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致青年教师》——“像太阳一样升起的白旗”
读《致青年教师》——“像太阳一样升起的白旗”
西郊中心校 许丽娟
很喜欢吴非老师提到的小说《白旗》里的那段话:
深夜,太阳又一次来探望我,它那金色的光辉沐浴着我,呼唤我到它身边去。我愈是靠近这颗巨星,它变得愈加凉爽。我完全贴近了,用手触到了太阳,可是太阳并没有灼伤我。我同太阳一起登上一个漫长而陡峭的山坡。太阳走在前面,我紧步其后。我们攀得很高很高,登上了一个终年积雪的山峰,一个永不消融的雪皑皑的王国。“这就是珠穆朗玛峰!”太阳说着,向我递过一面洁白的旗帜。我展开旗帜,高高擎起,一面洁白的旗帜在世界上空高高飘扬——那是善良、仁慈和友爱的象征,世界上空,飘扬着一面巨大、洁白、一尘不染的旗帜!
这面旗帜不是蛊惑人心的红色,不是时髦的绿色,更不是空灵的蔚蓝,而是一尘不染的白色,它象征着善良、仁慈和友爱。
徐海对那位患白血病女同学至死不渝的爱,正如飘扬在那太阳照耀下的雪山上的那面白旗,令人敬仰。是的,他们最后一起“睡着”了,世俗的恶爪是没有资格去触碰他们的。
袁梓在自己生命已经跨入倒计时的时候,依然回到学校,坐在课堂里认真听每一节课。
还有那经常上下五楼给同学们换水的毕彦波,他的生命虽短暂,但是他在周围人的心中都留下了足迹。人生的价值不在于成就了轰轰烈烈的事业,而在于具体做好了什么。生命即使再短暂,也是美丽的。所以有句话说得好,见到茂密的森林,你只要无愧地做森林中最挺拔的一棵;见到群芳争艳的花园,你只盼无愧的做花园中普通的一朵;见到成群结队的大雁,你只要想做最奋力飞翔的那一只。虽是一棵,却能抗击风雨;虽是一只,能带来整个温暖的春季;虽是一朵,却能装扮春天,这样的人生就无悔了。
人活着不要过多在乎别人的看法,只要自己的心敞亮,自己认为有价值有意义的事就可以去做。人生的价值是使自己活得充实,同时有益于他人,有益于社会。
第二篇:读致青年教师
读《致青年教师》有感
昌荣中心校章翠萍
一个静静的下午,没有香茗,甚至残冬的天气让人心生寒意,心中因为一本书,异常温暖。那就是吴非老先生的《致青年教师》。初识老先生,是在“心远”成立大会。他衣着朴素,如邻家大爷般亲切,虽高坐在主席台前,却没有宏篇大论,一生对教育的执着与梦想,就这样幽默如闲聊般,进行着他的演说。一个平凡的小粉丝,对大师的高山仰止,此刻化为实实在在的崇拜。
一本书,就这样让我走近大师。
“仅仅关注教学技术的层面上的发展远远不能解决问题,比之教育技术,形成正确的教育观更为重要。有正确的教育观,教师的专业发展才可能有正确的方向。同样,正确的教育观、教学观和学生观的形成,仅靠恪尽职守也是不够的;教育者的理智与情感,将使他的职业生命绽放绚烂的光辉。”
人都说:医生越老越值钱,教师越老越不中用。老先生的亲身经历有力的证明着这一说法的错误。
是什么让一个历尽病痛磨练的老人对教育仍包含巨大的热情?他用那已经不在明亮的慧眼,依然找寻教育的真谛。
“在告别讲台的时候,我深切地感受到,许多东西是教育学教科书上没有的,也是我的老师没有想到的;而在我结束教学工作时,我可能仍然没能发现,这使我对我的职业充满眷念。”
对于那些已然“自诩”老教师的“青年才俊”,除却在评选职称,评选先进时,精神百倍;更多的时候,神清气闲,悠哉,不亦乐呼?
曾经,因为付出得不到回报,而心灰意冷。在老先生的书中,我自愧。正如先生所讲:做一个大气的人。无谓的争议,不要去争,争的结果,于己无利,更糟糕的会害了学生。
学校应该是一方净土,如若这也被污染,那纯净的心灵该何去何从?教师,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曾经神圣的口号,现在谈来如此生涩。也许,太多人对与教育太多失望,可如老先生般忠诚于教育的追随者,在这里,如此多,且坚定。
我喜欢教师这个职业,我愿意为此改变自己,愿意为了我的那帮可爱又可嫌的孩子们付出我所有的努力。
向大师致敬,向大师学习!
第三篇:读《致青年教师》
读《致青年教师》有感
读了吴非老师的《致青年教师》,我深深体会到,现代教育思想有了根本性的改变,强调多元、崇尚差异、主张开放、重视平等、张扬个性。因此,在教育教学中,如何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越来越成为教育界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
我认为,一个人个性成熟和成长的过程,是基于个体体验的过程,为培养有个性而又全面发展的人,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就必须十分注重学生的个体经验。给学生充分的“个体经验”,要求学校教育要有强烈的“个体意识”,必须把学生作为有个性差异的个体看待,而不是把他们作为一个整齐划一的所谓“整体”,要在工作中具体地处理好“尊生与爱生”、“差生与差异”、“行为与品行”、“学会与会学”等关系。
1、尊生与爱生。
“爱学生”是教育工作的前提。作为一个独立个体,每一个学生都希望教师和家长的爱建立在对他们尊重的基础上。他们希望能有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教育环境。所以学校必须以“尊重”为前提实施教育。尊重学生,首先要尊重学生人格。教师应该有民主作风,做到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深信其发展潜能,以真诚的态度感染学生,以平等的交流对待学生,真正深入学生的内心。尊重学生,还要尊重学生情感。教师要善于真正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尊重并保护他们的隐私,特别要能让孩子感受到被尊重的愉悦。
尊重学生,核心是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空间,只有这样,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才有可能。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适应未来社会需求变化着的人才,而不是仅仅基于现在的需求来培养人才。教育的目的是“捧出一个个有鲜明个性的活生生的人”,教师应当承认并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以形成学生的独创性,在教育的目的、内容、方法上,要把个性的多样性作为一种有价值的东西,一种财富来加以接受。尊重学生的个性,就是尊重学生的未来。
2、差生与差异。在崇高个性的今天,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处于同一年龄层面的学生,由于种种原因,在知识储备、行为习惯、智力水平、身体素质、个性品质等方面必然存在差异。但每个人都有成功的潜能,关键在于潜能被发现、被开发和利用的程度。从这个意义说,学生之间只存在差异,而不存在所谓“差生”。人的潜能是多元的,有各自的优势。“差生”与“差异”,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却体现了两种不同的教育理念,只有在后一种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我们才会热情地去关心每一位学生,耐心地去指导每一位学生,仔细地发现每一位学生的潜能,善意地去赞美每一位学生的闪光点。在这种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我们的工作才会更有情趣、更有奔头、更有价值。只有正确地认识学生的差异,我们才有可能给所有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机会和空间。否则我们的学校教育只能按一个模式培养所谓的“精英”式人才,不仅剥夺了大多数学生的发展权利和发展可能,而且也抹杀了“精英”们的人格和个性。
3、行为与品行。
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要求我们在学校德育工作中,注意区分“行为”与“品行”。目前,学校德育工作实效性不强,其根本原因在于抽象口号太多,具体要求又太高,经常将学生行为规范方面的问题上升到道德品质问题。这种做法拉大了师生间对话的距离,使学生产生对抗情绪,从而使德育工作流于空泛和形式。其实,在校的高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发育时期,他们在行为为规范方面出现一些偏差是难免的。当然,行为规范的偏差积累起来,会导致学生的“品行”问题,因此我们要对学生身上出现的不同问题有针对性地做好说教、引导工作、引导工作。从另一个角度看,有时缺点背后往往蕴藏着潜在的求知欲、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所以教师首先要有一颗“宽容”的心,要
允许学生有缺点,并给学生有自我反省和改正缺点的时间和机会。在纠正学生的行为规范偏差时,我们必须十分注重学生的个体体验。使外在的教育内化为他们的内在的情感体验。
4、学会与会学。
尊重学生的个体体验,要求我们在教育教学中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变“提问”为“设问”,让学生从“学会”走向“会学”。
积极创设“问题情境”能有效激活学生思维。因此,我们要给足学生思考的时间,鼓励并赞美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要善于找到学生对问题的回答中的闪光点,鼓励学生收集资料和信息。教师还要有容忍、接纳学生不同意见和答案的雅量。要鼓励学生“异想天开”,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挖掘“疑点”,巧妙“布白”,设置“陷阱”使课堂产生无穷的意味。要合理设置问题梯度,要真正让每个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产生疑问,提出问题,就要有不同层次的场景问题,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问题层次上展开思考。
信息时代的重要特征之一是信息的激增。这使得一个人掌握了多少知识变得不那么重要,而人的学习能力越来越受关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未来的文盲是那些不会主动寻求新知识的人,也就是不会学习的人。所以当今的学生光学会一些知识是不够的,关键是要学会学习,也就是会学。所以学校教育应该教给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善于学习,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品质。
第四篇:读《像冠军一样教学》感
明确 正确 精确
——读《像冠军一样教学》有感
重庆市珊瑚中学 王端
初拾这本书时,不免对这本书的题目有些失望。想着竟把教书育人喻作比赛一般,书香味全无。但查查作者,道格·莱莫夫,发现这位商学院的工商管理硕士除了是美国畅销书作家,著名培训师,还是一位权威的教育家,著有《教无不胜》,《练习的力量》,《做到更好的42法则》等教育类畅销书。打开拜读,本书共有四个部分,分别是评估学生的理解水平,严谨的教学态度与行动,提高课堂参与度和思考度以及课堂文化的五大原则。整个谈论始终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的各个环节,用简洁的语言,引人入胜的例子,给读者梳理了一个又一个实用有效的技巧方法。比如:统一练习格式:第一时间掌握学生学习状况;犯错文化:让学生敢于犯错,勇于在错误中总结经验;为步骤命名:规范每一个步骤。帮助学生掌握复杂技能。这些都是我在教学中遇到过的问题,且自身尝试了许多方法,反而事倍功半。看了这些方法,不免为作者的大智所折服。确实,有时简单干练的规范远比旁征博引的解释来得更有效些。
而让我感受最深的一点是,也是读书之前我的疑问——为什么把教书比作火药味十足的比赛,且要争一个冠军呢?读完全本,我从书中提取到三个关键词“明确 正确 精确”。首先,备课时明确教学目标,每堂课结束时对自己的目标进行明确评估,得以保证教学效果以及学生的学习效果。因为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了解到学生掌握了多少而不是自己教授了多少以及如何改进下一堂课。在上学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也明显感觉到从学生获得知识容量的角度上备课比从教师教授内容的容量备课更有利于学生的知识吸收。且在上课前,就自己的本堂课的效果,当天学生学习的内容做一个对话,能让自己在课堂上更胸有成竹。其次,“正确”是指100%正确。在课堂上回应学生答案时,教师应该一直坚持“完全正确”的答案或者一直坚持严格的标准。英语教学以及很多文科类教学,时而耳闻此类学科考试很多没有标准答案。然而从出题人的角度来说,出题就会有考点,答案怎会不固定。这一反思,让我意思到自己的教学过程中,特别是面对基础比较差的学生群体时,会无意间放弃了自己原来所设定的“高标准”。如此,有些学生就没有机会意识到自己的答案与高质量答案之间的差距。长此以往,学生自以为正确,做了准备,也达到了要求,但事实并非如此。最后,“精确”,这更是对教师的高标准的行为要求。比如增强教师指令的趣味性和触知性,增强课堂掌控力,增强控制课堂谈话的能力。这些都是细微处见真知的。
总而言之,像冠军一样教学,是教师对自身教学有高要求,从细微处着手,追求“明确 正确 精确”。遵从这一教学理念的老师,培养出来的学生也会朝着这六个字发展。教师的工匠精神是用勤勉和谦逊打磨出来的。
第五篇:读《像猪一样飞翔》有感
读《像猪一样飞翔》有感
读了《像猪一样飞翔》这篇文章,那种强烈的感受至今铭刻在我心头。
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一个叫祝祝的小男孩却被大家叫做猪猪,因为他总是考试不及格,总是用黑得发亮的衣袖去擦鼻涕,还憨声憨气地说:我叫祝祝。祝祝的爸爸妈妈在化纤厂的爆炸中失去了生命,他只能和爷爷相依为命,爷爷靠清扫垃圾和捡破烂为生,因为租不起房,爷孙俩只能住在化纤厂废弃的锅炉旁的简易窝棚里。
文中有一个情景使我改变了对祝祝最初的看法。
一天,祝祝去河里游泳,救了一只快要淹死的小猪,他把小猪带回了家,和爷爷把它养得肥肥壮壮的,并调教得很有灵性,而且能姿势优美并轻松地跨过一米的高度。读了这个情节,祝祝不再是又脏又傻,而是一个纯朴、善良而并不傻的的孩子。
在一堂美术课上,祝祝根据他的小猪画了一幅惟妙惟肖的飞翔着的小猪图画。老师却给祝祝打了五十分,而爷爷给伤心的祝祝打了一百分。祝祝高兴地将画贴到爸爸妈妈的遗像旁边。读到这里,我的眼睛湿润了,心被深深地刺痛了。我觉得那位老师根本没有在意过祝祝,更没有从心底里了解祝祝,没有用心体会一个“傻”孩子的心
小猪很快长成了大猪,和祝祝的感情愈渐加深,并成了他的保护神。有一次,一个男孩欺负祝祝,大猪愤怒地冲了过去,把那个孩子撞倒在地。
然而,好景不长,化纤厂的后勤主任命令爷爷把猪送给食堂。祝祝上学的时候看见一些人带着工具来杀猪,他拼命哭喊、阻止,可大猪还是开膛破肚。祝祝在日记里写到:今天来了很多人要杀我的大猪,大猪哭了,我也哭了,我对大猪喊:大猪快飞!于是大猪就飞走了,他离开危险,飞到它想去的地方了。我也想长两只翅膀,我也想像猪一样飞翔。祝祝的日记深深地触痛了我,“像猪一样飞翔”,这是一个“傻”孩子祝祝的心声!
大猪死后,孩子们又开始欺负祝祝,他们约祝祝去爬烟囱,嘲笑祝祝是胆小鬼。祝祝生气了,他以极快的速度爬上最顶端,张开双臂,向着天空大喊:我不是猪,我不叫猪猪,我叫祝祝------
祝祝离开了这个世界,在人们的歧视中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是啊,生活中有多少这样的孩子需要得到我们的理解、尊重和关爱,他们也想拥有自己的世界,可有多少人能意识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