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整理完善篇),考试资料解读

时间:2019-05-12 11:12: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整理完善篇),考试资料解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整理完善篇),考试资料解读》。

第一篇: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整理完善篇),考试资料解读

名词解释:

1.跨文化研究:指在同一项研究中,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被试加以观察、测试和比较的一种研究方法。通常选取差异比较大的被试进行比较。

2.早熟:指儿童生理和心理上提早成熟,早熟青少年是指比较早进入青春发育期的少年。青少年成熟时间的早晚对于男性和女性而言有着不同的影响。(早熟男孩对自身的感觉更为良好,在同伴中更受欢迎,在情感、注意等方面拥有更多的积极感受,同时其出现反社会行为和越轨行为的可能性也更大。早熟女孩的心理发展则可能存在更多的危机。)

3.同化:(P69)指个体把外部环境中的因素纳入到已有的图式当中,从而丰富和加强了个体的动作。实际上,同化是个体图式不断增多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个体并没有对自身的图式进行改善或者改变。图式只发生了量变,并没有产生质变。

4.最近发展区:(P84)指儿童现有的水平与经过他人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之间的差距。维果斯基用最近发展区的概念说明了教学与发展,特别是教学与智力发展的关系问题。维果斯基认为,教学必须考虑儿童现有的水平并走在儿童现有发展水平的前面。在确定儿童的发展水平及其教学时,需要考虑两种发展水平。把每个人目前所表现出来的发展程度称作“现实发展水平”,而个人在学习之后表现出来的水平则称作“潜在发展水平”。最近发展区是潜在发展水平与现实发展水平之差。它存在着个别差异和情景差异。

5.情商:指个体情绪智力活动水平的高低。首次提出这一概念的是耶鲁大学的彼得·萨罗维和美国新罕布什尔大学的约翰·梅耶,他们提出的能力型情绪智力模型包含一组相关情绪能力,2000年他们又将之简化。同年,由巴昂主编的《情绪智力手册》出版,标志着情绪智力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情绪智力理论的普及归功于丹尼尔·戈尔曼,他于1995年出版的《情绪智力:为什么它比智商更重要》轰动世界。综合各观点,情绪智力可以看作是个体识别和表达情绪、理解情绪、将情绪同化为思想以及调节自己和他人积极与消极情绪的能力。

6.同一性:一般来说,同一性可以从三个层面上来理解:同一性是指在过去、现在喝将来这一时空中,对“自己是谁”、“自己还是原来的自己”、“自己自身是同一实体的存在”等问题的主观感觉或意识,它终身主观的意识体验,强调内外部的整合及自身内在的不变性喝连续性;同一性意味着以社会性存在确立的自我,也就是被社会认可的自己、所确立的自我形象;同一性是一种“感觉”。当这三种自我同一性的意识在自己心中确实产生的时候,我们称之为自我同一性的形成或确立。

7.自我概念(self-concept):是青少年个体关于自己的能力、外表和社会接受性等方面的态度、情感和知识的自我知觉,即个体把自己当作如同其他事物一样的客观物体所做出的知觉和评价。

8.教养方式

根据鲍林德(Baumrind)的观点,基于父母对孩子的反应性和要求性,可以把父母的教养行为分为四类:

权威型父母

友善、公正、坚定

专制型父母

过分粗暴 放纵型父母

过分宽容

冷漠型父母

疏远到完全不顾的程度

不同的教养方式对青少年的自主性以及其他方面的发展会有不同的影响,总体来说,权威型的父母更有助于培养青少年的自主性,独立性,责任感和自尊。

9.亲子冲突:(conflict)

是指亲子间由于认知、情感、行为、态度等不相容而产生的心理或外显行为的对抗状态。

10.同伴群体(peer group)亦称“同辈群 体”,一种适合个体身心发展、满足个体需要的非正式社会团体。由年龄、身份、地位接近的个人组成。它常常是同辈人中的主要参照群体,有其不成文但起重要调节作用的行为规范,对每个成员的价值观、态度和行为等都有直接影响。

11.双性化教育:是指个体同时具有理想的男性化特征和理想的女性化特征。双性化的个体可以是自信而又温柔的男性,也可以是富于支配性而又善解人意的女性。双性化教育要求教育者不要有性别偏见或性别刻板观念,不用性别去规范儿童的心理和行为,凡是理想化的特征和行为模式任何性别的儿童都应有机会获得。

12.抑郁:是一种以心情低落为主要特征的情绪,是一种不愉快的情绪体验。抑郁不等于抑郁症,抑郁是现代人普遍存在的一种不良情绪,往往有因可循,而且持续时间不长。

论述题:

1.青少年心理学的研究类型和方法有哪些? 答:(1)研究类型

首先,横断研究,同一时间对不同发展阶段的个体进行研究,比如不同年龄、年段。其次,纵向研究,对同一个被试在发展的不同时期进行重复的观察和测量,在连续性的资料中探求心理发展的规律。

再次,聚合交叉研究,指将横向研究与纵向研究结合起来进行研究设计,通过对不同阶段组的追踪研究,使得横断和纵向研究两种设计的优点融合的研究方法。

最后,跨文化研究:指在同一项研究中,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被试加以观察、测试和比较的一种研究方法。通常选取差异比较大的被试进行比较。(2)方法:

实验法:首先,真实验法,借助于一定的仪器,操纵和控制研究变量,从而创设一定的情景,引起某种心理现象,找出其发生原因和变化规律的方法。其次准实验法,他是介于真实验和非实验法之间的一种研究方法,是在日常生活中适当控制外界条件进行的实验研究。非实验法:首先,访谈法,指研究者通过与研究对象的交谈来收集有关对方心理特征数据资料的研究方法。其次,观察法,指研究者通过感官或者一定的仪器设备,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和描述研究对象的行为,并精确地收集研究资料进而分析其心理活动的方法。再次,个案研究法,就是对单一青少年进行长期,深入、具体研究的方法。然后,问卷法,根据一定目的,事先将要研究的问题印成统一的问卷来收集青少年心理特征和行为态度数据资料的 一种研究方法。最后,测验法,运用标准化的测量表,按照一定的程序来测量个人的性格、智力、兴趣等特征,从而研究个体的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的方法。

2、在进入青春期后,小丽的情绪忽然变得非常不稳定,早上起床时情绪还比较积极,中午放学回来就眼泪汪汪的。请你对这一现象做出解释。

答:当代青少年研究先驱霍尔认为,青少年期是一个暴风骤雨期;在整个青少年期,个体都是感情激烈、浮躁的和不可预测的。一般来说,青少年确实要比儿童或者成年人更加情绪化。因此,对进入青春期的小丽来说,出现这种情绪波动是正常的情况。究其原因,可能包括以下两点:

第一,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进入青春期的青少年,一方面体内激素水平增长较快,另一方面青春早期激素水平波动较大。这些激素水平的变化将导致了青少年情绪的波动较大。第二,环境因素的影响。一些研究者指出,很可能是由于环境的变化,如压力水平的变化影响到青少年体内的激素活动,进而影响到了他们的情绪。案例中的小丽,我们可以分析她在学校中遇到的事情,如在学习上是否遇到困难、与老师同学的交往是否出现问题等,这些都可能导致她心情沮丧,因为相关研究结果表明青少年情绪的波动与其从事的活动密切相关。

3.谈谈你对皮亚杰和信息加工论者的青少年认知发展观点之异同的理解。(P82—P83)

答:与皮亚杰关于青少年认知发展新进展的观点一致,信息加工观点也认为,青少年的抽象思维能力比童年中期的儿童要强。但是,信息加工观点把这一变化归因于青少年具有更强的信息加工能力,即青少年能够更好地注意信息,更好地在记忆中保持信息,并能够更有效地表征信息。

关于认知主体的抽象思维能力,与皮亚杰通过主客体相互作用而产生的观点不同,信息加工论者认为,抽象思维能力是通过教学直接教给儿童的。

例如,信息加工论者对于著名的天平平衡实验的解释与皮亚杰学派不同。皮亚杰学派认为,这是由于认知主体通过动手操作发现了事物之间的各种关系。信息加工论者则认为,青少年能够解决任务是因为个体获得了一系列解决问题的规则。(如果要具体展开,请结合书本P83中间一段)

4.举例说明并在生活中练习使用情绪情感的自我调节方法(P118-119)。答:(例子略)

1、学会悦纳自己,不对自己过分苛求

2、合理宣泄,消除压抑

3、积极的自我暗示

4、放松调节法

5、使情绪升华

5.试述青少年的同一性发展与其发展背景之间的关系

答:家庭、同伴、学校以及工作环境等是影响青少年同一性形成的重要背景因素;这些因素所形成的微环境会相互制约,共同影响个体同一性的发展。

(一)家庭

1、父母教养方式

民主型的父母能促进同一性的形成;权威型的父母能导致同一性的早期完成;溺爱型的 父母则导致青少年的同一性扩散。

2、家庭交流方式

家庭交流方式包括个性化和沟通性两个方面。

鼓励个性化(鼓励青少年发展他们自己的观点)又鼓励相互沟通的家庭氛围能够促进同一性的形成;

沟通性强而个性化弱时,青少年常常处于同一性的早期完成状态; 当个性化强而沟通性弱时,青少年则处于同一性的扩散状态。在支持性的家庭背景中,青少年能与他人相互尊重地分享观点并善于迎接挑战,自我发展处于高水平。

能够给予青少年问题解决权利的支持性家庭,其交互作用能够促进个体的同一性沿着健康模式发展。

3、青少年与父母之间的情感质量

与父母有亲密关系的家庭环境最能够促使青少年寻求自主。①当母亲赞许青少年的行为,但是对他们之间关系的情感质量不满意时,青少年表现出最高水平同一性探索或同一性危机;在母亲报告的母子冲突频率较高的家庭中,青少年表现出高水平的同一性危机;②当父子对彼此的行为和相互关系的情感质量最不满意时,青少年也表现出了高水平的同一性危机;但是,青少年的同一性危机是与低水平的父子冲突相联系的。

(二)同伴群体和友谊

同伴群体和友谊是影响青少年同一性发展的重要背景因素。进入青春期后,青少年寻求的是支持性和理解性的朋友。朋友和同伴群体也是青少年同一性发展的重要参照系,来自朋友和同伴群体的反馈可以成为自我的一面镜子。当青少年的心理内部发生混乱时,朋友和同伴群体能够为个体检测新的与同一性相关的技能提供参照,并且来自同伴的社会支持也是青少年总体价值感的重要预测因素。

(三)社会环境

1、学校

学校对青少年同一性的影响主要涉及教师,学校的结构特征以及课程设置等方面。不同的同一性状态引发了教师不同的反应,这反过来又影响到了整个班级的互动模式。

2、工作环境

工作环境本身为探索,发展以及巩固青少年的能力和价值提供了重要基础。参加工作的青少年其同一性形成主要受由工作环境所需进行生活决断的压力的影响。社会团体或机构的高凝聚性和一致性的期望可能促进认同和模仿,但是却会限制同一性的形成。

所有的社会都为青少年提供了—些机构和环境,即提供了同一性形成过程的基础。在这些环境中,青少年能够学会仿效角色并产生对他人的认同。那些能够为自我的保持和发展提供基线价值的社会环境是良好同一性形成的条件。

总之,任何环境的影响都会受到个体的内部心理过程以及人际间交往的调节作用。但是,这些过程具体是怎样的、它们如何影响青少年同一性发展,还有待于进一步考察。

6.小明的父母在他小时候从来不管他,对小明的所作所为听之任之。小明上初中以后,又一次因为在学校参与打架斗殴而被学校处分。父母从此以后对小明要求非常严格;不让小明与他的朋友交往,放学以后不让小明在外逗留,立即回家等。小明因此与小明父母发生了强烈的冲突。对于这一案例,你是如何理解的?如果你是小明的父母,你应该怎样做? 答:小明父母先是放纵型的教养方式,后来又采取专制型方式。

放纵型教养的孩子的行为没有得到足够的指导,从小没有学会在生活中遵守规则,因此进入青春期甚至成年后,就会在学习如何遵守规则方面遇到困难。同时,由于父母疏于指导,孩子必然倾向于和同伴交往,比较容易受同伴影响,当孩子的同伴比较年幼且经验不足,或者孩子本身就是问题少年,孩子就容易出问题。因此小明参与打架斗殴就不难理解了。

专制型教养行为实际上在有意或无意间剥夺了孩子自己做决定,自己为自己行为承担责任的实践机会,从而将孩子在儿童期对父母的依赖继续延伸下去,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他们自主性的发展。当专制型的家庭不支持青少年的自主性,亲子之间还缺少亲密的情感联系时,青少年很可能明确反抗父母制定的标准,并用一种极端方式来表达。因此小明父母后面的教养方式也是不对的。

如果我是小明父母,我将采取的教养技巧:

1、为青少年设定清晰和一致的期望

2、进行开放性的交流

为孩子创造一些开放性的家庭讨论时间,对于家庭或学校的规则和价值进行性探讨。要与青少年探讨一些有关价值观的问题,即使探讨这些主题非常艰难。

3、不要取笑青少年的观点或者其朋友的观点

4、不鼓励叛逆或反抗

对于青少年期孩子的叛逆或反抗,最佳的做法是与孩子讨论他们正在经历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的含义。通过仔细倾听,父母会逐渐对孩子的观点或视角产生更好的理解,从而以孩子能够理解和接受的方式作出反应。

5、保持冷静

不要对青少年倾向于和其同伴交往表现出过多的忧虑。研究表明,青少年对于一些社会化的事件,如衣着、发型等,会征求同伴的建议,但对于价值观、信仰以及未来的计划等问题,则会征求老师、父母或其他成年人的建议。

6、让青少年参与决策

7.青少年亲子交往易出现的问题是什么?请结合实际谈谈如何建立和保持良好的亲子沟通。

答:青少年亲子交往易出现的问题是:父母对子女过分关注与溺爱,父母对子女过分严厉与专制,父母对子女的放任与拒绝。

良好的亲子沟通需要为人父母者把握好几个基本原则:平等的原则、真诚的原则、积极的原则、发展的原则、一致的原则。在掌握和遵循以上亲子沟通的几个原则基础之上,良好的亲子沟通还需要一些更为具体的技巧。给父母的建议有:倾听、关注、换位思考、鼓励与肯定、注意语气与声调、语言简洁,内容具体、别算旧账、冲突的解决。给青少年的建议有:讨论问题,达成协议、主动交流、创造机会、认真倾听、主动道歉、善于体谅、控制情绪、承担责任。结合实际(略)

8.青少年同伴交往易出现的障碍是什么?青少年应如何更好地与同伴交往?P227 答:易出现的障碍:同伴数量少、同伴交往圈子小、同伴结构单

一、对同伴交往很困惑、缺乏交往技巧(如与同伴不能和谐相处、不能处理与同伴之间的矛盾等)、爱独处、不能发展正常的同伴关系(如结交社会团伙、异性交往障碍)等。

青少年同伴交往的原则:

1、平等尊重的原则;

2、真实诚恳的原则;

3、理解宽容的原则;

4、互惠互利的原则;

5、诚实守信的原则。

青少年同伴交往的技巧:

1、不要以自我为中心;

2、学会倾听和分享;

3、多参加机体 活动,主动与同伴交往;

4、注意调整交往方式;

5、理智把握交往的度;

6、学会拒绝,大胆说“不”。P230~232

9.青少年在发展过程中经常出现哪些性心理与性行为问题?如何认识这些现象?(论述题)答:性体像焦虑

性体像焦虑主要表现为青少年男女不能正确、客观地认识自己的身体及第二性征。几乎所有的青少年都十分关心月自己性别相关的体形特征,男生希望自己身材魁伟、高大英俊,女生则希望自己体态苗条、妩媚靓丽。一旦自己的身体形态与同龄人有差异,就会使他们为自己体像方面的吸引力而担忧。性幻想

性幻想是指青少年进入青春期后,对异性产生强烈的爱慕心理,但又不能与其发生性行为,而只能通过大脑进行想象所形成的性活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男女都可以虚构出自己与任何所爱慕或崇拜的异性进行亲昵、爱抚、接吻、拥抱、性交等情景。青春期的性幻想是青少年性成熟过程中的一种正常现象,但若过分沉溺其中的话,可能会带来一些不良心理反应,如注意分散、记忆下降、学习效率降低等。性梦

性梦是指男女在睡梦中与异性发生性行为的生理现象。性梦是青年男女在性成熟后所出现的一种正常且较普遍的性现象。性梦的发生与体内的激素水平、性心理有密切关系,作为一种自然发泄,性梦起到一种安全阀的作用,以缓和积累起来的性张力。但若过度沉溺其中,青少年就会从正常的性梦转变成白天想入非非。久而久之,就可能产生实现梦中之事的强烈动机,从而引发一系列问题。手淫

手淫是指男女用手或者其他工具刺激生殖器官从而获得性快感的一种自慰行为。手淫是青春期最典型的性行为活动,有着较高的发生率。只要不采取极端过度的方式,其行为对人体可以说是没有危害的。但研究显示,有过手淫行为的青少年比没有这种行为的青少年有更多的身心症状,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并不在手淫本身,而是青少年对手淫的不正确态度与应付方式对身心健康产生了影响。遗精恐惧和经期烦恼

遗精是男性生殖腺开始成熟的标志,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缓解人体内的紧张,帮助人们恢复体内的生理平衡。一般说来,男子首次遗精的年龄在14—16岁之间。由于缺乏相应的性知识,不少青少年错误地认为遗精会伤了自己身体的元气,因而一有遗精便感到恐惧、焦虑、苦恼,有的甚至有羞耻感和罪恶感。

女性进入青春期的典型标志就是经期来潮。月经虽然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但由于受错误观念的影响,部分女生对月经有厌恶、烦躁、紧张甚至恐惧的不良反应,而这种不良情绪反应会不同程度地影响月经周期,强烈的恶性情绪还会导致痛经和闭经。过早性行为和性过错

当前,由于社会不良信息泛滥、性教育缺失等因素,使青少年卷入性行为的现象令人堪忧,特别是女孩未婚先孕、人工流产、感染性病以至艾滋病等现象趋于早龄化,且呈逐年上升的趋势。青少年性行为失当,是不被社会、家庭、学校和伦理道德所接受的。对于大部分青少年来说,这种行为发生后,不仅会因观念和认识上的自我矛盾而引起心理困扰,而且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动摇对自我的评价和对未来生活的信心,特别是那些未婚先孕的女性青少年,要承担相当大的精神和身体上的痛苦,对其心理健康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10.下面是一个中学生在其作文《和家长说心里话》中的一段话,请分析其中反映的心理问题并给出合理的应对建议。

我每天都处在高度紧张之中,每次考试公布成绩,我都提心吊胆虽然我知道我的成绩不会差,但我还是担心。

我真担心哪天会考砸了。我不是怕爸爸妈妈骂,而是怕爸爸妈妈伤心,怕爸爸妈妈在众人面前失去他们唯一值得骄傲的东西。虽然我现在成绩还好,但考砸的那一天迟早会到来的。究竟是什么时候我不知道,因此我格外担心。

我像背着一个沉重的包袱行进在学习之路上!

答:考试焦虑是指因考试压力过大而引发的系列异常生理心理现象。考试焦虑并不是考试焦虑症,这种现象是正常的。

考试焦虑既是学习问题,也是情绪问题,其产生与动机有关。想考好却又担心考不好,就会引起考试焦虑。著名的耶基思—多得森定律指出,一个人的动机与其成就水平呈倒“U”字形,即动机太弱或太强都不会取得很高的成就,只有中等水平的动机强度,才会有最佳成绩。一个人的考试焦虑与其考试成绩也符合该定律。有考试焦虑并不可怕,一点考试焦虑也没有也未必是好事,关键是考试焦虑不能太强。太强的考试焦虑,就变成了一种心理问题,它严重影响青少年学生的学习与生活。

考试焦虑的一般表现:(结合所给材料具体作答)

1、怯场:所谓怯场是指应试者由于心理过度紧张,情绪不安,大脑处于兴奋状态,难以控制自己,无法集中注意力,以致有的人会表现出头晕、活动失常等现象,从而无法进行考试。

2、丧失信心:在应试中,由于应试者出于被迫参加,或是认为目的达不到,或是在应试过程中预感到成绩不好,就会表现出情绪低落,动机缺乏应有的强度,缺乏意志坚忍性,同样表现为无法集中注意力,以致弃考。这是由于动机过弱和注意力分散所致。

3、外来“刺激”带来的烦恼:在考试中,如有人突然大声喧哗,考场秩序混乱,附近传来噪音等,都是导致强“刺激”可能产生的因素。突然的外来“刺激”往往容易使“神经联系”中断。强“刺激”还能使原来已知“信息”难以“提取”,是结果影响测验进行。

4、偶发事项带来的惊慌:在应试者缺乏思维准备的情况下发生的一些事项、事件,会给应试者心理带来干扰,使其惊慌失措,心里紧张,影响正常思维,造成考试成绩下降。

考试焦虑的身心症状:(了解身心症状的表现,结合材料,判断其焦虑程度,给出建议)生理上的表现。轻度反应:心跳加快,呼吸急促,手脚发冷、颤抖等。

中等反应:发烧头痛、腹胀痛、尿频、痉挛等。

重度反应:胃溃疡、心血管疾病、晕厥等。

心理上的表现:认知能力下降;注意力分散,不易集中持久;记忆力下降、再认困难、联想中断、思维混乱、辨认能力下降;情绪不安、多变、低落、失望、抑郁、急躁、发怒等。

行为上的表现:行为协调性下降,易失控而产生不良行为,如胡乱答卷、匆匆交卷、厌学、逃学等。考试焦虑是可以防治的,对于一般的、轻微的考试焦虑,在焦虑、紧张产生时或之前进行5分钟左右的深呼吸就很有效;对于中度的考试焦虑,平时的自信训练、考前的放松训练都很有必要。对于重度的考试焦虑,系统脱敏法是克服、治疗考试焦虑的一种常见技术。

放松训练是考试焦虑的常用方法

其它调控措施(参考百度百科)

1、调整期望值,培养良好的个性

2、端正考试动机,正确评价考试成绩及意义

3、作好充分的考试准备,形成良好的考试状态

4、怯场的控制

读书的好处

1、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4、我所学到的任何有价值的知识都是由自学中得来的。——达尔文

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6、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7、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8、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10、一日无书,百事荒废。——陈寿

11、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12、一日不读口生,一日不写手生。

13、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高尔基

14、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15、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歌德

16、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笛卡儿

17、学习永远不晚。——高尔基

18、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志而好学,如炳烛之光。——刘向

19、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20、读书给人以快乐、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培根

第二篇: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第十讲练习题解读

第十讲 练习题

一、概念解释

1.教养方式 :父母教养方式(parenting style)是父母的教养态度、行为和非语言表达的集合,反映了亲子互动的性质,具有跨情境与跨时间的一致性。目前研究提出教养方式主要四种类型:权威平等型父母、控制型父母、溺爱型父母、忽视型父母。采用良好的教养方式的父母向孩子示范了关心他人与对社会负责的模式,儿童通过观察与模仿获得适应性的行为方式。良好的家庭氛围为青少年发展成熟的社会技能提供了支持,有助于青少年的认知与情感成熟。2.平等型家庭:家庭成员分享权力,平等对孩子是相对的 3.亲子关系:在遗传学中指的是亲代与子代之间的血缘关系。而这里是指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心理关系

4.家庭应激 :家庭应激是家庭突发事件所导致的紧张状态。家庭的应激事件会对青少年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这其中主要有:父母婚姻变故和家庭经济压力

5.学校心理文化环境:是指学校所营造的心理文化氛围,包括校风、学风与班风,是各种条件与因素所形成的一个心理场。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

1.(B)是指家庭为个体步入社会提供经验支持和学习的机会。

A.身份定义 B.经验定义 C.教养方式 D.亲子关系 2.(A)是指父母与子女之间亲密的情感联结,即可以表现在亲子互动行为中,也可以表现在父母与子女心理的亲密感受上。A.亲子亲和 B.亲子关系 C.亲子冲突 D.依恋 3.父母离异对青少年来讲是最大的(C)事件。

A.家庭结构破坏 B.家庭功能缺失 C.家庭应激 D.家庭冲突

4.教师对学生传递积极的期望,就会使他进步得更快,发展得更好,这是(D)。

A.晕轮效应 B.角色效应 C.首因效应 D.罗森塔尔效应

三、填空题

1.家庭按照成员结构可以分为单亲家庭、核心家庭、扩展家庭。

2.父母教养方式主要有权威平等型父母、控制型父母、溺爱型父母、忽视型父母。

3.青少年的家庭义务感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当前对家庭的支持、对家人的尊敬、未来对家庭的支持。

四、判断正误

1.家庭有其基本的内部规范,为儿童青少年提供了基本的行为准则。(正确)

2.亲子冲突对青少年发展的影响是消极的。(错误)3.良好的家庭氛围为青少年发展成熟的社会技能提供了支持,有助于青少年的认知与情感成熟。(正确)

4.长期生活在贫困中的青少年,出现心理障碍与问题行为的危险性小。(错误)

五、简答题

1.家庭结构与功能对青少年发展会有怎样的影响?

家庭作为一个不断运行的动态系统,具有其相应的功能。家庭功能是影响家庭成员心理发展的深层变量。家庭结构与功能不同,对于青少年发展的影响就不同,例如问题的青少年往往都生活在不完整的家庭之中;同样家庭功能缺失,家庭成员角色混乱,沟通受阻,情感冷漠等对青少年健康成长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巨大的。

2.青少年时期亲子关系变化对青少年发展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亲子冲突是指青少年公开的与父母的行为对抗与对立。在青少年早期,亲子冲突大量增加,青少年晚期逐渐降低。

冲突的内容基本上是日常事务。是否按时起床、是否按时回家,作业完成、学习成绩,着装是否合适、行为方式是否恰当。

亲子冲突对青少年的影响有消极的一面,也有积极的一面。

1、积极方面:有利于独立人格的形成、自我同一性获得。

2、消极方面:亲子冲突构成青少年重要的心理压力源,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各个方面相关。亲子冲突会导致各种问题行为,如离家出走、青少年犯罪、缀学、早婚早育、药物滥用,甚至自杀等。

3.家庭应激对青少年发展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家庭应激是家庭突发事件所导致的紧张状态。家庭的应激事件会对青少年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这其中主要有:父母婚姻变故和家庭经济压力。

1、父母婚姻变故,父母离婚后的1-2年对于青少年与儿童来说是一个社会性与情感分裂时期。离婚常常伴随着经济、住所、学校等的改变,以及家庭成员和家庭关系的重新组合,这对于正疲于应对自身各种转折与发展的青少年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离婚对子女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多方面的,如短期发展障碍、情绪低落、行为障碍等。

2、家庭经济压力,家庭遭受严重经济损失或者长期生活在贫困中的青少年,出现心理障碍与问题行为的危险性更大,这些家庭中成长的青少年表现出更高水平的压抑、孤独,更容易愤怒,更多的学习障碍,并且可能使用毒品甚至卷入犯罪。

4.学校心理文化氛围对青少年发展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学校心理文化环境是指学校所营造的心理文化氛围,包括校风、学风与班风,是各种条件与因素所形成的一个心理场。学校形成的文化氛围是否积极进取,师生是否精神饱满,人际关系是否和谐融洽,是否有最求卓越的氛围等。校园心理文化环境是侵润与滋养青少年学生心灵的气候与土壤,是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动力源泉。

六、论述与教育方案设计

1.父母的教养方式对于青少年发展会具有怎样的影响? 父母教养方式是父母的教养态度、行为和非语言表达的集合,反映了亲子互动的性质,具有跨情境与跨时间的一致性。目前研究提出教养方式主要四种类型:权威平等型父母、控制型父母、溺爱型父母、忽视型父母。

权威型父母:温暖而严厉、有明确规定与要求、严格执行、对儿童的期望与儿童实际能力一致、既鼓励自主性发展和自我管理、又鼓励亲子间的双向交流、能听取与接受儿童的意见、同时承担管教的责任。

惩罚型父母:高度重视儿童的服从与遵从、使用惩罚、专断与强硬的纪律措施、儿童应无条件接受父母所制订的规则与纪律、限制儿童的自主性。

溺爱型父母:以一种接受、和蔼甚至有些服从的方式对待儿童,他们较少对儿童作出要求,儿童有按照自己的意愿行动的自由,认为控制是对儿童的侵犯。

忽视型父母:尽可能少的与儿童在一起、甚至对儿童不理,对儿童的去向与活动知道的很少,很少与儿童谈心。

采用良好的教养方式的父母向孩子示范了关心他人与对社会负责的模式,儿童通过观察与模仿获得适应性的行为方式。良好的家庭氛围为青少年发展成熟的社会技能提供了支持,有助于青少年的认知与情感成熟。

2.如果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不一致时,你会怎么办?设计一个解决方案。

在青少年的发展成长中,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协调一致非常重要,学校的教育目标求、家长的要求要达成一致。在现实的教育中,往往会看到,家庭对子女的要求与学校教育的目标不一致,甚至冲突,尤其是对青少年的期待、行为方式、教育方式方面,可能家长与教师的理解与态度是不一致,这样会造成对青少年要求上不一致或者冲突。教师认为应该这样,而家长认为应该那样,家长认为应该这样教育,教师认为那样教育。家庭与学校在教育态度与教育方式上的不一致或者冲突,会导致一系列教育上的问题,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因此,作为学生家长要试着去理解学校教育的方式方法,理解教师的教育态度,主动与教师沟通自己的想法与要求,以及自己了解到的孩子的优缺点以及自己希望孩子这样发展与成长,达到怎样的目标等。同样,作为教师,也要主动与家长平等沟通,与家长沟通自己的了解到学生的情况,了解到的学生的优缺点等,沟通自

己的教育方式与对学生的要求。这样,会形成一种教育上的合力,目标明确,要求一致,共同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负责,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创造更好的条件。

不仅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协调一致,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也要互相配合,社会要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营造更加有利的环境与文化心理氛围,倡导正确的价值取向等。

读书的好处

1、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4、我所学到的任何有价值的知识都是由自学中得来的。——达尔文

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6、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7、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8、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10、一日无书,百事荒废。——陈寿

11、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12、一日不读口生,一日不写手生。

13、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高尔基

14、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15、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歌德

16、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笛卡儿

17、学习永远不晚。——高尔基

18、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志而好学,如炳烛之光。——刘向

19、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20、读书给人以快乐、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培根

第三篇:青少年心理与发展论文1000字解读

首先我们分别认识一下这三者的含义,知识,到底是什么,还存在着很大争议..正解是根据哲学思想来解释的含义, 当然我们通常说讲的知识,比如在学校学的书本,在生活里学到的常识,以及在工作中学到的方法,都是知识..这个词既然本身就存在着争议,那么关于其包含的范围更是有争议。.技能,这个词的解释为,掌握和运用专门的技术的能力..个人认为这个属于知识的一类,属于客观存在的知识被吸收后,成为主观的知识..关于这个词,我们通常指的是,学会某一种技术之后可以靠它为生..态度,关于这个词的说法就很多,我给您总结一下..态度来源于欲望,需求,或信念..也就是道德观念,和人的价值观念..相信您在马克思哲学课上明白了哲学意义上的这三个词的意思..但是您的问题是如何协调三者的关系,也就是在现实生活里如何把这三者关系协调好, 达到一定的效果..那么我们可以根据邓小平的理论,物质与精神,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来说明.现在把三者的顺序说明一下,态度取决于人的认知能力,以及后天对社会对生活对需求的了解, 所以态度不是第一个具备的..知识,我们所不知道的,需要去学习的,都是知识,那么总的来说知识就是第一位..技能,就是知识里的一种,一种更为特殊更为具体的。.那么首先要具备学技能的知识,才能掌握技能,才能以技术为生..那么现在您该知道三者的循序了,先学知识,然后学习技能,之后更加明确自己的态度..通常我们所说的,会做人,就能拿到高工资,就能得到更好的待遇, 但是这前提条件就是,不管是圆滑的人,还是塌实肯干的人,他们首先具备的就是知识,这里的知识可以是后天对社会的了解,或者是对人性的了解..更可以说是如何去用交际知识来开展自己事业。..所以根据这个,我们明白了,不管如何,首先要有知识。.当您做到一定的程度了,或者说,已经很有条件了.这时候便需要一个明确的态度,到底该怎样,或者是持续稳定发展,还是改变战略..总的说来,很是抱歉我没有把三者的深刻含义给您讲明白..但是我可以负责地讲,您必须有的是知识,有知识才会有技能,因为大部分人没有系统的学习过这三者的关系,所以很多人习惯说心态很重要。.但是决定这一切的,是知识。..能力与知识、技能三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是什么?

------------------发布时间: 2004-7-25 13:25:04 被阅览数: 6885 次

文字 〖 大 中 小 〗

自动滚屏

能力与知识属于不同现象和范畴。知识是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总结和概括。能力是为顺利完成活动而在个体身上经常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技能是一种通过练习而巩固了的自动化的活动方式。而能力是针对进行活动的可能性而言的。

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发展速度不同。知识、技能的掌握较快,而能力则要以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为基础,并经过反复多次的练习才能形成。

能力与知识、技能又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

首先,能力是在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知识越多,技能越强,就越有利于能力的发展。

其次,知识、技能的掌握又是以一定的能力为前提条件的。能力直接影响人们掌握和运用知识技能的快慢、深浅、难易和巩固程度。

能力与知识属于不同现象和范畴。知识是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总结和概括。能力是为顺利完成活动而在个体身上经常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技能是一种通过练习而巩固了的自动化的活动方式。而能力是针对进行活动的可能性而言的。

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发展速度不同。知识、技能的掌握较快,而能力则要以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为基础,并经过反复多次的练习才能形成。

能力与知识、技能又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

首先,能力是在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知识越多,技能越强,就越有利于能力的发展。

其次,知识、技能的掌握又是以一定的能力为前提条件的。能力直接影响人们掌握和运用知识技能的快慢、深浅、难易和巩固程度。

谈知识、技能、能力的关系

与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相比, 职业教育有三个特点: 一是技术型, 而非学术型;二是工艺型, 而非设计型;三是管理层, 而非决策层。从这三个特点出发, 职业学 校学生的培养目标应该是, 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文化、专 业理论知识, 具备熟练的专业技能, 确有一技之长, 同 时又要具有适应、参与现代社会活动的能力。在教学过 程中深入理解和正确处理知识、技能和能力的关系, 把 学习知识、训练技能、培养能力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 中, 有利于协调教学活动, 有利于培养目标的实现。

一、学习知识是前提

从知识和能力的发展来说, 知识是能力发展的基础, 能力是知识发展的前提条件。没有学习知识这个前提, 学生对劳动技能的掌握只能是简单地模仿或是“照葫芦 画瓢”, 这无异于过去的“学徒制”。具有相应的文化、专业理论知识, 再经过一定的训练与实践, 学生在技能 的形成和巩固的过程中, 就能通过对所学知识的联想与 综合, 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 达到快捷、高效、扎实的 效果。知识的学习与掌握为学生技能的形成和能力的发 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训练技能是重点

所谓技能是指人们运用有关知识, 顺利地完成某项 任务的一种机体活动方式或智力活动方式, 分为动作技 能和智力技能。动作技能是以外部动作占主导地位的技 能, 它是以肌肉、肢体动作和动觉分析器官的协调运动 为特点的。比如, 学生对机器的操纵和调整;应用錾、锉、锯等工艺方法对工件进行切削加工等等, 都是动作 技能。智力技能是以抽象思维活动为主导的解决实际问 题的技能, 是在不断的认识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如感知、想象和思维等, 而以思维为主要成分;掌握正确的思维 方法是智力技能的主要特征。智力技能是在生产实践活 动中积累起来的一种调节智力活动和经验的综合能力, 智力技能与动作技能同样是在大量地、反复地练习中得 以形成和巩固的。

动作技能与智力技能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 动

作技能本身就有智力活动参加, 包含有智力技能的成分。如钳工对工件熟练地锯、锉、錾等主要是手、臂、眼的 配合动作, 但如何锯得准确, 锉得规矩, 錾得平整, 满 足图样的技术要求, 却受到主观意识的支配, 也就是有 智力活动参与。同样, 智力技能也受到动作技能的制约, 很多智力技能往往是通过动作技能表现出来的。训练技能是职业学校教学的重点, 无论是理论教学

还是生产实习教学都是要把训练和巩固学生的技能放在 突出的位置, 建立可行的技能训练体系, 明确等级水平, 训练方法和训练时间;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技能形成的过 程和规律, 给学生创造动手和动脑的条件, 通过教师的 讲解、示范和学生的反复练习与实践, 真正使学生的技 能达到协调、熟练和完善的程度。

三、培养能力是目的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 是职业教学的最终目的。不论是学习知识, 还是训练技能, 都是围绕培养学生具 备参与社会活动、从事经济建设的能力这一目的进行的。在社会实践中, 单一的能力是难以发挥作用的, 任何一 种活动都取决于各种能力有机结合。所以我们在教学过 程中必须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职业学校学生能力的最佳结构应包含以下几个基本 要素: 一是自学能力。职业学校学生在校学习理论知识 的时间有限, 培养学生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 独立地进 行学习的能力是必要的。各学科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培 养学生熟练地使用工具书的能力;阅读参考书和科技资 料的能力等。自学能力的形成为学生进一步发展打下良 好的基础。二是表达能力, 指用各种方式表达自己思想 感情和意图的能力。包括语言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图像表达能力、数理计算能力等。三是创新能力, 包括 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创造性地分析问题和解决 问题的能力, 探索新知识的能力等。创新能力是现代青 年奋发向上、开拓进取的前提条件。四是独立工作能力, 是反映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掌握的操作技能独立完成实 际工作的能力;还有计划能力、组织能力、自我评价和 自我监督的能力等。具备这些能力是学生在校学习和走 向社会所必需的。

不论是理论课教学, 还是生产实习教学, 都应遵循

学习知识、训练技能为培养和发展能力服务的原则, 引 导学生自觉地把学习知识、掌握技能转化为实际能力。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一定的文化专业知识、娴熟的操作 技能、能够适应社会发展、具备参与经济建设能力的技 术人才, 这就是对职业学校教学的要求。

综上所述, 在职业学校教学中深入理解和正确处理 学习知识, 训练技能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是十分必要的, 三者是既有区别而又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以学习知识 为前提, 以训练技能为重点, 以培养能力为目的, 这才 能真正体现职业学校教学的基本特点。

31、什么是能力?能力与知识、技能有什么关系?

一般认为,能力是一种心理特征,是顺利实现某种活动的心理条件。例如,一位画家所具有的色彩鉴别力、形象记忆力等,都叫能力,这些能力是保证一位画家顺利完成绘画活动的心理条件。

人的能力有大有小,人的知识有多有少,技能有高有低。那么知识、技能与能力的关系究竟怎样?知识是否就等于能力?了解了这个问题对做好教育工作和其他工作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知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知识有不同的形式,一种是陈述性知识,即“是什么”的知识,如北京是中国的首都,艾菲尔铁塔在法国巴黎等;另一种是程序性知识,即“如何做”的知识,如骑马的知识、开车的知识、计算机数据输入的知识等。人一旦有了知识,就会运用这些知识指导自己的活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知识是活动的自我调节机制中一个不可缺少的构成要素,也是能力基本结构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成分。

技能是指人们通过练习而获得的动作方式和动作系统。技能也是一种个体经验,但主要表现为动作执行的经验,因而与知识有区别。技能作为活动的方式,有时表现为一种操作活动方式,有时表现为一种心智活动(智力活动)方式。因此,按活动方式不同,技能可分为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智力活动)。操作技能的动作是由外显的机体运动来呈现的,其动作的对象为物质性的客体,即物体。心智技能(智力活动)的动作,通常是借助于内在的智力操作来实现的、其动作对象为事物的信息,即观念。操作技能的形成,依赖于机体运动的反馈信息;而心智技能则是通过操作活动模式的内化才形成的。总之,这是两种不同的技能。由于技能直接控制活动的动作程序的执行,因此是活动的自我调节机制中的又一个组成要素,也是能力结构的基本组成成分。

知识和技能是能力的基础。但只有那些能够广泛应用和迁移的知识和技能,才能转化成为能力(冯忠良,1992)。能力不仅包含了一个人现在已经达到的成就水平,而且包含了一个人具有的潜力。例如一个读书很多的人、可能有较丰富的知识、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却显得能力低下,说明他的知识只停留在书本上,既不能广泛迁移,也不能用来解决实际问题。可见,知识与能力是有区别的。知识、技能并不等于能力。但知识、技能与能力又有密切的关系。首先,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依赖于知识、技能的获得。随着人的知识、技能的积累,人的能力也会不断提高。其次,能力的高低又会影响到掌握知识、技能的水平。一个能力强的人较易获得知识和技能,他们付出的代价也比较小;而一个能力较弱的人可能要付出更大的努力才能掌握同样的知识和技能。所以,从一个人掌握知识、技能的速度与质量上,可以看出其能力的大小。综上所述,能力是掌握知识、技能的前提,又是掌握知识、技能的结果。两者是互相转化,互相促进的。

知识、技能与能力三者之间的关系

(2011-11-16 22:37:49)转载▼ 标签: 知识 技能 能力 关系图 杂谈 分类: 教育技术

什么是知识/技能/能力?三者之间有什么关系?了解这些问题对做好教育工作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知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陈述性知识,即“是什么”的知识;另一种是程序性知识,即“如何做”的知识,如骑马的知识、开车的知识、计算机数据输入的知识等。

技能是指人们通过练习而获得的动作方式和动作系统。按活动方式的不同,技能可分为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智力活动)。操作技能(如掷铅球)的动作是由外显的机体运动来呈现的,其动作的对象为物质性的客体,即物体;心智技能(如数学运算)的动作,通常是借助于内在的智力操作来实现的、其动作对象为事物的信息,即观念。操作技能的形成,依赖于机体运动的反馈信息;而心智技能则是通过操作活动模式的内化才形成的。

能力则是学习者对学到的知识和技能经过内化的产物,是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知识、技能和能力三者之间的关系可用下图来表示:

知识是技能和能力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又是能力的基础。但只有那些能够广泛应用和迁移的知识和技能,才能转化成为能力(冯忠良,1992)。能力不仅包含了一个人现在已经达到的成就水平,而且包含了一个人具有的潜力。例如一个读书很多的人、可能有较丰富的知识、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却显得能力低下,说明他的知识只停留在书本上,既不能广泛迁移,也不能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知识、技能与能力有着密切的关系。首先,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依赖于知识、技能的获得。随着人的知识、技能的积累,人的能力也会不断提高。其次,能力的高低又会影响到掌握知识、技能的水平。一个能力强的人较易获得知识和技能,他们付出的代价也比较小;而一个能力较弱的人可能要付出更大的努力才能掌握同样的知识和技能。所以,从一个人掌握知识、技能的速度与质量上,可以看出其能力的高低。

综上所述,能力是掌握知识、技能的前提,又是掌握知识、技能的结果。两者是互相转化,互相促进的。因为能力是学习者对学到的知识和技能经过内化的产物,所以教师只能传授给学生以知识和技能,而不能传授能力;但教师可以通过引导,促使学生形成能力。下面是知识、技能和能力在解决数学问题中的体现:

比较分数1/2与1/6的大小。对分数大小的比较,学生懂得应该先化成同分母分数,统一分数单位后再进行比较(这是知识),从而可以确定解题方向;学生掌握了通分的方法与步骤(这是技能),从而可以凭借这一技能进行解题活动。如果学生发现直接通分计算量大,容易出错误而去寻求另外的方法时,这就有能力成分的反映。例如用统一分母的办法来比较这两个分数的大小。

读书的好处

1、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4、我所学到的任何有价值的知识都是由自学中得来的。——达尔文

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6、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7、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8、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10、一日无书,百事荒废。——陈寿

11、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12、一日不读口生,一日不写手生。

13、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高尔基

14、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15、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歌德

16、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笛卡儿

17、学习永远不晚。——高尔基

18、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志而好学,如炳烛之光。——刘向

19、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20、读书给人以快乐、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培根

第四篇: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论文

浅谈中学生问题行为及矫正

我国当代教育家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就简单地说,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可见,教育者的主要职责就是管理和教育学生,说白了就是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我多一年的工作中,观察到学生存在许多不良行为习惯,为矫正这些不良习惯,我注意从思想入手,”对症下药“,加强学生自主教育,让学生在自我认识、自制自律中不断提高。

不良品德行为是指错误的道德支配、违反道德规范、损害他人或集体利益的问题行为。在中学里有不良品德行为的学生虽属少数,但消极作用大,经常干扰学校和班级教育教学工作,有的带坏其他同学,甚至走上犯罪道路。因此,重视不良品德行为学生的矫正教育,已迫在眉睫。

要矫正不良品德行为必须先了解它的成因,才能对症下药。不良品德行为之所以在初中成为高发期,这主要是由于初中生身心变化的过渡性与学校教育的不当以及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造成的。进入青春期的中学生,可塑性极大,成人感的出现使他们独立地接受周围人的价值观念,学习他所认同的社会行为方式,这是积极走向社会、渴望成为社会成员的表现,但他们缺乏是非识别能力,加上自我行为控制较差,极易沾染社会恶习,成为不良品德的行为问题儿童。要矫正不良品德行为必须先了解它的成因,才能对症下药。目前,导致中学生不良品德形成的原因及表现是多方面的,现就中学生一些不良行为习惯的表现粗浅的分析一下其成因及采取的教育措施。

一、青少年不良品德行为的形成原因

1.心理因素的影响

(1)不健康的个人需要。受社会的影响风气以及一些影视书籍的影响,学生脱离实际过分追求高消费、虚荣心重,或者追求低级的性刺激,都可能导致过错行为或品德不良行为。

(2)某些合理需要没有得到满足。一些学校视升学率为学校的生命线,忽视学生的心理需求。个别教师不重视师德修养,不能为人师表。有的教师惟我至上,不关心、不尊重学生。导致学生基本的心理需要,如自尊需要、情感需要、交往需要、成就需要等,长期得不到满足,或遭到剥夺,会盲目寻找补偿,如心理性的低级需要、畸型的物质或精神需要,从而导致产生不良品德行为。

(3)消极的情绪体验。父母、长辈教育方法不当,正确引导不够。部分家长对子女过分放纵,犯了错误,不分是非曲直,偏袒护短,忽视了对子女团结、协作、助人等意识的教育。部分学生爱憎颠倒、喜结伙、重“义气”,被集体所冷落、自尊心受到损伤,这些都可能引起消极的情绪体验。加上青少年情感强烈,易冲动,自控力弱,这些都可能导致品德不良行为。

(4)不良习惯。不良行为若未能得到及时地矫正,时间一长,成为习惯,加之青少年自我控制能力较差,这些不良习惯就会同个人私欲的满足进一步联系起来,从而成为继续产生品德不良行为的直接原因。

(5)人际关系的不正常。有的孩子家庭缺损,有的家长过分溺爱,养成自我中心主义,不能与同学和睦相处,有的同学与教师关系紧张,对立情绪严重,有的与集体关系不好,感到孤寂苦闷,有的学生在外另找“伙伴”,加入“团伙”等。这些人际关系的不良倾向,都可能成为产生不良行为的原因。

2.家庭的影响

家庭是中学生成长的基本单元,家长与子女朝夕相处,其言行教诲、品行榜样都对子女产生直接持久的影响。父母与孩子朝夕相处,是孩子的抚养者和监护者,父母的言行对孩子有权威性的影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如何从小培养他们的团结、协作、集体主义意识,成为家庭教育的新课题。

(1)父母、长辈行为不良,举止不雅,言传身教差。少数家长文化层次低,行为粗鲁,常讲脏话;有的家长作风不正,坑蒙拐骗偷,违法乱纪,吃喝嫖赌抽,行为放纵,给子女直接树起了坏榜样;个别家长行贿受贿,贪污腐化;有的购买、观看、阅读黄色录像书刊,对子女无疑会产生极坏的影响。

(2)父母、长辈教育方法不当,正确引导不够。部分家长对子女过分宽容,不分是非曲直,偏袒护短,忽视对子女团结、协作、助人等意识的教育;有的家长错把粗鲁当严格,信奉“棍棒下面出孝子”的古训,轻则训斥辱骂,重则棍棒相加,体罚折磨,把子女推到了自己的对立面,心理隔阂加深,形成子女对父母的畏惧、怨恨和反抗心理;有的父母、祖父母对子女的教育要求不统一,当着孩子面唱对台戏,孩子无所适从,矛盾重重,教育的作用互相抵消;有的父母把子女当成“小皇帝”事事相依,要物给物,要钱给钱,久而久之形成了孩子自私自利,不体谅尊敬父母的懒、馋、娇、散、狂等不良恶习。

(3)家庭结构缺损,家庭关系不和,子女得不到父母细心调教和关怀。有些家庭婚姻破裂,孩子失去家庭温暖,沐浴不到父爱、母爱;有的家庭父母长期“内战”,特别是一些家庭由于第三者插足,家庭感情淡化冷漠,造成孩子心灵的严重创伤。

3.社会的影响。

目前,社会上的不良习气和各种腐败现象正侵蚀我们的青年一代。当然,有的中学生也未能幸免。极端的个人主义,英雄主义以及社会上的黄、赌、毒象瘟疫一样,侵蚀着学生的灵魂,对学生的品德行为产生极为严重的“反面导向”。例如找我做心理咨询的一个学生,因为在假期到录像厅看了一部黄色录相,就是这部录相,严重地危害了他的身心健康,心理诱惑差点使他酿成大错。

二、学校、家庭要相与配合,综合矫正青少年的不良品德行为

明确了这些不良行为的原因后,我们就应对症丁药,纠正学生的不良品德。中学生不良品德行为的形成和表现,很自然地给社会提出了要求,给学校和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内容、方法上提出了更高要求。中学生的可塑性较大,自尊心较强,只要教师弄清情况,采取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教育方法,学生的品德不良行为是可以矫正的。

1.学校德育工作必须有鲜明的针对性,从学生和社会的实际出发,进行分层次的教育。

(1)树立良好的班风,发挥集体的教育力量

一个有着良好班风的班集体,对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有着积极的影响。关心他人,尊重老师、同学,好学上进、勤俭节约,这诸多的优良品质一旦形成并得以落实,就会对学生的言行起到监督导向作用。那么,即使是那些有着不良行为的学生,在这样的集体生活中,潜移默化,也会逐步改正自己的不良行为。

(2)开展心理辅导活动

虽然心理辅导在中学开展并不是很普遍,但却十分必要的。事实上,中学生的内心困惑很多,有条件的学校,要积极开展心理辅导。由于中学生不良品行的形成原因很多,学生个体的生活背景千差万别,开展心理辅导是一种有效的直接矫正手段。心理老师可通过学生的倾诉深入他们的心灵,了解他们的困惑和需要,收集信息进行诊断,提出参考建议,帮助他们自己判断选择有价值的行为目标,确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培养健康人格和良好的个性,防止学生不良行为和不良群伴的产生,保证学校德育工作的良好效果。在辅导过程中,我们也积累了一些值得推广的办法,比如环境调整法、活动矫正法、行为强化法、榜样引导法、行为考验法、代币制疗法等实用有效的方法。

2.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是青少年健康成长、良好品德形成的重要因素。家庭对子女的影响是终身的,家庭关系和谐、民主,父母相敬相爱,尊老爱幼,并能给子女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就会使子女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和家庭环境的熏陶,养成良好的言行举止、待人接物习惯。

(1)父母应有正确的兴趣、爱好和追求,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养,给子女树立榜样。随着父母自身素质修养的提高,一方面拓展了和子女交流的层次,使子女从观望到服气到模仿学习;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用各种高雅的兴趣爱好引导子女的成长发育。

(2)家庭和睦民主是子女健康成长,良好品德形成的重要条件。父母应尊重子女的人格尊严,体贴关心他们的生活、学习、爱好、交往等,建起和子女平等交流的桥梁,拉近相互之间的距离,缩邪代沟”。对子女好的方面要予以激励,不良方面要及时引导矫正。

总之,中学生的不良品德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且形成的条件和原因十分复杂,因此,矫正中学生的不良品德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工作。教师应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不同特点,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全面提高中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努力教育和培养青少年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引用:

《中学生习惯心里》 文登市界石中学 作者: 李志强 《中学生行为习惯调查报告》 作者:徐韵香

第五篇: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三讲

一、概念解释

1.最近发展区:儿童还不能独立地完成任务,但在成人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等形式,却能够完成这些任务,这种儿童在指导下借助成人的帮助所能达到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独立活动中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2.图式:皮亚杰用图式这一概念来表示一种认知结构或者心理结构,是指支配儿童行动的心理模式,儿童通过这种认知结构感性地适应并组织他们周围的环境。

3.同化:指把环境因素纳入有机体已有的图式或认知结构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动作。

4.顺应:指改变主体已有的图式或认知结构以适应客观变化。

5.客体永久性:又叫“客体永恒性”,是指儿童脱离了对物体的感知而仍然相信该物体持续存在的意识。

6.自我中心:儿童只能够从自己的角度理解事物,不能把自己放在他人的角色中或不能明白他人的感觉。

7.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

8.发散性思维:发散性思维是一种从不同的方向、途径和角度去设想,探求多种答案,最终使问题获得圆满解决的思维方法。

9.认知发展:认知发展是人类个体的认知在婴儿至青少年时期中的发展。

10. 支架:是指在学习过程中,给予儿童的帮助(就像婴儿学习走路,父母总是要给与一定的搀扶,或者提供一个学步车,但走路还是婴儿自己学会的)。

11.私语:指儿童早期发展的一种非常重要的言语发展现象,皮亚杰最早发现了这种现象,称为“自我中心的语言”,即当幼儿遇到有困难的任务时,会不断地对自己说话,这是在重述他人以前提供给他们的帮助和建议,随着个体的发展,自言自语会变成无声的,但它仍很重要。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

1.按照皮亚杰的理论,儿童在___C____阶段能完成守恒任务。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2.在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理论中涉及的概念有___C____。

A.关键期 B.观察学习C.最近发展区 D.图式

3.掌握字词概念的转折点是___B____.

A.初中一年级 B.初中二年级 C.高中一年级 D.高中二年级

4.进入___C___以后,个体的抽象逻辑思维由经验型向理论型的转化初步完成,标志着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趋向成熟。

A.童年期 B.少年期 C.青年初期 D.成年期

三、填空题

1.按照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把新感知的材料或经验纳入到已有图式中以理解新事物的过程”被称作是____同化_____。

2.在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理论中,在教育与发展方面提出的三个问题是___“最近发展区”思想______、____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_____ 和 ____关于学习的最佳期限问题_______。

3.发散性思维的的特点是___流畅、变通、独特。

4.初二是___机械识记______向____理解识记___过渡的转折时期。

四、判断正误

1.皮亚杰认为,客体永久性形成于前运算阶段。答:错。形成于感知运动阶段。

2.在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理论中,他提出开始某一种教学,必须以成熟和发育为前提,走在心理机能形成的前面。答:对。

3.高中阶段,个体的抽象记忆已占绝对优势,具体记忆则完全消退。答:错。到了高中阶段,个体的抽象记忆虽已占绝对优势,但具体形象记忆仍然具有重要作用,它为理解抽象材料提供必要的感性支持,是抽象记忆发展的基础。

4.“此矛锋利,无坚不摧”,“此盾坚固,任刺不入”。违反了逻辑法则中的矛盾律的原理。

答:错。“此矛锋利,无坚不摧”,“此盾坚固,任刺不入”是违反了排中律的原理。

5.创造性思维过程有五个阶段:定向阶段、准备阶段、酝酿阶段、顿悟阶段、验证阶段。

答:错。只有四个阶段,分别是准备阶段、酝酿阶段、顿悟阶段、验证阶段。

五、简答题

1.个体认知发展的基本特点。

答:个体认知发展的基本特点是连续性与阶段性的对立统一。一方面,个体的认知发展是一个连续的、渐进的过程,是量的积累过程。另一方面,个体的认知发展又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不同年龄的个体的认知水平存在明显的差异,因而又有质的飞跃。个体的认知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再由质变到量变的过程。

2.认知发展的条件都有哪些。

答:个体的认知发展既受遗传素质和生理成熟的影响,又受环境和教育的制约。遗传素质和生理成熟只是认知发展的必要条件,它们只能提供发展的可能性。它不是个体认知发展的心理原因,也不能决定个体心理发展的方向和水平。对个体认知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个体所处的环境。在环境因素中,个体的社会生活条件对个体的认知发展影响最大,其中,教育起主导作用。教育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儿童实施影响。环境和教育不是机械地决定儿童的心理发展。环境和教育都是外因,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3.简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

答:认知发展就是个体在和环境的交互作用中,认知结构不断形成和更新的结果。皮亚杰提出,儿童认知发展必须经历四个独特的本质完全不同的阶段。即: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和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上)。

4.比较皮亚杰的“自我中心的语言”和维果斯基的“私语”概念。

答:皮亚杰认为“自我中心的语言”是儿童不能进行观点采择的结果。而维果斯基认为自言自语有助于个体将共享的知识变成个人的知识,是复杂认知能力形成的基础。当幼儿遇到有困难的任务时,会不断地对自己说话,这是在重述他人以前提供给他们的帮助和建议。随着个体的发展,自言自语会变成无声的,但它仍很重要。事实上,近来的研究表明,使用自言自语的儿童在学习复杂任务时要比其他儿童更有效。维果斯基指出,儿童是通过结合他人与自己的言语,利用自身的言语来解决问题。因而,对话和讨论是儿童用来学习的重要方式。

5.简述青少年思维的发展。

答:青少年思维发展的基本模式是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再到辩证思维的过渡。其主要特点是逐步的符号化。与小学儿童相比,青少年思维发展了抽象的、科学的思维能力,概括力增强,自我意识成分增多,思维的反省性和监控性明显提高,辩证思维增强,思维创造性得到发展。

6.简述青少年记忆发展的一般特点。

答:青少年记忆发展的一般特点是1.有意识记占主导地位;2.理解识记逐渐成为主要的识记方法;3.抽象记忆占优势。

六、论述与案例解析题

1.阐述青少年认知发展对教学的意义。

答:

一、认知发展与教学目标、内容及方法的关系:

(一)认知发展是确定教学目标的依据。教学目标的选择要符合并促进青少年自身的身心发展,尤其是认知发展的水平。要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即“跳一跳摘得到”。教学不能只适应发展的现有水平,走在发展的后面,而应适应最近发展区,从而走在发展的前面,并最终跨越最近发展区而达到新的发展水平。教师的适时适当的指导也很重要。其次,个体的认知发展具有阶段性和连续性相统一的特点,因此,在选择教学目标时不能跨越认知发展的年龄阶段或者忽视认知发展的顺序性与系统性。再次,要能根据青少年认知发展的年龄特点选择适时促进相应认知能力的发展的目标。

(二)认知发展是组织教学内容的依据。教育内容是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其中,学习者的认知发展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有重要的影响。由于青少年的想象更富于现实性,所以将科学知识与生活中具体的事例相结合,显示出抽象知识的现实实用性,这更能激发青少年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在创新性培养方面,就不仅要注重学科知识的真理性一面,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学科知识,但也要又让学生去“发现”、去思考。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可以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史实和事例中,精心选择一些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的素材。

(三)认知发展是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青少年感知觉的随意性较强,观察的持续性也有了很大发展,他们有较高的自觉性,能主动制订观察计划,有意识地进行集中持久的观察,并能对观察活动进行自我监控。根据这些认知发展的特点,在对青少年的教学中,可以大量使用言语符号、视觉符号等方式来传递知识。想象、动作思维等方面的发展又能帮助青少年完成相应的实验,如初、高中的化学和物理等学科的实验,将抽象的理论知识演化为实物操作。

二、根据青少年认知过程发展的特点组织教学。认知发展水平限制教学。任何知识的获得都必须通过学生主动的同化才能有可能实现,而主动的同化则须以适当的运算结构的存在为前提,教学应根据青少年认知发展抽象水平占优势的特点进行。教学要促进认知发展,教学虽然要适应青少年认知发展的水平,但不能一味地被动适应,要主动地促进青少年认知的发展,促使他们向更高阶的阶段发展。所以,了解青少年认知发展对教学活动的有效实施有重要意义,根据青少年注意、记忆、思维等的发展特点,合理地组织教学,就能够提高教学的效果。

2.论述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理论及其对教学的意义。

答:维果斯基认为,人类认知在本质上是社会文化的,会受到文化传递给个体的信仰、价值观和智力适应工具等的影响,社会文化、社会互动与言语在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维果斯基的理论对教学的影响(1)学习者是自主积极的“学徒式学习者”。(2)学生的学习是受背景影响的(3)为了确保教学的有效性,教学应向学生提供挑战性认知任务和支架(4)教学是一个相互作用的动力系统学生学习的必要条件是在适当水平内的教学,和有一定指导的社会环境。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作用的社会关系,是学习的重要因素;教师作为学生的指导者。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知识,学生的发展又为教师提供新的教学任务。

下载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整理完善篇),考试资料解读word格式文档
下载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整理完善篇),考试资料解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课程论文

    中学生早恋问题的心理透视及疏导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由于生理发育接近或已经成熟,对异性的好奇与好感日益增强,中学生谈恋爱现象引起了学校、社会的广泛关注。到了谈“早恋”......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第一讲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第一讲 练习题 134343慕明媛一、概念解释 1.青春期:青春期(puberty)主要是一个生物学术语,反映的是个体在青少年时期生理的变化。主要指从个体第二性征......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典型案例分析

    小学生心理健康典型案例分析 摘 要: 当前,我国的教育事业正处于飞速发展的特殊时期,而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随着教育的发展日益突出。小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其心理......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考试试题整理解读

    微系统 微系统主要是指家庭成员、教师以及同伴和青少年 所构成的一个个子系,包括家庭子系统、师生子系统和同伴子系统。 心理发展: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是狭义的个体心理发展,即个......

    家庭环境与青少年的心理发展

    家庭环境与青少年的心理发展 学号:姓名:高丽指导老师: 摘要:家庭环境是青少年成长的重要场所,对青少年的心理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是最容易出现心理和行......

    青少年心理与发展论文1000字

    首先我们分别认识一下这三者的含义, 知识,到底是什么,还存在着很大争议..正解是根据哲学思想来解释的含义, 当然我们通常说讲的知识,比如在学校学的书本,在生活里学到的常......

    大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

    心理现象是指人在从事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产生的各种主观活动和行为表现。 心理的本质:心理是大脑的机能;心理是大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心理的结构: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个性特征......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健康 第三章自测题

    第三讲 练习题 一、概念解释 1.最近发展区 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