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大理州下关第二中学2017-2018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一历史(合集5篇)

时间:2019-05-13 23:10: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云南省大理州下关第二中学2017-2018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一历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云南省大理州下关第二中学2017-2018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一历史》。

第一篇:云南省大理州下关第二中学2017-2018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一历史

云南省大理州下关二中学2017-2018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

高一历史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共30小题,每小题2.0分,共60分)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希腊内战为超级大国的冲突提供了另一个舞台。美国总统……警觉到……苏联有可能会扩张到东地中海地区”,于是推出了()A. 杜鲁门主义B. 马歇尔计划 C. 《北大西洋公约》D. “铁幕”演说

2.美国《时代》周刊有“封面人物特写”栏目,周恩来总理曾经六次登上该封面,下面是其中的四次。图1:上面的小字是“共产主义者周恩来”,下面的小字是:美国的敌人也是中国(中华民国)的敌人。图2:上面的小字是“红色中国的周恩来”,周总理背后是一条令人恐怖的目露凶光的青龙。图3:1971年,左上角的文字是“中国人来了”。图4:1972年,封面文字是“尼克松的中国之旅”,右上角为周恩来总理。

对以上材料分析正确的是()①图1的时代背景是朝鲜战争 ②图2的时代背景是万隆会议 ③图3的时代背景是中国重返联合国 ④图4的时代背景是中美建交 A. ①②④B. ①②③ C. ①③D. ②③

3.在中国近代史上,西方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从中国割占了大量的领土,下列四幅地图中,显示地区是在《南京条约》签订后被割占的是()

A. ①B. ②C. ③D. ④

4.下面三幅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A. 新中国的外交政策逐渐走向成熟 B. “一国两制”构想付诸实践 C. 中国人民维护国家统一立场坚定 D. 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5.时人曾作诗描述古巴导弹危机:“后院洞开美梦醒,海空封锁欲断臂,前倨后恭成笑话,试看天下谁懦夫?”“前倨后恭成笑话”描述的是()A. 美国称霸全球的企图破产

B. 苏联力求战略平衡的计划受挫 C. “维护世界和平”成为泡影 D. 美苏争霸使双方国际形象大损

6.人们称1972年尼克松访华的七天是“改变世界的七天”,中美建交的过程是双方关系逐步积累的过程,以下事件按先后发展排序正确的是()①官方接触 ②民间交往 ③正式建交 A. ①②③B. ③②① C. ②③①D. ②①③

7.“合议既成,举国争言洋务:请开铁路者有之,请练洋操者有之,请设陆军学堂、水师学堂者亦有之……”“合议既成”是指签订了()A. 《天津条约》B. 《马关条约》 C. 《南京条约》D. 《辛丑条约》

8.英国外交家艾登在一次国际会议中说:“当今世界,解决任何重大国际问题,都不能离开中国和周恩来。……你们早晚都会清楚,周恩来是个不平凡的人。这次会议可能是()A. 波茨坦会议B. 日内瓦会议 C. 万隆会议D. 联合国成立大会

9.1899年康有为曾写过一首绝句:“碧海沉沦岛屿环,万家灯火夹青山。有人遥指旌旗处,千古伤心是马关。”康有为之所以发出“千古伤心是马关”的伤感是因为()A. 鸦片战争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中日战争D. 八国联军侵华

10.汉武帝成年主持政务后,频繁换相,并特意从身份低微的士人中破格选用人才,让他们能够出入宫禁,参与国家政治中枢的主要决策。汉武帝这样做意在()A. 打破政治上的特权垄断 B. 巩固和扩大统治基础 C. 纠正察举制度的弊端 D. 分散和限制丞相的权力

11.回顾60多年来中美关系的历史,双方既有尖锐的对立,也有真诚的合作。特别是“冷战”后的中美关系,虽然曾经出现了多次起伏和危机,但是中美关系并未破裂。决定中美两国关系发展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中美两国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 B. 中国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 C. 美国对华政策发生了根本变化 D. 中美两国共同发展的战略需要

12.有学者认为,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与该转型描述相符的是()

A. “兼并天下,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职,收天下之权,尽归于中央” B. “诏知府公事并须长吏、通判签议连书,方许行下” C. “设行中书省……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 D. “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置殿阁大学士”

13.下图所示为蒋介石的一封信件,来源于国民政府军委会战时新闻检查局档案。由信件内容推测其背景说法正确的是()

A. 国民政府正在在全力围剿红军 B. 抗日战争的防御阶段,国民党消极抗战 C. 国共第二次合作破裂,内战开始

D. 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国共两党既相互合作又舆论斗争

14.“从此以后,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被打破了,世界历史进入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国家并存的局面”。这一“局面”的起点是()A. 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 B. 1871年,巴黎公社政权的建立 C.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D. 1919年,中国开始新民主主义革命

15.中国古代历史上,君权与相权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下列选项中,体现封建君主直接削弱宰相权力的措施有()

①秦朝设置御史大夫 ②唐朝实行三省制 ③元朝实行行省制 ④明朝设立内阁 A. ①②③④B. ②③④ C. ①③④D. ①②

16.三民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是()A. 驱除鞑虏B. 创立民国 C. 恢复中华D.平均地权

17.毛泽东说:“要去,为什么不去?这是非洲黑人兄弟把我们抬进去的,不去就脱离群众了。”“非洲黑人兄弟把我们抬进去的”指的是()A. 中国参加亚非会议 B. 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 C. 中国与美国关系缓和

D. 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8.1960年1月28日,中缅两国总理签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缅甸联邦政府关于两国边界问题的协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缅甸联邦之间的友好和互不侵犯条约》。中缅边界条约是新中国与亚洲邻国签订的第一个边界条约,为今后解决类似问题树立了良好范例。这表明()A. 中国开始放弃“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B. 中国开始重视发展与周边邻国的关系

C. 中国与邻为善,首次打开了与亚洲国家友好交往的大门 D.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规范国际关系的重要准则

19.公元前4世纪时,罗马的某法官接了一个案件:“一个仁慈的贵族罗莫洛,也是一支军队的首领。生前立遗嘱,希望把他一半的家产捐给那些跟随他作战受伤或战死的士兵的家人。但他死后,他的家人却不履行遗嘱。”法官最后判定罗莫洛的家人败诉。依据是()A. 未成文的习惯法 B. 《十二铜表法》 C. 万民法

D. 《查士丁尼民法大全》

20.“20世纪70、80年代的苏联青年人都是出生于卫国战争之后,他们被告知自幼生活在无比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之下,当长为青年人之后又被告知生活在„最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中。但„最发达‟的社会制度却无法提供足够的生活用品;在„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里,从来没有机会真正表达自己的意愿;官僚的子女拥有无可比拟的机会,而普通人家的子女在社会的下层挣扎,连改善命运的机会也极其渺茫。……”上述材料表明()

①军备竞赛加剧了苏联的经济负担 ②当时的苏联政治经济危机严重 ③信仰丧失是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 ④“腐败”问题困扰着苏联社会 A. ①②③B. ②③④ C. ①③④D. ①②③④

21.1928年11月中共中央发表的《告全体同志书》中写道:“对资产阶级认识的错误,以为现在资产阶级革命的阶段上,资产阶级还有革命的作用,还需要一个革命的高潮……这种倾向,在客观上,完全是帮助资产阶级,完全不了解„争取群众‟的意义。”材料信息表明中国共产党()A. 已经找到正确的革命道路

B. 认识到农民阶级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 C. 仍然坚持城市斗争为中心

D. 认为资产阶级已经成为反革命的力量

22.2016年1月1日《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7周年。它的发表在当时引起了巨大反响并被看成是海峡两岸由对立走向对话的第一步。这主要是因为它()

A. 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 B. 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 C. 重申“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 D. 倡议两党之间进行对等谈判

23.美国总统奥巴马曾说:“……中国却没有等待,实施经济改革。德国、印度也没有等待。这些国家没有原地踏步,也不想成为次要国家。”这表明()A. 一超多强的格局被打破 B. 美国已沦为次要国家 C. 新的国际格局已经确立 D. 多极化趋势正在加强

24.“城邦个体公民的福祉取决于城邦的兴衰,城邦的兴衰取决于道德的兴衰,道德的兴衰取决于城邦公民灵魂之善恶。”这一观点说明古希腊城邦()A. 抑制了公民的个性发展 B. 重视公民素质的培养 C. 治国以人文主义为指导 D. 形成了多元政治格局

25.到2009年1月,中国已派出官兵11063人次执行维和任务。中国积极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就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展现中国热爱和平、积极履行国际义务的负责任大国形象。它反映出新时期我国外交政策的哪一特点()A. 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B. 重视同世界大国建立不同类型的“伙伴关系” C. 重视经济外交和不结盟外交 D. 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26.列强的侵略给中国近代的发展之路带来诸多影响,主要包括()①使中国丧失了主权的独立与完整 ②使中国的经济命脉控制于外人之手 ③使中国彻底沦为殖民地国家 ④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的起步 A. ①②③B. ②③④ C. ①③④D. ①②④

27.宋朝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的局面。这反映出()A. 宰相职权范围扩大 B. 专制皇权达到顶峰 C. 皇权对相权的制约 D. 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

28.毛泽东认为:“没有五四运动,第一次大革命是没有可能的。五四运动的确给第一次大革命准备了舆论,准备了人心,准备了思想,准备了干部。(《毛泽东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251页)毛泽东对五四运动的评价突出的是()A. 在民主革命中的作用 B. 在思想启蒙方面的价值 C. 在文化系统重建中的地位 D. 对中国社会主义运动的意义

29.恩格斯说:“它无疑是全部社会主义文献中传播最广和最带国际性的著作,是从西伯利亚起到加利福尼亚止的世界各国千百万工人公认的共同纲领。”这里的“纲领”指的是()A. 《共产党宣言》B. 《法兰西内战》 C. 《马赛曲》D. 《国际歌》

30.下图中的ERP的全名是“European Recovery Program”。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A. 由美国人提出B. 是“冷战”的产物 C. 是单纯的经济计划D. ERP是把双刃剑

分卷II

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每小题8.0分,共40分)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早在1943年12月1日,中、美、英三国在签署的《开罗宣言》中指出:“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土地,例如满洲、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1945年7月26日,中、美、英三国签署(后苏联参加)的《波茨坦公告》又重申:“开罗宣言之条件必须实施。”

材料二

曾经参加过辛亥革命的国民党元老于右任,晚年羁留台湾,在1962年1月24日病重时写下了《望大陆》:“葬我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

材料三 2005年3月14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反分裂国家法》: 第一条 为了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势力分裂国家,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制定本法。……

第三条 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战的遗留问题。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是中国的内部事务,不受任何外国势力的干涉。……

第五条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础。……国家和平统一后,台湾可以实行不同于大陆的制度,高度自治。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台湾、澎湖列岛”是如何被日本窃取的?1945年中国收回台湾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状?据材料三指出形成这一现状的历史原因以及现今中国政府确立的解决方式。

(3)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实现海峡两岸统一的认识。

32.毛泽东诗词是中国革命的史诗,是中华诗词海洋中的一朵奇葩。他在诗词中热情地讴歌革命的人生理想,赞美为实现理想而进行的壮丽的斗争。请欣赏下列毛泽东诗词,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西江月·秋收起义》

材料二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七律·长征》

材料三

赫赫始祖,吾华肇造;……聪明睿智,光披遐荒;建此伟业,雄立东方。世变沧桑,中更蹉跌;……泱泱大国,让其沦胥。东等不才,剑屦俱奋;万里崎岖,为国效命。……各党各界,团结坚固;不论军民,不分贫富。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四万万众,坚决抵抗。民主共和,改革内政;亿兆一心,战则必胜。——《四言诗·祭黄帝陵》

材料四: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回答,秋收起义的进攻目标是哪里?结果如何?这说明了什么问题?(2)根据所学回答,红军长征的原因是什么?长征结束后,开创了怎样的“新局面”?(3)材料三中毛泽东认为中国“战则必胜”的原因是什么?(4)材料四中“宜将剩勇追穷寇”指代的是什么?

33.地理环境往往会对国家的发展产生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希腊半岛上多山,许多山脉呈西北东南方向贯穿半岛……由于山势陡峭,很难翻越,因此形成一个个地理上相互隔绝的小单位,这对形成多城邦的政治格局有重要影响。——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海也者,能发人进取之雄心者也。陆居者以怀土之故,而种种之系累生焉。试一观海,忽觉超然万累之表,而行为思想,皆得无限自由。彼航海者,其所求固在利也。然求之之始,却不可不先置利害于度外,以性命财产为孤注,冒万险而一掷之。故久于海上者,能使其精神日以勇猛,日以高尚。此古来濒海之民,所以比于陆居者活气较胜,进取较锐。——梁启超:《地理与文明之关系》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古希腊城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分析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 3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有一种观点认为,“苏联的极权主义、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的扩展以及斯大林的偏执狂是冷战产生的根源,美国是为了对付苏联威胁才不得不做出必要的反应而采取遏制政策的。

材料2:1947年,苏联在参加马歇尔计划的讨论时,指责该计划使“欧洲各国必将落入被监督国家的地位”,因而拒绝接受。1991年,苏联领导人却公开呼吁美国等西方对苏联实施“新的马歇尔计划”,甚至连国内的经济改革和发展计划也邀请美国等国家帮助制定。请回答:

(1)你同意材料1中的观点吗?说明你的理由。

(2)结合材料2回答,苏联发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3)综合上述材料,二战后美苏两国关系的变化对世界格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约在1660—1789 年,西欧专制主义盛行,欧洲智力和文化的历史也经历了中世纪以来最重大的变化。

——摘自[美]罗伯特·E·勒纳等著《西方文明史》

(1)举例说明推动这一时期“欧洲智力和文化的历史”发生重大变化的政治、经济因素。(3)这一时期,中国专制主义盛行有哪些主要表现?由此产生了什么后果?

材料二 英国的大炮破坏了中国皇帝的权威,迫使天朝帝国与地上的世界接触。与外界完全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在英国的努力之下被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至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正如小心保存在密闭棺木里的木乃伊——接触新鲜空气便必然要解体一样。—— 马克思《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

(4)过马克思的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出,鸦片战争客观上对中国传统社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由此有人就说:“鸦片战争是在执行一种历史使命,它是用侵略手段来达到使中国向世界开放的目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是鸦片战争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近代文明。”请结合史实评述这种观点。答案解析

1.【答案】A

【解析】1947年,杜鲁门推出了杜鲁门主义,宣称美国将为任何受到共产主义扩张威胁的国家提供钱财和支持。2.【答案】C

【解析】选C。排除法。万隆会议是在1955年,与图2时间不符,②可排除;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缓和,中美正式建交是在1979年,④错误。3.【答案】A

【解析】在《南京条约》中,英国割占香港岛,通过图片可知正是①图显示的内容。4.【答案】C

【解析】台湾问题属于我国内政问题,对台政策不属于外交政策,故A项错误;材料中第一幅图画当时还没有提出“一国两制”构想,故B项错误;第一幅图反映了建国初期坚决统一台湾的决心,第二幅图反映改革了开放后推动两岸友好交往以便实现和平统一大业,第三幅图反映了为实现祖国统一走上了法制化道路,故C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提到中国在国际舞台的地位问题,故D项错误。5.【答案】B

【解析】1962年,苏联为改变在核力量对比中的不利地位,在古巴建立了导弹基地,引发了古巴导弹危机,最终苏联退让,从古巴撤走导弹,古巴导弹危机的结局说明了当时美苏争霸中战略优势在美国一方。故B符合题目要求。A、C、D说法错误。6.【答案】D

【解析】分析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的发展历程可知:1971年“乒乓外交”、1972年尼克松访华并签署《中美联合公报》、1979年中美建交,因此答案为D。7.【答案】B

【解析】“开铁路者有之,请练洋操者有之,请设陆军学堂、水师学堂者亦有之”反映的是戊戌变法,而戊戌变法是发生在《马关条约》签订之后的事情,所以本题答案只能是B。8.【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英国和中国都参加了这次国际会议;结合所学知识,A项波茨坦会议中中国没有派代表参加,故排除;C项万隆会议是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英国没有参加这次会议;D项联合国成立大会,开始于二战末期,中英两国都参加,当时中国是由国民政府派出代表参加的,故排除。故选B。

9.【答案】C

【解析】根据题目提到的“马关”可知是《马关条约》,这与甲午中日战争有关。故答案选C。10.【答案】D

【解析】汉武帝为进一步分散和限制相权,设立“中朝”,从身份低微的士人中破格选用人才构成,“中朝”有决策权。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九卿所构成的官僚机构“外朝”成为执行机构,丞相权力受到削弱。故答案选D。11.【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中美关系是中国的最重要的对外关系。中美关系正常化以来,中美关系既有合作又有危机。但始终没有破裂。这是由两国的根本利益决定的。随着全球化的加剧中美最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大的发达国家,合作、共同发展势在必行。故D项是正确答案。12.【答案】A

【解析】题干中“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的这次社会政治转型应该指的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A中“兼并天下”是指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建皇帝之号”是指建立了皇帝制度,“立百官之职,收天下之权,尽归于中央”是指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正好符合上述时间,据此可以得出A符合题意。B发生在北宋,C发生在元朝,D发生在明朝,均不符合题干中的时间,故排除B、C、D。13.【答案】D

【解析】材料中的“中华民国三十二年”即1943年,处于国共两党合作抗日时期。“陕甘宁边区”是抗战期间中国共产党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总后方。蒋介石下令不允许刊登与之有关的新闻,实际上反映了国民政府在社会舆论方面对中国共产党的压制。因此这封信件反映了国共两党既相互合作又相互斗争,选D。14.【答案】C

【解析】A内容是资产阶级革命范畴,此时并没有社会主义国家出现,所以排除A项。B项内容是失败的,也不符合材料要求。D项是中国近代史的内容,与世界现代史开端无关,故答案选择C项。15.【答案】D

【解析】根据关键信息“君权与相权”“直接削弱宰相权力”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③元朝实施行省制,④明朝设立内阁,均与“宰相”无关,排除。综上,本题正确答案选D。16.【答案】B

【解析】“创立民国”即民权主义,其内涵是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革命的核心

任务是夺取政权、建设政权,因此民权主义是三民主义的核心,故选B。17.【答案】D

【解析】新中国成立后,非洲国家在外交上对中国的最大帮助就是推动第26届联大通过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的决议,材料是毛泽东对这件事的形象比喻。18.【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缅甸联邦之间的友好和互不侵犯条约”、“为今后解决类似问题树立了良好范例”,可知这反映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具体应用,成为国际关系的重要准则。故选D。A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B项错在“开始重视”,D项错在“首次打开”。19.【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十二铜表法》明确规定保护债权人的利益。所以正确选项是B项。20.【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了苏联解体的原因。根据所学,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出现了社会动荡、经济增长速度下降、人民生活水平逐步下降的危机局面。而腐败又导致苏联社会危机不断加剧。从材料中可以了解到信仰丧失是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青年人对现实丧失了信心,对腐败问题深恶痛绝。据此本题选B项。①虽是解体的原因,但材料中没有体现。21.【答案】D

【解析】1927年国民大革命失败,国民党右派背叛了革命,对共产党举起了屠刀。由材料中的“对资产阶级认识的错误,以为现在资产阶级革命的阶段上,资产阶级还有革命的作用”可以得出当时中国共产党认为资产阶级已经成为反革命的力量,故选D。ABC材料无法体现。22.【答案】A

【解析】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这“被看成海峡两岸由对立走向对话的第一步”,A项正确。B、C、D三项均发生在《告台湾同胞书》之后。23.【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证明历史观点的能力。材料表明,中国、德国、印度等国家正在日益崛起,这反映出当今世界的多极化趋势。A、B、C三项结论不符合史实。24.【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取决于城邦的兴衰”“取决于城邦公民灵魂之善恶”等,可知本题实

际上考查古代希腊雅典民主政治制度相关内容。据此,分析、判断选项,可知:ACD三项的表述,题干材料内容均无从体现,属于无关项,排除。进一步分析可知,B项表述符合题干材料核心意思和史实,正确。综上,本题正确答案选B。25.【答案】D

【解析】材料提供的信息是中国积极参与联合国的维和行动,反映了新时期中国注意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26.【答案】D

【解析】列强的侵略通过不平等条约使中国割地,从而丧失了主权的独立与完整,但只是部分丧失主权而逐渐沦为半殖民,所以①正确但③表述不当,列强攫取特权,通过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一方面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另一方面有利于中国自然经济的瓦解,从而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的起步。27.【答案】C

【解析】题干中相权一分为三,调整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故选C。皇权达到顶峰是在清朝时期。28.【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中“没有五四运动,第一次大革命是没有可能的。五四运动的的确给第一次大革命准备了舆论,准备了人心,准备了思想,准备了干部。可知毛泽东强调的是五四运动对国民大革命的推动作用,为其准备了舆论,准备了人心,准备了思想,准备了干部,所以A正确。29.【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社会主义文献”、“工人公认”等信息可以判断这里的“纲领”指的是《共产党宣言》。所以答案选A。30.【答案】C

【解析】欧洲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马歇尔计划是美国通过帮助欧洲复兴,以达到控制欧洲、抵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目的。因此,它不是单纯的经济计划。

31.【答案】(1)窃取: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割占台湾、澎湖列岛。原因:抗日战争胜利,中国收回台湾。

(2)现状:台湾与大陆分离。历史原因:中国内战遗留问题。解决方式:“一国两制”,和平统一;但我们也绝不承诺放弃武力。

(3)认识: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共同愿望,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由于“台独”分裂势力的存在、外国势力的干涉,统一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

【解析】(1)本题考查的是台湾被占的史实,第一问学生答出甲午战争之后的《马关条约》内容;第二问答出抗日战争的胜利即可。

(2)本题考查台湾目前现状。第一问通过材料内容可知现在处于分离状态;第二问答出是由于解放战争蒋介石败退台湾造成的,即内战遗留问题;第三问答出政府目前对台的基本方针即可。(3)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学生围绕着国家统一是历史趋势来回答即可。

32.【答案】(1)目标:长沙。结果:失败。说明:当时中国共产党没有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2)原因:直接原因:第五次“反围剿”失败。根本原因:博古、李德等人犯了“左”倾错误。局面:开创了北上抗日的新局面

(3)原因: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全民族抗战。(4)指代人民解放军要向全国进军,追歼国民党的残余军队。

【解析】(1)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秋收起义的进攻目标是长沙,结果失败,这说明了当时中国共产党没有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红军长征的直接原因是第五次“反围剿”失败;根本原因是博古、李德等人犯了“左”倾错误。长征结束后,工农红军开创了北上抗日的新局面。

(3)由材料“各党各界,团结坚固;不论军民,不分贫富。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四万万众,坚决抵抗。民主共和,改革内政;亿兆一心,战则必胜”等信息可知,毛泽东认为中国“战则必胜”的原因是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全民族抗战。

(4)由材料《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可知,此时渡江战役已经取胜,人民解放军下一步的军事行动是要解放全中国。所以“宜将剩勇追穷寇”指代人民解放军要向全国进军,追歼国民党的残余军队。

33.【答案】(1)特点:数量众多、小国寡民、彼此独立、民主制度比较发达;商品经济发达;富含民主意识与科学精神的城邦文化。

(2)影响:影响到政治格局、民族性格、经济生活、文化特征、政治制度和文明发展等。

【解析】本题(1)结合材料希腊半岛上多山,地理上形成相互隔绝的小单位,再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特点等方面作答。(2)问,注意地理环境会对人类社会各方面产生重大影响,但不能认为地理环境决定人类的发展的观点。

34.【答案】(1)不同意。理由:二战后美苏失去了战时合作的基础;美苏两国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对立;美苏两国的猜疑和不信任;美国积极推行霸权主义,积极反苏、反共。

(2)马歇尔计划的实施对西欧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国内政治经济形势的恶化;“苏联模式”严重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

(3)形成了以美苏争霸为主要特征的两极格局,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世界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二战以来,美苏关系的变化及其对世界格局的影响。第(1)问实质考查冷战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回答。第(2)问考查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时美苏关系的变化,结合马歇尔计划的成效、当时的国际背景及苏联国内的政治经济危机即可回答。第(3)问考查美苏关系变化对世界格局的影响,应该体现出美苏冷战及90年代美苏关系相对缓和对国际格局的影响。35.【答案】⑴因素:英国和法国的资产阶级革命;西欧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始。

⑵政治:专制集权达顶峰,推行闭关锁国政策,抑制了人民的创新力,导致社会的封闭。经济:采取重农抑商政策,保护自然经济,阻碍新经济的成长。

思想文化:文化专制、科举考试,鄙视科技、盲目自大,阻碍了科技的发展。结果:没有实现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型,中国逐渐由领先转为落后。⑶整体看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但也有合理性。

因为:①英国发动战争的根本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其性质是一场侵略中国的战争;②战争的结果,使中国领土和主权开始遭到破坏,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战争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苦难;③但鸦片战争的客观后果的确推动了中国的进步:一是使中国由闭关逐步走向开放,走向近代化;二是加速了中国社会内部变革,如封建自然经济解体,刺激了中华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思想上先进知识分子兴起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西学东渐局面逐步形成。

【解析】本题考查16-19世纪中西情况的对比。第⑴问要注意从政治、经济等方面回答;第⑵问的表现也应该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来作答,结果应围绕文明转型来考虑;第⑶问要全面分析这种观点,指出其合理性与不合理性。

第二篇:云南省大理州第四中学2017-2018学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一历史

云南省大理州第四中学2017-2018学上学期期末考试

高一 历史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共30小题,每小题2.0分,共60分)

1.某条约有如下内容:“考虑到……一个有正在重新军国主义化的西德参加的‘西欧联盟’这样一个新军事集团……这样就加深战争的危险。……决定缔结本友好合作互助条约”。据此判断该条约是()A. 《北大西洋公约》 B. 《华沙条约》

C. 《马斯特里赫特条约》 D. 《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

2.《吕氏春秋》中有“楚人”的称呼,而《史记》中则多见“阳城人”“陇西人”等称呼,造成《史记》这一变化的制度性因素是()

A. 宗法制 B. 郡县制 C. 皇帝制 D. 分封制

3.公元前3世纪后期,秦统一六国后修订并完善了《秦律》;此时的罗马法律朝着万民法方向发展。这两种法律()

A. 都适应了统治范围扩大的需要 B. 都以维护地主阶级利益为目的 C. 都体现了自然平等的法学理念 D. 都促进了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

4.唐德刚认为我国的社会政治制度在某次战争前千年不变,战后十年一变。这次战争有可能是()A. 鸦片战争 B. 甲午中日战争 C. 抗日战争 D. 解放战争 5.下图是英国侵略香港地区示意图,下列与该地图形成有关的条约是()

①《南京条约》②《北京条约》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④《改订条约》 A. ①②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6.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美收中国入口之米税,每包二角二分,每年五十万包计,税银已百余万两;而

美之麦粉入中国,竟不纳税。……丝绸(输美)美收百分之五十,美之绸布入中国仍纳百分之五,两者相比较已少收十之九”。美国获得如此权益是通过()A. 领事裁判权 B. 允许外国在华设厂 C. 开放通商口岸 D. 协定关税

7.下图为近代中国某一时期的军事路线图。与此对应的革命发展趋势是()

A. 从学习英美转向以俄为师 B. 从进攻城市转向农村发展 C. 从战略防御转向战略进攻 D. 从国民革命转向土地革命

8.《申报》报道说:“本月八日晨一时,驻扎丰台的日军,……要求入宛平县城搜查。我国当局以时在深夜不允,日军遂向驻在该地的二十九军三十七师冯治安师吉星文团,开炮百余发挑衅,我军颇有死伤。……此报道的事件是()A. 九一八事变

B. 卢沟桥事变 C. 八一三事变 D.平型关战役

9.《威廉二世》一书描述道:“他冲动鲁莽的性格,以及在对待问题或别人时显出傲慢的态度。”“威廉的性格肯定造成他的施政弊病,例如革退俾斯麦的事件。”这些描述从侧面反映了()A. 领袖的个人素质决定国家的施政效果

B. 君主立宪制下,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的矛盾难以调和 C. 德国的代议制不够成熟和完善 D. 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得以保存

10.亚里士多德说:“不容许所有公民共享的制度是寡头的,容许所有公民共享的制度是民主的。”下列为确保实现“所有公民共享”古雅典民主而采取的举措是()A. “四百人会议” B. “陶片放逐法” C. 十将军委员会

D. 为担任公职的公民发放津贴

11.比较下面两国政治权力结构示意图,其分析结论正确的是()

A. 都彰显权力分割与制衡理念 B. 两国代议机关的职能不同 C. 都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原则 D. 国家元首都拥有绝对权威

12.秦朝的“皇帝”与西周的“王”相比,最本质的不同点是()A. 具有神化君权的特点 B. 代表至高无上的地位 C. 古代政治发展的产物 D.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代表

13.下图是1901年英国《PUNCH》刊物上登载的一幅《甜蜜而忧伤的离别》的漫画。漫画中李鸿章对着手拿借据的英、法、俄、日、德等国的侵略者说:“拿着你们的借据走吧!”此漫画反映的是()

A. 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是为了贷款 B. 清政府与列强签订了《辛丑条约》 C. 李鸿章因中国被瓜分完而感“忧伤” D. 李鸿章为解决了中外纠纷而感“甜蜜”

14.美国记者斯诺说:“每一场革命都有它自身的传奇。毛泽东率领数万工农红军所完成的战略转移,就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传奇。”他所说的“伟大传奇”是指()A. 二万五千里长征

B. 开展游击战争 C. 千里跃进大别山 D. 发动三大战役

15.史学界把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建立模式划分为三种:英国模式、德国模式、法国模式。与英国“相互妥协,渐进改革”的现代化进程特点相比,法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呈现的特点是()A. 政局动荡,曲折复杂 B. 政局稳定,和平斗争 C. 捍卫统一,平定内乱 D. 社会改革,王朝战争

16.阅读下列描绘雅典民主政治状况的图片,判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①公民大会是司法机关 ②古代希腊是以男性为中心的父权和夫权社会 ③雅典民主不是全社会所有成年人的民主 A. ①②③ B. ②③ C. ①③ D. ①②

17.全面侵华战争期间,日军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主要有()

①南京大屠杀②潘家峪惨案③“七三一部队”用中国活人作试验④旅顺大屠杀 A. ①②④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

18.2010年5月11日,保守党领袖卡梅伦应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邀请组建新一届内阁,就任英国首相。下列对英国女王、首相、内阁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英王远离政党纷争,只是国家名义的象征 B. 首相是国家最高行政长官,并控制立法大权 C. 内阁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实际上是对议会负责 D. 内阁受到下院的反对,首相只能辞职并解散内阁

19.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斯大林和共产国际的主要领导人认为,中国革命如今的失败不过就是类似于布尔什维克在1917年7月所遭受的失败,很快就要迎来一个同样伟大的十月革命。至多经过比俄国当年七月到十月更长一点的时间,革命就可以重新走到大街上来。这种认识()A. 正确分析了当时中国的国情 B. 推动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C. 催生了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 D. 埋下了中共“左”倾错误的隐患

20.德国1871年宪法赋予皇帝的权力与法国1875年宪法赋予总统的权力区别很大。下列对其原因分析比较合理的是()

A. 君主专制符合德国各阶级的利益,普选权是法国当时各阶级共同争取的权利 B. 德国迫切要维护封建主义统治秩序,法国要防止资产阶级内部争权夺利 C. 德国是为了维护军国主义传统,法国君主派是为了平息共和派的不满情绪 D. 德国主要是为了维护统一成果,法国主要是防止君主势力的复辟

21.“帝国元首是德意志皇帝。皇帝有权任命帝国首相和帝国官员,有权召集和解散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有权签署和公布帝国法律并监督法律的实施,帝国军队由皇帝统率,军官由皇帝任命。”上述材料反映出德意志帝国宪法具有()

A. 军国主义色彩 B. 专制主义色彩 C. 民族主义色彩 D. 民主主义色彩

22.革命统一战线建立之前,中国共产党提出“中国现存的各政党,只有国民党是比较革命的民主派,是比较真的民主派”的主要依据是()A. 孙中山领导国民党坚持反帝反封建斗争 B. 国民党建立了根据地和军队 C. 其领袖孙中山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 D. 国民党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

23.美国成功地避免了中央集权的弊端,又保持了地方的创造性。主要原因是采取了()A. 总统制 B. 联邦制 C. 君主立宪制 D. 民主共和制

24.1919年5月18日,陈独秀发表文章说:“(日本)又要侵害我们的山东,这是我们国民全体的存亡问题,应该发挥民族自卫的精神,无论是学界、政客、商人、劳工、农夫、警察、当兵的、做官的、议员、乞丐、新闻记者,都出来反对日本及亲日派才是。”陈独秀意在()A. 宣扬民主与科学思想 B. 明确五四运动的目标 C. 呼吁中国各界团结救国 D. 号召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25.《十二铜表法》第七表第八条规定:“用人为的方法变更自然水流,以致他人财产遭受损害时,受害人得诉诸赔偿。”这表明罗马法()A. 保护私有财产 B. 维护平民利益 C. 袒护贵族特权 D. 体现政治民主

26.1917年,列宁从流亡地回到了彼得格勒,向布尔什维克党提出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任务,提出了立即实现和平、将土地分给农民和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要求。这就是()

A. 《四月提纲》 B. 《和平法令》 C. 《土地法令》

D. 《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

27.为消除资本主义的弊端,有人主张由资本家和王公大臣出资建立一种新型的社会组织。该组织内,各种劳动形式相互协作,这样生产力将极大发展,人们将享受到丰富的物质、文化生活。这种设想属于()A. 自由主义 B. 理性主义 C. 空想社会主义 D. 科学社会主义

28.《射雕英雄传》中的郭靖和母亲李萍避走大漠,当时蒙古人称汉人为“阿其那”(狗),“塞斯黑”(猪),到满人统治时期,汉人的情绪爆发最激烈的体现是()A. 民主主义 B. 民族主义 C. 民权主义 D. 民生主义

29.下列选项与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不相符合的是()A. 男女公民政治权利一律平等 B. 公民大会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 C. 五百人会议是国家最高行政机关

D. 陪审法庭是国家最高司法机关和监察机关

30.1960年1月,英国首相麦克米伦在结束非洲之行后发表演讲:我看到了国家意识的觉醒,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这些国家的人们依赖着别的国家生存;十五年前这一运动风靡亚洲,今天非洲发生了同样的事情,变迁之风吹遍整个非洲大陆。这股风靡亚非的“变迁之风”推动了()A.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B. 两极格局的逐渐巩固 C. 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D. 美苏关系的持续缓和

分卷II

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每小题15.0分,共75分)

31.在风云变幻的世界政治舞台上,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中英、中美关系历尽风雨,曲折前进。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关于鸦片战争的爆发原因,美国学者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中指出:“大家都认为鸦片战争是一次典型的非正义战争,是鸦片染成的战争……其实,根本是北京愿不愿意和英国订立平等国家关系的问题。”

材料二 新中国在建国初期所遇到的国际环境,一方面是社会主义国家和各国人民的友好和善意,一方面是美国为首的反动势力的敌视和侵略。……新中国……作为一个新型的国家,要为抛弃旧中国的外交传统,建立新中国独立、自主、平等的对外关系而努力一 ——《中国外交史》

材料三 当基辛格在中国执行第二次波罗行动时,联合国大会正在就接纳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成员国的问题进行表决。……早在8月,……我们支持“两个中国”的想法。……不过我早在春天就了解到,反对接纳北京的传统投票集团无可挽回地瓦解了…… ——《尼克松回忆录》 材料四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费正清关于鸦片战争原因的观点。试评价这一观点。

材料二中“新中国在建国初期所遇到的国际环境”反映了当时国际关系的突出特点,这个突出特点是什么?新中国“抛弃旧中国的外交传统”制定了怎样的外交方针(政策)?

(2)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反对接纳北京的传统投票集团无可挽回地瓦解了”的原因。材料四周恩来总理与尼克松总统的“握手”对中美关系有何重要意义?此后我国外交取得重大突破,具体表现是什么?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导致中英、中美关系变化的决定性因素。3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回顾《联合国宪章》的原则,考虑到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权利对于维护《联合国宪章》和联合国组织根据宪章所必须从事的事业都是必不可少的,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代表是中国在联合国组织的唯一合法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安全理事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决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利,承认她的政府的代表为中国在联合国组织的唯一合法代表,并立即把蒋介石的代表从他在联合国组织及其所属一切机构中所非法占据的席位上驱逐出去。

材料二:当提案通过时,会场一片沸腾,许多人离开座位,非洲国家代表在过道上兴奋起舞,还有人振臂高呼;而西方一些代表却在一起交头接耳,有人愁眉苦脸,有人强打精神,有人故作镇静……当时的美国代表布什也被迫承认:“这是联合国历史上的转折点,反西国家(包括共产党国家)在美国威信动摇时第一次击败了美国。”他哀叹,那些表决后欢声雷动、在联合国会议大厅里跳起舞来的代表们“就是要踢山姆大叔一脚”。请回答:

(1)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判断,材料一是何时何组织通过的决议?决议的核心内容是什么?(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提案通过时,非洲国家的代表兴奋起舞而西方一些代表却愁眉苦脸?为什么美国代表哀叹“这是联合国历史上的转折点”?

33.古今中外,世界各国根据自己的国情,创造出适合自己需求的政治发展模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王国维遗书》

(1)材料一反映了西周的哪两种政治制度?据材料概括两者之间的关系。

材料二 当我们把视线从华夏大地移向地中海世界,去寻找西方文明之源时,雅典卫城赫然映入我们的眼帘。……在它静谧而沉寂的遗址深处,记叙着一种与古代中国迥然不同的政治制度。(2)据材料二,指出古代雅典与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雅典政治制度产生的条件。

材料三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节选(1875年)

第一条 立法权由众议院和参议院行使。众议院用普选方式选出。参议院由间接选举产生。

第二条 共和国总统由参议院与众议院组成的国民议会依绝对多数票选出,任期七年,连选得连任。(3)材料三体现了近代法国民主政治的哪些特征? 3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防止把某些权力逐渐集中于同一部门的最可靠办法,就是给予各部门的主管人抵制其他部

门的必要法定手段和个人的主动。……野心必须用野心来对抗。” ——汉密尔顿、杰伊、麦迪逊:《联邦党人文集》

材料二 1787年宪法规定了横向的立法、行政、司法三个机关之间的权力的分立和纵向的联邦与州之间的权力的分立。……政府结构使权力为公众福利和正义的目的有效行使其管理职能,同时又保持对权力的优良控制,实现公共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平衡,管理与控权的动态平衡,这是分权和制约的归宿。……“行使政治权力时,必须把权力分开并分配给各个不同的受托人以便互相制约,并指定受托人为公众福利的保护人以防他人侵犯。这种相互制约的必要性早已在古代的和现代的试验中显示出来。”(华盛顿)

——范亚峰《华盛顿的宪政思想》

材料三 1984年,一名叫约翰逊的示威者焚烧了一面国旗,还围着火堆唱:“美国,红白蓝的旗帜,我们唾弃你。”该案发生时,已有联邦国会1968年通过的《反亵渎国旗法》,50个州中的48个州有类似法律。1989年6月21日,最高法院以五比四判定约翰逊的行为为“象征性言论”,是受宪法保护的言论自由。这个判决裁定《反亵渎国旗法》违宪。这个结果一宣布,乔治·布什总统立即针锋相对地表态,“烧国旗是错的,大错特错”。美国国会也立即通过了1989年《国旗保护法》,经乔治·布什总统签署后成为法律。随即,有人在国会大厦前烧毁国旗,以示挑战。最高法院再次以五比四判定,1989年《国旗保护法》也违宪。国会希望通过修宪来改变最高法院的判决,但至今仍未成功。

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1)材料体现了怎样的原则?结合材料说明此原则的目的或作用。(2)总统、法院在国会的立法权方面相互制衡的表现是什么? 3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民主制中,没有专门的领导阶层;领袖人物取决于人民的喜好,因此,他们的行动在于维护他们自己的名誉和地位。默许人民的要求,以及把政治策略建立在可“销售”的东西之上,这就使政治领导能力受到了削弱。对于种种慎重的判断、艰难的决定、令人不悦的选择,以及使人难堪的事实,人民一定会尽力回避。民主使智慧边际化。……

除非哲学家成为我们这些国家的国王,或者那些我们现在称之为国王和统治者的人能够用严肃认真的态度去研究哲学,使政治权力与哲学理智结合起来,而把那些现在只搞政治而不研究哲学或者只研究哲学而不搞政治的碌碌无为之辈排斥出去,否则……我们的国家就永远不会得到安宁,全人类也不能免于灾难。——《柏拉图全集》

材料二 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纵然有些可以从国外移来,也必然先与其本国传统有一番融合 媾通,才能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否则无生命的政治,无配合的制度,决然无法长成。换言之,制度必须与人事相配合。——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材料一中,柏拉图对古希腊的民主制持何种看法?他认为克服这些缺陷的有效手段是什么?(2)在20世纪初,中国哪一群体制度移植试验的失败能从反面证明材料二的观点?这种移植来的制度与中国传统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存在哪些差异导致其在中国无法成长? 答案解析

1.【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西德参加的‘西欧联盟’这样一个新军事集团”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指联邦德国参加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针对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故选B项。2.【答案】B

【解析】材料“‘楚人’的称呼”体现了分封制;材料“《史记》中则多见‘阳城人’、‘陇西人’等称呼”体现了郡县制;由此可知造成《史记》这一变化的制度性因素是郡县制。3.【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秦统一六国后,《秦律》”、“罗马法,向万民法方向发展”等,结合所学知识,不难直接判断出,本题实际上考查法律对维护统治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可知,A项表述符合题意和史实。其余BCD三项的表述均不符合题意。故,本题正确答案选A。4.【答案】B

【解析】A仅符合前一个条件“千年不变”,但不符合后一个条件“十年一变”。C仅符合后一个条件“十年一变”,而D两个条件都不具备。只有甲午中日战争战前中国是封建制度千年,战后十年发生了辛亥革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故选B。5.【答案】B

【解析】《南京条约》割香港岛给英国;《北京条约》割九龙司给英国;《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割新界给英国。故选B。6.【答案】D

【解析】材料大意为中国产品进入美国时征收较高的关税,而美国产品进入中国时关税较低或不交关税。因此D符合题意。7.【答案】B

【解析】近代中国某一时期的军事路线图显然指的是进军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相关的军事路线图。所以,与此对应的革命发展趋势只能是“从进攻城市转向农村发展”。ACD与井冈山这一关键词不符。8.【答案】B

【解析】从材料“本月八日晨一时”“宛平县搜查”“日军……开炮”等,可以得出此事件为卢沟桥事变,也称七七事变。九一八事变时间为1931年9月18日,地点在东北沈阳;八一三事变为1937年8月13日,进攻上海,威胁南京;平型关大捷为国共两党在二战中的合作所取得的大捷。所以答案选B。

9.【答案】C

【解析】抓住题中人物信息,威廉二世和俾斯麦,考查的是德意志帝国的政治制度。皇帝任性辞去首相,说明德国当时的君主立宪制很不完善,皇权太大。A、B不是题干所反映的主旨,德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代议制,不是封建专制,D错误。故选C。10.【答案】D

【解析】伯利克里时期,为确保所有公民都积极参与政治,推行津贴制度,即为担任公职的公民发放津贴,故D项正确;A项第四等级被排除在外,B、C项都只是涉及部分公民,故A、B、C项错误。11.【答案】C

【解析】左图是德国政治权力结构示意图,右图是美国政治权力结构示意图,彰显权力分割与制衡理念只适合美国,两国代议机关的职能相同,国家元首拥有绝对权威只适合德国,但是两个图都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原则,所以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就是C。12.【答案】D

【解析】“王”也具有“天下共主”的权力,只不过与“皇帝”相比,“王”的权力不够集中,但这不是二者的本质区别,而是一种表象,由“王”到“皇帝”的转变,反映的是政治体制的变化,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表现。A、B、C三项为表面上的不同,D为本质不同。故答案选D。13.【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1901年”“拿着你们的借据走吧”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C、D两项的表述明显与题意无关,排除;A项“是为了贷款”,属于对题干材料的曲解和误读,具有片面性。进一步分析可知,B项表述准确,符合史实和题意。故本题正确答案选B。14.【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的民主革命,材料中叙述的“毛泽东率领数万工农红军”“战略转移”可以知道“伟大传奇”是指二万五千里长征,A正确;BCD项不符合题意。15.【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法国在1789年发生革命后,经历了君主立宪制、共和制、帝制,最后终于确立了共和制,期间政权更迭频繁,政局动荡,过程曲折又复杂。分析选项,A项符合题意,其他与题意均不符,所以应选A。16.【答案】B

【解析】陪审法庭是司法机关,所以①错误;雅典民主不是全社会所有成年人的民主,而是成年男性公民的民主,所以B项正确。

17.【答案】D

【解析】④旅顺大屠杀发生于甲午战争时期,所以本题凡是含④均是错误的,①②③均符合事实,此类试题要注意历史事件的时间,所以本题答案只能是D。18.【答案】D

【解析】在英国,若内阁受到下院的反对,首相可以辞职并解散内阁,也可以解散议会并重新选举,故D项结论不符合史实。A、B、C三项结论均符合英国君主立宪制政体的特点。19.【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1927年”,“斯大林和共产国际的主要领导人”、“很快就要迎来一个同样伟大的十月革命”、“革命就可以重新走到大街上来”等内容判断,A项正确分析了中国的国情是错误的;B项不符合史实;C项与题意无关,D项符合题意和史实,故选D项。20.【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德意志帝国宪法》和《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结合各自的历史背景,德国是在封建割据状态下,通过王朝战争实现统一,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法国在确立共和制之前,君主派和共和派反复较量,专制王朝多次复辟,为巩固他们的革命成果,宪法也各具特点,德国主要是为了维护统一成果,法国主要是防止君主势力的复辟。21.【答案】B

【解析】由题干信息可知,德意志帝国的绝大部分权力都掌握在皇帝一个人手中,所以体现了专制主义色彩,故选B项。22.【答案】A

【解析】解题的关键是把握材料中“革命”的含义是反帝反封建,由此可知A项符合题目要求;当时,国民党没有自己的军队,B项错误;孙中山是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因此必然站在资产阶级立场上,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C项错误;国民党代表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利益,D项错误。23.【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联邦制的最大特点是分权,主权由联邦和各州分享。这既尊重了美国各州长期以来就拥有独立的行使各种权力的传统,又适应了美国急需扩大中央权力的要求。符合题意故选B。24.【答案】C

【解析】由“无论是学界、政客……新闻记者,都出来反对日本及亲日派才是” 可知,C项符合题意。民主与科学的思想是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五四运动的目标是拒绝将中国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A、B都不符合题意,D项时间不符合。

25.【答案】A

【解析】材料中“以致他人财产遭受损害时,受害人得诉诸赔偿。”说明罗马法重视保护私有财产的安全,这是古罗马法的核心;B C两项材料并未直接体现,D项材料中没体现。所以答案选A。26.【答案】A

【解析】由材料“1917年,列宁从流亡地回到了彼得格勒”及提出的任务和主张来看应该是《四月提纲》,故A正确。27.【答案】C

【解析】从“为消除资本主义的弊端”可以推断出应该是社会主义的思想,从“主张由资本家和王公大臣出资建立一种新型的社会组织”等可知是空想社会主义,所以本题答案选C。28.【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蒙古人对汉人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到满人统治时期,汉人的民族主义情绪应该是反对满人民族压迫的民权主义,因此选B。

29.【答案】A 【解析】雅典公民权掌握在男性公民手中,广大的妇女、奴隶、外邦人不享有民主权利,这是雅典民主最大的局限性,故选A。B、C、D三项都是雅典民主鼎盛时期的主要的国家机构。30.【答案】C

【解析】A项不是国家意识的觉醒,与材料内容无关;材料内容中的“十五年前这一运动风靡亚洲”是指二战后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反殖民统治的运动,而非洲的“变迁之风”与美苏和两极格局无关,所以B、D两项也是错误项;不结盟运动举起于1961年,与材料内容相符,所以答案选C。

31.【答案】(1)费正清认为鸦片战争的发生是因为中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不愿“与英国订立平等国家关系”而导致的;这一观点是错误的,是站在西方立场上做出的结论;没有看到战争的根本原因是工业革命后的英国要急于用武力打开中国市场。两大阵营逐步形成并走向对峙;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实行“一边倒”;

(2)第三世界的支持;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中日建交;中美建交; 国家利益

【解析】(1)注意材料一中的“根本是北京愿不愿意和英国订立平等国家关系的问题”,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因为此观点没有看到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是英国打开中国市场,此观点没有看到鸦片战争是一场侵略战争,是在为侵略开脱责任,是站在西方立场上做出的结论和观点。从材料二中的“一方面是社会主义国家和各国人民的友好和善意,一方面是美国为首的反动势力的敌视和侵略”就很容易看出“新中国在建国初期所遇到的国际环境”反映了当时国际关系的突出特点是两大阵营的对立。新中国“抛弃旧中国的外交传统”而制定的政策主要是突出“一边倒”即可,即倒向社会主义阵营。腐败(或防止出现专制);实现公共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平衡,管理与控权的动态平衡;保障民众利益。(2)“反对接纳北京的传统投票集团无可挽回地瓦解了”的原因其实就是回答中国能够重返联合国的原因,主要突出内因(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外因(亚非拉第三世界的支持)即可。周恩来总理与尼克松总统的“握手”对中美关系的意义主要突出“改善中美关系、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等之类的均可。外交取得重大突破,具体表现是中美、中日的建交。国家之间关系变化的决定性因素只能是国家的利益。

32.【答案】(1)1971年第26 届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决议。决议的核心内容是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2)非洲国家与中国同居于发展中国家,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将有助于建立新的国际秩序,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而对西方国家来说,一是他们长期追随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失败了,二是改变了在联合国内部的力量对比,对他们推行殖民主义或霸权主义政策不利。美国哀叹“这是联合国历史上的转折点”,是因为提案通过打破了美国操纵联合国的局面。

【解析】第1 问从材料中提取,第2 问要与当时的时代背景相联系。美国操纵联合国,企图称霸世界,便阻止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33.【答案】(1)制度:宗法制和分封制。关系: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或是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表现;二者相辅相成;血缘与政治相结合)(2)不同:中国君主专制;雅典民主制度

条件:三面环水;多港湾;商品经济发达;小国寡民的城邦;人文主义盛行。(3分,答出三点即可)

(3)特征:分权制衡;选举制;任期制;共和制;代议制(间接民主)。(4分,答出四点即可)【解析】(1)由材料可知“立子立嫡之制”“封建子弟之制” 分别指宗法制和分封制。二者的关系: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表现,宗法制是分封制实施的主要依据。(2)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是君主专制政体,具有终身制、世袭制、君王主权、个人独裁的特点;古代雅典的政治制度是民主政体,具有选举制、任期制、人民主权、集体领导的特点。古代雅典政治制度产生的条件:三面环海,山多地少;海岸曲折,港湾众多,商品经济发达;小国寡民的城邦;人文主义盛行;便利的经济文化交往条件,宽松的社会环境,平等互利的观念。

(3)由材料中的“立法权由众议院和参议院行使。众议院用普选方式选出。参议院由间接选举产生。共和国总统由参议院与众议院组成的国民议会依绝对多数票选出,任期七年,连选得连任”可得出分权制衡;选举制;任期制;共和制;代议制(间接民主)等特征。

34.【答案】(1)原则:分权制衡;目的或作用:通过分权,以权力制约权力,防止权力的滥用和

(2)①美国立法权属于国会。但是总统有权否决国会立法;可以发布拥有法律效力的行政命令;还有立法倡议权,即建议国会立什么样的法。法院有权宣布国会制定的法律违反联邦宪法。【解析】第(1)问,考查美国政体的三权分立、制约与平衡原则,其目的或作用结合材料进行分析即可。

第(2)问表现,考查1787年宪法的特点。美国的三权分立体制即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立法权由国会掌握,行政权归于总统,司法权属于联邦最高法院。三权之间相互制约,国会可以以弹劾等诸多形式限制总统,总统可以以“搁置否决权”等形式限制国会的权力,而联邦最高法院则可以通过违宪审查的形式限制国会的立法权和总统的行政权,此外,总统对司法权也有制约,表现在联

邦最高法院的人事任命在一定程度上受总统控制。35.【答案】(1)看法:①柏拉图认为希腊的民主政治使领袖的政治领导能力受到了限制,存在着民主权力滥用的倾向;②民主使智慧边缘化。

有效手段:柏拉图认为,应该将政治权力和哲学理智相结合,由具有智慧和美德的哲学家治理国家。(2)群体:资产阶级革命派照搬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以失败告终。

差异:①经济:西方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进入工业社会;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小农经济仍占主体地位。②政治:西方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中国则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反对势力强大。③文化:西方经历了三次思想解放运动,自由平等、民主法治观念深入人心;中国封建思想根深蒂固。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希腊和近现代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历史及其反思。第(1)题,根据材料

一信息概括柏拉图的观点和民主手段。第(2)题,根据所学知识概述资产阶级革命派建设民主政治的史实并分析其失败原因。

第三篇:云南省大理州漾濞二中2017-2018学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一历史

云南省大理州漾濞二中2017-2018学上学期期末考试

高一 历史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共30小题,每小题2.0分,共60分)1.近代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家和思想家章炳麟在1905年写了一副对联,上联是:今日幸颐和,明海子,几忘曾幸古长安,亿兆民膏血轻抛,只顾一人庆有;下联为:五旬割云南,六旬割台湾,七旬又割东三省,数千里版图尽弃,每逢万寿疆无。此联抨击的现象主要是()A. 西方侵略者的贪婪 B. 最高统治者的腐朽 C. 外交官员的卖国 D. 广大人民的麻木

2.卡尔·波普尔认为:“马克思试图用所谓‘阶级境况的逻辑’来解释工业体系的制度运行,尽管有一定的夸张成分,也忽视了这种境况的某些重要方面,在我看来……至少他对工业体系的那个阶级所作的社会学分析,是令人钦佩的。”这表明在波普尔看来()A. 对马克思主义应该完全予以肯定 B.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思想核心 C. 阶级斗争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的灵魂 D. 马克思主义揭示了工业社会的某些特征

3.我国清代军机处能够迅速处理各地呈送的各种文书,简化了处理政务的手续,行事快捷。这意味着它()

A. 制约了皇权的高度集中 B. 提高了朝廷的行政效率 C. 压制了相权的恶性膨胀 D. 改变了政治制度的本质

4.2013年3月25日,新一届(香港)行政长官选举进行,梁振英当选为新一届行政长官。梁振英领导的特别行政区政府依据下列哪些原则治理香港()①一国两制②港人治港③依法治国④高度自治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5.有学者认为,《十二铜表法》的制定是古罗马平民阶层的胜利。该学者的主要理由应该是()A. 法典的制定,奠定了罗马公民法的基础 B. 法典规定了债务法规,改善了奴隶的处境 C. 与习惯法相比,该法典内容有大量的扩充 D. 法典明文公示,打破了贵族对法律知识的垄断

6.“紫禁城内各宫殿,尽为寇兵分国占据。三海、万寿山、颐和园等处……各宫中累代珍异者皆为日人捆载以去。”这里描述的侵华战争结果是()A. 使得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 使得天津被迫开放为通商口岸 C. 割让了台湾给日本

D. 使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7.读下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威廉二世是国家元首和武装部队的总司令 ②帝国宰相俾斯麦由联邦议会选出 ③帝国宰相俾斯麦既对议会负责也对威廉二世负责 ④威廉二世还拥有立法大权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8.对联也能反映历史。下列对联中能够反映民国初期历史现象的是()A. “登高一呼,直召唤四百兆同胞共兴商战” B. “废两千年帝制,首义归功先行者” C. “万里山河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 D. “凤鸣莺啭,三通两制促和平”

9.中国近代史上将天津开辟为通商口岸的不平等条约是()A. 《南京条约》 B. 《天津条约》 C. 《北京条约》 D. 《马关条约》

10.19世纪中期,法国政治家托克维尔以惊人的洞察力预言一百年后的世界格局:“它们起点各异,所走的道路也不相同,然而似乎是天意要它们各左右半个地球的命运”。“它们”即()A. 美国和苏联 B. 德国和意大利 C. 美国和中国 D. 英国和德国

11.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推出的欧洲援助计划被丘吉尔誉为“人类历史上最慷慨的举动”,也有人说“马歇尔计划不只是一项经济援助计划”,对“不只是一项经济援助计划”最正确的理解是()A. 该计划的长远目的是控制欧洲国家 B. 赤裸裸地公开干涉他国内政,遏制共产主义

C. 其深刻的政治意图在于稳定资本主义制度,遏制共产主义 D. 极力遏制和打击高涨的世界民族解放运动 12.“以为不要城市工人而用农村包围城市可以取得胜利,这无论在理论上与事实上都是不通的。假使没有城市做领导,则任何乡村都是不能‘联合起来’的。并且,没有城市工人激烈斗争,则一切‘包围城市’的计划完全是空谈。”(中共中央机关刊物《红旗》,1930年5月24日)这说明当时()A. 俄国革命道路符合中国实际 B. 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宣告失败 C. 中国尚未找到适合国情的革命道路 D. 对中国革命道路认识有分歧

13.有学者认为:“从20世纪90年代,世界性的意识形态斗争不再存在,代之而起的将是经济流通、无休止地解决技术问题、环境问题,以及品味微妙的消费者需求之满足。”这种认识产生的背景可能是()

A. 联合国的作用更加凸显 B.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加强 C. 两极格局已经瓦解 D. 国际自由贸易体系的形成

14.马克思、恩格斯在设想将其理论变为现实的道路问题时,开始侧重于暴力革命,后来也注重和平过渡。十月革命最初也贯穿着暴力起义的主旋律,并兼有和平夺权的考虑,但最终引发阿芙乐尔号“炮声”的是()

A. 《四月提纲》的提出 B. 七月群众抗议活动被镇压 C. 俄军前线战事失利 D. 沙皇专制统治被推翻

15.近代一位诗人曾言:“和议知非策,瀛东弃可伤。坠天忧不细,筹海患难防。”又言:“初传烽火照辽阳,忽见干戈满故乡。”这首诗反映的是()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中日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6.“素帆百万飞如箭,乘风顷刻敌前现。碧水静无波,疏星夜转多。弹飞如急雨,难阻雄狮路。天险说长江,功成夜未央。”这首词描写的应该是()A.平津战役 B. 辽沈战役 C. 渡江战役 D. 淮海战役

17.16世纪,西欧各国普遍出现了“采用罗马法”的热潮。到19世纪初,更出现了以罗马法为基础的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拿破仑法典》。由此可见罗马法()A. 为资本主义立法提供了范本 B. 推动了工业资本取代商业资本 C. 为资本主义规范了社会秩序 D. 保障了西欧社会资本原始积累

18.美国制定的1787年宪法规定,必须经人民投票决定的有()①具体的法律 ②总统的产生 ③众议员的产生 ④最高法院法官的确定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19.“烧毁房屋或堆放在房屋附近的谷物堆的,如属故意,则捆绑而鞭打之,然后将其烧死;如为过失,则责令赔偿损失,如无力赔偿,则从轻处罚。”《十二铜表法》的上述规定集中体现了罗马法()

A. 考虑周全,甄别案件性质 B. 宽容忍让,代表弱势群体 C. 叙述详细,内容庞杂繁琐 D. 司法不公,保护强者、富人

20.“东周时期,王朝软弱无力,封建主相互混战不绝。”这种现象之所以出现,主要是因为()A. 封建主的彼此猜疑 B. 分封制的固有弊端 C. 周天子的穷兵黩武 D. 东周时期的文化凋落

21.据记载,中国近代某一时期,外国人被称为“大毛子”,杀无赦。中国人如信奉天主教、基督教,被称为“二毛子”;其他通洋学、洋语、及用洋货者,被称为“三毛子”以至“十毛子”等,轻则被殴辱抢,重则致杀身之祸。陈旭麓先生将其概括成“从爱国主义出发回到中世纪。”这里的“某一时期”是指()

A. 太平天国运动时期 B. 抗日战争时期 C. 义和团运动时期 D. 辛亥革命时期

22.有学者认为,“与其说十月革命是社会主义性质的,不如说它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民主主义革命”,即“新民主主义革命”。其依据应该包含苏维埃政权()A. 颁布了《土地法令》 B. 推翻了沙皇统治 C. 颁布了《和平法令》 D. 推翻了临时政府 23.1912年,五色旗被定为中华民国国旗。五色旗的寓意是()A. 天下为公,共建民国 B. 弘扬传统,共创共和 C. 民族团结,实现共和 D. 各界联合,维护民国

24.《纽约时报》某驻华记者在回忆录中记载“广州聘请苏联顾问”“武汉群众集会庆祝”“上海的英、美、日租界忙着增兵助防”“攻克南京”“北京周边战事连连”。这些情形出现于()A. 辛亥革命时期 B. 五四运动时期 C. 国民革命时期 D. 全面抗战时期

25.“1840年,完成了工业革命的英国,为了获取中国的廉价劳动力而发动了鸦片战争。1860年,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八国联军洗劫并火烧了圆明园。1895年爆发甲午中日战争,日本通过《马关条约》占领了中国的东北三省。”这是某同学所整理的读书笔记,其中有误的有()A. 4处 B. 3处 C. 2处 D. 1处

26.罗马法是古代罗马人留给人类的宝贵遗产。下列司法理念中,明显违背罗马法原则的是()A. 被告在被确认犯罪之前是无罪的

B. 对于严重的案件即使证据不足,也可以判定有罪 C. 被告有权利在法庭上同原告对质

D. 主要依据法律和法学家解释对罪行进行判决

27.20世纪6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先后已经有十几个地区性经济合作组织成立,跨地区经济合作组织如非洲、加勒比和太平洋地区国家集团等影响也不断扩大。这一状况()A. 冲击了西方国家主导的全球化 B. 有利于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C. 推动冷战结束和两极格局瓦解 D. 改变了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

28.“除经国会同意外,平时在本王国内征募或维持常备军,皆属违法。”该材料()A. 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完成 B.平衡议会和国王的权力 C. 说明君主立宪制在英国开始形成 D. 说明责任内阁制在英国确立

29.《辛丑条约》第二款规定:“

一、惩办伤害诸国及人民之祸首诸臣……

二、上谕将诸国人民遇害被虐之城镇停止文武各等考试五年(附件八)。”这说明义和团运动被绞杀后()①列强将中国民众当作主要惩罚对象②清政府完全顺从了列强的侵华要求 ③列强放弃对中国领土的割占要求④清政府认识到科举制度的局限性 A. ①②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③④

30.马克思在一篇文章中写道:“普选权在此以前一直被滥用,或者被当作议会批准神圣国家政权的工具,或者被当作统治阶级手中的玩物,只是让人民每隔几年行使一次,来选举议会制下的阶级统治的工具;而现在,普选权已被应用于它的真正目的……选举它们的行政的和创制法律的公职人员。”这里马克思肯定了()A. 法国大革命时期的《人权宣言》 B. 巴黎公社的选举制度 C. 1875年法兰西共和国宪法 D. 1832年英国的议会改革

分卷II

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每小题8.0分,共40分)31.2012年始于希腊的主权债务危机引发了市场对欧盟经济发展前景的担忧,欧盟路在何方,举世瞩目。阅读材料,探究欧洲走向联合的历史,回答问题。材料一 1948年4月美国国会通过的《对外援助法》规定:受援国必须在经济上接受美国监督,在政治上排挤和压制各国进步势力。

材料二政治上的考虑根源于这样一个信念,即只有通过超国家组织的建立才能一劳永逸地消除欧洲大国之间的战争威胁,欧洲各国若想恢复原先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就必须学会用一个声音讲话,并拥有足可与美国相抗衡的人力和物力。——龙多•卡梅伦、拉里•尼尔《世界经济简史》

材料三(上世纪)60年代,法国不顾美国反对,成功地试验了第一颗原子弹并与中国建交。70年代,联邦德国展开了旨在改善与苏联等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关系的“新东方政策”。经过10年的不懈努力,英国终于在1973年成为欧洲共同体的成员国,结束了英美特殊关系。——整理自2004年4月人教网

(1)依据材料一分析美国通过《对外援助法》要达到什么目的?(2)依据材料二指出欧洲先贤们倡导欧洲统一的目的是什么?(3)结合材料三分析欧共体的成立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32.梭伦采取的曾是最优良的立法,拯救国家政治,对后世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因为雅典宪法完全是寡头政治的,……所以在群众眼中,宪法上最残酷和苛虐的部分就是他们的奴隶地位;当然,他们对于每一件别的事也一样感到不满,因为他们觉得他们自己实际上什么事都没有参与。——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

材料二(梭伦)说:“我制定的法律,无贵无贱,一视同仁。……双方(贵族和平民)都要适可而止,以公正为本。然而,在阶级社会中,根本利益的冲突是无法避免的。……梭伦受到了来自两方的攻击,被迫无奈,最后只身逃出希腊。——冯俊科《西方幸福论———从梭伦到费尔巴哈》 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雅典国家形成初期寡头政治的弊端;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弊端给雅典带来的社会危机。

(2)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梭伦采取的保护平民有限政治权益的措施。(3)据材料二,分析梭伦无法达到改革目标的根本原因,并指出梭伦的哪些观念对后世民主政治产生了积极影响? 3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50年)6月25日,北朝鲜军队今天越过三八线。几个小时之内,北朝鲜人迫使南朝鲜边防人员丢弃广阔的前线地带向后撤退。美国似乎对这一进攻感到惊讶,它将这次进攻归咎于苏联。——克利夫顿·丹尼尔主编《二十世纪大博览》

材料二:1950年6月25日,南朝鲜军队开始了美国预谋的对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侵略,发动了内战。——葛罗米柯、波诺马廖夫《苏联对外政策史》

材料三:1950年6月25日,朝鲜半岛发生内战……李承晚集团自认为有美国的支持,就能轻而易举占领北朝鲜。但是,北朝鲜军民在劳动党和金日成的领导下,团结一致,奋起反抗,不到两个月的时间,解放了汉城和南朝鲜40%以上地区,李承晚集团处于瓦解之中。——吴本祥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结合上述材料回答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并说明它们相同的历史要素。

(2)结合材料说明在这一历史事件的起因问题上,材料二、三的观点与材料一的观点的不同之处,及这种不同反映出的当时国际关系突出特点。

(3)假如历史兴趣小组利用上述材料研究该历史事件,从史料收集角度看,说明存在的不足之处。34.中国近代史既是外国列强侵华的屈辱史,更是中华民族反抗外国侵略的抗争史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探索史。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请列举中国近代前期(1840~1919年)列强发动的四次侵华战争的名称,简明扼要回答中国是怎样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2)从这四次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中你得到哪些启示? 35.英国的制度创新

当法国在不断强化专制体制的时候,英国却在17世纪经历了一场革命,结果把专制制度推翻了!英国的革命是一个信号,表明英国在制度创新方面继续前进。1688年,英国再次爆发革命,称“光荣革命”,这次“革命”确立了议会的统治,王权逐渐虚设,成了立宪君主。——钱乘旦《资本主义体系下的“世界强国”问题》

(1)上文中“英国的革命”指的是什么事件?(2)“英国在制度创新方面”是怎样“继续前进”的?(3)英国的“光荣革命”如何“光荣”?

答案解析

1.【答案】B

【解析】这一副对联讲的是中国疆土的沦丧,因而抨击的是最高统治者的腐朽。所以答案选B。2.【答案】D

【解析】从材料信息看,卡尔·波普尔认为马克思主义中有夸张成分,故排除A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实事求是”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排除B项;C项与材料信息主旨不符。从材料中“至少他对工业体系的那个阶级所作的社会学分析,是令人钦佩的”,可知D项符合题意。3.【答案】B

【解析】从“迅速处理……”“简化了……”“行事快捷”等材料信息可知,军机处提高了清朝中央机构的办事效率。A、C、D三项表述错误。4.【答案】C

【解析】从材料很容易看出这是考查“一国两制”的基本知识,香港问题依据基本法进行管理,实行一国两制、港人治港和高度自治的方针。故选C。5.【答案】D

【解析】《十二铜表法》的制定是罗马平民与贵族斗争胜利的结果,是古罗马成文法的开端。它的出现打破了贵族对法律的随意解释权力,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罗马平民权益不受贵族的损害,D符合题意。A、B、C三项表述与上述特征不符合。所以答案选D。6.【答案】D

【解析】本题材料提到“紫禁城内各宫殿,尽为寇兵分国占据。三海、万寿山、颐和园等处……各宫中累代珍异者皆为日人捆载以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八国联军侵华的事件,其结果是签订《辛丑条约》,使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因此选D。7.【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德国皇帝、宰相(首相)、议会三者之间的关系。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帝国宰相由皇帝直接任命,并只对皇帝负责。8.【答案】B

【解析】“废两千年帝制,首义归功先行者”反映了辛亥革命废除封建帝制的历史功绩,属于民国初期历史现象,故B项正确。9.【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将天津开辟为通商口岸的不平等条约是1860年签订的《北京条约》,因此选C。10.【答案】A 【解析】从19世纪中期后延100年,正好是二战后初期,当时形成了以美苏两国为主导的两极世界格局,影响世界长达半个世纪,故选A。11.【答案】C

【解析】“不只是一项经济援助计划”最正确的理解就是最终的目的和实质是什么,“马歇尔计划”是冷战的主要表现,目的是稳定资本主义制度,遏制共产主义,所以C正确。ABD表述错误。12.【答案】D

【解析】材料强调的是以城市为中心进行革命。由材料中的时间信息“1930年”可知,这一文章发表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开辟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之后,这说明当时党内对中国革命道路的认识还有分歧,故选D。13.【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读题干材料:二战后的美、苏对抗,既是国家利益的争夺,也是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材料关键信息“世界性的意识形态斗争不再存在”,说明苏联解体了,两极格局已经瓦解,C符合题意; A与题干无关;BD表述本身正确,但不符合题意。14.【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七月群众抗议活动被镇压,这是由主张和平夺权到武装起义的转折点。所以答案选B。15.【答案】C

【解析】从材料“瀛东弃可伤”“初传烽火照辽阳”“筹海患难防”可知,这次历史事件是甲午中日战争后日本割占台湾。所以答案选C。16.【答案】C

【解析】题干中“素帆百万”“碧水”“雄狮”“长江”是解题的关键,指的是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解放南京的史实,故选C。其它三项均不符合题意。17.【答案】A

【解析】16世纪是欧洲资本主义兴起时期,西欧各国普遍出现了“采用罗马法”的热潮,19世纪初以罗马法为基础的《拿破仑法典》出现了。这体现了罗马法对近代资本主义立法产生的影响。故选A项。18.【答案】C

【解析】具体的法律不是经人民投票决定的,最高法院法官是由总统任命的而不是经人民投票决定的,总统的产生、众议员的产生必须经人民投票决定,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C。19.【答案】A

【解析】材料体现了同一犯罪事实的不同判罚,反映了罗马法能够甄别不同的案件进行判罚,考虑周全。故选A。B项关注弱势群体无法体现;C项说的繁琐也与材料不符;D项无法体现。20.【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有利于扩大疆域巩固统治,但是后来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削弱周天子的权威,所以本题选B项,A、C、D三项不符合题意。21.【答案】C

【解析】由材料信息可以看出中国这一时期对洋人的歧视,依据陈旭麓的话可以判断是义和团运动时期。太平天国时期并未发生明显的盲目排外的情况,且太平天国运动的指导思想还有浓厚的基督教的色彩,排除A;B、D项与材料无关。22.【答案】A

【解析】革命的性质取决于革命的任务,新民主主义民主革命对俄国而言其任务主要是反封建,《土地法令》没收地主的土地,目的是消灭俄国封建土地私有制和地主阶级,故A项正确; B项是二月革命,排除;C、D两项与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无关,故排除。23.【答案】C

【解析】五色旗的寓意是五族共和,象征着五个较大的民族的团结和共和,其他几个选项均不能揭示出五色旗的寓意。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C。24.【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有“苏联顾问”,(苏俄成立于1922年),A辛亥革命是在1911年,B五四运动是在1919年,时间不符,排除;由“武汉群众集合庆祝”“北京周边战事连连”可知,此时日本会面侵华战争并未开始,故D错误;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材料说明的是国民革命时期的北伐战争,C正确。25.【答案】B

【解析】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是为了获取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而不是廉价劳动力;火烧圆明园的是英法联军而不是八国联军;日本通过《马关条约》占领的是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而不是东北三省,故B项正确。26.【答案】B

【解析】罗马法的一个重要原则是“疑罪从无”,对于严重的案件如果证据不足,当然不可以判定有罪,所以B项明显违背罗马法的原则,其他三项均符合。27.【答案】B

【解析】地域性的经济合作组织的成立与全球化并无冲突,故A项错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合作组织有利于多极化趋势的发展,故B项正确;经济合作组织并未能够使两级格局瓦解,夸大了其作用,故C项错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合作组织并不能改变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故D项错误。28.【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除经国会同意外,平时在本王国内征募或维持常备军,皆属违法”出自1689年《权利法案》,是对君权的限制,标志着君主立宪制在英国开始形成;A应是光荣革命,B错在“平衡”的说法,D应是在18世纪形成。29.【答案】A

【解析】由“惩办伤害诸国及人民之首祸诸臣”,胁迫清政府承诺镇压反帝斗争,而镇压的对象主要是中国人民;由“上谕将诸国人民遇害被虐之城镇停止文武各等考试五年”可知,凡发生反帝斗争的地方,需停止文武各等考试五年,从而在证明了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的同时,维护清政府的统治。所以①②正确,选A。而③④两项在《辛丑条约》中没有涉及,故可以排除。30.【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马克思是指导社会主义革命的思想理论家,法国、英国等国家的民主政治发展是其理论的“被当作统治阶级手中的玩物”,而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尝试,其“普选权已被应用于它的真正目的”符合无产阶级理论,符合题意的是B项,A、C、D项排除。31.【答案】(1)目的:借经济援助之名,行控制西欧之实。(2)目的:消除欧洲内部的战争威胁;抗衡美国,提高国际影响力。

(3)影响:冲击了两极格局,有利于欧洲和世界的和平;削弱了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地位,增强了世界多极化趋势。

【解析】(1)根据材料“1948年4月美国国会通过的《对外援助法》规定:受援国必须在经济上接受美国监督,在政治上排挤和压制各国进步势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通过《对外援助法》的目的是借经济援助之名,行控制西欧之实。

(2)根据材料“政治上的考虑根源于这样一个信念,即只有通过超国家组织的建立才能一劳永逸地消除欧洲大国之间的战争威胁……并拥有足可与美国相抗衡的人力和物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欧洲先贤们倡导欧洲统一的目的是消除欧洲内部的战争威胁;抗衡美国,提高国际影响力。(3)根据材料“法国不顾美国反对,成功地试验了第一颗原子弹并与中国建交。70年代,联邦德国展开了旨在改善与苏联等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关系的“新东方政策”。经过10年的不懈努力,英国终于在1973年成为欧洲共同体的成员国,结束了英美特殊关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欧共体的成立冲击了两极格局,有利于欧洲和世界的和平;削弱了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地位,增强了世界多极化趋势。

32.【答案】(1)弊端:平民受到奴役;平民缺乏政治参与权。危机:导致贵族与平民、贵族与新兴的工商业奴隶主之间矛盾的激化;社会动荡不安,阻碍经济发展。(2)措施:解负令;财产等级制;四百人会议(公民大会或陪审法庭)。(3)根本原因:阶级利益的对立。观念:公正观念;法治观念。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在群众眼中,宪法上最残酷和苛虐的部分就是他们的奴隶地位”概括为平民受到奴役;“他们觉得他们自己实际上什么事都没有参与”概括为平民缺乏政治参与权。至于其弊端带来的危机可以结合材料和所学分析。第(2)问在注意限制角度“保护平民有限政治权益”基础上结合所学回答。第(3)问第一小问结合梭伦的阶级立场和“中庸”特点分析,它对后世民主政治的积极影响结合课本回答即可。

33.【答案】(1)朝鲜战争(或朝鲜战争的爆发)。战争爆发的时间。

(2)不同:材料一认为,可能是苏联人策划了这一进攻;材料二、三认为,南朝军队在美国的支持或预谋下发动内战。

特点: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之间的对立和激烈斗争。(3)缺陷:缺少当事方(朝鲜和韩国)观点的相关史料,缺少该事件相关的原始史料。

【解析】第(1)问,由三则材料中的“北朝鲜”、“南朝鲜”、“朝鲜半岛”的信息可判断出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朝鲜战争。三则材料中对朝鲜战争的爆发叙述不一,但是对朝鲜战争爆发的时间叙述是一致的。

第(2)问,“不同”一问有三则材料中的信息可以得出:材料一认为这是苏联策划的,而材料二、三则认为这是在美国支持下反动的内战。“特点“一问需要结合时代背景,从美苏冷战对峙或两极格局对立角度来解答。

第(3)问,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解题时抓住“从史料收集角度看”的信息。三则材料分别是从美国、苏联和中国的角度论证朝鲜战争的,但是没有作为朝鲜战争的当事国南北朝鲜的观点,因此论证并不完整,缺少说服力。

34.【答案】(1)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进一步加深,甲午中日战争后,签订的《马关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大大加深,《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一个国家闭关锁国,不思进取,就会衰落,落后就要挨打。所以今天,我们要坚持对外开放,深化改革,增强综合国力,才会避免历史悲剧的重演。

【解析】(1)本题设问中国近代前期(1840~1919年)列强发动的四次侵华战争名称及其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最为典型,回答其影响时要注意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的步步加深,层次分明,分别作答: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进一步加深,甲午中日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进大大加深,《《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本题设问这四次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中得到哪些启示?学生言之有理即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落后就要挨打,增强综合国力,才会避免历史悲剧的重演。

35.【答案】(1)1649年,查理一世被推上断头台,英国成立共和国。(2)1688年光荣革命;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确立君主立宪制。

(3)其用政变方式推翻复辟王朝,避免了社会动荡,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这是符合英国国情的明智之举。因为用不流血的方式而实现了资产阶级的目的,所以被称为光荣革命。【解析】(1)17世纪的英国革命很容易就能答出来。(2)注意是制度方面的变化,其他的不要答。(3)明确其含义就可以了。

第四篇:云南省大理州古城三中2017-2018学上学期期末考试 高一历史

云南省大理州古城三中2017-2018学上学期期末考试

高一 历史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共30小题,每小题2.0分,共60分)1.鸦片战争的最终结局从根本上取决于()A. 交战双方的指导方针 B. 军事装备的优劣 C. 国民素质的优劣 D. 社会制度的进步与落后

2.日本史学家稻叶君山指出:“林则徐对于输入鸦片之外人及买卖鸦片之中国人,使陷于穷窘之地。复排挤英人国法判决之要求,最后停止英国船舶于广东港外,以不肯署名盖印于证书为口实。其态度如此,战争之来终不能免。”这表明作者()A. 站在全球化的角度批判林则徐 B. 认为林则徐处理鸦片问题的方式有误 C. 准确分析了鸦片战争真实的起因 D. 没有看到战争爆发前中英双方的矛盾

3.古代雅典形成民主制度和罗马共和国早期开始形成法律制度的共同原因是()A. 城邦是公民的政治共同体 B. 城邦经济以手工业商业为主 C. 奴隶主集团控制奴隶的需要 D. 对外战争和扩张势力的结果

4.2011年我国两会的主题是“民生”,人大代表提出了“上学难、看病难、住房难”等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孙中山在中国近代最早关注并提出“民生”,他的这一主张是()A. 驱除鞑虏 B. 恢复中华 C. 创立民国 D.平均地权

5.同学在网上看到这样一段文字:“1937年9月,中国共产党发表宣言,声称‘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本党愿为其彻底实现而奋斗’。”但不知材料的真伪。下列推理正确的是()A. 应该是假,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期间的目标是反对日本侵略者 B. 应该是假,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纲领与三民主义格格不入

C. 应该是真,中国共产党为实现国共再次合作而作出努力 D. 应该是真,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始终坚持三民主义 6.公民法与万民法最主要的不同是()A. 内容的不同 B. 制定者的不同 C. 适用的范围不同 D. 制定依据的不同

7.2000年5月,保利集团在香港拍卖会上花费3000多万港币购回在火烧圆明园时流失的国宝:铜铸的牛首、猴首、虎首。这批国宝被劫是在()A. 第一次鸦片战争中 B.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 C. 甲午中日战争中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 8.读图中两幅图片,对其解读不正确的是()

A. 柏林墙阻止了东西柏林之间市民的来往 B. 柏林墙成为二战后德国分裂的象征 C. 柏林墙是西德修筑的,防止东德人逃入西德 D. 柏林墙是冷战的标志性建筑

9.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了湘赣边秋收起义。有关秋收起义的说法错误的是()A. 1927年“八七会议”决定秋收时节发动武装起义 B. 这是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 C. 起义军进攻中心城市长沙受挫 D. 起义中毛泽东决定进军山区

10.连环画以连续的图画叙述故事、刻画人物,是老少皆宜的一种通俗读物。下图为某连环画中的一页,其中文字“就这样,杜聿明集团被围困在陈官庄一带方圆10余里的地区,打不出去,走不了。然而,30余万国民党军和随军而来的家属,吃饭成了大问题。撤出徐州时,只带了几天的粮弹。于是,30余万人的生命全系在飘飘忽忽的降落伞上了。”图中所示的战役的是()

A. 辽沈战役 B.平津战役 C. 淮海战役 D. 徐州会战

11.《史记》载:(楚庄王)遂至洛,观兵于周郊。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小大轻重,对曰:“在德不在鼎。”楚王曰:“子无阻九鼎,楚国折钩之喙,足以为九鼎。”上述材料从本质上反映了()

A. 鼎是王权的象征 B. 周天子对王国控制松弛 C. 西周诸侯国强盛 D. 分封制逐步走向瓦解

12.毛泽东在致宋庆龄的亲笔信中写道:“重庆违教,忽近四年。……兹全国革命胜利在即,建设大计,亟待商筹,特派邓颖超同志趋前致候,专诚欢迎先生北上。敬希命驾莅平,以便就近请教,至祈勿却为盼!”据此推断毛泽东“专诚欢迎先生北上”是要她()A. 参加七届二中全会

B. 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 C. 参加中共八大会议

D. 参加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3.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不同于两次鸦片战争的是()A. 威胁清朝统治中心京津地区 B. 以镇压中国人民革命斗争为直接目的 C. 遭到中国军民的英勇抵抗 D. 试图以武力实现其侵略目标

14.1913年在第一届国会选举中,广大群众茫然不知国会为何物,就连精英、乡绅也不明白,他们都让票。但是那些留学的、跟革命党沾边的人都投了,所以第一届选举国民党大胜,获得参众两院多数席位。上述现象的出现反映了()A. 中国数千年旧传统并未发生改变

B. 薄弱的经济带来脆弱的民主政治 C.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无法推行 D. 西方思想推动了中国民主化进程

15.《十二铜表法》第五表规定:“凡以遗嘱处分自己的财产……具有法律上的效力。”这反映出罗马法()

A. 保障司法独立 B. 体现民主原则 C. 体现公共意志 D. 保护私有财产

16.对下图漫图关于当前国际关系的解读,最准确的是()

A. 冷战结束后开始出现多极化趋 B. 动荡紧张成为当今世界形势的主流 C. 恐怖主义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日趋严重

D. 民族、宗教、领土争端等矛盾及大国插手使世界局势动荡

17.1999年,中美关系因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用导弹袭击中国驻南大使馆而处于低点。1999年11月,中美两国就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达成协议。2001年4月1日,南海撞机事件又给中美关系蒙上阴影。200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布什访华,2002年10月江泽民总书记访美,中美关系再现曙光。两国关系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波折,是因为()A. 中美两国既有共同利益又有分歧

B. 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两国既相互斗争又相互合作

C. 中美两国人民热爱和平,渴望合作,从根本上推动了中美关系的发展 D. 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文化背景决定的

18.2012年9月17日,中国金融40人论坛指出:“今天的世界需要新的‘马歇尔计划’促进全球范围对基础设施的投资,以打破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瓶颈,并给高收入国家的结构性改革提供空间。”这里的新“马歇尔计划”与1947年马歇尔计划的主要不同之处是()A. 以推动世界经济整体发展为目的 B. 以全球基础设施为主要投资范围 C. 以扩大资本在全球的流动为手段 D. 对促进高收入国家的发展更有利

19.下列有关西周政治制度的表述,正确的是()A. 分封制加强对地方的统治,有利于国家的统一 B. 宗法制有利于维护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C. 礼乐制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制度 D. 王位世袭制开始取代禅让制,“家天下”局面形成

20.2004年,陈水扁在就职演说中说:“台海的民主发展与台海的和平稳定,一直备受国际关注,个人要代表我国政府及人民再一次表达由衷的感谢。面对海峡对岸持续增加的武力威胁,盼望国际社会继续关注并协助维护台海的和平与亚太地区的稳定。”这一演说()A. 取得了国际势力对台湾独立的支持 B. 是对大陆“一国两制”的歪曲和误解 C. 逐步地改变了海峡两岸的力量对比 D. 严重违背了两岸达成的“九二共识”

21.2016年1月1日《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7周年。它的发表在当时引起了巨大反响并被看成是海峡两岸由对立走向对话的第一步。这主要是因为它()

A. 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 B. 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 C. 重申“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 D. 倡议两党之间进行对等谈判

22.毛泽东曾明确指出,我们的民主革命“从林则徐算起,一直革了一百多年”。但毛泽东也曾说过,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规说起来,是从孙中山先生开始的。毛泽东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

A. 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B. 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C. 林则徐、孙中山都是反对封建统治的革命领袖 D. 他们都是主张向西方学习政治制度的先进代表 23.两极格局终结的标志是()A. 中国重返联合国 B. 东欧剧变 C. 苏联解体 D. 欧盟成立

24.美国学者亨廷顿在《孤独的超级大国》中说:“当前我们处于一种奇特的混合格局,即一个超级大国与若干大国并存的‘单极+多极’的世界格局中。”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 当前,多极化的世界格局已经定型

B. 业已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它是向多极化推进的过渡形式 C. 由于多极化趋势的日益增强,美国最终放弃了建立单极世界的计划 D. 美国是唯一的超级大国,构筑了单极世界

25.“如果这些原则能为一切国家所遵守,则侵略和干涉内政的威胁和对侵略干涉内政的恐惧将为安全感和互信所代替。”文中的“原则”应是()A. “一边倒” B. “另起炉灶” C. 不结盟原则 D.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6.美国1787年宪法最初没有规定人民的言论自由等权利,到1791年才通过修正案补充进去。对此现象最合理的解释是()

A. 充分说明了美国民主的阶级性和局限性

B. 当初制定该宪法主要是为了加强中央政府权力 C. 是为了防止出现“多数暴政” D. 严重违背了《独立宣言》的精神

27.2009年5月20日,美国国会参议院以90票对6票的压倒性表决结果,否决了奥巴马政府用于

关闭关塔那摩监狱的拨款提案。这是民主党占据绝对优势的新一届国会首次与奥巴马政府出现重大政治分歧。材料表明美国()A. 总统对国会负责 B. 总统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 C. 国会对总统有制约作用

D. 总统由国会中的多数党领袖担任

28.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制定了不同的地方管理政策(如下表),其体现的共同政治理念是()

A. 搁置分歧,民族利益至上 B. 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促发展 C. 独立自主,主权毋庸置疑 D. 因地制宜,民族平等共同繁荣

29.古罗马有正义女神像,它体现了罗马法的诸多原则:如高擎的称体现的裁量公平,手握利剑体现的是法律的强制力。据此,双眼蒙布所体现的原则是,法官审案应()A. 主要依据道德良知 B. 不受表象迷惑洞察事实真相 C. 取证人证言

D. 排除一切干扰遵从民众意愿

30.民法意即“各民族共有的法律”,是继公民法之后,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罗马私法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用来调整罗马公民和异邦人之间以及异邦人和异邦人之间民事法律关系的罗马法律。在罗马私法体系中,万民法是比较成熟和发达的部分,也是后期罗马法的基本内容。据上述观点,下列选项表述不正确的是()

A. 罗马允许平民和贵族通婚的规定是对万民法的完善 B. 《查士丁尼法典》属于万民法范畴 C. 万民法适用于罗马境内的自由人

D. 万民法主要解决帝国境内自由人间的经济纠纷

分卷II

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每小题8.0分,共40分)31.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苏联……领导集团正准备……就建立一支镇压世界人民革命斗争的国际宪兵——“联合国部队”的问题,同帝国主义加紧进行交易。……多年来,联合国一直被美国利用来推行它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美苏控制联合国,通过了一个又一个的干涉和侵略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国家的决议。

——《人民日报》1967年6月14日

材料二 1981年11月,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在一次会议上发言时明确表示,“出于对联合国组织、对世界和平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责任感,中国政府准备对今后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采取区别对待的灵活立场。”

——《我国代表团出席联合国有关会议文件集1981.7—12》

材料三 1992年,中国第一支“蓝盔部队”建立。2001年,中国正式成立国防部维和事务办公室,统一协调和管理中国军队和警察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的工作。2002年,中国政府决定提升中国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待命安排的级别,更积极地参加维和行动。——赵磊《建构和平》

(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政府对联合国维和行动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影响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我国对联合国维和行动态度的因素有哪些?(3)材料三中中国的态度转变体现了中国怎样的外交思想?对比材料一和材料三,客观上反映了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什么变化?这种趋势对世界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3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回顾《联合国宪章》的原则,考虑到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权利对于维护《联合国宪章》和联合国组织根据宪章所必须从事的事业都是必不可少的,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代表是中国在联合国组织的唯一合法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安全理事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决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利,承认她的政府的代表为中国在联合国组织的唯一合法代表,并立即把蒋介石的代表从他在联合国组织及其所属一切机构中所非法占据的席位上驱逐出去。

材料二 当提案通过时,会场一片沸腾,许多人离开座位,非洲国家代表在过道上兴奋起舞,还有人振臂高呼;而西方一些代表却在一起交头接耳,有人愁眉苦脸,有人强打精神,有人故作镇静……当时的美国代表布什也被迫承认:“这是联合国历史上的转折点,反西国家(包括共产党国家)在美国威信动摇时第一次击败了美国。”他哀叹,那些表决后欢声雷动、在联合国会议大厅里跳起舞来的代表们“就是要踢山姆大叔一脚”。请回答:

(1)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判断,材料一是何时何组织通过的决议?决议的核心内容是什么?(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提案通过时,非洲国家的代表兴奋起舞而西方一些代表却愁眉苦脸?为什么美国代表哀叹“这是联合国历史上的转折点”?

33.“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徘徊。”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中期写下了这句名言,创立了一种新的社会主义理论。从此,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材料二 列宁晚年在总结十月革命的意义的时候说:“毫无出路的处境十倍地增强了工农的力量,使我们能够用与西欧其他一切国家不同的方法来创造发展文明的根本条件。” 材料三

(1)材料一中图

1、图

2、图3分别反映了什么重大历史事件?体现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怎样的发展趋势?

(2)材料二中列宁所说的“与西欧其他一切国家不同的方法”指的是什么?俄国为什么能够成功地选择这条道路?

(3)材料三中两国选择的革命道路有何差异?简要说明出现这种差异的原因。对此你有什么认识? 34.201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中华民族的抗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试从上图关键词中,任选三个,提炼一个主题,并对该主题进行论述。(要求:主题明确,逻辑清

晰,史论结合。)35.阅读下列材料:

欧洲一体化大事记(1951~1995)

1951年,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卢森堡建立煤钢共同体。

1958年,上述六国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决定建立关税同盟,实施共同农业政策,组成农产品共同市场。

1967年,上述三个共同体合并为欧洲共同体。

1973年,英国、爱尔兰、丹麦加入共同体。其后,希腊、葡萄牙和西班牙相继加入。1975年,欧共体首脑会议正式定名为“欧洲理事会”。

1979年,欧共体各国成立欧洲议会,加强各国的政治联系,协调彼此的对外政策。

1991年,欧共体通过了欧洲联盟条约。两年后,欧洲联盟正式成立,成为具有经济和政治双重性质的组织。

1993年,欧洲统一大市场正式启动,实现了人员、货物、资本和服务的自由流动。1995年,奥地利、芬兰、瑞典加入欧洲联盟。请完成:

(1)概括欧共体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规模的变化,指出其经济一体化的演进趋势。

(2)欧洲理事会和欧洲议会的成立,表明欧共体出现了什么新的发展趋向,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出现这一趋向的内部和外部原因。答案解析

1.【答案】D

【解析】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是落后的封建主义抵挡不了先进资本主义的进攻,中国的落后是制度落后,所以D正确。2.【答案】B

【解析】材料是说林则徐对待输入鸦片的外国人“使陷于穷窘之地”“排挤英人国法判决之要求”“停止英国船舶于广东港外”,即对待输入鸦片的外国人态度恶劣,导致了鸦片战争的发生。所以选B。3.【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古希腊民主与古罗马法律形成制度的共同原因。雅典民主制度源于梭伦改革,其背景就是雅典平民急欲推翻贵族政权;罗马法形成于罗马共和国时期,其第一部成文法《十二铜表法》的形成就是罗马公民与贵族斗争的结果。因此雅典民主制与罗马法律制度都建立在以公民为主体的城邦制度之上。城邦经济虽然工商业较为发达,但主体经济仍是农业,B项错误;雅典民主制与罗马法的形成是平民与贵族斗争的结果,C项错误;对外战争与扩张与题干中时间不符,D项错误。4.【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査课本中的基础知识 5.【答案】C

【解析】材料信息中国共产党愿为其彻底实现而奋斗与1937年9月中国共产党发表宣言进而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史实是相互印证的,可知中共为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努力。所以C正确。D错在“始终”,中共还有实现共产主义的目标。A、B判断错误。6.【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考查的是罗马法的划分形式。因为公民法主要是为了调整公民内部之间矛盾,而万民法是为了适应罗马帝国的统治而产生的。所以两者最主要的不同是适用的范围不同。C符合题意。而内容方面万民法只是充实了公民法,制定者都为法学家,制定依据上,都是为了巩固统治。综上,本题选C。7.【答案】B

【解析】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并抢劫焚烧了圆明园,圆明园国宝开始流入国外。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B项。8.【答案】C

【解析】由材料图片信息,考查的是二战后,美苏冷战期间德国的“柏林墙”。据此,结合所学知识,判断选项,可知:C项,明显错误,柏林墙是东德(即民主德国)修筑的。而ABD三项的表述均符合史实,均正确。综上,本题答案选C。9.【答案】B

【解析】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斗争的标志性事件是八一南昌起义,不是秋收起义,故答案选择B项。10.【答案】C

【解析】结合题意可知题目叙述的是国共内战的情景,由“撤出徐州时,只带了几天的粮弹”可判断为淮海战役。徐州会战是抗战期间中日之间的会战,不符合题意,故选C。11.【答案】D

【解析】在分封制之下,周王是天下共主,鼎是王权的象征。楚王问鼎小大轻重,并表示楚国有能力铸造九鼎,显示出对王权的轻视和威胁,从本质上反映了分封制走向瓦解,故D项符合题意。12.【答案】B

【解析】由材料“兹全国革命胜利在即,建设大计,亟待商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应该是毛泽东邀请宋庆龄参加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商筹新中国的成立,因此选B。A、C、D都不符合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排除。13.【答案】B

【解析】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目的是镇压斗争矛头直指列强的义和团爱国运动,由此可见,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不同于两次鸦片战争的是以镇压中国人民革命斗争为直接目的,故选B。14.【答案】B

【解析】材料“1913年在第一届国会选举中,广大群众茫然不知国会为何物”“第一届选举国民党大胜,获得参众两院多数席位”这反映了当时群众民主意识的淡薄和民主政治的脆弱性。所以答案选B。

15.【答案】D 【解析】解题时要抓住关键词“财产”、“具有法律上的效力”,结合已学知识,综合分析可知材料所叙述的是为了保护私有财产而采取的种种措施具有法律效力,从而体现了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原则,故选D。

16.【答案】D 【解析】漫画中美国左手准备随时点燃巴以冲突,右手握着伊拉克地雷,说明美国美国插手中东,导致中东局势动荡。中东地区民族、宗教、领土争端等矛盾错综复杂,也是该地区动荡的重要原因。

故D项符合题意。17.【答案】A

【解析】中美两国关系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波折,是因为中美两国既有共同利益又有分歧,所以答案选A。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18.【答案】A

【解析】据材料信息“新的‘马歇尔计划’促进全球范围对基础设施的投资”“打破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瓶颈”“给高收入国家的结构性改革提供空间”可判断A正确。19.【答案】B

【解析】A项表述错误;西周实行的宗法制解决了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故B项正确;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等级序列的是分封制,不是礼乐制,C项错误;夏朝形成“家天下”局面,D项错误。20.【答案】D

【解析】A与题意无关,排除;题干没有涉及“一国两制”,排除B;“逐步地改变了海峡两岸的力量对比”在题干中无法体现,排除C;陈水扁只强调台海的民主发展与台海的和平稳定,这是在搞“两个中国”,背了两岸达成的“九二共识”,故D正确。21.【答案】A

【解析】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这“被看成海峡两岸由对立走向对话的第一步”,A项正确。B、C、D三项均发生在《告台湾同胞书》之后。22.【答案】B

【解析】民主革命是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中国的民主革命由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先后领导,只有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民主革命,维新变法属于改良,故辛亥革命是中国最早的真正意义上的革命。23.【答案】C

【解析】A出现于1971年,此时两极格局尚未瓦解。B只是两极格局瓦解的一大因素,它加速了苏联解体和两极格局的瓦解。D出现于1993年,此时苏联已经解体,两极格局已经瓦解。而C正确,随着苏联解体,两极格局不复存在,故本题选C。24.【答案】B

【解析】美国是当今唯一的超级大国,但其霸权遭到多种力量的抵制。所以,“单极+多极”的混合格局实际上就是向多极化推进的过渡形式。故选B。两极格局瓦解后,多极化趋势增强,但并未形

成稳定的多极化格局,排除A、C,D项说法明显错误。25.【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中“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的和平共处就有了保证,而侵略干涉内政的威胁和对于侵略干涉内政的恐惧就将为安全感和互信所代替”可知,材料中表述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积极意义。所以答案选D。26.【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错误,因为材料未体现阶级局限性。C明显解释错误,它并非直接民主。D显然违背史实。因为该宪法诞生时主要为了解决中央集权问题,因此忽视了人们的权力,因此B符合题意。综上,本题选B。27.【答案】C

【解析】从材料中可看出美国国会有否定美国总统提案的权力,这体现了国会对总统有制约作用,答案选C,A、B、D三项表述错误不符合史实。28.【答案】B

【解析】搁置分歧,民族利益至上、因地制宜,民族平等共同繁荣只适合民族自治区;独立自主,主权毋庸置疑只适合特别行政区;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促发展才是共同的政治理念。所以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B。29.【答案】B

【解析】“正义女神双眼蒙布”,这体现了法官在审案时要抵御各种利益或情感的诱惑来作出公正的判决。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B项。A、C、D不符合材料主旨。本题实际上在考查罗马法的精神,要注意法律至上、公平公正等原则。30.【答案】A

【解析】万民法是用来调整罗马公民和外邦人及外邦人之间的矛盾的,不是调整平民和贵族的矛盾,所以A项不正确。《查士丁尼法典》颁布于6世纪,属于万民法范畴。万民法适用于罗马境内一切自由民,主要解决境内自由人之间的经济纠纷。B、C、D项都是正确的。31.【答案】(1)变化:强烈敌视——有限合作(灵活对待)——积极参与;

(2)因素:两极对峙格局,周边冲突不断;联合国是美苏大国控制下争夺世界霸权的工具(维和行动有大国强权色彩);中国等亚非拉发展中国家被长期排除在联合国之外;中国国内的政治斗争(左倾错误)影响中国的外交判断;

(3).外交思想: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全面参与联合国事务,积极开展多边外交。变化:从两极到多极。影响:有利于国际关系的民主化;有利于充分发挥联合国的作用;有利于建立公平合理的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

【解析】(1)材料一表明该文发布的时间为1967年,当时中苏关系破裂,中美继续对抗,根据材料中“苏联镇压世界人民革命斗争的国际宪兵——联合国部队;联合国一直被美国利用来推行它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可以归纳60年代中国政府对联合国维和行动的态度是:强烈敌视。根据材料二中“中国政府准备对今后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采取区别对待的灵活立场”,可以归纳为:准备有选择的参与或灵活对待。结合材料三“蓝盔部队、成立国防部维和事务办公室、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更积极地参加维和行动”可归纳为:积极参与。

(2)第二小问主要考查60年代影响中国外交的国内外因素。从国内来说,1967年处于文革时期,左倾思想严重,影响到中国对外交的判断。从国际上来说,战后两极格局的形成,使联合国成为美苏大国控制下争夺世界霸权的工具;当时中苏关系破裂,60年代越战爆发,中国周边环境恶化。再加上中国长期被排除在联合国之外,这势必会令中国政府对联合国维和行动采取强烈敌视的态度。(3)根据材料三中“维和、建构和平”可知我们继续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则是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根据所学可知60年代美苏争霸,两极格局对峙,90年代以后,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多极化趋势日益明显。因此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是从两极向多极化发展。关于多极化趋势发展的影响可这样分析:两极格局下,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称霸世界,带有明显的大国强权政治色彩,践踏了其他国家的利益,不利于国际关系的民主化。联合国成为两国称霸的工具,违背了联合国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交流与发展的宗旨,不利于联合国作用的发挥,体现的是不合理的国际政治旧秩序。在多极化发展的的背景下,则有利于国际关系的民主化,有利于充分发挥联合国的作用,有利于建立公平合理的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

32.【答案】(1)1971年第26 届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决议。决议的核心内容是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2)非洲国家与中国同居于发展中国家,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将有助于建立新的国际秩序,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而对西方国家来说,一是他们长期追随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失败了,二是改变了在联合国内部的力量对比,对他们推行殖民主义或霸权主义政策不利。美国哀叹“这是联合国历史上的转折点”,是因为提案通过打破了美国操纵联合国的局面。

【解析】第1 问从材料中提取,第2 问要与当时的时代背景相联系。美国操纵联合国,企图称霸世界,便阻止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33.【答案】(1)空想社会主义产生和实践,马克思主义诞生,巴黎公社成立。发展趋势: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现实。

(2)通过暴力革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原因:俄国当时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环节;无产阶级力量壮大和无产阶级政党成熟。

(3)俄国通过城市武装暴动取得革命胜利;中国通过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原因:两国国情不同,俄国是相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力量强大,城市里革命力量强大;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农民占中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城市敌人力量强大。认识:马克思主义只有同本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解析】(1)根据图片信息进行相应概括即可。

(2)材料信息“十倍地增强了工农的力量”说明俄国具备武装夺权的条件,“与西欧其他一切国家不同的方法”说明不是西方合法的斗争方式,据此概括回答第一小问;第二小问结合俄国当时的国情回答。

(3)图4反映的是苏联的城市中心道路,图5反映的是中国的农村包围城市的工农武装割据道路,在此基础上分析作答即可。34.【答案】示例一

关键词:淞沪会战、滇缅会战、张自忠

主题:国民党坚持抗战,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抗战防御阶段,国民政府组织了一系列大规模的会战如淞沪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粉碎了日本“速战速决”的企图,极大地消耗了日军的力量,推动抗战相持阶段的到来。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尽管国民党抗战态度较初期消极,但还是坚持了抗战,如枣宜会战、豫湘桂战役等。正是国民党的正面战场,牵制了大量日军,为抗战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1942年初,国民政府派遣远征军入缅作战,开辟境外战场,配合了其他地区的反法西斯战争,扩大了中国抗战在国际上的影响。

从整个抗战过程来看,国民党政府坚持抗战,从而保证了抗战的最后胜利。示例二

关键词:治外法权、开罗会议、联合国 主题:中华民族的抗战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抗日战争赢得世界人民的赞誉和尊重,提高了中华民族的声望。

1942年10月9日,鉴于中国是抗击日本的主要力量,美、英两国政府声明,愿即时放弃在华治外法权及其他有关权益。治外法权的废除,它是中国外交史上的重大胜利,是中国人民坚持抗战并长期斗争的结果。

二战后期(1943年11月22日至26日),中国参加了开罗会议,与盟国共商打败日本法西斯的战略,并探讨处置战后日本问题和亚洲被压迫民族问题,参与制定并签署了《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等反法西斯的国际法规性文件。

1945年10月《联合国宪章》生效,中国成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形成的大国地位在抗战胜利后通过《联合国宪章》得到国际法的正式确认。总之,战后中国的大国地位,是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经过中国人民浴血奋战赢得的。其他主题,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没有固定的模式和答案,对考生的能力要求较高。首先需要从所给的材料中提取出观点,然后结合所学论证观点的正确性。论证要求史论结合、论从史出,言之有理,论证要充分,史论结合要注意思维的逻辑性。本题可以涉及以下两个主题:国民党坚持抗战,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华民族的抗战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然后进行分析论证。35.【答案】(1)变化:规模不断扩大,成员国增加。趋势:从单一经济领域向多种经济领域扩展,程度不断加深。

(2)趋向:从经济一体化向政治一体化发展。

内部原因:经济实力增强,要求政治上更好地维护欧共体成员国的利益;外部原因:超级大国加紧在欧洲的争夺,西欧各国要求更有效地维护自身安全。

【解析】解题需要充分利用有效信息,第(1)问要紧扣“规模的变化”和经济领域的“演进趋势”;第(2)问要认识到两个组织的政治职能,回答内外原因要考虑欧共体自身和美苏争霸两方面。

第五篇:云南省大理州漾濞五中2017-2018学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一历史

云南省大理州漾濞五中2017-2018学上学期期末考试

高一 历史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共30小题,每小题2.0分,共60分)1.法国共和制政体最终确立于()A. 拿破仑统治的确立 B.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C. 法兰西第二共和国 D.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2.孙中山说:“前代革命……只以驱除光复自任,此外无所转移。我等今日前代殊,于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之外,国体民生,尚当变更。虽经纬万端,要其一贯之精神,则为自由、平等、博爱。故前代为英雄革命,今日为国民革命。”下列选项对材料的解读不准确的是()A. 蕴含了民族革命、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的内容 B. 与传统革命相区别,赋予了近代革命全新内容 C.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是三民主义的核心 D. 其思想体系体现了民主共和革命的意识形态

3.有学者认为,“与其说十月革命是社会主义性质的,不如说它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民主主义革命”,即“新民主主义革命”。其依据应该包含苏维埃政权()A. 颁布了《土地法令》 B. 推翻了沙皇统治 C. 颁布了《和平法令》 D. 推翻了临时政府

4.《二十世纪中国的崛起》指出:“一个民族的觉醒,通常要有两个条件:第一,这个民族……被逼到生死存亡的关头,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第二,还要……能看到出路,……深信只要奋起救亡,就可以改变目前的艰难处境。”下列能够反映中国20世纪面临着两种形势的史实是()A. 甲午战争和公车上书 B. 瓜分狂潮和义和团运动 C. 鸦片战争和洋务运动 D. 《辛丑条约》和辛亥革命

5.2008年7月18日,大陆居民千人搭乘包机首次赴台旅游,欣赏了宝岛峻峭瑰丽的阿里山、风光绮丽的日月潭……可这一美丽的宝岛在中国近代史上曾被侵略者长期占领过,它与下列哪一条约有关()

A. 《南京条约》 B. 《北京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6.蒋廷黻在《大公报》上撰文指出,在江西苏区,几乎一无所有的红军,却能抵抗十倍其众的国军,至今坚挺不倒,根本原因即在于它实行了国民党不能实行的民生主义。这里,蒋廷黻所说的“民生主义”即是中共实行的()

A. 工农武装割据 B. 土地革命 C. 创建革命根据地 D. 开展游击战争 7.下列关于两极格局形成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美苏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矛盾冲突加剧是两极格局形成的原因 B. 雅尔塔体系奠定了两极格局的基础 C. 北约的成立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最终形成

D. 美苏两极格局取代了传统的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

8.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首相丘吉尔对美国总统罗斯福说:“总统先生……我从不为议会所困扰,但我事事都得与我的内阁商量并获得内阁的支持。”这句话主要反映了英国政治体制的哪一方面()

A. 君主立宪制 B. 代议制民主 C. 两党制 D. 责任制内阁

9.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和部分国民党的高级将领认识到,中国对日抗战是持久战,必须以空间换时间。淞沪会战的紧要关头,蒋介石曾经在日记中写道:“凡我中国之寸土失地皆洒满吾中华民族炎黄子孙之血迹,使我世世子孙皆踏此血迹而前进,永久不忘倭寇侵占与惨杀之历史……。”在日军攻占南京后,他拒绝德国方面的斡旋,坚持既定的抗战国策。决定蒋介石抗战态度的主要因素是()

A. 战争的性质 B. 对敌我双方形势的正确分析 C. 国际方面的有利条件 D. 民族立场

10.“国王是国家的人格化,是民族团结的纽带和国家统一的象征。”在19世纪末的下列国家中,符合这一民主特征的主要国家是()

A. 英国 B. 法国 C. 美国 D. 中国 11.中国古代对监察官任职资格有严格要求,不仅要求监察官有刚正不阿的品质、丰富的为官经验和优异的政绩,还要求监察官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宋代就曾明确规定未经两任县令者不得充任御史,明代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规定御史必得科举出身,否则不选。这些规定的直接意义是()A. 加强政府对官吏的监督和管理 B. 保证监察官的素质能担当重任 C. 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 有利于强化皇权、巩固统治

12.1875年法国宪法规定:“立法权由众议院和参议院两院行使,参议院由间接选举产生,众议院用普选方式选出……行政权由总统和内阁掌握。”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当时的法国()A. 内阁只对总统负责 B. 实行民主共和制 C. 议会是最高立法机关 D. 奉行分权制衡原则

13.“男儿应是重危行,岂让儒冠误此生?况乃国危若累卵,羽檄争驰无少停!弃我昔时笔,著我战时衿,一呼同志逾十万,高唱战歌齐从军。齐从军,净胡尘,誓扫倭奴不顾身!”该歌词反映的时代主题是()

A. 打倒列强 B. 抵制日货 C. 驱除鞑虏 D. 抗日救国

14.原新华社国际部记者高梁在《炎黄春秋》上发表了一篇回忆文章:“我作为代表团先遣小组的成员,亲身经历了这些激动心弦的日日夜夜……在三天之内办理了一切出国手续,赶制了行装……秘书处未再安排为我国举行升旗仪式,而是采取了更换旗帜的做法……秘书处不清楚,我国国旗的位置是按中国(CHINA)的‘C’,还是按中华人民共和国(PEOPLE'SREPUBLICOFCHINA)的第一个字母‘P’来排列。”据材料判断,此文所反映的外交事件是()

A. 毛泽东率领代表团访问第一个宣布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 B. 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重要的国际会议 C. 周恩来率代表团参加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会议 D. 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团参加第26届联合国代表大会

15.“这场伟大社会革命,世界上有一个国家好像差不多接近了它的自然极限。在那里,这场革命是以简易的方式实现的;甚至可以说,这个国家没有发生我们进行的民主革命,就收到了这场革命的成果。”材料中的“这场伟大社会革命”可能指()A. 意大利的文艺复兴 B. 德意志的宗教改革

C. 法国大革命

D. 美国的独立战争 16.美国总统一般称为Mr.President(总统先生),美国独立战争后,副总统兼参议院议长约翰·亚当斯最初提出的头衔是“最仁慈的殿下”、“强有力的阁下”等称呼,最后众议院通过决议,只称呼华盛顿为总统先生,这个称呼后来一直沿用至今。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 美国中央政府的制约与平衡 B. 总统的权力至高无上 C. 强调民主制度的公民意识 D. 国会有弹劾总统的权力

17.公元前5世纪后半期伯利克里执政雅典时期,进行改革,使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被称为“黄金时代”。在他所实施的改革措施中最能体现“黄金时代”到来的是()A. 扩大公民参政范围 B. 提高陪审法庭的权力和地位 C. 制定“公职津贴”制度 D. 向公民发放“观剧津贴”

18.20世纪80年代,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提出要在世界政治中加强日本的发言权。这一主张主要是针对日本()

A. 作为战败国被排除在联合国之外 B. 对外贸易过度依赖美国 C. 经济大国与政治小国的矛盾 D. 对华关系紧张尚未实现正常化

19.华盛顿说:“我们要么在一个首脑的领导下组成联邦,要么成为互相牵制不已的13个独立的主权国家。……13个主权国家,你斗我,我斗你,又一块同联邦首脑斗,必然会很快同归于尽。”材料主要说明了当时的美国()A. 建立联邦制的必要性 B. 建立邦联制的必要性 C. 实行三权分立的必要性 D. 实行两党制的必要性

20.钱乘旦《在传统与变革之间——英国文化模式溯源》中指出:“‘光荣革命’既是传统的沿袭,又是变革的手段。”这里“变革的手段”不包括()A. 保留了君主制 B. 改变了国家性质 C. 逐渐实现民主政治 D. 废除了君主专制

21.“五代十国后建立的北宋王朝能够稳定下来的法宝就是对所有事情都要预先防范,委曲周全地进行制约。”下列能够体现这一“法宝”核心的是()A. 在边疆设立军镇

B. 分化事权使各部门和官员之间相互牵制 C. 置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 D. 设通判监督地方长官

22.张荫麟在《中国史纲》中写道: “西周社会在一个王室的属下,有宝塔式的几级封君,每一个封君虽然对于上级称臣,事实上是一个小区域的世袭政长而兼地主。”这里描述的是()A. 井田制 B. 宗法制 C. 分封制 D. 郡县制

23.图中四件大事与下列主题依次对应的正确顺序是()

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②“一边倒” ③“求同存异” ④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重要国际会议 A. ①②③④ B. ③②④① C. ③②①④ D. ④③②①

24.“三元里前声若雷,千众万众同时来。因义生愤愤生勇,乡民合力强徒摧。”该诗反映的斗争应该是广州郊区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下面对该事件表述正确的是 A. 取得了反抗斗争的完全胜利 B. 清政府积极配合,军民共同抵抗外敌

C. 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自发的反抗侵略的斗争 D. 阻止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阴谋

25.漫画家华君武1949年创作的《春天到,河冰解》:河冰解冻,残存的冰块上有蒋介石、李宗仁、张群、孙科、白崇喜等愁眉苦脸的国民党军政要人。漫画反映出()

A. 各派力量呼吁国共再次合作 B. 国名党内部分裂给侵华日军可趁之计 C. 人民解放战争处于最后胜利阶段 D. 国民党派系林立,难以真正团结

26.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写道:“罗马的立法者,又规定被定罪的人的财产应受到尊重,为防止财产被人民没收。”“罗马法律规定,除了最重大的叛逆罪外,不得没收财产。”其用意在于说明()

A. 财产不能被没收

B. 犯叛逆罪则必被没收财产 C. 古罗马法重视保护财产权

D. 没有财产权就没有自由,财产权是自由的基础

27.台湾人民发布檄文,抗议示威,“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愿拱手而让台”,誓与台湾共存亡。这种悲壮情景发生在()

A. 《南京条约》签订后 B. 《中法新约》签订后 C. 《马关条约》签订后 D. 《辛丑条约》签订后

28.日本右翼势力认为:“在支那事变(指1937~1945年日本侵华战争)发展的过程中,日军……并没有掠夺领土的性质。最重要的是,日本方面并没有掠夺领土的意图。”下列各项有力驳斥了以上言论的是()①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变成日本的殖民地 ②通过《马关条约》割占台湾

③全面侵华战争期间占领华北、华中和华南大片领土 ④南京大屠杀

A. ①②③ B. ①③ C. ③④ D. ③

29.美国1787年宪法中规定,最高立法机构是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参议员每州两名,任期六年;众议员根据各州人口比例选出,任期两年。美国这种固定名额与按人口比例名额相结合的方法,主要是为了调和()A. 南方与北方的矛盾 B. 东方与西方的矛盾 C. 大州与小州的矛盾 D. 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30.余秋雨在《十万进士》中认为,科举制度选拔的“十万进士”,“其中包括着一大批极为出色的、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这说明他认为科举制度()A. 是行之有效的选官用人制度 B. 导致了“重文轻武”的现象 C. 已经成为束缚人们思想的工具 D. 有利于维护官僚队伍的廉洁高效

分卷II

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每小题8.0分,共40分)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黑土,将是最好的证人,因为正是我,为她拔掉了树立着的许多界标亦即抵押地产的标识。许多被出卖的人们,我已使他们回到这神所建立的雅典,其中有的无辜被售,也有的是因故出卖;有的为了可怕的贫穷所迫,逃亡异地,也有的惨遭奴隶的卑贱境遇,甚至就在家乡,面临着主人的怪脾气发抖,我都使他们解放。——梭伦材料二 梭伦改革对雅典公民的财产等级划分和政治权利分配

材料三 社会一天天成长,越来越超出氏族制度的范围;即使是最严重的坏事在它眼前发生,它也既不能阻止,又不能铲除了。但在这时,国家已经不知不觉地发展起来……既然氏族制度对于被剥削的人民不能有任何帮助,于是就只有期望正在产生的国家。而国家也确实以梭伦制度的形式给予了这种帮助,同时它又靠牺牲旧制度来增强自己。……迄今的一切革命,都是为了保护一种所有制以反对另一种所有制的革命。它们如果不侵犯另一种所有制,便不能保护这一种所有制。——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请回答:(1)概括材料一中梭伦改革的措施,并指出它保护了公民的什么权利?

(2)材料二中的改革措施是什么?它有何特点与作用?

(3)根据材料三,恩格斯认为梭伦改革的实质是什么?贵族出身的梭伦为什么会在改革中触犯贵族的利益?

32.中日关系集中体现和浓缩了国家关系的复杂性,它既是邻国关系,又是大国关系;既有历史上和平与对立的双重关系,又有现实中依存和竞争的双重关系。结合史实回答下列问题:(1)19世纪末和20世纪中期中日两国发生了哪两次大规模战争?结果有何不同

(2)前者所签的条约中哪项内容反映了帝国主义侵华的新特点?这场战争对中国的社会性质有何影响?

(3)后者中国取得胜利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在中国近代反侵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分别有怎样的历史地位?

3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德意志帝国皇帝有权任命帝国首相和官员,有权召集和解散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军官均由皇帝任命……将军的地位高于政治家,议员都被讥笑为“绵羊脑袋”。(1)据材料,指出德意志帝国政治的特点。

(2)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现代西方国家政治发展的总趋势及其基本特点。3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任何人不能仅因为思想而受惩罚。判刑时必须始终考虑罪犯的年龄与涉世不深……父亲的罪名或所受惩罚不能玷污儿子的名声,因为每一方的命运均取决于自己的行为,而任何一方不得被指定为另一方所犯罪行的继承人。世代相传的习俗应受到尊重和服从,不得轻视,但其有效性不应凌驾于理性或法律之上。——罗马的《民法大全》

材料二 1787年美国宪法规定: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参议员由各州议会选出,每州一律两名,任期六年,每两年改选三分之一;众议员任期两年,按各州人口比例选举产生……总统是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武装部队总司令……最高法院大法官由总统经参议院同意后任命,除非渎职,任职终身。

材料三第十一条皇帝在国际关系上为帝国的代表,以帝国的名义宣战和媾和,同外国缔结同盟及其他条约,委派并接受使节。

第十二条联邦议会与帝国议会的召集、开会、延会、闭会之权属于皇帝。第十五条联邦议会的主席职位及其事务的领导权属于由皇帝任命的帝国宰相… 第十七条建议并公布帝国法律及监督其执行之权属于皇帝……

第二十三条帝国的全部军事力量组成为统一的军队,在平时和战时受皇帝指挥…… ——《德意志帝国宪法》(1871年)请回答:

(1)材料一体现了古罗马法的哪些思想?

(2)材料二中美国政权的权力中心是什么?有何目的?

(3)根据材料二、三,分别指出近代美国和德国政体的显著特点。造成这种特点差异的原因有哪些?(4)根据上述材料,分析三则材料之间的联系。

35.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阅读资料,完成相关问题。

答案解析

1.【答案】D

【解析】法国大革命后,政权更迭频繁,直到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以一票的微弱优势通过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最终确立共和制度,故选D。2.【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之外,国体民生,尚当变更”可知,A、D两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由材料信息“故前代为英雄革命,今日为国民革命”可判断出B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三民主义的核心是民权主义即“创立民国”,故C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3.【答案】A

【解析】革命的性质取决于革命的任务,新民主主义民主革命对俄国而言其任务主要是反封建,《土地法令》没收地主的土地,目的是消灭俄国封建土地私有制和地主阶级,故A项正确; B项是二月革命,排除;C、D两项与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无关,故排除。4.【答案】D

【解析】甲午战争和公车上书、鸦片战争和洋务运动均是在19世纪的事情,瓜分狂潮和义和团运动均是在19世纪末期的事情,在时间上均不合题意,《辛丑条约》和辛亥革命在时间上和两个条件上均是符合题意的,所以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D。5.【答案】C

【解析】《马关条约》中割台湾岛给日本。6.【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中共领导下农村革命根据地不断壮大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壮大,与在农村开展土地革命密切相关,B项符合史实和题意。A、C、D三项均不符合史实,排除。故本题正确答案选B。7.【答案】C

【解析】选C。1955年华约组织的成立标志着两极格局的最终形成,所以C项的表述是错误的。8.【答案】D

【解析】从材料“与我的内阁商量并获得内阁的支持”可以看出,英国内阁成员与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实行的是责任制内阁。所以答案选D。A项中的君主立宪制材料没有体现;B项中的代议制民主材料没有体现;C项两党制材料没有体现。9.【答案】D

【解析】材料反映了蒋介石坚持抗战的决心,从“洒满吾中华民族炎黄子孙之血迹,使我世世子孙

皆踏此血迹而前进”可看出这与他的民族立场相关,从“他拒绝德国方面的斡旋,坚持既定的抗战国策”也可看出,故本题选D。A、B、C不完全准确。10.【答案】A

【解析】在19世纪末,法国已没有了国王,美国没经历过封建社会,没有国王,当时中国的皇帝是封建专制的象征,而不是民主的象征。这一时期的英国国王是国家统一的象征。故答案选A。B、C、D三项不符合题意。11.【答案】B

【解析】由题干中“要求监察官有较高的文化素质”“未经两任县令者不得充任御史”“御史必得科举出身”等信息可知,统治者非常重视监察官的素质,故B项正确;A、C、D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12.【答案】A

【解析】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确立了议会制共和制。议会是国家权力的中心,总统由议会选举产生,对议会负责。总统提名产生的内阁也要对议会负责,故A项错误。13.【答案】D

【解析】由题目中“国危若累卵”“高唱战歌齐从军”、“誓扫倭奴不顾身”等内容,可知该歌词反映的时代主题是抗日救国,故选D项。14.【答案】D

【解析】由“秘书处不清楚,我国国旗的位置是按中国(CHINA)的‘C’,还是按中华人民共和国(PEOPLE'SREPUBLICOFCHINA)的第一个字母‘P’来排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文所反映的外交事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团参加第26届联合国代表大会,因此选D。A、B、C都不符合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排除。15.【答案】D

【解析】意大利的文艺复兴、德意志的宗教改革与材料不符,法国大革命不是以简易的方式实现的,而是轰轰烈烈的、彻彻底底的,其实“这场革命是以简易的方式实现的”指的是美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是以独立战争的形式实现的,美国的独立战争既是资产阶级革命又是民族解放运动,所以本题答案只能是D。16.【答案】C

【解析】题干材料对总统的称呼由“最仁慈的殿下”到“强有力的阁下”再到“总统先生”,这一变化实质上体现了公民意识和民主意识的提高。C项符合题意。而A项材料没有体现,材料说的是总统不是中央与地方;BD两项的表述明显与题意不相符合,排除BD。故,本题正确答案选C。17.【答案】A

【解析】伯利克里时代的雅典民主主要表现在:除十将军外,各级官职向所有公民开放,并都以抽签方式产生,意味着公民参政范围扩大,故选A。18.【答案】C

【解析】选C。本题考查阶段特征认识和历史分析能力。随着日本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大国,改变政治小国的形象开始成为日本努力的方向。其他选项与史实不符,故选C。19.【答案】A

【解析】题干中“13个主权国家,你斗我,我斗你,又一块同联邦首脑斗”体现了地方的混乱,材料反映了美国邦联制下州政府各自为政的弊端,说明了建立联邦制的必要性。故答案选A。其它三项与题意不符。20.【答案】A

【解析】“光荣革命” 后,英国颁布了《权利法案》,以法律形式限制君主的权力,否定了君主专制,建立了君主立宪制这一代议制政体,使得英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因此B、C、D都符合“变革的手段”,保留了君主制属于“传统的沿袭”,与“变革的手段”不符,因此选A。21.【答案】B

【解析】从“防范”“制约”等关键词可以看出,“法宝”的核心是通过各个部门、官员之间的相互牵制来防患于未然,能够体现这一点的是B项。A项是唐朝实行的;C、D两项是“法宝”的具体体现。22.【答案】C

【解析】解读材料所提供的信息,“一个王室”“宝塔式的几级封君”“一个小区域的世袭统治者”,这指的是西周时期的分封制度。本题选C。23.【答案】C

【解析】首先确定第一幅图的对应项为③,再确定第四幅图的对应项是④,这样就能确定正确选项为C。24.【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的抗英的主体是广州郊区三元里人民,没有清军的参与,清政府也没有积极配合人民的抗英斗争。反抗斗争没有取得完全胜利。义和团运动阻止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阴谋,故排除A、B、D。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民众大规模自发保卫家园抵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因此选择C。25.【答案】C

【解析】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1949年春天正处于人民解放战争取得三大战役的胜利,国民党的统治处于风雨飘摇之中。此题应该选择C。26.【答案】C

【解析】由题意可知,犯了最重大的叛逆罪是可以没收财产的,所以A项错误。题意表述犯了最重大的叛逆罪可以没收财产,但不一定必须没收财产,B项表述过于绝对,所以错误。D项与题干无关,故选C项。体现了罗马法对私有财产的尊重和保护。27.【答案】C

【解析】中日甲午战争后,签订了《马关条约》,规定将台湾全岛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引发了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28.【答案】D

【解析】材料显示的时间是1937年至1945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在1931年;②是1895年,据此可以排除①②;而④南京大屠杀又与领土无关,也排除。所以选择D项。29.【答案】C

【解析】根据1787年宪法的规定,参议员每州两名,不论州的大小与人口多寡,这样照顾了小州的利益;众议员则根据每州人口比例选出,这样照顾了大州的利益,因此C符合题意。30.【答案】A

【解析】材料中科举制选拔的“十万进士”,“其中包括着一大批极为出色的、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说明科举制能有效的选拔高素质的官员,从而对中国古代政治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答案选A,B、C、D三项表述错误,不符合史实。

31.【答案】(1)措施:颁布“解负令”(或废除债务奴隶制)权利:人身自由(2)措施:确立财产等级制度;特点:财产与政治权利相结合

作用:打破了贵族垄断政权的局面;为工商业奴隶主开辟了参政的途径;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3)实质:所有制变革(或保护一种所有制以反对另一种所有制)。

原因:贵族专权(或旧体制)阻碍雅典城邦的发展;社会矛盾尖锐,威胁奴隶主统治。

【解析】(1)根据材料信息“正是我,为她拔掉了树立着的许多界标亦即抵押地产的标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指“解负令”(或废除债务奴隶制);再根据“我都使他们解放”分析。(2)根据材料标题“梭伦改革对雅典公民的财产等级划分和政治权利分配”可知是指确立财产等级制度,按财产多少确定政治权利。(3)根据材料信息“迄今的一切革命,都是为了保护一种所有制以反对另一种所有制的革命”分析,再结合梭伦改革的背景分析。

32.【答案】(1)甲午中日战争和日军全面侵华战争(或抗日战争)。结果:前者失败,后者胜利。(2)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3)最主要原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国内地位:是中国近百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斗争的完全胜利。

国际地位: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解析】(1)关键是根据题干中“19世纪末和20世纪中期”,可知是甲午中日战争和日军全面侵华战争;结果根据所学知识判断可知,结果明显不同,结果:前者失败,后者胜利。

(2)前者所签的条约为《马关条约》,最能反映帝国主义侵华的新特点是反映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新要求,最能体现该特点的是内容中的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甲午中日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3)后者中国取得胜利的最主要原因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中国反侵略战争中的地位即国内地位:是中国近百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斗争的完全胜利。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即国际地位: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33.【答案】(1)特点:具有浓厚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

(2)总趋势:政治民主化。特点: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以选举和议会立法为主要特征。【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德国代议制的特点,认识近代以来西方主要国家政治民主化的发展趋势。第(1)题,根据材料信息指出其封建性和军事性特征。第(2)题,指出近现代西方政治民主化的发展趋势,并简单说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特征。

34.【答案】(1)思想:古罗马法重证据;保护未成年人甚至涉世不深者的权益;反对罪及亲属子女;强调法律的最高权威。(任答其中三点即可)

(2)权力中心:总统。目的: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巩固美国独立战争的成果。

(3)显著特点:美国——分权与制衡的原则;德国——名为君主立宪,实为君主专制,是不彻底和不完善的代议制。

原因:美国没有经历封建社会,通过独立战争方式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受启蒙思想影响较大;德国通过王朝战争完成统一,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但保留了普鲁士的军国主义传统和大量的封建残余。

(4)联系:材料一中的古罗马法是材料二和材料三中的近代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法学渊源。

【解析】(1)从材料“判刑时必须始终考虑罪犯的年龄与涉世不深”“父亲的罪名或所受惩罚不能玷污儿子的名声”“世代相传的习俗应受到尊重和服从,不得轻视,但其有效性不应凌驾于理性或法律之上”“任何人不能仅因为思想而受惩罚”中可以归纳出古罗马法的思想。

(2)从材料“总统是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武装部队总司令……最高法院大法官由总统经参议院同意后任命,除非渎职,任职终身”中可以看出美国的权力中心在总统。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得出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巩固美国独立战争的成果。

(3)通过阅读材料,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美德两国政体的特点。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造成这种特点差异的原因:美国没有经历封建社会,通过独立战争方式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受启蒙思想影响较大;德国通过王朝战争完成了统一,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但保留了普鲁士的军国主义传统和大量的封建残余。

(4)根据三则材料并结合古罗马法律和近代西方代议制民主的相关知识,我们可以得出三则材料之间的联系,材料一中的古罗马法是材料二和材料三中的近代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法学渊源。35.【答案】信息一:二战后的欧洲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冷战),当今的欧洲两大军事政治集团的对峙结束,欧洲联盟成立。说明: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两极格局结束,欧洲一体化的快速发展。

信息二:二战后的德国分裂为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当今的德国统一为一个国家。说明:东欧剧变中,德国于1990年实现了国家的统一。

信息三:二战后的欧洲分裂为东欧社会主义阵营和西方资本主义阵营,两大阵营对峙斗争,当今的欧洲在政治经济一体化的道路上迅速发展。说明:同于信息一的说明。(任意答出其中两项变迁信息并能说明其原因即可)

【解析】本题属于信息说明类开放性试题,考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审题是答好此类题目的关键,题干中的要求是提取两项有关国家、地区和世界格局变迁的信息,比较两幅图片,从国家角度看,明显的是德国由分裂走向统一,而南斯拉夫一分为五,选择哪一个信息来组织答案,结合自身的知识储备,明显德国的信息更能迁移所学知识进行说明;从地区角度看,从图片对比中可以发现以前属于华约组织的很多成员国现在都已加入欧盟,概括出欧洲由分裂对峙到形成一体化,在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说明即可;从世界格局的角度看,图一明显体现两极格局下美苏争霸,图二明显反映的是欧洲的联合与自强,苏联已经解体,进而概括出世界政治格局由两极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这一信息,在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说明即可。

下载云南省大理州下关第二中学2017-2018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一历史(合集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云南省大理州下关第二中学2017-2018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一历史(合集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