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测评网2008高考政治备考扩大就业与社会保障

时间:2019-05-14 10:58: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100测评网2008高考政治备考扩大就业与社会保障》,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100测评网2008高考政治备考扩大就业与社会保障》。

第一篇:100测评网2008高考政治备考扩大就业与社会保障

欢迎登录《100测评网》www.xiexiebang.com进行学习检测,有效提高学习成绩.2008高考政治备考:扩大就业与社会保障

【背景材料】

1.《十一五规划》中指出:千方百计扩大就业。要把扩大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位置,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充分发挥市场的引导作用,积极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和各类所有制的中小企业,规范劳动力市场秩序,鼓励劳动者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促进多种形式就业。完善企业裁员机制,避免把富余人员集中推向社会。国有企业要尽可能通过主辅分离、辅业改制等措施安置富余人员。适应劳动力供求结构的新变化,强化政府促进就业的公共服务职能,健全就业服务体系,加快建立政府扶助、社会参与的职业技能培训机制。继续实施和完善鼓励企业增加就业岗位、加强就业培训的财税、信贷等有关优惠政策,完善对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制度,建立促进扩大就业的有效机制。

2.《十一五规划》中指出: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合理确定保障标准和方式。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增加财政的社会保障投入,多渠道筹措社会保障基金,逐步做实个人账户。逐步提高基本养老保险社会统筹层次,增强统筹调剂的能力。发展企业补充保险和商业保险。认真解决进城务工人员社会保障问题。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重视保障妇女儿童权益。积极发展残疾人事业。加强社会福利事业建设,完善优抚保障机制和社会救助体系,支持社会慈善、社会捐赠、群众互助等社会扶助活动。有条件的地方要积极探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认真研究制定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政策措施。

3.十大胡锦涛所作政治报告指出: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社会保障是社会安定的重要保证。要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全面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提高保障水平。完善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提高统筹层次,制定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关系转续办法。采取多种方式充实社会保障基金,加强基金监管,实现保值增值。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做好优抚安置工作。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发展残疾人事业。加强老龄工作。强化防灾减灾工作。健全廉租住房制度,加快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

4.2008年温加宝总理《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在就业方面。坚持实施和完善积极的就业政策,中央财政安排就业补助资金五年累计666亿元。城乡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全面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平均每年城镇新增就业1000多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800万人。基本解决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完成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在劳动力总量增加较多、就业压力很大的情况下,保持了就业形势的基本稳定。

5.2008年温加宝总理《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我们要用百倍的努力,把就业这项关系民生之本的大事做好。要认真贯彻执行就业促进法和劳动合同法。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方针,加强就业和创业培训,鼓励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支持创办小型企业。加快建设城乡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促进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深化退役军人安置制度改革。完善就业援助制度,落实促进残疾人就业政策,建立帮助零就业家庭解决就业困难的长效机制。督促各类企业同劳动者依法签订并履行劳动合同。加强劳动争议处理和劳动保障监察,严厉打击各种非法用工行为。

6.2008年温加宝总理《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在社会保障方面。全国财政用于社会保障支出五年累计1.95万亿元,比前五年增长1.41倍。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不断完善,2007年参保人数突破2亿人,比2002年增加5400多万人;做实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试点扩大到11个省份;从2005年开始连续三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中央财政五年累计补助养老保险专项资金3295亿元。2007年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8亿人,比2002年增加近1倍;88个城市启动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不断完善,已扩大到全国86%的县,参合农民达到7.3亿人。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积累4140亿元,比2002年增加2898亿元。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不断完善,保障标准和补助水平逐步提高。2007年在全国农村全面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3451.9万农村居民纳入保障范围。这是保障城乡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的一项根本性制度建设。社会福利、优抚安置、慈善和残疾人事业取得新进展。抗灾救灾工作全面加强,中央财政五年支出551亿元,受灾群众生产生活欢迎登录《100测评网》www.xiexiebang.com进行学习检测,有效提高学习成绩.得到妥善安排。【时政述语】

①就业是民生之本。

②扩大就业,促进再就业,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关系国家的长治久安,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

③就业压力大、就业矛盾突出是我国当前和今后长时期内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④国家实行促进就业的长期战略和政策。

⑤扩大就业和促进再就业必须继续坚持“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为什么要高度重视就业和再就业问题? 经济原因(意义)(1)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生产目的和共同富裕的目标决定的: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

就业是民生之本,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努力扩大就业,有利于增加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水平,改善人民生活,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有利于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2)消费反作用生产,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中央采取措施扩大就业和促进再就业,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和消费水平,无疑会促进生产、拉动经济增长。

(3)有利于维护劳动者的权益。劳动既是劳动者的权利,又是劳动者的义务。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是通过实现劳动者的权利与义务体现出来的。努力扩大就业,是维护劳动者的基本权利的体现。

(4)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是人民群众改善生活的基本前提和基本途径,是实现国家长冶久安的基本保证,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努力扩大就业有利于增加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水平,改善人民生活,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有利于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展。有利于缩小城乡差别,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政治原因(意义)⑴这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努力扩大就业、促进再就业,关系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企业改革的深化;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关系到能否全面建设和实现小康社会;关系国家的长治久安。

(2)这是由我国的国家性质的决定的,体现了国家职能、国家机构组织和活动的原则。就业是代表最广大人民切身利益的头等大事,促进就业和再就业能保障人民群众当家作主基本权利的实现,解决就业问题能保持社会稳定,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推动先进生产力和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因此符合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的要求;

我国国家机构是人民利益的捍卫者的执行者,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扩大就业、促进再就业,是其积极履行协调人民内部关系、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职能的表现。

(3)这是由党的性质、宗旨决定的,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现。★如何解决就业和再就业问题、社会保障问题? 国家方针:“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根本途径:保持经济较快发展,实现经济发展与就业增长的良性互动。

有效形式:完善劳动力市场及其调节机制,这是合理分配劳动力资源、扩大就业的有效形式和途径。重要保障:要发挥宏观调控职能,进一步落实优惠扶持政策和措施,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加快建设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这是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的重要保障。

具体办法:①大力发展经济,增加就业岗位。②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劳动力密集型产业; ③大力发展乡镇企业;④加快小城镇建设,推进我国城市化进程;⑤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鼓励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大力发展中小型企业;⑥加强职业培训,提高劳动者的职业技能;⑦发展劳动力市场,完善就业服务体系等。

失业人员应该:要转变就业观念,提高自己的技能和本领,自主就业和创业,积极采用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这是做好再就业工作的重要环节。

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是深化企业改革、充分发挥市场作用的必要条件,是增强企业活力的客观要求,也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实现社会安定的根本性措施。建立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必须欢迎登录《100测评网》www.xiexiebang.com进行学习检测,有效提高学习成绩.考虑国家、企业、个人的承受能力,既要有利于生产,又要保障基本生活;要坚持权利与义务相统一。(意义及办法)

充分认识建立新型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性 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经济运行的“减震器”,社会安定的“稳定器”,社会公平的“调节器”。从我国现实来看,加快建立和完善新型社会保障制度,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

第一,建立新型社会保障制度是企业溶化改革,充分发挥市场作用的必要条件。第二,建立新型社会保障制度,是增强企业活力的客观要求。第三,建立新型社会保障制度,也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实现社会安定的根本性措施。

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策略和措施

建立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社会保障制度必须本着两项原则:第一,既要有利于生产,又要保障基本生活;第二,权利与义务相统一。【主要内容】

(一)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目标

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要加快形成独立于企业、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渠道、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

(二)扩大就业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1.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

(1)就业形势严峻。随着人口总量继续增加,国企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的深化,以及科技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就业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2)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就业是人民群众改善生活的基本前提和基本途径,是实现社会长治久安的基本保证,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就业是我国当前和今后长时期重大而艰巨的任务。

(3)扩大就业的意义。有利于改善人民生活,有利于劳动者权利的实现,有利于共同富裕和全面小康的实现,有利于推进国有企业的改革和经济结构的调整,有利于扩大内需,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2.加快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1)社会保障体系有待完善。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基本上是对公有制领域内工薪收入者实行全面保险,而对其他社会成员则实行社会救济,同时社会保障资金来源比较单一,它主要靠国家财政负担。

(2)社会保障的压力越来越大。随着劳动力的新增、下岗失业人员的增加和老龄人口的比重上升,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导致社会保障的压力越来越大。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社会保障制度牵动千家万户,涉及每一个劳动者的切身利益,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支柱。

(4)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建立和健全与社会经济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

(5)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意义。有利于社会主义本质的实现和全面小康目标的实现;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有利于深化企业的改革和增强企业的活力;有利于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三)扩大就业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举措 1.扩大就业

(1)从根本上看,要努力发展经济来促进就业,通过扩大就业来推动经济的发展,这是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的根本途径。要坚持以发展为主题,加大经济结构调整的力度;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发展乡镇企业,不断拓展就业渠道;要积极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等等。

(2)从失业人员本身看,要转变就业观念,提高自己的技能和本领,自主就业和创业,积极采用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这是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的重要环节。

(3)从政府看,要完善劳动力市场及其调节机制,这是合理分配劳动力资源、扩大就业的有效形式和途径;要发挥宏观调控职能,进一步落实优惠扶持政策和措施,这是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的重要保障;要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加快建设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

(4)从企业看,要重视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大力发展中小企业。欢迎登录《100测评网》www.xiexiebang.com进行学习检测,有效提高学习成绩.2.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1)既要有利于生产,又要保障基本生活。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基点应放在我国现有的生产力水平上,考虑国家、企业、个人的承受能力,坚持兼顾发展生产与保障劳动者基本生活的原则。

(2)权利和义务相统一,社会保障需要由国家、单位和个人共同承担与实现。单位与个人要依法缴纳社会保障费用的义务,劳动者在履行义务的前提下,有享受社会保障待遇的权利,做到权利与义务的统一。【与教材的结合点】

(一)扩大就业 1.经济常识

(1)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的要求。扩大就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的要求。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扩大就业、帮助劳动者获得一份有收入的工作,使他们生活有保障,并逐步提高生活水平,关系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3)国有企业和经济结构调整的要求。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和调整经济结构,必然伴随着劳动力结构的调整,所以部分职工下岗失业在所难免。只有实现下岗职工的再就业,才能化解国有企业富余人员,促进国企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

(4)劳动既是劳动者的权利,又是劳动者的义务。劳动权是公民享有的各项权利的基础,努力扩大就业,有利于劳动权利的实现。

(5)国家对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宏观调控,扩大就业的政策扶持、财税资金的投入以及完善就业服务体系等都充分体现了国家的宏观调控。

(6)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要求。社会保障制度从根本上讲是建立在就业基础上的。如果有劳动能力的失业人员长期靠社会保障生活,社会保障的基金就难以支撑。扩大就业有利于减轻社会保障基金的支付能力。

(7)扩大内需的要求。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党和政府关注和支持下岗失业的弱势群体,扩大就业,增加收入,提高消费水平,有利于扩大内需。2.哲学常识

(1)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十六大提出的千方百计扩大就业的方针以及促进就业的各项政策和措施,是在实事求是地分析了我国就业形势的现状,并结合当前我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形势的基础上形成的,体现了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的道理。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可以促进事物的发展,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引导全社会转变就业观念,树立职业平等和劳动光荣的观念,体现了树立正确思想意识的道理。

(3)联系是普遍的和客观的,要求坚持联系的观点。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人民群众改善生活的基本前提和途径,关系着亿万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着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

(4)用两点论和重点论看问题。既要看到经济保持良好势头和产业结构不断推进为扩大就业创造的良好条件,又要看到新增人口和下岗失业人员增多的不利因素。同时,扩大就业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工程,就目前而言,就业问题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的再就业问题上,解决这一矛盾,事关再就业工程全局的成败,必须花大力气处理好。

(5)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坚持内外因相统一的观点。党和国家为就业提供政策、资金支持,各级党政把就业工作做为自己的岗位职责,是外因;转变劳动者就业观念,提高职业技能是内因。在就业工作中认真落实各项政策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体现了内外因相结合的道理。3.政治常识

(1)国家性质决定国家职能,国家职能反映国家性质。各级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各项政策措施,促进就业和再就业,体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和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公共事务的职能。

(2)国家机关对人民负责的原则。千方百计扩大就业体现了这一道理。

(3)党的性质、宗旨、地位作用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各级党委千方百计扩大就业体现这一道理。

(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1.经济常识

(1)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社会保障牵动千家万户,涉及每个劳动者的切身利益,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支柱。欢迎登录《100测评网》www.xiexiebang.com进行学习检测,有效提高学习成绩.(2)经济结构调整的要求。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出现的下岗失业问题,迫切需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3)扩大内需的要求。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可以保障居民的基本生活水平,可以改善居民的消费心理预期,因而有利于促进居民增加消费,扩大内需。

(4)巩固和发展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制度。目前我国在私营企业、三资企业和个体经济中就业的劳动者,基本上还处在社会保障安全网之外。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扩大社会保障范围,有利于扩大劳动者的就业渠道,巩固和发展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5)社会主义本质和全面小康的要求。将高收入者的收入通过再分配适当地转移给低收入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缩小社会成员之间的贫富差距,最终走向共同富裕和全面小康。

(6)改革、发展、稳定的要求。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有利于企业深化改革,增强企业活力,有利于维护劳动者权益,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2.哲学常识

(1)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坚持既要有利生产,又要有利于生活的原则体现了这一点。

(2)矛盾特殊性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我国各地区、各行业的生产力水平与收入水平是有差异的,相应实施的社会保障的具体途径和要求也是不完全相同的,各有关部门既要量力而行,又要尽力而为。

(3)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要求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问题。

(4)用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观点看问题。社会保障制度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等多方面内容,其中,社会保险又是最核心、最本质的内容,是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必须抓好的重点工作。

3.政治常识

(1)国家性质和国家职能的关系。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能提高社会成员特别是弱势群体的生活质量,体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和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公共事务的职能。

(3)党的性质、宗旨、执政地位、“三个代表”和国家机关对人民负责的原则。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确保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费,确保国有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的按时足额发放,保障低收入者的生活水平不会严重下降,体现了这些道理。

(4)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社会保障制度要求劳动者既有享受社会保障的权利,又有履行缴纳社会保障费用的义务,做到权利与义务的统一。【历史、地理角度】

(1)美国的“罗斯福新政”,实行“以工代赈”。二战后,德国创造了“经济奇迹”。从60年代开始,新加坡、韩国等抓住机遇,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2)20世纪60年代,德国鲁尔工业区在综合整治中,注重发展新兴工业、第三产业和中小型企业。意大利新兴工业区,以中小企业集聚的工业小区为独特的发展模式。美国“硅谷”以微电子工业为主导,从业人员具有高水平的知识和技能。【高考试题导向】

(一)选择题

1.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我国加快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其意义在于:

A.能够保障劳动者一切权利的实现 B.既有利于经济发展,又维护了劳动者权利 C.既体现了效益优先,又兼顾了社会公平

D.能够使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又兼顾了社会公平

2.为了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我国政府已将增加就业,降低失业率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有利于降低失业率的改革是

①实行企业破产制度 ②鼓励第三产业发展 ③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④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看病难,看病贵是当前社会关注的民生问题之一。回答3—4题。

3.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强化政府的责任和投入,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欢迎登录《100测评网》www.xiexiebang.com进行学习检测,有效提高学习成绩.这就是说:

A.要通过政府立法来解决百姓看病难看病贵这一民生问题 B.要通过强化政府职能来解决百姓看病难看病贵这一民生问题 C.要通过依靠政府服务来解决百姓看病难看病贵这一民生问题 D.要通过加大财政支出来解决百姓看病难看病贵这一民生问题

4.为解决百姓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北京市政府继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后,今年又建立城乡“一老一小”医疗保险制度。建立医疗保险制度的经济意义是: ①有利于提高人口素质和稳定人民生活 ②有利于劳动者更好地享受社会保险的权利 ③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 ④有利于发挥社会保障制度的优越性

A.②③ B.①② C.①②③ D.④

(二)问答题

1.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扩大 就业是我国当前和今后长时期重大而艰巨的任务。国家实行促进就业的长期战略和政策。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把改善创业环境和增加就业岗位作为重要职责。广开就业门路,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对提供新就业岗位和吸纳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企业给予政策支持。引导全社会转变就业观念,推行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鼓励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完善就业培训和服务体系,提高劳动者就业技能。依法加强劳动用工管理,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千方百计扩大就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2)国家采取多种手段扩大就业是履行哪些国家职能?体现了国家机构的什么活动原则?

(3)从辩证唯物论的角度,谈谈所确定的政策、措施给我们什么哲学启示。2.请结合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截至2002年9月底,全国城镇单位从业状况 从业人员 比上年同期

全国城镇单位 11005.3万人减少362.3万人

国有单位职工 7508.2万人 减少444.8万人

城镇集体有职工 1253.5万人减少171.3万人

材料二:1998年至2002年6月,全国累计国有企业下岗职工有2600多万人,令人略微欣慰的是,其中有1700多万人实现了再就业。据测算,“十五”期间,我国劳动力年度供大于求的缺口达1500万人。除了城市下岗失业人员需要实现再就业外,农村还有1.5亿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

材料三:9月1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全国再就业工作会议。会议提出,扩大就业,促进再就业,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关系国家长治久安。12月1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研究进一步解决好困难群众生产生活问题的工作。

(1)材料一、二共同反映了什么问题?

(2)结合材料一、二,运用经济学知识谈谈怎样解决我国的就业问题?

(3)结合材料三运用政治常识说明我国政府为什么要想方设法解决就业问题? 3.近年来,某市提出坚持以民为本,民富为先,做好“加、减、乘、除四则混合运算”,实现农民收入和经济的同步增长,力求在发展中率先富民。所谓加法,就是靠发展来拓宽就业空间,增加收入渠道;所谓减法,就是靠减负来保护农民利益,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所谓乘法,就是推进农业产业化,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促进全民创业,发挥这些工作的乘数效应;所谓除法,就是加快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渐减少农村人口数量。这些措施,2004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96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已达到6943元,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高达24100元。

运用经济常识,说明该市采取“加、减、乘、除”措施对于解决“三农”问题的意义。欢迎登录《100测评网》www.xiexiebang.com进行学习检测,有效提高学习成绩.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 2.C 3.B 4.C

二、问答题 1.(1)“千方百计扩大就业”的重要意义是:①有利于改善人民生活,实现全国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②有利于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从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③有利于扩大内需,从而拉动经济增长。④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2)①政治职能、经济职能、社会公共服务职能。②国家采取多种手段扩大就业,体现了国家机构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对人民负责原则、依法治国原则。

(3)①想问题、办事情要做到从实际出发。目前,我国下岗失业人员较多,创业环境不佳,而下岗失业人员的科学文化素质又较低。十六大报告确定把改善创业环境和增加就业岗位作为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职责,要广开就业门路,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体现了想问题、办事情从实际出发。②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下岗失业人员不能实现再就业,就其自身来说,就业观念陈旧、科学文化水平较低是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引导全社会转变就业观念,通过接受培训提高其科学文化水平和劳动技能,是实现再就业的一个重要措施。

2.(1)材料一、二共同反映我国就业和再就业面临严峻的形势。(2)第一、要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扩大就业总量,广开就业门路。第二,要统筹处理结构调整。调整三大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发展乡镇企业,不断拓展就业渠道。第三、深化改革与扩大就业的关系,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引进外资,增加就业岗位。第四、国家要加强职业培训,劳动者要不断提高职业技能,提升就业能力。(3)第一、这是由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的。我国是社会主义的国家,国家是人民的捍卫者和执行者;第二、国家具有经济职能、政治职能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第三,体现了国家机构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3.①就业是民生之本。靠发展来拓展就业空间有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②减负即增收。减轻农民负担,既保护农民利益,又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③ 农业产业化是一种更加符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新型经营方式,它能够充分发挥市场对农业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从而增加农民收入。④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渐减少农村人口数量,即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加快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进程,这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本卷由《100测评网》整理上传,专注于中小学生学业检测、练习与提升.

第二篇:100测评网2008高考政治备考五大热点专题分析训练

欢迎登录《100测评网》进行学习检测,有效提高学习成绩.2008高考政治备考:五大热点专题分析训练

一、财政部发行特别国债

【热点材料】2007年6月2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国务院关于提请审议财政部发行特别国债购买外汇及调整2007年末国债余额限额的议案》,批准财政部发行15500亿元特别国债购买外汇,以此作为即将成立的国家外汇投资公司资本金来源,该公司由央行和财政部共同组建。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的批准,2007年9月17 日财政部宣布,自9月18日开始面向社会各类投资者发行第二期特别国债。本期国债期限15年,票面年利率为4.68%,每半年付息一次,利息支付日为每年3月18日、9月18日,2022年9月18日偿还本金并支付最后一次利息。

【分析点拨】1.国家财政是通过预算实现的,经过国家权力机关批准的预算是国家的重要立法文件,政府不得随意变动。特别国债作为国家财政的重大变动经过全国人大常委会审批,体现了国家权力机关和人民财政活动的监督。

2.国债是政府为筹措资金所发行的债券,是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工具。我国发行特别国债的目的是减少货币流动性过剩,抑制通货膨胀,体现了国债在调节经济,促进资源优化配置中的作用。

【针对训练】

2007年6月2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的《国务院关于提请审议财政部发行特别国债购买外汇及调整2007年末国债余额限额的议案》,批准财政部发行15500亿元特别国债购买外汇。据此回答1~2题。

1.政府发行国债的主要目的是:

A.增加财政收入B.调节国民经济的发展

C.平衡财政收支D.改善居民生活

2.2007年9月18日、9月24日,面向社会发行的特别国债遭遇个人投资者的冷遇。在目前的情况下,导致我国特别国债受冷遇的主要原因是:

①政府信誉下降②国债的相对收益不高

③居民收入减少④居民投资渠道增加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

1.B.政府发现国债可以形成财政收入,平衡财政收支,但其目的都是为了调节国民经济的发展。

2.C.①③不符合实际。

二、健全社会信用体系,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热点材料】目前,我国已建成世界上最大的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到2007年8月29日为止,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已为1232万家企业建立了信用档案,个人信用基础数据库已为5.86亿自然人建立了信用档案。目前,我国金融机构在办理企业和个人信贷业务过程中,均把查询企业和个人的信用记录作为贷前审批的条件,平均每天查询量近30万笔。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采集的信息有:企业和个人的基本信息、银行信贷信息(包括贷款、信用卡、担保等信息)、非在银行负债信息(包括企业和个人欠缴电信、水电燃气等公用事业费用信息)、企业和个人遵纪守法信息。

【分析点拨】1.诚实守信是现代市场交易活动的基本精神,是市场交易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建立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数据库,有利于促进市场主体遵循市场交易原则,改善我国市场交易环境。

2.社会信用体系是现代市场经济运行的基础,是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治本之策,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社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的建立和完善,有利于防范信用风险.维护金融稳定,建设社会主义诚信社会.

【针对训练】

人无信不立,家无信不睦,业无信不兴.国无信不宁,这些都是至理名言。企业及个人的信用记录,是经济生活的“身份证”,也是社会生活的“通行证”。据此回答1~2题。

1.目前,通过上网及电话、手机短信等多种方式,单位和公众查询信用记录的越来越多了。在经济活动中重视查询信用信息:

A.有利于降低经济活动的风险B.会大幅度增加市场交易成本

C.能根除市场经济的自发性D.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

2.随着个人信用与公民的关系日益密切,不仅仅是银行贷款或申请信用卡,如果以后要到会计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工作,信用报告也会影响你应聘时能否成功。为了避免留不良信用记录就要:

①避免贷款②依法诚信纳税

③遵守市场规则④强化市场主体地位

A.①④B.①②C.②③D.①②③④

3.材料目前,我国金融机构在办理企业和个人信贷业务过程中,均把查询企业和个人的信用记录作为贷前审批的条件,平均每天查询量近30万笔。据对商业银行的调查,通过查询这个系统拒绝的企业贷款申请额占企业贷款申请总额的2.5%,拒绝的个人贷款申请笔数占个人信贷申请总数的10%。

材料二:在当今的经济生活中,企业的信用度越来越重要。银行贷款没有如期还,偷逃税款.甚至欠账不还等,都可能在企业征信体系中留下“污点”记录。信用等级低的企业,就很难获得良好的银行信贷、风险投资,甚至没人敢跟你做生意。

(1)商业银行为什么要在贷款前查询贷款人的信用情况?

(2)结合有关知识,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认识。

参考答案

1.A。BCD错误。

2.C。

3.(1)商业银行是以银行利润为主要经营目标的企业

法人,信用记录可以表明银行贷款的风险程度。银行在贷款前查询贷款人的信用记录,是为了维护贷款资金的安全,顺利收回贷款的本金和利息,保证银行利润。

(2)①信用低的企业得不到银行贷款,甚至没有人与其做生意,说明企业的信誉和形象对企业的生存竞争至关重要。②诚实信用是现代市场交易活动的基本精神,诚实信用可以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而失信企业则可能失去市场机会,不利于自身的发展。③材料启示我们,在经济活动中,企业经营者必须遵守职业道德,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和市场规则。

三、控制流动性过剩,央行频出货币政策组合拳

【热点材料】1.为加强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抑制货币信贷过快增长,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07年10月25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调整后存款准备金率为13%,这也是央行今年以来第8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市场预计,本次上调准备金率将抽走商业银行1800亿左右的流动性,从而达到控制信贷增速的效果。

2.央行宣布,2007年9月15日,央行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0.27个百分点,一年期存款利率达3.87%,一年期贷款利率提高到7.29%。这是今年年内第五次加息,也是央行历次加息间隔时间最短(距上次加息仅25天)的一次。

【分析点拨】1.单纯的市场调节具有自身的弱点和缺陷,国家通过宏观调控可以弥补市场缺陷,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存贷款利率是国家运用经济手段调节经济的表现,有利于减少经济波动造成的浪费,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2.中国人民银行是我国的中央银行,负责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通过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利率可以减少流通中的货币量,抑制物价过快上涨,减轻通货膨胀的压力,降低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

【针对训练】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决定,自2007年9月15日,我国金融机构今年年内第5次提高存贷款基准利率,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由年初的2.52%提高到了3.87%。据此回答l~2题。

1.中国人民银行决定提高存贷款基准利率,说明其:

A.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经理国库B.具有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的职能

C.是以经营存放款为主要业务的商业银行D.负责人民币的投放与回笼

2.我国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连续上调:

①会增加居民存款货币收益②对物价过快上涨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③个人和企业贷款的成本会提高④会使储蓄居民实际收益下降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3.2007年以来存款利率频繁上调,每次存款利率提高后,都有一些储户到银行办理转存,个别储户甚至半年内办了五次转存。这种做法:

①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多收益②能完全避免存款利息损失

③是活期存款特有的现象④是市场经济自发性的表现

A.①B.①②C.①②③D.②③④

4.存款准备金是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存款准备金占金融机构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2007年以来,央行多次提高银行存款准备金率意味着:

A.经济进入通货紧缩状态B.流通中的货币量减少

C.国家实施积极货币政策D.银行吸纳存款的能力下降

参考答案

1.B。存贷款利率是货币政策的内容。

2.A。储蓄居民实际收益的升降要把利率水平和物价水平相对比才能知道,④在题干中不能反映。

3.A.定期存款转存会导致此前的存期按活期计算而损失利息,因此②认为能“完全”避免损失是错误的。活期存款以结息时的利率计算不存在转存的问题,③不选。④与题意无关,不选。

4.B。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意味着商业银行的贷款规模减少,能够减少流通中的货币量。

四、税收杠杆明显倾斜节能环保汽车

【热点材料】在9月8日召开的2007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国际论坛上,财政部有关官员表示,我国税收政策将进一步加大对环保、节能汽年的鼓励力度,一系列税收政策正在研究、制定或完善中,包括对环保、节能汽车实施税收优惠,对环保、节能汽车的进口关键零部件实施关税优惠,限制燃油经济性不佳产品,开征环境税等。在此次论坛上,财政部税政司和关税司领导的主题演讲都传达出一个信号:在促进环保、节能汽车发展方面,政策引导将进一步加强。

【分析点拨】税收是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国家以税收为手段,通过纳税人、征税对象、税率的确定和具体的征管,可以促进生产发展、技术进步和社会稳定,实现国民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国家税收政策将在汽车领域凸显环保节能的政策导向,有利于引导投资者向环保、节能产品的投资,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针对训练】

在9月8日召开的2007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国际论坛上,财政部有关官员表示,我国税收政策将进一步加大对环保、节能汽车的鼓励力度,一系列税收政策正在研究、制定或完善中,包括对环保、节能汽车实施税收优惠,对环保、节能汽车的进口关键零部件实施关税优惠,限制燃油经济性不佳产品,开征环境税等。据此回答1~2题。

1.上述材料表明,税收对经济的调节:

A.是通过财政的分配实现的B.是通过市场和对经济活动参加者经济利益的调整实现的C.是通过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实现的D.是通过对市场经济活动参加者提供国民经济运行状况信息实现的2.按照国务院节能减排工作方案的要求,财政部将改革和完善与汽车相关的税收政策,在促进节能和环保型汽车发展、引导汽车产业长远发展上发挥积极作用。这体现了税收的作用是:

A.组织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B.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

C.实现经济监督的重要手段D.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新型税收

参考答案

1.B。利用税收调节经济活动参加者的利益关系,从而发挥税收的调节经济的杠杆作用。

2.B。引导汽车产业发展就是发挥税收调节经济的杠杆作用。

五、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体制

【热点材料】改革开放29年来,我国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与发展,我国经济保持了9.7%的快速增长,2006年国内生产总值迈上20万亿的大台阶,扣除价格因素,是1978年的13.3倍,财政收入接近4万亿,2007年,预计我国财政收入突破4.5万亿。但是,公共品供给长期偏向城市,公共财政在农村缺位。这种向城市倾斜的政策延续时间过长,使城乡居民在享受公共服务方面存在过大的差距。因此,必须建立对农村的财政支持政策体系,使城乡共享公共财政阳光。

【分析点拨】1.在社会生活中,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很多,但主要受经济发展水平和分配政策的制约。经济发展评对财政的影响是基础性的,是源与流、根与叶的关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财政收入不断增加。

2.财政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要要作用。国家通过财政可以有效地调节资源配置,促进经济的发展,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体制,使城乡共享公共财政阳光,有利于统筹城乡发展,提高城乡人民生活水平。

【针对训练】

改革开放29年来,我国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的解放和发展,我国经济保持了年均9.7%的快速增长,2006年国内生产总值迈上20万亿的大台阶,财政收入接近4万亿元,2007年,预计我国财政收入突破4.5万亿。据此回答l~2题。

1.上述材料说明,我国财政收入快速增长的原因是:

A.国家的分配政策B.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C.物价持续上升D.税务部门加强税收征管

2.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我们办成了许多以前想办而办不了的事:三峡大坝、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等重大工程捷报频传,“村村通”惠及广大农村,机场、港口、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呈现出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神州大地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这说明:

①财政收入越多越好②社会主义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

③财政是国家实施宏观调控的最有效手段④财政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作用重大

A.①②③B.②③④C.②③D.②④

公共品供给长期偏向城市,公共财政在农村缺位。这种向城市倾斜的政策延续时间过长,使城乡居民在享受公共服务方面存在过大的差距。据此回答3~5题。

3.材料表明:

A.应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加财政收入

B.应把增加对农村的财政支出作为财政工作的重中之重

C.应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促进社会全面发展

D.应发挥财政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4.解决上述材料中存在的问题,需要建立对农业的财政支持政策体系,使城乡共享公共财政阳光。下列属于财政支农政策的是:

①支持农村小额贷款②免除农业税

③加大对农村社会保障支持力度④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5.建立对农业的财政支持政策体系,应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是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在:农业之间分配格局,提高政府运用财政手段支持农业的能力。二是要突出财政支持农业的重点。三是完善对农业和农民的补贴制度。这些集中到一点就是:

A.必须发展农村经济,增加财政收入B.发挥财政对资源配置的调节作用

C.使财政资金得到最充分的利用D.必须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的关系

6.2007年9月24日《经济日报》载文指出,迄今为止,对于“增收”的经济社会效应,在主流媒体上经常见到的论述,多是从“增收”的用场上来归结的。财政收入增加,国库中的资金充裕了,政府能做的事情就多了。这在各方面的民生欠账颇多、城乡与区域间的发展差距显著,亟待政府动用手中财力去“偿还”欠债、“填平”差距的背景下,无疑是件“利好”的事情。照此推论,“增收”终究是有归宿的,它并非天上掉下来的馅饼。在既定的GDP盘子内,财政收入的规模大了,企业和居民的收入规模就小了。财

政收入的增速快了,企业和居民收入的增速就慢了。财政收入的份额多了,企业和居民收入占的份额就少了。

(1)怎样理解“增收”不仅值得追求,而且多多益善?

(2)你是怎样理解“增收”终究是有归宿的?

参考答案

1.B。材料表明,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带来财政收入增加。

2.D。①③表述错误。

3.C。材料主要体现公共财政分配不均衡问题。

4.B。①属于货币政策,不属于财政政策。

5.B。

6.(1)财政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可以调节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促进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的发展,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巩固国家政权。为了使财政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必须大力增加财政收入。因此,“增收”不仅值得追求,而且多多益善。

(2)财政收入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而进行的社会产品分配,它来源于国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一定的情况下,国家分配的多,企业和个人分配的就少;财政收入的增速快了,企业和居民收入的增速就慢了。财政收入占的份额多了,企业和居民收入占的份额就少了。国家分配的多,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实现同民经济的协调发展;企业分配的多,有利于扩大生产,增强发展后劲;个人分配的多,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假性,使广大人民从发展中得到真正的实惠。因此,必须正确处理国家、企业和个人的关系。本卷由《100测评网》整理上传,专注于中小学生学业检测、练习与提升.

第三篇:高考政治备考总结 -

优选资料

高考政治备考总结

一年来,我们济北中学通过师生们的共同努力,扎实备考,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绩,文科一本上线80人。文综成绩也相当不错。上200分的有两名同学,其中王晨璐同学文综203分,以总分642被北京外国语大学录取。杨姗姗文综200分,被山东大学录取。下面仅就政治学科的复习备考谈一谈自己的做法:

一.仔细研究考钢,认真分析考点、考核目标与要求

1.按照考点进行知识整理

考试大纲规定了考试的性质、内容和要求,具有很强的权威性和指导性,是高考命题不可或缺的重要依据。因此,在复习备考中,我们根据20**、今年高考所考查的知识范围,根据考点与间重大时政联系的紧密度,对今年考纲上公布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的所有考点进行研究分析,并按考点进行知识整理,形成关于考点的知识体系,同时,微观与宏观相结合,把握每一个考点,弄清每一考点在节、课、本学科中的地位。2.概括考点的主干知识

在考点知识整理的基础上,教师要概括出每一考点的主干知识。因为在主观性试题中,对原理或知识的运用往往只需要概括出主干知识,不必把某一考点知识完全照搬照抄。对于主干知识,究竟概括到什么程度合适,这主要是看根据背景材料进行分析与论证的需要。因此,我们教育学生学生要因题而异,灵活掌握,不能生搬硬套。

3.认真研究考核目标与要求

根据考纲所规定的四种能力,即: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其中又各分了3个层次,依次由低到高、由单一到综合。我们有针对性的逐步培养学生能力,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强化这几种能力的培养!二.引导学生狠抓基础知识,夯实学科基础

1.勤思深钻,讲透知识

教师在平时的备课中对教材必须勤于思考、深入钻研,思考出新东西,钻研出高效课堂,该解释的解释,该补充的补充。在课堂上,教师一定要把知识点讲清楚、讲透彻、讲到位,以帮助学生消化理解、拓宽知识面。

2.全面复习,突出重点

综观近几年高考,可以发现试卷在遵循考纲的前提下,对知识点的考查很宽泛,不仅考教材上的答案要点,还考对要点的具体理解;不仅考教材正文宋体字内容,还考辅导文字解释性内容,甚至在教材设置的“议一议”、“想一想”等小栏目上做文章。因此,在复习备考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全面复习,突出重点。

3.建构知识体系,夯实基础

知识是能力的载体,能力是知识的升华,二者是辩证统一的。高考强调对考生能力的考查,但能力的提高依赖于对知识的掌握和积累,否则能力就是空中楼阁。而要达到能力的提高,不但要求我们牢固掌握基础知识,而且要在真正理解、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构建主干知识网络。因此,教师和学生应下功夫去理解和掌握考试大纲中规定的所有考核知识点,并侧重学科内知识体系的整理,以核心知识点为龙头,建立专题,使知识尽最大可能的呈现专题化、系统化。例如,我们可以把政治学科所有考点划分为:消费、生产、分配、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我国公民的政治生活、我国的政府、我国的政治文明、国际社会和我国对外政策、文化与生活、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优选资料

发展先进文化、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人生观等16个专题,构建知识网络。

4.整合知识,把握联系

高考试题往往不只是考查某一个知识点,而是把学科内的知识点整合起来,形成一个知识块或知识链来考查,体现学科内综合。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和复习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及时把学科内的相关知识加以整合,把握其内在联系;另一方面,要注意学科之间的知识联系,既要注意政治学科内四个模块之间的联系,也要适当关注政治与历史、地理之间的联系。三.选准热点,编制专题,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1.选准热点,确定专题

虽然近几年来不再考纯时政的东西,但分析近几年的文综、政治高考试题,我们不难看出其对社会热点的关注一点也没有减少。这就要求我们精选重大时事,确定热点专题,尤其要注意那些人民群众密切关注的、党和政府正着力解决的、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存在且仍没有解决好的、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问题。

2.理论联系实际,拓展能力

在确定专题的基础上,教师要编制专题,对热点问题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剖析。在此过程中,重点是培养学生学会运用相关的知识来认识、分析、评价和论证问题,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应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模拟训练,加强答题指导,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

1.充分利用高考试题

高考试题最具科学性、权威性和导向性,特别是最新高考题(20**6年高考题和20**年高考题),值得仔细研究,深入领会。我们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在课堂上穿插讲解经典高考试题,帮助学生熟悉高考试题的命题风格、答题思路和解题技巧。

2.精心选择、设计题目,进行训练

在复习中要强化训练,通过练习深化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为此,我们花大气力精选一些高质量试题、试卷,尤其是省内各地市的统考题及一些名校试题,限时解答、临场演练。演练过程中特别要深刻领悟这些好题的知识价值、思维价值,总结解题的经验教训,提高解题能力。

3、针对不同题型进行解题方法、解题技巧的训练。

我们的学生不怕背书,就怕做题。因此,我们针对高考试卷中可能出现的图表、漫画、数据、计算和综合题等不同题型进行专门训练、专门讲解。在学生掌握扎实基础知识的前提下,熟悉必要的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就显得十分必要。解答图标题的基本思路是:

一、从整体上把握标题、表格、表注之间的本质联系,要做到眼观四方,上看标题、下看表注、左看年份主体、右看数据变化;

二、用辩证的思维分析表格:静态比较即同一时间不同主体之间相比较,比除差距找原因;动态比较即同一主体不同时间进行比较,比除成绩振奋人心;

三、理解特殊时间所蕴含的特定历史事件。解答漫画题的基本思路是:

一、图文转化,用中文准确表达漫画的本质含义;

二、漫画中搭配的文字是破题的切入点;

三、将漫画本质含义、设问方向角度、题肢相结合。解答古诗词题的基本思度、题肢相结合。题型方法很多,不一一赘述。

4、科学训练,培养规范的答题习惯。

答题规范的基本要求是:

一、层次清楚、段落分明;

二、分列要点,注重要点间的逻辑性;

三、思维全面,语言简练;

四、书写工整,卷面整洁;

五、准确应用政治术语;

六、理论与材料要有机统一,规范的答案有三个来源,即来自教材、来自题目材料、来自时事政治。

5、重视反思,减少失误。

在最后的冲刺阶段的复习中,挑选导向性好、难度适中的综合卷进行考前适应性训练时,特别要重视完卷之后的总结反思,找准薄弱环节,对易出错的地方要分析原因,建立错题档案,避免重蹈覆

优选资料

辙。千万不要做了试卷一对答案就完事。

五、师生一心,众志成城,形成合力,共对高考。

济北中学的政治教师,都有很强的敬业精神,高昂的奋斗意志,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中去。复习中,教师备课认真细致,深入钻研教材,科学设计教学过程。上课满腔热情,努力提高课堂效率,全体教师精神状态好,都在努力为今年高考取得好成绩奋力拼搏,我认为这是我们取得理想成绩的关键。

实施情感教学,使学生乐学、爱学。由于文班学生大部分都是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因此,我们在复习中要尽量多表扬,少批评,千方百计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乐学、爱学,才能提高升学率。我们的老师在复习课上满腔热忱,和蔼可亲,博得学生的认可,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群体水平得到提高。通过情感的投入,激励学生自强不息,这样就会有更多的学生通达胜利的彼岸。

六、找准学生问题,对症下药,有的放矢。

在高三政治复习中,我发现学生解答政治试题失误的原因主要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

1、没有深刻领悟考点的本质以及内在联系。

政治试题(尤其是高考试题)的答案不是教材内容的直接再现,许多试题在教材中没有完全对应的内容,这就需要运用高考考点本质内容加以分析,对教材观点进行新的整合,才能全面正确地解答试题。

2、缺少解读试题信息、准确描述问题的能力。

纵观近三年来高考文科综合下的政治试题,都突出考查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试题提供的信息决定着试题的方向和角度,决定着答案的内容与层次,考生能否正确地解读试题信息、准确地描述事物,不仅反映出考生的思维过程,更是直接决定着考试成绩的高低。

3、抓不住关键词,答案面面俱到,重点不突出。

有的学生由于紧张,考试时审题不仔细,抓不住关键词,不能准确把握题意(尤其是在解答主观性试题时),从而抓不住题目的主旨,只注重从不同角度回答,却忽视了答案的重点和主旨,结果答题角度面面俱到,该详细说明的不能详细说明,该重点突出的不能重点突出。

4、基础知识掌握不牢,不能正确找准试题的方向与角度,导致概念和原理的运用错误。

正确使用原理是提高考试成绩的关键环节。有的个别学生由于没有看清试题规定的方向与角度,加之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导致了使用学科知识的错误,答案严重偏离设问。

5、不了解时政热点,所答的内容缺少时代感。

理论联系实际是政治课的基本原则,也是政治高考的重点内容。时政热点问题往往作为政治试题的背景材料,它决定着试题的内容、角度、层次,也可能是答案的一部分。对这一类型的题目,有的学生仅仅问答了教材内容而未结合材料分析,结果导致严重失分。

针对学生的上述失误,我在复习中主要做到了以下几点:

1、重视对高考《考试大纲》中考点本质的理解和把握,培养学生正确的复习思路。

复习中,我主要以近三年文科综合高考的政治试题作为备考复习的参考资料,因为考纲是命题的主要依据。我除了要求学生明确每个考点的本质性规定,了解这一考点的内涵和外延,包括哪几个具体知识点,与其他知识点有什么区别与联系,它的适用范围等,还通过典型试题的训练,使学生在了解高考题型的基础上,从中寻找试题的生长方向、试题信息和命题趋势,从而形成正确的复习思路。

2、培养学生关注热点、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分析能力,最重要的是做到理论联系实际。高考试题的题干均运用“新情景”编制,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学会关注时政,关注国内外重大的典型事件。并学会运用所学的有关理论知识,分析社会生活的现实问题和自己成长中的实际问题,以提高对时事政治的敏感性。

3、教会学生掌握必要的解题方法和解题技能

优选资料

俗话说“以不变应万变”。教师要教会学生一套行之有效的各类题型的解题方法(思路),要教会学生做一个有心人,引导学生在解答典型高考试题的过程中悟出方法和技巧,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培养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高考政治试题是通过提供一定信息来考核规定的能力目标与要求的。提高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是学生正确解答问题的前提条件。

(2)培养学生抓关键词的能力。高考试题提出的解题要求通过所设置的问题体现,问题一般体现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所以首先要提取出理论、实际和联结点三个部分的关键词。理论部分抓“范围关键词”、实际部分抓 “ 主题关键词”、联结点部分抓“方向关键词”。

(3)培养学生针对不同题型的特点采取有效解题对策的能力。

总之,在今年的高考政治复习中,我们主要从教学实际出发,结合近几年高考,加强对考点的系统性复习,强化学生对考点的理解和运用。这既加强了对基础知识的梳理和提炼,又通过典型例题的剖析、针对性练习的训练,提高了学生的解题技巧,从而增强复习的针对性,培养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使学生不断地整合知识与能力,逐步提高复习效率。

09年高考已经结束了,备战20**年高考的任务又摆在眼前。结合09年备考的成功做法,根据新学年新的情况,我们计划作如下工作:

指导思想:在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下,结合省规范办学的具体要求,时间紧,任务重。必须紧抓教材,落实好基础知识;关注知识间联系,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注重讲练结合,突出能力培养;继续促优扶弱,实现整体推进。

复习思路:注重系统复习,构建知识体系;细化知识要点,狠抓知识落实;关注社会热点,通俗联系教材;规范答题要求,讲求逻辑、术语。主要措施:

1、加强对“学、教、考”的研究,在研究中增效。

(1)要研究学生的基本情况,做到对症下药。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掌握本学校学生的学生智力、学习现状、学习潜能、学习的优势及劣势,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指导,做到有的放矢!

(2)教师要优化教学方法、教学设计,努力提高课堂效率。在素质教育的形势下,单靠大量的时间补习已经不再可能。这就需要我们转变观念,精心备课,精心设计每一个课堂教学环节,扎扎实实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继续加强对考试、对高考的研究,把握高考的方向。素质教育下,高考还是复习备考的指挥棒。因此,研究近几年的高考题,从中找出高考命题的方向和趋势,以有效指导教学备考还是我们的重要任务。

2、遵循备考规律,在科学的备考中寻找高考分数的增长点。

近几年的政治复习备考,我们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这是我们复习备考的宝贵财富。在新的素质教育的形势下,我们既要遵循生规范办学的要求,又要在有限时间内圆满完成备考任务,的确是任重道远。这要求我们遵循规律,抓住主干,找准关键点,科学高效地搞好复习备考.3、加强有效训练,提高学生审题答题能力。既然不能像过去那样大量训练学生,就只能通过典型习题的“少而精”训练和常见错题的分类分析,提高学生的试题分析、理解能力和构思、作答能力。

当然,这只是我们的初步计划,我们还会根据情况的变化,及时调整复习思路,全力做好20**年高考备考!

第四篇:高考政治备考方案

2014年高考政治备考方案

将满怀信心,园2014年我校高考梦想。根据高考的要求及以往的经验,制订以下方案

一、指导思想:

树立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自我加压、鼓足干劲、科学备考。以教材为中心、以学生为根本,以高考为方向,夯实基础、训练技能,提高政治复习的计划性、针对性和有效性,齐心协力备考。

二、主体时间安排

(1)2013年7月初——2014年2月底:第一阶段复习(第一轮)

(2)2014年3月初——2014年4月底:第二阶段复习(第二轮)

(3)2014年5月初——2014年6月初:第三阶段复习(第三轮)

三、具体复习安排

三轮推进:

第一轮:基础知识过关。做到以本为本,狠抓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掌握,纲举目张,识记、理解、知识的运用烂熟于胸,认真研究考试大纲,做到点点清、点点明、点点通。真正将基础知识落实到位。采用总----分----总的思路进行。即先总体构建知识体系,然后对考点进行高密度讲解,逐条分析,找到知识联系,最后对知识进行梳理,形成严密知识网络,以知识带热点,强化理解记忆。

(1)指导思想:在微观上,精耕细作,按照考试大纲对逐个考点进行复习,通过考点辐射时政热点,并初步培养学生解题能力。

(2)目标任务:夯实基础,循序渐进。通过本轮复习,使学生对“考试说明”规定的考查内容,能准确、完整的理解和掌握,使学生能全面掌握考点中的基本知识,达到能独立完成高考试题中的“基础”题。

(3)具体措施:

①以教材为准绳,按照模块、课、节、框复习,注重对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基本概念的巩固。

②加强集备、互研、掌握信息,立足学生实际,把互研落到实处,在基础知识上,力争不留死角。

(4)具体方法:

一是读——细读教材。细读教材能帮助自己树立自信——我熟悉教材!

现行高中政治教材的特点之一是可读性强,通过细读,不放过一个知识点,力争能全面了解教材,不留遗漏。细读教材不能存在侥幸心理,不能存在某个知识点可能不考的念头,更要贯穿于学习过程的始终。

二是记——熟记知识点。在熟读、细读教材的基础上,要认真记忆知识点。知识是能力 1岁岁芬芳,年年桃李。回顾2013年我校高考取得辉煌成绩,展望明年,我们必的载体,要提高能力,先要搞好知识的储备,而对于学生来说,获取知识的一个重要的途径是记忆。

记忆知识点时要遵循先宏观后微观,也即先体系后要点的逻辑顺序。如课题(明白本课要讲知识的总体范围)→节题(进一步明确该题下分几个节题来讲解,弄清节次之间的内在联系)→框题(明确本框题讲述的主要内容)→标题→具体知识点。这样,就从整体上构建成了知识网络,便于从整体把握知识体系。简单地说,当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时,你可以很便捷地从体系中提取所需,可以有效地避免“按题猜点”或“依点猜题”,从而提高准确率和效率。另外,记忆知识点时还要注意,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切忌死记硬背,机械记忆。如,我们在记忆某个具体知识点时,要先把握其精神实质,就好比我们平时所说的——它到底讲的是什么意思,然后有目的地和已经掌握的相关知识对接,从而达到知新而温故的和温故知新,从而提高记忆效果。三是练——解决问题。

练是为了巩固读和记,所以说练是前者的目的。只有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过程中,才能巩固知识,提高能力。

第二轮:能力培养。以时政热点材料为背景带动教材知识,突出实际生活中重点难点疑点知识的解决能力;强化主干知识,加强学法指导,培养答题技巧;着重培养学生提取有效信息能力,分析评价及解决问题能力。

(1)指导思想:从宏观上,上钩下联,梳理知识,优化建构主干知识网络;熟悉解题路径,盘活存量知识,以考代练巩固知识。

(2)目标任务:知识梳理,形成网络。分析时政,提高能力。

①针对学生第一轮基础知识掌握的情况,通过专题复习整理,进行查漏补缺,进一步夯实基础知识。

②指导学生对知识、原理的重新整合,加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3)具体措施:

①构建知识体系,引导学生梳理教材,形成学生的立体式知识体系。

②精选时政材料,多角度、多层次掌握时政要点,做到时政热点背景材料与课本的考点、知识点无缝对接。

③就每一个专题,经过互研精心选择一套综合检测题,突出屋次性和知识的网络性及能力的训练,注重加强主观题的归类强化训练。

4落实一周两考考试制度,巩固知识点,提高做题能力。○

5实行差生转优辅导,培育差生高考的自信力。○

6推行优等生帮扶差生制度,提升班级高考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7反对试题讲评从头到尾、不分主次,要突出重点,把绝大多数学生暴露的试题和重点○

题深讲拓宽,提升提取材料信息能力和生成答案能力

第三轮:能力提升与巩固。综合模拟训练加心理调节,提高应试能力。

目标任务:通过高考模拟试题,以考、讲、评、拔、补等形式,讲一步查漏补缺,攻克重点、难点、疑点,补救弱点,强化基础知识,加强能力训练。开展综合模拟考试,培养学生在高考环境中审题做题的规范和习惯,提高应试能力,尤其是应变能力。具体措施:

①精选各地模拟试题,选好题、新题。

②加强调研,捕捉高考最新信息。3总结归类错题,找到错题的规律。○

4回归课本,从高考角度重新梳理课本,理清重点难点,攻克弱点。○

5任选事政材料,学会从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哲学与生活角度命题做题。○ 6注重理想信念和心里调适相结合,在心情愉悦下有序备考。○

7课堂教学的整体推进与个别指导有机结合,提升班级正能量。○

2014届高三政治备课组

2013-6-29

第五篇:高考政治备考反思

关于高考政治备考的一些反思

2012年高考已经成为过去,总结一年来高考备考工作,经验和教训的反思总结如下:

1、认真研读考试大纲,做到心中有考纲,以考纲为纲,减少复习指导的盲目性。

2、熟悉近年来的高考试题,重点是深入分析近三年来高考全国卷考题,重点了解高考高频考点、出题角度、时政热点与考题的结合,以利于复习指导。

3、在第一轮复习中,主要抓住“全”“清”“宽”“细”“系”几个字 :“全”就是要全面掌握考纲所列考点的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基本原理等; “清”就是要把个知识点按一定的内在联系串联起来,形成基本线索,弄清个知识点的牵引后果,来龙去脉;弄清知识点之间的逻辑结构,达到融会贯通、触类旁通; “宽” 就是对知识面的辐射要“宽”,知识面是由许多的知识点有机联系而成的知识层面。即在点线复习的基础上,把教材的内容按性质或特征分门别类,并在各个类别中划分出若干层面,做到“纵横”延伸和辐射。从而在复习中夯实基础,使学生自主建构起完整、准确的知识体系。

4、第二轮复习就是对知识的综合能力的应用,以社会重大时政热点为中心,多角度、多层次地寻找与其相关的知识点,对此热点事件分析说明评价,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思路。

高考越来越注重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社会生活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运用课本的知识去解释、分析这些问题,使课本知识与热点问题有机结合,这样做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充分再现学生的思维过程,注重基础知识的落实和能力的提高。教师的心血要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过程、教学环节上,一定要注重学生的思维过程,学科思维培养。如“材料

一、反映了什么问题?”就要引导学生怎样读材料,归纳材料中的现象,从现象中提炼出问题。教师一定要让学生读懂、吃透材料,引导学生如何将材料表述分层,把每一层的关键词与学生已学知识进行联系、比较,进行有机结合,然后用学科语言准确、规范地表述为借鉴。

6、主观题的评讲,突出应变能力。教师一定要把高考文科综合考试要求的四种能力渗透到评讲过程的始终,真正授之学生以“渔”。老师引导学生如何审“设问”、读材料,培养学生获取、提取信息的能力;充分利用已获取的信息利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进行加工制作,培养学生运用和调动知识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读材料,抓关键句、关键词,把关键词与学科知识进行有机结合,培养学生阐释事物、分析论证事物本质的能力。

总之,古人云“吾日三省吾身”。告诫后人如果要不断进步,就要不断反思、反省,教师亦是如此。我们只有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反思,发现问题,不断改进,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业务能力,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下载100测评网2008高考政治备考扩大就业与社会保障word格式文档
下载100测评网2008高考政治备考扩大就业与社会保障.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14高考政治备考计划

    2014高考政治备考计划 高三政治备课组 为搞好2014年高考政治的教学和复习工作,全面提高学生的高考成绩,我校高三政治备课组三位老师经过充分的酝酿,特制定如下详细计划: 一、指......

    100测评网高考政治复习专题三

    欢迎登录《100测评网》进行学习检测,有效提高学习成绩.专题三提高资源效率,改善生态环境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社会生产力持续发展和人们生存质量不断提高的重要基础,人与自然的和谐......

    100测评网高考政治复习20080323003121u79(推荐)

    欢迎登录《100测评网》进行学习检测,有效提高学习成绩.2008高考政治备考:国务院机构改革专题复习一、背景材料:2008年3月15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十五日举行第五次全体会议......

    2018届政治高考备考经验总结[本站推荐]

    政治学科2018届高考备考经验总结 ----廖宇峰 经过近一年的努力,顺利的完成了2018年的高考备考工作。在今年的高考备考过程中面临很多的新问题和新挑战。需要教师在备考过程中......

    浅析高考政治学科备考策略

    浅析高考政治学科备考策略 庆城县陇东中学 田玉清 甘肃省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的第一次高考已经结束,从试题的设计和学生的反映来看,新课程背景下的高考和以前相比有很大变化,对......

    2016高考政治复习备考方案

    2016高考政治复习备考方案 高三政治备课组 一、指导思想 认真学习和研究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关注高考,明确高考目标及要求,从整体上系统复习高中政治所学内容,结合当前教......

    2018年高考政治备考建议

    2018年高考政治备考建议 复习时间安排 一轮复习:2017年6月—2017年12月 经济:2017年6月—7月 政治:2017年8月—9月中旬 文化:2017年9月下旬—10月 哲学:2017年11月—12月 二轮复......

    2009高考政治学科备考经验总结[范文]

    2009高考政治学科备考经验总结广东省佛山市顺德龙江中学刘作彪2009高考成绩现已公布,我所任教班51人参考,政治单科成绩平均分103.2,高出全区平均分6分,最高分122分。居于我校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