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论文《实施探究性学习,实现学生主动发展》(范文模版)

时间:2019-05-14 11:50: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论文《实施探究性学习,实现学生主动发展》(范文模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论文《实施探究性学习,实现学生主动发展》(范文模版)》。

第一篇: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论文《实施探究性学习,实现学生主动发展》(范文模版)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论文《实施探究性学习,实现学生主动发展》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为此,教师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转变,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那么,怎样才算是探究性学习,怎样的探究才能使学生实现最大限度的自身发展呢?

一、探究性学习的主要特点

探究是一种复杂的学习活动,需要做观察,需要提问题,需要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需要设计调查研究方案;需要根据有关证据来核查已有的结论;需要用各种手段来收集、分析和解释有关的证据,等等。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探究性学习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探究性。探究性学习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使学生“能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历练,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识和熟练的技能”。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探究什么课题需要研究,课题研究如何进行也需要探究,解决课题本身的一些问题更需要研究,因而,探究性学习的专题研究过程就是一个探究的过程。没有了自主探究,也就无所谓实质意义上的学习方式的改变,也就谈不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自主性。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学什么,怎么学”的问题均是学生自主解决或在老师指导下自主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充分地“参政议政”,充分地“当家作主”,既是探究性学习的决策者,又是探究性学习的实施者。

(三)实践性。探究性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实践的过程,它强调学生的亲历参与,强调学生的实践体验。实践既是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要求,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基本途径。

(四)开放性。探究性学习的内容更多的是来自于社会,来源于自然,来源于学生自身的各种类型的生活之中。开放式的、融入自然和社会的课堂,能将有限的教学时间和学习内容,能为学生提供一个真正自由广阔的学习环境,也为学生质疑探究提供机会和条件。

二、品德与社会科实施探究性学习应达成的目标 从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可以看出,探究性学习特别注重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实际运用,特别注重学习的过程及学生的实践和体验,其目标定位主要强调以下几点:

(一)强调获得亲自参与的积极体验。课程标准中运用了大量诸如“观察”、“收集”、“调查”等行为性很强的词汇,强调学生必须具有探究性学习的实践行为。只有有了这些行为,才能产生具体的体验,才能逐步形成一种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激发探索和创新的积极欲望。

(二)强调学会合作与分享。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要“能够与他人平等地交流与合作”,共同“体验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乐趣”。其目的是着力提供一个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良好空间,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学会合作,学会分享,为学生逐步形成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合作的意识与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强调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目标”中指出,学生要“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社会信息,能够运用简单的学习工具探索和说明问题”。从问题的发现到问题的解决,探究性学习强调整个过程都是学生(或在老师指导

下)自主完成的过程,是学生不断收集信息与处理信息的过程。信息的发现与重组就意味着问题的发现与解决。

(四)强调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课程目标”中指出,要“关爱自然,初步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初步形成民主、法制观念和规则意识”,“热爱祖国,珍视祖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尊重不同国家和人民的文化差异,初步具有开放的国际意识”。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在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同时,要学会关心国家和社会的进步,学会思考人类与世界的和谐发展,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三、实施探究性学习的一般过程

实施探究性学习的基本指导思想是,排除以教师为主导的知识灌输,在任何时候都促使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下,通过教师的组织、指导,自主地去解决面临的问题。换言之,探究性学习是通过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在主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认知活动学习的。探究性学习的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形成问题情境,启动探究欲望。罗杰斯认为,“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是探究创造的两个条件。为此,教师首先要为学生创设一种自由、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要做到: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性行为;不反对猜测,特别是具有一定道理的猜测;对学生所犯的错误有高度的容忍精神,以消除学生的恐惧心理;尊重学生,使学生在决定探究什么问题时有真正的发言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和想象力;教师可以充当“未知者”和学生一起探究。这不仅减轻了学生的压力,而且也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直接向学生提供定义、给出答案、陈述结论的单向知识传递方式。其次,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提供一定的情境,激发学生产生迫切要解决的问题,使学生产生困惑并力图去克服这种对抗。一位教师在教学《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时,让学生认真观察“开国大典”和“建国五十年庆典”实况录像,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对比,自我讨论,自我发现,自然而然,将学生的自主探究引向深入。

(二)建立问题假设,展开探究活动。当学生面临困惑并力图去克服时,教师要巧把火候,恰当地指导学生展开探究活动,让学生发现问题,汇报问题,展示问题。这时学生发现的问题是最初的问题,其方向性和深浅度因人而异。教师应不必在乎问题的大小或醒目与否,不必拘泥于教学目标和内容的排列,但只要是来自于学生真实生活的问题,这是个性化的、主体化的学习,都是值得珍重的。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从众多问题中筛选出全班同学或小组内能共同协作探究的共同问题。策略如下:

1、学生自己商讨决定共同问题。小组内讨论,使之认识到同学之间提出的问题看似零乱无关,但实际密切相连,在解决某一个问题的过程中,自己的问题会同时迎刃而解(自己的问题早晚会被提出来解决)。

2、教师把可能引起全班学生思想震动的某一个问题提出来,或找出学生之间最主要的分歧点,刺激学生进行反思,让学生的思想与之抗衡,引发争辩、思辩的情境,从而推动学习。如教学《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当学生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辉煌成就而自豪骄傲时,教师巧把火候:“这一切都充分说明了我国的国力在不断地增强,国际地位在逐步地提高,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辉煌成就。那么现在,我们是不是可以骄傲地向世人宣布,我们的祖国已经是一个发达国家了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或说“是”或说“不是”,俨然针锋相对的两个阵营。教师因势利导,使学生进入又一个思辩的情境,将学生的探究引向更深的层次。

3、教师提示问题。当学生的问题不能形成焦点时,教师引导学生予以梳理,自己发现价值量高的问题;当学生欲意识到而未豁朗之时,教师可画龙点睛:“老师认为这点很重要,你们觉得怎样?”切忌生硬地提出教师自己意想的问题,而必须让学生理解他们所追究的问题,为什么会形成那样的焦点。

(三)深入探究实践,自主解决问题。确定所要探究的问题后,小组内合作研究设计

解决问题的方案,收集资料,搞调查研究(查阅文献资料、采访人物、实地考察等),获得丰富的事实资料和信息,不断地尝试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小组内交流讨论探究结果,不断地进行综合、比较、筛选,提炼个人、集体的思想,弥补个体调查的不足和视野的狭隘性,集体协作,共同解惑,并进一步发现新的视点,对问题作出新的把握。如教学《我国的环境》一课,教师可将学生可以分为“水环境”、“土地环境”、“大气环境”和“生态环境”四个调查小组,课前开展调查研究活动,课上分组交流收集到的资料、信息和调查研究的情况,得出调查研究初步结论,讨论保护和治理环境的办法。

(四)反思探究过程,继续深层探究。探究性学习不是一个“从不懂到懂”的过程,而是一个“从不懂到不懂”的过程,是一个新的问题连续产生的过程。也就是说,探究性学习更重要的是如何使学生进一步发现更深层次的问题,燃起解决新问题的欲望,继续深层的探究。为此,教师应不只对学生的探究结果进行描述,更应注重对学生探究过程的评价。要让学生反思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展开的探究活动。可回忆探究过程的辛苦,可反思自己辛辛苦苦收集的资料为何与探究目的无关,也可交流探究问题的着眼点,等等。其实这种不断地反思,就是一种很好的研究方法。教师在对学生的探究过程进行评价时,应侧重于评价学生的探究精神、探究方法以及探究能力,应多用鼓励性的语言,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和导向作用。这样,不只有助于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更有助于学生自我观察、自我反思、自我调节,不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能力。

在探究性学习的实施过程中,应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积极创设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多层面的实践学习机会,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真正实现“人的发展”这个根本性的要求。

参考资料

1、《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

2、《追求“自我深化”的社会科教育》

沈晓敏著

选自《国内外小学社会科教学理论与研究》(张茂聪主编)第187--193页

山东友谊出版社

3、《小学社会课概论》第176--186页

李稚勇著

上海教育出版社

4、《国内外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

郭元祥著

5、《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郭元祥著

第二篇: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论文

浅谈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

柿子镇中心完小-魏申群

当前品德与社会的教育仍有些“假、大、空”,特别是农村小学这种状况尤甚。造成这方面的原因有许多,如:社会、学校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不重视这门课程、教师本身素质跟不上这门新课程的发展等。如何才能使当前农村小学的品德与社会课程不流于形式,不再成为所谓的副科,可上可不上,可有可无的课程。通过教学实践,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提高认识,思想上重视《品德与社会》

品德与社会是国家重视小学德育的重要体现,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工具。因此,对品德与社会的重视与否,课程上得好与坏,是德育能否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前提。提高认识,就要从思想上重视,加强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工作,让品德与社会触及儿童的内心世界,影响他们的心灵。作为一名教师,在品德与社会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以下几点:

1.与学生平等交流,解决他们遇到的实际问题。

例如:有的学生知道自己长大了,自己想做家务可是家长不允许。于是,有的学生就会产生这样的想法,“不是我不愿意做,而是大人不上我做,那我就不做吧!”面对这种想法,我就适时引导学生去讨论怎样去争取实践的机会。

有的学生说:“我就跟他们讲道理,如果不听我就给他们写一封信说明我的想法。”

有的学生说:“我家里的人最怕我哭,我就哭,直到他们同意。”

也有的说:“我就偷偷地做,让他们瞧瞧我有能力做。” „„

我说:“确实,我们在生活中经常遇到一些困难,但我们要勇敢地面对现实,想办法解决问题,而不是逃避它们。回去后,选择适合你的办法去试一试,也许就成功了。老师相信你们有能力解决这个问题。”有了老师的鼓励、同学的建议,再去实践,得到的可能会更多。2.让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实践。

学生的一些认识和新的道德观念在生活中是否能得到广泛的认同,这是儿童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实践产生冲突的根本原因。儿童的一些正确的、善良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遇到各种挫折,使学生对品德与社会教学产生怀疑。我们的教学所给予学生的不应是一个简单的结论--“该怎么做?”,而是要让学生亲自去试一试--“你会怎么做?人们会有什么评价?”从而在生活中真正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善恶观念,建立自己的道德标准。因此,我认为我们的教学应该向生活开放,让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实践,知行统一才能发挥品德与社会课程的重要作用。

二、结合实际,让道德教育工作有特点

我们国家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因此农村的小学品德与社会教育必须面向农村,紧密结合农村实际,突出农村特色。

首先,要利用品德与社会课加强爱农村、爱劳动的教育。现在就有许多身在农村而不爱村、不爱劳动的学生,他们的学习成绩普遍很好,他们学习的动力是考上大学,走出农门,离开家乡„„这样的想法是偏面的。这种思想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来自家庭、社会、个人等各方面的因素存在。这时如果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仅仅停留在说教上显然是不行的。这就要我们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结合实际采取多种方法来教育学生树立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如在教《我的劳动感受》一课时,我首先用类比法引导学生说说参与劳动的不同感受,从而教育学生要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热爱农村。

其次,要结合品德与社会课加强农业科技教育。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它在农业生产中的含量正日益加大。我教《春天的种植》一课时,先播放VCD多媒体课件,做“农事5分钟新闻发布会”,对学生进行农业科技教育,再组织学生展开“种子发芽”的条件讨论。然后结合类似事例,引导学生认识科学技术对于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性,增强他们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长大攀登科学高峰的自觉性。

三、课堂教学,要多方位多角度地展开

农村小学在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过程中,往往均采用了单一的、古老的说教式教学模式。这种以说教为主的思想品德教育在现实社会面前显得是那么的苍白无力。要改变思想品德教育的现状就要改变过去的以说教为主的教学模式。经过这几年教学的不断实践,我探索出以下几种较为有效的教学模式。1.明理激情导行模式

这是在传统的讲解模式基础上演化而来的,适用于品德与社会新授课中的各种课型。它是以教师为主导,通过直观演示、口头讲解、文字阅读、评价行为、激发情感等手段传递信息。学生通过观察感知、理解教材、动情明理、自省辨析,最后由教师评价提出行为要求。这种模式的特点是使学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道德知识或某一方面的行为方式。选用这种教学模式的时候,要注意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如在教《我送老师一支花》一课时,提出了“老师像红烛,无私奉献青春年华”“老师像园丁,辛勤培育现代化建设人才”“我们要尊敬老师”的观点之后,教师可推心置腹地向学生谈谈自己在教师的关怀下成长的故事,以及对教师工作的情感体验,然后让学生谈他心中的老师,使师生间产生感情上的认同和共鸣,促使学生主动地以实际行动来尊敬老师,提高了教学实效。2.“问题--讨论”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着眼于学生个人的潜能和整个人格的发展,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思考辨析机会,培养学生“悟理--讲理--用理”的能力,适用于哲理性较强的课。在教学实践中,这种教学模式最受学生欢迎。3.角色扮演模式 这种模式通过设置与现实生活中类似的情境,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使学生向生活“取样”,从中引出相应的情绪反应和行为。这种模式比较适用于以行为训练为主的课和故事性较强的课文。大部分的中低年级学生特别喜欢这种模式,往往在课后还自发地围在一起继续“扮演角色”,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浓,收到的效益较好。

总之,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育目前虽然存在一定的不足,但这些不足是可以弥补的,只要我们重视它、认识它、理解它,那么我们就能解决它。同时我们只要下苦功夫,就能将这些问题迎刃而解,使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教育能够达到《课程标准》中提到的目的和要求,从而让品德与社会真正地走进农村小学。

第三篇: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论文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论文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论文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公民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目前我国还没有专门的公民教育课,小学生公民教育的内容主要体现在《品德与社会》课中。本文分析了我国公民教育的现状,并结合教学实际,阐述了如何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中开展公民教育活动,让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以一个小公民的身份参与社会实践。

【关键词】 小学 《品德与社会》课程 公民教育

近年来,某市开展公民教育研讨会的活动引起了广大网友的热烈讨论,也激起了笔者对公民教育的思考。笔者所理解的公民教育即是以培养爱祖国,爱他人,遵纪守法,履行公民义务,人格健全等基本素养为目标,培养合格公民的教育。在我国目前的课程体系中,小学生公民教育主要体现在《品德与社会》课中。随着社会的进步,公民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我国公民教育的现状:

1.重思想政治教育,轻公民意识培养

现行的《品德与社会》课程在内容的选择,活动的设置等方面较以前已经有了明显的改进。它涵盖了心理素养与道德,法律法规,权利与责任,公共参与等公民教育方面的内容。但实施过程中,教者极易将其演变为一节思想政治教育课,让课堂了无生趣。有人说公民教育涵盖思想教育的内容,但笔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更强调的是对现行>规章制度的认可、服从。长期进行这样的教育,学生的公民主体意识,理性的批判精神,坚定的权利意识就会受到压制,不利于学生现代公民意识的培养。

2.重知识传授,轻良好行为培养

良好的公民教育需要学生自主实践、体验参与,从而将公民意识内化为自己的实际行动。但在现行的课程运行中,学生由于受到升学的影响,加之一些教师对公民教育的认识不足,品德课上许多教师主要以传授知识为主,让学生不断地记,不断地背书上的内容,以应付考试。有的学生考试分数很高,但公民意识淡薄。知识的多少与公民意识并不是对应关系。有的人知识很渊博,在生活中却不能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因此,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充实学生公民意识的内容,更应该把公民知识内化为学生的公民意识,外化为学生良好的行为。小学生是祖国的花朵,民族的希望,在小学阶段结合《品德与社会》课程开展公民教育的活动尤其重要。

一、游戏感悟

游戏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活动形式,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在无比兴奋中将知识进行内化。

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我不耍赖皮》一课时,教师和学生一起玩“魔力眼”的游戏。即班长给学生们看多张图片,然后迅速藏起一张,教师和学生抢答,说说班长藏起来的是什么图片。由于班长是站在讲台前组织学生玩这个游戏的,教师站的位置在讲台旁,猜中的几率当然要比学生高,最后游戏玩不下去了。看着学生沮丧的样子,老师问:“为什么不再玩了”,好几个学生说道:“不公平,不公平。”又有几名学生说:“老师耍赖,你站的位置可以偷看到班长藏的图片。游戏中学生们感受到了规则的重要性,为下面的教学做好了铺垫。”

再如:教学三年级上册《自画像》一课时,教师和学生一起玩了“身边的他/她”的游戏。教师和学生们将本班自己朋友的特点和长处写在一张小卡片上,交给老师后,通过抽签的形式猜一猜“他/她是谁”。由于此游戏与学生自身密切相关,每次抽中的卡片有可能就是自己,学生们玩得不亦乐乎。在快乐的游戏中学生明白了,每个人都很棒,但每个人身上都有缺点,主动改正,大家就会更棒。通过此游戏,学生们不仅对自身更加了解了,对身边的朋友也多了分理解。实践证明:教师在教学中巧妙地运用游戏可以起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对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情景体验

教学中教师常有目的地创设生活中的情景,引导学生参与并融入其中,学生通过一定的体验,理解知识,明白道理,并使他们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教师可利用音乐,语言描述等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

如教学三年级上册《父母的疼爱》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说一说家里发生的真实的故事:在我......的时候,爸爸、妈妈......。然后让学生将所讲的故事编成一个剧本,自己扮演父亲或母亲。接着让学生在《世上只有妈妈好》的背景音乐声中欣赏美文《妈妈的爱》,并谈一谈我能为爸爸妈妈做些什么。讲故事环节,教师一石激起千层浪,勾起了学生对生活的回忆,为后续的情景体验做好了铺垫。学生表演时通过角色扮演,体会了父母的那份深深的爱以及父母的艰辛与不易。美文欣赏将学生的情感体验推向高潮。学生谈一谈时,他们都被父母的爱所深深感动了,激发了学生对父母的感恩之情。本节课学生们在真实的情景中感知、体验,教学起到了不错的效果。

一组美丽的图片、一首动听的歌曲、师生间和谐的氛围等都可以形成教学情景,良好的情景能够让学生的自我意识、公民意识在乐观开朗的氛围中发展。

三、案例分析 《品德与社会》课程源于生活,最终又回归到生活,指导生活。教学中教师将身边的事情引入到课堂教学中,通过讨论分析,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进而提高学生的公民素养。

在教学五年级上册《心中有规则》一课时,教师从国家把酒驾列入国家刑法的范围开始引入,进而把酒后驾车造成重大事故的案例作为教学资源带给学生分析。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析得出:酒后驾车事故率高,给自己,他人,社会带来了严重的伤害。因此,把酒驾列入刑法之列,正是要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杜绝此类事情再次发生。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的责任意识,法制意识都得到了增强。当然,教学中《不和烟酒交朋友》《我的课余生活》等课亦可采用案例分析法。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学生的思辨能力,对是非的判断能力,合作能力,公民素养定会不断提升。

四、体验实践

实践、体验是最好的老师。它能激起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学之所用,学有所用。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通过亲身体验、内化书本中的知识,进而提高他们作为社会小公民的综合素养。

例如:在教学《不说话的“朋友”》时,笔者尝试着进行一次公民教育实践活动。教师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他们到各村组,广场,公园......去观察,了解我们周围公共设施的种类以及利用情况。经过一个星期的调查、了解,学生小组整合资料并汇报。结果大家发现,人们并没有善待我们身边这些不说话的“朋友”。许多健身器材被毁坏;村头的垃圾桶东倒西歪,有的甚至被烧了个洞;公园的座椅毁坏严重......所有的这些都让学生们感到很难过,有的学生还为自己曾经破坏公共财物的行为而内疚。学生们通过调查发现,破坏公共设施给大家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不便。笔者接着引导谈一谈:“我们小学生除了从自身做起爱护公共设施,还有什么好方法,让身边的人一起来爱护公共设施?”学生们畅所欲言。接下来一周,教师组织学生上网或图书室查资料,了解我国现有的公共设施的法律法规;分小组调查并制定出保护公共设施的方案;走上街头发放倡议书。学生们从此次活动中学有所思,思有所获。

教学《平安回家》一课时,教者亦组织学生走出校园,参与实践活动。学生们通过观察,认识路标,通过参与交通管理,知道了作为一名小公民我们应该做。通过这两次活动,笔者发现学生们比以前更加关注社会问题了,他们自己能以小主人的身份参与社会公共生活,公民意识增强了。当然,在《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实施过程中,组织学生体验、实践耗时较多,加之有安全等方面的种种顾虑,许多教师不愿参与其中。但组织学生参加这样的活动的确能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社会的小公民,感受到自己的存在的价值。这样的活动真是利大于弊,何乐而不为呢?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时代对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要想提高全社会公民的素质,笔者认为应该从小学生抓起,让公民教育与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有机融合。教学中教师注重知识传授的同时,应通过多种渠道,组织多样化的活动,引导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以期不断提升学生的公民意识,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学生将来踏入社会成为有责任感的主人不断努力。

第四篇: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论文

顺势发展,科学整合,实践创新

——探究实施‚班班通‛后的信息技术与小学品德与社会

课程的整合

内容提要:‚班班通‛的迅速推进和实施,极大地促进了信息技术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应用,有效地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为课堂教学信息化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同时也引发了教育教学环境及方式的重大变革。作为身处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顺应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更好地运用‚班班通‛来服务于我们的教育教学,将其系统、有效地应用于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之中,做到现代信息技术与品德与社会课程深层次、科学地整合,提高信息化教学的实效性,最终全面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班班通 信息技术 品德与社会 整合

有人曾说,‚二十一世纪将是一个网络化的世纪‛。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也深刻地影响到了人们生活和学习的方方面面,改变着人们的思想意识和认知行为。身处信息社会之中的教育也迅速地进入了以‚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校校通‛和‚班班通‛为基础和核心的‚网络化‛、‚信息化‛教育时代。同时,‚班班通‛的推进和实施,使我们进一步的明确了信息技术赋予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在新世纪的教育新使命:各个学科的教育教学都必须建立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进行深层次的改革和发展。新一轮的国家课程改革明确倡导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并给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做到日常化运用信息化设备与资源,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常态化和有效地整合,即在合适的时间运用恰当的技术完成教学任务和学习任务,确实变革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总之,‚班班通‛启用为我们每一个教师提供了一个实施现代教育的基础和教师自身学习和发展的平台,能极好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成长。我们作为基础教育一线的教师,要把握好实施‚班班通‛的好时机,与时俱进,认真钻研教育理论,加强学习信息教育的相关知识,与国家和社会的教育改革发展的步伐同步协调发展。

二、深层理解‚班班通‛,科学整合课程资源

实施‚班班通‛后,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更显丰富多彩、形式多样。我们可以展开课堂信息化有效教学,实现教育教学中打破教室、教师、校园的界限,实现局域、城域无界限。校校互通、班班互联、资源共享,这将进一步推动小学教育信息化向纵深发展,激发教师的实践激情和学习需求,探索各学科与信息技术深层次整合的模式与方法,提升信息化教学的实践性,最终全面提升基础教育教学质量。

例如:我在教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学会合作》中的‚齐心真好‛这一活动主题时,播放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中国女排获得了集体项目的唯一的一枚金牌的实况录像片段。让学生交流:‚在时隔20年后,她们再次站在奥运会最高的领奖台上,是什么让她们赢得了桂冠?‛学生交流后,教师再用ppt课件展示教材中的故事《杰出的合作》,让学生看课件,说感受。紧接着再用课件揭示本课主题:

可用资源,然后再自己加以科学的加工整理,开发出属于自己的教育资源,来从事自己教学活动。这样,才能真正将信息技术的优势应用到教学环境当中,与教学的诸环节联动协调,为实现创新教学和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三、大胆实践探索,勇于积极创新

我们在利用‚班班通‛设备所带来的信息技术来从事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实践,关键是利用其多媒体资源和现代教育技术,将丰富的教育资源收集补充到我们的教学之中,创设情境,优化教学手段,扩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营造品德与社会课师生互动交流的教学模式。总之就是在实践中整合,创新教学思路和方法,让‚班班通‛设备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实现整合发展,效益最大化。

例如:我在教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走进信息时代》时,设计了如下的一些运用信息技术资源的教学情景环节:

1、用flish课件展示‚地球村‛、‚信息高速公路‛让学生直观 感受这些抽象的概念;

2、学生展示上网查找到的古今通讯方式和现代通讯家族成员的 图片及实物信息;

3、视频资料《一个手机与128条生命的真实故事》;

4、网上在线问卷交流‚假想没有通讯的日子‛;

5、课堂交流在QQ聊天室以‚小记者‛的身份采访不同年龄 网友的通讯工具和通讯方式的采访结果;

息和加工、整理、应用信息的能力,转变学生以往接受式和枯燥被动式的学习方式,培养其自主学习的意识。作为正处于教育改革和发展与创新并举时代的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师,我们有理由、也有责任以敏锐的视觉和全新的教育理念去面对实施‚班班通‛后的信息技术与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整合这一崭新的课题,在不断实践中去把握、创新和运用。

四、‚班班通‛实施后有关信息技术与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整合的几点思考:

1、要全面准确把握教学目标,注重知识、方法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有机整合。可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所侧重,特别要重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重视学生方法和能力的获得,防止把品德与社会课变成单纯的知识传授课。同时,信息技术与品德与社会课程学科教学的整合,也不是单纯的把利用‚班班通‛设备作为教师教学演示的工具,以信息技术的演示功能代替所有功能。而应使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使用、学习、探索的工具。将设备用来服务于我们的教学,具体来说就是利用‚班班通‛来实现教师对教学信息最有效的组织与管理,同时也要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式的学习方式的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其认知主体的作用。

2、信息技术与品德与社会课程学科教学的整合给学生提供了更大的自主学习空间,更加突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地位,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探究能力。要根据学生已有的信息技术水平,有效利用网络学习,开发课程资源,从真正意义上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这就需要

却不能取代教师的地位而成为教学的全部。‛在与课程的整合之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不增加额外的教学目标。合理使用信息技术,不过分依赖网络资源而忽视其它教学资源。不能认为只有网络信息资源才是唯一的资源和最好的资源。信息技术与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整合必须根据课程的特点以及学生的需要来确定应用目标和应用方式,整合的主体是课程,而非信息技术。我们要坚持‚课程本位‛,切勿为使用技术而使用技术,甚至不惜牺牲课程目标的实现。应以课程目标为最根本的出发点,以改善学生学习为目的,选用合适的技术。在实施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时,我们必须重视结合学科的具体特点和教学目标的要求应用信息技术呈现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境、整合有关课程资源。信息技术手段和信息资源的应用,要根据不同的教与学的方式对媒体和教学技术从需要出发,灵活多样地有机结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学习活动中作为效能工具、交流工具、研究工具、问题解决工具和决策工具的作用。

5、先进完备的‚班班通‛设备仅是信息技术与品德与社会学科整合的基础。要推进教育技术现代化,实现信息技术与品德与社会课学科的科学整合,我们教师自身还需要从理论到技术进行认真的学习,加强教育科研,努力转变教育观念。以科学先进的理论指导教学实践,从而实现优质高效的整合和发展。

总之,‚班班通‛的便捷、海量信息、资源共享等特点,能够满足品德与社会课的社会性和生活性的课程需求。实施‚班班通‛后,10-

第五篇: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论文

提高农村小学教师对《品德与社会》的认识当前品德与社会的教育仍有些“假、大、空”,特别是农村小学这种状况尤甚。造成这方面的原因有许多,如:社会、学校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不重视这门课程、教师本身素质跟不上这门新课程的发展等。如何才能使当前农村小学的品德与社会课程不流于形式,不再成为所谓的副科,可上可不上,可有可无的课程。通过教学实践,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提高认识,思想上重视《品德与社会》

品德与社会是国家重视小学德育的重要体现,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工具。因此,对品德与社会的重视与否,课程上得好与坏,是德育能否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前提。提高认识,就要从思想上重视,加强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工作,让品德与社会触及儿童的内心世界,影响他们的心灵。作为一名教师,在品德与社会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以下几点:

1.与学生平等交流,解决他们遇到的实际问题。

例如:有的学生知道自己长大了,自己想做家务可是家长不允许。于是,有的学生就会产生这样的想法,“不是我不愿意做,而是大人不上我做,那我就不做吧!”面对这种想法,我就适时引导学生去讨论怎样去争取实践的机会。有的学生说:“我就跟他们讲道理,如果不听我就给他们写一封信说明我的想法。”有的学生说:“我家里的人最怕我哭,我就哭,直到他们同意。”也有的说:“我就偷偷地做,让他们瞧瞧我有能力做。”

……我说:“确实,我们在生活中经常遇到一些困难,但我们要勇敢地面对现实,想办法解决问题,而不是逃避它们。回去后,选择适合你的办法去试一试,也许就成功了。老师相信你们有能力解决这个问题。”有了老师的鼓励、同学的建议,再去实践,得到的可能会更多。

2.让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实践。

学生的一些认识和新的道德观念在生活中是否能得到广泛的认同,这是儿童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实践产生冲突的根本原因。儿童的一些正确的、善良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遇到各种挫折,使学生对品德与社会教学产生怀疑。我们的教学所给予学生的不应是一个简单的结论--“该怎么做?”,而是要让学生亲自去试一试--“你会怎么做?人们会有什么评价?”从而在生活中真正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善恶观念,建立自己的道德标准。因此,我认为我们的教学应该向生活开放,让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实践,知行统一才能发挥品德与社会课程的重要作用。

二、结合实际,让道德教育工作有特点

我们国家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因此农村的小学品德与社会教育必须面向农村,紧密结合农村实际,突出农村特色。

首先,要利用品德与社会课加强爱农村、爱劳动的教育。现在就有许多身在农村而不爱村、不爱劳动的学生,他们的学习成绩普遍很好,他们学习的动力是考上大学,走出农门,离开家乡……这样的想法是偏面的。这种思想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来自家庭、社会、个人等各方面的因素存在。这时如果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仅仅停留在说教上显然是不行的。这就要我们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结合实际采取多种方法来教育学生树立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如在教《我的劳动感受》一课时,我首先用类比法引导学生说说参与劳动的不同感受,从而教育学生要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热爱农村。

其次,要结合品德与社会课加强农业科技教育。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它在农业生产中的含量正日益加大。我教《春天的种植》一课时,先播放VCD多媒体课件,做“农事5分钟新闻发布会”,对学生进行农业科技教育,再组织学生展开“种子发芽”的条件讨论。然后结合类似事例,引导学生认识科学技术对于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性,增强他们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长大攀登科学高峰的自觉性。

三、课堂教学,要多方位多角度地展开

农村小学在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过程中,往往均采用了单一的、古老的说教式教学模式。这种以说教为主的思想品德教育在现实社会面前显得是那么的苍白无力。要改变思想品德教育的现状就要改变过去的以说教为主的教学模式。经过这几年教学的不断实践,我探索出以下几种较为有效的教学模式。

1.明理激情导行模式

这是在传统的讲解模式基础上演化而来的,适用于品德与社会新授课中的各种课型。它是以教师为主导,通过直观演示、口头讲解、文字阅读、评价行为、激发情感等手段传递信息。学生通过观察感知、理解教材、动情明理、自省辨析,最后由教师评价提出行为要求。这种模式的特点是使学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道德知识或某一方面的行为方式。选用这种教学模式的时候,要注意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如在教《我送老师一支花》一课时,提出了“老师像红烛,无私奉献青春年华”“老师像园丁,辛勤培育现代化建设人才”“我们要尊敬老师”的观点之后,教师可推心置腹地向学生谈谈自己在教师的关怀下成长的故事,以及对教师工作的情感体验,然后让学生谈他心中的老师,使师生间产生感情上的认同和共鸣,促使学生主动地以实际行动来尊敬老师,提高了教学实效。

2.“问题--讨论”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着眼于学生个人的潜能和整个人格的发展,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思考辨析机会,培养学生“悟理--讲理--用理”的能力,适用于哲理性较强的课。在教学实践中,这种教学模式最受学生欢迎。

3.角色扮演模式

这种模式通过设置与现实生活中类似的情境,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使学生向生活“取样”,从中引出相应的情绪反应和行为。这种模式比较适用于以行为训练为主的课和故事性较强的课文。大部分的中低年级学生特别喜欢这种模式,往往在课后还自发地围在一起继续“扮演角色”,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浓,收到的效益较好。

总之,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育目前虽然存在一定的不足,但这些不足是可以弥补的,只要我们重视它、认识它、理解它,那么我们就能解决它。同时我们只要下苦功夫,就能将这些问题迎刃而解,使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教育能够达到《课程标准》中提到的目的和要求,从而让品德与社会真正地走进农村小学。

下载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论文《实施探究性学习,实现学生主动发展》(范文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论文《实施探究性学习,实现学生主动发展》(范文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论文

    优秀范文网免费论文下载 http:// 小学品社教学论文 谈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 【摘要】《品德与社会》课是我国义务教育课程体系的核心,农村小学品社课教学存在诸多的......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论文

    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 【摘要】《品德与社会》课是我国义务教育课程体系的核心,农村小学品社课教学存在诸多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效果。文章提出......

    小学品德与社会论文

    展现自我个性飞扬 现在的一些思品与社会教学,往往脱离了儿童的现实生活世界,局限于书本的世界,回避了现实生活,人为地造成了“纯而又纯”的教育。思品与社会教学无法真正触及......

    品德与社会教学论文

    如何提升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 第一部分对《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认识 一、品德和社会的含义 这个部分应该分为两个部分来阐述: 第一、思想品德是结合学生的实际,力求在对......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论文 2

    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 《品德与社会》课是我国义务教育课程体系的核心,它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国家公民良好道德品质的重任,而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是《品德与社会......

    教学过程中探究性学习活动的设计与实施论文

    新课程倡导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在教学实践中设计与实施探究活动要考虑到探究问题的适应性、知识的复杂程度、操作性、开放性、拓展性、以及学生经历了怎样的过程等.一、什么是探......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现状与发展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现状与发展 摘 要:正如孔孟提到的礼义廉耻,品德是当今社会的一张名片,有品德之人才能成就大业。长久以来,我国教育要求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很明显品德教育......

    小学品德与社会论文《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实效性》

    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实效性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活动性极强的课,这种性质,决定了它是不受时间、地点、形式、内容所约束的,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也应该百花齐放。教师也应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