,女生对异性的认识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言情类小说一贯是女生课外阅读量最多的类型,近些年流行起来的穿越小说也逐步在女生群体中走红。

1.言情小说的浪漫性与渴望爱情心理的满足从上世纪台湾女作家琼瑶、席绢的经典言情小说到今天的网络言情小说,都是主要以爱情为核心,表现为冲破重重障碍追求爱情为主题的小说形式。一般来说言情小说的特征在于描写男女主人公浪漫爱情的成分超过了故事中其它的元素。今天,青少年读者们,尤其是在高中女生群体中比较流行的言情小说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描写高中、大学校园内男女生爱情故事的校园爱情小说,代表作品有《何以笙箫默》《泡沫之夏》;另外一种是涉及现代都市女性职场、婚恋生活的都市爱情小说,代表作有《佳期如梦》《海上繁花》。这些言情小说中的女主人公大多是“灰姑娘式”的人物,单纯善良,情感专一,很多情况下虽然其貌不扬却受到男主人公们的青睐与宠爱。而不管是在校园还是都市,男主人公们总是英俊潇洒、气度不凡。虽然男女主人公在恋爱过程中经历了许多误解与磨难,但最后都能团圆美满,幸福一生。青春期的性成熟让青少年的性别意识逐渐增强,对异性的好奇与对爱情的向往也随之而来。中国传统教育中性教育的缺失,学校和家长对性和爱情的话题的回避,导致青少年们,尤其是女生对男女两性关系的好奇只能通过阅读言情小说求解。而言情小说建构的完美爱情世界就满足了女生们对于浪漫爱情的渴望。在阅读言情小说的过程中,读者很容易把自己带入书中那个单纯可爱的女主人公角色,体会爱情带来的美好感受和被帅气多金的男主宠爱的氛围。在校园言情小说中校园场景的描写拉近了读者与小说的距离,纯爱的主题和温馨直白的文字也缓解了学业上的压力;而都市言情小说中对职场、政界、高干家族的描绘和对爱情与权利交织的复杂描写满足了青少年对现代都市社会的幻想。

2.穿越小说的交错性与自我实现心理的满足穿越小说是描写主人公由于某种原因从其原本生活的时代离开,穿越时空,到了另一个时代,并由此展开一系列活动的小说。在实际创作中,主人公主要还是从现代穿越到中国某个朝代,或者是架空的古代。主要代表作品有《步步惊心》《末世朱颜》。穿越小说叙述的关键在于主人公在两种不同时空下双重生活经历的交叉体验以及冲突的描写。穿越前的女主人公接受的是现代民主思想和高等教育,虽然平凡普通但有一技之长。穿越后因自己原先在现代社会中养成的特立独行的性格受到各种男性角色的钦慕,更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一技之长在古代社会中大展拳脚。最后在现代爱情观念的原则下与男主人公终成眷属。虽然穿越小说中也有一些对于爱情的描写,但实质上它是以对时空的独特化处理来刺激读者的阅读兴趣的。古今语言的对比和不同时空文化观念的碰撞让穿越小说比言情小说更多了一种新鲜感,激发了读者的阅读期望。穿越到男尊女卑的古代社会环境中之后,独具现代意识的女主人公用自己的智慧和才能实现了自身的价值。不但体现了现代青少年女生对突破原有心理空间的诉求,也体现了她们对实现自我的渴望。现代青少年在青春期的成长过程中也逐渐形成自己的理想,但在学业与生活的压力下倍感无奈,往往感觉找不到出路,而穿越小说文本则满足了青少年们实现自我的愿望。

(三)阅读过程中的代入感阅读的过程

本质上是一种心理活动过程,在读者通过视觉获取文字符号进入大脑的过程中,读者的心理活动会根据大脑对文字的解码产生不断变化,思维活动更加频繁。青少年群体由于生理上的成熟,大脑思维灵活,心理活动更加丰富,在阅读过程中对文字的感知和思考更加细腻。网络小说受到青少年读者的欢迎,最大的原因在于很好地投合了他们的心理需求,即对现实的逃避,对未知的向往,对原有生活空间的突破。当读者以缓解压力、放松心情的姿态阅读网络小说时,更容易随小说中的文字描述展开想象。一些优秀的网络小说作者通过对幻想场景的细致描绘和对人物细腻描写使读者快速进入故事情境,使读者产生“我仿佛就在这里”和“我仿佛就是这个人”的代入感,得到了感情上的共鸣,寻求到了精神上的寄托。他们在小说世界里可以完成一些虚幻的梦想,从而达到对现实生活暂时逃避的目的。

三、正确认识,积极引导

虽然网络小说整体的写作质量不高,但它确实在青少年繁重的学习生活中充当了一定的调剂作用。家长和老师首先要对处于青春期的学生们给予更多的理解,对他们不成熟的心理状态给予包容。其次,很多学生之所以不喜欢读名著而是选择一些语言俗化、结构松散的低质量网络小说,很大程度上是缺少教师的阅读指导。所以,教师也需要反思自己的教学方式,更新教学观念。现在网络上也不乏一些文笔细腻、情节紧凑的优秀小说,教师可以在筛选的基础上推荐一些评价较好的作品,鼓励学生写下阅读感想,或者与中外名著进行对比阅读,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鉴赏能力。所有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因此,我们要正确认识网络小说的作用,正确认识青少年阅读网络小说的阅读心理,在此基础上积极地做出应对。

第二篇:残疾青少年心理分析

浅谈残疾青少年心理问题与治疗

摘要:国际社会公认的全球残疾人比例约为全球总人口的10%,其中青少年也占一定比例,这是建造和谐社会不可忽列的问题之一。身体和精神方面的残疾导致他们有相当多的心理问题,可能使他们无法参与适合他们年龄的各种活动。但在中国在这领域研究还不够力度,我研究这课题是希望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关键词:残疾青少年心理研究治疗

正文:

一:对残疾青少年心理的研究

1、残疾青少年的个性特征

身体和精神方面的残疾将对青少年产生深刻的影响,可能使他们无法参与适合他们年龄的各种活动。此外,有证据表明:残疾青少年极有可能受到同龄人的排斥。因此,不难理解,同那些正常的同龄人相比,残疾青少年将表现出不寻常的个性特征。虽然,我们在这一专题上用的笔墨都趋于证实这样一种假设(即残疾青少年比正常青少年显得依赖性重、更焦虑不安而且缺乏自尊),但是,人们仍然难以准确地把握下列三方面的问题:(a)残疾青少年表现出哪些个性特征;(b)这些特征具有多大的份量和普遍性;(c)这些特征同他们日常的心理状态有什么关系。之所以如此,主要是人们的研究方法并不十全十美,而是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其中包括;缺乏足够的客观尺度,无法确定各项研究指标的信度;无法控制受试者的有关人口统计变量;无法对残疾人和正常人进行准确的群体比较研究;残疾者在失调的病因以及残疾程度方面的差别过于复杂;个性特征的定义尚不明确;使用的仪器也不标准化甚至对残疾人无效。

许多调查者都指出,残疾青少年的依赖性正在日益增长。帕屈西博士很早以前曾主持一项名为“本里特”的研究计划,对部分视觉残疾的青少年展开有关个性的抽样问卷调查。他把数十名视觉残疾的青少年同其它视觉正常的青少年作了一个比较,结果表明,22%的残疾者比正常人性格软弱,73%的人比正常人缺乏自主和自立。然而,他无法提供更多的信息或统计数字,来证实到底什么是视觉残疾者最客观的个性特征,因而他无法对上述材料作出适当的阐释。其它人在调查听觉残疾的青少年时也遇到过类似情况。这些残疾孩子的母亲有40%都认为她们孩子的依赖性太重,她们对孩子的未来表现出深切的关怀,想知道自己的孩子今后能否在社会上独立地生存。然而,这种依赖性到底在多大程度上是不正常的,人们尚不清楚。

人们经常提到的残疾青少年的另一个性特征是缺乏自信和自尊。这一点并不让人吃惊,因为

他们大多数受到现实和社会的限制,难以对所处的环境施加影响。好几项调查都表明:残疾青少年中越来越多的人感到紧张和焦虑。布劳恩通过对16—22岁盲人的个性研究发现,与同龄的正常人相比,这些盲人的神经更为敏感和紧张。并且女孩比男孩更紧张。还有一些研究者发现,盲人个性中的紧张感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而且,那些形体残疾的青少年在参加人际交往时尤其感到缩手缩脚。他们担心在社交场合遇到不便,担心遭到别人的拒绝,担心遇到难堪,担心自己的措辞不当,一般来说,残疾青少年的紧张感同残疾程度是一致的。

2、残疾青少年心理变态与行为失调的研究

对残疾青少年心理变态发病率的研究只是近来的事,过去人们往往关注残疾者的个性特征,而忽略了他们的心理症状和行为失调。近来,有好几项研究都表明:残疾人中间心理变态的发病率要比一般人高。然而,由于研究方法上存在局限,人们无法从这类研究材料中得出完美的结论。同研究残疾青少年的个性特征一样,研究其心理变态和行为失调时也面临着一些明显的漏洞,其中包括:受试的正常人和残疾人群体未必能够代表所有的正常人和残疾人;测试仪器并不标准化,甚至根本不适用于受试者;此外,许多研究文献对心理变态症状的定义也不统一。由于这些原因,虽然许多残疾青少年都显示出很大程度的心理变态和行为失调,但是,他们表现出来的心理症状的典型性不能不受到削弱。

有好几项调查报告都表明,在残疾人中间普遍存在着情感和行为方面的失调。迈恩德对10至14 岁患有严重脑偏瘫的青少年进行了长达8年的跟踪调查,他不但同这些孩子交谈,还走访了他们的父母和教师,并向孩子的父母开列了一份精神病症状的“清单”,结果表明:这些孩子中有18%的人都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心理变态,并在精神和行为方面存在失调。有趣的是:迈恩德没有把这些残疾青少年进行比较研究,而且,他提供的材料没有指出心理症状的标准,也无法证实比率的信度。

在其它的残疾人身上也发现同样的失调。例如,杰尔伯格1984年指出:部分自我封闭的孩子情绪失调加重(如心理状态恶化,态度消极)。谢尔辛格也指出在失聪的儿童和青少年中间,情绪失调和行为失调的发病率也相当高。然而,本海姆等人的研究却表明,失明的青少年同正常人在失调方面并无多大差别,而且,一些部分失明的青少年反而比完全失明者表现出更加严重的失调。

为了了解残疾青少年的行为失调,研究者对他们的父母和教师进行了大量的问卷调查。例如,谢里提格等1981 年在调查6至21岁的失明者时,向他们的教师开列了一份“行为问题清单”(BPC),他们综合分析了所得的材料,结果发现了三个在明眼人身上同样存在的问题,它们是(a)行为方面的问题;(b)个性方面的问题(紧张、畏缩);(c)官能不足与发育不成熟。遗憾的是,由于受试者年龄的跨度太大,很难确定这些问题是失明青少年身上特有的还是失明儿童与成人共有。有些研究者对失聪儿童和青少年也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了同样的问题。此外,他们还发现了第四个方面的问题(消极、自卑)。这些问题都表现为害羞、不主动、自信心低以及过分敏感。在许多残疾青少年身上最常见到的心理失调是消沉,对身体残疾的青少年来说尤其如此。例如研究员发现66%的残疾青少年经常感到消沉和烦燥不安,也注意到他的受试者缺乏自尊且常感忧郁。当然我们在阐释这些研究时必须谨慎,简等人曾对92 名视觉残疾青少年及其家庭进行过广泛的调查和评估。这些受试者在性能力、年龄及邻里关系方面同正常人相当,其中52%的人还有另外的精神或身体残疾。评估的手段包括对残疾者本人、残疾者的父母和教师进行比较正式的采访,对他们进行心理方面的访问,观察残疾者在家中的表现。结果发现:视觉残疾者比正常人更加烦躁和孤单,更显得惶恐与忧心忡忡。45%的残疾者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失调。57%的人被诊断为患有下列心理失调中的一种。心理迟纯(18.6%),发育性失调(15.1%),调适反映(10.5%),个性失调(8.1%),行为失调(7.0%),器质性脑力综合症(5.8%),精神变态(3.5%),神经质反应(3.5%)以及特别的综合症反应(2.3 %)。简等人没有提供材料表明如何对这些残疾者进行诊断和调适,也没有说明什么是诊断的标准。然而,到目前为止,他们的这项研究的确是对视觉残疾者进行的最为彻底的一项研究,他们获得的材料表明在视觉残疾者中间心理失调的发病率非常之高。

3、残疾青少年的社交调适

人们对发育残疾和身体残疾的青少年的社交状况进行了非常广泛的调查,发现残疾者早在幼儿阶段就表现出社交方面的问题。斯顿等研究员发现残疾婴儿常常不能做出下列行为:如微笑、应答、目光接触等等,因而母子(女)之间无法进行正常的交流。于是孩子的母亲认为这些孩子反应迟钝,不苟言笑。有的研究者发现视觉残疾的婴儿尤为不擅长微笑,不擅长同别人进行目光接触。斯劳夫1983年对正常儿童进行了研究,他认为:如果孩子之间不能顺利展开交流,那么这个孩子在学前阶段的社会化就会遇到困难。如此看来,残疾儿童在社会化过程中必然面临诸多障碍。

除了在母子之间的交流过程中极易出现麻烦之外,残疾儿童和青少年还面临着其它的社交问题。有研究者发现,残疾儿童喜欢同别的残疾儿童单独接触。或者同社会地位比自己低的正常儿童接触。他们认为:残疾儿童在外形方面不具备吸引力,因而容易受到同龄人的排斥甚至孤立。在进入青春期的过程中,残疾儿童都有过受到同龄人冷落和排斥的经历。的确,好几项调查材料都表明残疾青少年在社交方面面临着困难因而表现出退缩的情形。例如,多纳在1973年和1977年分别对患有脊椎分裂的青少年的社交调适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在1973年的研究中,他对37

个残疾者的家庭进行了非正式的访问,结果发现:这些孩子的社交范围局限在极为狭小的圈子里,他们只同少数几个好朋友交往。孩子父亲的话也证实了这一发现。

安德森等人1982年将身体残疾的青少年同正常人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残疾青少年在社交上一般比较孤立。同正常的同龄人比起来,残疾者很少与同龄人接触,很少参加社交活动,亲密的朋友也不多。而且,他们极少访问别的同龄人,别人也很少找他们,他们的老师说他们“孤立”且“不受人青睐”。很多残疾青少年都反映说他们感到孤独,这种孤独感在假期尤为强烈。他们大多在家长的陪同下参加社交活动,或者同别的残疾青年一起活动(由成年人组织)。他们还反映说他们感到萎靡不振,感到压抑,焦虑和缺乏自信。当然,有的因素可以缓解他们社交失调的程度。如寄宿学校制度可以增加残疾者同别人接触的机会,轻度残疾也可以使残疾者有较强的活动能力。然而,同正常的同龄人比起来,这些残疾青少年还是感到孤独、缺少朋友。

在视觉残废的青少年中间也发现社交失调,他们难以同正常的同龄人亲密友好地相处。至于其他类型的残疾人,也有迹象表明他们在儿童时期就存在着社会化问题。

汉赛尔特等人1985年进行的角色试验分为39个项目,他们对21个视觉残疾的青少年以及22个视觉正常者进行了比较研究,其中一项是对这些14岁至19岁的受试者进行语言方面的考察。结果表明:视觉残疾者说话的时间拖得较长,反应有些迟钝,说话过程中停顿较多,尤为突出的是,残疾者说话时对抗的语气较少,欣赏的语气较多。这似乎表明:视觉残疾者的社交失调并不比视觉正常者严重,其实不然,由于调查者在研究方法方面的缺陷,他们的这项研究无法影响人们对视觉残疾的青少年的社交状况之认识。

在另一项研究中,汉赛尔特等人1985年将来自住宿学校和公立学校的视觉残疾者及正常人作了一个比较,他们让受试者参加一项角色试验,内容包括肯定和否定的两种会话情景,结果表明:视觉残疾者表现出的随意性问题较正常人少。这项研究材料更加证实了这样一个观点:视觉残疾者的社交失调主要是由特殊的反应不足引起,而非通常意义上的社交失调。

有关残疾儿童社交状况的现有材料表明他们极有可能在以后的岁月中表现出社交失调,在这些人中间,社交上的畏缩,与同龄人接受到的限制,遭同龄人的排斥,这些都是非常普遍的现象。然而,这一方面的研究方法主要依赖于采访材料或者残疾人自己的话。因而,这些材料难以揭示残疾青少年社交失调的本质原因和具体过程。

二、残疾青少年心理障碍的治疗办法

既然知道残疾青少年存在着诸多心理障碍,那么,如何对其进行有效的社会心理和精神病理方面的治疗呢?遗憾的是,人们在这方面的研究工作还做得很不够,许多努力还处在初级阶段。尽管如此,人们仍然提出了许多很有价值的治疗方案。格林斯班博士提出的心理动力疗法注重改

善残疾人的内部心理机制,能够对消沉和缺乏自尊产生疗效。简等人1977年认为残疾儿童和青少年同其父母进行磋商和交流是很有必要的,他着重指出,残疾者的父母应该接受足够的教育,以保证他们不向自己的孩子提出过高或过低的要求和期望。简等人1977年还强调指出,在对残疾者进行心理治疗的过程中,很有必要建立一种“信任”关系。其他医生和研究者也强调:在对残疾者进行心理治疗的过程中应该进行多方面的干预,包括心理疗法、药物疗法以及康复疗法。为了改善残疾青少年的社交失调,人们进行了许多可贵的努力。例如,有人对视觉残疾和弱智的青少年进行社交能力的训练。人们事先假定残疾青少年的反应力不足,无法进行正常的社交调适。社交训练的内容一般包括直接的训导、模拟、角色扮演、表现反馈和行为训练;又如,万·汉塞尔特、黑森等人1983年对视觉残疾的青少年进行人为的引导,帮助他们了解某些人际交往的行为(如目光交流、姿体语言之表达等等),此外,人们还让残疾青少年不断巩固过去学到的社交技能。

万·汉塞尔特等人1983年对四名视觉残疾的女孩子进行了一整套社交技能训练。这些受训者至少在三个方面表现欠佳(如目光接触、姿势、音调等),这项疗程持续了4个星期,每星期进行5组练习,每组时间是15至30分钟。在训练的过程中,残疾人的社交能力有所改善,但是,人们发现,在结束训练的一个月之后,有的人的社交表现开始恶化,多数人的社交能力又回复到训练前的水平。

好几位研究者尝试对残疾者进行适当的生存训练。他们认为:发育残疾和身体残疾的青少年缺乏独立生存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这主要是因为他们在孩提时代过分依赖他人,缺乏足够的适应性生存训练(住宿学校的残疾学生尤其如此)。他们的训练注重教育残疾青少年如何在社会中立足和生存。汉赛尔特制订了一份“社交调适项目”(CAP),主张对视觉残疾者进行适当的生存技能的训练。CAP 的内容包括社交技能训练、心理动力引导、日常生活技能训练、食物疗法、娱乐疗法以及安排居住地等等。研究者向视觉残疾的青少年教授这些技能,要求他们在一个监督下的居住处演习这些技能。孩子的家长反映:在参加完3个月的训练之后,他们孩子的生存能力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史迪屋(Stewart)等人也在弱智青少年中广泛开展了同样的训练。

参考文献:《青年心理手册》第22章,《心理学教学指导》(师专教师用书);《心理测验 》

[(美)安娜斯塔西等著 缪小春译] 浙江教育;《矫正人生:心理治疗学》 [温泉润主编] 山东教育。

附录:“本里特”的研究计划;情感心理咨询问卷。

第三篇:青少年叛逆心理分析

让他往东他往西,让他打狗他撵鸡

—关于青少年逆反心理的解析

胡振汉

菏泽学院 教育科学系

摘要:论文全面分析了青少年作为一个特殊的年龄段在其心理发展中产生的关于逆反心理的探究,全面综合的分析了青少年逆反心理的概念,产生的原因,带来的不良影响以及解决这一问题的具体方法。通过这些研究和解决方法,可以纠正青少年产生的心理问题,使青少年更加健康的成长,在当今充满竞争的社会中保持健康的心态,更加充分的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关键词:青少年 心理问题 逆反 解决 健康

逆反心理是一种十分常见的心理现象,对青少年的成长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一.青少年逆反心理的概念

逆反心理是客观环境与主管需要不相符时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具有强烈的抵触情绪。通过概念可以得出,逆反心理是人们对待事物的一种特殊态度,是指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因自身固有的思维模式和传统的观念定式与特定的教育情景下产生的认知信息相对立,与一般常态教育要求相背离的对立情绪和行为意向。逆反心理机制,过程。首先,是教育的内容及相关的信息在特定的教育情景中,引起受教育者的注意;其次,是受教育者抵触并理解教育的内容(信息)并将所理解的信息及所形成的观点和态度与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包括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知识修养)和态度观念加以比较;最后,经过比较分析,作出接受或抵制的反应。如果受教育者经过比较分析之后,确认与原有的认知相悖就产生抵制,进而产生逆反心理。可见逆反心里的实质是一种特殊的反对态度,是青少年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稳定的逆反心理倾向。

二.青少年逆反心理的表现

(一)对正面宣传做反面思考。有相当数量的青少年对学校,领导,教师的宣传表现出一种不认同.不信任的反向思考。他们往往以社会上某个特别的不公正的事实来以偏概全的全盘否认正面宣传。同样,也有一些青少年不能从全局出发,从一定程度上去把握现实,片面的夸大社会主义制度的某些不完善和资本主义制度的某些可取之处,有时甚至进行有意无意的反面宣传。

(二)对榜样及先进人物的无端否定。在教育过程中,许多教育者和加长都希望先进人物的感人事迹来教育感染青少年唤起他们的热情以期达到激励后进的目的,但结果往往适得其反。一些先进人物被说成是沽名钓誉的“投机家”或“傻子”,无端的怀疑这些先进人物的动机,进而否定他们的先进事迹,对于身边的榜样,则冠以“拍马屁”给予排斥和嘲笑

(三)对不良倾向产生情感认同。在一些青少年当中打架斗殴被看作是有胆量。与老师.领导公开对抗被视为有本事。哥们义气等不良的行为倾向却赢得了很多人的认同。而对于乐于助人,爱护集体,爱护公物,遵守校规校纪的青少年则被肆意的讽刺,挖苦,造成在集体氛围里好人好事无人夸,不良倾向有市场,正不压邪的局面。

(四)对思想教育,遵章守纪要求的消极抵抗。有逆反心理的青少年,对于思想政治教十分冷淡,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大而空,形式化,不符合青少年的现实生活。因此,对于思想政治教育采取应付,抵制,消极对抗的态度。

三.青少年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

(一)青春期心理特点的影响

其实,逆反心理是刚刚进入青春期的孩子萌发独立意识的一种表现,初中生刚刚进入青春期,作为未成年人,他们面临紧张的学业,升学的压力和难以处置的人际关系。逆反心理往往有比较突出的表现。进入青春期以后,由于活动领域的逐渐扩大和交际圈的不断拓展,他们更愿意跟朋友在一起。他们感到自己已经长大成人。强烈的成人感和独立意识成为他们重要的心理倾向。他们希望自己能像成年人一样受人尊重,自尊感明显增强,做事喜欢自作主张,不希望成年人干涉,渴望独立。他们对父母和老师之言不再“唯命是从”了,往往嫌父母管得太严,太罗嗦,对家长和老师的教育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二)家庭因素

父母对子女的影响大于其他人的影响。家庭环境的影响具有特殊的意义,孩子在家庭中生活的时间很长,约占其全部生活时间的三分之二,父母对于子女的行为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首先,有的父母对孩子给予的心理和物质的照顾过多,尤其是对孩子教育上的要求过多,超过了孩子所能容忍的态度,对孩子来说往往是一种被强加的,不正常的,无形的压力,易于引起他们无谓的烦恼,也抑制了他们的独立性和完整个性的健康发展,易于产生逆反心理。

其次,家长提出要求的方式也会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有的家长对孩子提出要求的方式是居高临下的,粗暴的,命令式的。摆出封建家长式威风。甚至使用暴力使孩子屈服,不给孩子任何自主的空间。这些孩子长大以后,对父母的这种教育方式会产生反感,抵触。而且以后也会以同样的方式来对待别人。

再次,父母不和也是孩子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父母长期的分歧,敌对,争吵不休,紧张冲突,会子女的内心产生严重的焦虑与矛盾,多疑心神不宁或神经质,甚至导致心理变态及反社会行为。

(三)学校教育的因素

首先,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有不公正的处理,这样会导致逆反心理的产生,有的教师比较偏爱某些成绩好,听话的学生,当好学生犯了错误也会很容易的原谅他。即使批评也是和颜悦色,和风细雨式的。而一些成绩不好,喜欢调皮的所谓“差生”,没有明显过错或根本没有错时,教师的表现是疾言厉色,大声训斥。结果是“差生”不喜欢这个教师至恨这个教师,上他的课就是不听,故意捣乱,与教师作对,即使理智告诉他这是不对的,但在感情上他仍然不能接受这个教师,“请你不要忘记,孩子们受到不公平的待遇,特别是这种待遇来自一个亲近的人的时候,他的痛苦心情会在心灵里留下一个长久的痕迹”

(四)学生在班级中的位置也会影响孩子的心理

学生 有相当一部分时间生活在班级集体中,班集体是以学生为主的小社会,学生们在以社会化学习为中心的共同活动中形成各种关系,每一个学生在这种关系结构中占据一定的位置,并由此决定了他在集体中的地位和角色。班级会学的研究表明,学生在班级活动和交往的主导动机之一是他们力求在同龄人群体中寻找自己满意的地位。如果这种欲望经常得不到满足,那么社会与个性的对立和冲突时不可避免的。

有的学生因为各种原因,他们在班级中没有知心朋友,他们中不少人也向往集体生活,想与同龄人交往,希望在班级中取得一定地位,试图用各种手段吸引同学们注意,甚至不惜用与常态相反的行为来引起大家的注意。

四.青少年逆反心理诱发因素

逆反心理并不是什么不可思议的东西,一般的说在以下三种情况下,容易诱发逆反心理:

(一)强烈的好奇心。当某事物被禁止时,最容易引起人们的求知欲。尤其是在只作出禁止而不加任何解释的情况下,浓厚的神秘色彩极易引起。

(二)企图标新立异。青少年处于性格形成和寻找自我的时期,通过否定权威和标新立异可以在心理求的自我肯定的满足感。青年人与社会的认同不仅是简单的采取适应社会规范的途径,而且还希望社会承认他的价值和地位,从而获得与社会之间的认同。因此他往往表现的偏执,好表现自己,有意采取与其他人不同的态度和行为,引起别人的注意。

(三)特异生活经历。比如,有的人多次失恋,便认为人世间没有真正的爱情;有的人一向循规蹈矩,与世无争,而偶然的一次受到了莫名其妙的冤枉,以至于性情大变,变得粗暴,多疑,怪癖。

这种在特定条件下,其言行与当事人的主观愿望相反,产生了与常态性质相反的逆向反应,是逆反心理的典型表现,一旦这种心态构成了心理定势,就会对人的性格产生极大影响,经常性的左右他的一举一动,成为他言行举止的一个基本特征。

五.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危害

逆反的心理,行为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会导致青少年对人对事产生多疑,偏执,冷漠,不合群,对抗社会等病态性格,使之信念动摇,理想湮灭,意志衰退,工作消极,学习被动,生活萎靡,进一步发展还可能向犯罪心理和病态心理转化,从而走向极端,在多数情况下,逆反心理导致的对父母的反抗,其结果都是惩罚了自己;这种结果也是对父母的一种伤害。

六.青少年逆反心理克服方法

可以通过两条途径来克服逆反心理

(一)认识提高文化素质,广闻博见是克服逆反心理的根本道理。一个对生活有着广博见识的人,凭直觉就能认识到逆反心理的荒谬之处,从而采用一种科学,宽容的思维方式,广闻博见能使我们避免固执和偏激,而逆反心理则使我们在最终认识真理之前走了许多弯路,当我们醒悟过来往往太迟了。

(二)想象。逆反心理之所以大行其道,往往是利用了人们缺乏对多渠道解决问题的想象力。解决一个实际问题用一个方法就已足够,但是在问题未解决之前却存在着几乎无限的可能性。

宽容的思想方式和想象力是可以通过自我不断的思维训练来获得,它能激发出我们的创造力。逆反心理是一种近乎病态的心理状态,如果你想有所作为,就必须经常性地进行这种自我训练。

七.青少年逆反心理防治具体对策

(一)要重视复杂的心理因素对青少年心理影响。青少年的心理活动,会受到社会经济制度变革,文化,道德,法律等意识形态发展,善恶,美丑,是非,荣辱等观念更新方面的影响。所以,要克服逆反心理,不能让青少年仅局限在学校这个小天地里,而是让他们置身社会,把对他们的思想情操等各方面的培养同社会政治生活,经济文化活动以及社会道德风尚联系起来,以提高他们心理上的适应能力,使他们更好的适应社会,不致迷失方向。

(二)青少年要学会正确认识自己,努力升华自己。这须提高自我教育,就是要求青少年要学会把自己作为教育对象,经常思考自己,主动设计自己,并自觉能动地以实际行为努力完善或造就自己。

(三)要改善教育机制。教育工作者要懂得心理学和教育学,要掌握好青少年心理发展不平衡性这个规律;不失时机地帮助青少年克服消极心理,使其心理健康发展。教育工作者要努力与青少年建立充分信任的关系,要与他们交朋友,以诚相待,以身作则,杜绝出现“台上他讲,台下讲他”的情况发生。教育者要爱护和尊重青少年的自尊心,选择合适的教育方式和场合,注意正面教育和引导,坚决反对以简单,压制和粗暴的方式对待青少年。

(四)要实现党风,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青少年中逆反心理的产生,责任不能完全归于他们,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往往起着重要作用。无数事实证明,实现党风,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对于克服和防止青少年逆反心理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林崇德.《发展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2

[2]周宗奎.《青少年心理发展与学习》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第一版

[3]郑确.《青少年逆反心理》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第一版

[4]刘宗粤.《关于逆反心理现象构架的解析》 《探索:哲社版》200005期53~55版

[5]靳丽霞.《孩子有逆反心理怎么办:父母与孩子的成功沟通方法》 新世界出版社 2009-07

[6]许泽高.《赢在此时—青春期逆反心理分析与对策》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7第一版

[7][美]詹姆斯.温德尔.《小反叛者:如何克服孩子的逆反心理》 新华出版社 2000

第四篇:青少年心理与发展论文1000字

首先我们分别认识一下这三者的含义,知识,到底是什么,还存在着很大争议..正解是根据哲学思想来解释的含义, 当然我们通常说讲的知识,比如在学校学的书本,在生活里学到的常识,以及在工作中学到的方法,都是知识..这个词既然本身就存在着争议,那么关于其包含的范围更是有争议。.技能,这个词的解释为,掌握和运用专门的技术的能力..个人认为这个属于知识的一类,属于客观存在的知识被吸收后,成为主观的知识..关于这个词,我们通常指的是,学会某一种技术之后可以靠它为生..态度,关于这个词的说法就很多,我给您总结一下..态度来源于欲望,需求,或信念..也就是道德观念,和人的价值观念..相信您在马克思哲学课上明白了哲学意义上的这三个词的意思..但是您的问题是如何协调三者的关系,也就是在现实生活里如何把这三者关系协调好, 达到一定的效果..那么我们可以根据邓小平的理论,物质与精神,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来说明.现在把三者的顺序说明一下,态度取决于人的认知能力,以及后天对社会对生活对需求的了解, 所以态度不是第一个具备的..知识,我们所不知道的,需要去学习的,都是知识,那么总的来说知识就是第一位..技能,就是知识里的一种,一种更为特殊更为具体的。.那么首先要具备学技能的知识,才能掌握技能,才能以技术为生..那么现在您该知道三者的循序了,先学知识,然后学习技能,之后更加明确自己的态度..通常我们所说的,会做人,就能拿到高工资,就能得到更好的待遇, 但是这前提条件就是,不管是圆滑的人,还是塌实肯干的人,他们首先具备的就是知识,这里的知识可以是后天对社会的了解,或者是对人性的了解..更可以说是如何去用交际知识来开展自己事业。..所以根据这个,我们明白了,不管如何,首先要有知识。.当您做到一定的程度了,或者说,已经很有条件了.这时候便需要一个明确的态度,到底该怎样,或者是持续稳定发展,还是改变战略..总的说来,很是抱歉我没有把三者的深刻含义给您讲明白..但是我可以负责地讲,您必须有的是知识,有知识才会有技能,因为大部分人没有系统的学习过这三者的关系,所以很多人习惯说心态很重要。.但是决定这一切的,是知识。..能力与知识、技能三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是什么?

------------------发布时间: 2004-7-25 13:25:04 被阅览数: 6885 次

文字 〖 大 中 小 〗

自动滚屏

能力与知识属于不同现象和范畴。知识是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总结和概括。能力是为顺利完成活动而在个体身上经常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技能是一种通过练习而巩固了的自动化的活动方式。而能力是针对进行活动的可能性而言的。

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发展速度不同。知识、技能的掌握较快,而能力则要以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为基础,并经过反复多次的练习才能形成。

能力与知识、技能又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

首先,能力是在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知识越多,技能越强,就越有利于能力的发展。

其次,知识、技能的掌握又是以一定的能力为前提条件的。能力直接影响人们掌握和运用知识技能的快慢、深浅、难易和巩固程度。

能力与知识属于不同现象和范畴。知识是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总结和概括。能力是为顺利完成活动而在个体身上经常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技能是一种通过练习而巩固了的自动化的活动方式。而能力是针对进行活动的可能性而言的。

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发展速度不同。知识、技能的掌握较快,而能力则要以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为基础,并经过反复多次的练习才能形成。

能力与知识、技能又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

首先,能力是在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知识越多,技能越强,就越有利于能力的发展。

其次,知识、技能的掌握又是以一定的能力为前提条件的。能力直接影响人们掌握和运用知识技能的快慢、深浅、难易和巩固程度。

谈知识、技能、能力的关系

与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相比, 职业教育有三个特点: 一是技术型, 而非学术型;二是工艺型, 而非设计型;三是管理层, 而非决策层。从这三个特点出发, 职业学 校学生的培养目标应该是, 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文化、专 业理论知识, 具备熟练的专业技能, 确有一技之长, 同 时又要具有适应、参与现代社会活动的能力。在教学过 程中深入理解和正确处理知识、技能和能力的关系, 把 学习知识、训练技能、培养能力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 中, 有利于协调教学活动, 有利于培养目标的实现。

一、学习知识是前提

从知识和能力的发展来说, 知识是能力发展的基础, 能力是知识发展的前提条件。没有学习知识这个前提, 学生对劳动技能的掌握只能是简单地模仿或是“照葫芦 画瓢”, 这无异于过去的“学徒制”。具有相应的文化、专业理论知识, 再经过一定的训练与实践, 学生在技能 的形成和巩固的过程中, 就能通过对所学知识的联想与 综合, 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 达到快捷、高效、扎实的 效果。知识的学习与掌握为学生技能的形成和能力的发 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训练技能是重点

所谓技能是指人们运用有关知识, 顺利地完成某项 任务的一种机体活动方式或智力活动方式, 分为动作技 能和智力技能。动作技能是以外部动作占主导地位的技 能, 它是以肌肉、肢体动作和动觉分析器官的协调运动 为特点的。比如, 学生对机器的操纵和调整;应用錾、锉、锯等工艺方法对工件进行切削加工等等, 都是动作 技能。智力技能是以抽象思维活动为主导的解决实际问 题的技能, 是在不断的认识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如感知、想象和思维等, 而以思维为主要成分;掌握正确的思维 方法是智力技能的主要特征。智力技能是在生产实践活 动中积累起来的一种调节智力活动和经验的综合能力, 智力技能与动作技能同样是在大量地、反复地练习中得 以形成和巩固的。

动作技能与智力技能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 动

作技能本身就有智力活动参加, 包含有智力技能的成分。如钳工对工件熟练地锯、锉、錾等主要是手、臂、眼的 配合动作, 但如何锯得准确, 锉得规矩, 錾得平整, 满 足图样的技术要求, 却受到主观意识的支配, 也就是有 智力活动参与。同样, 智力技能也受到动作技能的制约, 很多智力技能往往是通过动作技能表现出来的。训练技能是职业学校教学的重点, 无论是理论教学

还是生产实习教学都是要把训练和巩固学生的技能放在 突出的位置, 建立可行的技能训练体系, 明确等级水平, 训练方法和训练时间;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技能形成的过 程和规律, 给学生创造动手和动脑的条件, 通过教师的 讲解、示范和学生的反复练习与实践, 真正使学生的技 能达到协调、熟练和完善的程度。

三、培养能力是目的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 是职业教学的最终目的。不论是学习知识, 还是训练技能, 都是围绕培养学生具 备参与社会活动、从事经济建设的能力这一目的进行的。在社会实践中, 单一的能力是难以发挥作用的, 任何一 种活动都取决于各种能力有机结合。所以我们在教学过 程中必须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职业学校学生能力的最佳结构应包含以下几个基本 要素: 一是自学能力。职业学校学生在校学习理论知识 的时间有限, 培养学生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 独立地进 行学习的能力是必要的。各学科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培 养学生熟练地使用工具书的能力;阅读参考书和科技资 料的能力等。自学能力的形成为学生进一步发展打下良 好的基础。二是表达能力, 指用各种方式表达自己思想 感情和意图的能力。包括语言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图像表达能力、数理计算能力等。三是创新能力, 包括 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创造性地分析问题和解决 问题的能力, 探索新知识的能力等。创新能力是现代青 年奋发向上、开拓进取的前提条件。四是独立工作能力, 是反映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掌握的操作技能独立完成实 际工作的能力;还有计划能力、组织能力、自我评价和 自我监督的能力等。具备这些能力是学生在校学习和走 向社会所必需的。

不论是理论课教学, 还是生产实习教学, 都应遵循

学习知识、训练技能为培养和发展能力服务的原则, 引 导学生自觉地把学习知识、掌握技能转化为实际能力。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一定的文化专业知识、娴熟的操作 技能、能够适应社会发展、具备参与经济建设能力的技 术人才, 这就是对职业学校教学的要求。

综上所述, 在职业学校教学中深入理解和正确处理 学习知识, 训练技能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是十分必要的, 三者是既有区别而又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以学习知识 为前提, 以训练技能为重点, 以培养能力为目的, 这才 能真正体现职业学校教学的基本特点。

31、什么是能力?能力与知识、技能有什么关系?

一般认为,能力是一种心理特征,是顺利实现某种活动的心理条件。例如,一位画家所具有的色彩鉴别力、形象记忆力等,都叫能力,这些能力是保证一位画家顺利完成绘画活动的心理条件。

人的能力有大有小,人的知识有多有少,技能有高有低。那么知识、技能与能力的关系究竟怎样?知识是否就等于能力?了解了这个问题对做好教育工作和其他工作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知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知识有不同的形式,一种是陈述性知识,即“是什么”的知识,如北京是中国的首都,艾菲尔铁塔在法国巴黎等;另一种是程序性知识,即“如何做”的知识,如骑马的知识、开车的知识、计算机数据输入的知识等。人一旦有了知识,就会运用这些知识指导自己的活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知识是活动的自我调节机制中一个不可缺少的构成要素,也是能力基本结构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成分。

技能是指人们通过练习而获得的动作方式和动作系统。技能也是一种个体经验,但主要表现为动作执行的经验,因而与知识有区别。技能作为活动的方式,有时表现为一种操作活动方式,有时表现为一种心智活动(智力活动)方式。因此,按活动方式不同,技能可分为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智力活动)。操作技能的动作是由外显的机体运动来呈现的,其动作的对象为物质性的客体,即物体。心智技能(智力活动)的动作,通常是借助于内在的智力操作来实现的、其动作对象为事物的信息,即观念。操作技能的形成,依赖于机体运动的反馈信息;而心智技能则是通过操作活动模式的内化才形成的。总之,这是两种不同的技能。由于技能直接控制活动的动作程序的执行,因此是活动的自我调节机制中的又一个组成要素,也是能力结构的基本组成成分。

知识和技能是能力的基础。但只有那些能够广泛应用和迁移的知识和技能,才能转化成为能力(冯忠良,1992)。能力不仅包含了一个人现在已经达到的成就水平,而且包含了一个人具有的潜力。例如一个读书很多的人、可能有较丰富的知识、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却显得能力低下,说明他的知识只停留在书本上,既不能广泛迁移,也不能用来解决实际问题。可见,知识与能力是有区别的。知识、技能并不等于能力。但知识、技能与能力又有密切的关系。首先,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依赖于知识、技能的获得。随着人的知识、技能的积累,人的能力也会不断提高。其次,能力的高低又会影响到掌握知识、技能的水平。一个能力强的人较易获得知识和技能,他们付出的代价也比较小;而一个能力较弱的人可能要付出更大的努力才能掌握同样的知识和技能。所以,从一个人掌握知识、技能的速度与质量上,可以看出其能力的大小。综上所述,能力是掌握知识、技能的前提,又是掌握知识、技能的结果。两者是互相转化,互相促进的。

知识、技能与能力三者之间的关系

(2011-11-16 22:37:49)转载▼ 标签: 知识 技能 能力 关系图 杂谈 分类: 教育技术

什么是知识/技能/能力?三者之间有什么关系?了解这些问题对做好教育工作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知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陈述性知识,即“是什么”的知识;另一种是程序性知识,即“如何做”的知识,如骑马的知识、开车的知识、计算机数据输入的知识等。

技能是指人们通过练习而获得的动作方式和动作系统。按活动方式的不同,技能可分为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智力活动)。操作技能(如掷铅球)的动作是由外显的机体运动来呈现的,其动作的对象为物质性的客体,即物体;心智技能(如数学运算)的动作,通常是借助于内在的智力操作来实现的、其动作对象为事物的信息,即观念。操作技能的形成,依赖于机体运动的反馈信息;而心智技能则是通过操作活动模式的内化才形成的。

能力则是学习者对学到的知识和技能经过内化的产物,是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知识、技能和能力三者之间的关系可用下图来表示:

知识是技能和能力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又是能力的基础。但只有那些能够广泛应用和迁移的知识和技能,才能转化成为能力(冯忠良,1992)。能力不仅包含了一个人现在已经达到的成就水平,而且包含了一个人具有的潜力。例如一个读书很多的人、可能有较丰富的知识、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却显得能力低下,说明他的知识只停留在书本上,既不能广泛迁移,也不能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知识、技能与能力有着密切的关系。首先,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依赖于知识、技能的获得。随着人的知识、技能的积累,人的能力也会不断提高。其次,能力的高低又会影响到掌握知识、技能的水平。一个能力强的人较易获得知识和技能,他们付出的代价也比较小;而一个能力较弱的人可能要付出更大的努力才能掌握同样的知识和技能。所以,从一个人掌握知识、技能的速度与质量上,可以看出其能力的高低。

综上所述,能力是掌握知识、技能的前提,又是掌握知识、技能的结果。两者是互相转化,互相促进的。因为能力是学习者对学到的知识和技能经过内化的产物,所以教师只能传授给学生以知识和技能,而不能传授能力;但教师可以通过引导,促使学生形成能力。下面是知识、技能和能力在解决数学问题中的体现:

比较分数1/2与1/6的大小。对分数大小的比较,学生懂得应该先化成同分母分数,统一分数单位后再进行比较(这是知识),从而可以确定解题方向;学生掌握了通分的方法与步骤(这是技能),从而可以凭借这一技能进行解题活动。如果学生发现直接通分计算量大,容易出错误而去寻求另外的方法时,这就有能力成分的反映。例如用统一分母的办法来比较这两个分数的大小。

第五篇:关于青少年网络文学阅读情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青少年网络文学阅读情况的调查报告

以湖南第一师范学院为例

【摘要】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网络文学这一特殊的文学形式渐渐产生,受到广大青少年的青睐。对青少年的各个方面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我们以湖南第一师范学院为例,对“青少年网络文学阅读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原因、特点,并就网络文学阅读对青少年影响进行研究,初步探索小学语文教师将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网络文学阅读。

【关键词】网络文学 青少年 阅读 调查

青少年时期是个体从不成熟走向成熟的过渡时期。处在这个时期的个体,生理成熟水平显著提高的同时,其心理特点特别是在智力发展、情感和意志表现、个性及言语表现上,都有其独特的特征,在这个危险的过渡时期,外界因素极易对青少年的心理产生波动,对其身心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在现代信息社会里,青少年的生活与网络避无可避,网络传播正在全方位影响或改变着我们的社会生活方式、人际交流方式和文化交流方式。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统计数据: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5.64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5090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2.1%,较2011年底提升3.8个百分点。全球网民数量达到22亿,其中17%来自中国,中国网民规模跃居世界第一位。在网民群体中,以青壮年为主,其中10-19岁年龄阶段的网民占总数的24.0%;而网民学历结构统计结果显示,初中,高中、中专技校学历的网民占据了超过30%的份额,另小学生的战斗力也不赖。学生群体是中国网民的绝对主力。在我们的问卷调查中,参与问卷的同学网龄时间都在1-8年或以上不等,其中有40.2%的人每周上网时间达到6—10小时,甚至有32.8%的人平均每周上网10小时以上,说明互联网已渐渗透入青少年群体日常学习生活中,成为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绝大多数人甚至对互联网产生了不同程度的依赖感。从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到上网已成为青少年的普遍行为,网络社会成为青少年的第二生存空间。

网络社会的日趋繁荣带来了很多新生产业的昌盛,如B2B购物、即时通讯、微博/博客、网络小说等等,新兴的网络文化对青少年群体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以网络为平台的网络原创文学也有着令人吃惊的发展。各大大小小的文学网站或网络文学频道仿佛雨后春笋一般映入网民的视野。资料显示:全球有中文文学网站3720个,中国大陆有以“文学”命名的综合性文学网站约300个,以“网络文学”命名的文学网站241个,发表网络原创文学作品的文学网站268个,小说网站486个,诗歌网站249个,散文网站358个,发布剧本的75个,发布杂文的31个,发布影视作品的529个。其他各类非文学网站中设有文学平台或栏目的网站共有3000多个。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号称“四大门户网站”的搜狐、雅虎、新浪和网易等大型综合性网站都开辟了“文学”视窗,登录大量的文学名著和网络原创作品,提供了丰富的文学信息,它们在文学平台设置、栏目链接、文学容量和信息更新等方面,都为许多专门的文学网站所不及。网络文学作为网络的一种副产品以其娱乐性、便捷性、互动性、自由性等特征受到广大青少年的青睐,并随着网络的普及和轻便式电子设备的大规模销售而深刻的影响到追赶潮流并易受诱惑的青少年群体。为了探讨青少年这一特殊群体的网络文学阅读情况,我们以湖南第一师范学院为例对此进行调查,分析原因、特点,并就网络文学阅读对青少年的影响进行研究,初步探索小学语文教师将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网络文学阅读。调查结果如下:

一、对网络文学的关注度高

在本次以第一师范为例关于青少年网络文学阅读的问卷调查结果中显示:40.2%的人每周上网时间达到6—10小时,有32.8%的人平均每周上网10小时以上。而70.8%的人平均每周用于阅读网络文学作品的时间是在3小时以下,有近30%的人每周阅读网络文学作品的时间达到了3—12小时不等,甚至12小时以上。其次,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一组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手机网民规模为4.2亿,较上年底增加约6440万人,年增长率为18.1%,在整体网民中的占比提升至74.5%,第一上网终端的地位更加稳固。而在手机网民中,我国手机网民整体偏年轻化,20—29岁,10—19岁年龄段手机网民在总体中占比例最多。对于网络文学的阅读而言,大多数同学也是通过电脑下载到手机上进行阅读的,在高校中,几乎是人手一部手机,同学之间可以很轻易便捷的通过手机蓝牙的功能来分享优秀的网络文学作品。而学生之间的从众心理为网络文学的传播起到了很好的帮助。而关于“你是否读过且喜欢读网络文学作品”这一问题调查结果表明,59.1%的人读过并喜欢读网络文学作品,也有4.6%的人虽然没读过但有兴趣读,说明网络文学作品这一特殊的文字形式在青少年群体中的受关注度较高,并且对网络文学的阅读抱有较大的热情。其中38.6%的人认为网络文学作品的阅读已作为休闲娱乐的一种方式融入青少年的学习生活,是紧凑生活中的调剂品,有21.4%的人表示虽对网络文学不太依赖,但也必不可少。我们可以看到网络文学对青少年的影响随着互联网络的迅速普及日趋增强,越来越多的青少年习惯于用网络媒介进行阅读,网络阅读已成为当今青少年获取信息、学习、生活和娱乐的一种主要方式。

二、网络文学内容的丰富娱乐性对青少年产生吸引

网络文学在题材、表现形式、叙述方式等方面都与传统文学有所不同,有着其独特的一面,使青少年在阅读的过程中产生不同的阅读体会,根据青少年这一年龄阶段的娱乐需要,富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以及猎奇的心理特征出发,我们在调查问卷中发现22.3%的人阅读网络文学目的是网络文学相对于书本的正统文学,内容更富有趣味性。青少年群体对网络文学的关注度之高的直接原因是网络文学内容本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轻松诙谐的语言

网络文学语言没有传统文学语言的严谨华美,但是它的幽默风趣也能博读者一笑。清新明快、趣味横生的网络语言让时常感叹生活郁闷,追求快餐式文化享受的青少年读者在网络小说中找到了无穷乐趣,如鱼得水。

2.丰富多变的题材

网络文学作品根据题材可以简单的分为玄幻·奇幻,武侠·仙侠,都市·言情,历史·军事,科幻·灵异,美文·同人等几大类,题材内容十分丰富多变,一个题材往往也可以引申其他不同的类别。网络文学作品题材丰富多变,这对喜爱新鲜事物,有自己独立喜好的青少年来说,无疑是一个诱人的选择。

3.生动灵活的情节

在形式纷繁芜杂的网络文学中,网络小说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对于青少年读者来说,一篇网络小说好不好看,最重要的评判标准就是情节是否吸引人。如作者我吃西红柿的科幻力作《吞噬星空》,讲述了地球经历一场大灾难后引发了各物种的变异,优胜劣汰,主角罗峰得到陨墨星主人传承,成为地球三强者之一,与星空吞噬巨兽一战后失去肉身,夺舍成为星空吞噬兽,在体内世界育出人类分身,之后迈出地球,走向宇宙的故事。故事情节跌宕起伏,一波三折,惊心动魄。此书在一经推出就受到了广大读者的追捧,直呼是一部非常不错的作品。4.电视游戏的改编

在2011年有一部红遍大江南北的清宫穿越电视剧,《步步惊心》。该剧改编自桐华的同名清穿小说;唐欣恬,网络作家,其小说《裸婚——80后的新结婚时代》售出影视改编权,推出了以《裸婚时代》为名的电视剧,成为婚恋题材电视剧的又一经典之作。《星辰变》,根据我吃西红柿的同名原创小说改编的大型玄幻修真网络游戏,该游戏在2009年的chinajoy上被评为“玩家期待的十大网络游戏”第一名。该小说的网络点击率超过4000万,曾占据2008年起点中文网总收藏榜排名第一、全球中文小说搜索榜排名第一,且一度成为2008年百度十大热门关键字之一。网络文学作品改编成电视剧,游戏获得的成功,让更多的人关注到网络文学。不少人看过电视,玩过游戏后,又纷纷找到原著来阅读。这一现象的出现,让电视剧,游戏的推出和原网络文学作品和作者的知名度获得了双赢的局面。

三、网络文学阅读类型的选取体现出自主性和寻求自我释放

人的思维总是指向未来的,青少年尤其是这样。罗杰斯认为,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理想自我”。青少年学生运用其逻辑化思维建构“理想自我”,即个体所期望达成的目标;而许多家长也往往会给自己的子女提出种种一厢情愿、脱离子女实际情况的“奋斗目标”。但“真实自我”与“理想自我”之间往往会产生一定的差距,这两者之间的冲突常常就成为焦虑的来源。诸多冲突,在现实生活中都无法排解。据此次调查报告发现,青少年读者均从自我主体出发自主选取网络文学作品,在作品中找到了抒发排解的方法。

以起点中文网为例,在热评排行榜中,排名第一的是我吃西红柿的科幻小说《吞噬星空》,点击量达达81967394;排行第二的是忘语的仙侠小说《凡人修仙传》,点击量高达93001300;之后依次是《荒芜纪》、《盘龙》、《遮天》,这几部作品都是属于科幻、仙侠、玄幻这一类题材。本次调查问卷结果也显示:在我校玄幻、奇幻类型的网络文学是青少年群体最为青睐的,比例占到了18.3%,排在首位。当然,武侠仙侠、历史军事也不相上下,分别占到了14.9 %和13.8%。由此可见,青少年读者对玄幻、科幻、仙侠小说较为青睐。在玄幻小说虚拟的场景中,主人公大多都是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角色因一次奇遇机缘变身成为拥有神奇力量,能御物飞行、飞天遁地,能完成看似不可能完成任务拯救世界的人。尤其是对有大侠情节的男生而言,阅读玄幻小说成为了他们排解现实生活的焦虑、慰籍焦躁不安的心灵、展现广袤驰骋想象力的有效途径。

而对于女生来说,她们较为喜欢阅读的是都市言情类的作品。据本次问卷调查结果显示,都市言情类的网络文学作品的受欢迎程度高居第二,16.2%的人喜欢并阅读这类型作品,而在这16.2%的人数中有94%的人是女性。女性常常对不可预知的爱情很是憧憬,特别是处于青春期的少女,对于朦朦胧胧的初恋抱有极高的幻想,可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家长的管制、自己所处的环境等原因导致爱情没有开花结果。于是,阅读都市言情类的网络文学作品成了她们满足内心幻想的一个好的选择。如:《泡沫之夏》这一作品讲的就是女主人公尹夏沫和富家公子欧辰、天王巨星洛熙之间纠葛动容的爱恨情仇。这类爱情故事在普通人身上很少发生,而在网络文学作品的温床里,你可以把自己想象成里面面容姣好,集千万宠爱于一身的女主角,开启自己的爱情之路。

每个人可以在自己所选择的不同类型的网络文学作品中,把自己幻想是作品中的人物,追寻理想的自我。于是,有的人成为了生活在仙境中美轮美奂的仙子;有的人是古代技冠群雄,所向披靡的一代宗师;还有的人成为了博学多才,迷倒众生的高富帅。每个人选择阅读自己喜欢的作品,在虚幻的网络文学作品中寻求内心的满足,排解对现实生活中的不满,赢得内心的刺激和满足。

四、网络文学阅读对青少年的影响利大于弊

网络文学有着创作环境的开放性、阅读方式的多维性、作品内容的后现代性等特点,青少年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排解压力、实现自我,增长知识,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但青少年这一特殊群体心理正处于发展变化的过程,判断力和价值观在逐步形成,因此,网络中良莠不齐的大量信息会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产生一定的影响。总体来说,网络文学阅读对青少年的影响是利大于弊。

在我们的问卷调查中,73%的人认为网络文学对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有一定的影响。而这些知识面的拓宽更具体地体现在逻辑、政治、情感等方面,问卷调查数据表明,25%的人认为网络文学对自己的逻辑推理能力有帮助,其次21.2%的人认为网络文学对冷僻知识有所帮助,哲学政治、情感知识也对部分人有一定的帮助和影响。网络文学创造的虚拟空间,可以让人足不出户便能了解世间百态。网络文学题材新颖,语言简单明了,具有特殊的审美特性,在一个无门槛、自由的创作环境下,任何创作者都能更好地“我手写我心”,将自己想要表达的思想内涵等用直白的语言词藻呈现在读者面前。因此我们能在网络文学中获取到许多冷僻知识,包括大量的网络语言和流行热词、人为地理知识、野史趣闻等等。同时网络文学作品的阅读能使青少年缓解压力、宣泄情感,更是刺激青少年尝试以多样化的方式发泄自己的情感和情绪,37.3%的人阅读网络文学的主要目的是娱乐消遣,发泄情绪。在网络文学阅读的过程中,青少年可以通过匿名的方式,自由对任意一片网络文学作品发表自己的评论,青少年读者大可在匿名这一层屏障中尽情抒发自我情绪,与众志趣相投的读者同盟一同表达自己喜悦或忧伤的心情,也可以联系自我学习生活,吐露心声,倾吐内心的无奈压抑。据起点中文网统计的数据显示:在《荒芜纪》一书的书评区读者围绕此书发表的不同主题的帖子共有108554篇,而其他读者对帖子的评论回复总数高达4259685条,其中总热评数达26523,精华数达30608。而在我吃西红柿的另一力作《吞噬星空》的书评区所显示的总主题数竟高达360810篇,回复数也高达5859971条。通过这种交流,作者可以调整自己的作品,从而更加适合读者的口味。而对于青少年读者来说,通过这种与作者的互动,与其他读者的交流,除了能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想法之外,也能充分感受到自身的存在价值。青少年群体渴望能够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渴望自身的行为能够成人化,希望得到成年人尤其是父母的认可和赞同,逐步增加了对社会的认识,同时他们思维的独立性增强,兼具一定的批判性,这一自我个性发展的需求都在阅读网络文学作品时能够得到一定满足,形成个性。在欣赏作品的同时,还能够在与作者、读者群进行互动,在网络文学评论中去全方位地认识作品、了解社会。由此可见,阅读网络文学作品不仅有助于青少年增长知识、提高文学素养,还能释放压力、宣泄情感,在一次次的阅读中认识社会、发展个性。

而对于网络文学阅读对青少年读者产生的不良影响,我们也进行了相关调查。网络的开放性激起了众多文字操练者的狂热,一时良莠纷呈、鱼龙混杂。网络文学作品作者写作水平、文化涵养参差不齐,作品数量大,特别是充斥着恶搞经典、讽刺神圣、戏说历史、拒绝责任等等,各种文字竞相铺陈,大量的文字垃圾,包括黄色故事,使人不得不对网络文学的暴力化和色情化对青少年带来的消极影响产生担忧。针对网络文学中描写的暴力或性内容的调查,54.9%的人认为影响很小,可以抵抗,仅有2.7%的人认为对自己有很大的影响,不能抵抗。结果较为乐观,网络文学作品中的暴力或性内容并未弱化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意识,形成不正确的观念,如此严重后果恐为夸大其词。在参与调查的青少年群体中,27.3%的人将网络文学阅读视为紧张学习过后的消遣,缓解生活压力,也有15.7%人认为其中的不健康描写会对青少年的身心发展有害,另一方面15.4%人认为会为大学生提供知识,情感等方面的帮助,会增强对文章的鉴赏能力,开拓视野,持两对立态度的人数相当。由此可见,大家对于网络文学的认识,及认为对青少年的影响不大,但是仍心存忧虑和隐患。

终上所述,65.2%的人认为阅读网络文学作品对于大学生的影响是利大于弊,34.8%的人认为阅读网络文学作品对于大学生的影响是弊大于利。

五、社会需营造良好网络文学环境,引导青少年进行网络文学阅读 据本次调查数据发现,25.8%的人在选择网络文学作品阅读的主要考虑因素是题材类别,其次24.1%的人考虑因素是依靠朋友推荐,也有16.8%的人是根据作品排行榜来选取作品阅读,相对较少的人是根据编辑推荐和更新速度。这组数据看来,绝大多数的人在选取网络文学作品阅读时,主要是依据个人的喜好以及他人评价,这就使人担忧在数量庞大的网络文学作品中,青少年如何甄别作品的好坏,带来更多积极影响。另在对网络文学的改进数据统计中,25.4%的人希望网络文学在文字技巧和思想深度上得到改进,24.7%的人希望网络文学作品的纯度能够更高,内容健康程度提升,部分人希望网络文学作品能够强化与现实的联系,避免出现沉迷虚幻,荒废学习的情况,也有部分人希望在更新时间上能够得到改进,少数人希望病句错别字、常识错误等等得到改进。数据表明,网络文学内容本身质量是决定读者阅读的重要因素,也从侧面反映出网络文学的现状。质量控制研究有其重要性和迫切性。在此,针对目前网络文学的不足提出几点构想,进一步引导青少年进行网络文学阅读:

(一)网络文学作品质量控制 1.制定标准,明确内容质量要求

原创文学网站一般都必须具有四个方面:一是作者申请条件、福利稿酬制度和作品权利规定,二是上传的作品要求、作品授权级别规定、作品分类规则和收录推荐标准,三是书评管理规定,四是编辑对作品评价标准,包含一些传统文学作品的标准在内,如作品创作原型的选择,信息的密集度和新颖度,思想的深刻性和表达的水平等等。构建一个完善的制度体系,将对作品质量改善起到重要的作用。

2.全流程质量控制控制管理方法

首先,网站要对网络写手资格进行审批,一般网络写手需上传自己的作品,经过编辑的审查,认可后,才允许上传的作品。其次,在作品上传后,网站通过设置的敏感关键词可以将一些低俗的,危害社会稳定的,带民族歧视色彩等内容的词语屏蔽掉。再次,作者的作品发布后,网络编辑还对作品的内容进行阅读,推荐优秀作品。同时,点击量大,受到读者欢迎的作品会再次得到编辑的审读,并可能进入到传统出版渠道出版。这样一部好的作品在这个过程中突显出来,最终得到广为传播。而质量低的作品淡出读者视线,自然淘汰。

(二).评论界评选网络文学优秀作品

网络文学是网络道路发展的另一条重要的途径,不管是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学者还是便知天下事的教授,忽略了网络文学,则等于把自己束之高阁。

网络文学十年盘点和网络文学这十年,这俩项评选网络文学作品的活动的结束,对于整个网络文学意义重大,它宣布以前不入大雅之堂的网络文学终于得到了学院派的承认。这种名分给网络文学作品的宣传和影响力增加了一定的筹码。这俩项规模巨大的活动以主流文学价值观和传统审美标准审视网络文学,这俩项评选给我们带了一定的思考:什么样的文学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网络文学?什么样的作品评选才是网络作品的评选?本人认为,即使是在超文本下的网络文学,也不足以脱离于传统文学,我们盘点网络文学的发展:最初活跃于bbs上的贴,直到出现榕树下这样专业的文学网站,此后,随着市场的需求,网站的风格迎合着读者,那段时间很多网友戏称为网络文学的黑铁时代。但是,如今,即使网站上的作品质量有所提高,我们也分析不出当下的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有任何本质上的区别。

网络文学是草根文学,风格各一,如果我们分析下这俩次评选,会发现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为什么评选人都是行政人员?为什么评选出来的作品都大同小异?既然是草根文学,我们可以接受价值观一样,但是,审美标准却能如一?如果真的期待中国的文学百花齐放的话,网络文学的评选,应呈开放态度。不必束手束脚,首先评选人员应该是更接近文坛的作家,评选作品,应本着求同存异,有取舍精神来选作品。

下载青少年网络文学阅读心理分析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青少年网络文学阅读心理分析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青少年异性交往的心理分析

    青少年异性交往的心理分析[内容提要]如今中学生的学业负担可谓是很重的,心理问题常常会出现。而有着良好异性交往的学生,可以在这种交往中,袒露心声,排解压力,获得鼓励、支持,焕发精......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课程论文

    中学生早恋问题的心理透视及疏导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由于生理发育接近或已经成熟,对异性的好奇与好感日益增强,中学生谈恋爱现象引起了学校、社会的广泛关注。到了谈“早恋”......

    青少年叛逆-青少年叛逆心理

    一、青春期的特点 通常把十一二至十三四岁称为少年期,十四五至十七八岁称为青年初期,少年期和青年初期合称为青春期,即初中和高中阶段。青春期的到来,对于中学生所产生的影响,以......

    青少年叛逆心理

    青少年青春期常见的心理问题之叛逆心理 大家好!很荣幸今天能有这样的机会和你们在一起交流!有时候我非常羡慕你们,青春、叛逆、冲动、单纯„„是你们的代名词,你们的世界是那......

    青少年常见心理问题及案例分析

    青少年常见心理问题及案例分析 学生时代,一个人生理和心理都会发生急剧变化。如果在这一阶段遇到心理问题,没有解决好,就可能影响今后的一系列发展,本应无忧的年纪,也会从此蒙上......

    青少年网瘾心理分析及对策

    青少年网瘾心理分析及对策如何戒除网瘾现代心理学研究认为,网瘾形成机理如同烟瘾、酒瘾、毒瘾一样,同样是操作条件反射形成、巩固、习惯化的过程。上网是操作过程,网上尝到的"......

    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心理分析1

    题目 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心理分析 作者姓名:李更鑫 工作单位:贵港市港南区八塘一中 通讯地址:贵港市港南区八塘一中 邮 编:537131 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ligengxingbt@16......

    大学生心理问题分析论文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调查与分析摘要: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正在日益加快,竞争越来越激烈,人际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人们的观念意识、情感态度变得更为复杂。大学生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