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共享教育新理念
赴北京师范大学中小学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培训感悟
2012年8月8日至12日,我有幸参加北京师范大学举办的中小学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之骨干教师培训。此次学习,我聆听了数学特级教师钱守旺的《我的20个教学主张》、周业虹老师的《新课程中的说课技巧》、文喆教授的《课堂教学本质与好课分析》、万福教授的《发展有效教学,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还有专家委员会秘书长刘晨元老师的《有效教学的特征》等10位专家教授的讲座,使我在思想认识、教育观念上、理论理解、业务水平上都有了新的认识和提高。下面谈谈我在这几方面的粗浅认识:
一、教学观念更新和提升比知识更新和提升更重要
我曾经苦于对差生的学习兴趣难于培养,学习成绩难以提升,为了差生的改变我绞尽脑汁,使尽浑身解数,但效果还是微乎其微。反复强调过的解题方法,遇到同类问题,他们还是无从下手,复习过若干遍的知识他们还是不能掌握。教学走进了死胡同,我原地徘徊,迷惘、焦虑,恨自己教法平庸,恨学生愚蠢,心中一直在呼唤谁能救我走出困境。在我翘首苦盼之中,有幸参与北师大教育培训中心举办的教师研修班学习,亲耳聆听先知们的教诲,培训中心韩主任的一句箴言“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做最好的自己”。我如沐浴春风,让我幡然领悟,对差生那么多的无奈和气愤,是自己没有尊重孩子的特殊个性,一味的追求教学成绩,片面的理解智力,忽略了智力的多元化。是自己没有“读懂学生”,“以人为本”,就是“以心为本”。正如另一位先知的一句箴言“我们不能把全班50多个学生教成一个学生”。让孩
子做最好的自己,更需要的是我们要有发现孩子特质,了解孩子个性的眼光。怎样引导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怎样让孩子扬长避短,除了让孩子愉快地接纳自己,还要引导孩子认清自己,欣赏自己的优点,正视自己的不足,而不是因自己的不足而自卑。只有孩子认识了自我,他才会有意识地进行自我调节自我改造。让孩子做最好的自己,不是我们去打造完美宝宝,不是由我们把孩子当成白纸画上最美的图案,而是在画稿上自己修改、着色。让他们自己去书写最美丽的人生。
韩主任说:精神和灵魂只要有一样在路上就能走向幸福的彼岸。我们应该唾去把角逐高分当作学习的全部的观点,要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不以分数论英雄,关注孩子全面发展,运用冰川理论,去挖掘孩子潜在的美质,引导他们积极上进,不断进步。
二、智慧教育比知识教育更重要
万福老师在《发展有效教学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中谈数学的价值取向时说:算的准算得快,掌握得牢,能应对信息时代的计算机吗?钱守旺老师在《我的教学20个主张》中第一个“观念更新 理念内化”中说“初级老师教知识,中级老师教方法,高级老师教智慧”。都在呼唤智慧的教育。记得曾有人说过这么一句话:知识关乎事物,智慧关乎人生;知识是理念的外化,智慧是人生的反观;拥有知识的人只能看到一块石头就是一块石头,一粒沙子就是一粒沙子,而拥有智慧的人却能在一块石头里看到风景,在一粒沙子里发现灵魂。
知识是有限的,再博学的知识在无限面前也会黯然失色。智慧是富于创造性的,其不被有限所困,面对无限反而显得生机勃勃。智慧的核心就是创新、发现。传统教育制度中存在许多不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弊病。在教育思想上只重视向学生传授知识,忽略了培养他们创新知识的能力;在传授知识时采用灌输式,忽略了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在评价体系上采用简单划一的方式,未能反映出学生真实、全面的水平和能力。这些弊病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创新能力的发展。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公正客观的评价学生,要关注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还课堂于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的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把启迪智慧放在首位,交给关乎孩子们终身发展和一生幸福的智慧。
三、问题引领比知识引领更重要
钱守义老师说:“有了问题,才能把冰冷的教学,变成火热的思考”。万福老师说:知识问题化。从专家的话中可见课堂教学中“问题”的重要性。在过去的备课上课中,总是把让学生如何获得知识放在首位,以精讲多练为主要教学手段,由此,往往教师津津有味,学生却一脸茫然。新课改之后,为让学生动起来,采用了合作学习,注重了动手操作,学生动手动口,可是由于缺乏问题的引领,课堂看似热热闹闹,然而,热闹的背后,却是思维的默然。文喆老师说:看课堂状态,看学生是否参与学习活动,不是看手动,重在看思维的活动程度。由此可见,“问题”才是课堂的灵魂。
“问题引领”已经成为高效课堂比较常见的教学方式,是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手段,是把学生置于问题之中,把问题解决看作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过程。一个生动的问题设置可以引导学生正确的思考,启发学生的思维,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掘出学生的潜能。问题是思考的结果,也是深入思考的开始。“问题引领”关键在于“问题”不能是教师的专利。教师既要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有效地“导”,也要鼓励学生通过提出问题高效地学。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是学生对知识吸收、储存、再现的过程。而以问题引领为主要特点的高效课堂则体现了学生探究、研讨和创造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再创问题的过程。在教学中我们要有针对性的地教。决不能再像过去那样按教材内容,按部就班地讲下去,而应根据学生的导学案完成情况,找出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思维的障碍,重新确定教学内容。教学要更有针对性、新颖性,更能吸引学生。要有层次地教。从学生对“问题引领”学案的完成情况,就可以大概了解出学生学习前置时的个体的差异。对于大家都难于理解的重点问题要多启发,多点拨最后总结。而一些少数人不能理解的问题,就让这少数人站起来讲,其他学生帮忙纠正,点拨。个别不懂的问题可以课后个别辅导,上课少讲。我们要改变教学方式。当学生走进课堂时已不是对课堂内容一无所知,完全陌生的人,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建构基础。要注意创设认知情境,引发学生探究欲望,让出机会,让出问题,让学生自己解决。要凸显学生,矮化师高,师生互动。引导学生人人参与课堂交流,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实现生本互动。从课前预习回到课堂中再认识,再发现,走向深入,达到学习的更高层次。这样才会发挥课堂的高效。“问题引领”不仅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种教学理念。
总之,五天的培训短暂而又精彩,我能有机会参与这种培训学习,是我一生中的幸福,在这里我得到了精神的洗礼,观念的更新,技能的提高。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把解决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核心目标,把读懂学生和如何进行问题引领作为备课的中心内容。我要做到:不仅要授予知识,更要培养能力,启迪智慧,最大程度的去解放孩子,拓展他们的学习空间,为智慧的人生奠基。,
第二篇:教育新理念
教育论著读书笔记1
学习《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以及《教育新理念》,给我带来了新的感受,感到教育教学的压力,必须要加强自身的学习,内练功底,平时必须多学习,在暑假潜心阅读《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使我受益匪浅,感受多多。
拜读最多的是《教育新理念》,说实在的在阅读之前,我的思想包袱很大,权当是任务吧!因为不大喜欢看全理论的书。《教育新理念》。一听书名就知道要给我进行一次“洗脑”,灌输一些枯燥无味难以消化的理论了,可是当我读完前言,“任务”的意识反而淡化了很多,随之产生了拜读的愿望。这本书思想敏锐,视野开阔,关注现实,在对当代教育实践中遇到的突出问题、典型案例、教育科学史上的名家名篇名言及其他领域中相关信息的分析对比综合上,从课堂教学、学科知识、素质教育、思想教育、教学研究等5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提出了亟需要更新的教育新理论。从客观教育理念,一般教育理念以及教与学的理念上为我们作了详尽的阐述,使我们认识到任何教育行为都应以教育理念为指导。有了新的理念就可以站在社会发展的高度,以时代的特点为背景不断自我更新,及时汲取当代最新教育科研成果,成为一个成功的教师。袁振国先生文中的事例深入浅出的为我们剖析了当前教育界所面临的问题与困惑,他文笔简洁流畅,全无枯燥、沉重之感,而富有联想、启发性,可读性很强。比如他在书中写到:小孩子因为无知上学,所以小孩子们回答问题不正确或提出的问题浅薄或荒谬,应该说是正常现象。如果孩子们的回答都是正确的,提出的问题都是高质量的,倒是不正常的了。可是把这种现象视为不正常、而要把不正常的现象变为正常现象。孩子们回答问题正确时,就会受到老师的肯定和表扬,而回答错了或提出荒谬的问题时,就会受到老师的批评和嘲笑。而对不断的批评和嘲笑,孩子们回答问题和提出问题的积极性也逐渐降低,所以在学校里看到的情形是,小学低年级小手如林,小学高年级则逐渐稀疏了,到了初中举手的则是廖若晨星了。高中学生还有举手的吗?没有了。他们已经没有回答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欲望,有谁还愿意不
断地被老师批评和嘲笑呢?不回答,不提出问题则不会有任何麻烦,二回答得不好却有不愉快的结果,这是其一;其二,教师所有问题都是有标准答案的,提出仅仅是一个手段,渐渐地,人们学会了消极地听课,等待老师的自问自答。随着这种态度的发展,问题意识也在日渐淡化。
在阅读这些事例的过程中,引起了我强大的共鸣,我在想孩子们与生俱来的好奇心、问题意识,问扫描长大以后越来越弱,甚至成人后消失了呢?是什么在影响着我们的孩子,我想这里要承担责任的除了孩子的地衣启蒙老师父母那漫不经心的应付搪塞外,作为教育者的我们扪心自问,对于孩子那无穷无尽的问题给予热情的应答或指导了吗?非也。我觉得我们的教学存在着很大的弊病,课堂上总是老师提问题,学生回答,回答不上来教师帮忙给予标准答案。经常教完课文后不忘问上一句:都懂了吗?当学生回答没有了,教师也就放心了。学生没有问题走进教室,没有问题走出教室,袁振国先生把它称之为“去问题教育”。而正确的教育方法一个是先生带着满脑子的问题走进教室,教师在回答他们问题的过程中,有意通过情景、故事、疑惑、破绽等激发学生更多的问题。老师的回答使学生产生更多的问题教师走后不得不投降:“你们的问题我已经回答不上来了,我回去再学习,再准备,下次再来回答你们。你们回去也去思考,寻找答案。”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这就是以问题纽带的教育。就是并不以知识的传授为目的,而是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加深问题的深度,探求问题的解决方法,特别是形成自己对问题解决问题的独特见解为目的。问题能力在于学生,能不能以问题贯穿于教学在于教师。我还清晰的记得蔡祥同学在语文课上提了一个上课讲过的问题,在学生们哄堂大笑时,我也跟着笑了几声。朱淑盈同学提了很浅显的问题时,我问了她一句:“这个问题你还不懂啊?”她红着脸坐了下去。更多的是有些学生回答问题不完整或牛头不对马嘴时,教师满脸的不高兴,甚至打断了他们的说话,一次又一次地打击了孩子们提出问题、回答问题的欲望,当看到教室里稀落的小手时,心里又是那么憤憤不平,认为现在的孩子太笨了。是他们笨吗?不是。是教师磨灭了他们心中的热情。蹲下身来倾听孩子的话语成了一张空头支票,走进孩子的心灵,善待他们的每一个问题成了一句戏言。我究竟在无意中扼杀了多少好奇的童心?
问题意识,另辟蹊径是人生俱来的本能,并不需要培养,孩子刚刚勉强学会走路,就试图摆脱成人的束缚,离开成人认为天经地义、习惯了的大马路,去那泥塘、石子、杂草丛生的不是路的路上去。说它不是路,那是从成人的眼光来说的。孩子们本来并没有关于路的概念,那是因为家长的反复教导和强迫,孩子才放弃了每次不一样的路,走上了大家公认的马路。一旦走上了认识的马路,就再也不去探索泥塘、石子、杂草丛生之地的乐趣和新奇了。小手的提问题,回答问题的现象也莫过如此了。
陶行之先生曾经说过:“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找到独立思考的可能性。孩子的每一个问题都是他们思维的火花在闪烁。孩子有了问题,说明他们有思考,而一个人的创造总是从问题开始。在没有问题的地方发现问题,在没有机会的地方发现机会,在没有道路的地方发现道路。所以,保护和发展先生的创造性,首先要保护和发展孩子的问题意识。问题意识、问题能力可以说是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基础。当孩子有了问题意识,提出千奇百怪的问题时,作为教师要耐心地回答他们,或有意识的通过情景、故事、疑问、破绽等激发孩子更多的问题。因为提问是孩子创造力的摇篮,是孩子创新的开始。我暗暗下了决心,我要以新的姿态迎接我的学生们,我会多多关注他们的提问,是异想天开也好,是不合乎逻辑也好,幼稚也好,荒诞也好,孩子们敢于提,我有什么理由不郑重地对待,去善言地去回答的呢?也许多年以后,正因为这些“不是问题的问题”使他们成了社会各个领域了不起的人才呢?要真正的关心爱护每个孩子,就从最简单的第一步,认真应对他们的每个提问吧!
第三篇:教育新理念读后心得
《教育新理念》读后感
今年暑期,我认认真真地完成上级布置的任务——读名著、读教育论著,并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本学期我拜读了袁振国先生撰写的《教育新理念》一书。其敏锐的思想、开阔的视野给我很多启发,书中涉及到课堂教学、学科教育、素质教育、理想教育、教育研究等5个方面,提出了亟需更新的教育新理念。
作为教师怎样才能与新课改同行,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更新观念、转变角色、学习掌握新的专业知识、技能,在实践中不断的探索、积累、更新,促进自我的发展呢?《教育新理念》给你一个答案。
众所周知,中国的课堂教学是“去问题教学”,学生没有问题走进课堂,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解决,学生没有问题走出课堂,学生的头脑只是一个储存知识的仓库,这不由得使人们对教育的真正功能产生了深思,在文中,袁教授对此给予了明确回答,他提出教育的真谛在于“将知识转化为智慧,使文明积淀成人格”。其中包括两层含义,其一:对教师而言,教会学生致知的方法,求知的渠道,学会判断知识和信息,要比教给学生现成的知识重要得多。因为知识本身是多变的,不断更新的。其二:现代文明的成果并不能通过传授内化成为人格,人格需要人格魅力的感召。那么,教师的教学行为直接影响到学生智慧、人格形成与发展。
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应该强化以下几点素质教育:
一、修身养性,展现教师的人格魅力
教师职业是一种以造就未来新一代人格为特点的职业。教师的良好人格能对学生产生良好的影响,是形成学生人格的重要条件。因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只有性格才能形成性格。”
二、热爱学生,做到对学生尊重与宽容
“教育是人学”。教师劳动的对象是有着丰富情感和人格尊严的、活生生的、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具体的人。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和自由意志,尊重学生多姿多彩的选择,尊重学生主动活泼的呈献。
教师还要学会宽容学生。宽容,是做人的一种美德,施与这种美德会对受与者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当然这种宽容并不是放纵。教育需要严师,但更需要“爱”与宽容。
三、要做伯乐,具有一双发现人才的慧眼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让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发展。需要教师关注个性差异,允许每个学生自由地发展与个性充分地张扬。我们对待学生不能象“割韭菜似的一刀切”,而是应该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因材施教,我们应当善于用欣喜的目光去发现去培养有独特个性,富有想象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把理解与鼓励作为给学生们的礼物,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有天才出现。
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应该本着“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
1、树立学生创造信心和勇气
要使工作、学习获得成功,首先的是树立信心和勇气,创造能力的培养也如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带有激励性、期望性的语言,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进取精神。充满激情的语言,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除此以外,还要注意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对一些学生提出的怪想法,不要训斥,轻易否定。那些看起来似乎很奇怪的,出乎老师意料之外的想法或问题,正是学生一瞬间产生的实现创造思维的火花。
2、营造创新气氛和环境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地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创设轻松、愉快、活跃的气氛,才能为学生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营造宽松的环境。宽松、和谐、自由、平等、竞争的环境,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和灵感,易于知识的创新。具体方面又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应极力避免给学生造成害怕因素的心理压力,营造和谐宽松的气氛及自由的环境。其次,教学中要创造一种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教学相长,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若教师的创新意识淡薄,制造出不平等、不民主的师生关系,则无益于创新能力的培养。第三,跨世纪的学生,应具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知困难然后能自强,如果学生从小就不具有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则很难适应形势的发展。
3、开展多种创造性的活动,创设动手的机会和空间。
杨振宁博士曾作过这样的对比,中国学生的学习成绩比一起学习的美国学生好得多,然而,十年后,科研成果却比人家少得多。原因何在?就在于美国的学生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强。因此,我们的教育应向美国汲取一些好的方法,多给学生一些自由时间,让学生多一些创造性的任务。教师要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开动脑筋,扩展思维,并让学生发现自己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的不足之处。
读了《教育新理念》,使我体会到作为个体的人必须要进行终身的学习,作为教师必须把教育看作是贯穿与人的整个一生与人的发展各个阶段的持续不断的过程。历史是发展的,教育是变化的,墨守成规、守株待兔、一成不变的教育和不思变革的教育是缺乏生命力的。我们要以开放的心态站在教育改革的潮头,根据时代的特点和社会的发展调整我们的教育思想、教育行为,以开放、包容的心态来迎接教育的变革,主动地去适应、参与教育实践,用我们的热情挖掘我们的智慧,追逐前沿的教学理念、教育技能、技巧。
第四篇:《教育新理念》读后感
《教育新理念》读后感
我认真阅读了袁振国先生所著的《教育新理念》一书,这本书没有那种高深的理论,而是关注现实,在对当代教育实践中遇到的突出问题、典型案例、教育科学史上的名家等的分析对比综合上,从课堂教学、学科教育、素质教育、理想教育、教育研究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提出了需要更新的教育新理念。阅读了袁先生的《教育新理念》,让我的头脑经历了一番洗礼。作为教师究竟应该树立哪些新的教育理论,转换哪些旧观念。在教育模式、学习方式正在发生根本性变革的今天,我们在转换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方面应如何去做?读了《教育新理念》一书后,我感到我们要树立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素养基础的教学理念!理念是一个人具有的准备付诸行动的信念,它既是一种观念,也是一种行动。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思想制约着他的教学行为和教学过程。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要力求做到:
一、要终身学习,修身养性
读了《教育新理念》,使我体会到作为个体的人必须要进行终身的学习,作为教师必须把教育看作是贯穿于人的整个一生与人的发展各个阶段的持续不断的过程。学习不再仅是学生的专利,教育也不再仅是教师的特权。一个真正的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时代也伴随知识经济时代同时降临。教育必须正视现实,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使其形式灵活多样,促进社会学习化、学习社会化。所以作为教师,最重要的是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创新,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学习和了解先
进的教育理念,把那些教育理念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只有如此,才能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通过思想的内化来指导实践;有了理念的更新,才能创造新的教育方法,适应学习时代的要求。教师职业是一种以造就未来新一代人格为特点的职业。教师的良好人格能对幼儿产生良好的影响,是形成幼儿人格的重要条件。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教师人格对于年轻的心灵来说,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教育者的人格是教育事业的一切。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该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因为只有从教师的人格的活的源泉中,才能涌现出教育的力量,任何规章制度,任何人为的机关,无论设想的多么美妙,都不能代替教育事业中教师的人格。因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只有性格才能形成性格。”
作为教师必须把教育看作是贯穿于人的整个一生与人的发展各个阶段的持续不断的过程。所以作为教师,最重要的是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创新,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学习和了解先进的教育理念,把那些教育理念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只有如此,才能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通过思想的内化来指导实践;有了理念的更新,才能创造新的教育方法,适应学习时代的要求。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
教师劳动的对象是有着丰富情感和人格尊严的、活生生的、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具体的人。人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应成为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逻辑起点。
1.尊重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思
第五篇:教育新理念心得体会
教育新理念心得体会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一、教师的观念要改变
让学生自主学习,与现行的教学过程相比,应该说是一个巨大的变革。这种新型的学与教的关系,使现行的学生学习重心前移,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它重视学生自己的充分阅读和自主体验,尊重学生自己的细致品味和用心理解,鼓励学生自己的深入思考和大胆质疑,推崇学生自己投入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尤为关键的是,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困惑将会前置于教师的教学与指导之前,将会表现出更加具体化和多样化。这些问题和困惑一方面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进程,同时也可以使教师的教学指导更具有目的性和针对性,因而亦可以收到更加有效的教学效果。
这种新型的学与教的关系与旧的教与学关系相比是倒置的,因此,要“让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落到实处,得到有效的贯彻执行,教师必须首先改变自己的教学理念,从教学观念到课前准备、学中点拨的教学过程,教师必须确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思想意识,确立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具有对自身认识和掌握客体的活动的自主支配权的观念,并且落实到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发起和主动推进的行动上。
教师观念的改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破除急于求成、包办代替的做法,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家庭环境及社会背景的差异,用教师的细心关怀、体察感悟和究因习果,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合适的学习方法。
其次,要树立相信学生的意识,要相信学生具有能够独立学习的巨大潜能,只要你相信他,给他时间,给他空间,给他信任,给他帮助,绝大多数学生是能达到教师预设的学习高度的。
第三,教师要明白,学生的能力培养是学生自主学习训练过程的关键所在,是学生可持 续学习能力发展的基础。自主学习是学生发展能力的唯一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
第四,教师要具备以发展眼光看学生的观念,教师要相信每个学生都是具有自我负责的精神的,教师要对学生持有积极的、信赖的、向善的关怀,追求对学生个体的个性化教育和人性化教育,帮助学生实现自主学习,实现自我愿望的目的。
帮助、鼓励学生自主的选择多种学习方法。学生受家庭、个性、经历、智力等方面的影响,对学习的感悟和接受有着较大的差异是不可否认的客观存在,教师的责任,是帮助学生发扬自己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达到积累知识,提高能力,砥砺智力的目的。
让学生自主学习,并不否定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计划有层次地培养起来的,学生自主学习的每一步,都离不开教师的指导与帮助。面对全班学生,这个学生的学习态度要端正,那个学生的学习障碍要排除;课堂良好的学习环境要精心创设,学生个体的巨大差异要尊重;共同性的疑难要解答,独立思考的问题要诱导……这些细致而复杂的内容,只是决定着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角色有了新的变化,即由传统教学中“教师教,学生学”变为“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决不意味着削弱了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起的作用。“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仅仅是让教师重新定义“传道、授业、解惑”的内涵与外延,让教师教的过程精彩纷呈,更要让学生学的过程充实、辉煌。
让我引用《课程标准》中的一段话结束本文:“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修养。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解决开放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