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旗下的演讲诵读国学经典 传承中华文明
诵读国学经典 传承中华文明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今天我为大家演讲的题目是《诵读国学经典 传承中华文明》。
中华文明经历了5000多年历史变迁,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的滋养。
中华古诗文,是我国历史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传统文化中的绮丽瑰宝。阅,则赏心悦目;读,则琅琅上口;诵,则心领神会;吟,则意气飞扬。读国学经典,更能赋予我们精神的力量,获得极为丰富的营养,读李太白诗,一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便让我们对大自然充满向往,读白乐天诗,一句“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碳贱愿天寒”便让我们对百姓的遭遇充满同情,文天祥一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又让我们感觉天地间浩气长存。
诵读千古美文是树人之根本。在诵读中,中华民族的精神激励着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滋养着我们。书声琅琅,开卷有益。一代新人的成长,将受益于千古美文的文学滋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的胸怀;“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的准则;“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精神;“要留清白在人间”的高洁;“教之道,贵以专”,启迪我们教育要持之以恒,学习要专心专注; “亲师友,习礼仪”教我们待人接物、为人处事;《弟子规》告诉我们要孝敬父母、友善兄弟,诚实守信、仁爱好学,……
在琅琅的诵读中,我们犹如与历代圣贤平等对话,感受到先辈们先进的思想。不知不觉地体验到人对自然生命的关心,体验到登高望远的心胸舒展,体验到要尊重劳动,体验到朋友之间深厚的友情,一切美妙的修养和哲学会毫无痕迹地渗入生命感受的深处,成为我们生命的一部分。
“经典引领,文化立校”,“雅言传承道义,经典浸润人生”是我校一贯坚持的办学思想,更是我校的文化特色和艺术亮点。此刻,让我们静心思量,我们在生活中、学习中、活动中,对待父母、老师、同学的态度,在读书学习与衣食住行方面的表现,是否懂得了孝敬与谦让,是否做到了好学与上进,是否遵循了诚信与友善?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灿若云霞,辉耀千秋。国学经典,这一用之不尽、取之不竭的智慧之源如云飘逸,如柳柔细,如水清澈、如友相伴。我相信,他一定会随着优雅的韵律缓步铺展,将其智慧的光芒穿透历史、跨越时空、历久弥新。
“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建设幸福美好的新生活,需要我们不懈奋斗,不断进取,更需要我们传承、弘扬中华文明。只有这样,中华民族才能重振雄风,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谢谢大家!
第二篇:传承中华文明 诵读国学经典
传承中华文明诵读国学经典
[摘要]中华民族有着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诵读国学经典诗文,及早让儿童接受传统优良文化的熏习教育,能陶冶儿童的情操,让儿童一生受益。教师在指导学生诵读经典诗文的过程中,实施”激发兴趣―导之以法―引导背诵―课外摘录―灵活运用”的教学模式,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关键词]中华文明国学经典诵读诗文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5-001
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加强对青少年的传统美德教育,是学校思想品德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古典诗文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也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让古典诗文丰富语文课堂有其深远的意义。但如何在教学中通过诵读国学经典诗文,传承中华文明,及早让儿童接受传统优良文化的熏习教育,使之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情感得以升华,行为得以内化呢?
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我在指导学生诵读经典诗文的过程中,采用“激发兴趣―导之以法―引导背诵―课外摘录―灵活运用”的古诗诵读教学模式,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身心修养。
一、激发兴趣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出自《论语?雍也》)意思是说,学习知识或本领,知道它的不如爱好它的接受得快,爱好它的不如对它有兴趣的接受得快。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探求知识的原动力,是进行自主学习的前提。因此,我们要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和自读古诗的兴趣。教师可引导学生先读浅显的诗,让他们感到读诗并非难事,以此来调动和激励他们自学和自读古诗的兴趣。我的做法是,让学生把自己能背的古诗背诵给同桌听;然后再把他们接触过的部分简单的诗词抄下来进行背诵。这样,学生背诵起来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他们的自信心就增强了。
二、导之以法
达尔文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方法对科学的学习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要想大量诵读古诗文就要掌握一定的方法,这样才能完成一定的背诵数量。因此,在教学中我十分注重对学生导之以法。
一是学诗授法。以教材中的古诗教学为主,注重指导学生读诗的方法,并逐步让学生领会和掌握。在教学实践中,我摸索出了“细读―精读―感悟”三步骤自读古诗的方法:(1)知诗人,解诗题;(2)抓字眼,明诗意;(3)多诵读,悟诗情。
二是配诗悟法。学完课本里的一首古诗后,教师补充一首易于比较的课外古诗,让学生自学,求同存异,让学生进行自我体会和巩固。如在学习唐代贺知章的《咏柳》时,我引导学生说:这是一首咏物诗,通过赞美柳树,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无限热爱。诗的前三句都是描写柳树的。首句“碧玉妆成一树高”是写整体,高高的柳树像是碧玉妆饰成的。用“碧玉”形容柳树的翠绿晶莹,突出它的颜色美。第二句“万条垂下绿丝绦”是写柳枝,下垂披拂的柳枝犹如丝带万千条,突出它的轻柔美。第三句“不知细叶谁裁出”是写柳叶,突出柳叶精巧细致的形态美。三句诗分写了柳树的各部位,句句有特点。而第三句又与第四句构成一个设问句。“不知细叶谁裁出”――自问;“二月春风似剪刀”――自答。这样一问一答,就由柳树巧妙地过渡到春风。春风能裁出这些细巧的柳叶,当然也能裁出嫩绿鲜红的花花草草。它是自然活力的象征,是春的创造力的象征。这首诗就是通过赞美柳树,进而赞美春天,讴歌了春天无限的创造力。这样指导,学生就容易领会和掌握诗歌了。
三、引导背诵
指导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读诗方法后,我着重引导学生进行一定数量的古诗背诵。首先,我引导学生总结背诵古诗的一般方法,即通过适当解说,引起学生对内容产生注意和兴趣。教师可选择一些比较浅易的,与学生生活有关的,易于学生接受的内容来引导背诵。这样,学生愿意读,以后也会记得住。教师可采用词组语块背诵法、熟记“诗头”背诵法、联想画面背诵法、抓“诗眼”背诵法等。有了背诵的方法,就可以让学生进行系列的背诵了。之后,教师引导学生互相检查背诵的情况,再适当引入一些与古诗文内容有关的知识,如“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通常借某一事物的特性或记叙事物,或说明事物,或展开议论,相当于现代的杂文,但都是阐述作者对各种问题的见解,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泼,有的波澜起伏,篇幅一般不长。宋代周敦颐的《爱莲说》其实就是说说喜爱莲花的道理。这样理解以后,学生对所学的内容就会进行关注并产生兴趣。
四、课外摘录
写读书笔记,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读书时随手摘录文章中的优美词语、名人名言或警句、精彩生动的片断描写等,可以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和记忆原文的内容,丰富和积累词汇,提高认识能力和写作水平。不论是哪一首经典诗文,都经历过漫长的历史长河的冲刷,最终沉淀而形成。作者在遣词造句方面肯定是下足了工夫,所以诵读起来朗朗上口,韵味无穷。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自己诵读,感悟诗意,找出名言名句。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边引导,边表扬,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快乐,从而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趣。学生通过摘录记住了重点词句,再加入对古诗文的理解和感悟,熟读背诵起来就没有多大困难了。
五、灵活运用
在古诗文的诵读学习中,教师应注重联系小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生活体验,创设课堂教学情境,活跃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智力。在指导学生进行口头表达和作文练习时,教师可指导学生恰当地运用古诗。但对此我不会作过高的要求,不会作硬性规定,以免学生望“诗”生畏,产生惧怕心理。教学实践证明,这样的指导运用效果甚佳。有部分学生就能引用古诗写出精彩的篇章,有部分学生还能尝试着写诗,并能写出一些小有韵味的古诗来。
如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游山西村》里有一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山路在曲折后出现开朗,让人从中悟到:锲而不舍就会产生希望,就会出现新的境界。理解了诗意后,学生在习作中或在平时生活中遇到困难时就会想到这句诗,从而将古诗合理地运用于学习生活中。灵活运用这些名言名句既能调动和激励学生学习和自读古诗的兴趣,又能鼓舞学生发愤图强,努力学习,从而达到陶冶情操、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的教育目的。
此外,当我们知道学生在大量诵读古诗文时,我们应注意不要增加学生的背诵负担。对此,我从三方面入手:一是利用早读时间进行“读诗指导”,保证有充分的时间向学生介绍相关诗歌的创作背景及诗歌的大意,还有诗人的思想感情等,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整首诗的理解,增强他们的记忆。二是利用每一节课的课前3分钟时间,让学生读古诗、背古诗。三是利用下课10分钟的时间和课外活动的30分钟时间,让各个语文组长检查同学的古诗背诵情况。有时,我也会搞突然袭击,随时随地对学生进行抽查。每到这个时候,学生们都会争先恐后地跑到我面前说:“老师,检查我。老师,检查我。”看到他们兴致如此高涨,我常常会面带笑容、心情舒畅。
经过几年时间的古诗文诵读,学生们获得了明显的提升。在日常的作文中,学生们的古诗词运用自如。如一个学生在《教师节的礼物》中引用了:“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一个学生在日记中写道:“我的同桌经常在课堂上搞小动作,不听老师讲课,写作业时就去抄别人的答案,这不成了‘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吗?”像这样句中有诗、朗朗上口的句子随处可见。
现在,经过几年时间的积累,学生们不但会读经典、诵经典、用经典,而且还能说经典、唱经典、演经典。每个学期,学校都要举行国学经典诵读展示活动。各班学生表演的节目,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让大家受益匪浅。
如果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愚昧落后,没有先进文化和科技,就会任人宰割;如果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愚昧无知,没有优秀的传统文化,没有民族人文精神,就会虚无和异化,甘为奴隶,受人鄙视。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有着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正是这“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滋养了一代代炎黄子孙,使中华民族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作为教育工作者,引导学生背诵国学经典诗文,能让他们知道自己的祖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为自己生活在这样的国度而感到光荣和自豪。作为中华民族的后代,我们时刻都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这样,无论身处何方,都不会迷失方向;就算身在他乡,心也会永远装着祖国和人民。所以,我们要更好地引导学生诵读国学经典,让民族精神的血液一代代流淌,永不停息!
[1] 黄桂梅.诵读经典古诗文提高学生语文素养[J].成才之路,2010(14).[2] 金延旭.诵读古诗词,增强师范生语言表达能力――谈我校在推普活动中引入古诗词诵读的做法[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3).(责编刘宇帆)
第三篇:诵读经典美文 传承中华文明
诵读经典美文 传承中华文明
中华古诗文是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诵读古诗文对于提升人的境界,丰富人的内涵、开阔人的胸襟、净化人的灵魂,启迪人的智慧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对于进一步加强学生爱国主义,陶冶情操,培养审美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改进学生语文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具有深远的意义。丹东市金汤小学自开展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活动以来,以其深厚的内涵,活泼的形式,独特的魅力,春雨般无声地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统一认识,全员参与。
开展经典诵读活动的宗旨在于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积淀文化功底,传承民族文化,着眼学生可持续发展,打好人生根基。我校将读书活动纳入学校长期规划,校长亲自挂帅,形成了以教导处为主阵地,政教处为主后盾,骨干教师为主力军的实施管理体系。每学期均制定行之有效的读书活动实施方案,精心组织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激发广大师生、家长共同参与阅读的热情,让更多的人走进经典,普及经典。在活动开展中做到:激发兴趣,培养习惯,加强积累,注重过程。
二、稳步实施,扎实推进。
(一)创设浓郁的校园文化环境,发挥环境育人的间接功能。
环境是潜课程,为了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我校本着“面上优化、点上细化”的原则,充分利用花坛、树木、操场、楼内外的墙壁、走廊的空间等,重建校园文化,并结合不同节日定期更换。做到“校园无闲处,处处皆教育”。走进优雅洁净的校园,置身师生自行设计的的走廊文化,如同走进一部展开的大百科全书,眼球不知不觉间就会被丰富的内容和画面深深吸引。走廊小书架,更是为孩子们休息阅读提供了好去处,课间来临时少了想象中的喧闹,沉静阅读的学生为学校增添了几分书香气息,形成独有的风景线;班级图书角和好书交换站,让孩子们随时随地即可触摸经典,走进经典。红领巾广播站每天定时播放古诗配乐朗诵,古典音乐欣赏等,让学生感其声,领其情。除此之外学校各楼层的文化长廊:知古训守礼仪育英才;品名家慕名校塑典范;扬个性创特色求发展;百年名校再创辉煌;中国载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名胜古迹等更是以厚重的文化典籍彰显于美丽校园,这种心灵的震撼胜过千言万语,胜过空洞的说教,它是一种无声的教育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二)开发经典美文诵读校本教程,推进活动的深入开展。
学校通过创新诵读方式和改进评价手段,发挥诵读实效,调动学生的诵读积极性,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如:定期开展经典诵读竞赛,评选校、班诵读小能手和诵读优秀班级;定期举办教师诵读经验交流会,互促共进;定期举办以经典美文为主的书法展评,与我校的写字教育有机结合;定期对每位学生的诵读情况进行跟踪考查。学生们在诵读中,低年级学生通过教师的讲解,高年级学生通过教师的指导、同学间的交流或自己的自学,基本上边背诵边弄明白了每句的含义,学校和各学年班主任还针对本学年背诵的不同内容,开展了由诵读活动延伸而来的各具特色的比赛和展示活动,如:古诗仿写、古诗配画、《弟子归》配画、古诗扩文、论语读后感、文言文翻译以及开展“经典诵
读语文手抄报“ 比赛、课本剧表演、经典诵读作品展示等等。使学生在背诵和参加各种小活动中不知不觉的学会了文言文中生字的读音和意义,学会了怎样翻译文言文,为将来在中学学习文言文打下了基础。为开发高度智力、培养健全人格,为孩子的成人成才奠定坚实基础。我校已把《弟子规》、《三字经》、《论语》、《老子》、《大学》、《中庸》、《孟子》、著名古诗词等经典作品纳入我校的教育教学长远实施规划中,现正在实施中,已初见成效。经典文化的无穷魅力,荡涤着孩子们纯洁的心灵。
(三)积极探索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载体,促进书香校园建设。
1.将经典诵读纳入课程,找准学科结合点。
晨读是学生诵读经典、有效背诵的最佳时间,每天早晨学生一进入教室,学生便自由诵读古诗文,这在我校已成为习惯。此外,语文课前5分钟和每周五的读书交流会与班队会、思品课整合,教师带领学生进行诗文欣赏,或讲诗文故事,或进行诗文朗读展示或举行赛诗会等,形式不一,用教师丰富的诗文知识与多彩的课堂,培养学生对诗文的学习和探索意识,激发兴趣,让诵读随学生的兴趣融入学生的校园生活。
同时我校在美术教学中开展诗文配画的创作,大量诗配画、诗词优秀书法作品相继涌现。艺术的熏陶,意境的渲染,激发了同学们对国学经典更进一步的理解和喜爱。
2.将经典诵读活动向家庭延伸,家校结合,共促提高。
我校定期开展课外阅读考级活动,通过倡导亲子阅读、建立诵读卡,随时掌握学生课下诵读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开设家庭教育专栏,举办亲子阅读心得征文活动,家校结合,推动诵读活动深入开展。
3、搭建丰富的读书活动载体,不断推进诵读活动。
读书月系列活动掀起阅读高潮。
我校读书月,丰富多彩的读书系列活动,让校园处处洋溢浓郁书香。如2008年我们读书月开展的活动有:
⑴、“诵读经典,诗话人生”背诵活动。即利用每节语文课开始几分钟诵读学校阅读考级古诗文篇目,检查背诵情况;
⑵、“相约好书,牵手美文”读书交流活动。指导并激励学生快乐读书,共享读书的乐趣。开展“故事会”、“读书博览会”、“换一本书,交一个朋友”、“好书推荐”、“知识竞猜”、“手抄报评比”等活动。⑶、“《弟子规》、经典美文诵读大赛”。通过必备书目和抽选书目的背诵,评选出优胜班级。
⑷、“书香家庭”亲子读书活动。加强家庭“小书架”建设,与好书交朋友,读后与家长共同制作“读书信息卡”,开展优秀书香家庭育子征文活动,并在校网家教专栏登载。
⑸、课外阅读考级,内容为学期初学校规定的经典诵读古诗文篇目。根据读书月活动表现,进行“阅读小明星”、“网络小作家”、“书香班级”、“书香家庭”的评选。
三.渐入佳境,取得实效。
随着经典诵读工程的深入开展,我们品尝到了走入国学经典带来的甘甜。
首先是学校的变化
文明沉静的校风正在形成。走进校园,文化氛围扑面而来。目之所及,古诗词长廊、学生诗配画作品儒雅清新;耳畔所闻,古诗词歌曲诗意盎然,唱响校园。古诗文的浸润,使校园洁净中绽放舒雅气息,“腹有诗书气自华”,师生更儒雅,更文明,更有书卷气。
其次是学生的变化
古诗文经典诵读特有的韵文形式,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各种历史典故迁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古诗文诵读还是极见功效的人格熏陶教育,诵读的过程,先哲们的睿智思想、报国精神、科学理念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里根植,人文修养不断提升,如今置身于金汤小学,不文明的言行举止少了,同伴间的关心帮助多了,面对困难和挫折的勇气增强了,每一个孩子都沐浴在灿烂的心理阳光中;古诗文经典诵读提高了阅读和写作能力,俗语说得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语言材料库”不断地丰富,文章自然越写越好。
最可喜的是古诗文经典诵读带给学生更多成功的体验。自开展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以来,我校学生与圣贤同行,与经典对话,很多同学成为老师和同学们心目中的小诗人,小才子。在学校以及更大的舞台上收获信心,品尝成功体验。读书活动推动了孩子们的写作热情,学生参加各级征文活动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与此同时学生们的识字量飞速增加,以一年认字1500汉字为例,三年下来便可以认4000多字,这样为更早地学习”复杂"的书本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浸润书香,健康成长”是我校开展读书活动的宗旨。读书活动
是一项长期而任重道远的工程,决不可一蹴而就。只要我们不断潜心研究,不断探索更多更好的活动载体,将读书活动推向纵深,我们的校园书香一定会更浓!
第四篇:诵读经典诗文 传承中华文明
诵读经典诗文 传承中华文明
——经典诗文诵读初探
[内容提要]:说起经典诗文的诵读,经历了一个蓦然醒悟,制定目标;认定目标,引导激趣;学生认可,兴趣盎然;运用自如,会诵会吟的过程,就像一棵树的成长经历萌芽、长叶、开花、结果的过程。经典诗文的诵读,既增长知识,又陶冶情操,还弘扬民族文化,真是一举多得。
[关键词]:经典诗文诵读兴趣运用民族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几乎每天早自修,你都可以听到我们班同学诗歌朗诵的声音,而且朗诵的都是朗朗上口的经典诗文。经典诗文的诵读,已成为我班同学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天一积累,每周一考查,每月一比赛,每学期一活动,日积月累,循序渐进,既增长知识,又陶冶情操,还弘扬民族文化,真是一举多得。
说起经典诗文的诵读,其实还有个萌芽、长叶、开花、结果的完整过程呢!
一、萌芽:蓦然醒悟,制定目标
去年,到衢州鹿鸣小学观摩古诗文诵读成果,看着孩子们在舞台上惟妙惟肖的表演,听着孩子们绘声绘色的朗诵;课堂上,积极踊跃的发言,入情入理的独到理解,中国古诗文的底蕴这一含糊的概念刹那间清晰起来,可吟可诵,可歌可舞,而我们平时上的白话文又怎能相提并论呢?她应该是世界上其他任何国家的文化所无法比拟的,作为文化传播者的老师在诵读经典诗文,传承中华文明方面有着多么重大的责任和重要意义啊!经典诗文的诵读与引导,是社会赋予教师的神圣使命,传播与发扬中华经典诗文,教师义不容辞。
回到学校,我就寻找资源,制定诵读方案,决定先从唐诗开始,因为我们的学生每人手上都有一本《小学生必背古诗八十首》,收集的大部分是唐诗,而且每首诗都附着两首配读诗,如果能掌握起来,那就有两百多首呢。《游子吟》、《滁州西涧》、《春夜喜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芙蓉楼送辛渐》、《出塞》、《山居秋暝》、《鸟鸣涧》、《凉州词》、《长歌行》、《七步诗》、《墨梅》、《竹石》、《石灰吟》、《示儿》„„经典古诗应有尽有。这些诗歌,孩子们有五分之一以上会背诵,一个学期下来背完应该没问题。当时我教的是四年级。
第二学期,在巩固唐诗的基础上接触宋词、元曲,主要曲目安排《江南春》(波渺渺)、《长相思》(吴山青)、《苏幕遮 》(碧云天)、《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鱼霖铃》(寒蝉凄切)、《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念奴娇 》(大江东去浪淘尽)、《 江城子 》(老夫聊发少年狂)、《 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 鹊桥仙》(纤云弄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声声慢》(寻寻觅觅)„„
第三学期,在上个学期的基础上,开始诵读《三字经》、《弟子规》,四书五经可以有所接触。到第四个学期,背诵的重点就是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篇幅不是太长的可以整篇背诵,篇幅很长的著作中选一部分相对浅显的文章。像《大学》、《中庸》、《论语》都可以分章节进行背诵全文。
第五、六学期重点背诵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对于五经的诵读,要求与四书类似,有选择性地进行,如果从三年级开始,时间安排可以更从容,内容可以更丰富。利用每个假期诵读适量的明清小说,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聊斋志异》《儒林外传》等等。
二、长叶:认定目标,引导激趣
在实验中,我上网查找相关资料,参照利用别人已经总结出来的经验,少走弯路。我发现“激趣——导法——引背——摘录——活用”的诵读古诗教学模式比较适用于我们的中高年级学生,于是我边探索边运用,具体方法如下。
(1)激趣。有道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它是推动学生学习活动的主观因素,是进行自主学习的前提。因此,我们首先注重激发学生自读古诗的兴趣。如在实验的起始阶段,我们给学生讲“诗的故事”、“诗坛趣话” ;先读浅显的诗,使学生感到读诗并不难,尝到读诗的甜头,以此来调动学生自读古诗的兴趣。可以先让学生把以前会背的古诗全部背诵给同桌听一听,进行初步的统计;再把同学们接触过,但又不是大家都会的那部分简单诗词抄下来进行背诵,难度不大,背诵起来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自信心一下子就找到了。
(2)导法。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大量诵读古诗文”的关键就是掌握一定的“法”才能完成一定的背诵“量”。因此,在实验中,实验教师都非常注重导之以“法”,具体分三个层面进行:
第一步:学诗授法。就是以课本中的古诗教学为主渠道,注重读诗方法的指导,使学生依“法”习得。如在实践中,教师摸索出了按“细读——精读——感悟”三程序进行的自读古诗的一般方法:①知诗人,解诗题;②抓字眼,明诗意;③多诵读,悟诗情。
第二步:配诗悟法。就是学完课本中的一首古诗后,补充另一首便于比较的课外古诗,让学生运用学法自学。同中求异,异中求同,使学生逐步体会、巩固读诗的门径。如,学习了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我就让学生上网查询有关思乡的诗,有关对月抒怀的诗,孩子们一下子就背会了《月下独酌》,联系上了《静夜思》,同时了解《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
第三步:展读用法。即充分利用“黑板报”,开辟“每日一诗”栏目,有系列地每周刊出一首古诗,作为重点赏析,教师稍作点拨、引导,让学生欣赏诵读,自悟其意,自得其乐。
(3)引背。在学生基本掌握了读诗方法后,我注重引导学生背诵一定量的古诗。一是引导学生总结出一般的背诵方法。如“词语组块背诵法”、熟记诗“头”背诵法、联想画面背诵法、抓诗眼背诵法等,学会了方法,让学生有系列地背。二是引导学生互相背诵、考查,同学作适当引导:写春天的诗,诗中之“花”,诗中小动物„„
(4)摘录。不管哪一首经典诗文,能历经漫漫历史长河的冲刷洗涤而成为经典被沉淀、积淀下来,在遣词造句方面肯定是下足工夫的,诵读了几遍之后也就能感受哪些句子是朗朗上口的。让学生自己通过诵读,把握语感,找到名句,老师进行表扬,使孩子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激起再学的兴趣。重点句能记住了,根据重点句这一诗眼,熟读背诵,难度也就降低了。
(5)活用。就是联系学生实际、生活体验,注意创设一定的情境,指导学生在口头表达中、作文中比较恰当地运用古诗。但我们不作过高地要求,不作硬性规定,以免学生望“诗”生畏。实践证明,效果还是不错的,有小部分学生能引用古诗,写出精彩生动的作文,还有部分学生能尝试着写出一些有点诗意的小诗来。
此外,在指导学生大量诵读古诗文时,我们注意不增加学生的背诵负担,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利用早自修 “读诗指导”,保证教师有时间指导学生大量诵读古诗文;二是利用语文课前3分钟时间,让学生背古诗、检查背诵情况。后来又尽量寓教于乐,让活动与学习有机结合起来。这既保证学生有时间大量诵读,又不增加学生负担。
当时,正是学期快结束的时候,一边复习准备应考,一边安排孩子们每天早自修抽五分钟时间读一首古诗,读熟之后让学生自己试着理解含义,然后教师作适当的引导,使学生能充分理解诗歌的意境。然后在语文之前安排三分钟进行背诵比赛。
孩子们的记忆力是相当惊人的,在理解的基础上,很多同学读两三次就会背了,慢的同学也只需五六遍,每天利用点边边角角的时间就足够了。再加上孩子们四年多来的积累,不到一
个月,期末考试过后进行了一次诗歌朗诵比赛,最多的能背诵120首,最少的能背30来首(弱智除外),平均能背60首古诗,在限定5分钟时间内,最快、最熟练的学生能背30首。有同学兴趣很浓,竟然挑战自我,甚至能把《春江花月夜》、《木兰诗》、《将进酒》这样难理解的长诗流利地背下来。接着又在班队课上组织同学们交流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心得。大部分同学都表示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并不难。自创“化整为零”、“分时段背诵”、“根据现代音乐填词法”、“竞背法”等方法,各人根据自己的记忆特点自己探究最适合的方法,自得其乐乐无穷。总之,交流时,一个个滔滔不绝、神采飞扬;交流后,更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取长补短,事半功倍。
三、开花:学生认可,兴趣盎然
真正让我感觉到孩子的兴致很高的是这个学期开学初。记得寒假前,我布置孩子们看《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聊斋志异》等小说,尤其是《三国演义》,上学期学了《赤壁之战》和《草船借箭》之后,老师补充的许多相关知识令孩子们大开眼界,纷纷表示了对三国人物、三国故事的极大兴趣.寒假作业检查时发现,有80%的学生认真看了至少一部小说。布置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沁园春 》(北国风光)巩固率更是达到了100%,另有35人,在老师布置以外,自己背诵了很多诗词,有背岳飞的《满江红》,有背白居易的《琵琶行 》,当然更多的同学背诵简单的绝句律诗。
今年开学,一时忙得忘记古诗词积累了,马上有学生提醒,胡望珩同学告诉我:“我读诗歌,慢慢地就有味儿了,好像有种找到依托的感觉,一天不背,倒是闷得慌。”胡琦同学也悄悄地对我说:“徐老师,如果哪一天,我没背诗就上床,也会睡不着,非得起来完成这一任务才踏实。”面对如此高昂的兴趣,我临时改变计划,马上拿出《三字经》来,因为开学初孩子们多少带着点假日综合症,正好可以借助这其中的一个个小故事收收心呢。“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叫,性乃迁„„”一边背诵,一边请知识丰富的同学在活动课上讲有关的故事,诸如“孟母三迁”、“孔融让梨”等。不消一个月的时间,同学们就背下《三字经 》,渐渐地,班风也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动不动就翻脸吵架的现象慢慢减少了,以至于都见不到了。
一个偶然的机会使我看到了经典诗文诵读的新契机,那天,我路过操场,看到孩子们正在一边跳绳,一边唱歌。对,把唱歌改成背经典诗文不是一举两得,寓教于乐了吗?进一步我想到现在孩子所玩的游戏单调乏味,时间又经常被挤走,完全没有我们那一代孩子那么尽情开心。于是,我决定带孩子玩起传统游戏,像跳皮筋、击鼓传花、跳绳、造房子、玩陀螺、滚铁环等等,一边玩游戏一边轮流背诵,活动课上就出现了新景观:
跳皮筋的孩子不再唱:“马兰开花二十一„„”,取而代之的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击鼓传花时“不幸”被传上的同学再也不必为自己表演不了好节目而抓耳挠腮、不知所措了,信守拈来就是诗词呀,什么“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也背得气势磅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也诵出了迷惑后的顿悟。于是乎,孩子们乐也乐了,学也学了,传统的变成新鲜的,新鲜的激起新兴趣。传统游戏、传统文学都得到继承发扬。
四、结果:运用自如,会诵会吟
一年多的古诗文诵读,使孩子们受到的熏陶是非常明显的,平时的作文中,孩子们古诗词运用自如。徐毅男在《观元宵烟花》中就以“‘火树银花触月红,揭夫鼓吹闹春风’每当元宵节来临之际,人们总是以放鞭炮、赏花灯、吃元宵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喜迎佳节.”开篇点题,中间又写道“‘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是瀑布形火花留给我的深刻印象。”使文章增色不少。周韵豪在《我最喜爱的植物——梅花 》中写道: “‘ 疏影横斜水清浅, 暗香浮动月黄昏’你知道这歌颂的是什么花吗? 是的,这就是‘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的花中君子——梅花。”像这样句中有诗,琅琅上口的句子在作文中比比皆是、数不胜数。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确是的,你或许想像不到“幽幽春水向东流,深处桃花半瓣羞。细雨绵绵春泥润,百花争艳何时休?”这样的诗句出自我们班胡望珩同学的《咏春》;你或许也很难相信我们班的薛浩松同学因为从小跟随军人父亲一起长大而《述志》“从小立志入国防,身佩甲胄守边防。参军杀敌意为何?不为名利为安邦。”多么可敬的志气!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先进科技,就会落后、痛苦,受人宰割;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传统优秀文化,没有民族人文精神,就会虚无,就会异化,甘愿为人奴隶。我们的中华民族有着悠悠五千年历史,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琴棋书画各树一帜又融会贯通,诸子散文、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犹如一枝枝文化奇葩,绽放着独特的美丽幽雅。正是这“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文学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使我中华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会被别的民族同化。诵读经典诗文,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华文化,使青少年能够具有民族自信心和独立性,在文化冲击和碰撞中正确认识自己,并得以创造性地发展的重要途径。
以上是本人在经典诗文诵读的探索中的一个真实过程和感受,不管我能不能把学生引进民族文化的殿堂,但我始终相信,至少能背诵经典诗文的孩子明确自己是有着深厚文学底蕴的民族的后代,无论何时他身处何方都不会迷失方向,他的心中永远会有祖国和人民,他驿动的心才会踏实安宁,才会有一个归属感。这条路,我将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参考文献:
[1]《小学生必背古诗八十首》 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01.04
[2]《宋词三百首》新疆青少年出版社2005.03
[3]《诵读经典古诗文,传承中华文明薪火》张友忍2004.07
[4]《要强化母语教育》顾黄初《小学语文 》2007.03
[5]《语传千载 深情映古今》 李静 《小学语文 》2007.03
第五篇:诵读经典古诗传承中华文明
诵读经典古诗传承中华文明
—小学经典古诗咏诵教学探索
【内容摘要】:新课程总目标要求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收人类优秀文化营养。”重视对古诗文的教学,以古诗文为载体进行教学,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陶冶学生的情操,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受到爱国主义的思想教育。因此,鼓励学生在平时大量诵读古诗文是非常必要的。
【关键词】:古诗词诵读习惯多样化想象生活
中国作为一个诗的国度,有着传统的诗教教学。古诗又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精华,是传统文化中的奇丽瑰宝。重视古诗教学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发展学生的想象、联想等形象思维的能力以及审美能力。如何让学生在品味这些脍炙人口、或慷慨激昂或萧瑟悲凉的佳句时,得到美的享受与熏陶?如何拉近古人与今人的距离,走进古人的精神世界,更有效地进行古诗文教学呢?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特级教师于漪也说:“要反复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
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可见,诵读是古诗文教学的很好的方法。在小学古诗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始终以学生读书为本。我在此文中仅就诗歌教学中的诵读策略的培养谈一下自己的教学方法与体会。
一、重视读诗习惯的培养。
众所周知教好语文就得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好的习惯一旦养成,学生学起来古诗来就轻松了。“积千累万,不如养成好的习惯,”因此要正确指导学生诵读古诗文,培养学诵读古诗文的习惯。孩子们愿意读诗,但大多数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错态百出,在诵读数量和质量上也达不到要求,一般的孩子仅仅只会背诵所学课文中的古诗,远远打不到课标的基本要求。这是因为他们没有养成好的诵读习惯,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为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诵读习惯,教师可以结合本班的实际情况比如给黑板一角留下一小块地方专门写上诗歌,给学生安排定时、定量的诵读内容,逐步由初读到自己背诵再到教师逐一检查所要求背诵的诗文等程序进行,给学生创造了一个良好的读诗氛围,同学们无论在课外活动、睡觉前、饭后,还是放学路上都在朗诵经典的古诗名句。对在班内,在家里读得好的学生随时给予表扬和不同方式的鼓励,充分调动学生相互竞争的积极性。另外使学生日有所读,日有所获,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识字、学词、析句、理解内容,从而养成良好的读经习惯。
二、多样化诵读,激发诵读兴趣。
读准字音,读清句读,只是诵读的第一步。诵读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理解文章,如何让学生乐读古诗?让学生恰当地理解作者寄古诗中的喜怒哀乐之情和沉郁顿挫、奔腾激越的情感呢?诵读方法要灵活多样,不拘一格,才能引起学生诵读的欲望。儿童的天性好动,属形象思维,喜欢游戏,玩耍,单纯的背诵学生必然觉得索然无味。因此,读诗也必须采取活泼多样的形式寓教与乐。如采用集体读,单人读,接龙读,男女对读,竞赛读,轮读,动作表演读等形式。读诗时不时地给孩子竖起大拇指,给他们投去赞赏的目光,给读得好的小组个人适当奖励等等。这样,孩子们兴趣盎然,乐此不疲,信心十足。除此之外,教师积极大胆地把“配乐诵读”、“按节拍拍手读”、“抽卡片卡“摸彩”、“奇妙口袋,”诗歌朗诵会”等儿童喜爱的方式融入到读诗活动中,让儿童边玩边背,在乐中学,乐中背,使学生在欢快活泼的气愤中,迅速达到背熟古诗,增添乐趣和动力。
三、想象诵读,渐入诗境。
诗歌言简意赅,词语凝炼,跳跃度大,写法夸张。虽然篇幅短小但却包含了古代的社会生活状况和古人的思想感情,学生一般表面上的诵读,根本无法理解诗歌所蕴涵的意境。《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丰富的想像使思维变得活跃和丰富起来。而反复诵读可以激起学生丰富的想象,同样,丰富的想象又可以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我们让学生在想象中诵读,在诵读中想象,就是希望学生通过诵读感知形象,运用想象去填补诗歌中留下的空白,在脑海中形成主体画面,品味诗意,走进诗人的意境。如教《望庐山瀑布》中的“遥看瀑布挂前力这诗句,我紧扣“挂”字,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让其似乎身临其境同诗人一同观赏庞然的瀑布喷涌而出凌空直泻而下,领略其雄伟的气势。而教“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诗句,学生经过看录像和反复吟读诗句后,进行想象,脑海里闪现丰富多彩、雄奇瑰丽的大自然意境,从而悟出:这是诗人被大自然景色所陶醉,触景生情,从而吟出这千古佳句。让领略诗人雄伟的气魄,以及体会诗人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怀,使学生在想象中如闻其声,如见其景,如临其境,达到学习古诗的目的。
四、贴近生活,感受诗情。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有时还不能够理解一些经典诗文所描述的景物以及诗人情感的表达等内容。学习古诗应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贴近生活,融于生活,善于运用自己各方面的生活经验,学生才能深入浅出体验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那如何才能让古诗与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呢?我会结合周围生活的环境,以及情景的设置让学生观察,亲身感受,来帮助学生理解,如学习古诗《咏柳》时,我结合春天柳树发芽时进行这首诗文的咏诵活动,首先我组织学生观察柳树发芽吐叶景象,它长出了嫩绿的新叶,丝丝下垂,在春风吹拂中,有着一种迷人的意态。等孩子有了感性经验后,再充满感情地学习咏诵出这首诗,这样己有的生活经验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热情,使学生一下子就融入了春天的情景中,体会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提高了他们审美能力。此外,我结合所教古诗引导学生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到郊外、去田野、树林、公园,身临其境,去诵读古诗,去领悟诗句的意思,诗景交融,全面调动学生的感官,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诵读热情,使学生真正走入古人的精神境界,让学生感觉古诗表现的内容就在我们身边,与实际生活并不遥远。
以上是本人在经典古诗诵读的探索中所得出的一些体会与方法,诵读的方法多种多样,叶圣陶曾说过;“诵读得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心灵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不管用什么样的方法,只要我们语文教师抓住学生的特点,有的放矢,指导得当,那声情并茂的诵读,就可以直接把学生带入古诗的意境,产生生动的联想和情感的共鸣,打开学习古诗这所知识宝库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