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玉溪市民族中学2017-2018学年下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历史

时间:2019-05-14 17:52: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云南省玉溪市民族中学2017-2018学年下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历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云南省玉溪市民族中学2017-2018学年下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历史》。

第一篇:云南省玉溪市民族中学2017-2018学年下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历史

溪市民族中学2017-2018学年下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历史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分卷I

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1.邓小平南方谈话的内容中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起到思想解放作用的是()A. 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 B. 判断改革的标准是“三个有利于”

C. 计划与市场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D.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2.从近代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开始,下列最能全面代表近代中国人民探索的历史主题的是()A. 救亡图存 B. 工业化 C. 民主化 D.近代化

3.下图是国民政府某一时期发行的一套纸币中一张(金圆券 500万元)。该套纸币的发行()A. 推动了国统区经济的健康发展 B. 造成中国对外贸易严重入超 C. 使中国自然经济走向完全解体 D. 沉重打击了中国的民族工业 4.1937年9月,国民党发表了共产党起草的《国共合作宣言》,国共两党正式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共两党从对峙走向合作的主要原因是()

A. 中日民族矛盾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B. 国共两党的阶级立场相同 C. 国共两党坚持的抗战路线一致 D. 国共两党的革命纲领基本一致

5.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不仅是周朝分封制的基础,对后世也有深刻影响。这表现在()A. 一夫多妻习俗长期延续 B. 皇位继承“立嫡不以长”

C. 诸子平等的财产继承权 D. 婚姻中的“门当户对”

6.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地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下面所列各项属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的原因的是()①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指导 ③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

④有一支坚持武装斗争的人民军队

⑤组成一个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A. ②③④⑤ B. ①③④⑤ C. ①②③④ D. ①②③④⑤

7.下图是某同学在笔记中整理的法国大事记(1789~1875年)。对于该笔记反映的法国历史,最合适的主题概括是()

A. 君主专制制度的覆灭 B. 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C. 走向共和的曲折历程 D. 欧洲霸主地位逐步丧失

8.法国数学家笛卡尔因其思想不见容于当道,被迫流亡他国。1631年,他称旅居的城市是“货物无奇不有”之地。他问道,“要找到世人所可能希冀的各种货物和珍奇物品,这世上还有哪个地方比这个城市更让人如愿?”由此可知,当时笛卡尔流亡于()A. 意大利 B. 西班牙 C. 荷兰 D. 英国

9.美国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

业革命……但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而言,最重要的事实是,宋朝时的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对此最准确的理解是()A. “商业革命”未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B. “商业革命”没有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 C. “商业革命”没有实现生产方式转变 D. “商业革命”对中国社会未能产生任何影响

10.“同强盗握手,正是为了最后消灭强盗!”这是尼克松到访中国的那一天,刊登在《参考消息》头版的列宁语录;“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则是中国重返联合国时选登在该报同一位置的毛主席语录。对上述现象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 中国对当时西方主导的世界体系的态度并没有根本性变化 B. 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是中国当时的外交政策 C. 文化大革命“极左”思潮在外交领域的反映 D. 中美关系的改善在当时是权宜之计

11.沃(尔)波尔对英国民主政治发展的贡献在于()A. 推动了责任制内阁的发展 B. 领导了资产阶级革命 C. 促使议会通过了《权利法案》 D. 1832年领导议会改革

12.1871年颁布的《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皇帝在国际关系上为帝国代表,以帝国的名义宣战或媾和,同外国缔结同盟及其他条约,委派并接受使节。”该宪法赋予“皇帝”大权的主要原因在于()A. 皇帝掌控外交权为德国传统 B. 普鲁士领导并完成德国统一 C. 联邦议会权力大于帝国议会 D. 容克贵族在议会占绝对优势

13.“中国共产党为工人和贫农的目前利益计…… 奋斗目标是:

(一)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

(二)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

(三)统一中国本部(东三省在内)为真正民主共和国……” 制定这一奋斗目标的是()A. 中共一大 B. 中共二大 C. 遵义会议 D. 七届二中全会

14.“昔者五帝地方千里其外侯服、夷服,诸侯或朝或否,天子不能制。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

天下……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材料中实现“法令由一统”的政治制度是()

A. 禅让制 B. 宗法制 C. 分封制 D. 郡县制

15.某年,中国发生重大事件,引起苏联关切;《消息报》指出该事件将打击中国反日力量的团结;《真理报》更认为该事件将造成中国分裂,使日本进一步侵略中国。此一重大事件是()A. 甲午战争,日本要求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及台湾 B. 袁世凯称帝,日本提出二十一条要求作为交换 C. 五四运动,学生认为政府对日软弱,主张抗日 D. 西安事变,张学良要求停止剿共,以共同抗日

16.有学者认为,极盛时代的雅典民主制为人类提供了一种集体管理的新形式。下列对这种“新形式”的理解正确的是()

A. 形成了主权在民的成熟民主模式 B. 为雅典公民提供了平等的参政机会 C. 创造法制基础上的民主运作方式 D. 通过间接民主的方式实现公民权利

17.“一国两制”在澳门的成功实施,为澳门发展谱写出了新的辉煌篇章,为国家发展增添了夺目光彩。我们坚信,澳门的明天与伟大祖国一样,一定会更加美好;澳门同胞的未来生活与全国各族人民一样,一定会更加幸福。关于澳门的“一国两制”方针特别性与民族区域自治的主要不同表现在()

A. 社会制度 B. 实施目的 C. 设立区域 D. 时间期限

18.“中国商民得减价之益,而水脚(指水路运输费用)少入洋商之手者,奚止数千万,此实收回利权之大端。”这是近代有人对轮船招商局评论。对该局作用理解最正确的是()A. 大大推动了中国海外贸易的发展 B. 扭转了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C. 改变了中外贸易的入超、出超格局 D. 打破了列强控制中国水运的局面

19.下图是南洋兄弟烟草公司为“爱国”牌香烟设计的烟画。仔细观察画面,能得到正确的历史信息有()

①体现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 ②反映了中国人民收回利权的要求 ③中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发展环境恶劣 ④中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讲求营销策略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③④ D. ①②③④

20.1841年,广州三元里民众在抗击英军侵略的檄文中写道:“汝(英国人)虽有大呢羽毛,非我湖丝,焉能织就?虽有花边、鬼头,非我纹银、白铅,焉能铸成?其余各物,皆学我天朝法度。天朝茶叶大黄各样药品,皆汝狗邦养命之物,我天朝若不发给,尔等性命何在?”对此分析有误的是()A. 体现了三元里民众朴素的爱国情怀 B. 反映当时的中国人对英国缺乏了解 C. 说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D. 夸大了中英贸易中中国的优势地位

21.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这样一条道路,主要取决于()A. 中国革命的发展趋势 B. 中国农村人口多 C. 中国当时的政治经济特征 D. 敌人在农村的力量薄弱

22.英国进行工业革命的资金主要来源于()A. 国内圈地运动和海外殖民掠夺 B. 工场手工业的积累

C. 农民的掠夺

D. 英国资本家固有财产

23.2009年是英国“光荣革命”胜利320周年,“光荣革命”标志着英国()A.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原则确立

B. 资产阶级革命任务的基本完成 C.近代内阁制和政党政治的形成

D. 以“法治、臣民”为特征的近代社会完全形成

24.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驻联合国代表咒骂联合国内存在着“多数暴政”并于1983年表示愿意看到联合国从美国搬走。以上材料说明()

①美国准备退出联合国 ②美国不承担任何国际义务 ③联合国力量对比发生变化 ④强权政治在联合国受到挑战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25.你见过扯线木偶吗?木偶被线扯着,任人摆布。下图反映的就是近代中国屈辱的历史,清政府就像木偶一样任人摆布,清政府最终成为完全任人摆布的木偶是在下面哪个条约签订之后()

A. 《南京条约》 B. 《北京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26.下列歌谣中,不能反映民国初年社会风尚的是()A. 结婚证书当堂读,请个前辈来证婚 B. 文明洋伞小包裹,长统洋袜短脚裤 C. 辫线斜拖三尺短,之乎者也说荒唐 D. 改良的头,改良的花,改良的姑娘大脚丫

27.下面哪一句歌谣不能反映图片所描绘的那个时代()

A. “花生壳,圆又长,两头相隔十几丈,五百个人抬起来,我们坐上游东海。”

B. “一铲能铲千层岭,一担能挑两座山,一炮能翻万丈崖,一钻能通九道湾,两只巨手提江河,霎时挂在高山尖。”

C. “农业科技威力大,脱贫致富好办法,就凭书上一句话,牛马它把双驹下。”

D. “天上没有玉皇,地上没有龙王,我就是玉皇!我就是龙王!喝令三山五岳开道,我来了!” 28.1689年英国《权利法案》开启了近代代议制民主的先河,该法案旨在限制()A.平民的权利 B. 商人的权利 C. 教会的权利 D. 国王的权利

29.下图阴影部分是中国共产党在某一时期的统辖区。据此判断,中共在这一局势下()

A. 号召实现全民族抗战 B. 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 C. 召开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D. 重点开展工业化建设

30.著名作家周立波1957年的《山那面人家》中说:“青春、健康,无挂无碍的农业社里的生活,同男子同工同酬的满意的工分……无一不是她们快乐的源泉。”这里的“农业社”是指()A. 农民的个体经济组织 B. 农业生产的合作组织 C. 人民公社的生产组织

D. 农村的基层行政组织

分卷II

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每小题11.0分,共55分)

31.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代法律中对农田水利、山林保护、牛马饲养、国家粮食的贮存发放、货币流通、市场管理、工程兴建、徭役征发、刑徒监管、官吏任免、军爵赏赐等各方面,都有许多严格具体的规定,违反者处以严厉的刑罚。……秦律规定“盗徒封,赎耐”,即私自移动田界,要判处“耐”罪,严禁对

私有土地的侵犯。“盗”采别人桑叶不满一钱者,要判处30天劳役。律文中所见到的刑名计有斩首、磔(断裂肢体)、弃市、斩左趾、黥、劓(割鼻)等。秦法对“宦大夫”等地主阶级、“隶臣妾”等被压迫阶级的身份、地位以及户籍等都有明确的规定,不得任意变更。

——引自詹子庆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法律是化解社会危机的“稳压器”,罗马法正是在一波波社会矛盾斗争中逐渐走向完善的。正如古罗马著名政治家和法学家西塞罗所说:“罗马法制文明的进程是循序渐进的;罗马法对罗马国家发展和强盛起到过巨大的推进作用;罗马法中所蕴涵的人人平等、公正至上原则,具有超越时间、地域与民族的永恒价值。”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归纳出秦律在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的具体职能并评价秦律在历史上的作用。(2)根据材料二,对罗马法具有的即时作用和“永恒价值”你是如何理解的。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们需要提高对“现代化”概念的综合性的理解。……已经为人们很熟悉的“现代化包括器物、制度与观念三个层面”这句话,在很多学者那里,“器物”被解释为经济,“制度”被解释为政治,“观念”被解释为文化,于是现代化就被解释为经济、政治、文化三个方面的现代化。“层面”被等同于“方面”,物质(器物)的内容与制度的、观念的内容割裂开来,“经济现代化”被突出地强调……而从综合思维的角度看,现代化的每个方面都包含着不同的层面。比如,政治现代化、经济现代化、社会现代化等方面,其中的任何一个方面(或领域)都包含着物质(器物)、制度和观念三个层面。——尹保云《经济现代化的三个层面》

材料二 对现有其他政党,应采取独立的攻击的政策……我们应始终站在完全独立的立场上,只维护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其他党派建立任何关系。——《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决议》(1921年)

材料三 中国现有的党,只有国民党比较是一个国民革命的党……工人阶级尚未强大起来,自然不能发生一个强大的共产党——一个大群众的党,以应目前革命之需要。因此,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议决定中国共产党须与中国国民党合作,共产党党员应加入国民党。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曾感此必要,遵行此议决。

——《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议决案》(1923年)

材料四 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不起来参加并拥护国民革命,国民革命不会成功;农民运动不赶速地做起来,农民问题不会解决;农民问题不在现在的革命运动中得到相当的解决,农民不会拥护这个革命。

——毛泽东《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1926年)

(1)材料一关于现代化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以辛亥革命为例说明上述观点。

(2)根据材料

二、材料三,指出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的政策发生了什么转变。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转变的原因。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述转变导致的直接结果。这一结果又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4)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指出在国民革命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的认识有哪些发展。3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英国国内,越来越多的人认为英国政府不能漠视中国人民的政府已有效地控制了中国大陆这一事实,英国在华实际利益超过了任何其他西方国家,……12月以后,缅甸、印度、巴基斯坦三个英联邦成员国接连宣布承认新中国,英国迫于形势压力,终于在1950年1月6日,宣布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

——郑启荣、孙洁琬《试论1945——1954年英国对华政策的演变及其动因》

材料二

1948年5月,斯大林对即将派往中国解放区的苏联专家小组组长说:“我们当然要向新中国提供一切可能的援助。如果社会主义在中国取得胜利,我们两国沿着相同的道路前进,那么,就可以认为社会主义在全世界的胜利是有保障的。因此,对于援助中国共产党人我们不能吝惜自己的努力。”

——伍修权《在外交部八年的经历》

材料三

1950年,中苏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规定了中苏双方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方面的全部合作,确认了中苏之间的同盟关系,有效期为30年。1980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议,《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30年期满后,不再延长。——刘德斌《国际关系史》

(1)据材料一指出英国承认新中国的主要原因。英国承认新中国在当时对中英两国分别有怎样的影响。

(2)材料二表明苏联对中国革命的态度是什么?主要原因有哪些?

(3)材料一、二中,苏联、英国承认新中国的含义是否相同,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4)材料三中,1980年全国人大废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表明新时期我国奉行了什么外交政策?总结中国对外关系史,你认为对当今我国制定外交政策有哪些历史启示?

34.某同学以“近代中国百年梦”为主题整理出部分资料卡片。要求:参考卡片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1)根据三张卡片提示,回答卡片中①②③空白处的问题。(2)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近代中国百年梦”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3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周武王追思先圣王……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召公奭于燕;封弟叔鲜于管;封弟叔度于蔡。余各以次受封。——《史记·周本纪》

材料二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其所狩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其所职也。无非事者……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孟子·告子》

材料三(周)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秋,王(令)诸侯伐郑,郑伯击之。……(周)王卒大败,祝聃(郑庄公的臣下)射(周)王中肩。——《左传》

(1)材料一中周武王实行的是什么政治制度,受封的主要是哪些人?(2)材料二说明周天子与诸侯国之间有何关系,诸侯对周天子有何义务?

(3)材料三反映出周天子与诸侯国之间的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解析

1.【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邓小平南方谈话对我国思想解放所起到的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首先要对市场有正确的认识,谈话指出市场不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社会主义也可以有市场。2.【答案】A

【解析】据材料可知,近代中国遭受侵略,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面对侵略,最重要的探索就是反侵略,即救亡图存,故A项正确;工业化、民主化、近代化都不能概括整个近代中国人民的探索,以偏概全,故排除B、C、D三项。3.【答案】D

【解析】材料图片显示的“国民政府某一时期发行的一套纸币中一张(金圆券 500万元)”的信息说明票证面额巨大,属于国民政府统治后期的纸币,导致四大家族掠夺财富,对民族工业进行了沉重打击,故D项正确。4.【答案】A

【解析】国共两党代表不同的阶级利益,这决定了双方抗战路线不同——中共是全面抗战路线,国民党是片面抗战路线,所以排除B、C;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只能说中共的最低民主革命纲领和国民党的革命纲领基本一致,故排除;依据所学,国共两党由对峙走向合作的主要原因:中日矛盾上升为社会的主要矛盾,故选A。5.【答案】B

【解析】一夫多妻习俗和血缘关系无关,故A项错误;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强调立嫡以贵不以长,故B项正确;诸子拥有平等的财产继承权,否定了嫡长子的特殊地位,违背了宗法制,故C项错误;“门当户对”指的是社会地位和家庭背景,不是血缘关系,故D项错误。6.【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关键信息“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及题干要求,本题实际上考查对近代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原因的认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①②③④⑤五项的表述均符合史实和题意,均是近代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D项最准确。其余A、B、C三项均不全面。本题正确答案选D。7.【答案】C

【解析】从法国大革命开始的1789年到最终确立共和政体的1875年之间,政体的频繁更换,说明了确立共和政体的历程非常艰难。所以应选C。

8.【答案】C

【解析】注意时间“1631年”结合所学知识,17世纪荷兰是最大的商业帝国,誉为“海上马车夫”。A项意大利,随着新航路开辟慢慢衰落了;B项西班牙在16世纪也衰落,17世纪的英国实力还不能达到使其“货物无奇不有”。9.【答案】C

【解析】宋代“商业革命”在很大程度上也突破了时空的限制,故A项错误;宋代在“商业革命”推动下商品经济得到了发展,故B项错误;“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主要是从长远发展和社会转型而言的,主要是指没有突破原始农业主导的生产力方式,故C项正确;宋代“商业革命”对中国产生了很大影响,故D项错误。10.【答案】D

【解析】题干反映了70年代的两个重大外交历史事件,即是尼克枪访华与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的恢复,再结合两条语录的含义与对象美国来分析,及其70年代的国内背景,A、B、C项说法与史实相符,排除;D项“权宜之计”说法错误,故D项正确。11.【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721年沃(尔)波尔成为英国的首相,英国的内阁制开始形成,并逐渐向责任制内阁的方向发展。所以答案选A。12.【答案】B

【解析】选B。普鲁士是德意志的一个重要的邦国,专制色彩浓厚,在俾斯麦的领导下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完成了统一大业。材料中《德意志帝国宪法》带有明显的专制色彩,主要原因就是具有专制色彩的普鲁士领导并完成德国统一。13.【答案】B

【解析】由材料关键信息“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消除内乱,打倒军阀”,材料提及“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与反对本国封建主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中共“二大”上提出的民主革命纲领,即最低纲领。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正确答案选B。14.【答案】D

【解析】材料反映了秦大臣对秦始皇统一六国、平定天下、统一政令这些功绩的高度赞扬,认为秦始皇功劳超过了上古贤明君主——三皇五帝,联系所学知识,可知秦统一六国后实行了郡县制。A是在夏朝建立之前实行的社会制度,B、C两项是周朝盛行的社会制度,均与题目中所体现的秦代不相吻合,故答案选D。15.【答案】D 【解析】由材料“打击中国反日力量的团结……造成中国分裂……日本进一步侵略中国”等关键信息可知,该事件应该是发生在1936年西安事变。所以答案选D。16.【答案】B

【解析】雅典的民主是一种直接民主,只适宜于小国寡民的城邦国家,不是成熟的民主模式,所以A项错误;D项“间接的民主方式”描述错误;雅典的民主不是建立在法制的基础上的,所以C项错误,故选B项。17.【答案】A

【解析】我国民族自治区与特别行政区都是中央政府管辖下的地方行政区域,都享有自治权,但特别行政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民族自治区实行社会主义制度,这是两者的主要区别。18.【答案】D

【解析】轮船招商局仅仅涉及到中国航运业的发展,不涉及到对外贸易的发展,故A项错误;扭转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不符合史实,故B项错误;航运业的发展并不能改变贸易的出超入超格局,故C项错误;轮船招商局的设立打破了列强控制中国水运的局面,故D项正确。19.【答案】D

【解析】香烟品牌“爱国”反映了人们爱国热情,故①正确;烟画信息中“中国利权”体现人们要求收回利权,故②正确;从烟画信息看,该公司利用人民爱国热情来宣传烟的销售,反映了当时民族工业受外国企业的排挤,处境艰难,呼吁人民支持,故③正确;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将烟的销售与爱国结合,反映出民族资本家打出爱国牌,推动公司发展,属于一种好的营销方法,故④正确,D项符合题意。20.【答案】C

【解析】由材料关键信息“汝(英国人)虽有大呢羽毛,非我湖丝,焉能织就”即能够体现A。由“其余各物,皆学我天朝法度”即能够体现B。由“我天朝若不发给,尔等性命何在?”即能够体现出D。而“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开始解体”说法本身正确,但材料主旨无从体现,属于无关项,不正确。故本题答案选C。21.【答案】C

【解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现状,使城市敌人力量强大而革命力量薄弱,农村敌人力量薄弱而革命力量强大。同时,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也加剧了各地区之间的不平衡和相对分散,客观上为革命力量创造发展提供了空间,故答案选C。其它三项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22.【答案】C

【解析】市场扩大是工业革命的根源。

23.【答案】B

【解析】“光荣革命”胜利后资产阶级掌握了国家政权,基本上完成了资产阶级的革命任务,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完成。24.【答案】D

【解析】由“美国驻联合国代表咒骂联合国内存在着‘多数暴政’”可知随着第三世界国家的崛起,美国已经无法随意操控联合国了。说明联合国内的力量对比发生变化,美国的强权政治受到挑战,所以③④正确。①说法无法体现,②说法过于绝对,排除。故选D。25.【答案】D

【解析】题干中的漫画表明的是清政府成为了列强在华利益的代理的现象,标志着清政府成为列强傀儡政府的事件是八国联军侵华后签订的《辛丑条约》,故答案选择D项。26.【答案】C

【解析】民国的建立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A、B、D三项分别从婚俗、服饰、打扮等方面反映了民国初年人们思想的进步,但是C项仍然是中国封建时代的传统风气。27.【答案】C

【解析】图片反映的是“大跃进”时期的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等现象。A、B、D三项就是那个时代的人们过分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违背经济规律的体现。C项注重依靠科技抓生产来致富,是新时代的歌谣。28.【答案】D

【解析】《权利法案》确立了英国“议会至上”原则,使国王的权力受到法律的制约,议会逐渐成为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英国君主立宪制政体确立起来。因此选D。29.【答案】C

【解析】上图阴影部分是东北一带,应该是中国共产党在解放战争时期的统辖区,而在本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召开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才属于解放战争时期的历史事件,所以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C。

30.【答案】B

【解析】通过“1957年”的时间判断,当时是三大改造后初期,由此可知当时是农业生产合作社,C项开始于1958年。

31.【答案】(1)秦律的职能:维护封建土地所有制;保护私有财产;规范社会经济行动;维护封建等级制度和封建秩序。

作用: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巩固中央集权统治,具有历史进步性;但过于严苛,激化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成为秦朝灭亡的原因之一。

(2)即时作用:缓和社会矛盾,巩固罗马的统治。“永恒价值”:对近代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和近代资本主义法律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

【解析】(1)题意要求从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的具体职能来概括,秦律的职能之一在政治上表现为:维护封建等级制度和封建秩序。经济上的职能:规范社会经济行动;维护封建土地所有制;保护私有财产。关于对秦律的评价可从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两方面来评价。积极作用可从对国家、对个人、对法律三个角度来说明消极作用可根据其中的不平等、和严酷性来说明。(2)所谓即时作用指的是对当时罗马帝国所产生的直接性的影响,所谓永恒价值指的是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根据材料“法律是化解社会危机的 ‘稳压器’”和“罗马法对罗马国家发展和强盛起到过巨大的推进作用”可以得出其即时作用:缓和社会矛盾,巩固罗马的统治。根据“罗马法中所蕴涵的人人平等、公正至上原则,具有超越时间、地域与民族的永恒价值”,并结合近代以来法律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发展所产生的作用,可知其“永恒价值”:对近代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和近代资本主义法律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

32.【答案】(1)主要观点:现代化的每个方面都包含器物、制度、观念三个层面。辛亥革命的影响:器物层面,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制度层面,建立了中华民国,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原则;文化层面,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2)转变:从对立、攻击到决定实行国共合作(党内合作)。原因:中国共产党人认为国民党是比较革命的党;中国共产党还不强大,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遭受挫折,认识到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共产国际的决议;孙中山愿意同中国共产党合作;打倒列强及军阀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心愿。

(3)直接结果:国共合作实现(或国民革命运动兴起)。积极影响: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创建黄埔军校,为中国革命培养了一批军事骨干。

(4)发展:认识到掌握革命和武装领导权的重要性,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认识到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主要问题,决定开展土地革命。

【解析】(1)结合辛亥革命在政治、经济、思想方面的积极作用进行回答。(2)第一小问,从两则材料中概括即可;第二小问,可从内外方面考虑。

(3)第一小问,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即第一次国共合作下的积极成果;第二小问即国民革命运动的意义。(4)结合中国共产党在国民革命运动中的经验教训与材料信息进行分析归纳。

33.【答案】(1)原因:国内舆论的压力;英国在华利益的驱使;英联邦出现分裂趋势的威胁。影响:对中国:有利于利用香港这一对外窗口引进西方的技术和设备,打破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封锁;有利于发展与民族独立国家的外交关系。

对英国:有利于香港地区的稳定与发展;试图挑拨中苏关系,分裂社会主义阵营。(2)态度:对中国革命采取支持态度。

原因:美苏冷战开始,蒋介石采取亲美政策,中共取得革命胜利有利于社会主义阵营的发展壮大。(3)不相同。

说明:苏联承认即与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英国只是法理上承认了新中国的实际控制权,不等于承认新中国的政治制度,英国在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问题上追随美国就是明证。(4)政策:表明我国奉行了对外关系中的不结盟政策。

启示: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以国家利益为根本出发点;不以国家性质和意识形态为亲疏标准等。

【解析】(1)材料一英国承认新中国的主要原因应该包括英国在华利益的驱使、英联邦出现分裂趋势的威胁和国内舆论的压力,所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英国国内,越来越多的人认为英国政府不能漠视中国人民的政府已有效地控制了中国大陆这一事实,英国在华实际利益超过了任何其他西方国家。而对当时对中国的影响是指有利于利用香港这一对外窗口引进西方的技术和设备,打破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封锁。而对当时对英国的影响则是指有利于香港地区的稳定与发展。(2)材料中的“我们当然要向新中国提供一切可能的援助。如果社会主义在中国取得胜利,我们两国沿着相同的道路前进,那么,就可以认为社会主义在全世界的胜利是有保障的”,所以苏联对中国革命的态度只能是支持态度。而主要原因则包括美苏冷战开始,蒋介石采取亲美政策和中共取得革命胜利反而有利于社会主义阵营的发展壮大。回答此题一定要从美苏冷战的大背景、大格局来考虑。

(3)材料一、二中,苏联、英国承认新中国的含义当然是不相同的。苏联承认新中国是完全意义上的承认,所以,立即与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并且还都是属于社会主义阵营的国家,中国也对苏联采取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两个国家还签定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而英国承认新中国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承认,只是法理上承认了新中国的实际控制权,不等于承认新中国的政治制度,英国在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问题上追随美国就是直接的证明。

(4)1980年全国人大废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表明新时期我国奉行的外交政策是不结盟

政策。随着改革开放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作为一个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的大国,不能再实行结盟政策了。所以,1980年全国人大废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对当今我国制定外交政策有的历史启示是指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以国家利益为根本出发点;不以国家性质和意识形态为亲疏标准,从国际背景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来制定合理的外交政策,服务于中国的经济建设。34.【答案】(1)①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

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②五四运动。

③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在中国的统治;但由于国民党的分裂,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目标没有实现。(2)核心内容:反对列强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实现国家富强。

【解析】(1)卡片一反映的是辛亥革命,根据所学知识,从辛亥革命的性质和历史意义等方面来分析概括①的答案。材料“青年学生和新兴的无产阶级”可以得出卡片二是五四运动。卡片三反映的是国民大革命,因此从国民革命的历史意义方面来分析得出③的答案。

(2)从卡片一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到卡片二五四运动使工人阶级作为独立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再到卡片三的国民大革命可以看出近代中国百年梦就是要实现民族的独立和国家的富强。35.【答案】(1)政治制度:分封制。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

(2)关系:诸侯为周王臣下,服从周王命令。义务:保护周王室;忠于职守;保卫封地;定期朝见周天子,向周天子述职。

(3)变化: 周天子由“天下共主”到逐渐失去对诸侯的控制力。原因:根本原因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分封制下诸侯独立性强,制度本身弊端大;西周后期周王室衰微。

【解析】第(1)问从材料一提供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归纳出答案;第(2)问从材料二的“述职”“贬其爵”“削其地”“六师移之”加以概括。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回答诸侯对周天子的义务;第(3)问从材料三“郑伯不朝”“射王中肩”可知天子失去对诸侯的控制力。原因应从生产力的发展、分封制本身的弊端及周王室的衰落三方面回答。

第二篇:云南省玉溪市元江县一中2017-2018学年下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历史

玉溪市元江县一中2017-2018学年下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历史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分卷I

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

1.“夏、商、周(公元前2700—公元前256年)时期,统治者是一个世系首领,其权力来自祖先的世代相传和部分地牺牲祭祀的帮助下与祖先通灵的巫术。”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A. 王权与神权的结合是其政治特点 B. 最高执政集团权力高度集中 C. 政治结构的形成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D. 祭祀祖先是为了巩固最高权力

2.从罗马法的产生发展过程,可以清晰看到人类社会法律的产生和演变的发展过程。罗马法发展的过程中,合乎逻辑的演变是()

A.习惯法—习惯总结—习惯—成文法 B. 法律理论—习惯—成文法—习惯法 C. 成文法—习惯—法律总结—习惯法 D.习惯—习惯法—成文法—法律总结

3.从1927年到1930年上半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村革命根据地和红军得到了迅速发展,其根本措施是()

A. 肃清右倾机会主义路线 B. 开展反“围剿”斗争 C. 纠正“左”倾军事冒险计划 D. 开展打土豪、分田地的土地革命

4.有一位学生对近代中国所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作了以下一些连线,其中正确的有()A. 第一次鸦片战争——《北京条约》——割占香港岛

B. 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割占台湾岛、澎湖列岛等 C. 第二次鸦片战争——《南京条约》——割占台湾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割占九龙司地方一区

5.明朝在中央机构中废中书省和丞相,权分六部,其目的是()A. 提高办事效率B. 增强六部权力 C. 扩大统治基础D. 加强专制统治

6.“肇牵车牛远服贾,用孝养厥父母。”(《尚书·酒诰》)“如贾三倍,君子是识。”(《诗经·大雅》)这两段材料的主题虽然是儒家思想,但也可以用来研究()A. 农业的产生B. 商业的发展 C. 手工业的进步D. 城市的变迁

7.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于2008 年3 月举行第四次全体会议,听取国务委员兼国务院秘书长华建敏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说明。这次国务院机构改革涉及调整变动的机构15个,正部级机构减少了4个。从政治上看,国务院机构改革是()A. 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B. 政府职能转变的需要 C. 推进政治文明的要求D. 司法独立的需要

8.在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中,哪一条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的地位,实现了在国际交往中的独立自主?()

A. “一边倒”B.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 “另起炉灶”D. 团结世界各国人民

9.下列不属于清王朝实行抑商政策理由的是()A. “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 B. “开矿必当聚众,聚众必当妨乱” C. “处处皆关,则关关有税”

D. 防范外夷侵犯和沿海人民反抗斗争

10.2004年,陈水扁在就职演说中说:“台海的民主发展与台海的和平稳定,一直备受国际关注,个人要代表我国政府及人民再一次表达由衷的感谢。面对海峡对岸持续增加的武力威胁,盼望国际社会继续关注并协助维护台海的和平与亚太地区的稳定。”这一演说()A. 取得了国际势力对台湾独立的支持 B. 是对大陆“一国两制”的歪曲和误解 C. 逐步地改变了海峡两岸的力量对比 D. 严重违背了两岸达成的“九二共识”

11.1958年5月27日,村民阿牛在日记中写到“广播里面说全村的人都要集中起来,学习中央的最新理论指示。”是因为当时在()A. 开展“三大改造”运动

B. 开展“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 C. 庆祝“一五”计划超额完成 D. 庆祝“八大”胜利召开

12.下图反映的是哪个朝代的中枢权力体系()

A. 秦朝B. 西汉C. 唐朝D. 宋朝

13.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中外条约记载:“

二、自今以后,大皇帝恩准大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且大英君主派设领事、管事等官住该五处城邑,专理商贾事宜……。”据此判断,该条约是()A. 《南京条约》B. 《虎门条约》 C. 《马关条约》D. 《辛丑条约》

14.在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出现过一个特殊的阶段,被人称为“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而产生的,但是却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促成这一时期经济奇迹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 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B. 民国政府实施奖励实业的政策 C. 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侵略 D. 国民政府开展“经济建设运动”

15.上(宋太祖)因谓(赵)普曰:“五代藩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宋太祖将此思想付诸实施的主要表现是()A. 削减节度使的实权B. 实行更戍法 C. 设置转运使D. 派遣文官担任地方官

16.“五代以来,君主七朝八姓……”。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北宋后的百余年间,未发生类似的现象。一般认为,北宋统治体制的变革是其重要原因。下列各项中能全面反映其体制变革变革的一项是()

A. 设通判监督地方长官

B. 中央分散相权、强化皇权,削弱地方、强化中央集权 C. 挑选精兵强将,充实禁军 D. 设参知政事分割相权

17.有学者说太平天国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序幕,得出这一结论的依据是()A. 《天朝田亩制度》 B. 建立与清政府相抗衡的政权

C. 提出推翻清朝的专制统治 D. 进行了反封建反侵略的斗争

18.1922年,孙中山感叹到:“中华民国就像是我的孩子,他现在有淹死的危险……我向英国和美国求救,他们站在河岸上嘲笑我……为了谋求社会的根本改革,还要努力唤起民众的觉醒。”孙中山

后来对这一思想的具体实践是()A. 与共产党合作,开展国民革命运动 B. 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C. 联合革命党人,发动黄花岗起义 D. 发动民众,参加辛亥革命

19.“文革”给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造成重大破坏,主要表现在()①人民代表大会多年没有召开 ②各级领导机关无法正常工作 ③各种违宪违法行为不断 ④社会极度混乱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D. ①②③④

20.俄国记者扬契维茨基在《八国联军目击记》中写道:“每一次齐射之后,我们都听到了刺耳的号叫声,只见红灯掉落了,溃散了,熄灭了。但是民团仍然挥舞着大刀长矛,向车站前进……一排子弹射过去,”大旗倒下了,又举了起来,接着又倒了下去。”材料最能说明义和团()A. 坚定的政治信仰B. 愚蠢的牺牲精神 C. 顽强的民族精神D. 愚昧的果敢顽强

21.某年出版的日本报纸,关于中国事件的报道,使用了下列小标题:“点燃革命之火”“武汉的形

势”“排满兴汉宣言”“列国的态度”等。这些文章集中报道的事件可能是()A. 太平天国运动B. 八国联军侵华 C. 甲午中日战争D. 辛亥革命 22.史料记载:“所种之地,唯以刀伐木,纵火焚烧,用竹锥地成眼,点种苞谷。”这反映的古代农业耕作方式是()A. 铁犁牛耕B. 曲柄锄耕 C. 刀耕火种D. 铁铧犁耕

23.下图的标题是“吴淞火轮车”,有关这幅图的说明不正确的是()

A. 国人最早打造了上海交通 B. 说明近代交通在中国出现 C. 这有利于中国的社会和经济进步 D. 体现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扩展

24.近代有人用漫画再现了中国面临“亡国灭种”的险境(如下图)这一情状出现受到()

A. 鸦片战争的刺激 B.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C. 甲午中日战争的刺激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影响

25.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在给尼克松的备忘录中表示:“我们对中国采取主动行动的最大好处也许就是对苏联的影响。”美国“对中国采取主动行为”的意图是()A. 扭转与苏联争霸的不利局面 B. 促使日本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

C. 打开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 D. 促进国际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26.“文化大革命”开始以后,全国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长期没有举行过会议,各民主党派的许多负责人受到无情批斗。这些现象反映当时()A. 民主与法制遭到严重破坏 B. 政治协商制度被抛弃 C. 多党合作制度一度停止

D.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断

27.中华民族具有强大的凝聚力,这种凝聚力是几千年来不断积淀的结果。在秦朝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作出的贡献中,最重要的是()

A. 开辟了沟通南北经济交流的水陆通道 B. 制定了有利于巩固统一的制度和政策 C. 注重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控制与管理 D. 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

28.下图是四川宁江机床厂的一则广告,发表在1979年6月25 日的《人民日报》上。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该报首次刊登推销产品的广告。这一现象的积极作用包括()

①促进企业技术革新,提高企业产品质量 ②开拓国内国际市场,实现中外合作生产

③鼓励企业大胆探索,变革企业经营模式 ④突破计划经济体制,推动商品经济发展 A. ①②③B. ①②④ C. ①③④D. ②③④

29.1992年10月,海协会和海基会达成“九二共识”,其主要内容是()A. 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B. 两岸实行通商、通邮、通航 C. 和平统一台湾 D. 停止对金门等地方的炮击

30.1958年9月,阿登纳与戴高乐进行首次会晤。两人的会谈公报宣布:法德“必须一劳永逸地消除以往的敌意”,强调“法德合作是欧洲建设的基础”。该公报()

①揭开法德和解的序幕 ②有利于欧洲的和平与发展 ③为西欧统一奠定了政治基础 ④强调法德在国际舞台上“用一个声音说话” A. ①②B. ③④ C. ②③D. ②④

分卷II

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每小题11.0分,共55分)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和平未到最绝望期时,决不放弃和平,牺牲未到最后关头,绝不轻言牺牲……最后关头一刻,我们只有牺牲到底,抵抗到底,唯有牺牲的决心,才能博得最后的胜利;若是彷徨不定,妄想苟安,便会陷民族于万劫不复之地……所以卢沟桥事变的推演,是关系中国国家整个的问题……但我们的态度,只是应战而不是求战,应战是应付最后关头必不得以的办法……卢沟桥事件能否不扩大为中日战争,全系日本军队之行动。在和平根本绝望之前一秒钟,我们还是希望由和平的外交方法,求得卢事(卢沟桥事变)的解决。——蒋介石庐山谈话(1937年7月17日)

材料二 日本在1945年完全被摧毁了。尼米兹海军上将始终认为,美国海军的绝对优势使胜利得以实现,而且只要有海军的优势就足以获胜。苏联的观点认为红军参战是决定性的因素,即使没有原子弹也会是这样。看来是所有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才把日本一步步引向失败,然后又使失败突然来到。——H·米歇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

材料三 恩格斯1893年10月10日给俄国友人尼·丹尼尔逊复信中说:“……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蒋介石对卢沟桥事变的中日局势持什么态度?

(2)据材料二,作者提及的日本战败原因有哪些?你认为这样的分析全面吗?试作说明。(3)通过19世纪末和20世纪30年代日本发动的两次侵华战争对中国革命进程的影响,说明材料三观点的合理性。

32.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认为,挽救目前抗战危机,准备反攻的急救办法,必须对政府的机构人事政策迅速来

一个改弦更张……因此我坦白的提出,希望国民党立即结束一党统治的局面,由国民政府召集各党各派、各抗日部队、各地方政府、各人民团体的代表,开国是会议,组织各抗日党派联合政府,一新天下耳目,振奋全国人心,鼓舞前方士气……

——中共代表林伯渠《在国民参政会上关于国共谈判的报告》(1944年9月)

材料二 政协代表人数如此之多,质量又相当整齐,而革命发展,人民需要它担负的任务更大,所以“新政协”这一名词已不能包括其全部意义,筹备会的常委会已决定改称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这意思就是说他代表中国人民作政治协商的工作,实际是一个全国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同时也是一个全国革命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

——董必武《关于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及团结民主人士问题》(1949年8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提出组织联合政府的目的,说明抗战胜利前后中国共产党为此而进行的努力。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政协”改名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目的和背景。3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乡愁》

材料二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望兮,永不能忘!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原台湾“国民政府”行政院长于右任《望大陆》 请回答:

(1)材料一、二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为了顺利推进台湾问题的解决,我国政府确立了怎样的对台基本方针?(3)当前阻碍两岸统一的因素是什么?你认为当前促进祖国统一的有利条件有哪些? 3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在西方,妥协不仅是民主政治中的常见现象,而且也获得了文化上的认同,在众多国家成为公众和社会珍视的价值和传统。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妥协被认为与西方社会的两个核心理念——自由、民主有密切的联系。就它与自由的关系而言,妥协是暴力之外唯一有效解决冲突的手段,以妥协方式解决冲突民主政治的基本价值取向,妥协因而被认为是自由不得不付出、并且也值得付出的代价。就它与民主的关系而言,妥协与人民同意等民主政治的核心理念是一致的。妥协精神对保证西方民主政治的健康运行有着重要意义,是民主的重要精神条件。——龙太江《西方民主政治的妥协精神》

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结合中国民主革命进程中的三例史实,就史实体现的妥协或妥协精神予以说明。

3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汉朝丝绸的出口成为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中亚、西亚运到罗马帝国,成了罗马元老院议员和其他贵族的夫人的珍贵服饰;罗马的铁制品、玻璃、金银由西向东,流入了汉朝。——樊树志《国史概要》

据材料,概述汉代丝绸贸易的状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意义。答案解析

1.【答案】B

【解析】由“与祖先通灵的巫术”可以看出A正确;B项不符合史实,商周时期最高执政集团没有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由“统治者是一个世系首领,其权力来自祖先的世代相传”可以看出C、D正确;故本题答案选B项。2.【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罗马法最早是奴隶社会内部约定成俗的习惯,在后期成为维护奴隶主利益的习惯法,解释权在贵族,而共和国时期的《十二铜表法》是罗马习惯法的汇编,是罗马成文法的开端,发展到帝国时期《查士丁尼民法大全》成为罗马法的总结。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D项。3.【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毛泽东等领导的农村革命根据地得到迅速的发展,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是毛泽东等领导人找到了适合中国国情的正确道路“工农武装割据”并推向全国。所以应选D。4.【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第一次鸦片战争签订的是《南京条约》,A错误;第二次鸦片战争签订的是《北京条约》规定割占九龙公司地方区给英国;C、D错误;甲午中日战争后签订的《马关条约》割占了台湾及其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故B项正确。5.【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太祖废丞相,权分六部的目的是为了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所以答案选D。6.【答案】B

【解析】“肇牵车牛远服贾,用孝养厥父母。”译为在农闲的时候,用牛车载着商品,去远处的地方进行贸易,用来孝敬赡养父母;“如贾三倍,君子是识。”译为商人能获得三倍的利润,君子也不从事这样的职业,因而可以用来研究商业的发展,故B项正确,A、C、D项错误。7.【答案】B

【解析】A 项是从经济角度讲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是政府职能转变的需要,与C、D 两项无关。8.【答案】C

【解析】C 对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的三点内容的理解,书上的原话,送分题。

9.【答案】D

【解析】A 项认为农业是天下的根本,B项认为工商业扰乱治安,都属于抑商政策的理由;C项说明广设关卡征收商税,这是抑商政策的表现;D项是“海禁”政策的理由。10.【答案】D

【解析】A与题意无关,排除;题干没有涉及“一国两制”,排除B;“逐步地改变了海峡两岸的力量对比”在题干中无法体现,排除C;陈水扁只强调台海的民主发展与台海的和平稳定,这是在搞“两个中国”,背了两岸达成的“九二共识”,故D正确。11.【答案】B

【解析】“三大改造”运动(1953~1956年),排除A;“一五”计划超额完成是在1957年,排除C;中共八大召开于1956年,排除D;1958年,中共开展“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故B项符合题意。12.【答案】D

【解析】宋代设中书门下平章事负责处理政务,同时为了限制分割宰相权力,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政权,设枢密使分割宰相的军事权,因此根据题干图表的内容,可知反映的是宋代的中枢权力体系,故选D项。13.【答案】A

【解析】本题材料提到 “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南京条约》的内容,因此选A。14.【答案】C

【解析】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了快速发展的局面,被称为黄金时期,这一时期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列强忙于一战,无暇东顾在这个间隙中民族工业获得了快速的发展,但是一战后,列强资本卷土重来,民族工业很快衰落下来。故选C。15.【答案】D

【解析】宋代建立后,为改变之前藩镇割据的局面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选项A不符合史实,不是削弱而应该是废除,选项B、C是加强专制主义的措施,即加强皇权的措施,而非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故本题答案选D项。16.【答案】B

【解析】注意题目要求“能全面反映其体制变革”。A项从行政、C项从军事的角度加强中央集权;D项反映的是分割宰相的行政权,排除。B项表明中央和地方实行财政军分权,符合要求,故答案选B。17.【答案】D

【解析】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次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这次运动尽管失败了,但它沉重地打击了封建王朝的统治,勇敢地担负起反侵略的任务。对于后来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产生了深远影响。因此说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序幕。18.【答案】A

【解析】孙中山在屡次挽救民主共和的斗争失败后,接受了共产党和共产国际的帮助,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把“三民主义”发展成为“新三民主义”,并且在1924年国民党一大上实现了国共两党的第一次合作,B、C、D都是在1922年之前发生的,排除。19.【答案】D

【解析】“文化大革命”期间民主法制被破坏殆尽,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四个选项全都符合题意,故选D。20.【答案】C

【解析】本题材料提到,“民团仍然挥舞着大刀长矛,向车站前进……一排子弹射过去,大旗倒下了,又举了起来,接着又倒了下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义和团顽强的民族精神,因此选C。21.【答案】D

【解析】结合报道标题“武汉的形势”“排满兴汉宣言”可判断D项正确。A项是从广西起义,定都于南京,与材料不符。B、C两项是中外战争,与“革命”“排满兴汉”等信息无关,排除。22.【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史料中“伐木”“焚烧”等信息,可知耕种方式是刀耕火种,应选C项 23.【答案】A

【解析】19世纪70年代,外国商人擅自修筑从吴淞口到上海的铁路,不久被拆除。80年代初,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因此A项说法错误。24.【答案】D

【解析】漫画信息表明巨龙被若干洋人所吊起,结合所学,当时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故选D。25.【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阐释历史问题的能力。由材料中的信息“最大好处也许就是对苏联的影响”结合所学可以看出美国对中国主动行动与苏联有很大关系,故选A项。26.【答案】A

【解析】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无法正常召开,实际上剥夺了人民当家作主管理国家的政治权力,说明

民主法制遭到破坏,答案为A。B、C、D都是“文化大革命”期间民主法制遭到破坏的表现,不符合题意。27.【答案】B

【解析】从题干内容来分析,A,C,D三项只是某一方面的具体贡献,只有秦朝巩固统一的制度和政策为最重要贡献。28.【答案】C

【解析】②项只是图8所述的“现象”,而并非“积极作用”。29.【答案】A

【解析】1992年达成“九二共识”的主要内容或核心内容就是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所以答案选A;2008年两岸实现“三通”,排除B;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排除C;1979年元旦,中国人民解放军停止炮击金门,实现了两岸间30年来的真正停火,排除D。30.【答案】C

【解析】揭开法德和解序幕的是1951年欧共体的成立,排除①;强调法德在国际舞台上“用一个声音说话”是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排除④。

31.【答案】(1)中国只应战而不求战,希望和平解决中日问题;和平若没有希望,中国将坚决抗战。

(2)美国海军的绝对优势;苏联红军出兵中国东北;美国投放原子弹;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不全面。忽视了中华民族全民族抗战的作用。

(3)甲午战争战败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客观上促进了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加速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进程。抗日战争胜利增强了中国人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解析】第(1)问,“和平未到最绝望期时,决不放弃和平”“我们还是希望由和平的外交方法,求得卢事的解决。”说明蒋介石仍然希望和平解决中日冲突;“最后关头一到,我们只有牺牲到底,抵抗到底”说明若和平破灭,中国将坚决抗战。

第(2)问,第一小问原因,从材料我们可以归纳出美国因素(海军、原子弹)、苏联因素、综合因素等。第二、三小问材料显然忽略了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即中华民族全民族抗战的关键作用,这是中国抗战胜利的根本原因。

第(3)问,主要理解日本两次侵华战争对于中国历史进程客观上的推动作用,这两次战争分别是中日甲午战争和抗日战争。甲午战争战败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客观上促进了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抗日战争胜利增强了中国人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32.【答案】(1)目的:结束国民党***,实行民主政治,争取抗战胜利。

国人民带来了和平、民主、团结的希望和曙光。

【解析】根据题干的要求“体现妥协或妥协精神”并结合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相关史实思考可知,主努力:中国共产党七大提出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目标;毛泽东赴重庆谈判;推动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要的妥协事件有辛亥革命中的南北议和、第一次国共合作、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第二次国共合作(2)目的:为区别于1946年的“政治协商会议”;更名后具有更加广泛的代表性;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筹建新中国。

背景:人民解放战争取得基本胜利;新中国成立在即。

【解析】回答第(1)问,要结合1944年中国国内的基本形势进行思考,说明中共的努力时,列举相关的重大事件即可,不必面面俱到地进行阐述。回答第(2)问,既要从材料二中提取相关信息,也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老政协的区别,说明更名为“新政协”的必要性。关于“背景”,要结合解放战争形势的发展进行分析。

33.【答案】(1)思念祖国、家乡,渴望两岸统一。(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3)阻碍因素:①“台独”势力。②外国反华势力的干涉。有利条件:①中国共产党的积极努力。②两岸人民的拥护。③港澳回归的成功范例。④统一是历史发展的趋势。⑤中国国力日益强大,国际地位日益提高。

【解析】第(1)问考查的是概括理解能力,读懂材料即可总结出观点。第(2)问要求了解新中国成立后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政策发展演变的过程,回答当前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时,注意不要漏掉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第(3)问要结合当前国际国内形势,从不利和有利两方面进行总结概括。34.【答案】示例:(1)南北议和。1911年10月武昌起义后,南方的革命党人和北方袁世凯所控制的清政府进行的和谈。和谈虽迫于帝国主义和袁世凯的压力,南方的革命党人妥协退让达成协议,但有利于减轻南方革命政府内外交困所面临的压力,一定程度上又避免了流血斗争。

(2)第一次国共合作。1924年1月起至 1927 年7月,国共两党以新三民主义为合作的政治基础,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推动了国民大革命的发展,加速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进程。

(3)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1936年12月,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发动的“兵谏”。在中共主导下,最终以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而和平解决。事变促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成为解决时局转换的关键,十年内战的局面由此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4)第二次国共合作。七七事变爆发后,国共两党经过协商谈判,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中共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第二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对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发 挥了积极作用。(5)重庆谈判。1945年8月至10月,国共两党就中国未来的发展前途、建设大计在重庆进行的一次历史性会谈。经过谈判,国共双方达成《双十协定》。谈判推动了全国和平民主运动的发展,给中

和重庆谈判,然后对这些具体的事件体现妥协或妥协精神进行说明即可。35.【答案】状况:丝绸是重要的出口产品,远销欧洲。

意义:汉朝获得了“丝国”的称号,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

【解析】第一问根据材料“汉朝丝绸的出口成为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中亚、西亚运到罗马帝国,成了罗马元老院议员和其他贵族的夫人的珍贵服饰”概括;第二问从汉朝获得“丝国”的称号以及东西方文化交流角度回答。

第三篇:云南省玉溪市玉溪三中2017-2018学年下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历史

玉溪市玉溪三中2017-2018学年下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历史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分卷I

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1.恩格斯指出,“罗马法……包含着资本主义时期的大多数法权关系”,是“商品生产者社会的第一个世界性法律”。这表明罗马法()A. 是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法典 B. 是罗马帝国统治的有力支柱 C. 提倡法律面前公民人人平等 D. 是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基础

2.下列图片反映的当今世界的变化趋势是()

A. 国家之间的矛盾在加剧 B. 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主题 C. 市场经济制度得到普遍认可

D. 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

3.有学者在论述“国体”时,把中国历史划分为“部落时代”“封建时代”“郡县时代”三个时代。其中“郡县时代”对应的是()A. 秦朝B. 西周

C. 黄帝时代D. 西汉

4.清代学者顾栋高在《春秋大事表》中指出:“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有土之诸侯未必皆贤,即使因其不贤而易置之,而其政令不能尽出于王朝,其民之视听不能尽属于天子。故常散而不能聚,弱而不强。其易而县邑也,则不然……其操纵由一己,其呼吸若一气,其简练教训如亲父兄之于子弟也。”可见县邑制的出现()A. 完成了封建专制国家的统一 B. 维系了君臣间的宗法关系 C. 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的根源 D. 加强了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5.张謇创办大生纱厂,不仅在筹建期间曾借用公款,而且开厂以后还依仗清政府,取得了“二十年之中,百里之内,不准别家设立纱厂”的垄断权。1904 年,上海纺织业资本家朱畴拟在祟明岛增设大有公司,清政府商部竞出面替张謇加以阻止。以上材料从实质上反映了()A. 张謇创办的企业带有官办性质 B. 封建势力阻碍了民族工业健康发展 C. 民族资本家之间的自由竞争日趋激烈

D. 实业家利用政府权力提高商业竞争力

6.《唐律》规定:“诸谋反及大逆者,皆斩;父子年十六以上皆斩”。《罗马法》规定:父亲的罪名或所受惩罚不能玷污儿子的名声。由此可见()A. 唐律能有效的防范谋反叛逆事件发生 B. 罗马法的规定更具有理性色彩

C. 法律不具备普遍适用性

D. 罗马的法律比中国法律显得更加灵活

7.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斯大林和共产国际的主要领导人认为,中国革命如今的失败不过就是类似

于布尔什维克在1917年7月所遭受的失败,很快就要迎来一个同样伟大的十月革命。至多经过比俄国当年七月到十月更长一点的时间,革命就可以重新走到大街上来。这种认识()A. 正确分析了当时中国的国情 B. 推动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C. 催生了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 D. 埋下了中共“左”倾错误的隐患

8.“陛下”本是对人的尊称,“陛”是台阶,称人“陛下”表示谦卑,意思是我不敢直接靠近你,只能站在台阶下和你说话;但秦以后,“陛下”一词只能专称皇帝。这体现了皇帝制度的哪一特点()A. 皇位世袭B. 皇帝独尊 C. 君权神授D. “家天下”色彩

9.义和团运动兴起前,其口号是“反清复明”;兴起后,其口号是“扶清灭洋”;运动被镇压后,其余部又提出“扫清灭洋”的口号。这表明()A. 农民阶级的运动也有科学的理论作指导 B. 民族矛盾已成为当时社会的最主要矛盾 C. 农民阶级对中外反动势力的认识不断深入 D. 义和团不断变换斗争口号,斗争目标不明确

10.1960年代,美国的决策者认为:“除非一场内乱促使中共内部出现一个„理智而务实‟的新一代领导者,否则不可能看到美中关系改变的前景。”文化大革命的发动让他们欢欣鼓舞。这是因为“文革”()

A. 引起中国社会动荡B. 以阶级斗争为纲 C. 推动中美关系正常化D. 确立了新的领导核心

11.冯友兰教授说:“我之所以否定太平天国,因为太平灭国要推行神权政治,假如太平天国统一了中国,太平天国的历史将倒退黑暗时期——中世纪。”以下说法不能论证作者观点的是()A. 太平天国要建立的是君权神授的封建国家 B. 西方基督教思想对太平天国影响巨大 C. 太平天国的纲领没有体现反对殖民主义本身

D. 太平天国的主张不能超越封建社会,具有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12.有民谣道:“天父杀天兄,终归一场空,打打包裹回家转,还是做长工。”据此,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这首歌谣应是1856年后流传开来的②反映的是天京变乱的历史史实③说明了农民阶级的信仰发生了动摇④揭示了地主阶级对太平天国内乱的一种幸灾乐祸的心态 A. ①②③B. ②③ C. ①④D. ①③④

13.据统计,1919年1~4月,日本《大阪朝日新闻》对中国的报道篇幅平均每月为26.5篇;1919年5月为223篇,1919年6月为225篇。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五四运动引起日媒共鸣B. 巴黎和会伤害中日利益 C. 日媒同情中国外交遭遇D. 中国反帝浪潮目标明确

14.学术界普遍认为,罗马法是古罗马人在继承古希腊人的哲学的基础上,融合罗马人的务实精神

而形成的留传后世的、西方价值和文化的综合体的法律瑰宝。罗马法体现的“古希腊人的哲学”思想和罗马人的“务实精神”分别是()

A. 人文主义、统一社会道德B. 人文主义、规范社会行为 C. 民主政治、调节社会秩序D. 轮番而治、扩大帝国统治 15.以下两幅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 渡江战役B. 三大战役取得胜利 C. 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D. 抗战的胜利

16.“……学子激扬焚佞府,群团奋起激街巷。众工人,上阵露锋芒,春雷响。……气轩昂,誓与列强争抗。抖擞中华民众志,挫败掠者千夫莽。”这首诗词反映的历史事件是()A. 辛亥革命B. 新文化运动 C. 五四运动D. 南昌起义

17.古代雅典在众多文化领域都取得了辉煌成就,主要是因为()A. 亚非文明成就的影响B. 浩瀚海洋给人的灵感 C. 城邦民主制度的促进D. 希腊人丰富的创造力

18.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盖隐然执政之府也。材料中的“府”指的是()A. 军机处B. 内阁

C. 唐中书省D. 宋提点刑狱司

19.1980年12月,我国颁发了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份个体工商业营业执照。这表明()A. 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开始改变 B.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C. 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开始实行 D. 单一所有制经济结构已被突破

20.据民国十年的《宿松县志》记载:“按,宿松婚礼,妇车至门,婿揖入。新妇以帕蒙首,以福寿

兼备之妇二人扶新妇下车,拜祖先、次拜上下神祗、次夫妇交拜,行合卺礼。三日谒舅姑,与旧志微异。”其反映了民国时期一些地区的婚礼()A. 保留较多传统B. 奢靡之风减退 C. 走向近代文明D. 仪式趋于简化

21.1852年太平天国发布《奉天讨胡檄布四方谕》,1911年湖北军政府发布《奉天讨胡檄》。这表C. 美欧日三极间的矛盾突出,盟友变对手 D. 社会主义运动失败

25.冯自由《革命逸史》载:“武昌革命军兴,清吏张鸣岐、龙济光、李准等初负隅白固,讵(表示反问)沪电谣传„京陷帝崩‟四字,港粤各报相率登载,全城人士欢声雷动。张督知人心已去,无可挽救,始仓皇出迮,龙、李遂卑辞乞降。使广东省城,得以不流血而获光复者,报纸之力为多焉。”材料明()

A. 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反封建目的相同 B. 湖北军政府继承太平天国未竟事业 C. 两者都利用民族矛盾为政治斗争服务 D. 两者均以实现民族独立为革命目标

22.下图是1907年1月14日革命党人“鉴湖女侠”秋瑾创办的《中国女报》,由此反映出(A. 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妇女的解放 B. 新文化运动鼓吹妇女走向社会 C. 报刊宣传有助于妇女地位的提高 D. 秋瑾是宣扬男女平权的第一人

23.我国的特别行政区、民族自治区、经济特区的共同点是()A. 都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不同的社会制度 B. 都由中央人民政府统一行使主权 C. 都实行特殊的民族政策和管理体制 D. 都实行自治管理和行政自主

24.两极格局的瓦解对世界形势和国际关系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和平与发展成为两大时代主题 B. 核战争威胁消失

反映报刊对辛亥革命的主要作用是()A. 制造声势,加速革命进程 B. 传播革命思想,赢得群众支持 C. 革命运动迅速波及全国 D. 使清政府统治空前孤立

26.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我国全部轻工业和重工业,都有约百分之七十在沿海,只有百分之三十在内地。这是历史上形成的一种不合理的状况。”这种“不合理的状况”开始有所改变是在()

A. “一五”计划期间B. 十年探索时期

C. 国民经济调整时期D. 改革开放初期

27.周恩来曾在某国际会议上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对于目前正在她的邻邦进行的战争和战争扩大的危险,不能不加以密切的关注。中国人民认为,朝鲜战争停止了,现在印度支那战争同样应该停止。”这一国际会议应是()

A. 1953年中印双边谈判B. 1954年日内瓦会议 C. 1955年亚非会议D. 1971年第26届联大

28.从世界体系演变的角度看,十月革命胜利的重大意义主要体现在()A. 促使苏俄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B. 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 C. 开辟了苏俄社会发展的新道路 D. 为探索现代化道路提供新案例

29.《大国崛起的文化准备》认为:“一个民族要崛起,要有三个方面的改变:第一是人心的改变;第二是政治制度的改变;第三是器物和经济的改变。”就英国而言,其政治制度改变的特点是()A. 和平为主、渐进发展 B. 政局动荡、进程艰难 C. 王朝战争、完成统一)D. 制定宪法、政党选举

30.读19世纪到20世纪初“近代企业资本总额情况变化表”。这种变化主要是因为()

A. 洋务运动企业的刺激和诱导 B. 列强放松了对华的经济侵略 C. 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D. “节制资本”解决民生问题

分卷II

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每小题11.0分,共55分)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太平天国革命不仅借助外来的思想武器,动员、鼓舞、组织了革命力量,而且在自己的政治纲领中,表现了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因素。——《中国近代政治思想》

材料二《资政新篇》全文除前言外有四部分:“用人察失类”部分,主要讲“禁朋党之弊”,加强中央集权。“风风类”部分,主要讲通过教化破除愚昧、骄奢等旧的思想习俗,倡导学习西方科学技术。“法法类”部分,集中提出了28条政治经济改革的立法主张,为全文重点。“刑刑类”部分,着重讲刑事立法司法。

(1)材料一中的“政治纲领”是什么?其核心是什么?其空想性表现在哪些地方?

(2)材料二中洪仁玕向洪秀全提出的施政建议有何特点?这与材料一的施政纲领在经济主张和政治经济目标上有何区别?

32.材料胡锦涛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指出:“100年前,以孙中山先生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发动了震惊世界的辛亥革命,开启了中国前所未有的社会变革。但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为中华民族发展进步探索了道路。

材料中“开启了中国前所未有的社会变革”主要是指什么?指出辛亥革命是“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论述角度。3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阅读下列图片:

材料二长期以来,很多学者将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概括为“两个过程”,即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过程,主张以这一基本线索作为指导中国近代史研究的重要准则。

材料三近二三十年来,有些学者注重从现代化角度研究中国近代史,认为中国的现代化就是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1840年以来中国错综复杂的历史,可以用“从传统到现代”这一思路作解释。请回答:

(1)阅读图一和图二,回答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准备怎样解决土地问题?如何评价?

(2)按照材料二的研究角度来研究中国近代史,可能会对1840~1911年间的哪些重要事件评价较高?

(3)按照材料三的研究角度,评价辛亥革命。

34.“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徘徊。”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中期写下了这句名言,创立了一种新的社会主义理论。从此,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材料二 列宁晚年在总结十月革命的意义的时候说:“毫无出路的处境十倍地增强了工农的力量,使我们能够用与西欧其他一切国家不同的方法来创造发展文明的根本条件。” 材料三

(1)材料一中图

1、图

2、图3分别反映了什么重大历史事件?体现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怎样的发展趋势?

(2)材料二中列宁所说的“与西欧其他一切国家不同的方法”指的是什么?俄国为什么能够成功地选择这条道路?

(3)材料三中两国选择的革命道路有何差异?简要说明出现这种差异的原因。对此你有什么认识? 3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民族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已确立,并将继续加强。国家将尽一切努力,促进全国各民族的共同繁荣。——《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材料二 1990年民族区域自治情况

材料三 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友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爱我中华,爱我中华。——歌曲《爱我中华》 请完成: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有哪些?(2)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二说明了什么主要问题?(3)材料三说明了我国当前的民族关系呈现出怎样的状况?

(4)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我们应该怎样评价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答案解析

1.【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法典是美国的1787年宪法,排除A项。本题考查的是罗马法对后世的影响,故B、C两项与材料的含义不符。根据材料中“包含着资本主义时期的大多数法权关系”可以判断出近代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立法均受到了罗马法的影响,因此选D。2.【答案】D

【解析】世界贸易组织标志和欧盟标志反映了缓和的局势,而北约标志与伊拉克战争的图 片反映了紧张、动荡的世界局势。3.【答案】A

【解析】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郡县时代”是指确立郡县制度的时代,而郡县制的确立是在秦朝,所以本题答案只能是A。4.【答案】D

【解析】由题干中的“有土之诸侯未必皆贤”“其政令不能尽出于王朝”“常散而不能聚,弱而不强”可知分封制不利于国家的统一,而“县邑也,则不然”“其操纵由一己,其呼吸若一气,其简练教训如亲父兄之于子弟也”则是说县邑制有利于政令出于一处,加强了中央集权,故选D。A项错在“完成”,B项对材料的理解错误。C项的说法过于绝对。5.【答案】B

【解析】张謇创办大生纱厂不属于洋务企业,没有官办性质,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信息“张謇依仗清政府,取得了垄断权”“清政府商部竞出面替张謇加以阻止”可知,封建势力阻碍民族工业健康发展,故B项正确;利用权力垄断是一种不良竞争,不会出现“自由竞争”的局面,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实业家利用政府权力提高商业竞争力”,故D项错误。6.【答案】B

【解析】罗马法具有自然法精神,即公正、理性和人道。中国古代法律不仅严酷,还表现为公开的不平等性和基于人伦的滥刑。具有自然法精神的罗马法具有普遍适用性,罗马法讲求证据而非宽松灵活,严刑酷法并不能防范谋反叛逆事件发生。所以本题选B。7.【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1927年”,“斯大林和共产国际的主要领导人”、“很快就要迎来一个同样伟大的十月革命”、“革命就可以重新走到大街上来”等内容判断,A项正确分析了中国的国情是错误的;B项不符合史实;C项与题意无关,D项符合题意和史实,故选D项。

8.【答案】B

【解析】题干关键信息“只能站在台阶下和你说话”,表示地位的悬殊。“„陛下‟一词只能专称皇帝”,表明别人不能用,体现皇帝独尊的特点。此题考查的历史概念是皇帝制度。四项都是其特点,但A、C、D项材料未涉及。故选B项。9.【答案】C

【解析】本题对义和团运动不同时期斗争的口号进行比较,从而揭示了农民运动的基本特点。解题时要用阶级的眼光来分析。从义和团运动口号的不断变化中,可看出农民阶级对清政府和洋人的认识在不断深入。10.【答案】A

【解析】本题答案应该选A项,因为“文革”以阶级斗争为纲,造成中国社会的动荡,符合材料“除非一场内乱促使中共内部出现一个„理智而务实‟的新一代领导者”。B、C、D与题干的中心词“除非一场内乱”不符。11.【答案】C

【解析】“不能论证作者观点”是解题的关键,依据材料信息可知冯友兰教授否定太平天国的依据是太平天国运动推行神权政治,反对为直民主义与神权无关,故选C。12.【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这首民谣发生在天京事变之后,①②③符合历史史实;民谣是站在农民阶级而不是地主阶级的立场上说的,故④错误。故答案选A。13.【答案】D

【解析】由材料可知,日本《大阪朝日新闻》对中国的报道篇幅明显增多,结合所学知识,1919年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英、法、美将德国在山东的利益转送给日本,引发了五四运动,中国人民的反帝浪潮特别是反日情绪高涨,所以选D。14.【答案】B

【解析】“古希腊人的哲学”思想体现出人文主义。罗马人的“务实精神”是指通过法律规范,调节社会行为,维护社会统治秩序,因此选B。道德强调的是内在的自律而不是外在的行为,不能视道德自律为法律,排除A;民主政治和轮番而治是古希腊的政治制度而非哲学思想,排除C、D。15.【答案】A

【解析】从日历的时间、占领总统府的图片均可以很容易就可以看出两幅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渡江战役,故答案是A。16.【答案】C

【解析】材料中反映了学生,民众和工人联合反对列强侵略的运动,结合史实可知这一历史事件参与是五四运动,故C项符合题意,A、B项运动中均没有工人参与,D项没有青年学生参与。所以答案选C。17.【答案】C

【解析】雅典民主氛围创造的空间,使雅典在精神文化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18.【答案】A

【解析】根据题目中的关键词“……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可知此机构是清朝雍正时期 设立的,故A项正确;内阁是明朝时期设立,在雍正时期以后权力被架空,故B项错误;唐朝的中书省在明朝时即被裁撤,故C项错误;宋提点刑狱司是掌管刑狱之事,相当于现在的法官和检察官,与题目要求不符,故D项错误。19.【答案】D

【解析】考查中国的改革开放。个体工商业属于私营经济,改革开放后允许它的发展说明单一所有制经济结构已被突破,D项正确;社会主义国家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没有改变,1985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开始实行,因此A、B、C项错误。20.【答案】A

【解析】材料中显示民国时期宿松婚礼的程序有入门、下车、三拜、合卺、谒舅姑等环节,且最后总结“与旧志微异”,故A项正确;材料中只是介绍了婚礼时的环节,没有涉及花费是多是少,看不出是否奢靡,故B项错误;材料虽然表述的现象发生在民国时期,但是从其实际行为来看,显然以传统为主,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婚礼仪式环节众多,与近现代相比仍是比较繁琐的,故D项错误。21.【答案】C

【解析】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反封建目的不相同,前者建立封建国家,后者建立资产阶级国家,排除A项;B项不符合史实,排除;两者发布的文件都以“讨胡檄”为名,可联系两者的斗争对象是清政府即可判断两者都是在利用民族矛盾从而达到推翻清政府之目的,C项符合题意;D项不符合前者,排除。故选C项。22.【答案】C

【解析】《中国女报》创建于1907年,而辛亥革命开始于1911年,新文化运动开始于1915年,时间信息不符,故A、B项错误;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中国女报》宣传爱国、革命、女权,故C项正确;根据材料信息只能得出秋瑾宣扬男女平权,不能体现第一人,故D项错误。

23.【答案】B

【解析】民族自治区、经济特区并不能实行不同的社会制度,实行特殊的民族政策和管理体制只是适合民族自治区,经济特区并不实行自治管理和行政自主,但是特别行政区、民族自治区、经济特区均都由中央人民政府统一行使主权,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B。24.【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两极格局瓦解后,世界总趋势走向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B、C、D三项说法不符合史实。25.【答案】A

【解析】“京陷帝崩”的谣传,经港粤各报相率登载后“全城人士欢声雷动”,广东省城得以不流血而光复,反映了报刊加速了辛亥革命的进程。26.【答案】A

【解析】一五计划期间,中国政府把苏联援建的156项工程和其他项目中的相当大的一部分摆在了工业基础相对薄弱的内地,其中东北占实际投资额的44.3%,其余资金大部分都投到了中西部地区,初步改变了旧中国工业布局不合理的状况,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平衡发展,故A项正确;B.C.D项与题干要求“开始有所改变”不符,故B、C、D项错误。27.【答案】B

【解析】本题的解题关键是题干中的“朝鲜战争”和“印度支那战争”两个词。日内瓦会议的目的就是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因此答案为B。28.【答案】B

【解析】因为材料问的是俄国十月革命对世界格局产生的影响,而A、C、D属于十月革命对俄国的影响,所以都错误。B项属于其世界意义,故选B。29.【答案】A

【解析】解答本题可以采用排除法。B项是法国政治体制改变的特点;C项是德国君主立宪政体建立的背景;D项是美国政治体制的特点。30.【答案】C

【解析】从表中可看出,“1899年至1911年”相比“1862年至1894年”情况是私人资本活跃,题目问原因是什么。结合时间分析,题目表现的是中日甲午战争后中华民族工业的发展情况,然后考查原因,所以C项正确。而A项是民族工业产生的原因;B项是一战后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D项是孙中山提出的新三民主义的内容,时间在1924年国民党“一大”。

31.【答案】(1)《天朝田亩制度》。核心: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空想性表现:要求平均分配土地,生产、生活资料统归国库,建立理想的理论社会,这违背了社会的发展规律,超越了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

(2)特点:从政治、经济、文教、外交等方面全面向西方学习,带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区别:①经济主张不同:《天朝田亩制度》主张消灭私有制,在生产力落后的情况下实行绝对平均主义;《资政新篇》主张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即前者主张消灭私有制,后者主张发展私有制。②政治经济目标不同:《天朝田亩制度》要建立理想社会,废除私有制经济;《资政新篇》要建立资本主义制度,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解析】解答第(1)问时通过限制词“空想性”和“纲领”,由此可断定是《天朝田亩制度》。解答第(2)问时要注意对《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主张进行简单对比,总结特点及区别。

32.【答案】(1)推翻清政府的君主专制统治,成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2)从辛亥革命的性质和意义角度阐述的。【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辛亥革命的性质和意义。

33.【答案】(1)农民阶级:废除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评价:具有强烈的反封建的革命精神,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革命积极性,使太平天国运动不断发展;但绝对平均的规定只能是一种空想,不可能真正实施。资产阶级:平均地权。这是一个资本主义性质的土地纲领,但未能真正实行。

(2)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及其他反侵略反封建斗争。

(3)①政治:打击了帝国主义,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定的民主和自由;②经济: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③思想文化: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革除了不少封建陋习;④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在推动现代化方面存在局限性。

【解析】第(1)问考查的是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处理材料的能力。两个阶级解决土地问题的措施可直接回忆太平天国和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回答,评价主要从性质、积极作用和局限性考虑回答。第(2)问考查的是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处理材料的能力。根据材料二的研究角度,选择1840~1911年间的重要事件: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等反封建反侵略斗争中选择评价较高的说明。

第(3)问考查的是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处理材料的能力,难度为小。回答时要注意材料三的研究角度即现代化角度,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评价辛亥革命。可以表述为:①政治:打击了帝国主义,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定的民主和自由;②经济: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③思想文化: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革除了不少封建陋习;④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在推动现代化方面存在局限性。

34.【答案】(1)空想社会主义产生和实践,马克思主义诞生,巴黎公社成立。发展趋势: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现实。

(2)通过暴力革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原因:俄国当时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环节;无产阶级力量壮大和无产阶级政党成熟。

(3)俄国通过城市武装暴动取得革命胜利;中国通过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原因:两国国情不同,俄国是相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力量强大,城市里革命力量强大;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农民占中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城市敌人力量强大。认识:马克思主义只有同本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解析】(1)根据图片信息进行相应概括即可。

(2)材料信息“十倍地增强了工农的力量”说明俄国具备武装夺权的条件,“与西欧其他一切国家不同的方法”说明不是西方合法的斗争方式,据此概括回答第一小问;第二小问结合俄国当时的国情回答。

(3)图4反映的是苏联的城市中心道路,图5反映的是中国的农村包围城市的工农武装割据道路,在此基础上分析作答即可。

35.【答案】(1)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2)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民族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得以实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得到真正的实施。

(3)实现了五十六个民族的民族团结、平等和共同繁荣,向着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是各民族平等联合、共同建设社会主义的最恰当的制度,满足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对实现民族平等、保证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调动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解析】第(1)问可结合材料一中的“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等进行说明。第(2)问应从民族自治的实现这一角度展开思考。第(3)问结合现状和发展趋势说明。第(4)问可结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地位、作用等方面分析。

第四篇:云南省楚雄实验中学2018学年下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历史

云南省楚雄实验中学2018学年下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历史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选择题(共28小题,每小题1.5分,共42分)

1.有学者认为顾炎武的思想“不超出儒家政治的陈词滥调”,另一些学者则认为顾炎武提出了以制度保障民主的宝贵近代思想。以下顾炎武的言论中能用于论证后一种观点的是()A. “夫治天下犹曳大木然,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 B. “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

C. “必使治天下之法具出于学校,天子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 D.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2.某科学家曾这样评价自己所观察到的东西的意义:“他如此清楚地出现在感官前,以致古往今来烦扰哲学家们的所有争辩立即为我们眼睛看到的无可辩驳的证据所破除,从而使我们摆脱了有关这一科目的啰嗦的争论。”该科学家是()A. 牛顿 B. 爱因斯坦 C. 普朗克 D. 伽利略

3.下图为明朝的《墨葡萄图》,图中水墨葡萄一枝,叶不勾脉,均以水墨点染,不求形。该画作()

A. 突出市民阶层的文化需求 B. 体现了工笔重彩画的风格 C. 着重反映个人的思想情感 D. 追求自然风景的写实描述

4.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确立了儒学在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下列表述符合董仲舒新儒学基本特点的有()①以思想统一巩固政治统一

②具有浓厚的神学迷信色彩

③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形成的新的儒学体系 ④继承了荀子的“天人感应”观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5.荀子说:“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非礼,是无法也”。这一论述表明()A. 荀子是法家思想集大成者 B. 法是礼的前提和基础 C. 儒家和法家思想趋于合流 D. 援法入礼的思想主张

6.王国维《宋元戏曲考》称:“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独元人之曲,为时既近,托体稍卑,故两朝史志与四库集部,均不著于录;后世儒硕,皆鄙弃不复道。”这反映了()A. 元代文学不为后世所重视 B. 八股取士抑制新文学形式 C. 士大夫对市民文化的排斥 D. 厚古薄今的观念影响深刻

7.下图是龙门石窟中的二十尊造像的题记拓本之一,史称《龙门二十品》,是北魏书法的代表作。尽管二十品的题记的字体大小不等,章法上也不像唐代碑刻那样整齐有序,但不齐中仍然体现出“静穆”的特性来。其中“静”是本源性的,是最高的审美标准;“穆”则是“静”的外在体现,具有宽宏、凝重、肃穆、和谐等内涵。从中我们可以看出()

A. 北魏统治者奉行尊道、礼佛、崇儒的政策 B. 佛教吸收儒学精神,渐趋中国本土化 C. 字体兼有隶书的古朴刚健和楷书的端庄大方 D. 造像题记注重写意传神,追求得意忘形

8.董仲舒认为:“(人)性比于禾,善比于米,米出禾中而禾未可全为米也;善出性中,而性未可全为善也……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对这一言论最准确的理解是()

A. 在荀子人性论的基础上创立“天人合一”思想 B. 在孟子人性论的基础上创立“君权神授”思想 C. 吸收道家思想宣扬无为而治

D. 排斥其他学说,树立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9.认为“善是人的内在灵魂,世界上没有人自愿作恶,人之所以作恶,做不正义的事乃是出于无知”,主张“美德即知识”的思想家是()A. 苏格拉底 B. 柏拉图 C. 普罗塔哥拉 D. 亚里士多德

10.米芾是北宋著名的书法家,其字体势展拓,笔致浑厚爽劲,自谓“刷字”。镇江在修建“米芾公园”期间征集其流落在民间的书法作品,以下书法作品中最有可能是米芾作品的是()

11.理学家王守仁强调“善念存时,即是天理”,“物无善恶”因而无需“为善去恶”。

由此判断,王守仁()

A. 反对穷理格物 B. 教人明辨善恶 C. 主张静心无为 D. 阐发禅宗学说

12.宋人称“柳郎中词只好十七八女郎按执红牙拍,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与“学士词”词风一致的代表人物是()A. 李煜 B. 李清照 C. 陆游 D. 辛弃疾

13.马克垚认为:明清之际中国在经济和政治方面出现的新思想是很重要的,如果按照这种思路发展下去,则可以有助于中国走向现代化的目标。下列思想与之对应的有()①黄宗羲“工商皆本” ②陆九渊“心即理也”

③顾炎武“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 ④王夫之“循天下之公” A. 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

14.在雅斯贝尔斯所谓的“轴心时代”,古代中西方思想有着极为相似之处,“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 这句中国古话,在西方最为相似的观点是()A. “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B. “人是万物的尺度” C. “认识你自己”

D. “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 15.下列“考”字,最有可能出现在秦朝官方文献中的是()

16.维新派认为教育“不当仅及于士,而当下达于民;不当仅立于国,而当遍及于乡”;“必使四万万之民皆出于学”(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戊戌变法》),材料主要反映了()A. 古代教育向近代教育的转型 B. 维新派全民教育的理念 C. 维新派认为教育应该为变法服务 D. 维新派开启了中国教育近代化

17.“他架起了欧洲古典主义音乐向浪漫主义音乐过渡的桥梁。他深受启蒙思想的影响,具有强烈的反抗封建与追求民主的精神。他开创了交响曲的新形式。”文中的“他”指的是()A. 德彪西 B. 海顿 C. 贝多芬 D. 莫扎特

18.文学艺术是时代的产物,同时又能反映时代的风貌。下列各项对应关系正确的是()A. 工业革命后社会的剧烈变革——现代主义绘画兴起

B. 第一次世界大战引发的西方社会精神危机——印象派绘画产生 C. 19世纪上半期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激化——现实主义文学兴起 D.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资本主义的繁荣——浪漫主义文学产生

19.1978—2007年间,中国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从94%提高到99.5%;初中毛入学率从20%达到98%;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从不到10%提高到66%;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不到1%提高到23%;学前教育毛入园率从很低水平起步,达到44.6%。该时期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有()①“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 ②“三个面向”方针的推动

③统一高考招生制度开始确立 ④《义务教育法》的颁布和实施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20.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面临的新课题是()A. 抗击外来侵略,保护传统经济 B. 加强集权统治,实现富国强兵 C. 捍卫民族独立,发展近代文明 D. 大力发展教育,维护传统文化

21.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写道:“康有为以为望变法于朝廷,其事颇难。然各国之革政,未有不从国民而起者;故欲倡之于下,以唤起国民之议论,振刷国民之精神,使厚蓄其力,以待他日之用。”这说明()

A. 康梁意识到启发民智的重要 B. 戊戌变法没有借鉴外国经验 C. 康梁认为变法不能依靠朝廷 D. 戊戌变法是发自民众的运动

22.1949年10月,面对一个新中国诞生,诗人胡风以一句“时间开始了”表达自己的心声,而这一句话也以其高超的艺术手法被誉为“开国的绝唱”。对于无数人来说,1978年开始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意味着“时间又开始了”!“时间又开始了”是指()A. 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B. 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

C. 形成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D.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3.孙中山在东京《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上演讲道:“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论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这体现了他主张()A. 民族主义 B. 民权主义 C. 民生主义 D. 共和主义

24.19世纪30年代以后,欧美文学的主流着力于表现社会生活、关注社会问题、揭示社会矛盾、批判社会罪恶。属于这一文学主流的名著是()A. 《大卫·科波菲尔》 B. 《老人与海》 C. 《巴黎圣母院》 D. 《等待戈多》

25.梁启超在《新民说》中指出:“未有其民愚陋、怯弱、涣散、混浊,而国犹能立者……欲其国之安富尊荣,则新民之道不可不讲。……新之义有二:一曰,淬励其所本有而新之;二曰,采其所本无而新之。二者缺一,时乃无功。”梁启超强调()A. 新民之道是立国之本 B. 改造国民的素质 C. 对传统文化进行改造 D. 新文化的融合性

26.“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这份颁奖词赞誉的科学家是()A. 钱学森 B. 华罗庚 C. 李四光 D. 袁隆平27.“经常跟过去的或现在的现实完全断绝了关系,喜欢从宏伟、渺远和恐怖的事物领受灵感”,从而“鼓励一个新的狂纵不法的自我。”这种创作风格的盛行,实际上反映了人们()A. 对理性王国的一种大胆追求 B. 对启蒙时代和工业主义的反思 C. 在现代文明中的困惑和迷失 D. 对批判现实主义文风的厌弃

28.康有为说:“以吾遍游欧、美十余国,深观细察,校量中、西之得失,以为救国至急之方者,惟在物质一事而已。……则吾所取为救国之急药,惟有工艺、汽、电、炮、舰与兵而已!”材料中提出的救国主张是()A. 军事救国 B. 实业救国 C. 变法救国 D. 物质救国

分卷II

二、非选择题(共6小题, 共58分)29.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政恶多门久矣……三教(儒、佛、道)于是乎可一矣。——隋·王通《中说·问易篇》

材料二 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朱子语类》

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 王守仁的言论

材料三 张载庄严宣告:“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顾炎武在明清易代之际发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慷慨呼号;文天祥、东林党人在异族强权或腐朽政治势力面前,正气浩然,风骨铮铮,无不浸润了理学的精神价值与道德理想。——《中国文化史概论》

问题:(1)魏晋南北朝以来,儒学的发展出现了危机。据材料一指出“危机”的主要表现。宋代的儒家学者是怎样应对这一“危机”的?

(2)据材料二,指出南宋朱熹和明代王守仁思想的不同点。(3)据材料三,指出理学蕴涵的“精神价值和道德理想”。

30.材料(人)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哈姆雷特》

结合历史背景分析,材料中当时人们为什么对人性持如此乐观态度?莎士比亚对人的赞美与薄伽丘对人性的肯定相比有哪些发展变化?

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材料图一中海王星等的发现,主要是根据牛顿提出的哪一定律?根据材料图二,当时的艺术家对牛顿持什么态度?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荀子》的“天人之分”,否定天的主宰性、人格性,将自然界的天人的世界区别开来。天的自然运行有其独自的法则,和尧的善政或桀的恶政是没有什么关系的。

西汉的董仲舒,他认为天的自然现象与地上的人事互相对应。是即皇帝依天命统治地上的民众,如果其统治有过失而殃及民生,就会招致天之阴阳二气的不调,并通过灾害受到谴责;反之,如果满足天意有利民生时,就会出现祥瑞之象。董氏亦将阳与德、阴与刑联系起来思考:如果舍弃德教,纯任刑罚,或者刑罚不当则阴阳不调,于是异变就发生了。董氏思想还将君、父、夫与阳、臣、子、妻与阴联系起来。譬如臣或夫人凌驾于君或夫之上则阴阳淆乱,灾异也就随之发生了。位于中国的公的最高层面的是天,这个天的公作为天理的公,是连皇帝都应顺从的最高存在。这个天理的公,进入近代以后屡被称为公理。这个公理是世界上任何国家或民族都应服膺的最高的、普遍的规范,强调主张公理的一人便是被称为中国革命之父的孙文,三民主义(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便是他主张公理的体现。

而欧洲在从中世纪向近代的变迁中,人神分裂。粗略地说,在中世纪,神支配着自然法则、人类的政治领域及社会秩序。但进入近代后,神被限制于作为道德领域的人的内心世界,自然现象不是依据神的意志而是依据自然法则发生,政治领域或社会秩序由人的理性和意志构筑而成。道德、自然、政治被分别确定为一个领域。——摘编自「日」沟口雄三:《中国的思想》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说明孙中山思想发展的原因及近代欧洲人神分裂产生的积极影响。

33.阅读下列图文材料:

材料一 《海国图志》这样记述:“……六十卷,何所据?一据前两广总督林尚书所译西夷之《四洲志》,再据历代史志,及明以来岛志,及近日夷图、夷语……”

材料二 曾国藩说:“师夷智以造炮制船,尤可期永远之利。”

材料三 “西人立国……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此其体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趋步,常不相及。”“……君民共主者,权得其平……欲通下情,莫要于设议院。” ——郑观应《盛世危言》

材料四 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废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梁启超《变法通议》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林尚书”是指谁?列举一件大事说明他在中国近代史上的贡献。(2)材料一、二、三、四的主张分别是什么?

(3)材料三指出了洋务运动的哪一致命弱点?材料三在学习西方问题上比材料二有哪些进步?(4)材料四所说的“变官制”是什么意思?它和材料三中的哪一句意思相同?

3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如果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洋务运动只不过剪断了一些枝叶,辛亥革命则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但是树断了,树墩还在,一般的树只要树墩还在,还是可以萌发”。

——《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冲击及中国文明的嬗变》

材料二 “要帝制不再发生,民主共和可以安稳……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一一洗刷干净不可”。——陈独秀《旧思想与国体问题》

材料三 1912年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国民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即三民主义之民权)……约法还特别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请回答:

(1)材料一中洋务运动“剪断了一些枝叶”表现在哪些方面?辛亥革命是如何将“大树”砍断的?何以见得“树墩还在,还是可以萌发”的?

(2)材料二中陈独秀等人为了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洗刷干净进行了怎样的斗争?(3)材料三中为维护民主、反对专制,《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做了哪些主要规定?就其实践效果举例说明。

答案解析

1.【答案】C

【解析】据材料“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说明君主和臣子要共同努力和协作,并不能说明以制度保障,故A项错误;“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说明反对君主专制,与后者论述意思不符,故B项错误;学校不仅是养士的地方,还要让“治天下之具”都出于学校,天下的大是大非,不是天子说了算,而是公之于学校,与后一种观点相符,故C项正确;当管理者自身端正,作出表率时,不用下命令,被管理者也就会跟着行动起来,相反,如果管理者自身不端正,而要求被管理者端正,那么,纵然三令五申,被管理者也不会服从的,与后一种观点意思不符,故D项错误。2.【答案】D

【解析】理解材料,材料反映了伽利略发明了天文望远镜,用于天文研究、观测天体,用实验来证明哥白尼的地球中心说。3.【答案】C

【解析】综合材料图画和文字信息得知,该画作属于文人画,突出市民阶层的文化需求是风俗画,与材料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以水墨点染”与选项“工笔重彩画”矛盾,故B项错误;文人画强调表现个性,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故C项正确;由材料“叶不勾脉”“不求形”得知,该画作注重写意而非写实,故D项错误。4.【答案】A

【解析】①符合新儒学的主要目的;新儒学宣扬“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所以带有浓厚的神学迷信色彩,②符合题意;③体现了董仲舒新儒学在内容上的特点;④说法错误,荀子的思想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观,与“天人感应”观不同。5.【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材料解读能力。材料阐明了礼和法的关系,认为礼是法制的前提,是各种条例的总纲,故D项正确。6.【答案】C

【解析】元曲源于民间通俗文学,开始时文学地位比较低下,元曲只是在明清两朝没有得到正史和学者的承认和重视,并不是后世都不重视,故A项错误;材料内容和八股取士无直接关系,故B项错误;元曲之所以地位低下是因为在当时属于社会地位低下的戏子们(戏曲演员)演唱的曲目,在当时属于市民文化,受到官修典籍和士大夫(儒硕)的排斥,故C项正确;材料中导致元曲地位低下的原因,并非厚古薄今,而是鄙视市民倾向,故D项错误。7.【答案】C

【解析】拓片内容同佛教有关,但与儒道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显示出同儒家的关系,故B项错误;据材料“不像唐代碑刻那样整齐有序”,可知该书法兼有楷书的整齐特点,又据材料“不齐中仍然体现出‘静穆’的特性来”,“静穆”又体现出隶书的古朴刚健,故C项正确;注重写意传神,追求得意忘形是草书的特点,不符合图中书法的特点,故D项错误。8.【答案】B

【解析】根据“善出性中”可知董仲舒发展了孟子“性本善”的思想,同时他还主张王能使人向善,并说这是天意,这样王权就披上了神秘的色彩,即体现了“君权神授”思想。故选B项。9.【答案】A

【解析】苏格拉底认为美德就是关于善的知识,于是提出“美德即知识”的思想。10.【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描述米芾字体的特点,A项字体不符合其特点,故A项错误;B项字体也不符合其特点,故B项错误;C项字体也不符合其特点,故C项错误;D项字体体势展拓,笔致浑厚爽劲,符合其特点,故D项正确。11.【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善念存时,即是天理’,‘物无善恶’因而无需‘为善去恶’”可知天理存在于人心,所以没有必要格物致知,故A项正确;依据材料“‘物无善恶’”因而无需‘为善去恶’”可知并未教人明辨善恶,而是认为“物无善恶”,故B项错误;王守仁是理学家,静心无为是道家主张,而且材料中也不能反映,故C项错误;材料禅宗强调当下的体验,但材料中认为天理在人的心中,无需体验,故D项错误。12.【答案】D

【解析】学士指苏东坡,苏东坡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四个选项中辛弃疾是豪放派词人。13.【答案】B

【解析】②属于对封建政治制度服务的专制思想,不符合题干中“中国在经济和政治方面出现的新思想是很重要的”。其余选项符合明清时期新的反封建反专制思想的要求。14.【答案】B

【解析】“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比喻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从不同的立场或角度有不同的看法。“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意思是尊敬自己的老师,但是更要尊重客观规律,尊重真理,故A项错误;“人是万物的尺度”观点是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者不存在的尺度,与材料内容相符,故B项正确;“认识你自己” 观点是人是可以被自己认知的,而且也应该认识自己,认识可以指导实践,与材料内容不符,故C项错误;“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强调的是人的思想力,与材料内容不符,故D项错误。15.【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汉字书体的判读。秦朝官方统一文字为小篆,D为小篆;而A为甲骨文;B为行书;C为楷书。16.【答案】B

【解析】材料明显强调的是全民教育的理念,故B项正确;材料主要反映的是教育对象,没有涉及教育转型问题,故A项错误;教育应该为变法服务,是教育的目的,与材料体现的全民教育无关,故C项错误;开启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是洋务运动,故D项错误。17.【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他架起了欧洲古典主义音乐向浪漫主义音乐过渡的桥梁”可知此人是贝多芬,德彪西是20世纪初“印象主义”音乐的鼻祖,与此题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海顿是古典乐派的创始人,与题目“他架起了欧洲古典主义音乐向浪漫主义音乐过渡的桥梁”不符,故B项错误;贝多芬是连接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桥梁,故C项正确;莫扎特是古典主义音乐家,故D项错误。18.【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19世纪以来世界文学艺术相关内容——文学作品风格。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只有C项表述符合史实,正确。其余ABD三项文学作品风格与所处时代不相吻合,排除。故,本题正确答案选C。19.【答案】B

【解析】注意时间“1978-2007年间”,③统一高考招生制度确立的时间是1952年,排除。20.【答案】C

【解析】关键信息是题干中“新课题”的“新”字,A项的“保护传统经济”、B项的“加强集权统治”、D项的“维护传统文化”都不是新的内容,都不对。只有C项符合。“近代文明”是指民主、工业与启蒙思想等,这对中国来说是新的。21.【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阅读理解能力,材料说变法寄希望于朝廷,是很困难的事,各国的变法都是从民众发起,所以变法要从民众倡导,唤起国民精神,故选A。因为借鉴各国经验所以才认识到启发民智的重要性,所以排除B。戊戌变法是依靠光绪皇帝发起的,排除C。D史实错误,排除。22.【答案】B

【解析】A项是在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后建立的,C项是在1982年召开的中共十二大,D项是在1992年召开的中共十四大,均与题干时间不符。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我国的改革开放从此揭开序幕,B项正确。23.【答案】B

【解析】从材料中“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可以看出孙中山主张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即民权主义。24.【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19世纪以来的文学艺术,属于容易题。解题关键是知道不同文学形式的代表人物及作品,19世纪30年代以后应该是现实主义文学,A是英国狄更斯作品,为现实主义文学,B为现代主义文学,C属于浪漫主义文学,D爱尔兰剧作家贝克特作品,是现代主义文学,故A项正确。25.【答案】B

【解析】“未有其民愚陋、怯弱、涣散、混浊,而国犹能立者”说明梁启超主要针对的是国民的素质对国家的作用,没有谈及立国之本的问题,故A项错误;梁启超认为国民“淬励其所本有而新之”和“采其所本无而新之”,体现了对国民的素质的改造,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传统文化问题和新文化的融合,故C、D项错误。26.【答案】D

【解析】从题干的“专注于田畴”“ 远离饥饿”可以判断,此科学家是水稻专家袁隆平。27.【答案】B

【解析】材料所示的创作风格应是浪漫主义。浪漫主义是对启蒙思想家所倡导的理性王国的失望,故A项错误;浪漫主义文学产生就是对启蒙时代和工业主义的反思,故B项正确;反映“在现代文明中的困惑和迷失”应该是现代主义文学,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浪漫主义,不是批判现实主义,故D项错误。28.【答案】D

【解析】从“以为救国至急之方者,惟在物质一事而已”可知是主张物质救国,选择D项符合题意。29.【答案】(1)危机:儒学受到佛教和道教的冲击。应对:弘扬积极入世、关怀现实的儒学传统,吸收和融合佛教、道教思想,创立“理学”。

(2)在世界的本原问题上,朱熹认为是“理”,而王守仁则认为是“心”;在求“理”的方法上,朱熹主张 “格物致知”,王守仁则主张 “致良知”而不必外求。(3)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注重气节、品德。

【解析】第(1)问从理学产生的背景的角度来回答。魏晋南北朝以来,儒学受到佛教和道教的冲击,唐宋时期,“三教合一”的潮流弥漫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为了重兴儒学,回应社会上礼佛、崇道的挑战,唐宋儒家学者弘扬积极入世、关怀现实的儒学传统,吸收和融合佛教、道教思想,使儒学体系得到了丰富和更新。

第(2)问从世界本原、求理方法的角度来思考。第(3)问回答理学的积极影响。

30.【答案】 受文艺复兴和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欧洲人的精神和物质生活都发生巨大变化,人们开拓进取,对自身充满信心。薄伽丘讴歌人性,集中体现在人性本能方面,体现男欢女爱;莎士比亚描写、抒发、刻画人类复杂的内心世界,歌颂人间仁爱友谊,提倡人性的高尚与尊严。【解析】

31.【答案】(1)定律:万有引力定律。(2)态度:赞扬(崇拜、肯定)。【解析】

32.【答案】原因:传统天人观发展的影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主思想的传播;民族危机的加深。

影响:冲击动摇了神学思想,促进了人文精神的复兴发展;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有利于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发展。

【解析】第一小问原因,结合孙中山思想形成发展的时代背景可知,这一时期在政治方面由于列强的侵略而产生了严重民族危机,在经济方面则出现了民族资本主义,思想文化方面则是民主思想传入,根据这些时代背景分析原因即可;第二小问积极影响,材料中“神被限制于作为道德领域的人的内心世界,自然现象不是依据神的意志而是依据自然法则发生”说明神学的统治地位受到冲击,促进了人文思想的发展,材料中“道德、自然、政治被分别确定为一个领域”说明政治和自然科学都开始摆脱了神学的控制,从而促进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和自然科学的进步。33.【答案】(1)林则徐。虎门销烟。

(2)材料一:“师夷长技以制夷”。材料二:学习西方先进军事技术。材料三:实行君主立宪制。材料四:变法图存。

(3)弱点:没有学习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进步:由单纯学习西方先进的制造技艺发展为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

(4)实行君主立宪制。君民共主。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鸦片战争前后出现的新思想、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和维新变法思想的掌握。解题时要注意结合不同派别人物的思想内容。解答第(1)问时要注意从译《四洲志》这一信息得出“林尚书”为林则徐,对其贡献要举例说明;第(2)问,要注意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进行解答,注意用词的简练和准确;解答第(3)问时要注意从材料三中的“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这一句话中总结洋务运动的弱点,通过比较得出早期维新派在学习西方问题上的进步;解答第(4)问时要注意对梁启超所说官制进行准确分析,维新派所主张的政体是“君主立宪制”,这与材料三中所提到的“君民共主”思想一致。

34.【答案】(1)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创办近代化企业;派遣留学生;创办新式海军。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和君主专制制度;宣告中华民国成立并制定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表现:袁世凯、张勋复辟帝制,北洋军阀封建统治。

(2)1915年陈独秀发起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科学”两面旗帜;批判旧文化、旧道德,提倡新文化、新道德。(3)规定:主权在民;民族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等自由;国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三权分立;责任内阁制等。

效果:辛亥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不断被破坏。没有真正起到维护民主、反对专制的作用。

【解析】第(1)问“剪断了一些枝叶”、将“大树”砍断、“萌发”分别是指洋务运动的内容、辛亥革命的成果和封建势力破坏民主共和的事件,根据所学知识即可回答。第(2)问的“斗争”是指新文化运动批判旧思想宣传新思想的努力,回答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即可。第(3)问要从材料中概括维护民主、反对专制的内容,可从“主权”“平等”“权利”“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等方面进行概括;“实践效果”可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否真正实施的角度去回答。

第五篇:云南省玉溪市华宁二中2018-2019学年下学期期中考试高二历史

绝密★启用前

云南省玉溪市华宁二中2017-2018学年下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 历史 命题教师: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分卷I

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0分,共50分)

1.第一次世界大战虽然是一场帝国主义性质的非正义战争,但就局部来看,有些国家进行的战争是正义的、具有民族解放的性质。这些国家包括()①塞尔维亚

②保加利亚

③比利时

④法国 A. ①②B. ②③C. ③④D. ①③

2.结合下边漫画,对德国“无限制的潜艇战”认识有误的是()

①针对的目标是所有船只 ②只针对前往协约国港口的一切船只 ③“无限制的潜艇战”的实行加速了美国的参战 ④“无限制的潜艇战”在当时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德国的状况 A. ①B. ②③C. ①④D. ④

3.下列关于1918年苏俄同德国签订的《布列斯特和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是摆脱帝国主义战争的需要 B. 使俄国失去了大片国土 C. 使苏俄赢得了巩固政权的时间 D. 苏俄根据该条约制订了《和平法令》

4.阅读漫画《革命后的俄国士兵》,指出士兵们在革命胜利后不可能遇到的现象是()A. 政府退出一战,自己不必去前线打仗 B. 残酷威严的沙皇再也不能胡作非为 C. 首都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的怪现象 D. 许多大城市逐渐被布尔什维克党控制

5.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发生在西线战场上的战役有()①马恩河战役 ②凡尔登战役 ③索姆河战役 ④日德兰海战 A. ①②B. ①②③C. ③④D. ②③④

6.在凡尔赛体系下,中东政治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A.巴尔干地区成立民族国家B.奥斯曼帝国瓦解 C.德国丧失了海外殖民地D.奥匈帝国瓦解

7.在1919年的巴黎和会上,日本代表对欧洲事务很少开口,因此被称为“沉默的小伙伴”。日本“沉默”的最主要原因是()

A.没有资格介入欧洲事务B.无力与欧洲列强争夺霸权 C.专注亚洲事务及其权益D.日本代表不擅外交辞令

8.华盛顿会议后,美国国务卿休斯说:“多亏了这个条约,对华„门户开放‟终于实现了。”这个“条约”是指()

A.《四国条约》B.《五国海军条约》 C.《九国公约》D.《凡尔赛和约》

9.《凡尔赛和约》对德国的惩罚和削弱包括()

①重新划分德国的疆界,削减其领土 ②以“委任统治”的形式瓜分德国的海外殖民地 ③严格限制德国军备 ④将德国在山东的权利归还给中国 ⑤德国必须对协约国支付大量赔款 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⑤D.①③④⑤

10.20世纪20年代,欧洲各国处理国际关系的主要方式是()A.和平谈判B.武力方式 C.经济封锁D.外交孤立

11.“从文明演进角度看,两次世界大战后成立的国际联盟和联合国是人类文明的一大进步”根据相关历史事实,下列选项中能为这句话提供有力支撑的是()A.这两个全球性国际组织使世界和平得到有效维护

B.这两个全球性国际组织的成立反映了世界各国人民追求和平的愿望 C.这两个全球性国际组织的存在遏止了世界战争的爆发 D.这两个全球性国际组织使世界各国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12.“我们要求得到领土和土地(殖民地)来养活我国人民和迁移我国过剩的人口。”为此德国在20世纪30年代()

A.镇压社会主义革命B.大规模迫害犹太人 C.向边境地区迁移人口D.公开撕毁《凡尔赛和约》

13.在20世纪30年代西班牙、埃塞俄比亚反法西斯斗争失败的原因中,具有共性的是()A.武器装备落后B.内部出现叛乱 C.缺乏国际援助D.大国纵容侵略

14.英美在二战中与苏联结盟的主要原因在于()A.苏联是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 B.英美遭到法西斯国家的进攻 C.苏联是抗击法西斯的重要力量 D.《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已经无效

15.20世纪30年代,美国推行“中立”的外交政策。对这一政策的正确表述是()

①适应国内外形势,维护自身利益 ②反映国际形势走向缓和 ③维护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④不利于地区冲突的缓和与解决 ⑤不关心美洲地区以外的事务 A.①③B.④⑤C.②③D.①④

16.德黑兰会议期间的一天早晨,在例会开始前,丘吉尔说:“今天我做了一个梦,梦见我成为世界的主宰!”罗斯福说:“我梦见我成了宇宙的主宰!斯大林元帅,您梦见了什么?”斯大林说:“我梦见,我既没有批准丘吉尔先生您当世界主宰,也没有批准罗斯福先生您当宇宙主宰!”通过这段对话,我们可以看出()

A.苏联实力最强B.罗斯福野心最大

C.美苏矛盾是主要的矛盾D.三国争霸意图显现

17.二战后期,主要大国为了争取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和对战后世界进行安排,召开了一系列重要的国际会议。下列各项条款中,属于雅尔塔会议内容的是()A.“三国之宗旨……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归还中国。” B.“霸王战役应……同法国南部的战役相配合。”

C.“德国无效果及无意识抵抗……所得之结果,……可为日本人民之殷鉴。” D.“我们的宗旨是……消灭德国的军国主义和纳粹主义。” 18.20世纪70年代初苏联提出“缓和”战略的实质目的是: A.改变争霸目标B.采取更为积极的进攻战略 C.限制和裁减核武器D.苏联的霸权主义发展到高峰 19.下图是位于联合国参观中心入口处的一座雕塑,这是一支枪杆打结的枪。此图寓意联合国所行使的主要职责是()

A.推动发展中国家和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 B.协调国际间的经济和贸易关系

C.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维护世界和平D.促进世界各国经济、科学、文化的合作与交流

20.1961年,美国总统肯尼迪提出了“和平战略”,这一战略的实质是()A.维护世界的稳定与繁荣B.放弃美国的全球霸权政策 C.运用文、武两手称霸世界D.与社会主义国家和平共处 21.下列现象与二战后世界和平运动第一个高潮没有关系的是()A.人民反战和平意识空前提高B.社会主义国家的号召与组织 C.美国对苏联挑起全面“冷战”D.美、苏战略核力量形成均势 22.海湾战争与伊拉克战争的相同点有()

①都是针对伊拉克发动的 ②战争中美国都起到了核心作用 ③两次战争的发起都得到了联合国的授权 ④都带有现代高科技战争的特点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23.两伊战争严重损害了两国经济的发展,导致战争的主要原因不包括()A.边界争端B.宗教教派矛盾 C.经济利益冲突D.意识形态的矛盾

24.二战后,发展中国家之间持续时期较长、损失消耗最大的一场局部战争是()A.朝鲜战争

B.海湾战争

C.两伊战争

D.科索沃战争

25.中东地区和南亚次大陆都曾多次发生战争。历次中东战争和印巴战争()A.都是由于殖民主义者“分而治之”政策造成的 B.都是多个民族国家对另一个民族国家的战争 C.都是为了争取独立建国的民族生存权利 D.都是长期存在的民族和宗教矛盾的产物

分卷II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共50分)26(14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英国征兵海报,防务大臣霍拉肖·赫伯特·基奇纳勋爵动员青年人参军:“同胞们,国家需要你。加入祖国的军队吧!” 材料二 西线三大战役中交战双方投入和伤亡人数

材料三 当时德国可以征发的男子大约在1 500万人左右,年龄阶段在18岁到55岁之间。当然这部分男子不可能完全调用。后来在征兵环境极度恶化的情况下,德国的征兵年龄甚至放宽到17岁到 65岁之间。到了灭亡前一刻,就连12、13岁的小男孩和70岁的老人都被强征去组成国民卫队。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在1914年,“国家需要你”参加哪一次作战?对英法而言这次作战最大的意义是什么?(2)从材料二可以看出战争有什么样的发展规律?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3)从材料三中你可以得出哪些信息?

27(14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们知道,你们很清楚,我们的军用物资已通过苏伊士运河……你们希望在希特勒问题上,我们同你们站在一起。我们认为作为代价,你们会同意我们在埃塞俄比亚的行动。——皮雪利(意大利资本家)在英国议会中的讲话(1935年)

材料二 我们强烈希望意大利与埃塞俄比亚之间友好地解决问题,但当务之急和首要的目的是确保法国、意大利和联合王国在欧洲的安全。——霍尔(英国外交大臣)在下院的讲话(1935年)

材料三 双方一致同意,排除实行(对意大利的)军事制裁,不采取任何海上封锁措施…… ——英、法两国1935年9月公告 请回答:

(1)材料一、二反映出哪两个国家在进行什么交易?其实质是什么?(2)材料三的观点造成了什么后果?

(3)意大利与埃塞俄比亚之间的问题解决后,英国、法国的“当务之急和首要目的”达到了没有?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结果?

28(10分).阅读下列图文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要独自走过多少的远路,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男人?白鸽要飞越多少海洋,才能在沙滩上安息?炮弹还要再呼啸几时,才能真正销声匿迹?这答案啊,我的朋友,它已随风而逝。还要抬头张望多少次,人们才能看到蓝天?当权者还要再长几只耳朵,才能听到人民的哭声?还要有多少人死去,我们才会真正醒悟过来?这答案啊,我的朋友,它已随风而逝……——[美]鲍勃·迪伦《随风而逝》 请回答:

(1)据材料一说说反战者的愿望是什么?

(2)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反战运动高涨的原因。(3)材料三表明了这场战争的什么特点?它决定了反战运动的什么特点?

29(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第四次中东战争后,埃及总统萨达特在尼罗河畔休息时,一直冥思苦想,考虑如何尽早收复西奈半岛的广阔国土。在反思了中东战争后,他突然意识到问题的症结也许就在于阿拉伯人和犹太人之间从一开始就没能建立起起码的信任——整整两代人受到的教育都是要把对方看作不共戴天的敌人。

材料二 他最后唱的歌是和平之歌,他把歌词放在自己的口袋里,但是子弹射穿了口袋里的歌词。——以色列外交部长佩雷斯纪念拉宾的讲话 请回答:

(1)萨达特认为中东地区冲突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2)针对战争的不断发生,萨达特的政策作出怎样的调整?有何意义?

(3)拉宾是以色列的和平使者,他的遇刺说明中东和平的历程不会一帆风顺。请你归纳一下阻碍中东和平进程的因素。

答案解析

1.【答案】D

【解析】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塞尔维亚抗击奥匈帝国的侵略,比利时抗击的是德国的侵略,他们所进行的战争是出于保卫自己的主权和独立。2.【答案】A

【解析】德国的“无限制潜艇战”针对前往协约国港口的一切船只,②③④均是正确的。

3.【答案】D

【解析】《布列斯特和约》使苏维埃政权赢得了和平喘息的时间,巩固了无产阶级政权,整顿了国家经济和扩大了红军,为以后夺取国内战争的胜利和粉碎帝国主义武装干涉创造了条件。D项把条约与《和平法令》的因果关系颠倒了。

4.【答案】A

【解析】二月革命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但取得政权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并未退出一战。5.【答案】B

【解析】马恩河战役、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均发生在西线战场上,而日德兰海战发生在北海。6.【答案】B

【解析】奥斯曼帝国瓦解属于中东地区政治格局的重大变化,在此地区也产生了新的民族国家。7.【答案】C

【解析】要结合一战后日本的状况仔细分析选项。日本“沉默”的最主要原因是专注亚洲事务及其权益,并期望获得西方国家的支持。8.【答案】C

【解析】《九国公约》确认了“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

9.【答案】C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的再认再现及归类能力。题干要求选出《凡尔赛和约》的内容,选项中①②③⑤符合凡尔赛和约规定,④是错误的表述,德国在山东的权利转让给了日本。

10.【答案】A

【解析】经过一次大战以后,欧洲和平主义盛行,各国都不愿意轻易采用武力解决问题,往往通过谈判,签订协议的形式,维护安全。11.【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国际联盟和联合国都是本世纪以来对国际关系影响深刻的全球性国际组织,这两个组织都是世界大战的产物;在性质上都是全球性国际组织;在宗旨上都以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为宗旨,故B项正确。从效果和影响来看,国联成员国不及联合国普遍,对成员国的约束力也不及联合国。国联由于受少数大国控制,导致在许多国际事务处理上不公正,制裁侵略软弱无力,国联并没有遏止了“二战”的爆发。联合国在成立初期,由于受美国控制,从而使其宗旨得不到有效发挥,但也发挥过一些有益的作用,如参与推动印度尼西亚独立事务,这是联合国史上首次有效处理殖民地问题。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A、C、D三项都有不同程度的错误。12.【答案】D

【解析】材料体现了德国要对外扩张的意图,公开撕毁《凡尔赛和约》体现了德国要摆脱和约的束缚,再度走上对外扩张的道路。

13.【答案】D

【解析】在法西斯势力侵略或干涉埃塞俄比亚、西班牙的过程中,英法等大国都采取了纵容侵略的政策,助长了侵略者的嚣张气焰,这是导致西班牙、埃塞俄比亚反法西斯斗争失败的重要原因。14.【答案】C

【解析】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要取决于其国家利益。就英美来讲,二战期间他们最大的国家利益就是打败法西斯国家,而苏联在抗击法西斯的斗争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正好符合英美的需要。15.【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美国在二战中推行的“中立”外交政策。20世纪30年代美国的“中立”政策实质上是一种绥靖政策。30年代经济危机引起了政治危机,德日建立了法西斯专政,英、法、美继续坚持资本主义民主制度,为避免影响本国经济以及希望祸水东引,西方列强实行了绥靖政策。绥靖政策是一种西方国家为维护自己的利益,采取以牺牲他国利益为手段,换取与对手妥协的政策。德日法西斯的侵略扩张,世界局势空前紧张,打破了凡—华体系的限制;美国一战后企图夺取世界霸权,故②③⑤错误。16.【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苏、美、英三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抗击法西斯的主要国家,虽在反法西斯的基础上结成了同盟,但都有自己的战后野心。通过对话,依照次序答,下一个国家都在力图掌握一个国家,获得最大的霸权,故答案选择D项,其他选项与材料不符合。17.【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A项属于1943年11月开罗会议之内容;B项属于1944年诺曼底登陆战役的范畴,因1944年诺曼底登陆代号为“霸王行动”;C项属于波茨坦会议之内容;只有D项属于雅尔塔会议内容,体现了雅尔塔会议精神。

18.【答案】B

【解析】70年代美苏在欧洲缓和,但在亚非积极进攻。19.【答案】C

【解析】由“一支枪管打结的枪”很明显可以看出它的寓意是反对战争,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维护世界和平,故选C项。

20.【答案】C

【解析】肯尼迪的“和平战略”,把矛头指向社会主义国家,强调在和平共处、和平竞赛的口号下,通过援助、贸易、旅行、科技与文化交流,削弱东欧国家与苏联之间的关系,以达到扩大其霸权,称霸世界的目的。21.【答案】D

【解析】世界和平运动的第一个高潮是在20世纪50年代,与社会主义国家反对美国挑起“冷战”、世界人民反战和平意识增强相关,但美、苏战略核力量形成均势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22.【答案】D

【解析】海湾战争是经过联合国授权的,而伊拉克战争美国未经联合国授权,两场战争都是由美国发起的针对伊拉克的现代高科技战争。23.【答案】D

【解析】伊朗和伊拉克都信仰伊斯兰教,但教徒分属伊斯兰教的两个不同派别,所以两伊意识形态相同,但又有教派矛盾冲突。

24.【答案】C

【解析】本题要从题干中提取两个主要信息:一是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战争,二是规模和损耗最大的战争。符合要求的只有两伊战争。

25.【答案】D

【解析】 印巴战争的根源在于英国殖民者“分而治之”的政策,而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分别建国则是联合国的决议,据此排除A项;B、C两项是针对中东战争而言。

26.【答案】(1)马恩河战役。意义:打退了德国进攻,宣告了德军“速战速决”战略的破产。

(2)规律:战争越来越惨烈,伤亡人数越来越多。原因:作战双方都想通过一次战役给对方以致命一击;越来越多的有更大杀伤力的武器投放到战场上使用;阵地战和攻坚战的陈旧作战方式。

(3)随着战争的进行,伤亡人数日益增加,国内兵源面临枯竭的危险,德国元气大伤,已无力继续厮杀下去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提取信息和对所学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第(1)题,只要结合马恩河战役有关知识即可作答;第(2)题,应首先分析出战役越来越惨烈、伤亡人数越来越多的特点,然后从作战国家、作战指导思想、武器装备、作战形式等方面考虑;回答第(3)题时应结合第(2)题有关信息得出战争伤亡惨重,国内兵源枯竭,已无力再战等内容。

27.【答案】(1)英、意在进行交易,英国以牺牲埃塞俄比亚的方式换取意大利对自己的支持。实质上是英国对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实行绥靖政策。(2)意大利吞并了埃塞俄比亚,助长了意大利的侵略气焰。

(3)没有。因为1937年意大利与德、日结成了法西斯同盟,它们要挑起重新瓜分世界、称霸世界的战争。

【解析】第(1)问从材料中不难看出意大利为侵略埃塞俄比亚,在外交上依托德国向英法施压,而英法由于经济实力下降,实施避战自保,从而采取了绥靖政策。第(2)问结合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的史实回答。第(3)问结合材料二“当务之急和首要的目的是确保法国、意大利和联合王国在欧洲的安全”,运用法西斯国家结盟的史实说明即可。28.【答案】(1)反对美国发动侵略战争,要求和平。

(2)美国在越南进行战争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战争持续时间长,并不断升级而且异常残酷,美军在大肆屠杀越南人民的同时,自身伤亡惨重,给美国人民也带来深重的灾难。(3)持续时间长。使反战运动具有时间长的特点。【解析】

29.【答案】(1)未能建立起起码的信任,相互为敌。(2)开始与以色列进行谈判。开启了中东的和谈之门。

(3)彼此间的分歧;大国的插手;地区极端民族主义与恐怖分子的威胁等。

【解析】萨达特和拉宾都在中东地区和平进程中做出了杰出贡献,但同时两人在不同的时间遇刺身亡,这说明中东的和平进程是异常艰难的,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

下载云南省玉溪市民族中学2017-2018学年下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历史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云南省玉溪市民族中学2017-2018学年下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历史.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