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云南省大理体育中学2017-2018学年下六月份考试 高一历史
云南省大理体育中学2017-2018学年下六月份考试
高一 历史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分卷I
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
1.1902年2月,清上谕“各出使大臣,查取各国通行律例,咨送外务部,并著责成袁世凯、刘坤
一、张之洞慎选熟悉中西律例者,保送数员来京,听候简派,开馆编纂”。1903年3月,谕令载振、袁世凯、伍廷芳先订商律作为则例,并强调要率先拟出,尽快颁行。1904年1月,清政府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公司法——《公司律》。清政府这一决策,主要是()A. 满足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需要 B. 搜刮民间公司用于巨额赔款 C. 适应民族工业迅速发展的需要 D. 严防民族资本支持民主革命
2.张之洞曾说:“今日自强之端,首在开辟利源,杜绝外耗。举凡武备所资枪炮、军械、轮船、炮台、火车、电线等项,以及民间日用、农家工作之所需,无一不取资于铁。近来各省虽间有制造等局,然所造皆系军火,于民间日用之物,尚属阙如。臣愚以为华民所需外洋之物,必应悉行仿造,虽不尽断来源,亦可渐开风气。”下列说法符合材料原意的是()A. 洋务派开始兴办民用工业 B. 中华民族工业开始兴起 C. 自强的尝试宣告失败 D. 生产要满足人们的需求
3.读“近代中华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示意图”,图示中两次发展低谷出现的共同原因是()A. 中国社会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B. 帝国主义经济势力的入侵 C. 中国政府经济政策的重大调整 D. 中国官僚资本的经济垄断
4.民国初年,中华民族工业迎来发展的春天。这一时期()A. 民族工业体系逐渐独立完整 B. 纺织业成为最大的新式工业 C.近代工业形成对传统经济的绝对优势 D. 主要工业部门民族资本超过外国资本 5.明初下令迁江南民十四万户到凤阳;后再迁天下富户五千三百户到南京;后又强迫各地富户一万四千三百余户迁到南京。据贝琼《横塘农诗序》说:“三吴巨姓,享农之利而不亲其劳,数年之中,既盈而复,或死或徙,无一存者。”这一做法()A. 动摇了地主土地所有制 B. 保证了皇室土地所有制 C. 杜绝了土地兼并现象 D. 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
6.中国最早的民办机器企业上海发昌机器厂由于资本微薄,又始终没有自己的船坞,在价格上也难以与外商匹敌,故无力竞争,步履艰难。甲午战争后,在英商开办的耶松船厂竞争下,发昌厂迅速衰落。这一史实说明()A.近代民族工业依赖于外国资本主义 B.近代民族工业经营不善,致使亏本 C. 民族资产阶级非常软
D.近代民族工业先天不足,产生后又受到外国资本主义排挤、压迫
7.钧窑是中国古代著名瓷窑之一。钧瓷被誉为“五大名瓷”之首,享有“黄金有价钧无价”,“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片”的盛誉。其窑址在今()A. 河北省境内 B. 河南省境内 C. 江西省境内 D. 陕西省境内
8.到1956年年底,中国超过96%的农户加入了农业生产合作社。这表明()A. 农村土地改革顺利完成 B. 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 C. 农业集体化已基本实现 D. 民主革命任务基本完成 9.下列有关我国对外开放的论述,不正确的是()A. 经济特区的设立使我国迈出了对外开放的第一步
B. 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加快了我国利用外资引进技术的步伐 C. 严格限制外资企业对内投资
D. 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
10.邓小平指出,“海南岛和台湾的面积差不多,那里有许多资源,有富铁矿,有石油天然气,还有橡胶和别的热带、亚热带作物。海南岛好好发展起来,是很了不起的”。由此可见,把海南设为经济特区主要是因为()
A. 海南最适宜于做经济特区 B. 海南具有一定的区位优势 C. 探索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 D. 海南经济在全国比较发达
11.1869年,《教会新报》的一篇文章写道:“外国生产皆归男医接生,虽经此例,似不成规矩。……男归男医,女归女医,岂不至善也!”材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A. 虽已开放,但人们思想还比较保守 B. 西方男女平等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C. 旧的风俗习惯受到西方民主思潮的冲击 D. 人们难以接受西方医学知识
12.80年代“土地又归俺所有,我愿种啥就种啥……”下图则体现了当今农村土地的发展。对此评价不正确的是()
A. 正确反映了农村土地所有权的变革状况 B. 土地改革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C. 80年代的责任制与现代化农业发展不符 D. 当今土地经营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
13.陈秉安著《大逃港》:“1977年11月深圳逃港人数为194274人,1980年逃港现象不仅消失了,外逃人员有成批地回来了。”出现这一鲜明对比的主要原因是()A. 内地政府加派部队严防偷渡者 B. 香港当局开始严惩雇主雇佣偷渡者 C. 中央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 中央批准深圳等4个经济特区
14.20世纪90年代,中国政府提出对外开放的沿海、沿边、沿江、沿路的“四沿战略”。其中“沿江”战略的目标是推动长江流域的全面开放,以贯通东西,辐射南北。据此判断,实施“沿江”战略的龙头举措是()
A. 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 B.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 C. 构建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 D. 开放长江三角洲地区
15.1949年开国大典,北京居民观礼时出行的代步工具有可能是()①自行车 ②有轨电车 ③公共汽车 ④地铁 A. ①③④
B. ①②④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16.从交通运输的角度看,代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是()A. 蒸汽机车 B. 内燃机车 C. 电力机车 D. 汽车 17.19世纪上半叶英国大幅度降低关税,进口关税率由1820年的45%~55%降到19世纪中期的零关税。在1929~1933年经济危机中,美国等七十多个国家大幅度提高进口商品的关税率,与1929年相比提高了60%~100%。材料中英美等国做法的共同目的是()A. 倡导国家干预经济发展 B. 促进世界市场的扩大 C. 缓解经济危机带来的压力 D. 推动本国经济的发展
18.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中世纪后期,十分重要的香料贸易并没有受到什么影响,关键问题是,意大利人和阿拉伯人垄断香料贸易引起了其他欧洲人极大的不满,他们热切地寻找能直接抵达东方的途径,以分享这笔厚利。”由此可见,地理大发现的现实原因是()A. 西欧封建社会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B. 欧洲对东方商品的渴求 C. 垄断贸易引发激烈的商业竞争 D. 奥斯曼帝国隔断东西方主要商路
19.1935年5月6日,罗斯福总统任命霍普金斯为工程振兴局局长,该局从1935—1941年间共耗资113.56亿美元,其中78%用于公共建设和资源保护。罗斯福这样做的目的是()A. 提高公共事业水平以缓解社会矛盾 B. 拉动国内就业以恢复社会经济 C. 扩大政府支出以平息公众不满情绪 D. 加强资源保护以合理配置资源
20.下图反映了1870年和1900年的世界石油产量,以下选项中能影响该时期世界石油产量的是()
A. 石油化工业大发展 B. 飞机制造业大发展 C. 史蒂芬孙发明了火车机车 D. 内燃机的发明和使用
21.有学者表示,古代的中西贸易,实以丝绸贸易为开端。历史上有若干时期,当丝绸运抵西方时,价值要用等量黄金来衡量。单从18世纪初叶开始,茶叶取代丝绸成为中国出口商品的第一大宗,一举取代了丝绸在中外贸易中长达两千年的主角位置。材料主要说明()A. 中国自然经济逐渐瓦解 B. 中国商品经济高度发达 C. 西方市民阶层崛起发展 D. 西方封建贵族走向衰落
22.当15~16世纪西、葡两国绕过好望角进行殖民侵略和瓜分时,英国将注意力集中在北路,企图从北方打开东方殖民贸易的大门。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 英国是新航路的开辟国 B. 英国综合实力相对较弱 C. 东方已被西、葡两国瓜分 D. 西葡两国共同对抗中国
23.勃列日涅夫被苏联人民讥讽为“有给自己发勋章的怪癖”,究其原因主要有()①改革过分追求稳定,经济呈现停滞和下降趋势 ②改革使社会矛盾滋生,国家陷入困境 ③勃列日涅夫沉迷于各种各样的荣誉 ④改革直接导致国家的解体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24.“一些革命前的富农重新获得发展,革命后被戏称为“小富农”的那些人也较快地发展为富农,一些中农和个别贫农也发展为富农,富农的人数及其影响由此逐渐扩大。”这段话描述的是哪一政策的影响()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新经济政策 C. 农业集体化政策 D.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5.有研究指出,发展中国家经济年增长速度每下降3%,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就有可能下降1%。这说明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A. 发展中国家处于劣势和被动地位 B. 主要发达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 C.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经济相互依存 D.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贫富差距扩大
26.2011年11月28日至12月9日在南非德班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大会上,巴西、印度、南非和中国组成的“基础四国”,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要求发达国家应率先大幅度减排,同时要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转让技术。这说明了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①发达国家拥有资金和技术优势 ②加强国际合作十分必要 ③区域集团化程度加快 ④环境污染日益突出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27.冷战结束后,以法、德为核心的欧洲联合进一步扩大。到1994年,欧洲联盟()A. 成员国包括西欧、北欧和东欧国家 B. 整体实力与美国相当
C. 在区域经济组织中一体化程度最高 D. 实现了货币联盟
28.今天,俄罗斯人对戈尔巴乔夫在苏联解体中的个人历史评价褒贬不一。下列评价较客观的是()
A. “他在现代史上发挥了特殊作用,因为我们国家开始了大规模的变革。” B. “在我国历史上还未曾有过比戈尔巴乔夫更具破坏性的人物。” C. “他主要的历史作用就在于,他给了我们自由。”
D. “现在俄罗斯被远远地抛在后面了,而这首先是戈尔巴乔夫的过错。”
29.“无论在任何时候,在任何国家,所有进行农业改革的尝试在试图以迅速和激进方式进行时,收获的都是深深的失望,因为农业结构是最根深蒂固的结构”。以下史实能够佐证该观点的是()A. 苏俄的新经济政策
B. 斯大林时期的农业集体化政策 C. 美国的罗斯福新政
D. 中国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30.1971年,苏联政府在关于五年计划的报告中说:“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当然,我们要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这表明苏联政府试图()
A. 废除对企业的指令性计划 B. 由市场决定产品价格 C. 鼓励私营企业发展 D. 减少对企业的行政干预
分卷II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 共55分)
31.(15分)货币是商品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货币的发展与演变体现了商业贸易的发展和社会状况。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据《尚书·盘庚中》记载:“贝者,水虫,古人取其甲以为货,如今之用钱然。”
材料二 商贾至京师,委钱诸道进奏院及诸军、诸使、富家,以轻装趋四方,合券乃取之,号“飞钱”。
——《新唐书·食货志》
材料三 白银在宋代已具有货币的各项职能,到了明中叶以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白银的流通更加广泛。1436年解除银禁,白银的流通便公开化,且更普遍,朝野上下都使用白银,白银取得了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两种基本职能,成了正式通货。到嘉靖年间(1522-1566年)政府又规定了白银同钱的比价,还规定大数用银,小数用钱,白银遂取得法定通货的地位。请回答:
(1)材料二中的“飞钱”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2)根据上述材料,归纳概括我国古代货币发展的基本趋势。
(3)商朝使用贝币,秦朝通用圆形方孔钱,北宋出现纸币,明清使用白银。这从根本上反映了什么?
32.(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
(1)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加快了融入世界的步伐。结合史实,分别说明在与图片相关的重大历史事件中,我国是如何主动融入世界的。材料二
“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l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这条世界上跨度最长的经济大走廊,发端于中国,贯通中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乃至欧洲部分区域,东牵亚太经济圈,西系欧洲经济圈。中国与沿线各国在交通基础设施、贸易与投资、能源合作、区域一体化、人民币国际化等领域,必将迎来一个共创共事的新时代。
(2)试分析我国实施“一带一路”设想可行性的历史条件及其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33(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世纪上半期,工业文明以及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成为时代关注的焦点,工业文明给人类带来的究竟是灾难还是福祉,是以平等为主导的发展,还是以自由为优先的行进,很多思想家在思想领域展开了批判与辩护的激烈交锋。
在工业革命中成长起来的一支庞大的雇佣劳动者,对于他们而言,工业文明带给他们的只是苦难与痛楚,他们成为这种体制的直接牺牲者。因此,工人阶级以及他们的理论家也最早展开了对工业文明的激烈批判。……工人阶级从切身经历中认识到:社会现实中劳动产品全部归属于资本家,导致了财富分配不平等,究其原因是因为劳动权利的丧失。因此,他们从自然法理论出发,要求获得劳动成果的权利,认为这是人的天赋权利。英国一些思想家、政治改革家科贝特、伍勒韦德等人坚决抨击现实社会的不平等。在对工业文明的一片批判声中,一批思想家也走上前台,发出了另一种声音,他们坚决为现有的工业制度和社会体制辩护呐喊,这批思想家主要为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马尔萨斯、法国社会学家圣西门、孔德等人。他们一致认同,只有工业文明,只有资本主义的经济自由,才能增进国家的财富,带来社会的进步,实现理想的“文明社会”。
——摘编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第二编工业文明的兴盛:16—19世纪的世界史》
评材料中关于工业文明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34(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政中很重要的一项是暂时放弃金本位,这直接导致了世界白银市场的价格大涨,白银每盎司价格从1932年的0.27美元上涨到1933年4月的0.45美元,到1935年更升至0.67美元。罗斯福的政策刺激了美国经济的复苏,却“意外”地伤害到了大洋另一端脆弱的中国经济。白银涨价让中国的银元快速增值,这和我们现在人民币升值的意义是一样的,直接导致中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优势顿失,商品出口大幅减少,而在国内则诱发了金融和工商业动荡,大量白银外流、原材料价格跌落、消费市场陷入低迷。——郎咸平《新帝国主义在中国》
材料二 1943年发表的《罗斯福的世界蓝图》一文,透露了罗斯福在战后建立以美国为核心的世界政治和世界经济秩序安排的设想。
材料三 二战结束到70年代初的30多年中,这个世界一直是事实上的美元本位制。美元是核心的货币,大多数国际贸易和金融都以美元结算和支付,汇率的标定也是以美元为基准。在这一阶段,世界经济出现繁荣,工业国开始减少贸易壁垒,它们的货币可以自由兑换。欧洲和亚洲的经济从废墟中恢复,并以惊人的速度增长着。——洪千帆、林忠凡《外汇知识与交易技巧》
材料四 2009年3月18日,美联储宣布,将在今后6个月内购进最多3000亿美元长期国债;同时进一步购入7500亿美元抵押贷款相关证券和1000亿美元房贷公司债券,美联储的这一做法其实就是央行开动印钞机器的一种委婉说法,因为美联储需要印钞票来购买这些国债。
材料五 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连续两天在央行官方网站发表文章,倡议将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特别提款权(SDR),发展为超主权储备货币,并逐步替换现有储备货币即美元。这一观点得到了俄罗斯等其他“金砖四国”的支持,同时欧盟也向美国施压,提出打破国际金融旧体系的建议。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罗斯福放弃金本位的目的。当时中国“意外”受到伤害,说明了什么?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体系有哪三大支柱?其形成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三中“这个世界一直是事实上的美元本位制”的原因。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元本位制”在当时的积极作用?
(4)根据材料五,概括周小川提出的建议。根据材料四分析周小川提出新建议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你认为影响美元地位变化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云南省大理体育中学2017-2018学年下六月份考试
高一 历史
1.【答案】C
【解析】《公司律》的制定与列强资本输出关系不大,故A项错误;搜刮民间公司与法律制定联系不大,故B项错误;《公司律》的制定是清政府主导的,适应了甲午战争后民族工业发展的需要,故C项正确;《公司律》的制定与民族资本是否支持民主革命没有关系,故D项错误。2.【答案】A
【解析】从“所造皆系军火,于民间日用之物,尚属阙如”“华民所需外洋之物,必应悉行仿造”,可以看出洋务派开始兴办民用工业,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洋务运动的情况,并非民族工业,故B项错误;洋务运动失败的标志是甲午战争的失败,与材料内容无关,故C项错误;洋务派兴办民用工业的目的是辅助于军事工业,并非满足人们的需求,故D项错误。3.【答案】B
【解析】根据图标显示,两次低谷的时间1927年、1949年,中国社会制度的根本性变革是在三大改造后,故A项错误;这两年中国政府经济政策没有出现重大调整,故C项错误;中国官僚资本出现时间是1927年,结束时间是1949年,不存在经济垄断,故D项错误;帝国主义经济势力的入侵一直存在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故B项正确。4.【答案】B
【解析】关键信息:民国初年。民国初年,民族工业迎来了短暂的春天,但没有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主要是民用工业,A项说法错误,B项说法正确;C项“绝对优势”说法错误,应是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D项“民族资本超过外国资本”说法错误。5.【答案】D
【解析】地主土地所有制在古代并未受到动摇,故A项错误;材料中是富户迁移的做法并不是为了保证皇室土地所有制,也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土地兼并现象,故B、C项错误;由材料可知,在明朝初年政府将大量富户迁到南京,这样一方面便于监视富户,另一方面也对土地兼并现象是一种抑制,从而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之间的矛盾,故D项正确。6.【答案】D
【解析】材料反映了发昌机器厂受英商排挤,近代民族工业依赖于外国资本主义的说法过于片面,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近代民族工业经营不善,故B项错误;民族资产阶级软弱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导致的结果,不是民族工业发展艰难的原因,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了发昌机器厂由于资本微薄,无力与外商企业竞争,步履艰难,在外商排挤下迅速衰落,说明了近代民族工业具有资金少、规模小等特点,受到外国资本主义的压迫,故D项正确。7.【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窑址在今河北省,选择A项符合题意。8.【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材料反映的则是如此,所以本题选择C项。A选项错在农户还差4%,不能得出顺利完成的结论,B选项错在单从农业方面不能说明这一点。D选项不能单从农业方面说明就得出革命任务的完成,还有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9.【答案】C
【解析】本题要求选择否定项,考查我国对外开放相关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济特区的设立是我国迈出了对外开放的开始,故A项正确,排除。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加快了我国利用外资引进技术的进程,故B项正确,排除。我国鼓励外资企业对内投资,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我国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故D项正确,排除。10.【答案】B
【解析】从材料海南岛有“许多资源”“还有橡胶和别的热带、亚热带作物”中可以看出,海南岛有发展经济的资源、地理等区位优势。所以答案选B。11.【答案】A
【解析】生产由医生来接生,说明观念已开放,但认为“外国生产皆归男医接生似不成规矩,主张男归男医,女归女医”,又说明人们思想还比较保守,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男女平等观念,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西方民主思潮,故C项错误;材料主张生产由医生来接生,说明在一定程度上接受西方医学知识,故D项错误。12.【答案】A
【解析】图画反映的是当今农村的土地流转,自80年代至今,农村土地所有权没有发生变革,仍然是归国家所有,农民拥有的是使用权,故答案选A。其他三项都符合题干材料反映的内涵。13.【答案】D
【解析】阅读材料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1979年7月中共中央设立深圳、珠海等4个经济特区,经济特区的经济得到飞速发展,所以不仅逃港现象消失了,还吸引了外逃人员成批回来,故选D项。A、B、C项不符合题意。14.【答案】A
【解析】抓住20世纪90年代以及长江流域的全面开放的关键信息,20世纪90年代,做出开放开发浦东战略决策,故A项正确;开放长江三角洲地区是在1985年,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是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故C、D项错误;丝绸之路不在沿海地区,故B项错误。15.【答案】C 【解析】中国第一条地下铁路始建于1965年的北京。故排除④。故选C。16.【答案】A
【解析】蒸汽机车属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内燃机车、电力机车、汽车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故答案选A。17.【答案】D
【解析】19世纪上半叶英国实行自由主义政策,1929~1933年美国实行凯恩斯主义,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A项错误;B项英国工业革命促进了世界市场的扩大,但与美国凯恩斯主义无关;C项错误,19世纪上半叶,英国不存在经济危机状况。本题选D项,都推动了本国经济的发展。18.【答案】C
【解析】根据“意大利人和阿拉伯人垄断香料贸易引起了其他欧洲人极大的不满,他们热切地寻找能直接抵达东方的途径,以分享这笔厚利”,可知垄断贸易引发激烈的商业竞争。A、B两项在材料中无相关信息,可排除。D项与材料不符,材料里提到的是“意大利人和阿拉伯人”,排除D。19.【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该局从1935——1941年间共耗资113.56亿美元”、“其中78%用于公共建设和资源保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主旨揭示的是罗斯福解决国内就业的举措,以恢复社会经济,B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A项的“缓解社会矛盾”说法与题干描述不符,排除;C项的“平息公众不满情绪”说法,不符合题干材料主旨,排除;D项明显错误,“合理配置资源”不是题干所示工程的目的,排除。故选B。20.【答案】D
【解析】1870~1900年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A项是石油产量增加的结果而不是原因;B项中飞机是1903年发明的;C项属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D项符合题意。21.【答案】C
【解析】由“历史上有若干时期,当丝绸运抵西方时,价值要用等量黄金来衡量”主要可以看出丝绸主要用于西方社会上层人士消费;由“单从18世纪初叶开始,茶叶取代丝绸成为中国出口商品的第一大宗,一举取代了丝绸在中外贸易中长达两千年的主角位置”可以看出西方更多的消费是茶叶,也说明西方社会市民阶层崛起,故本题答案选C项;A项错误,题干主要体现的是西方消费;B项错误,题干主要反映的是中国对外贸易;D项错误,题干没有体现西方封建贵族的发展趋势。22.【答案】B
【解析】新航路的开辟国是西班牙和葡萄牙,排除A;由题干材料“绕过好望角进行殖民侵略和瓜分”,说明东方尚未被西、葡两国瓜分,排除C;材料没有体现西、葡两国共同对抗中国的信息,排除D;由于英国综合实力相对较弱,所以不敢与西、葡两国发生正面冲突,故选B。23.【答案】A 【解析】勃列日涅夫认为苏联已经建成发达社会主义,所以他的改革没有突破原有经济体制的框架,这使其改革逐渐陷于停滞,而他本人却沉迷于各种各样的荣誉之中,①②③正确;④是戈尔巴乔夫改革,故排除,因此选A。24.【答案】B
【解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农业方面实行余粮收集制,在这种政策下,农民除保留口粮、种子粮和饲料粮外,全部余粮按国家规定价格交售给国家,不可能出现“富农重新获得发展”“中农和贫农发展为富农”的现象,故A项错误;新经济政策下,农民在交纳粮食税后,剩下的粮食由自己支配,而且苏维埃政府恢复了商品交换,为材料所述现象的出现奠定了前提,故B项正确;斯大林时期的农业集体化实际上是消灭个体农业,不可能出现“富农的人数及其影响逐渐扩大”的情况,故C项错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中国从1978年开始为克服人民公社体制的弊端而进行的,早在建国初的农业合作化运动中就已经消灭了富农,故D项错误。25.【答案】C
【解析】材料说明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经济联系紧密,互相影响。A、B、D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26.【答案】B
【解析】题干材料表明当今环境污染严重,发达国家拥有资金和技术优势,应加强国际合作,①②④符合题意;巴西、印度、南非和中国组成的“基础四国”不是区域集团,所以③错误。答案为B。
27.【答案】C
【解析】1994年时欧盟不包括东欧国家,排除A项;美国是唯一的超级大国,欧盟的整体实力无法与美国抗衡,排除B项;欧元是1999年启动,排除D项,故选C项。28.【答案】A
【解析】戈尔巴乔夫改革措施,突破了斯大林模式,“开始了大规模的变革”,该评价较客观,故A项正确;“未曾有过比戈尔巴乔夫更具破坏性的人物”的评价有失客观,苏联解体的根源在于斯大林模式弊端的长期影响,故B项错误;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走上歧途,是不成功的,“他给了我们自由”的评价夸大了其改革的影响,故C项错误;俄罗斯落后是历史上斯大林模式弊端长期影响的结果,认为首先由戈尔巴乔夫承担责任,有失客观,故D项错误。29.【答案】B
【解析】注意材料中的关键词“迅速和激进方式”“深深的失望”即可判断为斯大林时期的农业集体化,故B项正确。30.【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战后苏联的改革,意在考查考生获取信息和调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意为发挥商品货币关系的作用,“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意为坚持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综合以上两点可知D项正确。
31.【答案】(1)铜钱过重,不便携带;商品经济和信用交易的发展。
(2)由多样走向统一;由一般金属货币向贵重金属货币发展;由金属货币向纸币方向发展。(3)商品经济的日益发展和繁荣。
【解析】本题以货币的发展演变为切入点,考查我国古代商业的发展状况。第(1)问根据所学基础知识不难回答;第(2)问要注意从整体上归纳概括;第(3)问明确货币是一种流通手段,它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货币从根本上看,它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32.【答案】(1)融入:
1972年尼克松访华,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许多西方国家纷纷同我国建交,自50年代美国遏制中国所形成的外交僵局终于被打破。
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顺应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在经济体制上为融入世界创造了条件。
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使中国赢得了与世界经济实现全面接轨的契机,标志世界大市场对中国的全面开放。
进入21世纪,互联网的普及,拉近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为加强与各国的沟通、交流创造了条件。(2)条件:古代丝绸之路奠定历史基础;世界经济全球化与区域集团化迅速发展;中国改革开放,确立市场经济体制,加入WTO,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意义:提高中西部地区进一步对外开放水平,促进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有利于全方位开放新格局的形成。扩大对外贸易、市场和投资,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
【解析】(1)根据第一幅图片中的中美领导人握手的场景分析出其显示的历史事件为中美关系正常化,结合其相关内容及历史意义作答即可;根据第二幅图片中有关“党的十四次代表大会”信息可知其显示的历史事件是1992年中共十四大召开,结合中共十四大的主要内容作答即可;根据图片三中有关“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信息可知其显示的历史事件是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结合其相关历史意义作答即可;根据图片四中“我国网民规模达5.46亿”的信息可知其显示的历史事件为21世纪中国互联网的普及,结合其相关历史意义作答即可。
(2)第一问,从中国和国际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中国方面由所学知识可知,丝绸之路为“一带一路”奠定了历史基础,改革开放与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并加入WTO,经济发展迅速,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国际方面则是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的不断发展都是建设“一带一路”的历史条件。第二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带一路”的建设对于中国开发中西部地区有促进作用,也为中国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创造条件。此外,“一带一路”还可以扩大对外贸易,推动我国经济转型与发展。33.【答案】观点一:工业文明给社会带来灾难。
理由:工业文明给广大的劳动者带来苦难,使整个社会分裂为两大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加剧了社会的贫富分化;生产力发展了,但工人阶级丧失劳动权利,产品分配不公平等,人权受到侵犯;工业文明带来环境的破坏;随着工业文明的西方殖民扩张,给亚非拉人民带来了灾难。
观点二:工业文明给社会带来福祉。
理由:工业文明带来资本主义的自由经济和市场竞争;生产力的发展,能增进国家财富,带来社会进步;工业文明推进了城市化进程,它的扩展,改变了世界的面貌,给亚非拉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方式,客观上推动了其社会进步。(任答两点即可)观点三:工业文明给社会带来的利弊共存。(观点2分)
理由:利:主要表现为促进生产力和自由经济的发展,增进国家财富,带来社会文明的进步; 弊:主要表现为给广大的劳动者带来苦难,造成社会的不平等和国家地区发展的不平衡。【解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在答题时首先要明确观点,然后结合史实,进行论述,注意要做到史论结合,逻辑性要强。如本题第一种观点,工业革命给社会带来灾难,据材料中“社会现实中劳动产品全部归属于资本家,导致了财富分配不平等,究其原因是因为劳动权利的丧失”得出工人阶级丧失劳动权利,导致产品分配不平等,侵犯了工人的人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政治上产生了两大对立的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他们之间的贫富差距拉大,工业革命要求以整个世界作为它的市场,对外进行殖民扩张,给亚非拉地区带来了灾难,同时工厂的大量出现,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第二种观点认为工业文明给社会带来福祉,因此要结合工业文明对政治、经济和世界发展的积极影响进行论述;第三种观点是利弊共存,回答时要结合前两个观点进行综合论述。
34.【答案】(1)目的: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恢复经济。说明:中国与市场的联系密切,中国在世界市场中处于从属地位。
(2)三大支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贸总协定。
原因:吸取大危机的教训;防止战争悲剧重演;原有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深刻变化;有识之士的推动等。
(3)原因:布雷顿森林体系规定美元与黄金挂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会员国货币与美元保持固定汇率。
作用:有利于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扩大了世界贸易;为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4)建议:创建超主权储备货币(新的全球货币)以取代美元。原因:美国印钞救市,美元贬值。因素:美国经济实力;对外经济政策;国际形势。【解析】第(1)题,结合材料一信息和罗斯福新政的影响概括回答。第(2)题,结合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内容和影响概括作答。第(3)题,依据材料三概括回答。第(4)题,结合美元地位变化的原因来回答。
第二篇:云南省大理体育中学2017-2018学年下六月份考试 高二历史
云南省大理体育中学2017-2018学年下六月份考试
高二 历史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分卷I
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1.1918年,世界因患“西班牙流感”(人类历史上最严重的传染病)死亡的人数约为4 000 万人,交战各国几乎都没有额外的兵力作战。这反映了()A. 疾病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主要原因 B. 灾害因素能够影响战争进程 C. 传染病加速了全球化进程 D. 人类面临的最大威胁是疾病
2.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最终形成的标志是()A. “英日同盟”的终结
B. 德、意、奥“三国同盟”条约的签订 C. 法、俄军事协定的终结 D. 英法协约与英俄协约的签订
3.下列事实与法兰西第三共和国覆亡无关的是()A. 法国政府长期执行绥靖政策 B. 德军主力突破了马奇诺防线 C. 英法在对德开战后坐失时机 D. 法国贝当政府实行卖国政策
4.《慕尼黑协定》后张伯伦和达拉第被热情的群众欢呼为和平的使者。罗斯福总统也向张伯伦道贺,对他说:“做得好。”英联邦各国领袖更是喜形于色。加拿大总理写道:“容我向您转达加拿大人民热诚的贺意……我与僚属及政府,对您对人类的贡献表示无尽感佩。”二战前这种情况反映了()①以为妥协可以维护和平是当时人们的普遍心态 ②当时的欧美人士对希特勒的扩张野心尚未形成清醒认识 ③北美的政客希望通过战争拖垮欧洲 ④罗斯福、张伯伦和达拉第都是战争狂徒()
A. ①② B. ①②③ C. ②③ D. ①②④
5.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特点是()
①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加剧 ②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还未形成 ③对外以商品输出为主 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垄断阶段 A. 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 D. ①④
6.《凡尔赛和约》签订后,许多德国人提出了“打倒《凡尔赛和约》”的口号。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 德国对《凡尔赛和约》强烈不满 B. 德国拒绝承担发动战争的责任 C. 德国出现摆脱和约的复仇情绪 D. 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泛滥
7.以作战时间长达八个月、战况惨烈,每一座房子、每一个街道都成为德军的 坟墓而著称的战役是()
A. 莫斯科保卫战 B. 阿拉曼战役 C. 库尔斯克战役 D. 斯大林格勒战役
8.山东问题,产生于19世纪末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之际,是腐败的晚清政府留给中国人民的一个“世纪之痛”。这一问题初步解决是通过()A. 国联会议 B. 巴黎和会 C. 海军军备会议 D. 华盛顿会议
9.下列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 大战是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必然结果 B.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是萨拉热窝刺杀事件 C. 马恩河、索姆河战役都发生在西线战场 D. 战争进入僵持局面,对同盟国十分有利
10.1936年埃塞俄比亚呼吁国际联盟贷款给埃塞俄比亚购买武器,但国联以23票反对,25票弃权予以否决,只有一国投赞成票。这件事情说明()
①德、日在国联中起重要作用 ②反映了英法的绥靖意图 ③表明国际形势对意大利有利 ④反映了国联的虚伪性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11.第二次世界大战促进了科技的发展,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在二战后才开始应用 B. 为战后的科技革命奠定了基础
C. 与原子能的和平利用和现代火箭技术的诞生有联系 D. 交战各国为克敌制胜而发展科学科术
12.下列关于一战前科技成果应用于军事的评述,不正确的是()A. 人类科技发展进步的必然结果 B. 两大军事集团扩军备战的需求 C. 为世界规模的战争创造了条件 D. 增强了战争的残酷性和破坏性 13.下图所示武器,首次使用于()
A. 马恩河战役 B. 凡尔登战役 C. 索姆河战役 D. 日德兰海战
14.中国以大国身份参加,并获得收复失地神圣权利的国际会议是()A. 开罗会议 B. 德黑兰会议 C. 雅尔塔会议 D. 波茨坦会议
15.《非战公约》的签订是一战后维护和平的尝试,但《非战公约》对侵略者没有强大的约束力,这主要是因为()
A. 《非战公约》对列强根本毫无约束力
B. 列强提出各自的保留条件,为其以后发动战争埋下了伏笔 C. 《非战公约》不尊重和平
D. 《非战公约》没有规定和平解决国际争端或冲突的原则
16.美国在二战后对越南地区实行控制,是其全球战略的一个重要体现,其主要意图是()A. 抢占越南的石油资源 B. 为了控制印度洋地区 C. 建立对中苏的包围圈 D. 稳定资本主义大后方
17.中东问题的核心是巴勒斯坦问题。巴勒斯坦在上千年的历史变迁中,形成了复杂的民族关系。其中耶路撒冷城是三大宗教的共同圣地,“三大宗教”是指()①基督教 ②佛教 ③伊斯兰教 ④犹太教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18.截至2004年5月,联合国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共部署有15支维和部队,包括来自94个国家的5.3万名维和士兵以及1.1万名联合国工作人员。下列有关联合国维和行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近年来联合国维和行动被认为是维持和平、解决争端的十分有效的形式 ②中国从80年代后期开始采取积极支持维和的态度 ③蓝盔和贝雷帽是联合国维和人员的标志 ④联合国维和部队还承担了人道主义援助、促进民族和解等任务 A. ①③ B. ①②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19.有人说:“对美国来说,马歇尔计划达到了一箭几雕的目的。”这里的“几雕”是指()
①稳定了西欧经济 ②一定程度上缓和了与苏联的矛盾 ③有助于美国商品的输出 ④把受援国纳入了美国全球战略轨道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20.中东问题具有复杂性,下列与此无直接关系的是()A. 领土之争和石油资源之争 B. 宗教矛盾和民族矛盾 C. 大国插手和地区霸权主义 D. 贸易之争
21.著名歌曲《Give Peace A Chance》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广受欢迎。主要原因是()A. 演唱者是世界著名歌手 B. 作者是著名反战人士 C. 歌词通俗易懂,脍炙人口 D. 人们渴望世界和平
22..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就组成了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鲜作战,在装备极其落后的情况下先后取得了两次战役的胜利。其主观原因是()
①联合国军装备落后于苏式装备的志愿军 ②配备了苏式武器的军队战斗力空前提高 ③美军指挥官和士兵轻敌 ④中朝人民的正义抗争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23.海湾战争中,美国积极参战的根本原因是()A. 伊拉克的侵略行动威胁到世界和平B. 科威特的积极要求 C. 美国在中东的利益受到侵犯 D. 联合国安理会的要求 24.20世纪60年代后,美、苏很难任意操纵联合国,最主要的原因是()A. 美、苏争霸的格局势均力敌 B. 军备竞赛削弱了双方力量 C. 西欧和日本已经迅速崛起 D. 第三世界国家加入联合国
25.关于朝鲜战争的起因,历来众说纷纭。有人在20世纪60年代这样写道:“苏联从一开始就有一个让朝鲜半岛‘独立的计划,该计划要使朝鲜不受除苏联之外任何国家的控制。”此人最有可能是站在下列哪个国家政府的立场上()
A. 苏联 B. 伊拉克 C. 美国 D. 朝鲜
26.下列对第一届世界保卫和平大会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 代表具有较强的国际性
B. 法国和平人士约里奥·居里担任大会主席 C. 成立了世界和平理事会
D. 提出举行“保卫和平国际斗争日”活动的倡议
27.二战后初期,美、苏两国日益走向对立的原因有()
①意识形态的差异 ②社会制度的不同 ③全球战略的对立 ④法西斯威胁消除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28.联合国大会决定在巴勒斯坦地区建立独立的犹太国,其最主要的依据是()A. 犹太人曾在巴勒斯坦地区居住 B. 犹太人曾受到德国法西斯迫害 C. 英国曾经支持“犹太复国运动” D. 耶路撒冷属于犹太教的“圣地”
29.二战后出现美苏两极格局的根本原因是()A. 美苏在意识形态方面的对立 B. 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政治格局被打破 C. 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形成 D. 美苏政治军事力量势均力敌
30.20世纪以来,阿以之间共爆发了五次中东战争。其中前四次中东战争对中东国家产生的最深远影响是()
A. 阿以双方矛盾加剧
B. 美苏大国介入增加了中东问题的复杂性 C. 中东走上和平谈判的道路 D. 阿以双方得以相互理解与承认
分卷II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 共55分)31.识读下列一组反映一战后国际关系的历史图片:
请完成:
(1)图一所述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有哪些?结合图二说明其直接影响。(2)图三所示情景出现的直接背景是什么?试简要评价道威斯计划。(3)依据图四和所学知识,概括说明洛迦诺会议对欧洲国际关系的影响。(4)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上述图片所示现象存在着怎样的内在联系?
3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主要国家工业产量占世界总额比例变化表
材料二 英德殖民地情况变化表
材料三 19世纪70年代,俾斯麦的野心是彻底毁灭法国,称霸欧洲。1875年俾斯麦已准备侵法战争,但是由于俄国和英国的干涉,不得不暂时放弃进攻法国的企图。俾斯麦特别害怕在东西两线上同时作战,俄法“联盟的噩梦”经常使他忧虑。俾斯麦用尽一切计谋来孤立法国,反对俄国,阻止法俄接近。
材料四 1888年威廉二世登位,1890年他迫使俾斯麦辞职。威廉二世公开宣扬他的对外政策的“新路线”,即大力扩张殖民地,积极扩建海军。……1893年威廉从土耳其取得建筑巴格达铁路即“三B铁路”的租让权,企图以铁路线将柏林、伊斯坦布尔、巴格达连成一体,使整个土耳其和小亚细亚成为德国的投资场所和势力范围,同时威胁英国殖民地埃及和印度,直逼高加索。1897年,又强占中国的胶州湾,参加对中国的瓜分。——《世界通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英国工业的世界地位和殖民情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俾斯麦用尽一切计谋”对付法俄的表现和后果。(3)结合材料概括说明德国外交策略的变化及其原因。(4)综合以上材料分析欧洲列强的基本矛盾。
3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朝鲜战争期间“联合国军”的兵力组成(%)
材料二 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
材料三 朝鲜战争交战双方签署停战协定
材料四 1951年5月15日,美国三军参谋总长联席会议主席布莱德利在参议院军事外交委员会作证时说:朝鲜战争“是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同错误的对手打的一场错误的战争”。——《世界当代史资料选辑》 请完成: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这一现象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形成的?(2)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材料二所示情景出现的原因。(3)依据材料三指出朝鲜战争的结果,并说明其主要决定因素。(4)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我们应当怎样理解材料四中布莱德利的话?
34.阅读下列图片:
请回答:
(1)图一发生于什么时间?发生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2)针对伊拉克发动的进攻,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采取了哪些行动?(3)图二所述现象主要是针对哪一国家而言?
(4)图三是美国在海湾战争中使用的“战斧”式巡航导弹。由此观之,海湾战争是一场什么战争?对以后的世界军事舞台有何影响?
云南省大理体育中学2017-2018学年下六月份考试
高二 历史
1.【答案】B
【解析】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能力。材料反映了1918年“西班牙流感”导致大量人口死亡,从而制约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作战兵力的补充,故反映了灾害因素能够影响战争进程。答案为B。2.【答案】D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对历史事实的再认、再现能力。为了对付三国同盟,1892年法俄缔结军事协定,欧洲开始出现两大军事集团对峙的局面。英法、英俄分别在1904年和1907年签订协约,至此,三国协约正式建立。故答案为D。
3.【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B、C三项都是法国沦亡的原因,而D项发生在法国投降之后,所以与法国覆亡无关。4.【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绥靖政策的理解。从材料的信息来看,这主要反映了以为妥协可以维护和平是当时人们的普遍心态和当时的欧美人士对希特勒的扩张野心尚未形成清醒认识。其它与题干不相符合。所以选A。5.【答案】D
【解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已经形成,且对外以资本输出为主,因此②③不符合题干的要求。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①④符合题干要求。6.【答案】C
【解析】《凡尔赛和约》以严厉处罚德国为目的,引发了德国摆脱和约束缚的复仇情绪,故C项符合题意。7.【答案】D
【解析】斯大林格勒战役是城市中巷战的典型,历时8个月,最终使德国第六集团军全军覆没。
8.【答案】D
【解析】1921年11月,华盛顿会议在美国的倡议下召开。中国代表向大会提出山东问题,在英美建议下,山东问题由中日在会外交涉解决,英美派代表列席中日之间的交涉。在英美代表的斡旋下,1922年2月中日两国签署《解决山东问题悬案条约》及《附约》,规定胶州湾租借地由中国收回,胶济铁路由中国赎回,中国山东问题得到初步解决。
9.【答案】D 【解析】德国战前制定的“施里芬计划”的突出特点,就是速战速决,该计划的破产,使德国为首的同盟国陷入被动局面。10.【答案】D
【解析】解答本题需要考虑当时的国际形势。当时德国已经退出国联,所以排除含①的选项,由此可得答案。
11.【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二战与科技发展的关系。A项错误,二战后期已开始应用,如使用新科技制成先进武器原子弹等。B、C、D三项符合史实。
12.【答案】A
【解析】科技成果应用于军事取决于人的主观因素,不是科技发展的必然属性,故A项符合题意;B项是一战前科技成果用于军事的背景,C、D两项是一战前科技成果用于军事的影响。13.【答案】C
【解析】坦克作为新武器,最先应用于索姆河战役。
14.【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了“二战”后期四次重要的国际会议。答案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大国身份”“收复失地”,排除B、C、D三项,这三个会议中国都没有出席。开罗会议有中国代表的出席,并且通过《开罗宣言》,明确规定日本侵占的中国领土必须归还。
15.【答案】B
【解析】在《非战公约》签订的同时,帝国主义列强纷纷提出自己的保留条件,这就使得公约对战争的约束力大大削弱。故B项符合题意。16.【答案】C
【解析】控制越南,再加上台湾、朝鲜和日本,这样就可以形成一个大的包围圈,既可以封锁中国,也可以防止苏联势力在远东的扩张。17.【答案】C
【解析】佛教发源于古印度,与巴勒斯坦无关。18.【答案】D 【解析】 19.【答案】B
【解析】马歇尔计划是为了对抗苏联、稳定欧洲而实施的经济援助计划。因此,②的叙述不正确。20.【答案】D
【解析】该地区简直是当今国际关系中各矛盾的“博物馆”!但复杂性并不包括“贸易之争”,因为该地区主要出产石油及石化产品,主要供出口,再有欧佩克组织的协调,基本上不存在贸易之争。21.【答案】D
【解析】20世纪六七十年代是反战和平运动广泛开展的时代,这首歌反映了人们的心声,因而得到了广泛的欢迎。
22.【答案】D
【解析】①与题干材料相反,所以排除;②④是主观原因;③是客观原因,应排除。23.【答案】C
【解析】海湾地区的石油资源是西方国家的经济命脉,美国积极参战是为了确保它在海湾地区的利益和战略地位。如果伊拉克吞并科威特后进而占领沙特阿拉伯,就可控制全世界一半以上的石油资源,这犹如卡住了西方主要工业国的咽喉。萨达姆利用手中的石油武器,可以摆布西方工业国家的经济发展,并可以进而对它们指手划脚。这是美国和其他一些主要工业国家所绝对不能容忍的。24.【答案】D
【解析】新兴民族独立国家陆续加入联合国,使联合国发生了有利于第三世界的变化,故D项符合题意。25.【答案】C
【解析】这段材料认为朝鲜战争是由苏联造成的,因此此人是站在美国的立场一边的。
26.【答案】C
【解析】世界和平理事会成立于第二届世界保卫和平大会。27.【答案】A
【解析】二战后初期,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不同、全球战略的矛盾对立,促使美、苏两国走向对立。28.【答案】A
【解析】犹太人曾长期在巴勒斯坦地区居住,是联合国大会决定在巴勒斯坦地区建立犹太国的历史依据,故A项符合题意。29.【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问题的能力。美苏依据实力两分天下,从而出现美苏两极格局。
30.【答案】C
【解析】注意题干的要求是深远影响,第四次中东战争后,阿以双方走上和平谈判的道路,这是对中东地区最深远的影响。故C项符合题意。
31.【答案】(1)根本原因:法国极力削弱德国,德国采取各种方式对抗法国。直接影响:德国采取“消极抵抗”政策,停止支付赔款。
(2)直接背景:鲁尔危机使美国和英国取得赔款问题的主导权。评价:道威斯计划是对《凡尔赛和约》的一次重大调整,促进了德国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使法国削弱德国的计划受挫,有利于美国经济迅速渗透进欧洲。
(3)协约国正式承认德国是一个平等国家;暂时解决了欧洲安全问题;改善了法国同德国的紧张关系;使法国的边界安全置于英国和意大利的空头保证之下。
(4)鲁尔危机和道威斯计划的提出,迫使法、德两国开始探索和解的道路,催生了洛迦诺会议的召开和《洛迦诺公约》的签署。
【解析】第(1)问中“影响”需要结合“德国铁路员工撤离鲁尔”等信息进行思考;第(2)问中的“直接背景”可联系所学知识直接回答,“评价”需要从直接作用和深远影响等方面概括;第(3)问需要结合洛迦诺会议的内容,从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等方面进行归纳;第(4)问需要联系不同现象的时代背景和影响,采取层层递进的方式进行分析。
32.【答案】(1)变化:英国丧失“世界工厂”地位,工业产量下降,但海外殖民势力进一步扩大。(2)表现:1879年德奥缔结“同盟条约”;1882年三国同盟正式建立。后果:1892年法俄缔结军事协定,欧洲开始出现两大军事集团对峙的局面(3)变化:重点由企图称霸欧洲到大力扩张殖民地。原因:德国工业地位上升、经济迅速发展、实力增强。(4)法德矛盾,英德矛盾。
【解析】第(1)题注意两个限定条件“世界地位”和“殖民情况”,从这两个角度作答,避免遗漏。第(2)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需高度归纳概括。第(3)题根据材料三、四归纳变化,结合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概括说明变化的原因。第(4)题根据四则材料所涉及的国家不难判断欧洲列强的基本矛盾是英德矛盾与法德矛盾。
33.【答案】(1)现象:美国以“联合国军”的名义发动侵朝战争。背景:朝鲜内战爆发后,美国操纵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由美国组织“联合国军”干涉朝鲜内政。
(2)原因:美国纠集“联合国军”发动侵朝战争;美军派遣第七舰队插手中国内政;侵朝美军威胁中国安全;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请求中国援朝。
(3)结果:美国被迫在停战协定上签字,朝鲜战争宣告结束。
因素:朝鲜人民的英勇反击;中国人民的抗美援朝斗争;苏联对朝鲜的军事援助和外交声援。(4)理解:朝鲜战争以中朝两国的胜利而结束;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被打破;美国扼杀亚洲社会主义国家的企图失败。(如答其他且符合题意,同样正确)
【解析】第(1)问中的“现象”可依据材料一中美国军队的数量等信息进行判断,“背景”需要结合朝鲜内战爆发时的状况进行分析;第(2)问应联系朝鲜战争爆发后的状况,从美国、朝鲜等方面进行概括和说明;第(3)问中的“结果”可结合材料三中“交战双方签署停战协定”等信息进行归纳,“因素”应从朝鲜、中国、苏联三个方面进行说明;第(4)问应结合朝鲜战争的结果和影响,从中朝两国、美国等方面进行概括和总结。
34.【答案】(1)1990年8月。伊科矛盾由来已久;两伊战争使伊拉克负债累累;中东地区原有力量均势失衡等。
(2)“沙漠盾牌”、“沙漠风暴”和“沙漠军刀”行动。(3)伊拉克。
(4)高科技战争。标志着高技术局部战争登上世界军事舞台,它向传统战争观念提出挑战,在各国军事界引起了震动。【解析】
第三篇:云南省楚雄实验中学2018学年下学期六月份考试 高一历史
云南省楚雄实验中学2018学年下学期六月份考试
高一历史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
1.1961年1月18日,在八届九中全会闭幕式上,毛泽东说:“今年不搞两本帐了,就是一本帐,决不要层层加码,中央是一个盘子,到省、市又是一个盘子,到地、县又是一个盘子,到群众又是一个盘子。”毛泽东的讲话()A. 旨在解决农轻重的比例问题 B. 意味着经济体制转变的开始 C. 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D. 消除了“左”倾错误的影响
2.马克思在对新航路开辟后出现的某一历史现象分析时指出:“一方面是工资和地租跌价,另一方面是工业利润增多……”这一历史现象在西欧产生的影响不包括()A. 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B. 促使商路及商业中心的转移 C. 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 D. 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3.1872年上海轮船招商局成立后,“分洋商之利”,获利颇丰。上海商人叶运忠请求另设广运轮船局,李鸿章断然拒绝,批示:“不准另树一帜。”由此可见,李鸿章()A. 停办官营工商企业 B. 鼓励发展民族工业 C. 利用政权垄断经营 D. 提倡“实业救国”
4.民国初期的一则报纸广告中有“敬告全国同胞乐用人人必需之国货”等字样。作为直接证据,它可以用于研究()
A. 外资企业出现 B. 洋务运动兴起 C. 工人运动高涨 D. 实业救国热潮
5.杰里·本特利在《新全球史》中说道:“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人类有文字记载以来最严重的一次流感发生了……已经夺去了2 000多万人的生命。……第一次世界大战并不是导致1918~1919年流感的直接原因,但是战时陆路和海上贸易可能导致了这场传染病的蔓延。……从北极的小村庄、印度和美国拥挤的城市到欧洲的战场。”这表明()A. 工业革命对社会生活产生负面影响 B. 一战是导致疾病传染的主要原因 C. 高效率的交通运输使得人口流动频繁 D. 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加速疾病传播
6.唐朝前期存在三种土地占有情况。一是地主占有的土地。这种占有关中最多,长江流域次之,关东最少。二是按均田法农民占有的土地。这种占有关东最多,长江流域次之,关中最少。三是百姓自己开垦的土地。在关中地区,农民按均田法占有田地最少,主要是因为该地区()A. 商品经济发达
B. 存在井田制 C. 小农经济落后
D. 地主占有大量土地
7.下图是英国19世纪城镇人口比重变化图(单位:%),当时英国城镇人口比重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
A. 新航路的开辟 B. 圈地运动的推行 C. 工业革命的发展 D. 殖民扩张的扩大
8.下图是新中国某一历史时期的宣传画,它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是()
A. 一五计划 B. 三大改造 C. “大跃进”运动 D. 人民公社化运动
9.“它因模仿一部分西方器物而异于传统,又因其主事者以新卫旧的本来意愿而难以挣脱传统。结果是‘东一块西一块的进步’,零零碎碎的,是零卖的,不是批发的。”符合材料描述思想特点的历史人物是()
A. 林则徐
B. 曾国藩
C. 洪仁玕
D. 孙中山
10.汉魏以来各朝代统治者大都采取抑制土地兼并的政策,这说明在中国古代社会()A. 小农经济是各朝代统治稳固的基础 B. 皇权与地主阶级之间矛盾难以调和 C. 土地兼并问题始终得不到有效解决 D. 农民阶级和统治阶级有着共同利益
11.中国最早的民办机器企业上海发昌机器厂由于资本微薄,又始终没有自己的船坞,在价格上也难以与外商匹敌,故无力竞争,步履艰难。甲午战争后,在英商开办的耶松船厂竞争下,发昌厂迅速衰落。这一史实说明()A.近代民族工业依赖于外国资本主义 B.近代民族工业经营不善,致使亏本 C. 民族资产阶级非常软
D.近代民族工业先天不足,产生后又受到外国资本主义排挤、压迫
12.古代货币的形成与发展和古代商业的发展密不可分。由图一到图二的变化,充分说明了()
A. 古代抑商政策的结束 B. 商帮出现后的垄断 C. 商品经济的繁荣
D. 纸币携带方便,完全取代了金属货币
13.明宪宗成化二十一年,工部奏准:“轮班工匠有愿出银价者,每名每月南匠出银九钱,免赴京,所司类赍勘合,赴部批工;北匠出银六钱,到部随即批放。”这表明此时()A. 手工业技术人才过剩 B. 工匠一律以银代役 C. 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 D. 官营手工业市场化
14.关于英国历史上的“圈地运动”,英国著名空想社会主义者莫尔(1478年~1535年)在其著作《乌托邦》中说:“羊是温顺的动物,在英国这个奇异的国度里,羊能吃人。”而马克思则认为:“英国处理各种传统的农业关系,要算世界上最革命的国家了。”莫尔和马克思的观点取决于()A. 两人生活的时代背景 B. 评价历史事件的角度不同 C. 各自不同的阶级立场 D. 个人的知识水平和主观认识
15.天宝二年(713)韦坚为唐玄宗从南方采办的货物中大多是来自民间作坊的杰作:“若广陵君(杨州市)船,即于栿背上堆积广陵所出锦、镜、铜器、海味;丹阳郡(江苏镇江)船,即京口绫衫缎;晋陵郡(江苏常州)船……会计郡(浙江绍兴)船……南海郡(广州)船……”(《旧唐书·韦坚传》)材料表明唐代()A. 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B. 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C. 形成专业性生产区域 D. 家庭手工业得到较大发展
16.2008年11月22日至23日在秘鲁首都利马举行了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第十六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胡锦涛主席出席了这次会议。这次亚太经合组织会议的主题是“亚太发展的新承诺”。鉴于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已对包括亚太地区的全球经济造成重大冲击,此次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讨论加快地区经济一体化、推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的同时,对金融危机问题发表了单独声明。我国积极参与此次APEC的意义是()
①有利于中国、亚太乃至世界的金融、经济稳定及可持续发展 ②有利于我国与成员国建立长期结盟友好关系
③符合当今时代主题,将对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④有利于促进亚太地区经济一体化 A. ①②③ B. ①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17.1952~1964年,苏联政府收购各种谷物的平均价格指数提高了7.48倍,收购畜产品的价格指 数提高了15.69倍。这说明赫鲁晓夫()A. 试图调整国家与集体农庄的关系 B. 改变了苏联农业落后的状况 C. 使自己成了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 D. 收购太多将影响农民积极性
18.《变形金刚》影片中出现了闻名世界的美国水利工程——胡佛水坝(下图)。胡佛水坝是1931年联邦政府立项开始建设的,1935年竣工。胡佛水坝表明()
A. 胡佛政府放弃了自由放任经济政策
B. 胡佛政府在美国率先提出政府干预经济的主张 C. 胡佛政府较好地解决了社会救济和以工代赈问题 D. 胡佛政府采取过国家干预经济的措施
19.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通过二十世纪上半期的震荡,人们开始认识到维护世界政治经济秩序稳定的重要性,由此诞生了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等一系列国际组织,整体世界开始制度化。下列有利于维护世界金融秩序稳定的国际性组织是()A. 联合国 B. 欧共体
C.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D.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20.1930年以前,苏联的粮食年总产量超过1913年的水平(1930年除外),且1930年以后增长率有所下降,由此可见下列哪一项与上述情况不是因果关系?()A. 当时苏联的经济政策不利于农业发展 B. 苏联农村集体化过程存在失误
C. 农民大量涌入城市,导致农村劳动力缺乏 D. 苏联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落后
21.下表反映了1909~1919年间中国邮政事业发展的部分情况。据此可以得出()
A. 邮政事业的发展非常迅速 B. 邮政业务仅限于中心城市 C. 邮局邮路开始脱离海关控制 D. 交通工具进步促进邮政事业发展 22.1929~1933年间,美国不少著名文化人被卷入赤贫人群,《愤怒的葡萄》的作者约翰•斯坦贝克连一块肥皂都买不起,只好使用猪油加草木灰和盐做肥皂洗衣服。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A. 美国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危机 B. 美国卷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C. 资本家的残酷剥削 D. 生产绝对过剩导致危机
23.格·阿·阿尔巴托夫在《苏联政治内幕:知情者的见证》一书中指出:“赫鲁晓夫揭露的、批判的并力图战而胜之的是斯大林,而不是斯大林主义。也许,他真诚地相信,整个问题也就是这样,只要揭露斯大林,他就解决了使社会从过去的极权主义桎梏中解放出来的全部问题。”作者意在说明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A. 着力于批判个人崇拜
B. 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的认识 C. 偏离了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 D. 全盘否定了斯大林
24.下列有关美国“新经济”的表述,正确的有()①以知识经济为基础 ②以信息技术为主导
③“新经济”是由美国一家杂志提出的 ④“新经济”就是第三产业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25.在欧洲建设的过程中,有人曾把欧洲建设比作一个“三级火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 第一级是经济货币联盟,第二级是关税同盟,第三级是政治同盟 B. 第一级是政治同盟,第二级是经济货币联盟,第三级是关税同盟 C. 第一级是关税同盟,第二级是经济货币联盟,第三级是政治同盟 D. 第一级是关税同盟,第二级是政治同盟,第三级是经济货币联盟
26.按照列宁的说法,1921年的新经济政策是从“战时经济”退却,进入“国家资本主义”阶段。这一政策的特点是()
A. 国家放弃了对经济的干预 B. 实行单一的公有制 C. 一定程度上恢复了市场机制 D. 实行必需品配给制 27.影响下图曲线变化的因素有()
①第一次世界大战 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③新经济政策 ④斯大林经济体制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28.1933年5月,罗斯福政府颁布了《农业经济调整法》,该法令在农村被称为“犁棉苗法令”。根据该法令,政府缩减了数千万英亩耕地。美国政府采取减耕减产这一措施的目的是()A. 优化农村环境 B. 给农民提供补贴 C. 提供就业机会 D. 提高农产品价格
29.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指出:你有言论自由,但这并不是说你有权在电影院大喊失火了;同理自由市场的原则也不意味着大家可以在无序的资本流动中互相践踏。下列选项中最契合克鲁格曼观点的措施是()A. 建立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B. 推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 C. 组建国际经济区域集团 D. 推动混合经济模式的发展
30.罗斯福新政中贯穿其全过程的内容是()A. 救济 B. 复兴 C. 改革 D. 干预
分卷II
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 共55分)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70年~1913年世界贸易总额增加了3.2倍,1913年,西方各主要国家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为英国15%,美国11%,德国13%,法国8%,俄国4%。此外,这一时期原料和工业制成品的世界贸易额呈现出均衡发展的趋势,从1870~1913年,这两类商品的贸易额都增加了两倍多一点。19世纪90年代的价格一般比1873年低40%,其中钢和钢轨的价格下跌最为严重,欧洲的钢轨价格在1872~1881年间降低了60%,美国钢轨在1896年的销售价格仅为1875年的1/10稍多一点。——摘自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材料二 世界史不是过去一直存在的;作为世界史的历史是结果……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中越是扩大,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世界市场形成的影响。
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根据上述两图所蕴涵的信息,结合所学说明两个时期经济领域的变化,并分析原因。(注:需指出两处变化并分别进行分析)
3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闭关自守。建国以后,人家封锁我们,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也还是闭关自守,这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困难。三十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的。——邓小平
材料二 “我一直认为入世后既不会遭遇洪水猛兽也不会一夜之间发生经济奇迹。”“打 开窗户,新鲜空气进来了,但有时难免会飞进一两只苍蝇。” ——中国入世谈判的最后一任团长龙永图 材料三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近代、当代中国经济发展与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关系。(2)有研究者指出,中国近代重要城市的分布呈弓箭状。观察上图,指出图中“弓”上的城市哪些是改革开放时的经济特区,哪些是1984年国家决定开放的沿海港口城市?(3)据此谈谈你对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认识。
3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康有为曾上书光绪帝:“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则情意不亲,邦交不结矣”,“中国宽衣博带,长裙雅步而施万国竞争之世……诚非所宜”。——节选自康有为《请断发易服改元折》
材料二 文化史学家布克哈特把图像称作“人类精神过去各个发展阶段的见证”,认为通过图像可以加深对历史变迁的理解。以下是一组图片材料。
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指出康有为有何主张并说明其理由?
(2)材料二中图二与图一相比,图四与图三相比,说明图
二、图四服装发生变化的政治和思想因素。(3)在材料二中,从图一到图二,从图三到图四,你能看出中国服饰变化有什么趋势?从这种变化中,得出中华民族在不同阶段各有什么样的精神追求?
3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初,美国成为当时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实力最为雄厚的国家。它占资本主义世界工业产量的2/3,黄金储备的2/3,同时还是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大象出版社《历史》必修Ⅱ
材料二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美国经济增长的速度:
材料三 20世纪90年代以后,美国经历了一个长达十年的经济增长期,特别是在90年代后半期,美国出现了“两高”(高经济增长率和高生产增长率)与“两低”(低失业率和低通货膨胀率)并存的局面。再次超过欧盟,把日本远远地甩在后面,重新巩固了在世界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大象出版社《历史》必修Ⅱ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出现材料一所述经济状况的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美国经济发展的特点。(3)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推动美国经济在20世纪90年代出现上述变化的因素。
答案解析
1.【答案】C
【解析】材料中没有涉及农业、轻工业、重工业地位的内容,故A项错误;经济体制改革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的,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1960年国家开始纠正农村中左倾错误,“决不要层层加码”体现出调整大跃进中制定高指标的做法,有利于经济发展,故C项正确;材料中只是对大跃进的弊端进行了一定的调整,“消除”过于绝对,故D项错误。2.【答案】B
【解析】材料信息反映了新航路开辟引起了“价格革命”。“价格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B项属于“商业革命”的影响。3.【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洋务运动的特点。“不准另树一帜”可以看出李鸿章不支持民族工业但也发展航运业,可以理解为李鸿章利用政权的手段进行垄断经营,故选C。4.【答案】D
【解析】关键是找到题中的题眼:“民国初期”“必需之国货”这是那一时期出现的实业救国热潮的直接证据。5.【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关键信息“战时陆路和海上贸易可能导致了这场传染病的蔓延”,C为正确选项。A项观点正确,但材料没有体现。材料已明确“第一次世界大战并不是导致1918~1919年流感的直接原因”,故B项为误解。D项问题在于材料没有明确表示世界市场与疾病传播的关系,而且此时应该为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故排除A、B、D。6.【答案】D
【解析】结合材料中时间“唐朝前期”可排除A、B两项;“农民按均田法占有田地最少”说明国家掌握的土地较少,大量土地被地主占有,故选D项。7.【答案】C
【解析】依据题干的时间“19世纪”和“城镇人口比重变化”,然后观察示意图,分析1801年到1860年城镇人口比重的变化是逐渐上升,再联系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城镇化发展的原因主要是工业革命的发展,故选C。8.【答案】C
【解析】宣传画强调“不到十五年,就要超过英国”,体现了“大跃进”运动时期的“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的特征,选择C项符合题意。9.【答案】B
【解析】地主阶级洋务派主张通过学习西方的实用技术,来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体现了“以新卫旧”的特点。以上四位人物中只有B符合这一特点。10.【答案】A
【解析】土地兼并的实质是地主与政府争税源,土地高度集中不仅影响政府的财政收入和兵源,而且容易激化阶级矛盾,进而严重威胁皇权稳固,所以汉魏以来各朝代统治者大都采取抑制土地兼并的政策,维护小农利益,根本目的就是巩固统治。故A正确。11.【答案】D
【解析】材料反映了发昌机器厂受英商排挤,近代民族工业依赖于外国资本主义的说法过于片面,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近代民族工业经营不善,故B项错误;民族资产阶级软弱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导致的结果,不是民族工业发展艰难的原因,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了发昌机器厂由于资本微薄,无力与外商企业竞争,步履艰难,在外商排挤下迅速衰落,说明了近代民族工业具有资金少、规模小等特点,受到外国资本主义的压迫,故D项正确。12.【答案】C
【解析】材料体现的现象是从秦到宋货币的发展变化。纸币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商业的发展,同时纸币的出现也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但并未完全取代金属货币。13.【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提取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由“明宪宗成化二十一年,工部奏准”及奏章的内容,可见材料说明的是明朝官营手工业以银代役的情况。材料并未体现人才过剩,故A项错误;“一律以银代役”的说法过于绝对,在材料中未能证实,故B项错误;“南匠出银九钱,免赴京”“北匠出银六钱”,正体现了南北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故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官营手工业产品面向市场,故D项错误。14.【答案】B
【解析】虽然二人生活的时代确实不同,但评价结论之所以不同,主要是由于二者观察事件的角度不同:莫尔是从维护人的权益角度出发,感慨圈地运动“羊吃人”;马克思站在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圈地运动干净利索的将人赶入城市成为自由可供雇佣的劳动力,对旧的生产关系的“革命”作用非常明显,故A、C、D项错误,B项正确。15.【答案】C
【解析】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是在南宋时期,与材料中的唐代不符,故A项错误;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是在明中叶以后,故B项错误;从材料“广陵所出锦、镜、铜器、海味”“京口绫衫缎”等信息表明,不同区域生产不同的手工产品,故C项正确;家庭手工业基本不入市场,与材料大多货物来自民间这一现象无关,故D项错误。16.【答案】C
【解析】中国加入APEC,并非是结盟的关系,排除②,故C正确。17.【答案】A
【解析】材料中苏联农畜产品价格的大幅度提高是这一时期农业改革政策的直接结果,1953年到1964年,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上台执政,赫鲁晓夫进行了大刀阔斧的农业改革,在这些政策影响下农产品价格提高,故A项正确;农产品价格提高,说明农业有了一定程度的恢复,并不能说明苏联农业落后的局面已经改变,故B项错误;在赫鲁晓夫的改革下农业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整体上并未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不能说他成了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故C项错误;材料只说到了农产品价格的提高,没有谈到收购数量增加,故D项错误。18.【答案】D
【解析】胡佛政府并没有放弃了自由放任经济政策,故A项错误;罗斯福政府在美国率先提出政府干预经济的主张,故B项错误;胡佛水坝的修建并不能说明胡佛政府较好地解决了社会救济和以工代赈问题,故C项错误;依据题干材料“胡佛水坝是1931年联邦政府立项开始建设的”信息可知,胡佛政府采取过国家干预经济的措施,故D项正确。19.【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二战后建立的国际组织性质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联合国属于全球性的政治合作组织;欧共体是区域性的经济组织;关税与贸易总协定针对的是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和关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联合国专营国际金融业务的专门机构。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D。20.【答案】C
【解析】1932年以前,苏联的粮食总产量未超过1913年的水平,且1930年后有所下降。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包括:农业集体化中的失误;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落后。故A、B、D三项均正确,C与史实不符。21.【答案】D
【解析】题干材料中显示交通影响邮政事业发展,故A项错误;“邮政业务仅限于中心城市”用词绝对,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邮局邮路开始脱离海关控制”的信息,故C项错误;依据表格中“邮政开始用汽车取代马拉邮车”“上海、汉口邮政开始自备邮艇运送邮件”说明交通工具进步促进邮政事业发展,故D项正确。22.【答案】A
【解析】解题时注意关键词“1929~1933年间”,这一时期爆发了资本主义历史上最严重的经济危机,生产相对过剩,资本家为维持产品价格,纷纷限制生产,销毁产品,而广大人民则因为贫困无力购买。B项出现于1941年。C项与题干不符。D项错在绝对过剩,应是相对过剩。23.【答案】B
【解析】材料中“只要揭露斯大林,他就解决了使社会从过去的极权主义桎梏中解放出来的全部问题”说明不是批判个人崇拜,故A项错误;从材料“赫鲁晓夫揭露的、批判的并力图战而胜之的是斯大林,而不是斯大林主义”可以解读出:赫鲁晓夫改革并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主义,故B项正确;偏离了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属于戈尔巴乔夫改革,不是赫鲁晓夫改革,故C项错误;“力图战而胜之的是斯大林,而不是斯大林主义”说明不是全盘否定斯大林,故D项错误。24.【答案】B
【解析】“新经济是一种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④说法不正确。25.【答案】C
【解析】欧洲的联合首先是在经济上的关税同盟;然后是在经济上的货币联盟;最后上升到政治。故选C。26.【答案】C
【解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只是为了打退国内外敌人的进攻而采取的一项应急措施,与当时的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是一种超前行为;只有“退却”——在一定程度上允许私有制的存在和商品买卖,才能调动积极性促使经济恢复发展,因此C项与新经济政策以及列宁的话相符。A明显不符合题意;B不属于新经济政策;D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27.【答案】A
【解析】观察图表可知,1913—1918年粮食产量下降是因为第一次大战;1918~1920年仍是下降趋势是因为三年国内战争实施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21~1925年粮食产量呈现增长的趋势,这是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当时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适应的产物;④时间不对,所以A正确。28.【答案】D
【解析】罗斯福新政用行政手段调整农业政策,调控市场,为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以调整农产品结构,提高并稳定农产品价格。29.【答案】A
【解析】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宗旨是通过削减关税和其它贸易壁垒,削除国际贸易中的差别待遇,促进国际贸易自由化,促使国际贸易在自由市场下有序进行,故A项正确;国家干预经济的发展模式在二战之后被西方国家普遍采用,加强“有形的手”在经济发展中的干预力度,不符合题意,故B项错误;经济区域集团是地区国家之间为实现本地区经济发展,形成了一体化程度较高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或国家集团,具有排他性的特点,不符合材料自由市场开放性原则,故C项错误;混合经济模式不符合材料题意,故D项错误。30.【答案】A
【解析】经济大危机造成了工人失业、农民破产,社会矛盾十分尖锐。罗斯福新政实施的目的就是要缓和矛盾,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因此贯穿新政全过程的措施是救济。故A正确。31.【答案】(1)特征:①世界贸易扩大,世界各国和各地区在经济上的联系更加紧密,英国的贸易垄断地位被打破,世界贸易形成了多中心的新格局;②西方发达国家和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之间的国际分工以及世界各国间的相互依赖程度增强;③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工业产品的增长幅度超过了世界市场需求的增长幅度,出现了产品过剩,商品价格和利润下降;④第二次科技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产生了垄断组织,重工业发展迅速,人类进入电气时代;⑤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同时,环境污染加剧。
(2)影响:①世界市场的形成,进一步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加速了世界近代化的进程;②世界市场的形成,促进了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东方从属于西方的局面;③世界市场的形成冲击了落后地区的经济体制,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方式和观念,推进了落后地区的近代化进程;④世界市场的形成促进了人类由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的社会转型。
【解析】(1)根据材料信息,“1870年~1913年世界贸易总额增加了3.2倍” 说明世界贸易扩大,世界各国和各地区在经济上的联系更加紧密;“1913年,西方各主要国家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为英国15%,美国11%,德国13%,法国8%,俄国4%”说明资本主义国家发展不平衡加剧,英国的贸易垄断地位被打破,世界贸易形成了多中心的新格局;“这一时期原料和工业制成品的世界贸易额呈现出均衡发展的趋势”说明西方发达国家和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之间的国际分工以及世界各国间的相互依赖程度增强;“从1870~1913年,这两类商品的贸易额都增加了两倍多一点。19世纪90年代的价格一般比1873年低40%”说明出现了产品过剩,商品价格和利润下降;再结合所学知识,此时为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产生了垄断组织,重工业发展迅速,人类进入电气时代,但是环境污染加剧。
(2)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中越是扩大……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说明世界市场的形成,进一步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加速了世界近代化的进程;“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说明世界市场的形成,造成了东方从属于西方的局面,但是客观上冲击了落后地区的经济体制,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方式和观念,推进了落后地区的近代化进程。32.【答案】(1)企业类型:从以轻工业为主向以重工业为主转变。
原因:近代中国资产阶级资金少、技术落后,受制于外国侵略者;新中国受苏联影响较大,且出于建立国防工业的需要,优先发展重工业。
(2)分布地区:从东部沿海、沿江向以东北为主的内地转变。
原因:近代:沿海沿江地区经济相对发达,基础雄厚,交通便利,便于得到外国技术设备等。新中国:为得到苏联的帮助,东北地区工业基础较好;维护国家统一,发展经济的需要。(3)新中国交通运输业成就显著,铁路公路发展尤其迅速,交通干线不断向边疆伸展。原因:民国初年交通运输业受到帝国主义列强的控制,新中国加强对交通运输业建设、发展。(4)企业的所有性质发生了变化。
原因:新中国成立后,没收官僚资本,对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解析】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有二,一是仔细根据材料找变化(很多时候要根据所学去寻找图示变化的线索),二是要熟知相关知识,学会比较性质相近的历史事物。取得高分的前提在于把握变化,又要善于多角度思考(发散性思维),变化原因结合历史背景多角度梳理回答即可。本题可以从产业结构变化、分布地区变化、企业性质变化等角度思考。注意审题,变化仅限两项。33.【答案】(1)近代世界工业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中国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被迫开放,卷入世界市场;当代世界经济走向全球化,中国逐渐过渡到市场经济,主动开放,融入世界经济。(2)经济特区:汕头。开放城市:天津、烟台、青岛、南通、上海、宁波、福州、广州。
(3)①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决定实行对外开放,对外开放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②对外开放的实行有利于中外文化交流;有利于吸引外资;有利于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经验;有利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对发展社会主义经济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应该加以鼓励和肯定。③但同时还应注意,随着对外开放的实行,中国必将面临新的挑战和问题,中国应该勇于面对困难,迎接挑战。
【解析】解答本题第(1)问需要联系近现代中外历史发展的相关知识并结合材料分析解答。第(2)问需要联系对外开放的有关知识回答。第(3)问要结合材料联系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的政策、所取得成就及作用来分析解答。34.【答案】(1)主张:易服。
理由:①适应国际交往的需要。②适应学习西方工业文明的需要。
(2)图二:政治上:近代民主政治运动的推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思想上:资产阶级民主思潮的影响。图四:政治上:“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不再搞以阶级斗争为纲,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或答民主政治得到发展);思想上:改革开放,打破个人崇拜,思想获得了解放,审美多元化。(3)趋势:由传统走向现代(或由封闭走向开放);由朴素单调走向丰富多彩。
精神追求:从图一到图二反映的是追求民主、自由、平等和独立;从图三到图四反映的是追求富裕、发展、个性和文明。
【解析】第一问依据材料回答。第二问,依据材料联系所学知识回答。第三问紧扣材料,联系所学知识分析解答。
35.【答案】(1)海外市场的拓展;科技革命的推进;政府对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2)经济停滞,通货膨胀。
(3)大刀阔斧地改革;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影响;知识经济开始形成;高科技产业的发展。
【解析】本题通过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历程考查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情况。第(1)问考查二战后初期美国经济强大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作答;第(2)问解答的关键是读懂图表;第(3)问意在考查“新经济”的相关知识,答题时注意多角度思考。
第四篇:云南省宣威市民族中学2017-2018学年下学期六月份考试高一历史
绝密★启用前
云南省宣威市民族中学2017-2018学年下学期六月份考试
命题教师
高一 历史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分卷I
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1.下列歌谣中,不能反映民国初年社会风尚的是()A. 结婚证书当堂读,请个前辈来证婚 B. 文明洋伞小包裹,长统洋袜短脚裤 C. 辫线鞋拖三尺短,之乎者也说荒唐 D. 改良的头,改良的花,改良的姑娘大脚丫 2.经济全球化与经济区域集团化之间的关系是()A. 相互对立 B. 相互促进
C. 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D. 相互促进,相互制约
3.1904~1907年中国兴起了一个兴办实业的新浪潮,有人描述当时的情景说:“相信能认购一股就等于收回一份利权,于是争相认购股份,引起了全国到处创办股份、合伙或独资经营的新企业。”以上材料说明这次兴办实业的浪潮()A. 与挽救民族危机相联系,具有爱国的性质 B. 直接推动力是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C. 欧洲列强放宽对中国经济侵略是主要原因 D. 是民国政府发展实业政策的结果
4.下表是1920—1936年在中国投资的工业资本中中国资本与外国资本的产值及比重(货币单位:亿元)
对表格解读正确的是()
A. 这一时期外国资本始终占主导地位 B. 这一时期列强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C. 这一时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国资本增长率超过外国 D. 中国资本增长的前提是社会和平稳定
5.针对下表情况,建国初我国采取的相应政策是()
A. 实行农业合作化 B. 实行土地改革 C. 优先发展重工业 D. 掀起“大跃进”运动
6.导致“英国输华货物统计示意图”中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民族工业的竞争 B. 一战的冲击 C. 自然经济的抵制 D. 通商口岸较少
7.针对蒸汽引擎机动车带来的“公共安全”问题,1865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机动车法案》,对机动车发展进行规范,其中两条主要规章如下:限制行车速度,市内不超过3公里/小时,乡间不超过6公里/小时;还必须有一人打着红旗在前面带路。因此又被称为“红旗法案”,该法案在1896年被废除。“红旗法案”的实施()A. 不利于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展 B. 阻碍了英国工业化的实现 C. 表明保守势力控制了议会 D. 阻碍了英国新兴工业的发展
8.19世纪后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国主要出口产品统计表(单位:公担)
以上表格反映了当时中国()
①外贸的顺差逐渐扩大 ②农副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③逐渐被卷入世界市场 ④成为世界茶丝最大出口国
A. ②③ B. ③④ C. ①④ D. ①②
9.20世纪70年代初,西欧、日本等国纷纷放弃本国货币与美元的固定汇率,采取浮动汇率制。这说明()
①关贸总协定瓦解 ②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
③美元不再是最主要的国际货币 ④世界经济出现多极化趋势 A. ①② B. ②③④ C. ②④ D. ①②③
10.19世纪末德国学者李希霍芬首次将中国西域与希腊、罗马的交通路线称为“丝绸之路”。现在也有学者根据研究试图将这条交通路线称为“皮毛之路”“玉石之路”“珠宝之路”和“佛教之路”等。这些从根本上说明在古代丝绸之路上()A. 交通十分发达 B. 商业贸易繁荣
C. 各种文明相互交流 D. 中国丝绸出口地位不断下降
11.“胡佛用不赞成的眼光看待任何大规模的政府干预,深信那个带来了萧条的商业周期也将会带来繁荣,并且深信一旦恢复了经营的信心,复苏就会开始。他的政府确实采取了行动……但是胡佛不肯继续朝前走。”下列符合胡佛政府“行动”的史实有()①签署紧急救济法 ②成立全国工业复兴署 ③扩大公共工程项目 ④成立复兴金融公司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12.“仅在实施的头一年,就有一万家企业租了出去,其中大部分都转到了私人手上。按规模说,这都是些工人不超过5人的小作坊;它们通常利用本地的原料,生产日用必需品。……和以前相较,对照是令人惊讶的,因为在苏维埃政权的初年私人贸易是被禁止的,而对工人的剥削是绝对不允许的。”材料所反映的经济变革有()A. 全面恢复私有制 B. 实行商品贸易 C. 用计划经济取代市场经济 D. 禁止私人贸易
13.下表引自吴江《中国资本主义经济改造问题》一书,该表能够说明当时()
A. 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基本完成 B. 社会主义改造促进了经济恢复 C. 和平过渡是三大改造的基本原则 D. 生产关系的变革适合中国国情
14.下图是英国19世纪城镇人口比重变化图(单位:%),当时英国城镇人口比重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
A. 新航路的开辟 B. 圈地运动的推行 C. 工业革命的发展 D. 殖民扩张的扩大
15.邓小平曾将一张飞乐音响公司股票作为礼物赠送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董事长范尔霖。依据下图中的信息判断,当时的中国()
①已经出现了股份制企业 ②开始建立股票交易市场 ③初步形成市场经济体制 ④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已全面展开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16.英国确立海上霸权,并且成为“日不落”殖民帝国是在()A. 17世纪中叶
B. 17世纪下半叶 C. 18世纪中叶 D. 19世纪下半叶
17.明朝成化年间,徽州人江才3岁丧父,家道中落,13岁时与其兄奔走于青齐梁宋之间,贩运商品,牟取厚利。发迹后,荣归故里,广置田园,大兴宅地。此举反映了()A. 小农意识根深蒂固 B. 政府鼓励商业发展 C. 徽人独具商业传统 D. 农产品商品化增强
18.南宋诗人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云:“下田戽(汲)水出江流,高垄翻江逆上沟;地势不齐人力尽,丁男长在踏车头。”该诗句能够反映出当时()A. 耕犁技术取得重大进步 B. 灌溉工具用于农业生产 C. 筒车已经用于农业灌溉 D. 水排冶铁提高生产效率
19.有人将辛亥革命后中国的某些变化戏称为“头上和脚上的变化”,从社会习俗变迁的角度来看,主要反映的是()A. 民族独立和民主政治 B. 旗袍和中山装的兴起 C. 剪辫运动和废止缠足 D. 民主共和观念的深入 20.罗斯福新政的实质是()
A. 根除经济危机和恢复经济采取的措施 B. 国家全面干预经济的手段 C.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一次调整 D. 资产阶级政府权力的空前加强
21.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西欧国家财富的重新分配和社会阶层的贫富分化,主要是因为()A. 金银存量的增加导致通货膨胀 B. 丰富的原材料降低了制造业成本 C. 西欧的商贸中心由地中海转到大西洋沿岸 D. 人们的商业冒险意识和财富观念增强
22.泉州“源和堂”原是晋江庄杰茂、庄杰赶兄弟于1915年着手创办的,厂址初设于青阳镇。1954年公私合营,并于翌年迁址泉州市区,企业性质由合营变为国营。1992年泉州市国营企业与外商合资,该厂更名为“泉州中侨(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源和堂公司”。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泉州“源和堂”()
A. 是泉州地区最早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B. 其创办顺应了“实业救国”的潮流 C. 通过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现代企业制度 D. 最终恢复了原来的资本主义工商业身份
23.《汉书·食货志》载:“(汉武帝时)敢私铸铁器鬻盐者,钛左趾(在左脚趾上挂铁钳),没入其器物。”这一规定反映当时()
A. 限售生活用品 B. 出现垄断组织 C. 推行抑商政策 D. 盛行工官制度
24.这是前苏联的一则笑话:农夫伊万在河里捉到一条大鱼,高兴地回到家里对老婆说:“看,我们有炸鱼吃了!”老婆说:“没有油啊!”伊万说:“那就煮!”老婆说:“没锅!”伊万说:“那就烤!”老婆说:“没有柴!”伊万气坏了,走到河边把鱼扔了回去。那鱼在水里划了一个半圆,上身出水,举起右鳍激动地高呼:“斯大林万岁!”该笑话主要是针对斯大林时期的()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社会主义工业化运动 C. 农业集体化运动 D. 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25.下列言论中没有体现重农抑商思想的是()
A. “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 B. “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C. “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 D. “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
26.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的重要性显而易见,为了能更好地实现教育的公平性,让边 远地区的孩子选择想要学的课程,享受到全球最优秀的课程资源,我们可能选择的最佳现代 技术手段是()
A. 有线电视 B. 无线广播 C. 卫星电视 D. 互联网
27.有历史学家认为,近五百年来,真正意义上拥有过世界霸权的只有三个国家:荷兰、英国和美国,这三个国家对市场经济进行了接力棒式的创新和发展。其中美国“对市场经济进行创新和发展”是指()
A. 推行重商主义经济政策 B. 率先推行自由主义经济模式 C. 创立现代商业金融制度 D. 开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模式
28.在美国胡佛政府后期,人民群众特别是失业工人斗争十分激烈。“唯一的希望在于代议制度似乎无力提供的、具有力量和意志的政府领导。有些人以羡慕眼光看着莫斯科,有些人看着柏林和罗马。”这一时期,人们的“希望”“羡慕”所折射出的共同信息是()A. 资本主义已过时 B. 渴望扩大政府职能 C. 要求革命改变现状 D. 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29.下列关于经济全球化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 是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 B.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受到挑战 C. 经济全球化与区域集团化是完全对立的 D. 与知识经济相互推动
30.罗斯福总统在就职典礼上发表演说:“我准备在宪法所赋予我的职责范围内,提出在一个危难的世界中,一个危难的民族所需要采取的各种措施。这些措施,……是我在宪法权限之内力求迅速实施的”。“这些措施”指的是()
①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 ②调整农业结构,提高农产品产量 ③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 ④推行以工代赈
A. ①②③ B. ①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分卷II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共55分)
31.30年代大危机后,各国资产阶级如临深渊,寻找出路,纷纷研究应对措施。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危机之初,美国胡佛政府实行自由放任的思想,对经济采取不干预政策,认为危机很快就会过去。但事与愿违,大萧条日益加剧。严酷的事实表明,自由放任已经不符合时代的要求。胡佛政府的范围及措施的核心是以维护自由放任原则为前提,倡导地方团体推行“自愿联合政策”。虽然迫不得已他也曾“干预”经济,比如提出了复兴计划大纲,建立了复兴金融公司,扩充了农业信贷银行等,但他坚决反对联邦政府出面大规模干预经济,强调不能靠立法和行政命令来解决危机中的问题,坚决避免“极权主义”。——摘自《历史必修II教师教学用书》
材料二 1930~1933年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应对“经济大危机”的措施:
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概括胡佛政府采取了什么政策和措施来应对经济危机? 结合当时资本主义的发展,简析胡佛解决经济危机的结果以失败而告终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根据材料,分析指出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应对“经济大危机”措施的相同点。这些措施对当时的世界经济有何影响?
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经济史学家罗斯托认为“商业革命的老概念仍然是有效的、正确的。它指的是随着15世纪末新航路的发现,国际贸易的显著扩张,扩展到了亚洲、西半球和非洲,以及这种扩展在欧洲和欧洲以外产生的所有影响。这场革命一直持续到1783年英国经济起飞”。对于商业革命的作用,中国学者吴承明先生指出:“16~18世纪西欧的现代化进程,是市场需求引起的,需求牵动生产,商业革命导致工业革命,这已成为共识。”
——萧国亮、隋福民《世界经济史》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材料中有关西欧商业革命作用的观点。中国和西欧商业革命的不同后果反映了各自社会怎样的发展趋势?试从经济政策角度分析其原因。
33.阅读下列材料: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运作机制时有调整,20世纪20年代的苏联、30年代的美国、战后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和70年代末的中国先后实施了社会改革。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材料所述的改革都是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成功结合的例子,它们具体指什么历史事件或重大举措?其历史背景、作用上的主要共同点是什么?
(2)20世纪50~70年代,中国经济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分别出现怎样的特征?导致出现中国经济特征的历史事件有哪些?由此你得出什么启示?
34.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新政是在激烈的反对声中进行的,富兰克林·罗斯福被政治对手描绘成一个“蛊惑人心的政客”,新政则被称为“凶政”,习惯于以大企业为社会生活中心的企业界直接加入了这一攻击,对新政立法发出一阵阵抗议,新政也遭到激进势力的攻击,他们认为新政走得还不够远,因此鼓动“分享财富”运动,鼓吹银行国有化,以这些不可能实现与不负责的计划来迎合下层选民。——李庆余《美国如何构建社会和谐》
据材料归纳当时美国社会对罗斯福新政的反应,并说明各自的理由。
答案解析
1.【答案】C
【解析】“结婚证书、文明洋伞、长统洋袜、改良的头,改良的花”都属于新生事物,属于民国初年社会风尚变化,故A、B、D不符合题意。“辫子、之乎者也说”属于旧的事物,故C项符合题意。2.【答案】D
【解析】经济区域集团化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前提、步骤和组成部分,而经济全球化是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归宿和最后结果。区域集团化是由各地区间发展不平衡造成的,是经济全球化在当前条件下的具体表现,是经济集团成员国面对经济全球化而采用的保护自己经济发展的一种措施,对经济全球化有阻碍作用。随着区域集团化的不断发展,各地区间的经济联系更加广泛和紧密,对经济全球化起到促进作用,经济全球化是区域集团化发展的最终结果。故选D。3.【答案】A
【解析】仔细阅读材料,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相信能认购一股就等于收回一份利权”,这说明兴办实业与民族危机相联系具有爱国的性质。4.【答案】C
【解析】从表格数据可以看到,1936年外国资本低于中国资本,故A项不正确;列强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是一战期间,故B项不正确;中国资本平均增长率为9.0,而外国资本平均增长率为3.9,故C项正确;1920—1936年处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和国民党统治时期,战争不断,社会并不稳定,故D项不正确。5.【答案】C
【解析】图表反映出我国的人均钢产量、发电量与美国、印度相差甚远,反映了我国重工业薄弱的状况,为解决这一问题“一五”计划制订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6.【答案】C
【解析】表格数据反映了鸦片战争虽然打开了中国大门,但英国对华贸易额并未迅速增长,主要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条件下,农民并不迫切需要英国的工业品,故C正确。20世纪四五十年代,民族工业尚未产生,排除A。一战发生于1914年,与题干材料的时间不符,排除B。口岸虽少,但可以通过加大货物的通关量来扩大贸易总额,故D错误。7.【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材料的分析能力。根据题干材料“1865年”分析,此时处于工业革命时期,“蒸汽引擎机动车”属于交通工具的新发明,而题干中的现象不利于这项发明的推广。8.【答案】A
【解析】鸦片战争后中国的顺差地位逐渐丧失,故①错误;表中可见,出口的蚕丝数量大幅度下降,茶叶无明显变化,而大豆、棉花则大幅度增加,可见农副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中国逐渐被卷入世界市场,故②③正确;“世界茶丝最大出口国”不能从材料中得出,故④错误,选择A项符合题意。9.【答案】C
【解析】①不符合史实;③说法错误。因经济危机的频繁爆发,以及资本主义制度本身不可解脱的矛盾性,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于1973年宣告瓦解。再加上日本、西欧崛起,美国的经济实力相对削弱,无力承担稳定美元的责任,②④正确,故选C。10.【答案】C
【解析】“丝绸之路”“皮毛之路”“玉石之路”“珠宝之路”等称呼反映出这条交通路线的发达、商业贸易的繁荣,成为东西方经济交流的通道;“佛教之路”的称呼反映出这条交通路线成为东西方宗教文化交流的通道,故A、B项不够全面,选择C项正确;丝绸一直是中国出口的重要商品,D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11.【答案】C
【解析】为了应对经济危机,胡佛被迫采取两大措施:一是成立复兴金融公司,向大银行、大企业、大农场提供货款,并允许复兴金融公司向各州发放货款,进行救济。二是签署紧急救济与工程建设法,扩大公共工程项目,但是,胡佛依然实行通货紧缩政策,削减政府开支,反对联邦政府进行救济,胡佛政府所采取的反危机措施犹如杯水车薪,最终没有实现制止危机的效果,故①③④正确;②成立全国工业复兴署属于罗斯福新政的内容,故②错误,选择C项符合题意。12.【答案】B
【解析】材料无法体现当时的苏维埃政权全面恢复私有制,故A项错误;依据材料“和以前相较,对照是令人惊讶的,因为在苏维埃政权的初年私人贸易是被禁止的,而对工人的剥削是绝对不允许的”信息可知,当时的苏维埃政权实行了商品贸易,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了当时只是部分恢复了私有制,而无法反映用计划经济取代市场经济,故C项错误;依据材料“仅在实施的头一年,就有一万家企业租了出去,其中大部分都转到了私人手上”信息可知,当时的苏维埃政权恢复了私人贸易,而不是禁止,故D项错误。13.【答案】D
【解析】从表格中私营工业的存在,表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还没有完成,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经济总体发展水平,无法推测出经济恢复状况,故B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出三大改造的方式,故C项错误;公私合营工业平均每人劳动生产率远远超过私营工业,表明三大改造生产关系的变革推动生产力发展,适合中国国情,故D项正确。14.【答案】C
【解析】依据题干的时间“19世纪”和“城镇人口比重变化”,然后观察示意图,分析1801年到1860年城镇人口比重的变化是逐渐上升,再联系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城镇化发展的原因主要是工业革命的发展,故选C。15.【答案】B
【解析】建立股票交易市场是在90年代初,排除②,初步形成市场经济体制是在十四大之后,排除③。16.【答案】C
【解析】英国在18世纪中期最终打败法国,从而建立起自诩为“日不落”的殖民帝国。17.【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中“贩运商品,牟取厚利。发迹后,荣归故里,广置田园,大兴宅地。”可以看出商人发家后依然将财富用来购买田宅,而不是积累资本投资扩大生产,突出反映了小农对土地和田宅的渴望,故A项正确。18.【答案】B
【解析】“下田戽(汲)水”是水利工具,未涉及耕犁技术,故A项错误;据“田园”“下田戽(汲)水”“高垄”可知与农业灌溉有关,故B项正确;“人力尽,丁男长在踏车头”表明是翻车,而不是筒车,故C项错误;水排水力鼓风冶铁工具,与“田园”“下田戽(汲)水”的农业灌溉无关,故D项错误。19.【答案】C
【解析】民族独立和民主政治是政治方面,不属于社会习俗变迁,故A项错误;旗袍和中山装是服装的变化,不符合材料意思“头上和脚上的变化”,故B项错误;据材料“辛亥革命后中国的某些变化戏称为‘头上和脚上的变化’”可知剪辫运动和废止缠足,故C项正确;民主共和观念的深入属于政治思想观念,不属于社会习俗变迁,故D项错误。20.【答案】C
【解析】罗斯福新政通过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目的是克服经济危机,缓和矛盾,恢复经济发展,最终维护资本主义制度,所以其实质是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C正确。A、B反映了新政的手段,D是新政的结果和影响。21.【答案】A
【解析】新航路的开辟使大量金银涌入西欧,从而使金银价格下降,货币贬值,物价上升,引发通货膨胀,结果使封建主、城乡雇佣工人和一般贫苦农民的收入受到严重损害,而新兴的工商业资产阶级大发横财,这样就促进了西欧国家财富的重新分配和社会阶层的贫富分化,故A项为最佳答案;B项只能导致制造业主的收入增加,故不正确;C项只能使大西洋沿岸的商业资产阶级财富增加,故不正确;D项只是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并不能导致西欧国家财富的重新分配和社会阶层的贫富分化,故不正确。22.【答案】B 【解析】材料只是体现泉州“源和堂”创办时间与创办地点,无法说明是泉州地区最早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故A项错误;泉州“源和堂”属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创办于1915年,顺应了“实业救国”的潮流,故B项正确;确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在1992年,故C项错误;1954年公私合营,企业性质由合营变为国营,1992年与外商合资,确立现代企业制度,故D项错误。23.【答案】C
【解析】材料体现了汉武帝实行的盐铁官府专营政策,但是并不是限售生活用品,排除A; 盐铁官府专营政策不等于完成了政府对工商业的垄断,排除B项;西周时期开创了古代中国的工官制度,排除D项。24.【答案】C
【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苏联在农村实行农业集体化,从农民身上拿走的东西太多,从而导致出现笑话中“无油无锅又没柴”的现象,因此C项正确。25.【答案】A
【解析】“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体现了农、工、商的重要性,不存在抑制商业的发展,故A项正确;“事末利及怠而贫者……”,其中的“末”指的是商业,体现了重农抑商的思想,故B项错误;“乃令贾人不得……”,“贾人”就是商人,对于商人“重租税以困辱”,体现了抑制商业的发展,故C项错误;农为“本务”,工商为“末”,体现了重农抑商的思想,故D项错误。26.【答案】D
【解析】20世纪90年代,个人电脑迅速普及,成为人们日常交往的重要手段。1994年中国接入互联网。互联网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可以通过电子邮件、聊天室等及时沟通,对孩子的学习非常有好处。27.【答案】D
【解析】美国在罗斯福新政时期实施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开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模式,对市场经济进行创新和发展,对美国乃至整个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故D正确。A是新航路开辟后资本主义发展早期,即工场手工业时期的经济思想,不符合题意;B是英国开创;C是荷兰开创。28.【答案】B
【解析】在经济危机爆发时,美国胡佛政府采取自由放任,无法挽救危机。而这时期苏联等社会主义实行高度集中计划经济,推动经济发展,所以出现“羡慕”。题干材料“唯一的希望在于代议制度似乎无力提供的、具有力量和意志的政府领导” 说明当时人们对政府抱有希望,希望加强政府职能,故B项正确。29.【答案】C 【解析】经济全球化与区域集团化在发展中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共同形成对世界经济、政治及国际关系的影响。区域集团化是实现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步骤和途径;经济全球化则是区域集团化的最后归宿。因此经济全球化与区域集团化从根本上来说并不是对立的。30.【答案】C
【解析】解答本题需要全面准确掌握罗斯福新政的内容。
1、整顿银行与金融,逐步恢复银行的信用,使美元贬值以刺激出口;
2、通过《国家工业复兴法》加强了政府对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的控制与调节。
3、调整农业政策:农民缩减大片耕地,屠宰大批牲畜,由政府付款补贴,提高并稳定农产品价格;
4、推行社会救济实行“以工代赈”。可见,②中提高农产品产量与实际做法相反,故选C项。
31.【答案】(1)政策和措施:胡佛政府采取了自由放任的政策,反对联邦政府大规模地干预经济,倡导地方团体和劳资双方在“自愿合作”的基础上解决危机。
主要原因:随着资本主义生产规模越来越大,集中程度越来越高,使得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已经无法克服经济危机,需要国家从总体上对经济进行一定的计划、控制和调节,以保证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尽可能克服或者避免严重的经济危机。胡佛总统抱着“自由放任”的传统信条不放,显然违背了资本主义发展的趋势。
(2)相同点:强化贸易保护政策;货币贬值以转嫁危机。
影响:加剧了资本主义各国之间的矛盾和不信任,导致各国经济危机近一步加深;引发了资本主义各国的贸易战,加剧了世界经济紧张局势。【解析】
32.【答案】观点:西欧商业革命导致工业革命的发生。论证:商业贸易的发展使国内外市场不断扩大;商业利润转化为资本,为工业革命积累了大量资本;商品需求的日益增加,推动了手工工场改进技术,扩大生产规模。趋势:中国在农业社会继续徘徊;西方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成因:中国推行的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西方推行的重商主义和对外扩张政策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解析】“观点”可结合材料进行分析。“发展趋势”从是否向工业革命发展角度进行回答。“成因”,注意题干中的要求“从经济政策角度”,联系中国与西方这一时期的经济政策即可回答。
33.【答案】(1)事件:苏联新经济政策;美国罗斯福新政;二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中国的改革开放。
历史背景:都面临严重的经济困难; 作用:都取得巨大成绩
(2)不同:西方经历了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中国经济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原因:1958年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轻率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1966~1976年发动文化大革命
启示:制定经济政策要尊重客观经济规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引进、吸收先进经验技术。【解析】第(1)问依据所学知识回答出4件大事,归纳在背景、作用方面的共同点;第(2)问依据教材归纳20世纪50~70年代东西方经济发展特征,分析中国经济曲折发展的原因,经过对比从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国家政策的制定、先进科技的推动等方面总结认识。34.【答案】反应:抗议和攻击。
理由:抗议新政的人认为新政过于打压资本家和考虑底层群众的利益,是将美国导向社会主义的“凶政”;攻击新政的人认为新政在调整生产关系上力度不够,需要从所有制结构和分配制度方面加大改革的力度,以克服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
【解析】本小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和归纳材料信息的能力。为何要抗议?资产阶级认为新政损害了其利益;为何要攻击,社会下层认为新政不彻底。
第五篇:云南省大理州新世纪中学2018年六月份月考 高一历史
云南省大理州新世纪中学2018年六月份月考
高一历史
命题范围:必修二 命题: 审题:
一、选择题(共26小题,每小题1.5分,共39分)
1.抗战胜利后,民族工业的发展陷入困境的原因包括()①美国商品的涌入 ②国民政府的恶性通货膨胀政策 ③官僚资本的压迫 ④繁重的捐税负担 A. ①③B. ②④ C. ②③④D. ①②③④
2.南宋《岁时广记·售农用》中记载:“同州以二月二日与八日为市,四方村民毕集,应蚕桑所用,以至车檐、椽木、果树、器用杂物皆至。”上述材料表明()A. 宋代草市方便了民众的生活 B. 宋代定期举行的草市比较繁华 C. 宋代草市已演进为地方商业中心 D. 宋代草市受到政府的严格管理
3.1961年,中央工作会议制定了《关于减少城镇人口和压缩城镇粮食销量的九条办法》,决定在1960年底1.29亿城镇人口的基数上,三年内减少城镇人口2000万以上。同时决定1961年至1962年,城镇粮食销量争取压缩到480至490亿斤,比上减少30至40亿斤。这些政策的实施在当时()A. 解决了农轻重比例失调问题 B. 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 C. 纠正了党内的“左”倾错误 D. 有利于恢复国民经济
4.《共和国记忆60年》中记载:“苏联人安排了毛泽东参观斯大林汽车厂。从没有目睹过汽车生产制造的过程,仍然乘坐着苏联提供的轿车的毛泽东,看着流水线上一辆一辆下线的汽车,对身边的陪同者说:„我们也要有这样的汽车厂‟。”这一理想的最初实现是在()A. “文化大革命”时期B. “大跃进”时期 C. 人民公社化时期D. “一五”计划时期
5.李鸿章说:“古今国势,必先富而后能强,尤必富在民生而国本乃可益固。”据这一思想,李鸿章创办的近代企业是()
A. 轮船招商局B. 继昌隆缫丝厂 C. 福州船政局D. 江南制造总局
6.在766.4亿元总投资中,55.8%用于基本建设投资;全部基本建设投资中的58.2% 用于工业基本建设,其中又把88.8%用于重工业建设。由此判断这一时期应当是()
A. 新中国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B. 人民公社化时期 C. “一五”计划时期 D. 1960年经济调整时期
7.《商君书·垦令》:“贵酒肉之价,重其租,令十倍其朴(原价、本钱之意),然则商贾少……商贾少,则上不费粟。”这一法令出台的直接动机是()A. 稳定物价B. 严禁流通 C. 抑制商贾D. 提倡节俭
8.国际舆论曾高度评价当代中国的开放举措,“开放整个海岸,意味着实际开放半个中国”,它是35年来中国政府“采取的最大胆行动”。这是指()A. 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B. 开放上海浦东
C. 创办深圳等四个经济特区 D. 开放海南岛为经济特区
9.1948年8月,某人写道:“沪上抢购之风,日益如织,所有日用百货各店抢购一空……本公司半日之间货已购空,”导致此现象发生的直接原因是()A. 日本侵略导致社会经济崩溃 B. 国民政府恶性通货膨胀政策 C. 美国加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D. 官僚资本的压迫和捐税负担
10.有学者指出:”小农经济一锄、一镰(或者再加上一犁)、一个主要劳力再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该观点意在强调小农经济()A. 具有落后性B. 具有再生性 C. 具有脆弱性D. 具有稳定性
11.观察下列图片,你从中获取的信息主要是()
A. 中国传统农业生产经历了粗放到精耕细作的演变 B. 中国传统农业工具以石器为主 C. 中国传统农业中没有青铜农具
D. 铁器的广泛使用反映了我国科学技术高度发达
12.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中间就不断有人做着各种各样的西方梦:梦想有西方的坚船利炮,梦想有西方的新型工业,梦想有西方的民主制度,梦想有一种全面的西方式的现代化。最先实践“西方的新型工业”梦想的是()
A. 禁烟运动B. 洋务运动 C. 戊戌变法D. 辛亥革命
13.1980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设立四大经济特区,其中汕头经济特区位于下图的()
A. ①B. ②C. ③D. ④
14.据统计,1992年全国辞去公职经商者达12万人,未辞职而以各种形式投身商海者超过1000万人,这种现象被称为“下海潮”。这反映了()A.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B. 多种经济成分开始共同发展 C. 市场经济改革成为社会共识 D. 计划经济开始转向市场经济 15.下列两幅图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A. 新中国成立人民当家作主 B. 三大改造取得阶段性成果 C. “大跃进”运动遍及城乡 D. 联产承包激发生产积极性
16.1960年,有人谴责美国“以一钱不值的废纸掠夺其他国家和民族的资源和工厂”。这主要是针对()
A. 马歇尔计划B. 布雷顿森林体系 C. 北约D. 关贸总协定
17.1521年,麦哲伦发现菲律宾后命名为圣拉萨鲁斯群岛(发现该岛是12月17日,是圣徒圣拉萨鲁斯的节日)。20年后,西班牙人以其王储、后来的国王菲利浦二世的名字改称菲律宾。菲律宾国家名字的由来()A. 带有宗教色彩B. 尊重了当地文化
C. 带有浓厚的殖民色彩D. 体现了东西方文化交融
18.1908年,福特T型车面世时,每辆售价是850美元;到1916年,每辆价格降至350美元,而到1925年只卖到240美元一辆。导致福特T型车价格下降的原因是()A. 资本家的购买力降低了 B. 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
C. 技术与管理方式的革新 D. 中国汽车工业的竞争
19.欧盟与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的不同点是()
A. 各区域范围内的国家生产力与分工发展的产物 B. 既是区域性经济集团,又有政治联盟的性质 C. 典型地反映了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趋势增强
D. 说明经济相互依赖加深,导致保证经济稳定联系的相关组织产生
20.1602年,具有部分国家职能的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到17世纪中叶,荷兰东印度公司已经拥有15000个分支机构,贸易额占到全世界总贸易额的一半。悬挂着荷兰三色旗的10000多艘商船游戈在世界的五大洋之上,比英、法、德、诸国船只的总数还多。荷兰因此获得的称号是()A. 无敌舰队B. 海上马车夫 C. “日不落”帝国D. 世界工厂
21.西班牙的物价在16世纪中叶开始上涨,17世纪初上涨四倍。英法的物价上涨晚于西班牙五十年,到17世纪中叶达到顶点。与此直接相关的是()A. 工业化进行B. 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
C. 白银的流动D. 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发生
22.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总结说:“要确切认识西方的历史或非西方的历史,没有一个包括这两者的全球性观点是不行的;只有运用全球性观点,才能了解各民族在各个时代中相互影响的程度,以及这种相互影响对决定人类历史所起的重大作用。”作者在这里强调()
A. 从西方的角度认识非西方的历史 B. 从非西方的角度认识西方的历史 C. 用比较的方法认识西方和非西方的历史 D. 用整体性的观点认识西方和非西方的历史
23.2010年1月7日,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论坛开幕式上,中国与东盟国家领导人共同转动“金钥匙”,自贸区“合作大门”缓缓开启,中国和东盟国家开始步入“零关税”时代。这反映了当今世界经济()A. 国际贸易方式多样化 B. 商品结构复杂化 C. 市场竞争激烈化 D. 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
24.“几千年来,东西半球与大洋洲的物种都是独立地沿着各自的轨迹进化的。欧洲的航海探险……引发了物种的交流以及世界人口分布与自然环境的永久性变化。”这种变化约开始于()A. 14世纪B. 16世纪 C. 18世纪D. 20世纪
25.二战后,美国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发展进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是多个国际性和区域性组织的领导者。美国参加的组织不包括()A. 世界银行B. 世界贸易组织 C. 欧洲联盟D.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26.列宁认为,既然俄国无法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那么就“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为此,苏维埃政府采取的政策是()A. 新经济政策B.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 实行农业集体化政策D. 实行工业化政策
分卷II
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共61分)27.观察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货币发展的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二实行的目的。
28.(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三
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各项农村政策的推行,打破了我国农业生产长期停滞不前的局面,促进农业从自给半自给经济向着较大规模的商品生产转化,从传统农业向着现代农业转化。……我们现在正进入城乡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大发展的时期。
——1983年中共中央1号文件
(3)阅读材料三,联系所学知识,简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的意义。
2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 1984年,邓小平说:“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从特区可以引进技术,获得知识,学到管理,管理也是知识。特区成为开放的基地,不仅在经济方面、培养人才方面使我们得到好处,而且会扩大我国的对外影响。” “厦门特区不叫自由港,但可以实行自由港的某些政策,这在国际上是有先例的”。“除现在的特区之外,可以考虑再开放几个港口城市,如大连、青岛。这些地方不叫特区,但可以实行特区的某些政策。”1985年,邓小平说:有人说中国的开放政策会导致资本主义。“我们的回答是,我们的开放政策不会导致资本主义。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会有一部分资本主义的东西进入。但是,社会主义的力量更大,而且会取得更大的发展。” “我们的政策是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以带动和帮助落后的地区,先进地区帮助落后地区是一个义务。”1987年,邓小平指出:深圳搞了七八年了,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他们自己总结经验,由内向型转为外向型”,“那里的工业产品百分之五十以上出口,外汇收支可以平衡。”
1984年2月,邓小平说:“除现在的特区之外,可以考虑再开放几个港口城市,沿海城市……这些地方不叫特区,但可以实行特区的某些政策。”据统计,1985年,14个沿海开放城市,工业总产值达2015-2016学年85亿元,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21.8%。……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31920万吨,铁路货运量11795万吨,公路货运量54392万吨。各个沿海开放城市都有广大的腹地作为后盾。它们所联系的地区,有的是某一江河流域或经济区,有的深入到全国各地,历史上就是著名的中心城市。
请回答:
(1)试提炼邓小平关于经济特区的主要论点。(2)综合上述材料,概括说明沿海开放城市在我国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中的重要地位。(3)据对外开放的格局示意图,你认为我国逐步形成了一个怎样的对外开放格局?
30.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市场的日益成熟,网购已经成为现代人生活消费的一个主要途径。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早在13、14世纪,连接欧亚非地区的世界贸易网已经形成,欧洲在其中一直处于边缘地位。这不仅因为欧洲的经济总量远远无法与亚洲的中国、印度相比,还由于欧洲人在从亚洲输入香料、丝绸、瓷器、棉织品等商品时,能向亚洲销售的产品极少,多数情况下只能以金、银等贵金属交易,欧洲的贵金属货币日益紧缺。——据《白银资本》等
材料二 16世纪,美洲的一种辛辣调味品传入欧洲,为欧洲饮食带来新的味道,颇受欢迎,被称为“西班牙胡椒”。到17世纪,欧洲人能够在餐桌上品尝到来自海外的美味,主要是荷兰人的功劳。
——据《欧洲文化史》等
(1)根据材料一指出13、14世纪世界贸易商品的主要流向,分析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2)材料二描述的现象出现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3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20年,苏俄农民中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 材料二 1920年,列宁约见了一位来访的老农。列宁:依你看,现在农村里主要的问题在哪里呢?
老农:我看现在的主要问题是庄稼人失去了干活儿的兴趣。政府拿走的太多了。农民干得好干得不好都一样,反正都给拿走了。
列宁:有什么办法能唤起大家干活儿的兴趣呢?
老农:为什么不采用我们庄稼人早已习惯,而且认为最合理公平的办法呢?我说的是政府按俄亩规定固定上缴税收,而且要事先公布,不随便改变。
列宁:你是说,允许庄稼人按规定交税后,自己可以支配剩下来的产品? 老农:正是这样。材料三
实行新经济政策后,耶戈列夫斯克地方的农民在踊跃交纳粮食税(1922年)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问题?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给列宁的启发是什么?他是如何解决老农所说的农村中存在的问题的?
(3)材料三图中的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这说明列宁为首的苏俄领导人是如何解决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问题的?
答案解析
1.【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民族工业发展在抗战胜利后陷入绝境的原因有:内战破坏、美国商品的涌入、国民政府的恶性通货膨胀政策、官僚资本的压迫和繁重的捐税负担,故①②③④符合,故选D项。2.【答案】B
【解析】“四方村民毕集,应蚕桑所用,以至车檐、椽木、果树、器用杂物皆至。”说明了其繁华,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草市如何影响民众生活,故A项不正确;也没有体现草市的地位,故C项不正确;材料也没有提到政府,故D项不正确。3.【答案】D
【解析】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采取这些措施的原因,1959-1961年这三年内中国经历了经济危难的时刻,国家采取这样的措施是为了迅速恢复国民经济,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A选项材料没有提及对轻工业的态度;B选项错误,材料的措施明显是抑制城市化;C选项错误,“左”倾错误此时仍然存在。4.【答案】D
【解析】据材料“从没有目睹过汽车生产制造的过程,仍然乘坐着苏联提供的轿车的毛泽东,看着流水线上一辆一辆下线的汽车,对身边的陪同者说:„我们也要有这样的汽车厂‟。”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理想的最初实现是在1953——1957年,“一五”计划时期,故D正确。“文化大革命”时期,不是最初实现的时期,故A排除。“大跃进”时期,也不是最初实现的时期,故B排除。人民公社化时期,也不是最初实现的时期,故C排除。5.【答案】A
【解析】“必先富而后能强,尤必富在民生”说的是洋务运动已经开始重视民用工业,因此所创办的是民用工业,并且是李鸿章主办,则只有A项符合。B项继昌隆缫丝厂是民族资本主义的,不是洋务企业,C项福州船政局是左宗棠创办,是军用的。D项江南制造总局是李鸿章创办的,但是军用工业,所以B、C、D项都不对。6.【答案】C
【解析】从经济建设投资比重和当时中国的经济政策分析解答。7.【答案】C
【解析】材料意思是,加重酒肉税,让税额比成本高十倍,这样买卖的商人少了。商人少了,国家就不会浪费粮食了。由此可以看出商鞅直接动机在于抑制商贾,故C项正确;向商人收取重税,看不出是稳定物价,故A项不正确;商鞅对商人收重税,主要是重农抑商,不是严禁流通,故B项不正确;从材料“则上不费粟”看,商鞅有提倡节俭之意,但不是直接动机,故D项不正确。8.【答案】A
【解析】解题时一定要注意题干中的两处关键信息“开放整个海岸”“35年来”。198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开放14个沿海城市。B、C、D三项从地理位置(仅部分地区,不是“整个海岸”)和时间(分别是1990年、1980年和1988年)均不符合。9.【答案】B
【解析】1948年8月,中国已经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错误;1948年国民党政府在国统区滥发纸币,导致物价飞涨,通货膨胀严重,存钱不如存物,从而导致了抢购风潮,故B正确;材料无法体现美国加紧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故C错误;官僚资本的压迫和捐税负担,是材料中抢购风潮的深层原因,不是材料中抢购风潮的直接原因,故D错误。10.【答案】B
【解析】材料前一部分强调小农经济生产组织简单,进而在此基础上强调此种生产方式容易重建也即具有再生性,故B项正确;小农经济具有落后性、脆弱性,但材料内在的逻辑并未强调小农经济的这些侧面,故A、C项错误;小农生活及生产活动是稳定的,但小农经济抗风险能力低,是脆弱的,故D项错误。11.【答案】A
【解析】考查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从骨、石制农具到铁制农具的进步,是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铁制农具锋利、坚固、灵活、耐用、大大提高了农耕的效率,使得农业由粗放到精耕细作发展,故A项正确;春秋之后,中国农具以铁器为主,故B项错误;商周时期出现了青铜农具,故C项错误;铁器的广泛使用从“铁锄”的图片中不能体现,故D项错误。12.【答案】B
【解析】注意题干:最先实践“西方的新型工业”梦想的应该是学习西方技术并付诸实践的洋务运动,A项是打击英国的鸦片走私;C、D两项是学习西方的民主制度;B项迈出经济近代化的第一步,因此选B。13.【答案】C
【解析】1979年我国宣布设立的四个经济特区在地图上从南到北依次是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所以汕头应该是图中的③,故选C;①应该是深圳,②应该是珠海,④应该是厦门,故排除A、B、D。14.【答案】C
【解析】据材料提到,1992年全国辞去公职经商者达12万人,未辞职而以各种形式投身商海者超过1000万人,这种现象被称为“下海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市场经济改革成为社会共识,故C正确。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在1984年,故A排除。多种经济成分开始共同发展,也在1984年后,故B排除。计划经济开始转向市场经济,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故D排除。15.【答案】B
【解析】根据图片信息“合作社”和“全行业公私合营”可知当时正在对农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故B项正确;A、C、D三项内容在图片信息中没有体现,故A、C、D三项错误。16.【答案】B
【解析】布雷顿森林体系规定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会员国的货币与美元保持固定的汇率,这样,美国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掌握了世界经济命脉。17.【答案】C
【解析】据材料“麦哲伦发现菲律宾后命名”“西班牙人以其王储、后来的国王菲利浦二世的名字改称菲律宾”反映了浓厚的殖民色彩,故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后一次命名,故无法体现宗教色彩,故A项排除。材料未涉及尊重当地文化,故B项排除。菲律宾国家名字无法体现东西方文化交融,故D项排除。18.【答案】C
【解析】技术与管理方式的革新使得T型车的生产成本下降,因此T型车的价格下降,C正确;A项是对材料的错误解读;第二次工业革命出现的新式交通工具是汽车和飞机,飞机在当时还不足以对汽车造成冲击,排除B;D明显不符合史实。19.【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三个典型的区域集团化组织的不同点,A项应是三者产生的共同原因,C项是反映出来的共同趋势,D项是三者产生的背景,即A、C、D项都是其共同点,而B项只是欧洲联盟的特点,也就是三者的不同点。20.【答案】B
【解析】依据题文中荷兰的商船数量比欧洲其他国家总和还多,贸易额占世界贸易额的一半,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可知荷兰获得了“海上马车夫”的称号,故正确答案为B项。21.【答案】C
【解析】新航路开辟的过程伴随着殖民扩张的过程,西班牙从殖民地国家掠夺了大量的黄金,导致金银价格下跌,货币贬值,物价高涨,故选C。16世纪中叶和17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尚未开始,排除A;在工业革命推动下,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排除B;世界市场基本形成后,1857年资本主义世界性经济危机爆发,排除D。故选C。22.【答案】D
【解析】从题干材料中“全球性观点”“才能了解”等信息可知,作者强调用全球性观点去认识西方和非西方的历史,故应选D。23.【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中国与东盟开启自贸区“合作大门”,开始步入“零关税”时代,这种现象表明中国和东盟之间区域性经济合作的加强,反映了当今世界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D项正确。题干信息与国际贸易方式多样化无关,排除A。题干信息与商品结构复杂化无关,排除B。题干信息与市场竞争激烈化无关,排除C。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D。24.【答案】B
【解析】15世纪末16世纪初开始的新航路开辟使各洲物种交流频繁,人类开始由分散孤立走向整体世界,联系加强,故B项正确,A、C、D项错误。25.【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美国参加了A、B、D三项组织,没有参加欧盟,故选C。26.【答案】A
【解析】注意材料中的关键词——“利用资本主义”。新经济政策的特点是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和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向社会主义过渡。
27.【答案】趋势:从贝币到金属货币,从金属货币到纸币;从多样性到统一性;从笨重到轻便;从自然属性到国家统一发行。
目的:巩固国家统一;加强中央集权;促进经济交流。
【解析】考查古代中国商业经济,从材质、种类、便利性和政策性等角度分析变化;从经济和政治两方面分析目的。
28.【答案】(3)意义: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农村改革的突破性进展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推动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为后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奠定了基础。(答出3点即可)
【解析】(3)此问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对农民、对农业、对经济体制改革方面归纳。
29.【答案】(1)经济特区是对外开放的窗口和基地;经济特区可有多种形式;经济特区姓“社”不姓“资”; 经济特区要发挥带动和示范作用;特区经济要从内向转到外向。
(2)沿海港口开放城市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经济特区的某些特殊政策,是经济特区的延伸;这些城市成为中国对外经济关系的窗口与内外经济技术交流的枢纽。
(3)以经济特区为突破口,开放沿海地区,再到内地。由点到面,由沿海到内地。(或已经形成了从经济特区到沿海开放城市,再到内陆省会城市,从东部再到中西部全方位、多层次的新格局)
【解析】第(1)问据材料信息归纳即可;第(2)问从沿海开放城市的重要意义上思考;第(3)问据图表中的文字框信息的归类归纳即可。30.【答案】(1)流向:由亚洲流向欧洲。
原因:欧洲的经济远没有亚洲发达;亚洲的中国小农经济发达,国家富裕,手工业发达,丝织业制瓷业发达,印度的棉纺织业发达;旧的商路畅通。(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2)背景:新航路开辟;西班牙对美洲殖民扩张和掠夺;17世纪荷兰成为“海上马车夫”。
【解析】(1)从材料“早在13、14世纪,连接欧亚非地区的世界贸易网已经形成”“欧洲人在从亚洲输入香料、丝绸、瓷器、棉织品等商品时,能向亚洲销售的产品极少”说明世界贸易商品的主要流向。(2)从材料时间,美洲商品流入欧洲,以及“主要是荷兰人的功劳”,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判断。
31.【答案】(1)反映了国内战争结束后,人民对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极端不满。原因:①国内战争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弊端日益显现;②苏俄领导人试图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2)启发:建立与落后的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办法:推行新经济政策,以粮食税收代替余粮收集制。
(3)说明:新经济政策适应了当时生产力水平,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解决方案:实行新经济政策,充分利用货币、商品和市场关系来发展经济。
【解析】第(1)问由于政府从农民那里拿的过多,使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极端不满,分析原因时不要漏掉苏俄领导人试图直接过渡。第(2)问启发应根据材料得出:把生产关系退回到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程度上来,为此调整经济政策,实施新经济政策。第(3)问新经济政策适应了生产力水平,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过渡道路问题要从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方面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