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
兰山区新桥中心小学 石湖钓客
论文提纲
一、朗读训练存在的问题
1、对朗读教学的作用认识不充分,导致朗读训练目的性不明确。
2、朗读训练在时间安排上存在不合理性。
3、朗读训练没有层次性。
4、朗读训练缺少示范性。
5、朗读指导的笼统性。
二、针对以上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转变观念,高度重视朗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2、保证朗读在时间上的合理性。
3、朗读要有梯度和层次性。
4、加大教师范读的比重。
5、加强朗读的指导。
摘要:随着课改的深入,小学语文的朗读的教学正越来越收到一线教师的重视,但在具体的操作中,仍出现了一些问题。本文作者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结合自己的经验,针对课堂中出现的问题从五个方面谈到了自己的对策。
关键词:朗读训练梯度范读
经过这些年的课改,尤其是新课标实施以来,我们的课堂教学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朗读在教学中的作用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认识和重视。但是,根据笔者在一线工作多年的观察,现今的课堂教学中的朗读训练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由此,我进行了深入地思考。下面就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谈一下我个人的看法。
一、朗读训练存在以下问题:
1、对朗读教学的作用认识不充分,导致朗读训练目的性不明确。由于一些教师对朗读的作用不甚了解,只是在公开课教学中为了体现这一环节而不得不对学生进行朗读的训练。这就注定了教师对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的目的性不明确,只是以为让学生读了就万事大吉。至于为什么读,怎样读,对学生并不进行任何的指导和要求。结果,在如此的朗读教学中,学生并没有读出作者的感情,更不要说通过朗读来感悟文本。
2、朗读训练在时间安排上存在不合理性。
在教学中,一些教师由于对教学策略的解读不够,过于重视教师的“讲”而忽视学生的“读”。这样,就挤占了本该属于学生朗读的时间,所以,教师对于朗读的训练随意性强,没有一个系统的规划和安排,往往虎头蛇尾、蜻蜓点水。这一点在一些公开课上尤为突出。
3、朗读训练没有层次性。
在一些公开课中,许多教师只是在品读感悟文本后,让学生带着体会出的感情进行朗读。其实,这只是朗读的最高阶段。在此前的教学环节比如合作交流时没有提出具有针对性地朗读要求。由此,学生只是在教师的一遍一遍地要求下,盲目地读文,不厌其烦的在同一知
识层面上兜圈子。缺少感知的梯度和朗读的层次,只具备了朗读的形式,而没有朗读的质量。
4、朗读训练缺少示范性。
在现在的公开课中,已很少能看到教师范读。取而代之的是多媒体所提供的音频课件来完成。这种朗读方式,对学生而言显得遥远而冰冷,拉远了和学生的距离。久而久之,会让学生失去朗读的兴趣。
5、朗读指导的笼统性。
在朗读教学中,一些教师由于自身知识的局限性,对于朗读的指导方法过于单调、简单。无非是“请同学们把这段话有感情地朗读出来”,或者是“把这段话用什么什么样的语气朗读出来”。这样,只是走走过场,做不着边际的纯技巧指导,对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并无实质的用处。
诸如以上问题,之所以存在,当然有其客观原因,如学校硬件设施差,教师外出学习机会少等。但更多的原因出在教师身上。因此,作为一名二十一世纪的语文教师,我们应该勇于担当,身体力行的去改变课堂教学中的朗读现状。
二、针对以上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转变观念,高度重视朗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简单地说,朗读能够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阅读分析的能力,并且能够拓展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更重要的是,它能锻炼学生的审美和想象能力。总之,朗读在课堂继续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语文教师不可小视朗读,不可让朗读在教学中可有可无。
2、保证朗读在时间上的合理性。
孟子说:“临事而惧,好谋天成“,这就要求我们针对任何一节课,都要进行充分的准备,精心的设计。去掉一些表演性的没有实际作用的环节,把这些时间还给朗读。只有这样,才能为有效朗读挤出足够合理的时间。
3、朗读要有梯度和层次性。
笔者认为,朗读的有关“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要求,说明了朗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的多个层面上,在教学中避免朗读训练只出现在品读感悟这个环节上。这三个要求是相互联系,螺旋上升,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有机整体。当然,在实际操作中,不要矫枉过正,从而出现“满堂读”。
4、加大教师范读的比重。
在现在的公开课中,存在着过度使用课件的现象。在朗读教学环节中也是如此。一些教师为了展现课件的美观或者让学生加深印象,在课件中还配有和相关文本内容有联系的图片,岂不知这样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同时也丢弃了语言文字的魅力。常记得在我上学时,每篇课文都是教师先给大家范读,而学生则是一边看着书,一边听着教师声情并茂地读。当我们自己读时,不由得就学起了老师刚才的语气语调和神态。因此,教师的范读可以给学生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
5、加强朗读的指导。
在朗读教学中,教师要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教师的指导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要求学生尽量要用普通话来朗读。
2、深入理解作品,把握作品的感情色彩。
3、掌握朗读的基本技巧,比如呼吸、发音、停顿、语速等。在指导过程中,要有耐心,学生一遍读不好没关系,只要多给他们一些鼓励、多一些期待、多一些赞许,相信他们一定能读好。
俗话说:“熟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相信只要我们广大的语文教师勇于担当,不懈努力,一定能让我们的孩子爱上朗读,学会朗读,在朗读中感悟,在朗读中进步。
第二篇: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
朗读历来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然而教学实践中的朗读却存在着很多问题。我就自己九年来在教学中的的观察与思考谈谈这些问题及优化朗读教学的对策。
一、朗读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朗读的时间不够充分
充斥于语文课堂的“讲问教学”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一节课40分钟,学生朗读的时间却不到5分钟,朗读练习往往是来去匆匆,如雁掠过,且又“雁过无痕”。如预习性的朗读,要求学生读通课文,读准生字新词,但实际上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连一遍课文都未读完,教师就“啪-啪-”鼓掌示意学生停下,马上转入下一程序,朗读成了教学中的一个过渡环节而已。
2、朗读的目的性不够明确
甲生读了乙生读,男同学读了女同学读,看似热热闹闹,其实读前没有要求,读中没有指导,读后也没有及时评价反馈,学生只是被教师驱赶着为读而读,没有用心、用情去读,而是有口无心地“念着经”。这样的朗读事倍功半,而且容易导致学生做事心不在焉、缺乏目的性。
3、朗读的面窄
不管是检查性的朗读还是讲析、答问之余的所谓感情朗读,教师往往盯住几个尖子,读来读去,就是那四五个学生,大部分学生都是规规矩矩坐着当听众,这种多数学生得不到朗读练习的现状,怎能提高朗读教学的质量又怎能落实语文教育中最基本的一分子-会读 4.朗读指导有失偏颇
朗读教学指导方法单调、机械、生硬,常见教师在分析、理解之余来一句“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读这部分”,或“把xxx语气读出来”,诸如此类隔靴搔痒的引导,导致朗读不能溶“导”、“练”于一炉,不能揉理解、感悟于一体。有的教师即使有指导却不得要领,只重声音形式,不重内心体验;只重表层的技巧,不重语言的内蕴。常听教师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把某一个字(词)读得重(或轻)些,把某几个句子读得快些(慢些),而忽略了朗读表情达意的要义。所以许多学生一遇到感情比较强烈的句子,就认为该读重音,而不知道有时重音轻读,表达的效果更强烈。如《再见了,亲人》中小金花跺着脚说的一句话:“妈妈,这个仇我一定要报!”学生往往读得快而高昂,像在喊口号。其实,体验小金花内心的沉痛,一字一句读得缓慢而低沉,字字有声,声声有情,更富感染力。有时,学生朗读时轻重、缓急把握对了,但分寸感很差,一重特重,一轻特轻,极不和谐,让听众的心一紧一紧活受罪。另外,读长句,读排比句时该怎样换气,怎样停顿,在我观察的课例中,指导几乎等于零。学生读长句时读得上气不接下气,还读成了破句。学生会说话,却不会读对话,读对话时呆板、别扭,并不代表“角色说话”,却刻意模拟角色的声音,不但搞得怪腔怪调,也削弱了语言本身的表现力。
5、形式大于实效
据观察,一般一节课朗读安排了三-四次(相对环节而言,非指读的人次),但有安排却未到位,有形式却无多大实效,往往是朗朗书声骤然响起,不到1分钟,又在教师的示意下戛然而止,朗读成了课堂教学的一种点缀。
二、优化朗读教学的对策
1、确保读书时间
教师可根据年级、学情、教材特点安排每节课的朗读时间,并自我监控达成度。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要求用普通话,声音响亮,吐字清楚,读准字音,不读破句,特别是自学性朗读,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切不可只做个读的样子,匆匆过场,草草收兵。在初步理解基础上的表达性朗读,要留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切不可未准备好就仓促上阵;要留读后评议的时间,通过评议,强化朗读的激励功能、诊断功能和调节功能。时间哪儿挤?精心设计问题,让繁琐冗长的“讲讲、问问、答答”让位给读。让花俏形式的,没有实效的小组讨论让位给读。
2、扩大朗读训练面
朗续训练,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全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特别是低段学生,年龄小,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短,单调的阅读方法只会使学生读得口干舌燥,昏昏欲睡。要适当地创设情境,创设气氛让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如学生朗读时放些相应的背景音乐,有时请学生配配画外音,也可把学生的朗读现场录音进行比赛等等。有一次,我教《桂林山水》一课,在理解的基础上,我跟学生说:“桂林山水风景秀丽,经常有外宾慕名前来一睹它的风采,谁能做个出色的导游,为外宾介绍?”学生情绪高涨,跃跃欲试,我顺势引导要想做好导游,首先要把课文读熟,并要读出感情来--读出桂林山水的优美,这样在介绍时,才能眉飞色舞,生动精彩,让外宾听了赞叹不已。几句话激活了学生的读书欲望,连平时不爱读书的学生也有滋有味地朗读起来。
每个班的学生都不是整齐划一的,其水平、能力都有明显的差异。因此,在朗读教学中也应体现层次性。复杂程度不同的语段要因“材”而读,对不同要求的朗读练习也应量“材”录用,对朗读的评价也要因人而评,让学生多一些成功的喜悦。同时,多为“丑小鸭”创造“登台亮相”的机会,要知道美丽的白天鹅也有“丑小鸭”的经历。
3、理解与朗读相互依存
在阅读教学中,把朗读与理解截然割裂的现象并非罕见,分析前读一遍,讲解完后再朗读一遍,甚至根本没去理解,就要求学生读出感情来。一次,听一位教师上《春》一课,仅仅理清了文章脉络后,她就要求学生读出感情,还说:“春天的景色这么美,请大家美美地读出来。”为何“美美”,景色美又在何方?课后,我问学生:“景色美在哪儿脑中有画面吗?”“哪些词句写出了景色美?”学生茫然不知所措。诚然,我们的祖先有“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的古训,但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在瞎弄里摸索,自悟自得的毕竟是少数。所以朗读要以理解为基础,通过朗读又可促进对文章的感悟品味,它们相辅相成的,必须有机结合。一次我上《鸟的天堂》,其中有一句:“这是一棵大树。”我请学生试读,提醒他们:“怎样才算正确地读?”结果,有的把重音落在“这是”上,有的一见“大”字,就把重音落在“大”上,显然,对上下文的理解还未到位。于是,我引导学生再读上下文有关句子,弄清楚这句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经过比较,学生才恍然大悟,应重读“一棵”,从而强调上文说的“许多棵”、“二棵”都是错误的。朗读到位了,对榕树之大体会也更深了。
4、精选练点,目的明确
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叫做“美读”,“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然而真正能读出感情来并不容易,需在朗读技巧上作必要的适当的指导,如停顿、轻重、缓急,语气等等。但这些指导不可能课课皆有,次次具备。因此,要精心选择朗读训练点,每次训练有个侧重点,锤锤敲打,锤锤有声。如《桂林山水》中的“啊”的读法,可进行音变、气声的训练。“啊”的具体读法是:“静啊(nga)、清啊(nga)、绿啊(ya)、奇啊(ya)、秀啊(wa)、险啊(na)”。还可告诉学生,随着读“啊”字,气流也轻轻带出,以达到“以情带声,以声传情”之功效。《山里的孩子》文质兼美,行文活泼流畅,语言颇具层次美、节奏美、形象美,是进行朗读节奏训练的较佳课文。“满山遍野/都有/他们的脚印,/在山冈/在竹林/在小溪,/在草丛……/”前半句读得稍重且慢,“在山冈,在竹林,在小溪”要读得轻快而短促,读出明丽清脆,“在草丛……”要读得渐慢渐轻并有余音,体现省略号的余味无穷。这样读,“大珠小珠落玉盘”,叮当有声,错落有致,读出了语言的韵味,读出了语言的音乐美。同时,学生一旦掌握技巧后,将举一反三,极大地提高朗读教学质量。
5、综合多种形式
朗读的形式纷繁多样,不一而足,但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当需要激情引趣或学生读得不到位时,宜用范读指导;当需要借助读来帮助学生分清段中的内容、层次时,宜用引读;当遇到对话较多、情趣较浓的课文时,宜采取分角色朗读;当需要渲染气氛、推波助澜时,宜用齐读……但要注意的是:(1)范读只是引路而已,只能起“示范启发”作用,而不是让学生机械地模仿,因为“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必须引导学生“入境入情”,因情而自得,按“得”去朗读。一节课中范读不能太多,要尽可能多地留些时间让学生自己练读。(2)慎用齐读。齐读虽有造声势、烘气氛之妙用,但也是“滥竿充数”和产生唱读的温床。(3)每种形式的读放在不同的环节,它的作用又有区别,如范读与学生的试读,先后次序互换一下,它们各自所担负的任务、执教者要体现的目的意图也就不同。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朗读训练过程,科学合理地选择好每一环节读的形式,让它们各尽所能。
第三篇: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朗读历来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然而教学实践中的朗读却存在着很多问题。笔者试以自己的观察与思考谈谈这些问题及优化朗读教学的对策,意在求教于大家。
朗读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朗读的时间不够充分。
充斥于语文课堂的“讲问教学”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一节课40分钟,学生朗读的时间却不到5分钟,朗读练习往往是来去匆匆,如雁掠过,且又“雁过无痕”。如预习性的朗读,要求学生读通课文,读准生字新词,但实际上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连一遍课文都未读完,教师就“啪—啪—”鼓掌示意学生停下,马上转入下一程序,朗读成了教学中的一个过渡环节而已。
2、朗读的目的性不够明确。
甲生读了乙生读,男同学读了女同学读,看似热热闹闹,其实读前没有要求,读中没有指导,读后也没有及时评价反馈,学生只是被教师驱赶着为读而读,没有用心、用情去读,而是有口无心地“念着经”。这样的朗读事倍功半,而且容易导致学生做事心不在焉、缺乏目的性。
3、朗读的面窄。
不管是检查性的朗读还是讲析、答问之余的所谓感情朗读,教师往往盯住几个尖子,读来读去,就是那四五个学生,大部分学生都是规规矩矩坐着当听众,这种多数学生得不到朗读练习的现状,怎能提高朗读教学的质量又怎能落实语文教育中最基本的一分子—会读
4.朗读指导机械匮乏。
朗读教学指导方法单调、机械、生硬,常见教师在分析、理解之余来一句“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读这部分”,或“把xxx语气读出来”,诸如此类隔靴搔痒的引导,导致朗读不能溶“导”、“练”于一炉,不能揉理解、感悟于一体。有的教师即使有指导却不得要领,只重声音形式,不重内心体验;只重表层的技巧,不重语言的内蕴。常听教师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把某一个字(词)读得重(或轻)些,把某几个句子读得快些(慢些),而忽略了朗读表情达意的要义。所以许多学生一遇到感情比较强烈的句子,就认为该读重音,而不知道有时重音轻读,表达的效果更强烈。如《再见了,亲人》中小金花跺着脚说的一句话:“妈妈,这个仇我一定要报!”学生往往读得快而高昂,像在喊口号。其实,体验小金花内心的沉痛,一字一句读得缓慢而低沉,字字有声,声声有情,更富感染力。有时,学生朗读时轻重、缓急把握对了,但分寸感很差,一重特重,一轻特轻,极不和谐,让听众的心一紧一紧活受罪。另外,读长句,读排比句时该怎样换气,怎样停顿,在我观察的课例中,指导几乎等于零。学生读长句时读得上气不接下气,还读成了破句。学生会说话,却不会读对话,读对话时呆板、别扭,并不代表“角色说话”,却刻意模拟角色的声音,不但搞得怪腔怪调,也削弱了语言本身的表现力。
5、只求形式不求实效。
据观察,一般一节课朗读安排了三—四次(相对环节而言,非指读的人次),但有安排却未到位,有形式却无多大实效,往往是朗朗书声骤然响起,不到1分钟,又在教师的示意下戛然而止,朗读成了课堂教学的一种点缀。
优化朗读教学的对策:
1、保证读书时间。
教师可根据年级、学情、教材特点安排每节课的朗读时间,并自我监控达成度。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要求用普通话,声音响亮,吐字清楚,读准字音,不读破句,特别是自学性朗读,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切不可只做个读的样子,匆匆过场,草草收兵。在初步理解基础上的表达性朗读,要留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切不可未准备好就仓促上阵;要留读后评议的时间,通过评议,强化朗读的激励功能、诊断功能和调节功能。时间哪儿挤?精心设计问题,让繁琐冗长的“讲讲、问问、答答”让位给读。让花俏形式的,没有实效的小组讨论让位给读。
2、扩大朗读训练面。
朗续训练,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全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特别是低段学生,年龄小,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短,单调的阅读方法只会使学生读得口干舌燥,昏昏欲睡。要适当地创设情境,创设气氛让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如学生朗读时放些相应的背景音乐,有时请学生配配画外音,也可把学生的朗读现场录音进行比赛等等。有一次,我教《桂林山水》一课,在理解的基础上,我跟学生说:“桂林山水风景秀丽,经常有外宾慕名前来一睹它的风采,谁能做个出色的导游,为外宾介绍”学生情绪高涨,跃跃欲试,我顺势引导要想做好导游,首先要把课文读熟,并要读出感情来——读出桂林山水的优美,这样在介绍时,才能眉飞色舞,生动精彩,让外宾听了赞叹不已。几句话激活了学生的读书欲望,连平时不爱读书的学生也有滋有味地朗读起来。
每个班的学生都不是整齐划一的,其水平、能力都有明显的差异。因此,在朗读教学中也应体现层次性。复杂程度不同的语段要因“材”而读,对不同要求的朗读练习也应量“材”录用,对朗读的评价也要因人而评,让学生多一些成功的喜悦。同时,多为“丑小鸭”创造“登台亮相”的机会,要知道美丽的白天鹅也有“丑小鸭”的经历。
3、理解与朗读相互依存。
在阅读教学中,把朗读与理解截然割裂的现象并非罕见,分析前读一遍,讲解完后再朗读一遍,甚至根本没去理解,就要求学生读出感情来。一次,听一位教师上《春》一课,仅仅理清了文章脉络后,她就要求学生读出感情,还说:“春天的景色这么美,请大家美美地读出来。”为何“美美”,景色美又在何方?课后,我问学生:“景色美在哪儿脑中有画面吗?”“哪些词句写出了景色美?”学生茫然不知所措。诚然,我们的祖先有“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的古训,但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在瞎弄里摸索,自悟自得的毕竟是少数。所以朗读要以理解为基础,通过朗读又可促进对文章的感悟品味,它们相辅相成的,必须有机结合。一次我上《鸟的天堂》,其中有一句:“这是一棵大树。”我请学生试读,提醒他们:“怎样才算正确地读?”结果,有的把重音落在“这是”上,有的一见“大”字,就把重音落在“大”上,显然,对上下文的理解还未到位。于是,我引导学生再读上下文有关句子,弄清楚这句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经过比较,学生才恍然大悟,应重读“一棵”,从而强调上文说的“许多棵”、“二棵”都是错误的。朗读到位了,对榕树之大体会也更深了。
4、精选练点,锤锤有声。
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叫做“美读”,“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然而真正能读出感情来并不容易,需在朗读技巧上作必要的适当的指导,如停顿、轻重、缓急,语气等等。但这些指导不可能课课皆有,次次具备。因此,要精心选择朗读训练点,每次训练有个侧重点,锤锤敲打,锤锤有声。如《桂林山水》中的“啊”的读法,可进行音变、气声的训练。“啊”的具体读法是:“静啊(nga)、清啊(nga)、绿啊(ya)、奇啊(ya)、秀啊(wa)、险啊(na)”。还可告诉学生,随着读“啊”字,气流也轻轻带出,以达到“以情带声,以声传情”之功效。《山里的孩子》文质兼美,行文活泼流畅,语言颇具层次美、节奏美、形象美,是进行朗读节奏训练的较佳课文。“满山遍野/都有/他们的脚印,/在山冈/在竹林/在小溪,/在草丛……/”前半句读得稍重且慢,“在山冈,在竹林,在小溪”要读得轻快而短促,读出明丽清脆,“在草丛……”要读得渐慢渐轻并有余音,体现省略号的余味无穷。这样读,“大珠小珠落玉盘”,叮当有声,错落有致,读出了语言的韵味,读出了语言的音乐美。同时,学生一旦掌握技巧后,将举一反三,极大地提高朗读教学质量。
5、形式多样,合理运用。
朗读的形式纷繁多样,不一而足,但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当需要激情引趣或学生读得不到位时,宜用范读指导;当需要借助读来帮助学生分清段中的内容、层次时,宜用引读;当遇到对话较多、情趣较浓的课文时,宜采取分角色朗读;当需要渲染气氛、推波助澜时,宜用齐读……但要注意的是:
(1)范读只是引路而已,只能起“示范启发”作用,而不是让学生机械地模仿,因为“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必须引导学生“入境入情”,因情而自得,按“得”去朗读。一节课中范读不能太多,要尽可能多地留些时间让学生自己练读。
(2)慎用齐读。齐读虽有造声势、烘气氛之妙用,但也是“滥竿充数”和产生唱读的温床。
(3)每种形式的读放在不同的环节,它的作用又有区别,如范读与学生的试读,先后次序互换一下,它们各自所担负的任务、执教者要体现的目的意图也就不同。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朗读训练过程,科学合理地选择好每一环节读的形式,让它们各尽所能。
第四篇: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朗读是学生在小学阶段中学习的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学生在朗读的时候能对课文加深理解,身临其境的感觉更为真实,对语言的发展有着促进的作用。教师如果在教学中想要达到预期的授课效果,在学生课堂中的朗读就要采取合理有效的教学措施。但是在长久以往的传统教育思想下,在学生的朗读中还是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和不足。就此探讨如何提升小学生的语文朗读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 朗读教学 问题 对策
在新课改下提出了小学语文中要重视朗读教育,小学的语文教育中朗读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朗读也是一种语言的艺术。在学习中学生在朗读的时候加深对文章的记忆力与理解能力的同时,也锻炼了自己的语言能力。朗读在小学语文的学习中占着核心的位置,通过朗读学生的感悟能力随之加强,情感体验也更为丰富。但是老师在授课的时候朗读就处在了被动的一方,学生在朗读的时候泛泛而读的情况经常出现。
一、朗读教学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常见问题
(一)在学习中朗读的形式多种多样,但是学生都流于表面。课堂上同学们虽然都在争先恐后的对文章进行朗读,课堂的氛围活跃了,但是学生却没有融入文章当中去朗读,只是为了应付老师的教学要求,朗读文章的过程中过于机械。老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对文章会进行多元化的朗读,学生的热情也被激发出来,但是朗读收到的成效却是微乎其微。
(二)新课改提出重视语文课堂中的朗读,充足了学生的课堂朗读时间,但是在教学中老师给予的指导却没有到位。“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小学生在课堂中的时间大多都是在朗读,学习的自主权在学生朗读的时候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教师教导朗读的方式都比较随意,让学生自己自行朗读。小学生的理解能力较差,在朗读的时候没有教师的指导与讲解,就只能按照字面来进行朗读,没有理解到内容所要表达的意思。学生在自己朗读的时候就只是为了念完这篇文章而提高自己的语速,朗读要富有的语速与感情也就跟着忽略了,长久以往形成一种不好的习惯。教师都是在等学生朗读完临近下课的时间段,才引导学生体会教材中的情感,教学就变得紧迫,学生急于下课的心理也没有认真仔细的去理解体会。
(三)教师的教学过于死板,通常都是让学生打开到多少页,对于哪一篇文章进行有感情的朗读,这样的教学方式过于笼统死板。小学生在朗读的时候不明白何种的语气才能算是有感情的朗读,造成了学生朗读的盲目性。学生在朗读之前老师没有明确的给学生提出朗读要求;在读的过程中没有合理的指导,只是一味的让学生自己朗读,看学生有没有念错的字,但是对文章的理解没有进一步的去深化;学生朗读完了之后老师没有及时的给予点评,学生不知道自身存在的问题,就无从改进。
(四)现代教育的改革与前进,多媒体教学已经在小学语文教学当中普及了,这种新型的教学方式能增添学生学习的兴趣。多媒体能用图像声音表达出文章的内容,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也给予了很好的帮助,对书本的理解也要相对容易一些。但是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老师没有起到带领朗读的带头作用,学生也渐渐对朗读失去了兴趣。在课堂的教育中,多媒体虽然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但是也让他们成为了观众的角色,久而久之,学生对自读就会失去兴趣。
(五)有时候教师为了赶上教学的进度,抽读的时候都会让班上的优秀学生进行朗读,大多数学生都是充当听众,这种朗读状态下只是给优秀学生提供了机会,班上整体的朗读水平还是没有上升,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怎么会在朗读课文时理解内容带入感情呢?
二、小学朗读教学中的对策
(一)学生在课堂中的朗读时间要合理,过多的讲解学生会感觉枯燥无味,学生感觉是在被动的学习知识,积极性也会因此而消沉;太少的讲解,学生又不能理解透彻。让学生自行朗读文章,教师在其中给予适当的指导与讲解,例如文章中的某一段话该用什么样的语气与感情去朗读等。这样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主权就体现了出来,让学生自由发挥,老师适时的指导,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会更为深刻。
(二)学生在课堂中的朗读,老师的指导对学生是尤为重要的。老师要循序渐进的对学生进行引导,把自己的情感带入文章中,身临其境,对文章有了自己的理解之后,才能对文章很好的进行朗读。学生在自己理解与感情投入的过程中,也是对自己思维散发的锻炼。
(三)老师应该根据自己班上同学的差距来制定朗读计划,让所有同学都能锻炼到自己的朗读水平。优秀的学生就给感情丰富难度稍大一点的文章进行朗读,其他朗读能力稍弱的学生就让其朗读简单一点的文章,对文章能理解之后再根据情况加大难度。在平时的朗读中,老师也可以让学生分组扮演文章里面的人物,想象文章里面人物的感情思想,再把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带入其中进行朗读,学生会因为扮演的角色而增加对文章的印象与理解。
(四)朗读是贯穿着小学年级的整个教育的,老师要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朗读要求。低年级的学生处于学习知识的初段,对文章的理解能力较差,老师在让学生朗读的时候就不用太多要求,只要发音标准,不会念的字老师及时指导;年级高一点的学生,老师就可以逐年的增加朗读要求与难度,确保在小学阶段,学生能打好朗读的基础。
三、结束语
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当中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学生通过朗读的方式能加深对自己所学文章的印象,提高对文章的理解能力。现下在小学中的朗读教学中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老师可以根据自己在教学中的经验给班级上的学生制定相应的朗读计划,提升学生的朗读能力,培养好的朗读习惯。
参考文献:
[1]毛明月,王玲玲.新课改视域下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电力教育,2010,(30):89-91.[2]孙旭升.新课改视域下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常见问题及对策探讨[J].西部素质教育,2015,(06):115.[3]庄梅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J].新课程,2014,(04):134.[4]刘梅.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小学电教,2011,(08):122.[5]陈玉龙.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新课程,2013,(04):153.
第五篇: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推荐)
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姓名:刘红钦
身份证号:
单位:睢阳区勒马乡开荒学校***717
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朗读是把文章念出来,是将诉诸视觉的文字转化为有声的语言”。在学习文章时,只有进行反复朗读,用心体会,才能真正感受、体悟文字所蕴含的深厚思想感情。
朗读能稳定儿童阅读时的注意。低年级儿童由于刚刚进入小学阶段读书,阅读时注意力不够稳定,如果出声地朗读能刺激听觉系统,使他们对阅读材料的主意能保持稳定。朗读有助于对课文的记忆。日常教学中常常把朗读当成一个贯穿新课教学的线索,或者说是训练的环节。其实,通过朗读可以表达出不同的观点,意味着学生理解的差异。因此,朗读在小学阶段的确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学校和教师也倾注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学生的朗读上,这更突出了朗读的重要性。从朗读教学的现状看,有些专家、优秀教师为我们总结了许多经验性的教学方法,为我们提供了有效的指导,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何优化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就是一个急需迫切解决的问题。
一、朗读教学的现状
目前教学中,大家都在强调朗读的重要,强调朗读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是对朗读的安排并不够到位,比较随意、简单化。其实,有一种错误的思想在主导着人们,多读总没有坏事,多读反正有好处,所以,出现了一种令人担忧的局面,就是在整堂教学过程中,学生一路读过来,教师也用了比较多的朗读方式要求学生读,读完,分析完,文章就讲结束了。有的时候,感觉老师布置学生朗读是目的不够明确,也看不太出每一次朗读都起到了什么作用。
二、朗读教学现状的分析
从现状看来,小学朗读教学中或多或少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能会采取让学生多种形式的朗读方式,如:男、女生读,开火车读,小组比赛读、分角色朗读等。看上去比较热闹,但学生只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为读而读,没有用心去读,更谈不上用情,只是有口无心地“念经”;此外,教师总是有选择性地盯着一些朗读较好的学生,其他学生都是规规矩矩地当听众。这样的朗读教学事半功倍,而且还容易导致学生做事心不在焉,缺乏目的性。其次,还有就是教师对学生朗读的评价过于单调,教师的评价语往往就是“读得真好”、“读得真流利”、“读得真有感情”。课标中还强调“评价学生的朗读,可以从语音、语调和感情等方面进行综合考查,还应注意考查对内容的理解和文体的把握”。还有,教师的朗读指导机械,单调的情况通常出现在教师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通常指导学生在朗读课文时,强调有感情地朗读某一部分或者把文中某个人物形象地语气读出来,这样的指导方式不能融理解、感悟为一体,也就达不到朗读的目的。再如,当学生朗读一些感情比较强烈的句子时,就认为这些句子应该读得重些,而事实上,有时候一些句子重音轻读,反而更能突显出句子的感情效果。
三、关于优化朗读教学的几点思考
根据儿童的认知水平和和教学目标来看,不同学段的儿童有不一样的朗读特点,教师作为教学的引导者,应结合不同学段的特点,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从而达到优化朗读教学的目标。下面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只要仔细观察便可发现,凡是儿童感兴趣的活动,儿童总是在这方面表现出某种潜在能力。儿童在某项活动中由于表现好,得到老师的赞扬,他将对该项活动表示出兴趣,如此良性循环,因能力而导致兴趣,因兴趣而导致满足和能力的提高。其次,教师的引导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教师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尊重学生,创设适合学生文化发展的环境,倾心营造与学生心灵相通的情境,让滋润学生语言、生命发展的阳光洒进课堂,使课堂呈现出春光灿烂,让学生想读、乐读,让他们在朗读中快乐,在朗读中宣泄情感。此外,如何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是困扰我们老师的一个问题。我想,教师恰到好处的激励评价也是必要的。学生朗读的兴趣与教师的评价也密不可分。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总是希望自己的朗读得到教师的肯定或赞扬。
(二)结合学生的学段特点
“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各个阶段表现出来的质的特征,表现在智力发展水平和语言发展水平。”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都提出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只是侧重点有所不同。积累、体验、语感等关键词也表明朗读是最好的方法之一,其地位被提到前所未有的位置。
(三)分析文体特点,合理运用朗读技巧。
人教版小学语文书共有12本,其中包括记事类文章、童话、寓言、说明文、诗歌等体裁。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的文体类型,指导学生采用不同的朗读技巧。经思考与整理,笔者将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大概分为四大类,以便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朗读。
1.童话和寓言
教材中,这两类文章主要出现在低中年级的课本上,大多是通过故事告诉学生一个道理。童话和寓言中的人物形象一般很鲜明,每一篇文章至少有两个人物形象,多是拟人化的小动物形象。处于这个年段的小学生,很善于模仿小动物说话的口吻,并且展开自己的合理想象,能够分辨美与丑、善与恶。因此,教师在基本指导的基础上,可以请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重视学生个性的张扬。
2.说明文
说明文在小学阶段并不多见,我想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知识,体会语言的客观性,学习说明文的说明方法,还可以激发学生对说明类文章的阅读兴趣。这类文章需要培养学生快速搜集信息的能力,而非体会感悟文章的语言,所以这类文章的可读性不强。
3.写景类文章
记景类文章节奏比较舒缓,语言文字优美、波澜起伏,是比较适合朗读的文章类型。
4.诗歌
小学语文教材中,诗歌是最适合学生朗读的。不论是现代诗、童谣还是古诗,都富有音乐性和情感性。,学生读起来琅琅上口。教师
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应选择恰当的语势,把握好节奏,运用正确的朗读技巧。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五言诗和七言诗。古诗文字简略,读起来琅琅上口,但学生初读时并不一定能完全体会诗的意思。所以教师在教学这类古诗时,要讲究古诗的韵律和节奏,特别要注意学生不能个性地朗读古诗。首先要解决的是生字问题,然后正确读出这首诗,先不强调分音节,在理解古诗的意思后,再划分音节,进行有感情的朗读。
朗读教学是小学语文中一种传统而有效的教学方法,但要注意不同文体的朗读会带来不同的感受。朗读凝聚着语文教学的精华,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我们必须继承和发扬。在新课程改革的如今,朗读教学也同样引起了人们足够的重视。笔者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想法,不足之处还请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