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云南省大理新世纪中学2018学年下学期5月份考试 高一化学
云南省大理新世纪中学2018学年下学期5月份考试
高一 化学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单选题(共30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1.已知某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该元素位于第二周期第ⅦA族 B. 该元素位于第三周期第ⅠA族 C. 该元素属于稀有气体元素 D. 该元素属于金属元素
2.已知X、Y、Z是三种原子序数相连的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酸性相对强弱的顺序是HXO4>H2YO4>H3ZO4,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 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HX>H2Y>ZH3 B. 非金属活泼性:Y<X<Z C. 原子半径:X>Y>Z
D. 原子最外层电子数:X<Y<Z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碱性:LiOH>NaOH>KOH>RbOH B. 金属性:Rb>K>Na>Li
C. 铷比钾活泼,铷能从氯化钾溶液中置换出钾 D. 铷不易与水反应放出氢气 4.“玉兔”号月球车用作为热源材料。下列关于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与互为同位素
B.Pu与具有相同的最外层电子数 C.与具有相同的中子数 D.Pu与具有完全相同的化学性质
5.下列微粒半径大小比较正确的是()A. Na
6.第二周期元素R,它的最外电子层达到稳定结构所需电子数小于最外层达到稳定结构时的电子数和最内层电子数之差,并且等于最内层电子数的整数倍。则关于R的正确说法是()
A. 常温下能稳定存在的R的氧化物都能和烧碱溶液起反应 B. R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都是强酸
C. R的最简单氢化物可能有两种,其稳定性一种比氨强,另一种比氨弱 D. R的最简单氢化物受热时都易分解 7.不同元素的原子间最本质的区别是()A. 中子数不同 B. 相对原子质量不同 C. 质子数不同 D. 最外层电子数不同
8.已知氧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试根据以下各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判断与氧元素化学性质最
相似的是()
A. F B. S C. Ne D. Cl
9.我国的纳米技术基础研究能力已跻身于世界前列,例如曾作为我国两年前十大科技成果之一的就是一种合成纳米材料,化学式为RN。已知该化合物中的Rn
+核外有28个电子。则R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的()
A. 第三周期ⅤA族 B. 第四周期ⅢA族 C. 第五周期ⅢA族 D. 第四周期ⅤA族
10.在下列元素中,与氢气反应需要持续加热才能进行的是()A. 氟 B. 氯 C. 溴 D. 碘
11.下列分子中所有原子都满足最外层为8电子结构的是()A. BF3 B. H2O C. SiCl4 D. PCl5 12.下列气体的实验室制法正确的是()A. Cl2:电解饱和食盐水
B. O2:过氧化氢与二氧化锰混合 C. H2:锌粒和稀硝酸混合 D. NH3:氮气和氢气混合
13.对于原电池的电极名称,下列叙述有错误的是()A. 发生氧化反应的为负极 B. 正极为电子流入的一极 C. 比较不活泼的金属为负极 D. 电流的方向由正极到负极
14.下图所示的装置中能产生有效电流的是()
15.化学与人类生活、社会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下列措施有利于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的是()
①加快化石燃料的开采与使用;②研发易降解的生物农药;③应用高效洁净的能源转换技术;④田间焚烧秸秆;⑤推广使用节能环保材料 A. ①③⑤ B. ②③⑤ C. ①②④ D. ②④⑤ 16.下列物质中不含共价键的是()A. 冰 B. 碳化硅 C. 干冰 D. 单质氦
18.下列过程一定释放能量的是()A. 化合反应 B. 分解反应 C. 分子拆成原子 D. 原子组成分子 19.下列说法正确是()
A. 由H原子形成1 mol H—H键要吸收能量
B. 断裂1 mol H—H键吸收的能量与形成1 mol H—H键放出的能量相等 C. 由A2和B2化合生成AB时一定放出能量 D. 因加热而发生的化学反应都是吸收能量的反应 20.在实验室制取氢气时,最好的方法是()A. 纯锌与稀硫酸反应 B. 纯锌与浓硫酸反应 C. 纯锌与稀盐酸反应
D. 粗锌(含铜、银)与稀硫酸反应
21.乙烯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说明乙烯具有还原性 B. 乙烯发生氧化反应 C. 乙烯被氧化生成二氧化碳
D. 用高锰酸钾溶液除去乙烷中的乙烯 22.下列有关纤维素的说法,错误的是()A. 纤维素能水解生成葡萄糖 B. 纤维素在人体内能够被消化吸收 C. 纤维素是一种天然高分子化合物
D. 纤维素是纤维状结构的物质
23.普伐他汀是一种调节血脂的药物,其结构简式如图所示(未表示出其空间构型)。下列关于普伐他汀的描述正确的是()
A. 分子中含有3种官能团 B. 可发生加成反应、氧化反应
C. 在水溶液中羧基和羟基均能电离出H+ D. 1 mol该物质最多可与1 mol NaOH反应 24.下列关于蛋白质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 用激光笔(或小手电)照射烧杯中的鸡蛋清溶液,会出现光亮的通路 B. 不慎将浓硝酸溅到皮肤上,皮肤会显黄色,这是蛋白质发生了颜色反应 C. 蛋白质变性后仍会保持原有的可溶性和生理活性 D. 误食重金属盐中毒,可服用大量的鸡蛋白解毒
25.某日中国石油吉林石化公司双苯厂发生爆炸事故,大量硝基苯泄漏,引起松花江水污染,安全生产和环保问题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下列关于硝基苯的叙述正确的是()A. 硝基苯是一种油状物质,会浮在水面上 B. 误食硝基苯或吸入硝基苯蒸气会使人中毒 C. 硝基苯与人的皮肤接触不会引起中毒 D. 由苯制取硝基苯发生了加成反应
26.葡萄糖的结构简式为CH2OH—CHOH—CHOH—CHOH—CHOH—CHO,其对应的性质中不正确的是()
A. 与钠反应放出氢气 B. 可与乙酸发生取代反应 C. 能发生银镜反应
D. 可使小苏打溶液冒出气泡
27.下列关于甘氨酸(H2N﹣CH2﹣COOH)性质的说法,正确的是()A. 只有酸性,没有碱性 B. 只有碱性,没有酸性 C. 既有酸性,又有碱性 D. 既没有酸性,又没有碱性 28.下列关于苯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反应①为取代反应,有机产物与水混合浮在上层 B. 反应②为氧化反应,反应现象是火焰明亮并带有浓烟 C. 反应③为取代反应,浓硫酸是反应物
D. 反应④中1 mol苯最多与3 mol H2发生加成反应,是因为苯分子含有三个碳碳双键 29.下列实验事实不能说明乙醇具有还原性的是()A. 乙醇使酸性高锰酸钾溶褪色 B. 乙醇不充分燃烧生成一氧化碳和水 C. 乙醇与钠反应有气体产生
D. 灼烧变黑的铜丝伸入乙醇中变红色 30.下列关于加聚反应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加聚反应产物只有一种
B. 能发生加聚反应的物质必须含有不饱和键
C. 聚合物链节的化学组成和单体的化学组成相同,但结构不同 D. 聚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为单体相对分子质量的整数倍,属于纯净物
分卷II
二、非选择题部分 31.现有如下两个反应: ①NaOH+HClNaCl+H2O;②Cu+2Ag+
2Ag+Cu2+。
(1)根据两反应本质,判断能否设计成原电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如果不能,说明其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如果可以,则写出正、负极材料、其电极反应式、反应类型(“氧化”或“还原”): 负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正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导线上转移电子1 mol,则正极质量增加________g,电解质溶液为_________________。
32.某同学想通过实验探究硫和碳得电子能力的强弱,通过比较它们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强弱来验证,设计了如图实验。
(1)仪器a的名称是________,应盛放下列药品中的________(填字母)。A.稀硫酸 B.亚硫酸 C.氢硫酸 D.盐酸
(2)仪器b的名称是________,应盛放下列药品中的________(填字母)。A.碳酸钙 B.硫酸钠 C.氯化钠 D.碳酸钠
(3)仪器c中应盛放的试剂是________,如果看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证明b中反应产生了________,即可证明________比________酸性强,得电子能力________比________强,b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33.为检验淀粉水解的情况,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试管甲和丙均用60~80℃的水浴加热5~6min,试管乙不加热。
待试管甲中的溶液冷却后再进行后续实验。
实验①:取少量甲中溶液,加入新制氢氧化铜,加热,没有砖红色沉淀出现。
实验②:取少量乙中溶液,滴加几滴碘水,溶液变为蓝色,但取少量甲中溶液做此实验时,溶液不变蓝色。实验③:取少量丙中溶液加入氢氧化钠溶液调节至碱性,再滴加碘水,溶液颜色无明显变化.(1)写出淀粉水解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设计甲和乙是为了探究________对淀粉水解的影响,设计甲和丙是为了探究________对淀粉水解的影响。(3)实验①失败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实验③中溶液的颜色无明显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4.实验室用下图所示的装置制取少量溴苯。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烧瓶a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与烧瓶口垂直的一段长导管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锥形瓶C中盛放四氯化碳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能证明苯和液溴发生的是取代反应,而不是加成反应,可向锥形瓶C中加入硝酸银溶液,若________,则能证明。另一种验证的方法是向锥形瓶C中加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生成的溴苯因溶有未反应的溴而显褐色,提纯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实验结束时,将氢氧化钠溶液倒入烧瓶中,充分振荡,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5.乙烯是重要的化工原料,以乙烯为原料在不同条件下可合成下列物质(部分条件未标出):
按下列要求写出:
(1)聚乙烯的结构简式是_____________,乙醛的结构简式是_____________;
(2)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应类型是___________;(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应类型是___________;
(4)反应⑤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应类型是___________。
3)反应③
答案解析
1.【答案】C
【解析】由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该元素的核电荷数(或原子序数)为10,为氖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二周期0族,是一种稀有气体元素。2.【答案】A
【解析】本题的关键是“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相对强弱”这一信息,由此可推知X、Y、Z为非金属元素,原子序数相连意味着它们属同周期元素,故活泼性:X>Y>Z,原子半径:X<Y<Z,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顺序为:HX>H2Y>ZH3。3.【答案】B
【解析】锂、钠、钾、铷四种碱金属,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元素的金属性依次增强,其氢氧化物的碱性依次增强;与水或酸反应的剧烈程度依次增强,铷与水反应最为剧烈,会发生爆炸;钾、铷都极易与水反应,铷不能从氯化钾溶液中将钾置换出来。4.【答案】B 【解析】与的质子数不同,分别为94、92,不是同位素;具有相同的质子数,所以其核外电子数相同,则具有相同的最外层电子数;中子数分别为238-94=144,239-94=145;质子数不同,属于不同的元素,其化学性质不同。故选B。5.【答案】D
【解析】电子层数不同时,微粒的电子层数越多,其半径越大(如Cs>Rb>K>Na);电子层数相同时,微粒的核电荷数越大,其半径越小(如Na>Mg>Al>S或O2->Na+>Mg2+>Al3+);S2-的半径大于Cl-的半径,Na+的半径大于Al3+的半径,S2-、Cl-比Na+、Al3+多一个电子层,四种离子的半径 S2-
>Cl->Na+
>Al3+
。6.【答案】C
【解析】设R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x,达到稳定结构时所需的电子数为(8-x),R为第二周期的元素,其原子的最内层电子数是2,8-x<8-2=6,x>2① 8-x=2n②(n是正整数)
由①和②可得,2n<6,n<3,即n=1或n=2,则x=6或4,R可能是氧元素或碳元素。
常温下,能稳定存在的一氧化碳不能与烧碱溶液反应; 碳的最高价氧化物二氧化碳对应的水化物碳酸为弱酸; 氢化物水(H2O)的稳定性比氨强,甲烷(CH4)的稳定性比氨弱; 甲烷在较高温度下才能分解,水在加热时很难分解。7.【答案】C
【解析】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决定元素的种类得是核电荷数(即核内
质子数),故不同种元素本质的区别是原子的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不同,故选C。8.【答案】B
【解析】从原子结构的观点看,与元素化学性质关系最密切的是最外层电子数。因硫原子与氧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硫元素的化学性质与氧元素的化学性质最为相似。9.【答案】B
【解析】在化合物RN中,氮元素化合价为-3价,R元素化合价为+3价(最外层电子数为3),R原子的核外电子数=28+3=
31,即原子序数为31,18(氩的原子序数)<31<36(氪的原子序数),最外层电子数=31-18-10=3,该元素位于第四周期ⅢA族。10.【答案】D
【解析】氟、氯、溴、碘原子半径依次减小,得电子能力依次减弱,与氢气反应的能力越来越弱,碘单质需要持续加热才能发生反应。11.【答案】C
【解析】BF3中形成三个共用电子对,B原子最外层只有6个电子,A项错。H2O中H原子不可能达8电子结构,B项错。SiCl4中形成4个共用电子对,Si原子的最外层电子也达到8电子结构,C项对。D项PCl5中P不符合8电子结构。12.【答案】B
【解析】实验室用浓盐酸和二氧化锰加热反应生成,MnO2+4HCl
MnCl2+Cl2↑+2H2O,电解饱和食
盐水不能制得纯净的氯气;实验室中用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做催化剂条件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2H2O
22H2O+O2↑,故B正确;制取氢气常用稀硫酸或稀盐酸,不用稀硝酸,稀硝酸具有强氧化性和锌粒反应不能生成氢气;氮气和氢气混合高温高压催化剂反应生成氨气为工业制备,实验室制备是氯化铵和氢氧化钙加热反应生成,2NH4Cl+Ca(OH)22NH3↑+2H2O+CaCl2。
13.【答案】C
【解析】在原电池中,相对活泼的金属为负极,不活泼的金属或导电非金属为正极;发生氧化反应的电极为负极,发生还原反应的电极为正极;原电池工作时,其外电路中电子流出的一极为负极,电子流入的一极为正极,电流的方向与电子流动的方向相反。14.【答案】C
【解析】原电池的形成条件:
①有活动性不同的两个电极,②两电极插入电解质溶液中,③两极用导线相连形成闭合回路,④相对活泼的金属与电解质溶液发生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
A项中铁与氢氧化钾溶液不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B项中的酒精是非电解质;D项中缺少电极,不能形成闭合回路。15.【答案】B
【解析】加快化石燃料的开采与使用,只会加剧碳排放;应用高效洁净的能源转换技术,将会有助于改善大气的状况。使用易降解的生物农药,有助于改善我国的食品不安全状况。有利于保护环境;随着农用化学物质源源不断地、大量地向农田中输入,造成有害化学物质通过土壤和水体在生物体内富集,并且通过食物链进入到农作物和畜禽体内,导致食物污染,最终损害人体健康;绿色食品是指少用或不用化肥和农药生产出来的食品。田间焚烧秸秆污染环境,浪费资源,已成为影响人们日常生活的公害。16.【答案】D
【解析】氢与氧、碳与硅、碳与氧等非金属元素的原子间易形成共价键;氦原子间不能形成共价键。17.【答案】D
【解析】原电池的形成条件:
①有活动性不同的两个电极,②两电极插入电解质溶液中,③两极用导线相连形成闭合回路,④相对活泼的金属与电解质溶液发生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
A选项中酒精是非电解质;B选项中没有形成闭合回路;C选项中两种金属都不能与电解质溶液发生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18.【答案】D
【解析】分子拆成原子是化学键断裂的过程,一定吸收能量;原子结合成分子是形成化学键的过程,一定放出能量。一个化学反应最终是吸收能量,还是放出能量,取决于成键放出的能量与断键吸收的能量的相对大小。19.【答案】B
【解析】由H原子形成1 mol H—H键放出能量,且与断裂1 mol H—H键吸收的能量相等;断裂A2和B2中的化学键吸收能量,形成AB中的化学键放出能量,无法判断它们的相对大小,不能确定其是否放出能量;化学反应能量的变化(吸热或放热)与物质具有的能量有关,或与化学键断裂与形成有关,与反应是否加热无关。20.【答案】D
【解析】粗锌(含铜、银)与稀硫酸能形成原电池,加快锌与稀硫酸的反应。21.【答案】D
【解析】乙烯分子中含有碳碳双键,能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发生氧化反应,乙烯具有还原性,在反应中乙烯被氧化生成二氧化碳,引入新杂质,不能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除去乙烷中的乙烯。22.【答案】B
【解析】纤维素最终水解生成葡萄糖;人体内无纤维素酶,不能消化纤维素;纤维素相对分子质量较大,是高分子化合物;纤维素是多糖,纤维状结构的物质。23.【答案】B
【解析】该有机物中含有—OH、—COOH、—COO—和双键4种官能团;故能够发生加成、氧化反应等反应;在水溶液中羧基能电离出H+但是—OH不能电离出H+;—COO—和—COOH都能与NaOH反应,故1 mol 该有机物最多可与2mol NaOH反应。24.【答案】D
【解析】鸡蛋清中的蛋白质属于高分子化合物,其溶液为胶体,具有丁达尔效应;误食重金属盐,可服用鸡
蛋清进行急救解毒,其原理是鸡蛋清中的蛋白质与重金属盐作用,重金属盐不再使人体内的蛋白质变性。蛋白质变性后可失去原有的可溶性和生理活性。25.【答案】B
【解析】在浓硫酸的催化作用下,苯与浓硝酸发生取代反应,生成的硝基苯为不溶于水的油状液体,密度比水大,有毒。误食硝基苯、吸入硝基苯蒸气、硝基苯与皮肤接触都会使人中毒。26.【答案】D
【解析】葡萄糖含有羟基,能与钠反应放出氢气,与乙酸发生酯化反应(取代反应的一种);含有醛基,能发生银镜反应;不含羧基,不能与碳酸氢钠溶液反应。27.【答案】C
【解析】甘氨酸(H2N﹣CH2﹣COOH)含有碱性基团H2N﹣和酸性基团﹣COOH,因此,既有酸性,又有碱性.故选:C。28.【答案】B
【解析】在溴化铁的催化作用下,苯与液溴能发生取代反应生成溴苯,溴苯不溶于水且密度比水大,生成的溴苯沉积在水的底部;苯在空气中能燃烧,火焰明亮并带有浓黑烟,发生的是氧化反应;在浓硫酸的催化作用下,苯能与浓硝酸发生取代反应生成硝基苯,硝基苯属于烃的衍生物,不属于烃;苯分子没有碳碳双键,而是一种介于单键和双键之间独特的键。29.【答案】C
【解析】乙醇与金属钠反应产生氢气,乙醇为氧化剂,金属钠为还原剂。30.【答案】D
【解析】加聚反应为含有不饱和键的化合物分子以加成反应的形式结合成高分子化合物的过程,其产物只有一种为混合物
31.【答案】(1)①不能,②可以(2)①为非氧化还原反应,没有电子转移(3)铜 Cu-2e-Cu2+ 氧化 碳棒、银、铂、金(任选一)2Ag++2e-
2Ag 还原
(3)108 硝酸银溶液
【解析】反应①为非氧化还原反应,不能用来设计成原电池。反应②为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可用来设计成原电池,其电池总反应方程式Cu+2Ag+
2Ag+Cu2+可分为两个电极反应,负极:Cu-2e-Cu2+,正极:2Ag++2e
-
2Ag;铜作负极,活动性比铜弱的金属或导电非金属作正极,硝酸银溶液为电解质溶
液。
32.【答案】(1)分液漏斗 A
(2)圆底烧瓶 D
(3)澄清石灰水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CO2 H2SO4 H2CO3 S C CO+2H+
CO2↑+H2O
【解析】稀硫酸与碳酸钠反应,有二氧化碳生成,由此可说明硫酸的酸性比碳酸强。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酸性越强,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原子得电子的能力越强。33.【答案】(1)(C6H10O5)n(淀粉)+nH2O(2)温度 催化剂
(3)没有加入碱中和作为催化剂的稀硫酸(4)氢氧化钠与碘反应了
nC6H12O6(葡萄糖)
【解析】(1)淀粉需在催化剂如稀硫酸的作用下,发生水解生成葡萄糖。
(2)试管甲和乙均用2g淀粉和20 mL 20%的稀硫酸,试管甲用60~80℃的水浴加热5~6 min,试管乙不加热,所以设计甲和乙是为了探究温度对淀粉水解的影响;试管丙用2 g淀粉,与甲对比未用20 mL 20%的稀硫酸,试管甲和丙均用60~80 ℃的水浴加热5~6 min,所以设计甲和丙是为了探究催化剂对淀粉水解的影响。
(3)淀粉水解后得到的溶液中含有稀硫酸,溶液呈酸性,反应须在碱性条件下进行,因此淀粉与少量稀硫酸加热一段时间后,需加入一定量的氢氧化钠中和稀硫酸,溶液呈现碱性,然后在加入制氢氧化铜溶液(4)实验③中溶液的颜色无明显变化的原因是:碘单质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34.【答案】(1)(2)导气和冷凝反应物的作用(3)吸收溴化氢中的溴蒸气
(4)生成淡黄色沉淀 石蕊溶液 溶液变红色
(5)将含有溴的溴苯倒入氢氧化钠溶液中充分混合,静置分层后,用分液漏斗分离出下层液体,即为溴苯(6)除去溶于溴苯中的溴 Br2+2NaOH
NaBr+NaBrO+H2O
【解析】在催化剂溴化铁的作用下,苯与溴发生取代反应,生成溴苯和溴化氢,该反应为放热反应,容易使溴挥发产生溴蒸气,与烧瓶口垂直的一段长导管具有导气和冷凝回流溴的作用。
锥形瓶C中四氯化碳的作用是吸收溴化氢中含有的溴蒸气。生成的溴苯因含有溴而呈褐色,常用氢氧化钠溶液将溴苯中的溴除去。
证明溴与苯发生的是取代反应而不是加成反应,关键是检验反应中有溴化氢生成,检验方法:一是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淡黄色沉淀,二是用指示剂石蕊溶液,石蕊溶液变红色。35.【答案】(1),(2)CH2=CH2+Br2→CH2Br﹣CH2Br 加成反应
(3)(4)
加成反应
氧化反应
【解析】乙烯分子中含有碳碳双键,能发生加聚反应生成聚乙烯,能与溴水发生加成反应生成二溴 乙烷,能与水发生加成反应生成乙醇。乙醇催化氧化生成乙醛,乙醛氧化生成乙酸。
第二篇:云南省大理新世纪中学2018届高三适应性月考卷(四) 历史
云南省大理新世纪中学2018届高三适应性月考卷
(四)高三 历史
一 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0分,共48分)1.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讨论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把增强企业活力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其背景是()
A.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已明确 B. 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即将完成 C. 国有企业已经广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D. 国营企业中政企不分的现象突出 2.关于京剧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在徽戏、汉戏的基础上形成 B. 吸收了昆曲、秦腔等剧种的优点
C. 音乐属于板腔体 D. 正式形成于明朝
3.历史学家往往会用特定词汇来表示历史运动和历史潮流。“□□□□”这个词就常常用来描述从18世纪至19世纪下半叶这段时期的发展。这是一场旷日持久的运动,但同时期的物质进步和社会动荡相结合又产生了激动人心的深刻变化。在□□□□中填上的词应该是()A. 圈地运动 B. “光荣革命” C. 启蒙运动
D. 工业革命
4.下表为1890—1933城市人口(以百万计)及其在总人口中所占的百分比统计表,依据此表分析正确的是()
A. 1890—1933年英国工业生产能力逐渐落后于美国但高于德国 B. 1910—1933年城市人口数量对比证明美国国力领先
C.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导致1910—1920年俄国城市人口减少的因素之一 D. 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德国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呈持续上升趋势
5.战国《吕氏春秋·任地》载:“上田弃亩(垄),下田弃圳(沟);五耕五耨,必审以尽;其深殖之度,阴土必得,大草不生,又无螟蜮(虫类);今兹美禾,来兹美麦。”材料表明这一时期()A. 铁犁牛耕成为主要耕作方式
B. 农业生产已经懂得精耕细作 C. 水利灌溉推动农业迅速发展 D. 私有制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
6.对下图解读中,正确地揭示了中西科技发展轨迹上的差异的是()
A. 中国古代科技一直领先于西方 B. 15世纪中西方科技发展趋势出现逆转 C. 公元前后中国科技达到最高峰 D. 公元前后到10世纪中国科技走向衰落
7.2005年美国、埃及科学家联合对金字塔进行大规模考古揭秘,同时向全球电视直播,引起观众的强烈反响。这反映出电视艺术()
①对艺术品的“真实”复制和“原貌”展示,使艺术品走下圣殿 ②普通人有了欣赏艺术珍品的机会
③普通大众与艺术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扩大了视野 ④艺术借助电视实现了前所未有的最广泛意义上的传播 A. ①②③④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8.据统计,1949~1960年中国重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26.4%迅速上升至66.6%,1961~1966这一比值降至51%。这一比重下降的主要原因是()A. “八字方针”的实施
B. 文革的破坏
C.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推行 D. 自然灾害的发生
9.古代罗马人制定了当时世界上最为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为丰富和发展西方古代政治文明做出独特的贡献。
以下关于罗马法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十二铜表法》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平民的利益 B. 公民法专门适用于罗马公民
C. 万民法的内容侧重于国家事务和法律程序 D. 自然法是罗马法律的思想基础和理论指导
10.自太平军兴起后,各省多以镇压太平军为借口,截留田赋,以备急需。《辛丑条约》签订后,因赔款数额巨大,中央无力偿还,遂将赔款数额分摊于各省,于是各省便以分担赔款之名而获得就地自由筹款之权。及至民国初年,因时局**,各省田赋多被地方军阀擅自截留或挪用。上述材料表明从晚清到民国初年()
A. 中央集权的财政体制被破坏 B. 地方政府擅自截留中央财政 C. 社会动荡不安导致财赋减少 D. 地方政府获得了财政自主权
11.1787年费城会议制定的《美利坚合众国宪法》规定:合众国不得授予贵族爵位。反映了美国宪法的主要原则是()
A. 民主主义 B.平等主义 C. 自由主义 D. 共和主义
12.《晚清政治革命新论》认为,倘若光有阶级关系的某些新变化,而缺乏民权政治取代君主专制的变革过程,缺乏政治制度的质的飞跃,就谈不上近代意义的政治革命。按此标准,不属于“近代意义的政治革命”的是()
A. 洋务新政 B. 戊戌变法 C. 清末立宪 D. 辛亥革命
分卷II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共52分)13.(12分)美国杜邦公司的历史是两个多世纪以来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 缩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片断三 转型
1920年,关闭了威尔明顿市郊的火药厂。
1922—1925年,研发出快干型耐磨亮漆,用于汽车生产;制造出成本低廉且耐用的塑胶产品。1929—1943年,发明尼龙;研制出可用于音像磁带、雨衣、不粘锅等产品的新型涂料。1958年,成立公司国际部。此后,海外投资持续增长。——据胡国成《美国现代化工之父——杜邦》等
(3)据片断三,概况指出杜邦公司自1920年起进行了哪些战略调整,并说明其历史背景。(8分)
14(25分).阅读下列材料
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认为地球是不动的,太阳、月亮、行星和恒星都以圆周为轨道围绕地球公转。公元2世纪,这个思想被古希腊学者托勒密精制成一个完整的宇宙学模型。然而,1514年,波兰教士哥白尼提出了一个更简单的模型。他的观念是,太阳静止地位于中心,而地球和行星围绕着太阳做圆周运动。后来,德
国人开普勒和意大利人伽利略公开支持哥白尼的理论。同时,开普勒修正了哥白尼的理论,提出行星不是沿着圆周而是沿着椭圆运动。……虽然他几乎是偶然地发现椭圆轨道能很好的和观测相符,但却不能把它和他的磁力引起行星围绕太阳运动的思想相互调和起来。只有到了更晚得多的1687年,这一切才得到解释。这一年,英国科学家牛顿出版了他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这也许是物理学中有史以来最重要的著作。在现实中经常发生的是,设计出的新理论实际是对原先理论的一个扩展。例如,非常精确地观测水星,发现它的运动和牛顿引力理论预言之间有一个微小的差异。20世纪初,爱因斯坦的理论预言了和牛顿理论略微不同的运动,和观察到的相符合,而牛顿理论做不到,这个事实是对爱因斯坦新理论的一个关键证实。——霍金《时间简史》 读后请回答:
(1)哥白尼提出了什么新的天文学理论?当时处于什么思想文化运动发生之时?(2)牛顿又提出了什么新的物理学定律?爱因斯坦又怎样发展了牛顿的科学理论?(3)归纳概括牛顿和爱因斯坦科学理论贡献的相同之处。(4)这些科学家的事迹给了你什么启示?
【历史选修1—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15分 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治维新时)改革的动力是西化……英国模式自然作为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以及许多商业方法方面的模范;法国模式用来改革法制,改革军事(后来采用德国模式);海军当然还是学习英国;大学则归功于美国。日本聘请的专家在日本人监督下从1875年的五六百人,上涨到三千人左右。然而意识形态方面的选择就困难了……于是不到二十年,便出现一股反对极端西化,极端自由化的势力……(他们)实际上想制造一个新的以天皇为核心的国教,即神道崇拜。——[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
材料二 我理解由著名德国学者格奈斯特和施所提倡的国家组织之梗要,我对其观点知之甚深,乃是可为帝国大厦奠定基础而不至减损天皇权威。回观国情,人人皆信乎英法美自由激进之论,视其为金玉良言,以致国家几被损毁。但我已有纠正之理由,报国正是此时,我深信实现此信念至为重要。——伊藤博文(1882年)
(1)据材料一,归纳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学习西方的基本特点。
(2)材料二中伊藤博文对政治制度改革的认识在明治政府采取的措施中有何体现?(3)综合上述材料,你对日本明治政府向西方学习的基本情况如何评价?
答案解析
1.D 2.D 3.D 4.C 5.B 6.B 7.A 8.A 9.C 10.A 11.D 12.A
13.【答案】(3①由军用生产为主转向民用生产为主(或由火药生产为主转向化工行业的多个领域)。原因:一战后,出现了和平局面;美国经济进入繁荣时期。②扩大海外市场,增加海外投资。
原因: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二战后确立了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史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第三问依据材料三从20年代到50年代,注意分析其战略调整,然后分析其历史背景。14.【答案】(1)日心说。文艺复兴。
(2)物体机械运动三大定律,万有引力定律。提出相对论。
(3)都是物理学史上的重大革命,牛顿力学实现了物理学史上的第一次飞跃,爱因斯坦相对论扩展了物理学应用的领域;推动了哲学的发展,牛顿力学为唯物主义哲学奠定了科学基础。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为人们提供了辨证地看待世界的途径;推进了技术的进步,牛顿力学引发了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爱因斯坦相对论奠定了利用原子能的理论基础。
(4)人类对自然的探索是不会停止的,认识是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其他言之成理的也可给分)【解析】(1)结合所学可知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遭到了教会的极大压制,从材料中的时间特征“1514年”可知这一理论出现在文艺复兴时期。(2)结合所学可知直接回答牛顿和爱因斯坦的理论贡献。(3)根据所学知识直接找出牛顿和爱因斯坦的理论贡献的共同点即:都是物理学史上的重大革命,牛顿力学实现了物理学史上的第一次飞跃,爱因斯坦相对论扩展了物理学应用的领域;推动了哲学的发展,牛顿力学为唯物主义哲学奠定了科学基础;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为人们提供了辨证地看待世界的途径;推进了技术的进步,牛顿力学引发了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爱因斯坦相对论奠定了利用原子能的理论基础。(4)根据材料内容可以总结得出如下启示:人类对自然的探索是不会停止的,科学进步也不可阻挡,科学认识是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
15.【答案】(1)特点:有选择、有侧重地向不同的国家学习;涉及领域广泛;注重引进西方科技与人才;思想文化领域保持自身特点。
(2)体现:制定《日本帝国宪法》,实行君主立宪制,内阁对天皇负责(建立近代天皇制);把军队置于天皇指挥之下,内阁无权过问。
(3)评价:促进了日本经济、政治的近代化;改变了落后状态,为日本摆脱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强国创造了条件;但具有浓厚的专制主义、军国主义色彩。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和分析、归纳、理解问题的能力。第(1)题主要是依据材料提炼信息。从材料中可知,日本改革学习的模式体现了日本有选择、有侧重地向不同的国家学习,并且涉及的领域广泛;从日本聘请外国专家人数的增长看出日本注重引进西方科技和人才;而意识形态方面的信息则反映了日本保持了自身的特点。第(2)题首先根据材料分析伊藤博文的观点是维护天皇权威,然后结合所学归
纳和此观点一致的有关知识。第(3)题立足日本的近代化去评价,但要全面和一分为二地评价。
第三篇:云南省峨山一中2017-2018学年下学期5月份考试 高一化学
绝密★启用前
云南省玉溪市峨山一中2017-2018学年下学期5月份考试
高一化学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分卷I
一、单选题(共25小题,每小题2.0分,共50分)1.钠、镁、氧、氯四种元素两两之间只以离子键结合的化合物有()A. 2种B. 3种C. 4种D. 5种
2.2012年2月新华网报道,加拿大开发出生产医用放射性同位素Tc的简单方法,下列关于Tc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原子序数是99B. 中子数是43 C. 质子数是99D. 电子数是43
3.下列关于碱金属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 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 B. 随着原子序数的减小,单质的还原性逐渐增强 C. 熔点最高的也是相对原子质量最小的 D. 密度最小的也是金属性最弱的 4.下列元素中属于主族元素的是()A. 氖B. 铜C. 碘D. 铁
5.下列关于离子键和离子化合物的说法正确的是()A. 阴、阳离子间通过静电引力形成离子键 B. 阴、阳离子间通过离子键一定能形成离子化合物 C. 离子化合物都能导电,它们都是电解质
D. 只有活泼金属元素和活泼非金属元素化合时,才能形成离子键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共价化合物中一定不含离子键
B. 目前使用的元素周期表中,最长的周期含有18种元素
C. 非金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越多,元素非金属性越强 D. 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单质的熔点逐渐降低 7.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①离子半径:K+>Al3+>S2->Cl- ②氢化物的稳定性:HF>HCl>H2S>PH3>SiH4 ③离子的2还原性:S->Cl->Br->I- ④氧化性:Cl2>S>Se>Te ⑤酸性:H2SO4>H3PO4>H2CO3>HClO ⑥非金属性:O>N>P>Si ⑦金属性:Be<Mg<Ca<K A. 只有②⑤⑦B. ②⑥⑦ C. ②④⑤⑥⑦D. ②④⑥
8.下列图示的装置属于原电池的是()
A.①②⑥⑧B.③④⑤⑦ C.③④⑥⑦D.③④⑤⑥⑦⑧
9.下列对化学反应的认识错误的是()A.会引起化学键的变化B.会产生新的物质
C.必然引起物质状态的变化D.必然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10.现在各类碱性电池已经占有了越来越多的市场份额,这类电池广泛地应用于各种小型用电器(如照相机、收音机等)中。有一种新型的锌锰电池就是这种碱性电池,它是在传统锌锰电池的基础上改进的。下列对于碱性锌锰电池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碱性锌锰电池工作时,电子由Zn极经外电路流向碳极 B.这种电池较传统锌锰电池(即干电池)使用寿命长
C.碱性锌锰电池可以实现化学能向电能的转化和电能向化学能的转化 D.这种电池的电解质由传统的NH4Cl换成湿的KOH
11.镁燃料电池具有比能量高、使用安全方便、原材料来源丰富、成本低、燃料易于贮运等特点。研究的燃料电池可分为镁—空气燃料电池、镁—海水燃料电池、镁—过氧化氢燃料电池、镁—次氯酸盐燃料电池。如图为镁—次氯酸盐燃料电池的工作原理图,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放电过程中OH-移向正极
B.电池的总反应式为Mg+ClO-+H2O===Mg(OH)2↓+Cl- C.镁燃料电池中镁均为负极,发生氧化反应
D.镁—过氧化氢燃料电池,酸性电解质中正极反应为H2O2+2H++2e-===2H2O
12.在2CH4+2NH3+3O2===2HCN+6H2O反应中,同一时间内测得v(O2)为bmol·L-1·min-1,L-1·min-1,则a与b的关系为()v(HCN)为amol·A.b=aB.b=aC.b=aD.b=2a 13.已知合成氨反应各物质的浓度数据如下:
当用氨气浓度的增加来表示该化学反应速率时,其速率为()A.0.2 mol·L-1·s-1B.0.4 mol·L-1·s-1 C.0.6 mol·L-1·s-1D.0.8 mol·L-1·s-1 14.已知反应2H2+O
22H2O放出能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生成物水所具有的总能量高于反应物氢气和氧气所具有的总能量 B.反应物氢气和氧气所具有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水所具有的总能量 C.反应物氢气和氧气所具有的总能量等于生成物水所具有的总能量 D.反应物氢气和氧气具有的能量相等 1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镍氢电池、锂电池和碱性锌锰干电池都是二次电池 B.氢氧燃料电池是一种高效且不会污染环境的新型电池 C.铅蓄电池放电的时候正极材料是铅,负极材料是二氧化铅 D.铅蓄电池充电时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16.人体内最重要的供能物质是()A.葡萄糖B.油脂 C.蛋白质D.纤维素 17.某学生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用以检验淀粉水解的情况:
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淀粉尚有部分未水解B.淀粉已完全水解
C.淀粉没有水解D.淀粉已发生水解,但不知是否完全水解
18.酒精完全燃烧后,生成的产物可用一种物质完全吸收,这种物质是()A.NaOH溶液B.碱石灰 C.无水氯化钙D.浓硫酸
19.下列关于苯燃烧的现象解释不正确的是()A.苯燃烧火焰明亮是因为苯中氢元素的含量较低 B.苯燃烧产生大量黑烟是因为苯的含碳量较高
C.等质量苯和甲烷分别燃烧,苯消耗氧气少,是因为苯中氢的含量较低 D.苯完全燃烧的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二者的物质的量比为2∶1 20.下列对于苯的叙述正确的是()A.易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等强氧化剂氧化 B.属于不饱和烃易发生加成反应 C.虽然是不饱和烃,但容易发生取代反应 D.重要的有机溶剂,广泛用于生产绿色油漆等 21.下列实验事实不能说明乙醇具有还原性的是()A.乙醇使酸性高锰酸钾溶褪色 B.乙醇不充分燃烧生成一氧化碳和水 C.乙醇与钠反应有气体产生
D.灼烧变黑的铜丝伸入乙醇中变红色
22.下列各图均能表示甲烷的分子结构,哪一种更能反映其真实存在状况()
A.ⅠB.ⅡC.ⅢD.Ⅳ
23.将0.2 mol下列烃完全燃烧后,生成的气体缓缓通入0.5 L 2 mol·L-1的氢氧化钠溶液中,生成正盐和酸式盐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3,则该烷烃是()A.乙烷B.丙烷C.丁烷D.戊烷
24.下列各组物质发生反应时,生成物不因反应条件(浓度、温度或催化剂等)的不同而不同的是()
A.铜与硝酸B.乙醇与氧气 C.钠与氧气D.一氧化碳与氧气
25.某种有机物分子的球棍模型如下图所示:
图中的“棍”代表单键或双键,不同大小的“球”代表3种不同的短周期元素的原子。对该有机物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该有机物可能的分子式为C2HCl3 B.该有机物的分子中一定含有碳碳双键 C.该有机物分子中的所有原子在同一平面上 D.该有机物可以由乙烯和氯化氢加成反应得到
分卷II
二、非选择题(共4大题,共50分)
26(10分).研究人员研制出一种锂水电池,可作为鱼雷和潜艇的储备电源。该电池以金属锂和钢板为电极材料,以氢氧化锂为电解质,使用时加入水即可放电,总反应方程式为2Li+2H2O ===2LiOH +H2↑。
(1)该电池的负极是________,负极反应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正极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正极反应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放电时氢氧根离子向________(填“正极”或“负极”)移动。
27(12分).证明卤族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某小组用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夹持仪器已略去,气密性已检查)。
实验过程:
Ⅰ.打开弹簧夹,打开活塞a,滴加浓盐酸。Ⅱ.当B和C中的溶液都变为黄色时,夹紧弹簧夹。Ⅲ.当B中溶液由黄色变为棕红色时,关闭活塞a。Ⅳ.……
(1)验证氯气的氧化性强于碘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B中溶液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为验证溴的氧化性强于碘,过程 Ⅳ 的操作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过程Ⅲ实验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氯、溴、碘单质的氧化性逐渐减弱的原因: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原子半径逐渐________,得电子能力逐渐________。
28(14分).甲、乙、丙、丁四种短周期元素的位置如图所示(其中乙、丙、丁的位置未标出)。
已知四种元素的原子序数之和为36,乙的原子序数与甲、丁原子序数之和相等。(1)甲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为______________。(2)丙、丁可形成AB2型化合物,其化学式为________。
(3)丙是自然界中形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则丙是________(填名称),其单质与甲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浓溶液共热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甲、乙、丙、丁四种元素两两化合时,丁与其他三种元素得到的化合物种类最多,则丁是________(填元素符号),写出这些化合物中任意两种符合以下条件的化学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原子个数比为1∶2;②分子中价电子总数为偶数)。
29(14分).A,B两种液态有机物均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A能溶于水,它的相对分子质量是60,分子中有8个原子,其中氧原子数与碳原子数相等,且A与碳酸钠溶液混合时冒气泡。B分子中有9个原子,分子内所有原子的核电荷数之和为26,且B只能跟钠反应放出氢气,不能与碳酸钠溶液反应。
(1)A的结构简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B的结构简式为 ________________。(2)写出A与碳酸钠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写出B与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写出A与B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解析
1.【答案】C
【解析】四种元素两两之间只以离子键结合的化合物有氧化钠、氯化钠、氧化镁、氯化镁,共4种。2.【答案】D 【解析】=56。3.【答案】B
【解析】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碱金属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单质的还原性逐渐增强,单质的熔点逐渐降低,单质的密度逐渐增大(钾反常)。4.【答案】C
【解析】氖为0族元素;铜为第ⅠB族元素;碘为第ⅦA族元素;铁为第Ⅷ族元素。5.【答案】B
【解析】离子键是阴、阳离子间的静电引力与静电斥力,达到平衡时的一种静电作用;离子化合物是阴、阳离子通过离子键而形成的化合物;它们都是电解质,固态时不能导电,其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非金属元素原子间可能形成离子键,如氯化铵中的铵根离子与氯离子形成离子键。6.【答案】A
【解析】共价化合物只含有共价键,一定不含离子键,选项A正确;第六周期含有32种元素,选项B错误;非金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越多,其非金属性不一定越强,如非金属性:氧>碘,选项C错误;同主族元素的单质从上到下,非金属性减弱,金属熔点降低,非金属熔点升高,选项D错误。7.【答案】C
2-3+-+【解析】①
S、Cl、K电子层结构相同,核电荷数依次增大,离子半径依次减小,Al只有2Tc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43,由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可知,其中子数=99-43个电子层,其半径比K+离子半径小;②元素的非金属性F>Cl>S>P>Si,其氢化物的稳定性:HF>HCl>H2S>PH3>SiH4;③元素的非金属性Cl>Br>I>S,其阴离子的还原性:S2->I->Br->Cl-;④元素的非金属性Cl>S>Se>Te,其单质氧化性:Cl2>S>Se>Te;⑤非金属性S>P>C,最高价含氧酸酸性H2SO4>H3PO4>H2CO3(碳酸酸性比次氯酸强);⑥同周期元素的非金属性:O>N,P>Si;同主族元素的非金属性:N>P;⑦同主族元素的金属性:Be<Mg<Ca;同周期元素的金属性:Ca<K。8.【答案】C
【解析】构成原电池的条件为两极为活动性不同的金属(或金属与石墨)、电解质溶液、导线连接或直接接触、构成闭合回路。其中①②缺少另一电极材料;⑤中的酒精是非电解质;⑧没有构成闭合回路,故不能构成原电池。9.【答案】C
【解析】化学反应的本质是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表现为有新物质生成,并伴随着能量的变化,而化学变化中的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状态在反应前后可能相同,也可能不相同。10.【答案】C
【解析】碱性锌锰电池是一次电池,锌作负极失电子,故A正确;碱性电池的使用寿命比传统电池的使用寿命要长,B正确;干电池只能实现化学能向电能的转化,C不正确;传统的酸性电池电解质为NH4Cl,碱性电池的电解质为KOH,D正确。11.【答案】A
【解析】镁燃料电池中,燃料镁为负极,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酸性条件下生成镁离子,碱性条件下生成氢氧化镁;由图可知,次氯酸根离子在正极上发生还原反应,有氯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生成;该电池工作时,氢氧根离子(阴离子)移向负极,生成氢氧化镁。12.【答案】C
【解析】利用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计算判断。对于同一反应,同一时间内,速率之比等L-1·min-1∶amol·L-1·min-1=3∶2,故b=a。于化学计量数之比,则有bmol·13.【答案】B
L-1,根据化学反应速率的定义式,【解析】由表中数据可知,2秒内NH3的浓度变化为0.8 mol·则有v(NH3)=14.【答案】B
【解析】该反应放出能量,说明反应物(氢气和氧气)具有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水)具有的总能量。15.【答案】B
【解析】碱性锌锰干电池是一次电池;燃料电池是一种高效且不会污染环境的新型电池;铅蓄电池放电的时候正极材料是二氧化铅,负极材料是铅,电解质是硫酸溶液;铅蓄电池充电时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16.【答案】A
【解析】糖类(淀粉水解产生的葡萄糖)是人体最重要的供能物质,人体的一切活动,包括学习、走路、消化和呼吸等所消耗的能量(约70%)主要来自糖类;脂肪是人体内备用的能源物质;蛋白质是构成人体细胞的基本物质,不是主要的供能物质。17.【答案】B
【解析】淀粉水解产物及水解是否完全检验的实验步骤: 加催化剂稀硫酸→加热使淀粉水解→冷却后加碱中和硫酸;
L-1·s-1。=0.4 mol·加碱中和后的溶液→加银氨溶液→水浴加热(发生银镜反应,说明淀粉已水解); 加碱中和后的溶液→加碘水(不变蓝色,说明淀粉已水解完全)。18.【答案】B
【解析】酒精完全燃烧的方程式为C2H6O+3O
22CO2↑+3H2O,NaOH溶液可吸收CO2,碱石灰可吸收CO2和H2O,无水氯化钙可吸收H2O,浓硫酸可吸收H2O。19.【答案】A
【解析】烃的燃烧现象与其含碳量和含氢量有关。含碳量越高火焰越明亮、产生的黑烟越浓;烃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越大,相同质量完全燃烧时的耗氧量越大;根据苯的分子式可知,苯完全燃烧的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二者的物质的量比为2∶1。20.【答案】C
【解析】苯分子中不存在典型的碳碳单键和碳碳双键,其碳碳键是一种介于C—C键和C===C键之间的独特的键,因此苯比较难发生加成反应,容易发生取代反应。苯具有毒性且易挥发,容易造成空气污染。21.【答案】C
【解析】乙醇与金属钠反应产生氢气,乙醇为氧化剂,金属钠为还原剂。22.【答案】D
【解析】在这几种形式中,电子式只反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的成键情况,而分子结构示意图、球棍模型及比例模型均能反映甲烷分子的空间构型,但比例模型更能形象的表达出H、C的位置及所占比例,D项符合题意。23.【答案】C
【解析】设烷烃分子式为CnH2n+2,0.2 mol该烷烃完全燃烧产生二氧化碳为0.2nmol; 设生成碳酸钠amol,则碳酸氢钠为3amol,mol·L-1,解得a=0.2 mol,即碳酸钠为0.2 mol,碳酸氢钠为根据钠元素守恒:2a+3a=0.5 L×0.6 mol;
根据碳元素守恒: 0.2nmol =0.2 mol +0.6 mol,解得n=4,该烷烃是丁烷。24.【答案】D
【解析】铜与不同浓度的硝酸反应,生成物不同,稀硝酸生成一氧化氮,浓硝酸生成二氧化氮 ;乙醇与氧气反应条件不同而产物不同,燃烧时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催化氧化生成乙醛 ;钠与氧气反应条件不同而产物不同,不加热时生成氧化钠,加热时生成过氧化钠 ;一氧化碳和氧气反应只生成二氧化碳,与浓度、温度等无关,只有选项D符合题意。25.【答案】D 【解析】根据该有机物的球棍模型及题给条件,该有机物的分子式可能为C2HCl3;分子中碳原子间形成碳碳双键(碳原子必须形成4个共价键);有机物分子中碳碳双键碳原子所连接的原子都在同一平面内。
26.【答案】(1)锂(Li)Li-e-===Li+
(2)有无色气体产生 2H2O+2e-===2OH-+H2↑(3)负极
【解析】由总反应式中元素化合价的变化可确定:锂为负极(价升高),钢板为正极;
-+写出相对简单的负极反应式:Li-e===Li;
--总反应式与负极反应式相减可得正极反应式:2H2O+2e===2OH+ H2↑。
-正极有无色气体放出;在其放电过程中,阳离子向正极移动,阴离子(OH)向负极移动。
27.【答案】(1)淀粉碘化钾试纸变蓝(2)Cl2+2Br-===Br2+2Cl-
(3)打开活塞b,将少量C中溶液滴入D中,关闭活塞b,取下D振荡。静止后四氯化碳层溶液变为紫红色
(4)确认C的黄色溶液中无氯气,排除氯气对溴置换碘实验的干扰(5)增大 减弱
【解析】氯气能使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变蓝,可说明氯气的氧化性比碘强;将含有单质溴的溶液加入碘化钾溶液(含四氯化碳)中,振荡、静止后,四氯化碳层为紫红色,可说明单质溴的氧化性比碘强。
28.【答案】(1)第二周期第ⅤA族(2)CO2(3)碳 C+4HNO3(浓)△,CO2↑+4NO2↑+2H2O(4)O CO2、N2O、N2O4(任写两种)
【解析】设甲的原子序数为n,则(n-1)+n+(n+1)+(n+8)=36,解得n=7,甲为N,由于乙的原子序数等于甲与丁原子序数之和,乙为磷,丁为氧,则丙为碳。氧与碳、氮、磷形成的原子个数比为1∶2的化合物有CO2、NO2、N2O、N2O4,其中NO2的价电子总数为奇数,不符合题意。29.【答案】(1)CH3COOH CH3CH2OH
(2)2CH3COOH +Na2CO3―→2CH3COONa+CO2↑+H2O(3)2 CH3CH2OH+2Na―→2CH3CH2ONa+H2↑(4)CH3COOH +CH3CH2OHCH3COOCH2CH3+ H2O
【解析】分析解题的基点:先根据有机物的性质判断其官能团,再结合题给条件确定分子中碳原子数。
A能溶于水且与碳酸钠反应,说明分子中含有羧基;因为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60,其分子中的氧
原子、碳原子数不可能大于2,推知A为CH3COOH。
B只能跟钠反应放出氢气,说明分子中只含有羟基,因为B分子中有9个原子(至少有1个氧原子),核电荷数之和为26,分子中碳原子数必小于3,推知B为CH3CH2OH。
第四篇:云南省大理体育中学2017-2018学年下六月份考试 高一历史
云南省大理体育中学2017-2018学年下六月份考试
高一 历史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分卷I
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
1.1902年2月,清上谕“各出使大臣,查取各国通行律例,咨送外务部,并著责成袁世凯、刘坤
一、张之洞慎选熟悉中西律例者,保送数员来京,听候简派,开馆编纂”。1903年3月,谕令载振、袁世凯、伍廷芳先订商律作为则例,并强调要率先拟出,尽快颁行。1904年1月,清政府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公司法——《公司律》。清政府这一决策,主要是()A. 满足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需要 B. 搜刮民间公司用于巨额赔款 C. 适应民族工业迅速发展的需要 D. 严防民族资本支持民主革命
2.张之洞曾说:“今日自强之端,首在开辟利源,杜绝外耗。举凡武备所资枪炮、军械、轮船、炮台、火车、电线等项,以及民间日用、农家工作之所需,无一不取资于铁。近来各省虽间有制造等局,然所造皆系军火,于民间日用之物,尚属阙如。臣愚以为华民所需外洋之物,必应悉行仿造,虽不尽断来源,亦可渐开风气。”下列说法符合材料原意的是()A. 洋务派开始兴办民用工业 B. 中华民族工业开始兴起 C. 自强的尝试宣告失败 D. 生产要满足人们的需求
3.读“近代中华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示意图”,图示中两次发展低谷出现的共同原因是()A. 中国社会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B. 帝国主义经济势力的入侵 C. 中国政府经济政策的重大调整 D. 中国官僚资本的经济垄断
4.民国初年,中华民族工业迎来发展的春天。这一时期()A. 民族工业体系逐渐独立完整 B. 纺织业成为最大的新式工业 C.近代工业形成对传统经济的绝对优势 D. 主要工业部门民族资本超过外国资本 5.明初下令迁江南民十四万户到凤阳;后再迁天下富户五千三百户到南京;后又强迫各地富户一万四千三百余户迁到南京。据贝琼《横塘农诗序》说:“三吴巨姓,享农之利而不亲其劳,数年之中,既盈而复,或死或徙,无一存者。”这一做法()A. 动摇了地主土地所有制 B. 保证了皇室土地所有制 C. 杜绝了土地兼并现象 D. 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
6.中国最早的民办机器企业上海发昌机器厂由于资本微薄,又始终没有自己的船坞,在价格上也难以与外商匹敌,故无力竞争,步履艰难。甲午战争后,在英商开办的耶松船厂竞争下,发昌厂迅速衰落。这一史实说明()A.近代民族工业依赖于外国资本主义 B.近代民族工业经营不善,致使亏本 C. 民族资产阶级非常软
D.近代民族工业先天不足,产生后又受到外国资本主义排挤、压迫
7.钧窑是中国古代著名瓷窑之一。钧瓷被誉为“五大名瓷”之首,享有“黄金有价钧无价”,“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片”的盛誉。其窑址在今()A. 河北省境内 B. 河南省境内 C. 江西省境内 D. 陕西省境内
8.到1956年年底,中国超过96%的农户加入了农业生产合作社。这表明()A. 农村土地改革顺利完成 B. 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 C. 农业集体化已基本实现 D. 民主革命任务基本完成 9.下列有关我国对外开放的论述,不正确的是()A. 经济特区的设立使我国迈出了对外开放的第一步
B. 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加快了我国利用外资引进技术的步伐 C. 严格限制外资企业对内投资
D. 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
10.邓小平指出,“海南岛和台湾的面积差不多,那里有许多资源,有富铁矿,有石油天然气,还有橡胶和别的热带、亚热带作物。海南岛好好发展起来,是很了不起的”。由此可见,把海南设为经济特区主要是因为()
A. 海南最适宜于做经济特区 B. 海南具有一定的区位优势 C. 探索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 D. 海南经济在全国比较发达
11.1869年,《教会新报》的一篇文章写道:“外国生产皆归男医接生,虽经此例,似不成规矩。……男归男医,女归女医,岂不至善也!”材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A. 虽已开放,但人们思想还比较保守 B. 西方男女平等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C. 旧的风俗习惯受到西方民主思潮的冲击 D. 人们难以接受西方医学知识
12.80年代“土地又归俺所有,我愿种啥就种啥……”下图则体现了当今农村土地的发展。对此评价不正确的是()
A. 正确反映了农村土地所有权的变革状况 B. 土地改革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C. 80年代的责任制与现代化农业发展不符 D. 当今土地经营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
13.陈秉安著《大逃港》:“1977年11月深圳逃港人数为194274人,1980年逃港现象不仅消失了,外逃人员有成批地回来了。”出现这一鲜明对比的主要原因是()A. 内地政府加派部队严防偷渡者 B. 香港当局开始严惩雇主雇佣偷渡者 C. 中央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 中央批准深圳等4个经济特区
14.20世纪90年代,中国政府提出对外开放的沿海、沿边、沿江、沿路的“四沿战略”。其中“沿江”战略的目标是推动长江流域的全面开放,以贯通东西,辐射南北。据此判断,实施“沿江”战略的龙头举措是()
A. 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 B.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 C. 构建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 D. 开放长江三角洲地区
15.1949年开国大典,北京居民观礼时出行的代步工具有可能是()①自行车 ②有轨电车 ③公共汽车 ④地铁 A. ①③④
B. ①②④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16.从交通运输的角度看,代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是()A. 蒸汽机车 B. 内燃机车 C. 电力机车 D. 汽车 17.19世纪上半叶英国大幅度降低关税,进口关税率由1820年的45%~55%降到19世纪中期的零关税。在1929~1933年经济危机中,美国等七十多个国家大幅度提高进口商品的关税率,与1929年相比提高了60%~100%。材料中英美等国做法的共同目的是()A. 倡导国家干预经济发展 B. 促进世界市场的扩大 C. 缓解经济危机带来的压力 D. 推动本国经济的发展
18.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中世纪后期,十分重要的香料贸易并没有受到什么影响,关键问题是,意大利人和阿拉伯人垄断香料贸易引起了其他欧洲人极大的不满,他们热切地寻找能直接抵达东方的途径,以分享这笔厚利。”由此可见,地理大发现的现实原因是()A. 西欧封建社会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B. 欧洲对东方商品的渴求 C. 垄断贸易引发激烈的商业竞争 D. 奥斯曼帝国隔断东西方主要商路
19.1935年5月6日,罗斯福总统任命霍普金斯为工程振兴局局长,该局从1935—1941年间共耗资113.56亿美元,其中78%用于公共建设和资源保护。罗斯福这样做的目的是()A. 提高公共事业水平以缓解社会矛盾 B. 拉动国内就业以恢复社会经济 C. 扩大政府支出以平息公众不满情绪 D. 加强资源保护以合理配置资源
20.下图反映了1870年和1900年的世界石油产量,以下选项中能影响该时期世界石油产量的是()
A. 石油化工业大发展 B. 飞机制造业大发展 C. 史蒂芬孙发明了火车机车 D. 内燃机的发明和使用
21.有学者表示,古代的中西贸易,实以丝绸贸易为开端。历史上有若干时期,当丝绸运抵西方时,价值要用等量黄金来衡量。单从18世纪初叶开始,茶叶取代丝绸成为中国出口商品的第一大宗,一举取代了丝绸在中外贸易中长达两千年的主角位置。材料主要说明()A. 中国自然经济逐渐瓦解 B. 中国商品经济高度发达 C. 西方市民阶层崛起发展 D. 西方封建贵族走向衰落
22.当15~16世纪西、葡两国绕过好望角进行殖民侵略和瓜分时,英国将注意力集中在北路,企图从北方打开东方殖民贸易的大门。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 英国是新航路的开辟国 B. 英国综合实力相对较弱 C. 东方已被西、葡两国瓜分 D. 西葡两国共同对抗中国
23.勃列日涅夫被苏联人民讥讽为“有给自己发勋章的怪癖”,究其原因主要有()①改革过分追求稳定,经济呈现停滞和下降趋势 ②改革使社会矛盾滋生,国家陷入困境 ③勃列日涅夫沉迷于各种各样的荣誉 ④改革直接导致国家的解体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24.“一些革命前的富农重新获得发展,革命后被戏称为“小富农”的那些人也较快地发展为富农,一些中农和个别贫农也发展为富农,富农的人数及其影响由此逐渐扩大。”这段话描述的是哪一政策的影响()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新经济政策 C. 农业集体化政策 D.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5.有研究指出,发展中国家经济年增长速度每下降3%,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就有可能下降1%。这说明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A. 发展中国家处于劣势和被动地位 B. 主要发达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 C.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经济相互依存 D.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贫富差距扩大
26.2011年11月28日至12月9日在南非德班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大会上,巴西、印度、南非和中国组成的“基础四国”,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要求发达国家应率先大幅度减排,同时要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转让技术。这说明了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①发达国家拥有资金和技术优势 ②加强国际合作十分必要 ③区域集团化程度加快 ④环境污染日益突出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27.冷战结束后,以法、德为核心的欧洲联合进一步扩大。到1994年,欧洲联盟()A. 成员国包括西欧、北欧和东欧国家 B. 整体实力与美国相当
C. 在区域经济组织中一体化程度最高 D. 实现了货币联盟
28.今天,俄罗斯人对戈尔巴乔夫在苏联解体中的个人历史评价褒贬不一。下列评价较客观的是()
A. “他在现代史上发挥了特殊作用,因为我们国家开始了大规模的变革。” B. “在我国历史上还未曾有过比戈尔巴乔夫更具破坏性的人物。” C. “他主要的历史作用就在于,他给了我们自由。”
D. “现在俄罗斯被远远地抛在后面了,而这首先是戈尔巴乔夫的过错。”
29.“无论在任何时候,在任何国家,所有进行农业改革的尝试在试图以迅速和激进方式进行时,收获的都是深深的失望,因为农业结构是最根深蒂固的结构”。以下史实能够佐证该观点的是()A. 苏俄的新经济政策
B. 斯大林时期的农业集体化政策 C. 美国的罗斯福新政
D. 中国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30.1971年,苏联政府在关于五年计划的报告中说:“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当然,我们要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这表明苏联政府试图()
A. 废除对企业的指令性计划 B. 由市场决定产品价格 C. 鼓励私营企业发展 D. 减少对企业的行政干预
分卷II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 共55分)
31.(15分)货币是商品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货币的发展与演变体现了商业贸易的发展和社会状况。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据《尚书·盘庚中》记载:“贝者,水虫,古人取其甲以为货,如今之用钱然。”
材料二 商贾至京师,委钱诸道进奏院及诸军、诸使、富家,以轻装趋四方,合券乃取之,号“飞钱”。
——《新唐书·食货志》
材料三 白银在宋代已具有货币的各项职能,到了明中叶以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白银的流通更加广泛。1436年解除银禁,白银的流通便公开化,且更普遍,朝野上下都使用白银,白银取得了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两种基本职能,成了正式通货。到嘉靖年间(1522-1566年)政府又规定了白银同钱的比价,还规定大数用银,小数用钱,白银遂取得法定通货的地位。请回答:
(1)材料二中的“飞钱”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2)根据上述材料,归纳概括我国古代货币发展的基本趋势。
(3)商朝使用贝币,秦朝通用圆形方孔钱,北宋出现纸币,明清使用白银。这从根本上反映了什么?
32.(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
(1)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加快了融入世界的步伐。结合史实,分别说明在与图片相关的重大历史事件中,我国是如何主动融入世界的。材料二
“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l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这条世界上跨度最长的经济大走廊,发端于中国,贯通中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乃至欧洲部分区域,东牵亚太经济圈,西系欧洲经济圈。中国与沿线各国在交通基础设施、贸易与投资、能源合作、区域一体化、人民币国际化等领域,必将迎来一个共创共事的新时代。
(2)试分析我国实施“一带一路”设想可行性的历史条件及其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33(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世纪上半期,工业文明以及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成为时代关注的焦点,工业文明给人类带来的究竟是灾难还是福祉,是以平等为主导的发展,还是以自由为优先的行进,很多思想家在思想领域展开了批判与辩护的激烈交锋。
在工业革命中成长起来的一支庞大的雇佣劳动者,对于他们而言,工业文明带给他们的只是苦难与痛楚,他们成为这种体制的直接牺牲者。因此,工人阶级以及他们的理论家也最早展开了对工业文明的激烈批判。……工人阶级从切身经历中认识到:社会现实中劳动产品全部归属于资本家,导致了财富分配不平等,究其原因是因为劳动权利的丧失。因此,他们从自然法理论出发,要求获得劳动成果的权利,认为这是人的天赋权利。英国一些思想家、政治改革家科贝特、伍勒韦德等人坚决抨击现实社会的不平等。在对工业文明的一片批判声中,一批思想家也走上前台,发出了另一种声音,他们坚决为现有的工业制度和社会体制辩护呐喊,这批思想家主要为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马尔萨斯、法国社会学家圣西门、孔德等人。他们一致认同,只有工业文明,只有资本主义的经济自由,才能增进国家的财富,带来社会的进步,实现理想的“文明社会”。
——摘编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第二编工业文明的兴盛:16—19世纪的世界史》
评材料中关于工业文明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34(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政中很重要的一项是暂时放弃金本位,这直接导致了世界白银市场的价格大涨,白银每盎司价格从1932年的0.27美元上涨到1933年4月的0.45美元,到1935年更升至0.67美元。罗斯福的政策刺激了美国经济的复苏,却“意外”地伤害到了大洋另一端脆弱的中国经济。白银涨价让中国的银元快速增值,这和我们现在人民币升值的意义是一样的,直接导致中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优势顿失,商品出口大幅减少,而在国内则诱发了金融和工商业动荡,大量白银外流、原材料价格跌落、消费市场陷入低迷。——郎咸平《新帝国主义在中国》
材料二 1943年发表的《罗斯福的世界蓝图》一文,透露了罗斯福在战后建立以美国为核心的世界政治和世界经济秩序安排的设想。
材料三 二战结束到70年代初的30多年中,这个世界一直是事实上的美元本位制。美元是核心的货币,大多数国际贸易和金融都以美元结算和支付,汇率的标定也是以美元为基准。在这一阶段,世界经济出现繁荣,工业国开始减少贸易壁垒,它们的货币可以自由兑换。欧洲和亚洲的经济从废墟中恢复,并以惊人的速度增长着。——洪千帆、林忠凡《外汇知识与交易技巧》
材料四 2009年3月18日,美联储宣布,将在今后6个月内购进最多3000亿美元长期国债;同时进一步购入7500亿美元抵押贷款相关证券和1000亿美元房贷公司债券,美联储的这一做法其实就是央行开动印钞机器的一种委婉说法,因为美联储需要印钞票来购买这些国债。
材料五 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连续两天在央行官方网站发表文章,倡议将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特别提款权(SDR),发展为超主权储备货币,并逐步替换现有储备货币即美元。这一观点得到了俄罗斯等其他“金砖四国”的支持,同时欧盟也向美国施压,提出打破国际金融旧体系的建议。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罗斯福放弃金本位的目的。当时中国“意外”受到伤害,说明了什么?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体系有哪三大支柱?其形成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三中“这个世界一直是事实上的美元本位制”的原因。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元本位制”在当时的积极作用?
(4)根据材料五,概括周小川提出的建议。根据材料四分析周小川提出新建议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你认为影响美元地位变化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云南省大理体育中学2017-2018学年下六月份考试
高一 历史
1.【答案】C
【解析】《公司律》的制定与列强资本输出关系不大,故A项错误;搜刮民间公司与法律制定联系不大,故B项错误;《公司律》的制定是清政府主导的,适应了甲午战争后民族工业发展的需要,故C项正确;《公司律》的制定与民族资本是否支持民主革命没有关系,故D项错误。2.【答案】A
【解析】从“所造皆系军火,于民间日用之物,尚属阙如”“华民所需外洋之物,必应悉行仿造”,可以看出洋务派开始兴办民用工业,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洋务运动的情况,并非民族工业,故B项错误;洋务运动失败的标志是甲午战争的失败,与材料内容无关,故C项错误;洋务派兴办民用工业的目的是辅助于军事工业,并非满足人们的需求,故D项错误。3.【答案】B
【解析】根据图标显示,两次低谷的时间1927年、1949年,中国社会制度的根本性变革是在三大改造后,故A项错误;这两年中国政府经济政策没有出现重大调整,故C项错误;中国官僚资本出现时间是1927年,结束时间是1949年,不存在经济垄断,故D项错误;帝国主义经济势力的入侵一直存在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故B项正确。4.【答案】B
【解析】关键信息:民国初年。民国初年,民族工业迎来了短暂的春天,但没有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主要是民用工业,A项说法错误,B项说法正确;C项“绝对优势”说法错误,应是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D项“民族资本超过外国资本”说法错误。5.【答案】D
【解析】地主土地所有制在古代并未受到动摇,故A项错误;材料中是富户迁移的做法并不是为了保证皇室土地所有制,也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土地兼并现象,故B、C项错误;由材料可知,在明朝初年政府将大量富户迁到南京,这样一方面便于监视富户,另一方面也对土地兼并现象是一种抑制,从而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之间的矛盾,故D项正确。6.【答案】D
【解析】材料反映了发昌机器厂受英商排挤,近代民族工业依赖于外国资本主义的说法过于片面,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近代民族工业经营不善,故B项错误;民族资产阶级软弱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导致的结果,不是民族工业发展艰难的原因,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了发昌机器厂由于资本微薄,无力与外商企业竞争,步履艰难,在外商排挤下迅速衰落,说明了近代民族工业具有资金少、规模小等特点,受到外国资本主义的压迫,故D项正确。7.【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窑址在今河北省,选择A项符合题意。8.【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材料反映的则是如此,所以本题选择C项。A选项错在农户还差4%,不能得出顺利完成的结论,B选项错在单从农业方面不能说明这一点。D选项不能单从农业方面说明就得出革命任务的完成,还有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9.【答案】C
【解析】本题要求选择否定项,考查我国对外开放相关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济特区的设立是我国迈出了对外开放的开始,故A项正确,排除。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加快了我国利用外资引进技术的进程,故B项正确,排除。我国鼓励外资企业对内投资,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我国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故D项正确,排除。10.【答案】B
【解析】从材料海南岛有“许多资源”“还有橡胶和别的热带、亚热带作物”中可以看出,海南岛有发展经济的资源、地理等区位优势。所以答案选B。11.【答案】A
【解析】生产由医生来接生,说明观念已开放,但认为“外国生产皆归男医接生似不成规矩,主张男归男医,女归女医”,又说明人们思想还比较保守,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男女平等观念,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西方民主思潮,故C项错误;材料主张生产由医生来接生,说明在一定程度上接受西方医学知识,故D项错误。12.【答案】A
【解析】图画反映的是当今农村的土地流转,自80年代至今,农村土地所有权没有发生变革,仍然是归国家所有,农民拥有的是使用权,故答案选A。其他三项都符合题干材料反映的内涵。13.【答案】D
【解析】阅读材料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1979年7月中共中央设立深圳、珠海等4个经济特区,经济特区的经济得到飞速发展,所以不仅逃港现象消失了,还吸引了外逃人员成批回来,故选D项。A、B、C项不符合题意。14.【答案】A
【解析】抓住20世纪90年代以及长江流域的全面开放的关键信息,20世纪90年代,做出开放开发浦东战略决策,故A项正确;开放长江三角洲地区是在1985年,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是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故C、D项错误;丝绸之路不在沿海地区,故B项错误。15.【答案】C 【解析】中国第一条地下铁路始建于1965年的北京。故排除④。故选C。16.【答案】A
【解析】蒸汽机车属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内燃机车、电力机车、汽车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故答案选A。17.【答案】D
【解析】19世纪上半叶英国实行自由主义政策,1929~1933年美国实行凯恩斯主义,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A项错误;B项英国工业革命促进了世界市场的扩大,但与美国凯恩斯主义无关;C项错误,19世纪上半叶,英国不存在经济危机状况。本题选D项,都推动了本国经济的发展。18.【答案】C
【解析】根据“意大利人和阿拉伯人垄断香料贸易引起了其他欧洲人极大的不满,他们热切地寻找能直接抵达东方的途径,以分享这笔厚利”,可知垄断贸易引发激烈的商业竞争。A、B两项在材料中无相关信息,可排除。D项与材料不符,材料里提到的是“意大利人和阿拉伯人”,排除D。19.【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该局从1935——1941年间共耗资113.56亿美元”、“其中78%用于公共建设和资源保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主旨揭示的是罗斯福解决国内就业的举措,以恢复社会经济,B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A项的“缓解社会矛盾”说法与题干描述不符,排除;C项的“平息公众不满情绪”说法,不符合题干材料主旨,排除;D项明显错误,“合理配置资源”不是题干所示工程的目的,排除。故选B。20.【答案】D
【解析】1870~1900年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A项是石油产量增加的结果而不是原因;B项中飞机是1903年发明的;C项属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D项符合题意。21.【答案】C
【解析】由“历史上有若干时期,当丝绸运抵西方时,价值要用等量黄金来衡量”主要可以看出丝绸主要用于西方社会上层人士消费;由“单从18世纪初叶开始,茶叶取代丝绸成为中国出口商品的第一大宗,一举取代了丝绸在中外贸易中长达两千年的主角位置”可以看出西方更多的消费是茶叶,也说明西方社会市民阶层崛起,故本题答案选C项;A项错误,题干主要体现的是西方消费;B项错误,题干主要反映的是中国对外贸易;D项错误,题干没有体现西方封建贵族的发展趋势。22.【答案】B
【解析】新航路的开辟国是西班牙和葡萄牙,排除A;由题干材料“绕过好望角进行殖民侵略和瓜分”,说明东方尚未被西、葡两国瓜分,排除C;材料没有体现西、葡两国共同对抗中国的信息,排除D;由于英国综合实力相对较弱,所以不敢与西、葡两国发生正面冲突,故选B。23.【答案】A 【解析】勃列日涅夫认为苏联已经建成发达社会主义,所以他的改革没有突破原有经济体制的框架,这使其改革逐渐陷于停滞,而他本人却沉迷于各种各样的荣誉之中,①②③正确;④是戈尔巴乔夫改革,故排除,因此选A。24.【答案】B
【解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农业方面实行余粮收集制,在这种政策下,农民除保留口粮、种子粮和饲料粮外,全部余粮按国家规定价格交售给国家,不可能出现“富农重新获得发展”“中农和贫农发展为富农”的现象,故A项错误;新经济政策下,农民在交纳粮食税后,剩下的粮食由自己支配,而且苏维埃政府恢复了商品交换,为材料所述现象的出现奠定了前提,故B项正确;斯大林时期的农业集体化实际上是消灭个体农业,不可能出现“富农的人数及其影响逐渐扩大”的情况,故C项错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中国从1978年开始为克服人民公社体制的弊端而进行的,早在建国初的农业合作化运动中就已经消灭了富农,故D项错误。25.【答案】C
【解析】材料说明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经济联系紧密,互相影响。A、B、D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26.【答案】B
【解析】题干材料表明当今环境污染严重,发达国家拥有资金和技术优势,应加强国际合作,①②④符合题意;巴西、印度、南非和中国组成的“基础四国”不是区域集团,所以③错误。答案为B。
27.【答案】C
【解析】1994年时欧盟不包括东欧国家,排除A项;美国是唯一的超级大国,欧盟的整体实力无法与美国抗衡,排除B项;欧元是1999年启动,排除D项,故选C项。28.【答案】A
【解析】戈尔巴乔夫改革措施,突破了斯大林模式,“开始了大规模的变革”,该评价较客观,故A项正确;“未曾有过比戈尔巴乔夫更具破坏性的人物”的评价有失客观,苏联解体的根源在于斯大林模式弊端的长期影响,故B项错误;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走上歧途,是不成功的,“他给了我们自由”的评价夸大了其改革的影响,故C项错误;俄罗斯落后是历史上斯大林模式弊端长期影响的结果,认为首先由戈尔巴乔夫承担责任,有失客观,故D项错误。29.【答案】B
【解析】注意材料中的关键词“迅速和激进方式”“深深的失望”即可判断为斯大林时期的农业集体化,故B项正确。30.【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战后苏联的改革,意在考查考生获取信息和调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意为发挥商品货币关系的作用,“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意为坚持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综合以上两点可知D项正确。
31.【答案】(1)铜钱过重,不便携带;商品经济和信用交易的发展。
(2)由多样走向统一;由一般金属货币向贵重金属货币发展;由金属货币向纸币方向发展。(3)商品经济的日益发展和繁荣。
【解析】本题以货币的发展演变为切入点,考查我国古代商业的发展状况。第(1)问根据所学基础知识不难回答;第(2)问要注意从整体上归纳概括;第(3)问明确货币是一种流通手段,它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货币从根本上看,它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32.【答案】(1)融入:
1972年尼克松访华,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许多西方国家纷纷同我国建交,自50年代美国遏制中国所形成的外交僵局终于被打破。
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顺应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在经济体制上为融入世界创造了条件。
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使中国赢得了与世界经济实现全面接轨的契机,标志世界大市场对中国的全面开放。
进入21世纪,互联网的普及,拉近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为加强与各国的沟通、交流创造了条件。(2)条件:古代丝绸之路奠定历史基础;世界经济全球化与区域集团化迅速发展;中国改革开放,确立市场经济体制,加入WTO,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意义:提高中西部地区进一步对外开放水平,促进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有利于全方位开放新格局的形成。扩大对外贸易、市场和投资,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
【解析】(1)根据第一幅图片中的中美领导人握手的场景分析出其显示的历史事件为中美关系正常化,结合其相关内容及历史意义作答即可;根据第二幅图片中有关“党的十四次代表大会”信息可知其显示的历史事件是1992年中共十四大召开,结合中共十四大的主要内容作答即可;根据图片三中有关“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信息可知其显示的历史事件是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结合其相关历史意义作答即可;根据图片四中“我国网民规模达5.46亿”的信息可知其显示的历史事件为21世纪中国互联网的普及,结合其相关历史意义作答即可。
(2)第一问,从中国和国际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中国方面由所学知识可知,丝绸之路为“一带一路”奠定了历史基础,改革开放与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并加入WTO,经济发展迅速,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国际方面则是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的不断发展都是建设“一带一路”的历史条件。第二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带一路”的建设对于中国开发中西部地区有促进作用,也为中国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创造条件。此外,“一带一路”还可以扩大对外贸易,推动我国经济转型与发展。33.【答案】观点一:工业文明给社会带来灾难。
理由:工业文明给广大的劳动者带来苦难,使整个社会分裂为两大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加剧了社会的贫富分化;生产力发展了,但工人阶级丧失劳动权利,产品分配不公平等,人权受到侵犯;工业文明带来环境的破坏;随着工业文明的西方殖民扩张,给亚非拉人民带来了灾难。
观点二:工业文明给社会带来福祉。
理由:工业文明带来资本主义的自由经济和市场竞争;生产力的发展,能增进国家财富,带来社会进步;工业文明推进了城市化进程,它的扩展,改变了世界的面貌,给亚非拉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方式,客观上推动了其社会进步。(任答两点即可)观点三:工业文明给社会带来的利弊共存。(观点2分)
理由:利:主要表现为促进生产力和自由经济的发展,增进国家财富,带来社会文明的进步; 弊:主要表现为给广大的劳动者带来苦难,造成社会的不平等和国家地区发展的不平衡。【解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在答题时首先要明确观点,然后结合史实,进行论述,注意要做到史论结合,逻辑性要强。如本题第一种观点,工业革命给社会带来灾难,据材料中“社会现实中劳动产品全部归属于资本家,导致了财富分配不平等,究其原因是因为劳动权利的丧失”得出工人阶级丧失劳动权利,导致产品分配不平等,侵犯了工人的人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政治上产生了两大对立的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他们之间的贫富差距拉大,工业革命要求以整个世界作为它的市场,对外进行殖民扩张,给亚非拉地区带来了灾难,同时工厂的大量出现,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第二种观点认为工业文明给社会带来福祉,因此要结合工业文明对政治、经济和世界发展的积极影响进行论述;第三种观点是利弊共存,回答时要结合前两个观点进行综合论述。
34.【答案】(1)目的: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恢复经济。说明:中国与市场的联系密切,中国在世界市场中处于从属地位。
(2)三大支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贸总协定。
原因:吸取大危机的教训;防止战争悲剧重演;原有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深刻变化;有识之士的推动等。
(3)原因:布雷顿森林体系规定美元与黄金挂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会员国货币与美元保持固定汇率。
作用:有利于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扩大了世界贸易;为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4)建议:创建超主权储备货币(新的全球货币)以取代美元。原因:美国印钞救市,美元贬值。因素:美国经济实力;对外经济政策;国际形势。【解析】第(1)题,结合材料一信息和罗斯福新政的影响概括回答。第(2)题,结合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内容和影响概括作答。第(3)题,依据材料三概括回答。第(4)题,结合美元地位变化的原因来回答。
第五篇:云南省大理体育中学2017-2018学年下六月份考试 高二历史
云南省大理体育中学2017-2018学年下六月份考试
高二 历史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分卷I
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1.1918年,世界因患“西班牙流感”(人类历史上最严重的传染病)死亡的人数约为4 000 万人,交战各国几乎都没有额外的兵力作战。这反映了()A. 疾病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主要原因 B. 灾害因素能够影响战争进程 C. 传染病加速了全球化进程 D. 人类面临的最大威胁是疾病
2.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最终形成的标志是()A. “英日同盟”的终结
B. 德、意、奥“三国同盟”条约的签订 C. 法、俄军事协定的终结 D. 英法协约与英俄协约的签订
3.下列事实与法兰西第三共和国覆亡无关的是()A. 法国政府长期执行绥靖政策 B. 德军主力突破了马奇诺防线 C. 英法在对德开战后坐失时机 D. 法国贝当政府实行卖国政策
4.《慕尼黑协定》后张伯伦和达拉第被热情的群众欢呼为和平的使者。罗斯福总统也向张伯伦道贺,对他说:“做得好。”英联邦各国领袖更是喜形于色。加拿大总理写道:“容我向您转达加拿大人民热诚的贺意……我与僚属及政府,对您对人类的贡献表示无尽感佩。”二战前这种情况反映了()①以为妥协可以维护和平是当时人们的普遍心态 ②当时的欧美人士对希特勒的扩张野心尚未形成清醒认识 ③北美的政客希望通过战争拖垮欧洲 ④罗斯福、张伯伦和达拉第都是战争狂徒()
A. ①② B. ①②③ C. ②③ D. ①②④
5.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特点是()
①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加剧 ②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还未形成 ③对外以商品输出为主 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垄断阶段 A. 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 D. ①④
6.《凡尔赛和约》签订后,许多德国人提出了“打倒《凡尔赛和约》”的口号。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 德国对《凡尔赛和约》强烈不满 B. 德国拒绝承担发动战争的责任 C. 德国出现摆脱和约的复仇情绪 D. 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泛滥
7.以作战时间长达八个月、战况惨烈,每一座房子、每一个街道都成为德军的 坟墓而著称的战役是()
A. 莫斯科保卫战 B. 阿拉曼战役 C. 库尔斯克战役 D. 斯大林格勒战役
8.山东问题,产生于19世纪末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之际,是腐败的晚清政府留给中国人民的一个“世纪之痛”。这一问题初步解决是通过()A. 国联会议 B. 巴黎和会 C. 海军军备会议 D. 华盛顿会议
9.下列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 大战是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必然结果 B.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是萨拉热窝刺杀事件 C. 马恩河、索姆河战役都发生在西线战场 D. 战争进入僵持局面,对同盟国十分有利
10.1936年埃塞俄比亚呼吁国际联盟贷款给埃塞俄比亚购买武器,但国联以23票反对,25票弃权予以否决,只有一国投赞成票。这件事情说明()
①德、日在国联中起重要作用 ②反映了英法的绥靖意图 ③表明国际形势对意大利有利 ④反映了国联的虚伪性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11.第二次世界大战促进了科技的发展,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在二战后才开始应用 B. 为战后的科技革命奠定了基础
C. 与原子能的和平利用和现代火箭技术的诞生有联系 D. 交战各国为克敌制胜而发展科学科术
12.下列关于一战前科技成果应用于军事的评述,不正确的是()A. 人类科技发展进步的必然结果 B. 两大军事集团扩军备战的需求 C. 为世界规模的战争创造了条件 D. 增强了战争的残酷性和破坏性 13.下图所示武器,首次使用于()
A. 马恩河战役 B. 凡尔登战役 C. 索姆河战役 D. 日德兰海战
14.中国以大国身份参加,并获得收复失地神圣权利的国际会议是()A. 开罗会议 B. 德黑兰会议 C. 雅尔塔会议 D. 波茨坦会议
15.《非战公约》的签订是一战后维护和平的尝试,但《非战公约》对侵略者没有强大的约束力,这主要是因为()
A. 《非战公约》对列强根本毫无约束力
B. 列强提出各自的保留条件,为其以后发动战争埋下了伏笔 C. 《非战公约》不尊重和平
D. 《非战公约》没有规定和平解决国际争端或冲突的原则
16.美国在二战后对越南地区实行控制,是其全球战略的一个重要体现,其主要意图是()A. 抢占越南的石油资源 B. 为了控制印度洋地区 C. 建立对中苏的包围圈 D. 稳定资本主义大后方
17.中东问题的核心是巴勒斯坦问题。巴勒斯坦在上千年的历史变迁中,形成了复杂的民族关系。其中耶路撒冷城是三大宗教的共同圣地,“三大宗教”是指()①基督教 ②佛教 ③伊斯兰教 ④犹太教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18.截至2004年5月,联合国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共部署有15支维和部队,包括来自94个国家的5.3万名维和士兵以及1.1万名联合国工作人员。下列有关联合国维和行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近年来联合国维和行动被认为是维持和平、解决争端的十分有效的形式 ②中国从80年代后期开始采取积极支持维和的态度 ③蓝盔和贝雷帽是联合国维和人员的标志 ④联合国维和部队还承担了人道主义援助、促进民族和解等任务 A. ①③ B. ①②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19.有人说:“对美国来说,马歇尔计划达到了一箭几雕的目的。”这里的“几雕”是指()
①稳定了西欧经济 ②一定程度上缓和了与苏联的矛盾 ③有助于美国商品的输出 ④把受援国纳入了美国全球战略轨道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20.中东问题具有复杂性,下列与此无直接关系的是()A. 领土之争和石油资源之争 B. 宗教矛盾和民族矛盾 C. 大国插手和地区霸权主义 D. 贸易之争
21.著名歌曲《Give Peace A Chance》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广受欢迎。主要原因是()A. 演唱者是世界著名歌手 B. 作者是著名反战人士 C. 歌词通俗易懂,脍炙人口 D. 人们渴望世界和平
22..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就组成了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鲜作战,在装备极其落后的情况下先后取得了两次战役的胜利。其主观原因是()
①联合国军装备落后于苏式装备的志愿军 ②配备了苏式武器的军队战斗力空前提高 ③美军指挥官和士兵轻敌 ④中朝人民的正义抗争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23.海湾战争中,美国积极参战的根本原因是()A. 伊拉克的侵略行动威胁到世界和平B. 科威特的积极要求 C. 美国在中东的利益受到侵犯 D. 联合国安理会的要求 24.20世纪60年代后,美、苏很难任意操纵联合国,最主要的原因是()A. 美、苏争霸的格局势均力敌 B. 军备竞赛削弱了双方力量 C. 西欧和日本已经迅速崛起 D. 第三世界国家加入联合国
25.关于朝鲜战争的起因,历来众说纷纭。有人在20世纪60年代这样写道:“苏联从一开始就有一个让朝鲜半岛‘独立的计划,该计划要使朝鲜不受除苏联之外任何国家的控制。”此人最有可能是站在下列哪个国家政府的立场上()
A. 苏联 B. 伊拉克 C. 美国 D. 朝鲜
26.下列对第一届世界保卫和平大会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 代表具有较强的国际性
B. 法国和平人士约里奥·居里担任大会主席 C. 成立了世界和平理事会
D. 提出举行“保卫和平国际斗争日”活动的倡议
27.二战后初期,美、苏两国日益走向对立的原因有()
①意识形态的差异 ②社会制度的不同 ③全球战略的对立 ④法西斯威胁消除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28.联合国大会决定在巴勒斯坦地区建立独立的犹太国,其最主要的依据是()A. 犹太人曾在巴勒斯坦地区居住 B. 犹太人曾受到德国法西斯迫害 C. 英国曾经支持“犹太复国运动” D. 耶路撒冷属于犹太教的“圣地”
29.二战后出现美苏两极格局的根本原因是()A. 美苏在意识形态方面的对立 B. 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政治格局被打破 C. 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形成 D. 美苏政治军事力量势均力敌
30.20世纪以来,阿以之间共爆发了五次中东战争。其中前四次中东战争对中东国家产生的最深远影响是()
A. 阿以双方矛盾加剧
B. 美苏大国介入增加了中东问题的复杂性 C. 中东走上和平谈判的道路 D. 阿以双方得以相互理解与承认
分卷II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 共55分)31.识读下列一组反映一战后国际关系的历史图片:
请完成:
(1)图一所述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有哪些?结合图二说明其直接影响。(2)图三所示情景出现的直接背景是什么?试简要评价道威斯计划。(3)依据图四和所学知识,概括说明洛迦诺会议对欧洲国际关系的影响。(4)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上述图片所示现象存在着怎样的内在联系?
3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主要国家工业产量占世界总额比例变化表
材料二 英德殖民地情况变化表
材料三 19世纪70年代,俾斯麦的野心是彻底毁灭法国,称霸欧洲。1875年俾斯麦已准备侵法战争,但是由于俄国和英国的干涉,不得不暂时放弃进攻法国的企图。俾斯麦特别害怕在东西两线上同时作战,俄法“联盟的噩梦”经常使他忧虑。俾斯麦用尽一切计谋来孤立法国,反对俄国,阻止法俄接近。
材料四 1888年威廉二世登位,1890年他迫使俾斯麦辞职。威廉二世公开宣扬他的对外政策的“新路线”,即大力扩张殖民地,积极扩建海军。……1893年威廉从土耳其取得建筑巴格达铁路即“三B铁路”的租让权,企图以铁路线将柏林、伊斯坦布尔、巴格达连成一体,使整个土耳其和小亚细亚成为德国的投资场所和势力范围,同时威胁英国殖民地埃及和印度,直逼高加索。1897年,又强占中国的胶州湾,参加对中国的瓜分。——《世界通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英国工业的世界地位和殖民情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俾斯麦用尽一切计谋”对付法俄的表现和后果。(3)结合材料概括说明德国外交策略的变化及其原因。(4)综合以上材料分析欧洲列强的基本矛盾。
3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朝鲜战争期间“联合国军”的兵力组成(%)
材料二 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
材料三 朝鲜战争交战双方签署停战协定
材料四 1951年5月15日,美国三军参谋总长联席会议主席布莱德利在参议院军事外交委员会作证时说:朝鲜战争“是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同错误的对手打的一场错误的战争”。——《世界当代史资料选辑》 请完成: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这一现象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形成的?(2)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材料二所示情景出现的原因。(3)依据材料三指出朝鲜战争的结果,并说明其主要决定因素。(4)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我们应当怎样理解材料四中布莱德利的话?
34.阅读下列图片:
请回答:
(1)图一发生于什么时间?发生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2)针对伊拉克发动的进攻,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采取了哪些行动?(3)图二所述现象主要是针对哪一国家而言?
(4)图三是美国在海湾战争中使用的“战斧”式巡航导弹。由此观之,海湾战争是一场什么战争?对以后的世界军事舞台有何影响?
云南省大理体育中学2017-2018学年下六月份考试
高二 历史
1.【答案】B
【解析】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能力。材料反映了1918年“西班牙流感”导致大量人口死亡,从而制约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作战兵力的补充,故反映了灾害因素能够影响战争进程。答案为B。2.【答案】D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对历史事实的再认、再现能力。为了对付三国同盟,1892年法俄缔结军事协定,欧洲开始出现两大军事集团对峙的局面。英法、英俄分别在1904年和1907年签订协约,至此,三国协约正式建立。故答案为D。
3.【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B、C三项都是法国沦亡的原因,而D项发生在法国投降之后,所以与法国覆亡无关。4.【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绥靖政策的理解。从材料的信息来看,这主要反映了以为妥协可以维护和平是当时人们的普遍心态和当时的欧美人士对希特勒的扩张野心尚未形成清醒认识。其它与题干不相符合。所以选A。5.【答案】D
【解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已经形成,且对外以资本输出为主,因此②③不符合题干的要求。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①④符合题干要求。6.【答案】C
【解析】《凡尔赛和约》以严厉处罚德国为目的,引发了德国摆脱和约束缚的复仇情绪,故C项符合题意。7.【答案】D
【解析】斯大林格勒战役是城市中巷战的典型,历时8个月,最终使德国第六集团军全军覆没。
8.【答案】D
【解析】1921年11月,华盛顿会议在美国的倡议下召开。中国代表向大会提出山东问题,在英美建议下,山东问题由中日在会外交涉解决,英美派代表列席中日之间的交涉。在英美代表的斡旋下,1922年2月中日两国签署《解决山东问题悬案条约》及《附约》,规定胶州湾租借地由中国收回,胶济铁路由中国赎回,中国山东问题得到初步解决。
9.【答案】D 【解析】德国战前制定的“施里芬计划”的突出特点,就是速战速决,该计划的破产,使德国为首的同盟国陷入被动局面。10.【答案】D
【解析】解答本题需要考虑当时的国际形势。当时德国已经退出国联,所以排除含①的选项,由此可得答案。
11.【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二战与科技发展的关系。A项错误,二战后期已开始应用,如使用新科技制成先进武器原子弹等。B、C、D三项符合史实。
12.【答案】A
【解析】科技成果应用于军事取决于人的主观因素,不是科技发展的必然属性,故A项符合题意;B项是一战前科技成果用于军事的背景,C、D两项是一战前科技成果用于军事的影响。13.【答案】C
【解析】坦克作为新武器,最先应用于索姆河战役。
14.【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了“二战”后期四次重要的国际会议。答案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大国身份”“收复失地”,排除B、C、D三项,这三个会议中国都没有出席。开罗会议有中国代表的出席,并且通过《开罗宣言》,明确规定日本侵占的中国领土必须归还。
15.【答案】B
【解析】在《非战公约》签订的同时,帝国主义列强纷纷提出自己的保留条件,这就使得公约对战争的约束力大大削弱。故B项符合题意。16.【答案】C
【解析】控制越南,再加上台湾、朝鲜和日本,这样就可以形成一个大的包围圈,既可以封锁中国,也可以防止苏联势力在远东的扩张。17.【答案】C
【解析】佛教发源于古印度,与巴勒斯坦无关。18.【答案】D 【解析】 19.【答案】B
【解析】马歇尔计划是为了对抗苏联、稳定欧洲而实施的经济援助计划。因此,②的叙述不正确。20.【答案】D
【解析】该地区简直是当今国际关系中各矛盾的“博物馆”!但复杂性并不包括“贸易之争”,因为该地区主要出产石油及石化产品,主要供出口,再有欧佩克组织的协调,基本上不存在贸易之争。21.【答案】D
【解析】20世纪六七十年代是反战和平运动广泛开展的时代,这首歌反映了人们的心声,因而得到了广泛的欢迎。
22.【答案】D
【解析】①与题干材料相反,所以排除;②④是主观原因;③是客观原因,应排除。23.【答案】C
【解析】海湾地区的石油资源是西方国家的经济命脉,美国积极参战是为了确保它在海湾地区的利益和战略地位。如果伊拉克吞并科威特后进而占领沙特阿拉伯,就可控制全世界一半以上的石油资源,这犹如卡住了西方主要工业国的咽喉。萨达姆利用手中的石油武器,可以摆布西方工业国家的经济发展,并可以进而对它们指手划脚。这是美国和其他一些主要工业国家所绝对不能容忍的。24.【答案】D
【解析】新兴民族独立国家陆续加入联合国,使联合国发生了有利于第三世界的变化,故D项符合题意。25.【答案】C
【解析】这段材料认为朝鲜战争是由苏联造成的,因此此人是站在美国的立场一边的。
26.【答案】C
【解析】世界和平理事会成立于第二届世界保卫和平大会。27.【答案】A
【解析】二战后初期,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不同、全球战略的矛盾对立,促使美、苏两国走向对立。28.【答案】A
【解析】犹太人曾长期在巴勒斯坦地区居住,是联合国大会决定在巴勒斯坦地区建立犹太国的历史依据,故A项符合题意。29.【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问题的能力。美苏依据实力两分天下,从而出现美苏两极格局。
30.【答案】C
【解析】注意题干的要求是深远影响,第四次中东战争后,阿以双方走上和平谈判的道路,这是对中东地区最深远的影响。故C项符合题意。
31.【答案】(1)根本原因:法国极力削弱德国,德国采取各种方式对抗法国。直接影响:德国采取“消极抵抗”政策,停止支付赔款。
(2)直接背景:鲁尔危机使美国和英国取得赔款问题的主导权。评价:道威斯计划是对《凡尔赛和约》的一次重大调整,促进了德国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使法国削弱德国的计划受挫,有利于美国经济迅速渗透进欧洲。
(3)协约国正式承认德国是一个平等国家;暂时解决了欧洲安全问题;改善了法国同德国的紧张关系;使法国的边界安全置于英国和意大利的空头保证之下。
(4)鲁尔危机和道威斯计划的提出,迫使法、德两国开始探索和解的道路,催生了洛迦诺会议的召开和《洛迦诺公约》的签署。
【解析】第(1)问中“影响”需要结合“德国铁路员工撤离鲁尔”等信息进行思考;第(2)问中的“直接背景”可联系所学知识直接回答,“评价”需要从直接作用和深远影响等方面概括;第(3)问需要结合洛迦诺会议的内容,从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等方面进行归纳;第(4)问需要联系不同现象的时代背景和影响,采取层层递进的方式进行分析。
32.【答案】(1)变化:英国丧失“世界工厂”地位,工业产量下降,但海外殖民势力进一步扩大。(2)表现:1879年德奥缔结“同盟条约”;1882年三国同盟正式建立。后果:1892年法俄缔结军事协定,欧洲开始出现两大军事集团对峙的局面(3)变化:重点由企图称霸欧洲到大力扩张殖民地。原因:德国工业地位上升、经济迅速发展、实力增强。(4)法德矛盾,英德矛盾。
【解析】第(1)题注意两个限定条件“世界地位”和“殖民情况”,从这两个角度作答,避免遗漏。第(2)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需高度归纳概括。第(3)题根据材料三、四归纳变化,结合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概括说明变化的原因。第(4)题根据四则材料所涉及的国家不难判断欧洲列强的基本矛盾是英德矛盾与法德矛盾。
33.【答案】(1)现象:美国以“联合国军”的名义发动侵朝战争。背景:朝鲜内战爆发后,美国操纵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由美国组织“联合国军”干涉朝鲜内政。
(2)原因:美国纠集“联合国军”发动侵朝战争;美军派遣第七舰队插手中国内政;侵朝美军威胁中国安全;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请求中国援朝。
(3)结果:美国被迫在停战协定上签字,朝鲜战争宣告结束。
因素:朝鲜人民的英勇反击;中国人民的抗美援朝斗争;苏联对朝鲜的军事援助和外交声援。(4)理解:朝鲜战争以中朝两国的胜利而结束;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被打破;美国扼杀亚洲社会主义国家的企图失败。(如答其他且符合题意,同样正确)
【解析】第(1)问中的“现象”可依据材料一中美国军队的数量等信息进行判断,“背景”需要结合朝鲜内战爆发时的状况进行分析;第(2)问应联系朝鲜战争爆发后的状况,从美国、朝鲜等方面进行概括和说明;第(3)问中的“结果”可结合材料三中“交战双方签署停战协定”等信息进行归纳,“因素”应从朝鲜、中国、苏联三个方面进行说明;第(4)问应结合朝鲜战争的结果和影响,从中朝两国、美国等方面进行概括和总结。
34.【答案】(1)1990年8月。伊科矛盾由来已久;两伊战争使伊拉克负债累累;中东地区原有力量均势失衡等。
(2)“沙漠盾牌”、“沙漠风暴”和“沙漠军刀”行动。(3)伊拉克。
(4)高科技战争。标志着高技术局部战争登上世界军事舞台,它向传统战争观念提出挑战,在各国军事界引起了震动。【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