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当代教育新理念的认识与反思
当代教育新理念的认识与反思
在“当代教育新理念的认识与反思”的课堂上,我感触最深的是江西教育学院李淑华教授说的一句话:“教师的最大福利是培训。”在听到这句话之前,我从没有考虑过“教师培训”与“福利”之间的关系。现在认真想来,教师培训确实提升了我们的教学内涵,促使我们快速的成长。
其实,我们每个教师心中都有一个理想的教育。
我的理想教育是我的学生能在我的帮助下快乐的学习英语,而不是痛苦的被动的接受英语。
现在,我们英语教学中出现的最大的问题不是教学技能,而是教学理念,我们对课改理念的认识的时间太短。理论指导行为,没有“理”,又如何“教好”课。
什么是理念,就是idea,就是理念信仰,那么教育理念呢?我认为就是教育行为所遵循的信仰。我们应该怎么上课,怎样对待学生、评价学生。我们是来改造学生的吗?不!绝对不是。我们指导他们学习,教他们掌握学习方法,让他们寻找自己的快乐,这才是我们应该做的。
所以,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我们都要不断的努力学习,用正确的教育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工作,一步一步迈向我们的理想之路。
第二篇:当代教育新理念学习心得体会
对高中新课程的理性思考
重庆綦江实验中学杜咸龙
在暑假,我校组织了高中新课程校本培训,受益匪浅,感受很多。“应试教育要改”“应该用高的理论纲领来指导自己的工作。”“改进教学手段和方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作为这场变革中站在第一线的我们在不断地学习新课程,尝试着正确领会新课标的精神和理念,期望能更好地应用于教学实践,为推进新课程的教学尽自己的微薄之力。看了很多,听到很多,我也想了很多,借此机会把自己对新课程的一些粗浅的认识整理成文,希望抛砖引玉,并与同仁们共勉。
首先、新课程下,注重学习方式的变革
“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学习方式的变革迫在眉睫!它关系到我们的教育质量,关系到师生的校园生活质量。我们今天必须倡导新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这也是实施新课程最为核心和最为关键的环节。”新课程强调师生互动、互教互学。
引用一教育家的一句话说“平庸的老师传达知识;水平一般的老师解释知识;好的老师演示知识;伟大的老师激励学生去学习知识。”教师们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要想让学生学到东西,学生自己得渴望学习,而不是要老师逼着学。实现这一学习目标的惟一办法就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担任主角。任何老师都不能让人学好,学生必须愿意学习,而且努力学习才行。新课程理念认为学习是一项参与性的活动。学生学习的方式是实践——不断实践,直到学习成为他们的第二本性为止。而无论是自主学习还是合作学习亦或是探究学习体现的正是学生亲身的体验和实践。听新课标指导下的老师上课,你会明显地体会到他们很少这样做: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地讲,让学生把每天的讲话记录下来。相反,让学生主动学习的观念似乎是头脑中根深蒂固的理念,自然而然的行为。运用苏格拉底式的教学原则,向学生提问,鼓励学生讨论,对话和辩论,希望学生去思考、推理和交流,其目的是给学生足够的机会去尝试:体验成功,品尝失败,得到提高和进步。这种方法给学生传达出信息是:教师尊重学生的意见,而且相信学生的能力。有一句古话说,如果你认为他们行,他们就行。
其次、新课程下,注重“以人为本”思想。
“要求新课程的教学关注的是生长、成长中的人的整个生命。”面对这样的要求,这样的目标,我们该深思,该警醒!作为教师的我们到底应该做些什么?如何去做?才无愧于心,无愧于祖国和人民,无愧于子孙后代!仔细想一想教师是不是应把教育放在关注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成长上?是不是应多思考一下作为一个人,一个独立的个体如何在这纷繁复杂的社会上健康快乐的生活?
新课程对教学的要求不同于以往课程的要求,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更加强调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强调深入到学生的认知世界,通过参与学习过程,给他们深刻的体验。“专家呼吁,教师应该首先看到新课程这一价值追求的生命力和它将带来的长效。”由此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来看这个“课堂”,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它是学生成长的舞台、是学生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天空、是学生品味生活的“梦想剧场”。在这里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可能有挫折、失败,也可能要花费学生很多时间和精力,结果却一无所获,但是我们必须承认“天空没有留下痕迹,而我,已飞过”。有了认知过程,学习兴趣、热情、动机以及内心的体验和心灵世界便得到了丰富;有了亲身的体验,学习态度和责任,对个人价值、社会价值、科学的价值等的认识就可能有了进一步发展。“一个人的学习、生存、生长、发展、创造所 1
必须经历的过程,是一个人的能力和智慧发展的内在要求。”具体化到学科教学,我们可以这样来评价: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也就成为人格的健全与发展过程,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变得越来越有爱心,越来越有同情心,越来越有责任感,越来越有教养。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加强自身修养,不断完善自己。
第三、新课程下,注重课程观念。
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课程由这四个因素组成,就决定了它是独特的而且永远变化的,有多少个班级,就有多少种课程,有多少所学校,就有多少种课程。这也就要求教师的观念要从教学意识向课程意识扩展。教师是否具有课程意识,是否形成了新的课程观念,这是新课程对教师提出的最大挑战。以往,我们的教师只有教学意识,而课程的意识十分淡薄。新一轮课程改革,将课程意识提到了重要的位置,强调课程是由教科书即教学材料、教师与学生、教学情景、教学环境构成的一种生态系统,这意味着课程观的重大变革。课程不再只是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每个学生都带着自己的经验背景,带着自己独特的感受,来到课堂进行交流,这本身就是课程建设,学生从同学身上、教师身上学到的东西远比从教科书中学到的多。进行计划、教案的过程,而更是课程建设和开发的过程。
第四、新课程下,注重领会新教材。
新教材最大的特点是它的开放性,比如,一个科学实验,学生可以设计出十几种形式和内容。这都是以往教学中所没有的,这对教师的挑战是不言而喻的。学生并非空着头脑进入教室,在日常生活中,在以往的学习生活中,他们已经形成了广泛而丰富的经验和背景知识,从自然现象到农家生活、社区活动,他们几乎都有自己的看法。而且,有些问题即便他们还没有接触过,没有现成的经验,但当问题一旦呈现在面前时,他们也可以基于相关的经验,依靠他们的认知能力形成对问题的某种解释,这并不是胡思乱想,而是从他们的经验出发来推出的合乎逻辑的假设。所以,教师的备课不仅要备教材,而且要备学生。教师从学生的经验出发,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问题情境出发,引导学生探究学习、体验学习。这样的课堂学习才有的放矢。然而这种全新的编排体例和教学要求上的变化,与教师教学习惯产生强烈的冲突,矛盾日益突出。但我们却坚信有了矛盾才会有改变、有进步。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和体会:当你走进课堂,你的眼中看到的是一种与传统教学环境下完全不同的“景色”,学生们的眼中闪动着求知的欲望,他们在积极地表达着自己,天马行空发挥自己的奇思妙想,无拘无束构想着未来的蓝图。试问:你还会停止改革的步伐吗?
第五、新课程下,注重与学生平等交流。
成功的一堂课,或者说成功的一次互动合作离不开师生间的有效的、和谐的交流与沟通。作为教师应懂得理解、接受、同情和公平对待学生的重要性,试想如果青少年在校园里都得不到公平待遇,进入社会他们还指望哪儿有公平呢?古人云: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谁能说学生不是我们的一面镜子呢?我们也应明白个性的重要性,和他们交流沟通了解他们的个性特征,并专心倾听来自学生的心声。新课标下的教师应拥有出色的与学生交往的能力,并且喜欢与学生相处,喜欢学生,而且也乐于帮助学生,做他们的顾问,给他们及时的指导。结束语:教师不能改变一个人的过去,但他们希望改变学生的态度,并能让学生在他们的课堂上学到终身受益的东西。想一想:即使你的教学质量只提高了10%,那也会给整个社会带来巨大有影响。新课程的学习也让我们自己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的思想要变,我们的教学方式要变,更重要的是我们应是终生的学习者,我们要身体力行推动新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最后再引用加拿大人戈培尔的一句话:无论设立的目标看上去如何遥远,都不能不做出系统的描述。毕竟,即使是一个小小的变迁,只要它是朝着正确的方向发生的,就比方向错误的变迁乃至无方向的变迁更具有积极意义。
第三篇:《当代教育新理念》读书随笔
《当代教育新理念》读书随笔
闲暇之余,拿起《当代教育新理念》,带着一片热忱与期待用心去读。读后受益匪浅,感悟也很深。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应该不断学习教育新理念,充实自己的头脑,让思想不断更新,与时代同步。在经济与文化迅速发展的今朝,学习必须贯穿一个人的一生,它不再是学生的任务,是每一个合格公民的责任。在理念的引领下,我们有了目标,有了信心。我觉得以下几点颇为重要:
一、树立平等民主的师生观。
古人教学尚且推崇尊重,平等。当今的人民教师更应该理解此重要意义。新型的师生关系将促进人的发展,不断完善教育的内涵。试想一位教师不允许学生的语言表达不清,不允许学生智力水平低的学生慢一点思维,不允许优等生有质疑老师的权利……那么,这样的教学又有什么意义呢?学生怀着胆怯、敌意去听课,得不到老师的信任、尊重与关爱。这小小的心灵长出来的有可能是怀疑一切人,不相信自己能干成大事……因此,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本着教师的天职,我们必须从内心深处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爱学生。用宽容、引导、信任去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班级体充满笑声与荣誉,那么各方面的工作必会顺利开展。
二、抓住课堂主阵地。
课堂是最直接提高教育质量的途径。我们的每一节课要有效,不光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也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怎样才能实现其有效性呢?我决心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好的学习习惯需要长期培养,时刻叮咛,及时鼓励。学生的倾听、写作、读书、写作业、预习等习惯并不是令人满意的。我将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监督。利用早自习、课间等时间,去管理与劝说,有时也应该严厉地批评。恩威并重。
2、转变学习方式
新课改的今夕,应落实好自主、合作、探究的新方式。让学生有疑、有思、有法、有得。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活动将是整个教育发展的必然。我也会在课堂的主阵地上的披荆斩棘、阔步潜行,在愉快的氛围中开发学生的潜能。
3、精心设计教案
教案的作用不容置疑,有用的教案力求考虑学生的疑点与发展前景。注重三维目标的体现,而不是单纯的知识的传授。我将预设好教学情境,同时期待良好的生成。
4、科学布置课堂作业
不同水平的学生,对不同习题的理解一定是不同的。过浅或过难的习题均不适合学生的发展。我将分层留作业,逐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经常反思教育现象。
慢慢长路,上下求索,心中渴望成功的未来。教师的心声大多如此。如何成功?自我反思必不可少。我将在失败与成功中不断成长,总结经验,奋力前进。我将把所学的教育理念实践到工作中去,并不断调整心态与方法。力求发展出适合自己教学的教育理念。
第四篇:当代教育思想与教育新理念心得体会(写写帮整理)
当代教育思想与教育新理念心得体会
当今世界正处在和平与发展的阶段,新技术革命在不断发展和深化,教育也正在发生巨大的历史性变化,世界各国的教育正处于蓬勃发展、不断改革的进程之中。作为教育事业重中之重的基础教育也出现了一些新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比如主体性教育、生命教育、创新教育、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尊重的教育、多元智能理论等等,为了适应这种新的变化,笔者认为,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应该做到并且强化以下几点:
一、修身养性,展现教师的人格魅力
教师职业是一种以造就未来新一代人格为特点的职业。教师的良好人格能对学生产生良好的影响,是形成学生人格的重要条件。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教师人格对于年轻的心灵来说,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教育者的人格是教育事业的一切。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该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因为只有从教师的人格的活的源泉中,才能涌现出教育的力量,任何规章制度,任何人为的机关,无论设想的多么前妙,都不能代替教育事业中教师的人格。因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只有性格才能形成性格。”“学高为师,身正是范”,教师不仅要具有渊博的知识,还要有高尚的人格。要有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要具有积极向上,不断进取的态度,还要具有临危不惧,敢于向困难挑战的勇气。
2002年4月26日上午,一个19岁的蒙面少年,一只手拿着****,另一只手拿着连发猎枪,闯进德国爱尔福特市的古滕堡校园,连射40发子弹,顿时,20名师生倒在血泊中。一个叫海泽的男教师,不退不躲,快步迎上前去,抓住少年的衬衫。这一刻,少年摘下面具,认出这是历史老师赖纳·海泽,老师看清了少年—2001年留过级,2002年,因为伪造假条,被学校开除的学生罗伯特。
海泽大声喝道:“罗伯特,扣动你的扳机吧,如果你现在射击,请看着我的眼睛!”罗伯特盯住这个比自己更“疯狂”的老师,手软了,缓缓地放下****。他完全可以发泄一番,枪堂里的子弹足以把八百余人送进坟墓。——是老师那神圣而威严的眼睛、坚定而勇敢的目光,让他重新找回仅存的良知。——海则把这个杀红眼的学生推进一间教室,不久,凶手罗伯特引弹自尽。——在极度险恶的境况下,海泽选择的是,把眼前的敌人当作可以交流的朋友。他完全有理由选择逃避或械斗,但那是对教师这个职业的亵渎。
从海泽充满期待和正气的目光中,我们可以读懂,他绝非只有渊博知识,没有非常人品。
二、热爱学生,做到对学生尊重与宽容
“教育是人学”。教师劳动的对象是有着丰富情感和人格尊严的、科苏德、活生生的、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具体的人。人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应成为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逻辑起点。
(一)教师应尊重学生 某地一初中女生性格内向,自尊心强,有写日记的习惯。一次课间偶然的机会,一女同学无意中发现了她书包里的日记,好奇地翻看,并将日记中记录爱情心理活动的一段文字摘抄下来,汇报给了班主任。第二天,班主任老师将日记中的有关内容在全班学生面前朗读出来,并斥责说考试在即不好好学习,作为女生不思检点等等。当该生失声痛哭时,老师将此视为对自己的不尊重,斥责学生:“要哭出去哭,知道要面子就别写那样的日记。”消息传开,学校中到处有人对该生指指点点,说三道四,该生觉得再也无脸见人,前途无望,回家后服毒自杀了。
教师的这种做法,无论出自什么目的,都是错误的。缺乏对学生人格的尊重,缺少对学生的了解和关爱,不仅难以收到理想的教育效果,而且还给学生造成了极大的伤害,甚至是生命的枯萎、凋零。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和自由意志,尊重学生多姿多彩的选择,尊重学生主动活泼的呈献。
(二)教师还要学会宽容学生
宽容,是做人的一种美德,施与这种美德会对受与者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当然这种宽容并不是放纵。
美国南北战争期间,有一个名叫罗斯韦尔·麦金泰尔的年轻人被征入骑兵营。由于战争进展不顺,士兵齐缺,在几乎没有接受任何训练的情况下,他被派往战场。
战斗中,年轻的麦金泰尔担惊受怕,终于开小差逃跑了。后来,他以临阵脱逃的罪名,被军事法庭判处死刑。
麦金泰尔的母亲得知这个消息后,向当时的总统林肯提出请求。他认为,自己的儿子少不更事,他需要第二次机会来证明自己。然而,将军们力劝林肯严肃军纪,声称如果开了这个先例,必将削弱整个部队的战斗力。
在此情况下,林肯陷入两难境地。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他最终决定宽恕这名年轻人,并说了一句著名的话:“我认为,把一个年轻人枪毙对他本人绝对没有好处。”为此,他亲自写了一封信,要求将军们放麦金泰尔一马:“本信将确保罗斯韦尔·麦金泰尔重返骑兵营,再服役完规定年限后,他将不受临阵脱逃的指控。”
如今,这封退色的林肯亲笔签名信,被一家著名的图书馆收藏展览。这封信的旁边还附着一张纸条,上面写着:“罗斯韦尔·麦金泰尔牺牲于弗吉尼亚的一次激战中,此信是在他贴身口袋里被发现的。”
教育需要严师,但更需要“爱”与宽容。对自己的学生宽容,更是一名教师应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作为教师,应充分理解、体谅学生的“不成熟”,宽容他们一时的过错。
宽容是一种修养,能使教师遇到突发事件仍保持一种平等、平和的心态对待学生;宽容是一种胸襟,能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广阔的心胸;宽容更是一门教育艺术,它能使教师不厌其烦地对学生坚持耐心的多方式的教育,给学生以自我反思、认识、改正错误的机会。著名教育家魏书生先生对犯错误的学生,常常让他们先做一件好事,然后写一份心理活动说明书,要求反映出做好事前、做好事时,做好事后心灵深处的旧我和新我是怎样论战的,这种做法,既能让学生自觉认识错误,改正错误,更能让学生体会到老师的良苦用心,感受到老师真诚的爱。
二、要做伯乐,具有一双发现人才的慧眼
生活中许多有特殊天赋的人、有着异乎常人的大智慧的人,一开始通常不会被人理解,反而被称为愚蠢或傻瓜。
几十年前,在美国盐湖城生活着一个勤勉的人,他工作努力,生活节俭,他的所有朋友,都对他的良好习惯赞不绝口。然而,有一天,他做了一件反常的事,使得许多人都对他摇头。
他从银行里取出他的全部积蓄,一共有四千多元,到纽约市汽车站消除,买了一部新车。在人们看来,仅此似乎还不足以显示他的“愚蠢”。他把新车开回家后,顶起4个车轮,动手拆卸汽车,一件一件地拆,直到整个车库摆满七零八落的汽车零件。他仔细地检查每个零件,然后,又把汽车装好。人们觉得他简直发疯了,他却一次又一次拆卸汽车,再把汽车装好。大惑不解的人们,开始嘲笑他了。
几年后,那些嘲笑过他的人不得不改变看法---认为他有超出常人的见识。这个反复动手拆装汽车的年轻人,就是沃尔特·珀西·克莱斯勒。他开始制造汽车了,他的产品,领导了整个汽车工业,他在汽车工业这个领域里还作了许多有价值的改进和革新。总之,他成功了。
我们的学生中其实也不乏这样与众不同看似愚蠢的人,身为老师的我们是不是只盯着那些高考指挥棒下、统一流水线上生产出的“标准件”,而错把美丽的天鹅当成了可怜的丑小鸭了呢?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让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发展。需要教师关注个性差异,允许每个学生自由地发展与个性充分地张扬。我们对待学生不能象“割韭菜似的一刀切”,而是应该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因材施教,我们应当善于用欣喜的目光去发现去培养有独特个性,富有想象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据统计,每出生十万人,才可能出现一个天才,而每五百个天才,因为没有被发现或无条件生存而被扼杀的,有四百九十九个。
爱迪生如果没有一个长有慧眼的好妈妈,那他可能一生都是个报童。意大利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帕瓦罗蒂从小个性怪异、哭声震耳,颇遭人厌。但他的爷爷却发现了天才。每当小帕瓦罗蒂童声无忌、引吭高声时,爷爷就会把他抱上桌子,大加赞赏。现在小帕瓦已成了老帕瓦,仍旧个性怪异,但他的却是个旷世奇才。
第五篇:《当代教育新理念》学习体会(小编推荐)
校本研修心得资料
学习《当代教育新理念》之体会点滴
东禅小学:刘廷军
当今世界正处在和平与发展的阶段,新技术革命在不断发展和深化,教育也正在发生巨大的历史性变化,世界各国的教育正处于蓬勃发展、不断改革的进程之中。作为教育事业重中之重的基础教育也出现了一些新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比如主体性教育、生命教育、创新教育、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尊重的教育、多元智能理论等等,为了适应这种新的变化,笔者认为,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应该做到并且强化以下几点:
一、修身养性,展现教师的人格魅力
教师职业是一种以造就未来新一代人格为特点的职业。教师的良好人格能对学生产生良好的影响,是形成学生人格的重要条件。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教师人格对于年轻的心灵来说,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教育者的人格是教育事业的一切。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该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因为只有从教师的人格的活的源泉中,才能涌现出教育的力量,任何规章制度,任何人为的机关,无论设想的多么前妙,都不能代替教育事业中教师的人格。因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只有性格才能形成性格。”“学高为师,身正是范”,教师不仅要具有渊博的知识,还要有高尚的人格。要有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要具有积极向上,不断进取的态度,还要具有临危不惧,敢于向困难挑战的勇气。
2002年4月26日上午,一个19岁的蒙面少年,一只手拿着手枪,另一只手拿着连发猎枪,闯进德国爱尔福特市的古滕堡校园,连射40发子弹,顿时,20名师生倒在血泊中。一个叫海泽的男教师,不退不躲,快步迎上前去,抓住少年的衬衫。这一刻,少年摘下面具,认出这是历史老师赖纳·海泽,老师看清了少年—2001年留过级,2002年,因为伪造假条,被学校开除的学生罗伯特。海泽大声喝道:“罗伯特,扣动你的扳机吧,如果你现在射击,请看着我的眼睛!”罗伯特盯住这个比自己更“疯狂”的老师,手软了,缓缓地放下手枪。他完全可以发泄一番,枪堂里的子弹足以把八百余人送进坟墓。——是老师那神圣而威严的眼睛、坚定而勇敢的目光,让他重新找回仅存的良知。——海则把这个杀红眼的学生推进一间教室,不久,凶手罗伯特引弹自尽。——在极度险恶的境况下,海泽选择的是,把眼前的敌人当作可以交流的朋友。他完全有理由选择逃避或械斗,但那是对教师这个职业的亵渎。
从海泽充满期待和正气的目光中,我们可以读懂,他绝非只有渊博知识,没有非常人品。
二、热爱学生,做到对学生尊重与宽容 “教育是人学”。教师劳动的对象是有着丰富情感和人格尊严的、科苏德、活生生的、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具体的人。人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应成为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逻辑起点。
(一)教师应尊重学生
某地一初中女生性格内向,自尊心强,有写日记的习惯。一次课间偶然的机会,一女同学无意中发现了她书包里的日记,好奇地翻看,并将日记中记录爱情心理活动的一段文字摘抄下来,汇报给了班主任。第二天,班主任老师将日记中的有关内容在全班学生面前朗读出来,并斥责说考试在即不好好学习,作为女生不思检点等等。当该生失声痛哭时,老师将此视为对自己的不尊重,斥责学生:“要哭出去哭,知道要面子就别写那样的日记。”消息传开,学校中到处有人对该生指指点点,说三道四,该生觉得再也无脸见人,前途无望,回家后服毒自杀了。教师的这种做法,无论出自什么目的,都是错误的。缺乏对学生人格的尊重,缺少对学生的了解和关爱,不仅难以收到理想的教育效果,而且还给学生造成了极大的伤害,甚至是生命的枯萎、凋零。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和自由意志,尊重学生多姿多彩的选择,尊重学生主动活泼的呈献。
(二)教师还要学会宽容学生
宽容,是做人的一种美德,施与这种美德会对受与者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当然这种宽容并不是放纵。
美国南北战争期间,有一个名叫罗斯韦尔·麦金泰尔的年轻人被征入骑兵营。由于战争进展不顺,士兵齐缺,在几乎没有接受任何训练的情况下,他被派往战场。战斗中,年轻的麦金泰尔担惊受怕,终于开小差逃跑了。后来,他以临阵脱逃的罪名,被军事法庭判处死刑。
麦金泰尔的母亲得知这个消息后,向当时的总统林肯提出请求。他认为,自己的儿子少不更事,他需要第二次机会来证明自己。然而,将军们力劝林肯严肃军纪,声称如果开了这个先例,必将削弱整个部队的战斗力。
在此情况下,林肯陷入两难境地。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他最终决定宽恕这名年轻人,并说了一句著名的话:“我认为,把一个年轻人枪毙对他本人绝对没有好处。”为此,他亲自写了一封信,要求将军们放麦金泰尔一马:“本信将确保罗斯韦尔·麦金泰尔重返骑兵营,再服役完规定年限后,他将不受临阵脱逃的指控。” 如今,这封退色的林肯亲笔签名信,被一家著名的图书馆收藏展览。这封信的旁边还附着一张纸条,上面写着:“罗斯韦尔·麦金泰尔牺牲于弗吉尼亚的一次激战中,此信是在他贴身口袋里被发现的。” 教育需要严师,但更需要“爱”与宽容。对自己的学生宽容,更是一名教师应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作为教师,应充分理解、体谅学生的“不成熟”,宽容他们一时的过错。
宽容是一种修养,能使教师遇到突发事件仍保持一种平等、平和的心态对待学生;宽容是一种胸襟,能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广阔的心胸;宽容更是一门教育艺术,它能使教师不厌其烦地对学生坚持耐心的多方式的教育,给学生以自我反思、认识、改正错误的机会。著名教育家魏书生先生对犯错误的学生,常常让他们先做一件好事,然后写一份心理活动说明书,要求反映出做好事前、做好事时,做好事后心灵深处的旧我和新我是怎样论战的,这种做法,既能让学生自觉认识错误,改正错误,更能让学生体会到老师的良苦用心,感受到老师真诚的爱。
校本研修心得资料
与时俱进,做个“新”教师-----新课程理论学习体会
东禅小学:陈启云
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基础教育改革纲要》,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即将走进千万师生的真实生活。为了完成这一光荣而艰巨的任务,让自己不被历史的潮流淘汰,我们这些基础教育工作者,尤其是我们这些青年教师,必须转变旧有的教育教学观念,改变传统陈旧的教学方法,不断学习,与时俱进,做个永远的“新”教师。
通过深入学习了新课程的有关理论之后,我有了一些体会,这就是:教师的角色要转变。
一、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几千年来,教师只是传道者,传统教育认为教师就是把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因而以前大家都说:“要想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学高为师”,但现在这些观念都受到了挑战!有的“学富五车”的老师教出来的学生就是比不上文凭不如自己的老师;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走出校门却比不上“差生”。这是因为现代科学知识量多而且发展快,教师要想在短短几年的学校教育中把所教学科的全部知识传授给学生是不可能的;况且现在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渠道多样化了,他们可以看书、看报、看电视,甚至上网聊天下载信息,“打开窗户看世界”,教师作为学生惟一知识源的地位已经动摇了,学生不再只囿于课堂。所以现代教师不能再把知识的传授作为主要任务和目的,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激发者、辅导者、合作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应把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上,做到“授之以渔”。这就是要求我们教师要指导学生懂得如何去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掌握获取知识的工具以及学会如何根据认识的需要去处理各种信息的方法。
二、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过去教师们认为自己的任务只是教书育人,把书本上的知识教给学生,规范好学生的行为,就是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就是一名好老师,学生考试成绩好,行为规范好,就是好学生。教育科研被认为是“教育专家”的事情,不主动参与,不愿参与,甚至不想参与,造成教育与研究的脱节,这些皆是片断的错误的做法。今天看来,那种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老是“重复昨天的故事”,凭自己固有的经验办事,虽然工作起来“轻松无忧”,但缺乏一定的理论指导,却完全是“事倍功半”,等着“专家们”把研究成果送上门来,简单机械地照搬运用确实是不行了。站在教育第一线的基础教育工作者,尤其是我们青年教师更应该在教学实践活动中进行“行动研究”,把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与教育科研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由“教书匠”成为“教育家”。
三、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传统教学中,教学与课程是彼此分离的。教师就是按教科书、教学参考书、考试试卷和标准答案去教,离开了教科书,不知道教什么;离开了参考,不知怎么样上课;离开了练习册和习题,不知怎样去检测学生。教学与课程的分离,使教师缺乏自主与创新。但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确立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课程体系,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新课程中发挥主体性作用,既是课程实施的执行者,更应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四、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来看,新课程要求教师更应该是社区型开放的老师。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是非常有道理的一句话,因为这样才能把书本知识转化为自身的能力。可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们的教育却走进了“死胡同”,教师被“关”在校园中,学生也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题海战术”、“应试教育”一度盛行并生生不灭。师生紧盯着这“神圣的象牙塔”。可是现在我们越来越清醒地意识到:商品经济、网络社会。全球一体化正不断地冲击和渗透着校园,我们的学校正越来越广泛地同社区发生着越来越多的联系。因而新课程特别强调学校与社区互动,重视挖掘社区的教育资源。教育工作者不能仅仅局限于学校、课堂了。教师的角色必须从专业型、学校型拓展为“社区型”,教师的确是开放型的,应和学生一道参与社区活动,在活动中对学生进行教育。
面对这些新的教育理念,我们青年教师不能再保守,不能再等待观望,而应努力做到:
1、不断学习教育教学理论,保持思想常“新”。
通过学习,让我更深刻懂得了教育教学中分析学生心理发展方向的重要性,不能简单地凭主观愿望去分析处理问题;教育科研方面,初步懂得了教育科研方法和操作步骤;懂得了信息技术的重要作用和必要性,增强了学习信息技术的紧迫感;比较深入领悟了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内容;为更新自己的教育思想打开了一扇门,并作了初步尝试了,加深了对新时期德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为今后教育管理工作提高了能力;更清楚地懂得了现代课堂教学的要求和做法。所有这些,对自己的启发很大,为今后不断地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打好基础。
2、积极参与教育科研,成为教育科研型的“新”教师。
过去那种不敢参加、不愿参加、不想参加教育科研的思想应该摒弃了,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更应不断学习教育科研理论,积极参加教育科研,成为教育科研型的“新教师”。
3、深入钻研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结合学校实际、学生实际,努力参加开发校本课程,成为新课程的“排头兵”。
4、力争成为社区型与开放型的“新教师”。
过去由于“安全”等因素,教育教学局限于校园内,教师们不敢过多带领学生参与社区活动,在今后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我们青年教师应多参加教 研活动,走出去,请进来,让教师与学生在社区活动、实践活动中都得到锻炼与发展。
年轻,不仅仅是年龄,更在于观念的更新,教法的创新。囿于传统、教法陈旧,不只是不受学生欢迎,也会被新课程潮流所淘汰。我们虽然经验不足,理论不丰,但我喜欢学习,勇于进取,我们青年教师一定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保持活力,永远做“新教师”。
2007/7/01
校本研修心得资料
教师的角色要转变。
-----新课程理论学习体会
东禅小学:文为全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即将走进千万师生的真实生活,为了完成这一光荣而艰巨的任务,让自己不被历史的潮流淘汰,我们这些基础教育工作者,尤其是我们这些中年教师,必须转变旧有的教育教学观念,改变传统陈旧的教学方法,不断学习,与时俱进,做个永远的“新”教师。通过深入学习了新课程的有关理论之后,我有了一些体会,这就是:教师的角色要转变。
一、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过去教师们认为自己的任务只是教书育人,把书本上的知识教给学生,规范好学生的行为,就是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就是一名好老师,学生考试成绩好,行为规范好,就是好学生。教育科研被认为是“教育专家”的事情,不主动参与,不愿参与,甚至不想参与,造成教育与研究的脱节,这些皆是片断的错误的做法。今天看来,那种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老是“重复昨天的故事”,凭自己固有的经验办事,虽然工作起来“轻松无忧”,但缺乏一定的理论指导,却完全是“事倍功半”,等着“专家们”把研究成果送上门来,简单机械地照搬运用确实是不行了。站在教育第一线的基础教育工作者,尤其是我们青年教师更应该在教学实践活动中进行“行动研究”,把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与教育科研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由“教书匠”成为“教育家”
二、。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几千年来,教师只是传道者,传统教育认为教师就是把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因而以前大家都说:“要想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学高为师”,但现在这些观念都受到了挑战!有的“学富五车”的老师教出来的学生就是比不上文凭不如自己的老师;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走出校门却比不上“差生”。这是因为现代科学知识量多而且发展快,教师要想在短短几年的学校教育中把所教学科的全部知识传授给学生是不可能的;况且现在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渠道多样化了,他们可以看书、看报、看电视,甚至上网聊天下载信息,“打开窗户看世界”,教师作为学生惟一知识源的地位已经动摇了,学生不再只囿于课堂。所以现代教师不能再把知识的传授作为主要任务和目的,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激发者、辅导者、合作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应把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上,做到“授之以渔”。这就是要求我们教师要指导学生懂得如何去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掌握获取知识的工具以及学会如何根据认识的需要去处理各种信息的方法。
三、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来看,新课程要求教师更应该是社区型开放的老师。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是非常有道理的一句话,因为这样才能把书本知识转化为自身的能力。可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们的教育却走进了“死胡同”,教师被“关”在校园中,学生也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题海战术”、“应试教育”一度盛行并生生不灭。师生紧盯着这“神圣的象牙塔”。可是现在我们越来越清醒地意识到:商品经济、网络社会。全球一体化正不断地冲击和渗透着校园,我们的学校正越来越广泛地同社区发生着越来越多的联系。因而新课程特别强调学校与社区互动,重视挖掘社区的教育资源。教育工作者不能仅仅局限于学校、课堂了。教师的角色必须从专业型、学校型拓展为“社区型”,教师的确是开放型的,应和学生一道参与社区活动,在活动中对学生进行教育。
面对这些新的教育理念,我们青年教师不能再保守,不能再等待观望,而应努力做到:
1、不断学习教育教学理论,保持思想常“新”。
通过学习,让我更深刻懂得了教育教学中分析学生心理发展方向的重要性,不能简单地凭主观愿望去分析处理问题;教育科研方面,初步懂得了教育科研方法和操作步骤;懂得了信息技术的重要作用和必要性,增强了学习信息技术的紧迫感;比较深入领悟了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内容;为更新自己的教育思想打开了一扇门,并作了初步尝试了,加深了对新时期德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为今后教育管理工作提高了能力;更清楚地懂得了现代课堂教学的要求和做法。所有这些,对自己的启发很大,为今后不断地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打好基础。
2、积极参与教育科研,成为教育科研型的“新”教师。
过去那种不敢参加、不愿参加、不想参加教育科研的思想应该摒弃了,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更应不断学习教育科研理论,积极参加教育科研,成为教育科研型的“新教师”。
3、深入钻研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结合学校实际、学生实际,努力参加开发校本课程,成为新课程的“排头兵”。
4、力争成为社区型与开放型的“新教师”。
过去由于“安全”等因素,教育教学局限于校园内,教师们不敢过多带领学生参与社区活动,在今后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我们青年教师应多参加教 研活动,走出去,请进来,让教师与学生在社区活动、实践活动中都得到锻炼与发展。
年轻,不仅仅是年龄,更在于观念的更新,教法的创新。教法陈旧,不只是不受学生欢迎,也会被新课程潮流所淘汰。我们虽然经验不足,理论不丰,但我喜欢学习,勇于进取,我们中年教师一定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保持活力,永远做“新教师”。
2007/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