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数学教师教学论文 情境引入与数学课堂的完美结合
情境引入与数学课堂的完美结合
摘要:“数学课堂的有效导入是一节课成功的一半”。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是指在数学教学中对教学内容的呈现采用特定的方法,来达到激发学生主动地联想、想象、积极地思维,以获得某种与新学内容有关的形象或思维成果;或使学生产生某种情感的体验。利用新知识与学生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之间的矛盾,提供产生数学问题的背景或材料,创设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情境,使创设的情境合情合理,能吸引学生积极地投入到数学活动中来。
关键词:数学情境 教学创设
精彩的情景导入,是开启新课的钥匙,引导学生登堂入室,是承前启后的桥梁,使学生循“故”而知新;具有趣味性,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具有鼓动性,能调动学生的课堂情绪,使之跃跃欲试;具有启发性,能激发学生的智力活动,引起思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一定的情感性,起到缩小师生之间心理距离的作用。精彩的情境引入,会使后面的教学活动更加流畅。所以说,“数学课堂的有效导入是一节课成功的一半”。
新课标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数学课堂教学都要围绕学生的发展开展教学活动。因此,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要准确地确定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和“最近发展区”,以现有发展区为基础,以最近发展区为定向,利用新知识与学生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之间的矛盾,提供产生数学问题的背景或材料,创设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情境,使创设的情境合情合理,能吸引学生积极地投入到数学活动中来。同时,通过研究可培养数学教师对新课示的重新认识与理解,增强课程实施的自觉性,让教师也能积极参与到新课程的实践中来。课堂教学中有了学习气氛和认知冲突,即创设了思维情境,学生便有了展开思维的动因、时间和空间,从而有助于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情境创设之动手实验解决疑问
建构主义认为,动手实践与其他数学学习方式的合理配置和有效融合能够营造一种丰富多样的数学学习情境,而这种情境可以让学生初步体验将要学习的数学知识,为理解数学知识做好准备,为发现数学原理提供帮助,并且能够为学生提供与数学有着直接的和重要作用的经验,以及情感性的支持。
案例1:在讲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第五章第一节《每周干家务活的时间》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情景:
咱们同学都是体贴父母、热爱劳动的好孩子。有这样两位同学,他们也和大家一样,非常懂事儿。看,他们在讨论什么……(幻灯片投放课堂情景剧:
母亲节快到了,小红和小刚正在讨论以什么样的方式庆祝。
小红:“母亲节快到了,我们以什么方式来庆祝更有意义呢? ”
小刚:“ 今年我不送礼物,我想用帮妈妈做家务活的方式来表达我的感恩之心。”
小红:“ 你这个方法太好了!让我们倡议全班同学都这样做吧!”
……一段时间后
小刚:“ 让我们来统计一下咱们全班同学每周干家务活的平均时间大约有多长吧!”
小红:“那我们都需要怎么做呢?”)
如果你是小红,你准备怎么做?
【生】陷入沉思,有个别窃窃私语的声音。
【师】那好,让我们发挥团体的力量,小组合作解决这个问题吧!
【生】小组合作,研究方案。
【师】有结果了吗?
【生1】将全班每个同学每周干家务活的时间都统计出来,得到一组数据,求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即为全班同学每周干家务活的平均时间
【生2】我认为这样做有些麻烦,我们可以先统计出各小组每周干家务活的总时间,再加起来就是全班同学每周干家务活的总时间,这样节省时间。
【师】太棒了!同学们的想法非常好。现在听要求,每个小组统计出各组的总时间,派代表上讲台告诉老师,看哪个小组完成的最快!
【生】开始小组活动,上报数据。
【师】根据学生上报的数据填写PPT中插入的Excel表格,并利用自动求和功能算出总时间,让学生求出平均时间,让学生经历调查、收集数据的过程。
我班学生每天干家务活时间情况表
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思考和交流,对对普查、总体和个体的概念的构建逐渐清晰,使难以理解的概念分解成一系列形象的知识以便掌握。
本例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可感知,可操作,可体验的情境,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抽象的数学知识蕴于简单的实验之中,促进了学生的认知理解。总之,教师应尽可能的为学生创设动手实验情境,让学生“学中做”,“做中学”,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让他们在体验和感悟中成长。
二、“逐层深入,循序渐进”——情境设计要注重递进性
探究性教学中,教师一般都需要创设出多个情境,这些情境根据教学需要,在不同的时间以不同的方式呈现出来。由于探究性学习在总体上应呈现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螺旋式上升发展趋势,这就要求创设的多个情境之间呈递进关系,要体现出层次性——既要防止步距过小,探究起来缺乏难度和挑战性;也要防止步距过大,导致经验获得不足,探究脱节。
案例2:《变量与函数》(第一课时)是函数入门课,首先学生必须准确认识变量与常量的特征,初步感受到现实世界各种变量之间联系的复杂性,在初中阶段主要研究两个变量之间的特殊关系。
情境一:探究变量与常量。
汽车以70千米/小时的速度匀速行驶,行驶路程为s千米,行驶时间为t小时。先填表,再试用含t的式子表示s。t/小时 1 2 3 4 5 ……
s/千米
事件中有几个数值发生改变的量?有几个数值不变的量?
变量与常量应如何定义?
你还能列举生活中关于变量与常量的例子吗?
总价(变量)=单价(常量)数量(变量)
写出表达式,并指出其中的变量和常量。
设圆的面积为S,半径为r,则面积S怎样用半径r来表示?
已知长方体的底面积为8,高为 h,则体积V怎样用底面积与高来表示?
目标:通过探究常量和变量,为研究函数的概念做好铺垫。
情境二:探究两个变量互相依赖的关系。
下图是某地一天内的天气温度随时间而变化的情况图,图象中有变量吗?是哪些?它们之间有关系吗?
你能写出温度T与时间t之间的关系表达式吗?
目标:让学生对函数从表达式角度的理解过渡到函数是两个变量间的相互依赖关系的认识。
情境三:探究两个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
本市的出租车是这样计费的:在不超过3公里的情况下,收取8元,超过3公里后,超过部分每公里按2元计费。
在路程不超过3公里的情况下,路程改变,所花费的钱数改变吗?
这个例子与给出的函数概念矛盾吗?
归纳函数定义:
在一个变化过程中,如果有两个变量x和y,并且对于x的每一个确定的值,y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其对应,则称x为自变量,y为x的函数。
同时对唯一确定进行重点解释,辅以生活情境:一个信封上有两个地址“崂山四中杜蕾华老师收”以及“崂山九中高玉团收”,此时邮递员还能把信发出去吗?
这个实际问题,引发我们思考:“一对一”与“多对一”,函数的定义中“唯一确定”就是以上两种关系的综合,是一种单值对应的关系。
这一系列情境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引导学生完成探究,最终建构起函数的定义。事实证明,探究过程中递进性的情境链的设计,能给学生综合应用观察、操作、猜测、思考、讨论、验证等多种活动的机会,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丰富了学生的感知性,很好地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三、“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趣味性的情境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心理学认为,学生只有对所学的知识产生兴趣,才会爱学,才能以最大限度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积极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来帮助学生学习,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案例3:在讲解“乘方”时,这样设置教学情境:
传说,古印度国王第一次玩国际象棋就被深深的迷住了。他决定奖赏发明者,并让他自己提要求,发明者指着棋盘对国王说:“那就在这个棋盘上放一些米粒吧。第 1 格放 1 粒,第 2格放 2 粒,第 3格放 4 粒,然后是8 粒、16 粒、32粒、…… 一直到第64 格。”国王反对说:“不、不、这么一点米算不上什么奖赏?”但发明者坚持如此。同学们,请想一想如果国王答应发明者的要求,国王应给发明者多少粒米?
此例中,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还能从中学习数学知识,领略数学家的人格魅力,接受思想教育。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了学习。引入情境除了可引用历史故事外,还可以是趣味性较强的名人轶事、数学趣题、游戏等。事实证明,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趣味性较强的情境,能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3
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四、“润物细无声”——在练习和小结中创设思维情境
课堂练习是学生在一节课内对新知识的同化和顺应情况的一种检测,是学生对自己的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体验,从中反馈出的信念可以得到及时评价和调整,同时课堂练习也是学生所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内化过程。创设课堂练习的思维情境,能大大强化这个过程,因此要有目的、有选择性地安排课堂练习,一是通过“制错找因”,创设思维情境。练习中,根据所讲内容选编一些选择题或判断正误题,并要学生找出错误原因;二是编选变式题,使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把握概念的本质属性;三是编选的课堂练习要体现出一定的思维层次性,先直观后抽象,先浅后深。
在课堂小结中也要注意创设思维情境。小结是一堂课的“画龙点晴”处,它能使一堂课所讲知识及体现出的数学思想、数学思想方法系统化,初步形成认知结构。教师在小结时,或引导学生概括本堂内容、重点、关键,或利用提纲、图表、图示等,都能较好地创设出思维情境,所以要十分重视课堂小结在创设思维情境中的作用。
以情感人,以情育人;以境导学,以境促学。总之,情境的创设必须为问题发现与解决服务,尤其是课堂引入情境不能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好的情境创设可以使我们的课堂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让我们的教师变得更有活力,让我们的学生兴趣激昂地掌握知识。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数学学科和学生的特点的分析,合理恰当地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让他们更积极、更主动地参与对知识的发生、发展的探究中去,才能真正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全面培养学生能力的课改精神。情景创设给数学教师提出更高要求,教师和学生都应努力地适应自己的新角色的转变。【参考文献】
[1]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2]刘兼 孙晓天.数学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张英杰.浅谈课堂教学中如何创设高效数学情境[J].中国数学教育. [4]李求来.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研究.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5] 叶澜.新基础教育发展性研究丛书.
第二篇:数学教学与简笔画的完美结合
浅谈简笔画在数学教学的应用
简笔画是一种以示意性的简单草图来配合小学生语文教学的手段。起着说明、讲解的作用。简笔画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而比实物,幻灯等直观手段更加简便、灵活。在教学中,根据学生和教材的特点,运用简笔画,寓教育教学于轻松活泼、和谐的学习环境中,让学生充满乐趣,激发学习兴趣
喜欢是一种感觉,也是一种体验,是由心而生的情感。但对于学生来讲,枯燥,抽象,难懂,是学习数学的“三座大山”。简笔画,是运用最简练的线条和平面图形概括地勾画出物象的主要特征。它生动、逼真,往往有卡通的效果;它简洁、概括,有些夸张的韵味。在各科教学中,应用比较广泛。对于数学教学,比起老师要准备大量的实物、模型或图片,简笔画则显得经济,又节省了时间。作为教学手段之一,对小学数学,尤其是低年级数学,起着积极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常会发现老师在上面讲有个别学生在下面乱画不注意听,走近一看,原来是在画画。由此可见,学生对画画显然是非常有兴趣的。与图画相比简笔画更贴近学生生活,简笔画风格和色彩更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变枯燥无味的数学学习为富有儿童情趣且具有挑战性的数学探索活动。利用简笔画,不仅容易激发他们主动探究的欲望,对学习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简笔画,用极单纯的线条和图形在极为有限的时间空间内迅速概括物象最本质的特征。而将简笔画教学巧妙地、有机地、自然地运用于课堂教学,把学生带到美丽的画境中,能使学生在充分享受极大乐趣的同时,潜移默化,轻松愉快地接受科学知识。以下我谈谈简笔画在教学中的好处:
一、数学教学与简笔画的结合,可以美化教学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起上数学课对一部分学生来讲是非常枯燥的,而教师在上课前,在黑板角上随意用粉笔,画一些色彩鲜艳的简笔画:"☆○„„"并说谁表现好就把谁名字写在里面,学生便会讯速坐好,不仅可以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在老师身上,同时也起到了装饰黑板作用。再如,数学板书通常都是非常单一的习题式,学生看着没兴趣。如果给板书配一个简笔画,不仅可以美化数学板书,给学生以视觉美的享受,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感到数学不是那么枯燥。
二、利用简笔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题意,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
低年级学生识字少,语文识字与数学教学往往不能同步。学生在做一些应用题时,学生不能很好理解题意。如:讲一个皮球5元,买了3个多少元?教师随手用粉笔画一个○使学生把5元和皮球迅速联系到一起,可以达到帮助学生理解题意效果。在教学中利用简笔画还可以起到突破教学重难点的作用,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三、利用简笔画可以集中学生注意力
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尤其是在使用新教材时,学习9加几时,倡导让学生计算方法多样化。要让学生交流多种算法,这时往往有个别学生不愿听,或是不愿意把自己想法表达出来,这时教师随机在黑板上画☆○□„„说:"谁愿意把你的想法填在星星、圆„„里",学生兴趣马上来了,注意力也由简笔画集中到口算方法上。
再如:学生学习数100以内数时,个别学生数数不专心如数到78、79、80、81„„这些关键地方往往易错,这时教师可以在黑板上画简笔画,学生数一个数师画一笔,如果数不对就不画给他们看,学生便会专心数,准确性也提高了许多。
四、利用简笔画可以激发学生练习兴趣
学生做数学计算题时往往不太有兴趣,可以采用给学生画简笔画作为奖励,如做对了画一面红旗或红花,比总是教师口头表扬效果好。简笔画与数学习题结合不仅激发了学生做题的欲望,同时也提高了计算准确率。再如,让学生给数学作业配一个简笔画作为插图,这样 不仅激发了学生做题的兴趣,还可以达到发挥学生想象创造力,给学生提供一个宽松自由做题氛围的效果。课后让学生画个带数学问题的简笔画,让学生用数学画描绘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还可以发展学生思维。
总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是知识的容器。教师传授知识、技能,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积极性,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才能变成学生自己的财富。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要善于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要让学生有进行深入细致思考的机会、自我体验的机会。教学中要尽最大的努力,最充分地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由"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我爱学"的自主探究学习。由此可见,画简笔在教学中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充分利用好课本中的插图及简笔画进行教学,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开启学生的思维,无疑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简笔画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起着事半功倍非常重要的作用。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真正关注学生需要,用心爱学生,和学生一同成长,就会不断找到灵感,不断从学生身上寻觅到新的课程资源。同时也对我们教师综合素质提出更高要求,只有这样我们的数学课堂才会不断地焕发出新的生命。
写到这里,我只想说:我们给孩子们什么样的教育,孩子终究会还给我们什么教育!教育是一门技术,勤奋敬业的人才能掌握它;教育是一门艺术,热爱教育热爱学生的人才能驾驭它;教育是一门科学,善于思考善于钻研的人才能认识它。
处处留心皆学问”。生活需要感受,数学需要理解。我们何不从简笔画开始,走进孩子们的心灵,捕捉他们心中的悸动,用善于发现的眼光,挖掘他们未曾开垦过那一方田,那一方绿。让知之者成为好之者,好之者成为乐之者。同时,我们也能得到新的灵感,让课堂教学焕发出新的生命之光。
第三篇:数学教学与简笔画的完美结合
数学教学与简笔画的完美结合
大丰市第二小学 季 华
作为年轻教师,近几年来作为班级的CEO(班主任),管理全班八十几号人,着实觉得班主任这个头衔可不是徒有虚名的!最近又刚刚荣任一年级的班主任,那可真叫人头痛!开学第一天就有一个小朋友走错教室,还有一个弄丢,那份紧张,至今还记忆犹新,从来没有如此无助过;还有那唧唧咂咂的报告声,不绝于耳„„教了几个月的一年级数学,感受就一个字“烦”。一年级的工作不比其它年级少,甚至还要更细化,想别人所想不到的,直到把他们“说”懂为止,整天像个唠叨不够的老奶奶!
带着十二份的热情,一大早打扫好教室,然后就开始了一天的“战斗”生活。把课堂上可能发生的生成性的问题都考虑到位了,带着“一桶水”走进那神圣的课堂。可总是事与愿违,精心设计的环节,以为会有“百家争鸣”的氛围,哪知“无人问津”。
但教师本来就是要“传道授业解惑也!”再头疼也要改良那想了就麻烦的氛围,否则哪配得上那“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呀!
记得冰心说过:“调皮的男孩是好的,淘气的女孩是巧的。”犯错误是孩子的权利,善于艺术性的去教育孩子,是我努力做好工作,磨练自己的准则。
最初打开一年级的数学教材,给我的印象是:它就像一本卡通故事书,每一课学习内容,每一道数学练习题都可以用一幅图或一个小故事把它表示出来,并把知识融入到学生的生活当中,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
学习数学知识对低年级儿童来讲,是比较枯燥、抽象、难以理解的。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常会发现老师在上面讲有个别学生在下面乱画不注意听,走近一看,原来是在画画。由此可见,学生对画画显然是非常有兴趣的。新编数学教材在更新内容的同时,也适当地配加了一些插图,这些插图在教学中的作用不容忽视。课改实验新教材,感觉就像是翻看一本本儿童故事画册,一幅幅图画"眨着眼睛",而知识就躲在图画里,召唤着孩子的学习兴趣。与图画相比简笔画更贴近学生生活,简笔画风格和色彩更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变枯燥无味的数学学习为富有儿童情趣且具有挑战性的数学探索活动。利用简笔画,不仅容易激发他们主动探究的欲望,对学习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它还具有直观性、形象性、联想性、简单方便易行的特点。因此,在这里粗浅的谈几点低年级数学教学与简笔画相结合的体会。
一、数学教学与简笔画的结合,可以美化教学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起上数学课对一部分学生来讲是非常枯燥的,而教师在上课前,在黑板角上随意用粉笔,画一些色彩鲜艳的简笔画:"☆○„„"并说谁表现好就把谁名字写在里面,学生便会讯速坐好,不仅可以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在老师身上,同时也起到了装饰黑板作用。再如,数学板书通常都是非常单一的习题式,学生看着没兴趣。如果给板书配一个简笔画,不仅可以美化数学板书,给学生以视觉美的享受,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感到数学不是那么枯燥。
二、利用简笔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题意,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
低年级学生识字少,语文识字与数学教学往往不能同步。学生在做一些应用题时,学生不能很好理解题意。如:讲一个皮球5元,买了3个多少元?教师随手用粉笔画一个○使学生把5元和皮球迅速联系到一起,可以达到帮助学生理解题意效果。在教学中利用简笔画还可以起到突破教学重难点的作用,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三、利用简笔画可以集中学生注意力
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尤其是在使用新教材时,学习9加几时,倡导让学生计算方法多样化。要让学生交流多种算法,这时往往有个别学生不愿听,或是不愿意把自己想法表达出来,这时教师随机在黑板上画☆○□„„说:"谁愿意把你的想法填在星星、圆„„里",学生兴趣马上来了,注意力也由简笔画集中到口算方法上。
再如:学生学习数100以内数时,个别学生数数不专心如数到78、79、80、81„„这些关键地方往往易错,这时教师可以在黑板上画简笔画,学生数一个数师画一笔,如果数不对就不画给他们看,学生便会专心数,准确性也提高了许多。
四、利用简笔画可以激发学生练习兴趣 学生做数学计算题时往往不太有兴趣,可以采用给学生画简笔画作为奖励,如做对了画一面红旗或红花,比总是教师口头表扬效果好。简笔画与数学习题结合不仅激发了学生做题的欲望,同时也提高了计算准确率。再如,让学生给数学作业配一个简笔画作为插图,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做题的兴趣,还可以达到发挥学生想象创造力,给学生提供一个宽松自由做题氛围的效果。课后让学生画个带数学问题的简笔画,让学生用数学画描绘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还可以发展学生思维。
总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是知识的容器。教师传授知识、技能,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积极性,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才能变成学生自己的财富。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要善于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要让学生有进行深入细致思考的机会、自我体验的机会。教学中要尽最大的努力,最充分地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由"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我爱学"的自主探究学习。由此可见,画简笔在教学中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充分利用好课本中的插图及简笔画进行教学,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开启学生的思维,无疑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简笔画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起着事半功倍非常重要的作用。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真正关注学生需要,用心爱学生,和学生一同成长,就会不断找到灵感,不断从学生身上寻觅到新的课程资源。同时也对我们教师综合素质提出更高要求,只有这样我们的数学课堂才会不断地焕发出新的生命。
写到这里,我只想说:我们给孩子们什么样的教育,孩子终究会还给我们什么教育!教育是一门技术,勤奋敬业的人才能掌握它;教育是一门艺术,热爱教育热爱学生的人才能驾驭它;教育是一门科学,善于思考善于钻研的人才能认识它。
每日超负荷的工作,我不在乎;每天辛勤地付出,我心甘情愿。祝愿我们师生在“美丽的简笔画世界”中快乐成长每一天!
第四篇:例谈初中数学教学之课堂引入
例谈初中数学教学之课堂引入
“万事开头难”,作为一堂课的“头”――课堂引入是至关重要的。适当的课堂引入设计能够让学生了解知识的实际背景和形成过程,同时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使他们经历合作交流的过程,丰富数学活动经验,最终完成自身知识水平的一次新的构建。
和众多的同行一样,在工作之初的日常教学中经常遇到这样的现象:刚开始上课时,学生兴致勃勃,可时间一长,真正进入课程学习时,学生们却打不起精神了。我按照课本认真备课,可在课堂教学当中,学生的反应却很冷淡,兴趣索然。在备课的时候面对教材中安排的课程导入,有时候感觉没有这个必要,尤其是概念课的教学,往往是直接给出这个概念。当然,如此课堂引入之后的课堂教学效果是可想而知的。随着教学实践经验的丰富,慢慢认识到,是在课堂引入中出现了问题。
上述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有:1.创设的情境过长,而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是有限的,由此造成了学生的认知疲劳,影响了新知的建构。2.创设了无用的情境,情境创设得再精彩,如果与课堂教学内容无关,也是不利于课堂教学开展的。作为教师要学会对教学素材进行合理取舍。3.创设脱离学生生活的情境或创设的情境难度过大,学生无法理解,难以融入情境中。
因此,若想做好初中数学教学的课堂引入,教师则应为学生创设恰当的思维情境,以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身份,引导学生进入“学习主体”的角色当中。那么,如何创设适当的思维情境呢?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和尝试。
一、情境的设计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
情境的设计从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出发,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例如,《一元二次方程(1)》这堂课的课堂引入就可从学生了解的“求长方形的长宽”等生活实例谈起。
【案例与分析一】“一元二次方程(1)”课堂引入片段
情境创设:
问题1:绿苑小区住宅设计,准备在每两幢楼房之间,开辟面积为900平方米的一块长方形绿地,并且长比宽多10米,那么绿地的长和宽各为多少?
分析:若设长方形绿地的宽为x米,可列出方程:
x()=900,整理可得(1)
问题2:学校图书馆去年年底有图书5万册,预计到明年年底增加到7.2万册。求这两年的年平均增长率。
分析:设这两年的年平均增长率为x,我们知道,去年年底的图书数是5万册,则今年年底的图书数是5 万册;同样,明年年底的图书数又是今年年底的()倍,即5(1+x)(1+x)=5()2万册,可列得方程:5()2=,整理可得(2)
评析:本节课的重点是一元二次方程的意义和一般形式。通过提供两个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让学生经历通过对实际问题中数量关系的分析,建立一元二次方程模型,使学生认识到一元二次方程源于实际,从而体会到学习方程的意义和作用。
二、情境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现有的认知发展水平
情境的设计要适合学生的认知程度并能够帮助学生构建新的知识结构,使学生在新旧认知冲突过程中,体会新知识的实质。例如,分解因式这堂课的课堂引入可以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因数分解入手,进而引导学生探究因式的分解。
【案例与分析二】“因式分解(1)”课堂引入片段
情境创设:
1.用简便方法计算:
(1)375×2.8+375×4.9+375×2.3
(2)12×0.125-63×0.125+61×0.125
2.整式的乘法,计算下列各式:
(1)x(x+1)= ;(2)(x+1)(x-1)=.
3.讨论:630能被哪些数整除?
我们知道,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把630分解成质数乘积的形式:63=
4.既然有些数能分解因数,那么类似地一个多项式可以分解成几个整式的积吗?把下列多项式写成两个整式的乘积的形式:
(1)x2+x= ;(2)x2-1=
评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了解因式分解的意义,学会用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因式分解的意义虽然不是本节课的重点,但是了解因式分解的意义以及它与整式乘法的关系是能够正确进行因式分解的基础。通过乘法分配率的逆向运用的计算题和因数分解,使学生经历将多项式写成整式积的形式的探索过程,进而认识到何为因式分解。
三、情境的设计要融入数学思想方法
例如,分式的运算的教学引入,就可以从学生已掌握的分数的运算入手,通过类比,得到分式的运算法则,渗透类比、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
【案例与分析三】“分式的运算(1)”课堂引入片段
情境创设:
1.计算下列各式:
(1)■×■=
(2)(-■)×(-■)=
2.类比分数乘除法,你认为:
■×■=?■÷■=?
评析:本节课的重点是分式的乘除法法则及其运用。学生通过观察、计算、小组交流,并与分数的乘除法的法则类比,明白字母可代表数、代表式,从而顺利得出分式的乘除法的法则。
四、情境的设计要有多样化的活动形式
根据情境可以设计问题串或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式目标探究活动等。
【案例与分析四】一次函数与一次方程、一次不等式(2)
情境创设:兄弟俩赛跑,哥哥先让弟弟跑9米,然后自己开始跑。已知弟弟每秒跑3米,哥哥每秒跑4米,观察图像回答下列问题:
■
(1)何时弟弟跑在哥哥前?
(2)何时哥哥跑在弟弟前?
(3)哥哥跑出多远后追上弟弟?
(4)谁先跑过20米?谁先跑过50米?
评析:本节课的重点是利用函数图像解决实际生活中有关“选择”的问题,其根本就是要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和策略。因此,本节课以问题串的形式结合一次函数的图像引入,符合学生的认知,层层递进,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逐步将图像上的点的坐标与实际问题相联系,做到“数形对应”,为接下来的“数形转化”“数形分工”做好准备。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千方百计地创设使学生积极参与、乐此不疲的问题情境,尽力营造出宽松、愉悦的教学环境。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进而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也只有当学生处于这样的教学环境中,才能更加喜爱数学,数学学习的能力和水平才能稳步提高。
(责编 闫祥)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第五篇:初中数学情境教学浅析
初中数学情境教学浅析
【摘要】数学是一门相对抽象的课程,利用情境教学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种常用的方法。本文主要针对情境教学的重要性并结合日常教学过程中自身的一些想法对情境教学进行了浅析,希望能够提升教学质量,提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能动性。
【关键词】初中教学
情境教学
情境教学,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初中数学其实与我们的具体生活有比较密切的联系,老师如果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利用情境教学法,将教学的知识点融入到具体的生活场景、应用实例中,可以将学生有效的吸引到教学内容中,让其主动参与思考,同时可以很好的理解、接收知识点,有效提升教学质量。关于情境教学的重要性,有过很多的论述和论证,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初中数学更加抽象、逻辑缜密。在学习初中数学知识时,由于学生认知能力、基础知识不同,很多学生在学习中感觉很吃力、学习成绩不好、效率低,对数学的学习失去了信心。在遇到这种情况后,数学教师就要加强引导学生学习数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情境教学法可以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体验丰富的情境,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让学生体会数学的实用性、趣味性,加强学生自主学习、复习的能力。
如在教学“重心”这一知识点时,可为学生播放了“竿子转碟”杂技的视频片段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接着用实物操作的方式让学生兴致盎然地展开数学学习:①尝试用手指顶起书本转动;②用手指顶住铅笔并保持平衡,观察铅笔与手指交点所在位置;③猜想并验证:给你一个三角形、任意多边形,怎样才能顶住它并保持平衡?在上述教学过程中,用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展开操作探究,让学生在做一做、量一量、想一想中轻松地积累了感性体验,为后续学习并掌握“重心”这一知识点进行铺垫。这样就可以把学生引入到具体的生活场景,培养学生主动
思考的习惯,同时也将数学与具体生活紧密联系到一起,让学生不再觉得数学枯燥,或者觉得知识点没有可应用的点。
(二)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初中生要具备良好的思维能力和想象力,才能对初中数学知识构建完整的体系。通过情境教学法学习数学知识,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然后进行讨论、反思,将学生的思维提升到抽象思维中。数学教师还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对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要让学生有创新精神,接受新的挑战,用完善的思维能力来学习初中数学知识。比如,学习完矩形面积的求解公式之后s=a·b,那么接下来将要学习正方形的面积的时候,就可以根据学过长方形面积的求解公式进行情境案例的启发,先在黑板上画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教师可以进行引导,通过什么样的方法能够将长方形转化成正方形,学生很容易想到正方形的条件就是四个边长都相等,那么根据长方形的面积求解公式就可以进行替换,推导出正方形的面积是s=a·a。这样就可以通过之前的知识点,设立具体的应用场景,并启发引导学生自主的进行推导学习,对于提高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三)有助于增强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初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进行多种情境的创设,可以使学生的思维不断进行抽象锻炼,同时运用到实践中来,加强学生动手能力,促进学生手脑协调,提高实践操作的能。而且初中生的认知和心里特点也觉得再具体教学过程中,他们更偏重与直观的具体感受,在讲解中如何涉及到教具使用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让学生主动参与使用教具比老师一个人干巴巴的在讲台上说教,效果要好很多。比如在讲解“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这个知识点时,可以让学生自己随意画一个三角形,再让他们自己用量角器,先测量2个内角的度数,然后老师说出第三个内角的度数,让学生自己验证是否正确,或者让学生任意多画几个三角形,分自组同学各自测量不同类型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度数,再求和汇总,验证是否是180度。这样的活动情境既满足了学生对教具的好奇,提升了动手和实践的能力,也能否让学生自己去验证知识点最后的结论,学生能够深度参与课程教学,学习效果和质量也大幅提升。
杜威曾说过:“教育本身就是生活,而不是生活的准备。课堂教学好比生活在家庭里、生活在邻里间,好比运动在运动场。”情境教学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
力,帮助学生缓解学习过程中的枯燥和乏味,同时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我们可以基于自身的经验,采取多种多样的方式来导入具体的教学情境的案例,引出新的教学内容,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彭增勇.情境化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效果探讨[J].才智.2014.(10):23-24
[2]季国平.初中数学概念教学的情境引入方法探究[J].科教导刊.2014.(15):25-26
[3]严万全.情境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1(12):134.
[4]吴英.初中数学教学中情境教学法的具体运用[J].学周刊:上旬,2016(8):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