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偷窃行为的心理浅析与对策11

时间:2019-05-14 12:07: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学生偷窃行为的心理浅析与对策11》,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学生偷窃行为的心理浅析与对策11》。

第一篇:小学生偷窃行为的心理浅析与对策11

小学生偷窃行为的心理浅析与对策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飞快发展,随之产生了种种不良因素,影响了小学生的道德品行的养成。小学生偷窃行为日益增多便是典型的现象,已日渐成为学校、社会关注的热点。本文从该现象发生的原因、动机以及解决的措施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探讨,并在实践中进行了探索。以期引起更多的学者、同仁探索防范小学生偷窃行为的良策,帮助我们一线教师更好地解决相关问题。

【关键词】小学生

偷窃行为

原因

对策

笔者在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曾遇到过多起小学生偷窃事件,较为典型的有以下几例: 【案例一】

上午第三节课时,我发现王强同学不见了,急坏了的我让班长在校园找遍了也不见其踪影,我立即打电话通知家长来学校协助寻找,依然无果。就在放学铃声响后,班长给他整理书包时,发现里面有没吃完的零食及不明来源的高级玩具,另外还有50多元钱。后来下午找到之后,我便打电话约其家长谈话。原来,早上到校后,他仍然沉浸在昨晚打游戏机的刺激、快乐中无心上课。后来竟忍不住趁下课时,偷偷地溜出去进了游戏室。和家长的交谈,令我吃惊不小。家长说,赵波先后从家中偷走了近千元,全部和同学一起挥霍了。因为他是父母想要男孩违反计划生育政策生的,故对其溺爱有加。对他的这种坏毛病,父母早有发现但屡教不改,无计可施。

【案例二】

张翔,男,10岁。父母离婚后,他跟着父亲生活。但父亲常年在外务工,根本没有时间管教他,平时都是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他在班上少言寡语,学习习惯差,成绩不好,家庭作业经常不做。有一次,其父找到学校说他偷了家里的钱还不承认,让我帮忙问问。经我再三开导,他终于说出了实情。原来,由于他胆小怕事,被校外一伙坏同学盯上了,经常逼着他要钱。他被迫无奈便偷了爷爷卖粮的几百元钱。并将这些钱陆续交给了勒索他的人。他在给我的检讨书中还承认:花掉这些钱后,他又偷了家里的几十元钱,还把他爷爷捡的废品偷拿去卖了,将钱全部花掉。

【案例三】

在给陈灿当班主任前,我对她印象很好。她长相甜美可爱,成绩优秀,是老师口中的优秀学生。每次在校园碰到,她都会笑眯眯的上前问声老师好。可后来当了她的班主任我才发现,她身上还有许多坏毛病,如心胸狭隘,被班干部记名时总是狡辩甚至哭闹或乱藏同学学习用品。同学们都不喜欢她,不愿跟她同座。一天,我中午值班时发现自己刚买的苹果手机的耳机“长翅膀飞了”,我灵机一动便问道:谁看到老师的耳机啦,我不知道放哪了,看谁先帮老师找到它,谢谢啦”。后来我刚到办公室坐下,她就兴冲冲地把耳机拿出来,声称在楼道里捡到的。我当时并没有放在心上,只感谢了她一下。再后来,便发生了,办公室老师的钱包先后被偷数百元钱,因为我所在的办公室的卫生工作是我负责的,所以我发誓不破此案誓不罢休。我先后私下找学生盘问,最近谁用钱大方,又到校园商店问,谁用过50、100等大面值的钞票,种种迹象和口供都指向了她,最后我将最大的嫌疑放在她身上。她姐弟四人,经济状况有点拮据,父母不可能给这么多钱供其挥霍的。我把她叫到办公室谈话,她一开始坚决不承认,后来我摸着张园的头,温柔地说:“家长都说没给过你那么多钱,你这些钱到底是从哪儿来的,你好好想一想。有错一定要承认,改了就是好孩子,老师依然会喜欢你的,并且老师保证只要你知错就改,改过不犯,老师一定帮你保守秘密的。”过了一会儿,她满含泪水向我承认了错误。

【案例四】

卢婷,女,13岁。父母都在外务工,收入不错,她从小一直是外婆照顾,她家里经济状况很好。她经常将数千元压在校园商店,课后买零食和玩具送给同学,还常请同学吃喝。有次甚至还带来了假币,经我盘查,父母并不会给这么多钱给她,她因为成绩不好,父母说成绩好就用钱来奖励,于是便出现了她偷家里的钱来拉拢成绩优异的同学的现象。

通过对这些案例的分析,我认为小学生偷窃行为的发生与家庭、社会的影响是密不可分的。通过大量的调查、取证、分析、研究,我总结出了小学生的“偷窃心理”大致有以下几种原因:

1、家长溺爱、放纵或疏于管理是造成小学生偷窃行为形成的原因之一。现在的孩子大多都是独生子女,父母视其为掌上明珠,再加上爷爷奶奶的宠爱,使他们任性、自私、好逸恶劳、贪图享受。正是由于家长的溺爱,使有的孩子偷钱后觉得无所谓,心想:爸妈这么宠爱我,即使发现了也不会打我,拿就拿了呗。有的家长只忙于工作、生意等,无暇过问孩子在学校的一切表现,在家更谈不上与孩子进行思想交流。由于家长很少管教,给孩子的自由空间太大,促使孩子交上了一些不三不四的大朋友,沾染上了许多不良习气。有的家长即使发现孩子的偷窃行为,也认为是自己家里的钱,拿了无所谓,没什么大不了的,对此放任不管,或轻描淡写的批评几句了事。长此以往,致使孩子养成了偷窃的不良习惯。有的家长言行不检点,或在外贪图小便宜,给孩子行为造成一定的影响。有的孩子在外拿了别人的东西家长不但不制止,甚至认为自己的孩子有本事、能干,包庇、袒护自己的孩子。这些都助长了孩子偷窃行为的形成。

2、家长给孩子的零花钱太少或干脆不给也是导致小学生产生偷窃行为的根源之一。我们的家长在教育子女花钱的问题上有两种倾向:一种是给孩子的零花钱太多。这类家长觉得自己小时候家庭贫穷,吃了不少苦、受了不少罪。现在情况好了,决不让自己的孩子再受苦,就多给零花钱。看到孩子在别人面前大把花钱家长感到很自豪,有一种家庭优越感。还有一种是给孩子的零花钱太少。这类家长认为,给孩子零花钱会把他们惯坏,使孩子养成花钱大手大脚的坏毛病,或怕孩子搞不正当消费。有的家长因家庭经济状况不好,就干脆不给孩子零花钱,导致一些手头缺钱花的孩子去偷窃。

3、家长管钱不当、放钱不慎给孩子造成偷窃的机会。如案例一中的王母在家中开大巴车,她每天将所收的车费全部带回家,存放在较低的衣柜中,并且未上锁。孩子多次拿钱她却毫无察觉,直到几天后对帐时才发现。案例二中的张某爷爷往抽屉放钱时发现其子偷看却并未在意。有的家长常将巨款放入衣兜,回家后将衣服随便乱放。有时孩子要钱时家长嫌烦,就让孩子自己取。这样,就给孩子偷窃提供了方便。

4、家长奖励失当。有些家长一心只要求孩子考高分,只要孩子考高分,他们就用数字较大的金钱来奖励孩子。到了高年级后,有些孩子成绩渐渐从优等生降成中等生,难以满足父母的期望,于是就相处歪点子,偷钱来抄来高分,蒙蔽家长,如案例四中的卢某。

针对这些情况,我们应如何对症下药,尽快解除学生的这些心理障碍,使学生健康成长呢?根据处理类似情况总结的经验,我觉得主要应从这几方面入手:

一、家校合作,为孩子营造健康的学习生活环境

综观孩子的“偷窃”行为,与家庭的不良影响密切相关。许多孩子的心理偏差都是家庭教育的失当造成的。有的家长对孩子溺爱放纵,当孩子出现小偷小摸的行为时,没有严加管教,客观上纵容了孩子的“偷窃”行为;而有些家长粗暴地打骂孩子,或不关心子女,则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对抗情绪,以至于在错误中越陷越深。因此,我经常耐心的和家长一起分析问题,找出原因,统一看法,改变不良的家庭教育,既要对孩子严格要求,也要尊重、信任他们,保护和激发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他们愿意袒露自己的想法,这样才能真切地了解他们,有效的做好转化工作。

二、留心观察,防微杜渐

“勿轻小事,小隙沉舟。”孩子的自制力不强,思考问题又比较肤浅片面,很容易受到物质的引诱,出现一些小偷小摸,对此,教师千万不可忽视,因为一次得逞,便会使他们心存侥幸,逐步形成习惯。我是这样做的:平时,我要求孩子们学会保管自己的学习用品和零花钱,不丢三落四,养成细心品质。一旦发现有钱物丢失,应立即查找,或报告老师。在调查这类事上,时间是一个关键,越及时越有效。在排查过程中,应多运用心理战术,如:换位思考法,顺水推舟法,个别谈心法,反面教育法等。不管运用什么方法,其目的只有一个:动之以情,使他(她)自己露出破绽,承认错误,但不能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如果事态的发展允许对他们的错误行为进行保密,那么,我一定会坚守诺言,否则就失去了再一次教育他们的机会,他们再也不会相信我。教师平时也应该多和孩子们接触,细心观察他们的言行,洞察他们的内心世界。一旦发现他们存在不良行为,就能及时指出,及时纠正,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

三、创设情境,提高抵抗诱惑的能力

孩子的意志力薄弱,抗诱惑能力低。因此,在矫正初期,加强管理,切断不良因素的影响是必要的。如让孩子避开某些诱因(游戏房、社会、朋友等)。但这只是一种消极的方法,因为人们很难完全避开不良影响,即使避开了也很难保证不在新的诱因下再犯错误。因此,成功的教育应该使孩子在难以避免的环境和诱因下,具有抗拒诱惑、坚持正确行为的能力。要达到这一目的,除了从思想上耐心教育外,更重要的是要创设新的情境,锻炼其意志力,在锻炼过程中形成和巩固新的良好的行为习惯。例如:在对称××教育的过程中,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让她参与班队活动的准备工作,管理一部分活动经费,当好采购员。同学和老师对她的信任使她工作起来非常负责,也促使她制了金钱的诱惑,向诚实迈进了一步。

四、正确面对教育过程中出现的“反复”

当我们尽了全力教育,学生在改正了一段时间后,老毛病又犯时,我们该怎么办?事实证明,要从孩子头脑里清除一种已经养成的坏习惯,形成一种正确的道德观念,这决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出现“反复”是正常的,决不能当孩子出现反复,就认为他是一段不可雕塑的朽木,更不要翻老帐,损害他们的自尊心,使他们自暴自弃。我们应该学会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静下心来,总结一下前一阶段教育过程中的成功与不足之处,再次审视眼前的学生,寻找更有效的办法,给他们转变的时间和持久的信任。

偷窃行为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更不是短时间内能改变的,需要我们全面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采取所有手段、办法,完善措施、制度,形成校内外齐抓共管,建立学校、家庭、社会全方位的教育体系,切实解决小学生小偷小摸的行为,培养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接班人。

第二篇:小学生偷窃行为心理剖析及防范措施

小学生偷窃行为心理剖析及防范措施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上各种不良影响冲击着我们的少年儿童,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不足以及社会上的各种负面影响导致我们的小学生产生了各种不良反应。在这种情况下,小学生发生偷窃行为的频率也日益增加。而学生产生偷窃行为的心理因素也各不相同,了解学生的偷窃心理,有助于我们更好的寻找对策,促使我们更好的对学生进行教育,防范于未然。

案例:

06年我教的五〈4〉有一位女生有小偷小摸的习惯,有一次据班上学生反映她身上有一百多元钱,经过我苦口婆心的教育,她最终承认是偷拿邻居家二百元钱,已被她胡乱用掉几十元钱。她说这话时神情自若,很坦然。

一、小学生发生偷窃行为的心理剖析

看着这神情漠然的女孩,我不禁要对我们的教育产生疑问,“偷窃”两个字是人们所厌恶的,凡是与偷窃沾上边的人,无论是在封建社会还是在现代社会,历来都是被人们所不耻的。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上许多不良思维的影响,少年儿童发生偷窃行为也日益增加,那么少年儿童发生偷窃行为会有些什么心理因素呢?

1、无所谓心理

即认为偷书不为偷,偷车不为偷,这些偷窃者认为这不过是自己用书用车时方便一些而已,并没有将它变卖为钱财,所以不算偷。

2、捉弄别人,自我享乐心理

有一部分偷窃者并不是因为需要财物而去偷窃,他们只是因为觉得好玩才去偷,他们乐于享受那种偷窃得手时的快感,当别人因为丢失财物焦急的到处寻找时,他们也会感到无比快乐,因而偷窃成为他们捉弄同学、朋友,并寻找快乐的捷径。

3、朋友挑衅,追求刺激心理

少年儿童争强好胜的心理是在所难免的,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在朋辈间受到肯定,于是在同学的挑衅下,为了享受那种前所未有的刺激感,以及满足个人自尊及能力方面的需要而走上偷窃道路。

4、逆反心理

学生自我表现意识较强,当他感到自己不被老师同学重视,或经常受到批评或不恰当的责骂时,便容易产生这种心理:你要我这样,我偏要那样。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他明知偷窃是不对的,却依然我行我素,轻视社会法规及他人的权益,误以为这样可以让自己的控制感及安全感得到满足。

5、妒忌炫耀心理

有些人看到同学在学习上高人一等,或有些同学常带回精巧玩具,便希望自己也有让人羡慕的地方,或者常常将别人的优点看作是对自己个人的威胁,因而感到十分愤怒,于是就走上偷窃的道路。

6、欠缺物质,补偿心理

有些学生家庭条件不是很好,他想要的玩具,学习用品等,经常得不到满足,于是当同学拥有漂亮玩具或高档学习用品时,他就会产生偷窃心理,将同学的东西据为己有,补偿自己得不到这些东西的缺憾,也有些儿童受外界诱惑,到网吧,KTV等高消费场所玩,又因为缺钱而走上犯罪道路,更有人认为别人拿了我的东西,那我也拿别人的东西补偿我自己的损失。

二、小学生发生偷窃行为的主客观原因分析

小学生接触外界的机会相对于大、中学生和成年人来说要少得多,但是为什么还是有这么多的小学生会产生偷窃行为呢? 我认为主观原因是我们的小学生缺少正确的道德意识,法制观念淡薄,有不少学生贪图享受,私心很重,并且占有欲极强,不管是否会犯罪,先占为己有再说。也有许多学生自我评价过高,自尊心极强,于是当受到指责或批评时,会产生抗争甚至报复心理。也有不少学生争强好胜,不明是非便盲目冒险。更有些学生意志薄弱,缺少应有的自觉性和自制力。客观原因上,首先是家庭环境的影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父母的言行举止对孩子的影响是极大,有些家长自己本身就品行不正,孩子自然有样学样;也有许多家长过分溺爱子女,督导乏力;有些则是粗暴教育,认为棍棒之下出孝子,严重摧残孩子的心灵;有些家长对子女只养不教或重养轻教,不过问孩子的思想和心理情况,对子女的教育不负责任,放任自流;更有些家庭残缺,有些父母离异或单亲家庭,家长根本无暇关心孩子的品德教育。.这些家庭的孩子走上犯罪道路的可能性就较高。.其次是社会环境的消极影响,部分学生受到社会上金钱至上的消极观念的影响,崇尚享乐主义,惟我独尊的错误观点,无视法律的存在,偏离了健康成长的道路,于是便有许多学生堕入了罪恶的深渊。最后学校教育也存在一定的消极影响,学校思想教育不力,认为成绩代表一切,有的教师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对所谓的问题学生冷眼相看,在这种冷漠态度下生活,问题学生便会产生各种消极心理乃至采取消极行为。

三、防范小学生偷窃行为的措施

苏联当代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使儿童懂得因为自己是生活在人群之中的,所以自己的行为要有界限,要学会支配和控制自己的欲望,这应是儿童道德识字课本里的第一页的第一行。”没有人与生俱来便是作贼的,任何一个偷窃者都是因为后天因素将他引上犯罪道路的,儿童的道德教育应当从他有意识生活的那天就开始,如果一个人在年幼时没有养成应有的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话,那么到了少年或者青年时再进行这种教育,就要困难千百倍了,人的生活实践和教育都证明,人的初步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是在儿童时期学到的,由此可见,教育是十分重要的。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教育学生,防范小学生的偷窃行为呢?

1、要注意学校教育:(1)坚持正面教育,营造良好的学校环境。对于有小偷小摸行为的学生,教师必须客观的对待他,而不能主观的将学生卷标为“小偷”,教师应单独与学生进行交谈,了解他偷窃的动机,消除诱因,让学生知道偷窃是耻辱,被别人知道了会因此而不再信任他.另外,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的影响是十分大的,所以教师要为人师表,言行一致,以高尚的师德,良好的个性品质,教育学生,发挥“示范”作用,为学生树立“立身做人”的榜样,做到以德感人,以德服人,以德育人,促进学生提高觉悟,改正缺点,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2)开展丰富多采的集体活动,让学生在丰富多采的集体活动中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如攀山,野外求生等,这些刺激紧张的经历可以让学生找到生活的乐趣,从中证明自己的能力,更可以培养他们的集体意识,让他们能多为别人考虑,不再以自我为中心。(3)深入学生心理世界,开展心理训练,无论是怎样的学生,教师都不能厌恶他,应该走进他的内心,了解他的想法,如对于偷东西的学生,教师应细心了解这样东西对学生的意义,从而寻找解决的对策,教师还可以在班队活动课或兴趣课开展一些有意义的心理训练。

2、要规范家庭教育,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议等各种形式与家长互通信息,交流经验,不断提高家长的自身素质和教育子女的能力,家长应逐步形成正确的家庭观念,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逐步引导孩子改掉不良习惯,家庭成员也应齐心协力,高度重视孩子的思想,行为现状,真正担负起教育子女的责任。

3、加强社会教育,学校应定时与公、检、法等部门联系,充分发掘各部门的力量,扎扎实实的在学生中开展法制教育,强化学生法制观念,把不良行为杜绝在萌芽状态,也可以组织学生学习刑法和社会治安管理条例等基本法律法规,可以聘请当地派出所的同志来作报告,讲述青少年犯罪情况和犯罪根源。

第三篇:中学生偷窃行为成因及对策浅析

中学生偷窃行为成因及对策浅析

乐二中

李节本

自上期接班以来,我发现本班学生的偷窃行为屡见不鲜:学生李某从同学家里偷得手机一部、现金若干,与同学丁某、薛某分脏;学生叶某从班长书包里偷走班级经费80元;学生王某偷走同学高某伙食费100元……此类事件一而再、再而三的发生,不仅仅给个人、家庭和学校造成恶劣的影响,更易使学生因小偷而成大偷,进而导致学生道德品质和社会风气的恶化。

针对以上情况,本文从本班学生发生偷窃行为的主客观原因和应对措施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并在实践中进行探索,以期抛砖引玉,引导更多的学者、专家探索防范中学生偷窃行为的良策,帮助我们防范于未然。

一.中学生偷窃行为成因

1、主观原因

①逆反心理

即俗话所说“你要我这样,我偏要那样。”学生的自我表现意识较强。当学生感到自己不被老师、同学所重视,或经常受到批评及至不恰当的责骂时,便容易产生此种心理。明知偷窃是不对的,但却以活得轰轰烈烈等借口来为自己开脱。更有极少数学生误以为这样可以让自己获得控制感和安全感。

②妒忌心理

妒忌历来被人称为“心灵的肿瘤”,是对别人幸运的一种烦恼。它的主要特征是将他人的优点视为对个人的威胁,因而感到愤怒。于是,采取贬低、诽谤甚至报复的手段以求心理上的慰藉,中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也会自发地产生这种不良心里情绪。看到别的同学有的在学习上高人一等,有的常常穿名牌服装等等,总希望自己也有让人羡慕的地方,于是走上偷窃的道路,从一元、五元至十无、五十元,越偷越大。

③捉弄心理

有偷窃行为的学生,往往无法体验到自己的做法给别人造成的痛苦和损失,只贪图一时之痛快。因此,出于捉弄别人的心态,会做出一些偷盗的行为。比如我班有位学生将同学的数学课本偷走,丢在学校外的臭水沟里,别的班级也出现过把学生的语文书偷了扔进厕所里等现象。当进一步询问其偷盗的目的时,学生袒露他们的心态:看别人找不到书时难过,着急的样子,觉得很好玩,有一种痛快的感觉。这些学生是为了追求快感而去偷窃,他们非常乐于享受偷窃过程的刺激,看到别人焦头烂额寻找丢失的财物更感到无比的兴奋。

④炫耀心理 中学生爱表现自己,炫耀自己。如学生郑某为充老大,把自家商店里的1200元钱偷出,请同学玩游戏、吃大餐。曾把舅公的瓦片掀掉,潜入室内,偷出金项链变卖;曾到店中偷钱、零食、香烟……看到家人为失窃而心痛,为他的偷窃而伤心时,他却象没事人一样,甚至还沾沾自喜。

⑤攀比心理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进步,生活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学生的零花钱日益增多,买零食、买玩具、上网、打游戏机等现象屡见不鲜。但家庭条件不一样,有些学生条件不怎么样,因而文具比同学少,零食难得吃,游戏用具几乎没有。看到其他同学拥有漂亮的玩具、名牌的衣服和高档的学习用品时,他就会产生攀比心理,但条件不允许,于是或者将同学的东西据为己有,或者想办法弄钱去买,进而就产生了盗窃的想法。也有些学生易受外界诱惑,喜欢到网吧等消费场所玩,但条件缺乏,于是乎,偷窃成了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如学生丁某,因为玩游戏上瘾,偷偷地把妈妈两个月的生活费拿了出来,请同学打台球、上网、玩游戏。

2、客观原因 ①家庭环境的影响

父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父母亲的言行举止对孩子的影响很大。可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家庭条件、学识、观念等各方面的不同,对学生的教育、引导也不一样。有些家长过分溺爱子女,督导乏力;有些则是粗暴教育,认为棍棒之下出孝子;有些家长对子女只养不教或重养轻教;有些家长不关心孩子的思想和心理成长,仅仅关心学习成绩在班里、学校里是否居前。还有家长外出务工、单亲家庭等因素的影响。更有个别家长本身就品行不正,孩子自然有样学样。如邻班就有这么一位家长,儿子偷窃不仅不批评,还跟儿子一起享用儿子偷窃来的财物,并帮助隐瞒事情的真相,这样家庭出来的学生当然很难会以偷盗为耻。

②社会环境的影响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学生接触社会的面越来越大,各种知识、文化激荡、充斥校园,学校难以脱离社会而成为一个真空场。现实生活中,社会上的道德失范随处可见,在不知不觉地影响着在校的学生。如聚众赌博、参与“六合彩”非法赌博活动等现象屡见不鲜。还有互联网、通讯等信息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在为人类进步带来契机的同时,也经常有一些负面的、消极的事物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更有少数同学非常乐于模仿从这些渠道学到的各种奇异行为,当然也包括偷窃的行为。

③学校教育的影响

学校思想教育不力,有的教师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对所谓的问题学生冷眼相看。在这种冷漠态度下生活,问题学生便会产生各种消极心理乃至采取抵制行为,甚至采取偷盗来对抗老师。还有少数教师认为偷窃行为的教育是学生家长的事情,做老师的莫需管闲事,只要学生不发生安全方面的问题就行了。更有以分数定成败的升学率教学,“重智育轻德育”教学模式难以全面引导学生的行为。

二、中学生偷窃行为对策

1、加强与家长的密切沟通

当学生出现偷窃行为时,应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可以采取多种方法,一是登门造访,把孩子的具体情况如实向家长反映,同时了解该生的家庭情况,家庭教育方法,针对其生长环境找出问题的症结,求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二是召开小型家长会,召集有此类行为的个别学生家长,汇报学生表现,了解家教情况,共同探讨教育学生的方法和途径,必要时可共同学习有关家庭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此外还可以电话联系等方法与家长密切沟通。这样做,一来能够双管齐下,共同教育,使学生在心理上感受到一种压力,认识到这种行为是为家庭所不容,为学校所不许,为社会所不齿。同时,也有利于提醒家长注意教子方法,培养孩子完善的人格。平时保管好自己的财物,避免孩子有更多偷窃的机会。

2、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

学生出现偷窃行为,心理负担较重。担心被人发现暴露后又担心教师责骂、同学讽刺。这时候,教师应该察言观色,及时掌握学生的心态,铺以必要的疏导,使其尽快解除心头之虑。可以晓之以理,与其重温《中学生守则》有关内容,讲述诚实为人的道理,强调诚实的可贵,指出偷窃的危害。可以动之以情,用一个个生动的故事打动其心扉,用老师殷切的期望启发其思想。甚至还可以轻描淡写地淡化问题的严重性,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使问题迎刃而解。

①坚持正面教育,拉近师生距离

对于有小偷小摸行为的学生,教师必须客观的对待他,而不能主观的将学生圈定为“小偷”,教师应单独与学生进行交谈,让学生知道偷窃是耻辱,然后了解他偷窃的动机,消除诱因,并告诉他小偷小摸行为被别人知道了会难以得到他人的信任。在我的教学中,曾有学生张某,因为偷窃行为,同学都疏远他,导致他的成绩一落千丈。为了改变他的情况,我积极对他进行引导,首先我非常重视他的存在,让他觉得我心中有他、关心他。与他相遇时,我会经常叫住他,询问他的近况怎么样?其次,我在课余时间经常找他聊天,告诉他一些基本的道德规范。最重要的一点是,如果他有哪一方面有进步,我就及时地进行表扬,让他觉 3 得做坏事的他与大家心目中的形象不符合。通过各方面的努力,张某克服了偷窃的劣习,学习成绩也比原来进步了很多。

②提高师德水平,树立良好典范

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的影响是十分深刻的。为人师表、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以高尚的师德、良好的个性品质来教育、引导学生,发挥教师“典范”作用。为学生树立正确的榜样,做到以德感人,以德服人,以德育人,促进学生提高觉悟,改正缺点。

③开展集体活动,丰富学生生活

丰富多采的集体活动能培养学生自己的兴趣爱好,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生活,并使他们的思想得到教育,情操得到陶冶,习惯得到培养,意志得到磨砺,知识得到丰富,能力得到提高。如针对学生偷窃行为的发生,组织开展“我是社会的好公民”为主题的活动。还可以借助一些有纪念意义的节日,开展团队活动,既让学生找到生活的乐趣,又培养他们的集体意识,丰富学生的生活,同时让他们能多为别人考虑,不再以自我为中心,懂得“小时偷针,大时偷金”的可能性和严重性。

④深入学生心理,开展心理训练

无论是怎样的学生,教师都不能厌恶他,应该走进他的内心,了解他的想法。对于偷东西的学生,教师应细心了解学生偷窃的原因,从而寻找解决的对策。由于社会的进一步复杂化,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也进一步增多,心理素质有待于不断提高。目前,学校教育存在着重智轻德,重学科成绩,轻整体素质培养的现象。学生有许多思想症结,不良习惯被忽视,没有得到及时解决或纠正。因此,建议有条件的学生开设学生心理咨询辅导站,负责解决学生生理及心理上的一些困惑和需要解决,纠正的问题。也可尝试在班级设立班主任信箱,为学生排忧解难。在布置学生写周记时,可以不定期地让学生写写《我的心理话》。《某某,我想对你说》之类的内容,从而了解学生的心思。而对于有偷窃行为的学生,也可以通过心理疏导,找出其养成偷窃习惯的原因,以多方面的案例对学生进行教育,定期与其交谈,及时了解其转化过程,给于必要的指导和鼓励。

3、依托社会资源,共护心理健康长成

可以聘请校外辅导员,让他们在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克服攀比心理,杜绝超前消费。在我班,留守学生俱乐部辅导老师和结对“留守父母”已成为帮助学生克服偷盗行为的主要措施之一。我们还聘请了法制副校长,在学生中扎实开展法制教育的同时,结合学生中存在的一些不良习惯进行了分析点评,指出危害所在,力争把不良行为杜绝在萌芽状态。

偷窃行为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更不是短时间内能改变的,需要我们全面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采取所有手段、办法,完善措施、制度,形成校内外齐抓共管,建立学校、家庭、社会全方位的教育体系,切实解决中学生小偷小摸的行为,培养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接帮人。相信只要学校、家庭及社会的共同关心,努力和重视,中学生的偷窃行为一定能够得到有效的控制,学生将朝着健康的、诚实的心灵之路不断迈进。

第四篇:三年级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与对策

三年级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与对策

孩子进入三年级,通常会有较大变化,作为老师和家长都要掌握这些情况,进行因材施教,才能使孩子健康成长。小学五年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二年级为低段;三年级为中段;

四、五年级为高段。三年级在小学阶段是过渡年级,是孩子跨入中高年级的起始年级,语文、数学等各门学科有了许多新的要求。同时,三年级是孩子学习习惯、学习态度从可塑性强转向逐渐定型的重要过渡阶段。处在这一时期的孩子更需要老师和家长关切的眼神、真诚的鼓励和热情地帮助,只要我们能够正确引导,孩子就会顺利度过这一时期。所以,老师和家长都要更多地关注孩子各方面的情况。

(一)孩子的心理

三年级孩子的心理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个性差别大

三年级的小学生是形成自信心的关键期。他们在接受别人的评价中能发现自身的价值,产生兴奋感、自豪感,对自己充满信心;有的还表现出强烈的自我确定、自我主张,对自己评价偏高,甚至有时“目空一切”,容易导致自负的心理。相反,有的孩子由于成绩不良或某个方面的缺失,受到班级同学的歧视,往往对自己评价过低,对自己失去信心。

2、情绪不稳定

三年级学生由于生活经验不足,他们在陌生、严肃、冲突、恐怖、约束、遭受指责等情况下,容易产生紧张的情绪,自我调节能力比较差,难以释放心理的压力,这样就容易使他们的心情变坏。他们喜欢与伙伴共同游戏、学习,但情绪很不稳定,容易激动、冲动,常为一点小事面红耳赤,而且情绪变化极大,并且表露在外,心情的好坏大多数从脸上一望便知。

3、自控力不强

孩子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得到发展,情绪表现的方式和强度与低年级孩子相比,其适宜性更高,一般较少出现忽哭忽笑的现象。但此时会出现一种强烈要求独立和摆脱成人控制的欲望,因此他们的性格特征中也会表现出明显的独立性。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对外部控制的依赖性逐渐减少,但是内部的自控能力又尚未发展起来,还不能有效地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日常行为。(二)学习方面

这一阶段的一个重要表现是孩子的学习任务与活动范围无论是广度还是深度都比低年级有了显著的变化,学习活动的游戏性特征减少,学习过程的组织性、认知过程的规范性、严谨性更强。三年级课程似乎一下子变得难了,许多事情都要靠自己的努力去解决。

一、二年级的时候,有的孩子比较聪明,不太认真学习也能取得比较好的成绩,然而到了三年级就没有那么简单了,稍有马虎,学习成绩就有可能滑下来。这一年又是两极分化的开始,由于学习内容多了,难度大了,孩子要保持高分,需要花费更多的力气,付出更多的努力,如果马虎的话,成绩很容易大幅下滑。在这一时期,孩子的学习兴趣也开始分化,他们对于不同学科的学习动机出现了差别,学科偏爱开始出现。但是只要家长和老师密切配合抓住这关键的一年,培养孩子养成踏实、勤奋的学习态度,一般成绩不会下滑,而且这一年保持了良好成绩的话,小学阶段以后几年的学习会变得更加顺利。在教育孩子中要掌握技巧,常夸孩子。别怕夸孩子他会骄傲,如果他没达到第一怎么会骄傲呢,他只会不断进步。我们一定要记住:教育孩子的时候要用拇指别用食指。表扬和鼓励也要注意方式,应该多精神的、少物质的,尽量不要用钱去贿赂孩子。

(三)交往方面

三年级的学生与同伴的友谊进入了一个双向帮助阶段,随着交往能力的提高,同学之中开始出现关系较好的、比较稳定的好朋友,但是还不能共患难。他们的择友标准也在发生着变化,往往把学习的好坏当作衡量人的能力的标志。

一、二年级的时候,孩子在外面见到什么事或者自己做了什么事回家都要讲给大人听,大人不听还不高兴,但是到了三年级情况就发生了变化,一部分学生不愿意把在外面发生的事讲述给家长,有时自己经历的事也不告诉家长,显示出独立的个性。并且此时父母对他们的要求也从“听话”标准上升到“学习好,能力强”的标准,而对他们的照料和关注则比以前要减少许多,因此父子、母女之间的沟通通常被忽视,矛盾与代沟开始出现。有的家长说,我的事多得不得了,哪有时间去问孩子的学习,哪里顾得上孩子的教育。心理学家对几千例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与父母在一起时间多的孩子,在学业成绩、能力素质和品德发展等各个方面的发展明显优于与父母在一起时间少的孩子。

(四)孩子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

从儿童期到少年期的转变,一方面是孩子心理发展的重要大发展,但也使这个时期的孩子带来很多转变期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1)逆反

逆反是坚持一种与他人愿望、意见相违背的心理状态。逆反心理实际上是个体独立性发展的一种表现。小学三年级的孩子虽然其认知能力有所发展,但总体水平还比较低,他们常会支持一些表面的事实或依据坚持自己的想法或行为是正确的,还会由于晕轮效应,认为某一个老师或家长不管做什么都是不对的,是与自己过不去,因而采取反其道而行的态度,与家长、老师和学校唱反调。也有的三年级孩子希望家长老师把他们当大孩子看,当这种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也能产生逆反心理。当孩子逆反心理得不到及时矫正时,可能发展成为逆反习惯,即不假思索地与别人唱反调。(2)意志薄弱

小学三年级是意志发展的关键期。由于这个阶段学习活动的巨大变化,不少学生的学习方式不能适应新的学习任务的要求,使他们在学习中碰到许多困难,影响他们的学习效果。如果这些困难产生累积效应,孩子便会受到严重的心理创伤,他们会偏向于悲观地评价自己的能力,降低对自己的期望,产生畏难情绪。当这种情绪泛化时,孩子的意志力就受到影响,孩子在从事各种活动时,遇到困难时倾向于放弃完成任务。研究表明,个体的意志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呈正相关,即解决问题能力高的个体,意志力也高,而解决问题能力低的个体,其意志力水平也比较低。(3)厌学

厌学可以说是可能贯穿于整个学龄期的心理问题。在三年级阶段,除了那些以前积存下来的厌学心理以外,学生出现厌学心理可能还基于一个重要的原因,即由于失落感而产生的厌学心理。许多学生在低年级阶段的学习成绩一直保持比较优秀的状态,但到了三年级以后,由于学习内容的增多和学习难度的增大,他们的学业分数低了下来,很难再看到那可爱的红勾勾和令人自豪的100分了,这种状况使自尊心很强的学生比一般的学生更沮丧,产生强烈的失落感,对学习失去信心,从而引发厌学情绪,一旦遇到某些事件,便产生厌学、甚至是逃学行为。(4)多动症

有调查发现,儿童多动症、不良习惯和品性障碍在小学三年级表现最突出。

(五)心理发展辅导措施

三年级心理发展辅导的重点在于帮助队员克服转变阶段所带来的不适应,这种不适应既包括认知能力发展方面,也包括个性社会化方面。要指导孩子正确地评价和适应中年级的学习生活,体验克服困难的快乐,学习倾听和理解,学习合作与交流,提高注意力。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正确认识和评价学习环境

许多孩子都感觉到学习内容的增多,但对于中年级的学习内容并没有形成一个完全、系统的认知,在学习过程中显得被动应对,由此带来较大心理负担,影响着学业成就。通过比较差异来使队员认识新学习环境的特点,了解中年级阶段学习的任务、学习内容以及学习过程的特点,使孩子以平和的心态对待可能出现的学习绩效波动,避免出现焦虑情绪;通过寻找相同点来寻找学习活动的承继性,使队员能稳定情绪,扬长避短,避免因无所适从而出现焦虑情绪。其次,要鼓励和指导孩子探索适合中年级学习特点的新的更有效的方法,改进以前一些不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2)加强心理技能训练,培养意志

如前所述,小学三年级是学生意志品质培养的关键期。因此,意志品质培养成为这个阶段心理发展辅导的重要内容之一,孩子一旦具有较好的意志品质,就有利于帮助他们克服中年级阶段面临的各种困难,而且可以能使队员提高自己的注意控制水平,减少多动症的发生。意志品质的培养并不是盲目简单地训练。事实上,衡量一个人的意志是否坚强,不是看他行动的早晚,而是看他在该行动的时候能否果断地按事先制定的计划行动。因此,意志的培养不是简单地“挑战极限”、“与自己过不去”,而是包含着一系列的心理技能训练。这些技能包括制定合适目标的技能、行动调整技能和克服困难的技能。(3)训练孩子倾听与理解的习惯与能力

倾听与理解是成功人际交往的重要条件。这种训练对于三年级的孩子而言意义十分重大,这个阶段孩子的面临着更多的信息刺激,通过倾听与理解,提高队员的认知能力,另一方面,这个阶段孩子希望人们认为他们是小大人,并急于证明自己的成长,因此,敢于尝试,喜欢通过各种表现来显示自己,男生经常打架、女生爱争执都是这种心理的外在表现。通过倾听与理解的训练,有利于帮助孩子克制盲目冲动,使心智走向成熟。

倾听是一种重要的获取信息的技术,对孩子进行倾听训练,首先要孩子学会尊重说话者,别人的话没说完不能打断。其次要学会多听少讲,要关注说话者的内容,不要将谈话的话题转向自己喜欢的内容然后抢着发言。再次,要学会引导别人的话题,把话题引向说话者感兴趣,有话可说的方面,例如,在交谈过程中,学会使用复述、征询、疑问等技术,使谈话内容深入下去。一次成功的谈话,往往不是自己说了多少,提供了什么信息,而是自己通过交谈获得了什么信息。善于交谈的人,不是那些夸夸其谈的人,而是那些能引导话题,使谈话得以热烈进行的人。倾听效果与理解技术有着密切的联系。仅学习倾听技术而不学习理解技术也无法使孩子通过交流扩大见识,了解事物。如果说倾听可以使孩子能获得更多的信息刺激的话,那么理解就是使得孩子能理解这些刺激信息的意义,仅有信息刺激而不理解信息意义就如同我们平时所说的“水过鸭背”一样没有意义。理解训练首先要使孩子学会归纳,总结说话者的主要意思。其次,要使孩子学会向说话者征询。例如,养成询问对方“您的意思是……对吗”,“您是说……我理解对吗?”等的习惯。再次,要使孩子学会通过关联方法获得有关内容的更多信息。与谈话内容关联的信息很多,如事件发生的原因、事件后续发展可能、谈话者的体验等。如果谈论的是一般的信息,则可进一步与谈话者交流其观点、态度,对不同意见的看法等等。通过理解技术的训练,使孩子通过交谈获得有关交谈对象的完整的信息。(4)训练孩子合作行动的能力

合作行动是人类的基本生存方式,但合作的方式、效果却是中国学生的弱项。

首先,要培养孩子组队的能力。

其次,要培养孩子任务分析与行动分工的能力。

再次,要培养孩子的合作行动技能。

最后,培养孩子的交流、评价技能。

小学三年级语文新课程标准?

(一)识字与写字

1.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其中2000个左右会写。

3.会使用字典、词典,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

4.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

(二)阅读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5.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6.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

7.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8.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

9.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

10.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三)习作

1.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

2.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3.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4.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书面交际。

5.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6.根据表达的需要,使用冒号、引号。

7.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

8.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

(四)口语交际

1.能用普通话与人交谈。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领会要点,并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对方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

2.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

3.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4.能具体主动地讲述故事,努力用语言打动他人。

(五)综合性学习

1.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有目的地搜集资料,共同讨论。

2.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书面与口头结合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3.能在老师的指导下组织有趣味的语文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

4.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中,尝试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简单问题。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

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了解祖国壮丽的山河、富饶的物产,培养热爱祖国、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厚博大,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学习革命领袖、科学家的优秀品质;受到关爱他人、助人为乐的思想品德教育;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启迪学生的思想,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善于思考的能力。

2.认识200个字,会写300个字。累计认识2000个字,会写1300个字。

3.会使用字典,学习使用词典,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开始练习用钢笔书写正楷字、用毛笔描红。

4.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继续学习默读,学习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6.学习联系上下文,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词句的意思;初步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

7.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初步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8.开始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9.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背诵优秀诗文10篇(段)。练习复述课文。

10.初步培养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万字。

11.开始练习习作。不拘形式地写出见闻、感受和想象。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12.讲述故事努力做到具体生动,用语言打动他人;讲述见闻努力做到清楚明白,能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13.结合语文学习,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书面与口头结合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第五篇:小学生惧怕作文心理分析与对策(范文模版)

小学生惧怕作文心理分析与对策

吴大平

安徽师范大学2012级小学教育(本)学号:120207141006 摘要:提高小学生作文水平是一项综合工程,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对于农村小学教学来说,作文教学成了语文教师的一大难题,习作成了学生望而生畏的科目。目前,小学生作文时最头疼的是没有东西可写。因此,完成的大多是僵硬、呆板、空洞的作文。要帮助学生提高作文水平,教师应抓住小学生正处于学习阅读与写作的起始阶段这一最佳时机,精心指导 ,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并逐步养成良好的终身阅读习惯。要想提高小学生作文水平,必须先分析小学生作文难的原因,分析成因,然后解决, 从而提高小学生作文水平。

关键词: 小学生 惧怕心理的内涵与分析 提高作文水平

一、小学生惧怕作文心理的分析

目前大部分的小学生,一谈到作文,总觉得难,写不出来。其实,在这种“作文难写”的感叹背后还藏着另一种深层次的心理。这种惧怕作文心理,正严重影响着作文教学的质量和小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

小学生由于对作文没有一个正确、全面的认识,所以总会先入为主地认为作文是一件只有作家才能胜任的事情。他们形成这种错误认识是由于受到了一些消极信息的影响。儿童才开始学习写作,老师、家长就有意无意之间把“作文难写”的信息传递给了他们,使之精神上有负重感。这种难以承受的重负无疑会使他们觉得写作文是一件比登天还要难的事情。而这最大的难处,便莫过于“无话可说”了。因难而怕,愈怕愈难,这样就形成了恶性循环。

小学生的自尊心是比较强烈的,他们总是渴望从老师和家长以及同学那得到更多的表扬与赞同 ,但在现实中由于种种原因,他们非但不能把作文写好,反而在作文上一而再,再而三地受挫。根据心理学的有关理论,连续多次的挫折会使小学生形成一种习得性无力感。它使小学生对作文失去兴趣乃至感到惧怕,对提高自身写作水平感到无能为力,甚至自暴自弃,有很大的消极作用。

小学生不但是一个正常的个体,而且是一个身心发展还不够成熟的个体,不仅拥 1 有自己的隐私和秘密,而且还很重视。在他们看来,作文是一项非常有可能使自己的“心理安全”受到威胁的“危险作业”。为了不让自身的“心理安全”受到威胁,他们在实际写作中就会常常“犹抱琵琶半遮面”,不但不愿意把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和盘托出,反而还要尽量想方设法、生搬硬套说假话,表虚意,写“假”作文,因为他们惧怕别人通过文字的阅读而窥视他们的内心世界。这正是与“写真情,抒真意”的作文要求相冲突的。

综上所述,作文就像一个凶恶的敌人一样阻拦在小学生的面前,这确实无法不使“手无寸铁”的小学生们感到惧怕。因此,他们惧怕作文,讨厌作文,憎恨作文,也幻想能逃避作文,就像幻想能从恐怖的敌人手里逃生一样。

二、小学生惧怕作文心理的成因分析

(一)小学生自身的认识和知识水平不高制约其作文水平

1.对作文的认识不足。小学生对作文概念的认识不够清晰、正确和科学,是存在着误区的。这种认识上的误区最大的表现就在于他们常常把作文与创作等同起来了。创作是作家、文学家的事情,而作文则是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做到的事情。把作文与创作等同起来,无疑要求我们每一个人都要成为作家、文学家了。这显然是不可能的。而正因为这样,使得小学生在一开始学习写作的时候就有了这种心理上的沉重负担,阻碍了他们的进步。

2.基础知识不扎实制约小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小学生的基础知识不扎实是造成其作文成绩不理想的原因之一。对于此,我在进行几年的教学中就有深刻的体会。一些小学生的作文不但常常因为不会写字而留空,而且还经常写错字、别字,使基本的意思都得不到完整、通顺的表达。这些错误都可以归因于小学生的基础知识不扎实。俗话说得好,万丈高楼从地起。要写作文,就得先会写字,而一旦学生的基础知识不扎实,纵有千言万语也无法表达出来了。

(二)学校教育存在的问题

1.不合理的课程设置与安排影响小学生兴趣。当前的小学教育普遍存在着课程设置不合理的现象。在应试教育的作用下,课程安排也向必考的重点科目看齐,如语文、数学和英语这些重点科目,它们的课时量常常是其他的美术、音乐、劳动等非必考科目的数倍。小学生长时间地学习同样科目,容易造成脑疲劳,降低学习效率和学习热情,乃至学习兴趣的失去。同时,单调的学习科目,也不利于增长小学生的见识。知 识面的狭窄,生活体验不够丰富,往往是造成其作文时“无话可说”的原因。

2.教师的作文指导方式单调、古板,影响小学生作文水平。教师的作文指导方式单调、古板是小学生惧怕作文心理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一些教师由于缺乏教育学、心理学等理论的学习,自身的教学方式方法缺乏科学的指导,在作文指导中空洞地传授作文理论知识,机械地重复着命题、审题、作文、批改等步骤。教师的指导方式单调、古板,一成不变,作文训练方式单一,不符合小学生的学习规律,不但不能引起学生对作文的兴趣,反而会削减学生对作文的热情,增加小学生对作文的厌倦情绪和恐惧感,进而影响其作文成绩的提高。

3.作业和考试中的一些不合理要求或造成作文不理想。(如:作文命题常脱离生活,脱离实际等)

二、克服小学生惧怕作文心理的对策

(一)正确理解作文概念, 加强基础知识学习1.正确认识写作学习的目的

语文教师应该正确理解作文的内涵,掌握写作学习与教学的有关理论,特别要理解语文写作学习的心理特点,并把这些有关写作学习的理论知识教授给小学生,帮助他们正确理解作文的内涵,树立正确的作文观。这样能使他们懂得并形成这样一个观念:其实写作文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就是用笔把自己想说的,要说的话写下来就行了。这样一来,小学生就会认为作文是一样很普通的作业,并非像之前所想象的那样困难。因此他们对作文的恐惧感也就会慢慢地消失。要彻底走出这种认识上的误区,关键的一点就是要明确作文教学的目的。韦志成指出:“积作文教学的经验于一点,必须以指导学生正确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为根本目的。”只要教师们真正以帮助学生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为作文教学的目的,使他们愿意去说,去写,尽管写得不好,但只要不怕写,肯写和多写,进步就会有可能,作文成绩就可能得到提高。在这样的基础上,语文教师对其辅以专门、科学与合理的作文训练,使他们掌握一些作文的方法和技巧,他们的作文水平肯定能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提高。2.加强基础知识学习, 练好基本功

正确理解作文概念是为了使小学生们从心理上改变对作文高高在上的这种错误认识。重新认识和接受作文,这是克服惧怕作文心理的第一步。而要达到提高作文水平的目的,则仍需要加强小学生的基础知识学习,使其掌握基本的写作知识,这是写 好作文的基础。例如,加强小学生对字、词、句、段、篇的学习与训练,能促进小学生进行广泛的阅读和积累;让小学生知道并理解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诗歌和散文等多种文学体裁的区别和联系,能帮助他们更好地学会如何运用这些文学体裁进行写作;让小学生们懂得在写作中适当运用顺叙、倒叙、插叙、细节描写、欲扬先抑等表达方式及技巧,能使他们的作文锦上添花,更上一层楼。

(二)消除学校不合理因素, 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1.科学设置课程, 科学设置课程

现阶段小学中课程设置不合理的现象,归根结底是由于应试教育而造成的。因此,只有用素质教育取代应试教育,才能从根本上实现课程科学设置和知识结构优化,从而改变小学生知识面狭窄的现象,为其写作学习积累广泛素材。科学设置课程,要依据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根据各学校的实际师资力量和教学规律进行合理安排,保证小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得到优化和平衡发展。通过这样来实现小学生学习热情与兴趣的有效增强和见识的不断增长。此外,还应该结合本校的实际,开发校本课程资源,让小学生学会关注身边熟悉的事情,广泛积累生活素材,厚积薄发。

2.开展多种形式的作文, 增强学生写作兴趣

小学生好奇心强、爱表现,形式多样的习作活动能调动学生的习作兴趣。如开展课前读报活动,让学生到讲台宣读自己的优秀习作,或宣读作文书上看到的好文章、好片断等,使每个学生都有参与表现的机会。为了表现自己,在课外时间他们就会趣味盎然地寻找或写自己满意的习作。又如开展作文竞赛活动,竞赛是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有效手段。心理学家研究表明,由于竞赛中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增长,因而多数人在比赛的情况下学习和工作,一般比没有竞赛的情况下好得多。小学生喜欢表现自己,争强好胜心强,开展竞赛活动,给他们更多的参与和表现机会。这样不但可以调节以往习作形式的氛围,激发学生“我要写”的兴趣,还能大面积地提高习作的质量。

(三)营造氛围,激发兴趣, 让学生想写

一位名人曾说过:“应该打开窗户,让沸腾的社会生活,奇异的自然现象映入小学生脑海。”俗话说得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小学生作文,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就是要言之有物,所以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是小学生写作的重要条件之一。

清代有位教育家说过:“教子千年,莫如奖子一长。”在写作过程中应适当地激励 4 学生,变压力为动力。(口语交际能力是学生写作的基础,说为写打好基础,水到渠成,写起作文来也就下笔如有神。)婴儿是从牙牙学语才到后来会说话的。教学作文中也可尝试一下先说后写。例如在看图作文中,我就让学生看图后思考再说,不同的学生看同一幅图画就有不同的观点。学生的思维空间打开了,写作起来就得心应手,也就有话可写了。

成功感是一种积极的情感,它能满足学生自我实现价值的高层次需要,激励学生写好作文。如果一个人做事总是没有一点成功的体验,再坚强的人难免也会丧失信心,何况是小学生。教师要想办法,积极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例如:在班级设置一个作文角,粘贴一些不同层次学生的作品;编一本班级作文集,让每个学生都有作文入选,都能品尝一下“发表”作品的喜悦;按作文能力分组进行竞赛,让更多的学生都有获奖的机会;搞一些单项或片断的作文练习,让较差的学生也有更多的可能获得成功„„

(四)写作应源于生活

1.作文讲求真实

作文讲求真实,表达真实情感,不说假话空话,这是与小学生养成认真观察,独立思考,诚实习作的好习惯分不开的。多看多想,即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周围的世界,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周围的世界。“艺术源于生活”,学生习作也源于生活,让他们多观察,才能写出真话,写出实话;让他们用心体验,才能写得出真心话,表达出真情实感。

2.作文教学应从培养学生能力入手,使之喜欢作文,主动练笔

作文教学应从培养学生的能力入手,结合小学生的写作实际状况,从而丰富他们的生活,提高他们的认识能力,扩展作文内容等方面,解决“作文难”的难题,使学生喜欢作文,主动练笔.开拓写作的材路。

(五)采取读写结合的方式

1.课内加强读写结合

多写多练,即平时多练笔,培养学生养成写作文的良好习惯,让他们把平时积累的东西及时的记录下来。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著名教育家徐特立也曾说过“不动笔墨不读书”。因此,我们一定要培养孩子“阅读”与“写作”的良好习惯。具体做法就是,一要让孩子在读书时学会读读划划,把不懂的地方划出来,查字典、5 查资料、问家长或问老师;把好词好句划出来,反复多读几遍,再抄写在“阅读笔记上”。二是对于好的文章段落,在仔细品味之后,让孩子进行仿写训练,并学会用上好的词句。

2.加强语文朗读训练

加强语文朗读训练,朗读是理解文章的最好方法,也是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常言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其中道出一个深刻的道理:文章源于积累。只有语言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才可能文思如泉涌、笔下生花。否则纵有思绪万千,笔下也难有片言只语。古代的一些文人学士,如韩愈、苏东坡„„他们压根就没有学过语法修辞、逻辑,便能写出千古流传的好文章,其奥妙在于他们熟读乃至背诵过大量的优秀的作品,形成了敏锐的语感。所以语言的积累,语感的形成,有赖于多读多背。实践证明,运用语言文字,写作能力的形成,也需要多读多背。课内多读,课外也需要多读多背。在教学中,必须加强朗读训练。要法语正确的朗读好词、句、篇,读时做到眼到、口到、心到,还要适当增加背诵的量。通过读、背使学生把课本的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储备起来,提起笔就不会难了。

3.多读课外书籍

多读课外书籍,就是阅读大量优秀习作和文学作品,开阔视野,加强文化修养。要使学生作文时有话可说,有物可写,必须注意积累写作材料,提倡多阅读文章。老师要给学生创造阅读的条件,可以设立班级“小小图书馆”,让每个同学拿出自己的图书和同学们共享。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但仅仅靠多读是不够的,“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说:“学以为耕,文以为获。”这是说阅读是写作的先导,没有读的“耕耘”,就没有写的“收获”。因此强调学生对所读之书还要进行熟读精思,融会贯通,积累材料,让它成为自己写作的活水源头,学会联系,并运用到作文中去。作文时,内容才会相应而生,如泉之涌,滔滔不绝。

(六)注意作文的评价方式方法

教师的评价对学生十分重要。习作评语是教师与学生交流的平台,它起着评价、导向、指点、教育的作用。教师在习作评语中要用“爱”来滋润学生的心,既真诚地指出学生习作中的问题,又保护学生的习作热情,诱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学生习作中难免存在许多毛病,老师要从文中寻找一些可褒奖的地方加以肯定,树立他们的自信心,面对毛病处采用委婉的口气,带有鼓励性、启发性地指出。这样,使学生既体验 6 成功的喜悦,又从老师亲切的批语中恍然大悟,进而修改完善自己的习作。在反复的跌倒爬起、跌倒又爬起的训练历程中,学生感到有老师这位可信赖的“大朋友”的亲切关怀,逐渐克服了对作文的恐惧感,在内心深处真正喜欢上习作,在每次习作训练来临时,都兴致勃勃,跃跃欲试。同时,要对优秀作文组织大家共同评议,说出好在哪里,有哪些不足,提高认识水平,使他们心中憋着一股劲,产生写作欲望。苏霍姆林斯基曾在《给老师的建议》中指出:“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学习的欲望。”如果学生能品尝到作文成功的喜悦,他就能得到精神上的满足,也会产生对下一次成功的期待。为此,可以展开作文竞赛,发表学生习作,优秀习作巡回展等活动,给学生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在评价作文时,应用放大镜寻找学生的闪光点,不要放过一字、一词、一句的肯定机会,真诚而不吝啬地激励学生,让赏识给学生送去快乐,滋生兴趣,增强自信,通过尊重,关心、激励,让学生人人都能享受、体验成功,并能在各自的起点上得到潜能的发挥,个性的张扬,人人都能快乐而充满自信地投入到写作中去。评价得当,能激励学生敢于作文、乐于作文,因而对学生的文章评价不能千篇一律,也不能一棒打死。应根据不同水平的学生给予不同要求的评价,对基础好的学生要有较高的要求。基础差的哪怕是用了一个好词、一个佳句也应该及时表扬。(记得有一次,我发现一个平时作文很差的学生在文章中准确地用了一个表示时间过得很快的词“刹那间”,于是我在批语中这样写道:今后能多看点书,认真作好记录,教师相信你的作文会更上一层楼!)这样做,能让一些差生得到鼓励,看到希望。

总之,我们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正视学生的现状,把握学生的心理,遵循规则,教学相长,用我们的教育智慧将教育的细节演绎得精彩绝伦。相信经过我们的不懈努力,学生的语文学习将绽放出灿烂的花朵,学生的人生之路将流淌出优美的旋律。

参考文献:

[1] 汪

潮.提升小学作文教学的品质.教学月刊.2003年11期

[2] 叶圣陶.作文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

[3] 赵福祺.语文教学实施指南[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4] 李菀.作文教学与教法[M].时代出版社.2005年 [5] 语文课程标准解读.人民教育出版社[M].2011年

[6] 熊开明.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 字 数:约6300字 联系电话:*** E—mail:30635174@qq.com 通讯地址:当涂县新丰中心学校

下载小学生偷窃行为的心理浅析与对策11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学生偷窃行为的心理浅析与对策11.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三年级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与对策

    三年级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与对策 孩子进入三年级,通常会有较大变化,作为老师和家长都要掌握这些情况,进行因材施教,才能使孩子健康成长。小学五年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一、二年级......

    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对策

    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对策一、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一)入学适应问题儿童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有一个逐渐适应校园生活新环境的问题。对小学一年级的新生来说,从校园的自然环境到教......

    小学生心理问题的案例分析与对策

    小学生心理问题的案例分析与对策 坪环学校 庄丽娜 小学时期是人的行为、性格和智力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由于身心变化比较快,加之文化知识及社会经验的不足,小学生......

    小学生学习心理现状调查及其对策

    小学生学习心理现状调查及其对策 李小英 一、问题的提出 学习是小学生的主要活动。通过学习,不仅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和发展能力,还能形成良好的道......

    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合集]

    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大量事实表明,小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许多问题,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 一、......

    五年级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及对策

    五年级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及对策了解小学五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学习心理以及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目标。对家长和教师有很大的参考价值和帮助。对解决教师在教育中的一些困惑......

    小学生厌学心理案例分析和对策

    小学生厌学心理案例分析和对策 塘溪镇上城小学 胡永菊 “人之初,本爱学。” 人从呱呱坠地后,他就不断模仿大人的表情、声音、动作,因此他学会了说话,学会了走路,学会了吃饭„„......

    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解决对策

    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解决对策 今天我把参加心理健康培训学到的知识和自己的一点心得体会向大家做个汇报。各位老师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都有自已的实践经验和独特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