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云南省楚雄州民族中学2018学年一月份考试 高一历史
云南省楚雄州民族中学2018学年一月份考试
高二 历史
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1.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形成的根本原因是()B. 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波兰 C. 西班牙、南斯拉夫、波兰 D. 卢森堡、荷兰、比利时
7.在世人眼里,英国人是比较严肃古板的。然而,在大火冲天的伦敦,英国人竟表现出非常幽默的一面。一家被炸得七零八落的餐馆的门上,“照常营业”的招牌依然在诱惑着顾客。英国妇女们响应丘吉尔的号召,积A. 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 B. 世界人民与法西斯矛盾激化 C. 美国等大国被卷入战争
D. 反法西斯国家孤立作战的血的教训
2.1908年,奥匈帝国吞并了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两地,这一举动招致了俄国的强烈反对。从根本上说是因为()
A. 俄国一贯致力于维护地区和平B. 奥匈帝国的举动触犯了俄国的利益 C. 奥匈帝国的行为对德意志有利 D. 俄国反对奥匈帝国插足巴尔干半岛
3.凡尔登战役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索姆河战役被称为“索姆河地狱”,是因为这两场战役()A. 战役规模巨大 B. 双方投入兵力很多 C. 持续时间特别长 D. 伤亡数字特别巨大
4.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国家展开激烈斗争,主要围绕()
A. 争夺霸权和殖民地 B. 建立两大军事集团 C. 维持欧洲大陆均势 D. 争夺巴尔干地区
5.日本法西斯宣布无条件投降的主要原因不包括()A. 美国对日本投掷原子弹 B. 苏联出兵中国东北地区 C. 中国战场发动全面反攻 D. 东南亚地区的资源贫乏
6.二战爆发后,许多人提出了疑问:“他们(指英、法)扔出了两个„小孩‟,再扔出另一个„小孩‟给„狼群‟以求躲避灾难的政策还能有收益吗?”,但英、法仍然对德国心存侥 幸,幻想德国人在战争打响后,会东侵苏联。三个“小孩”分别指()A. 中国、埃塞俄比亚、西班牙
极参加各行各业的劳动。这说明了()A. 英国人唯利是图 B. 部分英国人没有爱国心 C. 英国人士气高涨 D. 英国人对战争置若罔闻
8.法西斯轴心国集团开始瓦解的标志是()A. 北非战事结束 B. 盟军西西里登陆 C. 墨索里尼政权被推翻 D. 意大利投降
9.阅读漫画《革命后的俄国士兵》,指出士兵们在革命胜利后不可能遇到的现象是(A. 政府退出一战,自己不必去前线打仗 B. 残酷威严的沙皇再也不能胡作非为 C. 首都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的怪现象 D. 许多大城市逐渐被布尔什维克党控制
10.对1925年《洛迦诺公约》的签订,评价不当的一项是()A. 协约国在欧洲安全问题上对《凡尔赛和约》的较大调整 B. 促使欧洲国际关系进入相对稳定的时期 C. 为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D. 促使德国完全摆脱战败国地位,成为政治大国
11.下图为《凡尔赛和约》的图片,其内容最能反映巴黎和会性质的是())
①德国在中国山东的重要权益交给日本 ②严格限制德国军备 ③莱茵河西岸由协约国军队占领15年 ④以“委任统治”形式瓜分德国海外殖民地 A. ①②B. ②③ C. ③④D. ①④
12.观察下图中的传单,传单上一个日本士兵被困在一个孤岛上,无助地向四周张望。画中的文字是:“日本的飞机和军舰都到哪里去了。”下列相关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 该传单的散发者最有可能是美军 B. 散发该传单是为了瓦解日军士气和精神 C. 该传单应印刷于中途岛战役之后 D. 该传单预示着日军将逐步处于不利地位
13.广田弘毅是靖国神社中的甲级战犯,是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在审判中被处以绞刑的7名日本甲级战犯中唯一的文官。1936年上台后,采取了一系列强化法西斯体制的措施。规定陆海军大臣必须由现役中将级以上的军人担任,使内阁成为军部的工具,禁止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颁布了全面侵略中国、并进一步南北并进大肆对外扩张的《基本国策纲要》,使日本进行所谓的“准战时体制”。以上措施产生的最主要的影响是()
A. 发动九一八事变 B. 建立起军事法西斯专政 C. 亚洲出现世界大战的策源地
D. 日本军部出现了“北进派”“南进派”的分歧
14.毛泽东说:“像希特勒这样的法西斯国家的政治生命和军事生命,从它出生那一天起,就是建立在进攻上
面的,进攻一完结,它的生命也就完结了。”这主要是基于()A. 莫斯科保卫战击败德军 B. 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形成
C. 中途岛海战打败了日军 D. 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
15.在美、英、苏三国首脑召开的波茨坦会议上,以中、美、英三国共同宣言的形式公布了《波茨坦公告》,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最有说服力的是()
A. 美、英、苏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无法达成一致的意见 B. 美国、英国同中国政府关系密切,中苏政府间矛盾重重 C. 苏联对外推行霸权主义外交政策,轻视中国人民的抗战 D. 苏联政府当时还没有对日宣战,不适合参与宣言的发表 16.二战后初期,苏联采取防御型外交政策的主要目的是()A. 尽快发展自身的军事力量 B. 对美国采取和平攻势政策 C. 争取和平的国内建设环境 D. 避免再次爆发新的世界大战
17.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大会通过了一系列支持民族独立和反对民族歧视的宣言,这是由于()A. 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加入联合国,使联合国出现了新面貌 B. 美苏争霸的时代已结束 C. 美国不再操纵联合国
D. 第三世界国家在联合国中已占主导地位
18.美国实施“南打北炸”给越南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主要是因为()A. 美军使用了毒气弹 B. 美军使用了核武器 C. 美军使用了化学落叶剂 D. 美军进行了“细菌”战
19.下列关于第二次中东战争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英法联合以色列进攻埃及挑起了战争 B. 联合国通过了要求双方停火的提案 C. 英法两国为了自身利益宣告保持中立 D. 美苏在中东地区的势力进一步扩展
20.1947年,美国操纵联合国通过了不公正的阿以分治协议;第一次中东战争中,美国利用停火之际,向以色列提供了大量军火和物资援助。这些史实最能说明()A. 以色列比阿拉伯国家富有 B. 美国利用联合国对付阿拉伯国家
C. 西方大国的干预是造成阿以冲突的原因之一 D. 阿拉伯国家软弱无力
21.《新全球史》中说:“由于没有签署和平条约,这个地区仍然处于卷入新的一轮敌对活动的威胁之中。战争还加剧了南北双方的苦难,使得统一朝鲜的进程更加遥远。”这段话主要说明了朝鲜战争()A. 事实上并没有停战 B. 给朝鲜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 C. 一直受到美苏争霸的影响 D. 加剧了朝鲜半岛的分裂局面
22.关于朝鲜战争的起因,历来众说纷纭。有人在20世纪60年代这样写道:“苏联从一开始就有一个让朝鲜半岛„独立的计划,该计划要使朝鲜不受除苏联之外任何国家的控制。”此人最有可能是站在下列哪个国家政府的立场上()A. 苏联B. 伊拉克 C. 美国D. 朝鲜
23.1947年“印巴分治”是()
①印度教与伊斯兰教派之间矛盾的反映 ②长期武装斗争的结果 ③英国“分而治之”政策的产物 ④执行联合国“分治”决议的结果 A. ①②B. ①③ C. ②③D. ③④
24.1970年2月,尼克松总统在对外政策报告中说:“我们朝着改善同北京的实际关系的方面采取我们所能采取的那些步骤,那些肯定是符合我们的利益的,符合亚洲的和平和稳定的利益的。”尼克松说这番话的主要原因是()
A. 新中国综合国力强大 B. 美苏争霸中苏攻美守 C. 中苏两国友好关系破裂 D. 美国开始调整对华政策
25.2003年3月,美国未经联合国安理会授权发动了对伊拉克的战争,推行“坦克式民主和自由”。这表明美国是“冷战”结束后()A. 唯一的超级大国 B. 多极世界的一员 C. 欧盟外交的代表 D. 两极世界的一极
26.二战后出现美苏两极格局的根本原因是()A. 美苏在意识形态方面的对立
B. 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政治格局被打破 C. 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形成 D. 美苏政治军事力量势均力敌
27.美国某总统在其回忆录中写道:“我也希望(借此机会)向全世界说明,美国在这个新的极权主义的挑战面前所持的立场。我相信,这是美国外交政策的转折点,它现在宣布:不论什么地方、不论谁直接或间接侵略威胁了和平,都与美国的安全有关。”美国的这一政策通常被称为()A. 马歇尔计划B. “杜鲁门主义” C. 罗斯福新政D. 尼克松主义
28.“二战”结束后,美国干预和参加的局部战争有()
①朝鲜战争 ②越南战争 ③中东战争 ④印巴战争 ⑤海湾战争 ⑥伊拉克战争 A. ①②③④⑤⑥B. ①②③④ C. ③④⑤D. ①②③⑤⑥
29.“今年春光胜往年,举国欢腾捷报传。南北竞赛打美帝,稳操全胜勇向前。”胡志明的这首诗说的是()A. 朝鲜停战协定签订
B. 美国把“特种战争”发展为局部战争 C. 美国把对越战争“越南化” D. 越南人民的“新春攻势”
30.西方大国纷纷涌入中东地区,加剧了这一地区的动荡不安,他们参与争斗的 出发点是()
A. 维护世界和平B. 保护犹太人的安全 C. 实施战略控制D. 同情阿拉伯人
分卷II
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共55分)
31.《洛迦诺公约》草签后,欧洲一片欢腾,白里安说:“和平终于到来了。”斯特莱斯曼称,公约将成为国家之间和人民之间关系史上的“里程碑”。奥·张伯伦则誉之为“战争和和平年代的分水岭”和“欧洲历史的转折点”,他们三人先后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请回答:
(1)你认为他们三人的言论是否正确?他们三人犯了什么共同的错误?(2)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应怎样正确认识《洛迦诺公约》的影响?
3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13年英、德、美、法工业产量排位与殖民地占有比较表
材料二 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两大军事集团形成示意图
材料三 1915年5月后一战主要交战双方示意图
请回答:
(1)联系教材内容,简析材料一、二之间的内在联系。
(2)仔细观察材料二、三示意图,联系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三与材料二相比,有什么变化?
3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三大盟国此次进行战争之目的,在于制止及惩罚日本之侵略……三国之宗旨在剥夺日本自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以后在太平洋所夺得的或占领之一切岛屿,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满洲、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国。”“日本亦将被逐出于其以暴力或贪欲所攫取之所有土地,我三大盟国轸念朝鲜人民所受之奴役待遇,决定在相当期间,使朝鲜自由独立。”“我三大盟国抱定上述之各项目标并与其他对日作战之联合国家目标一致,将坚持进行为获得日本无条件投降所必要之重大的长期作战。” ——《二战全景纪实》 材料二
请完成:
(1)材料一中“我三大盟国”是指哪些国家?据材料指出文献的主要内容。(2)材料二中会议的中心议题是什么?
(3)材料一文献的发表和材料二中会议的召开有何重大影响?
3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赫鲁晓夫说:“我们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如果我们为和平联合起来,那么就不会有战争。那
时,如果有某个疯子想挑起战争,我们只要用手指吓唬他一下,就足以使他安静下来。” ——赫鲁晓夫对美国记者语
材料二 1973年勃列日涅夫曾在捷克斯洛伐克首都布拉格召开的东欧各国共产党领导人秘密会议上阐述了苏联的“缓和”战略。他认为,“缓和”为的是“使苏联赢得时间来加强我们的军事和经济实力,以便在1985年以前使力量对比发生决定性的变化,从而使我们能够在任何需要实现我们意愿的地方实现我们的意愿”。——周尚文、叶书宗、王斯德《苏联兴亡史》 请回答:
(1)勃列日涅夫之所以能够实施“缓和”战略的自身优势是什么?
(2)材料二说明苏联的“缓和”战略的根本目的是什么?其目的实现了吗?说明理由。(3)分析说明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对外战略政策的内在一致性。
3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第十五条第八项规定:“如争执各方任何一方,对于争议自行声明,并为行政院所承认按诸国际法纯属该方国内管辖之事件,则行政院应不必作解决该争端的建议。”——《国际联盟盟约》
材料二 第二条第七项规定:“本宪章不得认为授权联合国干涉在本质上属于任何国家国内管辖之事件,且并不要求会员国将该项事件依本宪章提请解决。但此项原则不妨碍第7章内执行办法之适用。”(第7章为:“对于和平之威胁、和平之破坏及侵略行为之应付办法”)——《联合国宪章》 材料三 国际联盟和联合国分别是在两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国际组织,但国际联盟就普遍性、广泛性来说,远不能与联合国相比。
(1)材料一、二所规定的共同原则是什么?材料二规定上述原则不适用于哪些事情的处理办法?两大国际组织的建立反映了世界人民的什么共同追求?(2)两大国际组织建立的基础有何不同?
(3)从成员国构成的角度,说明联合国为何更具“普遍性、广泛性”。
答案解析
1.【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四个选项都属于其形成的原因。A项是直接刺激因素,C项是具体原因,D项是一个因素,但不是根本原因。法西斯国家的侵略对人类的安全和民主制度构成严重威胁,矛盾激化,这样在反法西斯斗争中,各国迫切要求联合行动。
2.【答案】B
【解析】1908年,奥匈帝国和俄国召开会议,俄国同意奥匈帝国兼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两地,但必须建立在黑海海峡向俄国军舰开放的基础上。但是奥匈帝国在吞并这两地时,并没有满足俄国的要求。因此,从根本上来看,奥匈帝国的举动触犯了俄国的利益,因而遭到了俄国的反对。3.【答案】D
【解析】从“绞肉机”“地狱”的字眼上来判断,战役伤亡数字特别巨大。4.【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和斗争。B项是矛盾和斗争的结果,C项是英国的对外政策,D项主要是俄国与奥匈帝国的矛盾。从总体上看,帝国主义国家主要是对殖民地和世界霸权展开争夺。
5.【答案】D
【解析】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与美国对日投掷原子弹、中国战场发动全面反攻、苏联宣布对日作战等历史现象直接相关,但与东南亚地区资源的贫乏与否没有直接关系。6.【答案】B
【解析】从材料中的“扔出另一个„小孩‟给„狼群‟以求躲避灾难的政策”可以看出,材料是针对英法对德绥靖政策而言,这一政策导致了德国在二战全面爆发前吞并了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战争爆发后,导致波兰很快被法西斯攻陷。7.【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分析史料的能力。材料表现了英国人面对德国的空袭毫不畏惧的精神,从侧面说明了英国人对战胜德国法西斯充满信心。
8.【答案】D
【解析】轴心国集团开始瓦解指的是这个集团里面的某些国家开始投降了。北非战事结束和英美盟军西西里岛登陆都是二战后期盟军的重大军事胜利,促进了法西斯轴心国集团的失败,西西里岛登陆后,攻入意大利本土,1943年7月墨索里尼政府垮台,1943年9月意大利投降,这标志着法西斯轴心国集团开始瓦解,C、D两项比较,应该以国家的投降为标志,故选D。
9.【答案】A
【解析】二月革命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但取得政权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并未退出一战。10.【答案】D
【解析】结合《凡尔赛和约》的内容,我们可判断A项是正确的;《洛迦诺公约》改善了德法等国的关系,有利于稳定欧洲局势,这也就为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故B、C两项正确。D项的“完全摆脱”表述错误,故选D项。11.【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对巴黎和会性质的正确理解和透过条约内容分析其性质的能力。巴黎和会是一次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分赃会议,《凡尔赛和约》从领土、军事、殖民地和经济等方面作出了规定,其中①④最能反映巴黎和会是一次分赃会议。②③是《凡尔赛和约》的内容,但不能很好地体现巴黎和会的“分赃”性质。
12.【答案】C
【解析】传单仅是宣传品,它不是实际战况的反映,因此,C项的推断过于绝对化。
13.【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1936年广田弘毅上台组阁,听命于军部法西斯势力,初步建立起军事法西斯专政,它对内限制民主,对外积极扩大侵略战争。亚洲出现了世界大战策源地。A项是1936年广田弘毅上台组阁之前的事情,B、D两项的影响仅仅局限于日本国内,而C项则是对整个世界而言,是最主要的影响。
14.【答案】D
【解析】斯大林格勒战役是苏德战场和二战的根本转折点,迫使德军由战略进攻转入战略防御。15.【答案】D
【解析】1945年7月26日,《波茨坦公告》发表时,苏联还没有对日宣战,因此公告以美、英、中三国共同宣言的形式发表。16.【答案】C
【解析】苏联在战后初期采取防御型的外交政策,旨在为自身发展创造和平的外部环境。17.【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历史事实的深入理解能力,联合国大会通过的支持民族独立和反对民族歧视的宣言,是广大亚非拉国家共同努力的结果,但并不意味着第三世界国家可以在联合国占主导地位。B、C两项不能正确反映历史事实,是错误的,故正确选项为A项。
18.【答案】C
【解析】由于毒气弹、生化(细菌)武器都是国际公约禁用的武器,所以在越南战争时期,美军就把含有大量毒性的“橙剂”(化学落叶剂)用作武器,结果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19.【答案】C
【解析】在第二次中东战争中,英法两国都直接参与了战争。20.【答案】C
【解析】阿以冲突连绵不断,与西方大国的干预和偏袒以色列有关。21.【答案】D
【解析】据材料含义,说明朝鲜战争是美苏两国对抗的表现,虽然停战,但没有签署和平条约,使朝鲜面临“卷入新的一轮敌对活动的威胁之中”,造成南北朝鲜分裂加剧,故 D 项符合题意。A 项不符合史实;B 项材料没有体现;C 项是50 年代中期开始的,故排除。
22.【答案】C
【解析】这段材料认为朝鲜战争是由苏联造成的,因此此人是站在美国的立场一边的。
23.【答案】B
【解析】印巴之所以分治,宗教上的分歧固然是原因之一,但英国实力的下降所导致的对 殖民地控制能力下降也是其原因,但是英国不想失去印度这块殖民地,于是采取了“分而治之”的策略,幻想继续控制,结果失败。
24.【答案】B
【解析】从1970年和尼克松以及“改善同北京的关系”,判断考查的是中美关系正常化的时代背景。美国调整对中国和亚洲的政策,主要是为了服从其全球战略的需要,集中力量到欧洲同苏联对抗。当时处于“文革”**时期,中国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故A项错误;中苏两国友好关系的破裂发生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D项是表现而不是原因。25.【答案】A
【解析】解答本题时应结合必修Ⅰ的相关内容进行思考。“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为其撇开联合国发动伊拉克战争提供了条件,故A项符合题意。26.【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问题的能力。美苏依据实力两分天下,从而出现美苏两极格局。
27.【答案】B
【解析】“杜鲁门主义”的出台向世人表明美国公开声称要干涉别国内政,充当世界警察,这与材料所述是吻合的。28.【答案】D
【解析】题中涉及到的局部战争较多,需要学生对每一场战争有清晰的认识,只有印巴战争未涉及到美国干预。29.【答案】D
【解析】从“春光”、“捷报”、“打美帝”可以判断,这首诗热情赞扬了越南人民的“新春攻势”。30.【答案】C
【解析】中东地区战略地位重要,石油资源丰富,历来是大国、强国看重并倾力争夺的地区。大国插手该地的目的就是为了加强对石油资源的控制。A、B.、D.是他们插手的借口。
31.【答案】(1)不正确。他们仅看到且夸大了《洛迦诺公约》的积极影响,而未看到该公约的消极影响,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
(2)积极:德国取得了与其他国家平等的地位,改善了德法等国的关系,有利于稳定欧洲局势,为欧洲各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消极:公约的缔结为德国重新成为政治大国铺平了道路,德国军国主义思想滋长,《凡尔赛和约》有关限制德国的政治、军事条款也被逐渐废止。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综合认识、理解能力和评价历史事实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中的观点,即肯
定了《洛迦诺公约》的积极影响。第(1)问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看到这些言论有失偏颇,即未看到《洛迦诺公约》的局限性。第(2)问只要围绕公约的积极与消极影响来回答即可。
32.【答案】(1)联系:由于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改变了各国力量对比情况,而力量上的变化又使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瓜分世界,帝国主义国家矛盾越来越尖锐。为了击败主要对手,从自己切身利益出发,摒弃前嫌,寻求结盟,最后形成了两大对立的军事集团。
(2)变化:从图中可以看出,意大利原来参加同盟国,战争爆发后,意大利考虑到利害关系,于1915年5月加入协约国作战。另外,土耳其、保加利亚加入同盟国作战。
【解析】第(1)题要围绕帝国主义工业生产与殖民地的倒挂现象导致帝国主义之间新矛盾,从而推动了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这一主线加以分析。第(2)题可以从意大利的变化进行分析。
33.【答案】(1)美、英、中。剥夺日本一战后在太平洋上所占领的一切岛屿;被日本窃取的中国领土,如:东北、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恢复朝鲜的自由独立。(2)在西欧开辟第二战场问题。
(3)对于维护和加强盟国团结、加速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和维护战后世界和平与安全都起到了重大的促进作用。
【解析】本题主要是在把握《开罗宣言》和德黑兰会议内容及作用相关知识点的基础上作答。34.【答案】(1)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苏联的经济军事实力增强,实力发生了有利于苏联的变化。
(2)目的:加强苏联的经济和军事实力,进而争夺世界霸权。没有实现,因为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后,苏联经济陷入困境,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也失败了。(3)采用“缓和”手段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
【解析】第(1)问要从勃列日涅夫当政时期苏联经济军事实力增强,缩小了美国的差距入手分析。第(2)问“缓和”战略的根本目的要注意透过材料二的现象看本质问题;“缓和”战略的目的实现程度要从1985年左右苏联自身经济政治状况入手分析。第(3)问的回答要从目的和手段两方面比较分析两者的共同点。
35.【答案】(1)原则:凡属于国内管辖的事项,国联或联合国都不得干涉。办法:对和平形成威胁、破坏的事情以及侵略行为。要求:和平与安全。
(2)国际联盟建立在帝国主义战争结束的基础上,联合国建立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基础上。(3)联合国成员国多;世界主要大国都参加了联合国;国际联盟主要被少数西方大国控制,在联合国中广大发展中国家成为一支越来越重要的力量。【解析】
第二篇:云南省宣威市民族中学2017-2018学年下学期六月份考试高一历史
绝密★启用前
云南省宣威市民族中学2017-2018学年下学期六月份考试
命题教师
高一 历史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分卷I
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1.下列歌谣中,不能反映民国初年社会风尚的是()A. 结婚证书当堂读,请个前辈来证婚 B. 文明洋伞小包裹,长统洋袜短脚裤 C. 辫线鞋拖三尺短,之乎者也说荒唐 D. 改良的头,改良的花,改良的姑娘大脚丫 2.经济全球化与经济区域集团化之间的关系是()A. 相互对立 B. 相互促进
C. 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D. 相互促进,相互制约
3.1904~1907年中国兴起了一个兴办实业的新浪潮,有人描述当时的情景说:“相信能认购一股就等于收回一份利权,于是争相认购股份,引起了全国到处创办股份、合伙或独资经营的新企业。”以上材料说明这次兴办实业的浪潮()A. 与挽救民族危机相联系,具有爱国的性质 B. 直接推动力是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C. 欧洲列强放宽对中国经济侵略是主要原因 D. 是民国政府发展实业政策的结果
4.下表是1920—1936年在中国投资的工业资本中中国资本与外国资本的产值及比重(货币单位:亿元)
对表格解读正确的是()
A. 这一时期外国资本始终占主导地位 B. 这一时期列强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C. 这一时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国资本增长率超过外国 D. 中国资本增长的前提是社会和平稳定
5.针对下表情况,建国初我国采取的相应政策是()
A. 实行农业合作化 B. 实行土地改革 C. 优先发展重工业 D. 掀起“大跃进”运动
6.导致“英国输华货物统计示意图”中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民族工业的竞争 B. 一战的冲击 C. 自然经济的抵制 D. 通商口岸较少
7.针对蒸汽引擎机动车带来的“公共安全”问题,1865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机动车法案》,对机动车发展进行规范,其中两条主要规章如下:限制行车速度,市内不超过3公里/小时,乡间不超过6公里/小时;还必须有一人打着红旗在前面带路。因此又被称为“红旗法案”,该法案在1896年被废除。“红旗法案”的实施()A. 不利于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展 B. 阻碍了英国工业化的实现 C. 表明保守势力控制了议会 D. 阻碍了英国新兴工业的发展
8.19世纪后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国主要出口产品统计表(单位:公担)
以上表格反映了当时中国()
①外贸的顺差逐渐扩大 ②农副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③逐渐被卷入世界市场 ④成为世界茶丝最大出口国
A. ②③ B. ③④ C. ①④ D. ①②
9.20世纪70年代初,西欧、日本等国纷纷放弃本国货币与美元的固定汇率,采取浮动汇率制。这说明()
①关贸总协定瓦解 ②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
③美元不再是最主要的国际货币 ④世界经济出现多极化趋势 A. ①② B. ②③④ C. ②④ D. ①②③
10.19世纪末德国学者李希霍芬首次将中国西域与希腊、罗马的交通路线称为“丝绸之路”。现在也有学者根据研究试图将这条交通路线称为“皮毛之路”“玉石之路”“珠宝之路”和“佛教之路”等。这些从根本上说明在古代丝绸之路上()A. 交通十分发达 B. 商业贸易繁荣
C. 各种文明相互交流 D. 中国丝绸出口地位不断下降
11.“胡佛用不赞成的眼光看待任何大规模的政府干预,深信那个带来了萧条的商业周期也将会带来繁荣,并且深信一旦恢复了经营的信心,复苏就会开始。他的政府确实采取了行动……但是胡佛不肯继续朝前走。”下列符合胡佛政府“行动”的史实有()①签署紧急救济法 ②成立全国工业复兴署 ③扩大公共工程项目 ④成立复兴金融公司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12.“仅在实施的头一年,就有一万家企业租了出去,其中大部分都转到了私人手上。按规模说,这都是些工人不超过5人的小作坊;它们通常利用本地的原料,生产日用必需品。……和以前相较,对照是令人惊讶的,因为在苏维埃政权的初年私人贸易是被禁止的,而对工人的剥削是绝对不允许的。”材料所反映的经济变革有()A. 全面恢复私有制 B. 实行商品贸易 C. 用计划经济取代市场经济 D. 禁止私人贸易
13.下表引自吴江《中国资本主义经济改造问题》一书,该表能够说明当时()
A. 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基本完成 B. 社会主义改造促进了经济恢复 C. 和平过渡是三大改造的基本原则 D. 生产关系的变革适合中国国情
14.下图是英国19世纪城镇人口比重变化图(单位:%),当时英国城镇人口比重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
A. 新航路的开辟 B. 圈地运动的推行 C. 工业革命的发展 D. 殖民扩张的扩大
15.邓小平曾将一张飞乐音响公司股票作为礼物赠送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董事长范尔霖。依据下图中的信息判断,当时的中国()
①已经出现了股份制企业 ②开始建立股票交易市场 ③初步形成市场经济体制 ④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已全面展开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16.英国确立海上霸权,并且成为“日不落”殖民帝国是在()A. 17世纪中叶
B. 17世纪下半叶 C. 18世纪中叶 D. 19世纪下半叶
17.明朝成化年间,徽州人江才3岁丧父,家道中落,13岁时与其兄奔走于青齐梁宋之间,贩运商品,牟取厚利。发迹后,荣归故里,广置田园,大兴宅地。此举反映了()A. 小农意识根深蒂固 B. 政府鼓励商业发展 C. 徽人独具商业传统 D. 农产品商品化增强
18.南宋诗人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云:“下田戽(汲)水出江流,高垄翻江逆上沟;地势不齐人力尽,丁男长在踏车头。”该诗句能够反映出当时()A. 耕犁技术取得重大进步 B. 灌溉工具用于农业生产 C. 筒车已经用于农业灌溉 D. 水排冶铁提高生产效率
19.有人将辛亥革命后中国的某些变化戏称为“头上和脚上的变化”,从社会习俗变迁的角度来看,主要反映的是()A. 民族独立和民主政治 B. 旗袍和中山装的兴起 C. 剪辫运动和废止缠足 D. 民主共和观念的深入 20.罗斯福新政的实质是()
A. 根除经济危机和恢复经济采取的措施 B. 国家全面干预经济的手段 C.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一次调整 D. 资产阶级政府权力的空前加强
21.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西欧国家财富的重新分配和社会阶层的贫富分化,主要是因为()A. 金银存量的增加导致通货膨胀 B. 丰富的原材料降低了制造业成本 C. 西欧的商贸中心由地中海转到大西洋沿岸 D. 人们的商业冒险意识和财富观念增强
22.泉州“源和堂”原是晋江庄杰茂、庄杰赶兄弟于1915年着手创办的,厂址初设于青阳镇。1954年公私合营,并于翌年迁址泉州市区,企业性质由合营变为国营。1992年泉州市国营企业与外商合资,该厂更名为“泉州中侨(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源和堂公司”。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泉州“源和堂”()
A. 是泉州地区最早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B. 其创办顺应了“实业救国”的潮流 C. 通过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现代企业制度 D. 最终恢复了原来的资本主义工商业身份
23.《汉书·食货志》载:“(汉武帝时)敢私铸铁器鬻盐者,钛左趾(在左脚趾上挂铁钳),没入其器物。”这一规定反映当时()
A. 限售生活用品 B. 出现垄断组织 C. 推行抑商政策 D. 盛行工官制度
24.这是前苏联的一则笑话:农夫伊万在河里捉到一条大鱼,高兴地回到家里对老婆说:“看,我们有炸鱼吃了!”老婆说:“没有油啊!”伊万说:“那就煮!”老婆说:“没锅!”伊万说:“那就烤!”老婆说:“没有柴!”伊万气坏了,走到河边把鱼扔了回去。那鱼在水里划了一个半圆,上身出水,举起右鳍激动地高呼:“斯大林万岁!”该笑话主要是针对斯大林时期的()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社会主义工业化运动 C. 农业集体化运动 D. 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25.下列言论中没有体现重农抑商思想的是()
A. “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 B. “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C. “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 D. “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
26.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的重要性显而易见,为了能更好地实现教育的公平性,让边 远地区的孩子选择想要学的课程,享受到全球最优秀的课程资源,我们可能选择的最佳现代 技术手段是()
A. 有线电视 B. 无线广播 C. 卫星电视 D. 互联网
27.有历史学家认为,近五百年来,真正意义上拥有过世界霸权的只有三个国家:荷兰、英国和美国,这三个国家对市场经济进行了接力棒式的创新和发展。其中美国“对市场经济进行创新和发展”是指()
A. 推行重商主义经济政策 B. 率先推行自由主义经济模式 C. 创立现代商业金融制度 D. 开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模式
28.在美国胡佛政府后期,人民群众特别是失业工人斗争十分激烈。“唯一的希望在于代议制度似乎无力提供的、具有力量和意志的政府领导。有些人以羡慕眼光看着莫斯科,有些人看着柏林和罗马。”这一时期,人们的“希望”“羡慕”所折射出的共同信息是()A. 资本主义已过时 B. 渴望扩大政府职能 C. 要求革命改变现状 D. 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29.下列关于经济全球化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 是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 B.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受到挑战 C. 经济全球化与区域集团化是完全对立的 D. 与知识经济相互推动
30.罗斯福总统在就职典礼上发表演说:“我准备在宪法所赋予我的职责范围内,提出在一个危难的世界中,一个危难的民族所需要采取的各种措施。这些措施,……是我在宪法权限之内力求迅速实施的”。“这些措施”指的是()
①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 ②调整农业结构,提高农产品产量 ③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 ④推行以工代赈
A. ①②③ B. ①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分卷II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共55分)
31.30年代大危机后,各国资产阶级如临深渊,寻找出路,纷纷研究应对措施。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危机之初,美国胡佛政府实行自由放任的思想,对经济采取不干预政策,认为危机很快就会过去。但事与愿违,大萧条日益加剧。严酷的事实表明,自由放任已经不符合时代的要求。胡佛政府的范围及措施的核心是以维护自由放任原则为前提,倡导地方团体推行“自愿联合政策”。虽然迫不得已他也曾“干预”经济,比如提出了复兴计划大纲,建立了复兴金融公司,扩充了农业信贷银行等,但他坚决反对联邦政府出面大规模干预经济,强调不能靠立法和行政命令来解决危机中的问题,坚决避免“极权主义”。——摘自《历史必修II教师教学用书》
材料二 1930~1933年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应对“经济大危机”的措施:
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概括胡佛政府采取了什么政策和措施来应对经济危机? 结合当时资本主义的发展,简析胡佛解决经济危机的结果以失败而告终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根据材料,分析指出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应对“经济大危机”措施的相同点。这些措施对当时的世界经济有何影响?
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经济史学家罗斯托认为“商业革命的老概念仍然是有效的、正确的。它指的是随着15世纪末新航路的发现,国际贸易的显著扩张,扩展到了亚洲、西半球和非洲,以及这种扩展在欧洲和欧洲以外产生的所有影响。这场革命一直持续到1783年英国经济起飞”。对于商业革命的作用,中国学者吴承明先生指出:“16~18世纪西欧的现代化进程,是市场需求引起的,需求牵动生产,商业革命导致工业革命,这已成为共识。”
——萧国亮、隋福民《世界经济史》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材料中有关西欧商业革命作用的观点。中国和西欧商业革命的不同后果反映了各自社会怎样的发展趋势?试从经济政策角度分析其原因。
33.阅读下列材料: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运作机制时有调整,20世纪20年代的苏联、30年代的美国、战后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和70年代末的中国先后实施了社会改革。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材料所述的改革都是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成功结合的例子,它们具体指什么历史事件或重大举措?其历史背景、作用上的主要共同点是什么?
(2)20世纪50~70年代,中国经济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分别出现怎样的特征?导致出现中国经济特征的历史事件有哪些?由此你得出什么启示?
34.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新政是在激烈的反对声中进行的,富兰克林·罗斯福被政治对手描绘成一个“蛊惑人心的政客”,新政则被称为“凶政”,习惯于以大企业为社会生活中心的企业界直接加入了这一攻击,对新政立法发出一阵阵抗议,新政也遭到激进势力的攻击,他们认为新政走得还不够远,因此鼓动“分享财富”运动,鼓吹银行国有化,以这些不可能实现与不负责的计划来迎合下层选民。——李庆余《美国如何构建社会和谐》
据材料归纳当时美国社会对罗斯福新政的反应,并说明各自的理由。
答案解析
1.【答案】C
【解析】“结婚证书、文明洋伞、长统洋袜、改良的头,改良的花”都属于新生事物,属于民国初年社会风尚变化,故A、B、D不符合题意。“辫子、之乎者也说”属于旧的事物,故C项符合题意。2.【答案】D
【解析】经济区域集团化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前提、步骤和组成部分,而经济全球化是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归宿和最后结果。区域集团化是由各地区间发展不平衡造成的,是经济全球化在当前条件下的具体表现,是经济集团成员国面对经济全球化而采用的保护自己经济发展的一种措施,对经济全球化有阻碍作用。随着区域集团化的不断发展,各地区间的经济联系更加广泛和紧密,对经济全球化起到促进作用,经济全球化是区域集团化发展的最终结果。故选D。3.【答案】A
【解析】仔细阅读材料,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相信能认购一股就等于收回一份利权”,这说明兴办实业与民族危机相联系具有爱国的性质。4.【答案】C
【解析】从表格数据可以看到,1936年外国资本低于中国资本,故A项不正确;列强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是一战期间,故B项不正确;中国资本平均增长率为9.0,而外国资本平均增长率为3.9,故C项正确;1920—1936年处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和国民党统治时期,战争不断,社会并不稳定,故D项不正确。5.【答案】C
【解析】图表反映出我国的人均钢产量、发电量与美国、印度相差甚远,反映了我国重工业薄弱的状况,为解决这一问题“一五”计划制订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6.【答案】C
【解析】表格数据反映了鸦片战争虽然打开了中国大门,但英国对华贸易额并未迅速增长,主要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条件下,农民并不迫切需要英国的工业品,故C正确。20世纪四五十年代,民族工业尚未产生,排除A。一战发生于1914年,与题干材料的时间不符,排除B。口岸虽少,但可以通过加大货物的通关量来扩大贸易总额,故D错误。7.【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材料的分析能力。根据题干材料“1865年”分析,此时处于工业革命时期,“蒸汽引擎机动车”属于交通工具的新发明,而题干中的现象不利于这项发明的推广。8.【答案】A
【解析】鸦片战争后中国的顺差地位逐渐丧失,故①错误;表中可见,出口的蚕丝数量大幅度下降,茶叶无明显变化,而大豆、棉花则大幅度增加,可见农副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中国逐渐被卷入世界市场,故②③正确;“世界茶丝最大出口国”不能从材料中得出,故④错误,选择A项符合题意。9.【答案】C
【解析】①不符合史实;③说法错误。因经济危机的频繁爆发,以及资本主义制度本身不可解脱的矛盾性,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于1973年宣告瓦解。再加上日本、西欧崛起,美国的经济实力相对削弱,无力承担稳定美元的责任,②④正确,故选C。10.【答案】C
【解析】“丝绸之路”“皮毛之路”“玉石之路”“珠宝之路”等称呼反映出这条交通路线的发达、商业贸易的繁荣,成为东西方经济交流的通道;“佛教之路”的称呼反映出这条交通路线成为东西方宗教文化交流的通道,故A、B项不够全面,选择C项正确;丝绸一直是中国出口的重要商品,D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11.【答案】C
【解析】为了应对经济危机,胡佛被迫采取两大措施:一是成立复兴金融公司,向大银行、大企业、大农场提供货款,并允许复兴金融公司向各州发放货款,进行救济。二是签署紧急救济与工程建设法,扩大公共工程项目,但是,胡佛依然实行通货紧缩政策,削减政府开支,反对联邦政府进行救济,胡佛政府所采取的反危机措施犹如杯水车薪,最终没有实现制止危机的效果,故①③④正确;②成立全国工业复兴署属于罗斯福新政的内容,故②错误,选择C项符合题意。12.【答案】B
【解析】材料无法体现当时的苏维埃政权全面恢复私有制,故A项错误;依据材料“和以前相较,对照是令人惊讶的,因为在苏维埃政权的初年私人贸易是被禁止的,而对工人的剥削是绝对不允许的”信息可知,当时的苏维埃政权实行了商品贸易,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了当时只是部分恢复了私有制,而无法反映用计划经济取代市场经济,故C项错误;依据材料“仅在实施的头一年,就有一万家企业租了出去,其中大部分都转到了私人手上”信息可知,当时的苏维埃政权恢复了私人贸易,而不是禁止,故D项错误。13.【答案】D
【解析】从表格中私营工业的存在,表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还没有完成,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经济总体发展水平,无法推测出经济恢复状况,故B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出三大改造的方式,故C项错误;公私合营工业平均每人劳动生产率远远超过私营工业,表明三大改造生产关系的变革推动生产力发展,适合中国国情,故D项正确。14.【答案】C
【解析】依据题干的时间“19世纪”和“城镇人口比重变化”,然后观察示意图,分析1801年到1860年城镇人口比重的变化是逐渐上升,再联系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城镇化发展的原因主要是工业革命的发展,故选C。15.【答案】B
【解析】建立股票交易市场是在90年代初,排除②,初步形成市场经济体制是在十四大之后,排除③。16.【答案】C
【解析】英国在18世纪中期最终打败法国,从而建立起自诩为“日不落”的殖民帝国。17.【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中“贩运商品,牟取厚利。发迹后,荣归故里,广置田园,大兴宅地。”可以看出商人发家后依然将财富用来购买田宅,而不是积累资本投资扩大生产,突出反映了小农对土地和田宅的渴望,故A项正确。18.【答案】B
【解析】“下田戽(汲)水”是水利工具,未涉及耕犁技术,故A项错误;据“田园”“下田戽(汲)水”“高垄”可知与农业灌溉有关,故B项正确;“人力尽,丁男长在踏车头”表明是翻车,而不是筒车,故C项错误;水排水力鼓风冶铁工具,与“田园”“下田戽(汲)水”的农业灌溉无关,故D项错误。19.【答案】C
【解析】民族独立和民主政治是政治方面,不属于社会习俗变迁,故A项错误;旗袍和中山装是服装的变化,不符合材料意思“头上和脚上的变化”,故B项错误;据材料“辛亥革命后中国的某些变化戏称为‘头上和脚上的变化’”可知剪辫运动和废止缠足,故C项正确;民主共和观念的深入属于政治思想观念,不属于社会习俗变迁,故D项错误。20.【答案】C
【解析】罗斯福新政通过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目的是克服经济危机,缓和矛盾,恢复经济发展,最终维护资本主义制度,所以其实质是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C正确。A、B反映了新政的手段,D是新政的结果和影响。21.【答案】A
【解析】新航路的开辟使大量金银涌入西欧,从而使金银价格下降,货币贬值,物价上升,引发通货膨胀,结果使封建主、城乡雇佣工人和一般贫苦农民的收入受到严重损害,而新兴的工商业资产阶级大发横财,这样就促进了西欧国家财富的重新分配和社会阶层的贫富分化,故A项为最佳答案;B项只能导致制造业主的收入增加,故不正确;C项只能使大西洋沿岸的商业资产阶级财富增加,故不正确;D项只是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并不能导致西欧国家财富的重新分配和社会阶层的贫富分化,故不正确。22.【答案】B 【解析】材料只是体现泉州“源和堂”创办时间与创办地点,无法说明是泉州地区最早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故A项错误;泉州“源和堂”属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创办于1915年,顺应了“实业救国”的潮流,故B项正确;确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在1992年,故C项错误;1954年公私合营,企业性质由合营变为国营,1992年与外商合资,确立现代企业制度,故D项错误。23.【答案】C
【解析】材料体现了汉武帝实行的盐铁官府专营政策,但是并不是限售生活用品,排除A; 盐铁官府专营政策不等于完成了政府对工商业的垄断,排除B项;西周时期开创了古代中国的工官制度,排除D项。24.【答案】C
【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苏联在农村实行农业集体化,从农民身上拿走的东西太多,从而导致出现笑话中“无油无锅又没柴”的现象,因此C项正确。25.【答案】A
【解析】“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体现了农、工、商的重要性,不存在抑制商业的发展,故A项正确;“事末利及怠而贫者……”,其中的“末”指的是商业,体现了重农抑商的思想,故B项错误;“乃令贾人不得……”,“贾人”就是商人,对于商人“重租税以困辱”,体现了抑制商业的发展,故C项错误;农为“本务”,工商为“末”,体现了重农抑商的思想,故D项错误。26.【答案】D
【解析】20世纪90年代,个人电脑迅速普及,成为人们日常交往的重要手段。1994年中国接入互联网。互联网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可以通过电子邮件、聊天室等及时沟通,对孩子的学习非常有好处。27.【答案】D
【解析】美国在罗斯福新政时期实施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开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模式,对市场经济进行创新和发展,对美国乃至整个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故D正确。A是新航路开辟后资本主义发展早期,即工场手工业时期的经济思想,不符合题意;B是英国开创;C是荷兰开创。28.【答案】B
【解析】在经济危机爆发时,美国胡佛政府采取自由放任,无法挽救危机。而这时期苏联等社会主义实行高度集中计划经济,推动经济发展,所以出现“羡慕”。题干材料“唯一的希望在于代议制度似乎无力提供的、具有力量和意志的政府领导” 说明当时人们对政府抱有希望,希望加强政府职能,故B项正确。29.【答案】C 【解析】经济全球化与区域集团化在发展中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共同形成对世界经济、政治及国际关系的影响。区域集团化是实现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步骤和途径;经济全球化则是区域集团化的最后归宿。因此经济全球化与区域集团化从根本上来说并不是对立的。30.【答案】C
【解析】解答本题需要全面准确掌握罗斯福新政的内容。
1、整顿银行与金融,逐步恢复银行的信用,使美元贬值以刺激出口;
2、通过《国家工业复兴法》加强了政府对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的控制与调节。
3、调整农业政策:农民缩减大片耕地,屠宰大批牲畜,由政府付款补贴,提高并稳定农产品价格;
4、推行社会救济实行“以工代赈”。可见,②中提高农产品产量与实际做法相反,故选C项。
31.【答案】(1)政策和措施:胡佛政府采取了自由放任的政策,反对联邦政府大规模地干预经济,倡导地方团体和劳资双方在“自愿合作”的基础上解决危机。
主要原因:随着资本主义生产规模越来越大,集中程度越来越高,使得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已经无法克服经济危机,需要国家从总体上对经济进行一定的计划、控制和调节,以保证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尽可能克服或者避免严重的经济危机。胡佛总统抱着“自由放任”的传统信条不放,显然违背了资本主义发展的趋势。
(2)相同点:强化贸易保护政策;货币贬值以转嫁危机。
影响:加剧了资本主义各国之间的矛盾和不信任,导致各国经济危机近一步加深;引发了资本主义各国的贸易战,加剧了世界经济紧张局势。【解析】
32.【答案】观点:西欧商业革命导致工业革命的发生。论证:商业贸易的发展使国内外市场不断扩大;商业利润转化为资本,为工业革命积累了大量资本;商品需求的日益增加,推动了手工工场改进技术,扩大生产规模。趋势:中国在农业社会继续徘徊;西方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成因:中国推行的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西方推行的重商主义和对外扩张政策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解析】“观点”可结合材料进行分析。“发展趋势”从是否向工业革命发展角度进行回答。“成因”,注意题干中的要求“从经济政策角度”,联系中国与西方这一时期的经济政策即可回答。
33.【答案】(1)事件:苏联新经济政策;美国罗斯福新政;二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中国的改革开放。
历史背景:都面临严重的经济困难; 作用:都取得巨大成绩
(2)不同:西方经历了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中国经济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原因:1958年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轻率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1966~1976年发动文化大革命
启示:制定经济政策要尊重客观经济规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引进、吸收先进经验技术。【解析】第(1)问依据所学知识回答出4件大事,归纳在背景、作用方面的共同点;第(2)问依据教材归纳20世纪50~70年代东西方经济发展特征,分析中国经济曲折发展的原因,经过对比从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国家政策的制定、先进科技的推动等方面总结认识。34.【答案】反应:抗议和攻击。
理由:抗议新政的人认为新政过于打压资本家和考虑底层群众的利益,是将美国导向社会主义的“凶政”;攻击新政的人认为新政在调整生产关系上力度不够,需要从所有制结构和分配制度方面加大改革的力度,以克服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
【解析】本小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和归纳材料信息的能力。为何要抗议?资产阶级认为新政损害了其利益;为何要攻击,社会下层认为新政不彻底。
第三篇:云南省玉溪市民族中学2017-2018学年下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历史
溪市民族中学2017-2018学年下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历史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分卷I
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1.邓小平南方谈话的内容中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起到思想解放作用的是()A. 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 B. 判断改革的标准是“三个有利于”
C. 计划与市场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D.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2.从近代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开始,下列最能全面代表近代中国人民探索的历史主题的是()A. 救亡图存 B. 工业化 C. 民主化 D.近代化
3.下图是国民政府某一时期发行的一套纸币中一张(金圆券 500万元)。该套纸币的发行()A. 推动了国统区经济的健康发展 B. 造成中国对外贸易严重入超 C. 使中国自然经济走向完全解体 D. 沉重打击了中国的民族工业 4.1937年9月,国民党发表了共产党起草的《国共合作宣言》,国共两党正式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共两党从对峙走向合作的主要原因是()
A. 中日民族矛盾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B. 国共两党的阶级立场相同 C. 国共两党坚持的抗战路线一致 D. 国共两党的革命纲领基本一致
5.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不仅是周朝分封制的基础,对后世也有深刻影响。这表现在()A. 一夫多妻习俗长期延续 B. 皇位继承“立嫡不以长”
C. 诸子平等的财产继承权 D. 婚姻中的“门当户对”
6.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地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下面所列各项属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的原因的是()①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指导 ③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
④有一支坚持武装斗争的人民军队
⑤组成一个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A. ②③④⑤ B. ①③④⑤ C. ①②③④ D. ①②③④⑤
7.下图是某同学在笔记中整理的法国大事记(1789~1875年)。对于该笔记反映的法国历史,最合适的主题概括是()
A. 君主专制制度的覆灭 B. 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C. 走向共和的曲折历程 D. 欧洲霸主地位逐步丧失
8.法国数学家笛卡尔因其思想不见容于当道,被迫流亡他国。1631年,他称旅居的城市是“货物无奇不有”之地。他问道,“要找到世人所可能希冀的各种货物和珍奇物品,这世上还有哪个地方比这个城市更让人如愿?”由此可知,当时笛卡尔流亡于()A. 意大利 B. 西班牙 C. 荷兰 D. 英国
9.美国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
业革命……但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而言,最重要的事实是,宋朝时的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对此最准确的理解是()A. “商业革命”未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B. “商业革命”没有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 C. “商业革命”没有实现生产方式转变 D. “商业革命”对中国社会未能产生任何影响
10.“同强盗握手,正是为了最后消灭强盗!”这是尼克松到访中国的那一天,刊登在《参考消息》头版的列宁语录;“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则是中国重返联合国时选登在该报同一位置的毛主席语录。对上述现象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 中国对当时西方主导的世界体系的态度并没有根本性变化 B. 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是中国当时的外交政策 C. 文化大革命“极左”思潮在外交领域的反映 D. 中美关系的改善在当时是权宜之计
11.沃(尔)波尔对英国民主政治发展的贡献在于()A. 推动了责任制内阁的发展 B. 领导了资产阶级革命 C. 促使议会通过了《权利法案》 D. 1832年领导议会改革
12.1871年颁布的《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皇帝在国际关系上为帝国代表,以帝国的名义宣战或媾和,同外国缔结同盟及其他条约,委派并接受使节。”该宪法赋予“皇帝”大权的主要原因在于()A. 皇帝掌控外交权为德国传统 B. 普鲁士领导并完成德国统一 C. 联邦议会权力大于帝国议会 D. 容克贵族在议会占绝对优势
13.“中国共产党为工人和贫农的目前利益计…… 奋斗目标是:
(一)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
(二)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
(三)统一中国本部(东三省在内)为真正民主共和国……” 制定这一奋斗目标的是()A. 中共一大 B. 中共二大 C. 遵义会议 D. 七届二中全会
14.“昔者五帝地方千里其外侯服、夷服,诸侯或朝或否,天子不能制。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
天下……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材料中实现“法令由一统”的政治制度是()
A. 禅让制 B. 宗法制 C. 分封制 D. 郡县制
15.某年,中国发生重大事件,引起苏联关切;《消息报》指出该事件将打击中国反日力量的团结;《真理报》更认为该事件将造成中国分裂,使日本进一步侵略中国。此一重大事件是()A. 甲午战争,日本要求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及台湾 B. 袁世凯称帝,日本提出二十一条要求作为交换 C. 五四运动,学生认为政府对日软弱,主张抗日 D. 西安事变,张学良要求停止剿共,以共同抗日
16.有学者认为,极盛时代的雅典民主制为人类提供了一种集体管理的新形式。下列对这种“新形式”的理解正确的是()
A. 形成了主权在民的成熟民主模式 B. 为雅典公民提供了平等的参政机会 C. 创造法制基础上的民主运作方式 D. 通过间接民主的方式实现公民权利
17.“一国两制”在澳门的成功实施,为澳门发展谱写出了新的辉煌篇章,为国家发展增添了夺目光彩。我们坚信,澳门的明天与伟大祖国一样,一定会更加美好;澳门同胞的未来生活与全国各族人民一样,一定会更加幸福。关于澳门的“一国两制”方针特别性与民族区域自治的主要不同表现在()
A. 社会制度 B. 实施目的 C. 设立区域 D. 时间期限
18.“中国商民得减价之益,而水脚(指水路运输费用)少入洋商之手者,奚止数千万,此实收回利权之大端。”这是近代有人对轮船招商局评论。对该局作用理解最正确的是()A. 大大推动了中国海外贸易的发展 B. 扭转了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C. 改变了中外贸易的入超、出超格局 D. 打破了列强控制中国水运的局面
19.下图是南洋兄弟烟草公司为“爱国”牌香烟设计的烟画。仔细观察画面,能得到正确的历史信息有()
①体现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 ②反映了中国人民收回利权的要求 ③中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发展环境恶劣 ④中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讲求营销策略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③④ D. ①②③④
20.1841年,广州三元里民众在抗击英军侵略的檄文中写道:“汝(英国人)虽有大呢羽毛,非我湖丝,焉能织就?虽有花边、鬼头,非我纹银、白铅,焉能铸成?其余各物,皆学我天朝法度。天朝茶叶大黄各样药品,皆汝狗邦养命之物,我天朝若不发给,尔等性命何在?”对此分析有误的是()A. 体现了三元里民众朴素的爱国情怀 B. 反映当时的中国人对英国缺乏了解 C. 说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D. 夸大了中英贸易中中国的优势地位
21.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这样一条道路,主要取决于()A. 中国革命的发展趋势 B. 中国农村人口多 C. 中国当时的政治经济特征 D. 敌人在农村的力量薄弱
22.英国进行工业革命的资金主要来源于()A. 国内圈地运动和海外殖民掠夺 B. 工场手工业的积累
C. 农民的掠夺
D. 英国资本家固有财产
23.2009年是英国“光荣革命”胜利320周年,“光荣革命”标志着英国()A.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原则确立
B. 资产阶级革命任务的基本完成 C.近代内阁制和政党政治的形成
D. 以“法治、臣民”为特征的近代社会完全形成
24.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驻联合国代表咒骂联合国内存在着“多数暴政”并于1983年表示愿意看到联合国从美国搬走。以上材料说明()
①美国准备退出联合国 ②美国不承担任何国际义务 ③联合国力量对比发生变化 ④强权政治在联合国受到挑战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25.你见过扯线木偶吗?木偶被线扯着,任人摆布。下图反映的就是近代中国屈辱的历史,清政府就像木偶一样任人摆布,清政府最终成为完全任人摆布的木偶是在下面哪个条约签订之后()
A. 《南京条约》 B. 《北京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26.下列歌谣中,不能反映民国初年社会风尚的是()A. 结婚证书当堂读,请个前辈来证婚 B. 文明洋伞小包裹,长统洋袜短脚裤 C. 辫线斜拖三尺短,之乎者也说荒唐 D. 改良的头,改良的花,改良的姑娘大脚丫
27.下面哪一句歌谣不能反映图片所描绘的那个时代()
A. “花生壳,圆又长,两头相隔十几丈,五百个人抬起来,我们坐上游东海。”
B. “一铲能铲千层岭,一担能挑两座山,一炮能翻万丈崖,一钻能通九道湾,两只巨手提江河,霎时挂在高山尖。”
C. “农业科技威力大,脱贫致富好办法,就凭书上一句话,牛马它把双驹下。”
D. “天上没有玉皇,地上没有龙王,我就是玉皇!我就是龙王!喝令三山五岳开道,我来了!” 28.1689年英国《权利法案》开启了近代代议制民主的先河,该法案旨在限制()A.平民的权利 B. 商人的权利 C. 教会的权利 D. 国王的权利
29.下图阴影部分是中国共产党在某一时期的统辖区。据此判断,中共在这一局势下()
A. 号召实现全民族抗战 B. 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 C. 召开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D. 重点开展工业化建设
30.著名作家周立波1957年的《山那面人家》中说:“青春、健康,无挂无碍的农业社里的生活,同男子同工同酬的满意的工分……无一不是她们快乐的源泉。”这里的“农业社”是指()A. 农民的个体经济组织 B. 农业生产的合作组织 C. 人民公社的生产组织
D. 农村的基层行政组织
分卷II
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每小题11.0分,共55分)
31.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代法律中对农田水利、山林保护、牛马饲养、国家粮食的贮存发放、货币流通、市场管理、工程兴建、徭役征发、刑徒监管、官吏任免、军爵赏赐等各方面,都有许多严格具体的规定,违反者处以严厉的刑罚。……秦律规定“盗徒封,赎耐”,即私自移动田界,要判处“耐”罪,严禁对
私有土地的侵犯。“盗”采别人桑叶不满一钱者,要判处30天劳役。律文中所见到的刑名计有斩首、磔(断裂肢体)、弃市、斩左趾、黥、劓(割鼻)等。秦法对“宦大夫”等地主阶级、“隶臣妾”等被压迫阶级的身份、地位以及户籍等都有明确的规定,不得任意变更。
——引自詹子庆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法律是化解社会危机的“稳压器”,罗马法正是在一波波社会矛盾斗争中逐渐走向完善的。正如古罗马著名政治家和法学家西塞罗所说:“罗马法制文明的进程是循序渐进的;罗马法对罗马国家发展和强盛起到过巨大的推进作用;罗马法中所蕴涵的人人平等、公正至上原则,具有超越时间、地域与民族的永恒价值。”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归纳出秦律在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的具体职能并评价秦律在历史上的作用。(2)根据材料二,对罗马法具有的即时作用和“永恒价值”你是如何理解的。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们需要提高对“现代化”概念的综合性的理解。……已经为人们很熟悉的“现代化包括器物、制度与观念三个层面”这句话,在很多学者那里,“器物”被解释为经济,“制度”被解释为政治,“观念”被解释为文化,于是现代化就被解释为经济、政治、文化三个方面的现代化。“层面”被等同于“方面”,物质(器物)的内容与制度的、观念的内容割裂开来,“经济现代化”被突出地强调……而从综合思维的角度看,现代化的每个方面都包含着不同的层面。比如,政治现代化、经济现代化、社会现代化等方面,其中的任何一个方面(或领域)都包含着物质(器物)、制度和观念三个层面。——尹保云《经济现代化的三个层面》
材料二 对现有其他政党,应采取独立的攻击的政策……我们应始终站在完全独立的立场上,只维护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其他党派建立任何关系。——《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决议》(1921年)
材料三 中国现有的党,只有国民党比较是一个国民革命的党……工人阶级尚未强大起来,自然不能发生一个强大的共产党——一个大群众的党,以应目前革命之需要。因此,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议决定中国共产党须与中国国民党合作,共产党党员应加入国民党。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曾感此必要,遵行此议决。
——《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议决案》(1923年)
材料四 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不起来参加并拥护国民革命,国民革命不会成功;农民运动不赶速地做起来,农民问题不会解决;农民问题不在现在的革命运动中得到相当的解决,农民不会拥护这个革命。
——毛泽东《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1926年)
(1)材料一关于现代化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以辛亥革命为例说明上述观点。
(2)根据材料
二、材料三,指出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的政策发生了什么转变。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转变的原因。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述转变导致的直接结果。这一结果又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4)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指出在国民革命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的认识有哪些发展。3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英国国内,越来越多的人认为英国政府不能漠视中国人民的政府已有效地控制了中国大陆这一事实,英国在华实际利益超过了任何其他西方国家,……12月以后,缅甸、印度、巴基斯坦三个英联邦成员国接连宣布承认新中国,英国迫于形势压力,终于在1950年1月6日,宣布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
——郑启荣、孙洁琬《试论1945——1954年英国对华政策的演变及其动因》
材料二
1948年5月,斯大林对即将派往中国解放区的苏联专家小组组长说:“我们当然要向新中国提供一切可能的援助。如果社会主义在中国取得胜利,我们两国沿着相同的道路前进,那么,就可以认为社会主义在全世界的胜利是有保障的。因此,对于援助中国共产党人我们不能吝惜自己的努力。”
——伍修权《在外交部八年的经历》
材料三
1950年,中苏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规定了中苏双方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方面的全部合作,确认了中苏之间的同盟关系,有效期为30年。1980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议,《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30年期满后,不再延长。——刘德斌《国际关系史》
(1)据材料一指出英国承认新中国的主要原因。英国承认新中国在当时对中英两国分别有怎样的影响。
(2)材料二表明苏联对中国革命的态度是什么?主要原因有哪些?
(3)材料一、二中,苏联、英国承认新中国的含义是否相同,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4)材料三中,1980年全国人大废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表明新时期我国奉行了什么外交政策?总结中国对外关系史,你认为对当今我国制定外交政策有哪些历史启示?
34.某同学以“近代中国百年梦”为主题整理出部分资料卡片。要求:参考卡片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1)根据三张卡片提示,回答卡片中①②③空白处的问题。(2)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近代中国百年梦”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3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周武王追思先圣王……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召公奭于燕;封弟叔鲜于管;封弟叔度于蔡。余各以次受封。——《史记·周本纪》
材料二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其所狩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其所职也。无非事者……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孟子·告子》
材料三(周)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秋,王(令)诸侯伐郑,郑伯击之。……(周)王卒大败,祝聃(郑庄公的臣下)射(周)王中肩。——《左传》
(1)材料一中周武王实行的是什么政治制度,受封的主要是哪些人?(2)材料二说明周天子与诸侯国之间有何关系,诸侯对周天子有何义务?
(3)材料三反映出周天子与诸侯国之间的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解析
1.【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邓小平南方谈话对我国思想解放所起到的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首先要对市场有正确的认识,谈话指出市场不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社会主义也可以有市场。2.【答案】A
【解析】据材料可知,近代中国遭受侵略,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面对侵略,最重要的探索就是反侵略,即救亡图存,故A项正确;工业化、民主化、近代化都不能概括整个近代中国人民的探索,以偏概全,故排除B、C、D三项。3.【答案】D
【解析】材料图片显示的“国民政府某一时期发行的一套纸币中一张(金圆券 500万元)”的信息说明票证面额巨大,属于国民政府统治后期的纸币,导致四大家族掠夺财富,对民族工业进行了沉重打击,故D项正确。4.【答案】A
【解析】国共两党代表不同的阶级利益,这决定了双方抗战路线不同——中共是全面抗战路线,国民党是片面抗战路线,所以排除B、C;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只能说中共的最低民主革命纲领和国民党的革命纲领基本一致,故排除;依据所学,国共两党由对峙走向合作的主要原因:中日矛盾上升为社会的主要矛盾,故选A。5.【答案】B
【解析】一夫多妻习俗和血缘关系无关,故A项错误;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强调立嫡以贵不以长,故B项正确;诸子拥有平等的财产继承权,否定了嫡长子的特殊地位,违背了宗法制,故C项错误;“门当户对”指的是社会地位和家庭背景,不是血缘关系,故D项错误。6.【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关键信息“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及题干要求,本题实际上考查对近代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原因的认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①②③④⑤五项的表述均符合史实和题意,均是近代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D项最准确。其余A、B、C三项均不全面。本题正确答案选D。7.【答案】C
【解析】从法国大革命开始的1789年到最终确立共和政体的1875年之间,政体的频繁更换,说明了确立共和政体的历程非常艰难。所以应选C。
8.【答案】C
【解析】注意时间“1631年”结合所学知识,17世纪荷兰是最大的商业帝国,誉为“海上马车夫”。A项意大利,随着新航路开辟慢慢衰落了;B项西班牙在16世纪也衰落,17世纪的英国实力还不能达到使其“货物无奇不有”。9.【答案】C
【解析】宋代“商业革命”在很大程度上也突破了时空的限制,故A项错误;宋代在“商业革命”推动下商品经济得到了发展,故B项错误;“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主要是从长远发展和社会转型而言的,主要是指没有突破原始农业主导的生产力方式,故C项正确;宋代“商业革命”对中国产生了很大影响,故D项错误。10.【答案】D
【解析】题干反映了70年代的两个重大外交历史事件,即是尼克枪访华与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的恢复,再结合两条语录的含义与对象美国来分析,及其70年代的国内背景,A、B、C项说法与史实相符,排除;D项“权宜之计”说法错误,故D项正确。11.【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721年沃(尔)波尔成为英国的首相,英国的内阁制开始形成,并逐渐向责任制内阁的方向发展。所以答案选A。12.【答案】B
【解析】选B。普鲁士是德意志的一个重要的邦国,专制色彩浓厚,在俾斯麦的领导下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完成了统一大业。材料中《德意志帝国宪法》带有明显的专制色彩,主要原因就是具有专制色彩的普鲁士领导并完成德国统一。13.【答案】B
【解析】由材料关键信息“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消除内乱,打倒军阀”,材料提及“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与反对本国封建主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中共“二大”上提出的民主革命纲领,即最低纲领。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正确答案选B。14.【答案】D
【解析】材料反映了秦大臣对秦始皇统一六国、平定天下、统一政令这些功绩的高度赞扬,认为秦始皇功劳超过了上古贤明君主——三皇五帝,联系所学知识,可知秦统一六国后实行了郡县制。A是在夏朝建立之前实行的社会制度,B、C两项是周朝盛行的社会制度,均与题目中所体现的秦代不相吻合,故答案选D。15.【答案】D 【解析】由材料“打击中国反日力量的团结……造成中国分裂……日本进一步侵略中国”等关键信息可知,该事件应该是发生在1936年西安事变。所以答案选D。16.【答案】B
【解析】雅典的民主是一种直接民主,只适宜于小国寡民的城邦国家,不是成熟的民主模式,所以A项错误;D项“间接的民主方式”描述错误;雅典的民主不是建立在法制的基础上的,所以C项错误,故选B项。17.【答案】A
【解析】我国民族自治区与特别行政区都是中央政府管辖下的地方行政区域,都享有自治权,但特别行政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民族自治区实行社会主义制度,这是两者的主要区别。18.【答案】D
【解析】轮船招商局仅仅涉及到中国航运业的发展,不涉及到对外贸易的发展,故A项错误;扭转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不符合史实,故B项错误;航运业的发展并不能改变贸易的出超入超格局,故C项错误;轮船招商局的设立打破了列强控制中国水运的局面,故D项正确。19.【答案】D
【解析】香烟品牌“爱国”反映了人们爱国热情,故①正确;烟画信息中“中国利权”体现人们要求收回利权,故②正确;从烟画信息看,该公司利用人民爱国热情来宣传烟的销售,反映了当时民族工业受外国企业的排挤,处境艰难,呼吁人民支持,故③正确;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将烟的销售与爱国结合,反映出民族资本家打出爱国牌,推动公司发展,属于一种好的营销方法,故④正确,D项符合题意。20.【答案】C
【解析】由材料关键信息“汝(英国人)虽有大呢羽毛,非我湖丝,焉能织就”即能够体现A。由“其余各物,皆学我天朝法度”即能够体现B。由“我天朝若不发给,尔等性命何在?”即能够体现出D。而“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开始解体”说法本身正确,但材料主旨无从体现,属于无关项,不正确。故本题答案选C。21.【答案】C
【解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现状,使城市敌人力量强大而革命力量薄弱,农村敌人力量薄弱而革命力量强大。同时,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也加剧了各地区之间的不平衡和相对分散,客观上为革命力量创造发展提供了空间,故答案选C。其它三项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22.【答案】C
【解析】市场扩大是工业革命的根源。
23.【答案】B
【解析】“光荣革命”胜利后资产阶级掌握了国家政权,基本上完成了资产阶级的革命任务,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完成。24.【答案】D
【解析】由“美国驻联合国代表咒骂联合国内存在着‘多数暴政’”可知随着第三世界国家的崛起,美国已经无法随意操控联合国了。说明联合国内的力量对比发生变化,美国的强权政治受到挑战,所以③④正确。①说法无法体现,②说法过于绝对,排除。故选D。25.【答案】D
【解析】题干中的漫画表明的是清政府成为了列强在华利益的代理的现象,标志着清政府成为列强傀儡政府的事件是八国联军侵华后签订的《辛丑条约》,故答案选择D项。26.【答案】C
【解析】民国的建立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A、B、D三项分别从婚俗、服饰、打扮等方面反映了民国初年人们思想的进步,但是C项仍然是中国封建时代的传统风气。27.【答案】C
【解析】图片反映的是“大跃进”时期的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等现象。A、B、D三项就是那个时代的人们过分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违背经济规律的体现。C项注重依靠科技抓生产来致富,是新时代的歌谣。28.【答案】D
【解析】《权利法案》确立了英国“议会至上”原则,使国王的权力受到法律的制约,议会逐渐成为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英国君主立宪制政体确立起来。因此选D。29.【答案】C
【解析】上图阴影部分是东北一带,应该是中国共产党在解放战争时期的统辖区,而在本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召开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才属于解放战争时期的历史事件,所以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C。
30.【答案】B
【解析】通过“1957年”的时间判断,当时是三大改造后初期,由此可知当时是农业生产合作社,C项开始于1958年。
31.【答案】(1)秦律的职能:维护封建土地所有制;保护私有财产;规范社会经济行动;维护封建等级制度和封建秩序。
作用: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巩固中央集权统治,具有历史进步性;但过于严苛,激化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成为秦朝灭亡的原因之一。
(2)即时作用:缓和社会矛盾,巩固罗马的统治。“永恒价值”:对近代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和近代资本主义法律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
【解析】(1)题意要求从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的具体职能来概括,秦律的职能之一在政治上表现为:维护封建等级制度和封建秩序。经济上的职能:规范社会经济行动;维护封建土地所有制;保护私有财产。关于对秦律的评价可从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两方面来评价。积极作用可从对国家、对个人、对法律三个角度来说明消极作用可根据其中的不平等、和严酷性来说明。(2)所谓即时作用指的是对当时罗马帝国所产生的直接性的影响,所谓永恒价值指的是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根据材料“法律是化解社会危机的 ‘稳压器’”和“罗马法对罗马国家发展和强盛起到过巨大的推进作用”可以得出其即时作用:缓和社会矛盾,巩固罗马的统治。根据“罗马法中所蕴涵的人人平等、公正至上原则,具有超越时间、地域与民族的永恒价值”,并结合近代以来法律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发展所产生的作用,可知其“永恒价值”:对近代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和近代资本主义法律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
32.【答案】(1)主要观点:现代化的每个方面都包含器物、制度、观念三个层面。辛亥革命的影响:器物层面,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制度层面,建立了中华民国,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原则;文化层面,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2)转变:从对立、攻击到决定实行国共合作(党内合作)。原因:中国共产党人认为国民党是比较革命的党;中国共产党还不强大,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遭受挫折,认识到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共产国际的决议;孙中山愿意同中国共产党合作;打倒列强及军阀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心愿。
(3)直接结果:国共合作实现(或国民革命运动兴起)。积极影响: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创建黄埔军校,为中国革命培养了一批军事骨干。
(4)发展:认识到掌握革命和武装领导权的重要性,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认识到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主要问题,决定开展土地革命。
【解析】(1)结合辛亥革命在政治、经济、思想方面的积极作用进行回答。(2)第一小问,从两则材料中概括即可;第二小问,可从内外方面考虑。
(3)第一小问,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即第一次国共合作下的积极成果;第二小问即国民革命运动的意义。(4)结合中国共产党在国民革命运动中的经验教训与材料信息进行分析归纳。
33.【答案】(1)原因:国内舆论的压力;英国在华利益的驱使;英联邦出现分裂趋势的威胁。影响:对中国:有利于利用香港这一对外窗口引进西方的技术和设备,打破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封锁;有利于发展与民族独立国家的外交关系。
对英国:有利于香港地区的稳定与发展;试图挑拨中苏关系,分裂社会主义阵营。(2)态度:对中国革命采取支持态度。
原因:美苏冷战开始,蒋介石采取亲美政策,中共取得革命胜利有利于社会主义阵营的发展壮大。(3)不相同。
说明:苏联承认即与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英国只是法理上承认了新中国的实际控制权,不等于承认新中国的政治制度,英国在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问题上追随美国就是明证。(4)政策:表明我国奉行了对外关系中的不结盟政策。
启示: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以国家利益为根本出发点;不以国家性质和意识形态为亲疏标准等。
【解析】(1)材料一英国承认新中国的主要原因应该包括英国在华利益的驱使、英联邦出现分裂趋势的威胁和国内舆论的压力,所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英国国内,越来越多的人认为英国政府不能漠视中国人民的政府已有效地控制了中国大陆这一事实,英国在华实际利益超过了任何其他西方国家。而对当时对中国的影响是指有利于利用香港这一对外窗口引进西方的技术和设备,打破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封锁。而对当时对英国的影响则是指有利于香港地区的稳定与发展。(2)材料中的“我们当然要向新中国提供一切可能的援助。如果社会主义在中国取得胜利,我们两国沿着相同的道路前进,那么,就可以认为社会主义在全世界的胜利是有保障的”,所以苏联对中国革命的态度只能是支持态度。而主要原因则包括美苏冷战开始,蒋介石采取亲美政策和中共取得革命胜利反而有利于社会主义阵营的发展壮大。回答此题一定要从美苏冷战的大背景、大格局来考虑。
(3)材料一、二中,苏联、英国承认新中国的含义当然是不相同的。苏联承认新中国是完全意义上的承认,所以,立即与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并且还都是属于社会主义阵营的国家,中国也对苏联采取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两个国家还签定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而英国承认新中国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承认,只是法理上承认了新中国的实际控制权,不等于承认新中国的政治制度,英国在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问题上追随美国就是直接的证明。
(4)1980年全国人大废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表明新时期我国奉行的外交政策是不结盟
政策。随着改革开放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作为一个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的大国,不能再实行结盟政策了。所以,1980年全国人大废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对当今我国制定外交政策有的历史启示是指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以国家利益为根本出发点;不以国家性质和意识形态为亲疏标准,从国际背景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来制定合理的外交政策,服务于中国的经济建设。34.【答案】(1)①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
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②五四运动。
③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在中国的统治;但由于国民党的分裂,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目标没有实现。(2)核心内容:反对列强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实现国家富强。
【解析】(1)卡片一反映的是辛亥革命,根据所学知识,从辛亥革命的性质和历史意义等方面来分析概括①的答案。材料“青年学生和新兴的无产阶级”可以得出卡片二是五四运动。卡片三反映的是国民大革命,因此从国民革命的历史意义方面来分析得出③的答案。
(2)从卡片一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到卡片二五四运动使工人阶级作为独立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再到卡片三的国民大革命可以看出近代中国百年梦就是要实现民族的独立和国家的富强。35.【答案】(1)政治制度:分封制。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
(2)关系:诸侯为周王臣下,服从周王命令。义务:保护周王室;忠于职守;保卫封地;定期朝见周天子,向周天子述职。
(3)变化: 周天子由“天下共主”到逐渐失去对诸侯的控制力。原因:根本原因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分封制下诸侯独立性强,制度本身弊端大;西周后期周王室衰微。
【解析】第(1)问从材料一提供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归纳出答案;第(2)问从材料二的“述职”“贬其爵”“削其地”“六师移之”加以概括。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回答诸侯对周天子的义务;第(3)问从材料三“郑伯不朝”“射王中肩”可知天子失去对诸侯的控制力。原因应从生产力的发展、分封制本身的弊端及周王室的衰落三方面回答。
第四篇:云南省巧家县民族中学2017-2018学年5月份考试卷 高一历史
绝密★启用前
云南省巧家县民族中学2017-2018学年5月份考试卷
高一历史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分卷I
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0分,共50分)1.20世纪30年代,为应对严重的经济危机,美国总统罗斯福开创了一条新的发展道路,即()A. 自由放任 B. 国家干预 C. 计划经济 D. 知识经济
2.恩格斯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我们的每一次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下列人类所面临的诸多问题中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A. 国际恐怖活动 B. 毒品走私 C. 全球变暖 D. 人口爆炸
3.建国后的某一时期,河南焦作市市委、市政府曾出台措施规定:生产队以原高级社的生产小队规模为基础,全市现有生产队2039个,应调整为3270个。最终,全市共退赔土地20726亩,房屋66346间,机器111部,汽马车170辆,牲口1189头,生猪14123头.羊21485只,并赔偿无偿调用劳力损失,群众深表满意。这些措施的出台表明()
A. 土地改革运动存在一定阻力 B. 农业合作化运动在顺利推进 C. 国民经济调整工作逐步展开 D.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4.“明代‘海禁’政策是与朝贡贸易一起出台的,并构成了明代天朝礼治天下的基本内容。明代‘海禁’政策的出台与发展很大程度上是消极抗倭的体现。”这表明,明朝“海禁”政策的出台()A. 受国际和国内形势发展的影响 B. 是明代天朝礼治天下的要求 C. 是明代朝贡贸易发展的必然结果 D. 是明代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结果
5.20世纪70年代初,苏联决定通过合并企业和撤销管理局的办法建立生产联合公司,精简管理环节。有研究表明,“采取这一改革步骤,使争权夺利的斗争更加具体”。这是因为上述“改革”()A. 完全背离了斯大林模式 B. 使当权者的利益受损 C. 客观上造成思想的混乱 D. 使国家体制更加僵化
6.1984年初,邓小平为深圳特区题词:“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从此中国改革开放进入一个全新时期。此后中国开始()A. 在大型国有企业中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B. 开放沿海城市,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 C. 着手加速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融入全球化进程
7.票证是鲜活的历史,下面的票证告诉我们,当时()A. 经济发达,丰衣足食 B. 生产力水平低下 C. 股票市场非常活跃
D. 经济法规健全,市场秩序良好
8.有人说,“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一个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下列关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A. 为世界货币关系提供了统一的标准和基础 B. 使美国避免在危机形势下走上法西斯道路 C. 有利于维护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 D. 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城的特权和支配地位
9.1950年颁布的《土地改革法》第一条总则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这表明土地改革的主要目的是()
A. 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B. 满足农民对土地的要求 C. 废除封建土地制度 D. 适应“一五”工业化需要
10.英国的经济政策和理论至今经历了从重商主义、经济自由主义、凯恩斯主义、新自由主义到“第三条道路”的重大变革。由此可以看出英国经济政策的调整()A. 通常是被动进行的、滞后的 B. 极端化倾向明显
C. 经常走在世界大国前列 D. 逐渐合理对待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11.法国总统戴高乐曾尖锐地指出:“美元特权”把世界贸易变成了美国的仓库,美国出现了贸易赤字,只需要多印些美元就可以无偿地向其他国家换取商品劳务。这种状况开始于()A. 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B.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C.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成立 D. 关贸总协定的签署
12.邓小平说:“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这些论断()A. 促成中国第一批经济特区的诞生 B. 促使国家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C. 引导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D. 推动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战略出台
13.GDP是反映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指标。下图为《1700~1890年世界GDP的份额变化示意图》,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 B. 工业革命的开展 C.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D. 亚洲国家的衰落
14.下图基本呈现了近代前期中国工人数量整体变化趋势,透过这一变化趋势不能窥见(A. 洋务运动的足迹 B. 外商企业的创办 C. 民国初年实业推进的步伐 D. 五四运动的影响 15.下列商业现象,出现在宋代的是()A. “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 B. “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罗”
C. “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D. “舟楫塞港,街道肩摩”
16.下列选项中,全面准确地概括了图片反映的信息的是())
A. 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
B. 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频率高 C. 当时中国主要发展的是轻工业 D.近代经济形态逐步在中国出现
17.1928年美国迪斯尼创造了足智多谋的卡通形象“米老鼠”,而20世纪30年代末,“米老鼠”己经逐步让位于迪斯尼后来创造的另一个卡通形象“唐老鸭”。据称,因为唐老鸭那呱呱乱叫的恐慌比米老鼠厚脸皮的个人主义更接近于时代精神。这一现象()A. 反映了西方社会的精神危机 B. 体现了民众对理性王国的失望 C. 说明了新政对美国自由主义的威胁 D. 表明了美国市场繁荣假象的幻灭
18.某同学在学习《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一课时,整理了一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的知识框架。下表空白处遗缺的知识点是()
A. 国民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 B. 勾勒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C. 实行各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推行厂长负责制 D. 提出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开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
19.杨继绳指出: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民”的范围变得越来越小。在国旗上,围绕一颗大星的四颗小星中,代表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颗小星,实际上已经不存在了,只剩下代表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的两颗小星,对此变化原因分析正确的是()A. 新中国政权没收官僚资本 B. 新中国三大政治制度的建立 C. “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完成 D.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20.学者认为,晚清时期民族工业发展可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官办企业是主体;第二阶段,民营企业开始成为主力;第三阶段,民营企业主导发展,中国的现代化酝酿全面启动。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A. 第一阶段是以洋务运动为开端 B. 第一阶段是以民族资本主义为开端 C. 第二阶段到甲午战争之后结束 D. 第三阶段开始于一战以后
21.1973年,由于中东战争,石油价格大涨。这令苏联这个富油国获得了一大笔财富。也正是从1973年开始,苏联在历史上第一次成为粮食净进口国,并且一发不可收拾,对粮食的进口依赖越来越大。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A. 苏联丰富的石油储量使其外汇收入逐渐增加
B. 进口粮食消耗了大量的外汇,造成苏联农业萎缩、外汇短缺 C. 赫鲁晓夫执政,对斯大林模式进行调整未果
D. 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没有更好地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贻误了苏联发展的最好时机 22.美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拥有对重大问题否决权的根本原因是()A. 世界货币体系以美元为中心 B.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拥护美国的主张 C. 美国经济实力雄厚
D. 美国在两个组织中拥有绝对多数的投票权
23.下图是20世纪后半期世界工业发展情况表。据下图可知,高收入国家的工业比重呈不断下降趋势。下列对造成这种现象原因的解读中,比较合理的是()
A. 世界经济多极化冲击了发达国家工业 B. 低收入国家工业发展水平超过发达国家 C. 发达国家逐渐从工业经济转向知识经济 D. 广大殖民地半殖民地相继取得民族独立
24.“可以这样说,除了用轧锟抽出粗纱的想法可算得上真正的创造外,1800年以前棉纺技术的发明基本上只是把几个世纪以来大家知道的纺车构件连成新的结构罢了。”这一论述旨在()A. 突出技术发展的连续性 B. 强调技术创新推动工业革命 C. 体现技术革新的重要性 D. 表明科学与技术的紧密结合
25.既加入北美自由贸易区,又加入亚太经合组织的国家有()①美国 ②加拿大 ③俄罗斯 ④中国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分卷II
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共50分)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有学者在探究工业文明因素的发育时构建了一个基本的模式,即
该模式特别强调社会生产力发展、国家政策激励及制度创新等因素对工业化进程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
请据此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近代中国的工业化进程进行探讨。(说明:就结构图中的要素与工业化之间的关系进行认证:也可以对结构图中的要素进行补充,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表达清晰。)
27.城市(镇)是区域文明发展的中心,城市(镇)化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发展阶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图表 1950—2010年中国城市化进程示意图
——据《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10》编制
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新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特点。选取图表中A—B、B—C、D—E中任意一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的主要原因。
28.观察下列图片,阅读材料: 材料一:读下列图片信息
材料二:19世纪六七十年代至20世纪初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简况表
(1)读材料一回答:图1反映了中国传统经济的何种特征?图2反映的现象对图1中的经济结构有何影响?
(2)读材料二,分析1895—1900年和1912年—1919年两个时期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和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
(3)根据所学知识概述1937—1945年影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阻碍因素有哪些?
29.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之一。有观点指出,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形成之日起,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就开始启动了。结合所学知识,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世界市场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前提,依据所学知识,指出15~19世纪中期对资本主 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扩大有重要作用的历史事件。
(2)二战后,新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建立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请指出该体系 的三大支柱,并概括它们的共同特征。
(3)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贸易的快速发展反映出经济全球化进入一个新阶段。标志着 世界贸易进一步规范化和法制化的国际组织是什么?指出该组织的宗旨。
(4)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环境污染、能源危机等全球性的问题日益突出,反全球 化运动出现。如何理性看待反全球化运动,请谈谈你的认识。
3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如果我们欧洲人不想在起了根本变化的世界上走下坡路的话……必须在联合起来的欧洲建立一个第三种力量。这种力量虽然远不如这两个国家那样强大,但是它们在经济上和政治上都是如此有力。——联邦德国总理阿登纳
材料二 “总有一天,到那时……所有的欧洲国家,无须丢掉你们各自的特点和闪光的个性,都将紧紧地融合在一个高一级的整体里;到那时,你们将构筑欧洲的友爱关系。” ——维克多·雨果
材料三 国际在线报道:捷克总统克劳斯于2009年11月3日终于签署了《里斯本条约》。至此,欧盟全部27个成员国都完成了《里斯本条约》的批准程序,条约有望在12月1日正式生效,欧洲一体化进程得以再度起航。请回答:
(1)材料一、二表达的共同观点是什么?有何重大事件与其相印证?(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当代欧洲发展进程所呈现的趋势。(3)简要分析这一现象的影响。
答案解析
1.【答案】B
【解析】20世纪30年代,为应对严重的经济危机,美国总统罗斯福实行新政,采取国家干预经济的方法,开创了一条新的发展道路,故B正确。2.【答案】C
【解析】题干材料的意思是:我们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界的同时,自然界也在“报复”我们人类,即人类过度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造成的负面影响。A、B、D都不属于自然对人类的报复,故C符合题意。3.【答案】C
【解析】材料没有涉及土地所有制的改革,故A项排除;由材料所述“原高级社”可知,材料针对的是“人民公社化运动”,并非农业合作化运动,故B项排除;从材料“生产队以原高级社的生产小队规模为基础”“全市现有生产队2039个,应调整为3 270个”等信息可推知,这是在中央“八字方针”的影响下地方市委政府为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而采取的具体措施,故C项正确;由材料“生产队以原高级社的生产小队规模为基础”可知,此时没有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故D项排除。4.【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史实,“海禁”政策是因日本倭寇与国内非法商人相互勾结,侵扰东南沿海地区,为了维护统治秩序,戚继光抗倭,从而实行“海禁”政策。故B、C、D三项的理解过于片面,A项正确。5.【答案】B
【解析】20世纪70年代初属于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其改革并未突破斯大林模式,故A项错误;从改革的措施“通过合并企业和撤销管理局的办法建立生产联合公司,精简管理环节”,可以看出这一改革必然损害了既得利益者,从而遭到他们的抵制,并出现各部门争权夺利的现象,故B项正确;C项是“争权夺利的斗争”带来的影响,而非原因,故C项错误;题干中的精简管理环节的改革措施,冲击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而不是使这一体制更加僵化,故D项错误。6.【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1984年初”、“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结合所学知识,1980年,我国率先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建立经济特区。后来,又开放了广州、上海等14个沿海城市,增设海南岛经济特区,设立上海浦东新区,B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A项与对外开放没有关联性,排除;C项提及的是经济体制改革,与题干“对外开放”不符,排除;D项错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是在2001年,排除。7.【答案】B
【解析】图片反映的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实行统购统销的政策。这种政策的实行主要是由当时粮食、油料、肉食等生活必需品供应不足造成的,是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的反映。8.【答案】B
【解析】本题要求选出错误的选项。“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一挂钩双固定”为世界货币关系提供了统一的标准和基础,排除A;罗斯福新政使美国避免在危机形势下走上法西斯道路,故选B。“布雷顿森林体系”有利于维持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排除C;美国凭借雄厚的经济实力,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特权和支配地位,排除D。9.【答案】A
【解析】由“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可以看出A项是正确的;B项不是土改的主要目的;C项是内容不是目的;D项错误,当时还没制定“一五”计划。10.【答案】D
【解析】本题材料提到,英国的经济政策和理论至今经历了从重商主义、经济自由主义、凯恩斯主义、新自由主义到“第三条道路”的重大变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此可以看出英国经济政策的调整逐渐合理对待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因此选D。11.【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美元特权”和所学史实可知,“布雷顿森林体系”规定了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会员国货币与美元挂钩的货币政策,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美元的世界货币地位。A项马歇尔计划是二战后美国援助西欧的计划;C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根据布雷顿森林协定成立的组织; D项关贸总协定是国际性的贸易组织。12.【答案】C
【解析】据材料“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邓小平1992年南方谈话的内容,中国第一批经济特区的诞生在1980年,故A选项错误;国家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在1984年,故B选项错误;邓小平南方谈话促进了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故C选项正确;上海浦东开放在1990年,故D选项错误。故选C。13.【答案】B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1820~1890年这个时间段的变化,联系世界经济发展阶段特征,从中找出影响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是工业革命。14.【答案】D
【解析】根据图示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示展示了工人数量的变化趋势,可以看到其呈上升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与洋务运动有关,排除A;与外商企业的创办有关,排除B;与民国初年实业发展有关,正是由于民族工业的发展,造成工人人数的急剧上升,排除C;五四运动是一场政治运动,而且兴起于1919年,与工人人数的剧增关联性不大,D项符合题干要求。故选D。15.【答案】C
【解析】“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反映的是魏晋南北朝形成的民间集市,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罗”是唐诗中反映夜市繁荣的诗句,与题干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反映的是宋代的草市已经具备比较完善的饮食服务设施,与题干时间相符,故C项正确;“舟楫塞港,街道肩摩”反映的是明清时期工商业市镇的繁荣景象,与题干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16.【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图片信息的能力,结合所学内容不难发现四幅图片分别反映的中国近代不同性质的企业形态:俄商的顺丰砖茶厂属于外国资本主义企业,汉阳铁厂属于洋务企业,上海洪盛机器碾米厂和继昌隆缫丝厂属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三者同时并存,反映了中国近代工业化进程的多样性特征,故D项正确。所以答案选D。17.【答案】A
【解析】材料的关键信息“唐老鸭那呱呱乱叫的恐慌比米老鼠厚脸皮的个人主义更接近于时代精神”,链接20世纪30年代末有关史实,可知席卷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尚未完全结束,第二次世界大战又开始了,西方社会出现了以现代主义为表现形式的文学艺术,精神危机在现代主义中表现出来,故选A。
18.【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故本题选择B选项。19.【答案】C
【解析】新中国政权没收的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官僚资本,与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无关,故A项排除;新中国的政治协商制度广泛吸收由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组成的民主党派参政议政,故B项排除;“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的完成,使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资产阶级的经济基础不复存在,所以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也不复存在,故C项正确;“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探索的失误,此时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已不复存在,故D项排除。20.【答案】A
【解析】题干中学者的观点应是晚清时期民族工业发展可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官办企业是主体,是以洋务运动为开端;第二阶段,民营企业开始成为主力,以甲午战争为开端;第三阶段,民营企业主导发展,清政府的新政中中国的现代化酝酿全面启动,故A正确。21.【答案】D
【解析】A、B两项材料中未能得到有效反映;C项说法错误,赫鲁晓夫在1956~1964年之间执政,不符合本题;联系材料本题选D项,造成当时对粮食的进口依赖越来越大的原因是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没有更好地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贻误了苏联发展的最好时机。22.【答案】C
【解析】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中,会员国投票权的大小与其认缴的股金份额成正比,而股金份额是根据会员国的相对经济实力来确定的,所以在根本上反映了美国经济实力的雄厚。故选C。23.【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世界经济多极化指的是世界出现了多个经济中心,题干材料无法体现,故A项错误;题干信息只能得出低收入国家在本国经济中工业比重上升,但不能得出其发展水平超过发达国家,故B项错误;发达国家在20世纪后半期,在国民经济中,工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是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下,第三产业迅速发展,并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故C项解读合理;D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所以答案选C。24.【答案】A
【解析】材料“轧锟抽出粗纱的想法可算得上真正的创造”“纺车构件连成新的结构”可以看出,材料强调的是技术发展的连续性,故A项正确,C项错误;B项错误,市场的扩大推动工业革命;D项是第二次科技革命的特点。25.【答案】A
【解析】从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合组织的各自成员看,中国和俄罗斯只加入了亚太经合组织,美国和加拿大参加了两个组织,故答案为A项。
26.【答案】社会生产力发展、国家政策激励及制度创新等因素对工业化进程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洋务运动时期,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设备,社会生产力空前发展,开启了近代中国的工业化进程; 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和20世纪初的“新政”等,使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 辛亥革命后建立中华民国、推翻封建君主专制,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说明:考生如能以其他因素加以论述,或者从社会生产力受阻、政策失误、旧制度的约束等角度来论述其对工业化进程的不利影响,且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解析】总结材料中“社会生产力发展、国家政策激励及制度创新等因素对工业化进程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的观点,运用近代中国工业化发展的史实进行说明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27.【答案】特点:50年代初到70年代末:速度较慢,水平较低,曲折发展; 80年代以后,速度加快,水平提高,持续发展。原因:(任选一段回答)
A—B段:一五计划的执行,社会主义工业化起步;“左”倾错误的发展,大跃进运动全面展开。B—C段:国民经济出现严重困难;中央开始纠正“左”倾错误。
D—E段:改革开放的政策,乡镇企业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经济体制的转型。
【解析】新中国城市化进程根据图示概括,从图示可以看出明显的两端,即80年代为界,此前发展水平低,速度慢,此后相反;分析每一阶段的原因要根据当时具体的政治经济背景来考查分析。28.【答案】(1)男耕女织,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在外国商品倾销的冲击下,中国传统的家庭手工业纷纷破产,耕与织逐渐分离,从而使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2)1895—1900年: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向中国输出资本,进一步分解着中国的自然经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社会上兴起一股实业救国的热潮。1912—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建立的推动。“民国政府倡导使用国货”或“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推动”;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3)战争、日本侵略、官僚资本压迫。
【解析】(1)图一鸦片战争前中国农村家庭纺织业即男耕女织中的“女织”,是小农经济的组成部分。图二是19世纪后期经营洋布的商铺,反映了鸦片战争后,洋布等大量工业品涌入中国,导致中国的家庭手工业与农业分离,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理解的能力。从材料二可以看出,1912~1919年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出现一个短暂的春天。联系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史实,从国内、国际两大方面分析民族工业短暂发展的原因。
(3)结合所学,1937—1945年影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阻碍因素有:a.日统区:日本将其民族企业收融兼并;b.国统区:国民党大量印发法币,使国统区经济趋于崩溃;c.美国对华的侵掠;d.日本侵华战争。
29.【答案】(1)事件: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第一次)工业革命。(2)支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世界银行);关贸总协定。共同特征:美国主导。
(3)组织:世界贸易组织。宗旨:实现贸易自由化。
(4)认识:一方面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应当积极参与,而不是盲目反对;另一方面,面对全球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各国应该趋利避害,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解析】第(1)题回答从新航路开辟至19世纪的历史事件。第(2)题回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美国主导下建立的国际金融和贸易组织,并指出特征。第(3)题回答20世纪90年代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成果——世界贸易组织及其宗旨。第(4)题结合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和利弊表明自己的态度。30.【答案】(1)欧洲联合。欧洲共同体或者欧盟的成立。(2)政治经济一体化。
(3)有利于推动欧洲各国的经济发展与合作;有利于欧洲的安全与稳定;推动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解析】(1)提炼材料观点,结合所学回答。(2)注意材料三讲述的是欧盟的成立,联系欧共体归纳发展趋势。(3)从欧洲联合给欧洲及世界带来的积极影响入手进行分析。
第五篇:云南省巧家县民族中学2017-2018学年四月份考试卷 高一历史
绝密★启用前
云南省巧家县民族中学2017-2018学年四月份考试卷
高一历史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分卷I
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0分,共50分)
1.宋延斋在《蒲圻乡土志》里记载:“民国元年、二年来,茶价与麻价互涨,财力既裕,居民遂奢僭无等……农民亦争服洋布”,中产之家更是“出门则官纱仿绸不以为侈”,“一般青年均羔裘如膏矣”。与这一记载相关的主要因素是()A. 民主共和观念的冲击 B. 崇洋媚外思潮的影响 C. 商品经济的较快发展 D. 进口的商品价廉物美
2.下列是四个国际组织的标识。关于这些国际组织的说法,正确的是()
A. ①中的成员均由发达国家构成 B. ②是合作水平最高的经济组织 C. ③是最大的多边区域经济合作组织 D. ④标志着规范化、法制化贸易体系建立
3.《论北洋政府之经济立法》指出:“据统计,1912—1913年,北京政府颁布的有关发展实业的条例、章程、细则、法规等达86项之多。”这些经济法规和政策()A. 扭转了工业布局不合理的局面 B. 维护了社会经济发展的的秩序 C. 激发了实业家投资的热情 D. 健全了中国的经济法律体系
4.1979年7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对外开放的两个省份是()A. 广东、上海 B. 广东、福建 C. 广东、海南 D. 福建、海南 5.《邓小平与共和国重大历史事件》一文中提到:“经过十一届三中全会,我们感到不改革开放不行了。……我们就从广东的实际出发,分析广东的特点,提出广东的改革开放应该先走一步。”以下符合“广东先走一步”的是()A. 开放深圳、珠海、汕头为经济特区 B. 把闽东南设立为经济开放区 C. 开放广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D. 在珠三角发展外向型经济
6.某历史网站上讨论新航路开辟的根本原因,下面四个观点,你认为正确的是()A. 大批航海冒险家的涌现
B. 欧洲各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C. 天文航海知识的进步 D. 欧洲人对黄金的狂热追求
7.我国早期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主要分布在上海、广州、天津等沿海城市,这在客观上反映出()
A. 上述地方地理位置优越 B. 清政府大力扶植沿海企业 C. 外资和洋务派企业的支持
D. 受西方入侵最早,自然经济解体的程度最深
8.这是一项前所未有的政治构想,借着永久性的安排(至少是长久性的),进而统一各个主权国家经济活动、法律系统(就某种程序而言)。”为此构想奠定基础的是()A. 欧洲煤钢共同体 B. 亚太经合组织 C. 北美自由贸易区 D. 不结盟运动
9.汉魏以来各朝代统治者大都采取抑制土地兼并的政策,这说明在中国古代社会()A. 小农经济是各朝代统治稳固的基础 B. 皇权与地主阶级之间矛盾难以调和 C. 土地兼并问题始终得不到有效解决 D. 农民阶级和统治阶级有着共同利益
10.下图是我国“一五”计划主要成就分布图,该图说明()
A. 苏联援助是取得这些成就的主要原因 B. 我国已经形成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 C. 经济建设中呈现了“左”倾冒进局面 D. 政府重视基础设施和重工业的建设
11.以下是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简表, 产生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 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政治运动的推动 B. 西方国家的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 C. 民国政府移风易俗,废除陋习的政策 D. 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
12.曾任上海副市长、中国民主建国会副主任委员的盛丕华说:“这下我们都是‘股东’,共产党是‘经理’了。这个‘经理’是可以相信的,他没有吃过败仗。这种做法叫做共产党保你赚钱。”由此可见,盛丕华最有可能参加的活动是()
A. 建国一周年率领工商业界人士参观沈阳第一机床厂 B. 1952年,组织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
C. 1956年,带头参加公私合营的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 D. 1958年,传达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
13.邓小平在1984年的一次讲话中说:“我国是以社会主义经济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很大,吸收几百亿、上千亿外资,冲击不了这个基础。”这一讲话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下列改革举措直接受惠于此的是()A.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 决定在广东等地设立经济特区 C. 逐步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 D. 在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14.明清时期,松江一些商人开设暑袜店,出资购买尤墩布分给当地的居民缝制暑袜,计件付酬,再将暑袜拿到店里出售,对此表述正确的是()①暑袜店主具有早期资本家的性质 ②他的资本由商业资本转化为工业资本 ③暑袜店就是集中的手工工场 ④暑袜店主进入了商品的生产领域
A. ①③④ B. ①②④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15.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那才是民族致命伤。倘使同治、光绪年间的改革移到道光、咸丰年间,我们的近代化就要比日本早二十年。”这次发生在“同治、光绪年间的改革”()A. 实现了中国政治制度的根本性变化 B. 使中国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C. 推动了中国早期现代化 D. 促使西方民主自由思想的传播
16.“对发展经济来讲,中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和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都是不成功的”。究其共同原因是()
A. 没有把经济建设放在首位 B. 严重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C. 远远落后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D. 过分地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17.下图是漫画作品《修墙》。墙上的文字是“封建专制制度”,有一位头戴花翎、留着长辫的官员把一张写有“西方先进技术”的纸条粘在墙上,并说:“这样修补好,就安全了。”这幅漫画揭示的是()
A. 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 B. 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 C. 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 D. 辛亥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
18.1933年底,一位国会议员在纪念林肯诞辰124周年的演说中说:“我已经看到一位独裁者正在成长,他已使希特勒、墨索里尼十分妒忌,私营企业的独立性已成为往事,个人自由不过是记忆而已。”他是在()
A. 批判希特勒、墨索里尼的独裁统治 B. 肯定罗斯福新政挽救了美国经济 C. 称赞林肯作出的伟大贡献 D. 批评罗斯福扩大了政府权力
19.罗斯福新政之所以被称为最深刻的资本主义改良是因为()A. 消除了经济危机 B. 维护了资本主义制度 C. 修正自由放任政策 D. 借鉴了社会主义经验
20.“如果考虑到葡萄牙在远洋航海理论和实践方面所做的开创性工作,第一个伟大发现即美洲大陆的发现乃在西班牙的赞助下取得,这似乎是自相矛盾的。而似乎更自相矛盾的是,取得这一成果的原因竟是在于,葡萄牙人在地理知识方面比西班牙人更先进,并正确地估计出哥伦布的计算结果是错的。”这段材料表达的主旨是()A. 哥伦布的成功有一定的偶然性
B. 葡萄牙在远洋航海理论和实践等方面领先于西班牙 C. 哥伦布错把美洲当成印度的原因是西班牙地理知识的欠缺 D. 哥伦布发现美洲是必然的
21.下表为某国际经济组织对中国援助的概况。该组织是()
A. 世界银行 B.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C. 世界贸易组 D.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22.有人认为:“如同西班牙漫长的16世纪、荷兰漫长的17世纪、英国周期漫长的19世纪一样,美国漫长的20世纪进入百年周期的终结阶段”。上述四国确立各自“漫长世纪”的共同因素是()A. 金融霸主的地位 B. 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 C. 经济体制的创新 D. 拥有广大的殖民地 23.促使中华民族工业进入黄金时期的主要因素有()
①西方列强忙于世界大战无暇东顾 ②民国政府鼓励民族工业发展政策 ③民众爱国运动推动民族企业发展 ④民族资产阶级社会地位有所提高
A. ①②③ B. ①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
24.近代经济革命由英国首先开始,扩展到欧洲大陆和美国,再扩展到世界其他地区。英国所引领的人类社会这一发展历程的实质是()A. 资本主义制度确立的过程 B. 世界市场逐步形成的过程 C. 英国进行殖民扩张的过程 D. 英国建立全球霸权的过程
25.1933年,美国前总统柯立芝说:“在其他萧条时期,总可以看到能够寄托希望的事物,但现在举目四顾,看不出任何希望。”有人描述当时的情景说:“人们常常谈到社会革命,成千上万的人认为,被剥夺者和饥饿的人们将反抗把他们带进这种绝望境地的政府和经济制度。”上述材料表明()A. 经济危机对社会生产力造成严重破坏 B. 经济繁荣导致社会贫富分化 C. 经济危机加深了美国的社会危机 D. 经济危机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
分卷II
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共50分)
26.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部门,积极健康的农业政策有利于农业持续、稳定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全俄苏维埃执行委员会于1921年3月21日颁布法令,规定每一农户的粮食税取决于它的土地数量、家庭人口、收成和财产状况。……所有农户在缴纳粮食税之后可以自由处理剩余的粮食,可以拿到市场自由买卖。1922年5月2日,全俄苏维埃执行委员会再次颁布法令,允许出租土地,期限一般定在三年,法令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
材料二
政府得与农民签订合同,国家给农民适当的补贴,让农民缩减耕地和屠宰牲畜。在(美)《农业调整法》生效的头一年,屠宰了二千三百万头牛,六百四十万头猪,减少了三百万公顷小麦播种面积和四百万公顷棉花播种面积。……法案实施后,农产品价格回升到1909—1914年农业繁荣时期的水平。
——李纯武《简明世界通史》
材料三(美国国会)授权农业部长,如棉花生产者书面同意将其1933年的棉花产量至少较上年减产30%,而且不增加每一英亩的施肥费用时,农业部长均得与之订立特权买卖合同,商定售予该生产者以数量不超过其前一收获所减产量的棉花。──王春良《世界现代史文献与要论选编》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苏俄调整农业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原因。(2)据材料二、三,概括罗斯福新政采取的措施,分析其作用。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美苏(俄)实施农业政策的不同特点。从中你能得到怎样的启示?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 1834年发生了一件意义深远的事件……那就是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垄断权被取消。自十八世纪中叶以来,自由放任和贸易自由等信念一直在英国积极发展,东印度公司的垄断特权遭到了实力日益上升的商人阶级之激烈抨击,这个阶级一直被排斥在有利可图的亚洲贸易之外。当东印度公司的特许状在1813年需要续签之时,国会考虑了贸易自由的呼声,使印度贸易对所有人开放,但最终仍给予该公司另一个二十年垄断对华贸易的期限。
这导致了中英关系的一个根本性变化,英国政府取代了东印度公司与中国打交道,官方关系替代了非官方关系。虽然贸易利益仍然左右着政策,但对国家尊严和威信的考虑具有比以往更重要的意义。这一变化对业已危如累卵的广州体系构成了一个重大打击。鸦片走私贸易在沿海的扩展,事实上已招致了单口贸易和垄断性广州贸易体系的终结。公行和东印度公司不再控制已扩展了的商务活动,货头委员会现在又被新委任的英国官员所替代。不幸的是,中国人丝毫不理解这些变化的含义,也没有作任何准备来应付这种新形势。正是在这样的状况下,律劳卑被任命为英国驻华商务总监督。英国政府特别告诫他:不要使用威胁性的语言,也不要去触动中国人的敏感之处;除非迫不得已,否则不要运用军事力量;审判牵涉到在华英国臣民的案件。——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垄断权被取消的背景。(2)根据材料简述中英两国在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垄断权被取消后的各自政策。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表3 1990-2001年英国国内生产总值三大产业构成(%)
资料来源: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国际统计年鉴2003》,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年;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国际统计年鉴1999》,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年。(1)根据表1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表1中三国产业结构不同的主要原因。(2)根据表2,指出英国产业结构变化的趋势,并分析形成这一趋势的主要原因。(3)根据表3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当今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的新变化。
29.铁路是近现代文明发展的缩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表中不同材料中的滇越铁路①
(注①:滇越铁路是法国殖民者占领越南后修建的,连接越南海防和云南昆明的铁路,于1910年正式通车)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革命史观的角度指出滇越铁路对中国近代历史的影响,并另选一种史观(文明史观或现代化史观),分析滇越铁路的历史作用。30.(节选)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棉花自宋代传入中国后,因其满足人们再被之需的重要作用而为历代统治者所督导推广,到明代棉作物已遍及全国各省区。……到了清代中叶,人口急剧增长的巨大压力一方面推动棉花种植继续向更广大区域分散,另一方面又进一步推动各种农作物首先是粮食和棉花向着各自适宜的地区集中。……手工棉纺织业也从发达的江南而几乎“广布到全国的每个州县去了”,呈现出时人所称的“棉花寸土皆有”,“织机十室必有”的景象。——摘引自《城乡产业互动与近代内地民族棉纺织企业的发展》
材料二
直到鸦片战争前夕,中国社会经济中能够直接应用机器生产的棉纺织工场微不足道,棉纺织业的工业化,还缺乏可以利用的现存的手工业基础。民族机器棉纺织业的纱锭数,截止至1895年底,“共为197396枚,工作纱锭162396枚,布机累积数4008台,工作布机3550台”。1895年后,机器棉纺织业成为华商投资设厂热潮的重点。据统计,“至民国2年(1913),中国全国华洋各厂共有纱锭982812枚,其中华商651676枚,日商233448枚。全国布机9389台,其中华商4633台,日商3546台,英商1210台”。
——摘引自《中国早期工业化进程中的二元模式》
(2)根据材料一、二,分析近代棉纺织业生产方式的变化,并说明近代棉纺织业发展的影响。
答案解析
1.【答案】C
【解析】民主共和观念与题干中奢侈的风气没有关联,故A项错误;题干反映的是奢侈的风气比较盛行,其主旨没有涉及崇洋媚外的思想,也没有涉及进口的商品价廉物美,故B、D项错误;从“茶价与麻价互涨,财力既裕,居民遂奢僭无等”的信息可以看出,茶与麻价格的上涨,收入增加,才导致奢侈的风气盛行起来,而茶与麻价格的上涨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故C 项正确。2.【答案】D
【解析】①是北美自由贸易区,A错误;②是亚太经合组织,它不是合作水平最高的,B错误;③是欧盟,它不是最大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C错误;④是世贸组织,正确。故选D。3.【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相关情况。从材料关键信息“《论北洋政府之经济立法》”、“条例、章程、细则、法规等达86项之多”等可知,这是有关经济发展的措施。不难得出这样的认识: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极大地调动了实业家们创办实业的积极性。对比、分析选项,正确答案选C。4.【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9年7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对广东、福建两个省的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作为对外开放的试点地区。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成为我国第一批经济特区。综上可知,B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A项所示省份不符合首批经济特区史实,排除;C项所示省份不符合首批经济特区史实,排除;D项所示省份不符合首批经济特区史实,排除。5.【答案】A
【解析】从材料“提出广东的改革开放应该先走一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项是1980年开始;B项是福建的,排除;C项是1984年;D项是1984年。所以答案选A。6.【答案】B
【解析】新航路开辟有其深刻的经济根源和社会根源,但是从根本上考虑,其决定性因素应为经济根源,15世纪欧洲各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导致了对货币需求的增强,使得欧洲人狂热地追求货币和黄金,促使很多欧洲人想到东方去实现自己的黄金梦,故选B。其它选项都是次要因素或者条件。7.【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我国早期的民族工业主要分布在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城市这一历史现象的分析与理解能力。从我国早期民族工业产生的条件和地区分布来看,由于沿海地区较早开放通商口岸,受西方入侵最早,自然经济解体的程度最深,为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市场等条件。故选D。8.【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1967年成立的欧洲共同体是西欧国家推行欧洲经济、政治一体化,并具有一定超国家机制和职能的国际组织。它由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和欧洲经济共同体合并而成,故A正确;依据所学可知成立于1998年的亚太经合组织是亚太地区最具影响的经济合作官方论坛,而非超国家共同体,故B错误;北美自由贸易区不是经济政治联盟,只是一种贸易伙伴关系,合作程度较低,排除C;不结盟运动是一个松散国际组织,目的是反对帝国主义、新老殖民主义,反对霸权主义,主张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排除D。9.【答案】A
【解析】土地兼并的实质是地主与政府争税源,土地高度集中不仅影响政府的财政收入和兵源,而且容易激化阶级矛盾,进而严重威胁皇权稳固,所以汉魏以来各朝代统治者大都采取抑制土地兼并的政策,维护小农利益,根本目的就是巩固统治。故A正确。10.【答案】D
【解析】从图片可看出,“一五”计划主要成就主要有公路、铁路、桥梁基础设施和钢铁厂等重工业,故D正确;图片无法体现“苏联援助是取得这些成就的主要原因”“我国已经形成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左’倾冒进局面”,排除A、B、C。11.【答案】D
【解析】依据“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简表”信息可知,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在服饰、建筑、饮食、交通、婚姻礼俗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体现了中西合璧的特点。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政治运动是推动因素之一,不是根本原因,故A项错误;西方国家的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是外部因素,不是根本原因,故B项错误:民国政府移风易俗,废除陋习的政策是政治因素,不是根本原因,故C项错误:从生产力角度来看,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是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根本原因,故D项正确。12.【答案】C
【解析】依据题中的“我们都是‘股东’,共产党是‘经理’了。这个‘经理’是可以相信的,他没有吃过败仗。这种做法叫做共产党保你赚钱”可以推导出盛丕华参加的活动是1956年带头参加公私合营的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故C项正确。A项错误,沈阳第一机床厂是“一五”计划时期建设的;由题文中“股东、经理”可知B项不符合题意;D项错误,1961年面对三年大困难,中共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13.【答案】C
【解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于1978年,决定在广东等地设立经济特区是1979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B项。在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属于对内改革,不属于引进外资,排除D项,故为C项。14.【答案】B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雇佣关系,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是只是分散的手工工场,而不是集中的手工工场,暑袜店店主是早期的资本家,他的资本已经进入了生产领域,是工业资本,故选B。15.【答案】C
【解析】本题实际上是考查对鸦片战争后兴起的“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的内容的理解,当时学习西方上停留在“器物”阶段,即知识界的先进人物仅仅认为中国失败的原因是由于英军“船坚炮利”,因而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16.【答案】B
【解析】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时候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中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和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都是生产关系脱离了当时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因而都是失败的,故选B。中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和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都是远远超过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排除C;上述也注重经济建设,但是不切实际的,排除A。材料是肯定人的主观能动性,但没有“过分地夸大”,排除D。17.【答案】B
【解析】材料揭示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回答。18.【答案】D
【解析】从题干材料中“独裁者”、“妒忌”、“私营企业的独立性已成为往事”等信息可以看出,他是在批评罗斯福扩大了政府权力,故选D项。19.【答案】C
【解析】罗斯福新政是一场资本主义的体制改良运动,罗斯福政府在解救危机的过程中,修正了自由放任主义的传统原则,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干预经济和社会生活,大力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故本题答案选C项;A项说法错误,罗斯福新政不可能消除经济危机;B项不是改良的内容;D项借鉴社会主义经验就是来修正自由放任政策的。20.【答案】A
【解析】哥伦布远航的目的地是东方(或印度、中国),结果却到了美洲,题干材料表达的主旨是哥伦布的成功有一定的偶然性,故A正确,D错误。BC题干有所体现,但不是材料的中心思想。故答案选A。21.【答案】A
【解析】题干材料中的援助战略主要是推动基础建设和环境等长期发展问题,结合所学知识,世界银行的宗旨是促进国家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故A项正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主要是稳定汇率,提供短期贷款帮助一个地区度过短期的债务危机或财政危机,故B项错误;世界贸易组织是要解决成员国之间的贸易纠纷,而不是援助成员国的,故C项错误;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是主要成员国相互磋商协调,而没有具体的援助使命,故D项错误。22.【答案】B
【解析】材料的关键词是“共同因素”,而西班牙没有成为金融霸主,故 A 项错误;无论是西班牙、荷兰、英国还是美国,均具有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故 B 项正确;西班牙没有进行经济体制创新,故 C 项错误;美国没有广大的殖民地,故 D 项错误。23.【答案】B
【解析】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忙于战争,对华的资本和商品输出减少,中国的民族工业得到空前的发展,这一时期被称为民族工业发展的“黄金时期”;民国的建立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地位,激发了他们振兴实业的热情,政府实行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政策也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所以四个选项都对,选择B选项。24.【答案】B
【解析】题干材料中的关键信息 “近代经济革命革命由英国首先开始 ……扩展 到……世界”强调的是在英国影响下世界市场逐步形成,故选 B。A不是经济革命的影响;C项和D项不是实质。25.【答案】C
【解析】材料“成千上万的人认为:被剥夺者和饥饿的人们将反抗把他们带进这种绝望境地的政府和经济制度”这一信息表明,大萧条使资本主义国家社会阶级矛盾激化,故C项正确。26.【答案】(1)措施:征收粮食税;允许出租土地;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原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2)措施:政府与农民签订合同;鼓励农民减产并予以补贴。
作用:调整了农产品结构;防止了农产品过剩;提高并稳定了农产品价格;农民收入有所提高。(3)特点:苏俄:发挥市场调节作用(减少国家对农业生产的干预)。美国:以计划手段调节生产(加强国家对农业生产的干预)。启示:农业政策要适时调整;市场和计划都是经济发展的手段。
【解析】第(1)问结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关内容回答。第(2)问措施可以结合材料;“作用”根据所学回答即可。第(3)问特点比较两个国家对农业政策方法;“启示”属于开放型题目。27.【答案】(1)背景:英国工业革命促进了工业化发展;工业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地位上升;自由贸易思想的发展。
(2)政策:清政府:妄自尊大,不了解世界的变化,没有任何应对措施。
英国:任命政府官员到达广州处理中英商务关系;对待清政府采取平和的态度;解决中英之间的问题首先考虑经济手段;对在华英国臣民行使司法权。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材料的分析理解、归纳、概括能力。第(1)问,根据材料中所提及的时间“1834年”分析其历史背景,结合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主流经济思想等变化分析。第(2)问,结合这一政策取消的时间“1834年”时的中英状况分析。中国此时处于清朝道光皇帝时期,这一时期的对外贸易思想与清初一致,仍是闭关锁国、盲目自大。英国方面,结合题干中第三段的内容进行概括,可从中英关系、对待清政府的态度、政治和经济手段分析。
28.【答案】(1)原因:英国正进行工业革命,由农业国逐步变为工业国;荷兰工商业和海外贸易发达;美国独立不久,工业化进程较慢,没有改变殖民经济的结构(种植园经济发展)。(2)趋势:第一、二产业总体呈现持续下降趋势;第三产业呈现持续上升趋势。原因: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美国的援助;国家干预经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冷战”局面下的相对稳定。(3)新变化:产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第三产业占据主导;资本组合方式在变化,资本社会化趋向进一步增强;社会阶层、阶级结构、劳动力结构发生变化;资本主义各种矛盾在加深;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加快。
【解析】(1)根据题干要求,本问主要考查学生识别图表等历史素材,解读图表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给予正确认知,旨在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和灵活运用的能力。本问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分析、认知能力,在总体上具有一定难度。审题和作答时候,分别从英国、荷兰、美国1820年时期的经济状况入手,注意从以下维度把握:A.英国的工业革命;B.荷兰工商业和海外贸易发达;C.美国此时期工业化进程较慢。
(2)根据题干要求,本问主要考查学生识别图表等历史素材,解读图表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历史事物进行正确认知和解读。本问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分析、认知以及知识迁移和灵活运用的能力,同时,牵涉到两个小问,从而,本问在总体上具有较大难度。关于第一小问的“趋势”,相对比较简单,根据图表信息,从宏观上把握即可,重点把握住“第一、二产业持续下降,第三产业持续上升”。关于第二小问的“原因”,难度极大,需要学生从此时期的国际国内背景从宏观上去把握,重点注意把握以下维度:A.国际方面:第三次科技革命;美苏“冷战”局面,美国的援助;B.国内方面:政府经济政策,主要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推行。
(3)根据题干要求,本问主要考查学生识别图表等历史素材,解读图表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给予正确认知和解读,旨在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和灵活运用的能力。本问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归纳、概括,以及分析、认知能力,从而,本问在总体上具有较大难度。在审题和作答时候,要结合所学知识,要注意围绕“新变化”要求,从多角度展开认识和解读。结合所学知识,重点把握以下方面:A.第三产业占据主导地位;B.劳资关系和分配方式的变化;C.经济调节机制的变化;D.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E.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进程加快等。
29.【答案】影响:成为列强侵略中国西南地区的通道,但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云南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必须答出殖民侵略的双重性);抗战时期成为中国军民与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合作抗日的国际通道和前沿阵地。作用:现代化史观:促进了云南的交通现代化;促进了铁路沿线及云南近代工业的兴起和发展;带动了新兴城市的崛起;推动了云南社会生活现代化。
文明史观:促进了云南近代交通与工业的进步(或改变了云南的落后闭塞,使之成为我国工业文明的前沿);改变了铁路沿线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促进了中西方文明的交流。
【解析】第一小问影响,注意结合材料并用革命史观归纳对中国近代历史的影响,“滇越铁路是法国殖民者占领越南后修建的,连接越南海防和云南昆明的铁路”体现了铁路加剧了对中国的侵略,同时也促进了云南社会经济的发展,“为保卫滇越铁路中国段支线等的安全以及运输国际援华物资,美国空军志愿大队(飞虎队)1941年12月起来华正式作战……”说明了滇越铁路在抗战时期成为中国军民与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合作抗日的国际通道和前沿阵地;第二小问作用,如果用文明史观分析,可以从滇越铁路改变云南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推动云南的工业文明和促进东西文明交流方面来考虑,如果选择现代化史观,可以从云南的交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城市现代化和社会生活现代化角度来思考。
30.【答案】(2)变化:由手工生产到机器生产;由工场到工厂。
影响:为中国近代社会转型奠定了经济基础;抵制了西方的经济侵略;为近代民主革命奠定了阶级基础。
【解析】(2)第一小问变化,据材料二“鸦片战争前夕,中国社会经济中能够直接应用机器生产的棉纺织工场微不足道”“1895年后,机器棉纺织业成为华商投资设厂热潮的重点”可知棉纺织业生产工具从传统的手工生产向近代及其生产转变;传统棉纺织生产由在小作坊进行到近代大工厂生产转变,纱锭数量、棉纺织产品数量急剧增加;第二小问影响,传统棉纺织业完成从传统生产模式向近代资本主义生产模式的转变,为中国近代社会转型奠定了经济基础;近代中国棉纺织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抵制了西方的经济侵略的作用;近代棉纺织业的壮大培育了近代产业工人,为近代民主革命奠定了阶级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