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云南省建水县民族中学2018届高三教学质量检测五 高三历史
绝密★启用前
云南省建水县民族中学2018届高三教学质量检测五
高三文综 历史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0分,共48分)
1.著名学者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一书中写到,按照生产方式,社会形态和变化速度,社会变迁可分为四种模式:渐进性微变、突发性微变、创新性巨变、传导性巨变(受外力影响)。按此辛亥革命和清末新政应分别属于()
A. 创新性巨变、渐进性微变 B. 传导性巨变、突发性微变 C. 创新性巨变、传导性巨变 D. 传导性巨变、渐进性微变
2.自“9·11”事件以来,一方面,恐怖主义再次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另一方面,国际社会对恐怖主义的认识不断提高。下列与此相关的表述,最准确的是()
A. 恐怖组织所造成的伤害有所显现 B. 部分国家强烈谴责恐怖主义活动 C. 恐怖主义是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 D. 恐怖主义是“20世纪的政治瘟疫”
3.英国哲学家罗素给启蒙运动下了一个很简洁但也很中肯的定义:“启蒙运动本质上是对有独立见解的知识活动的价值重估,其目的完全是为了在以往一直黑暗的地方散布光明。”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材料观点的是()
A. “信仰即可得救” B. “人是万物的尺度” C. “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D. “法治取代人治”
4.周恩来曾说:“关于香港,有一个密谋,或者说阴谋,正在策划中,即令香港成为自治领……中国希望无论如何至少香港现有的状态可以保持不变。”周恩来处理香港问题的原则是()A. 对香港问题持谨慎态度,避免问题复杂化 B. 维护中国对香港的主权 C. 试图警告英国不能破坏香港现状 D. 承认英国对香港的殖民统治
5.成都锦华茶楼向市政府请求允许演大鼓书,并承诺每日加唱抗战歌曲,藉资宣传。成都市长认为茶馆观众集中,如遇空袭,十分危险,拒绝了这个请求。这一情节最有可能发生于()A. 1931年—1937年 B. 1937年—1938年 C. 1938年—1945年 D. 1946年—1949年
6.1933年,罗斯福总统签署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法案,实施对该流域的综合治理与全面发展计划,其“代表现代政府中一种真正新颖而富于想象力的设计。它将不受那些不相干的国家界限的禁制,而且将是独立经营的、政府所有的公司”。这种经营方式()A. 表明国家放弃对企业干预 B. 改变了田纳西河流域国有制 C. 抑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D. 具有私营企业的某些灵活性
7.罗马法是留给人类的宝贵遗产。下列司法理念中,明显违背罗马法原则的是()A. 被告在被确认犯罪之前是无罪的 B. 被告有权利在法庭上同原告对质 C. 主要按照以往的习惯和判例进行判决 D. 主要按照法律和法学家解释进行判决
8.某文章指出:“电视对社会的毒害也相当严重,它被指责用政治、思想和商业宣传来塑造人的思想。每天的电视节目中,都充斥着大量的暴力和色情场面,因此有人批评它是‘魔鬼的眼睛’。”由此可知,该文章认为影视艺术()
A. 不是社会进步的产物,只满足着人们低层次的审美需要和精神追求。B. 不具有很强的娱乐性和艺术鉴赏性。
C. 不但极大地丰富着人类的精神生活,而且急剧地改变着人类的生活方式。D. 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是大众容易接受的传播媒体。
9.《张季子九录·文录》认为,“起而革命者,代不乏人,然不过一朝一姓之变革而已。孙中山之革命,则为国体之改革,与一朝一姓之变革迥然不同。”下列最能论证此观点的是()A. 辛亥革命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B. 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 C. 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 D. 辛亥革命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
10.马克思指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以此为理论依据,对巴黎公社最合理的评价是()
A. 它的实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 B. 它是在特殊条件下的一个城市的起义 C. 它的失败具有历史必然性 D. 它建立的国家机器具有代议制的色彩
11.敦煌出土盛唐至宋初的一首诗作:“良田收百顷,兄弟犹工商。却是成忧恼,珠金虚满堂”。对此解读不确切的是()
A. 均田制的败坏 B. 土地兼并的严重
C. 工商业者经济地位提高 D. 工商业者法律地位提高
12.有人说:“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天人感应’学说”。董仲舒下列言论中,哪一说法比较完整地表达了这一观点()
A.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 “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
C. “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 D.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分卷II
二、非选择题 13.(1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政府的统一,使大家结成一个民族,现在这种统一也为你们所珍视。这是理所当然的,因为你们真正的独立,仿佛一座大厦,而政府的统一,乃是这座大厦的主要柱石;它支持你们国内的安定,国外的和平;支持你们的安全,你们的繁荣,以及你们如此重视的真正自由”。——华盛顿1796年《告别演说》
材料二1990年5月18日东德新政府与联邦德国签署国家条约,条约规定了两德将建立货币、经济和社会联盟,7月1日条约生效,东德马克退出流通,西德马克成为两德共同的货币。7月6日两德开始就第二个国家条约进行谈判,条约规定了两德统一的原则、方式和时间,以及两德统一后的政治制度等。最终在1990年8月31 日签署了第二个国家条约,条约规定,民主德国恢复1952年行政区划调整以前的五个州,这五个州遵照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基本法第23条集体加入联邦德国,加入联邦德国的五个州实行三权分立的多党制议会民主制度。——摘自新浪网
材料三所罗门群岛等三国常驻代表于2007年7月19日向联合国秘书处转交了陈水扁致联合国秘书长函,提出“以台湾名义加入联合国”申请。……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王光亚7月23日就联合国秘书处拒绝接受并退回陈水扁致函一事回答中国记者提问时表示,联合国秘书处的这一决定维护了《联合国宪章》的严肃性和联合国的尊严,中国政府对此表示高度赞赏。——摘自新华网 材料四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尽管两岸尚未统一,但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的事实从未改变。中国是两岸同胞的共同家园,两岸同胞理应携手维护好、建设好我们的共同家园。台湾任何政党,只要承认两岸同属一个中国,我们都愿意同他们交流对话、协商谈判,什么问题都可以谈。我们郑重呼吁,在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协商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胡锦涛在中共十七大上的报告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所提“政府的统一”在美国是怎样实现的?依据材料分析华盛顿对统一问题的认识。(2)根据材料二,概括德国统一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联合国秘书处拒绝接受并退回陈水扁致函”的原因?
(4)材料三和材料四所强调共同原则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胡锦涛强调这一原则的历史依据。(5)你认为上述材料给我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以怎样的启示?
14.(19分)关税是指进出口商品在经过一国关境时,由政府设置的海关向进出口国所征收的税收。近现代关税的变化对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发展产生深远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两国中任何一国出产的货物,凡依法可以转运的,得毫无差别地由任何一国的船只往来装运。如果进口货物在其他方面是合法的,任何一国均不得仅因其由另一国船只输入,而加征任何货物以特殊关税。——1824年《英普条约》
材料二 外国税华货进口,务从其重;中国税洋货进口,务取其轻。华人商于西国者,按民纳税,岁有常规;洋人商于中国者,北突南奔,绝无所费。——郑观应《盛世危言·交涉(上)》
材料三 1926—1985年英美进口关税税率(%)对比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英国签订《英普条约》的历史背景,并指出该条约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2)指出材料一、二反映的关税和贸易政策的区别。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所反映的现象对近代中国经济转型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指出英美两国进口关税税率变化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综合本题所有信息,概括影响制定关税政策的因素。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15.中国维新运动与日本明治维新虽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但是还是有些不同点,正是由于这些不同之处才使得改革呈现不同的结果。
材料一 日本诸岛地理位置的紧凑既促进了民族团结,又促进了新价值观和新知识在全国的传播。……不像中国内地诸省长期以来很难受到西方的影响。此外,由于日本有向伟大的中国文化世界借用某些东西的悠久传统,因而,19世纪在同样地借用西方世界的东西时,发生的冲突较少、痛苦较小……同中国帝国的铁板一块的特点相比,日本的政体和社会结构具有多元化的特点……日本的商人阶级拥有更大的自治权和更强的经济实力,……日本军人在社会的最高层,而不象中国军人那样在社会的最底层……(日本比中国)能更快地对这一入侵作出反应。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大久保利通在1874年以后,为了拥有能与欧美列强抗衡的国力,开始……引入近代技术,雇佣多名外国人技师,把藩和旧幕末的矿山和军事设施作为官营事业进行经营。……同时,为了发展交通,大久保利通还积极颁布鼓励国内民间事业发展的政策,让其修建港湾、道路和进行农业改良等。——大石学《幕末• 维新》
材料三 中国和日本是两个非西方国家,(19世纪)面临的任务也非常相似,……不同点则在于所采用的政治策略不同……从日本的总策略上来讲,我把它叫做慢三步。……而中国从总的策略上来讲是快三步……他们想要马上能见效的……康有为说:“慢改不如快改,小改不如大改。” ——华世平《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比较百日维新和明治维新的政治策略和哲学理念》 请回答:
(1)面临西方的挑战,材料一从哪些角度解释了日本能更快“做出反应”的原因。(2)概括材料二中大久保利通实施的经济政策。材料中体现该政策实施的特点是什么?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中日两国面临的“相似”任务。材料三中体现戊戌变法在策略上存在什么问题?本质上说明了什么?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
16.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但与此同时,仍有不和谐音符出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巴基斯坦西北边境省首府白沙瓦一座五星级酒店2009年6月9日晚遭到自杀式炸弹袭击,18人死亡、约70人受伤。由于包括联合国工作人员在内的不少外籍人士当时身处酒店内,袭击还造成多名外籍人士伤亡。
材料二 针对联合国安理会12日一致通过对朝鲜5月25日进行核试验表示“最严厉”的谴责的第1874号决议,朝鲜外务省13日“受委任”发表声明表示,坚决反对和谴责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的关于朝鲜核试验的第1874号决议,并宣布在“与美国开始全面对抗的情况下”,采取3项措施以“捍卫民族尊严和国家自主权”。这3项措施是:新近提取的钚将全部实现武器化;开始进行浓缩铀作业;朝鲜将把美国及其追随者的封锁视为战争行为,并将采取坚决的军事对应措施。声明说,朝鲜现在已经对三分之一的乏燃料棒进行了再处理,同时,为了建设自己的轻水反应堆,朝鲜已经成功地进行了浓缩铀的技术开发并已进入了试验阶段。——据新华社平壤2009年6月13日电 请回答:
(1)20世纪的世界发生了哪两次灾难性的战争?战争后人类为追求和平做出了哪些重大努力?它们给人类留下哪些共同的启示?(2)你如何看待战争与和平问题?(3)结合材料回答,除了战争与和平问题之外,当今世界还有哪些全球性问题影响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17.阅读下列材料:
孔子和柏拉图所追求的理想社会可分别称为“仁一礼社会”和“理想国”;关于理想社会的秩序及其个体品德,他们的观点惊人相似。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古代圣贤孔子和著名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观点中有那么多的相似之处,不免叫人惊讶。……两者都不支持民主自治政府,但却都相信绝对的道德真理的存在,并且相信人们居住在和平与和谐中的可能性。……两人都相信只有那些已经具有美德的人才能创建一个井井有条、和睦的政治社会。
——(美)肯·沃尔夫《大历史视野》
材料二:人们按照自己的物质生产的发展建立相应的社会关系,正是这些人又按照自己的社会关系创造了相应的原理、观念和范畴。——马克思《哲学的贫困》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揭示两位先哲的观念中关于社会秩序和个体品德方面的共同性;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孔子的“礼”和“仁”在构建“仁一礼社会”秩序中的不同作用,并列举柏拉图理想国中各等级的品德。
(2)按照材料二的思路,概括两位先哲观念相似的原因,并以具体社会背景加以说明。
答案解析
1.【答案】B
【解析】辛亥革命是受西方民主共和思想的影响下兴起的,它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体制,跟以往变革有本质性的区别,并且是一种快速的变革,很短的时间就推翻清王朝,所以是传导性巨变,清末新政还是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没有本质上变革,并且时间很短,所以是突发性微变,故B项正确,A、C、D项错误。2.【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恐怖主义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强调的是国际社会对待恐怖主义的态度和立场的了解;A项说法有误;恐怖主义已经成为国际社会一致反对的极端主义势力故B项错误;D项的错误在于时间应该是21世纪。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C。3.【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A项是宗教改革的思想主张,B、C两项是古希腊人文主义的思想,只有D项法治体现了启蒙运动的思想要求。4.【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出中国希望至少保持香港现有的状态,而不要成为具有特殊国家体制的自治领。A项是这样做的目的,而不是处理香港问题的原则,故A项错误;这样的处理是为了阻止香港从中国分离出去,维护国家主权,故B项正确;C项是也是其目的,而不是原则,故C项错误;承认英国对香港的殖民统治只是暂缓做法,而不是原则,故D项错误。5.【答案】C
【解析】1931—1937年日军只是占领东北,制造华北事变,不可能空袭成都,故A项错误;1937—1938年日军进攻北平、上海、南京、武汉、广州等地,不可能空袭成都,故B项错误;1938—1945年国民政府迁都重庆,日军可能会空袭成都,故C项正确;从材料中的“唱抗战歌曲”说明是抗战时期,而1946—1949年抗战已结束,故D项错误。6.【答案】D
【解析】根据题中“罗斯福总统签署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法案,实施对该流域的综合治理与全面发展计划”可知国家并没有放弃对企业干预,故A项错误;“政府所有的公司”表明并没有改变田纳西河流域国有制,故B项错误;根据“代表现代政府中一种真正新颖而富于想象力的设计”和“独立经营的”,表明国家并未抑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故C项错误;根据“独立经营的、政府所有的公司”表明了该经营方式具有私营企业的某些灵活性,故D项正确。7.【答案】C
【解析】罗马法是古代罗马人留给人类的宝贵遗产。从第一部成文法《十二铜表法》到“查士丁尼法典”,从公民法到万民法,罗马法形成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人制度”“协约自由原则”等司法理念。C项是在成文法之前所使用的。8.【答案】A
【解析】从材料很容易的可以看出,作者对电视的消极作用看的过重,认为电视只能带来灾害。故选A。B项只是材料作者思想的一个方面;CD项说法与材料意思相反。9.【答案】B
【解析】辛亥革命并未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故A项错误;依据材料“孙中山之革命,则为国体之改革,与一朝一姓之变革迥然不同”信息可知,辛亥革命与以往的革命不同,它不是改朝换代,而是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故B项正确;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内容过于宽泛,故C项错误;辛亥革命后建立的中华民国名存实亡,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并未真正实施,并没有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故D项错误。10.【答案】C
【解析】巴黎公社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表述正确,但与题意不符,故A项错误;B项表述的是巴黎公社出现的原因,也与题意不符,故B项错误;解读题意可知社会形态应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才能存在,而巴黎公社是在资本主义生产力高度发展时期,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尝试,因而这样的无产阶级专政是与生产力水平不符的,失败是必然的,故C项正确;D项是对巴黎公社内容的描述,与题意不符,故D项错误。11.【答案】D
【解析】“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传统经济政策,工商业者法律地位提高说法不确切,故D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良田收百顷”说明土地兼并的严重,均田制遭破坏,故A、B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兄弟犹工商”“珠金虚满堂”说明工商业者经济地位提高,故C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12.【答案】B
【解析】“天人感应”在于强调自然和社会的一切变化,国家的兴衰存亡,都是上天的意志。“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人们服从皇帝就是服从上天,反对皇帝就是反对上天。由此可判断出正确答案为B。
13.【答案】(1)制定美国1787年宪法,确立联邦制。政府的统一是国家统一的保证。
(2)从进程上看,由经济统一逐渐走向政治统一;从方式上看,以民主德国加入联邦德国的方式实现统一;从结果上看,资产阶级议会民主制度成为共同的政治行为准则。
(3)联合国是一个主权国家间的国际组织;台湾不是主权国家而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不具备加入联合国的主体资格。
(4)原则:“一个国家”(或“国家统一”)。依据:《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都承认台湾是中国的领土。(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5)“必须坚持一国两制的方针”、“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我国经济,为统一提供强大的经济基础”等等。【解析】
14.【答案】(1)背景:英国工业革命使得实力增强,亟需拓展海外市场;重商主义政策和《航海条例》阻碍自由贸易的发展;受自由主义思想的影响。
影响:资本主义国家以《英普条约》等条约为基础,确立国际经济交流的基本准则,推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走向成熟。
(2)区别:材料一:关税平等,自由贸易。材料二:关税不平等,列强对华贸易歧视(或不公平贸易)。影响:中国自然经济逐步解体,近代民族工业逐渐兴起。
(3)趋势:1926—1931年美国和英国关税税率都大幅上升。原因:30年代经济大危机,资本主义国家采取贸易保护主义。二战后英美关税税率不断降低。
原因:关贸总协定签订和世界贸易自由化的推动。因素:国家利益(或有利于本国经济和对外贸易发展);国内外经济环境;受经济思想影响;国家经济实力;对外政策;国家主权是否独立。
【解析】(1)第一小问依据所学从工业革命对市场的需求、英国的经济政策以及英荷贸易矛盾视角分析背景;第二小问从国际经济交流以及对世界市场促进角度分析影响。
第一小问区别依据材料一和二分别回答,依据材料一中“两国中任何一国出产的货物,是合法的,任何一国均不得仅因其由另一国船只输入,而加征任何货物以特殊关税。”来概括答案,材料二中“外国税华货进口,务从其重;中国税洋货进口,务取其轻。”信息可以说明不平等的结论;第二小问从传统经济解体以及近代新经济产生的角度思考作答。(3)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三中表格找准时间点不难概括出趋势的答案;第二小问从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对各国经济影响、二战后关税调整以及关贸总协定建立等角度分析作答;第三小问属于开放型试题,回答时围绕关税政策从国家利益、经济环境、经济思想以及国内政治外交等视角概括答案。15.【答案】(1)地理环境、文化传统、多元化的社会结构。(2)经济政策:殖产兴业,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
特点:政府扶持、从引进技术到自主发展、从发展官营企业到扶持民营企业的发展。
(3)任务:救亡图存、实现近代化(现代化)。问题:急于求成。中华民族资产阶级在政治上不成熟,不能完成历史使命。
【解析】本题从多方面比较了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1)问要注意结合材料来回答问题,注意要从地理因素等方面考虑,(2)从材料中概括殖产兴业,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特点要结合日本向帝国主义过渡时的政府的扶持入手,结合明治维新的作用回答,(3)问要注意时间19世纪中后期,中国的内忧外患,及洋务运动和维新变法的相关史实及失败原因来概括综合回答即可。
16.【答案】(1)战争:一战、二战。努力:一战后,召开和平会议构建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成立国际联盟,签署《非战公约》等。二战后,成立了联合国。启示:战争给人类带来的是巨大的灾难与破坏,应该及时制止战争,维护世界和平。
(2)战争与和平贯穿于人类社会,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3)恐怖主义、环境污染、地区动荡、能源短缺等问题。
【解析】本题以战争与和平问题为话题,以当今时政热点材料为切入点,考查学生提取信息及调动与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第(1)题主要抓住了关键词“20世纪”“灾难性的战争”便可得出答案,人类为追求和平所做的努力包括两次大战后各国共同倡议成立的以维护世界和平为宗旨的国际组织,以及签署的以制止战争为目的的条约等。从战争到和平,我们得出的启示应该是维护和平。第(2)题既要联系以往战争的相关史实,看到战争的残酷性和灾难性,也要从中得出科学认识和结论,维护和平,追求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第(3)题要注意题干的限定条件,除了战争与和平问题之外,当今世界还有哪些全球性问题影响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意思是战争、和平以外的问题,并且是全球性的问题,再认再现教材基础知识即可。17.【答案】(1)共同性:社会的和谐;个体的美德。礼的作用:明晰等级;仁的作用:缓和矛盾。品德:智慧;勇敢;自制(节制)。
(2)原因:社会关系冲突:春秋时期,礼崩乐坏;雅典民主政治弊病显现。
【解析】本题考查知识的再现、理解、比较分析和材料解读能力。第(1)问孔子、柏拉图在社会秩序和个人品德的共同点。第二小问根据课本内容分析即可,第三小问结合课本列举。第(2)问根据材料二提示从社会变革角度分析。
第二篇:云南省建水县民族中学2018届高三教学质量检测 高三历史
绝密★启用前
云南省建水县民族中学2018届高三教学质量检测
高三文综 历史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0分,共48分)
1.美国前总统胡佛及其追随者大力攻击新政是“敲富人竹杠”、“社会主义异端”。其依据是新政()①采取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方式 ②照搬斯大林模式 ③规定工人最高工资 ④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③④ 2.下列各选项中,中外名著创作于同一世纪的是()A. 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与洛克《政府论》 B. 郭守敬《授时历》与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C. 曹雪芹《红楼梦》与薄伽丘《十日谈》 D. 关汉卿《窦娥冤》与莎士比亚《哈姆雷特》
3.1602年建立的荷兰东印度公司是世界上第一个发行股票的公司,政府持有股份,有为战争支付薪水、与外国签订条约、铸造货币、建立殖民地等权利。该公司的历史反映了()A. 新航路开辟 B. 西方早期殖民扩张的特点 C. 工业革命 D.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确立
4.1925年,苏联建立了为中国革命培养干部的莫斯科中山大学。1928年9月,苏联将莫斯科中山大学与莫斯科东方大学中国部合并,改名为“中国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苏联更改校名是基于中国()
A. 革命统一战线建立 B. 北洋军阀统治基本被推翻 C. 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 D. 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5.古代土地制度经历了从井田制到均田制的变化,这一变化表明()A. 土地从国家所有彻底转变为私人所有 B. 土地制度的性质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 C. 集体劳作到以家庭为单位的农耕生产 D. 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实现了完全分离
6.英国首相卡梅伦在北大演讲时说:“我在英国当首相,没有专门的厨师为我做饭,只能去内阁蹭饭。不仅如此,每年收入全部公开。每周二、周四还要去下院接受质询……抱着老百姓哭,第二天《泰晤士报》的标题是英国首相以无耻的眼泪换取选票。而《太阳报》的标题则会是《英国首相和私生子相认》。”卡梅伦的上述言辞体现了英国首相()A. 社会地位较低 B. 权力受内阁制约 C. 受多方面监督 D. 不掌握国家实权
7.据史载,在太平天国建都天京后不久,东王杨秀清、北王韦昌辉、翼王石达开就租赋问题向天王洪秀全上了一道奏章并得到天王的同意,不久,太平天国施行了“照旧交粮纳税”的政策。此举反映()
A. “照旧交粮纳税”是革命运动的现实需要 B. 封建地租关系仍是中国社会发展趋势 C. 农民领袖意识到《天朝田亩制度》的不足 D. 解决财政问题是当时天国的核心问题
8.“惩唐季藩镇,削其兵柄,收其赋入。一兵之籍,一财之源,一地之守,皆人主自为之也。”这一评论是针对()
A. 西周分封制瓦解 B. 北宋强化中央集权 C. 西周分裂割据局面 D. 北宋“重文轻武”治国理念
9.下表是我国1957—1960年主要经济部门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的变化。由此中共中央()
A. 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 B. 加快农业合作化步伐 C. 实施对国民经济的调整 D. 推进了经济体制改革
10.列宁说:“小农只要还是小农,他们就必须有同他们的经济基础即个体小经济相适应的刺激、动力和动因……用这种办法一定能够在无产阶级和农民之问建立起牢固的关系。”实施“这种办法”后()
A. 彻底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 B. 政府掌握了国家经济命脉 C. 苏维埃政权得到进一步巩固 D. 苏联建成了社会主义制度
11.瑞士学者荣格这样评述某部小说:“我大概永远不会说我喜欢它,因为它太磨损神经,而且太晦暗了……全书最后那没有标点的四十页真是心理学的精华。我想只有魔鬼的祖母才会把一个女人的心理捉摸得那么透。”下列作品与这部小说属于同一风格流派的应该是()
12.古代希腊城邦一般面积为50—100平方里,个别最大的城邦也不过是100平方里,相当于中国的一个大县,半径超过10里的城邦只有几个。这一状况()
A. 决定了雅典等城邦实行民主制度 B. 是古希腊文化繁荣的最重要原因 C. 促使希腊城邦积极开展对外贸易 D. 有利于城邦的公民直接参与政治
分卷II
二、非选择题 13(2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把黄老刑名等百家之言排斥于官学之外,以优厚待遇延揽儒生数百人进入政府。……他根据董仲舒、公孙弘的建议,在首都长安建立太学(国立大学),教授五经,从学官弟子里选拔官吏。——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二 “孔教”本失灵之偶像,过去之化石……妄欲建设西洋式之新国家,组织西洋式之新社会,以求迄今世之生存,则根本问题,不可不首先输入西洋式社会国家之基础,所谓平等人权之新信仰,对于与此新社会新国家新信仰不可相容之孔教,不可不有彻底之觉悟,猛勇之决心,否则不塞不流,不止不行!——陈独秀《宪法与孔教》(1916年)
材料三 尊孔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反孔的时代也已经过去了,现在应科学地研究孔子、评价孔子。——张岱年《老专家谈儒藏》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为凸显“官学”的地位做了哪些事情?并概述他的做法产生了哪些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陈独秀对“孔教”的基本态度。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陈独秀具有这种态度的时代背景。
(3)依据材料三的观点,你如何看待近代中国历史上的“尊孔”与“反孔”现象?
14.(12分)学习历史,不仅要广泛阅读,更要感悟智慧,融会贯通。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587年“并无大事可叙”。学者黄仁宇却从此年入手,剖析明中后期社会,写成《万历十五年》。
该著作涉及的重要人物有: 时年24岁的万历皇帝。他一方面依赖内阁,另一方面又以司礼监太监加以牵制,后来创造了近30年不上朝的专制主义君主制史上“荒诞奇迹”;
已经去世了5年的内阁首辅张居正。他生前虽然守住了内阁只是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的底线,却把内阁政治演绎得有声有色;
在这年去世的的名将戚继光。他曾在浙闽粤沿海大败倭寇,保卫了东南海防;
在内地已成功定居了4年多的西方传教士利玛窦。他从欧洲出发,经过葡萄牙占领的澳门,活跃于广东一带。
——据《万历十五年》编写
材料二 玉米、番薯等“种出西土”,在不少地方开始种植。——据[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徐光启《农政全书》等
试揭示明朝中后期在经济领域中(含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日益凸显出来的新气象和政府实行的老政策。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1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康有为在受光绪皇帝召见时称:“泰西讲求三百年而治,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吾中国国土之大,人民之众,变法三年,可以自立,此后则蒸蒸日上,富强可驾万国。” ——摘自《戊戌变法》
材料二 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共计发布各种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几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在思想上引发了极大震动,不仅顽固派坚决反对,而且不少维新派人物如唐才常、黄遵宪也难以接受,帝党领袖翁同龢也斥之为“说经家一野狐也”。因此,他的著作出版不久,即被光绪皇帝下令毁版。——《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材料三 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梦蕉亭杂记》 请回答: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希望“变法三年可以自立”的历史背景。(2)戊戌变法的失败有多方面的原因。根据上述材料,分析维新派在变法中的失误之处。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 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英国政府)赞成在巴勒斯坦为犹太人民建立一个民族家园,并尽最大的努力来达到此目的。——“贝尔福宣言”(1917年)
材料二 1.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应尽快结束,无论如何不得迟于1948年8月1日。
2.阿拉伯独立国、犹太独立国和本计划第三部分耶路撒冷市国际特别政权,应于委任统治国武装部队撤退完毕后两个月在巴勒斯坦成立,无论如何不得迟于1948年8月1日。——《联合国大会第二届会议关于巴勒斯坦将来治理问题的决议》(1947年11月29日)请回答:
(1)英国的“贝尔福宣言”实际上是英国实行的什么政策?一战后列强在此地区实行了什么政策?这一政策与前者有何不同?其实质是什么?
(2)从材料二看,阿拉伯属地与犹太人属地哪个面积大?该决定有何影响?(3)根据所学知识分析英国支持犹太人立国的原因是什么?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土耳其独立后,掀起了“字母-g命”运动,对土耳其的文字进行了改革。1926年,在土耳其的《晚报》上,就字母拉丁化这个问题展开了一次读者调查,结果是多数人表示反对。1928年6月,凯末尔命令成立一个“语言委员会”,在很短时间里,就以拉丁字母为基础创黼出了29个新字母。1928年8月9月凯末尔亲自到全国教授土耳其新文字,被称为“首席教师”。1928年10月1日,土耳其大国民议会通过了《土耳其字母采用和实施法》,规定自1929年1月1日起,国家机关、公司、银行、协会以及社团在其工作文件中必须使用土耳其字母。——摘编自昝涛《“字母革命”与土耳其现代化》
材料二 不过正如亨廷顿所指出,最重要的改革莫过于规定土耳其语的书写必须用拉丁字母,而不准用传统的阿拉伯字母书写,这一语言文字革命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因为它导致日后受教育的土耳其新生代实际上不再能阅读传统的经典文献,具有从文化上彻底断根的效果。——甘阳《如何避免“自宫式”的现代化?》(1)据材料一,概括土耳其“字母革命”的特点。(2)据材料一、二,评价凯末尔的“字母革命”。
答案解析
1.【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美国前总统胡佛及其追随者大力攻击新政是“敲富人竹杠”、“社会主义异端”。其依据是新政借鉴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某些优点,并在一定程度上牺牲部分资本家的利益而关注民生,保障劳工利益。②错误,罗斯福新政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做出的政策调整,把计划指导和市场调节相结合;③错误,应是规定工人最低工资和最高工时;①④符合题意,故B项正确,A、C、D项错误。2.【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基础知识。顾炎武和洛克都是17世纪的思想家,A项正确;郭守敬是元朝(1271-1368年)天文学家,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发表于1687年,B项不正确;曹雪芹是清朝(1644-1912年)文学家,薄伽丘是文艺复兴时期(14-16世纪)的文学家,C项错误;关汉卿是元朝(1271-1368年)文学家,莎士比亚生卒年是1564-1616年,D项错误。3.【答案】B
【解析】东印度公司建立时间大大晚于新航路开辟,故A项错误;材料展示了西方殖民扩展中独特的组织形式——东印度公司,故B项正确;C、D项对应时代,荷兰霸权已经衰落,故其不能反应这个时段的历史,故C、D两项错误。4.【答案】C
【解析】学校名称的变化要从历史时间角度去寻找原因,1924年国共合作,革命统一战线建立,1927年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中国共产党开始独立领导工农武装斗争,苏联支持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斗争,因此C项正确。5.【答案】C
【解析】均田制下仍有部分土地为国有,故A项错误;均田制时期土地私有制成为主要的土地占有形式,故B项错误;在这一时期,由于土地由公有到私有及生产力的提高,耕作方式由集体劳作到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故C项正确;此时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未完全分离,故D项错误。6.【答案】C
【解析】英国首相是政府首脑,社会地位很高,并拥有实权,故A、D项错误;从题干中首相需要公布收入,接受下院质询,寻求民意支持,并受到舆论的监督等信息可知C项正确;B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7.【答案】A
【解析】革命运动还未完全成功,“照旧交粮纳税”是现实革命形势依然需要,故A项正确;近代中国小农经济逐渐走向解体,因此封建地租关系不是中国社会发展的趋势,故B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农民领袖对《天朝田亩制度》的反思,故C项错误;当时的核心问题是巩固革命成果,并进一步进行革命,不是财政问题,故D项错误。8.【答案】B
【解析】评论中有“惩唐季藩镇”,可见与西周无关,故A、C项错误;“一兵之籍,一财之源,一地之守,皆人主自为之也”,说明宋代从权、钱、兵三方面加强中央集权,故B项正确;评论针对的是宋代集权措施,与重文轻武没有关系,故D项错误。9.【答案】C
【解析】计划经济在1956年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就已经开始,故A项错误;农业合作化开始于1953年,此时已经完成,故B项错误;图表中显示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所以进行国民经济的调整,故C项正确;经济体制改革是在文革以后,故D项错误。10.【答案】C
【解析】解读题干可知,列宁将要维护小农经济基础,并利用保护农民经济利益的办法巩固工农联盟,反映的是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故C项正确;俄国十月革命后苏俄实现的是土地国有制,A项不符合史实,故A项错误;B项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D项在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就已经完成,故D项错误。11.【答案】C
【解析】从材料中“它太磨损神经,而且太晦暗了”可知该著作属于现代主义作品。A、D两项属于现实主义作品,B项属于浪漫主义作品,C项属于现代主义作品。故选C。12.【答案】D
【解析】地理环境不是雅典实行民主制的决定因素,故A项错误;促使古希腊文化繁荣的最重要因素是民主政治,故B项错误;促使希腊城邦积极开展对外贸易的因素是其山多地少,港湾众多的环境,故C项错误;希腊城邦这种小国寡民的情况,有助于公民直接参与政治,故D项正确。13.【答案】(1)做法: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立太学。
影响:①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②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国家和稳定统治秩序。③遏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④儒学教育开始制度化和官方化。⑤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对文化传播起了重要作用。⑥少数出身社会中下层的人得到入仕的机会,扩大了统治基础。
(2)态度:否定儒学(孔教),主张以西方民主思想取代之。背景:北洋军阀掀起尊孔复古逆流;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像陈独秀这样接受资产阶级思想的知识分子奋起反击这股逆流。(3)近代中国历史上的“尊孔”与“反孔”现象都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有一定的合理性;也有其片面性;应取其精华,辩证、全面地对待孔子及孔教。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从思想和教育方面分析;第二小问从儒家思想的地位、统治、思想文化等方面综合分析。第(2)问,先判断出否定的态度,然后从政治、思想、阶级等方面回答。第(3)问,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进行辩证分析。14.【答案】气象:蚕桑、棉花种植面积普遍扩大,美洲作物开始传入我国,资本主义萌芽,会馆出现,商帮势力强大。(答对三点即可)政策:重农抑商。
【解析】第一小问“新气象”注意设问的时间要求“明朝中后期”和角度要求“经济领域中(含农业、手工业、商业等)”,“农业方面”可根据材料二中的信息“玉米、番薯等……在不少地方开始种植”作答;“手工业方面”根据所学可知由于棉花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促进了棉纺织业的发展,甚至在部分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商业方面”根据所学可得出“会馆的出现”等结论。第二小问“政府的老政策”结合所学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15.【答案】(1)西方和日本变革取得成功;甲午战败,中华民族危机加深;康有为希望通过变法,独立自强,尽快摆脱被瓜分的命运。
(2)变法过程中急于求成;变法内容上贪大求全;触动了既得利益者,树敌过多;变法理论有偏激之处,内部意见分歧。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维新变法的基本历史史实,要求学生对该历史事件要全面地把握,针对题目要求在做题时需要注意。第(1)问,题目中规定:“根据上述材料”,因此在做题时必须对材料进行仔细分析,特别是关键句子如“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中国)变法三年可以自立……富强可驾万国”。可以较容易地概括出变法的背景。同时题目还规定要结合所学知识,因此综合题目要将该事件放在特定的大环境中将前后历史相联系,从而分析出甲午战败,中国危机加深这一考点来。第(2)问是对维新变法失败原因的分析。题目要求是对材料进行概括,因此解题关键是对材料进行解读,明确关键语句的含义。
16.【答案】(1)“分而治之”政策;委任统治;更具隐蔽性;殖民统治。
(2)犹太人属地面积大。阿拉伯人对决议不满,很快引发了第一次中东战争,阿以冲突长期存在。(3)一战期间英国殖民势力衰退,企图以此加强对巴勒斯坦地区的控制;二战后美苏排挤英国在此地区的势力,迫于压力英国支持犹太人立国。
【解析】第(1)题的政策根据材料一作答,一战后实行的政策需联系所学内容回答;第(2)题根据材料二来回答,影响要结合教材内容回答;第(3)题大国推行的任何外交政策的目的都是根据自己的实力来维护自己的利益。
17.【答案】(1)特点:学习西方;通过立法方式;缺乏群众基础;领导人亲身示范;依靠行政法强力推行;急于求成。
(2)评价:有利于普及教育,提高国民素质;便于向西方学习,推动国家现代化;符合时代发展潮流,但不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
【解析】第一问的特点从材料相关信息“字母拉丁化”、“多数人表示反对”、“语言委员会”“很短时间”、“凯末尔亲自……”、“《土耳其字母采用和实施法》”等即可归纳。第二问评价可从土耳其的近代化方面分析其积极意义,从材料二中的“土耳其新生代实际上不再能阅读传统的经典文献”、“从文化上彻底断根”等分析其消极影响。
第三篇:云南省建水县民族中学2018届高三教学质量检测六 文综历史
绝密★启用前
云南省建水县民族中学2018届高三教学质量检测六
高三文综 历史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0分,共48分)
1.1963年,德法两国签订《爱丽舍协议》,协议的内容之一是两国共同为中学生编写具有一致内容的历史教科书。这一做法的主要意图是()
A. 彻底消除两国在历史认识上的差异B. 促进法德和解 C. 通过合作在北约内部对抗美国D. 提升欧盟的合作水平
2.马丁·路德主张“君权神授”(君权直接来自于上帝),提出“国家的存在是神的旨意和命令,而君主的权力则是神的意志的体现。”这体现了马丁·路德()A. 否定教皇的权威B. 思想出现了倒退
C. 主张教会高于国家D. 与其因信称义的思想相矛盾
3.《世界文明史》中说:“人类疾病的病源首次具有了国际性,那些以往与世界其他地区相隔绝的各个民族,在疾病爆发时受到了极大的伤害,因为他们的体内不具备对某些疾病的免疫力。”这种情况发生在()
A. 伯利克里担任首席将军期间B. 罗马帝国时期 C. 新航路开辟后D. 工业革命后
4.“一个奇怪的事实就是,源于中国的技艺似乎需要经过移植才能够获得高度的发展。见证一下火药、印刷术和航海罗盘在应用上所取得的巨大改进就可以证明这一点。”关于这段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 中国人创造了四大发明,但它们未在本国充分发挥作用 B. 中国经济停滞、倒退决定了四大发明必须移植才能继续传播 C. 欧洲人吸收和借鉴了中国的科技成就并有所创新 D.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促进了欧洲社会发展
5.柳宗元认为,秦末农民起义“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西汉七国之乱“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明矣”。下列哪种说法最符合材料原意()
A. 郡县制与秦末农民战争没有关系B. 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统治 C. 七国之乱因汉初分封而爆发D. 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
6.下图反映了1948年以来世界贸易组织(前身为关税和贸易总协定)成员国数量变化的趋势。下列分析和评论不正确的是()
A. 发展中国家在世贸组织中数量越来越多 B. 发展中国家逐渐掌握了世界经济主导权 C. 这与60年代后第三世界国家的崛起有关 D. 这种趋势反映了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要求
7.英国《每日电讯报》12月18日报道:“美国总统突然采取令人意外的行动,决定在明年元旦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其中有许多战略上和政治上的原因。可是简单的商业上的原因往往被人遗忘。美国企业界领导人……认为中国这个未来的广大市场是解决他们本身问题的一把钥匙。”下列有关这份报道的分析正确的是()
A. 这份报道应发表于1979年B. “美国总统”是指尼克松总统
C. “商业上的原因”是美中建交的根本原因D. “本身问题”主要是指“滞胀”问题
8.1992年,欧共体各国在荷兰马斯特里赫特正式签订了《欧洲联盟条约》,目的是使欧洲一体化向纵深发展,成立欧洲政治及经济货币联盟。与欧盟结构特点类似的是()A. 1787年之前的美利坚合众国 B. 1871年建立的德意志帝国
C. 1922年建立的苏维埃社会主主义共和国联盟 D. 1992年成立的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
9.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颁布“向各国宣战懿旨”。6月26日,两江总督刘坤
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与列强驻上海领事商定《东南保护约款》,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公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以保中外商民人民产业为主”。这表明()A. 列强在华势力受到有效遏制B. 清政府中央集权面临危机 C. 地方实力派成为列强代理D. 地方势力与朝廷分庭抗礼
10.1873年,法国某报纸刊登的一封读者来信写到:“我们是工业家和土地所有者,需要秩序,并不喜欢共和政体。但是,如果„联合派‟(属于君主派)获得胜利,那些现在还留在我们方面的大部分人将投入极端共和派的怀抱去了。”这段话反映出当时在法国()A. 政治局面错综复杂B. 无产阶级建立了共和政体
C. 联合派能带来社会安定D. 共和派已获得政治上的绝对优势 11.有历史学家说:“在1870年以后大约40年里,并非仅仅在欧洲人看来,欧洲实际上确实算是在世界上快速扩张的现代文明的中心。”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 殖民扩张B. 资本输出C. 文化传D. 工业革命
12.对于鸦片战争,有人称为中英战争,有人称为通商战争,也有人称为夷匪犯境。其中淡化了历史认识中价值判断的表述是()
A. 中英战争B. 鸦片战争C. 通商战争D. 夷匪犯境
分卷II
二、非选择题
13(18分).现代化理论研究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 18~19世纪,一些欧洲的社会学家以西方工业社会为对象,研究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发展规律。
二战后,现代化研究在美国兴起并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该理论认为现代化的主要动力来自于内部,内部的障碍是发展中国家发展不顺利的根本原因;现代化实际上是西方化或者美国化的过程,20世纪是“美国的世纪”。这一理论得到美国政府的重视。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很多学者根据各国的具体情况,探讨不同国家走向现代化的模式。20世纪80年代,现代化理论从美国引进中国,不少学者开始将现代化概念和分析框架运用到社会科学研究中。
——据《传统与变迁——国外现代化及中国现代化问题研究》等(1)概述18~19世纪西欧经济、政治发展的主要状况。
(2)结合材料和当时的国际背景,分析二战后美国政府为何重视现代化理论?
(3)为什么现代化理论能够在20世纪80年代被引进中国?运用这种理论进行历史研究时要注意什么?
14(19分).2011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不少学者注重从世界历史的宏观角度来研究中国史上的这一重大事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88年11月,威廉率1万多军队在英国登陆。詹姆斯二世召集大批军队,但当威廉的军队登陆后却未去指挥。众叛亲离之际,他在12月10日逃往法国。——摘编自吴于廑等《世界史·近代史编》
材料二(1688年革命)真正“光荣”的地方:它是不流血的,它无须乎内战、屠杀、放逐或报复……往日国王及国会间糜费精神的竞争今改为两者之合作,而国会则占着上风。——屈勒味林《英国史》 材料三
(1)中华民国建立时,除西班牙、葡萄牙殖民地外,世界上的共和国制国家寥寥无几。写出当时西方两个共和制大国国名的全称并简要评价其宪法。
(2)辛亥革命中没有流太多的血,这令人想起世界近代史上的“光荣革命”。请根据材料一、二,并综合所学知识,概述“光荣革命”的历史事实,并思考该事件为何被称为“光荣革命”。(3)充分利用本题提供的所有线索,结合所学知识,论述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15.下列材料是当代中国历史学家对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分析:
材料一 祖宗崇拜和华夏中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点,这两者的结合使学习和参考外国的任何改革都变得更加困难。 ——雷颐
材料二 变法者由于缺乏对改革制约条件和困难客观冷静的认识和分析,未能形成成熟的改革心理,缺少高超的政治智慧和实际的活动能力,没有采取灵活多变的变法战略。——萧功秦
材料三 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变法的内容和策略上,而在于当时没有出现一个变法成功的整体的社会环境,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强大的促进改革的政治和经济力量。 ——李喜所 请回答:
(1)依据材料,指出三位历史学家分析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不同视角。(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各举一例史实说明上述三个观点。(3)依据材料,你认为上述观点有怎样的现实意义?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 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两年半以来……盟国(指德、奥、保、土军队)赢得了战争的许多胜利,显示了它们的不可摧毁的力量,盟军是为了捍卫他们的生存和民族发展的自由而被迫作战的……但是,同时出于制止流血和终止战争恐怖的愿望,他们建议现在就立即开始和平谈判,他们确信他们所提出的以保护他们人民的生存、荣誉和自由发展为目的的建议,是可以作为恢复持久和平的基础的……如果尽管有了这个和平与和解的建议,而斗争仍要继续下去,四盟国决心将斗争进行到胜利为止,而同时在人类和历史面前将声明不负任何责任。——1916年12月12日德国政府的和平建议
材料二 协约国不得不在它们的答复中首先提出强烈抗议敌国照会中两点主要论断,这个照会企图将战争责任推在协约国身上,并且宣扬中欧国家的胜利……倡议还企图加强德国和它的盟国的公共舆论。这些盟国已经由于它们的损失而发生严重的动摇,由于经济上被包围而疲惫不堪,并且由于强迫它们的人民作出极大的努力而分崩离析。——1916年12月29日协约国政府的答复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德国是怎样自我标榜其和平建议的出发点和目的的?
(2)材料
一、材料二中,双方对当时大战局势的评价有何不同?哪一方的观点较为符合实际?(3)对战争的责任问题,双方是如何看待的?你是如何评价的?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1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丞相王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可得乎?”(太宗)又谓曰:“汝(指太子李治)知舟乎?”对曰:“不知。”曰:“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尔方为人主,可不畏惧!”见其休于曲木之下,又谓曰:“汝知此树乎?”对曰:“不知。”曰:“此木虽曲,得绳则正。为人君,虽无道,受谏则圣。” ——《贞观政要》 材料三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九月,郑氏集团派人到福建(同朝廷)议和,请求“照琉球、高丽外国之例,称臣奉贡”,而不削发登岸,康熙帝表示“台湾不可与琉球、高丽外国比”,拒绝郑氏请求。
——《中国通史全编》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说明秦始皇在地方上采取了什么措施?你如何评价秦始皇的这项措施?(2)根据材料二,唐太宗认为国家的根本是什么?农业的根本是什么?(3)根据材料三,说明康熙帝为什么认为台湾不可与高丽相比?
答案解析
1.【答案】B
【解析】彻底消除两国在历史认识上的差异说法绝对,故A项错误;依据题干时间1963年以及“两国共同为中学生编写具有一致内容的历史教科书”的信息说明有利于法德的和解,故B项正确;通过合作在北约内部对抗美国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欧盟成立于1993年,与题目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2.【答案】A
【解析】马丁·路德主张因信称义,否定教皇的权威,故选A项。宗教改革是人文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B项说法错误;C项说法与题干材料相悖,排除;D项说法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3.【答案】C
【解析】伯利克里时代只是使雅典民主达到顶峰,与世界的联系无关,故A项错误;罗马帝国是古代横跨欧亚非的大帝国,并没有实现世界的真正联系,故B项错误;新航路开辟后,世界真正成为一个整体,包括“人类疾病的病源首次具有了国际性”,故C项正确;工业革命后世界进一步联系,人类疾病在落后地区也能得到好的治疗,故D项错误。4.【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向外传播主要是在宋元时期,这一时期中国封建经济进一步发展,并未停滞、倒退,B项明显错误,符合题意;A、C、D三项都正确,应排除。5.【答案】B
【解析】材料中所说的“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是强调郡县制不是导致秦灭亡的原因,而不是说郡县制与农民战争无关,故A项错误;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故B正确;“七国之乱因汉初分封而爆发”说法本身没有错,但并非材料的原意,故C项错误;“郡县制必然取代分封制”的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6.【答案】B
【解析】该题要求选择不正确的选项,属于逆向思维型试题。从图表中的曲线图可以看出,发展中国家数量增长迅速,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尽管发展中国家数量多,但是发达国家依靠资本、技术等优势掌握着世界经济主导权,存在不公正、不合理的国家经济、政治秩序,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20世纪60年代,伴随不结盟运动兴起,第三世界国家崛起,从图表中看,6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数量增加明显加快,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世贸组织是国际大市场,其成员的增加反映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增强,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7.【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明年元旦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可知这份报道应发表于1978年末,因1979年元旦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故A项错误;当时的美国总统是卡特,尼克松已经于1974年因水门事件而下台,故B项错误;“其中有许多战略上和政治上的原因。可是简单的商业上的原因往往被人遗忘”可知作者是指出“商业上的原因”是美中建交的原因之一,但没有说是根本原因,故C项错误;20世纪70年代美国等西方国家面临滞涨危机,故D项正确。8.【答案】A
【解析】欧盟是欧洲国家联合形成的一个政治、经济联盟,而非一个国家,B、C、D项均为一个国家,故B、C、D项错误;而1787年前的美国是一个松散国家联盟即邦联制,故同今天的欧盟类似,故A项正确。9.【答案】B
【解析】《东南保护约款》强化而非遏制了列强在华势力,A项错误;中央政府宣战,而地方政府勾结列强充分表明清政府中央集权面临危机,C、D两项均不符合史实,也无法从材料中得以体现。故选B项。10.【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不难看出,法国共和制确立面临复杂的政治形势,也说明了法国共和制确立的道路曲折艰难。C、D项与材料意思不符;1873年,巴黎公社起义已失败,B项排除。11.【答案】D
【解析】从关键的时间信息“1870年以后大约40年”相对应的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工业革命包括第二次工业革命,而且在这个时间段很多欧洲国家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欧洲的工业文明向整个世界扩展,才真正确立了欧洲人的世界经济和现代文明的中心,所以选D。A项早在新航路开辟后就开始了,不符合1870年后的四十年的时间信息,在技术革命时期,文化传播也不是这个时期的主流。排除A、C。资本输出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也不是属于文明中心的依据。排除B。12.【答案】A
【解析】从不同的立场看待历史问题,有不同的观点,鸦片战争是英国为蓄意打开中国大门,以走私鸦片被禁止为借口发动的侵略战争,当时清政府认为是“夷匪犯境”,英国人则认为是“通商战争”,故只有A项淡化了历史认识中价值标准。
13.【答案】(1)经济:两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实现工业化;政治:近代民主政治确立并逐渐完善。
(2)二战后,美苏争霸,形成两极格局;现代化实际上是西方化或者美国化的过程;美国企图称霸全球。
(3)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改革开放,开始探索中国的现代化建设道路。需要注意理论必须要与中国的国情相结合,从实际出发,不能照搬别国模式。【解析】第(1)问,关键是抓住时间18~19世纪,结合所学知识,这一阶段经济领域主要是两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政治上是西欧各国相继发生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确立并逐渐完善了民主政治。第(2)问,结合所学知识,从二战后两极格局形成、美国企图称霸世界以及现代化理论内容的发展角度回答。第(3)问,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20世纪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探索中国特色现代化道路的需要角度回答;第二小问,根据材料“很多学者根据各国的具体情况,探讨不同国家走向现代化的模式”可以得出需要注意结合本国国情,走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14.【答案】(1)美利坚合众国。其宪法是近代世界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宪法,确立了联邦制和三权分立制,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资产阶级民主。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其宪法是保皇派和共和派妥协的产物,总统和参议院权力很大,共和政体在法律上得以确立。
(2)事实:斯图亚特复辟王朝倒行逆施。议会邀请荷兰执政威廉率军来英国,并成为国王,詹姆斯二世逃亡。原因:没有流血而政治制度发生变革(由君主专制向君主立宪制转变)。
(3)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中华民国是继美、法之后的共和制大国,也是亚洲最早的共和制大国。革命中没有流很多血,避免了人民的巨大牺牲。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解析】(1)法兰西第三共和国(1870~1940年)。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颁布标志着资产阶级共和政体的确立和巩固,为法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美利坚合众国1787年宪法是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宪法。它强调加强国家权力,又在权力结构中突出“分权与制衡”原则,以避免权力过于集中,体现了一定的民主精神。(2)“光荣革命”:查理二世和他的继任者詹姆士二世竭力加强王权,恢复旧的统治秩序,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非常不满。1688年,英国议会邀请詹姆士二世的女儿玛丽和她的丈夫荷兰执政威廉承袭英国王位,共同统治英国。这次不流血的政变,历史上称为“光荣革命”。光荣革命留下的最深刻的遗产:制度变迁可以用非暴力的手段完成。(3)除回答教材上辛亥革命在政治、经济、思想方面的影响外,特别要答出2点①材料一二反映主题,在暴力革命后,通过不流血的方式迫使清王朝皇帝退位,实现了政权的更替。②材料三反映主题,确立共和政体,建立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
15.【答案】(1)材料一:传统文化。材料二:变法者的心智和变法策略。材料三:整体的社会环境。(2)材料一:守旧势力强烈抵制,反对新政措施。材料二:百日之内颁布大量改革上谕(或光绪帝大幅度裁减冗员,遭到强烈反对)。材料三: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尚弱。(其他史实,言之有理亦可)(3)改革的成功是社会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必须多方面积极地为改革的成功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答出一点即可。如果从某一观点概括其现实意义,言之成理亦可)【解析】本题考查阅读材料提取信息和综合概括能力,主要从不同角度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回答(1)问注意从三则材料中找到史学家分析的角度:材料一从历史传统文化角度,材料二从心理和政治智慧角度,材料三从整体社会环境角度。(2)问要注意史论结合,找出与材料印证的史实。(3)问改革的成功需要多个因素共同作用,改革要注意创造有利条件。
16.【答案】(1)标榜:“出于制止流血和终止战争恐怖的愿望”“以保护他们人民的生存、荣誉和自由发展为目的”。
(2)区别:德国认为同盟国已赢得了许多胜利,显示了不可摧毁的力量;协约国认为同盟国方面经济困难,即将“分崩离析”。后者的观点较符合实际。
(3)责任:德国认为“盟军是为了捍卫他们的生存和民族发展的自由而被迫作战的”,盟国“不负任何责任”。协约国认为应由同盟国负战争责任。评价: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双方都是发动战争的罪魁祸首,都是非正义的。
【解析】第(1)问主要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出于制止流血和终止战争恐怖的愿望”“提出的以保护他们人民的生存、荣誉和自由发展为目的的建议”,据此进行概括归纳;第(2)问结合材料和史实进行判断分析;第(3)问结合材料观点和一战的性质与目的进行判断分析评价。17.【答案】(1)措施:实行郡县制。
评价:这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有利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打破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后世地方行政制度的基础。(2)民为国本;不失时为农之本。
(3)自古以来台湾就是中国的领土,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概括归纳能力。考查了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三位著名君主——秦始皇、唐太宗、康熙帝对祖国统一的贡献。回答时主要根据材料概括归纳。
第四篇:云南省建水县民族中学2018届高三教学质量检测七 文综历史
绝密★启用前
云南省建水县民族中学2018届高三教学质量检测七
高三文综 历史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0分,共48分)
1.今天中国学术界之所以重视抗战史和包括《开罗宣言》在内的各种条约的研究,主要因为()①抗战期间中华民族的意识空前觉醒,实现了民族团结 ②抗战中,全国军队实现了国家统一指挥,有利于社会稳定 ③中国取得了战争的完全胜利,国际地位开始提高 ④适应当前中国维护领土主权的需要
A. ①②③④B. ②③④C. ①③④D. ①②④
2.俄共领导人久加诺夫总结说,(苏共)垄断了资源和经济利益,使得社会经济生活缺乏活力,大量资源被用于军事工业,人民生活得不到改善,对苏共的不满日益增加。而在苏联这样的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往往会把对既得利益集团腐败专制的不满情绪转化为民族矛盾,一旦累积到不可调和的程度就将导致民族**、国家分裂。他的这些言论()A. 深刻地揭露斯大林体制的严重弊端 B. 促成戈尔巴乔夫“加速发展战略”的实施 C. 导致苏共威信下降,引发思想混乱 D. 严重助长了苏联国内的民族分离主义倾向
3.20世纪初,中国翻译出版的书籍除亚当·斯密的《原富》、斯宾塞的《群学肄言》、孟德斯鸠的《法意》外,还有杨廷栋译的卢梭《民约论》、蔡元培译的科培尔《哲学要领》,以及大多由出国留学生翻译的《政治学》《经济通论》《美国独立战争史》《万国宪法比较》《葡萄牙革命史》等书。这反映出()
A. 西方学说已经完全统治中国思想界 B. 欧洲启蒙思想成为舆论界大一统学说 C. 民主革命思想逐步成为思想界主流 D. 资产阶级政体大争论仍然持续进行着
4.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1254—1324)游历临安(今杭州)后,称之为“世界上最美丽华贵的城市”。在临安城,他能够看到()
A. 穿着棉布的市民B. 阅读《三国演义》的文士 C. 吟唱京剧的艺人D. 违反“海禁令”的囚犯
5.宋代有个叫钱昆的少卿,世代都是余杭人。余杭人喜欢吃蟹。钱昆曾经要求外放到地方上去当州官,別人问他想到哪个州去?钱昆回答说:“只要有螃蟹而没有通判的地方就可以了。”这讽刺了宋代()
A. 君主专制的过度膨胀B. 中央集权的高度强化 C. 重文轻武的政治原则D. 程朱理学的空疏学风
6.下表为《1688—1863年英国的财富结构》,反映的本质是()英国的财富结构(1688—1863年,单位:百万英镑)
注:“可再生资本”包括住房及其他社会设施建筑、工商业设备投资与建筑,运输系统线路与工具等。(资料引自【C】H.范斯坦《大不列颠的资本形成》)A. 工业革命使英国财富结构发生变化B. 产业结构的变化 C. 逐步实现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D. 劳动力结构的变化
7.有学者评论:“英国„光荣革命‟(实际是一次政变)大概是我心目中最完美的一次政治设计。它在一个有长期专制传统的国家找到了一个摆脱革命与专制的循环,能有效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作者所说的能长期控制“控制者”的办法是()A. 分权制衡B. 议会权力至上 C. 国王“统而不治”D. 两党制
8.在论述古代某朝中央机构时,著名史学家钱穆说:“有卿而无公,成了一个多头政府。”其所指的朝代是()
A. 汉朝B. 唐朝C. 宋朝D. 明朝
9.唐玄宗时礼部尚书沈既济曾对某历史性的变换有过中肯的评价:“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是以置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住,乌聚云合。”沈既济所评价的这一历史性的变化是()A. 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B. 九品中正制使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阀步入仕途 C. 三省六部制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 D. 科举制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
10.197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弗里德曼说:“正如没有一个社会能够完全以命令原则来经营,一个社会也不可能完全靠自愿的协同合作来推动。相反地,以自愿交易为主的经济制度,却有足够的潜力同时促进繁荣与人类自由。”这一经济理论主张()A. 自由放任B. 强化国家干预经济 C. 放松国家干预经D. 仿效计划经济
11.学者余伟民认为,苏联模式的政治结构开始从极端回到“正常”形态,苏联这一时期的改革……缓解了社会的紧张状态,但并未改变“经典体制”的基础。下列内容属于“这一时期的改革”的是()
A. 大中小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B. 允许私人和外国资本家办厂 C. 将部分中央企业管理权下放D. 着力调整苏联的所有制结构
12.刘建国先生在对中国古代政治总结时说,在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建设中,古人为我们留下了诸多的治国智慧和法则,但也留下了许多的无奈。最大的局限性在于它是一个统治性政权,不是一个发展性政权,更不是一个为国民共享的服务性政权。可见中国古代所有制度设计都围绕的一个核心是()
A. 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B. 维护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
C. 维护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D. 维护以“家天下”为核心的专制统治
分卷II
二、非选择题
13.(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四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基本上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从1953年起,我们就要进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了,准备以20年时间建成中国的工业化……但是首先重要并能带动轻工业和农业发展的是建设重工业;《论十大关系》实际上是思考开辟一条跟苏联有所不同的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八大进一步确定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目标,即“尽可能迅速地实现国家工业化”……实现国家工业化是中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摘编自《中国共产党历史》
(4)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明新中国初期工业化的基本设想,并分析这一设想与苏联的工业化道路有何不同。
14(25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英国的优越地位在十八世纪归功于优越的政治制度……在十九世纪初期则几乎完全归功于机械技术。在1740年,“效法英国”一词已经成为人们的口头禅,而到1830年,英国已成为“工业欧洲的老师”…… ——C.W.克劳利《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第九卷 材料二 美利坚合众国宪法第五条 国会遇两院各三分之二人数认为必要时,得提出本宪法之修正案,或应全国三分之二州议会之请求,得召集会议以提出修正案…… 表:美国宪法修正案节选
——据《美国宪法及其修正案》(朱曾汶译)
材料三 高二学生小颂收到外国朋友罗伯特的邮件,他想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希望小颂予以介绍。以下是小颂对相关内容的整理(部分):
①1945年4月,抗日战争暨反法西斯战争即将胜利,中共七大通过了《论联合政府》的报告,建议成立包括各党派、民主团体和无党派在内的联合性质的民主政府,将中国建设成为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的新国家。这是中国共产党对战后中国的设想。
②1948年5月,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反攻阶段,中共中央发出召开新政治协商会议的“五一号召”,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热烈响应。新政协筹备会两次全体会议的召开,揭开了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团结合作、共同为建立新中国而奋斗的历史新篇章。③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
④1954年12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召开。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说明英国对于世界历史发展的重要贡献。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促成美国“修宪”的因素;归纳上表中美国宪法修正案的两个基本方面,并选取相关条款分别予以说明。
(3)据材料三,参照①、②,帮助小颂同学完成对③、④的整理和陈述。(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政治文明建设中的共同经验,并举其他相关史实证明。【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之义,内诸夏而外夷狄。……夫关中土沃物丰……帝王之都每以为居,未闻戎狄宜在此土也。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戎狄志态,不与华同……戎晋不杂,并得其所,上合往古既叙之义,下为盛世永久之规。纵有猾夏之心,风尘之警,则绝远中国,隔阂山河,虽为寇暴,所害不广。
——[西晋]江统《徙戎论》
材料二 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洛阳伽蓝记》
材料三 北朝的强盛来自体制的力量……交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1)据材料一,指出作者关于民族问题的主张,概括其理由。(2)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进步作用。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7年,日本首相田中将军在给天皇的建议书中写到:“英国可以得到印度和澳大利亚的原料,美国可以得到加拿大和南美洲的资源。但是在日本,粮食供应和原料同人口相比在减少。如果我们只希望发展贸易,最终必将被打败……最后,我们将一无所获……最好的政策在于采取积极措施,去获取日本在满洲和蒙古的权利和特权。——《全球通史》
材料二 “三国之宗旨,在剥夺日本自1914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以后在太平洋所夺得或占领之一切岛屿,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土地,例如满洲、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 ——《开罗宣言》
材料三 1950年7月,杜鲁门命令第七舰队驻进台湾海峡,声称台湾未来的地位须经联合国决定。——《战后美国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指出,田中认为必须“获取日本在满洲和蒙古的权利和特权”的理由和实质。(2)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材料二的积极意义。
(3)材料三与材料二相比,美国政策有何变化?分析其原因及后果。【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1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人类历史上,美国第一个废除君主制、实行民主共和制;第一个实行联邦制度,用宪法划分中央与地方的权限;第一个以成文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制度;第一个完成了政教分离,把宗教信仰划入私人自主范围。这四个史无前例的“第一”为美国二百多年的发展保驾护航,功不可没;对其他国家的制度建设影响巨大,世所公认。那么这四个第一是怎样被创造的?虽然答案多多,但大都绕不过华盛顿的美德。——郝铁川《国家拐点》
材料二 第二届总统选举时(1793年),华盛顿又一次得到全体选民的支持。然而他的第二任期却比第一个四年多了许多风云变幻,或许部分原因是他想在英法战争中保持中立。这些危机在与英国签署条约的时候激化到了极点。约翰·杰伊在此之前曾与英国就条约事宜进行了磋商。虽然与英国边贸事务已经进行了积极的处理,但却无法阻止英国拦阻美国的商船和扣留美方海员。……也有一些关于华盛顿的不足的言论,但是从未有人能够动摇华盛顿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约翰·鲍曼《美国总统记》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华盛顿对美国民主制度有哪些开创性建设?美国是如何纪念华盛顿的?(要求:各回答出其中两点)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华盛顿“第二任期却比第一个四年多了许多风云变幻”的国际国内形势。
答案解析
1.【答案】C
【解析】《开罗宣言》肯定了中国收回日本侵占领土包括台湾等地的神圣权利,有利于维护领土主权,反映了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提高了国际地位。而抗战中,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虽然建立,但是国共采取的是党外合作方式,两党各自掌握独立的政权和武装,全国军队并没有实现国家统一指挥,故②错误,选择C项符合题意。2.【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作者分析的是斯大林体制的严重弊端,经济上片面发展重工业和军事工业,使轻工业和农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忽视消费品的生产,导致人民的物质生活长期没有得到重大改善;政治上权力过于集中,容易导致腐败专制,故A项正确;B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C、D项是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影响,故B、C、D项错误。3.【答案】C
【解析】西方学说完全统治中国思想界的说法太过于绝对,故A项错误;材料与早期启蒙思想无关,故B项错误;“孟德斯鸠的《法意》外,还有杨廷栋译的卢梭《民约论》、蔡元培译的科培尔《哲学要领》,以及大多由出国留学生翻译的《政治学》《经济通论》《美国独立战争史》《万国宪法比较》《葡萄牙革命史》等书”的信息说明近代书籍翻译从经济主张到民主革命思想,故C项正确;资产阶级政体争论无从体现,故D项错误。4.【答案】A
【解析】由题干信息可知马可·波罗游历临安是在元朝时期,元朝时,民间棉纺能手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棉纺织品产量增多,改变了丝、麻、棉的纺织品比例,故A项正确;《三国演义》属于明清小说,故B项错误;京剧产生于清朝后期,故C项错误;明朝开始推行“海禁”政策,元朝时期海外贸易繁荣,故D项错误。5.【答案】B
【解析】理解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的不同,君主专制是一种决策方式,将决策权力收到君主手中,中央集权是中央控制地方;螃蟹不是重点,重点是“没有通判”,通判是宋代设立的官职,可有权直接上书中央,监察州长官,通判的设立,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进而加强了中央集权,故B项正确。6.【答案】C
【解析】依据1688—1863年英国的财富结构表,可以看出可再生资本占的比重超过了土地,工业革命使英国财富结构发生变化,这只是表面现象,本质上反映出“可再生资本”代表的工业资本超过了农业资本,英国逐步实现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故A项错误,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产业结构、劳动力结构的变化,故B、D项错误。7.【答案】B
【解析】分权制衡不足以控制君主,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光荣革命确立议会权力至上原则,使得原来的“控制者”——国王处于议会控制之下,故B项正确;在光荣革命中并未实现国王“统而不治”,故C项错误;两党制在政治中发挥较大作用是在光荣革命之后,故D项错误。8.【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提示“有卿而无公”联系所学“公”古代指的是三公,说明权力较大,而卿是指具体办事的大臣,即无实权,故明朝内阁制符合要求。故答案选D。9.【答案】D
【解析】孝廉属于察举制选官的内容,属于汉代而非唐代,故A项错误;九品中正制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而非唐代,故B项错误;三省六部制属于中央官制,与材料所述选官制度不符,故C项错误;据材料“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可知自隋朝开始实行科举制,实现了读书、考试和做官的选官制度的创新,故D项正确。10.【答案】C
【解析】弗里德曼的经济理论是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出现“滞胀”的背景下提出,材料反映出即反对国家完全的干预,也反对绝对的自由放任,故A、B项错误;“以自愿交易为主”反映出弗里德曼强调自由市场经济的优点,要求放松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故C项正确;仿效计划经济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11.【答案】C
【解析】“苏联模式的政治结构开始从极端”里的“极端”指的斯大林模式,可以看出改革应该是斯大林模式以后发生的事,“大中小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指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或者斯大林模式的举措,故A项错误;“允许私人和外国资本家办厂” 指的是新经济政策,在斯大林模式之前,故B项错误;“将部分中央企业管理权下放 ”属于赫鲁晓夫改革内容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着力调整苏联的所有制结构”是属于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有关内容,改变了“经典体制”的基础,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12.【答案】D
【解析】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与题干中“不是一个为国民共享的服务性政权”的信息不符,故A项错误;维护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强调的是中央集权制,当代中国也实行中央集权制,这与题干中“不是一个发展性政权”的信息不符,故B项错误;汉代以后才确立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C项不可能是中国古代所有制度设计围绕的核心,故C项错误;中国古代制度设计在理论上都以尊君、卑臣和愚民为前提,来维护家天下的专制统治,故D项正确。13.【答案】(4)借鉴苏联经验,优先发展重工业,尽快实现工业化;但又不能片面强调发展重工业,要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农业的关系,走一条与苏联不同的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解析】第(4)题新中国初期工业化的基本设想与前苏联基本一致;与前苏联工业化道路不同也就是材料四当中提到的《论十大关系》出来好重工业与轻工业和农业的关系。
14.【答案】(1)贡献:君主立宪制(代议制民主政治)的确立,为其他国家提供了政治上的示范;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技术和社会经济发展,为其他国家提供了经济上的典范。
(2)因素:美国宪法第5条提供了法律依据;美国宪法内容的缺陷;民主政治发展的推动。(任答两点即可)
说明:保障公民基本权利,如第4条规定保障人身自由、财产权等。完善国家权力制度,如第10条强调各州保留相应权力。
(3)1949年9月,解放战争胜利在即,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大会通过了《共同纲领》等重要文件,选举成立了中央人民政府,完成了建国使命,开启了历史新纪元。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不再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12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召开,通过了政协章程,政协作为独立的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发挥作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成为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4)答案略。要求:观点正确,史实任举一例,史论相符。
【解析】(1)根据材料一“英国的优越地位在十八世纪归功于优越的政治制度……在十九世纪初期则几乎完全归功于机械技术”可知,英国的贡献主要在于英国的政治制度方面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为其他国家提供了政治上的示范,经济上主要是进行工业革命为其他国家提供了经济上的典范。(2)第一小问因素,根据材料二中宪法第五条内容可知,其为宪法修订提供了法律依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宪法本身存在一些缺陷,诸如不承认妇女、黑人和奴隶具有与白人男子相等的权利等;第二小问说明,由第四条可以看出其保障了公民的基本权利,由第十条可以看出其完善了国家权力制度,以修正案的内容予以说明即可。
(3)由所给示例可以看出,实际为概述该时间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事件内容,事件意义等,尤其侧重于其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形成的影响。(4)任举一例,史论相符即可。
15.【答案】(1)主张:夷夏有别,少数民族应远离中原。理由:儒家的传统观念;夷夏风俗习性不同;可以减轻对中原的危害。
(2)作用:促进洛阳的繁盛;推动北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促进民族融合;奠定隋唐国家统一的基础。
【解析】本题以中国古代的民族观念和民族关系为背景题材,主要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和重大意义。先阅读三段材料正文及其出处,初步了解三个不同历史时期的人对于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认识和评价。然后,根据两个设问逐次按要求回答。第(1)题,根据材料一提炼出作者夷夏有别的主要观点,并概括出材料中的理由;第(2)题,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从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整合概述改革的进步作用。
16.【答案】(1)理由:满足日本对粮食和原料的需求。实质:把满蒙变成日本的殖民地。(2)三国加强了对日作战的合作,有利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使中国收回被日本窃取的领土,有利于中国的国家统一;为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提供了国际法依据。
(3)变化:由支持中国到阴挠中国统一。原因:美苏争霸,两极格局形成;新中国成为美苏亚洲争夺的重点。后果:造成中国海峡两岸长期分裂,阻碍了中国的统一。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综合理解分析能力。第(1)问应注意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其实质是将满蒙变成日本的殖民地。第(2)问概括材料二信息“剥夺日本自1914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以后在太平洋所夺得或占领之一切岛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土地,例如满洲、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进行思考。第(3)问材料三反映了美国用武力阻挠中国解放台湾,联系二战后的世界形势进行考虑;思考对中国的统一大业的不利影响。
17.【答案】(1)领导独立战争取得胜利后拒绝做国王,坚持将美国建成民主联邦共和国;主持制定1787年宪法,以成文宪法作为国家根本制度;推动成立联邦最高法院,确立司法自治传统;主持通过宪法前十条修正案,完成政教分离,实现宗教信仰自由等。
对华盛顿的纪念:首都、州、城镇和街道用华盛顿的名字命名;肖像印在钱币上;发行纪念邮票;建立纪念碑;设立华盛顿纪念日等等。
(2)与英国之间的矛盾;开始形成政党政治斗争;中央与各州之间的矛盾等。(7分)
【解析】第(1)小题:要求从“开创性建设”方面结合所学知识去谈,主要是从独立后的个人表现去总结,包括拒绝称王、制定宪法等方面。对他的纪念主要从美国的城市、街道名称、邮票和节日等方面。第(2)小题:抓住“1793年”的时间,结合国内和国外两个方面去分析符合“风云变幻”的内容。
第五篇:云南省普洱市2018届高三教学质量检测 高三历史
云南省普洱市2018届高三教学质量检测
命题单位:普洱市教科所
高三 历史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0分,共48分)1.下列图片反映的当代国际形势是()
A. 美国已经彻底衰落 B. 多极化趋势 C. 加入国际集团才能生存 D. 全球化趋势
2.下表为20世纪前期中国对外贸易出入超变动表。表中数据变动可以用来佐证()
A. 美国逐步加强对华经济侵略 B. 英国对华贸易优势逐步加强 C. 法国强化对华转嫁经济危机 D. 俄国(苏联)对华贸易稳步增长
3.文王世子之制,是指周文王在位之时便指定周武王作为自己的继承人。当时这种制度还处在初创时期,其后,这种世子制度逐渐成为成文制度,择立太子的标准也逐渐明确起来,其中最主要的一条就是“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这样做的目的是()
A. 保证贵族血统的纯正 B. 解决财产的继承和分配,稳定统治C. 确立嫡长子的最高地位 D. 防止内部纷争,加强君主专制
4.到2013年底,我国共参加了13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缔结了300多项多边条约,累计派出参加联合国维和官兵和警察l4500多人次。我国积极参与反恐、防扩散和应对气候变化、金融危机、能源安全等领域的国际合作。这反映出新时期我国外交的特征之一是()
A. 多边外交日益丰富多彩 B. 与世界大国的关系不断发展 C. 经济外交取得丰硕成果 D. 同发展中国家关系更加巩固
5.有人认为辛亥革命是中国“从君主到民主”社会转型的成功开始。该观点的理由,最恰当的是()
A. 发动了武昌起义 B. 终结了清朝统治
C. 推翻封建帝制,建立中华民国 D. 颁布了《临时约法》
6.下图为西周早期青铜文物、文物内铭文拓片,铭文记载了周王……毕地的土地“方五十里”赏赐给召的史实。这一文物()
A. 是研究我国甲骨文的直接证据 B. 反映了土地私有制度已经形成 C. 是研究西周冶金技艺的原始资料 D. 说明周王实现了对全国的直接管理 7.下图主题与下列口号精神相近的是()A.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B. 公共食堂好,吃饭不花钱 C. 自愿又互利,发展合作社 D. 联产承包制,走上富裕路
8.阅读近代中国金融机构的资产总额统计表(单位:亿元)
从表中信息我们能够得出()A. 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受到多重压制 B. 中国金融机构基本实现了向近代转型 C.近代金融机构的发展得益于列强暂 时放松对华侵略
D. 官僚资本所占比重迅速增加
9.据《左传》记载,公元前506年,周王在封鲁公至鲁时,除分给他殷民六族,还“分之土田陪敦,祝、宗、卜、史,备物典策,官司彝器”;封康叔于卫时,不但确定封疆的四至界限,而且“授土,陶叔授民,命以康诰”,并教导他“启以商政,疆以周索”。可见分封制在当时()
A. 传播了周文化 B. 妥善安置了殷商遗民 C. 拓展了疆土封界 D. 稳定了诸侯王的统治
10.开辟新航路的探险家都是在西班牙或葡萄牙的资助下完成探险活动的,这主要是因为,与西欧其他国家相比,西、葡两国()
A. 王室大力支持 B. 地理位置优越 C. 商业资本发达 D. 金银需求量大
11.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的概念发生了时代性的变化,原来“民人屯聚之所谓村,有商贾贸易者谓之市,设官将禁防者谓之镇”,现在是“民聚而庙,交易其所”谓之“市”,“市大而形胜会焉谓之镇”。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江南市镇都由军镇演变而来 B. 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市镇的兴起 C. 市镇的兴起让江南的村落消失了 D. 市镇中普遍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 12.结合所学分析下图,造成东西方海外贸易结果很大差异的决定性因素是()
A. 社会性质 B. 政治体制 C. 思想观念 D. 经济结构
分卷II
二、非选择题(必考部分共37分)13(1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传统的美国学派认为,冷战是由苏联引起的,苏联热衷于获得领土,尤其是征服东欧领土。如果苏联没有表现出这种倾向,美国将有可能退回到战前的孤立主义状态。……美国采取遏制苏联扩张的政策是正确的。如果没有美国主动的遏制政策,苏联将继续在欧洲、中东和亚洲扩张。——摘编自赵菊玲《战后世界格局五十年》
材料二 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使美苏交替使用外交和武力威胁的心理战达到了顶点,随后双方关系进入了持续10余年的相对缓和状态。这一缓和的主要特征,在于欧洲局势渐趋正常,军备控制谈判取得显著进展,……70代后期开始,两国关系再度重新紧张,其原因主要在于苏联在亚非两洲进行频繁的直接间接军事干涉,连同美国在越南战争失败后扩展海外军事、政治义务的倾向重新显著抬头。
——摘编自时殷弘《美苏冷战史:机理、特征和意义》
材料三 这种“两个世界”对抗的格局虽然在历史的长时段中仍属于过渡形态,但毕竟改变了世界体系发展的自发性走向,并由此在战后40余年间影响了部分国家和部分地区的发展道路。——俞邃《大国关系调整与世界格局的发展》
(1)依据材料一,概括美国学者关于“冷战起源”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冷战起源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苏争霸过程的主要特点并说明冷战时期制约世界战争爆发的主要因素。
(3)材料三认为“美苏40余年冷战影响了部分国家和部分地区的发展道路”,以亚洲地区为例,举两例加以说明。
14.(19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典民主是直接民主制,奉行的宗旨和原则是自由和平等,自由体现于政治生活为“人人轮番当统治者和被统治者”,平等则要求“数学(数量)平等”,就是说“全体公民人人相等”。所以,政事须经公民集体议决,由大多数人的意志裁定,实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施治生《试论古代的民主与共和》
材料二 纵观英国历史,特别是17世纪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英国社会在作出了种种探索和尝试后,最终选择了这种保留王权形式的资产阶级代议政体——君主立宪制。……尽管在君主立宪制度下,英王仍然是终身和世袭的国家元首,享有宪法赋予的法律上或形式上的巨大权力,但是这种政体下的国王是“统而不治”“临朝不理政”。宪法在赋予权力的同时,对王权的行使也加以了种种限制。通过一系列法案的颁布,逐渐确立了议会至上的原则。——丁翌《试析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材料三 1787年,美国制宪并创造了联邦制度。……美国之所以拒绝采用雅典城邦制,正是因为小国寡民更容易通过行使他们的“主权”而实现“多数人的暴政”。——张千帆《主权与分权》
(1)概括材料一反映出的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特点。(2)依据材料二,分析英国是如何实现“议会至上”的。
(3)结合材料一、三和所学知识,说明相对于雅典民主制,美国联邦制的优点。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15.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 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于是始改拔拔氏为长孙氏,达奚氏为奚氏,乙旃氏为叔孙氏,丘穆陵氏为穆氏,步六孤氏为陆氏,贺赖氏为贺氏,独孤氏为刘氏,贺楼氏为楼氏,勿忸于氏为于氏,尉迟氏为尉氏;其余所改,不可胜纪。
材料二 魏主雅重门族,以范阳卢敏、清河崔宗伯、荥阳郑羲、太原王琼四姓,衣冠所推,成纳其女以充后宫。陇西李冲以才识见任,当朝贵重,所结姻,莫非清望;帝亦以其女为夫人。诏黄门郎、司徒左长史宋井定诸州士族,多所升降。又诏以:“代人先无姓族,虽功贤之胤,无异寒贱;故宦达者位极公卿,其功、衰之亲仍居猥任。其穆、陆、贺、刘、楼、于、嵇、尉八姓,自太祖已降,功著当世,位尽王公,灼然可知者,且下司州、吏部,勿充猥官,一同四姓。(四姓,卢、崔、郑、王也)自此以外,应班士流者,寻绩别敕。其旧为部落大人,而皇始已来三世官在给事已上及品登王公者为姓;若本非大人,而皇始已来三世官在尚书已上及品登王公者亦为姓。其大人之后而官不显者为族;若本非大人而官显者亦为族。凡此姓族,皆应审核,勿容伪冒。令司空穆亮、尚书陆磅等详定,务令平允。”磅,馥之子也。——《资治通鉴》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孝文帝提出改汉姓的理由是什么?
(2)北魏孝文帝采用魏晋门阀制度,对鲜卑族起了什么作用?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杜鲁门政府在1947年发表咨文,声称美国必须“支持那些自由国家人民抵抗武装少数人或外来的奴役阴谋”,“不论在什么地方,不论直接或间接侵略威胁了和平,都与美国的安全有关”。艾森豪威尔政府(1953—1961年)提出“解放”战略和“艾森豪威尔主义”,力图把社会主义国家“从共产党的统治下解放出来”,纳入到西方“自由世界”中,保护“任何请求军事援助的国家防止共产主义侵略。”60年代肯尼迪、约翰逊政府奉行“两个半战争”的战略,即准备同时与苏联和中国打大战,在世界其他地区打局部战争。
材料二 1970年2月,尼克松向国会提出咨文,将“两个半战争”改为“一个半战争”,即准备在欧洲或亚洲(同苏联)打一场全面战争,同时在其它地区打一场局部战争。1971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1973年,美越达成结束越南战争恢复和平的协议,体面结束了越战:在中东和波斯湾增强军事力量,阻止苏联的渗透和扩张……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二战后美国全球战略的演变历程》(1)根据材料一,概括美国全球战略的基本特征。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全球战略发生转变的原因。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当时的深圳,曾经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宝安只有三件宝,苍蝇、蚊子、沙井蚝。十屋九空逃香港,家里只剩老和小。”……广东省委主要负责人……忐忑不安地汇报了逃港的情况后,邓小平出奇地沉默了很长时间,才就逃港问题说:“这是我们的政策有问题。逃港,主要是生活不好,差距太大,生产生活搞好了,才可以解决逃港问题。” ——林天宏《人民会用脚投票》
材料二 在经济政策上,我认为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来。一部分人生活先好起来,就必然产生极大的示范力量,影响左邻右舍,带动其他地区、其他单位的人们向他们学习。——《邓小平文选》第2卷
材料三 十二亿人口怎样实现富裕,富裕起来以后财富怎样分配,这都是大问题。题目已经出来了,解决这个问题比解决发展起来的问题还困难。分配的问题大得很。我们讲要防止两极分化,实际上两极分化已然出现。要利用各种手段、各种方法、各种方案来解决这些问题。——《邓小平年谱》(1975-1997)
材料四 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每年领导层都要总结经验,对的就坚持,不对的赶快改,新问题出来抓紧解决。——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
(1)概述材料一、二的内在联系。据材料二、三,概括指出邓小平改革的着眼点发生了什么变化?(2)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邓小平领导的改革有什么特点。
(3)综合上述材料,邓小平领导改革开放的宗旨是什么?这最主要反映了邓小平的什么品质?
答案解析
1.【答案】B
【解析】欧盟、日本、第三世界的兴起,推动世界局势向多极化方向发展,故B项正确;题干与美国无关,故A项错误;同时图片内容不属于全球化,故D项错误;日本为单独一个国家,不存在加入国际集团的问题,故C项错误。2.【答案】A
【解析】结合图表中数据可知,在中美贸易中,中国处于入超地位,并且数据逐渐增加,体现出美国逐步加强对华经济侵略,故A项正确。数据表明,英国对华贸易优势明显,但有波折,不是“逐步加强”,故B项错误;中国在与法国贸易中处于出超地位,体现不出“法国强化对华转嫁危机”,故C项错误;中俄(苏)间贸易,中国处于出超地位,期间有波折,体现不出“稳步增长”,故D项错误。3.【答案】B
【解析】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立嫡以长、立子以贵,用血缘关系亲疏来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以巩固统治。故B项是最佳答案。4.【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中“13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300多项多边条约”、“联合国维和”的信息归纳可知,这是多边外交的成就,故A项正确;材料中“130多个”“300多项”表明,外交涉及的不可能都是世界大国,故B项错误;“联合国维和”、“反恐”不是经济方面,概念错误,故C项错误;以上外交对象应该包括世界大国、发展中国家、国际组织等,以偏概全,故D项错误。5.【答案】C
【解析】1911年10月10日武昌首义,只是辛亥革命的开端,无法说明“从君主到民主”的社会转型,故A项错误;“终结了清朝统治”未指明“君主”的内核,不够准确,故B项错误;“推翻封建帝制”告别了君主,“建立中华民国”提倡了民主,此理由与材料观点相符,故C项正确;《临时约法》的颁布不能说明“从君主到民主”的社会转型,无从体现对君主制的否定,故D项错误。6.【答案】C
【解析】西周青铜器上的文字是铭文(也叫金文)晚于甲骨文出现,不能成为研究甲骨文的直接证据,故A项错误;土地私有制度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西周实施井田制是土地国有制,故B项错误;西周时期是青铜文明时期,青铜文物是西周冶炼技艺重要的原始资料,故C项正确;西周主要实行分封制,并非周王对全国直接管理,故D项错误。7.【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分析能力。图片反映了20世纪50年代末在经济建设中以高指标、浮夸风等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的发展,A口号与图片都过分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违背客观经济发展规律,造成生产的下降。8.【答案】B
【解析】表格中没有体现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信息,无法得出民族资本主义受到多重压制,故A项错误;从表格数据中可以看出在近代中国金融机构的资产总额中,银行资产总额从无到有,在金融机构中逐步占据主导地位,钱庄、典当等传统金融机构在金融机构的资产总额中所占比例不断下降,故B项正确;1920—1936年间,一战结束,帝国主义卷土从来,并没有放松对华侵略,故C项错误;题干中没有官僚资本的信息,无法得出官僚资本所占比重迅速增加,故D项错误。9.【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内容可知,西周分封制在封土授民的同时,也把周王朝自己以及其由商王朝接受过来的先进的器物、官僚体制、典章制度、意识形态和文化结构,带到了分封制度所及的地区,从而传播了周王朝代表的中原文化,故A项正确;材料中安置殷商遗民不是分封制的主要内容,故B项错误;拓展了疆土封界只是其表面的影响,故C项错误;分封制下诸侯王拥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并不能稳定其统治,故D项错误。10.【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15—16世纪时期的西、葡两国是封建中央集权制度,在王室大力支持下开辟西航路的探险家都是在西班牙或葡萄牙的资助下完成的,故A项正确;西、葡两国和西欧其他国家大都位于大西洋沿岸,并没有比欧洲其他国家“地理位置优越”,故B项错误;当时西、葡两国相对西欧其他国家而言,商品经济并不发达,因此“商业资本发达”和“金银需求量大”不符史实,故C、D项错误。11.【答案】B
【解析】从材料看,江南市镇由商市演变而来,故A项错误;“交易其所”谓之市说明市镇的核心功能是商业,故B项正确;市镇并没有取代此前的村落,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出现手工业领域的雇佣关系,故D项错误。12.【答案】D
【解析】分析问题,可知东西方海外贸易结果很大差异表现在中国郑和下西洋后中国仍然是封建制度,西方的三角贸易,殖民扩张促进了西方资本主义发展,促进了欧洲国家的社会转型,了解了二者结果的不同,可知导致差异的根源在于中国是自然经济为主导不重视资本主义发展,西方重视工商业,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故D项正确;A、B、C项是导致不同结果的原因,但不是最主要的原因,故A、B、C项错误;
13.【答案】(1)观点:苏联扩张侵略引发冷战。原因:冷战是美苏意识形态与国家利益冲突的结果。(2)特点:缓和与紧张并存。因素:美苏力量均势(核威胁的影响);世界多极化新力量的发展。
(3)说明:朝鲜半岛分裂为两个国家;新中国建立初期实行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建立了计划经济体制。
【解析】(1)第一小问美国学者观点,梳理材料提取其中关键词,可知该学者认为苏联扩张,引起冷战;第二小问冷战的原因,冷战是以美苏为首两大正营间在外交领域的引起的对抗,从影响外交的诸因素角度进行分析,可知主要是美苏两国意识形态的分析,国家利益的冲突导致冷战。(2)第一小问梳理材料,提取关键词可知,在争霸过程中呈现“紧张”与“缓和”并存的特点。第二小问,制约冷战爆发的因素,结合阶段特征,可知此是时期多极化趋势的孕育及发展制约着世界大战的爆发;及美苏之间实力相对均衡,尤其是核武器的威慑。
(3)冷战制约亚洲部分国家和地区的发展,联系冷战在亚洲的表现,我们知道冷战导致朝鲜半岛分裂;台湾问题;新中国优先发展重工业的问题等。
14.【答案】(1)特点:实行轮番执政和直接民主制;政事由全体公民集体议决;坚持少数服从多数、自由和平等原则。
(2)实现: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打击了王权;以立法的形式限制了王权;通过代议制政体确立议会的最高立法权。
(3)说明:在雅典城邦制下的直接民主制,由于政事由全体公民集体议决,这就容易出现多数公民针对少数公民做出错误的处罚,从而形成“多数人的暴政”局面,如雅典“陶片放逐法”的实行;而美国联邦制下,实现了州权与联邦政府权力间的制衡,避免了地方权力对中央权力的威胁。【解析】(1)根据材料信息“古典民主是直接民主制”“奉行的宗旨和原则是自由和平等”“人人轮番当统治者和被统治者”“政事须经公民集体议决,由大多数人的意志裁定,实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 概括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信息“17世纪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国王“统而不治”“临朝不理政”、“宪法对王权的行使也加以了种种限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权利法案》颁布后议会掌握了立法权,据此分析英国是如何实现“议会至上”的。
(3)根据材料三信息,小国寡民更容易通过行使他们的“主权”而实现“多数人的暴政”,结合所学知识,雅典城邦制下的直接民主制容易导致权力的误用和滥用,而美国联邦制下实现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结合。
15.【答案】(1)其祖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就姓了拓跋。而土是黄色的,它是万物之元,所以改姓为元。
(2)孝文帝采用门阀制度取得了汉族世家大族的支持,树立了北魏王朝的正统地位;推动了改革的进行,促进了鲜卑族的封建化;建立了稳固的地主阶级统治秩序,有力地巩固了政权。但世家大族掌握大权,也为北魏的分裂埋下了祸根。【解析】
16.【答案】(1)特征:以称霸世界为基本目标;遏制共产主义,以苏联、中国为对手(具有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干涉其它国家的内政;具有侵略性、扩张性和进攻性。
(2)原因:美国经济地位相对下降;朝鲜战争、越南战争打击了美国的霸权政策;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中苏关系的恶化等。
【解析】(1)弄清材料中政治色彩强烈词汇具体所指,如“自由国家”;注意表明美国态度、价值观、风格、倾向性等特征的词汇所传达的主张,如“不论在什么地方,不论直接或间接侵略威胁了和平,都”;同时通过美国政府的政策、行为分析其意图,如“两个半战争”在梳理以上信息的基础上概括表述美国的全球战略特征。
(2)根据所学知识及材料信息,从国际、国内两个方面并结合该阶段重大事件做进一步多角度细化分析美国战略转变原因。
17.【答案】(1)关系:二者存在因果关系。因为政策问题导致人民生活水平低下,所以要调整政策,实行改革开放,改善人民生活。变化:从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变为富裕以后如何实现公正公平的分配,防止两极分化。
(2)特点:敢于创新(试验);及时总结,不断深化改革(或用改革来解决新问题)。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为前提,从中国国情出发,实事求是,循序渐进。
(3)宗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或实现共同富裕)。品质:以民为本(或爱民、富民)。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邓小平领导的改革开放的理解。第(1)题,根据对材料的理解说明两则材料的关系,正是由于材料一存在的严重社会问题才导致材料二中政策的调整。邓小平改革着眼点的变化对比两则材料得出结论,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是“一部分人生活先好起来”“防止两极分化”。第(2)题,首先根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概括。然后结合所学知识进一步总结。第(3)题,综合以上材料看出都是围绕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反映了邓小平以民为本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