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家庭教育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浅谈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试论家庭教育对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
家庭是学生成长的 划的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和影响。家长根据自己的期望对孩子实施的一种通过多种方式,包括家庭环境、心理氛围、长辈语言等行为去影响孩子,孩子根据自己的表现反作用于家长的双向的互动过程。家庭教育比较完整的涵义是它不是单独的讲家长对孩子有什么要求,对孩子有什么命令,它是一种双向互动的过程,它是有计划,有目的的,是文化、心理、语言、环境等综合因素对孩子施加影响的过程。但是,在我国农村,许多家长由于文化知识浅薄,加之受传统观念影响,始终认为自己真的就是一家之主,孩子只是自己发号施令的对象,而所谓的家庭教育也无非就是展示自我的舞台。长期如此,无疑导致了家庭教育中的多个问题:缺乏沟通,出现两代人严重的代沟;自以为是,缺少平等、真诚;滥用权威,忽视民主;缺乏关爱,淡化情感„„在这种情况下,家庭教育当然不会取得好的成效。家长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无处不在的,孩子的行为表现是在家长身边一天天不知不觉中形成的。然而,不少家长平时只注重自我娱乐,而放松了对孩子的监管。或者毫不避讳的将一些在孩子这个年龄不应知道的一些社会不良现象和一些不拘小节的生活坏习惯展现在孩子面前,很容易被善于模仿的孩子所仿效,这样的教育结果可想而知。前不久,笔者在对自己所教的六年级学生进行调查问卷时发现,众多学习成绩下降的学生中,有百分之九十的学生都是因为家庭变故所导致的,有一位叫刘天的女生,前段时期学习一直排在全班前十名,可到后期学习一天不如一天,笔者及时与其家长取得联系,最终才知道是因为刘天的爷爷去逝了,孙女思念爷爷,因为平日里她都是跟爷爷生活,父母的关爱
太少,而爷爷突然去逝,加之父母不能很好的开导,因为失去了爱而带来了好多负面影响,一向天真活泼的她,自此变得内向、不与人交往,学习日渐下降。可见,家庭变故、父母间的紧张冲突关系等,都会使孩子的心理受到创伤。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儿童时代受什么不良影响,将成为其成年生活中永远不可抹去的阴影。可见,家庭教育对农村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那么,究竟家庭中哪些因素对农村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影响呢?
(一)父母的文化知识水平、道德修养、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影响。
家长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改掉坏毛病,做一个好孩子,但每次一旦发现孩子犯了错误,不是指出错在哪里,以后该怎么做,而是往往不问青红皂白,先是一通数落甚至打骂,而过后也不再深究,总以为“收拾”一顿后总会改掉。然而,家长却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言行已经在孩子身上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了。父母爱读书看报,那孩子也会效仿父母努力学习,父母热心、邻里关系处理和谐,那孩子也就心胸开阔,为人直率„„其实,父母的言行举止在无形之中直接影孩子的一言一行,我们经常说言传身教,也许就是如此。
另外,父母经常吵架,夫妻关系不和谐等对孩子的心理影响也是非常大的,孩子看见了父母之间永不休止的“战争”,心里会感到十分害怕,慢慢地就会变得非常胆小,自卑、孤僻、内向。所以,孩子身上发现的心理问题,做家长的首先要从自身寻找原因。
(二)家庭教育的几个误区的影响
近年来,由于独生子女家庭越来越多,大多家长都认为孩子受教育的地方就是学校,而家庭只是提供给孩子衣、食、住、行的场所,不负有任何的教育义务。所以大多家长对子女过分溺爱,唯恐孩子受气吃亏而包揽一切,忽视了子女探索周围环境的正当要求,使孩子出现依赖、顺从、退缩等不良行为。有的家长对子女过分迁就,小错误不闻不问,很少对孩子提出规范的要求,使孩子产生“小皇帝”或“小公主”心理,欲望过大,不懂得按照行为准则,以道德规范去约束自己,形成任性、蛮横的不良品质。前不久,就在笔者曾经读过的中学发生了一起学生服毒自杀的事件,后经调查,这名学生长期以来生活在一个我行我束,纵容骄惯,过分溺爱的家庭环境中,上小学时就经常携带手机进教室,学校里的他从来不服从学校管理,对于班主任及科任教师的劝导也从来不理不睬。家里的他,纯粹就是“小皇帝”、“小少爷”,父母对儿子的蛮横从来不管,也不敢管,因为过分的溺爱,已经导致他多种坏习惯的形成,最终因为太自以为是而走向极端。加之近年来义务教育各项优惠政策的落实,好多家长不是关心自己的子女学了多少文化知识,而是更多地关注学校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从而片面地看待教育,导致子女各种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增多。
此外,还有亲人生病、去世、家长教育子女态度不一致、给孩子过大的学习压力都会使学生的心理健康受到影响。家庭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场所,家庭教育直接影响到儿童心理健康的教育,那么作为家长应该如何做呢?
(一)、多一份表扬与鼓励,少一份责骂与数落;
作为家长如果习惯“皱眉头看子女,从不面带笑容”,对子女批评是大声地责骂,而缺少表扬与鼓励,缺乏了解和关爱,那么长期下去,就会造成子女心情压抑、情绪低落。这不仅影响他们目前的学习和生活,严重的对他们今后的发展还会造成障碍。相反如果我们能够多给他们一些表扬与关爱,那效果就不大一样了。在平时的生活中,对子女多一些鼓励和表扬,就像一场绵绵的细雨滋润着幼苗茁壮成长。
不管是谁,只要工作有成绩,就能获得领导或同志们的肯定,那么他的工作积极性就一定会高涨。小学生更是如此,只要获得别人的肯定,感到别人特别是父母对他的关爱或者是表扬,他们的需求就满足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就会自然而然地提高。那么对儿童而言父母真诚的鼓励和关爱,往往是无价之宝,极易在他们的心目中掀起成功的欲望,将会产生持久的动力。
(二)培养孩子挫折的承受能力
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总是会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困难。因此,我们不是怎样设法减少孩子可能遇到的挫折情境,而是帮助孩子以正确的方式和心态去对待困难和挫折。
首先,家长从自己做起摒弃遇到挫折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情这种错误观念。其次,为子女做好表率作用,当自己受到挫折时,在孩子面前不能表现出一撅不振的心态,而是要有种“从何地跌倒,再从此地爬起”的精神劲儿。
总之,家庭教育对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着重要影响,良好
的家庭使人终身受益。
第二篇:家庭教育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家庭教育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六一班
1、过高期待的家庭教育导致孩子学习上的自卑心理
家长对孩子学习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当孩子把一张考得不错的试卷交给家长时,他们喜形于色;而当看到孩子一张考得不理想的试卷时,都会表现出各种不满的情绪。由于家长过高的期望值,造成了学生心理压力大,考试时心理紧张,焦虑不安:若自己的努力得不到家长的认可,极易产生自卑心理。
例如我班一名男生,长得活泼可爱,从一年级到二年级成绩一直不错。家长一味想把孩子培养成具有高等文化学识的人才,因此把孩子列入家庭重点保护对象,宁可自己节约也要把钱往孩子身上堆。每天不仅要做老师布置的作业,还要完成家长布置的作业,除此还要学电脑、外语,到了四年级,孩子精力不足,几次测验成绩离了谱,家长恨铁不成钢,整天在孩子面前唠叨。他开始抄作业。孩子学习成绩不理想,在同事、亲戚、朋友面前讲不响,严重的爱面子思想给家长增加了心理上的重压,而孩于在学校和家庭双重压力之下,小小心灵的承受力已经达到了极限,在学习心理上形成丁强烈的恐惧感和自卑感。
2、溺爱型家教造成学生学习上的依赖心理
不少家长把孩子当作家中的“小太阳”,一切围着孩子转。这样疼爱孩子,使孩子滋生了“一切以我为中心、唯我独尊’的思想:孩子自然地感到别人服侍我是应该的,因此表现在学习上有了困难希望得到父母的帮助,如作业要父母检查,做作业要父母督促和陪伴,自己学习成绩不好,便责怪父母没尽责,溺爱型的家庭教育使孩子养成了娇气十足、极度依赖的不良品德。
3、放任型家教助长了学生学习上的消极心理
放任型的家教表现在父母对孩子不关心.也无一定的要求,让孩子随心所欲,自由发展,这样就便孩子错误的思想、行为因不能获得及时的教育和引导而恶性发展。从学习较后进的学生家长中发现,他们最明显的失误是放任自己的孩子,本班有名学生xx,自从进了小学,家长就把教育的贵任全部推给了学校,家长会从不参加。平时孩子在校犯了错误,也不闻不问;家访后才得知,他的母亲身体不好,父亲在工地做工,平时只有依靠外公外婆照顾。由于学习无人辅导,他长期作业不交,孩子明显的对学习对生活都采取无所谓的态度,缺乏上进心和生活的积极性。
4、严厉型家教引发了学生学习上的焦虑、对立心理
同放任型家庭相反,严厉型父母常以强制性的方式,较多地限制子女的行为。孩子一旦出现不能符合父母要求的行为就会遭到训斥和打骂.其结果是摧残孩子的身心健康。
我班中有一位学生,名叫xx,总让我感到矛盾:他既不允许自己被其他同学嘲笑,欺辱,又看不起自己,自尊与自卑同时存于一体。他的家长对他管教很严,对老师的口头禅总是:“xx在校不好,就告诉我.我会对他一顿死打.看他还敢不敢!”五年级时,竟把他的脸都打青了。家长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使孩子在校学习整天提心吊胆,心不在焉,到后来发展到老师让他订正作业错误,他也故意拖拉,和老师僵持,产生了对立情绪。
由此可见,家庭环境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良好的家庭环境有利于学生健康活泼的成长,愿天下父母为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创造一个优良的环境。
第三篇:家庭教育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调查报告
家庭教育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调查报告
前言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因此家庭教育对小学生心理健康影响是不容忽视的,我们从分析当前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入手,描述了错误家庭教育对他们心灵造成的危害和影响,并针对这些错误的家庭教育因素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希望通过这样可以让家长、学生及有关社会成员系统地了解家庭教育环境对小学生心理的影响作用,促进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关键词:家庭教育 小学生 心理健康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家庭教育对于小学生形成健康、乐观、向上的心理至关重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学校要帮助家长制定正确的教育观念,了解和掌握孩子成长的特点、规律以及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以积极、健康、和谐的家庭环境影响孩子。为了了解家庭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我们对学校多名家长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694份。高年级学生家长占36%,中年级学生家长占34%,低年级学生家长占30%。问卷中问题涉及的内容主要有家长的教育观念、家长的教育态度、家长的教学方法、家庭环境、亲子关系、家长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关注等方面。本报告从上述方面进行分析,提出对策与建议。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
1、性格问题
在小学阶段,性格问题主要表现在:如胆小、害羞、暴躁、身体或语言攻击等许多方面。同学习困难一样,性格问题也有遗传因素的影响和教育因素的影响。由于胆小、害羞等性格,孩子经常难于完成家长让自己去做的事,如表演、和别人比赛、主动和别人玩等事情,随之家长的“你怕什么呀?你看某某多好!”等负面评价,不但不能激励孩子以后做好类似的事情,反而使他们更加恐惧做这样的事,加重了孩子的心理障碍。由于教育问题的累积、学生家庭及自身条件的限制,有一部分学生,始终认为自己“不优秀”、“不如人”,自卑感特别重。他们把失败归因于“自己笨”或“题目难”,学习上的自卑,衍生了他们羞怯、胆怯等不良倾向,家中来了客人,怕谈及学业情况不好意思而故意避开,见了自己的长辈不好意思。
2、学习困难
学习困难、学习成绩不好是小学阶段家长比较头痛的事情。学生学习困难表现在学习成绩不合格、保 1 持注意力困难、记忆力不好、写字和阅读困难等等。这些表现有可能是遗传的或先天的原因造成的,也有可能是后天的教育或养育的原因造成的,对前一种原因造成的学习困难,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所能给予的帮助是有限的,但是对后一种原因造成的学习困难,专家已经可以给他们进行比较明显有效的机能调整和行为训练。后一种学习困难的学生在小学阶段经常被老师和家长指责,被说成是太笨、只知道玩、不长记性,有个别学校因为升学率等方面的考虑,甚至要求家长给学生开智力落后的证明。各种各样的批评,导致孩子厌学而产生了学习困难。而前一种孩子很想努力学好,但由于心理压力过重以及能力所限,使他们达不到家长和老师的标准。
二、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
影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分析
1、教育观念片面,过分关注学习成绩
调查表明,有不少家长存在教育观念上的问题。家长错误的教育观念主要表现为两个极端,一方面家长过分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另一方面家长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忽视孩子的能力培养,特别是社会生活能力的培养,忽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家长教育观念方面的问题主要有:
(1)片面关注学习成绩。调查中有12.7%的家长认为孩子只要学习好就行了,在他们心目中,孩子的学习成绩是最重要的,他们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以孩子学习成绩的好坏来衡量其价值。这对孩子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甚至使许多学生产生厌学心理。比如,调查显示,在家长面前经常流露出不想上学和曾经流露过不想上学的学生分别占到21%和11.1%。
(2)忽视孩子社会生活能力的培养。有30%的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什么事都做不来,能力有缺陷,但是许多家长却忽视孩子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有21.7%的家长经常帮孩子把什么事情都安排好了,而在家里经常做家务的孩子仅占15.8%。孩子生活能力的缺乏使他们做事畏缩,怕出错,从而造成个性上的缺陷。
(3)缺乏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关注。在对家长的调查中,发现部分学生流露出厌世情绪,有l07位家长反映孩子曾经流露过“活着没有什么意思”等悲观念头,占被调查人数的5.9%。许多家长没有认识到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有l0.4%的家长明确表示在发现孩子有心理问题时,不会找有关专家帮助解决问题,有45.6%的家长表示“也许会”找专家寻求帮助。由此可见,相当多数家长对孩子的心理健康缺乏关注,所以,当孩子有问题时,能够得到有效帮助的机会就减少了。
2、教育态度专断,对于女期望过高
调查表明,很少有家长对孩子是放任不管的,许多家长能够以民主的态度与孩子平等对话,跟孩子讲 2 道理,但也有不少家长以专断的教育态度对待孩子,给孩子的心理健康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有79.1%的家长感到孩子读书太苦太累,但是家长在对孩子的教育中仍然表现出期望过高、要求过严、限制过多的倾向。
(1)许多家长对孩子期望过高,学习要求过严。对于“您是否强迫孩子考试成绩一定要在前几名?”回答“经常是”和“有时是”的家长分别占8%和36.8%。可见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和要求是很高的,当孩子一旦考试成绩不理想,面对压力孩子就容易自卑、自弃,甚至有轻生倾向。
(2)有些家长对孩子限制过多。对于“您是否严格限制孩子玩耍的时间?”回答“是”和“有时是”的分别占12.7%和48.8%。经常限制孩子不让他们与异性交往的家长占4.3%,有时限制孩子与异性交往的家长占14%。正是家长的这种教育态度,造成部分学生感到生活缺乏乐趣,人际关系紧张。
3、教育方式失当,教育手段粗暴
家长教育方式方面的问题是,一方面对孩子生活上、物质上的要求百依百顺,甚至有3.1%的家长认为只要满足孩子物质方面的需要就行了,另一方面又有部分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手段粗暴。教育方式方面的问题主要有:
(1)教育方式粗暴,常对孩子施以体罚。有7.4%的家长表示当孩子成绩不好时经常加以严厉的训斥,有63.8%的家长表示曾经在孩子成绩不好时训斥过。对于“您有没有打过孩子?”回答“经常打”的虽然仅占1.4%,但是,回答“有时打”的却占51.6%。家长粗暴的教育方式使学生容易与家长产生情感隔阂。
(2)对孩子百依百顺,过分溺爱。有13.8%的家长表示经常无条件满足孩子提出的各种要求,表示不会轻易满足孩子提出的各种要求的家长仅占15.1%。对孩子过分溺爱,容易使他们任性、意志薄弱和缺乏挫折承受力。
(3)不善于主动与老师沟通。将近一半的家长表示在发现孩子有学习和情绪问题时,不会找老师讨论这些问题,仅有5%的家长表示会去找老师。由于家长和老师缺乏沟通,所以,老师无法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和学习问题,这对于孩子心理健康发展很不利。
4、家庭关系扭曲,家庭环境压抑
婚姻关系破裂对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特别大,对此大多数家长有正确认识。89.3%的家长认为父母离婚对孩子有非常大的伤害,仅有一成左右家长认为影响不大或没有影响。家庭成员关系紧张,家庭氛围压抑,也不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不良的家庭环境和家庭关系表现为:
(1)夫妻吵架,家庭关系不和睦。3%的家长表示经常与爱人在孩子面前吵架,偶尔与爱人在孩子面 3 前吵架的占49%。有3.7%的家长明确表示家庭成员关系不和睦,有问题的学生往往在这样的家庭中产生。
(2)为家庭经济困难而烦恼。有30%左右的家长表示全家人因为经济困难而烦恼。中小学生是特别敏感的,他们特别容易因为自己不能为父母分忧而自责。
(3)家庭气氛压抑,孩子缺乏荣誉感。对于“您是否感到在您家里,家庭氛围显得压抑?”回答“很压抑”和“比较压抑”的分别占l.8%和14.4%。感到自己的孩子不能以自己的家庭为荣的比例达到12.1%,有38.1%的家长回答不知道。我们可以想见,这样的家庭环境中的孩子遇到问题时,肯定不会想到要从家中得到帮助,难怪有些孩子要离家出走。调查发现,有1.9%的家长表示自己的孩子经常离家不回,有5.2%的家长表示自己的孩子曾经离家不回。
5、父母与孩于缺乏沟通,亲子关系疏远
许多家长表示与孩子感情“不好”和“一般”,分别占4%和26%。这是应该寻引起注意的问题。感情疏远的亲子关系往往造成有问题的青少年。调查还表明有相当部分家长感到自己不够称职,对于“您认为在孩子的心目中,自己是不是一个称职的家长?”回答“不是”的家长占10%,有38.2%的家长选择回答“不知道”,这其实是不称职。亲子关系疏远主要表现为:
(l)中小学生不愿向父母倾诉思想感情。有50.7%的家长表示孩子没有主动找自己谈过自己的烦恼。有72.5%的家长表示孩子不肯拿日记给自己看。许多家长不善于与孩子打交道,很少与孩子进行共同活动,如有16.3%的家长表示从未抽时间陪孩子去游玩过,有14.2%的家长表示不能主动与孩子进行思想、情感的交流。对于孩子来说,父母与他们的情感疏远必然会影响他们的人际关系和心理健康。
(2)不尊重孩子,不能维护孩子的自尊心。有54.5%的家长表示曾经在爱人面前数落孩子,曾经在其他孩子或家长面前数落自己孩子的占35.7%,有24.9%的家长表示自己从来没有夸奖过自己的孩子。家长一方面数落孩子的不是,另一方面又不能对孩子进行表扬和激励,这种做法极大地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也疏远了亲子感情。
(3)部分学生与父母产生对立情绪。由于家长对孩子要求过多,期望过高,缺乏尊重。而且在自己不顺心的时候迁怒于孩子(占被调查家长的40.7%),所以,有些学生有逆反心理,产生了与父母的对立情绪。有6.3%的家长表示孩子经常与自己闹对立情绪,而孩子时不时地与家长闹对立情绪的占71.4%。家长是孩子的良师益友,家长不够与孩子形成和谐关系,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
三、对策与建议
1、端正家庭教教育观念
教育孩子,力量只能合,而决不能分。那么“合”在什么地方呢?这就要求家长认真地回顾一下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行为有没有需要改正的地方,谦虚的态度和必要的学习是必要的,同时,也应认真回想长辈的教育行为有没有可取之处。在树立合力教育意识前提下,经过认真思考,开个统一家庭教育思想、方法和家庭会议,坐下来坦诚地交流彼此的想法,有不同意见,可以争论,最后求同存异。
在教育孩子时,按照已经统一的认真去做,看看效果如何。这样的家庭会还需要征求孩子的意见,孩子是受教育的对象,对家长的教育行为有最直接的感受,孩子往往能客观地评价爸爸、妈妈和其他长辈教育行为的优点与不足,这对我们改进家庭教育是大有好处的,不要在教育孩子过程中,当着孩子的面而闹矛盾,这样只会降低长辈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在可能出现这种情况时,有一方要以冷静的口吻劝说对方暂停教育,协商之后再进行教育,而父母与孩子祖辈之间的教育矛盾,大多是由于隔辈人更疼孩子引起的,父母应该在尊重理解祖辈的前提下作些分析,给祖辈找些家庭教育资料,请祖辈参加家庭会议。
自然和谐,是指家长及其在整个教育的过程都应该尊重孩子成长的自然规律,所有的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有幸福、美满的人生,但不少望子成龙的父母根本不考虑孩子的身心特点和个人兴趣,有的家庭为了让孩子成才,每天除了让孩子上学,还让孩子上好几门课外辅导班或培训班,除了要求孩子学习成绩要名列前茅,还要求孩子在美术、钢琴等其他方面都取得优异成绩,孩子没有时间玩,只能整天被这些负担所压,身心得不到应有的放松。
孩子是一个活生生的生命,他们都有自己的想法,都具有白我成长的天性和潜能。家长们却习惯于像木偶一样操纵和控制孩子的一举一动,尽管父母们为孩子的前程苦心设计,但大多数孩子并没有达到他们所期望的,也没有按他们的设计走完人生之路,只有家长尊重自然的规律,让他们按照自己的兴趣喜好自由的发展,才可以在家庭的养育下形成健康的人格和个性品质。
2、树立全面发展的观念
思想道德素质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的基础,是一个人成人后立身处世的根本,有了一定的思想道德素质,才能自觉的道守社会的法律规范,才能将自己掌握的知识技能服务于人民,服务于社会,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而家庭对孩子的道德教育有着天然的优势,家庭教育的重点应将思想品德和良好的个性培养放在首位,先教育孩子如何做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因此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生活中相互尊敬,相互谦让,与邻里友好相处,关心别人,为他们做出榜样,父母从小培养孩子的道德习惯,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子女,这些都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所无法比拟的。
孔子说:“少年若天性,习惯如自然”。家长要抓住日常生活中的小事,随时随地进行教育,使道德教 5 育与生活实践相结合,针对孩子接触的各种事情随时随地进行教育,把思想道德教育渗透到孩子的言谈举止,衣食住行等各方面,使他们从小就萌发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爱劳动的情感,培养他们诚实、勇敢、友爱、不怕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等良好品德行为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真正地为他们良好的品德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家长要培养孩子参加劳动的兴趣和信心。首先在思想上,要让他们知道世界是劳动人民创造的,一个人来到社会上,应当热爱劳动,尊重劳动人民,要逐步树立起自食其力的思想,在此基础上再安排一些他们力所能及的劳动,目的是培养他们的兴趣和动手能力,当孩子开始做家务时,因不熟悉而不会做,家长要耐心帮助,当面示范,教孩子树立正确的劳动态度及正确的劳动方法,鼓励和支持他们树立干好的信心,把事情干好。
其次还应培养孩子养成爱劳动的习惯,家长可以因地制宜,从各自的家庭条件出发,给孩子提供劳动机会。总之,设法给他们提供做家务劳动和当家理财的机会,这样不但能让孩子逐步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学习好劳动技能,同时也培养了他们勤俭持家,尊重长辈的美德,使他们获得独立生活和参与社会竞争的能力,孩子干的虽是一些在成人眼里微小足道的简单的家务劳动,如整理报纸、买瓶酱油、擦擦桌子等等,但对孩子来说却意义重大,孩子在做家务的过程中,不仅可掌握一些简单的家务技能,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而且有利于责任心和义务感的培养,家长应重视利用家务劳动对孩子进行教育。
3、构建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营造和谐、温馨、民主健康的家庭文化氛围对孩子具有吸引作用,能使孩子热爱家庭,也能引导激励和约束孩子使其积极向上,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必然对其身心有着积极的影响。家庭要造就一个尊重孩子、爱护孩子的良好环境,父母就应该把孩子当成平等的朋友,这样的环境最能养成孩子的良好性格,同时也为教育孩子创设了最好的学习条件。
孩子从出生那天起,就开始了与父母交往,从而形成了亲子之间的一种亲密情感关系,这种关系对孩子日后形成对人对事的积极态度奠定了基础,孩子早期形成的经验会影响其一生,小时候受到亲人关爱和照顾以及有有安全感的孩子,长大后也会爱他人,人际关系也较好,孩子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体,在家庭中,父母把子女摆在平等的位置上,尊重他们,愿意听他们的意愿和想法,同时也让孩子懂得克制自己,尊重长辈,这种民主型的教养态度有利于培养儿童健康的心理发展。
父母的言行、品格、知识,对子女来说,就像胎记烙在身上,一生也不会消失,虽然家长不可能精通所有的东西,但是要善于学习,这样不仅可以利于自身的提高,还有利于指导孩子的学习,要给孩子一杯 6 水,自己首先必须要有一桶水,家长必须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对科学知识具有广泛的兴趣爱好,而家长的身体力行,自然也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使他们从小就成为热爱科学知识并且兴趣广泛的人。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家长在平时的学习工作过程中遇到困难,总是力求自己独立思考,在解决不了的时候,能虚心求教,这样的学习态度在无形之中就会灌输给孩子,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家长在平时也要十分注意自身的文化修养,能做到科学的安排时间、珍惜时间,做到“今日事今日做”,这样家长才具有说服力去教育自己的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只要家长自己养成了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意志品质,孩子自然也会成为一个勤勤恳恳的人。
附录一: 参考文献篇目
1、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102年修订)
2、解军《影响儿童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10(27)
3、施学忠《家庭教育方式与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中国学校卫生2012(23)
4、魏明刚《心理学》辽海出版社2004.6 附录二:
1、调查问卷
2、结果统计
1、问卷调查 学生卷:
1.你有心事时你与你父母()沟通: A经常 B有时 C放在心中 2.你与你父母的关系
A关系好 B有时发生争执 C经常发生争执 3.你家有电脑吗?父母允许你怎么玩?
A没有 B有电脑,但是不允许我玩,怕耽误我学习C有电脑,我可以随便玩
D有电脑,不允许玩,但支持我看新闻,查找资料等 4.放学后回到家里,多数时间是由()照顾你生活的?
A爸爸妈妈 B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 C亲戚、邻居或者其他人 5.家里人最关心你的
A心理需要 B学习情况 C身体情况
6.在学习方面,父母会提要求吗?有什么奖励吗?()A有奖励,物质奖励 B有奖励,精神奖励(如书籍、旅游等)C只提要求不奖励 D只要我认真就行了,没什么要求,也没有什么奖励 7.你双休日的活动父母支持吗?
A非常支持 B看人家支持,也只好让我也参加 C父母反对,只是我强烈要求,才同意的 D不参加 8.当你在学校受到委屈时,你回到家里,你会 A会告诉家里人 B不会告诉家里人,自己解决 C特别委屈时,才告诉家里人
9.当家里人知道你犯错误时,家里人通常会
A经常动手打人 B会严肃批评,偶尔也会打人 C心平气和的讲道理10.家里人会在你面前赌博或吵架吗?
A从来不会 B很少,但有过几次 C我在不在场都一样
家长卷:
1.你的孩子放学后,你在家
A玩电脑 B看书、读报 C看电视 2.你的孩子写作业时,你在家
A打麻将或玩游戏或看电视 B读杂志 C监督孩子写作业
3、有空时,你通常会和孩子干什么?
A翻翻书刊,共同学习B经常带孩子去参观、旅游 C鼓励孩子发展特长,注重培养D引导孩子动脑筋,共同参与 E工作忙,很少和孩子在一起
4、你的孩子给你诉说自己的心事时,你会
A认真倾听 B一边做事,一边倾听 C拒绝倾听
5、你的孩子带同学去你家时,你会
A欢迎 B不欢迎但有礼貌待客 C很冷淡 D赶他(她)走
6、你的孩子与同学闹矛盾时,你会
A开导,劝解 B批评 C支持 D顺其自然
7、你的孩子帮你干家务时,你会
A夸奖孩子 B挑毛病、唠叨 C即不批评也不表扬 D不让动手
8、你的孩子偶尔犯错误时,你会
A说服教育 B先批评,后问原因 C不问原因直接殴打 D沉默
9、你的家庭是
A完整家庭 B单亲家庭
10、你的家庭里的人际关系
A相处愉快,互相关心 B相处平和,关心不够 C相处冷漠,互不关心 D矛盾交多,经常争吵
2、调查问卷结果统计 学生卷:
1.你有心事时你与你父母()沟通:
A经常28.9% B有时34.4% C放在心中36.7% 2.你与你父母的关系
A关系好60% B有时发生争执62% C经常发生争执10% 3.你家有电脑吗?父母允许你怎么玩?
A没有120% B有电脑,但是不允许我玩,怕耽误我学习32% C有电脑,我可以随便玩6% D有电脑,不允许玩,但支持我看新闻,查找资料等8% 4.放学后回到家里,多数时间是由()照顾你生活的?
A爸爸妈妈9.8% B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25% C亲戚、邻居或者其他人2% 5.家里人最关心你的
A心理需要10% B学习情况77% C身体情况30% 6.在学习方面,父母会提要求吗?有什么奖励吗?()
A有奖励,物质奖励47% B有奖励,精神奖励(如书籍、旅游等)27% C只提要求不奖励21% D只要我认真就行了,没什么要求,也没有什么奖励35% 7.你双休日的活动父母支持吗?
A非常支持62% B看人家支持,也只好让我也参加42% C父母反对,只是我强烈要求,才同意的5% D不参加20% 8.当你在学校受到委屈时,你回到家里,你会
A会告诉家里人15% B不会告诉家里人,自己解决38% C特别委屈时,才告诉家里人46% 9.当家里人知道你犯错误时,家里人通常会
A经常动手打人6% B会严肃批评,偶尔也会打人26% C心平气和的讲道理59% 10.家里人会在你面前赌博或吵架吗?
A从来不会30% B很少,但有过几次62% C我在不在场都一样7% 10 家长卷:
1.你的孩子放学后,你在家
A玩电脑18% B看书、读报34.5% C看电视47.5% 2.你的孩子写作业时,你在家
A打麻将或玩游戏或看电视49% B读杂志20% C监督孩子写作业21%
3、有空时,你通常会和孩子干什么?
A翻翻书刊,共同学习150% B经常带孩子去参观、旅游19% C鼓励孩子发展特长,注重培养28% D引导孩子动脑筋,共同参与14% E工作忙,很少和孩子在一起35%
4、你的孩子给你诉说自己的心事时,你会
A认真倾听8% B一边做事,一边倾听91% C拒绝倾听2%
5、你的孩子带同学去你家时,你会
A欢迎53% B不欢迎但有礼貌待客370% C很冷淡8% D赶他(她)走3%
6、你的孩子与同学闹矛盾时,你会
A开导,劝解83% B批评12% C支持2.3% D顺其自然14%
7、你的孩子帮你干家务时,你会
A夸奖孩子23% B挑毛病、唠叨15% C即不批评也不表扬44.3% D不让动手18%
8、你的孩子偶尔犯错误时,你会
A说服教育76% B先批评,后问原因12% C不问原因直接殴打4.7% D沉默7%
9、你的家庭是
A完整家庭94.7% B单亲家庭5.3%
10、你的家庭里的人际关系
A相处愉快,互相关心62% B相处平和,关心不够16.3% C相处冷漠,互不关心4% D矛盾交多,经常争吵8%
解放小学 顾 莉
第四篇:当前家庭教育的不足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当前家庭教育的不足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
(心理学)
家庭教育问题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关注,但被做为一种学科进行研究,在我国也就是近年来的事情。这是时代的发展,人才的需求,国民整体素质提高所必须涉及的问题。
家庭教育一般是指家庭中的父母及其成年人对未成年孩子进行教育的过程。其教育目标应是:在孩子进入社会接受集体教育(幼儿园、学校教育)之前保证孩子身心健康地发展,为接受幼儿园、学校的教育打好基础。在孩子入园、入校后,配合幼儿园、学校使其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教育的重点是以品德教育为主,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为主,行为习惯包括:生活习惯、劳动习惯、学习习惯等,家庭是儿童生命的摇篮,是人出生后接受教育的第一个场所,即人生的第一个课堂;家长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即启蒙之师。
孩子娇惯大多是家庭造成的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家庭教育,即使在相同的家庭条件下,由于实施的家庭教育不同,其效果也不同。他是针对每个儿童的实际情况进行的教育,是对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家庭教育包括家庭环境教育,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家庭风气,父母的言行举止,父母对待工作、生活和待人接物的态度,家庭的经济收入,父母的文化程度,父母是否重视对子女教育、沟通和了解,父母关系如何,是否注意对子女进行能力训练等。这些内容都会对子女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家庭是学生生活的第一环境,父母是儿童青少年的第一位老师,对他们心理健康发生重要影响的因素最初就是家庭,父母间的不良关系对中学生心理健康会产生极大的不良影响。在调查中问到:“你认为幸福是什么”时?发现有85%的同学答案竟出奇的相似:我觉得最幸福的是父母不吵架。可见,家庭中父母间的紧张冲突关系,已经使孩子的心理受到创伤。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许多成年人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大部分能够在童年生活中找到线索。换句话说,儿童时代受什么不良影响,将成为其成年生活中的种种心理问题的隐患。可见,家庭教育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作用引起全社会重视。
父母对子女过度溺爱
由于独生子女家庭越来越多,有的家长对子女过分溺爱,唯恐孩子受气吃亏而包揽一切,忽视了子女探索周围环境的正当要求,使孩子出现依赖、顺从、退缩等不良行为。有的对子女过分迁就,很少对孩子提出规范的要求,使孩子产生“小皇帝”心理,欲望过大,不懂得按照行为准则,以道德规范去约束自己,形成任性、蛮横的不良品质。小孩的自理能力,培养出一个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低能儿。
案例一:小锐是个内向的孩子,从一年级开始就不敢举手发言,与同学、教师交往时总是怯生生的,参加活动也不积极。教师问他为什么,他想了半天,脸也红红的,终于小声地说:“我觉得什么都不如别人,别人都比我好。”
小锐的症状是典型的自卑表现,总感觉自己不如别人,什么都比别人差,做什么事都缺乏信心,担心做不好,怕被人耻笑。一旦学习成绩不好或下降,则处处贬低自己,孤立自己,不愿与人交往。
案例二:一名男生,数学作业经常不完成,即使完成了,也是勉强应付,简值是一幅“八脚喜”图案,一塌糊涂,有时干脆把作业本给“弄丢”了。
这位同学,由于作业困难,完不成作业,即使完成了也还是红“X”多,怕老师批评,家长责骂,同学耻笑,于是产生了一种为了摆脱作业痛苦而自我防御的方法,把数学作业给“处理”了。弄丢了,他天真地认为,没有作业本就可以不做作业了。这一切充分说明了该生产生了严重的自卑心理,对数学学习失去了信心。
以上的两位同学对自己缺少自信。其实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生来就胆怯、害羞、脸红的人。这些心理的异常现象都是人在后天的成长过程中因某种经历诱发生成的。既然是后天,就是能克服。卡耐基还说:“世界上没有一点都不胆怯、害羞和脸红的人,包括我自己。人人都有,只是程度不同、持续的时间长短而已。”心理学家告诉我们:胆怯、害羞和脸红的人往往对于人际关系格外敏感,也就是人家说的“脸皮儿太薄”。从心理学上讲,这类人太在意别人对自己怎么看,而对自己缺少应有的自信,不敢当众表达自己的感受,不仅自己活得
一个人如果对自己都不充满信心,那谈何别人对你充满信心呢?又谈何事业上成功呢?我们中国人在这方面教育孩子,培养孩子的自信是做得不够的。美国人家的小孩,一般长到18岁,父母基本上就把他们抛开,甚至经济上也不帮助他们,他们得自食其力。要自食其力,就得自信。有了自信,才能自立自强。
现在中国的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这些小孩子,平日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自理能力很差,更缺少自信,老认为自己小,一切依赖父母。其实,你已经能做很多事了,你不妨去试试,你只要有信心,很多看来较难做的事,通过你的努力,你一定会做好,而且比你预想的更好。
孩子长大后,同样要面对的是激烈的生存竞争,家庭和社会的责任还需他们承担,他们的人生道路还要自己走,他们的观念、品质和能力将决定他们的一生。所以,养孩子不能不考虑到他们的长远。
孩子不懂事,有毛病不能惯。对他们的不正确、不合理的想法、要求和错误行为,不拒绝、不批评、不引导,反而一味地迁就、满足、纵容,的确是在害他们,而不是爱他们。跌倒了自己爬起来,饿了自己找饭吃。如果学习上遇到困难,一定要相信自己能克服困难。你树立崇高的理想,或者你想当一个科学家,或者
你想当一位文学家,当一位生物学家,地理学家,认准目标,树立信心,朝着这个目标努力,你一定会实现你的理想。
有的家长粗暴的管教方式只能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要么使孩子变得胆小怕事,唯唯诺诺;要么使孩子变得粗暴易怒,没有安全感,严重的影响到学习和生活态度。
比较西方家庭教育观念不同:例如一例子,一个小孩考试得了70分,西方父母会说:“你进步了,离100分只差30分了”,而我国的父母会气势汹汹地说“你怎么只考了70分?永远那么笨,那么没用!”可见教育方式的不同父母所看到的不同地方,然而,简单地一句话对子女心理的影响却是不同的效果。
孩子是家长的一面镜子。被惯坏的孩子,正是家长素质不高的反映和必然结果。造成儿童心理扭曲,性格缺陷,行为失当的根本原因,还是家长自身精神的贫乏、失误和偏颇。
所以,教养子女,根本的是家长要从自身做起。自己做出好榜样,让自己的精神世界更丰富、更纯净、更美好。让孩子能够身心健康的成长。让他们热爱生活,能深切感受生活的美好和生活中的乐趣,积极憧憬美好的未来。能在生活中充分发挥自已各方面的潜力,不因遇到挫折和失败而对生活失去信心。能正确对待现实困难,及时调整自己的思想方法和行为策略以适应各种不同的社会环境。
第五篇:家庭教育影响与小学生的心理健康
家庭教育影响与小学生的心理健康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的影响对孩子的个性发展和心理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作用。在现代社会中,家庭教育是构成大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设完整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时,如何发挥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是当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必须给予高度重视的问题。
一、家庭环境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一)家庭结构的影响
家庭结构是指家庭中的人员组成。家庭结构的完整与否是家庭环境中的重要因素之一。对于家庭结构的完整性与孩子心理健康的关系,曾经有过不少研究。比如,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曾指出:缺乏母爱的儿童是有缺陷的儿童;完全没有母爱或缺乏母爱,会使孩子心理上没有稳定感,产生情绪上、人格上的障碍。这类孩子易孤僻、冷淡、粗暴、内向等。但是,没有父亲的存在,会使母爱向溺爱型发展,并失去家庭的稳定和减弱家庭的教育职能。另一位社会心理学家瑟先科也对此问题作过专门的研究。他指出:“不完整家庭是一个只有局部的、不完整关系的小群体,其中不存在传统的关系体系,即母亲—父亲、父亲—子女、母亲—子女、子女—祖父母等。不完整家庭中的心理气氛受到破坏,其突出的特点是家庭成员很少与外界往来,几乎与周围世界隔绝。不完整家庭中多半是由母亲带着一二个孩子生活。在这样的家庭里,母亲被迫担当起许多原本不属于她的职能和角色。”“骨肉联系的分割使代际关系复杂化,不利于成长中一代的社会化,不利于文化传统与精神传统的继承,不利于培养后代同他人和睦相处与合作的能力,也不利于培养利他主义、人道主义、集体主义等品质与特性。”
(二)家庭教育方式的影响
家长的教育方式是影响孩子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有关调查表明,家长在教育中表现出态度不一致、压力过大、歧视、打骂或者冷漠等特点时,孩子常常会表现出更多的心理健康问题。比如,在性格特征上容易形成虚伪、虚荣、懦弱、敌对、残暴、焦虑、紧张
等不良性格特征。如果家长表现出的是溺爱、娇宠、过分顺从等特点时,孩子则会表现出更多的任性、自负、自我中心、好发脾气等
特点。如果家长过分挑剔、对人苛求,孩子往往会表现出情绪紧张、自信心不足等问题。有些家长认为只要是为了孩子好,怎样教育
都行,所以有时会对孩子采取一些简单、生硬的办法,而根本不考虑孩子的感受。然而这样做的结果,却常常是换来一个好心不得好 报的结局。
(三)家庭心理气氛的影响
家庭心理气氛是影响孩子心理健康的一项重要因素,家庭心理气氛主要是由家庭内部的人际关系状况决定的。在家庭中占主导地位的人际关系有两方面:一是亲子关系的状况,二是夫妻关系的状况。
有关研究表明,在亲子关系方面存在问题的检出率相当高。如孟育群教授使用《亲子关系诊断测验》对天津市180名中学生及其父母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在存在问题的各种类型中,属于不安型和期待型的比例高达70%~80%,干涉性的比例为50%~66%,溺爱型的约占40%~65%,盲从型的比例约占45%左右。该研究指出,影响亲子关系的各种因素中,最主要的是家长的教育态度与方式的不当,如家长的过分严厉、要求过高,简单粗暴、经常打骂,歧视、忽略、冷漠,要求不一致,缺乏理解与沟通,经常贬低、挫伤孩子的自尊心等。这些错误的教育方式带给孩子的,除了过大的压力和精神负担以外,还有一系列因基本的心理需要无法满足而产生的消极情绪,如烦恼、焦躁、恐惧、压抑等。这些消极的情绪如果长期不能排解,就可能导致各种精神疾病。前苏联心理学家瑟先科和米亚西谢夫曾指出:“许多神经心理疾患的根源在于父母子女之间的敌对关系。”“严厉的管束,有时伴之以矛盾的禁条,往往成为神经官能症、歇斯底里和心理抑郁症滋生的土壤。”
家庭不和主要是指夫妻关系紧张。由于夫妻关系紧张而造成的恶劣的家庭气氛,常常会成为妨碍孩子健康发展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前苏联心理学家瑟先科曾指出,家庭环境和家庭中父母间紧张的冲突关系会成为孩子心理创伤的背景。这种心理创伤,使孩子的性格
带有一系列消极特点,并且可能导致孩子在神经—心理上的某些病态。挪威医生克林格兰通过调查研究后认为:“家庭状况对精神疾病的发生不是没有关系的,夫妻间经常出现纠纷将给孩子造成最大的负担„„在夫妻间长期存在紧张关系的家庭里,孩子最容易患精神疾病。”
总之,在夫妇间经常发生矛盾冲突的情况下,孩子从与家人相处中得到的只是反面经验:他总是看到并感到父母之间那种互相敌视的、不和睦的关系,他会变得不相信人与人之间能够存在友好的亲切的关系。他会过早地对人与人之间的一切关系感到悲观失望,因而也就不会去吸取同他人共事与合作的正面经验。这一切,对孩子的人格发展都会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有时甚至是伴随终生的影响。
(四)家长心理健康程度的影响
父母的心理健康对子女心理健康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其表现主要集中在以下两方面。
1. 父母的消极情绪对子女具有明显的不良影响 父母的情绪状态是影响子女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有研究认为,父母情绪对子女的影响是从胎儿时期就开始了的,特别是母亲如果在怀孕期间情绪经常处于愤怒、恐惧、忧伤或不安等状态时,则胎儿出生后极可能具有神经质的性格。台湾学者认为,父母对孩子的冷漠、忽视、敌意或吝于表达关爱之情感,会使子女在情感发展上充满焦虑、不安全感,对他人易生敌意,易于侵犯攻击他人,违反社会规范,自我控制力及社会适应力均差;在家里也会表现出冷漠、戒备的态度,甚至可能为保护自己而伤害家人。父母的情绪不稳定也是影响子女心理健康的原因之一。这种不稳定的表现可能会使得他们在子女面前的威信和影响力大大降低,从而在家庭教育中显得无能或不负责任。美国一些儿童辅导和社会工作者认为,父母的情绪不稳定是导致子女缺乏关爱的最主要的原因,其直接的后遗症是子女长大以后会表现得冷漠无情且适应不良;而间接的后果则是,等这些孩子为人父母后,其心理失调和不稳定的个性又会造成对其子女的疏忽,从而陷入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
2.父母的心理障碍对子女具有不良影响
这里所说的心理障碍是指那些比较严重的精神障碍,如精神分裂症、精神官能症、情感性精神病等。研究表明,父母患有上述精神疾病时,其子女患有各种精神疾患的比例也偏高。其中最常见的表现是忧郁和焦虑,另外也可能产生社交和学校功能障碍。欧瓦斯查尔、韦斯曼和基德(Orvaschel、Weissman& Kidd,1980)曾指出:忧郁的母亲比一般母亲对子女更具敌意及拒绝,更少刺激,因而会扰乱子女的健康发展。另有文献指出,父母有忧郁症、恐惧症或酗酒行为,其子女患焦虑症的比例会增高,同时会影响他们的情绪功能及认知能力。在探讨轻度精神疾病父母对子女影响的研究中,发现父母一方患有精神官能症时,其子女有适应不良或精神障碍问题的比例可达到30%~40%(Rutter,1966)。
二、学校对家庭教育的指导(一)家庭教育指导的原则 1. 针对性
学校在安排指导内容时,必须充分考虑到两方面的实际情况:一方面是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另一方面就是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现实需要。只有从这两方面的实际出发,才能使指导更有针对性,从而取得理想的效果。比如在对家长进行指导时,就应针对不同学校、不同年级学生的不同特点和不同阶段的不同要求,对家长进行指导。
2. 系统性
对家长进行指导时,不仅要有针对性,而且应体现出有关内容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所谓完整性和系统性包含两层意思:一方面是说从心理健康教育有关知识的角度看,应该有一个系统的设计,不要因过分强调了针对性,而在指导内容上采取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实用主义做法,显得过于支离破碎;另一方面是说从学生的发展过程看,也应该有一个系统的安排,从学生入学到毕业,在各个发展阶段上都要妥善安排有针对性的指导内容,使家长在学生发展的各个阶段都能很好地配合学校,做好对孩子的指导与教育工作。
3. 实用性
在对家长进行指导时,错误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正确观念的确立,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与此同时还应注意,不仅要帮助家长解决观念和认识上的问题,更应注重帮助家长解决一些教育实践中经常会遇到的一些容易被忽略的问题和一些比较棘手的具体问题。比如:怎样正确运用鼓励性评价,激励孩子的上进心,增强孩子的自尊心与自信心;怎样帮助孩子在遵从集体规范的同时,也能够很好地发展自己的独立性与自主性;怎样在保证孩子完成学业的同时,努力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怎样正确地与孩子沟通,保持良好的亲子关系;怎样处理教师与家长在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上的分歧与差异;怎样正确对待孩子的逆反心理,处理好同孩子之间的矛盾与冲突,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常常是家长们在教育实践中感到困惑的,非常需要得到一些具体的指导。
4. 多样性
对家长进行指导时,形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除了专题讲座外,还可以通过个别访谈、班队活动、参观访问、订阅报刊、经验交流、宣传表彰等多种形式来开展指导活动。这些不同的方式对从不同的角度促进了家长对学校教育的参与,增强或改变了家长的角色意识,丰富和增长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对提高家庭教育的科学性水平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还有一些学校把团体辅导活动引入到家长指导中,通过各种方式促进家长与孩子之间的交流和相互理解,比如邀请家长参加学生的谈心活动,了解孩子对父母的感受和期望,或者组织学生回顾家长对自己的眷顾和呵护,倾听家长对自己的评价与期待。通过这些活动能够使亲子关系和家庭气氛得到有效的改善,从而提高孩子的心理健康水平。
(二)指导的内容 1. 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
家长的教育行为是受其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支配的。从当前的实际情况看,应指导家长在以下几方面确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正确的人才观;正确的发展观;正确的子女观;正确的健康观。
2. 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理
通过指导应使家长了解,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理:1)适当满足孩子的合理需要是保证孩子健康成长的基础;2)为孩子提供独立自主的机会是提高孩子自立能力的前提;3)与孩子平等地交往与沟通是增进相互了解、改善亲子关系的基本条件;4)增强、保护孩子的自信心是帮助孩子走向成功的秘诀。
3. 家长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做一个合格的家长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正确的教育态度;对家庭教育有关知识的了解;实现教育目标的能力;健康的人格。
4. 家庭教育的方法与艺术
应通过有关知识的传授和经验的介绍,帮助家长掌握以下一些基本的教育方法和艺术:与孩子沟通的方法与艺术;增强孩子自信心的方法与艺术;培养广泛兴趣爱好的方法与艺术;培养孩子健康情绪与情感的方法与艺术;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方法与艺术;提高孩子承受挫折能力的方法与艺术;开展青春期性教育的方法与艺术;培养孩子交际能力的方法与艺术。
(三)指导的形式
1.家长委员会
家长委员会是由学校组织的、有家长代表参加的群众性组织。其任务是收集并反映广大家长的意见和建议,协助学校开展好教育教学工作。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家长委员会的作用主要是协助学校向家长宣传上级行政部门关于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各项要求和相关政策,收集家长对于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和建议,通过家长委员会制定或贯彻学校关于落实此项工作的有关重要决议和工作要求。
2. 家长会议
家长会议是指由学校或班主任召开的、邀请家长参加的会议。家长会议包括很多不同的类型,如根据参加人数可分为全体会和代表会;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会议的主要目的,可分为男生家长会、女生家长会,优等生家长会、中等生家长会,在家庭教育方面存在明显问题需要改进的学生家长会;根据会议的时间可分为开学初、期中、期末家长会;根据会议的内容,可分为布置工作会、征求意见会、经验交流会和小型座谈会等。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上述各种形式的会议都可以充分利用,发挥作用。
3. 家长学校
家长学校是近年来各地中小学里普遍开设的一种对家长进行指导和培训的组织形式,其主要任务是向家长系统传授教育子女的知识,交流推广成功的教子经验,提高家长的教育能力和水平。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许多学校通过家长学校对家长进行有关心理健康知识的专题讲授,组织典型经验的交流。通过家长学校的指导和培训,使广大家长能够系统地了解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知识,确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增强培养孩子良好心理素质,提高他们心理健康水平的意识;同时,也能掌握一些培养孩子良好心理素质的常用方法,对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的合力,全面提高孩子的心理健康水平,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4. 个别访谈
个别访谈是指教师对学生家长进行的个别访问与交谈。这种访谈多数情况下是教师在家访时到学生家里进行,但有时也可以请家长到学校里来谈。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看,这种对家长的个别访谈同传统的家访有所不同,最主要的特点在于它的目的性非常明确,通常都是围绕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的。对家长的个别访谈一般在两种情况下是必需的:一种情况是对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某些问题进行原因分析时发现,必须通过访谈深入了解该学生的家庭环境和教育背景,以便从中找到影响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因素,找到导致学生心理问题的深层原因;另一种情况是在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时,如果问题的起因涉及到家长的某些不当的教育态度与方式而必须争取家长的配合时,则必须通过访谈与家长进行充分的沟通,帮助家长改变错误的教育态度与方式。
5. 家庭教育咨询
家庭教育咨询是指由心理健康教育和家庭教育方面的专业人员或取得了专业资格证书的心理辅导教师为家长提供的专业咨询和辅导。这种咨询不同于一般教师在平时的家长会上或是与家长的交谈中对家长进行的教育指导。它是通过个别咨询的方式,运用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向家长提供专业性的分析、诊断以及矫治方案,帮助家长解决在家庭教育中遇到的一些比较棘手的问题,如厌学、逃学、考试怯场、学校恐惧等学习问题,说谎、偷窃、打架、违纪等品行问题,青春期的异性交往问题和性心理问题,逆反心理以及亲子关系问题,中、轻度的焦虑、抑郁、紧张、恐惧等情绪障碍,还有大量的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实践证明,通过教育咨询的方式来向家长提供指导和帮助,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