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优化朗读教学的对策
浅谈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优化朗读教学的对策
陈苹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朗读历来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然而教学实践中的朗读却存在着很多问题。我试以自己的观察与思考谈谈这些问题及优化朗读教学的对策,意在求教于大家。
朗读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朗读的时间不够充分。
充斥于语文课堂的“讲问教学”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一节课40分钟,学生朗读的时间却不到5分钟,朗读练习往往是来去匆匆,如雁掠过,且又“雁过无痕”。如预习性的朗读,要求学生读通课文,读准生字新词,但实际上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连一遍课文都未读完,教师就“啪—啪—”鼓掌示意学生停下,马上转入下一程序,朗读成了教学中的一个过渡环节而已。
2、朗读的目的性不够明确。
甲生读了乙生读,男同学读了女同学读,看似热热闹闹,其实读前没有要求,读中没有指导,读后也没有及时评价反馈,学生只是被教师驱赶着为读而读,没有用心、用情去读,而是有口无心地“念着经”。这样的朗读事倍功半,而且容易导致学生做事心不在焉、缺乏目的性。
3、朗读的面窄。
不管是检查性的朗读还是讲析、答问之余的所谓感情朗读,教师往往盯住几个尖子,读来读去,就是那四五个学生,大部分学生都是规规矩矩坐着当听众,这种多数学生得不到朗读练习的现状,怎能提高朗读教学的质量又怎能落实语文教育中最基本的一分子—会读
4.朗读指导机械匮乏。
朗读教学指导方法单调、机械、生硬,常见教师在分析、理解之余来一句“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读这部分”,或“把xxx语气读出来”,诸如此类隔靴搔痒的引导,导致朗读不能溶“导”、“练”于一炉,不能揉理解、感悟于一体。有的教师即使有指导却不得要领,只重声音形式,不重内心体验;只重表层的技巧,不重语言的内蕴。常听教师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把某一个字(词)读得重(或轻)些,把某几个句子读得快些(慢些),而忽略了朗读表情达意的要义。所以许多学生一遇到感情比较强烈的句子,就认为该读重音,而不知道有时重音轻读,表达的效果更强烈。如《再见了,亲人》中小金花跺着脚说的一句话:“妈妈,这个仇我一定要报!”学生往往读得快而高昂,像在喊口号。其实,体验小金花内心的沉痛,一字一句读得缓慢而低沉,字字有声,声声有情,更富感染力。有时,学生朗读时轻重、缓急把握对了,但分寸感很差,一重特重,一轻特轻,极不和谐,让听众的心一紧一紧活受罪。另外,读长句,读排比句时该怎样换气,怎样停顿,在我观察的课例中,指导几乎等于零。学生读长句时读得上气不接下气,还读成了破句。学生会说话,却不会读对话,读对话时呆板、别扭,并不代表“角色说话”,却刻意模拟角色的声音,不但搞得怪腔怪调,也削弱了语言本身的表现力。
5、只求形式不求实效。
据观察,一般一节课朗读安排了三—四次(相对环节而言,非指读的人次),但有安排却未到位,有形式却无多大实效,往往是朗朗书声骤然响起,不到1分钟,又在教师的示意下戛然而止,朗读成了课堂教学的一种点缀。
优化朗读教学的对策:
1、保证读书时间。
教师可根据年级、学情、教材特点安排每节课的朗读时间,并自我监控达成度。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要求用普通话,声音响亮,吐字清楚,读准字音,不读破句,特别是自学性朗读,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切不可只做个读的样子,匆匆过场,草草收兵。在初步理解基础上的表达性朗读,要留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切不可未准备好就仓促上阵;要留读后评议的时间,通过评议,强化朗读的激励功能、诊断功能和调节功能。时间哪儿挤?精心设计问题,让繁琐冗长的“讲讲、问问、答答”让位给读。让花俏形式的,没有实效的小组讨论让位给读。
2、扩大朗读训练面。
朗续训练,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全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特别是低段学生,年龄小,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短,单调的阅读方法只会使学生读得口干舌燥,昏昏欲睡。要适当地创设情境,创设气氛让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如学生朗读时放些相应的背景音乐,有时请学生配配画外音,也可把学生的朗读现场录音进行比赛等等。有一次,我教《桂林山水》一课,在理解的基础上,我跟学生说:“桂林山水风景秀丽,经常有外宾慕名前来一睹它的风采,谁能做个出色的导游,为外宾介绍”学生情绪高涨,跃跃欲试,我顺势引导要想做好导游,首先要把课文读熟,并要读出感情来——读出桂林山水的优美,这样在介绍时,才能眉飞色舞,生动精彩,让外宾听了赞叹不已。几句话激活了学生的读书欲望,连平时不爱读书的学生也有滋有味地朗读起来。
每个班的学生都不是整齐划一的,其水平、能力都有明显的差异。因此,在朗读教学中也应体现层次性。复杂程度不同的语段要因“材”而读,对不同要求的朗读练习也应量“材”录用,对朗读的评价也要因人而评,让学生多一些成功的喜悦。同时,多为“丑小鸭”创造“登台亮相”的机会,要知道美丽的白天鹅也有“丑小鸭”的经历。
3、理解与朗读相互依存。
在阅读教学中,把朗读与理解截然割裂的现象并非罕见,分析前读一遍,讲解完后再朗读一遍,甚至根本没去理解,就要求学生读出感情来。一次,听一位教师上《春》一课,仅仅理清了文章脉络后,她就要求学生读出感情,还说:“春天的景色这么美,请大家美美地读出来。”为何“美美”,景色美又在何方?我在思考:“景色美在哪儿脑中有画面吗?”“哪些词句写出了景色美?”学生本身还没细读,能体会出这种情感吗?。诚然,我们的祖先有“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的古训,但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在瞎弄里摸索,自悟自得的毕竟是少数。所以朗读要以理解为基础,通过朗读又可促进对文章的感悟品味,它们相辅相成的,必须有机结合。一次我上《鸟的天堂》,其中有一句:“这是一棵大树。”我请学生试读,提醒他们:“怎样才算正确地读?”结果,有的把重音落在“这是”上,有的一见“大”字,就把重音落在“大”上,显然,对上下文的理解还未到位。于是,我引导学生再读上下文有关句子,弄清楚这句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经过比较,学生才恍然大悟,应重读“一棵”,从而强调上文说的“许多棵”、“二棵”都是错误的。朗读到位了,对榕树之大体会也更深了。
4、精选练点,锤锤有声。
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叫做“美读”,“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然而真正能读出感情来并不容易,需在朗读技巧上作必要的适当的指导,如停顿、轻重、缓急,语气等等。但这些指导不可能课课皆有,次次具备。因此,要精心选择朗读训练点,每次训练有个侧重点,锤锤敲打,锤锤有声。如《桂林山水》中的“啊”的读法,可进行音变、气声的训练。“啊”的具体读法是:“静啊(nga)、清啊(nga)、绿啊(ya)、奇啊(ya)、秀啊(wa)、险啊(na)”。还可告诉学生,随着读“啊”字,气流也轻轻带出,以达到“以情带声,以声传情”之功效。同时,学生一旦掌握技巧后,将举一反三,极大地提高朗读教学质量。
5、形式多样,合理运用。
朗读的形式纷繁多样,不一而足,但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当需要激情引趣或学生读得不到位时,宜用范读指导;当需要借助读来帮助学生分清段中的内容、层次时,宜用引读;当遇到对话较多、情趣较浓的课文时,宜采取分角色朗读;当需要渲染气氛、推波助澜时,宜用齐读……但要注意的是:(1)范读只是引路而已,只能起“示范启发”作用,而不是让学生机械地模仿,因为“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必须引导学生“入境入情”,因情而自得,按“得”去朗读。一节课中范读不能太多,要尽可能多地留些时间让学生自己练读。(2)慎用齐读。齐读虽有造声势、烘气氛之妙用,但也是“滥竿充数”和产生唱读的温床。(3)每种形式的读放在不同的环节,它的作用又有区别,如范读与学生的试读,先后次序互换一下,它们各自所担负的任务、执教者要体现的目的意图也就不同。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朗读训练过程,科学合理地选择好每一环节读的形式,让它们各尽所能。
第二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九所镇乐一小学 麦惠牵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朗读历来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然而教学实践中的朗读却存在着很多问题。笔者试以自己的观察与思考谈谈这些问题及优化朗读教学的对策,意在求教于大家。
朗读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朗读的时间不够充分。
充斥于语文课堂的“讲问教学”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一节课40分钟,学生朗读的时间却不到5分钟,朗读练习往往是来去匆匆,如雁掠过,且又“雁过无痕”。如预习性的朗读,要求学生读通课文,读准生字新词,但实际上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连一遍课文都未读完,教师就“啪—啪—”鼓掌示意学生停下,马上转入下一程序,朗读成了教学中的一个过渡环节而已。
2、朗读的目的性不够明确。
甲生读了乙生读,男同学读了女同学读,看似热热闹闹,其实读前没有要求,读中没有指导,读后也没有及时评价反馈,学生只是被教师驱赶着为读而读,没有用心、用情去读,而是有口无心地“念着经”。这样的朗读事倍功半,而且容易导致学生做事心不在焉、缺乏目的性。
3、朗读的面窄。
不管是检查性的朗读还是讲析、答问之余的所谓感情朗读,教师往往盯住几个尖子,读来读去,就是那四五个学生,大部分学生都是规规矩矩坐着当听众,这种多数学生得不到朗读练习的现状,怎能提高朗读教学的质量又怎能落实语文教育中最基本的一分子—会读 4.朗读指导机械匮乏。
朗读教学指导方法单调、机械、生硬,常见教师在分析、理解之余来一句“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读这部分”,或“把xxx语气读出来”,诸如此类隔靴搔痒的引导,导致朗读不能溶“导”、“练”于一炉,不能揉理解、感悟于一体。有的教师即使有指导却不得要领,只重声音形式,不重内心体验;只重表层的技巧,不重语言的内蕴。常听教师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把某一个字(词)读得重(或轻)些,把某几个句子读得快些(慢些),而忽略了朗读表情达意的要义。所以许多学生一遇到感情比较强烈的句子,就认为该读重音,而不知道有时重音轻读,表达的效果更强烈。如《再见了,亲人》中小金花跺着脚说的一句话:“妈妈,这个仇我一定要报!”学生往往读得快而高昂,像在喊口号。其实,体验小金花内心的沉痛,一字一句读得缓慢而低沉,字字有声,声声有情,更富感染力。有时,学生朗读时轻重、缓急把握对了,但分寸感很差,一重特重,一轻特轻,极不和谐,让听众的心一紧一紧活受罪。另外,读长句,读排比句时该怎样换气,怎样停顿,在我观察的课例中,指导几乎等于零。学生读长句时读得上气不接下气,还读成了破句。学生会说话,却不会读对话,读对话时呆板、别扭,并不代表“角色说话”,却刻意模拟角色的声音,不但搞得怪腔怪调,也削弱了语言本身的表现力。
5、只求形式不求实效。
据观察,一般一节课朗读安排了三—四次(相对环节而言,非指读的人次),但有安排却未到位,有形式却无多大实效,往往是朗朗书声骤然响起,不到1分钟,又在教师的示意下戛然而止,朗读成了课堂教学的一种点缀。
优化朗读教学的对策:
1、保证读书时间。
教师可根据年级、学情、教材特点安排每节课的朗读时间,并自我监控达成度。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要求用普通话,声音响亮,吐字清楚,读准字音,不读破句,特别是自学性朗读,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切不可只做个读的样子,匆匆过场,草草收兵。在初步理解基础上的表达性朗读,要留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切不可未准备好就仓促上阵;要留读后评议的时间,通过评议,强化朗读的激励功能、诊断功能和调节功能。时间哪儿挤?精心设计问题,让繁琐冗长的“讲讲、问问、答答”让位给读。让花俏形式的,没有实效的小组讨论让位给读。
2、扩大朗读训练面。
朗续训练,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全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特别是低段学生,年龄小,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短,单调的阅读方法只会使学生读得口干舌燥,昏昏欲睡。要适当地创设情境,创设气氛让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
每个班的学生都不是整齐划一的,其水平、能力都有明显的差异。因此,在朗读教学中也应体现层次性。复杂程度不同的语段要因“材”而读,对不同要求的朗读练习也应量“材”录用,对朗读的评价也要因人而评,让学生多一些成功的喜悦。同时,多为“丑小鸭”创造“登台亮相”的机会,要知道美丽的白天鹅也有“丑小鸭”的经历。
3、理解与朗读相互依存。
在阅读教学中,把朗读与理解截然割裂的现象并非罕见,分析前读一遍,讲解完后再朗读一遍,甚至根本没去理解,就要求学生读出感情来。虽然我们的祖先有“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的古训,但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在瞎弄里摸索,自悟自得的毕竟是少数。所以朗读要以理解为基础,通过朗读又可促进对文章的感悟品味,它们相辅相成的,必须有机结合。
4、精选练点,锤锤有声。
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叫做“美读”,“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然而真正能读出感情来并不容易,需在朗读技巧上作必要的适当的指导,如停顿、轻重、缓急,语气等等。但这些指导不可能课课皆有,次次具备。因此,要精心选择朗读训练点,每次训练有个侧重点,锤锤敲打,锤锤有声。如“啊”的读法,可进行音变、气声的训练。“啊”的具体读法是:“静啊(nga)、清啊(nga)、绿啊(ya)、奇啊(ya)、秀啊(wa)、险啊(na)”。还可告诉学生,随着读“啊”字,气流也轻轻带出,以达到“以情带声,以声传情”之功效。学生一旦掌握技巧后,将举一反三,极大地提高朗读教学质量。
5、形式多样,合理运用。
朗读的形式纷繁多样,不一而足,但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当需要激情引趣或学生读得不到位时,宜用范读指导;当需要借助读来帮助学生分清段中的内容、层次时,宜用引读;当遇到对话较多、情趣较浓的课文时,宜采取分角色朗读;当需要渲染气氛、推波助澜时,宜用齐读„„但要注意的是:(1)范读只是引路而已,只能起“示范启发”作用,而不是让学生机械地模仿,因为“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必须引导学生“入境入情”,因情而自得,按“得”去朗读。一节课中范读不能太多,要尽可能多地留些时间让学生自己练读。(2)慎用齐读。齐读虽有造声势、烘气氛之妙用,但也是“滥竿充数”和产生唱读的温床。(3)每种形式的读放在不同的环节,它的作用又有区别,如范读与学生的试读,先后次序互换一下,它们各自所担负的任务、执教者要体现的目的意图也就不同。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朗读训练过程,科学合理地选择好每一环节读的形式,让它们各尽所能。
第三篇:浅谈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朗读历来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然而教学实践中的朗读却存在着很多问题。谈谈这些问题及优化朗读教学的对策,意在求教于大家。
一、朗读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朗读的时间不够充分。
充斥于语文课堂的“讲问教学”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一节课40分钟,学生朗读的时间却不到5分钟,朗读练习往往是来去匆匆,如雁掠过,且又“雁过无痕”2.朗读的目的性不够明确。
3.朗读的面窄。
不管是检查性的朗读还是讲析、答问之余的所谓感情朗读,教师往往盯住几个尖子,读来读去,就是那四五个学生,大部分学生都是规规矩矩坐着当听众,这种多数学生得不到朗读练习的现状,怎能提高朗读教学的质量又怎能落实语文教育中最基本的一分子—会读
4.朗读指导机械匮乏。
朗读教学指导方法单调、机械、生硬,常见教师在分析、理解之余来一句“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读这部分”,或“把xxx语气读出来”,诸如此类隔靴搔痒的引导,导致朗读不能溶“导”、“练”于一炉,不能揉理解、感悟于一体。有的教师即使有指导却不得要领,只重声音形式,不重内心体验;只重表层的技巧,不重语言的内蕴
二、优化朗读教学的对策
1.保证读书时间。
教师可根据年级、学情、教材特点安排每节课的朗读时间,并自我监控达成度。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要求用普通话,声音响亮,吐字清楚,读准字音,不读破句,特别是自学性朗读,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切不可只做个读的样子,匆匆过场,草草收兵。2.扩大朗读训练面。
每个班的学生都不是整齐划一的,其水平、能力都有明显的差异。因此,在朗读教学中也应体现层次性。复杂程度不同的语段要因“材”而读,对不同要求的朗读练习也应量“材”录用,对朗读的评价也要因人而评,让学生多一些成功的喜悦。同时,多为“丑小鸭”创造“登台亮相”的机会,要知道美丽的白天鹅也有“丑小鸭”的经历。
3.理解与朗读相互依存。
在阅读教学中,把朗读与理解截然割裂的现象并非罕见,分析前读一遍,讲解完后再朗读一遍,甚至根本没去理解,就要求学生读出感情来。
。还可告诉学生,随着读“啊”字,气流也轻轻带出,4.形式多样,合理运用。
朗读的形式纷繁多样,不一而足,但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当需要激情引趣或学生读得不到位时,宜用范读指导;当需要借助读来帮助学生分清段中的内容、层次时,宜用引读;当遇到对话较多、情趣较浓的课文时,宜采取分角色朗读;当需要渲染气氛、推波助澜时,宜用齐读„„但要注意的是:
(1)范读只是引路而已,只能起“示范启发”作用,而不是让学生机械地模仿,因为“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必须引导学生“入境入情”,因情而自得,按“得”去朗读。一节课中范读不能太多,要尽可能多地留些时间让学生自己练读。
(2)慎用齐读。齐读虽有造声势、烘气氛之妙用,但也是“滥竿充数”和产生唱读的温床。
(3)每种形式的读放在不同的环节,它的作用又有区别,如范读与学生的试读,先后次序互换一下,它们各自所担负的任务、执教者要体现的目的意图也就不同。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朗读训练过程,科学合理地选择好每一环节读的形式,让它们各尽所能。
第四篇: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朗读是学生在小学阶段中学习的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学生在朗读的时候能对课文加深理解,身临其境的感觉更为真实,对语言的发展有着促进的作用。教师如果在教学中想要达到预期的授课效果,在学生课堂中的朗读就要采取合理有效的教学措施。但是在长久以往的传统教育思想下,在学生的朗读中还是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和不足。就此探讨如何提升小学生的语文朗读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 朗读教学 问题 对策
在新课改下提出了小学语文中要重视朗读教育,小学的语文教育中朗读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朗读也是一种语言的艺术。在学习中学生在朗读的时候加深对文章的记忆力与理解能力的同时,也锻炼了自己的语言能力。朗读在小学语文的学习中占着核心的位置,通过朗读学生的感悟能力随之加强,情感体验也更为丰富。但是老师在授课的时候朗读就处在了被动的一方,学生在朗读的时候泛泛而读的情况经常出现。
一、朗读教学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常见问题
(一)在学习中朗读的形式多种多样,但是学生都流于表面。课堂上同学们虽然都在争先恐后的对文章进行朗读,课堂的氛围活跃了,但是学生却没有融入文章当中去朗读,只是为了应付老师的教学要求,朗读文章的过程中过于机械。老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对文章会进行多元化的朗读,学生的热情也被激发出来,但是朗读收到的成效却是微乎其微。
(二)新课改提出重视语文课堂中的朗读,充足了学生的课堂朗读时间,但是在教学中老师给予的指导却没有到位。“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小学生在课堂中的时间大多都是在朗读,学习的自主权在学生朗读的时候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教师教导朗读的方式都比较随意,让学生自己自行朗读。小学生的理解能力较差,在朗读的时候没有教师的指导与讲解,就只能按照字面来进行朗读,没有理解到内容所要表达的意思。学生在自己朗读的时候就只是为了念完这篇文章而提高自己的语速,朗读要富有的语速与感情也就跟着忽略了,长久以往形成一种不好的习惯。教师都是在等学生朗读完临近下课的时间段,才引导学生体会教材中的情感,教学就变得紧迫,学生急于下课的心理也没有认真仔细的去理解体会。
(三)教师的教学过于死板,通常都是让学生打开到多少页,对于哪一篇文章进行有感情的朗读,这样的教学方式过于笼统死板。小学生在朗读的时候不明白何种的语气才能算是有感情的朗读,造成了学生朗读的盲目性。学生在朗读之前老师没有明确的给学生提出朗读要求;在读的过程中没有合理的指导,只是一味的让学生自己朗读,看学生有没有念错的字,但是对文章的理解没有进一步的去深化;学生朗读完了之后老师没有及时的给予点评,学生不知道自身存在的问题,就无从改进。
(四)现代教育的改革与前进,多媒体教学已经在小学语文教学当中普及了,这种新型的教学方式能增添学生学习的兴趣。多媒体能用图像声音表达出文章的内容,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也给予了很好的帮助,对书本的理解也要相对容易一些。但是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老师没有起到带领朗读的带头作用,学生也渐渐对朗读失去了兴趣。在课堂的教育中,多媒体虽然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但是也让他们成为了观众的角色,久而久之,学生对自读就会失去兴趣。
(五)有时候教师为了赶上教学的进度,抽读的时候都会让班上的优秀学生进行朗读,大多数学生都是充当听众,这种朗读状态下只是给优秀学生提供了机会,班上整体的朗读水平还是没有上升,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怎么会在朗读课文时理解内容带入感情呢?
二、小学朗读教学中的对策
(一)学生在课堂中的朗读时间要合理,过多的讲解学生会感觉枯燥无味,学生感觉是在被动的学习知识,积极性也会因此而消沉;太少的讲解,学生又不能理解透彻。让学生自行朗读文章,教师在其中给予适当的指导与讲解,例如文章中的某一段话该用什么样的语气与感情去朗读等。这样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主权就体现了出来,让学生自由发挥,老师适时的指导,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会更为深刻。
(二)学生在课堂中的朗读,老师的指导对学生是尤为重要的。老师要循序渐进的对学生进行引导,把自己的情感带入文章中,身临其境,对文章有了自己的理解之后,才能对文章很好的进行朗读。学生在自己理解与感情投入的过程中,也是对自己思维散发的锻炼。
(三)老师应该根据自己班上同学的差距来制定朗读计划,让所有同学都能锻炼到自己的朗读水平。优秀的学生就给感情丰富难度稍大一点的文章进行朗读,其他朗读能力稍弱的学生就让其朗读简单一点的文章,对文章能理解之后再根据情况加大难度。在平时的朗读中,老师也可以让学生分组扮演文章里面的人物,想象文章里面人物的感情思想,再把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带入其中进行朗读,学生会因为扮演的角色而增加对文章的印象与理解。
(四)朗读是贯穿着小学年级的整个教育的,老师要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朗读要求。低年级的学生处于学习知识的初段,对文章的理解能力较差,老师在让学生朗读的时候就不用太多要求,只要发音标准,不会念的字老师及时指导;年级高一点的学生,老师就可以逐年的增加朗读要求与难度,确保在小学阶段,学生能打好朗读的基础。
三、结束语
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当中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学生通过朗读的方式能加深对自己所学文章的印象,提高对文章的理解能力。现下在小学中的朗读教学中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老师可以根据自己在教学中的经验给班级上的学生制定相应的朗读计划,提升学生的朗读能力,培养好的朗读习惯。
参考文献:
[1]毛明月,王玲玲.新课改视域下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电力教育,2010,(30):89-91.[2]孙旭升.新课改视域下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常见问题及对策探讨[J].西部素质教育,2015,(06):115.[3]庄梅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J].新课程,2014,(04):134.[4]刘梅.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小学电教,2011,(08):122.[5]陈玉龙.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新课程,2013,(04):153.
第五篇:试论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试论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常见的基本训练方式,其表现形式为用响亮和清晰的声音来转换书面语言,它是语文教学中最常见的练习形式。在教学中学生对课文内容可以通过朗读去获得感知,朗读既能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又能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丰富学生的想象,激发学生的情怀,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和高尚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朗读有助于语言积累,在反复的朗读吟诵中,字、词、句、段与篇能够进入学学生的语言仓库,能锻炼学生用语言描绘事物,表情达意的能力,以致能提高听说和写作水平。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朗读、检查他们对课文的理解能力,感情倾向,认识水平和运用程度。因此,狠抓朗读,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关键词:朗读;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7-0166-02
“朗读是把文章念出来,是将诉诸视觉的文字转化为有声的语言”。在学习文章时,只有进行反复朗读,用心体会,才能真正感受、体悟文字所蕴含的深厚思想感情。朗读能稳定儿童阅读时的注意。低年级儿童由于刚刚进入小学阶段读书,阅读时注意力不够稳定,如果出声地朗读能刺激听觉系统,使他们对阅读材料的主意能保持稳定。朗读有助于对课文的记忆。日常教学中常常把朗读当成一个贯穿新课教学的线索,或者说是训练的环节。其实,通过朗读可以表达出不同的观点,意味着学生理解的差异。
因此,朗读在小学阶段的确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学校和教师也倾注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学生的朗读上,这更突出了朗读的重要性。从朗读教学的现状看,有些专家、优秀教师为我们总结了许多经验性的教学方法,为我们提供了有效的指导,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何优化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就是一个急需迫切解决的问题。
1.朗读教学现状的分析
从现状看来,小学朗读教学中或多或少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能会采取让学生多种形式的朗读方式,如:男、女生读,开火车读,小组比赛读、分角色朗读等。看上去比较热闹,但学生只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为读而读,没有用心去读,更谈不上用情,只是有口无心地“念经”;此外,教师总是有选择性地盯着一些朗读较好的学生,其他学生都是规规矩矩地当听众。这样的朗读教学事半功倍,而且还容易导致学生做事心不在焉,缺乏目的性。
其次,还有就是教师对学生朗读的评价过于单调,教师的评价语往往就是“读得真好”、“读得真流利”、“读得真有感情”。课标中还强调“评价学生的朗读,可以从语音、语调和感情等方面进行综合考查,还应注意考查对内容的理解和文体的把握”。
还有,教师的朗读指导机械,单调的情况通常出现在教师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通常指导学生在朗读课文时,强调有感情地朗读某一部分或者把文中某个人物形象地语气读出来,这样的指导方式不能融理解、感悟为一体,也就达不到朗读的目的。再如,当学生朗读一些感情比较强烈的句子时,就认为这些句子应该读得重些,而事实上,有时候一些句子重音轻读,反而更能突显出句子的感情效果。
2.朗读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2.1朗读的目的性不够明确。在朗读中,教师往往盯住几个尖子,读来读去,就是那四五个学生,大部分学生只能做个忠实的听众,或甲生读了乙生读,或男同学读了女同学读,看似热热闹闹,其实读前没有要求,读中没有指导,读后也没有及时评价反馈,学生只是被教师驱赶着为读而读,没有用心、用情去读,而是有口无心地“念着经”。这样的朗读事倍功半,而且容易导致学生做事心不在焉、缺乏目的性。
2.2朗读指导机械匮乏。朗读教学指导方法单调、机械、生硬、朗读教学要求学生能正确的朗读课文,流利的朗读课文。①这是朗读最基本的要求,而教师既要严格要求,又要作具体指导。有的教师即使有指导却不得要领,只重声音形式,不重内心体验;只重表层的技巧,不重语言的内蕴。常听教师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把某一个字(词)读得重(或轻)些,把某几个句子读得快些(慢些),而忽略了朗读表情达意的要义。所以许多学生一遇到感情比较强烈的句子,就认为该读重音,而不知道有时重音轻读,表达的效果更强烈。如《再见了,亲人》中小金花跺着脚说的一句话:“妈妈,这个仇我一定要报!”学生往往读得快而高昂,像在喊口号。其实,体验小金花内心的沉痛,一字一句读得缓慢而低沉,字字有声,声声有情,更富感染力。有时,学生朗读时轻重、缓急把握对了,但分寸感很差,一重特重,一轻特轻,极不和谐,让听众的心一紧一紧活受罪。另外,读长句,读排比句时该怎样换气,怎样停顿,在我观察的课例中,指导几乎等于零。学生读长句时读得上气不接下气,还读成了破句。学生会说话,却不会读对话,读对话时呆板、别扭,并不代表“角色说话”,却刻意模拟角色的声音,不但搞得怪腔怪调,也削弱了语言本身的表现力。
2.3只求形式不求实效。据观察,一般一节课朗读安排了三到四次(相对环节而言,非指读的人次),但有安排却未到位,有形式却无多大实效,往往是朗朗书声骤然响起,不到1分钟,又在教师的示意下戛然而止,朗读成了课堂教学的一种点缀。
2.4朗读的面窄。不管是检查性的朗读还是讲析、答问之余的所谓感情朗读,教师往往盯住几个尖子,读来读去,就是那四五个学生,大部分学生都是规规矩矩坐着当听众,这种多数学生得不到朗读练习的现状,怎能提高朗读教学的质量又怎能落实语文教育中最基本的一分子-会读。
3.小学生朗读存在的常见弊病及成因分析
我们就小学生的朗读作了一些调查,发现小学生的朗读存在着以下一些常见的弊病:(1)朗读时“多字、漏字”;(2)朗读时“唱读”;(3)“一字一顿”,速度过慢;(4)速度过快,无法品味。我们根据学生在朗读中存在的问题,对学生在朗读时的注意力、预习时间、内容理解程度、停顿划分等内容进行调查了解,从而归纳出这些朗读弊病产生的原因。
3.1朗读时“多字、漏字”。(1)注意力不集中,没有仔细看课文。(2)学生读得少,不熟练。学生预习不充分,在指名读课文时,经常出现这种情况。
3.2朗读时“唱读”(1)学生对感情朗读的方法不够理解,对声音的轻重、速度的快慢掌握不好。(2)在低年级时养成的拖腔拖调的习惯没有及时纠正。
3.3“一字一顿”速度过慢。(1)学生在朗读时的构词能力不强,导致语法错误。难以知道在什么地方停顿。(2)在低年级时养成用手指着读的习惯没有纠正。
3.4速度过快,无法品味。(1)教师在布置任务时,只求速度,不求理解。(2)品味朗读指导不够。
在成因分析的时候,我们觉得许多原因是肯定的,如朗读时“多字、漏字”肯定跟学生读得少,不熟练有关,碰到这些情况,我们就没有再去用其他一些方法进行测量,这样做,也许会影响到成因分析的科学性。
4.优化朗读教学的对策
根据儿童的认知水平和和教学目标来看,不同学段的儿童有不一样的朗读特点,教师作为教学的引导者,应结合不同学段的特点,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从而达到优化朗读教学的目标。下面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总之,朗读教学是小学语文中一种传统而有效的教学方法,但要注意不同文体的朗读会带来不同的感受。朗读凝聚着语文教学的精华,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我们必须继承和发扬。在教学中,要让小学生单一地从课文中去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这点很难。但是我们可以让课文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让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来把握文章的感情朗读,这样就显得容易多了。“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说明反复朗读的重要性,文章愈好,所包含的思想感情愈强烈,愈真挚。要想有效的领会好课文的思想感情,单单依靠他人讲解,分析说明是不行的。必须借助朗读体味,揣摩其内在意蕴,实训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美得熏陶和感染。要尽量让学生多朗读,调动眼耳口脑等多种感官,深刻理解课文,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月第一版
[2]罗熙、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几种朗读训练方法尝试,2005年10月第5期
[3]张立、重视朗读教学 培养学生语感、中国教师,2006年6月第3期
[4]林崇德主编、发展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11月第一版
[5]王宗海主编、有效教学、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