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建设指导意见
湖南省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建设指导意见
为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做好基本农田保护有关工作的意见》(国土资发〔2005〕196号)、《关于开展设立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5〕197号)和《关于开展设立省级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工作的通知》(湘国土资办发[2007]32号)等文件精神,促进全省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建设,现就示范区建设有关工作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严格保护耕地的有关精神,通过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建设,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基础工作,建立健全基本农田保护监管体系,创造新鲜经验,探索建立长效机制,发挥典型示范作用,以建设促保护,全面提升基本农田保护与管理水平。
二、基本原则
(一)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开展基本农田整理要因地制宜,突出地方特色,稳定基本农田数量,提高基本农田质量,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规范有序,探索创新。建立健全基本农田保护制度,使日常管理规范有序。提高基本农田保护管理工作的科技含量,积极研究探索基本农田保护的新办法、新途径,提高工作的有效性。
(三)示范引导,稳步推进。合理布点,以点带面,积极稳妥地推进示范区建设,为全面实行基本农田的科学规范管理积累经验。
(四)均衡发展,齐头并进。统筹安排基本农田整理、基础工作建设、机制建设和监管信息化建设工作,做到均衡发展,齐头并进,全面建设好示范区。
(五)加强领导,公众参与。示范区建设工作涉及面广,时间跨度大,必须加强组织领导,调动各方积极性,引入公众参与机制,争取基层特别是广大农民群众的密切配合。
三、目标任务
通过4—5年的努力,全省建成5个国家级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9个省级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并在示范区全面实现“四化”建设目标:
(一)基本农田标准化。优先安排示范区基本农田整理项目,切实加大投入,大力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提高基本农田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国家级示范区基本农田整理面积不少于10万亩。省级示范区基本农田整理面积不少于5万亩。基本农田整理标准达到本省同等条件下的最高水平。
(二)基础工作规范化。进一步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基础性工作,做到档案资料完整齐全、数据资料及时更新、保护标志统一规范。
(三)保护责任社会化。建立基本农田保护的监管责任体系,建立健全基本农田保护制度,探索建立基本农田保护的利益激励机制和基本农田建设的多方投入机制。
(四)监督管理信息化。完善基本农田保护数据库,建立基本农田保护管理信息系统与运行环境,制订系统运行与维护、数据更新、信息发布等制度,开设基本农田保护信息网上公开专栏。
四、工作要求
(一)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示范区要以基本农田整理项目为载体,按照国家和省土地开发整理标准要求,大力开展基本农田整理,因地制宜建设高标准、有特色的基本农田。项目区基本农田集中连片,整理后无废弃地、无闲散地。基本农田田块规整,有利耕作,平原区宜修建矩形条田,水流方向田块长度不得超过200米。丘陵山区宜修建梯田,梯田田块规模应根据地形条件、灌排条件、耕作方式等确定,田坎沿等高线布置。水田田面坡度不超过1/1000,格田田面高差不超过±3厘米;水浇地地面坡度不超过1/500。项目区水利设施建设要配套,平原地区基本农田无串灌串排现象,丘陵山区基本农田串灌串排面积少于5%。水田灌溉保证率不低于90%,水浇地灌溉保证率不低于80%。平原区水田排涝达到20年一遇暴雨三天暴雨三天排完,水浇地排涝达到20年一遇暴雨一天暴雨一天排完;丘陵山区排涝达到10年一遇暴雨一天暴雨一天排完。农田抗旱能力达到50天以上。项目区田间道路布局合理、通畅,满足农业机械作业需要。示范区要切实加强基本农田整理项目实施管理,建立健全后期管护制度,保证项目建成后能长期、稳定、有效地发挥项目效益。
(二)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基础工作。示范区应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将基本农田落实到图斑、地块、村组和农户,做到面积和区位与规划相符合,图、表、册与地块相符。基本农田保护图件应做到清晰准确反映基本农田现状。示范区应以土地利用现状和基本农田数据库成果为基础,依据经修编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绘1﹕1万村级、乡级和1﹕5万—10万县级基本农田保护图。示范区基本农田要以村为单位按图斑逐一登记造册,并按户逐一登记造册。按基本农田数据库建设相关表格建立统计表格。完善基本农田保护管理台帐,建立变更统计制度,及时更新基础数据,做到图表卡册等与现状一致。对涉及基本农田调整和补划的,应进行规划调整并在用地批准文件下发后及时更新。
(三)统一基本农田保护标志。经划定的基本农田保护区,由县级人民政府设立保护标志,予以公告。应在主要交通沿线、城市和村庄、集镇周边集中连片的基本农田保护区明显位置竖立永久性基本农田保护标志牌,原则上每个村至少有一块基本农田保护标志牌。原有标志牌已破损的,要进行维修和翻新,新建的标志牌要符合部颁布的标准和规范。每个乡镇至少建一块高标准基本农田保护公示牌,公示牌应在明显位置公示乡镇基本农田保护图、保护面积和范围、保护制度和举报电话等内容。应在县境入口或者主要交通沿线竖立高标准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标志牌,标志牌内容包括示范区所在县(市)名称、示范区建设目标、保护措施等。基本农田整理项目区应设立部统一规范的土地整理标志牌。要建立标牌的管护制度,明确专人,落实管护责任,对标牌定期进行管护。
(四)规范基本农田档案和数据资料管理。示范区基本农田基础信息资料、调整变更资料以及有关图表册等档案和数据资料,必须按规定做到逐级备案。示范区建设资料要根据建设进度及时归档。乡镇国土资源所要建立乡镇基本农田保护档案,包括乡镇基本农田保护规划、乡镇及各村基本农田保护图、登记统计表册、基本农田调整变更原始资料、与县政府及村组签订的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书和相关文件等资料。县(市)国土资源局要建立县(市)基本农田保护和示范区建设档案,包括县级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各乡镇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县级基本农田保护图、各乡镇村基本农田保护图、登记汇总表册、调整变更资料、与乡镇签订的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书、示范区建设资料和相关文件等资料。
(五)落实基本农田保护责任。完善县、乡、村各级基本农田保护目标责任制。县级人民政府应当与乡镇人民政府签订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书;乡镇人民政府应当与村民委员会、村民小组或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签订责任书。基本农田要落实到地块和农户,并在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证书上注明,明确基本农田保护面积、责任人和保护措施。要逐村发放基本农田保护证书,证书内容包括责任人、图幅号、基本农田总面积、各基本农田保护地块面积和四至、村级基本农田保护图、注意事项等。应向农户发放基本农田保护责任卡,落实农户的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保护责任卡内容包括户主姓名、承包耕地、基本农田面积、所在图幅号、图斑号、保护责任等。
(六)建立基本农田保护动态监督管理体系。示范区应制定基本农田保护动态巡查和社会监督制度,建立县、乡、村三级动态监察网络,在各乡、村设立基本农田保护巡查员和信息员,开展动态巡查,及时发现、纠正和查处涉及占用和破坏基本农田的违法行为。
(七)建立健全基本农田保护制度。示范区要建立健全基本农田保护目标责任制度、用途管制制度、公示制度、档案管理制度、变更统计制度、联席会议制度、建设占用基本农田听证制度、基本农田调整和补划制度、动态巡查制度、信访举报制度等。各项制度应提请县级人民政府颁布,并严格执行。
(八)更新和完善基本农田保护数据库。示范区应根据部基本农田保护数据库标准,在目前基本农田保护数据库成果基础上,进一步做好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第二次土地调查的衔接,收集示范区基本农田保护相关信息,更新和完善包括示范区区域矢量图、示范区的相关属性信息、整理项目相关信息在内的基本农田保护数据库。基本农田保护数据库基本信息不得擅自更改,经批准变化的信息应及时变更入库,保持数据库的现势性。
(九)建立基本农田保护管理信息系统。示范区应按照部、省统一的技术平台和技术标准建立基本农田保护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保护手段由传统向现代化的转变。要制定信息系统运行与维护、数据更新、信息发布、更新上报等日常更新和维护制度,明确办事程序和责任,配备相应的技术力量,对数据库和管理信息系统进行长期的运行维护,对数据库进行日常更新,定期向上一级国土资源部门报送基本农田基本信息和变化信息。示范区应在基本农田保护数据库及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有国土资源网站,开设基本农田保护信息网上公开专栏(县级国土资源局没有网站的,专栏在市州国土资源局建设),公布基本农田保护和管理信息,实现公开查询和检索,接受社会监督。
(十)探索基本农田保护新机制。积极探索基本农田保护与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做法和经验;进一步探索“以建设促保护”的有效途径,探索建立基本农田保护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各方力量保护、管理、投入基本农田的积极性;总结新形势下基本农田建设与保护的好做法,为全面推进基本农田保护工作提供示范经验。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实现部门联动。示范区所在县(市)应成立以政府领导挂帅、由有关部门组成的专门领导机构,并建立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各部门围绕示范区建设目标和任务,切实履行职责,抓好相关工作的落实。示范区所在县(市)国土资源局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积极争取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多为示范区建设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落实建设资金,保障资金投入。各级分成的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应优先安排给示范区实施基本农田整理项目,并保证基本农田保护的基础性工作、信息化建设、监督管理等工作经费。各示范区应统筹考虑土地开发整理、农田水利建设、农业综合开发、耕地质量建设、农村路网建设等有关资金,积极争取财政支持,多渠道筹集资金,建立资金集中投入机制,实现统一规划、同步实施、集中建设,不断提高基本农田建设水平。
(三)加强标准研究,规范示范区建设。各示范区要根据所在县(市)自然、经济、社会条件,研究制定示范区建设的具体标准,深化示范区“四化”建设的具体内容和要求。各示范区建设的具体标准不得低于本指导意见的要求,并报省厅核准后执行。要加强我省各示范区之间、与外省示范区之间的交流,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四)加强检查督导,确保工作落实。示范区应建立定期检查报告制度,加强与上级国土资源部门的沟通和联系,重大问题及时向省厅汇报。示范区每年年底要对示范区工作进行检查总结,每年11月底前向市州国土资源局和省厅书面报告示范区建设进展及来年工作设想。省厅将制定示范区建设监督考核办法,定期组织对各示范区建设进展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达不到示范区建设要求,难以完成建设任务和目标的,将取消其示范区资格。
(五)加大宣传力度,建立公众参与机制。示范区要利用各种新闻媒介、教育手段,开展基本农田保护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及耕地国情宣传和教育,使广大公众认识到基本农田保护的重要性,增强紧迫感,将耕地保护意识深入人心。要建立完善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的公众参与机制,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公开基本农田信息,使公众了解基本农田面积和质量情况,方便群众对示范区建设工作进行有效监督。
第二篇: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示范区建设指导意见
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示范区建设指导意见
发布时间:2015-06-30
为进一步贯彻中央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战略部署,面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要求、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常态,落实2015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办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要求,创新实践生态文明,在总结前期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工作基础上,国家质检总局决定开展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示范区建设工作。
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示范区建设(以下简称示范区建设)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的重要举措;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培育品牌竞争新优势,增强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的国际、国内竞争力,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同步提升,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持续推进民生改善和社会建设。为做好示范区建设工作,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示范区定义
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是指依据国家质检总局颁布的《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评定通则》(以下简称通则)和《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工作导则》(以下简称导则)要求,以县(市、区)及以上行政区域或产业园区等申报单位,按照“政府主导、部门联动、龙头带动、共建共治”的工作机制,围绕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开展工作,由负责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工作的职能机构,对具有原产地特征和特性的良好生态型的产品,实施以绿色环保、低碳节能、资源节约为关注重点的区域化管理,经第三方评定机构评定并经国家质检总局审核批准的涵盖一个或多个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的区域。
二、建设原则
1、自主建设。各地人民政府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按照《通则》和《导则》规定的程序和要求,在本地区自主开展示范区建设工作。
2、采信第三方评定结果。国家质检总局对经有资质的第三方评定机构出具的示范区和产品评定结果进行审核、采信。
3、动态管理。实施严格的准入退出制度。示范区按申请条件严格评定,确保示范引领作用。对已获批准示范区及其产品实施监督管理。对不符合条件的,取消其资格。
三、申报条件
1、示范区申报单位出台示范区建设工作意见,包括健全的组织机构、工作机制、建设目标、经费保障、奖励措施等;
2、示范区申报单位按照《通则》和《导则》要求对申报的示范区及其产品应自查合格;
3、示范区申报的产品应具备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的必要要素,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较大比重、具有示范作用,或有一定的出口规模;
4、示范区所属行政区域县级及以上人民政府将示范区建设纳入政府工作计划。
5、无生态、环保、诚信、产品质量、社会责任等不良记录。
四、申报材料
1、《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示范区申请书》及拟保护的产品清单;
2、由地方政府或相关行政主管部门确定的示范区保护范围文件(区位图、遥感影像图、数字地形图);
3、政府颁布的示范区建设相关指导性文件及实施记录(如建设保障体系、质量安全和诚信体系、生态原产地追溯体系等);
4、符合绿色环保、低碳节能、资源节约要求的证明文件;
5、示范区内申报的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技术指标、相关标准,生产或形成时所用的原材料、生产工艺、流程、主要质量特性;
6、产品质量与生态环境、人文因素、科技创新等相关资料
7、产品品牌(注册商标、专利权、自主知识产权);
8、产品销售状况、消费者认可度、行业地位、企业诚信和社会责任等资料;
9、其它相关资料。
10、已经获得生态原产地保护的产品应提供获得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证明文件;
五、评定标准
1、组织保障体系建设要求。须有健全的“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工作机制,并有效运行。
2、生态原产地要素要求。须符合《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评定通则》所列生态基础要素、生态核心要素、原产地基础要素、原产地核心要素和综合评定要素所规定的要求。
3、综合比较优势。在同类产品的生产、加工、种养殖、能耗、生态设计、环境绩效、科技创新、知识产权保护、品牌效应等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原材料符合国家资源利用、环保及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要求; 较为关注社会公益性;生态环境危害、节能减排、健康安全卫生、废弃物处置评估符合有关标准要求。
六、考核评定流程
1、受理和初审
申报示范区所属检验检疫机构负责受理申报、对申请进行初步核实,直属检验检疫局组织初审,初审合格的向国家质检总局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管理办公室推荐。
2、实施评定
管理办公室根据各直属检验检疫局报送的推荐材料,确定是否实施评定,对符合要求的,由有资质的第三方评定机构进行评定。
评定机构负责派出评定小组开展文件评定和现场评定,评定完成后应形成评定报告报管理办公室。
3、公示、公告
管理办公室审核评定机构的评定报告及有关材料,必要时可组织现场复核。符合《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评定通则》和《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工作导则》规定的,做出评定决定,由国家质检总局对外公示、公告,并颁发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示范区证书。
4、标志使用
经批准的示范区及其保护产品应使用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PEOP)标志。
七、监督管理(考虑加入标志的使用管理)
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示范区及其保护产品资格有效期为3年。
示范区申报单位每年应向当地检验检疫机构提交自查报告,由直属检验检疫局进行监督检查,以确定是否持续符合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要求。
评定机构在有效期内对示范区及其产品3年进行一次复评定,以确定是否持续符合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要求。
当地检验检疫机构可根据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工作的需要,合理确定监督检查的频次和内容。
管理办公室对监督检查中发现的不合格的示范区或示范区内的产品,责令整改,直至暂停或撤销资格,停止其标志的使用。
第三篇: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书
永登县基本农田保护
责任书
甲方:XX乡人民政府
乙方:XX乡XX村
年 月 日
永登县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书
为切实保护耕地,保障基本农田资源可持续利用,促进农业生产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四章<<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第二十七条的规定和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关于规定基本农田实行永久保护的通知>>(国土资发(2009)167号)文件精神,签订本协议书
一、基本农田保护目标
根据<<永登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9-2020年)>>和<<永登县基本农田划定工作实施方案>>的要求,民乐乡南沟村行政区域内现有基本农田保护总面积为9682.70亩,共9片(块),涉及419农户。
二、保护措施
1、承包和使用基本农田进行农业生产的单位和村民,应当保护和培肥地力,加大物质投入,改善生产条件,科学地施用化肥和农药,不断提高土地产出率。
2、基本农田保护区一经划定,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擅自改变和占用,因特殊情况确需占地的,必须依法批准。
3、严格执行国和院关于基本农田保护的“五不准”规定;
(1)不准占用基本农田进行植树造林,发展林果业和搞粮林间作以及超标准建设农田林网;
(2)不准以农业结构调整为名,在基本农田内挖塘养鱼、建设用于畜禽养殖的建筑物等严重破坏耕作层的生产经营活动;(3)不准违法占用基本农田进行绿色通道和城市绿化隔离带建设;
(4)不准以退耕还林为名违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将基本农田纳入退耕范围;
(5)除法律规定的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外,不准非农建设项目占用基本农田。
4、不准破坏或擅自移动改变基本农田保护标志和水利排灌系统及田间道路等农业基础设施,基本农田内不得扩大栽植果树、改种林业或挖塘养鱼。
5、承包经营基本农田的单位或个人连续两年弃耕撂荒的,原发包单位应当终止承包合同,收回发包的基本农田。
6、对破坏基本农田和毁坏种植条件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其恢复原状,处以占用基本农田的耕地开垦费1倍或2倍以下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7、本责任书一式三份,责任双方各执一份,县(区)国土资源局存档一份,本责任书经责任双方代表签字后生效。
甲方(盖章): 乙方(盖章):
甲方签字: 乙方签字:
第四篇:县基本农田示范区经济效益汇报
XX县基本农田示范区工程项目位于西藏山南XX县昌珠镇及亚堆乡,包括昌珠镇克松村、扎西托美村和亚堆乡的曲德沃村、曲德贡村,总面积为423.20hm2,项目总投资1021.8万元,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昌珠项目区:由取水口、引水主渠、东支渠、西支渠、硬化道路、机井泵房及输配电设施、涵洞、桥、土地平整、土壤培肥、田间道路、防护林等工程组成。亚堆项目区:由土地平整、土壤培肥、干砌田坎、渠道、田间道路、防护林等工程组成。
经济效益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此项目区建设土地平整共计5366亩,土壤培肥5206.68吨,新修引水渠14.59Km,机井3眼,涵洞43座。通过土壤培肥,可以提高土壤肥力,从而提高单位亩产量,增加农牧民农业创收;通过改善农田基础设施,可以减少原先明渠占地,增加有效耕地面积,从而达到节约耕地的目的。通过示范区项目建设后,示范区整体视觉效应明显改善,建成标准化耕地面积 5366亩,有效耕地面积增加18.55公顷,基本上达到现代农业机耕化的条件。
2、节水节电。明渠灌溉与原土渠灌溉相比,可有效提高 水的利用率,实现节水节电。据初步估算,新修水渠后,水的利用率可提高80%,节约灌溉用电5000千瓦小时。
3、省工省时。土渠每年需管理整修,而新修水渠相对来说无需整修,因此,每年可节约用工。如果每公里土渠每年需管理清沟用工30个小时,而已建成的5000多亩标准农田的14.59公里钢筋水渠由于无需经常整修,因此,每年可节约用工7.3万个小时。
4、增产增收。基本农田示范区项目建成后,在已建成的标准农田中,实行机耕,提高耕作水平和效率,可以解放更多的劳动从事其它行业,又可以实现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的目的。
5、其他。在此次项目建设过程中,充分考虑到农牧民群众的利益,使农牧民群众从中得实惠,我县尽量安排农牧民施工队参与示范区建设。此次项目区建设用工12500人次,直接为农牧民创收50多万元。
第五篇:海南省基本农田保护规定
【颁布日期】2000.12.08 【实施日期】2000.12.08 【法规分类】省制定的现行有效的法规 【颁布单位】省人大常委会
海南省基本农田保护规定
(2000年12月1日海南省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通过 2000年12月8日海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35号公布 自2000年12月8日起施行)
第一条 为了对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促进热带高效农业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和国务院发布的《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等有关法律、法 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依法实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对基本农田实行用途管制。
基本农田依法划区定界后,未经依法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改变或者占用。 第三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基本农田保护工作列为领导任期目标责任制的一项内容。省、市、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应当定期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以下简称人大常委会)和上一级人民政府报告本行政区域内的基本农田保护工作情况。
第四条 省、市、县、自治县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和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按照本级人民政府规定的职责分工,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基本农田保护管理工作;其他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协同做好基本农田的保护管理工作。
乡镇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基本农田保护管理工作。
本省农垦系统和省属华侨农场的基本农田管理体制由省人民政府决定。
第五条 全省划定的基本农田应当占全省耕地总面积的80%以上。基本农田具体数量指标由省、市、县、自治县人民政府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逐级分解下达至乡镇一级。各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确定的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得低于上一级人民政府下达的基本农田保护指标。第六条 划定基本农田时应当遵循下列原则:
(一)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二)有利于生态建设,正确处理耕地保护与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的关系;
(三)有利于农业生产结构调整,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四)不得改变土地承包者的承包经营权。
第七条 下列耕地应当划为基本农田,并建立基本农田保护区,实行特殊保护:
(一)经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或者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批准确定的粮、油生产基地内的耕地;
(二)有良好的水利与水土保持设施的耕地,正在实施改造计划以及可以改造的中、低产田;
(三)蔬菜生产基地;
(四)农业科研、教学试验田;
(五)良种繁育基地。
第八条 市、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将下列农业生产用地划为基本农田,报省人民政府核准:
(一)在水利水电工程管理保护范围以外、有良好水利灌溉条件的坡度25度以下的草本园地;
(二)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改为草本园地,规划期内可以还耕的耕地。
第九条 下列耕地不划为基本农田:
(一)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农业生产结构调整规划,需要退耕还林、还牧、还湖和调整为其他农用地的耕地;
(二)国家和省重点建设项目规划范围内的耕地,已列入国家或者本省城镇建设规划近期建设控制区内的耕地,已列入国家或者本省规划的非农业开发区近期建设控制区内的耕地;
(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所划定的林业用地、水利工程设施用地;
(四)其他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用地。
第十条 基本农田以乡镇为单位划区定界,由市、县、自治县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同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实施。具体划定程序为:
(一)各市、县、自治县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同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上级下达的基本农田保护数量指标,编制本行政区域内的基本农田划定方案,并将基本农田保护数量指标分解到乡镇,经同级人民政府审定后组织实施;
(二)乡镇人民政府根据市、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制定的基本农田划定方案和下达的数量指标,具体落实基本农田保护地块,核定保护面积;
(三)乡镇基本农田划定后,由市、县、自治县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同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编制基本农田划区定界报告书;
(四)市、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对市县、乡镇两级划定基本农田的成果资料审核后报请验收,由省人民政府组织省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和省农业行政主管部门验收确认。
第十一条 基本农田保护区划定成果经省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和省农业行政主管部门验收确认后,各市、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应当设置保护标志牌和保护界桩,并予以公告。公告应当载明下列内容:
(一)基本农田保护区划区定界图;
(二)保护区地块名称、编号、四至范围与面积;
(三)其他应当载明的内容。
第十二条 基本农田划区定界后,各市、县、自治县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将基本农田保护资料建立档案,并建立基本农田管理信息系统,作为监督、检查、补划、变更基本农田的依据。
各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对基本农田保护档案资料应当长期保存,并允许公开查询。 第十三条 国家能源、交通、水利、军事设施等重点建设项目选址确实无法避开基本农田保护区,需要占用基本农田,涉及农用地转用或者征用土地的,必须由市、县、自治县人民政府提出有关占用基本农田的面积、具体地块、用途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改方案等资料,经省人民政府审核后按有关规定报请批准。
第十四条 因生态建设、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确需占用基本农田发展林业、草业、木本果业、水产养殖业的,由市、县、自治县人民政府提出有关占用基本农田的面积、具体地块、用途等资料,报省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和省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涉及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进行修改的,应当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方案,报省人民政府批准。
所占用的基本农田属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出让、对外承包的,市县人民政府报请审批前,必须征得村民会议三分之二以上成员或者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同意。
第十五条 依据本规定第十三条、第十四条经依法批准占用基本农田的,当地市、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应当按照经批准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方案补充划入数量和质量相当的基本农田。
补充划为基本农田的地块,必须经省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农业行政主管部门验收确认。基本农田的补充划定办法由省人民政府另行规定。
第十六条 经依法批准非农业建设占用基本农田的,用地单位应当按照占补平衡、先补后占的原则,负责开垦与所占基本农田的数量和质量相当的耕地;没有条件开垦或者开垦的耕地不符合要求的,应当按照规定缴纳耕地开垦费,专款用于开垦新的耕地。开垦新耕地的费用应当列入建设项目投资成本预算。非农业建设占用基本农田的耕地开垦费标准由省人民政府规定。
第十七条 基本农田使用权以出让、承包、联营合作以及转包、转让等方式依法流转的,不得改变基本农田的性质和用途,不得破坏地力。
禁止将基本农田使用权以低于省人民政府规定的最低限价或者超过本省规定的年限出让、对外承包。
第十八条 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闲置、撂荒基本农田。
建设项目占用基本农田的,满1年不使用而又可以耕种并收获的,应当由原耕种该幅基本农田的集体或者个人恢复耕种,也可以由用地单位组织耕种;1年以上未动工建设的,应当按照省人民政府的规定缴纳闲置费;连续2年未使用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无偿收回用地单位的土地使用权;该幅土地原为农民集体所有的,应当交由原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恢复耕种,重新划为基本农田。
承包经营基本农田的单位或者个人连续2年弃耕抛荒的,原发包单位应当终止承包合同,收回发包的基本农田,并恢复耕种。 第十九条 禁止下列破坏基本农田的行为:
(一)建坟、建窑、建房;
(二)挖砂、采石、采矿、取土;
(三)排放造成污染的废水、废气及堆放固体废弃物;
(四)人为造成海水浸渍使基本农田盐碱化;
(五)侵占或者损坏基本农田基础设施;
(六)其他破坏基本农田的行为。
第二十条 因挖损、塌陷、压占等人为因素造成基本农田破坏的,责任单位或者责任人应当依法负责复垦;没有条件复垦或者复垦不符合要求的,应当按有关规定缴纳土地复垦费,专项用于土地复垦。
基本农田因生产和建设被破坏,给土地所有权人、使用权人或者承包经营者造成损失的,责任单位或者责任人应当给予赔偿。
第二十一条 省、市、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基本农田内的水利、水土保持、防护林、道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防治土壤沙化、盐渍化,提高抗御自然灾害能力;鼓励引导农业生产者对其经营的基本农田增加资金、劳力投入,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
第二十二条 市、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基本农田地力分等定级办法,由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实施。
基本农田地力等级评定结果,经市、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审定后,予以公告,并建立档案。第二十三条 利用基本农田从事农业生产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做到用地养地相结合,采用合理的耕作、轮作方式,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增加使用有机肥,提高地力,防止土地的污染、破坏和地力衰退。对地力造成破坏的,应当限期治理。
第二十四条 建设项目对基本农田造成影响的,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中,应当有基本农田环境保护方案。
基本农田环境保护设施,应当与建设项目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基本农田环境保护设施建成后,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土地、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依法验。
第二十五条 省、市、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应当分别与下一级人民政府签订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书。
乡镇人民政府应当根据与市县级人民政府签订的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书的要求,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委员会签订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书。 农业承包经营合同应当载明承包方对基本农田的保护责任。
第二十六条 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定期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基本农田进行巡回检查,登记基本农田变动情况,对本行政区域内发生的侵占、破坏基本农田的行为进行调查,并及时将登记情况和调查结果向市县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或者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第二十七条 省、市、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对基本农田保护情况进行检查,并将检查结果书面报告同级人大常委会和上一级人民政府。
省、市、县、自治县人大常委会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定期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基本农田保护情况进行执法检查。
第二十八条 违反本规定第七条,应当将耕地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而不划入的,由上一级人民政府责令限期改正;拒不改正的,对单位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第二十九条 破坏或者擅自改变基本农田保护区标志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恢复原状,可以处1000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条 违反本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和《海南经济特区土地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从重给予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违反本规定第十三条、第十四条,非法批准占用基本农田的;
(二)违反本规定第十三条,未经批准或者采取欺骗手段骗取批准占用基本农田进行非农业建设的,或者超过批准数量占用基本农田进行非农业建设的;
(三)非法出让、对外承包、转让或者倒卖基本农田的。 第三十一条 违反本规定第十四条,未经批准或者采取欺骗手段骗取批准占用基本农田发展林业、草业、木本果业、水产养殖业的,对其中确实符合生态建设、农业生产结构调整需要的,由省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其限期补办审批手续;对拒不补办审批手续或者所占用的基本农田不符合生态建设、农业生产结构调整需要的,责令其限期恢复基本农田原状,并处非法占用基本农田每平方米5元以上15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二条 违反本规定第十五条,市、县、自治县人民政府不补划数量和质量相当的基本农田的,由省人民政府责令限期改正;拒不改正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三十三条 违反本规定第十六条,占用基本农田的单位拒不履行土地开垦义务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土地开垦费1倍以上2倍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四条 违反本规定第十七条第一款,改变基本农田的性质和用途的,根据不同情况分别依照本规定第三十条第(二)项、第三十一条的规定处罚。
违反本规定第十七条第二款,以低于省人民政府规定的最低限价和超过本省规定的年限出让、对外承包的,其出让、承包合同无效,对出让人、发包人按本规定第三十条第(三)项给予处罚,对非法批准出让、对外承包的直接责任人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五条 违反本规定第十九条,破坏基本农田、毁坏种植条件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区别下列不同情形给予行政处罚:
(一)被破坏的基本农田可以恢复原种植条件的,责令限期恢复,并处占用基本农田的耕地开垦费1倍的罚款;
(二)被破坏的基本农田无法恢复原种植条件的,处占用基本农田的耕地开垦费2倍的罚款。违反本规定第十九条,破坏基本农田、毁坏种植条件,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第三十六条 因建设或者其他原因造成基本农田污染的,依照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规定处理。
第三十七条 侵占、挪用耕地开垦费、土地闲置费或者土地复垦费,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三十八条 基本农田保护管理工作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或者纪律处分。 第三十九条 本规定具体应用的问题由省人民政府负责解释。 第四十条 本规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1995年8月16日海南省人民政府发布的《海南省基本农田保护区管理规定》同时废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