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诵读经典诗文 传承中华文明
诵读经典诗文 传承中华文明
——经典诗文诵读初探
[内容提要]:说起经典诗文的诵读,经历了一个蓦然醒悟,制定目标;认定目标,引导激趣;学生认可,兴趣盎然;运用自如,会诵会吟的过程,就像一棵树的成长经历萌芽、长叶、开花、结果的过程。经典诗文的诵读,既增长知识,又陶冶情操,还弘扬民族文化,真是一举多得。
[关键词]:经典诗文诵读兴趣运用民族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几乎每天早自修,你都可以听到我们班同学诗歌朗诵的声音,而且朗诵的都是朗朗上口的经典诗文。经典诗文的诵读,已成为我班同学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天一积累,每周一考查,每月一比赛,每学期一活动,日积月累,循序渐进,既增长知识,又陶冶情操,还弘扬民族文化,真是一举多得。
说起经典诗文的诵读,其实还有个萌芽、长叶、开花、结果的完整过程呢!
一、萌芽:蓦然醒悟,制定目标
去年,到衢州鹿鸣小学观摩古诗文诵读成果,看着孩子们在舞台上惟妙惟肖的表演,听着孩子们绘声绘色的朗诵;课堂上,积极踊跃的发言,入情入理的独到理解,中国古诗文的底蕴这一含糊的概念刹那间清晰起来,可吟可诵,可歌可舞,而我们平时上的白话文又怎能相提并论呢?她应该是世界上其他任何国家的文化所无法比拟的,作为文化传播者的老师在诵读经典诗文,传承中华文明方面有着多么重大的责任和重要意义啊!经典诗文的诵读与引导,是社会赋予教师的神圣使命,传播与发扬中华经典诗文,教师义不容辞。
回到学校,我就寻找资源,制定诵读方案,决定先从唐诗开始,因为我们的学生每人手上都有一本《小学生必背古诗八十首》,收集的大部分是唐诗,而且每首诗都附着两首配读诗,如果能掌握起来,那就有两百多首呢。《游子吟》、《滁州西涧》、《春夜喜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芙蓉楼送辛渐》、《出塞》、《山居秋暝》、《鸟鸣涧》、《凉州词》、《长歌行》、《七步诗》、《墨梅》、《竹石》、《石灰吟》、《示儿》„„经典古诗应有尽有。这些诗歌,孩子们有五分之一以上会背诵,一个学期下来背完应该没问题。当时我教的是四年级。
第二学期,在巩固唐诗的基础上接触宋词、元曲,主要曲目安排《江南春》(波渺渺)、《长相思》(吴山青)、《苏幕遮 》(碧云天)、《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鱼霖铃》(寒蝉凄切)、《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念奴娇 》(大江东去浪淘尽)、《 江城子 》(老夫聊发少年狂)、《 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 鹊桥仙》(纤云弄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声声慢》(寻寻觅觅)„„
第三学期,在上个学期的基础上,开始诵读《三字经》、《弟子规》,四书五经可以有所接触。到第四个学期,背诵的重点就是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篇幅不是太长的可以整篇背诵,篇幅很长的著作中选一部分相对浅显的文章。像《大学》、《中庸》、《论语》都可以分章节进行背诵全文。
第五、六学期重点背诵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对于五经的诵读,要求与四书类似,有选择性地进行,如果从三年级开始,时间安排可以更从容,内容可以更丰富。利用每个假期诵读适量的明清小说,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聊斋志异》《儒林外传》等等。
二、长叶:认定目标,引导激趣
在实验中,我上网查找相关资料,参照利用别人已经总结出来的经验,少走弯路。我发现“激趣——导法——引背——摘录——活用”的诵读古诗教学模式比较适用于我们的中高年级学生,于是我边探索边运用,具体方法如下。
(1)激趣。有道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它是推动学生学习活动的主观因素,是进行自主学习的前提。因此,我们首先注重激发学生自读古诗的兴趣。如在实验的起始阶段,我们给学生讲“诗的故事”、“诗坛趣话” ;先读浅显的诗,使学生感到读诗并不难,尝到读诗的甜头,以此来调动学生自读古诗的兴趣。可以先让学生把以前会背的古诗全部背诵给同桌听一听,进行初步的统计;再把同学们接触过,但又不是大家都会的那部分简单诗词抄下来进行背诵,难度不大,背诵起来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自信心一下子就找到了。
(2)导法。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大量诵读古诗文”的关键就是掌握一定的“法”才能完成一定的背诵“量”。因此,在实验中,实验教师都非常注重导之以“法”,具体分三个层面进行:
第一步:学诗授法。就是以课本中的古诗教学为主渠道,注重读诗方法的指导,使学生依“法”习得。如在实践中,教师摸索出了按“细读——精读——感悟”三程序进行的自读古诗的一般方法:①知诗人,解诗题;②抓字眼,明诗意;③多诵读,悟诗情。
第二步:配诗悟法。就是学完课本中的一首古诗后,补充另一首便于比较的课外古诗,让学生运用学法自学。同中求异,异中求同,使学生逐步体会、巩固读诗的门径。如,学习了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我就让学生上网查询有关思乡的诗,有关对月抒怀的诗,孩子们一下子就背会了《月下独酌》,联系上了《静夜思》,同时了解《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
第三步:展读用法。即充分利用“黑板报”,开辟“每日一诗”栏目,有系列地每周刊出一首古诗,作为重点赏析,教师稍作点拨、引导,让学生欣赏诵读,自悟其意,自得其乐。
(3)引背。在学生基本掌握了读诗方法后,我注重引导学生背诵一定量的古诗。一是引导学生总结出一般的背诵方法。如“词语组块背诵法”、熟记诗“头”背诵法、联想画面背诵法、抓诗眼背诵法等,学会了方法,让学生有系列地背。二是引导学生互相背诵、考查,同学作适当引导:写春天的诗,诗中之“花”,诗中小动物„„
(4)摘录。不管哪一首经典诗文,能历经漫漫历史长河的冲刷洗涤而成为经典被沉淀、积淀下来,在遣词造句方面肯定是下足工夫的,诵读了几遍之后也就能感受哪些句子是朗朗上口的。让学生自己通过诵读,把握语感,找到名句,老师进行表扬,使孩子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激起再学的兴趣。重点句能记住了,根据重点句这一诗眼,熟读背诵,难度也就降低了。
(5)活用。就是联系学生实际、生活体验,注意创设一定的情境,指导学生在口头表达中、作文中比较恰当地运用古诗。但我们不作过高地要求,不作硬性规定,以免学生望“诗”生畏。实践证明,效果还是不错的,有小部分学生能引用古诗,写出精彩生动的作文,还有部分学生能尝试着写出一些有点诗意的小诗来。
此外,在指导学生大量诵读古诗文时,我们注意不增加学生的背诵负担,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利用早自修 “读诗指导”,保证教师有时间指导学生大量诵读古诗文;二是利用语文课前3分钟时间,让学生背古诗、检查背诵情况。后来又尽量寓教于乐,让活动与学习有机结合起来。这既保证学生有时间大量诵读,又不增加学生负担。
当时,正是学期快结束的时候,一边复习准备应考,一边安排孩子们每天早自修抽五分钟时间读一首古诗,读熟之后让学生自己试着理解含义,然后教师作适当的引导,使学生能充分理解诗歌的意境。然后在语文之前安排三分钟进行背诵比赛。
孩子们的记忆力是相当惊人的,在理解的基础上,很多同学读两三次就会背了,慢的同学也只需五六遍,每天利用点边边角角的时间就足够了。再加上孩子们四年多来的积累,不到一
个月,期末考试过后进行了一次诗歌朗诵比赛,最多的能背诵120首,最少的能背30来首(弱智除外),平均能背60首古诗,在限定5分钟时间内,最快、最熟练的学生能背30首。有同学兴趣很浓,竟然挑战自我,甚至能把《春江花月夜》、《木兰诗》、《将进酒》这样难理解的长诗流利地背下来。接着又在班队课上组织同学们交流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心得。大部分同学都表示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并不难。自创“化整为零”、“分时段背诵”、“根据现代音乐填词法”、“竞背法”等方法,各人根据自己的记忆特点自己探究最适合的方法,自得其乐乐无穷。总之,交流时,一个个滔滔不绝、神采飞扬;交流后,更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取长补短,事半功倍。
三、开花:学生认可,兴趣盎然
真正让我感觉到孩子的兴致很高的是这个学期开学初。记得寒假前,我布置孩子们看《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聊斋志异》等小说,尤其是《三国演义》,上学期学了《赤壁之战》和《草船借箭》之后,老师补充的许多相关知识令孩子们大开眼界,纷纷表示了对三国人物、三国故事的极大兴趣.寒假作业检查时发现,有80%的学生认真看了至少一部小说。布置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沁园春 》(北国风光)巩固率更是达到了100%,另有35人,在老师布置以外,自己背诵了很多诗词,有背岳飞的《满江红》,有背白居易的《琵琶行 》,当然更多的同学背诵简单的绝句律诗。
今年开学,一时忙得忘记古诗词积累了,马上有学生提醒,胡望珩同学告诉我:“我读诗歌,慢慢地就有味儿了,好像有种找到依托的感觉,一天不背,倒是闷得慌。”胡琦同学也悄悄地对我说:“徐老师,如果哪一天,我没背诗就上床,也会睡不着,非得起来完成这一任务才踏实。”面对如此高昂的兴趣,我临时改变计划,马上拿出《三字经》来,因为开学初孩子们多少带着点假日综合症,正好可以借助这其中的一个个小故事收收心呢。“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叫,性乃迁„„”一边背诵,一边请知识丰富的同学在活动课上讲有关的故事,诸如“孟母三迁”、“孔融让梨”等。不消一个月的时间,同学们就背下《三字经 》,渐渐地,班风也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动不动就翻脸吵架的现象慢慢减少了,以至于都见不到了。
一个偶然的机会使我看到了经典诗文诵读的新契机,那天,我路过操场,看到孩子们正在一边跳绳,一边唱歌。对,把唱歌改成背经典诗文不是一举两得,寓教于乐了吗?进一步我想到现在孩子所玩的游戏单调乏味,时间又经常被挤走,完全没有我们那一代孩子那么尽情开心。于是,我决定带孩子玩起传统游戏,像跳皮筋、击鼓传花、跳绳、造房子、玩陀螺、滚铁环等等,一边玩游戏一边轮流背诵,活动课上就出现了新景观:
跳皮筋的孩子不再唱:“马兰开花二十一„„”,取而代之的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击鼓传花时“不幸”被传上的同学再也不必为自己表演不了好节目而抓耳挠腮、不知所措了,信守拈来就是诗词呀,什么“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也背得气势磅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也诵出了迷惑后的顿悟。于是乎,孩子们乐也乐了,学也学了,传统的变成新鲜的,新鲜的激起新兴趣。传统游戏、传统文学都得到继承发扬。
四、结果:运用自如,会诵会吟
一年多的古诗文诵读,使孩子们受到的熏陶是非常明显的,平时的作文中,孩子们古诗词运用自如。徐毅男在《观元宵烟花》中就以“‘火树银花触月红,揭夫鼓吹闹春风’每当元宵节来临之际,人们总是以放鞭炮、赏花灯、吃元宵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喜迎佳节.”开篇点题,中间又写道“‘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是瀑布形火花留给我的深刻印象。”使文章增色不少。周韵豪在《我最喜爱的植物——梅花 》中写道: “‘ 疏影横斜水清浅, 暗香浮动月黄昏’你知道这歌颂的是什么花吗? 是的,这就是‘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的花中君子——梅花。”像这样句中有诗,琅琅上口的句子在作文中比比皆是、数不胜数。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确是的,你或许想像不到“幽幽春水向东流,深处桃花半瓣羞。细雨绵绵春泥润,百花争艳何时休?”这样的诗句出自我们班胡望珩同学的《咏春》;你或许也很难相信我们班的薛浩松同学因为从小跟随军人父亲一起长大而《述志》“从小立志入国防,身佩甲胄守边防。参军杀敌意为何?不为名利为安邦。”多么可敬的志气!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先进科技,就会落后、痛苦,受人宰割;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传统优秀文化,没有民族人文精神,就会虚无,就会异化,甘愿为人奴隶。我们的中华民族有着悠悠五千年历史,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琴棋书画各树一帜又融会贯通,诸子散文、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犹如一枝枝文化奇葩,绽放着独特的美丽幽雅。正是这“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文学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使我中华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会被别的民族同化。诵读经典诗文,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华文化,使青少年能够具有民族自信心和独立性,在文化冲击和碰撞中正确认识自己,并得以创造性地发展的重要途径。
以上是本人在经典诗文诵读的探索中的一个真实过程和感受,不管我能不能把学生引进民族文化的殿堂,但我始终相信,至少能背诵经典诗文的孩子明确自己是有着深厚文学底蕴的民族的后代,无论何时他身处何方都不会迷失方向,他的心中永远会有祖国和人民,他驿动的心才会踏实安宁,才会有一个归属感。这条路,我将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参考文献:
[1]《小学生必背古诗八十首》 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01.04
[2]《宋词三百首》新疆青少年出版社2005.03
[3]《诵读经典古诗文,传承中华文明薪火》张友忍2004.07
[4]《要强化母语教育》顾黄初《小学语文 》2007.03
[5]《语传千载 深情映古今》 李静 《小学语文 》2007.03
第二篇:诵读经典诗文 传承中华文明
诵读经典诗文 传承中华文明
合浦县山口镇山口小学 何瑾如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几乎每天早自修,你都可以听到我们班同学诗歌朗诵的声音,而且朗诵的都是朗朗上口的经典诗文。经典诗文的诵读,已成为我班同学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天一积累,每周一考查,每月一比赛,每学期一活动,日积月累,循序渐进,既增长知识,又陶冶情操,还弘扬民族文化,真是一举多得。
说起经典诗文的诵读,其实还有个萌芽、长叶、开花、结果的完整过程呢!
一、萌芽:蓦然醒悟,制定目标
经典诗文的诵读与引导,是社会赋予教师的神圣使命,传播与发扬中华经典诗文,教师义不容辞。
我决定先从唐诗开始,因为我们的学生每人手上都有一本《小学生必背古诗八十首》,收集的大部分是唐诗,而且每首诗都附着两首配读诗,如果能掌握起来,那就有两百多首呢。《游子吟》、《滁州西涧》、《春夜喜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芙蓉楼送辛渐》、《出塞》、《山居秋暝》、《鸟鸣涧》、《凉州词》、《长歌行》、《七步诗》、《墨梅》、《竹石》、《石灰吟》、《示儿》„„经典古诗应有尽有。这些诗歌,孩子们有五分之一以上会背诵,一个学期下来背完应该没问题,当时我教的是四年级。第二学期,在巩固唐诗的基础上接触宋词、元曲,主要曲目安排《江南春》(波渺渺)、《长相思》(吴山青)、《苏幕遮 》(碧云天)、《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鱼霖铃》(寒蝉凄切)、《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念奴娇 》(大江东去浪淘尽)、《 江城子 》(老夫聊发少年狂)、《 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 鹊桥仙》(纤云弄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声声慢》(寻寻觅觅)„„
第三学期,在上个学期的基础上,开始诵读《三字经》、《弟子规》,四书五经可以有所接触。
到第四个学期,背诵的重点就是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篇幅不是太长的可以整篇背诵,篇幅很长的著作中选一部分相对浅显的文章。像《大学》、《中庸》、《论语》都可以分章节进行背诵全文。
第五、六学期重点背诵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对于五经的诵读,要求与四书类似,有选择性地进行,如果从三年级开始,时间安排可以更从容,内容可以更丰富。
利用每个假期诵读适量的明清小说,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聊斋志异》《儒林外传》等等。
二、长叶:认定目标,引导激趣
在实验中,我上网查找相关资料,参照利用别人已经总结出来的经验,少走弯路。我发现“激趣——导法——引背——摘录——活用”的诵读古诗教学模式比较适用于我们的中高年级学生,于是我边探索边运用,具体方法如下。
(1)激趣。有道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它是推动学生学习活动的主观因素,是进行自主学习的前提。因此,我们首先注重激发学生自读古诗的兴趣。如在实验的起始阶段,我们给学生讲“诗的故事”、“诗坛趣话” ;先读浅显的诗,使学生感到读诗并不难,尝到读诗的甜头,以此来调动学生自读古诗的兴趣。可以先让学生把以前会背的古诗全部背诵给同桌听一听,进行初步的统计;再把同学们接触过,但又不是大家都会的那部分简单诗词抄下来进行背诵,难度不大,背诵起来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自信心一下子就找到了。
(2)导法。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大量诵读古诗文”的关键就是掌握一定的“法”才能完成一定的背诵“量”。因此,在实验中,实验教师都非常注重导之以“法”,具体分三个层面进行:
第一步:学诗授法。就是以课本中的古诗教学为主渠道,注重读诗方法的指导,使学生依“法”习得。如在实践中,教师摸索出了按“细读——精读——感悟”三程序进行的自读古诗的一般方法:①知诗人,解诗题;②抓字眼,明诗意;③多诵读,悟诗情。
第二步:配诗悟法。就是学完课本中的一首古诗后,补充另一首便于比较的课外古诗,让学生运用学法自学。同中求异,异中求同,使学生逐步体会、巩固读诗的门径。如,学习了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我就让学生上网查询有关思乡的诗,有关对月抒怀的诗,孩子们一下子就背会了《月下独酌》,联系上了《静夜思》,同时了解《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
第三步:展读用法。即充分利用“黑板报”,开辟“每日一诗”栏目,有系列地每周刊出一首古诗,作为重点赏析,教师稍作点拨、引导,让学生欣赏诵读,自悟其意,自得其乐。
(3)引背。在学生基本掌握了读诗方法后,我注重引导学生背诵一定量的古诗。一是引导学生总结出一般的背诵方法。如“词语组块背诵法”、熟记诗“头”背诵法、联想画面背诵法、抓诗眼背诵法等,学会了方法,让学生有系列地背。二是引导学生互相背诵、考查,同学作适当引导:写春天的诗,诗中之“花”,诗中小动物„„
(4)摘录。不管哪一首经典诗文,能历经漫漫历史长河的冲刷洗涤而成为经典被沉淀、积淀下来,在遣词造句方面肯定是下足工夫的,诵读了几遍之后也就能感受哪些句子是朗朗上口的。让学生自己通过诵读,把握语感,找到名句,老师进行表扬,使孩子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激起再学的兴趣。重点句能记住了,根据重点句这一诗眼,熟读背诵,难度也就降低了。
(5)活用。就是联系学生实际、生活体验,注意创设一定的情境,指导学生在口头表达中、作文中比较恰当地运用古诗。但我们不作过高地要求,不作硬性规定,以免学生望“诗”生畏。实践证明,效果还是不错的,有小部分学生能引用古诗,写出精彩生动的作文,还有部分学生能尝试着写出一些有点诗意的小诗来。
此外,在指导学生大量诵读古诗文时,我们注意不增加学生的背诵负担,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利用早自修 “读诗指导”,保证教师有时间指导学生大量诵读古诗文;二是利用语文课前3分钟时间,让学生背古诗、检查背诵情况。后来又尽量寓教于乐,让活动与学习有机结合起来。这既保证学生有时间大量诵读,又不增加学生负担。
当时,正是学期快结束的时候,一边复习准备应考,一边安排孩子们每天早自修抽五分钟时间读一首古诗,读熟之后让学生自己试着理解含义,然后教师作适当的引导,使学生能充分理解诗歌的意境。然后在语文之前安排三分钟进行背诵比赛。孩子们的记忆力是相当惊人的,在理解的基础上,很多同学读两三次就会背了,慢的同学也只需五六遍,每天利用点边边角角的时间就足够了。再加上孩子们四年多来的积累,不到一个月,期末考试过后进行了一次诗歌朗诵比赛,最多的能背诵120首,最少的能背30来首(弱智除外),平均能背60首古诗,在限定5分钟时间内,最快、最熟练的学生能背30首。有同学兴趣很浓,竟然挑战自我,甚至能把《春江花月夜》、《木兰诗》、《将进酒》这样难理解的长诗流利地背下来。接着又在班队课上组织同学们交流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心得。大部分同学都表示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并不难。自创“化整为零”、“分时段背诵”、“根据现代音乐填词法”、“竞背法”等方法,各人根据自己的记忆特点自己探究最适合的方法,自得其乐乐无穷。总之,交流时,一个个滔滔不绝、神采飞扬;交流后,更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取长补短,事半功倍。
三、开花:学生认可,兴趣盎然
真正让我感觉到孩子的兴致很高的是这个学期开学初。记得寒假前,我布置孩子们看《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聊斋志异》等小说,尤其是《三国演义》,上学期学了《赤壁之战》和《草船借箭》之后,老师补充的许多相关知识令孩子们大开眼界,纷纷表示了对三国人物、三国故事的极大兴趣.寒假作业检查时发现,有80%的学生认真看了至少一部小说。布置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沁园春 》(北国风光)巩固率更是达到了100%,另有35人,在老师布置以外,自己背诵了很多诗词,有背岳飞的《满江红》,有背白居易的《琵琶行 》,当然更多的同学背诵简单的绝句律诗。今年开学,一时忙得忘记古诗词积累了,马上有学生提醒,胡望珩同学告诉我:“我读诗歌,慢慢地就有味儿了,好像有种找到依托的感觉,一天不背,倒是闷得慌。”胡琦同学也悄悄地对我说:“徐老师,如果哪一天,我没背诗就上床,也会睡不着,非得起来完成这一任务才踏实。”面对如此高昂的兴趣,我临时改变计划,马上拿出《三字经》来,因为开学初孩子们多少带着点假日综合症,正好可以借助这其中的一个个小故事收收心呢。“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叫,性乃迁„„”一边背诵,一边请知识丰富的同学在活动课上讲有关的故事,诸如“孟母三迁”、“孔融让梨”等。不消一个月的时间,同学们就背下《三字经 》,渐渐地,班风也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动不动就翻脸吵架的现象慢慢减少了,以至于都见不到了。
一个偶然的机会使我看到了经典诗文诵读的新契机,那天,我路过操场,看到孩子们正在一边跳绳,一边唱歌。对,把唱歌改成背经典诗文不是一举两得,寓教于乐了吗?进一步我想到现在孩子所玩的游戏单调乏味,时间又经常被挤走,完全没有我们那一代孩子那么尽情开心。于是,我决定带孩子玩起传统游戏,像跳皮筋、击鼓传花、跳绳、造房子、玩陀螺、滚铁环等等,一边玩游戏一边轮流背诵,活动课上就出现了新景观:
跳皮筋的孩子不再唱:“马兰开花二十一„„”,取而代之的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击鼓传花时“不幸”被传上的同学再也不必为自己表演不了好节目而抓耳挠腮、不知所措了,信守拈来就是诗词呀,什么“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也背得气势磅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也诵出了迷惑后的顿悟。于是乎,孩子们乐也乐了,学也学了,传统的变成新鲜的,新鲜的激起新兴趣。传统游戏、传统文学都得到继承发扬。
四、结果:运用自如,会诵会吟
一年多的古诗文诵读,使孩子们受到的熏陶是非常明显的,平时的作文中,孩子们古诗词运用自如。徐毅男在《观元宵烟花》中就以“‘火树银花触月红,揭夫鼓吹闹春风’每当元宵节来临之际,人们总是以放鞭炮、赏花灯、吃元宵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喜迎佳节.”开篇点题,中间又写道“‘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是瀑布形火花留给我的深刻印象。”使文章增色不少。周韵豪在《我最喜爱的植物——梅花 》中写道: “‘ 疏影横斜水清浅, 暗香浮动月黄昏’你知道这歌颂的是什么花吗? 是的,这就是‘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的花中君子——梅花。”像这样句中有诗,琅琅上口的句子在作文中比比皆是、数不胜数。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确是的,你或许想像不到“幽幽春水向东流,深处桃花半瓣羞。细雨绵绵春泥润,百花争艳何时休?”这样的诗句出自我们班胡望珩同学的《咏春》;你或许也很难相信我们班的薛浩松同学因为从小跟随军人父亲一起长大而《述志》“从小立志入国防,身佩甲胄守边防。参军杀敌意为何?不为名利为安邦。”多么可敬的志气!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先进科技,就会落后、痛苦,受人宰割;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传统优秀文化,没有民族人文精神,就会虚无,就会异化,甘愿为人奴隶。我们的中华民族有着悠悠五千年历史,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琴棋书画各树一帜又融会贯通,诸子散文、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犹如一枝枝文化奇葩,绽放着独特的美丽幽雅。正是这“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文学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使我中华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会被别的民族同化。诵读经典诗文,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华文化,使青少年能够具有民族自信心和独立性,在文化冲击和碰撞中正确认识自己,并得以创造性地发展的重要途径。
以上是本人在经典诗文诵读的探索中的一个真实过程和感受,不管我能不能把学生引进民族文化的殿堂,但我始终相信,至少能背诵经典诗文的孩子明确自己是有着深厚文学底蕴的民族的后代,无论何时他身处何方都不会迷失方向,他的心中永远会有祖国和人民,他驿动的心才会踏实安宁,才会有一个归属感。这条路,我将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第三篇:诵读千古诗文,传承中华文明
诵读千古诗文,传承中华文明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诗词歌赋在其间闪烁着耀眼的光辉,它们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而且是人类的文明遗产,具有丰富知识、励志怡情、明理启智等作用,其终极价值在于表现人类共同的美好情感,具有超越时间和空间的永恒魅力。这诸多名篇佳作中的精华没有反复的诵读感悟,没有切肤的深刻感受,没有感情的奔涌激荡,是无法真正融人学生心灵的。近年来轰轰烈烈开展的“大语文”活动给了我们新的启示:学生的语文学习不应局限在课堂和课本,应该适应学生发展的要求,不断拓展他们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新一轮课程改革试验工作伊始,我校本着“寻民族根、铸民族魂”的原则,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人手,广泛开展了古诗文诵读.实验研究。如今,走进我们我校,你随时会听到学生清脆动人的诗文诵读声,随处可以看到学生的诗文手抄报、诗配画作品,漫步校园的“古诗文长廊”,你同样会受到心灵的熏陶和潜移默化的感染。一股学诗、诵诗、作诗的热潮迅速由学校辐射到家庭、社区,形成了一道独具学校特色的文化景观。学校大多数学生都能够熟练地背诵出300余首古代诗词,就连一二年级学生,也能够绘声绘色地背诵30余首诗词·‘·„校园俨然成了一片诗的海洋!这一切都成为学生重建人生信念的重要精神资源,学生的思想得到启发,获得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其诗文素养、文化品位及审美能力得到全方位的提高。学校的古诗文诵读经验在市、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学校的一大办学特色、一、根据教育发展要求和学生实际,确立研究内容与目标,促进诵读活动蓬勃开展
1.认真分析当前教育形势和学生发展要求,为实验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课改之初,学校领导就组织干部师生讨论:学校缺少办学特色,学生缺少精神寄托,特别是在减负后,学生大量的时间如何科学地利用学生的综合素质如何得到全面的提高?如何能够找到一条将学生的语文学习与民族情感陶冶及良好习惯养成相结合的教学新路?学校进行了周密的可行性论证,通过讲座、座一谈、问卷调查等形式,学校、家庭达成了共识:背诵古诗文有助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有助于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好处不一而足。用文化经典开发少年儿童智力、记忆力,帮助他们从小打好语言文字功底,获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是我们的最终门标。学校要搞的诗文诵读实验,让学生学习更多的知识只是一个方面,更多的是一种情感的、民族的熏陶,“诵读”也不仅是记忆,而有理解。在抑扬顿挫中理解古诗文。同时,浩若烟海的古代诗词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r丰富的资源和有效的空问,这也完全符合当前课程改革理念的要求。
2、从“促进学生发展”着眼,确立研究的原则
我们根据学生发展的要求,确立了古诗文诵读研究的四项原则:
(1)直面经典。学生可深究诗意,也可不求甚解,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学习。
(2)课内课外相结合。诵读要在完成课标要求篇口的基础!几,教师推荐与学生自选相结合。
(3)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在抓好校内诵读的基础上,将诵读转化为学生校外的一种自觉行为。
(4)学生、教师、家长诵读相结合。通过学生、教师的诵读活动,带动家长积极参与,形成一种相互激励、相互促进的局面。
二、构建全方位立体的管理模式,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激发学生兴趣,突出的效果
1.建立古诗文诵读档案,全面记录学生的学习轨迹
学校在实验之初就为每一位学生建立起古一诗文诵读档案,目的是记录学生占诗文诵读情况,便于及时调整研究内容和方向。当学生将学校、班级推荐的和自己喜欢的诗词背过后,就可填人“古诗文诵读档案”,档案的内容除了题目、作者,还有背诵的时间,并且留有三次检查记录:一次为小组同学互查的情况,一次为教师不定期的抽查情况,第三次是家长检丧情况。学校将诵读档案作为“月度诵读小明星”和“诗文考级”的重要依据,成为学生语文学科发展性评价的一项特色内容,收到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2、建立“古诗配画”集锦本,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
如何在背诵诗文的基础上加深理解,真正提高学生的诗文素养,同时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提高学生的汉字书写能力,是我们密切关注和倾心研究的问题。学校设立了“古诗配画”集锦本,每一位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学习情况,每周选取自己喜欢的两首古诗文进行记录,用正楷字工工整整地抄写,并根据诗文意境进行配画,还要进行装饰、美化。这样的实践作业受到了学生的喜爱,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观念。
3.实行课间诵读、检查制度,将集体学习和自主学习有机结合 学校将每周一晨会时间作为全校统一学习时间,由教务处选择有代表性的古典诗文向全校师生推荐,次周二进行全校抽查,每次检查都留有记录,作为班级量化管理的组成部分。每周学校还由各班轮流推荐诗文,带领全校师生共同学习,利用课间操结束后的时间集体诵读。
4.为各班定制“古诗文宣传栏”,作为班级古诗文研究特色的宣传阵地
学校专门为各班制作了不锈钢宣传栏,每月围绕一个主题.,如:爱国爱民、四时风光、大好河山等,展示本班学生的研究成果和收获。形式与内容也是多种多样的,有古诗文手抄报、诗配画作品、硬笔书法作品等。同时,在每班教室后面专门设立了“诗词赏析”特色宣传栏,一展各班古诗诵读的风采。学生就是在这充盈着趣和美的环境中,情操得到了陶冶,能力得到了提高。
5.绘制“诗文卡片”和“古诗文手抄报”。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
在学习完一首古诗后,学生可以将自己背过的古诗文利用实践活动课和课余时间制成“诗文卡片”,正面是诗文、作者简介和诗意简析,反面根据自己的理解配上生动有趣的图画。学生每月要根据学校和班级的要求,自己动手制作一份“古诗文手抄报”,将班内评选的优秀作品在班级的宣传栏中展出,推荐其中 的佼佼者参加学校的评选,学校根据各班情况评选优胜班级,予以表彰。
6.评选“校园诗文‘I"'明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校根据古诗文浦读档案的检查倩况,每学期进行诗文诵读明星的评选,每学期诵读SO`首以上者可评为“诗妇、能手”,8。首以上可被评为“诗文小明星“, 100首以上可评为“诗文巨星”,每首必须兰项检查都具备方可通过。如果班中评为“能手”以上的人数达到$0%以上孑班级就可被授予“古诗诵读明星 班”。如今,全校学生大多达到了“明星”等级,近2000的学生被评为“巨星”等级,争星活动正在我校如火如茶地开展,学生都以争星为荣,以争创明星班为己任,积极性得到了极大的调动。
7.建立“古诗文长廊”,在校园营造良好的诵读氛围
学校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由学生投票选出最喜欢的i6首古诗,定制成铜牌,建成了学校的“古诗文长廊”。这样,既增加了学校的文化品位,又为学生课余时间进行古诗文交流开辟了新的空间。
8.为教师建立“古诗文摘抄本”,使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
新的课程理念要求教师要重新定位,既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指导者,也是参与者和研究者。我校为调动教师参与古诗文诵读研究的积极性,为甸,一位教师准备了“古诗文摘抄本”,要求教师将学校每周推荐的古诗文记录卜来,进行背诵。利用托管时间与学生一起配画、装饰。儿年来,每一位教师都积累了厚厚的摘抄本,成为我校校本课程生动有趣、富有个性的教材。
9、将古诗文诵读与折纸艺术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针对如何将古诗文诵读与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相结合,我们开展了古诗文诵读与折纸艺术相结合的课题研究,既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又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在诵读中收获知识,在实践中体验快乐。
10、开发和利用好家庭和社区资源,积极投身“学习型社区”和“‘学习型家
庭”创建活动校充分调动家长的积极性,让家长参与到学校的实验研究中,拓展学生学习的空间。要求每一位学生都要学会当“小老师”,将自己学会的部分古诗文诵读篇目教给家长,并组织“师生家长诵诗会”和“亲子朗诵比赛”,展示诵读成果。学校还定期将手抄报定为“家庭诗文手抄报”,让家长和学生一起动手绘制,并进行评比口学校与社区取得联系,在河西街道办事处设立了“占诗文诵读展示栏”,定期进行更换,及时传递学校实验研究的动态,为整个社区文化品位的提升做出了贡献,学校被社区授予“百日创优”先进单位。
11、举办多种形式的“赛诗会”,延伸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校将每周五下午作为“赛诗会”时间。各班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每月末 进行校级的“诗文诵读擂台赛”,通过校园电视网直播,吸引了众多的学生参加,其中的胜出者将登上设在校园宣传橱窗内的“月度诗文诵读排行榜”。每到这一天,就会出现全校互动的情况,演播室里比赛热火朝天,各班教室也是热闹非凡,呈现出一人吟诗、全校齐诵的喜人景象。
12、拓展研究和学习的空间,培养“校园小诗人”
随着研究的深人,我们将眼光放在让学生自主创作诗歌上,建立了“我的作品”自创诗歌集,要求学生悉心发掘身边的诗歌素材,加强诗歌创作方法的学习,在教师指导下不断提高自己的诗文素养。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调动学生的兴趣,学生可以根据喜好,在完成每月两篇的基础上加蝇创作,学校每周四“红领巾广播站”选出优秀作品向全校师生朗读,并授予“校园小诗人”的称号。
三、多点开花,全面受益,古诗文诵读工作取得丰硕成果
1.诵读古文便于学生理解中华民族深厚辉煌的民族文化,为他们补充成长不可缺少的精神营养
在这些诗词里,有治国安邦之策,有教子理家之道,有述怀言志,有借物喻瑾,有讽喻记史,字里行间蕴含着丰富的世界观、人生观的哲理,学生从中可举便捷地汲取到人生的智慧。同时,学生也从中学到了待人接物、与人交往的正确方法,提高了自身的素养,有力地促进了学校管理工作,学校也因此被命名为“四方区养成教育特色学校”。
2.有效地提高了学.乒的语感和审美能力
.汉语言文字之根在古诗文经典当中r,熟背了这些古典诗文,也润化了对汉语言幸字的领悟,为学习语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而语文对人的ill[练又是多方面的。语感是语文能力的重要标志,它的形成过程亦是对典范语言的同化与顺应过程,如果学生具有一定的语感能力.,则不需要理性患维为中介,就能敏锐地识别语言的丙涵与情味、正误与优劣。r对典范语言的反复吟诵是提高语感能力的重要手段。通过古诗文诵读的研究,.学生的语感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对于一些长篇的诗词的理解也是游刃有余。同时,通过学习,学生的审美意识和能力有了飞速的提高,版面设计能力、绘画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在每年的“平二杯”语文才艺大赛中,我校参赛学生多次获奖。通过活动,学生们更加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都以说普通话、写规范字、做文明人为荣,我校学生多次在区演讲比赛、故事比赛、硬笔书法比赛中获奖,学校也被评为“青岛市语言文字示范校”。
3、有力地提高了学生的记忆力,发展了他们的思维力
记忆和思维是两项重要的认知能力,记忆力是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基
础。研究中我们发现:诗文吟诵正是训练学生记忆力的好方法。小学生正处于记忆的黄金阶段,他们储备一些精神营养其意义深远。随着学生的知识和阅历的丰富与提高,他们在反复品评词句的过程中会逐步领悟出诗文蕴含的意思,达到了训练其记忆力,发展思维能力的目的。
4、通过诵读,进一步对学生进行读写的训练,提高学生的识字量
学生每学习一首古诗,都会遇到四五个生字,在教师的指导
一、小组同学的帮助下,学生宜己就可以解决这些生字,这样,学生的识字量大大增加,为学探大阅读活动的开展和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华文化特别是诗歌文献浩若烟海、博大精深。.这深厚辉煌的民族文化同是炎黄子孙成长不可缺少的精神营养,字里行间蕴含着丰富的世界观、人生观的哲理。让学生尽早熟读一些有价值的诗文,可以直接引导学生探索人生本源,便捷地汲取到人生的智慧,站在巨人的肩上,得以迅速成长。我们在这条路上仅仅走出了一个开端,但是我们相信,这羲'r篇佳摧她着时光的流逝和学生人生阅历的增加,必然会慢慢地滋润他们的心灵,克服当前人文精神底蕴的缺憾及汉语言根基的虚浮。’’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令后我们会与时俱进,坚持不懈地把诵.评活动汗展下去,‘使之产生更深远的影响·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定会使孩苦们成为中华文明火炬的继承者和传递者:让古老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我校焕发出蓬勃的生机!
第四篇:诵读经典诗文 传承中华文明
诵读经典诗文 传承中华文明
——小学中高年级经典诗文诵读初探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几乎每天早自修,你都可以听到我们班同学诗歌朗诵的声音,而且朗诵的都是朗朗上口的经典诗文。经典诗文的诵读,已成为我班同学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天一积累,每周一考查,每月一比赛,每学期一活动,日积月累,循序渐进,既增长知识,又陶冶情操,还弘扬民族文化,真是一举多得。
说起经典诗文的诵读,其实还有个萌芽、长叶、开花、结果的完整过程呢!
一、萌芽:
经典诗文的诵读与引导,是社会赋予教师的神圣使命,传播与发扬中华经典诗文,教师义不容辞。
二、长叶:
在实验中,我上网查找相关资料,参照利用别人已经总结出来的经验,少走弯路。我发现“激趣——导法——引背——摘录——活用”的诵读古诗教学模式比较适用于我们的中高年级学生,于是我边探索边运用,具体方法如下。
(1)激趣。有道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它是推动学生学习活动的主观因素,是进行自主学习的前提。因此,我们首先注重激发学生自读古诗的兴趣。如在实验的起始阶段,我们给学生讲“诗的故事”、“诗坛趣话” ;先读浅显的诗,使学生感到读诗并不难,尝到读诗的甜头,以此来调动学生自读古诗的兴趣。可以先让学生把以前会背的古诗全部背诵给同桌听一听,进行初步的统计;再把同学们接触过,但又不是大家都会的那部分简单诗词抄下来进行背诵,难度不大,背诵起来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自信心一下子就找到了。
(2)导法。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大量诵读古诗文”的关键就是掌握一定的“法”才能完成一定的背诵“量”。因此,在实验中,实验教师都非常注重导之以“法”,具体分三个层面进行:
第一步:学诗授法。就是以课本中的古诗教学为主渠道,注重读诗方法的指导,使学生依“法”习得。如在实践中,教师摸索出了按“细读——精读——感悟”三程序进行的自读古诗的一般方法:①知诗人,解诗题;②抓字眼,明诗意;③多诵读,悟诗情。
第二步:配诗悟法。就是学完课本中的一首古诗后,补充另一首便于比较的课外古诗,让学生运用学法自学。同中求异,异中求同,使学生逐步体会、巩固读诗的门径。如,学习了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我就让学生多查阅有关思乡的诗,有关对月抒怀的诗,孩子们一下子就背会了《月下独酌》,联系上了《静夜思》等。
第三步:展读用法。即充分利用“黑板报”,开辟“每周一诗”栏目,有系列地每周刊出一首古诗,作为重点赏析,教师稍作点拨、引导,让学生欣赏诵读,自悟其意,自得其乐。
(3)引背。在学生基本掌握了读诗方法后,我注重引导学生背诵一定量的古诗。一是引导学生总结出一般的背诵方法。如“词语组块背诵法”、熟记诗“头”背诵法、联想画面背诵法、抓诗眼背诵法等,学会了方法,让学生有系列地背。二是引导学生互相背诵、考查,同学作适当引导:写春天的诗,诗中之“花”,诗中小动物„„
(4)摘录。不管哪一首经典诗文,能历经漫漫历史长河的冲刷洗涤而成为经典被沉淀、积淀下来,在遣词造句方面肯定是下足工夫的,诵读了几遍之后也就能感受哪些句子是朗朗上口的。让学生自己通过诵读,把握语感,找到名句,老师进行表扬,使孩子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激起再学的兴趣。重点句能记住了,根据重点句这一诗眼,熟读背诵,难度也就降低了。
(5)活用。就是联系学生实际、生活体验,注意创设一定的情境,指导学生在口头表达中、作文中比较恰当地运用古诗。但我们不作过高地要求,不作硬性规定,以免学生望“诗”生畏。实践证明,效果还是不错的,有小部分学生能引用古诗,写出精彩生动的作文,还有部分学生能尝试着写出一些有点诗意的小诗来。
此外,在指导学生大量诵读古诗文时,我们注意不增加学生的背诵负担,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利用早自修 “读诗指导”,保证教师有时间指导学生大量诵读古诗文;二是利用语文课前3分钟时间,让学生背古诗、检查背诵情况。后来又尽量寓教于乐,让活动与学习有机结合起来。这既保证学生有时间大量诵读,又不增加学生负担。当时,正是学期快结束的时候,一边复习准备应考,一边安排孩子们每天早自修抽五分钟时间读一首古诗,读熟之后让学生自己试着理解含义,然后教师作适当的引导,使学生能充分理解诗歌的意境。然后在语文之前安排三分钟进行背诵比赛。
孩子们的记忆力是相当惊人的,在理解的基础上,很多同学读两三次就会背了,慢的同学也只需五六遍,每天利用点边边角角的时间就足够了。再加上孩子们多年来的积累,不到一个月,期末考试过后进行了一次诗歌朗诵比赛,最多的能背诵120首,最少的能背30来首(弱智除外),平均能背60首古诗,在限定5分钟时间内,最快、最熟练的学生能背30首。有同学兴趣很浓,竟然挑战自我,甚至能把《木兰诗》、《将进酒》这样难理解的长诗流利地背下来。接着又在班队课上组织同学们交流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心得。大部分同学都表示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并不难。自创“化整为零”、“分时段背诵”、“根据现代音乐填词法”、“竞背法”等方法,各人根据自己的记忆特点自己探究最适合的方法,自得其乐乐无穷。总之,交流时,一个个滔滔不绝、神采飞扬;交流后,更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取长补短,事半功倍。
三、开花:学生认可,兴趣盎然
真正让我感觉到孩子的兴致很高的是这个学期开学初。记得寒假前,我布置孩子们看《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聊斋志异》等小说,尤其是《三国演义》,上学期学了《赤壁之战》和《草船借箭》之后,老师补充的许多相关知识令孩子们大开眼界,纷纷表示了对三国人物、三国故事的极大兴趣.寒假作业检查时发现,有80%的学生认真看了至少一部小说。布置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沁园春 》(北国风光)巩固率更是达到了100%,另有21人,在老师布置以外,自己背诵了很多诗词,有背岳飞的《满江红》,有背白居易的《琵琶行 》,当然更多的同学背诵简单的绝句律诗。
今年开学,一时忙得忘记古诗词积累了,马上有学生提醒,胡望珩同学告诉我:“我读诗歌,慢慢地就有味儿了,好像有种找到依托的感觉,一天不背,倒是闷得慌。”胡琦同学也悄悄地对我说:“徐老师,如果哪一天,我没背诗就上床,也会睡不着,非得起来完成这一任务才踏实。”面对如此高昂的兴趣,我临时改变计划,马上拿出《三字经》来,因为开学初孩子们多少带着点假日综合症,正好可以借助这其中的一个个小故事收收心呢。“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叫,性乃迁„„”一边背诵,一边请知识丰富的同学在活动课上讲有关的故事,诸如“孟母三迁”、“孔融让梨”等。不消一个月的时间,同学们就背下《三字经 》,渐渐地,班风也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动不动就翻脸吵架的现象慢慢减少了,以至于都见不到了。
一个偶然的机会使我看到了经典诗文诵读的新契机,那天,我路过操场,看到孩子们正在一边跳绳,一边唱歌。对,把唱歌改成背经典诗文不是一举两得,寓教于乐了吗?进一步我想到现在孩子所玩的游戏单调乏味,时间又经常被挤走,完全没有我们那一代孩子那么尽情开心。于是,我决定带孩子玩起传统游戏,像跳皮筋、击鼓传花、跳绳、造房子、玩陀螺、滚铁环等等,一边玩游戏一边轮流背诵,活动课上就出现了新景观:跳皮筋的孩子不再唱:“马兰开花二十一„„”,取而代之的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击鼓传花时“不幸”被传上的同学再也不必为自己表演不了好节目而抓耳挠腮、不知所措了,信守拈来就是诗词呀,什么“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也背得气势磅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也诵出了迷惑后的顿悟。于是乎,孩子们乐也乐了,学也学了,传统的变成新鲜的,新鲜的激起新兴趣。传统游戏、传统文学都得到继承发扬。
四、结果:运用自如,会诵会吟
一年多的古诗文诵读,使孩子们受到的熏陶是非常明显的,平时的作文中,孩子们古诗词运用自如。徐毅男在《观元宵烟花》中就以“‘火树银花触月红,揭夫鼓吹闹春风’每当元宵节来临之际,人们总是以放鞭炮、赏花灯、吃元宵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喜迎佳节.”开篇点题,中间又写道“‘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是瀑布形火花留给我的深刻印象。”使文章增色不少。严敏在《我最喜爱的植物——梅花 》中写道: “‘ 疏影横斜水清浅, 暗香浮动月黄昏’你知道这歌颂的是什么花吗? 是的,这就是‘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的花中君子——梅花。”像这样句中有诗,琅琅上口的句子在作文中比比皆是、数不胜数。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确是的,你或许想像不到我们班的周健芳能在作文中引用“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经典诗句;你或许也很难相信我们班的董金海同学从小就有“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志气!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先进科技,就会落后、痛苦,受人宰割;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传统优秀文化,没有民族人文精神,就会虚无,就会异化,甘愿为人奴隶。我们的中华民族有着悠悠五千年历史,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琴棋书画各树一帜又融会贯通,诸子散文、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犹如一枝枝文化奇葩,绽放着独特的美丽幽雅。正是这“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文学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使我中华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会被别的民族同化。诵读经典诗文,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华文化,使青少年能够具有民族自信心和独立性,在文化冲击和碰撞中正确认识自己,并得以创造性地发展的重要途径。
以上是本人在经典诗文诵读的探索中的一个真实过程和感受,不管我能不能把学生引进民族文化的殿堂,但我始终相信,至少能背诵经典诗文的孩子明确自己是有着深厚文学底蕴的民族的后代,无论何时他身处何方都不会迷失方向,他的心中永远会有祖国和人民,他驿动的心才会踏实安宁,才会有一个归属感。这条路,我将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第五篇:诵读经典诗词,传承中华文明
作者:周如举
本文档由贵州省兴义市雄武乡中心小学
周如举
收集整理
免费下载
主题班会教案:诵读经典诗词,传承中华文明
一、活动目的:
1、通过活动,使学生感受中华古文化的博大精深,体会古诗的意境,领悟诗人的情感,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
2、充分调动学生在班集体活动中的主动性、创造性,强化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3、巩固初中阶段学习过的古诗。
二、活动准备:
1、挑选好四位(男生2位,女生2位)主持人。
2、各小组组织熟练背诵初
一、初二年级学过的古诗。
3、根据诗意各小组选择一首诗配上插图,选择一首诗写好书法作品。
4、各类节目准备:诗朗诵、舞蹈、小合唱、器乐独奏。
5、收集有关“闲情”、“友情”、“亲情”、“乡情”、“爱国情”的古代诗词。
三、活动过程:
(前奏)
女1: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孕育了底蕴深厚的华夏文化;
男1:源远流长的古典诗文,铸就了经久不衰的艺术瑰宝。
女2:它犹如夏日的漫天繁星,闪烁着夺目的光彩;
男2:它仿佛春日的遍野百花,散发着馥郁的芳香。
女1:那一曲曲动人心弦的诗词,给了我们美好的艺术享受;
男1:那一篇篇脍炙人口的佳作,给了我们无尽的人生教益。
女合: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古诗词的世界里,去感受诗人朴质、真切的情思。
男合:今天,让我们共同徜徉古诗词的长河中,去感受中华博大、精深的文化。
第一部(闲情)
1、提琴独奏《渔舟唱晚》,全体朗诵《春江花月夜》带入诗境(多媒体展示)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唐 乐府诗)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花摇情满江树。
女1:踏着暮色,伴随着悠扬的小提琴独奏曲,我们来到了春江,让我们一起欣赏《春江花月夜》。
2、看图诵诗
女1:一曲《春江花月夜》,为我们展现了浩瀚幽邃、恬静多彩的巨幅画卷。
男1:神奇美丽的四季风光,能不叫人惊叹于大自然的造化神工?
合:看,各小组的小画家们给我们带来了诗人笔下的自然风光图。
一小组:(出示图)双飞的燕子,夹岸的柳树,这画面描绘的是唐朝诗人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小组成员齐背)
钱塘湖春行(唐白居易)
作者:周如举
本文档由贵州省兴义市雄武乡中心小学
周如举
收集整理
免费下载 作者:周如举
本文档由贵州省兴义市雄武乡中心小学
周如举
收集整理
免费下载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二小组:(出示图)这一池的碧叶,映日的荷花,使我们想起了宋代诗人杨万里的名句———接天连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小组成员齐背)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三小组:(出示图)夕晖晚照,枫叶流丹。下面由我们小队背诵杜牧的——《山行》(小组成员齐背)
山行(唐代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四小组:(出示图)白雪皑皑,银装素裹,我们小队为大家带来岑参的名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小组成员齐背)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唐?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3、学生自由背诵
男1:四时风光美如画,诗人笔下的每一个季节都有其迷人的魅力。
女1:咱们就以小组为单位展开竞赛,比一比哪一组同学背诵的描写自然景色的古诗多,且声情并茂,配上动作。(各小组准备后上台表演)
准备期间欣赏古典舞蹈《良宵》
第二部(友情)
女2:在诗的形象中,我们欣赏着钟灵毓秀的自然风光。
男2:在诗的语言中,我们感受着文人们悠然适意的闲情。
女2:“一切景语皆情语”,诗是真情的流露。
男2:“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是相隔万里的朋友间真情而洒脱的问候。
女2:“独下千行泪,开君万里书”是家国难归之人对故国旧友的魂牵梦萦。
男2:“同门为朋,同志为友”,朋友间的情感,弥足珍贵。
女2:“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让我们吟诵着动人心魄的友谊诗篇,去寻找生活和学习中的知己吧!(背诵篇目:《送元二使安西》、《别董大》、《芙蓉楼送辛渐》、《赠汪伦》,齐唱一首古诗改编的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送元二使安西》(唐代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别董大》(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赠汪伦》(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第三部(亲情)
作者:周如举
本文档由贵州省兴义市雄武乡中心小学
周如举
收集整理
免费下载 作者:周如举
本文档由贵州省兴义市雄武乡中心小学
周如举
收集整理
免费下载
(女声小合唱《游子吟》)
《游子吟》(唐代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女1:人的情感世界可谓千姿百态,在人类美好感情的百花园中,有一支尤为鲜艳芳香的花卉。
合:那就是最炽热的,最深挚的,最无私的亲情。
女1:请听女声小合唱《游子吟》,播放《游子吟》(唱诵结合)
旁诵:(A)听,一支淳厚深挚的母爱颂歌唱起来了
(B)没有谆谆叮咛,没有涟涟别泪,一片母爱的纯情凝聚在临行缝衣那无声的场景之中。
女1:一首《游子吟》深深地拨动了人们的心弦,赢得了千百年来无数读者的强烈共鸣。
男1:父母辛苦鞠育之情,儿女定当涌泉相报。下面请听相声《慈母心》。
3、男生齐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代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女1:拳拳爱心,一览无遗。
男1:沐浴在亲人这无私的爱的光辉中,是多么幸福。
女1:“每逢佳节倍思亲”,异乡的游子更是关心系念着远方的亲人。
合:有请男同学们为大家背诵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第四部(乡情)
1、表演朗诵静夜诗
女2:短短的诗句,透着浓浓的亲情。
男2:淡淡的忧愁,遥寄深深的思念。
女2:“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这是思乡游子绵绵不断的情思。
男2:那古老深厚的乡土故园之情,牢牢地根植于人们的心田。
女2:在思乡的诗句中,以李白的《静夜思》最为出名,让我们一起来表演朗诵吧。
2、女同学齐诵《回乡偶书》
《回乡偶书二首》(唐?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女2:“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男2:一幅生动的画面,烘托出一个久别游子的沧桑和喜悦,有请女同学为大家背诵贺知章的《回乡偶书》
3、齐诵《杂诗》
第五部(爱国情)
女1:谁不爱故乡,谁不恋故土,这是一种儿女对母亲般的关心系念。
男1:祖国是故乡的延伸,“家国”两字从来就是紧密相连的 女1:当国家遭受战乱之时,诗人们拿起手中的笔,写下了一首首激昂慷慨的爱国诗篇。
男1:“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这捧出的无疑是一颗为国捐躯的拳拳赤子之心。下面请各队的同学背诵爱国名篇名句!
(个别上台背诵,出示书法作品)
(尾声)
男1:那一行行自胸中流淌出的文字
女1:那一颗颗跳动着的赤诚之心
合:震颤着我们的心灵。
作者:周如举
本文档由贵州省兴义市雄武乡中心小学
周如举
收集整理
免费下载 作者:周如举
本文档由贵州省兴义市雄武乡中心小学
周如举
收集整理
免费下载
男1:“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女1:诗人们这种坚毅求索、宁死不悔的精神激励着我们为祖国的明天而奋发学习。让我们牢记——(老师出示自己创作的书法作品)“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
男1:闲情、友情、亲情、故乡情、爱国情,好一派迷人的情感风光。
女1:那情真意切的情思,在我们心灵的回音壁上激起悠远的回响,余音袅袅,如缕不绝。
男2:中华古诗文浩若烟海,女2:华夏文明光辉灿烂。
男合:让我们多学中华经典文化,继承民族优秀传统,齐合:让我们站在五千年文化的历史巨人肩膀上,面向世界,开创未来。
作者:周如举
本文档由贵州省兴义市雄武乡中心小学
周如举
收集整理
免费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