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新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打印版)

时间:2019-05-14 11:52: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8新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打印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8新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打印版)》。

第一篇:2018新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打印版)

1.1 同底数幂的乘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在了解同底数幂乘法意义的基础上,掌握幂的运算性质(或称法则),进行基本运算。过程与方法:在推导“性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概括与抽象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和难点: 幂的运算性质. 教学过程:

一、实例导入:

二、温故:

2.,指出下列各式的底数与指数: 43233(1)3;(2)a;(3)(a+b);(4)(-2);(5)-2. 3344其中,(-2)与-2的含义是否相同?结果是否相等?(-2)与-2呢?

三、知新: 1.利用乘方的意义,提问学生,引出法则 32计算10×10. 32解:10×10=(10×10×10)×(10×10)(幂的意义)=10×10×10×10×10(乘法的结合律)5=10. 2.引导学生建立幂的运算法则 将上题中的底数改为a,则有 32a·a=(aaa)·(aa)=aaaaa 5=a,3253+2即a·a=a=a. 用字母m,n表示正整数,则有

mnm+n即a·a=a. 3.引导学生剖析法则(1)等号左边是什么运算?(2)等号两边的底数有什么关系?(3)等号两边的指数有什么关系?(4)公式中的底数a可以表示什么(5)当三个以上同底数幂相乘时,上述法则是否成立? 要求学生叙述这个法则: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注意:强调幂的底数必须相同,相乘时指数才能相加.

四、巩固: 例1 计算: 763(1)(-3)×(-3);(2)(1/111)×(1/111). 35(4)2m2m+1(3)-x·x b·b. 82.例

2、光在真空中的速度约为3×10米/秒,泰阳光照射到地球上大约需要5×10秒,地球距离太阳大约有多远?

五、拓展:5673321、计算:(1)10·10;(2)a·a;(3)y·y; 56655(4)b·b;

(5)a·a;(6)x·x.12610392、计算:(1)y·y;(2)x·x;(3)x·x; 24432563(4)10·10·10;(5)y·y·y·y;(6)x·x·x.

六、课堂小结: 1.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对这个法则要注重理解“同底、相乘、不变、相加”这八个字. 2.解题时要注意a的指数是1. 3.解题时,是什么运算就应用什么法则.同底数幂相乘,就应用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整式加减就要合并同类项,不能混淆. 2222242+244.-a的底数a,不是-a.计算-a·a的结果是-(a·a)=-a,而不是(-a)=a. 5.若底数是多项式时,要把底数看成一个整体进行计算。

七、板书设计:

例1 计算: 22322(1)2xy·1/3xy;(2)-2ab·(-3a);(3)7xyz·(2xyz).

四、拓展: 1.计算: 53323223423(1)3x·5x;(2)4y·(-2xy);(3)(3xy)·(-4xy);(4)(-xyz)·(-xy). 52 2 光的速度每秒约为3×10千米,太阳光射到地球上需要的时间约是5×10秒,地球与太阳的距离约是多少千米?

五、课堂小结: 1.单项式的乘法法则可分为三点,在解题中要灵活应用. 2.在运算中要注意运算顺序.

六、板书设计:

七、教学后记: 1.6整式的乘法(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会进行简单的整式的乘法运算。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整式的乘法运算法则的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整式的乘法运算的算理,体会乘法分配律的作用和转化思想,发展有条理的思考及语言表达能力。教学重点:整式的乘法运算。教学难点:推测整式乘法的运算法则。教学方法:尝试练习法,讨论法,归纳法。教学过程:

一、温故: 计算: 2(ab-3)

(1)(1)(2)(3)

(4)-3(abc+2bc-c)(5)(―2ab)(―6abc)(6)(2xy)3yx

二、知新: 课件展示图画,让学生观察图画用不同的形式表示图画的面积.并做比较.由此得到单项式与多项式的乘法法则。12x2

2、观察以上算式及其运算结果,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3、猜一猜: - 归纳平方差公式:两数和与这两数差的积,等于他们的平方差。

三、巩固:

1、下列各式中哪些可以运用平方差公式计算

(1)

(2)

(3)(4)

2、判

2断:

(1)()(2)

()

(3)()(4)

()

(5)()(6)

()

3、例1 利用平方差公式计算:(1)(5+6x)(5-6x)(2)(x-2y)(x+2y)(3)(-m+n)(-m-n)

例2利用平方差公式计算:(1)(-1/4x-y)(-1/4x+y)

(2)(ab+8)(ab-8)

四、拓展:

1、求的值,其中

2、计算:(1(2))

求x,y的值。

3、若

五、课堂小结:熟记平方差公式,会用平方差公式进行运算。

六、作业设计:

七、板书设计:

八、教学后记: 1.5平方差公式(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进一步使学生理解掌握平方差公式的灵活应用。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结使学生理解公式数学表达式与文字表达式在应用上的差异. 情感、态度、价值观: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和难点: 公式的应用及推广

教学过程:

一、温故: 1.(1)用较简单的代数式表示下图纸片的面积.(2)沿直线裁一刀,将不规则的右图重新拼接成一个矩形,并用代数式表示出你新拼图形的面积. 这样裁开后才能重新拼成一个矩形.推出公式:

2.(1)叙述平方差公式的数学表达式及文字表达式;(2)试比较公式的两种表达式在应用上的差异. 依照公式的文字表达式可写出下面两个正确的式子:

3.判断正误: 222(1)(4x+3b)(4x-3b)=4x-3b;(×)(2)(4x+3b)(4x-3b)=16x-9;(×)2222(3)(4x+3b)(4x-3b)=4x+9b;(×)(4)(4x+3b)(4x-3b)=4x-9b;(×)

二、知新巩固: 例3 运用平方差公式计算:(1)103×97(2)118×122 例4 运用平方差公式计算: 2(a+b)(a-b)+22(2)(2x-5)(2x+5)-2x(2x-3)(1)a ab

三、拓展: 2222(1)a-4=(a+2)();(2)25-x=(5-x)();(3)m-n=()(); 22(4)(a+b-3)(a+b+3);(5)(m+n-7)(m-n-7).

四、课堂小结:

五、作业设计:

六、板书设计:

七、教学后记

1.6完全平方公式(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会推导完全平方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完全平方公式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符号感和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完全平方公式的几何背景。教学重点:

1、弄清完全平方公式的来源及其结构特点,能用自己的语言说明公式及其特点;

2、会用完全平方公式进行运算。教学难点:会用完全平方公式进行运算 教学方法:探索讨论、归纳总结。教学过程:

一、温故: 计算:(1)(mn+a)(mn2b)

二、知新: “想一想”: 2(1)(a+b)等于什么?你能不能用多项式乘法法则说明理由呢? 2(2)(a-b)等于什么?小颖写出了如下的算式: 2(a—b)=[a+(—b)]。她是怎么想的?你能继续做下去吗? 由此归纳出完全平方公式: 222(a+b)=a+2ab+b 222(a—b)=a—2ab+b

教师在此时应该引导观察完全平方公式的特点,并用自己的言语表达出来。例1:利用完全平方公式计算 222(1)(2x-3)(2)(4x+5y)(3)(mn-a)

三、巩固:

1、下列各式中哪些可以运

(1)

(2)

(3)(4)

2、计算下列各式:

(1)

(2)

(3)

四、拓展:

1、求的值,其中

xy的值。

2、若

五、课堂小结:熟记完全平方公式,会用完全平方公式进行运算。

六、作业设计:

七、板书设计:

八、教学后记: 1.6完全平方公式(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会运用完全平方公式进行一些数的简便运算。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完全平方公式的过程,进一步发展符号感和推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公式进行整式的简便运算。教学重点:运用完全平方公式进行一些数的简便运算。教学难点:灵活运用平方差和完全平方公式进行整式的简便运算。教学方法:尝试归纳法 教学过程:

一、温故: 计算下列各题:1、2、123、4、2二、知新;221、利用完全平方公式计算:(1)102

(2)197 先分析,再课件演示解答过程 222、练习:利用完全平方公式计算:(1)98

(2)203

3、例:计算:(1)

(2)(a+b+3)(a+b-3)

2(3)(x+5)-(x-2)(x-3)

三、巩固:

计算:(1)(3)

完成“做一做”

四、拓展: 则k =

2(2)

(4)(5)

(1)若,(2)若是完全平方式,则k =

五、课堂小结:利用完全平方公式可以进行一些简便的计算,并体会公式中 的字母既可以表示单项式,也可以表示多项式。

六、作业设计:

1、计算(1)

(2)

522、月球距离地球大约3.84×10千米,一架飞机的速度约为8×10千米/时,如果乘坐此飞机飞行这么远的距离,大约需要多少时间?

三、巩固:

1、计算:

(1)

(2)

(3)(4)

2、计算:

(2)

ab

(1)

四、课堂小结:弄清单项式除法的含义,会进行单项式除法运算。

五、作业设计:

六、板书设计:

七、教学后记: 1.7整式的除法(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会整式的除法,能独立进行简单的整式除法运算。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整式除法运算法则的过程,会进行简单的整式除法运算。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集体协作的能力,组织归纳的能力及积极探索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学重点:

1、理解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运算法则,并能用法则进行计算。

2、理解有理数的运算律在整式的加、减、乘、除运算中仍然适用,能比较熟练地进行整式计算。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整式的除法法则进行有理数运算。教学过程

一、温故: 计算

二、知新: 32法则的推导.引例:(8x-12x+4x)÷4x=(?)利用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的规定,我们可将上式化为 32 4x ·(?)=8x-12x+4x. 原乘法运算: 乘式 乘式 积(现除法运算):(除式)(待求的商式)(被除式)以上的思想,可以概括为“法则”:

法则的语言表达是

三、巩固: 例2 计算: 32(1)(6ab+8b)÷2b(2)(27a-15a+6a)÷3a;

四、练习: 1.计算: 22(1)(6xy+5x)÷x;

(2)(15xy-10xy)÷5xy; 222332(3)(8ab-4ab)÷4ab;(4)(4cd+cd)÷(-2cd). 2 2 化简[(2x+y)-y(y+4x)-8x]÷2x.

五、课堂小结: 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法则(两个要点):(1)多项式的每一项除以单项式;(2)所得的商相加.

六、作业设计:

七、板书设计:

八、教学后记: 2.1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对顶角和邻补角的概念,能在图形中辨认.握对顶角相等的性质和它掌的推证过程.会用对顶角的性质进行有关的推理和计算. 过程与方法:通过在图形中辨认对顶角和邻补角,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通过对顶角件质的推理过程,培养学生的推理和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从复杂图形分解为若干个基本图形的过程中,渗透化难为易的化归思想方法和方程思想.

教学重点: 理解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以及对顶角、补角、余角的含义。教学难点: 对顶角、补角、余角的性质的探索与应用 教学过程

一、温故: 我们学习过的组成几何图形的线有哪几种?

二、知新:

1、观察图片,回答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哪种?(平行与相交)

ABCDO2、∠1与∠3是直线、相交得到的,它们有一个公共顶点,没有公共边,像这样的两个角叫做对顶角. 让学生找一找上图中还有没有对顶角,如果有,是哪两个角?(1)辨认对顶角的要领:一看是不是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角,对顶角与相交线是唇齿相依,哪里有相交直线,哪里就有对顶角,反过来,哪里有对顶角,哪里就有相交线;二看是不是有公共顶点;三看是不是没有公共边.符合这三个条件时,才能确定这两个角是对顶角,只具备一个或两个条件都不行.(2)对顶角是成对存在的,它们互为对顶角,如∠1是∠3的对顶角,同时,∠3是∠1的对顶角,也常说∠1和∠3是对顶角.

3、补角和余角的定义 如果两角的和是180°,那么这两个角互为补角.如果两角的和是90°,那么这两个角互为余角.∠AB、CDOOAl和∠2也是直线相交得到的,它们不仅有一个公共顶点,还有一条公共边,像这样的两个角叫做邻补角. 4.对顶角、余角、补角的性质。对顶角相等。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

三、巩固:

已知直线a、b相交。∠1=40°,求∠

2、∠

3、∠4的度数。

四、拓展;变式1:把∠l=40°变为∠2-∠1=40° 变式 2:把∠1=40°变为∠2是∠l的3倍

五、课堂小结:

六、作业设计:

七、板书设计:

八、教学后记:

2.1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丰富对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认识,并会用符号表示两条直线互相

垂直.过程与方法:会画垂线,并在操作活动中探索、掌握垂线的性质.从实际中感知“垂线段最短”,并能运用到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学重点:会使用工具按要求画垂线,掌握垂线(段)的性质.教学难点:从生活实际中感知“垂线段最短” 教学过程:

一、说一说,做一做(使学生感受具体情境中的垂直)

1.看看周围(教室、书本等)哪些线是互相垂直的? 2.请同学们和老师一块折叠长方形的纸(横竖各叠一次)同学们量一量折痕与折痕、折痕与边所成的 角的度数.你是怎样理解垂直的?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画出图形,并规定表示方法.另外,强调直线与线段(射线)垂直就是与线段(射线)所在直线垂直,并画图说明.二、画一画,议一议(使学生再操作活动中探索、体验平面内经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和已知直线垂 直)画一画 1.画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2.过直线外一点画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3.过直线上一点画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议一议

1.你是用何工具如何画垂线的? 2.你画出的垂线有何特点?

三、想一想、议一议(使学生从生活中感知“垂线段最短”,并了解点到直线的距离)

1、如何测量跳远成绩?

2、过马路怎样走最短?

3、测量图形中PA、PB、PC、PD的长,比较哪条线段最短?(其中PA是垂线段)

4、你得到什么启发? 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接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5、你觉得如何规定点到直线的距离比较合理? 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四、巩固: 1.如图,已知直线AB、CD和AB上一点M,过点M分别画直线AB、CD的垂线.2.如图,污水处理厂A要把处理过的水引入排水沟PQ,应如何铺设排水管道,才能使用料最短,试

画出铺设管道路线,并说明理由.3.如图,P是∠AOB的边OB上的一点.(1)过点P画OB的垂线,交OA于点C

(2)过点P画OA的垂线,垂足为H 比较PH与PC、PC与CO的长短,并说明理由.4.如图射线OC是∠AOB的角平分线,M是OC上任意一点.(1)画MP⊥OA,垂足为P(2)画MQ⊥OB,垂足为Q(3)度量点M到OA、OB的距离,你发现什么? 5.如图,已知∠AOB,画射线OC⊥OA,射线OD⊥OB;你能画出几种?观察图形你发现了什么? 1.如图学校要测出一块空地三角形ABC的面积,以便计算绿化成本,现已测出BC的长为5米,还要 测出哪些量才能算出空地的面积?怎样测量?请在图中表示出来 2.如图,某长方形木板在运输过程中不慎折断,请在剩余的板材上画一直线,以便截出一块面积最 大的长方形木板.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后记:

2.2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直线平行的条件,会认由三线八角所成的同位角,并能解决一些问题 过程与方法:经历观察、操作、想象、推理、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从复杂图形分解为若干个基本图形的过程中,渗透化难为易的化归思想方法和方程思想. 教学重点:会认各种图形下的同位角,并掌握直线平行的条件是“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教学难点:判断两直线平行的说理过程 教学方法:实践法 教学过程:

一、温故:(1)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是(2)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是平行线

二、知新;

1、探索两条直线平行的条件及两直线平行的表示符号。如书中彩图,装修工人正在向墙上钉木条,如果木条b与墙壁边缘垂直,那么木条a与墙壁边缘所夹的角为多少度时才能使木条a与木条b平行?(1)学生动手操作移动活动木条,完成书中的做一做内容。(2)改变图中∠1的大小,按照上面的方式再做一做,∠1与∠2的大小满足 什么关系时,木条a与木条b平行?小组内交流

2、分析图中∠1与∠2的位置关系,归纳同位角的含义及相关结论。如:∠5与∠

6、∠7与∠

8、∠3与∠4等都是同位角

175731

582

4EEB A3

BC642D

结论:两直线平行的条件——同位角相D6C8等,两直线平行。AF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F这条直线平行。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

三、巩固:

例:找出下图中互相平行的直线,并说明理由。E

B H130° G50° D

四、拓展: 50°

五、板书设计: C六:教学后记: AF

2.2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经历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的过程,掌握直线平行的条件,并能解决一些问题。会用三角尺过已知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平行线。构成与方法:经历观察、操作、想象、推理、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渗透化难为易的化归思想方法和方程思想. 教学重点:弄清内错角和同旁内角的意义,会用“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和“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教学难点:会用“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和“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教学方法:观察讨论、归纳总结。教学过程: 6

一、温故: 7c231、如图,a∥b,数一数图中有几个角(不含平角)14582、写出图中的所有同位角。

二、知新: ab小明有一块小画板,他想知道它的上下边缘是否平行,于是他在两个边缘之间画了一条线段AB(如图所示)。他只有一个量角器,他通过测量某些角的大小就能知道这个画板的上下边缘是否平行,你知道他是怎样做的吗? 定义:

1、内错角;

2、同旁内角。探索练习:观察课件中的三线八角,内错角的变化和同旁内角的变化,讨论:(1)内错角满足什么关系时,两直线平行?为什么?(2)同旁内角满足什么关系时,两直线平行?为什么? ★结论: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三、巩固:

1、如右图,∵∠1=∠2 A C1 ∴ ∥,2 ∵∠2= DE3 ∴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3+∠4=180° 4F∴ ∥,BG ∴AC∥FG,A

2、如右图,∵DE∥BC ∴∠2=,1∴∠B+

=180°,ED25 ∵∠B=∠4 43∴

,BC F∴ + =180°,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四、课堂小结:

五、作业设计: 课本P习题2.4:

1、2。49

六、板书设计:

七、教学后记:

2.3平行线的性质(1)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平行线的三个性质,并能运用它们作简单的推理,使学生了解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的区别. 构成与方法:经历观察、操作、想象、推理、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渗透化难为易的化归思想方法和方程思想. 重点难点: 1.平行线的三个性质,是本节的重点,也是本章的重点之一. 2.怎样区分性质和判定,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 教学过程:

一、温故: 问:我们已经学习过平行线的哪些判定公理和定理? 1.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2.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3.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问:把这三句话颠倒每句话中的前后次序,能得怎样的三句话?新的三句话还正确吗? 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3.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教师指出:把一句原本正确的话,颠倒前后顺序,得到新的一句话,不能保证一定正确.例如,“对顶角相等”是正确的,倒过来说“相等的角是对顶角”就不正确了.因此,上述新的三句话的正确性,需要进一步证明.

二、知新:平行线的性质一:两条平行线被

∵ AB∥CD(已知),且O点在AB上,O点在A′B′上,∴ A′B′与AB重合(平行公理)∴∠1=∠2.平行线的性质二:两条平线被

3.如图,已知AD∥BC,可以得到哪些角的和为180°?已知AB∥CD,可以得到哪些角相等?并简述理由.

五、课堂小结: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的区别: 1. 从因果关系上看:

性质:因为两条直线平行,所以……; 判定:因为……,所以两条直线平行. 2. 从所起作用上看: 性质:根据两条直线平行,去证两角相等或互补: 判定:根据两角相等或互补,去证两条直线平行.

六、作业设计:

七、板书设计:

八、教学后记: 2.4用尺规作角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会用尺规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并了解它们在尺规作图 中的简单应用。过程与方法:经历尺规作角的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和研究意识。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学重点:会用尺规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教学难点:用尺规作角的和、差,倍及作角的综合应用。教学方法:猜想、实践法、讲授法、讨论、总结。准备活动:圆规、直尺 教学过程:

一、温故: 提出问题:如何用尺规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 在此基础上,提出:如果只有圆规和直尺这两个工具,你能按要求作出图形吗?

二、知新: 如图,要在长方形木板上截一个平行四边形,使 它的一组对边在长方形木板的边缘上,另

一组对边中的一条边为AB。(1)请过点C画出与AB平行的另一条边(2)如果你只有一个圆规和一把没有刻度的直尺,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内容一:(请按作图步骤和要求操作,别忘了留下作图痕迹哦!)(一)用尺规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已知:∠AOB 求作:∠A′O′B′,使∠A′O′B′=∠AOB A(二)用尺规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的倍数:

oB

已知:∠1 求作:∠MON,使∠MON=2∠1(三)用尺规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的和: 已知:∠

1、∠

2、∠3 求作:①∠AOB,使∠AOB=∠1+∠2 ②∠POQ,使∠POQ=∠1+∠2+∠3 32(四)用尺规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的差: 作:①∠AOB,使∠AOB=∠-∠ ∠POQ=∠-∠-∠

已知:∠、∠、∠

求②∠POQ,使

③求作一个角,使它等于2∠-∠

三、巩固拓展:

1、已知:线段AB、∠、∠

BA

求作:(1)分别过点A、作∠CAB=∠、∠CBA=∠ 点B(2)如图,点P为∠ABC的边AB上的一点,过点P作直线EF//BC

四、课堂小结:

五、作业设计:

六、板书设计:

七、教学后记: 3.1认识三角形(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证明出“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能发现“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按角将三角形分成三类。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想象、推理、交流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地表达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学重难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推理和应用。教学方法:演示、实验法,尝试练习法。教学工具:一副三角板和三个剪好的三角形,课件。教学过程:

一、温故:

1、填空: 是 角;

(1)当0°<<90°时,(3)当90°(2)当= °时,是直角; A

<<180°时,是 角;

E(4)当= °时,是平角。

22、如右图,13B∵AB∥CE,(已知)DC∴∠A=,()

∴∠B=,()

二、知新:

(一)根据自己手中的一副特殊的三角板,知道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和等于180°,那么是否对其他的三角形也有这样的一个结论呢?(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用自己剪好的一个三角形,把三个角撕下来,拼在一块。你发现了什么?小组交流。结论:三角形三个内角和等于180°(几何表示)练习一:

1、判断:(1)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可以都小于60°;()(2)一个三角形最多只能有一个内角是钝角或直角;()

EDB练习三: G F1、C(图1)(图2)(1)图1中的直角三角形用符号写成,直角边是 和,斜边是 ;

(2)图2中的直角三角形用符号写成,直角边是 和,斜边是 ; A2、如下图,在 Rt△CDE,∠C和∠E的关系是,其中∠C=55°,则∠E= 度 E C CB D3、如上图,在Rt△ABC中,∠A=2∠B,则∠A= 度,∠B= 度;

三、课堂小结:

1、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

2、三角形按角分为三类:(1)锐角三角形(2)直角三角形(3)钝角三角形

3、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四、作业设计: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后记: 3.1认识三角形(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操作、想象、推理、交流等活动,发掌空间,推理能力和有条理地表达能力。过程与方法:结合具体实例,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概念及其基本要素,掌握三角形三边关系:“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 FGacB 准备活动: 教学过程:

一、温故:

1、能从右图中找出4个不同的三角形吗?

2、这些三角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二、知新:

1、你能用符号表示上面的三角形吗?

2、它的三个顶点分别是 三条边分别是 三个内角分别是

3、分别量出这三角形三边的长度,并计算任意两边之和以及任意两边之差。你发现了什么? 结论: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

1、任意画一个三角形,设法画出它的一个内角的平分线。

2、你能通过折纸的方法得到它吗? 学生可以用量角器来量出这个角的大小的方法画出这个角的平分线。也可以用折纸的方法得到角平分线。三角形一个角的角平分线和这个角的对边相交,这个角的顶点和对边交点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中这个角的角平分线。简称三角形的角平分线。教师应该规范学生的书面表达,给出下面的示范书写: 结论:一个三角形共有三条角平分线,它们都在三角形内部,而且相交于一点。活动二:

1、任意画一个三角形,设法画出它的三条中线,它们有怎样的位置关系?小组交流。

2、你能通过折纸的方法得到它吗? 连结三角形一个顶点和它对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这个边上的中线。简称三角形的中线。结论:一个三角形共有三条中线,它们都在三角形内部,而且相交于一点。

11、AD是△ABC的角平分线(D在BC所在直线上),那么∠BAD=_______=______.2△ABC的中线(E在BC所在直线上),那么

2、如

图,在△ABCBE=___________=_____BC.中,∠BAC=60°,∠B=45°,AD是△ABC的一条角平分线求∠ADB的度数.3.1认识三角形(4)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三角形的垂心的含义,掌握它的特点并灵活地运用这些特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观察、交流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地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学重点:三角形的垂心的含义及特点的理解。教学难点:三角形的垂心的含义及特点的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演示、实验法,尝试练习法。教学工具:三个剪好的三角形,课件。教学过程:

一、温故:

二、知新:

1、★三角形的高: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所在直线作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线,简称三角形的高。

如图,线段AM是BC边上的高。∵ AM是BC边上的高 ∴AM⊥BC 做一做:每人准备一个锐角三角形纸片(1)你能画出这个三角形的高吗? 你能用折纸的方法得到它吗?(2)这三条高之间有怎样的位置关系呢? 结论:锐角三角形的三条高在三角形的内部且交于一点。

3、议一议: 每人画出一个直角三角形和一个钝角三角形(1)画出直角三角形的三条高,并观察它们有怎样的位置关系?(2)你能折出钝角三角形的三条高吗?你能画出它们吗?(3)钝角三角形的三条高交于一点吗?它们所在的直线 交于一点吗? 结论:

1、直角三角形的三条高交于直角顶点处。

2、钝角三角形的三条高所在直线交于一点,此点在三角形的外部。

三、巩固: 如图,(1)共有 个直角三角形

(2)高AD、BE、CF相对应的底分别是、。

(3)AD=

3、BC=

6、AB=

5、BE=4,则S=、CF=、△ABC AC=。

四、课堂小结:(1)锐角三角形的三条高在三角形的内部且交于一点。(2)直角三角形的三条高交于直角顶点处。(3)钝角三角形的三条高所在直线交于一点,此点在三角形的外部。3.2图形的全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图形全等的意义,了解全等图形的特征。掌握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的性质,并能进行简单的推理计算。过程与方法:借助具体情境和图案,经历观察、发现和实践操作重叠图形等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学重点难点:掌握全等图形的特征,会识别全等图形,会看图,会找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会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去解决问题。教学方法: 实践操作法、观察法、探索讨论、归纳总结。教学过程:

一、温故:

二、知新:

1、“看一看” 引导学生观察课本两组图形。形状相同且大小也相同的两个图形能够重合。形状不同或大小不同的两个图形不能重合,不能重合的两个图形大小一定不相同。结论: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称为全等图形。全等图形的形状和大小都相同(课件展示)从而引出全等三角形的定义及性质

2、全等三角形的定义及有关概念和性质.(1)定义:全等三角形是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或形状大小都相同的两个三角形.(2)对应元素及性质:教师结合手中的教具说明对应元素(顶点、边、角)的含义,并引导学生观察全等三角形中对应元素的关系,发现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教师启发学生根据“重合”来说明道理. 3.学习全等三角形的符号表示及读法和写法. 解释“≌”的含义和读法,并强调对应顶点写在对应位置上.

三、巩固:(1)全等用符号_________表示.读作__________.(2)三角形ABC全等于三角形DEF,用式子表示为______________

(3)已知△ABC和

△A′B′C′

中,∠A=∠A′,∠B=∠B′∠C=∠C′;AB=A′B′,BC=B′C′,AC=A′C′.则△ABC_______△A′B′C′.(4)如右图△ABC≌△BCD,∠A的对应角是∠D,∠B的对应角∠E,则 ∠C与____是对应角;AB与_____是对应边, BC与_____是对应边, AC与____是对应边.(5)判断题: ①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②全等三角形的周长相等.()

③面积相等的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④全等三角形的面积相等.()

四、拓展: 例1 已知:△ABC≌△DFE,∠A=96°,∠B=25°,DF=10cm.求∠E的度数及AB的长. 例2 如图,已知CD⊥AB于D,BE⊥AC于E,△ABE≌△ACD

∠C= 20°,AB=10,AD= 4,G为AB延长线上一点.求∠EBG的度数和CE的长. 分析:(1)图中可分解出四组基本图形:有公共角的Rt△ACD和Rt△ABE;△ABE≌△ACD,△ABE的外角∠EBG或∠ABE的邻补角∠EBG.

(2)利用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性质及外角或邻补角的知识,求得∠EBG等于160°.(3)利用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的性质及等量减等量差相等的关系可得: CE=CA-AE=BA-AD=6.

五、课堂小结:

六、作业设计:

七、板书设计:

八、教学后记: 3.3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全等三角形的“边边边”条件,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过程,体会利用操作、归纳获得数学结论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学重点:三角形“边边边”的全等条件 教学难点:用全等三角形“边边边”的条件进行有条理的思考并进行简单的推理。教学方法:探索、归纳总结。教学过程:

一、温故:

1、全等三角形的 相等,相等。

2、如图1,已知△AOC≌△BOD,则∠A=∠B,∠C=,=∠2 对应边有AC=

,=OB,=OD。

3、如图2,已知△AOC≌△DOB,则∠A=∠D,∠C=,=∠2 对应边有AC=,OC=,AO=。

4、如图3,已知∠B=∠D,∠1=∠2,∠3=∠4,AB=CD,AD=CB,AC=CA。则△ ≌ △

(3)说一说速度是怎样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

(4)你能找到一个实际情境,大致符合上图所刻画的关系吗?(4分)

五、课堂小结:要学会分析图象,用图象解析现实变化着的量的关系,并要从图象中获得信息有条理地进行语言表达出来。

六、作业设计:

七、板书设计:

八、教学后记: 5.1轴对称现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会找出简单对称图形的对称轴。了解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的联系与区别。过程与方法:经历观察、分析现实生活实例和典型图案的过程,认识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能力与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的习惯。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通过对现实生活实例和典型图案的观察与分析,认识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会找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找出简单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与理解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的联系与区别是难点。教学过程:

一、看一看: 1.投影或演示各类具有轴对称特点的图案(如课本上所绘的图象或由学生课前收集的各类具有对称特点的图案)

2、分析各类图案的特点,让学生经历观察和分析,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

二、议一议 1.试举例说明现实生活中也具有轴对称特征的物体,发展学生想象能力。2.让学生感到具有轴对称特征的物体,它们都是关于一条直线形成对称。

三、做一做 1.把具有轴对称特征的图形沿某一条直线对折,使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重合。如果一个平面图形沿一条直线折叠后,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2.弄清楚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的区别 对于两个图形,如果沿一条直线对折后,它们能完全重合,那么这两个图形成轴对称,这条直线就是对称轴。注意:轴对称是指两个图形之间的形状和位置关系。而轴对称图形是对一个图形而言的,轴对称图形是一个具有特殊形状的图形。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经历观察和分析了现实生活实例和图案,了解了现实生活中存在许多有关对称 的事例,认识了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并能找出一些简单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后记: 5.2探索轴对称的性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轴对称的性质的探索与应用。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图形轴对称的性质的过程,进一步体会轴对称的特征,发展空间观念。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学重点:轴对称的性质的探索。教学难点:轴对称的性质的应用。教学方法:动手实践、讨论。教学工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温故: 复习轴对称图形的知识,提问:角和线段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呢?如果是,它们的对称轴在哪里?引起学生思考并通过动手操作,寻找答案。

二、知新 探索活动: 阅读课本

知识与技能:探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相关性质并灵活运用这些性质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过程与方法:经历探

第二篇:七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北师大版)

七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北师大版)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

第一单元

千古涛声

第一课

郭风

教学目标:

.了解作者郭风及其作品。

2.体会借景抒情的写法。

3.领悟作者对祖国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4.品味学习本文的语言。

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

难点:通过本文的学习体会作者对祖国对时代的赞美。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具准备:长江的挂图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2.背景介绍:本文写于1961年,此时社会主义新中国刚刚诞生不久,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祖国的建设蒸蒸日上,作者满怀对祖国的热爱以饱满的热情写下了这篇。这个时期也是新中国面临的一个特殊时期(三年自然灾害),作者希望全国人民能够团结一心战胜困难,看到祖国美好的明天。

3.作者简介:

郭风,原名郭嘉桂,回族,祖籍福建莆田,1917年出生。他把自己毕生的精力献给了散文、散文诗和儿童文学的创作事业,迄今已结集出版作品50多部。他早期的作品质朴清新、饶有天趣,贮满诗情画意,是风景画家、风俗画家与抒情诗人才能的神奇统一。其《叶笛集》于1959年初出版后,在全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冰心著文称“又发现了一个诗人的喜悦。”新时期以来,他的作品追求自然、本色、纯朴,具有更广阔的历史感和更深沉的哲理意蕴,体现了大家之风范。他的作品还先后两次荣获全国儿童文学作品奖,两次荣获全国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并译成俄文在前苏联地区出版。

4.学习生字词:(给加点的字注音)

玫瑰()

曙天()

吹拂()哺育()舢板()

驳船()

堆栈()

5.反复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6.自主、合作、探究:)整体感知:本文界通过描写赞美长江,赞美祖国的富饶,歌唱新中国的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与欣欣向荣。

2)互动学习:

互动1:作者描写长江问什么选取长江的黎明,这里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长江的黎明仅仅是一种自然现象吗?

明确:这里作者用了托物寓意的写作手法。这里的黎明象征的是祖国的新气象,象征的是祖国美好的明天。这里的黎明就不仅仅是一种自然景象了。

互动2:本文的作者是怀着一种什么样的心情来描写长江的?你能从文中找出表达作者心情的句子或词语吗?

明确:见课本

互动3:作者的心情是“黎明一般的舒畅,青春一般的欢愉”,这一点作者在文中反复说到,为什么作者又一再强调长江是“古老的”,这和“青春”不矛盾吗?

明确:千百年来长江奔流不息,养育了无数中华儿女,已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所以它是“古老的”。古老的长江在经历的岁月的洗礼后,如今在新时代光辉的照耀下,看到了祖国的蓬勃发展,所以心情才“书场”“欢愉”,强调长江是“古老的”也是为了说明长江“旧貌换新颜”祖国“旧貌换新颜”。

互动4:自己动手式着给课文分分段,看看课文都用到了什么样的表达方式?

明确:见课本。

补充: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等。记叙明确过程,描写突出形象,议论、抒情点明主旨。抒情有直抒胸臆,有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常表现为托物寓情,借景抒情,借事抒情,寓情与景。

互动5:根据表达方式的学习归纳一下本文的写作方法。

明确:1)借景抒情的写法。借描写长江来赞美祖国,抒发对祖国的热爱赞美之情。

2)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见课本。

研读与赏析:

.中有许多句子和词语重复出现,又无啰嗦之感?试动手删一删,看看删后的效果如何?

明确:无啰嗦之感。这里用到了反复的修辞方法,起到了强调的作用。

补充:反复,为了表达强烈的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句子或句组。反复有接连反复和间隔反复两种。

2.辨析带点词语的细微差别

你这样的容光焕发,你的笑容是多么的甜美。

你的心好像黎明一般的舒畅,青春一般的欢愉。

辨析:“容光焕发”“甜美”不仅写出了形貌,而且写出了心理情状,而“舒畅”“欢愉”主要写的是心情。

拓展延伸:

.有感情的朗读全文并背诵。

2.了解有关长江的指示。

板书:略

第二课

《筏子》袁鹰

教学目的:

4、了解作者,熟悉生字、词。

5、了解黄河的常识,通过艄公的形象,接受深厚的民族精神,理解作者阐明的道理。

6、分析作者在文中采用的全方位的衬托和对比手法的作用。

教学重点:熟读课文,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通过重点语句、词语分析蕴含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一.组织教学(导语)

黄河文化的兴起与内涵源远流长,物华天宝。奔腾万里的黄河以她那博大的胸怀,甘甜的“乳汁”,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生灵,创造出一段段历史的辉煌。以致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黄河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华夏文明的发祥地。

二.简介作者

袁鹰,原名田复春,又名田钟洛,1924年生,江苏淮安人。著有散文集《第一个火花》《风帆》《京华小品》《袁鹰散文选》等。他的散文作品善于以抒情、议论的手法和排比、叠句的形式,渲染气氛,点化主题,诗意浓郁。

三.读课文,解决字词

四.再读课文,体会本文赞美了什么?

本文赞美了征服自然的人类,赞美了包括艄公、乘客在内的“黄河的主人们”的勇敢、沉着、智慧和毅力,也赞美了黄河的雄浑气势和自然的伟力。

五.熟读课文,找出文中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节课内容

二.分析课文

.写黄河的大、深、急,分别用哪些景物衬托?

(1)大水车羊皮筏子(2)人的心情

2.在这些景物中,作者所有的篇幅奉献给了兰州的一种原始的交通工具:羊皮筏子,这是为什么?

(1)地域的特点,富有人文精神和趣味

(2)引出艄公,用筏子的小、险体现人物的精神

3.艄公这一形象是怎样的?----------他战胜了惊涛骇浪,在滚滚的黄河之上,如履平地,是黄河的主人(勇敢、智慧、镇静、机智)(抒情)

4.黄河的险险在何处?夷、平地又是怎样的?你从文中哪些句子中看出的?

5.作者说艄公是值得景仰和赞颂的,你从他的身上学到了什么?

只凭天不怕地不怕的大胆冲劲是不行的,要战胜凶险、征服自然还得沉着、细心、机智和毅力。(议论)

三.本文除了衬托以外,还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对比:羊皮筏子体积小与承载的人多物重形成对比;岸上看的人提心吊胆与皮筏上的乘客从容谈笑形成对比。

衬托:正衬:大水车----黄河的大

反衬:岸上人提心吊胆-----乘客从容笑谈

筏子之小---------------水车之大

黄河之凶险-------------筏子之渺小

正衬、正衬错杂:小小浪头吞噬筏子,既正衬

了黄河的凶险,又反衬了征服自然的人

总体构思的衬托:黄河衬托出筏子,由筏子衬托“黄河的主人”

总之,这一连串的衬托、对比使全文结构紧密,文脉贯连。

四.讨论

.文中哪句话最深刻?从全文看这句话仅仅是对艄公的赞美吗?

2.本文导课时老师讲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一篇有关黄河的,学完本文了,你觉得此文作者所要表现的思想与黄河有没有关系?

五.作业

.文段中有两组对比,请你说说哪两处运用了对比

参考答案:羊皮筏子体积小与承载的人多物重形成对比;岸上看的人提心吊胆与皮筏上的乘客从容谈笑形成对比。

2.这两组对比为了突出什么?对艄公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突出羊皮筏子在“万马奔腾、浊浪排空”的黄河上航行是十分凶险的;如此凶险的航行,却让羊皮筏子上的乘客“如同坐在大城市的公共汽车里浏览窗外的新建筑”那样心闲气定,这全是艄公的功劳,越是凶险越能反衬出艄公的英雄本色。

3.对比往往会使人、物的特点更鲜明,请你用对比写一个片段,表现家人、同学、事物的不同特点。

比较•探究《诗歌三首》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了解作者,背诵这4首诗歌。

2.再次领会长江黄河在诗中的形象以及他所赋予的民族精神。

3.本单元的四首诗歌以及《长江》各自表达了对祖**亲怎样的情感。

4.有感情的朗诵这几首诗歌。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领会作者的情感,感受长江的形象。

教学难点:同教学重点。

《当我死时》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组织教学。可以放歌进入主题,比如《长江之歌》《黄河颂》《一条大河》。

二.作者简介:

.余光中,1928年生,福建永春人。1948年在厦门大学读书时开始诗歌创作。1950年随家人到台湾,1952年出版第一本诗集。1958年赴美,获艺术硕士学位。1959年返台开始任教讲学,一边继续诗歌创作。1997年当选为台湾笔会会长。著有诗集《舟子的悲歌》《钟乳石》《莲的联想》<《白与苦瓜》等,散文集《左手的缪斯》《听听那冷雨》《日不落家》等。他的诗题材丰沛,形式灵活,风格多样,从现代古典到民歌,从政治抒情诗新古典诗咏史诗到乡愁诗,走出了一条富有独创性的艺术道路。

2.光未然(1913-XX),原名张光年,湖北光化人。20世纪30年代投身文艺运动。1935年发表抗日爱国歌词《五月的花海》,广为流传。1939年创作著名的《黄河大合唱》歌词,由冼星海谱曲,是有国际影响的杰作。著有诗集《五月花》《惜春时》。

三.诗歌朗诵训练:

.小组讨论这几首诗应采取的朗读节奏语调,应持有的情感。

2.个人试读,小组试读片断。

3.推荐小组优秀同学班级朗读。同学评价。

4.教师示范朗读。

四.布置作业:背诵第一首诗。

第二课时

一.复习作者介绍,进入本课。

二.齐诵《当我死时》。赏析这首诗。

.死亡本来是痛苦的,但是在余光中这里却变成了一种满足,甚至有一种幸福的美感,为什么?

条件是安葬的地方要在“在长江与黄河之间”,活着的时候不能回乡,只指望死后的安葬。

这种美感,是由长江黄河衍生出来的意向表现出来的。先把长江黄河之间的大陆转化为“最宽阔的床”,死也自然转化为“睡”。再是把黄河长江的涛声转化为音乐(安魂曲),这样的美不但是意向的美,而且是想象的美。

2.为什么要对现实的躯体听觉作如此夸张的想象?

表达了诗人痛切的思念之苦,希望彻底的拥有祖国,全身心的融入祖国的情感。

3.全诗表现了诗人对祖**亲怎样的情感?

抒发了对祖国的无限思念,表达了思念之苦。

三.指定学生诵读这首诗。

四.赏析光未然的《黄河大合唱》:

.《黄河大合唱》内容简介:共分八个乐章。

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依次是: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水谣,河边对口曲,黄河怨,保卫黄河,第八乐章:怒吼吧,黄河。

2.黄河的形象:既是自然景象,又是民族精神的象征。它具有英雄的气魄。

3.研讨:为什么用黄河而不是长江代表我们的民族的英雄主义精神传统?

4.如何展示黄河合格者的形象?总结主题。

是中华民族的精神颂歌,歌颂了伟大坚强的民族英雄主义气概。

黄河的英雄气概:汹涌澎湃、一泻千里的气势。(表象)

蕴含的民族精神:不气不挠、坚韧、执着、无私奉献的韧性。

五.布置作业:1.继续背诵。2.完成《中华一题》课内部分。

第三、四课时

一.组织教学。

二.作者简介。并解决生字词。

埋葬头颅瞭望未餍饕餮鹧鸪巅峰澎湃狂澜劈成屏障哺育荡涤磅礴简陋铆牢角逐

偌大惬意戛然蓦地矜持踊上清泠泠荡漾缠绵艄公揉出摇曳颤颤巍巍步履颠簸潸然

浸淫饱蘸

三.组织学生预习,布置预习思考:

、开头写在大院里看电影有无必要?

有,为后文对童年生活的回忆以及对第一次听到这首歌曲的怀念作铺垫。

2、中详细描绘了朗朗弹奏这首歌曲的时候得情形,以及给人带来的心灵感受,有什么作用?

要强调这首歌曲给人带来的巨大震撼,深化的主题,由作者对家乡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扩展成了对祖国的深情。

四、总结全文

五、小结该几课,比较其异同。

《一条大河》教案1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理清写作顺序,深入理解内容,把握思想主题。

2、过程与方法

赏析优美的语言,感悟作者对“《我是祖国》”这首歌曲的独特体会。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我的祖国》”的艺术魅力,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是思想感情,激发爱国热情。比较本文与前几篇课文的不同之处。

[教学难点]理解《一条大河》如何使音乐在文字上也有了生动的感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录音《我的祖国》。这首旋律优美、韵味浓厚的歌曲,曾经在一代人的心中掀起波澜,引起人们心灵的震撼;今天,我们作为祖国新的一代,再来听这首老歌,仍然能够感受到它的美无所不在。现在,我们来走进另一个人的心灵,看看他对这首歌有什么独特的情感?

二、作者简介。

刘元举,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常务理事、鸭绿江文学月刊社主编、社长。主要作品:小说集《人情》、散文集《西部生命》、《上帝广场》、《表述空间》、《没有初恋》;纪实文学集《黄河悲歌》;纪实长篇《中国钢琴梦》、《钢琴时代》等。

三、字、词学习。

、生字:铆(mào)

偌(ruò)大

蓦(mò)地简陋(lòu)浸淫(jìn)(yín)

2、生词:缠绵:婉转动人。惬意:满意;称心;舒服。戛然:形容声音突然终止。

荡气回肠:形容、乐曲等十分动人。潸然:流泪的样子。

四、一读课文,独立思考:、开头写在大院里看电影有没有必要?

2、抒写对“一条大河”这首歌曲的无限钟情作者的记叙和描写有多少层次?你最欣赏的是其中的哪一层次?为什么?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9、10、11三个自然段。

五、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本文主要想表达怎样的感情?根据听歌经历,可将怎样划分层次?

(表达对祖国无比热爱、依恋之情;可按初听、再听划分为两个层次。)六、三读课文,品味第一部分(1——7自然段)。

、概括段意:回忆童年往事,叙述“我”对“一条大河”这首歌的初次接触。

2、理解、讨论:

①第1、2、3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分别是什么?(第1、2自然段,通过小时侯看电影的故事,引出“一条大河”这首歌。第3自然段,通过回忆印象最深刻的一部电影,引起下文,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②1——3段只是为了引出最初对“一条大河”的记忆,却用了不少篇幅,这样写是否妥当?(言之成理即可)。

③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对这首歌的印象深刻?找出来,读一读,看看哪组找的最多最全。

④第5段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说明歌声以深入作者的心灵,激发了他对祖国对新生活的热爱,荡涤着他的精神世界。)

⑤作者通过什么手法使读者体会到这首歌强大的感染力?(对比。如:战士们看电影时的激昂情绪与听歌时的安静对比。“我”听歌前后思想态度的变化等等。)

七、学习第二部分。、段意:我听郎朗的演奏,真正领悟“一条大河”包含的思想感情。

2、找出文中关于郎朗演奏“一条大河”给人美妙感受的优美语句,认真品读。

3、思考并讨论:作者如何使音乐在文字上也有了生动的感觉?(①采用通感的手法,将音乐旋律转化为某些动作、画面等具体可感并与旋律相协调的视觉形象。②通过间接描写,强调“效果”的办法使读者感受到音乐的动人力量。③以贴切、精确、生动的比喻传达对音乐的感受。

4、“一条大河”的内涵究竟在什么地方?(小组竞赛,评出优胜。)

八、总结主旨。

本文以朴实、真挚的语言,记叙了在不同的时空听到“一条大河”这首歌的真切感受,赞扬了《我的祖国》这首歌曲不朽的艺术魅力,抒发了对祖国的无比的热爱、依恋之情。

九、写作特点与借鉴。、技法应用:有条不紊,层层深入地表现中心。

2、语言欣赏:语言充满激情。

3、写作借鉴:对重点部分的细致描写,值得借鉴。

十、板书设计:

地点

途径

观众

我的感受

初听——大院

电影《上甘岭》

安静、沉醉

太美、太有韵致

再听——中华剧场郎朗钢琴独奏会

激动、热情

荡气回肠、催人泪下

《壶口与龙门》教案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有感情、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掌握生字词。

2、积累并背诵优美的文段.过程与方法:诵读课文了解的写作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阅读学习,增强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文中抒发的情感。

教学难点:了解的写作手法。

课时分配: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整体感知文意。

教学设计:

一、导入课堂。

二、整体感知文意。、学生初读课文解决文中的生字词。

2、朗读课文

齐读全文或指名朗读,初步感知文意。

3、引导学生划分结构。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自读试划分课文结构,教师引导归纳:

本文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概括壶口与龙门的总体特征。

第二部分(第2-6自然段)介绍地理特征、历史传说和现状。

三、再读全文,体会文中的情感,整体感知文意。

、壶口得名的原因是什么?

2、稳重将神话传说的目的是什么?

3、请用简洁深感懂得华描述一下龙门三激浪。

4、倒数第二段引用李自成的例子是为了说明什么?

四、找出文中你认为写得最精彩的句子体会一下。

五、教师小结课堂。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把握写作特点,借鉴写作技法。

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二、把握的写作特点。

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归纳,举例说明:

说明继续和描写议论相结合。

三、体会的语言特色。、师生共同讨论交流,梳理的语言特点:

语言准确性和生动性相结合。

2、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诵。

小组内选出代表在班内交流,教师评价,鼓励优秀。

四、说说本文对我们的写作有什么启示?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层次清晰,有条不紊的结构。

2、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3、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相结合。

五、教师总结全文。

六、作业布置:

摘抄你认为精彩的句子。

《运河与扬子江》教案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有感情、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掌握生字词。

2、积累并背诵优美的文段.过程与方法:诵读课文了解的写作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奋斗的生命是美丽的”这句话,培养自己健康高尚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文中抒发的情感。

教学难点:了解的写作手法。

课时分配: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整体感知文意。

教学设计:

一、导入课堂。

二、作家作品。

陈衡哲,(1893-1976),江苏武进人。女。1918年在《新青年》发表新诗《人家说我发了痴》和短篇小说《老夫妻》,1920年回国应北大校长蔡元培之聘,成为中国第一位西洋史女教授。抗战胜利后留居上海建国后曾任伤害市政协委员。是新文化运动中的第一位女作家,其创作在当时很有影响。主要著作有《西洋史》、《小雨点》、《衡哲散文集》等。

三、整体感知文意。、学生初读课文解决文中的生字词。

2、朗读课文

(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

(2)、齐读全文或指名朗读,初步感知文意。

3、引导学生划分结构。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自读试划分课文结构,教师引导归纳:

本文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扬子江与运河相遇于十字路口):故事的开端。

第二部分(“河,你从哪里来”——“河,我祝你永远心足,永远快乐!”)故事的经过,扬子江与运河的对话,揭示了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一种安于现状,一种努力奋斗,创造新的生活。

第三部分(“于是扬子江与运河作别,且唱且向东海流去”):故事的结局。

第四部分(“奋斗的辛苦啊,筋断骨折”——结束):揭示寓意:奋斗的生命是美丽的。

四、再读全文,体会文中的情感。

五、找出文中你认为写得最精彩的句子体会一下。

六、教师小结课堂。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课文研习与问题探究。

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二、引导学生探究下列问题、在写扬子江的生命从何而来时,“蜀山险峻,峭岩如壁,尖石如刀”有什么作用?

2、《运河与扬子江》这篇采用了什么方法?让我们懂得了什么?(用课文的词句回答)

采用了拟人,对话形式。

告诉了我们生命的意义在于奋斗和拼搏,自我创造,不要依赖别人。

3、扬子江为什么说自己的“命确实无人能毁的”?

4、你认为扬子江所说的“造命”指的是什么?

5、运河说“我不是与你一样地活着吗?”你认为运河真的像运河一样地活着吗?

6、为什么扬子江要说“快乐的奴隶”总远胜于“怨尤的奴隶”?

7、“愉悦的悲伤,从火山的烈焰中,探取生命的真谛”一句中,生命的真谛指的是什么?

三、引导学生概括的主旨。

四、迁移训练:

请从比喻、拟人、排比中选择一种修辞方法来赞美祁连山。

五、教师小结课堂。

第三课时

教学重点:把握写作特点,借鉴写作技法。

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二、学生交流读后感,引导学生自评。

三、把握的写作特点。

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归纳,举例说明:

、以对话的方式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2、对比手法的运用。

四、体会的语言特色。、师生共同讨论交流,梳理的语言特点:

扬子江于运河的对话,简洁生动,毫不拖泥带水,结尾的议论,充满人生哲理,耐人寻味。

2、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诵。

小组内选出代表在班内交流,教师评价,鼓励优秀。

五、说说本文对我们的写作有什么启示?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对比的手法,对话的方式,充满哲理的议论,使这篇故事具有了很强的可读性,值得我们在写作中借鉴。

六、教师总结全文。

七、作业布置:

、课后练习第三题。

2、背诵全文。

记:

《江之歌》教案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有感情、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掌握生字词。

2、积累并背诵优美的文段.过程与方法:诵读课文了解的写作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阅读学习,认识人与自然抗争的斗争精神;体会作者对苦力们的同情。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文中抒发的情感。

教学难点:了解的写作手法。

课时分配: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整体感知文意。

教学设计:

一、导入课堂。

二、作家作品。

毛姆,(1874-1965),英国小说家。出生于巴黎。10岁时父母双亡有叔父养大。主要著作有《人性的枷锁》等。

三、整体感知文意。、学生初读课文解决文中的生字词。

2、朗读课文

齐读全文或指名朗读,初步感知文意。

3、引导学生划分结构。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自读试划分课文结构,教师引导归纳:

本文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写纤夫们劳动的艰辛。

第二部分(第二自然段)写劳力们的歌声。

四、再读全文,体会文中的情感,整体感知文意。

本文写了船夫、纤夫、苦力三种人,但作者的描写是有详有略的,分析一下作者详细写的是那些人,略写的是那些人?为什么?

五、找出文中你认为写得最精彩的句子体会一下。

六、教师小结课堂。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课文研习与问题探究。

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二、引导学生探究下列问题、船夫们的歌声为什么能够“响亮而有力”,纤夫们的号子为什么却“比较急促”?

2、“他们使劲,拼命使劲,对抗着水流无情的威力”中“使劲,拼命使劲”能否调换顺序?为什么?

3、作者说“我不知道词语怎么能描写出其中包含的拼搏”你能用那些词语来表现呢?说说看。

4、你认为扬子江所说的“造命”指的是什么?

5、作者是怎样来形容苦力们的歌声的?你认为他的形容恰当吗?为什么?

6、课文所说的“江之歌”主要指什么?

7、《江之歌》与《筏子》都表现了人类与自然的搏斗,他们的不同之处在哪里?

8、“愉悦的悲伤,从火山的烈焰中,探取生命的真谛”一句中,生命的真谛指的是什么?

三、引导学生概括的主旨。

四、迁移训练:

请按照不同的要求,运用以下三个词语,分别扩展为一段话,每段不少于30字。

溪流

大海

生命、描绘自然景物。

2、表达对人生价值的感悟。

五、教师小结课堂。

第三课时

教学重点:把握写作特点,借鉴写作技法。

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二、把握的写作特点。

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归纳,举例说明:

细节的真实生动。作者通过大篇幅的描写,表现了苦力们劳动的艰辛,充满了触目惊心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三、体会的语言特色。、师生共同讨论交流,梳理的语言特点:

作者善于选取富有力度的语言来表现描写对象。

2、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诵。

小组内选出代表在班内交流,教师评价,鼓励优秀。

四、说说本文对我们的写作有什么启示?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场面描写真实生动、感人,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

五、教师总结全文。

六、作业布置:摘抄你认为精彩的句子

第二单元

斑斓春色

第三课《春》教案

一、素质教育目标

.知识认知目标:A.识记

掌握生字词的音、形、义;综合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引

用等修辞手法。

B.理解

体会本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c.应用

学习本文细致观察,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进行生动描写的方法。

D.综合

通过学习本文,能够基本掌握景物描写的方法,将情感寓于写景之中,活用各种修辞手法。

2.能力形成目标:E.通过学习本文,体会本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特点,培养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观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写作能

力和审美能力,养成自学习惯,提高学习效率。

3.素质培养目标:F.通过学习本文,领略春天的美。引导学生形成热爱大自然、热爱生

活的意识。要让孩子们关注自己周围的事物,善于在平凡的生活中

寻找美、发现美、创造美,拥抱大自然。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揣摩文中准确而生动的词语和句子,体悟作者语言表达的巧妙。

2.难点:结合课文实例,讲清比喻、拟人两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和作用。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过程与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饱受严冬寒冷的人们最渴望春回大地,因为春天让大自然生机勃发,给人温暖,给人希望,给人力量。每当春回大地时,人们往往情不自禁地吟诗作赋。唐代诗人杜甫写下了《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韩愈在《初春小雨》中说:“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杜牧的《江南春》中有:“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这些诗句都是古人对春的描写和赞美,那么今天,我们共同欣赏一篇今人赞春的散文。(板书课题、作者)

二、题目解说

这是一篇诗意盎然的写景抒情散文。春,本来是自然界的一个季节概念,本文却赋予了它以感情和生命。作者抓住春天的主要特征,用诗的笔调,描绘了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发,草木花卉竞相争荣的景象,抒写出作者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的欣喜之情。这是一首抒情诗,一幅风景画,更是一首春的赞歌。

三、知识回顾(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9-1948),字佩弦,江苏省扬州市人。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是文学研究会早期主要成员,一生勤奋,共有诗歌、散文、评论、学术研究著作26种,约200多万字。散文代表作有《背影》、《绿》、《荷塘月色》等。

四、范读、疏通字词

.教师范读

2.学生齐读

3.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

水涨

捉迷藏

酝酿

应和

薄烟

黄晕

蓑衣

五、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结合课后练习一,让学生读课文,分别找出盼春、绘春、赞春的部分。

----第一部分:

盼春

第二部分:

绘春

第三部分:赞春

2.默读课文,找出你认为写得最美的句子画出来,体会美在哪里?

3.找出本文的比喻句、拟人句。

六、布置作业

要求课后反复朗读,达到熟练程度。

第二课时

一、齐读课文

二、讲读示范

(引导学生领会用词的准确、生动和抓住景物特征细致描绘的特点)

.讲读第一部分:盼春

(1)作者以怎样的心情迎接春天的来到?哪个词明确地告诉我们春天还没有来到?

---“盼望着”;“近”(拟人)

(2)“盼望着,盼望着”。为什么要连用两个呢?

---这样叠用,更能表达作者向往春天的急切心情。(反复)

(3)轻声读第1节,体会四个词尾的作用。两个“着”,两个“了”,给我们以非常柔和、亲切的感觉。

2.讲读第二部分(第2、3、4、5节):绘春

(齐读第2、3、4、5节,分析讨论按顺序说明描写的对象;说说描写的角度与方法;哪些词用得很有表现力?)

(1)总括轮廓

春终于盼来了,大地回春,万象更新。作者先粗笔勾勒,用“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总提一笔,然后通过远近不同的三种事物---山、水、太阳,描绘出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景象。

(2)春草图

春草图,着力描写春草勃发的景色。这里有草的动态:“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质地:“嫩嫩的”;色泽:“绿绿的”;旺盛的长势:“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从不同的角度刻画春天绿草如茵的情景,与夏草的茂盛、秋草的枯黄形成鲜明的对比。接着写人在草地上的活动与感受,从侧面揭示了春草勃发给人们带来的欢乐。

(3)春花图

春花图,着力描写春花竞放。作者选择开花时节相仿而花色各异的桃、杏、梨作为描写对象,先用拟人写出它们的争相盛开,再通过三个比喻---“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写出花朵的繁茂,花色的娇艳;它们争春比美,互不相让。接着,作者由群花的争芳吐艳展开联想,联想到秋天的果实累累,同时又由花香引出蜂闹蝶飞,用成千成百的蜜蜂的嗡响和大大小小蝴蝶的飞舞称托春花的万紫千红、香味浓郁,进一步渲染出百花争春的气氛。最后,作者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从树上的花写到无数的散在草丛里的野花,它们虽然不像桃花、杏花、梨花那样如火如霞如雪,却也明艳照人,别有一番情趣。

春风图

春风图,着力描写春风的和暖与清新。“吹面不寒”“像母亲的手”,通过触觉写它的和煦、轻柔;微微润湿的空气中混合着“泥土的气息”“青草味”和“各种花的香”,通过嗅觉写出了春风带给人的特有的清新;呼朋引伴的鸟儿唱出宛转的曲子,牛背上牧童吹着嘹亮的短笛,通过视觉和听觉绘出了一副明快优美、赏心悦目的美好画面。在这幅图中,作者从触觉、嗅觉、听觉、视觉等方面,把无形、无色、无味的春风描写得有声有味,有情有感,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第三课时

一、齐读课文,回顾上节课所讲内容

二、独立分析,教师点拨

.讲读第二部分(第6、7节):绘春

(1)春雨图

春雨图,着力描写春雨的细密轻柔、润泽万物。春雨的特征是,一多二细。先说雨多、雨细,一连用了三个比喻,“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这三个比喻非常贴切,不仅展示了雨的特点,而且能唤起读者对春雨的喜爱。然后顺着春雨写雨中的树叶儿和小草,“绿的发亮”的树叶,“青得逼你的眼”的小草,无一不带着雨中植物的主要特征。接着又把视线转移到人间,先写“傍晚时候”的景象,用“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安静而和平”的气氛;接着写行人,写农民,都不忘是在春雨之中,或“撑起伞慢慢走着”,安宁、悠闲,或“披着蓑戴着笠”,带有浓烈的江南地方色彩;最后再写“在雨里静默着”的房屋,与傍晚的宁静气氛互相照应。这一段写出了春雨的特征,写出了春雨之中特有的景象,那一片细雨绵绵的春光,那一派清亮温馨的景色,那一种和平安静的氛围,都描绘得出神入化。

(2)迎春图

迎春图,着力写春早人勤。由“天上的风筝”引出地上迎春的孩子,进而带出“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一片欢腾的景象,构成一幅春意盎然的图画。然后作者巧妙地点出寓意:“‘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前四幅画面主要写春天的自然美,这一幅由景及人,颂扬了像春那样奋发向上的精神,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2.讲读第三部分:赞春

(教师范读,学生齐读一遍)

结尾三个句子,不仅比喻巧,意义深,而且分行排列,先后有序。把春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因为她是“新生”的;把春天比作“花枝招展的小姑娘”,因为她非常“娇美”;把春天比作“健壮的青年”,因为她有“无穷活力”。这正是对五幅春景图含义的概括,点明了全文的中心。这三句的顺序,从“娃娃”到“小姑娘”到“青年”,又形象地点明春天成长进程。最后说“领着我们向前去”,表达了作者追求美好未来的强烈感情。而且用“去”字结尾,正与开头“东风来了”的“来”字相呼应。开头是在盼春中到来,最后是进入春天的行列向前去,一来一去,一呼一应,形成一个完美的整体。

三、齐读课文

(朗读本文的感情基调,是充满喜悦和希望。基本语调是轻柔、缓慢,语句清晰、自然。语音越自然、质朴越好、切忌拿腔拿调)

四、归纳写作特点

.观察细致,描述生动真切;

2.诗情画意相融合;

3.语言朴实清新,准确生动。

五、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二、三(当堂做完,当堂讨论);

2.完成课后练习四;

3.背诵全文。

[板书设计]

一、盼春

盼、来、近(总领全篇,开启下文)

一切……欣欣然张开了眼

总括轮廓

山(朗润)

水(涨)太阳(红)

钻、嫩、绿、满---草

春草图(草报春)

坐、躺、滚、踢、跑、捉---人

态:赶趟儿

春花图(花争春)

色:像火、像霞、像雪

味:甜(果实)

二、绘春

(遍地野花,像眼睛,像星星)

触:抚摸

春风图(风唱春)

味:泥土气息草味花香

声:鸟声清脆宛转

笛声嘹亮

形: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

春雨图(雨润春)

状:斜织、薄烟

景:树叶儿绿、小草儿青、灯、人、房屋

迎春图(人迎春):城乡老小舒活抖擞一年之计在于春

三、赞春

三个比喻句:“新”“美”“力”

第三篇: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生物教案全册

北师大七年生物下册教案 第八章 人体的营养

第1节 人类的食物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能记叙出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成分,并能举例说明各种营养成分对人体的重要作用。

②学会收集、整理、积累、使用信息的能力和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小组合作交流能力等。

③学习用列表法比较、概括、总结知识的方法。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形成关注、关心自身和他人健康,用科学知识指导健康生活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说明食物中的主要营养成分及其对人体的重要作用;探究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2、难点

①用化学方法检测蛋白质和维生素C。②蛋白质和维生素对人体的重要作用。③探究食物中的营养成分。教学方法 探究实验 课型 探究课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食物的营养成分及其对人体的作用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演示 利用多媒体展示二组图片,一组是非洲难民孩子骨瘦如柴,无力行走,在地上卷曲等;另一组是现在我国部分儿童少年过度肥胖的图片。

提问:为什么有的人骨瘦如柴?有的人肥胖得迈不动脚?大家能不能根据这二组图片提出问题,且作出初步的结论?

学生提出问题和作出结论:(1)两组图片上孩子体态上的明显差异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可能是营养问题。(2)这两组图片中儿童少年是不是得了营养方面的病?一是营养不良,一是营养过剩。(3)是不是与生活环境有关?一个生活环境艰难,一个生活环境优越。

总结并引出课题:是的,他们如此强烈的反差却是因为同一原因,就是都与营养相关,都是营养方面出现问题造成的。在日常生活中,

第四篇:2016年新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2016年新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 圆柱与圆锥 面的旋转

教学内容: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P2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初步认识圆柱和圆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等,初步体会“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发展空间观念。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由面旋转成体的过程,认识圆柱和圆锥,了解圆柱和圆锥的基本特征,知道圆柱和圆锥的各部分名称。教学重点:

1、联系生活,在生活中辨认圆柱和圆锥体的物体,并能抽象出几何图形的形状来。

2、通过观察,初步了解圆柱和圆锥的组成及其特点。教学难点:通过观察,初步了解圆柱和圆锥的组成及其特点。教学用具:各种面、圆柱和圆锥模型 教 法:引导法 学 法:自主探究 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

如图:将自行车后轮架支起,在后车车条上系上彩带。转动后车轮,观察并思考彩带随着车轮转动后形成的图形是什么?

学生根据发现的现象(彩带随着车轮的转动形成了圆)说明自己的想法,并体验:点动成线

二、活动二

观察下面各图,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发现:

风筝的每一个节连起来看,形成了一个长方形;雨刷器扫过后形成一个半圆形,旋转门转动后形成圆柱。学生体验:线动成面

三、活动三

如图:用纸片和小棒做成下面的小旗,快速的旋转小棒,观察并想象旋转后形成的图形,再连一连。

1、学生实际动手操作,然后根据想象的图形连线

1——1(圆柱)2——3(球)3——4(圆锥)4——2(圆台)

2、介绍:圆柱、圆锥、球的名称。并请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介绍一下这几个立体图形的特点。指名学生说。

小结:我们学过的长方体、正方体都是由平面围成的立体图形,今天我们学习的圆柱、圆锥和球也是立体图形,只是与长方体、正方体不同,围成的图形上可能有曲面。

四、找一找

请你找一找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

五、说一说

圆柱与圆锥有什么特点?(小组的同学互相说一说)圆柱:有两个面是大小相同的圆,有另一个面是曲面。圆锥:它是由一个圆和一个曲面组成的。

六、认一认

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它们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圆柱有一个曲面,叫做侧面。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

圆锥的底面是一个圆。圆锥的侧面是一个曲面。从圆锥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教师画出平面图进行讲解。并在图上标出各部分的名称。)

七、练一练

1、找一找,下图中哪些部分的形状是圆柱或者圆锥?再和同学们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或者圆锥。

2、下面图形中是圆柱或圆锥的在括号里写出图形的名称,并标出底面的直径和高。

3、想一想,连一连

4、应用题

八、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认识圆柱

教学内容: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P3-4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使学生认识圆柱的特征,认识圆柱侧面的展开图。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等,初步体会“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发展空间观念。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由面旋转成体的过程,认识圆柱和圆锥,了解圆柱和圆锥的基本特征,知道圆柱和圆锥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准备:教师与学生每人带一个圆柱,教师给学生每4人小组发一个纸制的圆柱。每位学生准备好制作圆柱的材料。

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圆柱的特征。

教学难点:理解圆柱侧面展开是长方形,并理解长和宽与圆柱之间的关系。教

法:引导法 学 法:自主探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

谁能说一说长方体的特征?(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围成的,相对的两个长方形完全相同,长方体的高有无数条。)正方体呢?

谁能说一说我们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哪些知识?

二、新授

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学习一种新的立体图形:圆柱体,简称圆柱。

1、初步印象

同学们,请你们用眼睛看,用手摸,说一说圆柱与长方体的有什么不同?(圆柱是由2个圆,1个曲面围成的。)

2、小组研究:圆柱的这些面有什么特征呢?面与面之间又有什么联系呢?

3、交流和汇报

(1)关于两个圆形得出:上下2个圆是完全相等的圆,它们都是圆柱的底面。

(2)关于曲面得出:它是圆柱的侧面,如果沿着高展开,可以得到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如果沿着斜线展开可以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展开后的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柱的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相当于圆柱的高。

(3)关于圆柱的高: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圆柱的高。高有无数条。高有时也可用长、厚、深代替。

4、举例说明进一步明确特征

教师:既然大家对圆柱已有了进一步的了解,那么在生活中那些物体是圆柱呢?

(学生举例,再让学生自己判断。当有一个学生说粉笔是圆柱时,教师可让学生进行讨论。)

5、运用知识进行判断

下面哪些图形是圆柱?哪些不是?说明理由。

6、制作圆柱

三、练习

四、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圆柱表面积

教学内容: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P5-6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能根据具体情境,灵活运用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想象、操作等活动,知道圆柱侧面展开后可以是一个长方形,加深对圆柱特征的认识,发展空间观念。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结合具体情境和动手操作,探索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圆柱侧面展开图的多样性。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将展开图与圆柱体的各部分建立联系,并推导出圆柱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公式。教 法:引导法

学 法:小组合作 自主探究 教学用具:课件、圆柱体的瓶子、剪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起兴趣。

拿出圆柱体茶叶罐,谁能说说圆柱由哪几部分组成的?想一想工人叔叔做这个茶叶罐是怎样下料的?(学生会说出做两个圆形的底面再加一个侧面)那么大家猜猜侧面是怎样做成的呢?(说说自 己的猜想)

二、学习目标:

1、通过想象,操作活动,探究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能够灵活运用圆柱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自主学习,操作观察。(教材P5_P7页)

1、什么叫表面积?找找摸摸圆柱体的表面积。

2、看书自学,操作观察。

我的发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组内交流,导出圆柱表面积计算公式 圆柱侧面积=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圆柱表面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用S侧表示圆柱的侧面积,C表示底面周长,h表示高,那么S侧 =。S表=。

四、教师小结,明确公式。

五、合作探究,展示提升。

(一)、(1)已知圆柱底面半径和高。S表= 已知圆柱底面直径和高。S表= 已知圆柱底面周长和高。S表=(2)解决书上的例题。侧面积: 底面积: 表面积: 答:

(二)、分组展示

1、填空

圆柱的侧面沿着高展开可能是()形,也可能是()形。第二种情况是因为(2、要求一个圆柱的表面积,一般需要知道哪些条件()

3、教材第六页试一试。

六、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圆柱体的表面积

圆柱的侧面积 = 底面周长×高 → S侧=情感态度和价值观::h ↓ ↑ ↑ 长方形 面积 = 长 × 宽)

圆柱的表面积 = 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2 课后反思: 圆柱体侧面积和表面积练习

教学内容: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P7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进一步理解圆柱体侧面积和表面积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掌握求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方法,并能运用到实际中解决问题。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结合具体情境和动手操作,探索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教学重点:掌握求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方法,并能运用到实际中解决问题。教学难点:圆柱表面积的实际应用。教 法:引导法

学 法:自主探究 练习法 教学过程 :

一、实际应用1、2、3/

二、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圆柱体侧面积和表面积的练习课 教学内容: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P7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圆柱切分和拚合的练习,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圆柱的特征认识,掌握圆柱体表面积变化的规律。

过程与方法:掌握求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方法,并能运用到实际中解决问题。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结合具体情境和动手操作,探索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教学重点:通过学生动手操作,积极思考,提高空间的想象能力。教学难点: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教 法:引导法 学 法:自主探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回忆圆柱体的特征、侧面积、表面积的求法。

二、习题练习

1、选择正确答案

(1)一个圆柱木棒,底面直径2厘米,高3厘米,如果沿地面直径纵剖后,表面积之和增加()厘米。

知识与能力: 6 过程与方法: 12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24 d 48(2)把圆柱的钢材沿平行地面的方向截成三段,表面积之和增加12平方厘米,钢材的第面积应是()

知识与能力: 6 过程与方法: 4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3 d 2

2、讨论并解答

一个圆柱木块,高减少1厘米后,表面积就减少了6.28平方厘米,这个圆柱的底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3、测量黄瓜表面积实践作业练习

三、作业;数学书 6页 7 8 9题

四、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圆柱的体积

教学内容: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P8~9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切割圆柱体,拼成近似的长方体,从而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这一教学过程,向学生渗透转化思想。

过程与方法:通过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理解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

教学重点:圆柱体体积的计算 教学难点: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 教 法:引导法 学 法:自主探究

教学用具:圆柱体学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1.求下面各圆的面积(回答)。

(1)r=1厘米;(2)d=4分米;

2.想一想:学习计算圆的面积时,是怎样得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指出:把一个圆等分成若干等份,可以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就是圆的面积。3.提问:什么叫体积?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4.已知长方体的底面积s和高h,怎样计算长方体的体积?(板书: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二、出示学习目标:

1、通过用切割拼合的方法借助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会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柱的体积和容积。

2、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学生自主学习P8~10内容

我的发现:圆柱的底面是形,可以分成许多相等的形,然后再把圆柱按照这些扇形,沿切开,拼起来,就近似一个体。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所分的份数必须是偶数),拼起来的整个形体就越近似于一个体。因此:圆柱体的体积= 如果用V表示圆柱的体积,用S表示圆柱的底面积,用h表示圆柱的高,圆柱的体积公式用字母表示为:

提示:在计算过程中,有的并不是直接给出圆柱的底面积,而是给出底面半径或直径,我们应先求出,再求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是:V= 或。◆、实战练习:

已知一根柱子的底面半径为0.4米,高为5米。你能算出它的体积是多少吗? 总结:做本题应注意

知识点2:圆柱容积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二)想一想,论一论:(思考一分钟,然后将你的想法与大家分享)

1、一个圆柱形容器所能容纳的物体的体积,叫做这个圆柱的容积。

例如:圆柱形的水杯、水桶,它们装满水的体积,就是水杯、水桶的容积。因此圆柱容积的计算方法和的计算方法相同,即圆柱的容积=。

2、一个圆柱体容器的体积和容积一样吗?

四、学生自主学习展示

五、小结。

圆柱的体积是怎样推导出来的?计算圆柱的体积必须知道哪些条件?

审题。提问:你能独立完成这题吗?指名一同学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列式依据是什么?应注意哪些问题?最后结果用体积单位)教学“试一试”

小结:求圆柱的体

积,必须知道底面积和高。如果不知道底面积,只知道半径r,通过什么途径求出圆柱的体积?如果知道d呢?知道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呢?知道r、d、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都要先求出底面积再求体积。

六、巩固练习:练习册练习

七、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这个公式是怎样得到的?指出:这节课,我们通过转化,把圆柱体切拼转化成长方体,(在课题下板书:圆柱些长方体)得出了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V=Sh。

八、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圆柱体积的练习课

教学内容: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P10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并能应用到实际解决问题中。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思维能力;让学生认识“转化”的思考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理解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教学难点 :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教 法:引导法 学 法:自主探究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二、实际应用 说解题思路

说说你的解题思路

这道题的注意的地方:单位的统一 说说哪个体积大?为什么? 上升的2厘米是什么

分别说说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三、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圆锥的体积

教学内容: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P11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使学生理解求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过程与方法:会运用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思维能力;让学生认识“转化”的思考方法。教学重点:圆锥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圆锥体积计算公式. 教 法:引导法 学法:自主探究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1、提问:(1)圆柱的体积公式是什么?

(2)投影出示圆锥体的图形,学生指图说出圆锥的底面、侧面和高.

2、导入: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圆锥,掌握了它的特征,那么圆锥的体积怎样计算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圆锥的体积)

二、探究新知

(一)指导探究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1、教师谈话:

下面我们利用实验的方法来探究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老师给每组同学都准备了两个圆锥体容器,两个圆柱体容器和一些沙土.实验时,先往圆柱体(或圆锥体)容器里装满沙土(用直尺将多余的沙土刮掉),倒人圆锥体(或圆柱体)容器里.倒的时候要注意,把两个容器比一比、量一量,看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并想一想,通过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分组实验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①圆柱和圆锥的底面积相等,高不相等,圆锥体容器装满沙土往圆柱体容器里倒,倒了一次,又倒了一些,才装满.

②圆柱和圆锥的底面积不相等,高相等,圆锥体容器装满沙土往圆柱体容器里倒,倒了两次,又倒了一些,才装满.

③圆柱和圆锥的底面积相等,高相等,圆锥体容器装满沙土往圆柱体容器里倒,倒了三次,正好装满.

4、引导学生发现:

圆柱体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体积的3倍或圆锥的体积是和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 . 板书:

5、推导圆锥的体积公式:用字母表示圆锥的体积公式.板书:

6、思考:要求圆锥的体积,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

7、反馈练习

圆锥的底面积是5,高是3,体积是()圆锥的底面积是10,高是9,体积是()

(二)算一算

学生独立计算,集体订正. 说说解题方法

三、全课小结

通过本节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知识?(从两个方面谈:圆锥体体积公式的推导方法和公式的应用)

四、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圆锥的体积练习课

教学内容: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P12~13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进一步掌握圆柱和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熟练地运用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过程与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进一步熟悉圆锥的体积计算 教学难点:圆锥的体积计算 教学重点:圆锥的体积计算 教 法:引导法 学 法:自主探究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圆锥体积计算公式 相邻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相邻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二、实际应用

三、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第一单元小结

教学内容: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P14~15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能在老师指导下,进行单元知识整理。加深理解和掌握圆柱和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联系前面所学有关内容,形成有关体积计算的知识结构。

过程与方法:会应用公式熟练进行计算,独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掌握一定的问题解决策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本课教学,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良好品质,开发学生智力,发展创造思维。

教学重点:会应用公式熟练进行计算,独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教 法:引导法 学 法:自主探究 教学过程:

知识点归纳:

一、面的旋转

1.“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是:

点的运动形成线;线的运动形成面;面的旋转形成体。2.圆柱的特征:

(1)圆柱的两个底面是半径相等的两个圆。(2)两个底面间的距离叫做圆柱的高。(3)圆柱有无数条高,且高的长度都相等。3.圆锥的特征:

(1)圆锥的底面是一个圆。(2)圆锥的侧面是一个曲面。(3)圆锥只有一条高。

二、圆柱的表面积

1.沿圆柱的高剪开,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如果不是沿高剪开,有可能还会是平行四边形)

2.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用字母表示为:S侧=ch 3.圆柱的侧面积公式的应用:(1)已知底面周长和高,求侧面积,可运用公式:S侧=(2)已知底面直径和高,求侧面积,可运用公式:S侧=(3)已知底面半径和高,求侧面积,可运用公式:S侧=

4.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如果用S侧表示一个圆柱的侧面积,S底表示底面积,d表示底面直径,r表示底面半径,h表示高,那么这个圆柱的表面积为: S表=S侧+2S底 或S表= 或S表= 5.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的特殊应用:

(1)圆柱的表面积只包括侧面积和一个底面积的,例如无盖水桶等圆柱形物体。(2)圆柱的表面积只包括侧面积的,例如烟囱、油管等圆柱形物体。

三、圆柱的体积 1.圆柱的体积:一个圆柱所占空间的大小。

2.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如果用V表示圆柱的体积,S表示底面积,h表示高,那么V=Sh。3.圆柱体积公式的应用:

(1)计算圆柱体积时,如果题中给出了底面积和高,可用公式:V=(2)已知圆柱的底面半径和高,求体积,可用公式:V=(3)已知圆柱的底面直径和高,求体积,可用公式:V=(4)已知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高,求体积,可用公式:V= 圆柱形容器的容积=底面积×高,用字母表示是V=

5.圆柱形容器公式的应用与圆柱体积公式的应用计算方法相同。

四、圆锥的体积 1.圆锥只有一条高。

2.圆锥的体积=1/3×底面积×高。如果用V表示圆锥的体积,S表示底面积,h表示高,则字母公式为: 3.圆锥体积公式的应用:

(1)求圆锥体积时,如果题中给出底面积和高这两个条件,可以直接运用“v= 1/3 Sh”这一公式。

(2)求圆锥体积时,如果题中给出底面半径和高这两个条件,可以运用1/3πr2h

(3)求圆锥体积时,如果题中给出底面直径和高这两个条件,可以运用1/3π(d/2)2h(4)求圆锥体积时,如果题中给出底面周长和高这两个条件,可以运用1/3π(c/2π)2h 针对性练习

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等底等高,体积和是48立方厘米,圆柱体()把一个圆柱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削去18立方厘米,圆柱体积是()

圆柱的体积是和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的()圆锥的体积是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圆柱的体积比和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多()圆锥的体积比和它等底等高圆柱的体积少()三.选择题:

1、一个圆柱体,侧面展开图是正方形,它的边长是18.84厘米,它的底面半径是()厘米。A 0.3 B 10 C 3 D 6

2、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的底相等,体积也相等.圆柱的高是1.2分米,圆锥的高是()分米.A 0.4 B 3.6 C 1.2 D 0.6

3、学校修建一个圆形喷水池,容积是37.68立方米,池内直径是4米,.那么这个水池深()米.A 2 B 3 C0.6 D 5 四.应用题(第(1)8分,其它每题7分,共29分)1.一根空心钢管长2米,内直径是10厘米,外直径是20厘米,如果每立方厘米的钢材重7.8克,这根钢管重多少千克? 2.把圆柱体铁块熔制成一个圆锥体铁块,已知圆柱的底面半径是2厘米,高是3厘米,熔制成圆锥的底面半径是3厘米.那么圆锥的高是多少?

五、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月考一测试卷 班级_____姓名_____得分_____

一、填空:(每空1分,共26 分)

1、一个圆柱体的侧面沿侧面的一条高展开后是(),当()和()相等的时候是()。它的长等于圆柱的(),宽等于圆柱的(),所以圆柱的侧面积 =()×()。

2、圆柱体()叫圆柱体的高。一个圆柱体有()条高,一个圆锥体只有()条高。

3、以一个长和宽分别为8厘米和4厘米的长方形的长为轴旋转一周得到的形体是(),它的表面积是()。

4、沿一个圆柱体底面的一条直径垂直向下切开,截面为一个边长6厘米的正方形,它的体积是()立方厘米,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的体积是()立方厘米。

5、把一个圆柱体木头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体,削去部分的体积是36立方分米,则这个圆锥的体积是()立方分米。

6、一个圆柱的底面半径扩大3倍,高不变,则底面周长扩大()倍,体积扩大()倍。

7、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等底等高,圆锥的体积是9立方分米,圆柱的体积是()立方分米。

8、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底面积和体积都相等,则它们高的比是()。

9、求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体的体积都可以用()×()来计算。

10、一个圆柱体和一个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的体积和是100立方分米,这个圆柱体的体积是()立方分米。11、2.6平方米=()平方分米 1900毫升=()升 4.8升=()立方厘米 250平方厘米=()平方分米 本题每空0.5分

二、判断正误 12分

1、一个圆柱体状的杯子的体积就是它的容积。()

2、若两个圆柱体的侧面积相等,则它们的体积也相等。()

3、圆柱体的高不变,底面半径如果扩大三倍,则它的体积扩大9倍。()

4、如果一个物体上下两个底是相同的圆,侧面是曲面,则这个物体一定是圆柱体。()

5、圆柱的体积等于圆锥体积的3倍。()

6、以三角形的一条边为轴旋转一周一定可以得到一个圆锥体。()

三、选择题 10分

1、在长4米的圆柱形钢柱上,用一根长31.4分米的铁丝正好沿钢柱绕10圈,这根钢柱的体积是()立方分米。

A、31.4 B、125.6 C、31400

2、把一个大圆柱分成两个小圆柱后发生变化的是()

A、圆柱的体积 B、圆柱的表面积 C、圆柱的侧面积

3、一块圆柱形橡皮泥,能捏成_______个和它等底等高的圆锥形橡皮泥。A、1 B、2 C、3 D、4

4、一个长6米的圆柱体状的木头,把它平均截成相等的三段,表面积增加了20平方分米,则这个圆柱体木头的体积是()

A、30立方米 B、300立方分米 600立方分米 C、无法计算

5、做一个圆柱形油桶,至少要用多少平方米铁皮是求它的()。A、体积 B、侧面积 C、表面积

四、计算下列形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圆锥体不算表面积):15分 高为22cm,底面半径16cm

五、解决问题:37分

1、周师傅做6节同样大小的圆柱形通风管,每节长12分米,底面半径是6厘米,一共要用多少平方分米的铁皮?(得数保留一位小数)5分

2、一个圆柱形蓄水池底面内直径是3米,深2米,在池的内壁与底面抹上水泥,抹水泥部分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如果每平方米用水泥8千克,共要水泥多少千克?6分

3、一个圆锥形沙堆的体积是47.1立方米,高是5米,这个沙堆占地多少平方米?4分

4、绕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如下图)的一条直角边旋转一周,得到一个立体图形,这个立体图形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得数保留两位小数)4分

5、已知一个圆锥形的谷堆,它的底面周长是25.12米,高是3米。如果每立方米谷子重750千克,这堆谷子共有多少吨?6分

6、压路机的滚筒是一个圆柱,它的宽是1.6米,滚筒横截面的直径是1.2米,以每分钟滚10周计算,1小时能压多少平方米的路面?6分

7、一个底面半径为6厘米、高为12厘米的圆柱体铁块,烧熔重新铸成一个底面半径为9厘米的圆锥体,它的高是多少?6分 第二单元 比例 比例的认识

教学内容:六年级下册第 二单元P16-18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结合具体情境,认识比例尺,能根据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中的两个量求第三个量。

过程与方法:运用比例尺的有关知识,通过测量、绘图、估算、计算等活动,学会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认识比例尺,能根据三个量中的两个量求第三个量,运用比例尺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认识比例尺,能根据三个量中的两个量求第三个量,运用比例尺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 法:引导法 学 法:自主探究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呈现情境图

二、思考并讨论 我家的房屋平面图

1、比例尺1:100是什么意思? 图上距离

2、比例尺=--------------实际距离

3、独立完成P30页第2、3题。

4、P30页第4题,怎样求窗户的图上距离?注意比成相成的单位后再计算。

5、指导完成P30页第5题。

注意求比例尺时,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单位要统一。

P31页第1题,说明清楚两地距离一般假设是直线距离,计算时,注意单位换算。P31页第2题,自己尝试独立完成。放手让学生自己研究。教师对困难的学生加以指导

三、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比例的应用

教学内容: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P19-20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练习,巩固对比例尺的认识。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教学重点:把比例尺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熟练掌握用比例尺知识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提高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教 法:引导法 学 法:自主探究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

1、什么叫做比例尺?

2、说一说

(1)1:800是什么意思?(2)400:1是什么意思?

二、做一做:(1)甲乙两地相距300千米,在一幅地图上量得甲乙两地的距离是6厘米,这幅地图的比例尺是多少?

(2)在一幅比例尺1:2000000 的地图上量得北京到天津的距离是5.2厘米,求两地的实际距离。

(3)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两城相距500千米,如果画在比例尺是1:500000的地图上,应画多长

(独立完成,指名展示并讲解,集体订正。)

4、判断:(1)比例尺的前项一定都是1.(2)一个精密零件,长7毫米,画在图纸上是5.6厘米,这幅图的比例尺是8:1(3)学校平面图的比例尺是

三、能力提升

(1)在一幅比例尺是1:400的平面图上,量得某小学长方形阅览室的长是3厘米,宽是2厘米。这个阅览室的实际面积是多少?

(2)在比例尺为1:3000000的地图上,量得甲、乙两地的距离为3.6厘米,如果汽车以每小时60千米的速度从甲地道乙地,多少小时可以到达。

(3)一种机器零件长6毫米,画在设计图纸上是8.4厘米,求这幅图的比例尺。

(4)在一幅比例尺是1:2000000的地图上,量得甲乙两地的距离是20厘米,如果在另一幅图上,甲乙两地的距离是10厘米,另一幅地图的比例尺是多少?

四、小结(1)通过本节课的练习,你巩固了哪些知识?

(2)评价:你认为哪一位同学或哪一个小组表现最棒,好在什么地方?

五、作业:练习二第5、6、7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比例尺

教学内容: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P 21-23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练习,使学生深刻理解比例尺的含义,运用比例尺寸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计算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教学重点:深刻理解比例尺的含义。

教学难点:根据图上距离、实际距离和比例尺中的两个量求第三个量。教 法:引导法 学 法:自主探究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1.什么叫比例尺?

2.怎样求图上距离、实际距离和比例尺? 3.课件出示教材第32页的第2题图。

(1)小东家到学校的实际距离是1000米,图上距离是()厘米;图上距离1厘米表示的实际距离是()米,这幅图的比例尺是()。

(2)渺茫家到健身中心的图上距离是()厘米,实际距离是()米。

(3)电影院在小东家西偏南30度方向,实际距离为500米的地方,请在图书馆标出电影院的位置。(4)根据上面的示意图,请你再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尝试解答。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二、解决问题。

1.在一幅比例尺是1:3000000的地图上,量得成都到北京的距离是4.8厘米,成都到北京的实际距离是多少千米?

2.在一幅比例尺是8:1的精密零件图上,量得一个零件的长度是40毫米,这个零件的实际长度是多少?

3.北京与天津大约相距120千米,在比例尺是1:600000的地图上的距离约是多少厘米? 4.某小学的校园长200米,画在平面图上是20厘米,量得校园的宽是150米,在这张平面上应画多少厘米?

三、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教学内容: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P24-25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观察、操作,体会比例尺产生的必要性和按相同的比扩大或缩小的实际意义。过程与方法:通过图形的放缩,结合具体情境,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图形的相似。教学重难点:

体会比例尺产生的必要性和按相同的比扩大或缩小的实际意义。教 法:引导法 学 法:自主探究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呈现情境图讨论 谁画得像呢? 引导学生分析这三名学生是如何画的。

1、笑笑:图中的长与实际的长的比量多少?图中的宽与实际的宽的比是多少?

笑笑是按相同的比来画。

2、淘气:图中的长与宽的比是多少?淘气也是按相同的比来画。

3、他们都是按相同的比来画,所以都画得像。

4、为什么同样大小的贺卡,却画出大小不同的长方形,而且有的像,有的不像呢?

5、将较大的长方形画成较小的长方形,首先可能量出原来的长和宽缩+相同的倍数,才能画得像。

二、画一画

三、探究活动小组交流后,独立操作,教师指导

四、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第三单元 图形的运动 图形的旋转 一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实例,了解一个简单图形经过旋转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 2、借助实例及操作活动,掌握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的方法

3、通过观察、合作讨论及小组交流认识体会图形平移或旋转的变化过 程,培养合作、概括能力。教学流程

一、引入新课

1、创设情境,打开风扇让学生观察其转动;演示体操里面的体转运动等提问学 生:身体在做什么运动等,提炼出“旋转”一词。由此引申到图形的若发生旋转 会产生什么样的新图形?板书:图形的旋转

2、多媒体演示美丽图案(一幅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紫荆花),让学生思考这些 美丽的图案怎么设计的?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3、小组前后桌讨论,点明其中许多图案是由简单的图形经过旋转得来的。

二、探索新课

1、(多媒体展示图案)小组展开讨论,这个美丽的图案可以怎么设计出来?

2、多媒体展示其旋转过程

3、每一次旋转过程都提问其旋转的角度,位置,方向(补充 顺时针 逆时针的 方向)

4、提问从图形A-B-C-D,过程,你发现了什么?

5、根据学生回答 板书:大小不变 点O(中心点)不变 顺时针 旋转90度。

6、提问:如果图形A是逆时针旋转90度?你能自己画出来吗? 给时间让学生动手画图,教师巡视,展示部分学生成果

引导学生思考刚才图形旋转过程,有哪几方面变化 哪几方面不变(中心点 旋转 方向 旋转角度)

三、课堂巩固

1、多媒体展示说一说 1、2 小题

2、提问学生,让其说说旋转中心点,方向 角度(注意学生回答方向相反,及时指出其旋转角度)

3、多媒体展示 课本56页 试一试

4、前后桌讨论并在纸上画出方块的旋转 巡视并反馈结果 让学生说说图形A如何通过旋转得到图形B

5、让学生动手实践 第2小题,在方格纸上画出图形绕O点按一定方向旋转得到新的图形并在展示台展示。

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让学生说说本节课学到了什么知识?

2、让学生制作一幅由简单图形旋转得到的新图形。

3、课本练习五。图形的旋转

(二)教学内容:图形变换及动手操作知识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平移、旋转与轴对称。

2、能确定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性。

3、整理已学过的平面图形的轴对称性,加深对这些图形的认识。教学重点:图形的变换知识

教学难点:发展学生空间观念,提升动手操作能力。教 法:演示讲授 学 法:独立完成并交流学习心得 教学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观察教材第78页“回顾与交流”中第1题图回答下面问题。(1)图A是轴对称图形吗?

(2)图1中的图A经过怎样的变换可以得到图2?

(3)图1中的图A经过怎样的变换可以得到图3?要得到的图4呢?试一试。

二、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它们分别有多少条对称轴?

三、课堂总结:引导学生及时总结本课要点,完成各图形的对称轴数量总结表格。

四、布置作业:旋转基本图形的动手题。

五、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图形的运动

教学内容:P32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实例,再次体会平移、旋转、对称现象。

2、在操作观察中正确描述图形的变换过程。

3、发展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空间想象力。教学重点:图形变换知识点

教学难点: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升动手操作能力 教 法:演示图形变换过程并总结归纳要点知识 学 法:细心观察并及时总结自己的方法 教学准备:方格纸 教学过程:

本节主要是完成教材第78、79页中的“巩固与应用”。下面针对各题提出一些建议,供大家参考。

一、判断图案是不是轴对称

理解轴对称的意义,掌握轴对称的判别方法。前两幅是轴对称图形,后两幅图不是轴对称图形。教学时,可以鼓励学生通过观察、折纸等方式确定对称轴。

二、利用平移、旋转、轴对称的知识画图

只要确定小旗四个主要点平移后位置即可。对于平移的描述强调两要素:平移方向和平移距离。同样是确定主要点旋转后的位置。旋转要求学生说出三要素:旋转中心、旋转方向和旋转角度。

三、淘气的枕席是竹篾编织成的,这是枕席的一部分图案,它可以看成是有一个长方形经过怎样的变换得到的?

四、自刻印章

笑笑非常喜爱《小英雄雨来》中“我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这句话,于是他自己刻了一枚如左图的印章。下面四个图案中用这枚印章制的是

课堂总结:总结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出现的问题,并帮助解决,提升动手能力。布置作业:配练相关练习课后反思: 欣赏与设计

教学内容: 35-36页 教学目标: 在操作中继续体会三种变换的特征,让学生能够利用数学语言来说说自己的变换过程。教学重点:三种变换方式的区别与具体方法再总结 教学难点: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提高动手能力 教法:知识点的全面归类总结 学法:学生动手探索并归总知识 教学准备:PPT 教学过程:

接着上节课继续研究教材78、79页中的“巩固与应用”。

一、把一张长方形白纸连续对折2次,然后用描出“田”字,展开后,共可得到多少个“田”字? 学生自己动手完成。

折纸与轴对称有密切的联系,把一张白纸对折,然后在上面用描出字,展开后,折痕就是一条对称轴。对折一次,可以得到2个“田”字,对折两次,可以得到4个“田”字。一般地,对折几次会有2n个“田”字。可以让学生做一做,找一找规律,但用公式表述规律不要求学生掌握。

二、利用下面的图形,设计一个美丽的图案。

让学生全班交流,用平移、旋转、轴对称的知识分析图案的组成:说一说你是怎样设计的,说说各自图案的特点。

三、巩固练习:小黑板出示

四、课堂总结:引导学生总结变换与动手操作的各个要点及出现的常见问题解决方法,交流经验,共同提高。

五、布置作业:完成配练中的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第四单元 正比例和反比例 变化的量

教学内容: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P39-40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结合具体情境,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互相依赖的变量。

过程与方法:在具体情境中,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教学重点: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互相依赖的变量。

教学难点:在具体情境中,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 法:引导法 学 法:自主探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用手势表示出自己从出生到现在身高的变化。

2、用手势表示出自己从出生到现在体重的变化。

3、身高、体重都会变化,这些都是变化的量。(板书课题)

(二)观察表格,感知变量。

1、出示小明的体重变化情况表。

这是小明的体重变化情况表。

(1)从表中你知道了什么信息?(2)上表中哪些量在发生变化?

(3)请用折线统计图画出小明的体重变化情况。

(4)说一说小明10周岁前的体重是如何随年龄增长而变化的?

2、说一说。

(1)我发现()随()的增加而增加。(2)我发现()随()的减少而减少。

3、通过你们举的例子,可以发现什么?(三)通过读图,感受变量。

1、骆驼被称为“沙漠之舟”,它的体温随时间的变化而发生较大的变化。

2、出示骆驼体温随时间的变化统计图。

3、读懂统计图。(1)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信息?

(2)一天中,骆驼体温最高是多少?最低是多少?

4、感受量的周期变化。

(1)一天中,在什么时间范围内骆驼的体温在上升?在什么时间范围内骆驼的体温在下降?(2)第二天8时骆驼的体温与前一天8时的体温有什么关系?

(3)第二天,在什么时间范围内骆驼的体温在上升?在什么时间范围内骆驼的体温在下降?第三天呢?

(4)每天骆驼的体温总是怎样变化的?(四)建立模型,感悟变量。

1、出示蟋蟀叫的次数与气温之间关系的情境。

2、你能用式子表示这个近似关系吗? 即气温h=t÷7+3。

3、理解式子中量的变化。

如果蟋蟀叫了7次,这时的气温大约是多少?

如果蟋蟀叫了14次,这时的气温大约是多少? 如果蟋蟀叫了28次呢?

你能发现蟋蟀叫的次数与气温之间是怎样变化的?

4、举出而变化的例子。

5、通过举例我们可以发现一个量随另一个量变化而变化,这些量就是变化的量。

(五)总结,谈谈收获。

六、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正比例的意义

教学内容: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P41-42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结合丰富的实例,认识正比例。

过程与方法: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利用正比例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受正比例关系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教学重点: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教学难点: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教 法:引导法 学 法:自主探究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体会相关联的两个量的变化情况。

1、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变化的量,知道了生活中有许多相关联的量,谁来说说什么是两种相关联的量?你能举个例子说说什么样的两个量是相关联的量吗?

2、两种相关联的量还有什么特殊的关系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

(二)探究新知。

1、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的变化关系(教师引导)出示教材表(1),根据右边的图象把表格填完整,并根据问题观察表中填好的数据,思考应该怎样解答?

(1)填表,观察正方形周长与边长的变化关系,并用语言表达。(正方形的周长总是边长的4倍 ……)(2)你能用一个式子表示出来吗?(板书:周长÷边长=4(一定))也就是说周长与边长的比值是一个定值,是不变的。

2、正方形的面积与边长的变化关系

(1)填表,说说正方形面积与边长的变化规律。(2)正方形的面积与边长的比值是一个定值吗?

3、比较这两组变量的有什么区别?

(三)正比例的意义。

1、教材20页第2题。出示第2题:(按要求解答)

(1)你能把表格写完整吗?(独立完成)

(2)说一说你是根据什么来填的?(小组交流)

(3)观察路程与时间这两种量,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小组讨论、交流)(路程÷时间=90(一定),即路程与时间的比值(也就是速度相同。)

2、教材20页第3题。(1)请把表格填写完整。(独立完成)(2)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小组交流)(3)从表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小组讨论、交流)(应付的价钱÷质量=3(一定),即应付的钱数与质量的比值(也就是单价相同。)

3、思考:从上面的2、3题中,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

他们都是两个相关联的量,一个量随着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在变化过程中,两个量的比值相同,我们就可以说这两个量成正比例。(板书)齐读。

4、学生说说上面(2、3)题中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购买苹果应付的钱数与质量成正比例。

5、思考:你能说说如果判断两个量是不是正比例关系,需要符合哪些条件吗?(学生讨论、交流)

6、想一想:(小组讨论、交流)

(1)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成正比例吗?面积与边长呢?为什么?(2

(四)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五)巩固练习

六、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正比例练习课

(三)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下p43。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结合丰富的事例,进一步认识正比例。

过程与方法:掌握成正比例变化的量的变化规律及其图象的特征。根据正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学生分析比较、归纳概括和判断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正比例的意义和怎样判断两个变化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教学难点:判断两个变化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教 法:引导法 学 法:自主探究

教学准备:用小黑板写下教材19、20、21页中有关的图象和表格。教学过程: 活动一:初步感受正比例图象的特征。

出示情境一中的(1)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2)正方形的面积与边长有关的表格和数据

1、回忆正比例的意义和判断方法。

提问:哪两个量是成正比例的量?请说明理由。

2、感受正比例的图象。

(1)现在我们利用横轴和纵轴分别表示正方形的边长和周长,把表格中对应的一组组数据在图中表示出来。(教师示范描述第一个点,并说明这个点的含义。)

(2)现在我们利用横轴和纵轴分别表示正方形的边长和面积,把表格中对应的一组组数据在图中表示出来。

(3)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对比两个图象,你有什么想法?(成正比例的两个变量的点会在同一条直线上。)活动二:练一练。

1、判断下面各题中的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并说明理由。(1)每袋大米的质量一定,大米的总质量和袋数。(2)一个人的身高和年龄。(3)宽不变,长方形的周长与长。

2、根据下表中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高相对应的数值,判断当底是6厘米的时候,它们是是成正比例,并说明理由。(表格见书)

3、买邮票的枚数与应付的钱数成正比例吗?

应付的钱数随购买的枚数的变化而变化,而且比值不便。所以应付的钱数与买邮票的枚数成正比例。

4、找一找生活中成正比例的例子。

5、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画一画

教学内容: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P44-45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在具体情境中,通过“画一画”的活动,初步认识正比例图像。

过程与方法:会在方格纸上描出成正比例的量所对应的点,并能在图中根据一个变量的值估计他所对应的变量的值。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利用正比例关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教学重点:能画表示成正比例关系的图。教学难点:发现正比例关系图的特征。教 法:引导法 学 法:自主探究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活动一;判断下面的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

1、每行人数一定,总人数和行数。

2、长方形的长一定,宽和面积。

3、长方体的底面积一定,体积和高。

活动二:探索一个数与它的5倍之间的关系。

1、求出一个数的5倍,填写书上表格。

2、判断一个数的5倍和这个数有怎样的关系? 小结:一个数和它的5倍之间具有正比例关系。

3、根据上表,说出下图中各点的含义。(图见书上)。

4、连接各点,你发现了什么?

5、利用书上的图,把下表填完整。

6、估计并找一找这组数据在统计图上的位置。活动三:试一试。

1、在下图中描点,表示第20页两个表格中的数量关系。

2、思考;连接各点,你发现了什么? 活动四:练一练。

1、圆的半径和面积成正比例关系吗?为什么?

教师讲解:因为圆的面积和半径的比值不是一个常数。

2、乘船的人数与所付船费为:(数据见书上)(1)将书上的图补充完整。(2)说说哪个量没有变?

(3)乘船人数与船费有什么关系?(4)连接各点,你发现了什么?

3、回答下列问题:(1)圆的周长与直径成正比例吗?为什么?(2)根据右图,先估计圆的周长,再实际计算。(3)直径为5厘米的圆的周长估计值为(),实际计算值为()。(4)直径为15厘米的圆的周长估计值为(),实际计算值为()。

4、把下表填写完整。试着在 第一题的图上描点,并连接各点,你发现了什么?(表格见书上)

5、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反比例的意义

教学内容: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P46-47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结合丰富的实例,认识反比例;

过程与方法: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利用反比例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受反比例关系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教学重点:根据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教学难点:积不变,两个量成反比例关系的理解和判断。教 法:引导法 学 法:自主探究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成正比例关系的两个量有什么特点? 2.试举例说明。

二、新授学习

1.和是12的两个加数,一个加数随着另一个加数的变化而变化,在变化过程中它们的和一定。1)说出它们图像。

2)这两个加数之间有什么关系。(和一定12)

3)说出它们成什么比例关系。(正比例关系)

2.积是12两个乘数,一个乘数随着另一个乘数的变化而变化,在变化过程中,它们的积一定。1)说出它们的关系。2)发现了什么?(积一定)3)在积一定的条件下,两个量成反比例关系。(板书)、4)比较这两个变化关系相同吗?

三、归纳总结

1.一个量随着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在变化过程中,它们的比值一定,这两个量成正比例关系。2.一个量随着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在变化过程中,它们的乘积一定,这两个量成反比例关系;

四、巩固应用

第2题:路程一定时,速度和时间成反比关系。几种比例关系:

路程一定时,时间和速度成反比。时间一定时,路程和速度成正比。速度一定时,路程和时间成正比。

第3题:果汁总量一定时,分的杯数和每杯的果汁量成反比例关系。

五、课后练习判断单价一定时,总价格和质量成什么比例 P26,2,4题

六、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本文档下载自文档之家,

第五篇: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 加与减

(一)买铅笔

学习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2-3页。学习目标:

1、在买铅笔的情境中探索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理解算理。

2、能正确计算十几减9的减法,并能简单运用。

3、培养善于思考,倾听的学习习惯,能理解他人的不同算法。学习重点:学会正确的计算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

学习难点:对退位减法的理解,感知计算方法的多样性。学习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背“凑十”儿歌。

2、口算练习(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3+8= 6+4= 9+6= 10-8= 15-5= 8+7= 4+9= 16-5= 8+8= 5+9=

3、填一填

9+()=13()+9=15

二、创设情境,学习新知

1、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买过文具吗?小兔妹妹和你们一样也买过文具,看看它是怎样买文具的,好吗?(课件出示课本主情景图)

师:在袋鼠妈妈开的文具店里,小兔妹妹正在买铅笔(板书课题:买铅笔)。师:谁能说说小兔妹妹说了什么?袋鼠阿姨一共有几枝铅笔?卖给小兔妹妹几枝铅笔?你能根据这些数学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谁来试试看?(可多抽两个孩子)(师板书:有15枝铅笔,我买9枝铅笔,还剩几枝铅笔?)

2、独立思考,探索算法。

师:解决“还剩多少枝?”这个问题,你能列出算式吗? 根据学生回答,师板书:15—9= 师:说说你为什么用减法呢? 师:15-9怎样算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请小朋友们和同桌用小棒代替铅笔摆一摆,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 同桌交流,老师巡回指导。

师:现在请小朋友说一说你是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 全班交流,师整理板书。

(1)数数法 从15里面1根1根地减。师板书:数

(2)把15分成5和4 师:你为什么要分成5和4呢? 师板书:15-5=10 10-4=6(3),破十法 把15分成10和5 先用10-9=1,再用1+5=6 师板书:10-9=1 1+5=6(4),想加法算减法 因为9+6=15,所以15-9=6

师板书:9+()=15 师:孩子们真棒,想出这么多的算法,说明你们都是爱东脑筋的孩子。你最喜欢哪一种?

师:现在老师来考考你,用你喜欢的方法算算“16-8=”你是这样算的?

3、尝试练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17―9= 12-9=

请两位小朋友板演,其余小朋友做在自己本子上,师巡回指导。并请两位小朋友说一说自己的算法。

三、巩固算法

1、完成算一算。生独立做,师巡回指导。

请4位小朋友说得数,你是怎么算的?生生评价,师写过程和得数。

2、完成练一练第1、2、3题

10-9= 11-9= 16-9= 13-9= 18-9= 19-9= 12-9= 15-9= 生独立完成,师订正结果。

3、游戏“摘苹果”(3页第4题)

师:苹果树上结了许多大苹果,可是每个苹果上有一个算式,同学们必须准确的计算出得数才能顺利的把苹果摘下来。比比看今天谁的苹果摘得最多。当同学摘苹果时其他同学当裁判。(提供的题目有:10-9=、11-9=、16-9=、13-9=、18-9=、19-9=、12-9=、15-9=)

四、发展练习(3页第5题)

投影主题图,让学生自由描述故事情节,提出数学问题。

师小结:松树上长了17个松果,小松鼠摘了一些后,还剩9个松果,小松鼠摘了多少个松果?列出算式,算出得数。(展示学生结果)

五、总结评价

师:这节数学课你学地开心吗?你有什么收获?(学生小结)

捉迷藏

学习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4-5页。学习目标:

1、在捉迷藏的情境中探索十几减8的退位减法,理解算理。

2、能正确计算十几减8的减法,并能简单运用。

3、培养善于思考,倾听的学习习惯,能理解他人的不同算法。学习重点:学会正确的计算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

学习难点:对退位减法的理解,感知计算方法的多样性。学习过程:

一、情境创设,导入新课。

师:小朋友们,在不知不觉中春天已经来到了我们身边,一年级一班的小朋友在老师的带领下在公园里春游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都在做什么吧!

二、引导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1、课件出示主题图。

2、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

师:小朋友们,请看这副图,在图中你都看到了些什么呢?

3、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生:我发现了一个数学问题——13人玩捉迷藏,外面有8人,藏起来的有几人?

师:刚才这位小朋友发现的这个问题,谁能帮他解答呢?请大家列出算式自己试一试。

(学生列算式,教师巡视)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为什么要这样解答?

生:这里有两个信息,信息1:13人玩捉迷藏;信息2:外面有6人;那么有找到藏起来的人,就应该用减法。13-8=5(人)

师:说得非常好!加一颗星!今天我们就用数学来解决问题!

(让学生看着这图文应用题,不断的说,进一步明确减法运算的意义,加深对减法运算的理解。)

师:13-8怎样算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请小朋友们和同桌用小棒代替铅笔摆一摆,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 同桌交流,老师巡回指导。

师:现在请小朋友说一说你是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 全班交流,师整理板书。

(1)数数法 从13里面1根1根地减。师板书:数

(2)把8分成3和5 师:你为什么要分成3和5呢? 师板书:13-3=10 10-5=5(3)破十法 把13分成10和3 先用10-8=2,再用2+3=5 师板书:10-8=2 2+3=5(4),想加法算减法 因为8+5=13,所以13-8=5 师板书:8+()=13

师:孩子们真棒,想出这么多的算法,说明你们都是爱东脑筋的孩子。你最喜欢哪一种?

师:现在老师来考考你,用你喜欢的方法算算“16-8=”你是这样算的? 师板书:16-8=(8)10-8=2 2+6=8

3、尝试练习课本算一算(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12―8= 17-8=

请两位小朋友板演,其余小朋友做在自己本子上,师巡回指导。并请两位小朋友说一说自己的算法。

三、巩固算法

1、完成课本第5页练一练第1题。生独立做,师巡回指导。

请2位小朋友说得数,你是怎么算的?生生评价,师写过程和得数。

2、完成课本第5页练一练第2题 生独立完成,说一说是怎么画的。

3、游戏“摘苹果”(3页第4、5题)

师:苹果树上结了许多大苹果,可是每个苹果上有一个算式,同学们必须准确的计算出得数才能顺利的把苹果摘下来。比比看今天谁的苹果摘得最多。当同学摘苹果时其他同学当裁判。

四、发展练习(3页第3题)

出示主题图,让学生说一说图中的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列出算式,算出得数。(展示学生结果)

五、总结评价

师:这节数学课你学地开心吗?你有什么收获?(学生小结)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十几减8的退位减法。(补充课题:十几减8的退位减法)

快乐的小鸭

学习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6-7页 学习目标:

1、在具体的活动中,能正确计算十几减

7、减6等数的减法,并能简单应用。

2、让学生在探索相关的退位减法的过程中,进一步感知解题策略的多样化,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意识。

3、学生善于思考、倾听的学习习惯,能理解他人的不同算法。学习重点:学会正确的计算十几减

7、减6的减法。

学习难点:对退位减法的理解,感知计算方法的多样性。教具学具准备:课件、圆片。学习过程: 教学过程:

一、创新情境,激发学习热情 1.谈话导入。

在青青的草地上有一圈可爱的小鸭,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他们给我们到来了什么样的数学知识?

出示两幅图,在图中你都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生:有12只小鸭,7只到河里游泳了。)谁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草地上还有多少只)我们可以怎么解决? 学生说算式教师板书12-7=5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兴趣,是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探究解题策略

1. 12-7=5的5要怎么算出来的。(1)教师示范

先摆了12个圆片,然后拿走7个,剩下5个(2)学生说说教师刚才做的过程。(3)学生说说为什么要拿走7。

(4)学生尝试其他方法来算一算,小组内互相分享方法,比比看哪一组的方法多又对。

(小组交流,探讨多种算法)【设计意图】给学生充分交流的平台,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感知解题策略的多样性。

(5)学生汇报,教师板书。①因为7+5=12,所以12-7=5。(师:看到减法,就马上联想到加法。)②因为12=10+2可以先算10-7=3再算3+2=5所以12-7=5 ③因为7=2+5可以先算12-2=10再算10--5=5所以12-7=5 ……

(6)请几名学生上台讲述以上方法。

【设计意图】综合学生的发现,将凌乱的知识系统化。2.小练习

11-6= 14-6=(1)学生独立完成。(2)学生说明计算方法。

三、试一试,完成练一练第1题 1.出示幻灯片:14-7=,12-6=(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在本子上试一试。(2)学生做完后反馈,并说说方法。

四、巩固练习1.画一画。

课本P7,第2题。

生独立完成后,全班反馈。2.比比谁算得快。

课本P7第4题,用最快的速度写出答案。(1)学生独立完成。

(2)集体订正,请个别学生说一说。

五、总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要提醒小伙伴的吗?

开会啦

学习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8-9页。学习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通过摆一摆、画一画等操作活动,进一步体会减法的实际意义。

2、理解20以内退位减法的算法,并能正确计算。

2、会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学习重点:理解减法的实际意义。

学习难点:理解20以内退位减法的算法,并能正确计算。学习过程:

一、情景导入

老师发现大家都是善于观察的孩子,今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结合图片,大家能发现什么信息?(有11人开会,才7把椅子)根据你看到的信息,你想到了什么?下面老师带大家去看看班干部开会的情景。引入新课----开会啦

二、新课讲授

1、你能根据信息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每人坐一把椅子,够吗? 你会这个解决问题吗?并说出你的方法。

2、动手操作。

请你用准备好的图形来摆一摆。用○表示开会的人数,用△表示椅子的把数。一一对应,观察一下所摆的图形够吗?还缺几把椅子? 指名回答

3、谁能列出算式?说明理由。11-7=4 指名说一说11、7、4各表示什么

三、巩固练习

1、课本第9页第1、2题。

(考查孩子发现信息的能力,先让孩子们观察说一说,然后再列算式。)

2、课本第9页第3、4、5题。(让孩子们更进一步掌握20以内的退位减法,加深印象,并提高孩子们的计算水平。)

3、小活动

同伴互相说一说,有关20以内的退位减法。小组比赛。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们学习了什么?和大家分享一下吧。

跳伞表演

(一)学习内容:北师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的10-11页《跳伞表演》。学习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体会减法的含义。

2、初步学习解决“谁比谁多(少)几”的问题。

3、培养提出数学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学习重点:初步学习解决“谁比谁多(少)几”的问题。学习难点:

1、初步学习解决“谁比谁多(少)几”的问题。

2、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加减法的含义。教具学具准备:课件、小棒和圆片。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今天,蓝天白云,天气清凉,在美丽的大森林里,小蜗牛举行了一场精彩的表演。你们想看吗?(生答)现在老师就带小朋友一起来欣赏小蜗牛的“跳伞表演”(指向黑板课题:跳伞表演)。请看大屏幕。

(出示:从美丽的大森林伸展到蓝蓝的天空,再到陆续飞落的降落伞)

二、探究解题策略

1、学生仔细观察图,提取数学信息。

2.学生汇报:看到了大森林里在举行跳伞表演;天上有红色降落伞、黄色降落伞和蓝色的降落伞在比赛;红色降落伞有14个、黄色降落伞有6个,蓝色降落伞有7个。(师板书:蜗牛的数目)

3.学生根据刚才说到的数学信息跟同桌提个不一样的数学问题。4.学生汇报所提问题并尝试解答。

生1:红色降落伞和蓝色降落伞一共有多少个?)生2:红色降落伞比黄色降落伞多几个? ……

同学们观察得真认真,能提出这么多的问题。

5、刚才同学提出了“红色降落伞比黄色降落伞多几个?”的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这类问题。

三、学生操作,探索新知。

1、请同学们拿出小棒和圆片,先摆14个红色的圆表示红色降落伞的个数,再摆6个黄色圆片表示黄色降落伞的个数。注意两种颜色一一对应后,多出的部分就是红色降落伞比黄色降落伞多的个数。

教师巡视、指导。点名汇报。(红色降落伞比黄色降落伞多8个)

根据所摆教具学具列出算式。板书:14-6=8 让学生说出14、6、8表示的意思。

2、请同学们打开课本P10,把一些信息填上。

3、学生试完成的“蓝色降落伞比红色降落伞少几个?”,教师评价学生。

4、这节课通过学习“谁比谁多(少)几”的问题,知道用减法计算。

四、巩固练习。(课件出示)

完成试一试第1、2题,点名回答,学生评价。

五、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得怎么样,有什么收获?

跳伞表演

(二)学习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11-12页。学习目标:

1、结合农场鸡生蛋的情境,进一步体会减法意义,会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2、培养提出数学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学习重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习难点: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具学具准备:课件 学习过程:

一、活动一:农场鸡生蛋情境

1.观察情境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昨天生了11个蛋,今天生了5个蛋。

2.根据信息提出数学问题。今天比昨天少生了几个蛋? 3.指名列出算式,集体反馈. 4.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5、教师小结

通过观察,动脑思考发挥集体的智慧,解决了这数学问题,你们真了不起,希望你们继续发扬这种探索精神。

二、活动二:结合实际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12页第3、4题。

(1)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会得到什么结果?(2)根据情境图列出减法算式.

2、出示图片“送信”

学生用开火车的形式完成,对完成较好的小组奖励。

3、完成课本第7题。

三、教师小结

这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高兴吗?我和你们一样高兴,因为,我们在玩中也学到了一些数学知识,可见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美丽的田园

学习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13-14页。学习目标:

1、在美丽的田园的情境中进一步巩固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达到计算正确与熟练,并能解决与相关的应用题。

2、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会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学习重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习难点:能根据情境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教具学具准备:教材情境图(课件)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师:同学们,听过丑小鸭的故事吗?(听过)丑小鸭听说咱们班同学非常聪明,想出题考考你们,如果你们全答对了,他就能变成白天鹅,你们想让它变成白天鹅吗?(想)那你们有信心答对吗?(有)好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幻灯出示题,请同学回答。

师:同学们都答对了,下面我们一起看大屏幕。

师:出示“美丽的田园”课件,并板书课题。噢!他把我们带到了一处美丽的田园,看看这美丽的田园里都有什么?那些是你认识的?

师:看老师的板书:鸟树鹅羊花。你发现了什么?(观察事物要按一定的顺序。)

师:说的非常好。那现在谁能告诉老师,从这幅画面你获得了有关花、鸟、树、鹅、羊的哪些信息?

(湖里有8只鹅,岸上有6只鹅。天空有11只小鸟,树上有5只鸟。岸边有7只白羊,5只黑羊。)

师:根据你所获得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说给小组内的同学听听。师:请同学们在小组内合作讨论、交流,看哪个小组提的数学问题多? 师:现在我们来看一看有关鹅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一共有几只鹅?)

师:谁会解答这个问题?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求一共有多少只鹅?就是把湖里的8鹅和岸上的6只鹅放在一起,一共是14只鹅。所以用加法计算:8+6=14。)

师:谁还能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

(水里的鹅和岸上的鹅哪个多,多几只?)师:谁会解答这个问题?

(一共14只鹅,岸上6只,水里8只,水里的鹅比岸上的鹅多,8-6=2,多2只。)

师:谁还能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

(一共有14只鹅,岸上有6只,水里有几只?)师:谁会解答这个问题?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这道题是把总数14只鹅去掉岸上的6只,剩下的就是水里的8只鹅,所以用减法计算:14-6=8。)

(一共有14只鹅,水里有8只,岸上有几只?)

引导学生用减法计算:14-8=6 师:刚才在解决鹅的问题中,我们写出了四个算式,从这几个算式中你发现了什么?

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生:我们发现有三个算式是:6+8=14 14-6=8 14-8=6。

师:同学们真聪明,你们总结的非常正确,能根据一个加法算式写出两个减法算式。也就是,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师:同学们,你们能根据上面解决鹅的问题来解决图上的其他问题吗?请在小组内快速的讨论与完成,组长做记录。

指多名学生汇报,尽可能多地提出问并解答。

师:每个同学都在积极的动脑筋,提出了这么的问题,你们真棒!老师想同学们在生活中也一定是个有心人。下面请同学们再来做几道题。

二.巩固练习

1.学生独立完成“练一练”的第1、2题。2.幻灯出示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汇报。三.总结。

师: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

生:能从生活中发现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并能解决问题。……

练习一

学习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15-16页。学习目标:

1.能正确计算20以内数的加减法。

2.在运算过程中提高口算速度,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3.在各种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和数学综合素养。学习重点:巩固2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提高计算能力。学习难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教具学具准备:教材情境图(课件)学习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现在我们已经把20以内的加减法都学完了,想想你有哪些收获?有哪些疑问呢? 学生可能回答:我知道了在计算20以内的加减法时,可以画图形,可以摆小棒、摆花片。

•我知道了可以用算式记隶我们分物体的过程。•对于看图列式有什么窍门吗? •怎样才能算得又对又快呢? 师:同学们是既有收获又意识到了自己的不足,这很好,知道自己的不足才知道学习,知道学习才会有进步。今天我们一起来解决一些问题,相信只要你好好学就会有收获的。

二、探究新知:

1.看图列式。(课件出示:教材第15、16页第1、5、7、8题)(1)学生观察图找出数学信息及问题;(2)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讲评。2.口算练习。

师:要想算得又快又准,就要平时多加练习,形成技能技巧才行。我们看教材第15页第3、4、6题,同学们自己算一算,比一比,看谁是冠军。

学生做题比赛,教师观察学生计算方法,适时指导。

三、课堂总结

做个减法表

学习目标:

1、经历整理20以内数的退位减法表的过程,进一步了解算式之间的联系,初步尝试用简单的语言表述整理的过程。

2、进一步巩固20以内数的退位减法的计算。

3、在整理的过程中体验有顺序地思考的方法,体会按照不同标准可以有不同的整理方法,感受整理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习重难点:

理解不同的算式结果可能一样。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减法算式卡片。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请你们从口算卡片袋中拿出算式结果为“7”的卡片,看谁动作快? 师:请找出都是减去9的算式或者找出都是12减几的算式。(多数学生是把卡片全部倒出来,手忙脚乱地翻,好长时间也找不到需要的卡片。有的学生报怨卡片太多了,找不着。)师:咱们能不能利用我们上学期制作20以内加法表的方法来做个减法表解决这个问题呢?

二、探讨研究

1.小组内商量方法。

2.全班交流。我们把这些卡片按一定的顺序排队,就能很快找出指定的卡片。

3.先商量一下打算怎样排队,然后再整理算式。

要求:(1)将卡片进行整理,再贴在大纸上;(2)组内要分工合作,每人负责一项工作,可以找卡片、贴卡片、递卡片、涂胶棒;

4.组长拿出教具学具,活动开始。师巡视,留心学生的分类方法。师:哪组愿意向大家展示你们小组的成果? 展示各组作品,各组成员介绍摆法。5.将第17页的减法表补充完整。

师:仔细观察第17页的减法表,和你的同桌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师:说一说,竖着看、横着看、斜着看,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三、联系实际,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出示物品单价:

1瓶牛奶3元 一袋喜之郎5元 1个汉堡8元 一斤葡萄18元 一盒饼干15元 一支黑人牙膏12元 一个牙杯9元 猜价格:

1.买一个汉堡和一支黑人牙膏一共要多少钱? 2.20元买一斤葡萄,够吗? 3.(1)一盒饼干比一袋喜之郎贵多少钱?(2)一个牙杯比一支黑人牙膏少多少钱?

5、根据这些东西的价格,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6.给你20元钱,你会买些什么?

四、课堂小结:

师:通过整理20以内加减法的算式,你有什么收获?

第二单元 观察物体

看一看

(一)学习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17页。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实物的前后左右几个面,体会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个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可能不同的。

2、通过实际操作,判断从不同方向看到的单一物体的形状,初步发展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

学习重点:能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的形状,并会说一说。

学习难点:会正确判断物体各角度的形状,发展空间想象能力。学习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口算练习(课堂作业)

2、说口算过程。

3、给出简单物体,说出你看到了什么。

二、情景导入,引入新知。

师:同学们,你们看老师带什么过来了,拿出笔筒和小熊。让孩子们观察,看到了什么?从前后、左右、上下等角度让孩子说出看到了什么?

生1:我看到了笔筒的正面。

生2:我看到了笔筒的侧面。(具体一点是左边还是右边?)生3:我看到了笔筒的下面。生5:我看到了笔筒的后面。生6:我看到了笔筒的上面。

师:孩子们,你们现在都能从六个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而且你们说得都很对,既然大家对笔筒观察的很细致,那么我们一起看看小霞他们在观察什么?请你打开第18页。

三、探索新知

让孩子们仔细认真观察图中信息,选出他们看到的形状。

四、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

2、观察玩具,说出你看到的玩具的形状。

五、小结

这节数学课你学地开心吗?你有什么收获?(学生小结)

看一看

(二)教学目标:

1、实物的上面和前、后、左、右几个面,体会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2、判断从不同方向看到的单一物体的形状,初步发展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

3、积极参与观察活动,在观察活动中体会观察物体的乐趣,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体会从不同方位观察物体,所得到的形状及位置关系是不同的。教学难点:

根据站立的不同位置能够看出正面、侧面和上面。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

1、在自己座位上,说一说你前后左右的同学。

2、师:上一节课我们已经通过观察储蓄罐学会了从不同角度去观察,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观察物体。板书课题《看一看

(二)》

(二)探究新知:

1、实物观察,直接感知,初步体会。出示汽车模型,引导学生学习。

(1)师:同学们,这是一辆汽车的模型,今天我们就从它入手一起来观察。谁愿意上来观察一下?(指名4名学生上台观察。)

(2)师:现在你们能看到这个汽车模型的哪一个面?生答师板书:正面。你能说说这个面是什么形状的吗?

(3)师:还有和他观察不一样的吗?生答师板书:侧面(左面、右面)(4)师:还有看到不同面的吗?生答师板书:上面。是什么颜色?

(5)师:想一想,如果把他们的位置调换一下,再看这个汽车模型,看到的结果还和现在的一样吗?验证一下。

2、图形观察,直接感知,形成视觉表象。出示主题图:引导说一说,连一连。

(1)引导学生说一说:这三个同学分别从哪个面进行观察?(2)学生独立连一连后反馈。

3、观察书包,再体会。

出示书包图:引导说一说,连一连。

(1)引导学生小组思考:下面的三幅图分别是从书包的哪个面看到的?(2)学生交流:引导说一说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三)、巩固练习:(完成“练一练”第1-3题。)

1、第1题。让学生仔细观察图,认真思考。

说一说:他们分别在什么位置看到房子?有什么主要特征?

2、第2题。让学生仔细观察图,说一说:你能指出哪幅图是笑笑看到的吗?哪幅图是淘气看到的?有什么主要特征?

3、第3题。笑笑和淘气在路上遇到了智慧爷爷。

说一说:他们分别站在智慧爷爷的什么方向?思考:有什么主要特征?

(五)课堂小结

第三单元 生活中的数

数花生

学习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22页。学习目标:

1、结合多种数数的活动,会数100以内的数,初步认识100以内的数,感知100的意义。

2、在多样化的数数活动中,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感受数数的乐趣。学习重点:能正确数出100以内的数。

学习难点:在数数活动中,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学习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孩子们,你们喜欢吃花生吗?(喜欢)

2、关于花生还有一些数学知识呢,下面让我们走进花生,走进生活吧。引入课题:数花生

二、探索新知

活动一:抓一把花生,和同桌比一比,看谁的多?并说出数花生的方法。(一个一个数的,两个两个数。)师板书:数花生的方法

活动二:和同桌比一比,看谁数得又对又快。

1、一个一个地数,数出34个花生。

2、两个两个地数,数出20个花生。

3、五个五个地数,数出30个花生。

4、十个十个地数,数出100个花生。

孩子们都能正确地数出,而且孩子们都能积极参与。

四、巩固练习

课本练习第23页“练一练”。

五、课堂小结

六、孩子们,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谁和大家分享一下?

数一数

学习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24页。学习目标:

1、借助小棒和小方块等模型展开数数活动,进一步认识100以内的数,感知100的意义。

2、通过数小棒和小方块的操作活动,认识计数单位“百”,进一步体会计数单位“一”“十”“百”的意义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发展数感。

学习重点:通过操作,认识100以内的数。学习难点:认识计数单位“百”,体会“一”、“十”、“百”。学习过程:

一、复习巩固 同学们,昨天我们学习了《数花生》,并且根据情境会数数了,你还会数吗?(会数)

那么现在老师考考你们:

1、你想知道我们班有多少人吗?下面我们做一个报数游戏。(一个一个地数)

2、找出两个表现好的大组,进行数数接龙。(两个两个地数)

3、斜着进行数数接龙。(五个五个地数)

4、我们大家一起数。(十个十个地数)

二、探索新知

我们在上学期学过数小棒,我们知道一捆是10根小棒,那么两捆是多少根小棒呢?如果有多余的小棒,我们该如何表示呢?如果数数,怎么数才最简单呢?这就是我们这一节课所要研究的内容。

板书:数一数

打开看课本第24页,让孩子们数一数有多少个小方块,建议孩子们十个十个地数,即是每十个圈到一个圈里,这样便于孩子数数。

根据数小方块,让孩子体会一百的意义。圈的时候告诉孩子一下注意事项:

1、数十个;

2、圈一圈;

3、再数一数。

老师巡视,小组交流。

三、知识巩固

课本第25页“练一练”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有进一步了解了数数,并且我们还知道了,一捆小棒是10根,一条小方块是10块,这样我们只要见到这些,就知道是十了。你学会了吗?

数豆子

学习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26页。学习目标:

1、经历用计数器表示数的过程,会用拨数、画图、写数等不同的方式表示数。

2、进一步体会各数位上数字的意义,感受100以内数的组成,会读、写100以内的数。

3、进一步积累数数和估数的经验,初步发展数感。学习重点:会用不同的方式表示数。

学习难点:体会各个数位上数字的意义,感受数的组成。教具学具准备:课件 豆子若干 学习过程:

一、新课探究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数花生,数小棒,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数豆子。下面大家把准备好的豆子拿出来。

板书: 数豆子

1、抓一把,估一估,数一数,比一比。

让孩子们自己抓一把,然后估计一下有多少。和同桌比一比,看谁抓得多,再数一数。

2、拿出计数器,让孩子记下自己的数量,然后试着用计数器拨一拨,感受数位的意义。

3、看大屏幕,观察笑笑和淘气的做法。回顾数位的有关知识。

4、拨一拨,认一认。会读写100以内的数。

通过拨珠子,感受100,引入百位,知道从右边起第三位是百位。

5、描述各数位上数字的意义。

(1)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表示几个一;第二位是十位,表示几个十;第三位是百位,表示几个百。

(2)不同数位上的数字所表示的意义是不同的。(3)会读写100以内的数,并正确认识读作、写作。

强调:最高位不能是0,末尾的0不读,个位上没有用0占位。

6、数的组成。

34是由()个十和()个一组成的。由7个十和8个一组成的数是()。

7、会用图形表示数的组成。

这就考察了孩子对生活的观察,同时也考察了孩子对所学知识。大图形表示十,小图形表示一。

二、巩固练习

课本第27页“练一练”。

三、课堂小结

孩子们,今天你们学得开心吗?有什么需要和我们大家分享的吗?

谁的红果多(比较数的大小)

学习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28页。学习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体会数位的意义,以及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2、进一步积累比较数的大小经验,发展数感。学习重点:知道100以内数的顺序。学习难点: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教具学具准备:课件 学习过程:

一、探索新知

孩子们,今天天气真好,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郊外看看,想去吗?那就抱臂坐直。咦,前面是谁啊?(是小熊和小猴子)它们是在干什么呢?谁来说一说。(把孩子们的思维引到幻灯片上,让孩子们观察,说信息)

生:我看到小熊和小猴在比红果。(观察得真仔细,你真棒)生:我知道小熊有21个红果,小猴有18个红果。生:我知道小熊的红果比小猴的多 生:我知道小猴的红果比小熊少 生:我知道小熊比小猴多3个。

孩子们,你们说得真好,就这一幅图,你们都能说出这么多信息,想必你们已经知道了:小熊的红果多,小猴的红果少,但是你们是怎么比较的呢?谁能说说你的想法?

生:18再数3个就是21了,所以18小于21 生:我是用数的组成来比较的,21里有2个十和1个一组成的;18里有1个十和8个一组成的,所以21大于18.生:我是用小棒比较的。

孩子们,你们的比较方法真多,可见你们在课下预习得真好,老师还有一种方法要告诉你们:那就是用计数器,刚才有个孩子已经说到了数位,那么今天我们就用数位来比较数的大小。

21和18都是两位数,我们要从最高位比起,最高位上得数大,这个数就大;最高位上得数字小,这个数就小。(让孩子们齐读)

老师再写出两个数,你们比一比。(32 33)谁会比较? 生:33大于32 师:说说你的想法。

生:因为32在33的前面,所以32小于33.生:因为十位上都是3,个位上一个是3,一个是2,所以32小于33.你们说的真棒,我们知道32、33都是两位数,而且十位数字相同,这时我们就比较个位上的数(也可以说是下一位上的数)。

100和99,说一说谁大?并说出你的想法。(用计数器拨出)小组交流,互相说一说。

小结:

1、位数相同,从最高位比起,最高位上的数字大,这个数就大,最高位上的数小,这个数就小;

2、位数不同时,位数多的那个数就大,位数少的那个数就小。

二、巩固练习

1、课本第28页“看一看,填一填”

2、课本第29页“练一练”

三、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数的比较大小,并且把它们进行分类,谁来给大家说一说?

小小养殖场

学习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30页。学习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直观感受“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差不多”的意义,体会数的相对大小关系。

2、能在具体情境中描述数的相对大小关系,通过猜数游戏,初步感受逐步逼近的数学思想,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和数感。

学习重点:会用语言比较相对大小关系 学习难点:感受“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差不多”的意义,并会用语言描述。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 学习过程:

一、复习旧知

孩子们,昨天我们学习了数的比较大小,大家还记得我们比较大小的方法吗?

(让学生说一说,并出几道比较大小题练一练)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养殖场参观一下,愿意去吗? 引入课题:小小养殖场

二、探索新知

养殖场真热闹啊,小动物真多,谁能说说图中的信息。

1、生:我在图中看到鹅有22只,鸡有100只,鸭有92只。生:我知道鸡最多,鹅最少。生:我知道鸡比鹅多,也比鸭多。你们说得都对,通过观察,我们知道,鸡比鹅多,是多一些呢,还是多很多?(多很多)

今天我们学到了一个词“多很多“,谁能再说一说。

那反过来我们该如何说呢?(饿比鸭少很多)板书:少很多 这是鸡和鹅比较的,那么如果鸡和鸭比较,该怎么说呢? 生:鸡比鸭多一些。(为什么这么说呢?你怎么想的?)

因为它们相差很少,所以说鸡比鸭多一些,反过来鸭比鸡少一些。师:说得真好,掌声送给他。(板书:多一些,少一些)大家喜欢玩猜数游戏吗?谁愿意和老师玩一玩,猜一猜?

2、出示大屏幕。(猜小兔的数量)孩子们都积极参与其中。

3、猜羊的数量(出示大屏幕)出现了“差不多”,板书并且让孩子以自己的想法说一说。

4、谁能从这几个关键词中选择一个词,用自己的话举出一个例子说一说。这就考察到孩子的生活知识经验,从而理解这几个关键词的意义。

三、巩固练习

1、幻灯片的练习题

2、数学课本第31页“练一练”

四、课堂小结

1、认识了关键词“最多”、“最少”、“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差不多”,并体会其中的意义。

2、会正确用这几个词,并会用自己的话举例说一说。

做个百数表

学习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32--33页。学习目标:

1、通过填写百数表,进一步体会100以内数的排列顺序,以及100以内数的大小。

2、探究百数表中隐含的规律,提高探究的乐趣,发展推理能力。学习重、难点:会补全百数表,并能发现规律,自己总结规律。学习过程:

一、复习巩固 孩子们,我们学习过100以内的数,有关100以内数的知识你还记得吗?那么老师现在考考你们。

1、我们这学习过数数,你还记得我们数数的方法吗? 生1:一个一个地数 生2:两个两个地数 生3:五个五个地数 生4:十个十个地数

(非常好,看来大家掌握得不错,各组加1分)

2、有关数位的问题。我们学过几个数位?分别是哪几个?各表示什么意义?

师总结:大家掌握得都特别好,老师再写几个数,你们还认识吗?(写数23、34、50、92、100.。。。)

由于大家今天表现特别好,老师决定带你们一起去参加0宝宝的生日,来参加生日会的是它的好朋友们,我们都认识:100以内的数。下面让我们一起进去吧!

二、新授课

怎么回事?看来是我们早到了,还有一些数宝宝没来。让我们先看看是哪些数宝宝没来。现在大家仔细观察一下,你知道谁没来吗?

1、让孩子们观察表格,思考谁没来。然后举手回答,并说出自己的想法。(提示:按顺序说一说,回答正确地给予鼓励)这个表格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知识-----《百数表》。板书:做个百数表

2、观察补全的百数表,你们补全了,数宝宝们也到齐了,观察它们的位置,你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总结:横着看:每次多(少)1 竖着看:每次多(少)10 斜着看:(1)个位每次多(少)1,十位每次多(少)1(2)除了10,个位每次少(多)1,十位每次多(少)1.3、现在数宝宝们都到齐了,它们把准备好的礼物送给了小寿星,大家也一起来看看吧!

4、这些礼物需要进行装饰的,需要你进行涂色,你能正确涂出来吗?试试看。

(1)把个位上的数是“0”的涂上绿色。

(2)把个位上的数是“7”的涂上蓝色。(3)把个位和十位上的数相同的涂上黄色。

(4)把个位上的数比十位上的数少1的涂上红色。老师巡视,表扬涂对的孩子,鼓励并纠正涂错的孩子。

6、有几个数宝宝要给小寿星表演节目,你知道是哪几个宝宝吗?说对了笑脸就送给你。

试试看吧。(真聪明,笑脸送给你了,继续加油哦!)

7、让我们一起为0宝宝唱生日歌吧!(放音乐)

8、要吃蛋糕了,好高兴啊!有几组数宝宝又在玩捉迷藏,看你们大家谁能抓到?抓到是有奖励的哦!出示“捉迷藏”,鼓励孩子们大胆发言。

9、时间过得好快啊!大家开心吗?这个时候小熊求助了,大家看,小熊在写门号,估计是难住了吧?我们去帮帮他吧。

(你们真是个好孩子)

三、课堂小结

孩子们,参加过0宝宝的生日,和数宝宝们在一起玩耍,大家感觉怎么样?我们发现在数宝宝之间,它们也有自己的位置,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呢?能我们大家分享一下吗?

练习二

学习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34--35页。学习目标:

1、让学生根据实物或模型图的特点,体会数位和计数单位的意义。

2、通过观察,找关键词,能够很好地理解题意,并解决问题。学习重、难点:结合实物及模型图,理解数位的意义。教具学具准备:课件 学习过程:

一、复习旧知

1、数数:一个一个地数,两个两个地数,五个五个地数,十个十个地数

2、会圈:每十个圈到同一个圈里。

3、会估:给出一些实物,你能很好估出来有多少。

4、数的组成:()个十和()个一是(),会根据图示说出数的组成。

5、会比较大小:(1)数位相同;(2)数位不同。

6、会用关键词说一说:最多、最少、多得多、少得多、多一些、少一些、差不多。

7、百数表:寻找百数表的规律。并会应用。

二、巩固练习(练习二)

1、填一填

让孩子通过实物和模型图体会数位的意义,在具体情境中练习数的组成和写法。

2、我拨你写。

同桌合作,一个拨,一个写。

3、谁吃的虫子最多?谁吃的虫子最少? 目的是让学生体会最多、最少的概念。

4、按规律填一填。

让孩子观察每组已有数的排列规律,然后按照规律把其他的数填写完整。

5、小鸟回家(连线)巩固数的大小比较。

6、在你认为合适的答案下面画圆。

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信息进行选择,让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7、在计数器上拨四个珠子,可以表示什么数?画一画,写一写。

本题难度较大,让孩子先独立思考,再进行小组交流,可以让孩子先完成一部分。

8、用2、5、8三张卡片中的两张组成两位数,最大的数是多少?最小的数是多少?

让孩子先自己写一写,然后小组交流,最后得出最大的数和最小的数。

第四单元 有趣的图形

认识图形

学习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36--37页。学习目标:

1、在操作活动中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体会“面在体上”。

2、体会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培养初步的观察、比较和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学习重、难点: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教具学具准备:课件、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球、剪刀、卡片 学习过程:

一、新课探究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这些好朋友吗?(拿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你们还记得他们的特征吗?(记得,找孩子说一说)但是在他们身上,你还能发现什么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找一找。想和老师一起探究的孩子请抱臂坐直。

1、先拿出一个正方体,让学生观察,能发现什么?(老师引导)生:我知道,可以找出正方形。(怎么画呢?和大家说一说)孩子们都能正确地说出来。

小组间进行交流。

2.、拿出一个长方体,让学生观察,你能发现什么? 生1:能得到一个长方形。(谁还想说?)由于孩子们拿的物体不一样,所以有的孩子看到的是正方形,有的看到的是长方形。

生2:我能得到一个正方形。一起探讨,为什么答案会不一样呢?谁说得对呢?孩子们能根据物体的特点说出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这一点说明了孩子对物体的理解。

根据长方体的特点,让孩子们自己找到答案。3.、拿出一个圆柱(或者是有一个面有圆的实物),你能得到什么呢? 预设:

生1:圆,我是画出来的 生2:我是印出来的。

大家说得都很对,都能用自己的方法从立体图形中得到另外一种图形。老师还带来了一个朋友给大家认识(拿出棱柱),大家观察,从这个朋友身上,你能发现什么呢?

生:三角形,我可以从那个面上找到,也能画出来。(对这个孩子的回答给予鼓励)

二、了解图形

观察这些图形,它们都有什么样的特点呢?小组之间相互讨论一下。预设:

生1:长方形有四条边,对边相等。

生2:正方形有四条边,四条边都相等。生3:三角形有三条边 生4:圆有一条曲边。

强调这些图形的特点,从而让孩子们能够更深刻地记住并辨别这些图形。看来大家根据他们的外表都能说出他们的特点,在我们的生活中,你见过他们吗?思考一下,小组交流,看谁说得多。

三、巩固练习

1、幻灯片上的练习。

2、课本第37页“练一练”。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动手做

(一)学习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38---39页。学习目标:

1、通过折纸、剪拼等活动,进一步认识平面图形,初步感知平面图形的特征。

2、通过操作活动,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3、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学习重、难点:通过活动,感知平面图形的特征。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正方形、长方形、圆形、三角形卡片各两张。学习过程:

一、复习旧知

同学们,我们上节课认识了几个好朋友,你们还记得是谁吗? 生1:我知道,是正方形,长方形,圆。生2:正方体,长方体,三角形。

生3: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

师:说得非常全面,那么他们的特点是什么呢?(让孩子们说一说)

二、新课探究

孩子们,假期已经过完了,老师让大家把这些好朋友带到教室,你们带来了吗?那么就把他们拿出来吧。

1、先拿出一个正方形,想一想,把正方形折成一样的两部分,应该怎么折呢?想一想,试试,然后举起你的图形。并剪一剪。(有的孩子折的是长方形,有的折的是三角形)

此时孩子们都在认真地折纸,有的孩子想法不一样,挑出不一样的折法展示给大家,并说出自己折出来的理由。

2、拿出一个长方形,想一想,把正方形折成一样的两部分,应该怎么折呢?想一想,试试,然后举起你的图形。并剪一剪。(有的孩子是横着折的,有的折的是竖着折,只有一个孩子是斜着折的)

挑出不一样的折法展示给大家,并说出自己折出来的理由。

3、拿出一个三角形,想一想,把正方形折成一样的两部分,应该怎么折呢?想一想,试试,然后举起你的图形。并剪一剪。(有的孩子被难住了,不知道怎么折了,但有的孩子能把他折成两个一样的两部分)

挑出不一样的折法展示给大家,并说出自己折出来的理由。但是只有一样是对的。

4、拿出圆形,想一想,把正方形折成一样的两部分,应该怎么折呢?想一想,试试,并剪一剪,然后举起你的图形。(孩子们折的都是同一个图形:半圆)

让孩子观察,圆不管怎么折,都是能折出相同的两部分。

三、实际运用

现在你们都能很快并正确地把这些好朋友对折,并剪出来了。这些朋友还有什么用处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探究这些朋友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请你打开课本第38页。看拼图。小组准备,我们来做个比赛。

小组比拼图,看谁先拼完,然后收背后,老师巡视,并及时加分。这样可以

增强孩子们之间的竞争力。

(在此环节,孩子们谁也不想落后,各个都是看着图形,专心致志地拼。)

四、巩固应用

用自己手中的图形拼成一些图案,与同桌交流。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玩得开心吗?这节课大家表现都特别好,每组都加上一分。谁还能拼出更多美丽图案,课下可以和同桌交流一下。

动手做

(二)学习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40---41页。学习目标:

1、通过用七巧板拼图的活动,进一步熟悉学过的平面图形,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

2、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动手操作能力。

学习重、难点: 熟练拼图,认识平行四边形。教具学具准备:课件、七巧板图块。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今天老师请来了一位熟悉的朋友和我们一起学习,看看它是谁呢?把七巧板贴到黑板上。

生:(齐)七巧板。

七巧板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智力图形游戏,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了。你对七巧板了解多少,能给大家讲一下七巧板的由来吗?

预设:

生1:我愿意!七巧板有七块组成,所以叫七巧板。生2:大概因为它有7种颜色吧。

生3:因为只有心灵手巧的人才会拼、摆七巧板。

生4:因为它是把一个大正方形分成了颜色不同的7块。生5:宋朝有个人叫黄伯思。。。(结合课本故事,给大家讲解)大家说得真好!那么这个大正方形所分成的7块各是什么图形呢?从中你还能发现什么呢?在小组内想一想,说一说。

(学生在小组内互相交流图形名称及各自的发现。)

这里面有三种图形,有没有不认识的图形? 预设:

生1:我们小组全都认识。

生2:我们小组只有一个人不认识3号图形,我们已经教会他了,是平行四边形。

生3:我们都认识这个平行四边形。

师:对,这个3号图形是平行四边形,请再仔细看一看,然后闭上眼睛想一想,记住它的样子。(学生按要求去做。)

师:记住了吗?

生:(齐)记住了。

师:在观察这些图形时你们有什么发现呀?

生1:我发现这里面有5个三角形,1个正方形,1个平行四边形。

生2:我发现1号和2号三角形一样大,也是最大的;4号和6号一样大,是最小的。

生3:我发现4号和6号拼起来和7号三角形一样大。

生4:我还发现1号和2号三角形合起来占这个大正方形的一半。

师:大家真是爱动脑筋、爱观察的好孩子!

二、拼摆活动

师:看到大家这么聪明,七巧板也很想和大家一起玩。想试一试吗?那么我们先进行一个小小的比赛。请你拼出1个正方形,试试看有几种拼法,并说出各是由哪几个图形拼成的。

生1:我用2个三角形拼出了1个正方形。

生2:我用3个三角形拼出了1个正方形。

生3:我是用上全部的图形拼出了1个大正方形。师:请你再拼1个三角形,并说说是怎样拼成的。生1:我是用1个正方形和2个三角形拼出来的。

生2:我是用2个三角形拼出来的。

生3:我是用1个平行四边形和2个三角形拼出来的。

生4:我用了1个正方形、1个平行四边形和3个三角形。

师:同学们真聪明!老师也拼了几幅图(出示:猫、台灯和鸭子),请大家看一看像什么?(学生很快说出是猫、台灯和鸭子。)师:仔细看清它们是由哪几个图形拼成的,再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个快速地拼出来。

(学生兴致极高地拼、摆;教师注意及时发现和鼓励拼完的学生。)

师:大家拼得真好!这几个图形都是模仿生活中各种物品的形状拼出来的,现在请同学们和七巧板一起休息一下,听老师给大家讲个“守株待兔”的故事。边听边注意看,老师在拼什么,是故事中的哪个角色。

(师边讲边拼摆“守株待兔”图形组。)

生1:我自己试了试,只能摆出一个,我们小组一起就全部摆出来了。生2:我们是由小组长讲着故事,我们3人一起摆图形你们拼得真好!

三、巩固应用

数学课本第41页“练一练”。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会用七巧板拼出更多得图形吗?

动手做

(三)学习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42----43页。学习目标:

1、通过欣赏和设计图案活动,进一步认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和圆。

2、初步培养空间观念、动手操作能力和创造力,不断积累活动经验。学习重、难点:通过欣赏和设计图案,进一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和圆。学习过程:

一、新课探究

同学们,前几节课我们认识了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和三角形。并且会剪拼这些图形,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些图形在生活中的应用。下面请欣赏:

活动一:欣赏美丽的图案

一、利用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和圆等图形组合可以设计出美丽的图案,1、教师出示图:

2、看看每一幅图像什么?和他们的名字一致吗?

3、说一说,每一幅图是由什么图形组成的?

4、教师可以在补充一些图片让学生欣赏。

孩子们都能说出这些图案是有最基本的图形组成的,有的孩子还能根据图案特点摆出自己的设计作品。

活动二:动手设计美丽的图案

1、想一想、涂一涂

(教师先让学生仔细的观察,然后自己独立的完成。全班交流、展示。)这一环节,有的孩子找不到,特别是最后两个图形,经过提示,孩子们都能正确涂色。

2、小小设计师

(1)把一张正方形的纸横竖对折后分成四个小正方形,找到四条公共边的中心点,连成一个小的正方形,再把小正方形的四个顶点和原正方形的四个顶点连接。多做几个,拼一拼,并在相应的位置是涂上颜色。

(2)在一张正方形的纸上按照上面的方法做一做。(3)设计一个图案。

二、巩固练习

1、课本第43页第2题

2、幻灯片上练习。

三、课堂小结

学了这节课,你们能用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和圆设计图案吗?能从图案中辨认图形吗?

整理与复习我学到了什么

学习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44页。学习目标:

1、经历整理前面所学知识和方法的过程,进一步理解所学内容。

2、初步养成整理所学知识和自我反省的意识。学习重、难点: 梳理本单元的知识。教具准备:课件 学习过程:

一、复习20以内数的退位减法及应用 比一比:这个情景主要引导学生复习20以内退位减法,包括20以内数的退位减法和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意义。在这个情景下,提出了一个针对本单元的问题,巩固解决问题的方法。

出示计算题及解决问题,让孩子们做。

二、100以内数的认识 说一说:这个情景注意是引导学生复习和巩固100以内数的认识。教科书主要呈现的是100的意义的方法,帮助学生体会100以内数的意义。

举例说明数的意义及组成,这样的题设计的填空比较多,以此类推,可以让学生换数说意义。比如:找一个比20大的数,像这样说一说。

三、观察物体 连一连:这个情景主要是帮助学生复习观察物体的内容。教科书呈现了从三个方向观察小猴骑单车,目的是让学生体会从不同方向看同一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举例说明,让孩子们说说从不同的方向看到的物体是不一样的。

四、有趣的图形 拼一拼:这个情景主要是帮助学生复习有趣的图形这一单元的内容。教科书呈现的用七巧板拼成的小房子,引导学生复习对简单几何图形的认识。在这一情景下,针对本单元的内容提出了供学生思考的问题,目的是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过程中进一步感知图形的特征。

让孩子把在家剪的图形拿出来,进行拼图,让他们知道根据图形的特点,可以拼出各种各样的美丽图案。小组之间进行合作,拼图。

五、巩固练习

课本第46页第1、2、3、4、7、11、13题。

六、课堂小结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小组交流一下。

我的足迹

学习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45页。学习目标:

1、结合所学内容尝试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提高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回顾自己的成长足迹,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感受克服困难和获得成功的乐趣。

学习重、难点: 能够根据信息,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教具准备:课件 学习过程:

一、我的成长足迹

这一版块是鼓励学生回顾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与进步,记录学生的成长过程,是学生自我评价的一种方式。教科书呈现了小组合作的方式,鼓励学生合作交流。通过小朋友分别从知识的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活动经验的积累和积极的情感体验的角度回顾自己的成长足迹,给学生以展示。

让学生通过七巧板进行拼图,回顾所学的知识。

二、我提出的问题

1、在学生整理完所学知识以后,引导学生思考:在姑息的过程中你都想到了哪些问题?你还想解决什么问题?与同桌交流。

2、关注学生能否提出问题,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予肯定。如果学生提不出问题,老师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激发写数提问的欲望,然后请写数谈谈对这些问题的理解。你能否提出新的数学问题?

3、思考:你能用七巧板还能摆出什么图形?

生活中的数你还了解多少?说一说。

三、小组互动

小组之间相互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老师巡视。

四、巩固练习

课本第47页第8、9题。

五、课堂小结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和大家说一说。

巩固应用

学习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46----47页。学习目标:

1、巩固所学内容,尝试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提高发现问题的能力。

2、根据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重、难点: 根据所学内容解决实际问题。教具准备:课件 学习过程:

1、第5题:先让孩子观察图,说出图中信息。理解后列算式。

2、比寿命。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

3、第10题:踢毽子

组织学生先说一说图中的数学信息,然后再回答问题。

4、第12题:收集瓶子。

先让学生理解题意,找出题中的数学信息,再让学生选择正确答案。

5、第14题:解决问题

(1)情境图中有多种信息,学生在解答每个问题时都要选择有关的信息。可以让学生独立解答,反馈时要说一说选择了哪些信息。

(2)有些孩子忘记了淘气的问题:我们又种了一些槐树。。(3)有些孩子的答写得不完整。

6、课堂小结

今天你觉得你做得怎么样?在小组交流一下。

第五单元 加与减

(二)小兔请客

学习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49-50页。学习目标:

1、在实际情境中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能正确在掌握加减法各部分的名称。

2、能正确熟练在进行整十数加整十数的加减法计算,鼓励算法多样化。

3、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习重点:

掌握100以内的整十数加整十数的计算方法。学习难点:

培养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具学具准备:课件 学习过程:

一、复习铺垫

1个十是()5个十是()8个十是()10个十是()60里面有()个十 90里面有()个十

二、创设情景

今天是小兔子的生日,她想请你们参加她的生日宴会。你们愿意参加吗?(板书课题:小兔请客)

三、探究新知。

1、师:瞧,小兔邀请了哪几个好朋友?(出示主题图)小猴是个“数学迷”,他发现每盘都有10个果子,看到这么多的果子,他马上就想提一个数学问题。你知道小猴子会提什么问题呢?

(1)同桌说一说。(2)指名交流。

2、光会提问题还不行,你们会解决这个问题吗?

(1)先想一想,再用你手中的教具学具摆一摆、拨一拨。(2)小组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和算法。(3)指名说算法和算式。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20+30=50。30+20=50。

3、小结:在加法算式里“+”前面和后面的数都叫加数,等号后面的数叫和。边说边板书:

4、师:忽然,小刺猬的家里有急事,让他回家。小刺猬望着这么好吃的果子,真舍不得走,怎么办呢?他灵机一动,在盘子里打了一个滚。瞧,(出示主题图的右边图)

他得意地走了,惹得大家哈哈大笑。小朋友,现在你又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了?(指名提问题)

5、师:你们能用上面的方法自己解决吗?

(1)小组讨论:怎样列式,怎样计算?(2)个别同学全班交流。教师板书:50-10=40

6、师:加法算式里各数都有名字,减法算式里各数也有名字,你能给他们也起一个名字吗?请学生说出减法算式里的各部分名称,并板书:

7、请学生独立完成书上练习,学生独立完成之后,请个别学生说一说这两道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四、巩固提高

1、刚才同学们都表现得非常好,小白兔决定带大家玩一个小游戏。(玩开火车游戏)出示课本练一练第3题,快速口答。

2、三只母鸡找不到自己的孩子了,请你快速的找出每个小鸡的妈妈是谁?

3、出示果园图,让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4、练一练第2题:看一看,填出答案。

五、教师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采松果

学习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51-52页。学习目标:

1、让学生体会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能比较熟练地口算这些加法。

2、用加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进一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数学意识。

3、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热情,以积极思考、操作实践并与同学合作学习的态度。

学习重点:

体会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学习难点:

初步理解用加法计算的算理。教具学具准备:课件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小朋友,今年小松鼠采松子大丰收啦!。松鼠妈妈和小松鼠一组去采松子,松鼠妈妈说:“我已经采了25个松子。”小松鼠数了数说:“哦!我采了4个松子”你想向小松鼠提什么问题呢?

2、学生提问,学生提的问题已经学过就口答解决。

3、一共采了多少个松子?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呢?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1、请小朋友同桌的两位小朋友扮两只小松鼠,演一演采松子的过程。想一想怎么算?同桌说说。

2、交流汇报:通过刚才的采松子活动,你知道“一共采了多少个松子?”该怎么算了吗?指名学生说出自己的算法。

3、列出算式:25+4=29 4+25=29

4、该怎么样计算呢?你是怎样想的?

方法一:拨计数器。先在十位上拨2个珠子,在个位上拨5个珠子,就是25,再在个位上拨4个珠子,个位上就有9个珠子,就是29。

方法二:摆小棒。先摆上2捆,再摆上5根,就是25,然后再在5根旁边摆上4根,一共就是29根,也就是25+4=29。方法三:口算。5+4=9,再加上20就是29。

5、你还能提什么问题?

(1)松鼠妈妈比小松鼠多采了多少个?(2)同桌的同学交流演示。(3)指名学生列式:25-4=21(4)你是怎么想的?(5)指名学生说一说。

三、从生活中体验

1、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实际问题。

(1)小红摆25根小棒再放4根,一共有多少根小棒?

(2)小明有25根小棒,拿走4根,还剩多少根?

2、练一练:师引导学生逐题解答,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并列出算式。

四、巩固深化,应用新知。

1、出示课件“练一练1”:学生看课件,说一说图的意思。

学生独立完成后,小组集体订正,并讨论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么。

2、出示课件“练一练3”。问:图中已告诉了我们什么?①知道了大恐龙和小恐龙的身长,就可以解决什么问题?

②求“大恐龙比小恐龙长多少米“或小恐龙比大恐龙短多少米”用什么方法,为什么?

③学生做完后和同桌互相说一说。

3、拓展练习:

第5题想一想,填一填:

根据练习你能像上面那样写出一组算式吗?

青蛙吃虫子

学习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53-54页。学习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结合生活情境,使学生学会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加减法算式的计算方法,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

2、初步学会应用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加减法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3、学生渗透环保和爱护动物的教育。学习重点:

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学习难点:

经历探索运算方法的过程,体验算法多样化。教具学具准备:课件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猜谜语:小小游泳家,说话呱呱呱,常在田里住,捉虫保庄稼。猜一种动物。(青蛙)

2、那青蛙对我们有这么大的好处,我们应该怎么对待它们呢?

3、小结:青蛙可以把庄稼里的害虫吃掉,那农民就不用把农药播在庄稼里,这样对我们的环境就可以起到绿化的作用。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1、出示主题图,提出问题

(1)我们现在已经知道青蛙吃害虫的只数了,小朋友们讨论一下,想想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

(2)学生讨论分组讨论。(3)集体反馈,教师板书:

①两只青蛙一共吃了多少只害虫? ②大青蛙比小青蛙多吃了多少只? ③小青蛙比大青蛙少吃了多少只?

(4)探究解决方法:

(1)两只青蛙一共吃了多少只害虫?怎么列式 板书:56+30=(2)讨论算法:计数器上拨珠计算:56里有5个十和6个一,就在计数器的十位上拨5个珠子,在个位上拨6个珠子,再加上30,30里有3个十,在十位拨3个珠子。结果是86。

(3)除了在计数器上拨珠计算的方法,你们还可以用什么方法可以很快的想出得数吗?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用数小棒的方法)

(4)求大青蛙比小青蛙多多少只?怎么列式计算? ①板书:56-30=26(只)

②那它在计数器上又该怎么拨珠呢?

③先拨5个十和6 个一,那减去30,该怎么办?(在十位上拿掉3个珠子)现在还剩下几个十和几个一,是多少?所以56-30=26 ④还可以用什么方法算出得数,讨论一下。

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1、练一练第1题:

①读一读题目请你挑选一个你喜欢的问题进行解答。

②小啄木鸟比大啄木鸟少吃了多少虫子?它们一共吃了多少虫子?

2、练一练第5题:

①38只青蛙在举行大合唱呢!你们听,他们唱得好听吗?②青蛙们唱完了,他们都回家了,荷叶上还剩几只青蛙(5只)对,那你们知道跳下去多少只吗?

③怎么样列式计算?讨论一下。

3、学生要去春游,口渴想喝水,箱子里只有30瓶水,但是向阳小学却来了42名同学,你们说,这些水够不够他们喝呢?还缺多少?请同学们讨论讨论,四、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懂得了什么?

拔萝卜

学习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55-56页。学习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下,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计算方法。

3、初步学会应用加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加法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学习重点:

理解竖式计算的算理。学习难点: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竖式写法。教具学具准备:课件 学习过程:

一、动画激趣

1、又到了收获的季节,小白兔和小黑兔到地里拔萝卜。根据动画情节,请你来提数学问题?

(1)小白兔拔了20个萝卜,小黑兔拔了40个萝卜,一共拔了多少个萝卜?你会解答吗?

列式:20+40=60(个)

(1)小白兔拔了30个萝卜,小黑兔拔了6个萝卜,一共拔了多少个萝卜? 列式:30+6=36(个)

二、如果小白兔和小黑兔拔的萝卜的个数刚好都不是整十数,你还会计算吗?

三、出示情境图:请你说一说你能找到什么数学信息?能提出什么样的数学问题呢

5、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小白兔拔了23根,小黑兔拔了36根。两只小兔一共拔了多少根萝卜?

二、新知探究:

1、请你们四人小组讨论如何列式和解答,在组内说一说

2、四人小组学习研究。(教师巡视)

3、小组汇报。

(1)先算20+30=50,3+6=9,再算50+9=59。(2)36+20=56,56+3=59 列式子计算的,把6和3对齐,2和3对齐,6+3=9,2+3=5,所以得数是59。

4、小结:刚才这位同学的方法就是列竖式计算。列坚式计算时,谁想提醒大家要注意什么?注意要把数位对整齐。

5、还有不同的方法吗?讨论汇报:先在计数器上拨36,然后在个位上再拨上2,在十位上拨上3,我就知道是59。

6、试一试。

(1)同学们太聪明了,想出了这么多的办法解决了这道加法问题。

(2)45+32、26+13,你会算吗?用你喜欢的方法想算哪道题就算哪道题,42

并和同桌说说你的算法。不明白的,请大胆说出来,老师愿意与你一道研究。

(2)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互说,再全班交流。

三、巩固练习

1、请你试着在本子上列竖式:

43+22= 32+54= 62+14=

2、键盘上有36个黑键,52个白键,一共有多少个键盘? 思考:你准备如何列算式,如何解答呢?

(1)有55只天鹅,又飞来14只,你准备提一个什么样的数学问题呢?你想怎么样解决它呢?

(2)全课总结:

学完了今天的知识,你有什么样的收获?

收玉米

学习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57-58页。学习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经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的计算方法。

3、学会用竖式进行减法运算。

4、初步学会应用加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加法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学习重点:

经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的计算方法。

学习难点:

学会用竖式进行减法运算。教具学具准备:课件 学习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出示主题图:淘气和笑笑来到玉米地里准备收玉米。

2、分小组交流从图中了解到的信息。

3、你能从这幅图中找到什么样的数学信息呢?汇报: 淘气收了57个玉米;笑笑收了42个玉米。

4、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会解答吗? 淘气收了57个玉米,笑笑收了42个玉米。笑笑比淘气少收了多少个玉米?

二、探索减法的计算方法

1、这个问题用什么方法计算,算式是什么呢?57-42=?

你知道57-42的结果是多少吗?(多请几个学生来说,只说答案)

2、这么多孩子都知道答案了,那老师有一个要求了,你能用几种方法得出57-42=15的?与你的同桌互相当当小老师,看看你说的方法他能不能听明白?

A、拨一拨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样拨的?(请学生到展示台演示)(先拨57,57中的5表示有5个十,所以十位拨5,7表示7个一,所以在个位拨7;再拨42,十位拨4,个位拨2.)为什么在十位拨4个位拨2呢?(再请一个孩子边拨边说)(全班跟着老师一起拨珠)

B、算一算

1、怎样算出57+42=? A: 57-40=17 17-2=15 B:50-40=10 7-2=5 10+5=15 …(教师巡视,看学生都用了哪些算法,重点看有没有用竖式计算的,如果没有,后面的竖式法就由教师讲解。如果学生说出,就让学生来讲。)

C、竖式计算方法

(2)让学生来说。我们以前写的算式是怎样写的?(手势)(横着写的)XX同学是怎样写的?(竖着写的)这种竖着写的算式我们就叫竖式。所以今天我们

就来学习这种竖式计算方法。哪些孩子会这种竖式计算方法?你能说说怎样列竖式,怎样算吗?

7(2)小结:自己归纳,再得出:相同数位对齐,-4 2 从个位开始减,个位减个位,十位减十位。1 5

三、巩固练习,实践应用

1.完成第58页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选择一道题与同桌交流算法。汇报结果及算法。

2.完成第3题学生独立完成并说说是怎么想的

3.完成第4题,学生独立完成。汇报、订正观察两道题的区别与联系,在小组内交流发现。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又学会了什么?

回收废品

学习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49-50页。学习目标:

1、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2、在运算过程中,借助教具学具的操作,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能正确地列式并进行计算。

3、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的过程,初步培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重点:借助教具学具的操作,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能正确地列式并进行计算。

学习难点:

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的过程,初步培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 学习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看老师的手里拿的是什么?(出示一个空瓶子)这种瓶子埋在地下好多年也不会腐烂,对庄稼的生长有影响。

2、针对这种情况,同学们说该采取什么措施呢?(回收)回收是个好办法,对回收的废品有的还能再利用,不能利用的也可以进行有益的处理。这不,小林、小红、小青已经行动了,我们去看一看吧。出示主题图,我们今天就来探讨一下这里有哪些数学问题。

二、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1、师组织学生观察:图上给我们什么信息? 学生用语言描述所给的信息。

2、思考: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小组合作交流。

3、学生代表汇报:小红收集了多少个?小青收集了多少个? 同学们提的问题很好,该好如何解答呢?请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并用你的小棒摆一摆吧。

4、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并用你的小棒摆一摆。教师巡视指导。组织学生汇报。

5、先摆小林的13个,小红的比小林多3个,就再摆3个,结果小红就是13加上3个共16个,算式是13+3=16(个)。

6、用小棒摆一摆小青收集数量。说出是怎样摆的,小青有多少个?

先摆小林的13个,小青的比小林少4个,就再摆4个,结果小青就是13减去4个共9个,算式是13-4=9(个)。

7、小结: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用加法;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用减法。

三、巩固练习:

1、“练一练”的第二题。

用小棒摆一摆,再画一画,然后列式计算。做完后说一说是怎样想的、怎样解决的。

2、出示口算卡“接龙练习”完成第5题。做完后集体订正。

3、完成第1题:指导学生看图提出数学问题,组织交流,并写出算式的得数。做完后集体订正。

4、完成第3题:指导学生看图.笑笑比淘气多折了6颗,应当用加法计算。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又有什么收获呢? 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收获和不足。

练习三(1)

学习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61-62页。学习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和习题中,针对两位数加减一位数;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整十数和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不进位)等知识点进行巩固。

2、百以内加减法的竖式计算巩固。

3、结合所学内容尝试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提高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重点:

巩固基础知识,通过习题的练习能灵活运用知识点 学习难点:

提高解题的准确率,尝试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提高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过程:

一、复习。

经过这个单元的学习,我们掌握了许多数学知识,我们先来对本单元所学习的内容作一个简单的回顾:

1、在小兔请客一节里学习了算式30+20=50和50-10=40,还知道了加减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

2、在采松果一节里,我们能看图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时,我们用到了算式25+4=29。

3、在青蛙吃害虫一节里,我们会用计算器演示计算过程,在计算56+30=?时,我们知道十位和十位相加,个位和个位相加。

4、在拔萝卜一节里,学了用竖式计算百以内加减法,竖式计算时数位要对齐。

5、这一单元我们学得很有趣,小兔、松鼠、青蛙成了我们的好朋友。

二、习题巩固: 第1题,用计数器拨一拨动手操作后再进行计算,对于口算有困难的同学可以用竖式算。

第3题,直接写出得数,对于口算有困难的同学可以用竖式算。第4题,提醒学生注意数位对齐,教师可以再多出一些类似的练习。

第5题,让学生说一说题目的意思,哪个篮筐得数是68,就和小熊的球连起来。学生独立完成。

第6题,计算每组得数然后进行比较,也可鼓励学生直接观察左右两式关系进行比较。

第7题,让学生说一说错在哪里,在独立订正。

第8题,先让学生独立解答,然后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想的。第9题,读懂题意后独立完成。

第10题,给出了结果,请学生写出算式,如:27+10=37 49-12=37等。教学时可以多出几个得数请学生做。

练习三(2)

学习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63页。学习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和习题中,针对两位数加减一位数;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整十数和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不进位)等知识点进行巩固。

2、百以内加减法的竖式计算巩固。

3、结合所学内容尝试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提高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重点:

巩固基础知识,通过习题的练习能灵活运用知识点 学习难点:

提高解题的准确率,尝试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提高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过程:

一、复习。

1、竖式计算要注意什么?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

2、集体进行竖式练习。

二、习题巩固:

第11题,引导学生有条理思考。如:先取4,看53元的裤子能和哪件上衣搭配,只要3;再取5,看41元的裤子能和哪件上衣搭配,有2和3。这样可以做到不重不漏。

第12题,先让学生理解题意,顽皮小狗把墨水洒了,弄脏了作业本,算式中的数字有些看不见了,被遮住的可能是些什么数呢?再引导学生去推理、思考。本体开放,答案合理即可。

第13题,数学游戏,神奇的算式。11+11=22 22-11=11 12+21=33 33-21=12 13+31=44 44-31=13 14+41=55 55-41=14 15+51=66 66-51=15 16+61=77 77-61=16 17+71=88 88-71=17 18+81=99 99-81=18 鼓励学生发现算式更多的特点。引导学生发现神奇的算式所蕴含的规律:

1、加法算式中,两个加数十位和个位上的7位置颠倒,各是由两个重叠7组成;在减法算式中,减数个位都是1,差的十位都是1。

2、第一组第一个加数,后一个算式比前一个算式多1;第二个加数,后一个算式比前一个算式多10,因此,后一个算式比前一个算式的得数多11。

3、第二组算式与第一组算式有密切的联系,是逆运算。

数学好玩(分扣子)

学习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64-65页。学习目标:

1.结合分扣子的实践活动,了解分类是需要标准的,在不同的分类标准下结果可能是不同的。

2.经历实际操作的过程,初步提高把握图形特征、抽象出多个图形共性的能力以及整理数据的能力。

3.获得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4.在回顾、整理、交流活动中,初步学会全面合理地评价活动过程和方法等,发展自我反思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磁力扣子、根据教材内容准备纸质扣子,每组一份。学习过程:

一、提问题

1.小熊一家必须通过5个问题猜出20个怪物中谁是城堡的主人才能离开城堡,怎样提这5个问题呢?请你来猜一猜。

2.引出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分扣子,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会通过分类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二、分扣子 【活动一】

拿出1号口袋。两人一组,先讨论一下可以怎样分类,再动手试一试。1.课件。小提示:

(1)有几种不同的分法?

(2)每种分法还能继续往下分吗?(一种分法指的是什么?是分的过程中的某一步吗?)

(3)音量最小、最先举手的小组优先汇报。2.学生汇报。

(1)请小组两个同学在黑板上演示分扣子的过程,一人讲解,一人动手分扣子。

(2)教师记录分扣子的过程。

(3)再请一组同学用不同的分类方法在黑板上演示,课件出示记录过程。(4)比较两次分类,你有什么发现? 【活动二】

拿出2号口袋,两人一组,先讨论一下可以怎样分,再动手试一试。1.课件。

(1)想一想分类的顺序,小组内两人说一说。

(2)用课件出示6种分类顺序,安排学生分别进行动手操作。

(3)通过课件展示学生在6种不同分类顺序下的分类结果,进一步感受结果的一致性。

2.自我评价。

(1)通过今天分扣子,你有什么收获吗?还有什么问题?(2)填写“自我评价单”,同组两人互相说一说,互相鼓励一下。

下载2018新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打印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8新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打印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七年级下册音乐全册教案

    七年级下册音乐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 春之声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1.歌曲:《渴望春天》。 2.创编:为歌曲配打击乐伴奏。 3.配乐散文:《春》。 教学准备: 钢琴、录音机、录像机、磁带、录......

    七年级信息技术下册全册教案

    飞翔教学资源网(www.xiexiebang.com) 免费中小学资源下载 要操作计算机就要有正确的操作姿势,并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否则就会身体疲劳同时也会影响操作的速度,介绍操作姿势。......

    2017新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范文大全

    第一单元 位臵与方向(一) 新知识点: 1、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能够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出其余的三个方向。 2、知道辨别地图上的方向。 3、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四个方向)。......

    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 教学计划与教案 目 录 一、 教学计划 二、 课时备课 2015—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五年级数学教学计划 一、 学情分析 五年级数学成绩整体不够理想,少......

    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 杨 菡 2016.春季 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 教学计划与教案 执教者:杨菡 年级:五年级 时间:2016·2 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 杨 菡 2016.春季 目 录 一......

    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新教材) 特别说明:本教案为最新人教版教材(改版后)配套教案,各单元教学内容如下: 第一单元四则运算 第二单元观察物体(二) 第三单元运算定律 第四单......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2

    一点通教学网 www.xiexiebang.com 免费小学、初中、高中学科的同步教学视频,名师上优质课,学生轻松学 新课标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 圆柱与圆锥 单元教学内......

    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全册

    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全册 小数的意义(一) 教学内容:小数的意义(一)第2—3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人民币单位和长度单位,进一步体会小数的意义及其十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