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际教育新理念》读后感2600字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学记》曰:“是固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也。”对于我们教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太多,而我知道的东西又太少了。“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固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也”。在教学实践中我深感自己的教学理论学习很不够,21世纪是一个“学习化”时代,教育工作的重心不再是教给学生固有的知识,而是转向塑造学习者新型的人格。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使学习者学会如何学习,学会如何工作,学会如何合作,以及学会如何生存。因此,教师的知识与观念的自我更新便显得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加急迫了。一个成功的教师,首先是一个善于不断自我更新观念的学习者,只有在及时地汲取当代最新教育教科研成果的基础上,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可是对于我来说繁忙的工作之余读书的时间就不是很多了,所以我的读书也带有了一定的功力性,我主要还是读跟我们教学有关的书籍比较的多,主要还是阅读杂志为主,其他类书籍买的比较少,下面我跟大家交流一下,我最近读的一本书,顾明远主编的《国际教育新理念》,其实我也是冲着顾明远的名气去选择这本书的。这本书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介绍宏观教育理念;第二部分介绍一般的教育理念;第三部分介绍教与学的理念。通过阅读这本书可以让广大教师站在社会发展的高度,以时代的特点为背景,以现有教育教学理念为起点,以国外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为借鉴。能较好的回答我们教学中碰到的常见的几个问题:第一,“信息时代已经到来”、“知识经济出露端倪”已经成为我们的常用话语。第二,广大教师早就摈弃了注入式教学法,而接受了启发式教学法,特别是近几年来,许多引进和自创的教学方法层出不穷,这对于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实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第三,一定的理念支配着一定的行为,教育也不例外。
这本书听起来都是理念,很理论化,但读起来却不会很枯燥,因为跟我们平时的教学都是紧密联系的而且能直接帮助我们解决一些教学中的难题。
比如书中介绍的“掌握学习理论:让差生得到同样的发展”,就是一个我们实际教学中碰到的难题。
差生是我们老师最为头痛的一个大问题,我想刚刚结束的考试,大家肯定也在为差生摇头叹息了。怎样解决差生问题,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事情,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可能会为我们打开一个好的思路。
传统教育中每个教师在新学期或新课程开始时,总怀有这样的预想:大约有多少学生会成为优等生,有大约多少学生将成为中等生、有多少会成为差生。不知道我们在座的老师你们是否也有过这样想法?这一系列预想,通过分等程序、教学方法与教材,传递给学生。这种传递造成了一种自我实现的预言,通过分等程序学生的最后分等与最初的预想相差无几。布卢姆对这种“预想“提出了尖锐的批评。这样传统的教育“预想”是当今教育体制种最浪费、最有循环性的一面。他压制了教师和学生的创造力,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破坏了相当数量的学生的自我形象和自我概念。因此布卢姆指出了对于改善每个学生的教育,最根本的解决办法在于我们对学生与学习的看法的改变。由此,布卢姆提出了他的掌握学习理论,并因此而被称为是“摧毁美国教育的人”。
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的核心是“为掌握而教”和“为掌握而学”。
“大多数学生能够掌握我们所教授的事物,教学的任务就是要找到使学生掌握所学学科的手段。”这就是布卢姆为掌握而教的核心思想。布卢姆通认为:大多数教师设想他们的学生只有三分之一能胜任学习,另外三分之一将不及格或刚刚通过,余下的三分之一则处于中间状况。他认为这种想法“是当今教育系统中最浪费、最具破坏行动一面。他压抑了师生的抱负水平,也削弱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布卢姆坚持认为,90%以上的学生都能掌握课程中的材料。为此,布卢姆与他的助手们进行了长期的研究。通过实验、观察、追踪研究,他们得出结论:初了百分之一二的超常儿童和百分之二三的低常儿童(包括智力、情感、体格等方面有缺陷的儿童)之外,95%以上的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速度、学习动机等方面,并无大的差异。只要有适合学生特点的学习条件,世界上任何一个能学会的东西,几乎所有的人都能学会。造成差生多的原因是:一方面是课程设计和方法的不完善;我想我们的新的课程改革就是为了完善原有课程中不利于学生学习的缺陷。另一方面的原因,也在于教师并没有去期待学生掌握。看来我们教师的一言一行稍有不慎就会误人子弟。布卢姆认为要想使学生掌握学习的内容,必须使教师具有对所有学生的期待,而不只是对一部分学生。教师应当向学生解释掌握性学习与一般学习有何不同,并向学生表明自己的信心,相信绝大多数学生应当而且能够达到掌握水平。
布卢姆的这一思想对于我们解决差生有很大的指导作用,为掌握而教的思想要求教师面向全体学生,相信所有学生都能够得到发展,这就意味着,在掌握教学中,我们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传统的教学往往根据正态分布曲线,来给学生进行成绩的等级评定,据此把学生划分为若干个等级。布卢姆认为,正太分布只能说明学生在总体中的次序何位置,而不能说明他们掌握知识的水平。这样的做法往往容易使教师形成这样一种观念,即“他们会把学生的学习能力看成一种持久和稳定的东西,也就是说学生在最初发现的差异,不仅会在他们整个学习生涯中表现出来,而且会贯串于他一生的。”布卢姆认为学习能力不是天生的、固定不变的,而是后天形成的,是可以改变的。是可以通过有效的措施得到弥补的。只有给学生足够的学习时间,并且找到帮助每个学生的方法,那么至少在理论上说,所有学生都能掌握。
为掌握而教的具体做法是:采取“给学生第二次机会“,即在每个单位完成之后进行“诊断测验”,发现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然后让通过测验的学生,由另一位教师有计划的作与第一次不同的讲解,一直到他们掌握有关教学内容为止。这种方法被称为“给学生第二次机会”,“对目标射第二次箭”。
为掌握而学就是要使学生确认自己的学习能力,把自己看成是胜任学习的。按照布卢姆的说法,这是学习对学生自我观念所产生的影响。布卢姆认为,学生经常表现的不及格和学习不胜任,会引起学生怀疑自己的应付能力,因此要引导他们在校外体验中寻求信任和胜任。布卢姆强调,如果学校不能在课堂中给予学生更多的成功经验,他们就会不仅在校内,而且在校外都会完全地拒绝学习。掌握学习能给学校带来生机,给学生带来信心,并帮助学生在各类学习中发展一种毕生的兴趣。布卢姆的掌握理论,我们在教学中也在无形中运用,“给学生的第二次学习机会”我们也一直在做,我们对学生的课后辅导不就是为掌握而教的思想吗,可是我们也有做的不够的地方,对于差生我们总是缺少耐心,总是超之过级,太急功近利。
第二篇:国际教育新理念读后感
读《国际教育新理念》
邹元妹
我最近读了一本书《国际教育新理念》(作者顾明远,海南出版社),有一点切身体会。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学记》曰:“是固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也。”对于我们教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太多,而我知道的东西又太少了。“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固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也”。在教学实践中我深感自己的教学理论学习很不够,21世纪是一个“学习化”时代,教育工作的重心不再是教给学生固有的知识,而是转向塑造学习者新型的人格。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使学习者学会如何学习,学会如何工作,学会如何合作,以及学会如何生存。因此,教师的知识与观念的自我更新便显得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加急迫了。一个成功的教师,首先是一个善于不断自我更新观念的学习者,只有在及时地汲取当代最新教育教科研成果的基础上,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可是对于我来说繁忙的工作之余读书的时间就不是很多了,所以我的读书也带有了一定的功力性,我主要还是读跟我们教学有关的书籍比较的多,主要还是阅读杂志为主,其他类书籍买的比较少,下面我跟大家交流一下,我最近读的一本书,顾明远主编的《国际教育新理念》,其实我也是冲着顾明远的名气去选择这本书的。这本书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介绍宏观教育理念;第二部分介绍一般的教育理念;第三部分介绍教与学的理念。通过阅读这本书可以让广大教师站在社会发展的高度,以时代的特点为背景,以现有教育教学理念为起点,以国外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为借鉴。能较好的回答我们教学中碰到的常见的几个问题:第一,“信息时代已经到来”、“知识经济出露端倪”已经成为我们的常用话语。第二,广大教师早就摈弃了注入式教学法,而接受了启发式教学法,特别是近几年来,许多引进和自创的教学方法层出不穷,这对于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实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第三,一定的理念支配着一定的行为,教育也不例外。
这本书听起来都是理念,很理论化,但读起来却不会很枯燥,因为跟我们平时的教学都是紧密联系的而且能直接帮助我们解决一些教学中的难题。
比如书中介绍的“掌握学习理论:让差生得到同样的发展”,就是一个我们实际教学中碰到的难题。
差生是我们老师最为头痛的一个大问题,我想刚刚结束的考试,大家肯定也在为差生摇头叹息了。怎样解决差生问题,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事情,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可能会为我们打开一个好的思路。
传统教育中每个教师在新学期或新课程开始时,总怀有这样的预想:大约有多少学生会成为优等生,有大约多少学生将成为中等生、有多少会成为差生。不知道我们在座的老师你们是否也有过这样想法?这一系列预想,通过分等程序、教学方法与教材,传递给学生。这种传递造成了一种自我实现的预言,通过分等程序学生的最后分等与最初的预想相差无几。布卢姆对这种“预想“提出了尖锐的批评。这样传统的教育“预想”是当今教育体制种最浪费、最有循环性的一面。他压制了教师和学生的创造力,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破坏了相当数量的学生的自我形象和自我概念。因此布卢姆指出了对于改善每个学生的教育,最根本的解决办法在于我们对学生与学习的看法的改变。由此,布卢姆提出了他的掌握学习理论,并因此而被称为是“摧毁美国教育的人”。
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的核心是“为掌握而教”和“为掌握而学”。
“大多数学生能够掌握我们所教授的事物,教学的任务就是要找到使学生掌握所学学科的手段。”这就是布卢姆为掌握而教的核心思想。布卢姆通认为:大多数教师设想他们的学生只有三分之一能胜任学习,另外三分之一将不及格或刚刚通过,余下的三分之一则处于中间状况。他认为这种想法“是当今教育系统中最浪费、最具破坏行动一面。他压抑了师生的抱负水平,也削弱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布卢姆坚持认为,90%以上的学生都能掌握课程中的材料。为此,布卢姆与他的助手们进行了长期的研究。通过实验、观察、追踪研究,他们得出结论:初了百分之一二的超常儿童和百分之二三的低常儿童(包括智力、情感、体格等方面有缺陷的儿童)之外,95%以上的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速度、学习动机等
方面,并无大的差异。只要有适合学生特点的学习条件,世界上任何一个能学会的东西,几乎所有的人都能学会。造成差生多的原因是:一方面是课程设计和方法的不完善;我想我们的新的课程改革就是为了完善原有课程中不利于学生学习的缺陷。另一方面的原因,也在于教师并没有去期待学生掌握。看来我们教师的一言一行稍有不慎就会误人子弟。布卢姆认为要想使学生掌握学习的内容,必须使教师具有对所有学生的期待,而不只是对一部分学生。教师应当向学生解释掌握性学习与一般学习有何不同,并向学生表明自己的信心,相信绝大多数学生应当而且能够达到掌握水平。
布卢姆的这一思想对于我们解决差生有很大的指导作用,为掌握而教的思想要求教师面向全体学生,相信所有学生都能够得到发展,这就意味着,在掌握教学中,我们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传统的教学往往根据正态分布曲线,来给学生进行成绩的等级评定,据此把学生划分为若干个等级。布卢姆认为,正太分布只能说明学生在总体中的次序何位置,而不能说明他们掌握知识的水平。这样的做法往往容易使教师形成这样一种观念,即“他们会把学生的学习能力看成一种持久和稳定的东西,也就是说学生在最初发现的差异,不仅会在他们整个学习生涯中表现出来,而且会贯串于他一生的。”布卢姆认为学习能力不是天生的、固定不变的,而是后天形成的,是可以改变的。是可以通过有效的措施得到弥补的。只有给学生足够的学习时间,并且找到帮助每个学生的方法,那么至少在理论上说,所有学生都能掌握。
为掌握而教的具体做法是:采取“给学生第二次机会“,即在每个单位完成之后进行“诊断测验”,发现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然后让通过测验的学生,由另一位教师有计划的作与第一次不同的讲解,一直到他们掌握有关教学内容为止。这种方法被称为“给学生第二次机会”,“对目标射第二次箭”。
为掌握而学就是要使学生确认自己的学习能力,把自己看成是胜任学习的。按照布卢姆的说法,这是学习对学生自我观念所产生的影响。布卢姆认为,学生经常表现的不及格和学习不胜任,会引起学生怀疑自己的应付能力,因此要引导他们在校外体验中寻求信任和胜任。布卢姆强调,如果学校不能在课堂中给予学生更多的成功经验,他们就会不仅在校内,而且在校外都会完全地拒绝学习。掌
握学习能给学校带来生机,给学生带来信心,并帮助学生在各类学习中发展一种毕生的兴趣。布卢姆的掌握理论,我们在教学中也在无形中运用,“给学生的第二次学习机会”我们也一直在做,我们对学生的课后辅导不就是为掌握而教的思想吗,可是我们也有做的不够的地方,对于差生我们总是缺少耐心,总是超之过级,太急功近利。
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对于中小学教育如何实现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如何解决使差生得到应有的发展等教育难题,对教师教学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掌握学习“理论在实践中主要有以下几点效果:
1、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增加,学习效率提高,特别是差生学习成绩提高快。
2、学生学习自信心增强,学习的热情高,学生的心理健康也得到改善。
3、教师对学生学习能力的信心增加。
4、最为明显的一个效果是,大多数学生达到了掌握水平。
掌握性学习不论从实践,还是理论角度,都有许多的优点,但是也有不利的因素,这就是说:“一般来说,实验班的学生所需的时间比控制班学生大约多10-15%。”在实践中运用掌握学习理论时,要避免用超额的学习时间来使学生达到掌握水平的极端做法。应充分考虑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不搞时间本位,从而加重学生负担,影响学生的健康发展。
总之,这是一本理论加实践的好书,它是以问题位出发点,目的是用较通俗的语言对国际教育新理念进行较全面的阐述,具有全面性、启示性、解惑性和可操作性。可以作为我们广大教师自我学习的一个自修用书。
第三篇:国际教育新理念
《国际教育新理念》学习心得
通川区八小
作为一名教师,要想跟上时代步伐,必须加强学习,及时更新观念,提高自身素质。回去之后,我认真研读了几本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书籍,真是受益匪浅,特别是其中的《国际教育新理念》一书,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十一世纪是个“学习化”的时代。教育工作的重心不再是教给学生固有的知识,而是转向塑造学习者新型的人格。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使学习者学会如何学习,学会如何工作,学会如何合作,学会如何生存。因此,教师的知识与观念的自我更新便显得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加急迫了。一位成功的教师,应是一位善于不断自我更新观念的学习者,只有在及时的汲取当代最新教育成果的基础上,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任何教育行为都应以教育理念为指导,让教育教学理念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我们应该站在社会发展的高度,以时代的特点为背景,以现有教育教学理念为起点,以国外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为借鉴,认真的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我们应该从传统到现代的历史延续过程中,从国外到国内的引进吸收过程中,理解当代教育与传统教育到底有什么不同。第二、目前,各种教学法层出不穷,虽然对教育教学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实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我们能否跳出这些程式化教学。第三、一定的理念支配着一定的行为,教育也不例外。方法是重要的,因为方法是理念和行为的中介。但是仅有方法是不够的,只有深刻领会当代教育理念的内涵,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此我们应 1
思考每一种教学方法的背后是以什么教育理念为基础的。
第四、所有的教育教学方法的诞生都与一定的文化背景和哲学思潮相联系的。西方教育教学方法的涌入,为我们提供了大量可借鉴的资源。但是,我们在借鉴这些教育教学方法的时候,应有所选择,思考怎样使之“本土化”。
第五、传统教育是“遗传”式的,即传承人类文化,是以传授知识为基础的。现代的教育功能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逐渐成为教育主题。要想把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落到实处,仅有热情是不够的,还应思考老师应怎样教和学生应怎样学,以及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
教育理论的学习使我们对当今教育有了更深刻、更理性、更全新的认识,才能使我们的教育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步伐,培养出真正适应时代发展的新一代劳动者。
第四篇:国际教育新理念读后感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国际教育新理念读后感。在教学实践中我深感自己的教学理论学习很不够,21世纪是一个“学习化”时代,教育工作的重心不再是教给学生固有的知识,而是转向塑造学习者新型的人格。因此,教师的知识与观念的自我更新便显得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加急迫了。一个成功的教师,首先是一个善于不断自我更新观念的学习者,只有在及时地汲取当代最新教育教科研成果的基础上,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读书带有了一定的功力性,我主要还是读跟我们教学有关的书籍比较的多,主要还是阅读杂志为主,其他类书籍买的比较少,下面我跟大家交流一下,我最近读的一本书,顾明远主编的《国际教育新理念》,其实我也是冲着顾明远的名气去选择这本书的。这本书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介绍宏观教育理念;第二部分介绍一般的教育理念;第三部分介绍教与学的理念。通过阅读这本书可以让广大教师站在社会发展的高度,以时代的特点为背景,以现有教育教学理念为起点,以国外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为借鉴。能较好的回答我们教学中碰到的常见的几个问题:第一,“信息时代已经到来”、“知识经济出露端倪”已经成为我们的常用话语。第二,广大教师早就摈弃了注入式教学法,而接受了启发式教学法,特别是近几年来,许多引进和自创的教学方法层出不穷,这对于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实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第三,一定的理念支配着一定的行为,教育也不例外。
这本书听起来都是理念,很理论化,但读起来却不会很枯燥,因为跟我们平时的教学都是紧密联系的而且能直接帮助我们解决一些教学中的难题,读后感《国际教育新理念读后感》。
比如书中介绍的“掌握学习理论:让差生得到同样的发展”,就是一个我们实际教学中碰到的难题。
差生是我们老师最为头痛的一个大问题,我想刚刚结束的考试,大家肯定也在为差生摇头叹息了。怎样解决差生问题,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事情,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可能会为我们打开一个好的思路。
传统教育中每个教师在新学期或新课程开始时,总怀有这样的预想:大约有多少学生会成为优等生,有大约多少学生将成为中等生、有多少会成为差生。不知道我们在座的老师你们是否也有过这样想法?这一系列预想,通过分等程序、教学方法与教材,传递给学生。这种传递造成了一种自我实现的预言,通过分等程序学生的最后分等与最初的预想相差无几。布卢姆对这种“预想“提出了尖锐的批评。这样传统的教育“预想”是当今教育体制种最浪费、最有循环性的一面。他压制了教师和学生的创造力,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破坏了相当数量的学生的自我形象和自我概念。因此布卢姆指出了对于改善每个学生的教育,最根本的解决办法在于我们对学生与学习的看法的改变。由此,布卢姆提出了他的掌握学习理论,并因此而被称为是“摧毁美国教育的人”。
为掌握而教的具体做法是:采取“给学生第二次机会“,即在每个单位完成之后进行“诊断测验”,发现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然后让通过测验的学生,由另一位教师有计划的作与第一次不同的讲解,一直到他们掌握有关教学内容为止。这种方法被称为“给学生第二次机会”,“对目标射第二次箭”。
为掌握而学就是要使学生确认自己的学习能力,把自己看成是胜任学习的。按照布卢姆的说法,这是学习对学生自我观念所产生的影响。布卢姆认为,学生经常表现的不及格和学习不胜任,会引起学生怀疑自己的应付能力,因此要引导他们在校外体验中寻求信任和胜任。布卢姆强调,如果学校不能在课堂中给予学生更多的成功经验,他们就会不仅在校内,而且在校外都会完全地拒绝学习。掌握学习能给学校带来生机,给学生带来信心,并帮助学生在各类学习中发展一种毕生的兴趣。
第五篇:《国际教育新理念》(修订版)
教育理论自然不能是专家和学者的专利,归根结底它是要走向“大众”的,因此一部分教育理论图书必须要讲“老百姓的话”,教育理论不能被专家和学者垄断
我们需要能讲到教师心里的理念
张树伟 陈为友
《国际教育新理念》(修订版)是顾明远先生和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院长孟繁华博士主编的一本关于教育理念的图书。这是一本具有“平民”品质的教育理论图书。这里我们说的平民品质,是说教育理论图书跳出学术图书通常具有的那种艰深和晦涩,以一种平易近人的风格向我们阐释了关于教育理念的相关知识。在逻辑上,《国际教育新理念》遵循从宏观到微观的顺序,一一阐述了宏观教育理念、一般教育理念以及教和学的教育理念。可以说,这本书以谨严的逻辑、完备恰当的内容和平易近人的文风,真正成为中小学教师以及在校师范大学学生自我教育的图书,是一本成就名师的奠基性图书。
教育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尤其是在教育还背负着过于功利的目的时候,教育者往往有些手足无措的恐慌。教育行为自身并不能获得一种强大的力量来延续自己,在教育行为背后必须有着支撑它的力量。但显然,很多教师仍然在迷惑之中,一个显著的表现就在于,他们的教育不过是教育行为而已,而且是一种重复性的教育行为,即教育已经失去了创新的活力。这种机械的劳动自然会让许多教育者丧失信心,丧失对教育本身以及自己的信心。在他们的眼里,教育已经完全职业化,也就是教育庸俗化,教育不再承担什么,而只是被动地传达时代的要求,向社会输送所谓的合格人才。自然,这种合格的人才是相当可疑的,毕竟丧失活力的教育行为所塑造的人才的创造性和对社会的推动性作用很可能是相当有限的,甚至是相反的。
我们可以这样问自己,当你站在讲台上,除了你要教会学生的那些知识外,你是否有一个坚实的立足点,有一个大的理论背景支撑着你,你是否还有更自信的东西让你胸中充溢着激情,让你觉出你的责任和使命,而不是让自己在繁琐的近乎原始遗传式的知识传递中迷失自己?每个从事教育的人都希望自己有着一个可以安慰自己的理由,让自己有足够的力量站在讲台上,每个教师都希望自己的教学能够符合教育的规律,而不是在迷惑和混沌中
进行,简单地说,每个教师都需要教育理念的支持,教育理念是他们从事教育教学的理论背景和力量的源泉。
我们并不缺乏教育理念,问题的关键在于,那些林林总总的教育理念能否从研究者的视野进入到一线的教育者的视野中去。这需要一个畅通的途径来完成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和飞跃。
没有获得实践的教育理念不过是教育的理想,或者说教育乌托邦,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教育理念包括宏观理念和一般教育理念,尽管有些已经被理论界提出了很多年,但仍然是教育乌托邦。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之间,在时间和空间的距离仍然相当大,超过了教育理论家和教育实践者双方的想象。可以说在很多时候和很大程度上,双方都固守着自己的阵营,各自为政,尽管主观上,双方并不想造成这种境况,也有沟通的愿望和努力,但积重难返,在客观上存在着“老死不相往来”的弊病。
如果你看一看各个师范大学(它们培养的学生是我们这个时代基础教育的最主要的执行者和实践者)的教育学类图书,你就知道差距在哪里。这是一个令人不安的事实。如果说教育的实践者都不知道自己还需要进行终身教育,不知道国际教育理念的发展状况和趋向,不理解教育理念的支撑对反抗教育平庸化、机械化的作用,何谈去教育自己的学生。因而最重要的是教师的教育理念的更新,和想从事教育事业的学生的教育理念的高起点的把握。在这个意义上,《国际教育新理念》是一本很及时的教材,对我们因教育理念的忽视而带来的种种不良的后果有相当大的矫正作用,对我们将教育乌托邦转变为现实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我们说过这种转变要依赖于一个畅通的通道来实现,那么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本书的贡献不在于提出了多少崭新的理念,那也不是本书的意图,尽管本书在向我们传达国际教育新理念的同时有着编著者的创新和本土化的努力,但它的贡献在于让教育理论脱下了神秘和晦涩的面纱,真正地面向最需要进行教育理念更新的中小学教师们,用他们能够听懂的语言去激发双方的沟通。一本书最终是在读者那里完成的,读者基于自身的经验和需要,对所阅读的图书进行再创造,而这一切的前提是图书能够符合读者的阅读期待,要让读者能够在紧张又喜悦的阅读情绪中沉入到图书的阅读中去,简而言之,图书要有真正的亲近读者并且提升读者的态度。这看似简单,却需要图书编著者有宽博深厚的知识背景和对这些知识的把握,同时又要对读者的知识结构和接受能力有深刻的洞察。尽管,谈到国际教育的新理念,要涉及许多概念和问题,要详尽地说明它们,需要相当专业的语言系统,但那种专业化的艰深并不适合中小学的教师,相反还会促使他们离开。在这方面,书中尽可能地从实际需要出发,删繁就简,以简洁的语言让读者对教育的各种理念有一个宏观的把握和感悟。通过这种方式,《国际教育新理念》就为教育理念的实现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当然,要完成教育理念向教育实践的转化,并不是很容易的事情。教师应该明白自己的位置、责任,要有使命感。就当前的新课程的大环境来说,在一线教师对新课程改革抱着极大兴趣的同时,他们是否真正明白自己所处的位置,明白为什么要进行课程改革,课程改革要走向何方,还很值得怀疑。客观地说,在高考仍然是教师真正的指挥棒的时候,真正能够明白并接受新的教学理念的老师并不是占据了很大的份额,可以这样说,并不是老师都是一些冥顽不化的人,关键在于他们还没有新的路途可走,只好沿袭着旧的模式。在繁忙的教学过程中,根本没有意识去思考当代教育和传统教育的差别,更不用说清醒地思索、梳理和借鉴传统教育的经验、规律来扩充和发展当代的教育理论,并用当代最先进的教育理念来指导教学。因而,首先要让我们的教师明白,哪些是适合当代教育发展规律的教育理念,哪些是应该抛弃的教育观念,哪些是可以借鉴并加以发展和运用的教育理念。这就要求教师能够系统地了解和把握当代国际教育理论发展的最新成果,以及把这些成果通过适当的方式完成中国化,从而指导中国的教育实践。《国际教育新理念》就提供了这样一个契机,促使从事教育的读者完成自身的定位和对自己所依赖的教育观念和所使用的教学方式的归拢和定位,从而有鉴别地实现教育观念的更新。例如,我们通常所说的受教育这个词语,尽管,这只是一个习惯的说法,但受教育这个词本身是可疑的,它是传统教育背景下的知识原始遗传式教学的术语。自然,我们不能拒绝受教育,但时代更要求我们去学习,去学习自我教育的能力,教育的目的不是将学习者塑造成合乎某个要求、某种规范的人,尽管,那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但那却不是教育的全部,或者说不能成为教育的核心所在。正如书中所强调的那样,教育的目的是要人们具有自我教育和发展的能力。
只有教师头脑有了对教育理念相对成熟的理解并形成为自己所占有的知识图景,他们才能完成理念的更新,明白自己在教育理念大坐标中的位置和自己应该依靠的教育理念,明白自己在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努力的方向以及自己的责任、使命所在。正如顾明远先生在《国际教育新理念》序言中所说的那样:“一个成功的教师,首先是一个善于不断自我更新观念的学习者,只有在及时地汲取当代最新教育科研成果的基础上,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中国教育报》2004年3月4第8版
《中国教育报》2004年3月4第8版
2004年3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