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文浅析体育教学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浅析体育教学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芙蓉区西垅小学:谢永亮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已引起教育界的普遍重视,文章通过对当前小学生不良心理现状及其原因的分析,阐述体育活动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有促进作用,为全面实施“健康第一”的体育教育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关键词:体育教学,小学生,心理健康 1 前言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人的健康包涵三个要素:即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其中心理健康对人生成就的重要性已经被人们所认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包含两层含义:一种是指心理健康状态,个体处于这种状态时,不仅自我感觉良好,而且与社会处于和谐的状态;另一种是指维持心理健康、减少行为问题和精神疾病的原则和措施。而体育是促进健康的重要内容,当然体育活动对于人的心理健康具有积极的影响。研究对象和方法 2.1研究对象
2005年实习期间的湖南省长沙市雨花区小学的学生,主要是8-12岁的小学生。2.2研究方法
通过文献资料法查阅有关文献资料,结合实际情况,采用调查访问法对研究对象收集材料,再根据资料进行分析.对健康的理解
在传统社会中,人们认为健康主要是身体的健康,生理的健康,因而采取各种措施,增强生理机能水平,提高适应自然,抵御疾病的能力。由于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精神世界的冲突与纷争,那种“无病即健康”的生物学健康观已经过时,而发展为生物心理和社会三维健康观。3.1心理健康
对于心理健康,有的研究者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全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认可的形式来适应,即个体遇到任何障碍困难问题,即个体遇到任何障碍困难问题,心理都不会失调”等。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认为,心理健康是只在躯体上、智能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综上所述,可以认为,心理健康是个体的一种持续的 积极的内部状态,个体表现出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并充分发挥其身心的各种潜能,在应付各种问题和环境时更多表现出积极的倾向。3.2 心理健康标准
对心理健康的标准至今说法不一,综合国内外各种观念,心理健康可归纳成以下几点: 1)健全的认知,即:有敏锐的观察力、正常的知觉、良好的记忆、灵活的思维、丰富的想象、流畅的表达能力。
2)饱满的适度的情绪:主导情绪应该是愉快、高兴、欢欣、满足和舒畅,而不是消极、愤怒、忧郁、烦恼和绝望。如果遭遇挫折和困难不能正确处理。个体就会被消极情绪所困绕,而这些消极情绪得不到有效宣泄的话,就可能使个体产生心理疾病。人遇到不愉快的事情,就会出现情绪波动,这是很正常的,但情绪的反应应该是适度的,而不是喜怒无常,情绪应该丰富多彩,表现的强度和持续的时间应该能被社会接受。
3)自我评价恰当:心理健康者能充分了解自己,既能看到自己的长处,又能看到自己的不足,以便扬长避短,在学习、工作上获得成功,在生活中和他人和谐相处,心理不健康者,往往将失败归因于机遇和任务难度,整天怨天尤人,或将自己看得一无是处。4)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心理健康者乐于与他人往来,建立了较为和谐的积极的人际关系,反之,就会远离群体,对他人不信任,给自己带来很大的烦恼和痛苦。
5)没有异常心理:如果没有性格异常,性变态和成瘾癖习,行为不超越社会规范,不强人所难。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及原因 4.1现状
根据有关文献报道大约32%的中小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对这些学生进一步调查,发现心理品质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弱点,如抗挫折能力、意志力、危机意识、协作精神等都比较薄弱。4.2原因
随着对知识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以至于社会与家庭重心都放到了学生的学习成绩上,而忽略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和心理素质的培养和教育。大多数学校也偏重于抓学生的智力因素培养,而忽略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加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普及不够或没有普及,学生缺乏必要的心理辅导,造成部分学生心理素质比较差,调整心态的能力比较弱,遇到困难挫折易造成心理疾病。同时,我国独生子女群体日益扩大,家长的过分溺爱使学生的许多一直品质得不到更好的锻炼,如顽强拼搏、吃苦耐劳、克服困难等优良品质。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有促进作用 5.1有助于发展智力
智力是个体圆满完成工作,学习任务的基础条件。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使个体的注意、记忆、观察、思维和想象等能力得到充分发展,提高活动效率,还可以使其获得良好的情绪体验、乐观自信、精神振奋、精力更加充沛,从而对人的智力功能具有促进作用。5.2有助于协调人际关系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发现,那些人际关系好的人总是心情愉快、精神饱满,对事情都充满兴趣,这些人生活愉快且心情很舒畅;相反,人际关系不好的人常常无精打采,抑郁寡欢,缺乏生活的乐趣。而体育活动可以改变这一现象,因为体育活动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它总是于人群发生着交往和联系,人们在体育活动中能够交好地克服孤僻,忘却烦恼和痛苦,协调人际关系,扩大社会交往,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现实情况使人发现,内向性格比外向性格者的社会需要更强烈,这种需要可通过集体活动得到满足,由此可见,体育活动在增进人们的互相交往,克服孤独感,培养心理适应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5.3有助于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
意志品质需要在克服困难的实践过程中得到培养。体育锻炼本身需要个体克服主客观方面的困难,如主观上的胆却和畏惧心理、疲劳和运动损伤等,客观上的气候条件变化,动作的难度和外部障碍等,来培养自身良好的意志品质。5.4有助于使个体行为适度
心理健康的人行为协调,反应适度。行为协调是指人的行为是一贯的统一的,而不是反复无常的,也表现为在相同或类似情况下的行为的一致性。反应适度,是指既无异常敏感,也不异常迟钝,刺激的强度与反应的强度之间有着相对稳定的关系。体育运动大多是在规则的规范下进行的活动,是在“公平、公正、公开”的宗旨下进行的活动,在体育运动中,每一位成员都会受到规则的约束,个人的行为要符合规则要求,因此,体育运动对培养人良好的行为规范有着重要和积极的作用 5.5有助于消除心理疾患
许多国家已将体育锻炼作为心理治疗抑郁症的有效手段之一,临床研究表明,通过参加一些慢跑,散步,徒手操等身体练习能有效地减轻焦虑和抑郁症状,增强自信。学生通过体育锻炼可以减缓和消除由于学习和其它方面的挫折而引起的焦虑和抑郁等症状,为不良情绪的宣泄提供了一种合理有效的手段,防止心理障碍或疾病的发生。把心理健康融入体育教学中 6.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教学
通过体育理论课、实践课,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授。通过体育理论课的方式讲授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让学生了解真正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一定的社会适应能力,三者缺一不可。其中身体健康是其它两个方面的物质基础,心理健康能使心理健康产生更大的价值。同时,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掌握心理健康保健方法,使学生能及时而恰当地调节自己的心态,并鼓励学生经常参加体育运动,在运动中寻求快乐,陶冶情操。
6.2因材施教,加强教学的针对性
体育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运动技术水平以及身体素质状况,做到心中有数,并因人而异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对孤僻、怪异的学生适宜选择篮球、足球、排球、集体接力、拔河等项目;对优柔寡断的可让他们多参加球类的活动,如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等,对腼腆、胆却的学生可选择武术、体操、篮球等项目;对急噪、易怒的学生适宜选择太极、慢跑、游泳等项目;对缺乏信心的学生应选择一些简单、易做的项目,如跑步、广播操等;对自负、逞强的学生可选择一些难度较大的技巧性项目,如健美操、跳高、跨栏等项目。6.3通过教学比赛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体育比赛最大的魅力就是竞争。体育教学比赛不仅是学生身体和运动技能的竞争,而且是双方心理、智慧、意志的较量。激烈的拼搏学要身体认知、情感、意志等方面发挥内在综合作用。通过各种比赛,可以使学生增强自信心,获得奋进向上的情绪体验,培养团队精神、帮助学生学会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之间友好的交往、珍惜友谊的品质和健康,良好的交往心态,提高学生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能力,并帮助学生分析成功与失败的原因,使学生在成功与失败的情感体验中,正确地认识成功与失败。
6.4合理的运动负荷与心理健康
研究表明,体育活动强度极大影响着锻炼者的心理健康,大多数研究认为,中等强度体育活动能取得较好的心理效应,所以,体育锻炼时心率在120---140次/分之间既能达到锻炼的最佳效果,又能改善焦虑、抑郁、紧张和疲劳等情绪状态。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就以中等强度的运动练习为主,开展教学活动。结论与建议 7.1结论
7.1.1体育活动能让学生乐于与他人交往,融于集体中,在社会生活中有较强的适应能力,能使人际关系和谐。
7.1.2体育活动能使学生情绪稳定,能培养学生乐观、开朗的性格,促使学生个性全面发展。
7.1.3体育活动能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和意志品质,从而促进心理健康的发展。
7.1.4小学生心理疾病产生的原因,有社会方面的因素也有个人方面的因素,包括对社会环境的不适应、各种压力和冲突以及各种心理方面的不平衡。7.2建议
7.2.1应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授。
7.2.2应以有利于改善焦虑、抑郁、紧张和疲劳等情绪状态的中等强度的运动练习为主。7.2.3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体育教师要通过心理学和体育心理学的学习,丰富自己在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参考文献
[1] 体育与健康[M].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2] 王冰.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4,24(4):106-108.[3] 李大为,马艳.试论学校体育与心理健康[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37(6):151-152.[4] 胡剑波.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探讨[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1,35(6):89-90.[5] 周德秀.试论体育教学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文教资料,2005,35:75-76.
第二篇:家庭教育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家庭教育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六一班
1、过高期待的家庭教育导致孩子学习上的自卑心理
家长对孩子学习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当孩子把一张考得不错的试卷交给家长时,他们喜形于色;而当看到孩子一张考得不理想的试卷时,都会表现出各种不满的情绪。由于家长过高的期望值,造成了学生心理压力大,考试时心理紧张,焦虑不安:若自己的努力得不到家长的认可,极易产生自卑心理。
例如我班一名男生,长得活泼可爱,从一年级到二年级成绩一直不错。家长一味想把孩子培养成具有高等文化学识的人才,因此把孩子列入家庭重点保护对象,宁可自己节约也要把钱往孩子身上堆。每天不仅要做老师布置的作业,还要完成家长布置的作业,除此还要学电脑、外语,到了四年级,孩子精力不足,几次测验成绩离了谱,家长恨铁不成钢,整天在孩子面前唠叨。他开始抄作业。孩子学习成绩不理想,在同事、亲戚、朋友面前讲不响,严重的爱面子思想给家长增加了心理上的重压,而孩于在学校和家庭双重压力之下,小小心灵的承受力已经达到了极限,在学习心理上形成丁强烈的恐惧感和自卑感。
2、溺爱型家教造成学生学习上的依赖心理
不少家长把孩子当作家中的“小太阳”,一切围着孩子转。这样疼爱孩子,使孩子滋生了“一切以我为中心、唯我独尊’的思想:孩子自然地感到别人服侍我是应该的,因此表现在学习上有了困难希望得到父母的帮助,如作业要父母检查,做作业要父母督促和陪伴,自己学习成绩不好,便责怪父母没尽责,溺爱型的家庭教育使孩子养成了娇气十足、极度依赖的不良品德。
3、放任型家教助长了学生学习上的消极心理
放任型的家教表现在父母对孩子不关心.也无一定的要求,让孩子随心所欲,自由发展,这样就便孩子错误的思想、行为因不能获得及时的教育和引导而恶性发展。从学习较后进的学生家长中发现,他们最明显的失误是放任自己的孩子,本班有名学生xx,自从进了小学,家长就把教育的贵任全部推给了学校,家长会从不参加。平时孩子在校犯了错误,也不闻不问;家访后才得知,他的母亲身体不好,父亲在工地做工,平时只有依靠外公外婆照顾。由于学习无人辅导,他长期作业不交,孩子明显的对学习对生活都采取无所谓的态度,缺乏上进心和生活的积极性。
4、严厉型家教引发了学生学习上的焦虑、对立心理
同放任型家庭相反,严厉型父母常以强制性的方式,较多地限制子女的行为。孩子一旦出现不能符合父母要求的行为就会遭到训斥和打骂.其结果是摧残孩子的身心健康。
我班中有一位学生,名叫xx,总让我感到矛盾:他既不允许自己被其他同学嘲笑,欺辱,又看不起自己,自尊与自卑同时存于一体。他的家长对他管教很严,对老师的口头禅总是:“xx在校不好,就告诉我.我会对他一顿死打.看他还敢不敢!”五年级时,竟把他的脸都打青了。家长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使孩子在校学习整天提心吊胆,心不在焉,到后来发展到老师让他订正作业错误,他也故意拖拉,和老师僵持,产生了对立情绪。
由此可见,家庭环境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良好的家庭环境有利于学生健康活泼的成长,愿天下父母为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创造一个优良的环境。
第三篇:小学生心理健康教学论文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学论文
——东民中心校石岭村小学唐孝国
一、气氛和谐,方法灵活。
对于我们石岭村小学的学生来说,他们的年龄小,又是农村的孩子,他们在感知、思维等方面的能力以及知识经验非常有限。故而,在教学内容上,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力争做到深浅适度,精讲巧练,符合儿童的智力发展水平以及已有的经验。语文教学,关键在于一个“活”字,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容忍、宽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偏执,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热爱、尊重、理解、相信每一个学生,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要以表扬鼓励为主,要善于倾听不同的声音,适时地选择一个既合本意,又易于为学生接受的实事求是的表达,打动学生的心弦,引起他们的共鸣,使得课堂成为平等、和谐、围炉夜话般的温馨境地,在轻松和谐的气氛中,让学生想说就说,敢于表述不同意见,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从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上来看,他们在感知过程中,还不能自觉地调节和支配自己的感知,不善于对物体进行综合分析,目的性不明确,无意性和情绪性明显;在注意上,小学生是无意注意占优势,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容易被一些新异刺激所吸引,此阶段,他们的有意注意也在发展,但还达不到完善的程度。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方法上,应该精心设置,有意注意、无意注意交替出现,教学中可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具、学具,也可以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例如多媒体电脑等,化抽象为形象,帮助学生理解。我们还可以推出课本剧,让学生对课文进行创造、加工并演出,合适的篇目让学生自编、自导、自演、自评,从而全方位地投入到了语文实践中。通过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获取了知识。
二、树立榜样,陶冶性情。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入了大量文质兼美的优秀篇章。同时也塑造了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有勤奋学习,刻苦钻研,为人类社会的进步作出贡献的科学家;有为保卫祖国,忠贞不屈,抛头颅,洒热血的民族英雄、钢铁战士;有心地善良,乐于助人,勤勤恳恳的农民;有热爱学习,人小志大的红领巾;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人民总理等等,古今中外,无所不包。这是一条极其精美、丰富的人物画廊,老师应该让学生在认识这些人物高尚灵魂的同时,引导学生把这些人物形象作为榜样,树立在心中。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他们或是具体、明确,或是间接、潜移默化地教育了学生,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心灵得到了净化,情操得到了陶冶,形成了健全的人格。让学生把这一形象作为榜样牢固树立于心中。
三、尽情渲泄,保持心境。
心理健康的人也有各种消极的心理体验,此时,人总有表述的欲望,所以说“一吐为快”。小学生的情感易外露,自制力较差,情绪很不稳定,容易激动和爆发。遇到高兴的事就喜形于色,连蹦带跳,碰到困难和挫折就垂头丧气,甚至哭泣。为了能让学生保持良好的心境,最好的方法是让他们把自己的心事倾诉出来。老师、家长、同学都可以是倾诉的对象。然而这些人不一定就会那么及时地,时地随时随地地倾听你的诉说。
让我们每一个人都来关心、维护孩子的心理健康,让他们的身心都得到充分、健康地发展,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有用人才。
2010-12-30
第四篇:体育舞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体育舞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体育舞蹈也称“国际标准交谊舞”。体育运动项目之一。是以男女为伴的一种步行式双人舞的竞赛项目。分两个项群,十个舞种。其中摩登舞项群含有华尔兹、维也纳华尔兹、探戈、狐步和快步舞,拉丁舞项群包括伦巴、恰恰、桑巴、牛仔和斗牛舞。每个舞种均有各自舞曲、舞步及风格。根据各舞种的乐曲和动作要求,组编成各自的成套动作。
标准交谊舞起源于古代土风舞,经历对舞、圈舞、行列舞、集体舞等演变过程,成为流传广泛的社交舞蹈。19世纪20年代后,英国皇家舞蹈教师协会对原“舞种”、“舞步”、“舞姿”等进行规范整理,制定比赛方法,始形成国际标准交谊舞,并于1947年在德国柏林举行第一届世界标准交谊舞锦标赛。现已发展成艺术性高、技巧性强的竞技性项目。比赛按音乐节奏配合、身体基本姿势、舞蹈动作、旋律的掌握以及对音乐的理解、舞步等方面评定运动员的成绩。
近年来,体育舞蹈被引入校园,受到广大学生的热烈欢迎。通过多年来对学生的调查表明,65%以上的学生对体育舞蹈有着浓厚的学习兴趣,是最受欢迎的选修课内容之一。
甚至每学期的体育舞蹈选修课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在学生的呼吁下,定期举办几次体育舞蹈培训班,开设摩登舞、拉丁舞课程,以此来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这一切充分说明大学生对体育舞蹈有着浓厚的兴趣。兴趣是推动大学生求知的内驱力,当他们选择自己有兴趣的运动项目,如体育舞蹈,就能自觉承受运动强度物密度来发展身体素质,增强体质,提高自炼能力,有利于提高运动技能和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
这个学期,我体育选修课正是体育舞蹈。主要是学习摩登舞(modern)中的华尔兹舞(waltz)和拉丁舞(latin)中的伦巴(rumba)。华尔兹舞步起伏连绵,舞姿华丽典雅。旋律悠扬而缓慢、有抒发性旋律的慢华尔兹舞曲,舞蹈慢速连贯滑动。而伦巴则具有舒展优美,婀娜多姿,柔媚抒情的风格,使我在学习的同时陶冶心情,身心愉快。也正是这个原因,我发觉体育舞蹈对心理发面有着一定的影响。
首先,体育舞蹈有利于改善身体形态。
体育舞蹈练习者的姿态是舒展挺拔的,跳舞时始终要保持抬头、挺胸、收腹、立腰、肩放平、膝放松、大腿和臀部夹紧上提的姿态。这种严格的身体姿态要求,符合体育美学原则(姿态美)。合理地进行体育舞蹈运动,通过优雅的姿态练习,使身体各个部位和肌肉得到协调、匀称的发展。增强整个躯体的协调性、灵敏性。弥补缺陷、优化姿态。合理的运动量能有效地消耗体内多余脂肪,改善身体曲线,使人体外形更加的挺拔、体态更加刚健优美。这是物理层面的。当拥有如此一个美妙的外形时,人们就能以一种优雅的姿态进行各种活动。有助于培养自信心,增强个人魅力。同时,优美的形态更容易得到他人的赞许与认可。体育
舞蹈是一种展示的活动。长期练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使人产生表现的欲望,并由此达到自我满足。
其次,体育舞蹈带有自娱性。体育舞蹈运动的过程也是一个追求美、创造美、实现美的过程,参与者在活动中可以表现美、欣赏美,获得美的享受。在舞动的过程中,人们也能感受到快乐。已有调查证实积极参加体育舞蹈活动者的心理健康水平显著的高于普通常人的水平,说明体育舞蹈对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是十分明显的。近年来,有关有氧运动的健心效应已被愈来愈多的科学研究证实。如皮特鲁茨罗(Petruzzllo,1991),拉方丹
(Lafontaine,1992)等人的研究表明,有氧练习即可以降低焦虑,也可以降低抑郁有氧练习对长期的性的轻微到中度的焦虑症和抑郁症等都有治疗的作用;无氧练习只对抑郁有调节和治疗作用,但不能有效的降低焦虑。因此如果希望改善整体的情绪状况,最好采用有氧练习,有氧练习的健心效应应更加显著。据50名体育舞蹈班学员的心率测试表明,体育舞蹈与国际上流行的有氧运动、有氧操、有氧舞蹈是有区别的,有氧运动的心率指标一般在125--150次/分,而体育舞蹈中有些舞种的心率指标以超过180次/分,如快步舞、恰恰恰、加依夫等。人体活动的能量代谢以处于无氧代谢状态。从研究结果可知,体育舞蹈是一项中等运动强度的有氧运动。根据拉方丹等人的研究,这类有氧运动对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有显著的调节作用。
最后,体育舞蹈还带有群众性。跳舞,通常是需要两个人共同合作的。特别是我在学校上课的时候,40多个同学在同一间教室翩翩起舞,产生出融洽和谐的氛围。体育舞蹈仍然继承交际舞交性的特点,它是是人们交流思想,抒发情感,消除隔阂,相互沟通的最好形式之一。在优美的舞姿和轻快的乐曲相伴下,人们的自我封闭意识在这里会得到彻底的解脱,舞场中的融洽、和谐、高雅的气氛亦能增强人们的沟通和交往的意识。可见,体育舞蹈活动即增进了舞伴、舞友之间的友谊,丰富了社会生活,提高了参加者的人际交往能力。根据司徒炳坤等人研究的结果——体育舞蹈活动对“人际关系”和“敌对” 两项因子的得分显著低于全国常模的水平,说明体育舞蹈运动对这两项心理健康因子的积极促进作用显著。可以认为,体育舞蹈是一项非常有益于身心健康,特别是心理健康的体育运动。
由以上三点可以得出,体育舞蹈对人们,特别是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积极的作用。在现代“健康”体育教育新观念的影响下,体育舞蹈将会以它独特的方式受到更多人的关注与喜爱。
第五篇:浅谈学校教育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浅谈学校教育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砖店镇中心小学 孙晓亮 电话:*** 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学校教育以其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和系统性的特点而具有无可代替的主导作用,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极大。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学校教育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校风与班风
良好的校风对师生是一种无形的感染力,也是一种凝聚力,可以增强小学生的集体意识,恰当地履行义务和行使权利。在这种风气下,小学生的心理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健康发展。班集体是小学生在学校中学习和生活的基本单位,同时也是小学生完成社会化过程的重要条件。班级中如果存在某些不利于学生发展的因素,将会对学生产生深刻而持久的消极影响。在学校里部分学生在班级中地位偏低,长期受忽视或排斥,容易形成严重的自卑心理、敌对情绪和逃避倾向,可能导致交往障碍及同学关系紧张等。在一些班级中存在不健康的小群体和严重的欺负行为,如果教师不能及时发现和解决,很可能使部分学生产生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导致进一步的混乱。而到最后,不论是欺负人的学生还是被欺负的学生,都会形成一些不良的性格特征,如蛮横、霸道、怯懦、虚伪等。
二、学校环境
学校环境包括学校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他们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物质环境包括教室卫生、校园的自然环境、教学设施、卫生设施等,是学校教育工作赖以进行的物质基础。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的物质基础(我们把学生周围的一切陈设也包括在内)———这首先是一个完备教育过程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其次,它又是对学生精神世界施加影响的手段,是培养他们观点、信念和习惯的手段。”良好的物质环境不仅能使小学生的心情愉快而有安全感,还能激发学生爱校、建校的热情,爱护学校的公共设施,自觉形成良好的社会公德,并以自己的学校而自豪。心理环境实际上是校风的具体体现,包括人际环境、信息环境、组织环境、情感环境和舆论环境等。学校内部心理环境建设是实施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
1、校园主环境建设。一流教育要有一流主环境建设,主环境建设是学校心理建设的首要任务。学校主环境,应以崭新面貌出现,尽可能地体现“新颖、整洁、明亮、美丽”的风貌。要把各种建筑物构建在绿化环境中,使学校成为花园式的大教室,让名花异草、茂林修竹、绿色草坪也成为学生修身养性的环境。
2、校园文化建设。学校要通过开展各种艺术、文化、体育、科技和学习名人等活动,提高学生兴趣,活跃学生身心,达到陶冶情操、美化生活、融洽师生关系的目的,改善学生心理环境。
3、学校还应努力创设良好的家庭心理环境。学校可以联合居委会等社区基层组织,定期对家长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培训,向家长传授孩子身心发展的常识。让家长们认识到: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离不开和睦、文明、明朗、愉快的家庭环境。学生从小能生活在温暖、愉快的家庭中,得到父母、长辈的正确的爱,必然会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安全、愉快,充满欢乐和信心,良好的情绪从小就占据心理状态的主要地位,从而保证每一个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在良好的学校心理环境中,全校师生相互尊重、理解,相互关心和爱护,反对体罚、讽刺、打架和骂人,这种和谐的积极环境必然会使其中的学生潜移默化的受到熏陶,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最直接的促进作用。
三、教学内容和方法
当前多数学校的教学还是以应试教育为主,教学内容枯燥,教学方法单一,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某种程度上给学生带来了心理压力。调查表明,相当一部分小学生学习焦虑,害怕上学,担心考试,产生一系列躯体和心理疾病,如头痛、失眠、神经衰弱、食欲不振、焦虑、抑郁等现象。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孩子们是凭形状、色彩、声音和一般感觉而思考事物的;假使有人想强迫他们凭借其他方法来思考事物,那么他便是无理地、有害的胁迫着孩子的天性。”这段话恰当地概括了小学生的思维特点。随着素质教育的真正贯彻落实,改进学校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共识,这将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教师素质
教师的素质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是至关重要的,他们的才能、个性、教学艺术、教育方法都深深地影响着小学生。素质较高的教师懂得学生的心理,不会经常在全班学生面前严厉地批评或讽刺学生,而是考虑到学生的自尊心,循循善诱,使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和他人,从而形成积极的人格特征。一些小学教师自身的心理不够健康,如过于情绪化,对学生的态度极易受自己情绪的影响,缺乏应有的自制力,这种消极的和不稳定的情绪常常是造成部分小学生某些心理问题与心理障碍的原因。
五、师生关系
小学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尤其是在低年级学生心目中的威望是包括家长在内的其他人所无法比拟的。正因为如此,师生关系的优劣对小学生的影响是十分明显而深远的。良好的师生关系会使小学生对学习产生积极的兴趣,对学校生活感到愉快,拥有积极乐观的心态。然而,由于少数教师在教育观念上落后,导致教育行为上往往存在一定的偏差,不能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这就会对学生的健康发展造成直接的不良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