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心理

时间:2019-05-13 03:15:2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学生心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学生心理》。

第一篇:小学生心理

小学生心理学

1.2.3.4.心理的本质:心理是脑的功能,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科学心理学:1879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科学儿童心理学:1882年德国心理学家普莱尔出版了第一本系统科学的著作《儿童心理》 弗洛伊德理论:

人格构成:本我、自我、超我。

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生殖期。

5.皮亚杰理论:

(1)对儿童发展阶段的划分: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这一阶段,只有动作的智慧,没有表象与运算的智慧。

2.前运算阶段(2~7):具有 相对的具体性,不可逆性,自我中心(三座山实验),刻板性(液体守恒实验)

3.具体运算阶段(7~12岁):思维具有可逆性,能够完成守恒人物;掌握了类包含的概念;能够完成序列化的问题:思维的去自我中心;掌握了群体的概念。4.形式运算阶段(11~15):能够抽象的思维,假设和检验假设。

(2)发生认识论:实质是关于认识如何起源的理论;特点是用发生学的观点、方法来

研究认识,强调认识个体心理起源、历史发展;基本观点是认识总是处于不断演化之中,因而不能静止地看待认识论问题;“相互作用论”:发展是内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在这种相互作用中心里不断产生量和质的变化;发展的本质是对环境的适应,是主体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应。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通过同化、顺应、平衡的过程,认识逐渐形成。认知结构基本单位是图示。

(3)道德品质发展的理论:

1.对偶故事法

2.品德发展三阶段

第一阶段:前道德阶段。此阶段大约出现在4-5岁以前。处于前运算阶段的儿童的思维是以自我中心的,其行为直接接受行为结果支配。因此,这个阶段的儿童还不能对行为作出一定的判断。

第二阶段:他律道德阶段。此阶段大约出现在4、5至8、9之间,以学前儿童居多数。此阶段的儿童对道德的看法是遵守规范,只重视行为后果,而不考虑行为意向,称之为道德现实主义。

第三阶段:自律道德阶段。自律道德始于9、10岁以后,大约相当于小学中学级。此阶段儿童,思维开始摆脱自我中心,不再盲目服从权威,认为自己和他人是平等的。他们开始认识到道德规范的相对性,认为规则不是绝对的,可以与他人相互尊重和合作共同决定或修改规则。开始依据自己的内在标准进行道德判断。

6.维果茨基理论:

(1)两种心理机能:1.生物进化结果的低级心理机能2.历史发展的结果,以精神生产工具为中介而形成的高级心理机能。

(2)心理活动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标志

<1>心理活动的随意机能<2>心理活动的抽象概括机能<3>形成以符号或词为中介的高级心理结构<4>心理活动的个性化

最近发展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现有水平,一是将要达到的水平,两者之间即最近发展区。

7.乔姆斯基理论:

先天语言生成说也称作转换生成说,儿童语言发展的决定因素不是经验学习而是大脑的机能,儿童有一种受遗传因素决定的先天语言获得装置LAD,转化过程通过LAD实现。

LED包括—>普遍语法——语言环境——个别语法

8.儿童发展研究的一般方法:(主要有观察法和实验法)

(1)观察法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儿童的行为表现进行系统的观察、考察以获取研究

资料的方法。根据研究时间的长短可分为长期观察和定期观察,根据研究内容可

分为全面观察和重点观察;观察法是一种专门的技术,需要事先有基本的了解,目的明确,是被观察者尽量自然,做到客观精确,多做记录以便分析整理。

(2)实验法是根据研究目的,改变或控制某些条件以引起个体某种心理活动的变化,从而揭示出特定条件与这种心理活动之间的关系。在心理学研究中科学性最强,从本质上讲,它也是一种有控制的观察。常用的实验室法有自然实验、教育心理

实验、实验室实验。实验法的特点是:对实验情景、条件进行严格控制,实验结

果量化、记录准确客观,使用大量的实验仪器,随机抽样、随机安排。

此外还有谈话法、问卷法、作品分析法。

9.发展:是指个体身心整体的连续变化过程,包括向前推进和消亡衰退的变化。

10.毕生发展观:核心是人的一生是不断发展的。特点:个体发展是整个生命发展的过程;

个体的发展是多方面、多层次的;个体的发展是有多种因素共同决定的;生物和文化共同进化的结构构成了毕生发展的总体框架;发展是带有补偿的选择性最优化的结果。

11.“关键期 ”: 个体成长过程中,其行为、习惯形成的最合适的时期。2~3岁是幼儿

学习口头语言的关键年龄,4~5岁是开始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时期.12.遗传与环境对心理发展影响的假说:

(1)绝对决定论:遗传决定论,高尔顿;环境决定论,华生。

(2)共同决定论:辐射论---斯腾;成熟论---盖塞尔。

(3)相互作用论:皮亚杰、瓦龙、维列鲁学派。二者相互依存、转化、渗透。

1.遗传的作用及其作用大小离不开环境因素;2.遗传与环境对心理发展的作用是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3.遗传与环境对心理发展的作用是动态的,并非一成不变的。

遗传是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基础和前提条件,环境为儿童的心理发展提供了重要现实条件,社会生产方式在儿童心理发展中起着根本性的决定作用,教育在儿童心理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个体需要为儿童的心理发展提供了动力。

社会环境对儿童发展的影响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使心理发展的可能性变为现实;二是决定着心理发展的方向,速度与水平。

13.始动调节:在儿童刚开始学习或活动时,大脑皮层的工作能力较低,以后逐渐提高,这

种起动性现象成为始动调节。

14.注意的功能:

(1)选择者:选择性注意,对信息进行筛选,是否值得注意或可以忽略。

(2)放大器:选中的信息成为焦点更易于处理,未选中的信息被弱化。

(3)指南针:注意引导认知的方向。

(4)分配者:认知资源有限而任务很多,分配使得各任务相互配合共享资源。

15.有意注意、无意注意、有意后注意:

区别:有意注意也叫随意注意,是有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其意识程度比较强。无意注意也叫不随意注意,是事先没有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其意识程度比较弱,不像有意注意可能由间接兴趣引起,它一般在刺激物的直接影响下产生。联系:二者虽然存在区别,但任何一项活动的完成都需要二者的共同参与。并且二者可相互转化,从有意注意转化来的无意注意叫做有意后注意,它的意识程度降低,不需要太多意志努力,但仍有预定目的,是自觉的注意,也是高级的注意形式。

三种注意之间的关系:紧密联系、协同作用。

16.注意的起伏:视觉和听觉出现一会增强一会减弱的现象。

17.注意的品质:稳定性、广度、分配、转移。

分配: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

转移:注意的中心根据心得任务,主动从一个对象或活动转移到另一个上。

18.感觉、知觉的关系:

联系:(1)感、知觉同属于认识的初级阶段,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直接反映。

(2)感觉是知觉的基础,是知觉的有机组成部分:知觉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是

感觉的有机综合。

区别:(1)感觉是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对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2)感觉是单一分析器活动的结果,知觉是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的结果。

(3)感觉是天生的反应,知觉是后天学习的结果。

19.感觉阈限:只能引起感觉的持续一定时间的刺激量或刺激强度。

绝对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差别阈限: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别量。

19.记忆的基本过程:识记、保持、再现、回忆。

20.小学儿童记忆的发展特点:

(1)在量方面:记忆广度,记忆容量发展,7-9岁是儿童迅速发展时期;

记忆保持时间,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且与兴趣有关。

(2)在质方面:态度,有意识记、有意重现逐渐占主导地位;

方法,意义的、理解的识记逐渐占主导地位;

内容,词的、抽象的记忆也在迅速发展着。

(3)记忆策略:复述策略,对信息不断重复帮助准确牢固记忆信息;

组织策略,根据记忆材料进行分类、组织;

精加工策略,在难归类的材料建立联系,赋予意义,便于提取。

21.思维:人脑借助于言语、动作、表象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22.再造想象、创造想象的关系:

区别:再造想象:(1)具有再造性,是根据词语、符号的描述、示意在头脑中形成与之

适应的新形象的过程;

(2)再造出的形象是已存在的;

(3)在一般性活动中的作用较大。

创造想象:(1)具有创造性,是不根据现有的描述而独立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包括幻想;

(2)创造出的形象是前所未有的;

(3)在创造性活动中作用较大。

联系:(1)都是根据已有表象构造新形象;

(2)想象中的事物是以前没有直接感知过的;

(3)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发展;

(4)互有成分。

23.机械模仿说:阿尔波特;选择性模仿说:怀特赫斯特;学习----强化说:斯金纳;自然成熟说:勒纳伯格;社会相互作用论:布纳、贝茨。

24.言语的分类;口头言语、书面言语、内部言语。

25.内部言语的特点:语音的隐蔽性;与思维的相关性;片段性和简略性。

26.斯皮尔曼关于智力的二因素论:一般因素g,特殊因素s。

27.吉尔福德在三维结构模型中,将智力分为内容、操作、产物三个维度。

28.学习动机:推动学生积极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唤醒、指向功能)

29.学习兴趣:是求职的需要,渴望通过学习活动去认识事物的心理倾向。(直接、间接)

30.情感的种类:

按状态,(1)激情(强烈的、爆发式、短暂的,由外界强烈刺激引起);

(2)心境(微弱、平静、持久的,与个人感受有关);

(3)应激(突然出现紧张情况时产生的,积极或消极)。

按社会性内容,(1)道德感(言行是否符合道德标准的体验);

(2)理智感(对知识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的体验);

(3)美感(根据审美标准进行评价的体验)。

31.意志:人自觉地确定目的,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行动,克服各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32.小学儿童意志的发展特点;

(1)由简单发展到复杂,由软弱发展到坚强;

(2)调节作用的控制源变化---由外部控制为主逐渐转为由内部控制为主;

(3)品质发展特点:自觉性、果断性、坚持性、自制性。

33.认知、意志、情感的关系:

(1)意志的产生是以认识过程为基础的:意志行动的目的本身就是认识活动的结果;

实现预期目的所需要的有关计划、方法是人是活动的结果;个体在意志行动中

能克服困难是认识活动参与的结果。

(2)意志也给认识过程以巨大影响:克服困难需要意志;认识世界需要意志。

(1)情绪、情感可以成为意志的动力,也可以成为阻力;(2)意志对情绪、情感起

到控制作用。

总之,认识过程引起情绪、情感和确立行动目标的基础;情绪、情感对认识活动与意志行动起推动或阻碍作用;意志品质又能对它们巨大影响。(因此密切联系、相互渗透)

34.个性: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综合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括了一人区别

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35.个性的结构: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

36.社会性: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与社会存在相适应的一切特征和典型的行为

方式的总和。

37.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勤奋对自卑(6—12)。

38.气质: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稳定的心理特征。

39.气质类型: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

40.性格:一个人在个体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对现实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41.性格的结构:性格的态度、意志、情绪、理智特征。

42.自我意识:人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客观世界关系的意识,也是个体对自身生理、心理和社

会功能状态的知觉和主观评价。

43.自我意识的心理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

44.小学儿童人际关系的发展特点:

(1)亲子关系:父母控制(6以前),共同控制(6-12),儿童控制(12以后)。

(2)师生关系:对教师的态度(向师性),教师期望与学业成就(皮革马利翁效应),教师评定与小学儿童的伙伴地位(依赖成人评价发展伙伴关系)。

(3)同伴关系:同伴接纳性(包括受欢迎的程度、在同伴中的地位;影响因素:社

会行为、学习成绩、生理特征、教师的影响)。友谊的发展(五个阶段)。

45.性别角色:社会对男性和女性在行为方式和态度上期望的标准总称。

46.性别定型化:

是伴随着儿童社会化过程产生的,对自己性别和对异性性别的稳固认识与塑造。

47.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即观察学习,通过观察榜样的示范行为而进行的学习。

48.道德品质: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

49.柯尔伯格的认知理论: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1.道德两难故事

2.三水平六阶段发展理论

第一水平:前习俗水平。大约在学前至小学低中年级阶段

第1阶段:惩服和服从的取向

第2阶段:工具性的相对主义取向

第二水平:习俗水平。大约自小学高年级开始

第3阶段:好男孩---好女孩的取向

第4阶段:法律和秩序取向

第三水平:后习俗水平。大约自青年末期接近人格成熟开始

第5阶段:社会契约的取向

第6阶段:普遍的道德原则的取向

50.道德行为:是一个人道德水平的外在表现,也是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的见证。道德行为

造成的结果会反馈给个体,从而进一步强化或修正原有的道德认识并产生相应的道德体验。

第二篇:小学生心理调查报告

小学生心理调查报告

一、调查目的:

当代青少年负担着21世纪中华民族快速发展与全面振兴的伟大而艰巨的历史使命,他们的素质尤其是身心素质状况越来越引起家庭、学校和全社会的高度关注。然而,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发展变化的关键时期。随着生理和心理的发展,思维方式的变化,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可能会遇到各种心理问题,有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将会对他们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影响,严重的会使他们出现行为障碍和人格缺陷。如中小学生普遍存在的意志薄弱、情绪脆弱、自我中心、依赖心理严重、学习动力缺乏、集体荣誉感和责任心弱等问题,更有一部份学生存在任性,自卑、厌学、焦虑等问题,甚至发生出走、自杀等极端行为。因此,不论家庭、社会还是学校都应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为了调查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了解小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障碍及烦恼,我对求是小学进行了问卷调查。

二、调查步骤:

1、确定选题,制定调查计划

2、通过书面资料和网络资料,设计封闭式调查问卷。

3、确定调查对象,对其发放问卷。

4、上交问卷,筛选、核查、统计数据。

5、对其调查结果进行分析。

三、调查方法:

本次问卷调查选取了求是小学四五年级的学生,共200名。用百分率统计了学生的问卷。

四、调查项目及内容

问卷共分六大部分,一是家庭状况;二是学生情绪方面;三是人际方面;四是消费方面;五是学习态度方面;六是学生心理状况方面,五、调查结果

1、家庭状况方面:

独生子女总数是130名,占65%。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占90%,认为家庭非常幸福的有163名,占81.5%,比较幸福21名,占10.5%,不幸福和比较不幸福占8%。

2、情绪方面

“当前你的心情如何”一问中,答非常快乐76名,占38%,答比较快乐47名,占23.5%,一般的有50名,占25%,非常烦恼的有10名,占5%,对任何事都不感兴趣的有17名,占8.5%。

“对自身的烦恼是否很多”一问中,答几乎没有和根本没有的占51%,一般的占33%,比较多的占11%,非常多的占5%。

主要烦恼在学习方面的占30%;性格问题上的占15%;同学关系上的占12%,身体健康问题上的占10%,家庭问题的占8.5%;经济上问题上的占2.6%。

愿意去学校和图书室的学生各占34%和46%,其余20%的学生想去网吧、电影院、游

戏厅、市场等。

3、人际关系方面

①父母关系:

理想中的父母应是理解并给予温暖的父母的学生,占52%;其次是和蔼慈祥的父母和有耐心并能引导子女的父母各占26%和25%;要求父母有权力和地位占3%,为子女牺牲一切的父母占11%。

与父母对程度非常好的占51%;比较好和一般好的各占21%和19%;几乎不交流和根本不交流的占4.5%。

与父母产生矛盾时解决的方法,通过对话解决的学生占65%;其次是不服气但还是接受的占19.3%。

②对学校的态度和师生关系上:

对学校生活非常满意的占59%,比较满意和一般满意的占38%,不满意的占2%。对与老师沟通程度感到非常好的占36.4%;其次是一般的占32%,比较好的占25%,几乎没有对话和根本不对话的学生占6.1%。

与老师产生矛盾时的处理方式是通过对话来解决的占63.6%;其次是不服气但还是接受的占17%;第三用间接方法(第三者或信件)的占7%;第四是反抗,不想上学或逃学的占3.3%。

③与同学关系上:

能够交心的朋友有1——2名的占48.4%;其次是有几名的占38%,第三是没有的占13%。

交友的最大障碍是性格上的差异的占17.4%;其次是学习成绩上的差异的占7%;再就是缺少处理人际关系的方法和技巧的占6%。

与同学产生矛盾时处理方式是通过对话来解决的,占64%;其次是不服气但还是接受的占17%;第三是用间接方法解决的占7%

4、在消费方面

每天的零花钱1元的占32.5%;其次是2元的占26.6%;1元以下的占10%;2元以上的占12%;零花钱大部分用在买零食的占63%;其次用在交通费上占25%;第三用在其他消费的占22%。

五、存在问题及原因

从调查中看出,现在小学生心理状况虽然正常的居多,但有问题者所占的比例也不少。

1、学习问题产生困扰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有30%的学生主要烦恼在学习方面。主要原因有学生来自家长、教师、社会等方面的压力。在以往的时间里,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部分学校的领导、教师觉得学校教育主要是尽可能多培养“应试人才”,提高升学率。家庭、学校、社会对学生的考试成绩极为关注,视其为关系到一个学生将来是否有前途的首要问题。所以,教师在课

内只抓智育,而课后家长又让学生参加多种补习班,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学生没有多余的时间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了。主要表现在考试紧张、厌学、偏科,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产生原因主要是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当,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和信心;家长对学生的期望值又过高,加上社会给学生造成的心理压力,使学生心理负担过重,认为学习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没有达到快乐学习的目的。

2、人际关系问题比较严重

在与父母关系上,学生所希望的理想的父母,是理解自己的行为,并给予关爱、温暖的占52,在与父母产生分歧的最主要的原因是父母不理解我的行为。所以父母与子女之间很难很好地沟通。主要原因是家长不理解孩子,对孩子的期望过高,溺爱过度,干涉过多和家长素质偏低造成的。

在师生关系上,主要表现缺乏理解和沟通。据调查显示有50%的学生所喜欢的老师是理解学生的老师,被排在第一位。与老师交流来解决烦恼的学生只有9%,排在最后一位。

在同学关系上,处理不当。调查发现,学生交友的最大障碍是性格上的差异占17.4%,排在第一位。大多数学生想交友但不知道怎样交,缺乏处理人际关系的方法和技巧。表现出性格孤僻,不合群、和同伴相互排斥的问题。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是,现在的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过多被宠爱,使他们养成任性、自私,自我为中心的个性,不会主动与人合作。在小学接触的同伴比幼儿时多了,如果还是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必然难于与同学、伙伴合作,或只与两个较熟悉的同学来往,不敢也不愿意结交新伙伴。也有的学生对自己缺乏正确的认识,往往不能认识自己。多疑、敏感,常被同伴群体忽视,另一部分学生由于反抗性强,好斗,不受其他同学欢迎,被同伴拒绝在外。还有一部分学生表现为嫉妒心理极强,好斗,自己得不到又不想让别人得到的狭隘思想,这些都有碍于同学之间的正常交往。不和谐的人际关系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并使学生感到精神紧张、心情郁闷、不安和烦躁,甚至少数学生感到极度孤独,并有可能导致攻击性行为。据调查显示,有1.1%学生对任何事情都不敢兴趣。

3、小学生的自理能力较差

据调查,我市小学生独生子女占75%。发现小学生中普遍存在着自理能力较差,独立完成工作的能力较弱,依赖性较强,脱离家庭、亲人的照顾将寸步难行。产生原因是由于家长和教师只注重智力培养,而忽视能力的培养。父母娇养、过分保护、照料,从而导致学生一切都由家长包办代替,产生依赖性,缺乏独立性,缺少自我服务、自我锻炼意识。这样会给孩子以后参加工作,走向社会带来许多障碍。

暴力和学校周边环境对学生产生心理压力

据调查反映,学生对学校周边环境不满意即暴力或有害环境不满意的占20%,排第一位。小学生缺乏辨别是非能力,盲目模仿影视剧中情节,或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出现暴力行为,部分学生遭受暴力。另外小学生的自制力较差,学校周边网吧等不健康的场所,诱惑小学生,使学生步入歧途,产生不良后果。

第三篇:浅谈小学生心理素质教育

浅谈小学生心理素质教育

莒县第三实验小学 刘林军

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在小学阶段特别是小学高年级是学生身心发展极为迅速的阶段;此时,学生的生理、心理发育尚未成熟,社会阅历缺乏,心理承受能力差,因此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尤为重要。心理健康教育能促进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预防和消除不健康的心理,为学生知识的获得,智力的开发,人格的健全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心理基础。我校在大理实施素质教育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具体情况分析如下:

一、学校积极创造育人环境,培养小学生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

学校在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充分认识搞好小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积极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针对全体学生,我们主要利用孝文化来影响他们的心灵。在校园内,我们在黑板报上,标语栏内定期定上“天生我材必有用”,“人所有的,我屋不具备”,“失败是成功之母”等;利用课外活动时间讲故事,经常讲牛顿、达尔文、爱迪生、爱因斯坦的孩提时代,不俱“笨蛋”、“懒汉”、“永远没有出息”的骂名,勤奋学习,达成大器的感人事迹,激励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学习困难生不辍青云志之志,暑期理想风帆,奋发进取,立志成才,消除小学生不健康的心理。

黑格尔曾说:“教师是孩子心目中最美的偶像”。小学生天真幼稚,好奇心强,喜欢模仿老师的言行和仪表;因此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占有高于一切的地位,老师的每一句话都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具有很大的影响。作为教师,不仅具有渊博的知识,心灵要美,更应该讲究对学生有直接影响的语言美和仪表美;所以学校对全体教师定期进行培训,加强对现代教育理论的评价方法,事事为人师表,用美的情操陶冶学生、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减少和避免贬抑性评价,切实保护好每一位小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二、坚持心理素质教育与班级管理相结合,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

古人云:“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领导者,是与学生交往最多的老师,平时要取得学生的信赖,就必须把自己从高高在上的高处降下来,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真正为他们排忧解难,让他们体验成功,敢于怀疑权威,关于创新;唤起学生生活的激情。

中国少年儿童研究中心研究员孙云晓老师讲过“教育的前提是了解孩子”,为此,我经常利用班会,个别谈心、家访等形式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找出学生心理障碍的外部刺激因素,做到对症下药,有的放矢,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班在二年级时转来一名外地的学生叫吴玲玲,由于语言上的差别,平时本班的学生都不愿和他在一起,她整天沉默寡言,班级活动也不愿参加,学习成绩差。在我经过一段时间观察和分析之后,我组织了一次班会——“我们是真正的朋友”,不论来自何方,都是好朋友;特别提出吴玲玲来我们上学,我们应该真诚相待,主动与她交往。班会上,同学们都踊跃发言,发表自己的见解;经过这次班会,许多学生主动与她交往,并教会她说普通话,解决了语言上的障碍;使她与同学们很快成了知己。这样经常与她接触谈心,使她在老师面前无拘无束,逐渐活泼大方起来,学习更主动、更勤奋,很快融入这个班集体中。从而达到“用教师的心灵启迪孩子的而心灵,用教师的人格塑造孩子的人格”的之一目的。

三、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注重学科渗透,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健康教育。

课堂教学活动是学校一切教育活动的主渠道,心理教育也不例外。师者,不只是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课堂教学中塑造学生良好心理品质。最近,我拜读了《素质教育在美国》一书,感受颇深,特别是对《要不要投自己一票》一张中提出的:“如果你对自己都没有信心,谁还对你有信心呢?”的观点更是感慨万千,我们的小学生尽管有时很想做一件事,但却不能勇敢的站出来,争取表现自我的机会,及时有自荐的“毛遂”也屈指可数。对照中美教育的差别,我们必须打破传统的教育模式,改革课堂教学,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在教学中,通过“游戏、争辩、表演、小组讨论”等形式,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上进心,培养了他们相互合作的心理品质,并且在活动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顺其自然,因势利导,要注重蜻蜓他们的意见,用多把尺子衡量学生,竖立在教师眼里只能有心理有健康的学生,而不能有坏学生的观念,使学生的自信心不断增强。同时,教师在备课中,要选择与学科相适应的辅导方式,如数学课,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体育课,结合活动进行游戏辅导;作文教学中,心理辅导与尝试教学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进取心。对于后进生,教师引导认识自己,注意自我调节心理机制的形成,增强自信心;对于优秀生,教师引导认识他人,注意学生健康心理的养成,不断增强自信心,是全体学生鼓起勇气,充满自信,既能正确认识自己和评价自己,又敢于表现自己,人人都说“我能行”,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

四、学校家庭密切配合,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家庭教育当中。家庭是儿童个性实现社会化的主要场所,儿童个性的形成、思维的方式、社会行为的获得最关键的几年在家中度过的;而且在他心理品质的形成和发展中,家庭教育对他的影响将相伴如终,因而,家庭教育是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对小学生个性品质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家庭教育中过度溺爱、过度教育、过高期望的问题越来越严重,为孩子创设了过于舒适的生活环境,提供种种优越条件,让他们免受挫折,一致是孩子缺乏生活的锻炼,养成了依赖的心理和养尊处优的不良品格,直接影响了个性品格的健康发展。我们利用家长学校这一形式,用生动形象的例子层层分析家庭怎样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并告诉家长鲁迅有一名言:“小的时候不把孩子当人,长大后他也做不了人”。让家人们收起父母权威面孔,用微笑耐心创设民主祥和的家庭氛围,把孩子当成与自己平等的一个人来看待,尊重孩子的言谈权利,鼓励孩子在成人面前大胆表达自己的意思,在家庭教育的第一课堂中有意识地当好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许多事例让家长非常警醒,从此开始注意孩子的心理问题,主动与学校联系,探讨教育孩子的方法。

此外,学校定期举办家教专题讲座,进行家访,召开家教经验交流会、研讨会,让家长在教育中注重孩子的心理问题,这些措施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同步进行,增强了教育合力。

总之,心理素质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它能使学生爱学、乐学、自制、开明、宽容,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创造性等良好的个性品质,促使学生的个性健康和谐的发展。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尊重孩子的人格,关注孩子的心灵,使我们的教育真正还生命一份尊严。

第四篇:小学生心理案例

我们班的王雷很让我担心!他不能按时完成作业,要想收他的作业,老师就必须坐在他边上看着他写;每周一甭想收到他一个字的作业;自己的课桌从来不整理,都是同学帮他理的;衣服由爸爸给他穿,一直到三年级,怎一个“懒”字了得。交不出作业,便摔书、摔文具盒,上窜下跳,甚至还会恼怒地扯自己的头发,滚地;要是有同学不小心碰到了他,他就会暴跳如雷,挥拳动粗,其他同学对他怕而远之,怎一个“赖”字了得。这孩子有严重的心理障碍,而且一年重似一年。作为跟了他四年的班主任,我也是他人生路上的一个重要的导航人,再不抓住时机教育,恐怕会毁了他的一生,所以使他和其他学生一样有健康的心理,已是刻不容缓的事。

于是在假期里我就再次家访,和他父母交流情况。根据王雷的表现,通过多方面的了解、分析,我发现了形成王雷心理障碍的原因如下:

1、父母的宠爱造成了王雷的畸形心态

父母四十多岁生下了王雷,中年得子,加上王雷上有两个已成年的姐姐,所以王雷在家倍受宠爱,他的爸爸更是日夜呵护着他,自从王雷出生,爸爸就放下了生意,全心全意照顾他,鞋带散了,爸爸马上给他系;手脏了,爸爸马上给他洗„„而良好的家庭经济基础也是造成他想要怎

样就怎样的部分原因。

2、期望过高,加重了王雷的压力

王雷之所以会产生烦躁的情绪,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父母对他的期望过高。为了王雷的择校,全家从山西太原移民苏州,所以当王雷稍犯错误,或者考得不理想,父母就会喋喋不休地唠叨“我们全家为了你来到这陌生的地方,你要对得起父母呀!”这类大道理。在过高的期望下,王雷显得越来越暴躁,他说:“一想到学习就觉得厌倦。”

3、父母的教育方法不当,是王雷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

由于爸爸从小寸步不离地陪着王雷,遇到问题就由爸爸代劳,所以养成了他一遇到难题就喊爸爸讲解,自己不肯思考问题,没有独立思考的习惯。做作业或考试时,遇到难题就发脾气,甚至狂奔乱跳、撕考卷。而他的爸爸脾气也很不好,每次知道王雷犯错后,又会把他打得死去活来。

搞清了原因,掌握了症结,我就抓住新学期开学的好时机,有目的、有计划、全方位地对王

雷进行心理辅导。

1、与家长沟通

通过无数次的家访,我让他爸爸与学校教育相配合,慢慢地纠正王雷的依赖性,让王雷当天的作业当天完成。还给王雷爸爸看一些有关教育类书籍,让他不要对孩子宠得太厉害,打得太厉

害,教育方法一定要恰当。

2、当一个忠实的倾听者

每当王雷遇到委屈或和其他任课老师闹僵时,我都会静静地听他诉说,并且恰当地纠正他的一些不正确的想法,告诉他“困难像弹簧,你弱它就强,你强它就弱。”当自己要发脾气时,一定要忍住,和坏脾气作斗争。不时,我也会让他发现自己的进步,告诉他这都是努力的结果,让

他坚信一份耕耘就会有一份收获。

3、委以“轻”任

我抓住新学期开学的时机,跟他沟通,希望在新学期看到一个全新的他,让其他同学对他有新的评价。因为他经常拖拉作业,所以我就决定让他当收作业本的小组长,这样,他就必须自己先做好作业,加快了他做作业的速度。他干得还可以,得到了集体和他人的承认,让他获得了一个表现和改正的机会,正可谓“一箭双雕”。

4、以“柔”克“刚”

尽量用“软”办法对付他,增加和他谈心的次数,让他知道坏脾气绝对不会给自己带来好运,而改变自己的坏脾气却能使自己受益非浅,要用一颗真诚的心去和同学交往。让他知道懒惰的害处,它会使人学习落后,每天得过且过,而且,懒惰的人还会被人瞧不起,鼓励他做一个自立、自强的人。

半学期过去了,现在,王雷的脾气得到了很好的控制,作业拖拉也没有以前厉害了,其他同学也经常跟他一起玩了。我似乎感到不正常的王雷已远去了,一个健康的王雷正在朝我们走来。看着王雷,我感到了一丝欣慰,我相信我最终一定能使他完全克服弱点,健康成长,展翅飞翔的。

毛某是我班一位六年级的女同学,她长着一对会说话的大眼睛,头发黄黄的,稍稍有些蜷曲,成绩上游,中等智商,非常腼腆,性格内向,在人面前不拘言笑,上课从不主动举手发言,老师提问时总是低头回答,声音听不清,脸蛋涨得绯红。下课除了上厕所外总是静静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发呆,老师叫她去和同学玩,她会冲你勉强笑一下,仍坐着不动。平时总是把自己关在房里,不和同学玩。遇到节假日,父母叫她一起玩、作客,她都不去,连外婆家也不去。

二.案例分析

自卑畏怯的心理大家都不同程度的有,有的同学在小学五年里顺利地走过来了,也具备了一定的实力和优势,面对激烈的竞争,却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儿也不如别人,自卑的心理使得自己缺乏竞争勇气,缺乏自信心,走进六年级的学习,特别是参加毕业会考,心理可能就忐忑不安。一旦中途受到了挫折,更加缺乏心理上的承受能力,总觉得自己确实不行,在激烈的竞争中,这种心理障碍是

走向成功的大敌。

1.个人因素

通过观察,我发现她长期受自卑、羞怯、焦虑和恐惧等负面影响,过重的心理负担使他不能正确评价自己的能力,一直怀疑自己的优点。即使在成功面前也难以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陷入失败的恶性循环之中。这样就严重影响他的身心

健康发展。2.家庭因素

现在的家庭多是独生子女家庭,造成家长对孩子有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待,导致许多的小学生肩负重担,过重的压力在学生未能达到父母期望时,便使学生形成自卑心理,否定自己,怀疑自己,不安、烦恼、孤独、离群等情感障碍随之而来。母亲对孩子的学习辅导力不从心,父亲每晚工作到深夜才回家,偶尔才过问一下孩子的学习情况,对孩子的期望也很高,但表达的方式十分粗暴。

3.教师因素 在学校里,如果教师对一些同学了解不够,关注不多,就容易造成对这些同学的评价偏低,一旦如此,几个月或者几个学期以后,这些同学便逐渐产生失落感,在老师那儿他们得不到适时的表扬和赞叹,久而久之便否定了自己的一些行为和想法,慢慢不相信自己的能力与水平,也就越来越不自信,此时自卑感却慢慢占了上风。另外,老师对少数心目中的优等生日益产生的偏爱,对多数属于中间状态的学生来说,是一个沉重的压力,普遍滋长严重的自卑心理。再加上老师片面地认识学生,对优等生日趋偏爱,更进一步加深小学生的心理压力,使学生的自卑心理日趋严重。

多年的班主任经验告诉我,毛某同学出现这种情况,极可能是因为她的心理有一定问题。如何帮助他克服自卑心理,走出这个阴影呢?

三.辅导策略

这半学期以来,我在班级里进行了“班级是我家,管理靠大家”的活动管理实践,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我惊喜地发现毛某同学的情况明显好转,她在班级各项活动的影响下,逐步消除了自卑心理,真正树立起了“我能行”的良好心态。现在她不但喜欢与同学一道做游戏了,而且积极参加班级管理、年级管理。看到

她身上的变化,这可谓是感受良多:

1、激励教育,唤起信心。

“师爱是教育的基础”,为了去除毛某的畏惧心理,我在课余经常有意无意的找毛某闲谈,中午她在校午睡时,帮她盖好被子,让她帮我拿作业、发作业本,上课时从不公开点名批评她,发现她有所进步及时表扬,经常对同学说:“看,我们的毛某今天坐得真端正!”“我们的毛某同学回答问题真响亮”“我们的„„”在有意无意的语气中,全班同学看成一个整体,毛某是我们整体中的一员。渐渐的,毛某开始喜欢和我接近了,有一次,她还天真的问我:“老师,你是老师吗?”“我不像老师吗?”我反问。“不太像,你上课老爱笑,老师上课是不笑的!”我欣然地拉着她的手说:“好孩子,这是因为你不知道,其实上课爱笑的老师多

得很!”

2.树立信心,激起动力。

记得有一次班级举行小组间的演讲比赛,作为胆小的毛某被所在小组选上了,我知道这是小组成员给她的机会,我就发动她的好朋友动员,并让他们一起上。开始她不愿意,最后加上家长和老师的鼓励,她上了。而且表现得还不错。我和其他老师都在自己所任课上以她为典型进行了表扬。她第一次在同学们面前有了开心的笑容。从此她变了好多。对好多课似乎也有了一定兴趣。后经过不断鼓励,巩固,她进步了。有一天她问我:“我能行吗?”我说:“你这么棒,当然行。演讲都说得那么好,还有什么不能上去的呢!”她激动地不住点头。从此,她真的非常努力,成绩有了飞跃。

3.重视家庭,提高能力。

毛某心理上的自卑,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家庭的教育环境与方式。因此,我把她的父母请来,详细地分析了毛某在校的表现及原因,与他们交流,反馈情况,共同商量解决孩子不良心理状况的办法,建议家长选择适当的教育方式,我们要为自卑的同学提供表现自己的机会。比如在家里:有客人来到家里,家长可以让她为客人递茶、剥糖果等,也可以让她与客人玩一会儿,给大家表演一个节目。同时,适当地让孩子做家务,提高孩子的自理能力,从家务劳动中锻炼与家人交往的能力。对孩子的进步给予肯定、表扬。

4.进行评价,促进自信。

开展形式多样的评比活动,用激励的方式使其扬长避短,我们让她自主设立了自己的成长档案,每月评一次,让她通过自评、小组评,把自己所取得的进步记录下来,在评价中毛某从他人的肯定中得到了满足,获得了自信;在自我批评中,学会反省,逐步完善自己。为了调动她的自我教育意识,每个月都给她以正确的评价,把毛某突出的个人事迹在班集体中、家长会上集体表扬。这样充分调动了她的积极性,使他在评价中自我激励,迸发个人力量,不断自律、自信、自强。

5.参与管理,自信自强。

通过自主管理课题的深入,我们将更多自主的空间给了学生,在班级中,我们提倡“班干轮换制”、“组长负责制”,在年级中我们推出了各项管理岗位,让学生充分自主,不断自律、自信、自强。在经过一番激励之后,毛某也积极投入到各项自主管理中来,从班级的小组长开始,她对自己、对同学、对事情的看法有了明显的变化,她不再沉沦在自卑之中,更多展现出来的是一种自信、自强。在管理中,毛某发现了一些管理上的问题,通过与老师交流、与同学协作,她所在的小组不但各项评价合格,而且在班级中也名列前茅,看到自己取得的成绩,毛某脸上露出了笑容,从此她行为更自律,态度更积极,学习更自信。

6.辅导效果

通过辅导,通过我们慢慢地去关心她帮助她,她现在有了很大的变化。毛某学习成绩不断提高,学校模拟考试总分班级第六名,下课能主动与同学交往、做游戏,上课能举手发言且声音较大声。家长也反映在家学习主动,乐于把班级的事讲给

父母听,主动帮家长做些家务。

五、结论。

会自卑,往往是因为缺少了自信,或对于自己的某个地方不满意而感到自卑。不管自己有再多的不好之处,都不应该对自己失去信心,信心是自己的,一旦失去了,就很难再找回了,但是只要对自己一直充满信心,就不会怕自卑。对于那些有自卑的人,我们要多关心她们,让她们感到家的温暖!

面对毛某的成功,让我更加认识到激励的作用、集体的力量。因而,针对类似毛某这样的学生要循循善诱,不可操之过急,老师不要把注意力集中在孩子的不良表现上,要更多地关注孩子的优点和特长,使之一步步放开自己心绪,慢慢地转变看待周围事物的不正确思想,将自己融入到集体中去,一点点感受大家给他的善意,通过多元评价、活动参与,使其自信自强。从而将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父母,老师,同伴上来,最终消除与所有人的隔阂,乐于接受教育者的教。

个案来源:

案主的母亲因觉得她不可救药,把她的事情向老师反映。得知她学习成绩较差,并多次偷偷拿家里的钱,还撒谎不肯承认错误。通过几次辅导交流,我发现案主的问题根源于她的认识偏差,便决定对她从心理上进行疏导。

二、主要问题表现在四种心理需要得不到满足:

1.父母的爱护和关怀;2.被接受、被尊重; 3.得到别人的赞赏; 4.在家里有地位。

具体表现:o:p>

1、孤立无助。班上同学都看不起她,不愿与她交谈。

2、厌学。因为学习习惯差,上课思想易开小差,经常听不懂老师的讲课,就不愿意听,作业错误率高,经常受到任课老师的训斥,所以讨厌学习生活。

3、自卑心理和虚荣心较强,总觉得父母、师生不关心她,觉得自己各方面不如人,她要改变现

状。

三、背景资料

1、家庭背景:

案主一出世就因父母要上班,特别是母亲常常要加夜班而被寄养在外婆家,跟唯一的阿姨相处融洽,情同母女。外婆因为家务繁重,对她主要采用了听之任之的教育方法,使她生活自理能力较强,而学习习惯较差。后来,父母离异,家庭经济状况较差,母亲从原单位下岗后来富阳打工,她随母亲转校借读,住在阿姨家,阿姨视之如同己出。

2、学校背景:

案主就读的小学是一所普通城镇小学,划片招生,就近入学,但因实际需要,招收了一部分借读生。所以班里的学生层次复杂。班主任又是一位刚分配不久的新老师,管理经验不足。案主因形成了不良的学习习惯,学习成绩较差,成了一个老师、同学嫌弃的双差生。他们的某些言行在徐身上产生一些负面影响。

3、案主本人情况:

进入新学校以来,案主的外在表现比较浮躁,上课思想易开小差,爱和别人说话,经常听不懂老师的讲课,就不愿意听,作业错误率高,经常受到任课老师的训斥。作业也不怎么完成,作业做不做,考试成绩高低都无所谓,老师批评也无动于衷,经常被同学嘲笑,是一个大家都不喜欢的人。身材偏矮偏胖,也成了大家讥笑的话题。

四、原因分析与诊断

(一)原因分析:

1、缺乏母爱

因案主成长环境的特殊性,其母跟她相处的时间不多,相互缺乏沟通。因夫妻离异,母亲觉得这个孩子是个累赘,又因工作不顺心,常常瞒着阿姨拿孩子当出气筒。而阿姨觉得她特别可怜,尽量满足她的要求,凡事包办代替,致使案主误以为父母不喜欢她,养成了一种逆反心理,而对阿姨产生了一种依赖,坚信阿姨对自己会百依百顺。

2、自尊心过多地受到伤害,变得麻木

案主自上学起,由于表现不好,成绩差,就经常受到指责、批评,而得到的表扬很少,几乎没有。

因此,她对批评之类已经习惯了。

3、自卑感强烈,助长了虚荣心

“笨猪”、“活死尸”、“没出息”等言语,在案主脑海中留下深深的印象,也深深地打击了她的自信心,她产生了破罐子破摔的想法,同时又希望有机会改变现状,虚荣心变得强烈起来。

4、社会环境的影响,对前途无信心 现今的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父母视为掌上明珠,生活上无微不至地照顾,经济上有求必应,零花钱随心所欲的花。而她因家庭、经济的特殊性,心想自己就是努力一下也不会有什么好结果的,还不如过一天算一天,管它将来呢。

(二)诊断:

家庭教育的不当,老师的偏心,同学的嫌弃,社会环境的压力使案主心理严重失衡,产生了自卑、虚荣、叛逆、脆弱等心理偏差。

五、辅导过程

根据案主的情况,经过分析,我决定对其实施多渠道、综合性辅导。

首先对其本人通过面谈交流直接辅导,主要是进行自尊心、羞耻心教育,培养案主的自信心,通过行为指导,锻炼案主的意志力。其次对影响案主的因素采取一定的措施,主要是加强与其班主

任、父母、同学的沟通,取得他们的配合。

1、对案主的辅导

2003年12月15日第一次面谈,我发现案主自卑心理严重后,单独面谈。

面谈内容如下:

师:你觉得阿姨对你怎么样?

徐:很好。

师:那她的钱是你拿的吗?

徐:是的。师:你拿了多少钱?

徐:200元。师:应该是300元吧。

徐:不知道。拿的时候好像是300元,可是我请同学坐三轮车时,只有200元了,同学说好像看

见我掉了东西。师:200元钱呢? 徐:用完了。

师:才一天时间,你是怎样用掉这200元钱的? 徐:我买了拉花、彩色喷胶、亮光纸,用了98元。

师:你买这么多装饰品干什么?

徐:(激动地)老师说星期一要开圣诞节联欢会,要把教室打扮得漂亮一些。我就送给班级里了。(后经证实,联欢会上的装饰品几乎是她包揽的)

师:那还有100多元钱呢?

徐:我买了10张贺卡,还买了学习用品和吃的送同学,都用完了。

师:贺卡能给我看看吗?

徐:(拿出6张贺卡)4张已经送给同学了。(贺卡很精致,其中两张写明送给老师。)

师:这么多钱,你为什么不留着自己用,而要买东西送给别人呢?

徐:我想他们对我好一点。

师:那你有没有想过阿姨发现以后会怎样呢?

徐:(沉默了一会儿)妈妈要打我的。

师:那你为什么还要这样做?

徐:我以为她们不会知道的。

我这一次主要问她为什么拿阿姨的钱和钱的用处,她吞吞吐吐地说出了原因。

我让她回去后做三件事,三天后再来。第一,将还没有送出去的贺卡送给想送的人。第二,查一查这样做以后同学、老师对你的看法有什么改变?这件事可以请朋友帮你做。第三,想一想你该怎样做才能使大家对你更好些?其中第三个问题可以和朋友、亲人讨论。

2003年12月18日,第二次面谈,案主告诉我,她已经做好了三件事,我慢慢听她说:“(1)当她把贺卡送给老师和同学的时候,他们都对她说只要她认真学习,不做坏事,大家都会喜欢她的。(2)老师和同学都表示,她为班级慷慨出钱是可以肯定的,但是钱必须是来得正当的。如果是偷的或是通过其他不正当渠道得来的,那只会让人更瞧不起她。(3)大家瞧不起她,是因为她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成绩较差,只要她改变了不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成绩有进步,大家都会对

她好的。

我首先肯定她完成了老师布置的任务,表扬了她。她这时显得比较平静,我抓住时机对其引导。我告诉她不管做什么事都离不开扎实的文化基础知识,但学习知识和做每一件事一样肯定很辛苦,要有毅力才行。慢慢来,学一点总比不学好,她表示同意我的观点。接着,我告诉她,一个人只有“自重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这一次我给她布置了一道思考题:你与别人差距在哪里?

你准备怎样做?

2003年12月28日,第三次面谈。周六,班级中优秀的几个同学到学校去出黑板报。我建议她也去。开始她扭扭捏捏地不肯去,说自己去了没用。我再三说明只要她去了,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大家一定会欢迎她的。出板报一共持续了三个多小时,其他同学做做玩玩,而案主始终没有歇一会儿,而且表现较积极,不是给这个打水、洗抹布,就是给那个递粉笔,忙得不亦乐乎。在回家的路上,我与她边走边谈,她说她很累,但不愿让人瞧不起,所以一定要坚持下来,最重要的是大家抢着叫她帮忙。我适时地表扬她意志坚强、自尊心强,并希望她将这种精神用到期末复

习中去,争取考出好成绩。

2004年2月25日,第四次面谈,这次案主很高兴。她告诉我妈妈还是很喜欢她的。并把她自己写的心灵日记给我看。她写到“妈妈还是很喜欢我的,因为我是妈妈唯一的女儿,也是妈妈唯一的寄托。”原来,母亲在本人的建议下,改变了对她动辄打骂的行为,春节期间还为她买了几套喜欢的新衣服。另外还答应她,只要她上课时能专心听讲,认真做作业,就允许她参加学校的篮球队。但是,她也很犹豫,生怕参加了篮球队会使学习更差。我和她一起研究制定了改进计划,我负责帮她找一个好学生帮助他,包括上课提醒她听讲,课后帮她辅导、检查作业等等,她表示一定配合,同时表示一定克服困难,让大家刮目相看。

2004年3月5日,第五次面谈。案主告诉我第二单元语文测试,她考了82分,排在班级32名,也是四人小组中成绩最高的。(她所在班级共有60人,原先她处于倒数一、二名)看得出她很高兴,露出了兴奋的笑容。我又一次填写了第一次面谈时填过的问卷调查表。通过对照,我发现结果发生了一些变化,案主的学习目的已经是为了自己将来的前途,对学习的态度已不再很讨厌了。课堂里基本上能坚持听完一节课。我也为她高兴,建议她送自己一句话作为自勉。她天真地歪着头想了好一会儿,说了一句:只有尊重自己,相信自己,才能让别人也尊重你,相信你。

我为她鼓掌叫好。

2、与案主班主任、父母及有关同学的沟通

(1)与班主任的沟通。经常将案主情况反馈给班主任,希望她多给案主关心,多给机会,让案

主感受到集体的温暖、老师的爱心。

(2)与案主父母的沟通。了解案主在家情况,对她家庭的情况表示同情,并与他们一起商量转变案主的方法,同时也把我们的意图告诉他们,希望他们配合。

(3)与案主同班同学的沟通。有意识地找到有关素质较好的同学,对他们提出要求,让他们多带案主参加活动,与案主交心,主动关心他,帮助他一同进步,同时与他们一起商量帮助案主的方法、时间、内容等。

六、结果与思考

(一)结果:

师生反映,案主自觉性提高了,作业基本能按时完成,上课也能坚持听讲,课后与同学们一起玩,学习习惯好转。

母亲反映:案主回家比以前懂事了,有时也能帮母亲做点家务,母亲不在家时,能坚持先写作业

后看电视。家中放着的钱也没再少掉过。

案主自己:现在我不怕来上学了,上课也不再觉得无聊了,我觉得老师讲的课还是很有意思的。

而且我也不再是倒数几名了。

(二)反省与思考:

1、从结果来看,这次辅导基本上是成功的,对其辅导还将持续下去,直至案主完全脱离自卑感

为止。

2、家庭、学校、环境教育对青少年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提高家长的素质和我们教师自身的素质

尤为重要。

3、对于后进生要给予更多的关心、更多的帮助,要转变一个后进生首先应尊重他,然后再引导

他,而心理引导应摆在第一位。

于2002年9月10日下午4:00放学回家后上吊自杀死于家中。

调查过程:

班主任蒋老师(刚接手该班级,原班主任已离开学校):该生有一米七左右,平时性格内向,不太讲话,虽然成绩不太好,但脑子挺聪明活络的。家庭经济一般,但父母很宠,有好吃的给他一人吃。学习成绩较差,不愿做作业。在班中无知心朋友。经过五天开学以来的观察,感觉这样下去不行,因此找到该生希望他在下个星期一和家长一起来学校商量一下该怎么办。到星期一早上,该生的母亲来了,独自到了办公室和我谈了一会儿,然后我去教室把张超叫了过来想面对面地谈一下。张超来了之后就站在旁边,我先说了一下他的情况,然后鼓励他在努力点考个职校什么的,最后问他怎么办?他没回答我,我又问了他一次,还是没说话。这时他母亲有点责备他怎么这样,他甩开母亲的手,大声说;“不怎么样!”然后冲出办公室,母亲说:“他就是这个脾气。”我不放心就跟在后面回到教室,见张超拿起书包往外面冲,我拦不住他,就叮嘱他母亲回去后再开导开导他...当天就没回来上课。第二天回来上课,一切正常。

原物理老师王老师、语文老师黄老师(教初二一年):该生不爱说话,不捣乱课堂纪律,不顶撞老师,除

了较懒不做作业外没什么特别印象。

英语老师陈老师(从初一教起,已有两年):该生内向较懒,不爱做作业,但英语作业一般都做,背诵做不到。对功课能逃则逃,碰到我作业不敢不做,背诵的就不行了。对老师的批评不愿接受,但不会顶嘴,但从行为上表示他的反抗,如:斜眼看你,动作幅度大等。英语成绩能及格,有希望再提高。樊文嘉等三位同班同学:这个人有点怪,在班中没有知心朋友。特别喜欢足球,但我们不愿意和他玩,只有在人不满时才让他踢。有时他提出要参加,我们就说人满了。此时他会表现出很愤慨,但也会在一旁看我们踢。有时同学不小心碰他一下他就会发怒,但是外强中干,看到比自己强的就不敢想了,但会做一些很过激的动作,如:用头撞桌子,直至出血;把铁制铅笔盒扭变形等。有时从办公室出来也是这样。星期二那天没什么特别的,早自修时还和我谈论足球。下午放学回家时,我和他一起走的也

没什么不对。案例分析:

从以上几位老师和同学的话语中可看出张超是个极其内向的学生,有很强的自尊心。然而,在实际生活中,张超的学习成绩较差,老师经常要找他,上课也常回答不出老师的提问,因而招来同学的嘲笑。又由于性格的内向,与同学相处产生问题,更谈不上交到知心的朋友,找不到玩伴,感受到了同学的奚落。对此,他却只用沉默来回答,对老师的教育批评不理不睬,我行我素。在班中也不主动与同学交往。在学校这个大家庭中的生活他失去了平衡,越来越封闭自己,同时也变得易敏感易受伤。同学或老师不经意的一句话或一个举动就会让他感到受到了侵犯,极易控制不了自己的发怒。然而他每次踫到不顺心的事,发怒的方式就采用自虐倾向的行为,以此表示内心的不满,但这种伤害自己身体的行为并没让他感到轻松。这可由同学反映的:“他这种“疯狂”行为到初二越来越多,初一几乎没有”中可见。正因为张超没有找到发泄的正确途径,逐步形成了一些不良个性品质或缺陷,如孤僻、暴躁、自卑、敌对等。日积月累到了他不能再负荷的地步,导致他采取这种极端的行为来解脱自己。其实,如果刚开始时,就有人注意到张超的这些异常行为,并主动去接近他、了解他,感化、开导、并帮助他一起找出导致孤僻的根源。注意消除或避免引起他自卑的外界因素,努力为他创造奋发向上的气氛和环境,使他体验成功的喜悦。如尽量减少让他进办公室的次数;有意识在课堂上提一些较简单的问题,让他顺利回答等。同时,要注意因势利导,努力通过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的小事进行行为矫正。因为从调查过程中可发现,张超并不是老师眼中的“坏孩子”,他并不捣乱课堂纪律,课后也不找老师“麻烦”,只是在学习上表现出无所谓,往往把教师、同学的善意批评帮助看作是恶意的行为。从这点分析,张超其实有着较强的敌对情绪,他外表虽然看来满不在乎,内心却存在着痛苦和不安。如当时父母老师耐心细致的进行正面教育,让他在平和的状态下正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他这种敌对、暴躁的性格缺陷可能得到逐渐的排除和克服,从而避免他最终走向极端。此外,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张超的耐挫能力较低也是导致悲剧发生的一种可能原因。这从同学描述的一件事中可明显的看出:有一位同学没经张超的同意拿了他的书去看,结果张超就把这本书撕了,且把桌椅弄出很大声。从这件事分析,张超遇到棘手的问题或突发的困难时,缺少理智的分析,易彷徨、恐慌、走向极端。这与张超的家庭教育有较大关系,从调查中了解到张超父母对他过度的保护、过度的爱护,使他在生活上依赖父母,缺乏独立性,学习缺乏自主性、创造性,交往能力和适应环境能力极差。此外,张超的心理处在一种半幼稚半成熟的状态,他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冲动性、成熟性和幼稚性、现实性和幻想性等错综复杂的矛盾。学生进入青春期,开始有了个人的秘密,本属正常。但张超受到自己性格缺陷、家庭教育等因素影响,发展到自我封闭,喜欢离群索居,不愿与人交往,更不愿向人敞开心扉,一遇挫折,就易走极端,以致因绝望而产生轻生念头。从整个调查过程中还发现,张超几乎没有成功纪录,脑里只有“失败的纪录”,使他看到的只有绝望而没有希望。这些原因导致了张超的耐挫力极低,学校、家庭也没进行一些必要的干预措施,如从认知上让他拥有正确的挫折意识,掌握积极适应挫折的方法等。

然而,悲剧已经发生,当事人也已不在了。我们无从了解他的内心真实世界,只好从教过他的老师、同学处侧面了解分析,得出以上的一些癔测结果分析,仅作为以后教学工作的借鉴,对学生的一些行为问

题做到:早期发现、早期干预、早期矫治

第五篇:小学生心理测试

心理测试:你有充分的自信心吗?

对下列题目作出“是”或“否”的回答:

是 否

1、你觉得自己经常会遇到麻烦事。

2、你觉得在众人面前说话是很困难的。

3、如果可能,你将会改变你自己的许多事情。

4、你很难作出决定。

5、你没有许多开心的事可做。

6、你在家里常常感到心烦。

7、你对新事物的适应很慢。

8、你与你的同龄人相处的不好。

9、你家里的人通常是不关心你的感情。

10、你常常会作出让步。

11、你的父母对你期望太多。

12、你是个很麻烦的人。

13、你的生活一团糟。

14、别人通常不听你的话。

15、你对自己的评价不高。

16、你多次有离家出走的念头。

17、你常常觉得学习很烦,没有意思。

18、你认为自己不像大部分人长得那么漂亮。

19、你常常欲言又止。20、你觉得家里人不理解你。

21、你不像大不部分人那样讨人喜欢。

22、你常常觉得你家里的人好象是在督促你。

23、你常常对你所做的事情感到失望。

24、你常常希望你是另外一个人。

25、你是不能被依靠的。评分:

评分规则:每题回答“是”记0分,回答“否”记1分。各题得分相加,然后乘上4即是你的自信总分。你的总分

80分以上:属于自信程度较高的范围。70~80分:属于自信程度正常的范围。60~70分:属于自信程度偏低的范围。50~60分:属于自信程度较低的范围。50分以下:说明你很自卑,做事总是畏畏缩缩,缺乏信心。

下载小学生心理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学生心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生心理测试题

    挫折心理测试 年级 姓名 得分 心理学上所说的挫折,是指人们为实现预定目标采取的行动受到阻碍而不能克服时,所产生的一种紧张心理和情绪反应。 1.在过去的一年中,你自认为遭受挫......

    小学生心理报告

    小学生心理报告 小学时代,是人生的一个重要阶段。它既是人生中最富有绚丽多彩的时代,又是人生走向社会的第一个黄金驿站。这个阶段他们长身体,长智慧,道德品质和世界观也逐步形......

    小学生心理发展规律

    小学生心理发展规律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提出,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原则。为此,我们要了解小学......

    小学生心理测试题

    小学生心理测试题 班级: 姓名: 得分: 一、选择题 1、下列选项中,哪些是学生心理健康的表现( D ) A、智力正常 B、情绪健康 C、意志健全 D、以上均是 3、什么是保持良好心理状态的......

    小学生心理游戏

    小学生室内心理游戏 进行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是探索符合小学生特点的教育途径。一、了解小学生——探索小学健康教育途径的基础要想找到好的心理教育途径,就得了解两点:小......

    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测试题

    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测试题 测试说明: 对以下40道题,如果感到“常常是”,划√号;“偶尔”是,划△号;“完全没有”,划×号。 测试题: 1.平时不知为什么总觉得心慌意乱,坐立不安。 2.上......

    小学生心理个案分析

    小学生心理个案分析 王武,四年级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上课思想不集中,总是做小动作,作业经常不按时完成,只有老师或家长盯着才勉强动笔。对于老师和家长的告诫,他也不怎么理会。 针......

    小学生心理案例分析

    小学生心理案例分析 一、案例 刘力文,男,9岁,小学三年级学生。该生从小跟爷爷生活,对他很是溺爱,总是欺负周围的同学,总以强者形象出现,无缘无故的,就打同学一巴掌或踢同学一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