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三年级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与对策
三年级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与对策
孩子进入三年级,通常会有较大变化,作为老师和家长都要掌握这些情况,进行因材施教,才能使孩子健康成长。小学五年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二年级为低段;三年级为中段;
四、五年级为高段。三年级在小学阶段是过渡年级,是孩子跨入中高年级的起始年级,语文、数学等各门学科有了许多新的要求。同时,三年级是孩子学习习惯、学习态度从可塑性强转向逐渐定型的重要过渡阶段。处在这一时期的孩子更需要老师和家长关切的眼神、真诚的鼓励和热情地帮助,只要我们能够正确引导,孩子就会顺利度过这一时期。所以,老师和家长都要更多地关注孩子各方面的情况。
(一)孩子的心理
三年级孩子的心理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个性差别大
三年级的小学生是形成自信心的关键期。他们在接受别人的评价中能发现自身的价值,产生兴奋感、自豪感,对自己充满信心;有的还表现出强烈的自我确定、自我主张,对自己评价偏高,甚至有时“目空一切”,容易导致自负的心理。相反,有的孩子由于成绩不良或某个方面的缺失,受到班级同学的歧视,往往对自己评价过低,对自己失去信心。
2、情绪不稳定
三年级学生由于生活经验不足,他们在陌生、严肃、冲突、恐怖、约束、遭受指责等情况下,容易产生紧张的情绪,自我调节能力比较差,难以释放心理的压力,这样就容易使他们的心情变坏。他们喜欢与伙伴共同游戏、学习,但情绪很不稳定,容易激动、冲动,常为一点小事面红耳赤,而且情绪变化极大,并且表露在外,心情的好坏大多数从脸上一望便知。
3、自控力不强
孩子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得到发展,情绪表现的方式和强度与低年级孩子相比,其适宜性更高,一般较少出现忽哭忽笑的现象。但此时会出现一种强烈要求独立和摆脱成人控制的欲望,因此他们的性格特征中也会表现出明显的独立性。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对外部控制的依赖性逐渐减少,但是内部的自控能力又尚未发展起来,还不能有效地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日常行为。
(二)学习方面
这一阶段的一个重要表现是孩子的学习任务与活动范围无论是广度还是深度都比低年级有了显著的变化,学习活动的游戏性特征减少,学习过程的组织性、认知过程的规范性、严谨性更强。三年级课程似乎一下子变得难了,许多事情都要靠自己的努力去解决。
一、二年级的时候,有的孩子比较聪明,不太认真学习也能取得比较好的成绩,然而到了三年级就没有那么简单了,稍有马虎,学习成绩就有可能滑下来。这一年又是两极分化的开始,由于学习内容多了,难度大了,孩子要保持高分,需要花费更多的力气,付出更多的努力,如果马虎的话,成绩很容易大幅下滑。在这一时期,孩子的学习兴趣也开始分化,他们对于不同学科的学习动机出现了差别,学科偏爱开始出现。但是只要家长和老师密切配合抓住这关键的一年,培养孩子养成踏实、勤奋的学习态度,一般成绩不会下滑,而且这一年保持了良好成绩的话,小学阶段以后几年的学习会变得更加顺利。在教育孩子中要掌握技巧,常夸孩子。别怕夸孩子他会骄傲,如果他没达到第一怎么会骄傲呢,他只会不断进步。我们一定要记住:教育孩子的时候要用拇指别用食指。表扬和鼓励也要注意方式,应该多精神的、少物质的,尽量不要用钱去贿赂孩子。
(三)交往方面
三年级的学生与同伴的友谊进入了一个双向帮助阶段,随着交往能力的提高,同学之中开始出现关系较好的、比较稳定的好朋友,但是还不能共患难。他们的择友标准也在发生着变化,往往把学习的好坏当作衡量人的能力的标志。
一、二年级的时候,孩子在外面见到什么事或者自己做了什么事回家都要讲给大人听,大人不听还不高兴,但是到了三年级情况就发生了变化,一部分学生不愿意把在外面发生的事讲述给家长,有时自己经历的事也不告诉家长,显示出独立的个性。并且此时父母对他们的要求也从“听话”标准上升到“学习好,能力强”的标准,而对他们的照料和关注则比以前要减少许多,因此父子、母女之间的沟通通常被忽视,矛盾与代沟开始出现。有的家长说,我的事多得不得了,哪有时间去问孩子的学习,哪里顾得上孩子的教育。心理学家对几千例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与父母在一起时间多的孩子,在学业成绩、能力素质和品德发展等各个方面的发展明显优于与父母在一起时间少的孩子。
(四)孩子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
从儿童期到少年期的转变,一方面是孩子心理发展的重要大发展,但也使这个时期的孩子带来很多转变期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逆反
逆反是坚持一种与他人愿望、意见相违背的心理状态。逆反心理实际上是个体独立性发展的一种表现。小学三年级的孩子虽然其认知能力有所发展,但总体水平还比较低,他们常会支持一些表面的事实或依据坚持自己的想法或行为是正确的,还会由于晕轮效应,认为某一个老师或家长不管做什么都是不对的,是与自己过不去,因而采取反其道而行的态度,与家长、老师和学校唱反调。也有的三年级孩子希望家长老师把他们当大孩子看,当这种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也能产生逆反心理。当孩子逆反心理得不到及时矫正时,可能发展成为逆反习惯,即不假思索地与别人唱反调。
(2)意志薄弱
小学三年级是意志发展的关键期。由于这个阶段学习活动的巨大变化,不少学生的学习方式不能适应新的学习任务的要求,使他们在学习中碰到许多困难,影响他们的学习效果。如果这些困难产生累积效应,孩子便会受到严重的心理创伤,他们会偏向于悲观地评价自己的能力,降低对自己的期望,产生畏难情绪。当这种情绪泛化时,孩子的意志力就受到影响,孩子在从事各种活动时,遇到困难时倾向于放弃完成任务。研究表明,个体的意志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呈正相关,即解决问题能力高的个体,意志力也高,而解决问题能力低的个体,其意志力水平也比较低。
(3)厌学
厌学可以说是可能贯穿于整个学龄期的心理问题。在三年级阶段,除了那些以前积存下来的厌学心理以外,学生出现厌学心理可能还基于一个重要的原因,即由于失落感而产生的厌学心理。许多学生在低年级阶段的学习成绩一直保持比较优秀的状态,但到了三年级以后,由于学习内容的增多和学习难度的增大,他们的学业分数低了下来,很难再看到那可爱的红勾勾和令人自豪的100分了,这种状况使自尊心很强的学生比一般的学生更沮丧,产生强烈的失落感,对学习失去信心,从而引发厌学情绪,一旦遇到某些事件,便产生厌学、甚至是逃学行为。
(4)多动症
有调查发现,儿童多动症、不良习惯和品性障碍在小学三年级表现最突出。
(五)心理发展辅导措施
三年级心理发展辅导的重点在于帮助队员克服转变阶段所带来的不适应,这种不适应既包括认知能力发展方面,也包括个性社会化方面。要指导孩子正确地评价和适应中年级的学习生活,体验克服困难的快乐,学习倾听和理解,学习合作与交流,提高注意力。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正确认识和评价学习环境
许多孩子都感觉到学习内容的增多,但对于中年级的学习内容并没有形成一个完全、系统的认知,在学习过程中显得被动应对,由此带来较大心理负担,影响着学业成就。通过比较差异来使队员认识新学习环境的特点,了解中年级阶段学习的任务、学习内容以及学习过程的特点,使孩子以平和的心态对待可能出现的学习绩效波动,避免出现焦虑情绪;通过寻找相同点来寻找学习活动的承继性,使队员能稳定情绪,扬长避短,避免因无所适从而出现焦虑情绪。其次,要鼓励和指导孩子探索适合中年级学习特点的新的更有效的方法,改进以前一些不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2)加强心理技能训练,培养意志
如前所述,小学三年级是学生意志品质培养的关键期。因此,意志品质培养成为这个阶段心理发展辅导的重要内容之一,孩子一旦具有较好的意志品质,就有利于帮助他们克服中年级阶段面临的各种困难,而且可以能使队员提高自己的注意控制水平,减少多动症的发生。
意志品质的培养并不是盲目简单地训练。事实上,衡量一个人的意志是否坚强,不是看他行动的早晚,而是看他在该行动的时候能否果断地按事先制定的计划行动。因此,意志的培养不是简单地“挑战极限”、“与自己过不去”,而是包含着一系列的心理技能训练。这些技能包括制定合适目标的技能、行动调整技能和克服困难的技能。
(3)训练孩子倾听与理解的习惯与能力
倾听与理解是成功人际交往的重要条件。这种训练对于三年级的孩子而言意义十分重大,这个阶段孩子的面临着更多的信息刺激,通过倾听与理解,提高队员的认知能力,另一方面,这个阶段孩子希望人们认为他们是小大人,并急于证明自己的成长,因此,敢于尝试,喜欢通过各种表现来显示自己,男生经常打架、女生爱争执都是这种心理的外在表现。通过倾听与理解的训练,有利于帮助孩子克制盲目冲动,使心智走向成熟。
倾听是一种重要的获取信息的技术,对孩子进行倾听训练,首先要孩子学会尊重说话者,别人的话没说完不能打断。其次要学会多听少讲,要关注说话者的内容,不要将谈话的话题转向自己喜欢的内容然后抢着发言。再次,要学会引导别人的话题,把话题引向说话者感兴趣,有话可说的方面,例如,在交谈过程中,学会使用复述、征询、疑问等技术,使谈话内容深入下去。一次成功的谈话,往往不是自己说了多少,提供了什么信息,而是自己通过交谈获得了什么信息。善于交谈的人,不是那些夸夸其谈的人,而是那些能引导话题,使谈话得以热烈进行的人。
倾听效果与理解技术有着密切的联系。仅学习倾听技术而不学习理解技术也无法使孩子通过交流扩大见识,了解事物。如果说倾听可以使孩子能获得更多的信息刺激的话,那么理解就是使得孩子能理解这些刺激信息的意义,仅有信息刺激而不理解信息意义就如同我们平时所说的“水过鸭背”一样没有意义。理解训练首先要使孩子学会归纳,总结说话者的主要意思。其次,要使孩子学会向说话者征询。例如,养成询问对方“您的意思是……对吗”,“您是说……我理解对吗?”等的习惯。再次,要使孩子学会通过关联方法获得有关内容的更多信息。与谈话内容关联的信息很多,如事件发生的原因、事件后续发展可能、谈话者的体验等。如果谈论的是一般的信息,则可进一步与谈话者交流其观点、态度,对不同意见的看法等等。通过理解技术的训练,使孩子通过交谈获得有关交谈对象的完整的信息。
(4)训练孩子合作行动的能力
合作行动是人类的基本生存方式,但合作的方式、效果却是中国学生的弱项。
首先,要培养孩子组队的能力。
其次,要培养孩子任务分析与行动分工的能力。
再次,要培养孩子的合作行动技能。
最后,培养孩子的交流、评价技能。
第二篇:三年级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与对策
三年级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与对策
孩子进入三年级,通常会有较大变化,作为老师和家长都要掌握这些情况,进行因材施教,才能使孩子健康成长。小学五年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二年级为低段;三年级为中段;
四、五年级为高段。三年级在小学阶段是过渡年级,是孩子跨入中高年级的起始年级,语文、数学等各门学科有了许多新的要求。同时,三年级是孩子学习习惯、学习态度从可塑性强转向逐渐定型的重要过渡阶段。处在这一时期的孩子更需要老师和家长关切的眼神、真诚的鼓励和热情地帮助,只要我们能够正确引导,孩子就会顺利度过这一时期。所以,老师和家长都要更多地关注孩子各方面的情况。
(一)孩子的心理
三年级孩子的心理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个性差别大
三年级的小学生是形成自信心的关键期。他们在接受别人的评价中能发现自身的价值,产生兴奋感、自豪感,对自己充满信心;有的还表现出强烈的自我确定、自我主张,对自己评价偏高,甚至有时“目空一切”,容易导致自负的心理。相反,有的孩子由于成绩不良或某个方面的缺失,受到班级同学的歧视,往往对自己评价过低,对自己失去信心。
2、情绪不稳定
三年级学生由于生活经验不足,他们在陌生、严肃、冲突、恐怖、约束、遭受指责等情况下,容易产生紧张的情绪,自我调节能力比较差,难以释放心理的压力,这样就容易使他们的心情变坏。他们喜欢与伙伴共同游戏、学习,但情绪很不稳定,容易激动、冲动,常为一点小事面红耳赤,而且情绪变化极大,并且表露在外,心情的好坏大多数从脸上一望便知。
3、自控力不强
孩子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得到发展,情绪表现的方式和强度与低年级孩子相比,其适宜性更高,一般较少出现忽哭忽笑的现象。但此时会出现一种强烈要求独立和摆脱成人控制的欲望,因此他们的性格特征中也会表现出明显的独立性。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对外部控制的依赖性逐渐减少,但是内部的自控能力又尚未发展起来,还不能有效地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日常行为。(二)学习方面
这一阶段的一个重要表现是孩子的学习任务与活动范围无论是广度还是深度都比低年级有了显著的变化,学习活动的游戏性特征减少,学习过程的组织性、认知过程的规范性、严谨性更强。三年级课程似乎一下子变得难了,许多事情都要靠自己的努力去解决。
一、二年级的时候,有的孩子比较聪明,不太认真学习也能取得比较好的成绩,然而到了三年级就没有那么简单了,稍有马虎,学习成绩就有可能滑下来。这一年又是两极分化的开始,由于学习内容多了,难度大了,孩子要保持高分,需要花费更多的力气,付出更多的努力,如果马虎的话,成绩很容易大幅下滑。在这一时期,孩子的学习兴趣也开始分化,他们对于不同学科的学习动机出现了差别,学科偏爱开始出现。但是只要家长和老师密切配合抓住这关键的一年,培养孩子养成踏实、勤奋的学习态度,一般成绩不会下滑,而且这一年保持了良好成绩的话,小学阶段以后几年的学习会变得更加顺利。在教育孩子中要掌握技巧,常夸孩子。别怕夸孩子他会骄傲,如果他没达到第一怎么会骄傲呢,他只会不断进步。我们一定要记住:教育孩子的时候要用拇指别用食指。表扬和鼓励也要注意方式,应该多精神的、少物质的,尽量不要用钱去贿赂孩子。
(三)交往方面
三年级的学生与同伴的友谊进入了一个双向帮助阶段,随着交往能力的提高,同学之中开始出现关系较好的、比较稳定的好朋友,但是还不能共患难。他们的择友标准也在发生着变化,往往把学习的好坏当作衡量人的能力的标志。
一、二年级的时候,孩子在外面见到什么事或者自己做了什么事回家都要讲给大人听,大人不听还不高兴,但是到了三年级情况就发生了变化,一部分学生不愿意把在外面发生的事讲述给家长,有时自己经历的事也不告诉家长,显示出独立的个性。并且此时父母对他们的要求也从“听话”标准上升到“学习好,能力强”的标准,而对他们的照料和关注则比以前要减少许多,因此父子、母女之间的沟通通常被忽视,矛盾与代沟开始出现。有的家长说,我的事多得不得了,哪有时间去问孩子的学习,哪里顾得上孩子的教育。心理学家对几千例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与父母在一起时间多的孩子,在学业成绩、能力素质和品德发展等各个方面的发展明显优于与父母在一起时间少的孩子。
(四)孩子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
从儿童期到少年期的转变,一方面是孩子心理发展的重要大发展,但也使这个时期的孩子带来很多转变期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1)逆反
逆反是坚持一种与他人愿望、意见相违背的心理状态。逆反心理实际上是个体独立性发展的一种表现。小学三年级的孩子虽然其认知能力有所发展,但总体水平还比较低,他们常会支持一些表面的事实或依据坚持自己的想法或行为是正确的,还会由于晕轮效应,认为某一个老师或家长不管做什么都是不对的,是与自己过不去,因而采取反其道而行的态度,与家长、老师和学校唱反调。也有的三年级孩子希望家长老师把他们当大孩子看,当这种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也能产生逆反心理。当孩子逆反心理得不到及时矫正时,可能发展成为逆反习惯,即不假思索地与别人唱反调。(2)意志薄弱
小学三年级是意志发展的关键期。由于这个阶段学习活动的巨大变化,不少学生的学习方式不能适应新的学习任务的要求,使他们在学习中碰到许多困难,影响他们的学习效果。如果这些困难产生累积效应,孩子便会受到严重的心理创伤,他们会偏向于悲观地评价自己的能力,降低对自己的期望,产生畏难情绪。当这种情绪泛化时,孩子的意志力就受到影响,孩子在从事各种活动时,遇到困难时倾向于放弃完成任务。研究表明,个体的意志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呈正相关,即解决问题能力高的个体,意志力也高,而解决问题能力低的个体,其意志力水平也比较低。(3)厌学
厌学可以说是可能贯穿于整个学龄期的心理问题。在三年级阶段,除了那些以前积存下来的厌学心理以外,学生出现厌学心理可能还基于一个重要的原因,即由于失落感而产生的厌学心理。许多学生在低年级阶段的学习成绩一直保持比较优秀的状态,但到了三年级以后,由于学习内容的增多和学习难度的增大,他们的学业分数低了下来,很难再看到那可爱的红勾勾和令人自豪的100分了,这种状况使自尊心很强的学生比一般的学生更沮丧,产生强烈的失落感,对学习失去信心,从而引发厌学情绪,一旦遇到某些事件,便产生厌学、甚至是逃学行为。(4)多动症
有调查发现,儿童多动症、不良习惯和品性障碍在小学三年级表现最突出。
(五)心理发展辅导措施
三年级心理发展辅导的重点在于帮助队员克服转变阶段所带来的不适应,这种不适应既包括认知能力发展方面,也包括个性社会化方面。要指导孩子正确地评价和适应中年级的学习生活,体验克服困难的快乐,学习倾听和理解,学习合作与交流,提高注意力。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正确认识和评价学习环境
许多孩子都感觉到学习内容的增多,但对于中年级的学习内容并没有形成一个完全、系统的认知,在学习过程中显得被动应对,由此带来较大心理负担,影响着学业成就。通过比较差异来使队员认识新学习环境的特点,了解中年级阶段学习的任务、学习内容以及学习过程的特点,使孩子以平和的心态对待可能出现的学习绩效波动,避免出现焦虑情绪;通过寻找相同点来寻找学习活动的承继性,使队员能稳定情绪,扬长避短,避免因无所适从而出现焦虑情绪。其次,要鼓励和指导孩子探索适合中年级学习特点的新的更有效的方法,改进以前一些不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2)加强心理技能训练,培养意志
如前所述,小学三年级是学生意志品质培养的关键期。因此,意志品质培养成为这个阶段心理发展辅导的重要内容之一,孩子一旦具有较好的意志品质,就有利于帮助他们克服中年级阶段面临的各种困难,而且可以能使队员提高自己的注意控制水平,减少多动症的发生。意志品质的培养并不是盲目简单地训练。事实上,衡量一个人的意志是否坚强,不是看他行动的早晚,而是看他在该行动的时候能否果断地按事先制定的计划行动。因此,意志的培养不是简单地“挑战极限”、“与自己过不去”,而是包含着一系列的心理技能训练。这些技能包括制定合适目标的技能、行动调整技能和克服困难的技能。(3)训练孩子倾听与理解的习惯与能力
倾听与理解是成功人际交往的重要条件。这种训练对于三年级的孩子而言意义十分重大,这个阶段孩子的面临着更多的信息刺激,通过倾听与理解,提高队员的认知能力,另一方面,这个阶段孩子希望人们认为他们是小大人,并急于证明自己的成长,因此,敢于尝试,喜欢通过各种表现来显示自己,男生经常打架、女生爱争执都是这种心理的外在表现。通过倾听与理解的训练,有利于帮助孩子克制盲目冲动,使心智走向成熟。
倾听是一种重要的获取信息的技术,对孩子进行倾听训练,首先要孩子学会尊重说话者,别人的话没说完不能打断。其次要学会多听少讲,要关注说话者的内容,不要将谈话的话题转向自己喜欢的内容然后抢着发言。再次,要学会引导别人的话题,把话题引向说话者感兴趣,有话可说的方面,例如,在交谈过程中,学会使用复述、征询、疑问等技术,使谈话内容深入下去。一次成功的谈话,往往不是自己说了多少,提供了什么信息,而是自己通过交谈获得了什么信息。善于交谈的人,不是那些夸夸其谈的人,而是那些能引导话题,使谈话得以热烈进行的人。倾听效果与理解技术有着密切的联系。仅学习倾听技术而不学习理解技术也无法使孩子通过交流扩大见识,了解事物。如果说倾听可以使孩子能获得更多的信息刺激的话,那么理解就是使得孩子能理解这些刺激信息的意义,仅有信息刺激而不理解信息意义就如同我们平时所说的“水过鸭背”一样没有意义。理解训练首先要使孩子学会归纳,总结说话者的主要意思。其次,要使孩子学会向说话者征询。例如,养成询问对方“您的意思是……对吗”,“您是说……我理解对吗?”等的习惯。再次,要使孩子学会通过关联方法获得有关内容的更多信息。与谈话内容关联的信息很多,如事件发生的原因、事件后续发展可能、谈话者的体验等。如果谈论的是一般的信息,则可进一步与谈话者交流其观点、态度,对不同意见的看法等等。通过理解技术的训练,使孩子通过交谈获得有关交谈对象的完整的信息。(4)训练孩子合作行动的能力
合作行动是人类的基本生存方式,但合作的方式、效果却是中国学生的弱项。
首先,要培养孩子组队的能力。
其次,要培养孩子任务分析与行动分工的能力。
再次,要培养孩子的合作行动技能。
最后,培养孩子的交流、评价技能。
小学三年级语文新课程标准?
(一)识字与写字
1.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其中2000个左右会写。
3.会使用字典、词典,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
4.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
(二)阅读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5.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6.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
7.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8.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
9.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
10.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三)习作
1.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
2.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3.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4.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书面交际。
5.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6.根据表达的需要,使用冒号、引号。
7.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
8.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
(四)口语交际
1.能用普通话与人交谈。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领会要点,并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对方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
2.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
3.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4.能具体主动地讲述故事,努力用语言打动他人。
(五)综合性学习
1.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有目的地搜集资料,共同讨论。
2.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书面与口头结合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3.能在老师的指导下组织有趣味的语文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
4.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中,尝试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简单问题。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
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了解祖国壮丽的山河、富饶的物产,培养热爱祖国、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厚博大,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学习革命领袖、科学家的优秀品质;受到关爱他人、助人为乐的思想品德教育;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启迪学生的思想,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善于思考的能力。
2.认识200个字,会写300个字。累计认识2000个字,会写1300个字。
3.会使用字典,学习使用词典,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开始练习用钢笔书写正楷字、用毛笔描红。
4.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继续学习默读,学习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6.学习联系上下文,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词句的意思;初步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
7.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初步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8.开始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9.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背诵优秀诗文10篇(段)。练习复述课文。
10.初步培养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万字。
11.开始练习习作。不拘形式地写出见闻、感受和想象。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12.讲述故事努力做到具体生动,用语言打动他人;讲述见闻努力做到清楚明白,能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13.结合语文学习,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书面与口头结合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第三篇:中学生心理发展特点与对策
三、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初中生年龄约12~15岁,在其身心发展过程中属于青春期,也有人称之为“断乳期”、“危险期”“反抗期”“躁动期”“人生峡谷期”等,这一时期是个充满矛盾困惑的时期。随着生理 的发育成熟,心理也会产生系列变化。
(一)独立性增强 青春期阶段的独立性有它的特殊性,主要是心理、思想上的独立,具体表现在:
• •
成人感的体现 反抗性的体现
(1)两代人的价值观念的差异所引起的逆反(2)由好奇心引发的逆反(3)由偏见引起的逆反
(二)自我意识增强
• • • • • • • • • • • •
关心自己的外在形象 关心自己的内心世界 自尊心强
(三)情感丰富但不稳定 一是两面性明显: 情绪体验和情绪表现的强度常常不一致。情绪表现的隐蔽性和表演性共存。二是消极心境大量出现: 初中生的消极心境主要有烦恼、压抑、孤独等
由于闭锁性的特点,中学生心里的话常常是不愿对长辈说的。
伴随交友范围的扩大,孩子对异性也表现出好感。与异性的交往一般会经历三个阶段:异性疏远期,异性接近期,恋爱期。中学生正经历的是第二阶段。
(四)心理发展的矛盾性特点
• • • • • • •
•
1、生理变化对心理活动的冲击
2、心理上成人感与幼稚性的矛盾(1)反抗性与依赖性(2)闭锁性与开放性(3)勇敢和怯懦(4)高傲和自卑(5)否定童年又眷恋童年
四、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与辅导
(一)挫折与适应
• 挫折(frustration)是个体在从事有目的活动的过程中,遇到障碍或干扰,致使个人动
机不能实现、需要不能满足时的情绪状态。
• 挫折感指人对挫折的感觉能力。• 挫折容忍力是指人在遭受挫折时控制自己,使自己免于行为失常的能力。挫折容忍力的
大小与挫折感成反向关系。
•
身体因素、思想境界、人格特征:生活阅历、资源条件、动机水平、对挫折的知 觉判断和心理准备状态以及应对方式,都是影响挫折容忍力的重要因素。挫折适应与辅导 挫折适应是指人在碰到挫折情景时,对引起挫折的种种因素,采取有效策略
1、提高学生挫折容忍力的方法(1)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挫折观(2)帮助学生确定适当的抱负水平(3)适度感受挫折,锻炼挫折容忍力 2.教会学生积极适应挫折的方法和技术
• • • • •
•
(1)理智的压抑(2)升华(3)补偿(4)幽默
• • •
• •
(5)合理宣泄(6)认知改组
(二)学习问题及辅导
发展性学习辅导 1.发展性学习辅导的目标 使学生的学习潜力得到最大的开发。2.学习辅导的内容(1)学习动机辅导(
想学)(2)学习情绪辅导(乐学)(3)学习能力辅导(会学、巧学)(4)学习行为辅导(学习习惯)特殊学习问题辅导 学校里的学习辅导除了重点关注全体学生的学习发展以外,对部分学生的个别问题也不能 掉以轻心。如学习障碍、厌学症、考试焦虑等。这类问题由于个别差别大、程度较一般 问题严重,涉及的辅导与咨询专业性与技术性较强,所以难度较一般辅导大。对这类问 题,学校心理辅导的任务重在发现和识别,一旦确定,轻微的可和家长、学校专业辅导 员、班主任联合起来,采取措施,进行帮助;如果问题严重,就要及时寻求专业人员或 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的帮助,千万不可任其发展。
•
调查表明:学生学习困难的主要原因在于他们的学习品质方面,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 质和学习习惯非常重要。较大的心理压力,会使学生整天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之中,记忆 力减退、注意力涣散、神经衰弱、出现一些异常的学习行为与习惯,从而导致厌学情绪,有21%的学生有中度或中度以上的厌学情绪。
•
(三)青春期心理问题 1.情绪方面:青春期是人由童年到成年的“过渡期”,情绪不稳定,情感既丰富又脆弱。遇 到一些刺激就表现为爱哭、爱笑喜怒无常;易急躁、易冲动自我失控;过度焦虑紧张、自私、狭隘;意志薄弱、承受挫折的能力比较差,遇到困难容易灰心丧气。调查表明: 30%的学生有情绪方面的问题。2.行为方面:一方面世界观还不够成熟,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行为能力等;另一方面 又有强烈的自我体现意识,主要表现为好逞强、好与人争斗、做事鲁莽、不顾后果,逆 反心理强烈,对父母或老师有较强的抵触情绪 3.个性方面:主要表现为任性,自尊心、好奇心特别强,过高估计自己,以自我为中心,看问题片面,总把错误归于别人,爱嫉妒他人。
4.异性交往方面: 中学阶段是人生观确立的重要时期,学会和异性交往,在交往中认识异性,是中学生青 春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学生逐渐走向成熟的必不可少的环节。初中生处于青春的萌动期,对异性感兴趣、有爱慕心理,对两性关系意识朦胧,喜欢通 过看言情片或读言情小说感受爱情。他们渴望与异性交往,但是在同异性相处时又感到 害羞不自在、不能正确处理与异性交往、对与异性交往有误解。有36%的学生对自身生 理和心理的成长、发育感到恐慌或害怕这说明他们还很不成熟。基于上述原因中学生在 人格上会存在或多或少的缺陷,不容易和异性相处甚至可能产生心理、生理上的扭曲。
(三)青春期辅导
1、青春期辅导的必要性 青春期,
,又称少年期或“发生期”。它一般指11、12~17、18岁年龄阶段的青少年
2、青春期常见的心理问题:过度关注自我、情绪的两极性、性别角色混乱、人格冲突、人际关系冲突、性心理问题
•
性教育与辅导:男女学生的“约会”问题、爱抚和性的尝试、抵御“黄毒”、3、青春期教育--青少年的性教育 • 青春期辅导特别是性教育与性心理辅导对于少年是非常必要的。• 性生理教育——使青少年正确认识人类性发育的自然规律及其本质,克服在性问题上存 在的神秘感和模糊概念;
• 性心理教育——引导青少年正确认识自身的性心理变化、性意识的各种不同表现,尤其
是异性交往问题;性卫生教育——使青少年了解性器官的卫生保健常识,养成良好的卫 生习惯;
• 性道德教育——启发青少年正确处理学习、恋爱和友谊的关系;努力克制自己的性冲动,
将主要精力放到人生远大目标的追求上;
• 性法律教育——引导青少年划清正常的异性交往与性罪错的界限,增强其在性问题上的
受法观念。
(四)人际交往方面:
•
学生不良的人际关系会造成一些不好的人格特征和个性心理如:自卑、自傲、过于内向、心胸狭窄、仇视等,有的学生会产生消极悲观的情绪及个别学生有时会有轻生的念头。学生的不良人际关系有:
• •
1.与教师的关系问题: 2.同学间的关系问题:
3.与父母的关系问题:
第四篇: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
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点
一、小学生个性倾向的特点
1、小学生需要的特点。
在整个小学阶段,儿童有着强烈的活动需要,包括对游戏活动的需要和对运动活动的需要。认识需要是小学生的主导需要,表现为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趋势。交往需要是小学生最基本的社会需要。
成就需要是交往需要与自我实现需要相结合的产物。小学生成就需要主要体现在学业范围内,其发展主要表现出两个特点:一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生的抱负水平有所提高;二是对学业失败的焦虑增长。
2、小学生动机的特点。我国学者调查发现,儿童的学习动机有四种类型:
(1)为了得到好分数,不想落在人后,或是为了得到老师和家长的表扬、欣赏和奖励而学习。
(2)为履行集体和组织——如学校班级及其各种组织交给的任务,或是为集体和组织的荣誉而学习。
(3)为自己的前途、理想,为升学而学习。
(4)为祖国的前途,为社会的进步而学习。
在整个小学阶段,主导的学习动机是第一种和第二种,低年级小学生的学习动机多为第一种。
3、小学生兴趣的特点:小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有一个从直接兴趣向间接兴趣逐渐转化的过程。小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兴趣的范围逐步扩大。
4、小学生价值观的特点表现为从个人价值观向群体价值观过渡。
二、小学生个性特征的特点
1、小学生气质的特点: 由于气质的天赋性和稳定性,不同的小学生可明显表现出气质的差异。
胆汁质的小学生表现为:精力充沛,情绪发生快而强,言语动作急速而难以自制,内心外露,率直、热情、易怒、急躁、果敢。
多血质的小学生表现为:活泼爱动,富于生气,情绪发生快而多变,表情丰富,思维语言活动敏捷,亲切、浮躁、轻率。
黏液质的小学生表现为:沉着冷静,情绪发生慢而弱,思维言语动作迟缓,性格内向,坚忍、执拗、淡漠。
抑郁质的小学生表现为:柔弱易倦,情绪发生慢而强,观察细致,感受性高而富于自我体验,言语动作细小、无力,胆小、忸怩、孤僻。
典型的气质类型并不多见,多数人的气质是两种气质的混合型。
任何一种气质类型都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如多血质类型,虽有朝气、灵活、易与人相处,但缺乏一贯性;而抑郁质类型,虽敏锐、细致、体验深刻,但又较冷漠、多疑。
2、小学生性格的特点:在小学阶段,儿童已经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态度特征,但还不够稳定,易受到环境影响而发生改变。如对学习的态度,低年级的儿童会表现出明显的不稳定性,到高年级阶段,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部分儿童对自我言行统一性要求增强,这种稳定性可以大大提高,并逐步成为稳定的性格特征。但仍有不少儿童的态度尚不够稳定统一,还不能形成明确的性格特征。
小学生的性格发展的总趋势是:
(1)性格发展水平随年级升高而逐渐提高。
(2)二年级到四年级发展较慢,表现出发展的相对稳定性。
(3)四年级到六年级发展较快,表现出发展的快速增长性。
3、小学生能力的特点:小学阶段,小学生的能力在学校、家庭等环境因素作用下,在自身的努力作用下得到迅速的发展。同时,表现出显著的个性差异。在发展速度上,有的学生发展快些,有的则慢些;在能力类型方面,差异更是明显。心理过程即人人共有的心理活动。由于心理活动都经历着发生、持续并结束的过程,因而称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
认知过程是人们认识周围事物(包括自己)的过程,通过知觉、技艺、思维、想象等心理活动来实现。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的反映。
记忆是人脑对过去感知和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是智力的核心。
想象是人脑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所产生的态度的体验。
意志是人们自觉地克服困难来完成预定的目标和任务的心理过程。
个性指一个人整个稳定的、独特的心理面貌。一般可以把个性结构分为个性倾向、个性特征和自我意识三部分。
个性倾向是决定个人对客观事物采取何种态度和行为的动力系统,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价值观等成分。
需要是个体活动的根本源泉。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分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五个层次。
动机是一种驱使人进行某项活动,从而满足其需要、达到其目标的内部动力。
兴趣是一种力求探索某一事物,并带有强烈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
人格:即个性特征,是个人身上经常表现出来的本质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系统,包括气质、性格、能力等成分。
气质是人所具有的典型而稳定的心理活动动力特征。具体指心理活动的速度(如思维速度)、心理活动的强度(如情绪体验强度、对刺激的耐受程度)、心理活动的稳定性(如注意集中时间长短)和心理活动的指向性(如指向外部世界或内部世界)。
性格是指人对现实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
能力是指直接影响人的活动效率并使活动的任务得以顺利完成的那些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
自我意识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包括对自己的存在和对自身与周围环境关系的认识。自我概念是指一个人心目中对自己的印象,包括对自己存在的认识,以及对自己身体、能力、性格、态度、思想等方面的认识。
自我评价是自我意识在认知方面的表现。自我评价能力是自我意识发展的主要成分和主要标志。
自我体验主要是指自我意识中的情感问题,其表现之一是儿童的自尊心。
自我调控是自我意识在意志方面的表现。通常自我调节、自我监督、自我激励、自我教育等都是自我调控的主要形式。
一、小学生认知过程的特点
1、小学生的注意特点
(1)从无意注意占优势,逐渐发展到有意注意占主导地位。无意注意具有被动性,主要取决于刺激物在强度、新异性和变化性等方面的特点。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大脑的不断成熟,内抑制能力得到发展,再加上教学的要求和训练,小学生逐渐理解了自己的角色与学习的意义,有意注意便逐渐得到发展。到五年级,小学生的有意注意以基本占据主导地位。
(2)注意的范围较小。
(3)注意的集中性和稳定性差。
(4)注意的分配和转移能力差。
2、小学生知觉的突出特点是:随年龄增长,知觉的有意性、精确性逐渐增强。比如,低年级的小学生的知觉具有无意性强、精确性较低等特点,因而容易在学习中分心,容易混淆形近字;到了高年级时,知觉的有意性、精确性均会大幅提高。
3、小学生的记忆特点主要表现为:由无意识识记向有意识记发展;有机械识记向意义识记发展。低年级小学生识记的无意性强,从三年级开始,小学生的有意识记逐渐占主导地位,同时,随着他们知识的增长,理解力的提高,意义识记的比例也越来越大,机械识记的比例比则越来越小,逐渐从机械识记为主向意义识记为主发展。
4、小学生思维发展的主要特点是:
(1)小学生的思维同时具有具体形象的成分和抽象概括的成分。低年级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从高年级开始,学生逐渐学会区分概念中本质的东西和非本质的东西,但此时的抽象逻辑思维依然离不开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思维仍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
(2)小学生思维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质变”期,亦称“关键年龄”(四年级,约为10到11岁)。
(3)小学生的思维品质在不断发展,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敏捷性、独创性都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强。
5、小学生想象的主要特点是:有意想象增强;想象更富有现实性;想象的创造成分增多。
二、小学生情绪情感过程的特点
1、表情丰富但不善于控制自己。
2、情感的内容不断扩大与加深。
3、冲动性减少而稳定性增加。
三、小学生意志过程的特点
1、意志薄弱且受暗示性强。
2、动机和目的的被动性和依赖性。
3、不善于反复思考和计划。
小学生道德品质发展的特点
1、对道德知识的理解,从比较肤浅、表面的理解逐步过渡到比较准确的、本质的理解。但是整个小学阶段,这种理解的具体性大,概括性较差。如分不清“勇敢”和“冒险”、“谨慎”和“胆怯”等。
2、在道德品质的判断方面,小学生从只是注意行为的效果过渡到比较全面地考虑动机和效果的统一关系。
3、在道德原则的掌握上,从简单依赖于社会的、他人的规则,逐步过渡到受内心的道德原则制约。
在道德行为的发展来看,在小学阶段,儿童的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言行基本上是协调一致的,但年龄越小,言行越一致;随着年龄的增长,言行脱节、能说不会做的现象便会出现。这种言行脱节的现象在小学生身上出现是正常的,是需要教育者理解和加强辅导的问题。一般认为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较复杂,主要有:模仿的倾向,出于无意,成人的要求不一致,外界不良因素的干扰,做事、控制自己的能力差。
我国学者研究认为,小学阶段道德品质发展的质变时期,即品质发展的“关键年龄”,大概出现在三年级下学期前后,这是加强辅导和促进发展的关键阶段。
结语:
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概括为四个方面:
1、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是迅速的,尤其是智力和思维能力。小学时期是一个发展智力的好时机。
2、小学生心理发展是协调的,比起初中生的“动荡性”来,协调性成为其主要特征。小学时期是发展和谐个性、品德和社会性的好时机。
3、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是开放的。此时成人与儿童容易沟通,师生之间、亲子之间的关系融洽。小学时期是成人了解儿童真实心理活动,从而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的好时机。
4、小学生心理发展是可塑的。比起逐渐成熟起来的青少年,小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变化具有较大的可塑性。小学阶段是培养良好心理品质与行为习惯的好时机。
小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
(一)小学生的身体发展
身体的发展是儿童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小学生身体的健康发展为他们从事学校学习活动提供了保证,而脑及高级神经系统的发育更是他们心理发展的前提和重要的物质基础。小学生身体发展在人的一生发展中处于一个相对平稳的状态。他们的身高平均每年增长4~5厘米,体重平均每年增长2~2.5千克。同幼儿相比,骨骼更加坚固,但由于骨骼中所含的石灰质较少,比较容易变形、脱臼。小学生身体的肌肉组织虽有所发展,但不够强壮,缺乏耐力,容易疲劳,不易长时间从事过于激烈的体育活动
(二)小学生的认知发展
小学生的感知觉已逐渐完善,他们的方位知觉、空间知觉和时间知觉在教育的影响下不断发展,观察事物更加细致有序。
小学生的记忆能力也迅速发展,从以机械识记为主逐渐发展到以意义识记为主,从以具体形象识记为主到词的抽象记忆能力逐渐增长,从不会使用记忆策略到主动运用策略帮助自己识记。
小学生的言语也有很大发展,能够比较熟练地掌握和运用口头言语,在教育的影响下,逐渐掌握了书面言语,学会了写字、阅读和写作。
小学生思维的基本特征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为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小学低年级儿童形象思维所占的成分较多,而高年级儿童抽象思维的成分较多。
总之,在系统的学校教育影响下,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得到了很大发展。
(三)小学生的社会性发展
儿童入学以后,社会关系发生了重要变化,与教师和同学在一起的时间越来越长,在与教师和同学的相处中,儿童学习与人相处、与人合作及竞争的一些基本技能技巧。师生关系及同伴关系对儿童的学校适应有重要影响。这种关系的质量既影响到儿童对学习的兴趣,对班级、学校的归属感,也影响到学生情绪、情感的发展。小学阶段也是个体自我概念逐渐形成的一个重要时期,儿童学业成败、社会技能、来自教师及同伴的社会支持对其形成自信或自卑的个性品质有很大的影响。
小学生的道德认识能力也逐渐发展起来,从只注意行为的后果,逐步过渡到比较全面地考虑动机和结果。由于认知能力的发展特别是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儿童越来越能从他人角度看问题,道德情感体验日益深刻。
小学阶段是学生个体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在学校里学习知识、接受教育,在认知、情感、意志、性格诸多方面引起了巨大的变化,在身心发育和内心世界产生了诸多显著特点。
1.感知、记忆的特点。
小学生从笼统、不精确地感知事物的整体渐渐发展到能够较精确地感知事物的各部分,并能发现事物的主要特征及事物各部分间的相互关系。他们的感知从无意性、情绪性渐渐向有意性、目的性发展。起初,他们选择观察对象常常从兴趣出发,以后则渐渐能够按照学习任务的需要去感知事物了。对于空间特性的知觉,小学低年级学生还需有具体事物的支持。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增加,他们的空间知觉渐渐从直观向抽象过渡;对于时间特性的感知,小学生入学时能掌握他们经验范围内的时间概念,但对于与他们的生活关系不太密切的时间单位不能理解,而且对时间长短的判断力也比较差。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对时间单位的理解力和对时间长短的判断力都会不断提高,开始逐步懂得珍惜时间,学习的自觉性也日益增强。小学生的记忆最初仍以无意识记、具体形象识记和机械识记为主。他们对一些有趣的事情能很好地记住,而对老师交给的学习任务有时记起来却感到困难。他们能记住一些具体的、直观的材料,而对抽象的词、公式和概念却难以记住。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思维理解能力不断提高,对词的抽象识记和意义识记的能力都会不断提高。
2.想象、思维的特点。
小学生的想象从片面、模糊逐步向完整、正确的方向发展。低年级的小学生,想象具有模仿、简单再现的特点。随着年龄的增长,到中高年级,他们对具体形象的依赖性会越来越小,创造想象开始发展起来。小学生的思维从以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以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具有很大成分的直观性。低年级学生在不能直接观察到事物特征的情况下,对某些概念进行概括会感到困难。而到了高年级,他们则开始能够依靠表现一定数量关系的词语来进行概括。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掌握概念中直观、外部特征的成分逐渐减少,而掌握抽象、本质特征的成分不断增多。
3.情感、意志的特点。
低年级小学生虽已能初步控制自己的情感,但还常有不稳定的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到了高年级,他们的情感更为稳定,自我尊重,希望获得他人尊重的需要日益强烈,道德情感也初步发展起来。此时他们的好恶不再是只停留在口头或面部表情上,而是常付诸于行动。随着求知欲的日益增强,他们不再满足于问“这是什么”,而开始问“这是为什么”,认识、分析各种问题开始注意从动机、效果多方面评价自己和他人,对成人的依赖性较低年级小学生明显减少。
小学生的身体各器官、系统都生长发育得很快,他们精力旺盛、活泼好动,但同时因为他们的自制力还不强,意志力较差,所以遇事很容易冲动,意志活动的自觉性和持久性都比较差,在完成某一任务时,常是靠外部的压力,而不是靠自觉的行动。在学习活动中,虽然开始时劲头很足,但却往往虎头蛇尾,不能持久。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生意志活动的自觉性和持久性会渐渐增强,他们能够自觉地完成作业。在遇
到难题时,有时也能够控制自己不泄气、不分心,直到问题得到解决。另外,由于小学生的模仿性比较强,因而家庭对他们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特别是现在独生子女家庭比较多,孩子较易形成任性等不良习惯,因而就更应注意进行正确的教育和引导。
4.情绪、性格的特点。
小学生情绪容易冲动,多随情境的变化而变化,“破涕为笑”之类的表现时常见到。自我控制能力较之幼儿阶段有了发展,但仍比较差,特别容易受他人的影响与暗示,进而产生不自觉的模仿行为。高年级学生已能感受到生活新奇和美好,喜欢动脑筋,乐于提问题,但仍缺乏耐心和毅力,缺乏一贯性。
小学生的自我评价几乎完全依赖老师。容易看到自己的优点,不容易看到自己的缺点;较多地评价他人,不善于客观地评价自己。随着年龄和见识的增长,他们已不再完全依靠教师的评价来估计自己,而是能够把自己与别人的行为加以对照,独立地作出评价。他们逐步学会了用道德观点和社会准则来评价别人和自己的行为,能够同时看到正面和反面、优点与不足。另外,随着个性的发展,小学生的个性特征也不断增强,性格对他们行为的影响越来越大。虽然小学生性格的可塑性很大,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行为会渐渐形成习惯,性格也就越来越稳定,越来越难以改变了。
综上可以看出,教师和家长应了解小学生的心理活动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有效的教育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职责。
第五篇:小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
小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
(一)小学生的身体发展
身体的发展是儿童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小学生身体的健康发展为他们从事学校学习活动提供了保证,而脑及高级神经系统的发育更是他们心理发展的前提和重要的物质基础。小学生身体发展在人的一生发展中处于一个相对平稳的状态。他们的身高平均每年增长4~5厘米,体重平均每年增长2~2.5千克。同幼儿相比,骨骼更加坚固,但由于骨骼中所含的石灰质较少,比较容易变形、脱臼。小学生身体的肌肉组织虽有所发展,但不够强壮,缺乏耐力,容易疲劳,不易长时间从事过于激烈的体育活动
(二)小学生的认知发展
小学生的感知觉已逐渐完善,他们的方位知觉、空间知觉和时间知觉在教育的影响下不断发展,观察事物更加细致有序。
小学生的记忆能力也迅速发展,从以机械识记为主逐渐发展到以意义识记为主,从以具体形象识记为主到词的抽象记忆能力逐渐增长,从不会使用记忆策略到主动运用策略帮助自己识记。
小学生的言语也有很大发展,能够比较熟练地掌握和运用口头言语,在教育的影响下,逐渐掌握了书面言语,学会了写字、阅读和写作。
小学生思维的基本特征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为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小学低年级儿童形象思维所占的成分较多,而高年级儿童抽象思维的成分较多。
总之,在系统的学校教育影响下,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得到了很大发展。
(三)小学生的社会性发展
儿童入学以后,社会关系发生了重要变化,与教师和同学在一起的时间越来越长,在与教师和同学的相处中,儿童学习与人相处、与人合作及竞争的一些基本技能技巧。师生关系及同伴关系对儿童的学校适应有重要影响。这种关系的质量既影响到儿童对学习的兴趣,对班级、学校的归属感,也影响到学生情绪、情感的发展。小学阶段也是个体自我概念逐渐形成的一个重要时期,儿童学业成败、社会技能、来自教师及同伴的社会支持对其形成自信或自卑的个性品质有很大的影响。
小学生的道德认识能力也逐渐发展起来,从只注意行为的后果,逐步过渡到比较全面地考虑动机和结果。由于认知能力的发展特别是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儿童越来越能从他人角度看问题,道德情感体验日益深刻。
参考资料: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