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大理州体育中学2018学年下学期四月份考试 高二历史

时间:2019-05-14 21:52: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云南省大理州体育中学2018学年下学期四月份考试 高二历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云南省大理州体育中学2018学年下学期四月份考试 高二历史》。

第一篇:云南省大理州体育中学2018学年下学期四月份考试 高二历史

云南省大理州体育中学2018学年下学期四月份考试

高二 历史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分卷I

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1.图中的人物是德国卓越的天才战略家施里芬。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他为 德国制定了施里芬计划,该计划最突出的特点是()A. 注重以发展科技赢得战争 B. 强调集中兵力和速战速决 C. 充分重视盟友的合作关系 D. 侧重挖掘各兵种作战潜力

2.1936年,埃塞俄比亚呼吁国联贷款给埃塞俄比亚购买武器,国联以23票反对,25票弃权予以否决,只有埃塞俄比亚一国投赞成票。这件事情表明()

①德意在国联中起重要作用 ②反映了英法的绥靖意图 ③表明国际形势对意大利有利 ④反映了国联的虚伪性违背了其宗旨及义务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3.战场上的失利加剧了德国内部的危机,在战争最后一年里,德国政治危机的主要表现有()①基尔军港水兵起义 ②土地荒芜,商品短缺 ③爆发十一月革命 ④物价上涨,通货膨胀严重 A. ①②③ B. ①③ C. ②③ D. ①③④

4.1919年6月《凡尔赛和约》签字的消息被法国元帅福煦听到后,他说:“这 不是和平,这是20年的休战。”这主要是指在巴黎和会上()A. 战胜国之间存在尖锐矛盾 B. 宰割德国埋下了复仇的种子 C. 英法与美国争夺国联领导权势不两立 D. 美日为争夺中国产生深刻矛盾

5.进行实地考察是历史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假如你要研究国际联盟的历史,你首选的考察地点应当是()A. 泰姬陵 B. 凡尔赛宫 C. 日内瓦万国宫 D. 雅典娜神庙

6.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下列战场开始出现转折的先后顺序是()A. 太平洋、北非、苏德战场

B. 苏德、太平洋、北非战场 C. 苏德、北非、太平洋战场 D. 北非、太平洋、苏德战场

7.美国拆散英日同盟的根本目的是()

A. 削弱英日在远东的势力,便于美国在远东的扩张 B. 向英日显示美国在经济上的雄厚实力 C. 反对日本利用战争时机独霸中国 D. 勾结英日共同对付苏俄

8.华盛顿会议后,美国朝野上下一片欢腾,美国领导人喜形于色。这是因为()①美国以体面的形式埋葬了英日同盟 ②美国海军取得与英国并驾齐驱的地位 ③美国获得德国在太平洋上的大量殖民地 ④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抑制了日本势力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9.在美国的西雅图、英国的伦敦等地,有许多国际纵队的纪念碑(如图)。这些国家纪念国际纵队最有可能是为了()

A. 弘扬国际主义精神 B. 铭记绥靖政策教训 C. 歌颂前苏联的伟大 D. 彰显法西斯的罪恶

10.美国前总统乔治·布什在出席博鳌亚洲论坛2009年年会时表示,世界各国要紧密合作应对金融危机,保护主义无助于克服困难。然而,在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期间,正是由于美国带头大幅度提高关税,从而引发了一场关税大战。其直接影响()A. 资本主义各国间的矛盾日趋尖锐 B. 资本主义各国政坛丑闻频出 C. 资本主义各国社会危机日益加深 D. 资本主义各国政府信誉扫地

11.1941年6月22日,丘吉尔发表广播演说:“俄国的灾难就是我们的灾难,我们要给俄国人民一切可能的援助”。这表明()A. 英国早就想帮助苏联 B. 英国改变了对苏联的根本立场 C. 英苏面临着共同敌人

D. 丘吉尔变成了苏联利益的维护者 12.苏俄为维护世界和平所做的努力有()

①提出了《和平法令》 ②列宁提出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国家和平共处的外交政策 ③出席在意大利热那亚举行的国际经济会议 ④与德国签订了《拉巴洛条约》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13.1946年,在国联最后一次会议上,创始人之一罗伯特·塞西尔勋爵总结说:“国联是一个伟大的实验。”下列各项中,对这一总结理解不确切的是()A. 国联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全球性国际组织 B. 国联第一次建立“集体安全”机制以维护和平C. 国联维护和平的努力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D. 国联是英法主导的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国际组织

14.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首相劳合·乔治曾表示:“英国宁愿耗尽它最后一个金币,也要保持对美国或其他任何国家的海军优势。”华盛顿会议上,把他的这种愿望化为泡影的是()A. 《四国条约》的签订 B. 《五国条约》的签订 C. 《九国公约》的签订 D. 《中日协定》的签订

15.1936年,埃塞俄比亚呼吁国联贷款给埃塞俄比亚购买武器,国联以23票反对,25票弃权予以否决,只有埃塞俄比亚一国投赞成票。这件事情表明()

①德意在国联中起重要作用 ②反映了英法的绥靖意图 ③表明国际形势对意大利有利 ④反映了国联的虚伪性违背了其宗旨及义务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16.下列关于第二次中东战争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有()

①削弱了英美的国际地位 ②埃及扫清了英法殖民统治的残余 ③美苏的势力乘机渗透此地区 ④中东地区民族独立运动呈现高潮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③④ D. ①③④

17.二战后,发展中国家之间持续时期较长、损失消耗最大的一场局部战争是()A. 朝鲜战争

B. 海湾战争

C. 两伊战争

D. 科索沃战争

18.丘吉尔曾说:“我的一边坐着把一条腿搭在另一条腿上的巨大的俄国熊,另一边是巨大的北美野牛,中间坐着的是一头可怜的英国小毛驴。”这句话反映了()

①英国国际地位的上升 ②英国国际地位的下降 ③美苏重新划分世界

④美苏平起平坐

A. ①② B. ②④ C. ②③ D. ③④

19.美国和越南签署《关于在越南结束战争,恢复和平的协定》,美国表示尊重越南的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双方完全停止敌对行动是在()A. 1969年6月 B. 1973年1月 C. 1975年春 D. 1964年8月

20.1990年8月,美国实施“沙漠盾牌”计划,组织多国部队进驻海湾,其直接刺激因素是()A. 控制石油资源 B. 伊拉克侵略科威特 C. 萨达姆的专制 D. 维护世界和平

21.1961年,东德政府修建柏林墙,阻隔东、西柏林之间的往来。柏林墙的正式名称是反法西斯防卫墙,其“反法西斯”的含义是指()A. 抵制西方势力的渗透 B. 阻止欧洲一体化进程 C. 防止法西斯残余势力的进攻 D. 反对美苏冷战对峙

22.美国之所以挑起了针对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冷战,原因是()

①美国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为其称霸计划的障碍②美苏两国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不同 ③二战后美苏两国对外战略矛盾对立 ④苏联采 取霸权政策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23.在现代国际社会中,一些国家、地区及民间团体之间,通过签订正式条约或协议的方式,成立了名目繁多的国际组织,如欧盟、非盟、东盟、联合国、世贸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奥委会等。其中联合国是()

A. 参加国家和地区数量最多的国际组织 B. 最具代表性的政府间的国际组织 C. 负责处理各国经济危机的国际组织

D. 解决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政治纠纷的国际组织 24.图“阳台对话”向世界传递的信息是()

A. 古巴导弹危机结束 B. 美苏关系趋于暖和 C. 冷战格局全面终结 D. 多极化世界的来临

25.据说曾经有人问爱因斯坦:第三次世界大战会怎么打?爱因斯坦苦笑着说:“第三次世界大战怎么打我不知道,但我很清楚第四次世界大战的打法——用石块和木棒!”这说明()A. 爱因斯坦不明确第三次世界大战的打法 B. 美苏的战略核力量足以把地球毁灭 C. 美苏争霸的主要形式是冷战 D. 美苏间核战争一定发生

26.下列关于海湾战争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是一场高科技战争

B. 二战后参战国最多的局部战争 C. 引起中东地区局势的变化 D. 伊拉克率先使用高科技武器

27.历史学习中经常会遇到一些与方位词相关的概念,如“南北对话”、“东方”、“西方”等,这些概念看似方位概念,其实包含了政治、经济内涵。二战后“西方”的本质内含是()A. 西欧资本主义国家

B. 大西洋两岸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C. 欧洲资本主义国家

D. 以美国为首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28.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雅尔塔体系发展演变的新特点是()

①北约与华约两大集团对峙 ②逐渐形成美苏争霸的格局 ③形成美苏对立的两极格局 ④美国开始对苏联冷战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29.下图是二战后初期苏联的一幅宣传漫画,从图中我们可以得到的正确信息是()

A. 古巴导弹危机中美苏双方的激烈对抗 B. 苏联揭露了二战后美国和平政策的虚伪性 C. 是美国对华约组织的挑战 D. 苏联对马歇尔计划的应对 30.“冷战”结束后,世界形势的特点是()A. 极度紧张 B. 和平安宁

C. 地区冲突不断 D. 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

分卷II

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共55分)3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存在的巨大危险是苏联可能袖手旁观,而等我们牺牲了大批美国人生命打败日本之后,红军长驱直入满洲和中国北部大片地区……罗斯福力图使斯大林先前所谈的一般保证化为俄国尽早参加太平洋战争的行动。

——《美国第82届国会关于远东军事形势听证会》

材料二 1945年2月,美、英两国同意苏联对日作战的条件:对蒙古(蒙古人民共和国)现状须予维持;库页岛南部及邻近的一切岛屿须交还苏联;大连商港国际化,苏联在该港优越权益须予保证,苏联之租用旅顺港为海军基地须予恢复。

——《世界近代现代史资料选辑》

材料三 我们在克里米亚的会晤,重申我们共同的决心,即在今后的和平时期中,一定要保持并加强在这次战争中使联合国胜利成为可能和确定的目的上和行动上的团结一致。——《美国对外关系·外交文件集》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美国要求苏联尽早参加太平洋战争的目的。(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苏联对日作战问题的认识。

(3)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评价美、苏等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影响。

3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英国的志愿入伍者簇拥在征兵处,想在紧张局面结束之前进入法国参战。在德国,出征的士兵斗志昂扬,妇女们争相向士兵枪管里插入鲜花。

材料二 在意大利的中部小城福萨尔塔,炮火把战壕轰得土崩瓦解时,他卧倒在地,冒着汗,做着祈祷:“耶稣基督啊,救我出去吧。……只要您救我一命,您说什么我都干,我相信您,我要告诉世上每一个人,您是唯一至关重要的。请求亲爱的耶稣行行好吧。” ——海明威《在我们的年代里》 请回答:

(1)材料一揭示了欧洲一战前怎样的一种社会现象?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8分)(2)材料二反映了一种怎样的心态?这种心态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6分)

33.阅读下列材料:

我们必须把苏联描绘成是地球上最富有掠夺性的帝国……我们必须设法在苏联和它的卫星国的人民和他们的统治者之间挑起不和,以制造苏联和它的卫星国内部的不稳定局势……我们必须在苏联控制的傀儡国中煽起民族主义的火焰。

——引自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报》 请回答:

(1)文中的“卫星国”“傀儡国”指的是什么?

(2)“统治者”“傀儡国”的说法是基于什么提出的?如何认识这种说法?(3)美国的做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也深知,在美国的眼里,印度支那正是我们遏制政策中必不可少的部分——一座冷战中至关重要的保垒。……在担任国防部长之后两方面事态的发展强化了我考虑越南问题的思路:古巴与苏联之间关系的日益密切,和苏联在柏林进行的新挑衅。两者似乎都标志着共产党人咄咄逼人的进攻态势。按照这一思路来考虑问题,在越南加强美国的势力就似乎是合乎逻辑的了,因为,越南的丧失以及其后的多米诺现象,极有可能使我们失去整个东南亚。——美国前国防部长罗伯特·S·麦克纳马拉

材料二 它(指南越政权)是我们的产儿,我们不能抛弃它,不能无视它的需求。如果它丧身于威胁它的任何致命危险——共产主义、政治混乱、贫困等等——那么美国将不无理由地要承担责任,我们在亚洲的威望就会降到新的低点。——约翰·肯尼迪

材料三 越南战争根本就不是对美国最后的严峻考验,实际上它削弱了我们在亚洲、在世界的地位,侵蚀了在过去三十年间直接支撑我国安全的国际合作结构。……我们最初是要证明我们在世界任何一个地方承担义务的意愿。可是我们正在证明,美国人民不可能再自愿投入这种斗争。与此同时,我们最老、最强的那些盟国撤回到自己的海岸,只剩下我们独自在全亚洲充当警察……

人们早就该质问:这场战争正给我们带来什么后果?当然,它使我们耗费金钱占联邦预算的四分之一。但这只是我们付出的最小代价。真正的代价是我们的小伙子,他们有数万人永远失去了生命。真正的代价是我们的国际地位——对于中立国和盟国都是如此,它们对一个自己无法理解的政策日渐感到困惑和疏远。——罗伯特·肯尼迪《反对越南战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分析说明美国发动越南战争的原因及越战对美国的影响?

(2)约翰·肯尼迪与罗伯特·肯尼迪对越南战争的态度的出发点是什么?据此结合上述材料,你对越南战争有何看法?

3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第十五条第八项规定:“如争执各方任何一方,对于争议自行声明,并为行政院所承认按诸国际法纯属该方国内管辖之事件,则行政院应不必作解决该争端的建议。”——《国际联盟盟约》

材料二 第二条第七项规定:“本宪章不得认为授权联合国干涉在本质上属于任何国家国内管辖之事件,且并不要求会员国将该项事件依本宪章提请解决。但此项原则不妨碍第7章内执行办法之适用。”(第7章为:“对于和平之威胁、和平之破坏及侵略行为之应付办法”)——《联合国宪章》

材料三 国际联盟和联合国分别是在两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国际组织,但国际联盟就普遍性、广泛性来说,远不能与联合国相比。

(1)材料一、二所规定的共同原则是什么?材料二规定上述原则不适用于哪些事情的处理办法?两大国际组织的建立反映了世界人民的什么共同追求?(2)两大国际组织建立的基础有何不同?

(3)从成员国构成的角度,说明联合国为何更具“普遍性、广泛性”。

云南省大理州体育中学2018学年下学期四月份考试

高二 历史

1.【答案】B

【解析】根据施里芬计划,战争爆发后,首先要在西线集中兵力,先占比利时,然后向法国发起进攻,争取速战速决。然后再将主力东调,打垮俄国。这个作战计划最突出的特点在于强调集中兵力作战、速战速决。2.【答案】D

【解析】埃塞俄比亚之所以在国联中遭受这种待遇,主要是由于英法推行绥靖政策;而①说法明显错误,排除带①的选项,只能选D。3.【答案】B

【解析】本题作为一个组合单选题,要求选出德国在1918年出现的政治危机,具有再现基础知识和综合历史现象的双重考查能力。解答时必须从每一个选项入手,以是否符合历史实际为取舍标准;同时注意审清题目中“政治危机”这一要求,不要把经济危机的内容选进来,②④应排除。

4.【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阅读分析能力。《凡尔赛和约》是战胜国与战败的德国签订的,加剧了战胜国与德国之间的矛盾。宰割德国使德国埋下了复仇的种子,德国重新崛起必然会引起新的斗争,以打破原有体系。

5.【答案】C

【解析】解题关键是抓住题干中的限定词“研究国际联盟”“地点”等有效信息。前者说出了组织名,后者实际上强调了该组织机构的驻地,据所学知识可知,国际联盟于1920年1月20日在日内瓦成立,故答案选C项。6.【答案】A

【解析】太平洋战场是1942年6月,北非战场为1942年10月出现转折,而苏德战场斯大林格勒战役是1942年7月~1943年2月。7.【答案】A

【解析】华盛顿会议上签订的《四国条约》规定:相互尊重各自在太平洋地区属地和领地的权利,英日同盟解散。拆散英日同盟,扫除了美国在亚洲和太平洋地区争霸的障碍。B.C.D不符合史实,故选A。

8.【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华盛顿会议后,美国朝野上下一片欢腾,美国领导人喜形于色”说明华盛顿体系对美国极为有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②④项符合华盛顿会议的作用,③是凡尔赛合约中的重要内容,所以答案选C。9.【答案】B

【解析】在西班牙遭受法西斯侵略之际,国际纵队的战士们英勇地投入了战斗。但与此同时,西方大国却推行罪恶的绥靖政策,致使法西斯的势力进一步扩大,最终局部战争演化成全球性的世界大战。当前,西方各国纪念国际纵队,就是为了铭记绥靖政策的教训。10.【答案】A

【解析】本题以布什的“保护主义无助于克服困难”为切入点考查了“在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期间”美国采取措施的影响,题干强调的是“直接影响”,在“关税大战”的斗争中自然直接加深了各国矛盾,A项符合题意,B、C两项是经济危机导致的,与关税大战没有关系,D项本身表述错误。11.【答案】C

【解析】1941年处于世界大战期间,英、俄都面临着法西斯德国的侵略,当时世界形势的最主要矛盾决定着他们的共同利益,即共同反对法西斯德国,故选C。二战爆发前和爆发之初,英国实行绥靖政策,期望祸水东引,故否定A;英国和苏联是意识形态严重对立的两个国家,如果说改变了对苏联的根本立场,明显太绝对;丘吉尔表示要给俄国一切可能的援助,也不能就此定论丘吉尔变成苏联利益的维护人。12.【答案】D

【解析】本题是一道组合单选题,旨在考查识记能力。①②③很明显正确。④实现了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的和平共处。13.【答案】D

【解析】由“国联是一个伟大的实验”可知,体现出的应是国联的开创性、探索性以及经验和教训,故A、B、C三项均符合题干中的总结,而D项是国联的实质,与题干信息不符。14.【答案】B

【解析】《五国条约》使美国获得了与英国相等的制海权。15.【答案】D

【解析】埃塞俄比亚之所以在国联中遭受这种待遇,主要是由于英法推行绥靖政策;而①说法明显错误,排除带①的选项,只能选D。16.【答案】B 【解析】 17.【答案】C

【解析】本题要从题干中提取两个主要信息:一是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战争,二是规模和损耗最大的战争。符合要求的只有两伊战争。

18.【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分析材料的能力。丘吉尔的言论说明二战后美国与苏联已重新划分世界,同时也说明英国的国际地位下降。

19.【答案】B

【解析】据教材可知,美国、越南签署《关于在越南结束战争,恢复和平的协定》是在1973年1月,故选B项。

20.【答案】B

【解析】由于伊拉克侵略科威特,美国为了显示它在世界上的领导地位,立即对伊拉克的侵略行为做出反应,实施“沙漠盾牌”计划。

21.【答案】A

【解析】柏林墙是美苏冷战政策的产物,是苏联和东德政府为了防止西方势力的渗透而修建的,所谓的“法西斯势力”,实际上是指西方势力。22.【答案】C

32.【答案】(1)现象:各国民众狂热地支持战争。原因:极端民族主义的推动;对战争性质及后果认识不清。(2)心态:对战争的恐惧心理和幻灭感、危机感。主要原因:现代战争的残酷性及求生的欲望。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获取解读信息,分析说明问题的能力。第(1)问首先要透过材料一表述的现象,归纳【解析】美国试图称霸世界,把政治军事力量强大的苏联视为重大障碍。同时苏联也有扩张势力范围的意图,概括出其共性特征,即民众对战争的狂热;从各国的民族意识、人民对战争的态度等方面阐释其深层原因。从而造成了美苏两国全球战略,即对外政策的对立。23.【答案】A

【解析】联合国是当代国际社会最具代表性的世界性的政府间的国际组织,地区组织是不能加入联合国的。24.【答案】B

【解析】“亲切交谈”说明美苏关系趋于缓和。古巴导弹危机发生于赫鲁晓夫和肯尼迪在位时期;苏联解体后,美苏“冷战”结束;多极化趋势出现并加强,但多极化格局尚未形成。说明A、C、D表述错误。25.【答案】B

【解析】领悟题意,不难看出,爱因斯坦表示若发生第三次世界大战,必将是核战争,而这将把地球毁灭,人类将一无所有。26.【答案】D

【解析】在海湾战争中,美军首次将大量高科技武器投入实战,展示了压倒性的制空、制电磁优势。27.【答案】D

【解析】这里的“东方”、“西方”划分的标准是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根据战后实际,西方指的是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

28.【答案】C

【解析】1955年华约和北约对立局面的形成,标志着美苏两极对立格局的形成;1956年上台后的赫鲁晓夫改变对外战略,形成美苏争霸的局面,故②③正确。

29.【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二战后美苏关系的变化,即由战时的同盟关系演变为敌对关系,形成了冷战格局。这一变化的最主要的原因在于美国推行霸权主义。解题时,一是要解读漫画的说明语,二是要读懂所隐含的信息——“和平鸽”的内脏是“美国导弹”,揭示了美国的“假和平” 30.【答案】D

【解析】冷战结束后,国际形势发生巨大变化,其主要特点是:缓和与动荡交织,和平与冲突共增。31.【答案】(1)减少美国的军事损失;利用日本削弱苏联实力;限制苏联在亚太地区的影响。

(2)美、英两国牺牲中国权益,换取苏联对日作战;苏联对日作战,有利于加速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进程。(3)有利于协调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活动,加速了德、意、日法西斯的灭亡,推动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进程;但是,美、苏等国借机推行大国强权政治,严重损害了中国等国家的主权和利益。

【解析】 第(1)问应依据材料一中“而等我们牺牲了大批美国人生命”等信息,从直接目的和根本目的等方面进行说明;第(2)问可结合材料二中“苏联对日作战的条件”等信息,从正反两个角度进行思考;第(3)问可联系材料三中“行动上的团结一致”等信息,从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等角度进行思考。

第(2)问通过材料二这个士兵的言行,不难看出其对战争的恐惧,对原因的分析主要从战争的残酷性和人的本能方面分析。

33.【答案】(1)指东欧的社会主义国家。

(2)这种提法主要是由于苏联是社会主义阵营的领导者,而且不同程度地控制了东欧国家。这种说法过于绝对。

(3)美国不断对东欧国家实施“和平演变”策略,加速了东欧剧变。

【解析】本题考查美国对东欧各国的“和平演变”策略。第(1)、(2)问主要从苏联与东欧国家的关系来考虑;第(3)问从“和平演变”策略对东欧国家的影响方面来回答。

34.【答案】(1)原因:越南是冷战的重要堡垒;认为越南落入共产党手中,整个东南亚会倒向共产主义,动摇资本主义世界利益。南越政权是美国扶植起来的,有利于美国国家利益。影响:耗费美国大量金钱;大量美国青年战死;美国在亚洲、世界的国际地位下降。(2)出发点分别是冷战思维及国家利益至上的外交政策。

认识:是美国为了维护资本主义世界在东南亚的统治,维护自己的霸权地位发动的一场侵略战争。这场战争不符合越南人民的利益也不符合美国人民的利益,这场战争给越南人民带来很大灾难。战争的结果和发动战争的目的相反,严重削弱了美国的实力,动摇了美国的霸主地位。

【解析】本题主要是从当时美国掌权者的角度和今天后人的角度来看待或评价越南战争。第(1)问,从二战后美国的全球战略政策分析美国侵越的原因;对美国的影响从经济发展、美国国际地位等角度分析即可。第(2)问联系国家利益至上是国际关系中一条根本准则;美国发动越南战争的目的和结果,这场战争对美国全球霸权的影响进行分析即可。

35.【答案】(1)原则:凡属于国内管辖的事项,国联或联合国都不得干涉。办法:对和平形成威胁、破坏的事情以及侵略行为。要求:和平与安全。

(2)国际联盟建立在帝国主义战争结束的基础上,联合国建立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基础上。(3)联合国成员国多;世界主要大国都参加了联合国;国际联盟主要被少数西方大国控制,在联合国中广大发展中国家成为一支越来越重要的力量。【解析】

第二篇:云南省大理州体育中学2017-2018学年下学期五月份考试 高二历史

云南省大理州体育中学2017-2018学年下学期五月份考试

高二历史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分卷I

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

1.1517年,为反对教皇借颁发赎罪券盘剥百姓,路德贴出了“九十五条论纲”。当时社会各阶层都对“九十五条论纲”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可以说“九十五条论纲”点燃了第一次德国资产阶级革命即宗教改革的火焰。这说明()A. 神学禁锢了人们的头脑 B. 罗马教皇是欧洲封建主 C. 当时社会矛盾相当尖锐

D. “九十五条论纲”充分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利益要求

2.马丁·路德在《致德意志基督教贵族公开书》中说:“一个皮匠、铁匠、农民,各有各的工作和职务,但都是被授予圣职的神甫和主教。”对此理解准确的是()A. 从事各种职业的人就是神甫和主教 B. 神甫和主教要从各种职业的人中选举产生 C. 从事各种职业的人都要信奉上帝

D. 从事各种职业的人是在上帝面前权利平等的教士

3.朱熹说:“若是饥而欲食,渴而欲饮,则此欲亦岂能无?”“同是事,是者便是天理,非者便是人欲。如视听言动,人所同也。非礼勿视听言动,便是天理;非礼而视听言动,便是人欲。”在该材料中,朱熹要表达的本意是()A. 人要克制自己不能存在正常的欲望 B. 人欲指的是违反了社会规范的欲望 C. 人欲与人的正常欲望是同一个概念 D. 人欲是蒙蔽天理和人的本性的根源

4.与先秦儒学相比,董仲舒的新儒学“新”在()A. 以德治民 B. 无为而治 C. 君权神授 D. 实行仁政

5.《宋史》中出现了如下人物名字——王克己、张先忍、陈从信、赵安仁、钱端礼、张忠恕。从中可以推测他们深受当时哪种思潮的影响()A. 佛学 B. 法学 C. 道学 D. 理学

6.明清之际著名思想家黄宗羲的观点中,最能体现其“民主性”的是()A. 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B. 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 C. 提出“工、商皆民生之本” D. 认为“天子之所是未必是”

7.《四库全书总目》中说:“欧罗巴人天文推算之密,工匠制作之巧,实愈前古。其议论夸诈迂怪,亦为异端之尤。国朝节取其技能,而禁传其学术,具存深意矣。”材料反映了()A. 主张选择性地学习西方文化 B. 正确认识了东西方文化的优劣 C. 主张渐进式地变革中国文化 D. “华尊夷卑”的观念彻底改变

8.卢梭提出:“在国家里没有什么基本上不能废除,社会契约本身也不例外,因为假如所有公民一致同意破坏契约,无疑地这将是合法的破坏。”这主要反映的是()A. 社会契约论 B. 人民主权说 C. 自由平等 D. 三权分立学说

9.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和“礼”,其主要内容是()①“仁者爱人” ②“克己复礼” ③“敬鬼神而远之” A. ①② B. ①②③ C. ①③ D. ②③

10.苏轼在文学和艺术领域都有着极高的造诣。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A. 苏轼作诗善于借鉴和吸收民歌和神话,故雄奇豪放、瑰玮绚灿 B. 苏轼打破诗与词的界限,使词从“樽前”“月下”走向社会人生 C. 苏轼以行书名世,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北宋四大家” D. 苏轼“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诗句反映了传统文人画的特点

11.书法以自由多样的线条艺术表现情感和意境。下列作品把书法的写意性发挥到极致的是()

12.在法国大革命中沦为阶下囚的国王路易十六读完伏尔泰和卢梭的著作后,不禁喟然长叹“这两个人毁了法国。”这说明了启蒙思想()

A. 促进了人们思想的彻底解放 B. 导致了法国的政教分离 C. 对法国大革命起到了动员作用 D. 否定了法国的等级制度 13.古代文人画,又称“士大夫画”,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或文化现象,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文人画()A. 在理学影响下兴起 B. 反映了市民阶层的文化需求 C. 强调个性,追求写实 D. 将诗、书、画、印融为一体

14.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写道:“路德战胜了信神的奴役制,只是因为他用信仰的奴役制代替了它。”“信仰的奴役制”是指()A. “人皆上帝” B. “人皆僧侣” C. “因行称义” D. “理性至上”

15.易中天先生在《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一书中说道:“在春秋战国时期,儒、墨两家只是在学术思想界很有名,而法家却是在当时的政治影响上独步天下。”法家能够“独步天下”是因为()A. 符合广大民众的根本意愿 B. 适应了奴隶主贵族称霸的要求 C. 迎合了建立专制统治的需要 D. 顺应了民本思想的发展潮流

16.1984年10月22日,邓小平在中顾委第三次全体会议上发言时指出“前些时候那个雇工问题,相当震动呀,大家担心得不得了。我的意见是放两年再看。那个能影响到我们的大局吗?如果你一动,群众就说政策变了,人心就不安了。你解决了一个‘傻子瓜子’,会牵动人心不安,没有益处。让‘傻子瓜子’经营一段,怕什么?伤害了社会主义吗?”下列对该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A. 纠正左倾错误进行全面整顿 B. 破除困惑推动农村改革起步 C. 解放思想推进改革开放进程 D. 南方谈话吹响市场变革的号角

17.中外艺术作品常有许多相同之处。图5两幅作品的共同点是()

A. 注重写实,作品栩栩如生 B. 注重写意,抒发个人情感 C. 托物言志,表达对民间疾苦的关怀 D. 大胆创新,开拓绘画艺术的新流派

18.1927年,中国共产党吸取了国民大革命失败的惨痛教训,发动了南昌起义。下列毛泽东的论断与这个“教训”有密切关系的是()

A.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B.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C. “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D. “将革命进行到底”

19.2009年,一位基层干部质问记者“你是为党说话,还是为人民说话”,引起了一阵热议,也彰显了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性。当初,在全党范围内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宣传活动的直接目的在于()A. 推动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 B. 为了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 C. 提高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D. 彻底铲除腐败

20.下图是某单位制作的关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宣传图版。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空白处应当填写的相应内容分别是()

A. ①先进文化

②先进生产力

③最广大人民群众 B. ①最广大群众 ②先进文化 ③先进生产力 C. ①先进生产力 ②先进文化 ③最广大人民 D. ①先进生产力 ②先进文化 ③经济发展

21.下图是袁隆平,他的科技成就产生的最主要影响是()

A. 第一个培育出杂交水稻优质品种南优2号 B. 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C. 他培育的杂交水稻不仅有助于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也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 D. 多次获得国际大奖,享有很高的国际声誉

22.“我们推倒满洲政府,从驱除满人的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论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这段话表明孙中山强调的革命中心纲领是()

A. 驱除鞑虏 B. 恢复中华 C. 创立民国 D.平均地权

23.1977年8月4日,邓小平主持召开了全国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恢复中断的高考制度。1977年恢复高考()

①是“科教兴国”发展战略的具体体现 ②有利于社会的公平竞争 ③有利于人才的选拔

④是“文化大革命”后拨乱反正的重要标志之一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④

24.1958年4月,《人民日报》发表《大规模地搜集全国民歌》的社论,各地报刊纷纷开辟民歌专页、专栏,仅半年时间,全国正式出版的民歌集就近800种。数月内旅客们在上海列车段“旅客意见簿”上写下的诗歌达5 300多首。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A. 新中国文化教育水平迅速提高 B. 社会经济发展推动了文化进步 C. 政治活动强烈影响到文化艺术 D. 社会主义的文学创作空前繁荣

25.梁启超认为,旧中国在家庭伦理方面发展了高度的个人道德观,但在公共道德和公民操行方面是不够的。这样,他否定了儒教中国的狭隘忠诚和以家庭为中心的自私观念,而主张集体的民主和建立一个强大的国家。梁启超家庭伦理观念变化的原因不包括()A.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B. 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 C. 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 D. 儒学已成为众矢之的

26.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以下关于孙中山先生奋斗的业绩,叙述正确的是()A. 为推翻清王朝统治,率革命党发动武昌起义 B. 为防止袁世凯独裁,颁布《中华民国约法》 C. 为推动民主革命发展,重新解释三民主义 D. 为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领导进行北伐战争 27.下图所示会议取得的最大成果是()

A. 通过了宣言 B. 通过了三大政策

C. 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D. 提出节制资本

28.“‘七七’是中国一个承上启下的年头。这一年,我们沉睡了十年的民族醒了,它彰显了一个民族对知识的渴求,对于中国历史来说,这是一个非常伟大的转折。”材料描述的历史事件是()A. 卢沟桥事变 B. “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C. 恢复高考制度 D.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29.孙中山说:“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性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如银行、铁道、航路之属,由国家经营管理之,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这反映了孙中山()

A. 重视经济权益,强调民族独立 B. 扩张国营经济,发展民族产业 C. 强调国家垄断,反对自由竞争 D. 主张节制资本,促进社会公平

30.下图是1910年同盟会广西支部编辑出版的《南风报》第一期中的插图。图中的竹叶是由三民主义中的某个主义组成,请分析判断竹叶所示的主义指的是三民主义中的()

A. 民主主义 B. 民族主义 C. 民权主义 D. 民生主义

分卷II

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共55分)31.宗教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人类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达尔文《物种起源》的问世,犹如一颗炸弹落在神学阵地的心脏。自然选择的理论,给上帝分别创造万物的教义以沉重的打击。正如霍登(W.Horton)所指出的那样,在生物进化的历程中,中古时代的大爬虫的地位,似乎比十字架的地位更重要 ——张秉伦汪子春《进化论与神创论在中国的斗争》

“西方宗教革命和科学革命以来,上帝和理性这两个最高的价值观念都通过新的理解而发展出新的方向,开辟了新的天地。把人世的勤奋创业理解为上帝的召唤,曾有助于资本主义精神的兴起;把学术工作理解为基督教的天职,也促进了西方近代人文教育与人文学术的发展。” ——[美]余英时《内在超越之路》

达尔文进化论冲击了教会宣扬的“神创说”,除此之外,这一理论还产生了什么影响? 根据材料说明宗教和科学之间的关系?

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上帝赋予了人按自己的意志塑造自身的能力,也可以下降为动物,也可以上升到与上帝相似的东西。——人文主义者皮柯《论人的尊严》

材料二 阿尔帕说:“……大多的时候,落在人们头上的幸福或不幸取决于他们自己。”彼特拉克说:“真正的高贵并非天成,而是自为的。”——《世界史·中古部分》 据材料一、二所述,人文主义者极力反对什么?提倡什么?

33.儒、佛、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流派,三者间的关系经历了漫长演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周道衰,孔子没,火于秦,黄老于汉,佛于晋、魏、梁、隋之间。其言道德仁义者……不入于老,则入于佛。……后之人其欲闻仁义道德之说,孰从而听之?老者曰:“孔子,吾师之弟子也。”佛者曰:“孔子,吾师之弟子也。”为孔子者,习闻其说,乐其诞而自小也,亦曰“吾师亦尝师之云尔”。——韩愈《原道》

材料二 佛法为中国患千余岁,世之卓然不惑而有力者,莫不欲去之。……攻之暂破而愈坚,扑之未灭而愈炽,遂至于无可奈何。是果不可去邪?盖亦未知其方也。……然则礼义者,胜佛之本也。今一介之士,知礼义者,尚能不为之屈,使天下皆知礼义,则胜之矣。此自然之势也。——欧阳修《本论》

材料三 然以释氏所见较之吾儒,彼不可谓无所见,但却只是从外面见得个影子,不曾见得里许真实道理,所以见处则尽高明脱洒,而用处七颠八倒,无有是处。——朱熹《答陈卫道》

(1)材料一中,“火于秦,黄老于汉,佛于晋、魏、梁、隋之间”分别指什么历史事件或现象?为什么到隋唐时人们“言道德仁义者……不入于老,则入于佛”?(2)材料二中,欧阳修是如何看待佛、儒关系的?

(3)材料三中,朱熹对佛学持何种态度?对他的思想产生了什么影响?

3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爱因斯坦最为敬佩的科学家是牛顿。他曾谦虚地表示:“真正伟大的科学家是牛顿,我只不过是将牛顿在计算上的错误加以修正而已。”牛顿的天才是多方面的,他在天文、地理、数学、神学等方面都有辉煌的成就,他最有名的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是近代科学的基石。——摘编自谢南斗《中外名人传记》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爱因斯坦修正牛顿“计算上的错误”的具体表现。

3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 ——《临时大总统宣言书》(1912年1月)

“要之,异族因政治不平等,其结果惟革命……革命之功用,在使不平等归于平等。” ——《在北京五族共和合进会与西北协进会的演说》(1912年9月)

“国民党之民族主义,有两方面之意义:一则中华民族自求解放;二则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1924年1月)

材料二 2010年10月,全国政协通过了关于举办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活动的决定。在筹划过程中,武汉、南京等多个城市展开了举办权的大力争夺。

材料三 1942年,毛泽东在关于《如何研究中共党史》的讲话中指出:“我们研究党史,只从1921年起还不能完全说明问题……从辛亥革命说起差不多。”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说明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民族观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国民革命时期孙中山的民族观又有何新的发展?

(2)阅读材料二,如果你作为辛亥革命纪念活动的组委会成员,武汉、南京你支持哪一个城市举办?为什么?

(3)你怎样理解材料三中毛泽东所说的研究中共党史要“从辛亥革命说起”?

云南省大理州体育中学2017-2018学年下学期五月份考试

高二历史

1.【答案】C

【解析】注意材料中信息“当时社会各阶层都对“九十五条论纲”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因为当时天主教会在思想上对欧洲人民进行严密的精神统治;在经济上天主教会对欧洲各国人民大肆搜刮;在政治上干涉各国的内政,引起欧洲许多君主和贵族的不满,因此教会与德意志各阶层的社会矛盾十分尖锐,故C项正确;“神学禁锢了人们的头脑”“罗马教皇是欧洲封建主”体现的是教会与资产阶级以及广大人民之间的矛盾,但没有突出与封建君主、贵族之间的矛盾,故A、B项错误;“九十五条论纲”应该说主要反映了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的要求,即批判天主教会的权威,故D项错误。2.【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宗教改革。从材料看,马丁•路德认为,尽管每个人工作、职务不同,但他们都可以是“神甫和主教”,即人人有权阅读《圣经》和理解《圣经》,人人都可以直接和上帝沟通,与上帝直接对话。也就是说,上帝面前人人平等,故选D项。A、C项逻辑错误,B项与材料信息不符。3.【答案】B

【解析】由材料中“非礼勿视听言动,便是天理”可以看出朱熹认为符合“礼”、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就是合理的,不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就是人的欲望,故选B。4.【答案】C

【解析】新儒学的“新”是指与先秦儒学不同的内容。A、D两项是先秦儒学的内容,B项是道家思想,故选C项。5.【答案】D

【解析】从姓名中的“克己”“忍”“信”“仁”“礼”“忠恕”,可知其符合儒家的主张,理学是儒学在宋明时期的发展,故选D项。6.【答案】B

【解析】民主的含义即人民主权,国家权力属于人民,而不属于某人或集团。根据这个定 义,黄宗羲的观点中“天下为主,君为客”最能体现其“民主性”思想。7.【答案】A

【解析】材料中“节取其技能,而禁传其学术”表明对外来文化,士大夫们主张“禁传其学术”,对外国技能是“国朝节取”,故A项正确;士大夫们认为“其议论夸诈迂怪,亦为异端之尤”,主张“禁传其学术”,与“正确认识”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中“而禁传其学术” 反映了传统思想根深蒂固,并非主张变革,故C项错误;

“《四库全书总目》”于乾隆年间编修,“华尊夷卑”观念盛行,材料中“而禁传其学术”也表明没有彻底改变,故D项错误。8.【答案】B

【解析】社会契约论主要思想是,一个理想的社会建立于人与人之间而非人与政府之间的契约关系。材料反映的是契约已经订立,也可以废除,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因为假如所有公民一致同意破坏契约,无疑地这将是合法的破坏”,反映的是人民主权说,故B项正确;自由平等不是材料反映的主要思想,故C项错误;三权分立学说是孟德斯鸠提出的,故D项错误。9.【答案】A

【解析】 “敬鬼神而远之”虽是孔子的思想,但不属于“仁”和“礼”的内容。10.【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中“吸收民歌和神话”、“雄奇”、“瑰玮绚灿”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与楚辞有关(想象奇特,文采华美,风格绚丽,具有浓郁的楚国地方特色和神话色彩),而不是苏轼的诗,A项符合题意。11.【答案】D

【解析】注意题干关键信息“写意性”的限制条件。中国书法有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五种书体,其中最具有写意性的是草书。选项A属于行书,B属于隶书,C属于篆书,D属于草书。故答案为D。12.【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启蒙运动对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伏尔泰和卢梭使自由、民主和平等观念深入人心,为法国大革命做了最充分的思想动员。答案为C。13.【答案】D

【解析】文人画在唐朝时已经出现,诗人王维以诗入画,被后世奉为文人画的鼻祖,此时理学还未兴起,故A项错误;文人画反映了士大夫阶层的文化需求,故B项错误;文人画强调个性,追求的是抒情写意,故C项错误;文人画融文学、书法、绘画、篆刻等多种艺术为一体,集中体现出画家多方面的文化素养,故D项正确。14.【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宗教改革。信仰得救,指人可以不通过教会和教皇即可和上帝交流,故选B。A观点错误;C是罗马教会的主张;D理性至上是启蒙思想的主张。15.【答案】C

【解析】法家迎合了地主阶级建立中央集权国家的需要,并非符合人民的意愿,而是主张用严刑酷法来统治人民,故A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奴隶主贵族衰落,地主阶级兴起,法家为封建地主阶级服务,故B项错误;法家主张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故C项正确;法家用严刑酷法统治人民,没有体现民本思想,故D项错误。16.【答案】C

【解析】1978~1992年中国以计划经济体制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对使用雇工发展个体经济是否会伤害社会主义问题的看法还有分歧,邓小平对个体经济经营尝试的支持,说明解放思想推进改革开放进程,故C项正确;1975年,邓小平纠正“左”倾错误进行全面整顿,1978年小岗村包产到户的尝试破除困惑推动农村改革起步,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吹响市场变革的号角,与题目时间不符合,故A、B、D项错误。17.【答案】B

【解析】《墨竹图》属文人画,《星空》属印象画,二者都不注重写实,故A项错误;文人画和印象画都注重写意、表达个人真实情感,故B项正确;《墨竹图》托物言志,是个性非共性,故C项错误;二者都未开拓艺术新流派,故D项错误。18.【答案】B

【解析】国民大革命时期,由于右倾机会主义错误,中共放弃了武装(即枪杆子)而导致大革命失败,中共吸取教训发动南昌起义。南昌起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19.【答案】C

【解析】注意题干要求回答“直接目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宣传活动的直接目的在于提高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20.【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内容的掌握。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出正确答案。21.【答案】C 【解析】 22.【答案】C

【解析】“驱除鞑虏”只是推到满州政府,反对满洲贵族统治,不能体现材料中的“政治革命”,故A项错误;“恢复中华”停留在民族主义层面,也没有涉及政治体制的变动,不能全面反映材料的意思,故B项错误;材料的意思是在推翻满洲贵族统治完成民族革命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废除君主专制政体,实质上表达了对民主共和的向往,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出现关于土地的信息,故D 项错误。23.【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现代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科教兴国”发展战略十是在1995年提出,故①不正确。24.【答案】C 【解析】1958年中国发动了“大跃进”运动,急躁冒进之风盛行。在《人民日报》社论的号召下,民歌的“创作”达到高潮,这是“大跃进”在文艺领域里的反映,说明政治活动强烈影响到文化艺术。这一现象与教育水平没有关系,排除A项;B项中“社会经济发展”不符合当时实际,排除B项;旅客们在“旅客意见簿”上写下的“诗歌”不能代表社会主义的文学创作空前繁荣,排除D项。25.【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而主张集体的民主和建立一个强大的国家”说明梁启超主张民主思想,这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关,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梁启超主张民主思想,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梁启超主张建立一个强大的国家,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材料只是反映梁启超否定了儒教中国的狭隘忠诚和以家庭为中心的自私观念,并不能说明儒学已成为众矢之的,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26.【答案】C

【解析】武昌起义时,孙中山并没有在国内,没有直接领导,A项排除;B项中的《中华民国约法》说法错误,应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辛亥革命失败后,重新解释三民主义,推动民主革命发展,C项正确;D项“领导进行北伐战争”说法错误。27.【答案】C

【解析】在国民党一大上,孙中山在接受中共反帝反封建主张的基础上,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是其最大成果。B项表述错误,新三民主义实际上确立了三大政策,但并未在国民党一大上通过。A、D两项易排除。28.【答案】C

【解析】A项与题干信息“对知识的渴求”无关,故A项错误;B项是在1970年,与题干信息“七七”不符,故B项错误;从题干中“七七”“它彰显了一个民族对知识的渴求”等信息可知指的是1977年12月恢复高考,故C项正确;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与题干信息“七七”“它彰显了一个民族对知识的渴求”不符,故D项错误。29.【答案】D

【解析】孙中山并未提出过“重视经济权益,强调民族独立”的观点,故A项错误;孙中山也未提出过“扩张国营经济,发展民族产业”的观点,故B项错误;孙中山并未提出过“强调国家垄断,反对自由竞争”的观点,故C项错误;由“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性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如银行、铁道、航路之属,由国家经营管理之,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得知孙中山主张节制资本,促进社会公平,故D项正确。30.【答案】D

【解析】从题干材料可以看出竹叶之下是“雄鸡独立”,意指在民族(竹)主义的旗帜下,争取民族独立。31.【答案】影响:把“变化”、“发展”等观念引入科学领域,使人类在思想上发生了跃进。鼓舞了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宗教和科学的关系:科学与宗教在本质上是对立的。科学在一个领域的成就意味着将宗教的影响从这一领域驱除出去。科学研究的精神动力可以来自于宗教信仰。【解析】根据材料,达尔文进化论产生的影响:把“变化”、“发展”等观念引入科学领域,使人类在思想上发生了跃进,鼓舞了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宗教和科学之间的关系可从科学与宗教在本质上是对立的;科学在一个领域的成就意味着将宗教的影响从这一领域驱除出去;科学研究的精神动力可以来自于宗教信仰等角度来回答。

32.【答案】 反对封建神学、神权、宗教束缚和等级观念;提倡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强调人的价值。【解析】

33.【答案】(1)分别指:儒家在秦代遭焚书之祸;汉初黄老之学流行;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大发展,冲击儒学地位。

原因:魏晋南北朝至隋唐,出现三教合一的潮流,儒学失去原有的统治地位。佛、道两家吸收儒学,也讲“仁义道德”。

(2)欧阳修认为佛教对中国文化大有危害,儒学远胜于佛学;只要光大儒学,最终能够战胜佛教。(3)态度:朱熹认为佛学也有合理的地方,但不能指导实际,因此不如儒学。影响:朱熹吸收佛学的部分内容,形成新的儒学体系理学,推动了儒学的复兴。

【解析】第(1)问,“事件或现象”结合所学,回忆相关时期儒家发展演变的重大事件即可。“原因”从三教合一的角度来思考。第(2)问,从“佛法为中国患千余岁”等信息分析概括。第(3)问,“态度”要注意辩证地表述,“影响”从理学形成的角度来思考。

34.【答案】表现:否定牛顿的绝对时空观,建立起相对的时空观;提出相对论,把物理学研究的领域扩大到微观的、高速运动的物体上。

【解析】结合所学,爱因斯坦相对论在两个方面对牛顿经典力学进行了发展。第一,否定了经典力学绝对的时空观,提供了辩证看待世界的途径;第二,极大地拓展了经典力学的研究范围,使经典力学成为相对论宏观低速下的一种特例。

35.【答案】(1)辛亥革命时期提出民族统一(“五族共和”)、民族平等。有利于化解民族矛盾、团结各民族进行革命。国民革命时期提出反对帝国主义侵略、谋求中华民族解放。(2)答案一:武汉。辛亥革命的首义之地(或革命首先在此成功)。答案二:南京。临时政府所在地(或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3)辛亥革命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壮大了工人阶级;其失败促使先进中国人探索新的革命道路。

【解析】第(1)问,民族观的内容,阅读材料,概括材料观点;第(2)问,开放型问题,两地都是辛亥革命时期有重要意义的城市,列举相关史实回答即可;第(3)问,考查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陈述相关的意义即可。

第三篇:云南省大理体育中学2017-2018学年下六月份考试 高二历史

云南省大理体育中学2017-2018学年下六月份考试

高二 历史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分卷I

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1.1918年,世界因患“西班牙流感”(人类历史上最严重的传染病)死亡的人数约为4 000 万人,交战各国几乎都没有额外的兵力作战。这反映了()A. 疾病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主要原因 B. 灾害因素能够影响战争进程 C. 传染病加速了全球化进程 D. 人类面临的最大威胁是疾病

2.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最终形成的标志是()A. “英日同盟”的终结

B. 德、意、奥“三国同盟”条约的签订 C. 法、俄军事协定的终结 D. 英法协约与英俄协约的签订

3.下列事实与法兰西第三共和国覆亡无关的是()A. 法国政府长期执行绥靖政策 B. 德军主力突破了马奇诺防线 C. 英法在对德开战后坐失时机 D. 法国贝当政府实行卖国政策

4.《慕尼黑协定》后张伯伦和达拉第被热情的群众欢呼为和平的使者。罗斯福总统也向张伯伦道贺,对他说:“做得好。”英联邦各国领袖更是喜形于色。加拿大总理写道:“容我向您转达加拿大人民热诚的贺意……我与僚属及政府,对您对人类的贡献表示无尽感佩。”二战前这种情况反映了()①以为妥协可以维护和平是当时人们的普遍心态 ②当时的欧美人士对希特勒的扩张野心尚未形成清醒认识 ③北美的政客希望通过战争拖垮欧洲 ④罗斯福、张伯伦和达拉第都是战争狂徒()

A. ①② B. ①②③ C. ②③ D. ①②④

5.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特点是()

①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加剧 ②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还未形成 ③对外以商品输出为主 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垄断阶段 A. 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 D. ①④

6.《凡尔赛和约》签订后,许多德国人提出了“打倒《凡尔赛和约》”的口号。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 德国对《凡尔赛和约》强烈不满 B. 德国拒绝承担发动战争的责任 C. 德国出现摆脱和约的复仇情绪 D. 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泛滥

7.以作战时间长达八个月、战况惨烈,每一座房子、每一个街道都成为德军的 坟墓而著称的战役是()

A. 莫斯科保卫战 B. 阿拉曼战役 C. 库尔斯克战役 D. 斯大林格勒战役

8.山东问题,产生于19世纪末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之际,是腐败的晚清政府留给中国人民的一个“世纪之痛”。这一问题初步解决是通过()A. 国联会议 B. 巴黎和会 C. 海军军备会议 D. 华盛顿会议

9.下列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 大战是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必然结果 B.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是萨拉热窝刺杀事件 C. 马恩河、索姆河战役都发生在西线战场 D. 战争进入僵持局面,对同盟国十分有利

10.1936年埃塞俄比亚呼吁国际联盟贷款给埃塞俄比亚购买武器,但国联以23票反对,25票弃权予以否决,只有一国投赞成票。这件事情说明()

①德、日在国联中起重要作用 ②反映了英法的绥靖意图 ③表明国际形势对意大利有利 ④反映了国联的虚伪性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11.第二次世界大战促进了科技的发展,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在二战后才开始应用 B. 为战后的科技革命奠定了基础

C. 与原子能的和平利用和现代火箭技术的诞生有联系 D. 交战各国为克敌制胜而发展科学科术

12.下列关于一战前科技成果应用于军事的评述,不正确的是()A. 人类科技发展进步的必然结果 B. 两大军事集团扩军备战的需求 C. 为世界规模的战争创造了条件 D. 增强了战争的残酷性和破坏性 13.下图所示武器,首次使用于()

A. 马恩河战役 B. 凡尔登战役 C. 索姆河战役 D. 日德兰海战

14.中国以大国身份参加,并获得收复失地神圣权利的国际会议是()A. 开罗会议 B. 德黑兰会议 C. 雅尔塔会议 D. 波茨坦会议

15.《非战公约》的签订是一战后维护和平的尝试,但《非战公约》对侵略者没有强大的约束力,这主要是因为()

A. 《非战公约》对列强根本毫无约束力

B. 列强提出各自的保留条件,为其以后发动战争埋下了伏笔 C. 《非战公约》不尊重和平

D. 《非战公约》没有规定和平解决国际争端或冲突的原则

16.美国在二战后对越南地区实行控制,是其全球战略的一个重要体现,其主要意图是()A. 抢占越南的石油资源 B. 为了控制印度洋地区 C. 建立对中苏的包围圈 D. 稳定资本主义大后方

17.中东问题的核心是巴勒斯坦问题。巴勒斯坦在上千年的历史变迁中,形成了复杂的民族关系。其中耶路撒冷城是三大宗教的共同圣地,“三大宗教”是指()①基督教 ②佛教 ③伊斯兰教 ④犹太教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18.截至2004年5月,联合国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共部署有15支维和部队,包括来自94个国家的5.3万名维和士兵以及1.1万名联合国工作人员。下列有关联合国维和行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近年来联合国维和行动被认为是维持和平、解决争端的十分有效的形式 ②中国从80年代后期开始采取积极支持维和的态度 ③蓝盔和贝雷帽是联合国维和人员的标志 ④联合国维和部队还承担了人道主义援助、促进民族和解等任务 A. ①③ B. ①②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19.有人说:“对美国来说,马歇尔计划达到了一箭几雕的目的。”这里的“几雕”是指()

①稳定了西欧经济 ②一定程度上缓和了与苏联的矛盾 ③有助于美国商品的输出 ④把受援国纳入了美国全球战略轨道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20.中东问题具有复杂性,下列与此无直接关系的是()A. 领土之争和石油资源之争 B. 宗教矛盾和民族矛盾 C. 大国插手和地区霸权主义 D. 贸易之争

21.著名歌曲《Give Peace A Chance》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广受欢迎。主要原因是()A. 演唱者是世界著名歌手 B. 作者是著名反战人士 C. 歌词通俗易懂,脍炙人口 D. 人们渴望世界和平

22..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就组成了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鲜作战,在装备极其落后的情况下先后取得了两次战役的胜利。其主观原因是()

①联合国军装备落后于苏式装备的志愿军 ②配备了苏式武器的军队战斗力空前提高 ③美军指挥官和士兵轻敌 ④中朝人民的正义抗争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23.海湾战争中,美国积极参战的根本原因是()A. 伊拉克的侵略行动威胁到世界和平B. 科威特的积极要求 C. 美国在中东的利益受到侵犯 D. 联合国安理会的要求 24.20世纪60年代后,美、苏很难任意操纵联合国,最主要的原因是()A. 美、苏争霸的格局势均力敌 B. 军备竞赛削弱了双方力量 C. 西欧和日本已经迅速崛起 D. 第三世界国家加入联合国

25.关于朝鲜战争的起因,历来众说纷纭。有人在20世纪60年代这样写道:“苏联从一开始就有一个让朝鲜半岛‘独立的计划,该计划要使朝鲜不受除苏联之外任何国家的控制。”此人最有可能是站在下列哪个国家政府的立场上()

A. 苏联 B. 伊拉克 C. 美国 D. 朝鲜

26.下列对第一届世界保卫和平大会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 代表具有较强的国际性

B. 法国和平人士约里奥·居里担任大会主席 C. 成立了世界和平理事会

D. 提出举行“保卫和平国际斗争日”活动的倡议

27.二战后初期,美、苏两国日益走向对立的原因有()

①意识形态的差异 ②社会制度的不同 ③全球战略的对立 ④法西斯威胁消除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28.联合国大会决定在巴勒斯坦地区建立独立的犹太国,其最主要的依据是()A. 犹太人曾在巴勒斯坦地区居住 B. 犹太人曾受到德国法西斯迫害 C. 英国曾经支持“犹太复国运动” D. 耶路撒冷属于犹太教的“圣地”

29.二战后出现美苏两极格局的根本原因是()A. 美苏在意识形态方面的对立 B. 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政治格局被打破 C. 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形成 D. 美苏政治军事力量势均力敌

30.20世纪以来,阿以之间共爆发了五次中东战争。其中前四次中东战争对中东国家产生的最深远影响是()

A. 阿以双方矛盾加剧

B. 美苏大国介入增加了中东问题的复杂性 C. 中东走上和平谈判的道路 D. 阿以双方得以相互理解与承认

分卷II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 共55分)31.识读下列一组反映一战后国际关系的历史图片:

请完成:

(1)图一所述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有哪些?结合图二说明其直接影响。(2)图三所示情景出现的直接背景是什么?试简要评价道威斯计划。(3)依据图四和所学知识,概括说明洛迦诺会议对欧洲国际关系的影响。(4)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上述图片所示现象存在着怎样的内在联系?

3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主要国家工业产量占世界总额比例变化表

材料二 英德殖民地情况变化表

材料三 19世纪70年代,俾斯麦的野心是彻底毁灭法国,称霸欧洲。1875年俾斯麦已准备侵法战争,但是由于俄国和英国的干涉,不得不暂时放弃进攻法国的企图。俾斯麦特别害怕在东西两线上同时作战,俄法“联盟的噩梦”经常使他忧虑。俾斯麦用尽一切计谋来孤立法国,反对俄国,阻止法俄接近。

材料四 1888年威廉二世登位,1890年他迫使俾斯麦辞职。威廉二世公开宣扬他的对外政策的“新路线”,即大力扩张殖民地,积极扩建海军。……1893年威廉从土耳其取得建筑巴格达铁路即“三B铁路”的租让权,企图以铁路线将柏林、伊斯坦布尔、巴格达连成一体,使整个土耳其和小亚细亚成为德国的投资场所和势力范围,同时威胁英国殖民地埃及和印度,直逼高加索。1897年,又强占中国的胶州湾,参加对中国的瓜分。——《世界通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英国工业的世界地位和殖民情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俾斯麦用尽一切计谋”对付法俄的表现和后果。(3)结合材料概括说明德国外交策略的变化及其原因。(4)综合以上材料分析欧洲列强的基本矛盾。

3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朝鲜战争期间“联合国军”的兵力组成(%)

材料二 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

材料三 朝鲜战争交战双方签署停战协定

材料四 1951年5月15日,美国三军参谋总长联席会议主席布莱德利在参议院军事外交委员会作证时说:朝鲜战争“是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同错误的对手打的一场错误的战争”。——《世界当代史资料选辑》 请完成: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这一现象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形成的?(2)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材料二所示情景出现的原因。(3)依据材料三指出朝鲜战争的结果,并说明其主要决定因素。(4)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我们应当怎样理解材料四中布莱德利的话?

34.阅读下列图片:

请回答:

(1)图一发生于什么时间?发生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2)针对伊拉克发动的进攻,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采取了哪些行动?(3)图二所述现象主要是针对哪一国家而言?

(4)图三是美国在海湾战争中使用的“战斧”式巡航导弹。由此观之,海湾战争是一场什么战争?对以后的世界军事舞台有何影响?

云南省大理体育中学2017-2018学年下六月份考试

高二 历史

1.【答案】B

【解析】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能力。材料反映了1918年“西班牙流感”导致大量人口死亡,从而制约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作战兵力的补充,故反映了灾害因素能够影响战争进程。答案为B。2.【答案】D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对历史事实的再认、再现能力。为了对付三国同盟,1892年法俄缔结军事协定,欧洲开始出现两大军事集团对峙的局面。英法、英俄分别在1904年和1907年签订协约,至此,三国协约正式建立。故答案为D。

3.【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B、C三项都是法国沦亡的原因,而D项发生在法国投降之后,所以与法国覆亡无关。4.【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绥靖政策的理解。从材料的信息来看,这主要反映了以为妥协可以维护和平是当时人们的普遍心态和当时的欧美人士对希特勒的扩张野心尚未形成清醒认识。其它与题干不相符合。所以选A。5.【答案】D

【解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已经形成,且对外以资本输出为主,因此②③不符合题干的要求。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①④符合题干要求。6.【答案】C

【解析】《凡尔赛和约》以严厉处罚德国为目的,引发了德国摆脱和约束缚的复仇情绪,故C项符合题意。7.【答案】D

【解析】斯大林格勒战役是城市中巷战的典型,历时8个月,最终使德国第六集团军全军覆没。

8.【答案】D

【解析】1921年11月,华盛顿会议在美国的倡议下召开。中国代表向大会提出山东问题,在英美建议下,山东问题由中日在会外交涉解决,英美派代表列席中日之间的交涉。在英美代表的斡旋下,1922年2月中日两国签署《解决山东问题悬案条约》及《附约》,规定胶州湾租借地由中国收回,胶济铁路由中国赎回,中国山东问题得到初步解决。

9.【答案】D 【解析】德国战前制定的“施里芬计划”的突出特点,就是速战速决,该计划的破产,使德国为首的同盟国陷入被动局面。10.【答案】D

【解析】解答本题需要考虑当时的国际形势。当时德国已经退出国联,所以排除含①的选项,由此可得答案。

11.【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二战与科技发展的关系。A项错误,二战后期已开始应用,如使用新科技制成先进武器原子弹等。B、C、D三项符合史实。

12.【答案】A

【解析】科技成果应用于军事取决于人的主观因素,不是科技发展的必然属性,故A项符合题意;B项是一战前科技成果用于军事的背景,C、D两项是一战前科技成果用于军事的影响。13.【答案】C

【解析】坦克作为新武器,最先应用于索姆河战役。

14.【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了“二战”后期四次重要的国际会议。答案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大国身份”“收复失地”,排除B、C、D三项,这三个会议中国都没有出席。开罗会议有中国代表的出席,并且通过《开罗宣言》,明确规定日本侵占的中国领土必须归还。

15.【答案】B

【解析】在《非战公约》签订的同时,帝国主义列强纷纷提出自己的保留条件,这就使得公约对战争的约束力大大削弱。故B项符合题意。16.【答案】C

【解析】控制越南,再加上台湾、朝鲜和日本,这样就可以形成一个大的包围圈,既可以封锁中国,也可以防止苏联势力在远东的扩张。17.【答案】C

【解析】佛教发源于古印度,与巴勒斯坦无关。18.【答案】D 【解析】 19.【答案】B

【解析】马歇尔计划是为了对抗苏联、稳定欧洲而实施的经济援助计划。因此,②的叙述不正确。20.【答案】D

【解析】该地区简直是当今国际关系中各矛盾的“博物馆”!但复杂性并不包括“贸易之争”,因为该地区主要出产石油及石化产品,主要供出口,再有欧佩克组织的协调,基本上不存在贸易之争。21.【答案】D

【解析】20世纪六七十年代是反战和平运动广泛开展的时代,这首歌反映了人们的心声,因而得到了广泛的欢迎。

22.【答案】D

【解析】①与题干材料相反,所以排除;②④是主观原因;③是客观原因,应排除。23.【答案】C

【解析】海湾地区的石油资源是西方国家的经济命脉,美国积极参战是为了确保它在海湾地区的利益和战略地位。如果伊拉克吞并科威特后进而占领沙特阿拉伯,就可控制全世界一半以上的石油资源,这犹如卡住了西方主要工业国的咽喉。萨达姆利用手中的石油武器,可以摆布西方工业国家的经济发展,并可以进而对它们指手划脚。这是美国和其他一些主要工业国家所绝对不能容忍的。24.【答案】D

【解析】新兴民族独立国家陆续加入联合国,使联合国发生了有利于第三世界的变化,故D项符合题意。25.【答案】C

【解析】这段材料认为朝鲜战争是由苏联造成的,因此此人是站在美国的立场一边的。

26.【答案】C

【解析】世界和平理事会成立于第二届世界保卫和平大会。27.【答案】A

【解析】二战后初期,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不同、全球战略的矛盾对立,促使美、苏两国走向对立。28.【答案】A

【解析】犹太人曾长期在巴勒斯坦地区居住,是联合国大会决定在巴勒斯坦地区建立犹太国的历史依据,故A项符合题意。29.【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问题的能力。美苏依据实力两分天下,从而出现美苏两极格局。

30.【答案】C

【解析】注意题干的要求是深远影响,第四次中东战争后,阿以双方走上和平谈判的道路,这是对中东地区最深远的影响。故C项符合题意。

31.【答案】(1)根本原因:法国极力削弱德国,德国采取各种方式对抗法国。直接影响:德国采取“消极抵抗”政策,停止支付赔款。

(2)直接背景:鲁尔危机使美国和英国取得赔款问题的主导权。评价:道威斯计划是对《凡尔赛和约》的一次重大调整,促进了德国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使法国削弱德国的计划受挫,有利于美国经济迅速渗透进欧洲。

(3)协约国正式承认德国是一个平等国家;暂时解决了欧洲安全问题;改善了法国同德国的紧张关系;使法国的边界安全置于英国和意大利的空头保证之下。

(4)鲁尔危机和道威斯计划的提出,迫使法、德两国开始探索和解的道路,催生了洛迦诺会议的召开和《洛迦诺公约》的签署。

【解析】第(1)问中“影响”需要结合“德国铁路员工撤离鲁尔”等信息进行思考;第(2)问中的“直接背景”可联系所学知识直接回答,“评价”需要从直接作用和深远影响等方面概括;第(3)问需要结合洛迦诺会议的内容,从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等方面进行归纳;第(4)问需要联系不同现象的时代背景和影响,采取层层递进的方式进行分析。

32.【答案】(1)变化:英国丧失“世界工厂”地位,工业产量下降,但海外殖民势力进一步扩大。(2)表现:1879年德奥缔结“同盟条约”;1882年三国同盟正式建立。后果:1892年法俄缔结军事协定,欧洲开始出现两大军事集团对峙的局面(3)变化:重点由企图称霸欧洲到大力扩张殖民地。原因:德国工业地位上升、经济迅速发展、实力增强。(4)法德矛盾,英德矛盾。

【解析】第(1)题注意两个限定条件“世界地位”和“殖民情况”,从这两个角度作答,避免遗漏。第(2)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需高度归纳概括。第(3)题根据材料三、四归纳变化,结合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概括说明变化的原因。第(4)题根据四则材料所涉及的国家不难判断欧洲列强的基本矛盾是英德矛盾与法德矛盾。

33.【答案】(1)现象:美国以“联合国军”的名义发动侵朝战争。背景:朝鲜内战爆发后,美国操纵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由美国组织“联合国军”干涉朝鲜内政。

(2)原因:美国纠集“联合国军”发动侵朝战争;美军派遣第七舰队插手中国内政;侵朝美军威胁中国安全;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请求中国援朝。

(3)结果:美国被迫在停战协定上签字,朝鲜战争宣告结束。

因素:朝鲜人民的英勇反击;中国人民的抗美援朝斗争;苏联对朝鲜的军事援助和外交声援。(4)理解:朝鲜战争以中朝两国的胜利而结束;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被打破;美国扼杀亚洲社会主义国家的企图失败。(如答其他且符合题意,同样正确)

【解析】第(1)问中的“现象”可依据材料一中美国军队的数量等信息进行判断,“背景”需要结合朝鲜内战爆发时的状况进行分析;第(2)问应联系朝鲜战争爆发后的状况,从美国、朝鲜等方面进行概括和说明;第(3)问中的“结果”可结合材料三中“交战双方签署停战协定”等信息进行归纳,“因素”应从朝鲜、中国、苏联三个方面进行说明;第(4)问应结合朝鲜战争的结果和影响,从中朝两国、美国等方面进行概括和总结。

34.【答案】(1)1990年8月。伊科矛盾由来已久;两伊战争使伊拉克负债累累;中东地区原有力量均势失衡等。

(2)“沙漠盾牌”、“沙漠风暴”和“沙漠军刀”行动。(3)伊拉克。

(4)高科技战争。标志着高技术局部战争登上世界军事舞台,它向传统战争观念提出挑战,在各国军事界引起了震动。【解析】

第四篇: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一中2018学年下学期四月份考试 高一历史

绝密★启用前

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一中2018学年下学期四月份考试

高一 历史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分卷I

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0分,共50分)

1.邓小平会见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主席团主席时曾说:“一九四九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到现在快三十七年了。这中间,中国走的道路很曲折……„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我们冷静地估计了形势,考虑今后的路怎么走。界限的划分是我们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从“界限的划分”到邓小平发表上述言论期间

A. 海南设省,并设立海南经济特区 B. 中共中央做出开发开放浦东的决策 C. 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D. 中共中央决定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2.1988年5月25日,邓小平在会见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中央总书记雅克什谈话时曾说:“我们中国常说一句话,叫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经过十年来的实践检验,证明我们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制定的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是正确的,我们实行改革开放是正确的。”下列表述最能证明邓小平这一论断的是()

A. 全面展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以推动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 撤销国家政权在农村的基层单位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 C. 废除农村个体土地私有制实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生产责任制 D. 继沿海经济开放区后决定扩大14个沿海港口城市对外经济活动权限

3.1959年,有封广东寄往海外的信件中说:“人们为了接近饭桶而争先恐后,而米饭永远不够。每个人的处境都是相同的。……既买不到蔬菜,也买不到鱼和肉,这些东西只有持诊断证明的病人才准许买。”此现象说明了()

A. 农村社会主义改造造成食品和粮食奇缺 B. “大跃进”忽视了以工农业生产高指标为目标 C. 人民公社化运动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D. 纠正农村工作“左”倾时又犯了右倾错误

4.19世纪80年代,上海发昌机器厂造成一艘小汽船,船头悬挂英国旗,船尾悬挂中国龙旗。造成以上现象的根源是()A.近代中国推行和平友好外交政策 B. 民族企业都是中外合作企业 C.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所致 D. 民族企业得到外国大力支持

5.《唐六典》记:“工巧业作之子弟,一入工匠后,不得别入诸色”;《新唐书》载:“细镂之工,教以四年;车路、乐器之工,三年;平漫刀矟(长矛)之工,二年……教作者传家技。”这表明唐代工匠()

①频繁更换工种 ②长期在官府作坊干活 ③职业是世袭的 ④是临时工人 A. ①②B. ②③C. ①③D. ③④ 6.与下图主题一致的标语是()

A. “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 B. “亿万人民亿万兵,万里江山万里营” C. “主观能动性无限,巧妇能为无米之炊” D. “时间就是金钱,效益就是生命”

7.秦国以法律的强制手段加速大家庭的分解,“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这表明国家的着眼点在于()

A. 重视农业生产B. 推行重农政策 C. 发展小农经济D. 保护农民利益

8.19世纪60年代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与发昌机器厂的不同点有()①资金来源 ②产品的市场化程度 ③办厂地点 ④是否使用机器生产 A. ①②B. ①③C. ②④D. ③④

9.下图是各个时期国有经济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比重,国家投资自20世纪80年代锐减,其原因有()

①国有企业改革 ②国有企业私有化运动 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 ④国家加强管理 A. ①②B. ①③C. ②③D. ②④

10.有一位航海家采信了托勒密研究的地球周长数18 000希腊里(1希腊里约为0.1575千米),实际上地球周长要达到40 030千米,他还相信了马可·波罗对亚洲直径的过长估计。这一结果直接促成()

A. 达·伽马到达亚洲

B. 迪亚士到达好望角 C. 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

D. 麦哲伦完成环球航行

11.东汉光武帝刘秀的舅父占有田地面积达300余顷;东晋宰相谢安占有水陆地面积265顷,含带两山;明皇庄土地面积达37 000多顷。这种现象的根源是()A. 土地兼并B. 豪强地主拥有强权 C. 国家授田D. 土地私有

12.历史学家徐中约在其著作《中国近代史》中写道:“这场持续了约三十五年的运动,是一种浮于表面的近代化尝试,它只采纳了西方文明中那些具有直接实用价值的东西,而另一些更为可取的方面……却完全被忽略了。”这里所说的“更为可取的方面”主要是指()A. 涉外机构B. 军队建设 C. 政治制度D. 文化教育

13.史书记载:“水激轮转,众筒兜水,次第下倾于岸上……以灌稻田,日夜不息,绝胜人力……”这种提水工具最早出现于()

A. 东汉

B. 曹魏C. 唐朝D. 北宋

14.阅读下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符合这一时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国状况的结论是()

①鸦片战争前中国制造业大大落后于西方 ②民族工业的兴起缩小了中国与欧洲制造业的差距 ③中华民族资本主义艰难曲折地发展

④外国列强的侵略与掠夺是中国经济落后的重要根源 A. ①②B. ②④C. ①③D. ③④

15.唐代坊市制度严格,《唐律疏议》规定,“凡官私斗、秤、度尺,每年八月诣寺校印署,无或差谬,然后听用之。”这说明唐代()A. 坊市制度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 B. 法律仅有维护封建统治的作用 C. 坊市管理有利于商业的发展 D. 实行较为严格的重农抑商政策

16.1980年,我国仅建立了4个经济特区,当时的特区是()A. 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场 B. 中央直接管辖的特殊地区 C.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试点 D. 打开中国市场的金钥匙

17.小农经济是古代中国农业经营的基本形式,个体生产是封建农业的标志。个体生产的发展速度从根本上说取决于()

A. 铁农具的推广程度B. 牛力等畜力使用程度 C. 封建政府重视程度D. 一年多熟制的发展

18.1840年,英国塞缪·肯纳德建立了一条横越大西洋的定期航运线,预先宣布轮船到达和出发的日期。肯纳德宣扬他的航线是已经取代“与帆船时代不可分离、令人恼火的不规则”的一条“海洋铁路”。这表明()

A. 跨越大西洋的通讯已经开通 B. 工业革命有助于世界市场的拓展 C. 英国由此成为世界殖民霸主 D. 内燃机的使用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19.钱泳在《履园丛话》中说:“俗语云:„百年田地转三家‟,言百年之内,兴废无常,必有转售其田至于三家也。今则不然,……十年之间,已易数主。”由此可见,古代的小农经济的特点是()A. 封闭性B. 落后性 C. 脆弱性D. 分散性

20.据广州市文化局负责人介绍,目前广州已着手将南海神庙等体现广州在海上丝绸之路具有独一无二地位的历史遗迹整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从明清时代的视角看申报的有力证词是()A. 丝绸远销欧亚,为中国赢得“丝国”美誉 B. 中国瓷器开始大量远销欧非

C. 对外贸易额远远超过同期泉州对外贸易额

D. 瓷器对外销量很大,在中国制瓷工艺影响下欧洲国家陆续生产瓷器

21.17世纪,荷兰政府在很多企业家的慷慨捐助下建立起社会福利制度,大力资助科学研究和发明创新,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这些都成为经济发展的软实力,像磁石一样吸引了欧洲的科技精英和商人,甚至连土耳其人和美国人也涌入荷兰“淘金”。荷兰政府以上举措的重要条件是()A. 17世纪的荷兰成为世界头号贸易强国 B. 荷兰率先确立资本主义制度 C. 发达的航运业使荷兰商人获利匪浅 D. 荷兰打败英国确立殖民霸权

22.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中间就不断有人做着各种各样的西方梦:梦想有西方的坚船利炮,梦想有西方的新型工业,梦想有西方的民主制度,梦想有一种全面的西方式的现代化。最先实践“西方的新型工业”梦想的是()A. 禁烟运动B. 洋务运动 C. 戊戌变法D. 辛亥革命

23.我们认为新航路开辟是世界市场联系之路,其主要依据是()A. 引起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也意味着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形成 B. 价格革命引起的社会分化 C. 揭开了殖民扩张之路 D. 冲击了欧洲思想文化领域

24.下图描述的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后某地的所有制结构,下列说明正确的是()

A. 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完成 B. 公有制经济不再起主导作用

C. 我国多样化的所有制结构逐步走向单一 D. 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的比重明显下降

25.在195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有如下规定:“国家依照法律保护资本家的生产资料所有权……鼓励和指导它们转变为各种不同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逐步以全民所有制代替资本家所有制。”影响上述宪法条文规定的根本因素是()A.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B. 学习借鉴苏联社会主义模式 C. 加快工业化发展的需要D. 正处于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分卷II

二、非选择题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歌曲《春天的故事》

材料二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材料三

(1)材料一中的“老人”是谁?“春天”的内涵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指出,1992年“南方谈话”的核心内容是什么?(3)结合所学知识,将材料三中图示的内容补充完整。(注:E、F分别为福建省内的城市和地区)(4)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是什么?今天的对外开放政策与旧中国的被迫开放有什么本质区别?

27.世界经济中心国往往拥有世界最大、最开放的经济体,它也是先进技术和雄厚资本的主要来源地,对后进国家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865年,英国经济学家杰文斯曾这样自豪地描述:“北美和俄国的平原是我们的玉米地;芝加哥和敖德萨是我们的粮仓;加拿大和波罗的海是我们的林场;澳大利亚、西亚有我们的牧羊地;阿根廷和北美的西部草原有我们的牛群;秘鲁运来它的白银;南非和澳大利亚的黄金则流到伦敦;印度人和中国人为我们种植茶叶;而我们的咖啡、甘蔗和香料种植园则遍及印度群岛。西班牙和法国是我们的葡萄园;地中海是我们的果园;长期以来早就生长在美国南部的我们的棉花地,现在正在向地球上所有的温暖区域扩散。”

材料表明当时的英国在世界经济格局中居于什么地位?结合所学知识扼要说明该地位的成因。

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那时候我去广西火车站坐车,车站上就挂着大幅标语,写着„坚决抵制来自广东的资本主义倾向‟。”郭华雄回忆说,当时很多人认为搞改革开放是资本主义的东西,有很多名词,如“苏修”“资本主义”“搞复辟”等,“一开始,特区的建设只是作为一个试点,当时珠海景山路的左边是特区,右边就不是了,它的区域最开始只有8平方公里,后来扩大到10平方公里,最后才慢慢扩展到整个珠海。”

——《“珠海经济特区好”》

材料二 1985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门、漳州、泉州三角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1988年3月,国务院进一步扩大了长江、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洲地区经济开放区的范围,并把辽东半岛、山东半岛、环渤海地区的一些市、县和沿海开放城市的所辖县列为沿海经济开放区。把这些地区开辟为经济开放区,既可以加快其自身的发展,也可以带动内地的发展,并使沿海与内地形成优势互补、相得益彰的局面。——摘编自《影响中国之60大事件: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

材料三 从浦东的地区增加值指数可知,若以1990年为100,2001年至2006年增加值指数由735.5提高到1492.2,增加值指数翻了一番。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指数由589.1上升至1187.6,第三产业增加值指数由1259.6上升到2591。全区财政收入由144亿元增至587.49亿元,年均增长32.47%。内外贸易增长迅猛,外向型经济层次全面提升。外贸进出口商品总额由297.83亿美元提高到1073.1亿美元,年均增长速度达到29.22%。

——周轶昆《浦东新区开发开放17年的历史回顾与现状分析》(1)材料一反映了珠海经济特区初创时期的什么问题?你对此有何认识?(2)材料二表明了我国对外开放怎样的发展历程?这对我国经济发展有何影响?(3)材料三反映了浦东地区的什么变化?据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9.中国古代农业历史悠久,手工业素称发达,二者在古代世界的领先地位足以令国人自豪,时至今日仍对我们有深远的影响。下图是某学生在学习研究古代中国的农业发展时使用的一幅示意图。

(1)据材料中的示意图,你认为该同学与农业有关的研究主题是什么?从牵引动力来看,从图中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

(2)我们在研究中国古代农业发展时,还可以从哪些角度进行研究?试举出实例加以说明。(至少两个角度)

3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79年2月,国务院批准由香港招商局在蛇口2.14平方千米土地上建立我国大陆第一个出口加工工业区。7月8日,蛇口工业区基础工程建设正式破土动工。

材料二 1984年,深圳对粮食、猪肉、棉布、食油等商品敞开供应,价格放开。取消粮票刚开始时,深圳不少人发慌……由于发挥了价格机制和供求平衡机制的作用,深圳取消粮票后,原先预料中的**并未发生。到1987年底,深圳放开价格的商品比重达91.5%,成功闯过了价格改革关。材料三 邓小平视察深圳、珠海等地,发表“南方谈话”,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明了正确方向。《深圳特区报》为此发表了长篇通讯《东方风来满眼春》在海内外产生了重大反响。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创建蛇口工业区的背景和意义。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深圳价格体制改革能够实现平稳过渡的条件有哪些?深圳价格体制改革对其经济体制改革进程有何影响?

(3)“南方谈话”促进了思想解放和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请分别从“改革”和“开放”两个方面阐述“南方谈话”带来的深刻变化。

3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对印第安人来说美洲不是新大陆,4万年前就有了他们生活的足迹。在被欧洲“发现”前,占美洲原住民绝大多数的印第安人大约有4 000万人,其中在拉丁美洲约2 500万人。欧洲人和非洲人陆续来到美洲,到17世纪中叶拉美的印第安人为950万人…… 南北美洲的移民分布(单位:百万)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

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美洲人口变化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答案解析

1.【答案】D

【解析】“界限的划分”指1978年底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据“一九四九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到现在快三十七年了”可知邓小平此言论发表于1986年。A出现于1988年,排除;B项所述出现于1990年,排除;C项所述于1992年中共十四大上提出,排除。D项所述史实出现于1984年,符合题意。2.【答案】B

【解析】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A表述错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前的人民公社也是生产资料公有制,C表述错误;决定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是1984年,早于1985年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的开辟,D表述错误。只有B符合题意。3.【答案】C

【解析】农村社会主义改造已经于1956年完成,排除A;“大跃进”运动实际上以工农业生产高指标为目标,排除B;中共中央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始于1960年冬,排除D。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压抑了农民生产积极性,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是导致1959年到1961年的粮食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4.【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时间“19世纪80年代”可知中国的近代外交政策是被迫的对外开放,而不是和平友好所致,故A项错误;上海发昌机器厂是中华民族资本家创办的企业,并不是中外合作企业,故B项错误;依据材料“上海发昌机器厂造成一艘小汽船,船头悬挂英国旗,船尾悬挂中国龙旗”可知小汽船要受到清政府和英国政府的双重制约,体现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故C项正确;近代中国,列强并不希望中国强大,而且列强也不希望中国的民族工业强大,故D项错误。5.【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一入工匠后,不得别入诸色”显示不得更换工种,说明①是错的,排除A、C两项;《新唐书》例举四种工种的服务期限,最少二年,所以②正确,因此选B。6.【答案】C

【解析】图片反映的是“大跃进”时期的浮夸风。C项盲目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图片的主题一致。7.【答案】C

【解析】“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指的是分户令,重视农业生产、推行重农政策不是着眼点,故A、B项错误;“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刺激小农户数量增加,发展了小农经济,故C项正确;秦国的措施主要是维护新兴地主阶级利益,不是保护农民利益,故D项错误。8.【答案】A

【解析】江南制造总局属于洋务派创办的军事工业,其资金来源于清政府的投资,产品调拨给军队使用,不在市场上流通,而发昌机器厂属于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其资金来源于私人投资,生产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利润,因此产品流向市场,故①②正确;江南制造总局与发昌机器厂都属于近代工业,采用机器生产,且都成立于上海,故③④错误,选择A项符合题意。9.【答案】B

【解析】1984年以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它的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在管理体制上,政企分开,简政放权,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在所有制上,变单一公有制为多元化所有制,故①正确;允许私有成分的存在与发展不等于私有化,故②错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自十四大明确之后不断完善,十五大进一步完善该理论,在前期改革的基础上,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故③正确;国家加强管理与国家投资增加与否没有必然逻辑关系,故④错误,选择B项符合题意。10.【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讲述这位航海家的错误计算,哥伦布的航行目的地是印度,但由于计算失误,把美洲当成了印度。只有C项符合题意。11.【答案】D

【解析】材料中反映的现象是土地兼并,土地兼并是土地私有制不断膨胀的结果,土地私有是土地兼并的根源。12.【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洋务运动的有关内容。根据题干信息分析,这场运动学习的是“表面的近代化”的改革,而没有学习“更为可取的方面”,说明这场运动存在实质上的缺陷,由以上分析,应选C项。洋务运动只学习了西方近代工业技术,而没有学习西方的政治体制。13.【答案】C

【解析】由“水激轮转”“众筒”“绝胜人力”可知,该灌溉工具以水流带动转轮上的竹筒打水。由所学知识可知,这是指唐朝的筒车,故答案为C项。14.【答案】D

【解析】从材料数据可以看出1840年以前中国制造业高于西方,故①不正确;民族工业兴起是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但并没有缩小中国与欧洲制造业的差距,故②不正确;中华民族资本主义深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举步维艰,故③正确;外国列强的侵略与掠夺是中国经济落后的重要根源,故④正确。15.【答案】C

【解析】材料中的意思是说加强质量管理和禁止非法牟利,有助于维护交易秩序,C项正确。16.【答案】A

【解析】改革开放初期,我国依然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经济特区是这一时期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场,实行的依然是社会主义制度,只是经济上享有一定的特权,隶属于所在省份。故应选A。17.【答案】A

【解析】小农经济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根本原因是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提高了生产效率,使得一家一户的个体生产成为可能,但是耕牛相对铁农具而言,成本要高,不及铁农具使用更广泛,故A项正确,B项错误;封建政府重视是原因之一,但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看,不是根本原因,故C项错误;一年多熟制能提高土地利用率,不能作为个体生产的发展速度的根本因素,故D项错误。18.【答案】B

【解析】开通跨越大西洋的通讯是在19世纪末,不符合题干时间,故A项错误;“建立了一条横越大西洋的定期航运线,预先宣布轮船到达和出发的日期”体现了工业革命有助于世界市场的拓展,故B项正确;英国成为世界殖民霸主是在英法战争中取胜后,故C项错误;内燃机的使用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发生在19世纪末,故D项错误。19.【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清代田地转移更频繁,土地兼并更猛烈。根据所学可知造成土地兼并现象的根源是封建土地私有制,在封建社会由于土地占有关系不固定,加之土地买卖盛行,必然导致土地兼并现象的出现。故应选C。20.【答案】D

【解析】丝绸远销欧亚,为中国赢得“丝国”美誉是在西汉时期,与此题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唐朝起中国瓷器大量远销欧非,与此题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明清时期广州的对外贸易额应该超过其他任何地方,原因是此时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只开放广州十三行,经营对外贸易,因此对外贸易额高与国家政策相关而不是体现广州在海上丝绸之路中的特殊地位,故C项错误。21.【答案】A

【解析】社会福利制度的建立说明了政府资金实力的雄厚,新航路开辟后,大西洋沿岸的贸易活动十分活跃,带动了荷兰的造船业和运输业,16世纪,荷兰已是欧洲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17世纪获得“海上马车夫”之称,故A项正确;材料里强调的是荷兰的经济实力,故B项错误;航运业的发达只是荷兰经济实力强劲的表现之一,故C项错误;荷兰并没有打败英国确立殖民霸权,故D项错误。22.【答案】B

【解析】最先实践“西方的新型工业”的是洋务运动,其口号是“师夷长技以自强”,安庆内军械所的问世,标志着中国近代工业的起步。23.【答案】A

【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考查的是新航路的开辟和世界市场的关系,世界市场在新航路开辟后开始形成,故选A。24.【答案】D

【解析】从示意图可以看出,1978年,该地只有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两种公有制形式,而到了2002年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的比重明显下降,故D项符合题意。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直到今天仍然在继续,A项表述有误,B、C两项表述明显不正确。25.【答案】D

【解析】结合史实可知,“一五”计划主要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题干中的变革生产资料所有制不是其主要内容,不能成为影响上述宪法条文规定的根本因素,故A项错误;发展国家资本主义,然后向社会主义过渡是苏联新经济政策的特点,而不是斯大林模式的内容,中国借鉴的是斯大林模式,故B项错误;发展国家资本主义是允许私有制存在,对于公有制的社会主义工业发展有制约作用,故C项错误;从题干可知,发展国家资本主义是为了逐步建立起全民所有制,实现社会主义公有制,体现的是1953年三大改造开始,我国逐渐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代要求,故D项正确。

26.【答案】(1)“老人”:邓小平。内涵:改革开放。

(2)认为计划和市场不是判断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根本依据。

(3)A:深圳;B:汕头;C:珠海;D:厦门:E:福州;F:闽东南地区;G:海南;H:浦东。(4)特点: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本质区别:今天的对外开放政策与近代史上在西方列强逼迫下打开国门有本质区别,今天我国是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开放是在独立自主的平等互利基础上的对外开放,而过去的开放是在被迫的、不平等条件下开放的,无独立自主可言。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分析材料及知识迁移的能力。第(1)问比较简单,从《春天的故事》歌词中可以得知“老人”是指邓小平,这里“春天”比喻改革开放的春天;第(2)问从材料中可看出是关于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认识问题;第(3)问结合教材知识逐一填写即可;第(4)问根据教材说明特点,再抓住题眼“今天的对外开放政策与旧中国的被迫开放”说明“本质区别”即可。

27.【答案】(1)地位:英国处于世界经济和世界贸易的中心地位,是世界经济霸主;其他国家和地区成为英国的原料产地,沦为英国的经济附庸。

成因:19世纪上半期,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工业化国家;英国拥有广阔的殖民地,掌握世界殖民霸权;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答英国在科学技术方面世界领先也可给分。)

【解析】第(1)问,材料一反映出英国市场有着世界各国的产品、为英国发展提供了资金、原料等,说明英国处于世界经济和世界贸易的中心地位,成因则是新航路开辟后英国工业革命,及其殖民扩张,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等。

28.【答案】(1)问题:珠海经济特区的设立在当时遇到了不少阻力,很多人并不认同设立经济特区的做法;最初的珠海经济特区范围很小。认识:经济特区作为新生事物被人们接受需要一个过程。(2)历程:“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逐步推进,初步形成了多层次、全方位、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新局面。影响:为进一步拓展我国同世界各国的经济技术交流合作,加快我国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3)变化:浦东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尤其是第二、三产业发展更为迅速,财政收入和对外贸易得到快速增长。原因:1990年国家决定开发、开放浦东;上海的经济、社会文化基础;上海独特的地理、交通、人才和产业优势。

【解析】第(1)问,“问题”由“资本主义倾向”“苏修”“资本主义”“搞复辟”等即可加以归纳;“认识”要注意“经济特区”是一个新生事物。第(2)问,“历程”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即可归纳;“影响”可从对内和对外两个角度展开分析。第(3)问,“变化”可以结合材料中的一系列数据得出结论;分析“原因”时需要从国家政策和浦东自身的条件等因素展开。

29.【答案】(1)主题:中国传统农业耕作方式的演变(或中国古代犁耕技术的发展与完善)。结论:中国古代的耕作方式(或犁耕技术)经历了由人力到畜力的转变,犁耕技术已相当完善。(2)①农业生产工具的演变,如从耒耜到青铜农具再到铁器的演变。②农业灌溉方式的演变,如从开沟排水到水利工程的修建和农业灌溉工具的不断改进等。(另外,也可以从农作物品种的日益丰富,统治者农业政策的演变等角度归纳)

【解析】第(1)问根据图示从铁犁到东汉“二牛抬杠”(耦犁)再到唐代曲辕犁可知是耕作方式发生变化,第二问牵引动力可以从人力到畜力的改变回答。第(2)问则是史学理论研究方法的考查,农业发展还可以从灌溉、农作物品种栽培、农业政策等角度思考。

30.【答案】(1)背景: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意义:引进外资和技术;迈出对外开放的第一步。

(2)条件:改革开放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商品供应日趋充足;体制创新,发挥了价格机制和供求平衡机制的作用。影响:进一步冲击了计划经济体制,有利于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3)改革:推动了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中共十四大确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放:新一轮对外开放高潮迭起,上海浦东开发成为重点;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形成了从经济特区到沿海开放城市,再到内陆省会城市,从东部到中西部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解析】本题考查改革开放的进程和影响。第(1)问注意时间提示:1979年2月,由此可判断此项决定应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有关,分析意义的时候需要依据“香港招商局”“第一个出口加工工业区”等信息回答;第(2)问可从政策保障、制度创新方面说明条件,影响可以从价格改革对旧体制的冲击和对新体制的促进方面回答;第(3)问要先阐述“南方谈话”对“改革”和“开放”的影响,然后结合“南方谈话”后“改革”和“开放”的进程来回答,注意要史论结合。

31.【答案】特点:土著人口大幅减少,移民总数增长迅速;美洲人种走向多样化。(言之有理即可)

原因:新航路开辟,黑奴贸易与殖民扩张加强,人口迁移规模加大;屠杀、奴役和疾病等多种因素使印第安人人口锐减;工业化不断扩展,新的交通运输工具的进步,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促进了人口的流动。北美经济实力的增长、相对稳定的环境吸引大量移民。

【解析】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中的印第安人口的减少、白人和黑人移民的增加、地区的分布差异等信息概括回答;第二小问依据材料涉及的时间,结合教材所学,从新航路开辟、殖民主义罪恶、工业革命影响等角度概括即可。

第五篇:云南省大理州新世纪中学2018年六月份月考 高一历史

云南省大理州新世纪中学2018年六月份月考

高一历史

命题范围:必修二 命题: 审题:

一、选择题(共26小题,每小题1.5分,共39分)

1.抗战胜利后,民族工业的发展陷入困境的原因包括()①美国商品的涌入 ②国民政府的恶性通货膨胀政策 ③官僚资本的压迫 ④繁重的捐税负担 A. ①③B. ②④ C. ②③④D. ①②③④

2.南宋《岁时广记·售农用》中记载:“同州以二月二日与八日为市,四方村民毕集,应蚕桑所用,以至车檐、椽木、果树、器用杂物皆至。”上述材料表明()A. 宋代草市方便了民众的生活 B. 宋代定期举行的草市比较繁华 C. 宋代草市已演进为地方商业中心 D. 宋代草市受到政府的严格管理

3.1961年,中央工作会议制定了《关于减少城镇人口和压缩城镇粮食销量的九条办法》,决定在1960年底1.29亿城镇人口的基数上,三年内减少城镇人口2000万以上。同时决定1961年至1962年,城镇粮食销量争取压缩到480至490亿斤,比上减少30至40亿斤。这些政策的实施在当时()A. 解决了农轻重比例失调问题 B. 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 C. 纠正了党内的“左”倾错误 D. 有利于恢复国民经济

4.《共和国记忆60年》中记载:“苏联人安排了毛泽东参观斯大林汽车厂。从没有目睹过汽车生产制造的过程,仍然乘坐着苏联提供的轿车的毛泽东,看着流水线上一辆一辆下线的汽车,对身边的陪同者说:„我们也要有这样的汽车厂‟。”这一理想的最初实现是在()A. “文化大革命”时期B. “大跃进”时期 C. 人民公社化时期D. “一五”计划时期

5.李鸿章说:“古今国势,必先富而后能强,尤必富在民生而国本乃可益固。”据这一思想,李鸿章创办的近代企业是()

A. 轮船招商局B. 继昌隆缫丝厂 C. 福州船政局D. 江南制造总局

6.在766.4亿元总投资中,55.8%用于基本建设投资;全部基本建设投资中的58.2% 用于工业基本建设,其中又把88.8%用于重工业建设。由此判断这一时期应当是()

A. 新中国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B. 人民公社化时期 C. “一五”计划时期 D. 1960年经济调整时期

7.《商君书·垦令》:“贵酒肉之价,重其租,令十倍其朴(原价、本钱之意),然则商贾少……商贾少,则上不费粟。”这一法令出台的直接动机是()A. 稳定物价B. 严禁流通 C. 抑制商贾D. 提倡节俭

8.国际舆论曾高度评价当代中国的开放举措,“开放整个海岸,意味着实际开放半个中国”,它是35年来中国政府“采取的最大胆行动”。这是指()A. 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B. 开放上海浦东

C. 创办深圳等四个经济特区 D. 开放海南岛为经济特区

9.1948年8月,某人写道:“沪上抢购之风,日益如织,所有日用百货各店抢购一空……本公司半日之间货已购空,”导致此现象发生的直接原因是()A. 日本侵略导致社会经济崩溃 B. 国民政府恶性通货膨胀政策 C. 美国加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D. 官僚资本的压迫和捐税负担

10.有学者指出:”小农经济一锄、一镰(或者再加上一犁)、一个主要劳力再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该观点意在强调小农经济()A. 具有落后性B. 具有再生性 C. 具有脆弱性D. 具有稳定性

11.观察下列图片,你从中获取的信息主要是()

A. 中国传统农业生产经历了粗放到精耕细作的演变 B. 中国传统农业工具以石器为主 C. 中国传统农业中没有青铜农具

D. 铁器的广泛使用反映了我国科学技术高度发达

12.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中间就不断有人做着各种各样的西方梦:梦想有西方的坚船利炮,梦想有西方的新型工业,梦想有西方的民主制度,梦想有一种全面的西方式的现代化。最先实践“西方的新型工业”梦想的是()

A. 禁烟运动B. 洋务运动 C. 戊戌变法D. 辛亥革命

13.1980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设立四大经济特区,其中汕头经济特区位于下图的()

A. ①B. ②C. ③D. ④

14.据统计,1992年全国辞去公职经商者达12万人,未辞职而以各种形式投身商海者超过1000万人,这种现象被称为“下海潮”。这反映了()A.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B. 多种经济成分开始共同发展 C. 市场经济改革成为社会共识 D. 计划经济开始转向市场经济 15.下列两幅图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A. 新中国成立人民当家作主 B. 三大改造取得阶段性成果 C. “大跃进”运动遍及城乡 D. 联产承包激发生产积极性

16.1960年,有人谴责美国“以一钱不值的废纸掠夺其他国家和民族的资源和工厂”。这主要是针对()

A. 马歇尔计划B. 布雷顿森林体系 C. 北约D. 关贸总协定

17.1521年,麦哲伦发现菲律宾后命名为圣拉萨鲁斯群岛(发现该岛是12月17日,是圣徒圣拉萨鲁斯的节日)。20年后,西班牙人以其王储、后来的国王菲利浦二世的名字改称菲律宾。菲律宾国家名字的由来()A. 带有宗教色彩B. 尊重了当地文化

C. 带有浓厚的殖民色彩D. 体现了东西方文化交融

18.1908年,福特T型车面世时,每辆售价是850美元;到1916年,每辆价格降至350美元,而到1925年只卖到240美元一辆。导致福特T型车价格下降的原因是()A. 资本家的购买力降低了 B. 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

C. 技术与管理方式的革新 D. 中国汽车工业的竞争

19.欧盟与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的不同点是()

A. 各区域范围内的国家生产力与分工发展的产物 B. 既是区域性经济集团,又有政治联盟的性质 C. 典型地反映了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趋势增强

D. 说明经济相互依赖加深,导致保证经济稳定联系的相关组织产生

20.1602年,具有部分国家职能的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到17世纪中叶,荷兰东印度公司已经拥有15000个分支机构,贸易额占到全世界总贸易额的一半。悬挂着荷兰三色旗的10000多艘商船游戈在世界的五大洋之上,比英、法、德、诸国船只的总数还多。荷兰因此获得的称号是()A. 无敌舰队B. 海上马车夫 C. “日不落”帝国D. 世界工厂

21.西班牙的物价在16世纪中叶开始上涨,17世纪初上涨四倍。英法的物价上涨晚于西班牙五十年,到17世纪中叶达到顶点。与此直接相关的是()A. 工业化进行B. 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

C. 白银的流动D. 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发生

22.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总结说:“要确切认识西方的历史或非西方的历史,没有一个包括这两者的全球性观点是不行的;只有运用全球性观点,才能了解各民族在各个时代中相互影响的程度,以及这种相互影响对决定人类历史所起的重大作用。”作者在这里强调()

A. 从西方的角度认识非西方的历史 B. 从非西方的角度认识西方的历史 C. 用比较的方法认识西方和非西方的历史 D. 用整体性的观点认识西方和非西方的历史

23.2010年1月7日,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论坛开幕式上,中国与东盟国家领导人共同转动“金钥匙”,自贸区“合作大门”缓缓开启,中国和东盟国家开始步入“零关税”时代。这反映了当今世界经济()A. 国际贸易方式多样化 B. 商品结构复杂化 C. 市场竞争激烈化 D. 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

24.“几千年来,东西半球与大洋洲的物种都是独立地沿着各自的轨迹进化的。欧洲的航海探险……引发了物种的交流以及世界人口分布与自然环境的永久性变化。”这种变化约开始于()A. 14世纪B. 16世纪 C. 18世纪D. 20世纪

25.二战后,美国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发展进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是多个国际性和区域性组织的领导者。美国参加的组织不包括()A. 世界银行B. 世界贸易组织 C. 欧洲联盟D.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26.列宁认为,既然俄国无法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那么就“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为此,苏维埃政府采取的政策是()A. 新经济政策B.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 实行农业集体化政策D. 实行工业化政策

分卷II

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共61分)27.观察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货币发展的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二实行的目的。

28.(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三

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各项农村政策的推行,打破了我国农业生产长期停滞不前的局面,促进农业从自给半自给经济向着较大规模的商品生产转化,从传统农业向着现代农业转化。……我们现在正进入城乡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大发展的时期。

——1983年中共中央1号文件

(3)阅读材料三,联系所学知识,简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的意义。

2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 1984年,邓小平说:“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从特区可以引进技术,获得知识,学到管理,管理也是知识。特区成为开放的基地,不仅在经济方面、培养人才方面使我们得到好处,而且会扩大我国的对外影响。” “厦门特区不叫自由港,但可以实行自由港的某些政策,这在国际上是有先例的”。“除现在的特区之外,可以考虑再开放几个港口城市,如大连、青岛。这些地方不叫特区,但可以实行特区的某些政策。”1985年,邓小平说:有人说中国的开放政策会导致资本主义。“我们的回答是,我们的开放政策不会导致资本主义。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会有一部分资本主义的东西进入。但是,社会主义的力量更大,而且会取得更大的发展。” “我们的政策是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以带动和帮助落后的地区,先进地区帮助落后地区是一个义务。”1987年,邓小平指出:深圳搞了七八年了,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他们自己总结经验,由内向型转为外向型”,“那里的工业产品百分之五十以上出口,外汇收支可以平衡。”

1984年2月,邓小平说:“除现在的特区之外,可以考虑再开放几个港口城市,沿海城市……这些地方不叫特区,但可以实行特区的某些政策。”据统计,1985年,14个沿海开放城市,工业总产值达2015-2016学年85亿元,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21.8%。……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31920万吨,铁路货运量11795万吨,公路货运量54392万吨。各个沿海开放城市都有广大的腹地作为后盾。它们所联系的地区,有的是某一江河流域或经济区,有的深入到全国各地,历史上就是著名的中心城市。

请回答:

(1)试提炼邓小平关于经济特区的主要论点。(2)综合上述材料,概括说明沿海开放城市在我国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中的重要地位。(3)据对外开放的格局示意图,你认为我国逐步形成了一个怎样的对外开放格局?

30.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市场的日益成熟,网购已经成为现代人生活消费的一个主要途径。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早在13、14世纪,连接欧亚非地区的世界贸易网已经形成,欧洲在其中一直处于边缘地位。这不仅因为欧洲的经济总量远远无法与亚洲的中国、印度相比,还由于欧洲人在从亚洲输入香料、丝绸、瓷器、棉织品等商品时,能向亚洲销售的产品极少,多数情况下只能以金、银等贵金属交易,欧洲的贵金属货币日益紧缺。——据《白银资本》等

材料二 16世纪,美洲的一种辛辣调味品传入欧洲,为欧洲饮食带来新的味道,颇受欢迎,被称为“西班牙胡椒”。到17世纪,欧洲人能够在餐桌上品尝到来自海外的美味,主要是荷兰人的功劳。

——据《欧洲文化史》等

(1)根据材料一指出13、14世纪世界贸易商品的主要流向,分析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2)材料二描述的现象出现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3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20年,苏俄农民中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 材料二 1920年,列宁约见了一位来访的老农。列宁:依你看,现在农村里主要的问题在哪里呢?

老农:我看现在的主要问题是庄稼人失去了干活儿的兴趣。政府拿走的太多了。农民干得好干得不好都一样,反正都给拿走了。

列宁:有什么办法能唤起大家干活儿的兴趣呢?

老农:为什么不采用我们庄稼人早已习惯,而且认为最合理公平的办法呢?我说的是政府按俄亩规定固定上缴税收,而且要事先公布,不随便改变。

列宁:你是说,允许庄稼人按规定交税后,自己可以支配剩下来的产品? 老农:正是这样。材料三

实行新经济政策后,耶戈列夫斯克地方的农民在踊跃交纳粮食税(1922年)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问题?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给列宁的启发是什么?他是如何解决老农所说的农村中存在的问题的?

(3)材料三图中的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这说明列宁为首的苏俄领导人是如何解决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问题的?

答案解析

1.【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民族工业发展在抗战胜利后陷入绝境的原因有:内战破坏、美国商品的涌入、国民政府的恶性通货膨胀政策、官僚资本的压迫和繁重的捐税负担,故①②③④符合,故选D项。2.【答案】B

【解析】“四方村民毕集,应蚕桑所用,以至车檐、椽木、果树、器用杂物皆至。”说明了其繁华,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草市如何影响民众生活,故A项不正确;也没有体现草市的地位,故C项不正确;材料也没有提到政府,故D项不正确。3.【答案】D

【解析】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采取这些措施的原因,1959-1961年这三年内中国经历了经济危难的时刻,国家采取这样的措施是为了迅速恢复国民经济,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A选项材料没有提及对轻工业的态度;B选项错误,材料的措施明显是抑制城市化;C选项错误,“左”倾错误此时仍然存在。4.【答案】D

【解析】据材料“从没有目睹过汽车生产制造的过程,仍然乘坐着苏联提供的轿车的毛泽东,看着流水线上一辆一辆下线的汽车,对身边的陪同者说:„我们也要有这样的汽车厂‟。”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理想的最初实现是在1953——1957年,“一五”计划时期,故D正确。“文化大革命”时期,不是最初实现的时期,故A排除。“大跃进”时期,也不是最初实现的时期,故B排除。人民公社化时期,也不是最初实现的时期,故C排除。5.【答案】A

【解析】“必先富而后能强,尤必富在民生”说的是洋务运动已经开始重视民用工业,因此所创办的是民用工业,并且是李鸿章主办,则只有A项符合。B项继昌隆缫丝厂是民族资本主义的,不是洋务企业,C项福州船政局是左宗棠创办,是军用的。D项江南制造总局是李鸿章创办的,但是军用工业,所以B、C、D项都不对。6.【答案】C

【解析】从经济建设投资比重和当时中国的经济政策分析解答。7.【答案】C

【解析】材料意思是,加重酒肉税,让税额比成本高十倍,这样买卖的商人少了。商人少了,国家就不会浪费粮食了。由此可以看出商鞅直接动机在于抑制商贾,故C项正确;向商人收取重税,看不出是稳定物价,故A项不正确;商鞅对商人收重税,主要是重农抑商,不是严禁流通,故B项不正确;从材料“则上不费粟”看,商鞅有提倡节俭之意,但不是直接动机,故D项不正确。8.【答案】A

【解析】解题时一定要注意题干中的两处关键信息“开放整个海岸”“35年来”。198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开放14个沿海城市。B、C、D三项从地理位置(仅部分地区,不是“整个海岸”)和时间(分别是1990年、1980年和1988年)均不符合。9.【答案】B

【解析】1948年8月,中国已经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错误;1948年国民党政府在国统区滥发纸币,导致物价飞涨,通货膨胀严重,存钱不如存物,从而导致了抢购风潮,故B正确;材料无法体现美国加紧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故C错误;官僚资本的压迫和捐税负担,是材料中抢购风潮的深层原因,不是材料中抢购风潮的直接原因,故D错误。10.【答案】B

【解析】材料前一部分强调小农经济生产组织简单,进而在此基础上强调此种生产方式容易重建也即具有再生性,故B项正确;小农经济具有落后性、脆弱性,但材料内在的逻辑并未强调小农经济的这些侧面,故A、C项错误;小农生活及生产活动是稳定的,但小农经济抗风险能力低,是脆弱的,故D项错误。11.【答案】A

【解析】考查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从骨、石制农具到铁制农具的进步,是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铁制农具锋利、坚固、灵活、耐用、大大提高了农耕的效率,使得农业由粗放到精耕细作发展,故A项正确;春秋之后,中国农具以铁器为主,故B项错误;商周时期出现了青铜农具,故C项错误;铁器的广泛使用从“铁锄”的图片中不能体现,故D项错误。12.【答案】B

【解析】注意题干:最先实践“西方的新型工业”梦想的应该是学习西方技术并付诸实践的洋务运动,A项是打击英国的鸦片走私;C、D两项是学习西方的民主制度;B项迈出经济近代化的第一步,因此选B。13.【答案】C

【解析】1979年我国宣布设立的四个经济特区在地图上从南到北依次是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所以汕头应该是图中的③,故选C;①应该是深圳,②应该是珠海,④应该是厦门,故排除A、B、D。14.【答案】C

【解析】据材料提到,1992年全国辞去公职经商者达12万人,未辞职而以各种形式投身商海者超过1000万人,这种现象被称为“下海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市场经济改革成为社会共识,故C正确。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在1984年,故A排除。多种经济成分开始共同发展,也在1984年后,故B排除。计划经济开始转向市场经济,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故D排除。15.【答案】B

【解析】根据图片信息“合作社”和“全行业公私合营”可知当时正在对农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故B项正确;A、C、D三项内容在图片信息中没有体现,故A、C、D三项错误。16.【答案】B

【解析】布雷顿森林体系规定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会员国的货币与美元保持固定的汇率,这样,美国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掌握了世界经济命脉。17.【答案】C

【解析】据材料“麦哲伦发现菲律宾后命名”“西班牙人以其王储、后来的国王菲利浦二世的名字改称菲律宾”反映了浓厚的殖民色彩,故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后一次命名,故无法体现宗教色彩,故A项排除。材料未涉及尊重当地文化,故B项排除。菲律宾国家名字无法体现东西方文化交融,故D项排除。18.【答案】C

【解析】技术与管理方式的革新使得T型车的生产成本下降,因此T型车的价格下降,C正确;A项是对材料的错误解读;第二次工业革命出现的新式交通工具是汽车和飞机,飞机在当时还不足以对汽车造成冲击,排除B;D明显不符合史实。19.【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三个典型的区域集团化组织的不同点,A项应是三者产生的共同原因,C项是反映出来的共同趋势,D项是三者产生的背景,即A、C、D项都是其共同点,而B项只是欧洲联盟的特点,也就是三者的不同点。20.【答案】B

【解析】依据题文中荷兰的商船数量比欧洲其他国家总和还多,贸易额占世界贸易额的一半,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可知荷兰获得了“海上马车夫”的称号,故正确答案为B项。21.【答案】C

【解析】新航路开辟的过程伴随着殖民扩张的过程,西班牙从殖民地国家掠夺了大量的黄金,导致金银价格下跌,货币贬值,物价高涨,故选C。16世纪中叶和17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尚未开始,排除A;在工业革命推动下,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排除B;世界市场基本形成后,1857年资本主义世界性经济危机爆发,排除D。故选C。22.【答案】D

【解析】从题干材料中“全球性观点”“才能了解”等信息可知,作者强调用全球性观点去认识西方和非西方的历史,故应选D。23.【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中国与东盟开启自贸区“合作大门”,开始步入“零关税”时代,这种现象表明中国和东盟之间区域性经济合作的加强,反映了当今世界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D项正确。题干信息与国际贸易方式多样化无关,排除A。题干信息与商品结构复杂化无关,排除B。题干信息与市场竞争激烈化无关,排除C。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D。24.【答案】B

【解析】15世纪末16世纪初开始的新航路开辟使各洲物种交流频繁,人类开始由分散孤立走向整体世界,联系加强,故B项正确,A、C、D项错误。25.【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美国参加了A、B、D三项组织,没有参加欧盟,故选C。26.【答案】A

【解析】注意材料中的关键词——“利用资本主义”。新经济政策的特点是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和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向社会主义过渡。

27.【答案】趋势:从贝币到金属货币,从金属货币到纸币;从多样性到统一性;从笨重到轻便;从自然属性到国家统一发行。

目的:巩固国家统一;加强中央集权;促进经济交流。

【解析】考查古代中国商业经济,从材质、种类、便利性和政策性等角度分析变化;从经济和政治两方面分析目的。

28.【答案】(3)意义: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农村改革的突破性进展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推动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为后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奠定了基础。(答出3点即可)

【解析】(3)此问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对农民、对农业、对经济体制改革方面归纳。

29.【答案】(1)经济特区是对外开放的窗口和基地;经济特区可有多种形式;经济特区姓“社”不姓“资”; 经济特区要发挥带动和示范作用;特区经济要从内向转到外向。

(2)沿海港口开放城市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经济特区的某些特殊政策,是经济特区的延伸;这些城市成为中国对外经济关系的窗口与内外经济技术交流的枢纽。

(3)以经济特区为突破口,开放沿海地区,再到内地。由点到面,由沿海到内地。(或已经形成了从经济特区到沿海开放城市,再到内陆省会城市,从东部再到中西部全方位、多层次的新格局)

【解析】第(1)问据材料信息归纳即可;第(2)问从沿海开放城市的重要意义上思考;第(3)问据图表中的文字框信息的归类归纳即可。30.【答案】(1)流向:由亚洲流向欧洲。

原因:欧洲的经济远没有亚洲发达;亚洲的中国小农经济发达,国家富裕,手工业发达,丝织业制瓷业发达,印度的棉纺织业发达;旧的商路畅通。(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2)背景:新航路开辟;西班牙对美洲殖民扩张和掠夺;17世纪荷兰成为“海上马车夫”。

【解析】(1)从材料“早在13、14世纪,连接欧亚非地区的世界贸易网已经形成”“欧洲人在从亚洲输入香料、丝绸、瓷器、棉织品等商品时,能向亚洲销售的产品极少”说明世界贸易商品的主要流向。(2)从材料时间,美洲商品流入欧洲,以及“主要是荷兰人的功劳”,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判断。

31.【答案】(1)反映了国内战争结束后,人民对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极端不满。原因:①国内战争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弊端日益显现;②苏俄领导人试图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2)启发:建立与落后的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办法:推行新经济政策,以粮食税收代替余粮收集制。

(3)说明:新经济政策适应了当时生产力水平,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解决方案:实行新经济政策,充分利用货币、商品和市场关系来发展经济。

【解析】第(1)问由于政府从农民那里拿的过多,使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极端不满,分析原因时不要漏掉苏俄领导人试图直接过渡。第(2)问启发应根据材料得出:把生产关系退回到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程度上来,为此调整经济政策,实施新经济政策。第(3)问新经济政策适应了生产力水平,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过渡道路问题要从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方面考虑。

下载云南省大理州体育中学2018学年下学期四月份考试 高二历史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云南省大理州体育中学2018学年下学期四月份考试 高二历史.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