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课题研究论文《反思传统的教学观与建立现代的数学教学观》

时间:2019-05-14 10:31: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十一五课题研究论文《反思传统的教学观与建立现代的数学教学观》》,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十一五课题研究论文《反思传统的教学观与建立现代的数学教学观》》。

第一篇:十一五课题研究论文《反思传统的教学观与建立现代的数学教学观》

反思传统的教学观与建立现代开放式教学观

高滩镇初级中学:张海平

随着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推广与落实,各级各地的教育也犹如雨后春笋。特别是“杜郎口”中学的非典型教学模式的创新成功。使得传统的教学观念与新观念之间发生了一场“变革大战”。教学观在很大的程度上受制于数学观,不同的数学观会导致不同的教学观。传统的教学观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只关注知识的掌握,技能的训练,能力的提高。很少考虑如何通过数学教学使学生全方位地认识数学和体验数学的价值,体会数学精神,领略数学的美感,感悟数学交流,尝试数学创造等。教师是绝对的权威,教学时眼中无人,心中无人,学生是模仿教师,反复机械训练的机器,严重忽视了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使绝大多数学生逐渐养成一种不爱问、不想问:“为什么?”,也不知道要“为什么?”的麻木习惯。发散性思维,逆向思维被束缚,被禁锢,大胆猜想、幻想的翅膀被折断。在非典型教育模式的课堂里,学生可以打断教师的讲课,提出自己的问题和不同的观点,而在我们传统的教育模式的课堂里,除非教师主动提问否则是不允许学生这样做,学生也不敢这样做的。在这样传统的教学观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只能是“背多分”式的高分低能者。

通过对杜郎口教学模式的研讨和自己亲身的实践,终于

原来我的班集体使用的也是传统的教育观,学生两极分化比较严重,特别是部分学生自己在升学考试中,语数成绩合起来只有几十分,学生本人也失去了学习斗志和兴趣,抱着混个毕业证就满足的思想。我通过在自己的班上进行杜郎口非典型教学模式后,班上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提高,每一个学生都能够积极地大胆发言,而且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探究,原来班上学习基础差的学生也能够认真的学习,主动问问题,用他们的话说“现在的这种方法让我也能够感受成功的喜悦,看来我并不是不行,通过其他学生的帮助和大家一起探究,我也能够掌握知识。通过与学习好的学生进行探讨,我也能够解决困难问题。” 我们班只试验了刚一个来月,就有了这样明显的效果,可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其意义有多麽的深远。

当然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是否定教师的主导地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不可抹杀的。教师的任务在于促进和帮助学习者的内部学习过程,为学生发现问题而设计探索情境,以有趣的方式刺激学生的动机,启发学生思考。因此只有当教师充分认识自己的主导作用,才能真正肯定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而且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也并不是完全把课堂交给学生,而是要求教师要做好主导,如何引导学生更好的去发现问题并能够积极主动的解决问题。成为学生在求知过程中一名“军师”。

第二篇:传统教学观与现代教学观的区别

传统教学观与现代教学观的区别

传统教学观

教学目标单纯关注学生的认知,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往我们的教学也将教学目标分为知识、技能和情感三个领域,但是受传统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影响,始终把反复练习、训练的方式作为培养学生的重要手段。再加上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单纯重视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忽视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由于教学目标的偏差,“熟能生巧”的理念逐渐演变成“熟能生厌”的现实,其结果就是学生厌学,教师厌教,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也辛苦。学生的积极性很难被调动,课堂教学死气沉沉,教学效率低下。教师的教学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由此形成恶性循环,教师和家长不得不靠占用学生的课外时间来弥补课堂教学没有完成的任务,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不能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师、书本和课堂为中心,学生不是自主发展,往往是教师“强制”下的一种发展,学生始终处于一种被动发展状态。这种发展压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忽视学生学习的过程、经历和体验。不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直接后果是导致学生学习效率的低下,进而影响教学的有效性。

师生互动性不强,从某种意义上说,课堂教学就是教师、学生的活动,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活动实现知识信息和各种情感的交流,实现促进学生发展的目标。从当前的课堂教学来看,师生互动仍然是一个薄弱环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仍然是单向的,即教师—学生。它的一个弊端是忽视课堂教学中其他知识信息的传递,忽略了课堂教学中人际交往因素对学生发展的促进作用。它使本来应该鲜活的课堂教学变得枯燥死板。实现课堂教学中师生的单向互动向多向互动的转换是课堂教学改革中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合作学习流于形式,从表面上看,课堂气氛比较活跃,课堂教学热热闹闹。但从实际的教学效果看,学生并没有学到什么东西,教师也没有完成教学任务。究其根本的原因,一是教师没有真正掌握它的理论精髓。二是受功利主义的影响,搞形式主义。而其更深层次的原因就是缺乏教学有效性的观念。

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我对现代有效教学观的理解是:

1、教学有效性要以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为宗旨。教学有效与否,要通过学生来表现。有效的教学应该关注学生的发展,教师必须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具有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思想,在教学活动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和个性发展。

2、教学有效性要关注教学效益,它要求教师有时间和效益的观念。教师在课程和教学设计时,应充分考虑教学效益的问题,不能为追求形式抛弃对教学效益的追求。所以应多关注教学效益,不能追求形式。

3、教学有效性的实现要以教师自身的发展为基础。教师是影响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条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教师教学观念的变革,教师采取的教学策略,教师对教学批判反思的能力,这些与教学有效性相关的因素都离不开教师自身的发展。

4、教学的有效性还要关注教师的教学策略。在保证教学有效性的条件中,教师的教学策略占有重要的地位。教师要掌握教学设备、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阶段的一系列策略性的知识。

第三篇:孔子教学观研究

孔子教学观研究

——与现代教学的结合点

*** ** 【内容摘要】他的教育思想和方法,不但影响了整个中华民族,而且传播到东亚及世界各国,今天他又被国际公认为世界名人,古代大教育家。在现代教学里,如何吸收他宝贵的教育经验,为今所用;如何将他的教育思想融入现代教育观念中。【关键词】 孔子 教育理念 现在教育 教育方式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年)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是儒学的创始人。在他的一生中,除少数时间从政外,几乎将毕生精力贡献教育事业。他留给我们丰富的教育经验。这些经验集中反映在记录孔子及其学生言论与事迹的语录体著作——《论语》里。他的教育思想和方法,不但影响了整个中华民族,而且传播到东亚及世界各国,今天他又被国际公认为世界名人,古代大教育家。在现代小学教学里,如何吸收他宝贵的教育经验,为今所用;如何将他的教育思想融入现代教育观念中,下面就谈谈认识和做法。

一、明主体,用启发,因材施教 1.把学生带入“愤悱”境地

在孔子看来,学生掌握知识是一个主动探索和领会的过程。因此,他在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视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其至理名言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论语·述而》)按宋代朱熹的解释:“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可见,孔子提倡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把握讲解问题的最佳时机,及时施教,当学生思考问题已有所得,欲表达又表达不清楚时,教师要给予及时的启发。把教学变成学生主动探索的过程,否则,搞填鸭式,满堂灌,代替思考和表达就会导致教学过程的失败。

可是,当前有些教师认为课堂上不讲似乎对不起学生,不讲就是没有尽到教师的责任,不讲就是没有水平。于是课堂上一讲到底,把清楚、明白的知识全“灌”给学生,学生没有思考的余地,没有自己学习、消化的时间。课堂上,“主体”变成了“客体”,学生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师的“主导”变成了“主宰”,教师完全成了教学活动的中心。这实在有悖于教学规律。我们必须学习和领会孔子的启发式教育思想,像孔子那样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启发诱导,而不越俎代庖,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2.学生个性在教育中张扬

因材施教亦是孔子运用得最成功的教学原则和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孔子善于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不同的情况,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和教学。他首先承认学生在个体与才能上的差异,如‚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 彦‛(《论语〃先进》)。接着了解学生。孔子了解学生主要采用观察法和谈话法,如‚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公冶长》)‚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论语〃为政》)。然后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发展学生的特长,有利于各种人才的培养,如‚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论语·先进》);一种是补偏救弊,促进其正常发展,如‚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同样问题答案却不一样,原因是‚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先进》),多么生动的因材施教课!

那么,在实行班级授课制的今天,如何因材施教呢?对此,不少教师作出了有益的尝试,分层教学便是因材施教在现代教育实践中的具体运用。

所谓分层教学,就是在保持原行政班级不变的前提下,按学生某学科学习情况、学习能力、学习方法等方面的不同,把全年级的学生分为该学科若干个不同的层次,在不同的教室里进行教学。针对不同层次设定不同的教学目标,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让他们“跳一跳,摘桃子”。

从分层教学的含义可以看出,实施分层教学的理念是:承认并允许学生在学习进度、学习深度等方面存在差异;允许学生在学习进度、思维能力等方面暂时落后;不断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潜力;在适当的条件下,促进学生超常发展。不是每一个学生都是天才,但是每一个学生都可以成才。比如

A(基础层次),要求低起点,走小步,重基础,多鼓励,让他们“吃得了”。B(普通层次),要求有变化,多练习,重能力,勤反馈,让他们“吃得饱”。C(提高层次),要求小综合,多变化,主动走,促能力,让他们“吃得好”。这些要求在各学科的教学内容安排、学生作业量和作业内容、个别辅导等各个环节中得以落实,使各层次的学生充分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每学期期末调整一次,前五名可以升级。分层次教学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求得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从而使层次差异明显的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提高,使优生“锦上添花”,对差生“雪中送炭”。培养多类别、多层次、多规格的人才。

无独有偶,有个中国女孩进入美国一所公立中学后,她竟说不清自己上了几年级。原来这所学校的每一个学生,除了任课老师之外,还有一个“指导老师”,负责根据学生的学习程度,提出每门课进入哪一个年级学习的建议。结果,这个女孩的英文、化学在12年级,数学和美国历史在11年级,法语在9年级。这大概就是美国式的分层次教学吧!

因材施教,让所有的孩子个个身心健康,个性得到张扬,潜能得到发挥,这是每一位父母的希望,也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希望。因此,我们一定要深入不断地探讨现代教学形势下因材施教的有效办法,从而为教育作出应有贡献。

二、激动机,重内化,学以致用(如何学)1.立志为学

孔子晚年总结自己的治学经验时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他以切身的体会教育学生要有高远的理想,要“志于道”、“志于仁”、“志于学”。孔子认为立志对一个人来讲是至关重要的,没有理想,没有志气就等于没有前进的方向和动力,所以他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其志也。”孔子不仅鼓励学生要立志,而且还告诫学生“立志在于有恒”。他说:“不恒其德,或承之羞”(《论语·子路》),他经常以流水、筑山和平地为例阐发这个道理:“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极言时间的宝贵,人生的短暂,暗示学生一旦理想已定,就要争分夺秒,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地去实现它,践行它;“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论语·子罕》),则进一步解释为学成败的一般规律,即大功告成与否完全取决于学者的决心和意志。所以当冉求说:“非不说(悦)子之道,力不足也”的时候,孔子严厉地批评他“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汝)画。”(《论语·雍也》)意思是:以力不从心为借口而放弃学业,是画地为牢,半途而废的懦夫行为。

当然,志向对于现代的小学生来说仍很重要。有了志向,就 可以激发学习动机,就能达到“好之”“乐之”的治学境界。因此,我们有必要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并为实现理想而不断努力。

2.学思结合

孔子认为无论是通过学习书本知识获得的间接经验,还是通过向别人请教所获得的直接经验,都必须经过头脑的认真思考,把学与思结合起来。孔子认为学是思的前提,“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卫灵公》);思是学的升华与提高,“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论语·季氏》)。孔子通过自己的体会,说明了学与思二者不可偏废,只强调一面或者使两者脱节都不可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学习的书本知识是客观知识,只有通过思考、感悟,才能内化为主观知识;离开了思考、感悟,学生习得的仍是机械的、外在的记忆性知识,而没有形成内在结构知识。所以在平时教学中,我们不能一味地要求学生记住什么,而应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内化的余地。

3.学以致用

孔子积极地正视现实,要求弟子大胆地投身社会之中,做一个能“躬行”的“君子儒”,而非“巧言令色”、有言无行的小人儒。他强调学以致用,“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论语·子路》)在孔子看来,光有知识,没有能力,是没有实际意义的。他要求不但要读书,而且应该经常置身于实践之中,因为这样才能做到“多闻”、“多见”,才能“寡尤”、“寡悔”,才能“择其善”,改己过,才能把所学的东西与改革现实紧密联系起来。

现在我们的小学教育也不应该“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不应该通过各种机械的学习和训练来获取考试成绩的高分。如果学生手拿高分成绩单,却缺少适应社会的能力,缺少对他人和社会的关心,独立思考和动手实践能力贫乏,那真是教育的悲哀。因此我们应积极投身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改之中,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增进动手能力及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提高。

三、教学相长,“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教与学联系)

孔子一生热爱学生,忠于教职,在教育这片芳草地上辛苦耕耘,硕果累累。当弟子们问他对待工作的态度,他回答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论语·宪问》)这种爱生忠诲的精神成就了他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的教育功绩。当然对于孔子的诲人不倦,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教书、传授知识与技艺。孔子的诲人不倦,更多的是育人,是不厌其烦地、具体地教导弟子们如何做人。正因为要“诲人不倦”,孔子便更加要求自己“学而不厌”。他非常赞扬“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八佾》)。他曾问礼于老子,学乐于师襄。他对学习抱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论语·为政》)的实事求是的态度。他善于学习,择善而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他对学习的勤奋达到“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论语·述而》)的地步。

孔子教学从不以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人,而是以平等的态度与学生进行讨论,而且常常从学生的体会中去寻求对自己的启发。如子贡问孔子:“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孔子答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论语·学而》)。他向学生提出“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的要求,要学生服从真理,不盲目崇拜个人,在真理面前是人人平等的。相反,他对最喜爱和最好学的颜渊,对他的话没有不欣然接受的表现,却表示不满:“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悦”(《论语·先进》)。

他不希望学生对他言听计从,他要求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思考,有分析地接受教师讲的话。从教学相长的的思想出发,他提出“后生可畏,然知来者之不如今也”(《论语·子罕》)的命题,对年轻一代寄予殷切期望。

今天,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知识陈旧率加快,教师所面对的教育对象是千差万别的,教师所面临的教育情境是千姿百态的,教师所面向的教育内容是千变万化的,为了顺利完成自己的任务,教师更需要以“学而不厌”的精神去不断地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活到老学到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比如有一名小学生问老师什么是“克隆绵羊”,老师含糊其词:“大概是非洲的一种动物吧。”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教师更要有实事求是的精神。教师要在“教学相长”中不断前进。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方法,不但影响了整个中华民族,而且传播到东亚及世界各国,今天他又被国际公认为世界名人,古代大教育家。在现代教学里,如何吸收他宝贵的教育经验,为今所用;如何将他的教育思想融入现代教育观念中

综上所述,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对我们当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孔子的教育思想里朴素的素质教育观点是我国传统教育中的宝贵财富,在现代教育中理应得到科学的继承并加以利用。

在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中,虽然教 师担任 教授角色而学生扮演受教育角色,但教师与学生是可以互相促进、共同增益的。教师作用于学生,而学生又可以能动地反作用于教师。这就是双方教学相长的规律。明确提出这一规律的《学记》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而《学记》的这一思想主要是以孔子与其弟子的教学活动经验为依据的。

我们由此联想到保罗·弗雷尔在《不平常的教育思想》中的一段令国际教育界人士颇为欣赏的论述:“在解放教育的实践中,教育工作者作为受教育者的教育者必须‘死去‘,以便作为受教育者的受教育者重新‘诞生‘。同时,他还必须向受教育者建设:他应作为教育者的受教育者而‘死去‘,以便作为教育者的教育者而‘重生‘。”仔细分析揣摩这段经过《学会生存》的引用后影响相当广泛的著名论述,我们便可发现其并不比中国二千多年前即明确提出的“教学相长”有更多的新意。较之言简意赅、辩证全面、蕴含丰富的“教学相长”,我们不能不认为这段话显得冗长、晦涩、偏颇和在逻辑上有失严谨。两相比照,我们更可为我国古代所具有的辉煌灿烂的教育思想而骄傲,同时又为我们尚未将之很好地推向世界以致世界尚不太了解这些宝贵的中华文化遗产而愧疚!孔子同其弟子的教学实践活动鲜明地贯穿着教学相长的思想。

孔子提出“当仁,不让于师”的准则,他鼓励学生坚持以“仁”为标准,而不要碍于师生情面,在“仁”的面前学生无需对老师谦让.较孔子晚一个多世纪的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也有“吾爱吾师,更爱真理”的名言;可见东西方民族虽相距万里,但其先哲对于教育的基本原则的认识却是高度一致的。在孔子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孔门教学活动颇具民主学风。孔子可以批评学生,而学生也可批评孔子。这在《论语》中颇多记载:学生批评了孔子,孔子非常欣慰,认为这是自己的幸事。例如;他当着弟子巫马期欣承认自己的过错:“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学生子路、冉求、‘樊迟经常与孔子争执,但他们非常尊敬孔子;而孔子也颇为器重他们 , 将之都培养成出类拔萃的英才.在教学中认真接受学生的意见;使教师不断提高,这也是荀子的观点。他指出,为师者应“好善无厌,受谏而能诫”决不能谀者亲,谏争者疏,修正为笑,至忠为贼。他自己就是“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诌谀我者,吾贼也”。教师要虚心接受一切人包括学生提出的正确的批评性或肯定性意见;拒绝诌谀奉承的言行教师在教学中应虚心向后辈与学生学习,而后来者居上;学生也可能超过 老师,这就是“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孔子提出了以“学—思—行”为主要内容的三环节教学法。“学而知之”是孔子进行教学的主导思想。他认为学是求知的唯一途径。孔子主张培养学生好学乐学和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他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他还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强调对学习不仅要有兴趣还要有乐趣。孔子要求学生“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在孔子的教导下,颜回“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达到了“有若无,实若虚”的境界。孔子指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他主张“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也就是说看问题不要先入为主,不要主观妄断,不要固执己见,不要惟我独尊,而要实事求是。这些都是做学问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孔子提出了学思结合的学习方法,他主张学习时要开动脑筋,因为“学而不思则罔”,当然,光思索,不读书,也不能解决问题,与此同时,孔子十分注重训练学生的思维方法。

孔子提出:“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于礼。”简称为“由博返约”。孔子主张教学中广博与专精两者是辨证的统一,他认为教学既要重视学习的广博,又要强调培养学生驾驭知识的能力。学生只要有了这种能力,就能把复杂的知识系统化,把握住知识的核心。颜回能“闻一知十”,就是他善于思考的结果。孔子还强调“学以致用”,他主张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之中。他认为学习是为社会实践服务的,能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也就证明有所学。他的弟子子夏说:“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孔子“学以致用”的观点与我们今天所倡导综合实践课程的初衷如出一辙。由学而思由思而行,就是孔子所探究和总结的教学过程,这一思想对今天的教学理论、教学实践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孔子关于教学方法的理论和实践历来为学界所重视,其中许多主张和做法完全符合现代教育的理念。

一、“愤悱启发”,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习积极性和培养创新思维。西方教育史过去公推苏格拉底是启发式教学法的鼻祖,而实际上比苏格拉底早1000年的孔子就提出了系统的启发式教学主张。启发式教学的特点是:“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积极性相结合”。孔子认为,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应当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基础,在学生没有积极的学习要求时,不要勉强灌输知识。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在学生想不通,心中充满愤懑的时候,再去启发他;经过思考,在学生有所体会,想说又说不出来的时候,再去点拨他;不能举一反三的学生,是没有培养前途的。这说明孔子反对注入式教学,主张关注学生主体作用的启发式教学,同时也反映了孔子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能力和丰富的联想能力的教学思想。

二、主张教学相长,发扬教学民主,将师生共同讨论作为经常性的教学形式。我们还不妨审视一下《论语》这部书的形成过程,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一点基于教育意义上的启发。《论语》以孔子应答弟子及时人的提问记录为主体内容,书中把当时诸位弟子的提问及孔子的一言一行都记录了下来。所谓论者,是指这些记录是由其中七十名高足弟子讨论编辑的。可见其间弟子和先生的教学互动对《论语》的问世,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论语,从字面理解,便是论者语录。如果不论,不积极展开讨论,论语从何而来?在今天看来,这种以讨论为主的“论语”式教学方法仍然是十分重要的,应当成为教学的重要手段和方式。

三、孔子在教学组织的形式上也是丰富多彩的。

大体上,孔子采取了个别教学、集体教学和游历教学三种形式。孔子的教学以个别教学为主要形式。他能根据学生的不同心理特点采取不同的方法施教。例如对积极上进的颜回,则整日与之讲学,使“回也终日不违如愚”。而对自我要求不严而“昼寝”的宰予,则用“朽木不可雕”的严厉批评促使他学习。据《庄子—渔父篇》记载:“孔子游乎缁帏之林,休坐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这里的“杏坛”就是孔子聚徒讲学之所。可以说“杏坛设教”就是我国集体教学的雏形。孔子一生周游列国,他一面进行政治游说活动,一面进行教育活动。尽管在屡遭挫折的情况下,孔子仍坚持教诲学生。在宋国被困,孔子“与弟子习礼大树下”;在陈国断粮,孔子仍“讲诵弦歌不衰”,其“诲人不倦”之精神可见一斑。就孔子的教学组织形式而言,也颇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孔子从来不是一个赶着在学生不耐烦的时候填鸭一样去教育的老师,孔子的原则是什么呢?就是一个人,他的心思用啊用啊,用到快要穷尽处,特别想要探索,想要发奋努力知道结果了,不到这时候孔子是不会去开导他的;一个人心中若有所思,但嘴上就是说不出来,着急,不到这个份上孔子是不会去启发他的。谓之: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但开导了,启发了之后还要看你是不是能够做到“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跟你说了这一个叫墙角,不能自己反应出来这屋子还有另外三个叫墙角,那就不再教你了。就是说老师点到了,但你没有领悟的能力,就不给你多讲了。这就是要求你要会举一反三。

一个好老师,不见得非要喋喋不休、苦口婆心,要学会画龙点睛,要让学生自己去完成思考、领悟的过程。近几日女儿每天都看电视剧《宝莲灯前传》,对杨戬的法力、霸气、傲气赞不绝口,我倒是很佩服杨戬的师傅,那个叫玉鼎真人的,他自己手无缚鸡之力,却教出了如此天地无敌的徒儿。他常说的一句就是:我只会说,不会练,你自己去领悟。乍一听起来似乎很可笑,但细一想想,不这样就没有了杨戬的用心领悟,也就没有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可能。学会知识很简单,但要举一反三的在事物之间建立联系,这并不是容易做到的。引导我们的学生努力去思考、彻悟,他们会更好的学习,我们也会很轻松。

一日,子路来问孔子:“,老师,听到一件事,我马上就要做吗?”孔子教导他说:“你还有家长呢,你不请教他们,上来就做,好像不合适吧?”又一日,冉也来问孔子:“老师,听到一件事,我马上就要做吗?”孔子断然地说:“听到了就要做。”孔子的学生公西华就不解地问:“老师,怎么同样的问题,你的答案却完全不同啊?”孔子说:“冉这个人生性怯懦退缩,做什么事都犹豫不决的,所以要鼓励他赶快去做,给他前进的力量。而子路勇猛过人,就要让他谨慎一点,多思考,凡事掂量之后再做,所以要约束他一些。”针对不同的主体,运用不同的教育方法,由衷的赞叹:高,实在是高。

不同的学生,在学习的时候都要不同的感悟,这是个必然,因为,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我们要做一个行动着的知识分子,完成孩子们的扬长避短。

今天,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知识陈旧率加快,教师所面对的教育对象是千差万别的,教师所面临的教育情境是千姿百态的,教师所面向的教育内容是千变万化的,为了顺利完成自己的任务,教师更需要以“学而不厌”的精神去不断地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活到老学到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教师更要有实事求是的精神。教师要在“教学相长”中不断前进。

【参考文献】 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06年版。李秀林、王于、李淮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1991年版 傅佩荣:《傅佩荣说孔孟论人生》,陕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檀传宝:《学校道德教育原理》,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第四篇:数学教学感观

数学教学感观

叶俏

通过选择恰当的数学素材而创设的适合教学和儿童发展需要的“情境”是教学的有机组成因素,它不仅包括多媒体、游戏、实物操作等类型,而且包括教师的手势、体态和语言,对于处在幼小衔接期的一年级小学生来说,把多种元素整合后编成的连环故事也是一种情境,有着自己独特的价值。

一、连环故事对于一年级学生的特殊意义6、7岁是儿童身体生长的一个高峰期,同时,儿童也进入小学一年级,学习活动就逐步取代游戏活动而成为儿童主要的活动形式,并对心理产生重大的影响。这是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尤其是小学低年级的儿童还具有明显的学前儿童的心理特点,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新的学习活动、集体活动等对儿童提出了新要求,从而引起儿童思维发展的新需要,与原有心理结构、思维水平之间产生了矛盾,构成其思维发展的动力。在教育教学中如何促进矛盾的产生和有效解决就成了儿童思维发展的关键。

现阶段,我国的周教学时数在28课时左右,课堂教学方式仍以讲述灌输为主,年龄越小主动性越差,被动接受习惯一旦养成就会形成学习的心理定势(人在解决问题时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虽然在一般情况下有利于同类问题的顺利解决,但主动探索的机会会变少,势必影响儿童的创新性。所以,低年级的教师更应该把握好幼小衔接期的关连点,在有限的时间内把课上活,创设能引起学生求知欲、并有助于参与教学、解决矛盾、发展情感的教学情境。创设连环故事除了具有趣味性、真实性、发展性和数学味以外,还有自身独特的连贯性和故事性以及由此产生的参与性、观模性,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发挥着重要而又独特的作用。

二、连环故事教学的特质及把握

1、真实性——源于“近”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又充满了数学。所谓“近”生活是指最近发生的,学生印象最深的生活事件。《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著名数学家华罗庚也说过:“人们对数学早就产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原因之一便是脱离了实际。”由此可见学生的生活经验在学数学中的重要作用。1

经验是介于纯粹的生活与科学的知识之间的一种认识,教师可以通过故事的形式将生活与科学知识相联系,使全体学生在经验层面达到共识。

2、吸引力——趣味游戏情境和富有挑战的质疑情境

在幼儿园中游戏占有主要地位,所以对于刚升入一年级的儿童来说,课堂中的趣味因素不能少,而连环故事正是一种趣味性很强的情境,以幽默的小故事贯穿课堂,欢笑声让师生变得轻松、气氛变得活泼。教师用滑稽的肢体语言和语调等描述小马虎和大马虎父子俩做题时的每一个错误,都会引起学生情不自禁的笑,又从小马虎的错误中汲取教训。而所谓富有挑战性的质疑情境则是指教学的内容、方法、分量、进度要适合学生身心发展,是学生能接受又有一定难度,通过努力才能掌握的,遵循可接受性原则,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之内。

3、全面发展性——对学生进行多领域相互渗透的教育

我国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在数学课上除了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基本技能以外,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美育、体育的重要途径,也有着发展情感态度、培养人文精神的任务。数学课相对其它课而言抽象的数学符号和语言会较多一些,而有了故事情节就必然会有语言文字的描述,故事多了,准备充分了就会穿插进一些常识和小知识。如讲连加时讲到“蚂蚁搬豆”学生懂得了互相帮助和团结就是力量;讲连减时学生懂得了飞机遇险结冰需要扔重物或跳伞减轻重量降低危险;讲人民币时学生学会识别假币,学会献爱心、学会不乱花钱体贴父母„„

4、数学味——培养学生数学素养为本

情境只是教学的有机组成因素,是手段而不是目的,要紧扣所要教学的数学知识或技能,离开了这一点就不是数学课了。因为过多的无关信息不仅不利于学生“数学化”能力的培养和数学知识的掌握,而且会模糊学生的思维,失去情境的价值。

5、连贯性、故事性、参与性——让连环故事中的主人公做孩子们的朋友、参与数学

如果说以上几点是所有教学情境具有的共性的话,那么接下来的两点则是连环故事所具有的个性了。在设计的故事情节之前,教育者首先要认真了解学生前认知水平,从学生最近发展区出发,合理设计故事情节,引导学生寻找、筛选有关信息提取已有知识进行自己的知识建构,否则热闹场面的背后只会是空洞无物。

每次都有新故事虽有着它新鲜的优点,可若使这些故事连贯起来组成连环故事就会使学生和故事中的主人公结成好朋友,每次主人公一出现孩子们便会带着好朋友又来了的欣喜,还会对下次朋友的来临充满期待,和主人公一起学习,共同参与数学,达到学而不厌。而如何使教育者创设一个科学的连环故事还应注意构建科学的层递式情境系统的方法。如拟人式、承接式等。拟人式的例子如“小马虎”,每次课堂上老师预设到的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均可由小马虎上场,学生帮助改错的积极性大增。承接式的例子如在设计练习时用了孩子们喜欢的哈里波特闯关行动,孩子们竟然爱上了练习课,且练习时受紧张的故事情节影响思维敏捷、细心,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6、观模性——内隐学习与观察学习之精华

内隐学习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阿瑟·S·雷伯提出,是指有机体在与环境接触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获得了一些经验并因之改变其事后某些行为的学习。观察学习是社会学习理论创始人班杜拉提出,只通过观察并模仿他人而进行的学习,包括注意、保持、复制和动机四个子过程。在连环故事教学中,教师往往通过一系列的故事来塑造一些情节和人物形象,并加入一些道理、情感,学生深入进去了,内隐学习也就发生了,榜样常伴学生左右,观察学习也就起了作用。

一年级学生处于幼小衔接的特殊时期,连环故事教学在数学课堂中有着独特的价值。“真实性”是情境创设的基本前提,“数学味”是本质保证,“全面发展性”是价值导向,“连贯性、观模性”是独特体现,“吸引力”则是保证情境创设能够发挥其重要作用的动力机制。把握好这些特质去研究、去设计,才能全面调动起儿童的积极性,让内因起作用,为向高年级过渡做好不仅是知识的衔接,更是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与习惯的衔接。

如今,我需要充实自己的方面有很多,只希望自己能够在未来的道路上走得更好。我会努力朝着那些方面不断学习、奋力前进的。

第五篇:传统体育教学模式与现代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论文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对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和现代几种典型的体育教学模式进行分析,并结合“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从体育教学模式的特征和教学思想、师生关系、教学方法、组织形式、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了论述,旨在构建更加适合我国高中体育教学的教学模式。

论文关键词:传统体育教学模式 现代体育教学模式 研究

当前高中体育教学改革因受传统学校体育观的影响相对滞后,传统体育教学无论是教学目标、内容、方法、组织还是体质评价都忽视的学校体育的长期效应,缺乏对学生个性发展和终身体育培养。近几年我针对教学模式中出现的种种弊病,在以终身体育为指导思想,紧紧围绕增强学生体质为出发点,对传统体育教学模式与现代体育教学模式进行剖析,为体育教学改革增砖添瓦!

一、传统教学模式

(一)运动技能教学模式

1、模式依据

运动技能教学模式是受前苏联教育体系的影响,以运动技能教育观为指导,注重“三基”的传授。以让学生掌握更多的“三基”为教学目标;以运动技能形成规律和认识规律为主要依据设计的教学过程结构的模式。教学过程遵循“泛化—分化—定型—自动化”的运动技能形成规律和“感知—理解—巩固—应用”的认识规律。通过教师的讲解和示范,让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经过反复的练习,逐步掌握运动技能。

2、教学过程结构

教学结构过程为:教学准备(教师提出教学任务与目标),定向认识学习(教师讲解示范,明确做什么和怎么做),练习部分(分解练习、完整练习、巩固练习、应用练习),教学结束(教师对学习结果作总结评价)。

3、模式分析

该模式有利于运动技术的系统传授,使学生简洁有效的掌握“三基”,体现教师主导作用,教学规范,对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不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二)身体锻炼教学模式

1、模式依据

身体锻炼模式是以增强学生体质为教学目标。按照人体生理机能活动变化规律和负荷与休息合理交替的规律设计教学过程结构。运用简单而有效的循回练习方法,在教师指导下,采用非竞技的简单运动进行身体素质锻炼。

2、教学过程结构

教学过程结构为:提出课程的任务,准备活动;教学组织与指导;学生练习,运动负荷监控;练习结果评价,放松整理。

3、模式分析

身体锻炼模式通常以练习法为主,并且采用练习强度和脉搏频率的监控,所以对发展体能、意志品质等方面都有较好的效果。但该模式由于以“炼”为主,并且练习密度高,运动负荷大,对于不同身体素质的学生,可能会产生适得其反的结果。

二、几种现代教育模式

(一)“快乐体育”模式

1、模式依据

“快乐体育”模式,既是一种教学模式,又是一种教学思想。它是以促进学生身体为基础,通过运动和合理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感到快乐,身心得到发展;它主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突出了“愉快”教育和“成功”教育的思想。

2、教学过程结构

教学过程结构为:环境优化,情感驱动,能力评价,协同教学,快乐体验。

3、模式分析

该模式有利于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给学生在思考问题和创造留有空间,使学生能够互帮互学。学生可以自定目标,自我评价。但这种模式对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自学能力,以及教师教学水平及体育设施要求都比较高,如果运用不当,就会出现“放羊课”的局面,影响教学效果。

(二)“主动体育”教学模式

1、模式依据

“主动体育”教学模式是一种以掌握体育技能为主,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提高综合能力的教学模式。它扬弃以往的那种被动的体育教学,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情感体验;在教学方法上通常采用启发式和诱导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综合体育能力。

2、教学过程结构

教学过程结构为:启动发问,问题导入,尝试练习,集体讨论,验证练习,归纳总结。

3、模式分析

“主动体育”教学模式在思想上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体育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由接受式、被动式学习转变为发现式、探索式的学习,注重了体育的多功能教育。

(三)“成功体育”教学模式

1、模式依据

“成功体育”教学模式是多种体育教学模式相互借鉴而改造形成的一种相对理想的教学模式。它是根据如何提高学生体育认识能力,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体育兴趣。以体育学习的情景体验规律和学习的认识规律为主要依据构建教学过程结构,是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比较适应的一种教学模式。

2、教学过程结构

(1)开始部分:准备活动性学习(教师提出问题,分小组),形成学习目标与课题阶段(学习的初步讨论,明确问题)。

(2)中间部分:尝试性学习技术阶段(边想边练,寻求答案,明白道理),学习技术阶段(在明白一定道理的技术上练习,加深理解)。

(3)结束部分:对学习的结果归纳(身体和认识,情感方面),放松整理活动。

3、模式分析

“成功体育”注重体育教学的多种功能,创设有利于动机培养和激发,谋求整体效益。在教学中营造了和谐师生关系,在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同时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为学习者营造宽松活泼的教学氛围,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出现了教学整体上教与学的最佳组合。

三、传统体育教学模式与现代体育教学模式的区别

(一)教学方面

传统体育教学模式是在应试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中形成的一种固定模式,注重社会的需要,忽视学生的个体需要;过度强调“技能体育”和“体质体育”。

现代体育教学拓宽了体育教学的功能,在终身体育思想的指导下,既突出学生认知因素的培养,又强调学生情感的培养,认为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和发展学生完善的人格。

(二)师生关系

传统体育教学强调以教师为中心,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必须从属于教师的教,师生关系始终是“上下”,“主从”关系。

现在体育教学提倡的是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学中师生关系是平等的,强调以活动为中心,以学为主,实行民主教学。

(三)教学组织

传统体育教学是在教师的“指挥棒”下统一行动的,有严密的课堂组织与严格的课堂纪律,教师自始至终控制着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

现代体育教学组织注重快乐化、民主化。组织形式不仅要着眼于学生的学习和练习服务,而且要有利于形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通过自学、自练,在自由、和谐的气氛中进行学习。

(四)教学评价

传统体育教学的评价,是以竞技体育的指标去实施教学过程和效果。现代体育教学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不断地增强学生体质,提高身心健康水平。健康体育教学区别于其他教学体系,健康的内涵包括身、心、群三维价值理念。在考试评价方法上,采用绝对评价指标与弹性评价指标相结合的方法,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

四、小结

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并非一无可取,现在体育教学模式并非完美无缺,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体育教学模式的不断研究将更加丰富多彩。值得指出的是,在反思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同时,从当前素质教育的角度重新审视体育教学,应该对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赋予新的内涵。现代体育教学目标,任务,内容的多向性,不能将体育教学单一化,公式化,更不能固守某一种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王德平.体育新课程教学设计[M].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邵伟德.体育教学模式的梳理与分类[N].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05.[3]张军.体育教学模式论[J].教育与研究,2005.

下载十一五课题研究论文《反思传统的教学观与建立现代的数学教学观》word格式文档
下载十一五课题研究论文《反思传统的教学观与建立现代的数学教学观》.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观舞》教学反思

    《观舞》教学反思 江夏区第一初级中学 阮德利 本学期学校进行“课内比教学,课外访万家”活动,我有幸参加了学校的教研活动,上了一节冰心的《观舞》,感受颇深。教学本文,我立足让......

    高中数学教学论文 试论建构主义数学观

    试论建构主义数学观 [摘 要]建构主义数学观的认识要在理解建构主义的基础上抓住建构主义的数学学习实质、主要特征的数学学习观;并且明确数学教学是“数学认知结构的教学”、是......

    论传统教学观与建构主义 教学观的整合

    论传统教学观与建构主义 教学观的整合 摘 要:20世纪末期,世界各国相继启动了课程改革,不断见诸于西方教育文献中的建构主义成为教育界近年来的研究时尚,对传统教学形成巨大的冲......

    “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学手段”物理教学反思

    1、粉笔加黑板的传统教学手段优点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基本可适应。老师可直接了解到学生课程听懂程度,学生有何问题亦可以直接向老师提问,达到理想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教学沟通......

    《观书有感》教学反思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观书有感》教学反思 《观书有感》是南宋理学家朱熹的一首古诗,诗中名句“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更是家喻户晓,寓意深刻。 这首......

    《观舞记》教学反思

    《观舞记》教学反思 《观舞记》教学反思1 教学本文,我立足让学生实现两个目标:一是让学生在美读的基础上学会如何赏析文中的优美语段,与中考的现代文赏析题挂钩,打好中考的基础;......

    《观刈麦》教学反思

    《观刈麦》--教学反思 绥宁县瓦屋学校 杨华波 《观刈麦》是语文八年级上册第7单元的一篇经典唐诗,这首诗叙事明白,结构自然,层次清楚,顺理成章。虽然着墨不多,但是却把割麦者与拾......

    《观舞记》教学反思

    《观舞记》教学反思 《观舞记》教学反思1 《观舞记》是我国著名作家冰心女士写的一篇优美的观后感。文章内容比较简单,就写了作者对印度著名舞蹈家卡拉玛姐妹精妙绝伦的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