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考试试题整理解读
微系统
微系统主要是指家庭成员、教师以及同伴和青少年
所构成的一个个子系,包括家庭子系统、师生子系统和同伴子系统。
心理发展: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是狭义的个体心理发展,即个体从出生到心理成熟阶段所发生的积极的。
自我概念自我概念(Self-Concept),即一个人对自身存在的体验。它包括一个人通过经验、反省和他人的反馈,逐步加深对自身的了解。自我概念是一个有机的认知机构,由态度、情感、信仰和价值观等组成,贯穿整个经验和行动,并把个体表现出来的各种特定习惯、能力、思想、观点等组织起来。
元认知:对认知的认知,是人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自我监控和自我调节。
心理发展:所谓心理发展就是指个体从胚胎期经由出生、成熟、衰老一直到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所发生的持续心理变化
元认知,就是对认知的认知,具体地说,是关于个人自己认知过程的认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对思维和学习活动的认识和控制。元认知包括元认知知识和元认知控制。例如在教学心理学中常提到“学习如何学习”,指的就是这种次认知。元认知的实质是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调节。
最近发展区
影响青少年发展的学校因素 最近发展区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两者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其困难发展到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
选择题第一个选哪个心里学家 科尔伯格
弗洛伊德的那个是什么期啊 B
B
马斯洛认为,()是人格的核心成分。答案
A.动机
B.气质
C.性格
D.需要
发散性思维的特点(ABC?)。答案
A.流畅性
B.变通性
C.独创性
D.新异性
16ACD
ABCD
B
D “有机体有一种先天的‘自我实现’动机,它表现为一个人最大限度地实现各种潜能的趋向”,这符合(B)关于人格的基本假说。
答案
A.马斯洛
B.罗杰斯
C.维果斯基
D.皮亚杰
展心理学依据个体在一定时期内所表现出来的共同心理特点和主导活动,把个体从人出生以后的心理发展分为婴儿期、幼儿期、儿童期、青年期、老年期,还有(AB D)。
答案
A.乳儿期
B.少年期
C.学龄期
D.成年期
18人格的成分主要包括(ABCD)答案
A.认知风格
B.自我调控
C.气质
D.性格
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C)阶段的发展特点是亲密对孤独。答案
A.成年期
B.晚年期
C.青年晚期
D.青年初期
选什么?
C
16.据美国心理学家包德温阐述的父母教养态度与子女人格特征之间的关系,下列叙述正确地是:()
答案 A.支配---消极、依赖 B.干涉---温和、幼稚
C.不关心---冷酷、情绪不稳定 D.民主---合作、温顺 ACD 11.表现唤醒水平与作业的关系的“耶克斯—多德森定律”(Yerkes-Dodson Law)符合(A)分布。答案
A.倒U型
B.U型
C.指数函数
D.幂函数 17题abd 19 abc 6-10:DBBBD
11-15:AABCB.简答题和论述题
21.运用皮亚杰认知发展观,简述影响青少年发展的因素。
21,运用皮亚杰。。皮亚杰在《儿童心理学》(1969)等著作中,对于制约儿童发展的各种因素进行了分析,他认为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有四个:(1)成熟。皮亚杰认为神经系统的成熟是智力发展的重要因素,特别是生命的头几年,但成熟不是智力发展的主要因素。
(2)经验。个体在周围环境中练习和习的经验是智力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这些经验包括物理经验和数理逻辑经验。经验因素不是智 发展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3)环境。主要指社会生活、文教、语言等社会环。社会环境因素决定了社会性相互作用和社会经验的传递。该因素是智力发展的必要但非充分条件。(4)平衡。平衡因素是智力发展的决定因素,指的是不断成熟的内部组织和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
22.洛伊德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弗洛伊德是心理学史上的一个伟人,被称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三位犹太人之一。他是精神分析理论的创始人,首次承认了非理性在人类生活当中的重要地位。心理结构理论、心理动力学说、心理防御机制、人格发展理论等等都是弗洛伊德所提出的。
问题中所提到的人格发展理论又称为人格性欲阶段理论,因为这个理论中人格阶段的划分方式是根据性兴奋的不同部位所提出的。整个理论将人格的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
口唇期:0——18个月,此时嘴唇、口舌是最主要的性兴奋点。如果这个时期个体获得的刺激不够或者是过头,就会在以后的生活过程中形成“口唇期人格”。
肛门期:18个月——约3岁,这一时期肛门成为最主要的动情点,而且这一时期刚好是小孩子如厕的训练时期,如果这一时期受到创伤,则会形成“肛门期人格”。
性器期:3——6岁,此时,儿童已经注意到性器官的不同,并且伴随着以性器官作为性兴奋点的行为。弗洛伊德特别强调这一时期,此时男孩子面临着俄狄浦斯情节,又称恋母情结,并出现了阉割焦虑。同时,女孩子也面临这相似的问题。
潜伏期:6岁——青春期,性欲表现不再那么明显。
生殖期:青春期及以后,此时的儿童对异性保有浓厚的性趣。如果前面的发展正常,此时他们将面临正常的性机能。
总之,心理性与发展理论充分体现了弗洛伊德对性本能的强调,正因为如此,这个理论也受到了很多的批评。
23.简要回答青少年注意力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注意是个体受内外动机的驱使,有选择地指向和集中于一定对象或活动的心理状态。注意对心理 活动起积极的组织和维持作用,是掌握知识、从事实践活动必不可少的条件。
随着年龄增长,注意水平不断提高,表现为两大特点: 1.注意的形态逐渐深化
注意逐渐向高级形态发展和深化,从以无意注意为主向有意注意过渡。注意的发展始于无意注意,起初无意注意的产生主要依靠外部刺激物的作用,随 着儿童自身兴趣、爱好等影响逐渐稳定,无意注意逐渐发展深化 2.注意的品质不断改善
首先,随着年龄的增长,青少年控制自己的能力增强,注 意的稳定性得到迅速提高,尤其以小 学阶段发展速度最快,幼儿阶段和中学阶段发展速度相对较慢(沈德立、阴国恩,1990)。其次,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人认知经验的积累,注意广度日益扩大,1 3岁儿童的注意广度已接近成人水平。再次,个体的注意分配能力出现了缓慢发展。
24.简要说明影响青少年发展的学校因素。学校因素-现代教育人文关怀价值的缺失。
学校教育对青少年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说家庭是支撑青少年社会化成长的一条腿,那么学校就是另外一条腿。然而,面对社会变迁中的青年种种行为失范的现象,使人不得不反思当前我国学校教育所存在的问题。多年来学校教育对升学与“文化”成绩孜孜以求,忽略了对青少年成长进行全面发展的引导,这本身就是教育的异化。长期以来,传统的学校德育教育显得滞后与低效。在现实中,学校德育被人们作为维护学校稳定,统一学生思想的一种工具和手段来看(当然这也是非常必要的),因此,对其社会层面的实际效用或者说对学校德育的社会功能、社会价值比较看重,而对其本身所具有的促进青少年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青少年学生的终极追求的人文关怀价值重视不够。所以学校德育的研究和实践常常流于一种工具理性层面,在许多时候,德育成了一种异于受教育者内在需要的外在灌输,没有真正发挥其引导人生、建构精神家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学校德育应有的深刻的终极性的价值与意义被忽视了,从而使德育教育的理论建构和实践模式都很难在一个更高层次上有所突破,所能发挥的作用也表现出了明显的局限性,难以引起受教育者内心的强烈共鸣,导致实际收效不理想。另外,加上有的学校文化生活单调,课余生活缺乏有效的管理和引导,这样学校给了青少年苦涩的压力与束缚,激起了他们最直接的“反抗”与叛逆心理,精神的重荷通过异化的形象来释放,从而产生偏差心理和偏差行为。在这种情况下,学校的压制与放纵都是不可取的,但更不可取的是学校不能从他们的教育对象的异化行为中得到任何启示,他们采取“不作为”,既符合“自由”的时代潮流,也回避了“管束”的风险。部分学校管理水平、教育水平较低,校风学风较差,考试作弊、破坏公物等现象悄然成风,这足见我们学校教育的软弱与乏力。
25.结合实例,说明教育与青少年发展的关系。教育与学生心理的发展并非同步关系,学生心理的发展或落后于教育、超前于教育,或与教育基本相适应。即便教育影响相同,学生心理的发展也可能存在个别差异;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基本相同时,教育影响也可能不同。总体而言,教育与学生的心理发展是相互依存的辨证统一体,青少年心理发展水平为开展学校对个体心理发展的作用是巨大的。教育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塑造“灵魂”与 开启智慧的活动,其最终效应体现在学生的心理发展方面,即通过促进个体的心理变化、发展而加以表现。科学的教育能促进个体的心理发展,相反就会限制个体的心理发展。
青少年心理发展是有效教育的背景和前提。在从事新的学习时,个 体原有的知识经验水平、原有的心理能力发展水平以及当前的心理活动状态等均会对新任务产生不同的适合性。在学校教育活动中,根据准备性原则进行教学,一般要涉及两个主要问题:选择什么教学材料;采用什么教学方法。即依据个体心理发展水平确定每一年龄阶段个体能最有效地掌握的教材,采用最适合某一年龄阶段儿童认知发展水平和情感需要的教学方法来实施教学。有效的教育能促进个体心理的发展。个 体心理发展是与周围现实相互作用的结果,外部影响对个体心理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其中教育起着主导作用,它决定和制约着心理发展的过程和方向。教育首先通过促进个体掌握知识来实现它在心理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同时依据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选择恰当教学内容,采取有效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培养活动,对各种环境因素加以有效控制和利用,以保证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26.从家庭、学校、社会方面论述如何促进青少年的人格发展。第三章
一、重视家庭在人格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家庭教育应遵循的基本要求是:教育适时,内容适宜,方法适合,宽严适当。父母应尽量为 孩子建设健康高雅的家庭文化环境和整洁的居住环境,建立健康和谐的家庭人际环境,并且,在 这样的家庭情境中,家长应以身作则,率先示范,以自己良好的思想品德和道德行为,以正直勤 劳、好学进取的自身形象来唤起孩子对父母的敬爱、对他人的尊重、对学习的热爱以及积极的人 生态度。
1、加强劳动锻炼,培养青少年吃苦耐劳的精神
2、重视意志品格的培养
3、正确认识智力因素的作用
4、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
5、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和学习特点
6、积极配合学校教育
二、抓住学校教育这一主要阵地
学校是青少年学习和生活的主要阵地,因此,与家庭教育比较起来,学校教育应发挥强有力 的作用。校园环境对学生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打造良好环境,可以让学生在其须臾不离的 生活情境中受到人格熏陶。传统的德育工作偏重于对学生进行理论教育或道德传授,寄希望于一步 到位,让美德直接“灌入”孩子心中。但实践表明,育人工程更需要潜移默化的耐心和精雕细琢的 功夫,否则,欲速则不达。
1、塑造具有完善人格的教师队伍
2、培养学生正确的自我评估、自我教育意识
3、要营造良好的人格教育环境,使自我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协调发展
三、打造育人的整体社会氛围
社会教育作为一种无所不在的力量,对青少年人格的形成所起的作用是我们无法估量的。
1、国家发展战略贯彻的一致性
2、体制的健全
3、社会资源的整合
论述题:结合实例,说明教育与青少年发展的关系
说明教育与青少年发展的关系。不会啊
谁做了 给我说一下
文学院向巍(765998275)22:49:54(没写实例)
1.创立复演说的心理学家是()。
A.格塞尔
B.弗洛伊德
C.霍尔
D.皮亚杰
【答案】C
2.柯尔伯格认为儿童道德发展阶段的先后次序是()。
A.可以变动的B.可以躐等的C.固定不变的D.无所谓的 【答案】C
3.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B)。
A.达尔文
B.华生
C.高尔登
D.皮亚杰
4.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______的儿童逐渐掌握了守恒的概念。()
A.感知动作阶段
B.自我中心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前运算阶段
【答案】C
5.“印度狼孩”的事实说明,影响人的心理发展的主要因素除了先天遗传素质外,还有()。
A.后天的饮食因素
B.居住条件因素
C.后天的环境因素
D.教育因素
【答案】C
6.皮亚杰认为,儿童开始形成守恒性的阶段是()。
A.前运算阶段
B.形式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感知运动阶段
【答案】C
7.皮亚杰将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其中前道德判断阶段的主要特征是:(C)
A.儿童服从道德现实主义。
B.只注重行为规则和行为后果,不考虑行为意向和和动机。
C.这一阶段的儿童只是接受行为的结果,还不能做出道德意义上的判断。
D.不盲目服从权威,既考虑行为结果又考虑行为动机。
8.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不论民族、国家、地区,儿童获得语言过程的顺序具有一致性。这说明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具有什么特点?()
A.普遍性
B.阶段性
C.渐进性
D.适合性
【答案】A
9.去过几次小朋友的家,就能画出具体的路线图来。认知发展到哪一阶段的儿童能做到这种程度?()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答案】D
10.人们在谈论现在的孩子比过去的孩子聪明。这说明儿童心理发展特征的()。
A.延续性
B.多变性
C.稳定性
D.可变性
【答案】D
11.选择古代哲学家经常采用的“假设两难情境”,编制“道德两难故事”,作为引发儿童道德判断的工具,研究儿童道德判断发展的心理学家是()。
A.皮亚杰
B.华生
C.艾利克森
D.柯尔伯格
【答案】D
12.为了逃避惩罚而服从于权威或有权力的人的道德判断水平,处于柯尔伯格提出的()。
A.前习俗水平
B.习俗水平
C.后习俗水平
D.都不是
【答案】A
13.皮亚杰发现,儿童对已有的道德定向的认知表现出现一定的特点。请指出以下不属于皮亚杰讲的儿童道德定向认知的特点的是()。
A.从认识单纯的规则到了解真正意义的规则
B.从单方面的尊重到多方面的尊重
C.从自我中心到以他人为中心
D.从他律到自律
【答案】C
14.皮亚杰认为在儿童11、12岁以后,儿童的认知水平就进入到()。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答案】D
15.用道德两难故事研究儿童道德发展的心理学家是()
A.斯腾伯格
B.柯尔伯格
C.埃里克森
D.弗洛依德
【答案】B
读书的好处
1、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4、我所学到的任何有价值的知识都是由自学中得来的。——达尔文
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6、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7、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8、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10、一日无书,百事荒废。——陈寿
11、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12、一日不读口生,一日不写手生。
13、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高尔基
14、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15、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歌德
16、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笛卡儿
17、学习永远不晚。——高尔基
18、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志而好学,如炳烛之光。——刘向
19、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20、读书给人以快乐、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培根
第二篇: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考试
青少年青春期为什么叛逆?怎样处理叛逆?
3.3.1 心理需求不被理解
在认知心理过程中,人们往往是根据自己的需要、愿望和动机而采取行动的,而需要、动机和愿望首先反应在人的情感中。青春期的孩子,他们利用快乐、依恋、傲慢、自豪、痛苦、悲伤、羞怯、恐惧、焦虑、情绪敌意等多种表现来反映自己的心理需求。当这些情绪信号不能被父母接收理解和支持保护时,他们便采取了各种比较极端的不成熟的方式来表示自己的不满。这种不满行为造成了孩子与父母之间的隔阂和对立,这就是青春期逆反产生的原因之一。
3.3.2 自我意识的觉醒
叛逆萌生于个体意识的觉醒。反抗使孩子意识到自己的存在,确认自己的存在。他们努力地采用各种方式来挣脱成人、社会对他们的束缚和限制,在迷茫中笃定地寻求真实的自我。他们不是与外界对抗,而是与自我对抗,而孩子们的这些“离经叛道”的行为,在成人眼中便演绎为反叛。
3.3.3 教育者不科学的教育方式
另一方面,青少年“叛逆心理”的产生,也和家庭、学校教育方式不当造成的。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3.3.3.1 僵化的教育思想,压抑的成长环境
有的家长或教师不重视教育理论的学习,缺乏必要的心理学修养,不研究受教育者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不了解受教育者,没有很好的掌握教育规律,不会使用科学的方法育人。
有的学校过于注重“面子”工程,为追求整齐一致,将学生的行为规定地过细过死,也是违背青少年成长规律的。
3.3.3.2 不能令学生信服的教师,单一强硬的教育方式
有的教师由于管理经验缺乏或学科知识功力不够,缺乏人格魅力,不能在学生中树立威信,而导致学生不信服其管教,对其教育产生抵抗。
有的教师为维持教学秩序和师道尊严,置青少年于自己的控制之下,单方面地给青少年灌输道理,甚至简单粗暴地施压,迫使青少年就范。这种看管式、注入式的思想教育,其结果是一部分青少年俯首听令,而另一部分主张独立自主的青少年则与教育者关系紧张、情绪抵触、行为对立、逆反严重。
3.3.3.3 应试教育,忽略对话
早在上世纪 90 年代就已开始提倡素质教育,但在现行的高考制度下,各中学的应试教育仍进行地火热朝天。
3.3.3.4 家庭教育缺陷
有的家长放任自流,不负责任,与孩子毫无沟通和交流,这样家庭的孩子因长期缺乏温情和安全感,容易早恋及伙同不良少年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在一些父母关系不甚和睦,或单亲、重组的家庭里,孩子严重缺乏安全感,外表故作坚强而内心极度敏感脆弱,对于外界的关心有强烈地抵触心理,对于他们不信任的人,无论教育对错,他们都会条件发射般地做出反抗。
怎样处理:
一、尊重
父母在表达对孩子的关爱时,要特别注意尊重孩子。
因此父母的策略是:在决定某件事情的时候,提前问一问孩子有什么想法。当孩子表现出不满的情绪,父母要以孩子的意愿为先,凡事不要强人所难、大包大揽,为日后叛逆情绪的爆发埋下隐患。适当放手,满足孩子的某些无关原则的要求,会让孩子觉得父母通情达理。
(一)开明
父母对孩子的照顾,青春期以前以生活照顾为主,而青春期以后则应转为心理关爱、情感支持等精神照顾为主,若父母不能适应,控制他们的一举一动,则必然引起孩子反感。给予孩子适当的空间,多陪伴孩子做他喜欢的事情,不懂的问题能虚心向孩子请教,做开明、可爱的父母。
(二)宽容
宽容有时比惩罚更有力量。孩子涉世未深,难免犯错,与成人犯错不同,孩子们不能像成人一样控制自己的行为,他们的犯错有时并非有意,这需要父母从心底宽容孩子的过错。
因此父母的策略是:少一些挑剔、多一些鼓励。多关注他做对的地方。对于孩子的过错不要动辄便发火,多一些耐心和等待,当获得孩子的内疚和心理认同后,教育自然也就少了反感和抵抗。
(三)安全感
温馨的家庭亲情给孩子一个永远的心理依靠,一个可以信赖的亲情坏境,孩子才愿意对父母敞开心扉述说成长的收获或困惑,才能让父母及时掌握孩子的思想动向,实现亲子间的坦诚交流和成功对接。
因此父母的策略是:建立一个宽松、和谐的家庭氛围,让孩子拥有安全感有利于建立孩子的自信。及时观察孩子的心理变化、情绪波动、行为方式等,耐心疏导孩子的困惑、迷茫、焦虑、矛盾,使消极情绪适时宣泄,从而避免更大的心理问题。
(四)引导
提醒孩子规范言行举止,必须遵守社会规则、法律法规。清楚了解孩子的在校情况,家校沟通良好顺畅。原则问题绝不姑息。
(五)学会聆听
积极聆听是亲子之间有效的沟通技巧。不加评判、表示理解的聆听在孩子心目中可能是父母送给他的最好的礼物。父母不仅要仔细聆听孩子的感受,还要对孩子的情感作出适当反应。而聆听的结果是,父母能对孩子的感受做出客观的判断,并在一定程度上安抚了孩子的情绪。
(六)有效地批评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犯错误是难免的,批评恰到好处,能指点迷津,启迪心智。
(一)批评与表扬相结合
在批评孩子的不足时,应采取“赞赏——批评——激励”的方式来进行批评。首先肯定其优点,然后指出其不足,最后进行激励,这详,孩子不但容易接受,而且会增添前进的信心和勇气。
(二)把握批评的分寸
批评孩子时应该从客观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而不应从自己的情绪和观点出发,上纲上线。注意避免一些负气、情绪化的语言。只有正确对待孩子的错误,才能督促孩子改正错误。
其次,避免重复批评。批评孩子时,要抓住孩子所犯错误的症结所在,切中要害,以免使孩子产生抵触情绪。
(三)注意场合
批评的场合不同,收到的教育效果也不同。古人有“爱子七不责”:对众不责、愧悔不责、暮夜不责、饮食不责、欢庆不责、悲忧不责、疾病不责非常值得父母们借鉴。莫忘批评的初衷是爱护,而不是伤害。
在目前中学教育环境下,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可能会出现哪些问题?举例说明,并给出建议。
一、心理压抑
很多学生在一段时间内体验到心情不愉快、烦闷;对平时感兴趣的事情变得乏味;思考能力下降、注意力难集中、记忆减退;学习失去动力、人变“懒”了甚至厌学;对成绩下降变得无所谓或对什么都无所谓、;以及失眠、全身乏力、食欲不振等;甚至感到活着没意义、产生轻生的念头。
而青少年抑郁症是有社会、心理因素引起的一种以持久的情绪低落状态为特征的心理问题,常伴有焦虑、沮丧、压抑、苦闷、躯体不适感和睡眠障碍。有这类心理问题的同学一般能基本适应学校生活,但心理压抑、情绪苦闷,而且持续时间较长。
解决建议:
1、面对抑郁要处之泰然。
2、找些自己干兴趣的事情来做,转移注意力。
3、从记忆中寻找快乐。4:找朋友倾诉,加以发泄。5:大哭一场,发泄情绪。6:冷静的分析情况。7:凡事只求尽力。8:运动有助于克服抑郁症。9:涂鸦,以写字或画画来抒发感受。10:坚持正常的工作和家务,逐渐增强自信心。11:正确估计自己,生活上要知足常乐,量人为己,不盲目攀比、追求虚荣。12:正确面对挫折。13:学会忙里偷闲。
二、产生性烦恼和性困惑
性烦恼的产生是由于性意识觉醒之后青少年的生理需求与社会行为规范的矛盾所致。性困惑的由来是青少年对自身性发育、性成熟的生理变化产生神奇感及探索心理。由于社会伦理道德的约束和对性教育的神秘化,常会导致青少年的心理冲突,出现对性的消极评价和过度的性压抑。
比如与异性的交往问题:青春期的孩子在身体发育的同时,自然而然地想了解异性,想接近异性的欲望,这种需要是正常的,有的老师总认为这样不好,甚至乱戴早恋的帽子,这些都不利于孩子身心发育。对策:家长和老师应注意培育青少年与同性、异性交往能力,帮助其在与异性交往中把握自己,提醒他们以友谊、学习为重。
三、学习压力
中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常给他们带来沉重的心理压力,因为学习压力而陷入痛苦的青少年屡见不鲜。这些情况在临考、周围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时更为集中和突出。有些青少年承受不了这些心理压力,有时会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反抗情绪,形成家庭暴力,有极个别甚至消极自杀。一些中学生往往由于学校适应不良严重影响学习,不上班级,甚至造成中途休学或辍学。
比如考试焦虑。考试焦虑的学生都是担心自己考试失败。他们没有意识到他们在失败来到以前,潜意识里就开始体验失败的结果。如果她们想自己能考试成功,考试焦虑就不会那么强烈。但过度的期望自己考试成功,怕失败而有较高的考试焦虑。考试焦虑的缓解可用合理情绪疗法。首先让学生明白他的考试焦虑是在无意识的担心自己考试的失败,在失败以前,已经开始体验失败的结果,这是一种不合理、不实际的认识,引导学生能认识到这一点,明白了自己错误的想法后,他们开始放松下来。第二步是准备学生临场镇静的应试心理素质,让他们学习几种不同的放松的方式,最后掌握一种他们自己觉得最有效地放松方式。
四、人际交往的压力
随着年龄的增长,独立意识的增强,青少年与社会的交往越来越广泛,他们渴望独立的愿望日益变得强烈,社会交往、发展亲密的伙伴关系是青少年一种精神需要。因人际关系压力而烦恼的年轻人通常表现为自卑、过分注意他人评价、容易受到伤害、虚荣心强、怕丢面子等。
比如一些青少年在与同学之间会产生嫉妒心理。学生的嫉妒心则常常使他们不能融洽地同别人相处,常常与别人冲突。解决的对策可以采取坦白与诚实的态度处理。有时嫉妒是出于本能,如果过分抑制它,也许只能使它埋得更深而毒害孩子的心灵,所以要让它显露出来加以引导纠正。例如,老师或家长可以让该学生尽情诉说,把一直深藏于内心的说不出口的话统统说出来,以了解其嫉妒的真实原因。利用当事人的亲身体验,说明嫉妒不仅伤害了别人,也伤害了自己,使自己心灵受到折磨。鼓励学生靠自己的努力和进步来换取别人的赞扬,引导学生虚心看待别人的优点与进步,把别人的长处当成是自己的一面镜子,去发现自己的不足。
亲社会行为有哪些影响因素?家庭教育会起到多少作用?
亲社会行为指一切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如助人、分享、谦让、合作、自我牺牲等,又叫积极的社会行为。人们在共同的社会生活中经常会表现出类似这样的行为。亲社会行为是人与人之间在交往过程中维护良好关系的重要基础,对个体一生的发展意义重大。
一、影响助人行为的情境因素
(一)旁观者在场
在紧急事件中随着旁观者人数的增多,作为一个旁观者的个人更少可能注意身边这样的小事情,不太可能将这样的事情看成是问题,更不会认为这是紧急事件。从而更少可能认为自己应该采取行动,更不认为是自己的责任。
(二)榜样的存在
助人的榜样可以引发助人行为,如果有人起到率先助人为乐的榜样作用,可能会引发周围人纷纷效仿。
(三)时间压力
一些人在遇上时间紧迫或事关重大的情况时,停下来帮助他人的情况可能很小。
二、被助人的特点
(一)性别
如果说被他人看成比较软弱,缺乏能力而依赖的人容易得到帮助,那么,相对于男性,女性更容易得到帮助。并且女性得到更多的帮助也可能与她们更善于寻求帮助有关。
(二)相似性
由于相似性产生喜欢,而喜欢又产生帮助。人们更愿意帮助与自己相似的人,那些来自同一群体、种族、国家,尤其是政治态度一致的人。人们对与自己的年龄、身份、地位、处境,甚至穿着外表相似的人都容易更多地寄予同情,而给予帮助。
(三)不被责备者
目前所遇到的困境不是由于自己的不当行为造成的,如老弱病残幼及疾病突发和在意外灾害中遇难的人容易引起他人的帮助行为,而因酗酒、犯罪等行为造成的困境则较少引发助人行为。另外,研究还表明有吸引力的人,聪明、善良的人和未伤害过自己的人容易得到帮助。
(四)外部特征与人格特征
看起来友好善良的人更容易受到他人的帮助,他们往往是由于外在不可控原因造成自己处于无助状态,而非自身懒惰、过失等。一些自身有魅力的人也容易得到他人的帮助
二、助人者个人的影响因素
除了外部因素,如旁观者的人数、榜样、匆忙和需要帮助的人的特点以外,助人者的内部因素,如情绪、态度和个人特质也是助人行为的影响因素。
A、年龄与性别:随年龄增长,一般道德标准会增长,道德标准内化水平高的个体在助人更积极;男性对陌生人而且又比较危险环境更愿意帮助,安全点的环境女性帮助多,女性在从长期照顾和亲密关系上更愿意帮助。B、人格特征:有强烈社会动机;相信自己有影响力;有适合情境特殊能力的人;同情理解他人与责任感和利他行为正相关;
C、认知特点:对当前情景的认知(情境是否严重,自己能力是否够,对象是否需要帮助);自我认知(自我认知,自我角色认知)
D、心境,好心境——帮助,坏心境——儿童会降低,成人会增加(亲社会行为有自我奖励作用)注意力转移;比较自我状态和受助人状态,自己比他是否更不幸。
家庭这个小社会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因为人的性格、习惯大都是在一生的最初几年里形成的。在家庭这个课堂里,我们要教孩子做人,培养做人的态度,养成做人的习惯,发现内在的兴趣,训练人生的基本技能。
一、利用榜样示范的作用进行教育
父母的言行举止一定程度上仍是青少年模仿的榜样,所以为人父母者应当首先加强自身的修养,在生活中要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二、加强与青少年的亲子交流
开放和真诚的交流给了个体更大的空间不表达/解释清楚,这样能够使个体更易于被理解,而研究也表明良好的家庭交流能够使家庭成员之间史倾向于相信彼此,做出承诺,信守承诺。
三、抓住时机强化幼儿的亲社会行为
作为家长要善于发现孩子的亲社会行为,并及时地给予表扬和鼓励,使青少年心理上感到愉快,为亲社会行为的培养提供动力。
四、学校与家庭配合
家长可以常和老师联系与交流,了解青少年在校情况,配合老师的教育。
如果时间能够倒流,将如何规划自己的青春期?
有计划的学习,考上更好的大学
合理控制自己的情绪,减少与父母、同学见的矛盾
加强社交能力,使自己能够更早的独立自主,更为成熟理性 多参加体育活动,锻炼身体,与同学打成一片
第三篇:浅谈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浅谈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中学时期是一个人生理、心理发育的转折和关键时期,因而中学不仅要重视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素质的教育,还要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中学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现代化建设者的重要举措,是培养青少年具有良好的道德、健康的心理和高尚的情操的重要保证。如何有效地对青少年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新课题。
[关键词]: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表现;原因;对策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努力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当代中小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他们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大多是独生子女,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大、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可能会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问题。有些问题如不能及时解决,将会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的影响,严重的会使学生出现行为障碍或人格缺陷。他们的健康成长,不仅需要有一个和谐宽松的良好环境,而且需要帮助他们掌握调控自我,发展自我的方法与能力。
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按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尽可能充分发展并提高学生的心理潜能,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和谐发展。现代教育需要高科技人才,更需要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素质教育也不再是呼声日紧,而是提上的日程化的位置,对教育的关注,从家庭到社会,处处可以体现。然而,我们也不得不注意到,随着独生子女群体数量的增大,家庭问题的复杂化,现代观念更新的加快,素质教育,特别是心理素质亟待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一、青少年心理问题的表现
1.学习问题。学习问题是目前青少年的主要心理卫生问题。由于中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因此因为学习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最具普遍性。目前,由于学生课业
负担过重,升学压力过大,课堂教学过死,亲人要求过高,促使学生精神越来越紧张,心理越来越脆弱。主要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注意短暂、学习困难,甚至厌学等。据调查中学生群体中学习困难、厌学的学生已超过四分之一,中学生缺乏自信心的情况非常突出。
2.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人与人的相互交往产生的结果形成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即人际关系。从通常的意义上讲,它是指人下人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存在形式。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它是指人与人这间在情感上的寄托,信息沟通和合作共事中的心理距离在这些人际关系中,有的对学生的心身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如学生和父母家人,亲朋好友以及老师,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有的作用却无关紧要,如学生和那些偶然相遇的人的人际关系。如青少年学生充分认识到人际交往在学习,生活,成长,成才过程中的功能才能使自己的交往活动更具有自觉性。很多青少年学生都不同程度地被心理问题困扰着,他们一方向为自身的心理问题担忧,一方面也因为不能很好地定义是否属于心理异常,盲目地担心患有心理疾病而痛苦着。
3.情感类心理问题。青少年时期,人的第二性征渐渐发育,性意识也慢慢的成熟,因此情感类心理问题逐渐突出来。进入青春期后,性的意识发展大致经历以下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异性疏远期。这一时期为性发育的开始阶段;第二阶段:“牛恋”期,这种偶像心理对缓解青少年愉的焦虑有一定的作用;第三阶段:异性接近期。此时的男女青少年往住分不清好感,友情与爱情的区别一方面渴望接近异性,一方面又感到不安和困惑;第四阶段: 两性恋爱期。此时的青少年男女开始以自己的标准即兴趣,爱好,审美观来选择自己理想的恋爱对象。在青春期,青少年的情绪较为敏感且不稳定,易冲动对异性充满了好奇与向往,自然添加了许多的情感困惑,甚至出现心理困惑。
二、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形成的影响因素
1.社会变革
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变革必然冲击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方方面面,而种种社会矛盾、人际关系的矛盾、成人社会的诸多心理冲突等,必然突出地从青少年的心理状态中反映出来。稚嫩的心灵承受着几代人给予的压力,社会变革中的断层和种种羁绊,束缚着孩子们的心灵和手脚,这一切不能不让人为之担忧。
2.社会因素
第一,社会为青少年提供一个尊重的主流文化。社会文化环境是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前提和背景,青少年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都源于他们所在的背景文化。青少年对环境是非常敏感的,可以说,青少年是社会变化的指示器。一个社会的主流文化是积极向上的,还是消极颓废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一代青少年的主导心境。从青少年的“集体同一性”中,我们可以推断一个社会的兴奋点。反之,我们也可以说一个社会的兴奋点决定了该社会中青少年的“集体同一性”。
第二,社会中需具备良好的成人模型和成人榜样。青少年对自己未来将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不是完全凭空臆想的,在他们心中一般会有一个值得效仿的对象。有时他们对心中偶像的向往,大大超出了我们设想的程度。青少年的追星可以说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们把自己的愿望投射到自己喜爱的名星身上,对他们的各种行为进行模仿。如果我们的社会能为青少年提供一些他们认为值得效仿的成人榜样,就可以借此去引导青少年去学习,使青少年自发努力成为他们所尊崇的对象。
第三,民主的环境和包容的气氛。我们的社会如何期待青少年的成长,决定了我们所给予青少年什么样的成长环境和成长气氛。我们应该特别强调社会环境对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确立的重大影响,如果社会不能为青少年提供一个有利的社会环境,出现成人社会对“垮掉的一代”,对青少年犯罪增多,对“现在的青少年怎么了”的感叹、疑问、指责和“普遍”伤感也就不足为奇了。青少年的问题行为可以理解为社会病态的反应,孩子的社会就是成人社会的一面镜子。
3.学校教育
第一,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我们的教育长期以来以“应试”为中心,无休止地“应试战争”,对学生统一要求和一味追求升学率,再加上作业负担沉重,学生失去思考的时间,个性发展的空间受到限制,也剥夺了青少年自我探索的机会。启发式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只停留在理想中,“为创造力而教”也只是口号。对于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没有形成清晰的认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塑造人格没有做到有机的统一。在新的教育形式下,各种新的教育举措能否真正带来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的转变和优化,我们还需拭目以待。而且,由诸如“减负”所带
来的问题以及学生“减负”后的心理空间该如何填充,如何帮助青少年更好地确立自我,也都是教育工作者应该认真思索的问题。
第二,学校中的归属感。学校是青少年人际交往最主要的途径。自我同一性确立的另一个侧面是“一体感”或“连带感”,如果青少年在家庭尤其是在学校集体中找不到这种一体感,或象马斯洛所称的归属感,他们就会向校外寻找这种归属感,结果,很容易选择消极同一性,从而出现问题并给社会带来危害。
4.家庭教育
首先,家庭环境其中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青少年的自我同一性是在儿童自居的基础上形成的。父母是儿童早期认同的对象,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形成首先要综合这种早期认同。如果父母的价值观、人生观、生活态度是错误的或混乱的,势必会影响孩子自我同一性的形成。
其次,亲子关系是另一个影响因素。提倡民主,父母与子女之间有开放的交流和民主的气氛,会有利于青少年正确认识自我,对有关自我的发展进行思索,自主地选择自我的发展道路。相反,父母对子女过于溺爱或滥用权威,都不利于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形成。过于溺爱的父母事事都替子女做出安排,不给孩子进行自我探索的机会;而过于严厉的父母可能会使孩子屈从自己的意愿。这两种情况都不利于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确立,有可能使青少年长期处于早期完成状态或扩散状态。
三、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教育策略
对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可以从几下几个方面做起:
1.学科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学生的心理健康是与身体健康、科学素质、人文素质一同发展的一个连续过程,而文化科学的教学又是学校的主要渠道。因此,把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有机的融入到各个学科的具体教学过程中是一个既不脱离教育教学实际情况,又能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的最佳选择。
2.在课程计划中设置心理健康课
学校有必要开设心理健康知识讲座,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进程讲授相关的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知识。通过有针对性的专题讲座,让学生掌握必要的心理
健康知识以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正确对待学生成长中出现的心理困惑。教授给学生调节人际关系和自我心理调节的技巧以促进学生与他人和谐相处、有效交流,达到促进学生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目的。而且,开展心理健康讲座还可以推进“以生为本”的素质教育目标的有效落实。
3.配备专职心理咨询人员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严谨求实、方法科学的工作,它不仅要解决学生的各种心理困惑,还要培养学生的健全,甚至是引领学生构建合理的价值观。因此,学校必须配备经过正规心理专业知识教育,受过正规心理辅导技能训练的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为广大师生提供理论指导、技能训练、心理咨询等服务。专职心理健康教师依照学生身心发展水平,针对学生不同成长阶段所遇到的共性问题,提供面向全体学生的普及型心理知识讲座,组织心理调节活动。尤其是他要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测评并进行科学的测评数据分析,提供严谨的学生心理健康测评报告,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并积累原始数据。通过心理测评的数据分析还可以及时发现学生的异常心理问题,由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依据科学理论的指导,采取1+1的心理咨询模式,有计划地进行发展心理健康调节,使学生在解决心理困惑和心理障碍的过程中感受到被尊重,增强自信,快乐成长。心理健康教师还承担培训其它老师的任务,对学科教学中的心理渗透课和班主任的心理辅导工作提供指导,以保证学校整体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科学性、规范性、实效性。此外,教师因工作压力而出现的心理问题也要有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加以疏导,保证教师的心理健康才能保证教学目标的有效落实。
4.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项课题研究
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中开展教育科研也是学校发展的必由之路。通过教育科研工作的开展可以收到多重效果。第一,引领教师关注心理健康理论学习。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复性,使得教师注重教学经验的积累而忽视教育理论的学习,尤其是缺乏对最新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的了解。在教育科研的实施过程中可以使教师有意识地学习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并在工作实践中加以运用。理论的学习可以更新教师的观念,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第二,推动教师探索教法改革,提高教学效果,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目标。素质教育的核心思想是 “以生为本,全面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心育这四个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心理健康课题的研究,使教师掌握教育心理学,在教学过程中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教法改革,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第三,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培养高水平教师。一所学校的发展需要优秀教师的拉动,也需要有结构合理、不断进取的中青年教师队伍作支撑。开展心理健康课题研究可以加快提高新参加工作的教师的业务能力,使之尽快熟悉学生的心理状况并适应教学工作的需要,也为其今后的进一步成长打下基础。可以提升骨感教师的能力,使其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发挥专长,结合其原有的教学能力,把他们培养成学者型甚至是专家型的名优教师。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需要,是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应引起各方面的高度重视。家庭和学校要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教育者更应该重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教育,使每个学生都具有健康的心理品质,适应生活,创造幸福的未来。
参考文献
苏立增.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2,(3).姚本先,方双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导论[M].东方出版中心,2002.姚本先.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3,(5).张文新.青少年发展心理学[M].第1版.济南:山东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周济.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4,(7).
第四篇: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浅谈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21世纪的青少年,必须排除人生道路上的种种困惑,克服前进道路上的种种困难,才能在学习、工作与生活中乘风破浪,勇往直前。时下,青少年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受人关注,心理健康教育也随之受到了重视。国家教委新颁布的德育大纲第一句话就明确地提出:“德育即政治、思想、道德、与心理健康教育。”明确地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谓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根据心理活动的规律,采用各种方法和措施,以维护个体的心理健康及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
[关键词]: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我们知道,种子萌芽生长,必须经过黑暗中的挣扎才会有破土而出时的第一缕光亮;蛹破茧而出,必须经过苦苦挣扎才会有彩蝶的翅膀美丽如画。21世纪的青少年,必须排除人生道路上的种种困惑,克服前进道路上的种种困难,才能在学习、工作与生活中乘风破浪,勇往直前。“未来社会也日益要求个人在社会中具有健康的自我和主动发展的意识与能力。”①当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而且这种竞争也被移植到学校。刚结束一天紧张的学校生活,学生们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中,还没来得及吃饭就开始伏案做作业了。周末,悠闲的大人们在家中看电视,学生们却在忙碌着大人为他们准备的各种补习。他们只能透过窗户凝视着蔚蓝的天空,数着天空飘过的白云,看电视更成了他们遥不可及的奢望。在这种紧张的学习生活里,那些幼小的心灵渐渐承受不住,表现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时下,青少年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受人关注,心理健康教育也随之受到了重视。
一、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国家教委新颁布的德育大纲第一句话就明确地提出:“德育即政治、思想、道德、与心理健康教育。”明确地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联合国公布的健康的标准中,前三条就是关于心理健康的内容。可见,心理健康在教育中的重要性。
中小学是个体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生理和心理上都经历着一系列的重大变化。这些正理和心理的变化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促进幼小个体长大成人。着个阶段人的可塑性很强,是接受教育的最佳时期。良好的教育环境影响能有效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反之,不良的环境影响也容易使学生形成一些不良的心理品质,甚至发展成为心理疾病。因此,必须认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消除不良影响,使学生的身心健康都得到促进。这是健康教育的根本任务之一。
目前,我国学校心理教育工作还刚刚起步,任重而道远。由于一些观念上的束缚,我国的学校教师和学生家长对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视一直未能达到对学习成绩重视的程度,有时甚至为了学生成绩而牺牲其身心健康。对学习成绩好的学生百依百顺,讲究“一俊遮百丑”,还养成了一些“好”学生的骄傲和虚荣心理;而对学习成绩差一点的学生动辄训斥,肆意讥讽,美其名曰“恨铁不成钢”;往往造成一些“差”生的自卑和逆反心理。从心理健康的角度看,这种观念和做法对“好”学生和“差”学生的健康发展都是有害的。
从一些调查统计的结果来看,我国中小学生中存在着各种心理问题。如,交往适应障碍、学习困难、情感挫折、娱乐限制、择业茫然、生理发育烦恼、性生理偏差、亲子矛盾、社会环境适应困难、宗教影响、不良习惯等。这些心理问题也部分地反映了改革开放新形势对儿童少年心理成长的冲击。只有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才能使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卸下包袱,轻装上阵,创造健康美好的人生。
二、如何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所谓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根据心理活动的规律,采用各种方法和措施,以维护个体的心理健康及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就其内容来看,心理健康教育包括心理素质培养与心理健康维护任务。心理素质培养,主要是教育和培养个体形成各种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助其学业、事
业成功。心理健康维护,它主要是使个体形成并维持正常的心理状态,从而能适应社会,正常地成长、发展。这两个任务层次不同,心理素质培养主要是使学生能成功、成才;心理健康维护则主要是使学生能正常地生长发展,能适应、成人。
就其性质来看,心理健康教育则包括发展性教育和补救性教育。发展性教育主要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的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进行培养促进,使学生的心理品质不断优化。补救性教育则主要是对心理处于不良状态或心理出现问题的学生进行专门的帮助,使之回复正常状态。这两中教育也是不同的层次,发展性教育主面对正常发展的学生,是提高性的;而补救性教育则主要是面对心理方面出现不同程度问题的学生,是矫正性的。
基于上面对心理健康教育分析和理解,要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首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创造健康教育环境,避免学生经常性地陷入危机状态,维持其心理的平和、积极、顺畅。这对于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目标是至关重要的。比如,切实开展素质教育;教师和家长应采用恰当的教育方式以及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亲子关系。
其次,要坚持发展优先、防重于治策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首先着眼于发展学生的良好的心理素质,注重维护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而不能将工作重点放在心理出现问题的学生的矫正与治疗方面。重点开展团体发展性教育和个别发展性教育,积极开展团体补救性教育和个别补救性教育,在分清主次基础上使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在发展性教育中不断提高心理素质,提高抵御不良心理的影响;使学生在补救性教育中放下包袱,早日走出心理误区,发展健康向上的心理。
同时,为了更好地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要将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渗透到学校各项工作中去,形成多渠道实施。心理素质教育、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就是专门的渠道。但是,仅限于专门的渠道是不够的,应该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渗透到各教学中去,任课老师可以根据本学科教学内容与学习活动的特点渗透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也应该渗透到学校各项活动如班主任工作、团活动中去;这样就能形成众多的非专门渠道,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
三、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注意的问题:
任何一种教育活都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心理健康教育最大的特点就是,它是一种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的教育活动,因此,要开展好心理健康教育就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掌握基本的心理学原理和了解青少年的心理特点。青少年的心理特点是我们开展工作的立足点,心理学原理则是指导我们开展工作的方法论。青少年期是指11、12岁到17、18岁这一时期,大致相当中学阶段。②青少年是个体从童年向成人发展的过度期,是人生中的“疾风怒涛”的时期,也是智力发展的快速期,具有矛盾动荡性。亚里士多德认为是:“暴躁、易发脾气、易于为冲动所驱而失去控制。”在青少年时期里,青少年的生理、心理、智力都有很大的变化,自我逐渐形成。但个体身心还很不稳定,容易表现两极性:情绪行为两极波动;“中学生处于情绪与情感的‘疾风怒涛’时期,情绪与情感的两极性明显。”③闭锁性与开放性:对成人闭锁,对同伴开放;反叛性:反叛传统,喜欢标新立异。青少年期是最容易出现心理行为和行为异常问题时期。这是青少年的基本心理特点,把握好这一特点对我们开展团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此外,我们还要把个别与一般相结合,对个别学生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遵循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指导下,开展好团体和个别的心理健康教育。
(2)要客观、科学地判别学生的心理问题。在对学生心理问题判别上,要坚持把科学的心理健康标准和客观、科学的心理异常判别手段结合起来的原则。在这一原则下,要正确掌握中小学生的正常心理特点及发展变化规律,正确看待学生的各种行为表现。例如,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自控能力低是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的特点,不能简单地视好动为问题,认为好动就是多动甚至多动症。并且要深入全面地了解学生,这是发现、判别及解决学生心
理问题的前提。还有,必须慎重区分和对待学生的心理问题,切忌乱贴标签、乱发议论。有的教师轻率地指责学生是“弱智”、“变态”,这是极不负责任的。对待学生的心理问题,不宜出现匆匆忙下结论,最好能请心理专家进行诊断。最后,还要防止在判别时出现以下几种偏差。把一般心理障碍视为严重心理障碍;把主要是心理障碍引起的问题,视为主要是或全部是生理因素引起的问题;把主要是教育不当造成的心理障碍,视为主要是学生自身因素或其他社会因素造成的心理障碍;把个性品质不良导致的心理障碍,视为智力因素导致的心理障碍;把心理障碍视为道德品质恶劣等。只有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做出科学的判别,才能做到对症下药。
(3)要正确认识心理咨询的教育性。“咨询心理学始终要遵循教育的而不是临床的、治疗的或医学模式。咨询对象被认为是在应付日常生活中的压力和任务方面需要帮助的正常人。咨询心理学家的任务是教会他们模仿某些策略和新行为,从而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存在的能力,或形成更适当的应变能力。”④可见,心理咨询者被认为是正常的人而不是病人。不能把咨询者必然地与病人联系到一起,视之为有心理病的病人。在心理咨询中里要淡化心理学概念,恰倒好处地应用心理学原理,抛弃某种概念的典型“范式”。同时,不能把心理咨询与我们日常所说的“思想工作”混为一谈。要利用利用心理学原理和恰当的心理咨询模式帮助咨询者走出困境。
(4)建立科学的学生心理档案。学生心理档案有一个特点是系统性和连贯性。我们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是一时的需要,而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工作。学生心理档案的建立有利于我们实行连贯性的跟踪教育。学生每一阶段的心理状况作为档案保存下来,方便我们进行比较和分析,从而制定科学的教育计划,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科学的学生心理档案不仅可以为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研究提供丰富的第一手材料;而且还可以作为评价学生身心发展和学校教育效果的可靠指标。所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要尽可能建立学生心理档案,以有利于系统、连贯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进行。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同时,这也是一项很讲究科学与方法的工作。我们要坚持科学的态度和遵循心理发展规律以及在正确的教育思想指导下,结合心理学基本原理和运用科学的方法,深入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实际问题,这样才能为较好地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提供现实的可能性。各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要结合本学校的实际,在本校可提供的资源上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有计划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不能盲目攀比,制定一些过高或根本就实现不了的目标,这样不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要有科学的教育观,因校制宜。
第五篇: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医师 翟静
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家庭结构和人际关系的变化,现代人类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多,而且这一现象最突出在中小学生及大学群体中。最近我国曾对中小学生做过一项调查,出现考试焦虑占22.6%、担心发生可怕的事占16.1%、自备占37.4%、性格暴躁占18.7%、想自杀占14.3%。
近期对万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进行调查,心理脆弱、孤僻、自私、狭隘、冷漠、不合群等心理异常的孩子占32%以上。北京、上海学龄前独生子女心理障碍占32%以上。我们曾对初中生进行调查,发现行为问题的检出率为14.1%、心理为题占16.2%。最近我国对1.4万名大学生进行调查,17%的学生存在负性情绪,大学生因心理疾病退学的占退学总人数的54.4%,目前中小学生是社会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个社会的未来,学生的心理问题,不仅响自身家庭,还会残及后世,对未来的稳定发展构成威胁,我国的专家曾指出:21世纪的竞争,不是金钱和权力的竞争,而是心理素质的竞争。作为每个学生,将来如何在激烈竞争的社会中有所作为,不仅取决于科学文化素质及思想道德水平,更重要的是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即健全的人格。大家都知道目前对健康的一个很重要的指针是心理健康,在当前心理健康比生理健康更重要。何谓心理健康呢?简单的讲,就是人格健全、智力良好、对各种精神刺激和压力有良好的承能力。具体应具备 以下8条标准:
一、心理健康标准
1、智力正常:智力正常是生活、学习、工作的基本条件与周围环境取得平衡的心理保证,人的智力划分往往通过智力测验,90以上是正常智力,70以下是弱智,智商并不一定与学习成绩成正比,有的学生智商高,但学习成绩不好,在校的学生90%以上智力水平相等,但是为何有的学生学习好,有的学习不好,关键是情商。智商是成才的基础,情商是成才的关键。情商是指:信心、恒心、毅力、乐观、忍耐、抗挫折、合作等一系列与个人素质有关的反应程度。情商低的人表现意志不坚强、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易冲动、做事不规范、任性、不负责任。
2、有足够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学习的压力,而不感到过分紧张。
3、心情开朗、情绪乐观、心胸豁达、情绪稳定、热爱生活、对工作和学习不是为负担,应视为乐趣,努力把自己才智在学习中发挥出来。
4、与人为善、乐于人交往、和同学和睦相处、对同学充满热情、能与同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同学尊重、信任、不产生嫉妒、憎恨。
5、应变能力强,能适应环境的各种变化。
6、控制能力好,没有不良行为、不良习惯和嗜好。不良行为包括:说谎、逃学、不守纪律、顶撞父母和老师、离家出走、痴迷游戏机、网吧等。不良习惯:咬指甲、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抽动症。不良嗜好:吸烟、喝酒。
7、、学习态度端正:学习时注意力集中、休息时善于放松、睡眠好。
8、人格完整:行为举止符合一贯的行为模式,有稳定兴趣。
二、常见的心理问题
1、情绪问题
青少年时期,表现情绪不稳定、情绪脆弱,受到挫折易出现情绪问题,表现如下:(1)抑郁情绪:主要表现情绪低、自卑、对任何事物不感兴趣、并有轻生之念。(2)情绪不稳定:主要原因是从小养成不良性格,从小娇惯、任性、以我为中心、稍不如意而发脾气,此外单亲家庭的孩子,由于父母离异,造成性格苦闷、孤独、猜疑等。(3)强迫症:由于平素性格
胆小、拘谨、呆板、对任何事思虑过重,易出现强迫行为,表现反复关门、煤气、电灯、反复洗手、强迫性怀疑,如怀疑患艾滋病、性病等。
2、行为问题
行为问题主要表现:说谎、逃学、不守纪律、打架动殴、痴迷电子游戏机、网吧,通宵不归。据我们调查初中生行为问题占16.1%,最近报道,武汉有12万中小学生几乎天天玩游戏机,南京报道,17岁的中专生猝死在游戏机室。
电子游戏成瘾带来的后果:
(1)、心里总惦记如何通关,为此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下降。
(2)、长期沉缅游戏机室,造成视力下降、生活节律紊乱,造成睡眠障碍。
(3)、情绪低、烦躁不安、食欲不振、全身不适。
(4)、产生人格改变,变得自私、自卑、失去朋友和家人的信任,想吸毒一样,不择手段拿家中的钱,借钱贷款打游戏机,甚至犯罪。
成瘾的孩子与自身心理因素有关:(1)、受过挫折的孩子。(2)、家庭不和睦。(3)、没有特长的孩子,学习成绩不突出,心情压抑。(3)、环境变化,对环境不适应。
三、早恋问题
由于青少年期处于性机能发育期,有的同学往往流露出爱的倾向,而产生早恋现象,但是这种早恋绝不是性机能的发育,往往是一种个体与社会交往的尝试,心理学的观点说,是因为青少年期社会意识增强,所以在寻找自己生活的价值,探索人生的意义,当发现异性之间的联系是人与人之间最富有的情感联系时,便不顾一切地企图亲自构建它,有的男女同学之间虽然表达了爱慕之情,但随时间的推移,一方对另一方逐渐疏远、冷淡,又与另一同学要好,这样就感到失恋、被抛弃感、沮丧、苦闷、怨恨,影响学习和生活,严重可产生自杀行为。如何对待早恋问题:
1、对自己的生理变化有充分认识。
2、你们正处在发展智力和情感的关键时期,要认识到对异性的情感寄托,将随年龄的增长,认识的变化而不断变化,每个同学都面临多次选择,过早的把情感寄托在一个特定的人身上,不合乎实际,不利于心身健康发展。我国曾做过统计,中学生早恋的失败率高达90%以上,所以同学们应把精力用在学习上,男女同学可以正常交往、相互学习、共同进步,消除对性的神秘感,树立理想、奋发向上,把精力用在学习和发展智力上。
四、如何讲究心理卫生
1、掌握心理学知识,培养自己坚定、顽强、乐观、开朗的性格,调节自己的情绪。
2、树立科学的世界观,理想和信念,热爱生活,有明确的奋斗目标。
3、注意保护大脑,有规律的生活,避免过度用脑,造成大脑疲劳
4、经常锻炼身体。
5、去掉不良嗜好。
6、多与老师、家长沟通、与同学团结。
7、调整好自己的情绪。
8、迂到心理困惑,应及时找心里医师倾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