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诵读经典诗文 传承国学文化
诵读经典诗文 传承国学文化--南圩镇中心小学校园
文化建设工作亮点
作者:马世原 来源:隆安教育信息网 发表:2010-09-29 10:15 我要评论
2003年底获得广西“绿色学校”称号的基础上,南小不断加大美化、绿化工作力度,几年的努力使校园干净整洁,果树成排,绿草如荫,鸟语花香,学校成了南小师生和谐共处的绿色家园。而美中不足的是缺少校园文化底蕴,如何进一步提高校园文化品位,成为摆在学校领导班子面前的一大课题。一年多来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以“诵读经典诗文”为突破口,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逐渐形成校园文化亮点。
一是创设人文环境。在校门口设置刻有“明德 励志 乐学 尚美”八字校训的校训书,在校园草坪上放置造型奇特的校训石,在校门口显眼处树起孔子铜像,在教学楼走廊外镶起校风、教风、学风,在校园内张贴大副《论语精选》《弟子规》《三字经》《仁义礼智信―儒家思想精髓》板报,在校门口和重要通道共制作12副永久性板报,在教室、走廊、楼梯口悬挂师生书画作品,各班、各宿舍设计“与圣贤同行”“荣誉殿堂”“温馨提示”“我们是一家人”等栏目。一张张板报、一副副教生书画作品、一句句名人名言、一条条警示标语在青草绿树红花的映衬下形成了“喜有绿茵伴书香”的校园文化氛围。
二是诵读经典诗文。学校组织骨干教师收集了具有代表性的诗文,分低、中、高年级三个版本,精心编印成《诵读经典诗文传承中华文化》读本发放到各班,印制《弟子规》发放到各班,要求各班学生每天利用每节课的课前三分钟诵读。学校广播室每天下午2:05-2:10都播放《弟子规》《三字经》,周一专门播放《诵读经典诗文》栏目。学校还定期开展诵读经典诗文比赛,今年6月9日我校举行的“诵读经典诗文 争做少年君子”文艺晚会,以舞蹈、朗诵、独唱等形式演绎了《弟子规》《三字经》《明月几时有》《万世师表》等24个节目,吸引了全校师生、家长及社区群众近3000人观看。
三是利用网络交流。学校利用隆安教育论坛《菁菁校园》的《南圩小学》版块,发布《〈弟子规〉在南小》《不可不学的中国古典名句》《〈论语〉成语典故集锦》等主题,和广大师生在网上共同交流诵读古典诗文的感受和收获。
四是活动成效喜人。
一是激发了学生对中华诗词的热爱,潜移默化地传播了祖国优秀文化。通过古典诗文的诵读,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有着灿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认识到热爱祖国,离不开祖国语言文字的传承和依托。所有这些,对学生的人格塑造、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对学生良好道德观的的形成,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是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坚持诵读古诗文,使学生记诵能力不断增强,这对靠积累来提高的语文学习来说,无疑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不少学生能将平日积累、背诵过的古诗文中的名句,恰当地运用到自己的言谈和习作中去,或说明事理,或抒情,为言谈和习作增添了不少光彩。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有了明显提升。
三是促进了学生良好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我国的经典诗文是中华传统美德和传统文化的精髓,流淌着人类丰富的情感,凝结着一代代人最宝贵的生命体验。它能引导学生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陶冶健康的审美情趣,丰富精神世界,有益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和良好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马世原)
第二篇:传承祖国文化 诵读经典诗文
传承祖国文化 诵读经典诗文
发布时间:2010-01-26 12:49:43
一、特色文化建设理念
历史悠久的中华民族具有世界上最优秀、最辉煌的传统文化,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的宝贵财富,体现着泱泱大国的民族精神。《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爱国主义教育纲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等文件中都将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包含了中华民族优秀思想道德的精华,对整个社会具有影响力,这种影响力就是一种宏观的教化作用。
诵读经典古诗文,使学生从经典中发掘祖先的道德观念,使中华民族悠久、深厚的道德思想闪耀出永远的光辉,对学生起到育德、启智、正心的教育作用,内化思想意识,外化行为习惯,长久映照学生的道德前程。
为使祖国优秀传统文化代代相传,我校的文化特色定义为:“传承祖国文化,诵读经典诗文——诗韵文风润童心”。“诗韵”即经典诗文的韵律韵味,“文风”是指文章的风格风骨、精神品质,“润”字是指感染、教化的意思。“诗韵文风润童心”作为古诗文诵读活动的主题,意在通过经典诗文韵律、韵味的外在形式和经典诗文、道德情操、精神品质的内在风骨感染学生,教化学生。“润”字体现了学校的育人理念追求的是润物无声的境界。用“润”字把“诗韵文风”与“童心”联系起来,体现了教育者在运用教育资源影响受教育者的施教过程中,是由表及里的长久过程,也是自然而有效的过程。
二、特色文化建设发展
我校自1998年起开展诵读中华经典古诗文活动。为保障活动的正常开展,学校成立了专题领导小组,由专人负责组织、辅导诵读活动,并有后勤工作的全力保障。
我校参加了北京市“中华美德教育”和“基础道德层次性”两个课题的实验研究。在研究中,我们发现在诵读经典古诗文的过程中,能够培养学生的基础道德素养,提高学生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对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为了全面深入推进素质教育,我校提出了“弘扬优秀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倡导健康文明,构建和谐校园”发展的目标。为了更好地开展活动,我们将“诵读”“美德”“心育”融合成“诗韵文风韵童心”,确立以师生快乐、自主发展为本的主体价值观,构成了一个品牌教育活动。
三、特色文化活动
1.选编专题读物
我校准备选编了一套比较适合学生诵读的古诗文经典读物。
全套读物命名为《诗韵文风润童心》,分低、中、高三个阶段诵读。《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精选多种蒙学读物中具有现实意义的内容,供一、二年级学生学习,培养良好的学习、生活、行为习惯。
《古诗》、《词曲》分册——精选历代经典诗词各50首,共100首,供三、四年级学生学习,培养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喜爱之情。
《论语》、古文篇章——精选50句现实意义比较突出的论语,配以学生的绘画作品,选择多篇优秀古文篇章,供五、六年级学习,接受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价值观教育。
2.创编多种活动形式
我校师生共同创编了丰富多彩的诗文诵读形式:制作名句卡片、编排诗文小报、编演短剧、诗文配画、诗文演唱、诗文腰鼓、诗文皮筋舞、诗文竹竿舞、诗文拍手歌等。例如在读《论语》的过程中,我们开展了“小学生画《论语》”活动,孩子们可以把自己对《论语》的理解反映在一个具体的画面中。每年的艺术节、元旦节、清明、中秋等节日到来,学校还会向同学们推荐与节日有关的诗篇,以增加学生的诗词量。为调动积极性,学校、班级当中举办诵读擂台赛、晋级赛,并进一步向校外延伸,“家庭赛诗会”促进了家校互动。
多种形式开展的诵读活动中,学生不仅仅读背古人留下那些的文字,而且在接触祖国文化遗产的过程中了解祖国的历史文化,了解古圣先贤的智慧、胸怀、气魄、情操,以至增强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传统美德的认同感,并且在多种形式中使学生的思维,表达,交往,言语,甚至肢体技能得到训练和发展。
3.大型主题教育
2008年9月28日是孔子诞辰2559周年,学校组织召开了“诵经典诗文,思古圣先贤——纪念孔子诞辰2559周年”活动,朝阳报、朝阳有线电视进行了报道,取得了很好的社会反响。
四、特色发展成果
十余年来,我校逐渐形成了以“诗韵文风润童心”诵读经典古诗文促小学生基本道德品质形成的办学理念。在诵读中“弘扬了民族文化,振奋了民族精神”,在诵读中“倡导健康文明,构建和谐校园”。
学校每年均组织学生参加全国青少年古诗文诵读竞赛,并多次获得“全国诵读优秀学校”“古诗文诵读特色校”“中华美德行动示范学校”等称号;部分教师和近百名学生获得了诵读工程优秀辅导员、诵读标兵等称号。
师生在诵读过程中,培养了文学素养,积淀了文化底蕴,汲取了诗文的精华,提升了诵读能力,增强了大脑记忆,找到了诵读乐趣,培养了良好品格。
现在诵读活动早已渗入师生心灵,融入师生血液。尽管每天的学习任务繁重,但师生还是挤出时间诵读古诗文;每周的升旗仪式上,教师登上讲台向全体师生推荐名篇佳句;师生们还根据诗文内容和意境创、编、演校园短剧,既丰富了学生的业余生活,又锻炼了学生表演的能力,同时用生动真切的表演教育感染每一名学生,达到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五、特色发展目标
我校的特色发展目标是“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家长满意的教育。”学校有特色,教师有特长,学生有特点,让每一名黄小人都成为“彬彬有礼,然后君子“的品德高尚的人。
第三篇:诵读国学经典 传承优秀文化《简报》
简 报
第10期
(总第七十期)
城东明德小学主办
2015年12月31日
诵读国学经典 传承优秀文化
——我校第五届读书节暨迎元旦经典诵读成果展示掠影 12月31日下午,学校精心组织了第五届读书节暨迎元旦经典诵读展示活动,全校1300余名师生及各班家长代表分别在学校多功能厅和教室采取现场观看和校园网络直播的方式进行了收看。
展示活动在《金色梦想 明德启航》校歌小合唱中拉开了帷幕。接着
由各年级经典诵读一等奖获得班级进行展示,同学们优美悦耳的声音,充满节奏感诵读,把《中华少年》《我的梦 中国梦》《祖国赞歌》《我深深爱恋的祖国》等国学经典演绎得淋漓尽致,赢得了现场观众阵阵热烈的掌声。展示活动在校长的闭幕词中圆满的落下了帷幕。
第五届读书节暨迎元旦活动达到了预期的目的,让同学们既领略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又陶冶了情操、开阔了视野,锻炼了能力、丰富了课余生活,最重要的是让他们在经典诵读中养德行,学做人,为将来成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读书活动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创建书香校园,把学校建在图书馆中,是我校不断追求的目标。迁入新校以来,学校已成功举办了五届读书节。一路走来,我们不断改善和提升硬件设施,加大图书馆的投资力度,从原来藏书只有数千册的图书室现已建成有藏书近三万册的省二级图书馆,生均图书达20余册,完全可以满足我校全体师生的阅读需求。学校坚持举办读书活动,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推动阅读能力提升实验项目的发展。本届读书节中,对评选出《书海拾贝》特色作业、“好书伴我成长”手抄报的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的学生进行了表彰,获奖学生的作品在一楼文化长廊进行了展览,还评选出了120名“书香之星”和6个“书香班级”,活动的开展使全体师生真正享受到了读书的成果,感受到了读书的快乐。(程王芬 李 静)
第四篇:传承国学 诵读经典
以德立人,打造最美乡村学校
传承国学 诵读经典
——记招远玲珑沟上完全小学国学课题实践
文/李玲
“人生第一课 国学第一师”,总书记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
为了让中华民族智慧的精华引领学生的生命追求,促进和谐发展,招远市玲珑镇沟上完全小学从学期初制定了完善的“中华国学经典诵读”方案,确定领导小组和课题实验教师,在全校范围内展开热火朝天的国学学习活动。该活动在确保不影响教学的前提下,充分利用早读和午读的时间,利用好课余和就餐时间,对孩子们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具体做法有以下几个亮点;
1. 感恩教育。餐前诵读感恩词,餐时食无言,餐后行无声,既稳 定秩序又懂得礼仪,一举多得。
2. 分类诵读。在内容制定上,既体现全面性,又体现特色,要求 每个年级都诵读《弟子规》,在此基础上增添新内容,一年级的《三字经》,二年级的《笠翁对韵》,三年级的《千字文》,四年级的《增广贤文》,五年级的《道德经》,这些内容的选定是针对学生实际的语文和诵读水平而制定的,经过半年的实践证明,诵读内容的选择是准确的。
3.特色考核。采用学期晋级评价法。在每学期的中期和末期,由各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网址:HTTP://221.0.93.215 学校邮箱: llzzxwx@126.com 校长邮箱:llz.zxwx@gmail.com
以德立人,打造最美乡村学校
班的语文教师负责评价本班学生的诵读水平:教师将一学期的诵读任务划分为九个等级,学生每完成一个等级,就可进入下一个等级。每个等级以古代文人等级命名,分别为童生——秀才——举人——进士——探花——榜眼——状元——大学士——翰林文圣,能够背诵或诵读指定篇目并达到质量要求的学生,发给通过该等级的班级奖励标志。学期末,达到翰林文圣级别的学生,由学校颁发经典诵读“翰林文圣”荣誉证书。这样的考核,既有趣味性,又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成果。目前经过半学期的诵读实践,童生们经过努力,能进入到秀才和举人的等级,孩子们在诵读中体验成功感,收获知识与情感。
4.古诗熟背。古诗文拥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学校在诵读的时候不忘这些经典名篇,要求学生熟背,相信孩子们在古诗文的熏陶下,能终生受益无穷,对他们的成长具有深远的意义。
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友。让我们在诵读中提升境界、丰富内涵、开阔眼界、净化灵魂、启迪智慧,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崇高志向、自强人格、诚信品质,要发扬“滴水穿石”精神,捧读国学文化典籍,多补补课,在且读且悟且用中,多展现几分属于孩子们的精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网址:HTTP://221.0.93.215 学校邮箱: llzzxwx@126.com 校长邮箱:llz.zxwx@gmail.com
第五篇:诵读千古诗文 传承民族文化
诵读千古诗文 传承民族文化
概要:中华传统文化,我们的文化母体,炎黄子孙的根。古诗文,民族文化的精华,哺育了一代代中华儿女。诵读古诗文,传承民族文化的有效途径。让古诗文从我们口中琅琅诵起,让传统文化在子孙后代生命中传承。
一、中华传统文化,炎黄子孙的根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历史的长河奔腾不息,我们的祖先以其无穷的智慧,创造了五千年中华文明史,留下了极其丰富而宝贵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犹如历史长河的滔滔洪水裹挟的金砂,沉淀,聚集,今天,我们把它称作文化。它世代相传,绵延不绝,成为中华传统文化。
1、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中华传统文化经历数千年的积淀,犹如人间仙境,气象万千,风光无限。它包括在思想、学术、哲学、教育、典章、道德、文字、文学、艺术、地理、医药、科技、建筑以及衣食住行、民间习俗等各个方面,都有着丰富的内容和鲜明的特色,无不显示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悠久和宏博,堪称一座包罗万象的宝库。
自然,从几千年封建社会的历史中走出来的民族传统文化存在其糟粕,但更有精华。因其有精华,故能沿着历史曲线不断向前发展和进步;也因其有糟粕,又唤起一代又一代革新者不断梳理,清除垃圾,这就要求我们去大胆地扬弃,批判地接受。全盘否定民族文化无疑是在倒掉洗澡水的同时连同澡盆里的婴儿一同倒掉。我们所要继承的,正是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果和优秀品质。如古籍中所阐发的自强不息、刚健奋进、威武不屈、好学不倦的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主义思想等,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也是生生不息的中华文化的精髓。
2、民族传统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基
民族传统文化不仅在历史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是中华民族得以形成、繁衍、发展的精神动力和内在灵魂,而且是现代中国文化之源,是实现文化再度复兴、繁荣的根基。如果没有民族传统文化之根,就不可能有现代文化茁壮成长之苗,更不可能培育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中国共产党,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同志曾多次指出:“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良的思想文化传统,吸收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广泛开展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中国近代史、现代史教育,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一环。”
继承传统文化是时代的需要。只有认识了昨天,才能真正懂得今天,开创明天。1988年初,75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宣称: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避免世界性的混乱,必须回首两千五百年去吸取孔子的道德智慧。
3、民族传统文化基因和丢失
中华民族数千年积淀起来的优秀传统文化,应该成为一条绣满基因密码的金丝带,以其无边的法力在中华民族一代又一代中传承。然而勿庸讳言,令人遗憾的是这条丝带中的基因密码在新生代的身上丢失了。现在的孩子,开口流行歌,闭口广告词,甚至传诵一些“灰色儿歌”。一位女博士在反观自己的成才之路时体会到一种切肤之痛:读了近20年书,心中常有很空很虚的感觉,她认为缺乏中国古典文化的积淀,使自己“心量不宽,涵养不深”,在文凭被拿掉之后自身的东西几乎所剩无几。
4、呼唤民族传统文化的回归
面对如此现状,想想那些西方学者的呼吁,作为炎黄子孙的中国人,应作何感想?值得欣幸的是党政领导、教育部门、广大学者、语文教育工作者对此十分关注,充分认识到了中华古诗文在青少年儿童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了解、熟悉和继承中的巨大作用,发出倡议,身体力行,做了大量的工作。团中央继“希望工程”后,倡导了“中华古诗文诵读工程”,其宣传口号为“诵千古美文,做少年君子”。2000年春节过后,儿童经典导读中心和国家图书馆善本部共同发起了“儿童经典诵读工程”的倡议。2000年9月,国家教育部颁布的语文教学大纲对文言文和古诗词方面的内容进行了强调与扩充,并推荐了课外必背篇目。几年前,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老舍先生之子舒乙和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之子叶至善在北京共同创办了圣陶学校,除教给孩子规定的教学内容外,还让他们学习电脑、英语,学习古典文化。从小学一年级起就背《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诗经》、《论语》等。著名中学语文特级教师赵谦翔,在进行他的以“让语文汲取国粹”为目的的古典诗文课的实验过程中,深刻地认识到:面向未来的语文教育,绝不能割断历史;面向现代化的语文教育,绝不能拒绝继承;面向世界的语文教育,绝不能抛弃民族化。
传统文化,我们的文化母体,这儿有我们的精神家园,舍弃了她,就舍弃了我们的根,无论到了什么时代,我们都需要她的滋养。
二、古诗文,中国孩子的维生素 古诗文,我们民族文化的精华,由五千年的优秀文化熔铸了不计其数的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千百年间,万口传诵,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人。著名语文教育家于漪说:“优秀的诗词像种子一样,有顽强的生命力。它们破土而出后,和芳香的空气融合,长久地弥漫大地。今天,我们学习古诗词,诵读古诗词,咀嚼、体会、感悟,心驰神往,仍然能徜徉在美妙的意境之中,嗅到它们散发出来的芳香。”
古诗文对于学生精神的提升、人格的塑造、情感的陶冶、文化素养的形成、语文能力的培养等诸多方面,起着无可估量的潜移默化的作用,使学生在一生中受用不尽。
1、继续传统美德,塑造完美人格 古人云:“文以载道”。对于文质兼美的古诗文的学习,要让学生抓住其思想精华,浸润其中,涵泳体悟,于无形中受到熏陶、感染。
我们从《论语》中懂得了“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的谦逊好学之理;读《孟子》,懂得了“舍生取义”之理,懂得了“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的磨难面前意志坚毅之理;读诸葛亮的《诫子书》,懂得了“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节俭之理;读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从“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中认识到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懂得了做人之理和报效国家之理;读杜甫的《望岳》,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中,体会到一种开阔的胸襟和立志奋勇攀登高峰的精神;读白居易的《赋得原上草送别》,从“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中体会到一种顽强拼搏、百折不回的意志„„
古诗文中所蕴含的思想精华,拥有着无法估量的教育潜能,因为这其中熔铸着一个古老民族的精魂。我们教学生诵读古诗文,是用精湛的母语哺育我们的后代,也是在他们心田撒播做人的良种。让学生从诗文中受到启迪,以致刻骨铭心,终生难忘。
2、感悟古人性情,陶冶美好情感 著名作家冯骥才说:“古诗词能使人的精神得到升华,让人在现实生活中创造诗意。”“诗词能使人的精神境界变得精致起来。”那些千古传诵的诗文佳作,所蕴含的古代诗人、作家的情感体验,往往具有超越时空的普遍性,我们用心灵去接近它、去解读它,就会发现古人与今人之间,并不存在时代的隔阂,我们的性情,原来是如此的息息相通和亲密无间。
中秋之夜,仰望苍穹,一轮明月洒下幽幽的清辉,洒在向往美好和团圆的炎黄子孙的心上。这轮明月,可还是那秦时的明月吗?“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古人的诗句同样表达了今人对故土的思念和依恋。一首朴素得如同清茶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晕。”它真挚的感情全从肺腑中流出,即使从未有过远离亲人、作客他乡的生活经历的人,也不能不为之动情,不能不为之从内心升起对母爱的深深眷恋。而有过此种经历的人,自然更能感到一种心灵的震撼。
游子思乡,这是古诗文中的一大主题。除了想母亲,还想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做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是王维在九月九日忆起家乡的兄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是苏轼在中秋夜对兄弟苏辙和天下人的美好祝愿。也有想念家乡事物的,一花一草也关情。“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这又是王维对窗前梅花的牵念。
最孤苦无依的莫过于元代的马致远,他的小令《天净沙·秋思》,被元人周德清誉为“秋思之祖”,王国维赞其为“小令之最佳者”,堪称元代散曲之绝唱。“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寥寥28个字,描绘出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地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令天涯游子们最欢欣鼓舞的事情莫过于归乡了,杜甫闻听官军收河南河北后是“初闻涕泪满衣裳”,接着一家人“漫卷诗书喜欲狂”,打算着“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看来恨不得“千里江陵一日还”了。而贺知章却悄悄地来了。“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诗中充满了生活情趣,似乎听见了孩子们的笑语,但你是否同时感受到了贺知章此时心中那淡淡的酸涩和怅惘?
爱情,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之一,在古人的诗词文章中是那样的美仑美奂,令人神往。2500年前的情歌从祖先们的心灵唱出,又融入我们子孙后代的心里。《诗经》里的《关雎》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表现的是君子对淑女的努力追求;而《蒹葭》表现的则是主人公对意中人执著不倦的相思,即使这种追求显得那样的可望而不可即。宋代的爱国主义诗人陆游,临终《示儿》,“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谁又能肯定他临终前不是同样怀着对爱情的深深遗憾呢?两首《沈园》诗,一曲《钗头凤》,饱含了他对前妻唐婉的多少深情?同样,作为宋词豪放派的代表词人,旷达得“须关东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梦中见亡妻,也留下了“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的词句,写得荡气回肠,一往情深,其缠绵悱恻,不亚于如“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婉约词人柳永。
李清照是历史上才女中的佼佼者,词作风格婉约兼有爽朗,语言不假雕琢,清纯自然。她以“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的词句形象传神地刻画了少女时期的她初见赵明诚时的娇羞神态。而她的《一剪梅》中“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与《醉花阴》中的“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则写出了她与丈夫分别后的离愁和相思,以致成为后世青年男女恋爱时节互赠的千古佳句。与爱情并重的是友情,古人对友情的看重同样表现在诗文之中。最能体现友情的时刻是送别的时刻,江淹的《别赋》中有“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的感慨。送别,就成为唐诗中的一大题材。送别诗中当推王维的《渭城曲》,“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朴素平常的语句,却意味无穷,感人至深。诗人王维对故友的一片真挚深情,包括无遗。难怪它会成为千古绝唱,经久不衰。与此具有同等地位,然而一改别诗哀伤愁绪的是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既表现出诚挚的友情,又体现了大丈夫旷达的胸襟。这种情怀在高适的《别董大》中也有所体现:“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离别时的酒啊,请再喝一杯!相逢时的欣喜,也化为杯中美酒畅饮吧!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酒,以水的外形、火的性格,成了诗人作家们须臾不能离开的爱物儿。李白,自称酒中仙,但凡有酒,便文思如泉涌,“李白斗酒诗百篇”。酒,成了李白激发诗兴的兴奋剂。他在《将进酒》中狂呼:“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酒,也成了李白排遣寂寞的销愁液。然而酒真能销愁吗?还是让李白自己回答吧:“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晚年,漂泊一生的李白喝完最后一杯酒,看见江中的月影,投江去捉,溺水而亡。以最浪漫的方式结束了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的一生。李白的生和死,都没能离开酒。英雄和酒结缘,酒给英雄以力量和气魄。一代枭雄的曹操,在《短歌行》中写下了“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旷达豪放的苏东坡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写下了“酒酣胸胆尚开张„„”,一心报国的辛弃疾,也写下了“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酒是情绪、感情的一种物化。苏轼曾经“把酒问青天”:“明月几时有?”在《念奴娇》中他写道:“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也写道:“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诗人的醉态也是迷人的,辛弃疾的《西江月·遣兴》中写道:“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身为滁州太守的欧阳修,自号醉翁,醉时的模样是“苍颜白发,颓然科其间”,何等的率真无邪。
隐士离不开酒。晋代的陶渊明,一名彻底的隐士,钟嵘称之为“隐逸诗人之宗”,不为五斗米折腰,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居生活,写下《归园田居》《饮酒》数篇。苏轼称其“渊明之诗,篇篇有酒”。原本踌躇满志的孟浩然也曾与故人“把酒话桑麻”,并打算“还来就菊花”。
真的隐士,往往厌恶官场,钟情田园,如陶渊明的“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悠游山水,忘情诗书,如张志和的“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刘禹锡的“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同时亲自劳作,不辞艰辛,如陶渊明“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诸葛亮的“臣本布衣,躬耕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所不同的是诸葛亮幸遇明主,为报刘备三顾之恩,“遂许驱驰”,“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以“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尽到了一个知识分子在国家危亡时所承担的责任。陆游的“出师一表真名士,千载谁堪伯仲间”,给予他无上的评价。现代人爱旅游,不妨多读一些游记性散文如《醉翁亭记》《小石潭记》《满井游记》等;现代人痛恨战争,就请多读一下杜甫的诗:《三吏》《三别》《春望》等,我们总能让情感与古人表达的情感对接,形成共鸣。
每一首诗词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生命的冲动、感情的倾诉。“情动于中而言溢于表”,当外物和诗人内情猛烈撞击或交融时,就会形成动人的诗文。让学生用心灵去解读去感悟古人的智慧和灵性,在潜移默化中陶冶美好的情感。
3、体味诗文意蕴,发掘文化积淀
古诗文是思想的精华,智慧的源泉,是古人用心灵中流淌出的动听的乐章,描绘的迷人的画卷。让学生诵读,展开联想和想象,品味诗文的语言,步入诗文的境界。学生一旦有了诵读兴趣和爱好,就会沉浸于浓郁的中华文化的氛围中,得到语言、文化的积累,使文化素养日益深厚。
引导学生诵读,要把握诗文的音乐美。汉字本身有各自的声调,阴阳上去,不同的字放在一起排列组合,会组成动听的乐章。古诗词又讲究韵律,乐感极强,平声仄声交错,跌宕起伏,节奏鲜明。故又有骈散之分,抑或骈散结合。骈句句式工整,声音和谐,语势贯通,语义畅达。散句则如珠落草丛,参差错落,散而不乱,灵活多变。骈散交错,节奏不断变化,读起来铿锵错落,产生审美的情趣和感受。正因诗文具有音乐美,因而不应拘泥于一个模式。放手让学生自主诵读。只要真正进入角色,身历其境,与诗文中景、物、人达到沟通;只要情绪饱满,或慷慨激昂,或委婉含蓄,与诗文中意、情、境达到合拍;只要发挥主动性,读出语言的味道,读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就行。当然教师也不能放手不管、放任自流。要纠正学生读错的字音,指点学生读破的句子,教师也可参与学生朗读、作示范朗诵等。
一篇诗文同时也是一幅优美的画卷,极具形象性。那里有时间的悠长,空间的辽阔;有静态的描绘,动态的勾勒;有色彩的点染,线条的流动,是启发学生想象、培养学生悟性、灵性、创造性的极好教材。教学时应整体把握,朗读吟诵,在有限的课堂里拓展学生无限的想象,让诗文中景、物、人在脑海里浮现、加工,展现一幅幅立体的图景,引导学生入境,使他们如见其景、如见其人、如见其物、如闻其声,达到心灵的沟通、情感的交融。同时联系生活实际和知识储备存,插上联想的翅膀,自由翱翔,深入体会作家诗人的留白之处、不尽之意。例如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词中描绘的连续转动的一幅幅画面扣人心弦。醉里把灯挑亮,抽出宝剑细看;一梦醒来,耳畔响起各个营房接连不断的号角;广阔的八百里战场,官兵们分尝着犒劳的烤肉,多种乐器合奏着边外雄壮的歌曲,何等磅礴的气势!“沙场秋点兵”,在秋高气爽的辽阔沙场检阅军队。看,马像的卢神马一样跑得飞快,箭射出去,弓弦振动,发出雷一般的响声。这一连串转动的画面,看的,听的,跑的,射的,黑夜,白天,创造了极其壮观的形象,为的是“了却君王天下事”,替君王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这种对祖国的赤诚,一心一意为国献身的豪情,注入描绘的景物之中。物表露情,情融入景,构成了激动人心的爱国篇章。而最后一句“可怜白发生”是点睛之笔,美好的理想不过是梦想而已,难以实现。壮志难酬,催人泪下,给整首词蒙上悲壮的色彩,感染力极强。诗文又是语言的精华,语言准确、生动、凝练、优美,往往一字千钧,如“红杏枝头春意闹”,“春风又绿江南岸”中,一个“闹”字,一个“绿”字,境界全出。而骑着驴子闯入韩愈仪仗的贾岛,则是因为在反复地“推敲”。学习诗文,对学习语言、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特别有帮助。日积月累,学生的语文能力、文化素养必得提高。古诗文给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也许连读者本人也并不感到这种影响的存在。但当他诗文读得多了,积淀丰厚了,人们就会从他不俗的谈吐和文雅的举止中感觉到一种特有的气质,一种超凡脱俗的“书卷气”。苏轼诗云:“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读书气自华”。确实如此,一个饱读读书、受过传统文化熏陶的人,即使身穿土布衣服,也无法掩藏其内在气质之美。正如有人把化妆分为三个层次:三流的化妆是外貌的化妆,二流的化妆是身体的化妆,一流的化妆则是心灵的化妆、精神的化妆。我们的孩子,正是需要古诗文这一文化瑰宝来为心灵和精神化一化妆啊,让他们的精神境界变得精致起来。
三、古诗文诵读,传承民族文化的有效途径
1、诵读,传统教学法中的权杖
在“儿童经典诵读工程”启动后,多家媒体连续组织了关于儿童读经的争论。有人认为,这无疑是给刚刚减负的孩子增加负担。经典导读的首创者王财贵博士说过这样的话:背书是孩子的拿手好戏,你不准备些有价值的书让他背,他就只好背广告词了。诵读,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法中的一根权杖。“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传统的语文教学证明:强化“死记硬背”的训练,是语文教学走向成功的先决条件。许多卓有成就的学者,在回忆自己成长历程时,都感慨得益于早期的启蒙教育,尤其是古诗文的诵读。坚定的人生信念和扎实的语言表达能力、鉴赏能力,影响了他们的修身和治学,这就是所谓的“底子”。现今的人文教育常常提及的“一辈子”的概念,也话正是先人在有意无意之间落实了的教学原则。现代文学巨匠鲁迅、茅盾、巴金,哪一个不是背诵的高手呢?当代伟大的自然科学家里,苏步青、钱学森、严济慈、华罗庚,哪一位不能背诵大量的唐诗宋词?苏步青先生,读小学时,天天背诵《左传》《唐诗三百首》,毕业时,两部书已经能背诵如流。到老年,居然成了诗人,会做格律诗。真是“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人在黑夜赶路,忽然有神灵在他的耳畔说:蹲下去,捡一点东西放在袋子里。这个人不敢违背神灵的旨意,蹲下去捡了一点东西放在袋子里。走出山谷,天亮了,他打开袋子想看看神灵让他捡的是什么,一看惊呆了:神灵要他捡的竟然是钻石。——俄国生物学家巴甫洛夫用这个故事来比喻教育:一个人在接受早期教育时,总是被动的;而到成年以后,几乎每个人都会后悔自己接受的教育太少。
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也对传统教学的“背功”大加赞赏,曾说过这样一段话:我们传统的启蒙教育,发蒙时老师不加任何解释,就让学生大声朗读经文,在抑扬顿挫之中,就自然领悟了经文中某些无法(无须)言说的神韵。然后一遍一遍地背诵,把传统文化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像钉子一样地锲入学童几乎空白的脑子里,实际上就已经潜移默化地融入了读书人的心灵深处,然后老师再稍作解释,要言不烦地点拨,就自然懂了。即使暂时不懂,有了一定的阅历,是会不解自通地。
让学生充分诵读,让课堂上响起琅琅书声,这是语文教师必须确立的教学观。
2、古诗文诵读教学的具体作法
古诗文诵读,首先确定诵读篇目。除统编教材中所选篇目外,结合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定篇目,确定12篇文言文、30首古诗词为必修篇目,教师还可根据教学随机推荐,学生也可根据自己实际情况自由选择和增加自修篇目。
根据诵读内容,制定诵读计划。通常利用早读时间,在一周内完成一篇文言文、两首古诗词的背诵任务。利用课余时间,完成背诵验收工作与交流心得体会。每半个学期进行一次古诗文诵读比赛,完成本阶段课内外必修篇目和自选篇目诵读成果汇报工作。教学形式以课外阅读背诵为主,辅以课堂为指导。开展比赛活动促进和巩固背诵活动和效果。教学内容按专题集中诵读。专题可按诗文反映主题、相关意象、作家作品等划分标准分类。如按诗文反映主题来分: 学习篇:《论语》《为学》《伤仲永》《孙权劝学》《黄生借书说》《送东阳马生序》《卖油翁》等。
讽世劝诫篇:《〈孟子〉二章》《扁鹊见蔡桓公》《黔之驴》《马说》《工之侨献琴》《卖柑者言》等。
旅行游记怀古篇:《岳阳楼记》《醉翁亭记》《小石潭记》《满井游记》《念奴娇·赤壁怀古》《登楼》《黄鹤楼》《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感》《山坡羊·潼关怀古》等。游子思乡篇:《游子吟》《静夜思》《枫桥夜泊》《泊船瓜洲》《宿建德江》《黄鹤楼》《天净沙·秋思》等。送别篇:《送孟浩然之广陵》《渭城曲》《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别董大》《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芙蓉楼送辛渐》等。爱情篇:《关雎》《蒹葭》《君子于役》《相思》《钗头凤》《一剪梅》《醉花阴》《江城子》《雨霖铃》《无题》《夜雨寄北》等。战争与尽忠报国篇:《三吏》《三别》《春望》《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过零丁洋》《破阵子》《满江红》《出师表》等。能工巧匠篇:《活板》《口技》《核舟记》《明湖居听书》等。
这样安排,诗文之间可互为注解,有助于学生把握诗文主题。也可按作品表现的意象组合: 表现梅花的:《墨梅》《杂诗》《卜算子·咏梅》(陆游和毛泽东的两首共学)。表现月亮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宿建德江》《静夜思》《乌夜啼·无言独上》《虞美人·春花秋月》《岳阳楼记》片断等。
这样安排,可使学生充分理解同一事物在古诗文中的千姿百态。也可按作家作品来划分:每一位作家的作品为一个组合。如陶渊明、李白、杜甫、陆游、苏轼、辛弃疾、李清照、李煜等,各自的作品,不分体裁,配合学习,可使学生充分了解作家、作品。作家生平、志向、情趣,作品的艺术风格、语言特色等。背诵比赛内容分:课内必背篇目、课外必背篇目、自选篇目和计时背诵即定篇目。形式有个人项目和集体项目,均采取抽签定题,根据评分奖励优胜者,激励后进。
利用课余边角料时间,为古诗文诵读配乐,跟学生讲一些古人轶闻趣事,介绍一点古代文字游戏,或者出联对句„„这些都会激发学生对古诗文、古典文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诵读学习的欲望。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长河源远流长,它终将哺育我们和后世子孙茁壮成长。让古诗文从我们口中琅琅诵起,那绣满基因密码的传统文化的金丝带,必将在中华民族一代又一代生命中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