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资产证券化的法律风险——从美国次贷危机谈起.5篇

时间:2019-05-14 11:41: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我国资产证券化的法律风险——从美国次贷危机谈起.》,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我国资产证券化的法律风险——从美国次贷危机谈起.》。

第一篇:论我国资产证券化的法律风险——从美国次贷危机谈起.

论我国资产证券化的法律风险——从美国次贷危机谈起

[ 10-10-25 15:50:00 ]

作者:秦亚东 杨健

编辑:凌月仙仙

关键词: 资产证券化/次贷危机

内容提要: 随着美国次贷危机的蔓延,我国资产证券化的法律风险不容忽视。在确认资产证券化的安全价值并强化风险隔离机制的同时,需要关注资产证券化立法自身缺陷所引起的法律风险。

美国是资产证券化的发源地,也是资产证券化技术最成熟和证券化市场最发达的国家。资产证券化的优点不必赘述,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也暴露了一些问题。由于美国一直没有一部专门的有关资产证券化的统一立法,而美国法院有关资产证券化的一些判例又缺乏内在的逻辑一致,从某种程度上说可以说是失败的。[1](P117)以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为核心,一场席卷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的风暴正在挑战金融市场脆弱的神经,凸现了资产证券化的法律风险。我国的资产证券化虽然起步较晚,应当有必要注意我国资产证券化的风险防范,特别是法律风险防范。

一、次贷危机与资产证券化的风险分析

次贷危机又称次级房贷(注释1:在美国,房贷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类为优质(prime)贷款,第二类为次优(alternative-A,简称Alt-A或near-prime)贷款,第三类则为次级(sub-prime)贷款。)危机(sub-prime lending crisis),也译为次债危机,是指一场发生在美国,因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引起的风暴。它致使全球主要金融市场隐约出现流动性不足危机。美国“次贷危机”是从2006年春季开始逐步显现的。引起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风暴的直接原因是美国的利率上升和住房市场持续降温,但在其根本上没有离开资产证券化的作用因素。次级抵押贷款是一些贷款机构向信用程度较差和收入不高的借款人提供的贷款。利息上升,导致还款压力增大,很多本来信用不好的用户感觉还款压力大,出现违约的可能,对银行贷款的收回造成影响。

资产证券化已成为国际金融市场最重要的金融创新之一,也是各发达国家有效管理经济和金融风险、发挥金融市场投融资功能并促进社会和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工具。因此,资产证券化产品在近年来发展迅速,一方面,新的产品不断衍生,另一方面,在规模上增长迅速。在美国,金融机构将证券化产品与不断上涨的住房市场相结合,特别是与住房贷款(特别是次级住房贷款)相关的证券化产品发展更为迅猛。新的金融工程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传统的住房贷款业务分工更加专业化,出现了专门从事第一线发放贷款的住房贷款公司和住房贷款经纪公司,商业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只需要利用自身的资金优势和信息优势,批量购入住房贷款并加以证券化,为投资者量身定做相应产品。这就出现了房地产价格和金融资产价格的上涨、金融机构的业务扩张和收入增加,乃至全球流动性的进一步泛滥相互刺激的景象。可以说,资产证券化的膨胀正是次贷危机得以酝酿的温床。[2](P1)资产证券化的过程非常复杂,自然存在一些风险。这些风险可以概括为法律风险与非法律风险两大类。

非法律危险。其一,信用风险。信用是渗透于资产证券化全过程的,没有信用评级,增级资产证券化就失去了大部分的光辉,因此,中国资产证券化制度创新的关键一环就是创建良好的信用环境,包括良好的个人信用环境和政府信用环境。从美国证券市场及其他国家证券市场中我们可以知道,由于欺诈的发生而使投资者受损的例子屡见不鲜。其二,金融管理风险。资产证券化是金融管理发展的高峰,它代表了履约、技术和结构技巧的完美的平衡。如果任一因素发生故障,整个交易可能面临风险。我们把这种风险称为金融管理风险,主要包括参于者不能按协议进行交易,设备不能按要求运作如电脑故障,以及交易机制出现故障等。其他风险。诸如政策性风险、财产和意外风险、证券化产品流动性不足的风险等等。

法律风险。相对而言,资产证券化的法律风险显得更加紧迫。一般情况下,虽然法律函件及意见书原本是为了消除外部的风险因素,但有时法律的不明确性及条款的变化本身往往成为整个交易过程中的风险因素,事实上法律风险是资产证券化过程中一直伴随且起关键作用的一种风险。我国的资产证券化是建立在财产信托相关法律基础上的,还没有专门的立法(如日本2000年的《资产证券化法》、我国台湾地区2002年的《金融资产证券化条例》)。没有完善的法律制度,就不能很好地规范各个参与方的权利义务、降低操作风险及提供必要的安全性和流动性。另外,我国缺乏中央优先权益登记系统(注释2:中央优先权益登记系统是降低贷款的信用成本、提高金融体系运行效率的重要途径。在资产证券化过程中会涉及在标的资产上已有的优先权益,如抵押权益等。即使在资产成为证券化产品的标的资产后,需要明确的法律制度来保护及确认优先权益及其先后次序。各国资产证券化的经验显示,建立中央优先权益登记系统是保证优先权益登记和监管的一个重要实施手段。法律比较健全的国家如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国家在资产证券化实践中普遍采用了中央优先权益登记系统,以保证优先权益的确立,实施资产转让交易中对债务人的通知主义。),也为资产证券化带来了法律风险。我国合同法规定,在债务转让过程中必须通知债务人,对债务人采取“通知主义”,这为资产证券化明确了转让的法律条件。但是,资产证券化资产池一般较大,逐一通知债务人带来了操作性上的障碍。确立以公告或登记方法通知债务人的法律有效性,以便利证券化中成千上万债权转让的操作,可以降低此风险。所有这些风险都不是彼此独立地存在着,而是相互联系的。这些证券化风险的影响及发生的可能性因交易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因此投资者必须识别这些风险,分析它们的规模,审查减少风险的方法,以及正确估计那些减少风险的手段的有效性。投资者在任何资产证券化过程中,应阅读资产支持证券交易中所提供的陈述书、保证书及赔偿文书等文件,了解他们的责任范围,查看是否有法律顾问出具的法律意见书以及注册会计师的无保留意见书。正在肆虐的美国次级债抵押贷款危机,很大程度上是由资产证券化产生的风险放大效应导致的。在过去五年,全球金融业增长已经大大超过实体经济增长速度,增速是后者的8倍到10倍左右。这是现代金融工具带来的全球资产证券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金融资产的快速膨胀。在这个过程中,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信用评级机构以及全球投资者都面临新课题。因为金融创新给全球金融发展带来风险分散机制的同时,也会产生风险放大效应。[3]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曾经表示由于经济体的庞大,中国受次贷危机影响将不会很严重。然而年初的“中小企业成片倒闭”的传闻开始受到金融决策者的重视,并不惜为此放松了对于信贷的控制,足以证明问题并不简单。[4] 美国次级债市场危机,使欧洲许多国家投资者损失惨重。国内几家商业银行分别投资了美国次级债市场。次级债危机消息传出后,这几家银行在A股市场的股价有不同程度的下跌。普通股民的资产已有一些缩水。尽管国内的资产支持证券业务还是相对安全的,[5]我们不能因次贷危机而否定资产证券化,但我们必须注意其风险性。自2005年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工作启动以来,中国部分银行相继开办了该项业务,业务规模日益扩大。但鉴于目前市场情况及投资者风险偏好和承受能力,应强调资产质量,证券化资产以好的和比较好的资产为主。由此,中国银监会2008年2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管理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该《通知》要求,发起行要切实落实证券化资产的“出表”要求,做到真实出售,降低银行信贷风险;发起行亦要准确区分和评估交易转移的风险和仍然保留的风险,对保留的风险必须进行有效的监测和控制。这是我国自2005年央行和银监会发布的《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管理办法》以来有一个重要的规范性文件。这也充分说明了政府对资产证券化风险防范意识的加强。

二、资产证券化的法律解读与安全保障

(一)资产证券化主要是债权的证券化

从经济学意义上讲,资产证券化,是指发起人将缺乏流动性但能在未来产生可预见的稳定的现金流的资产或资产集合(在法学本质上体现为债权)出售给特殊目的实体(special purpose ve-hicle,以下简称SPV)。由其通过一定的结构安排,分离和重组资产的收益和风险并增强资产的信用,由此作为支撑,转化成由资产产生的现金流担保的可自由流通的证券,销售给金融市场上的投资者的过程。其内涵一是建立在资产池(asset pool)基础上;二是债务分层(trenching);三是通过特殊目的实体(SPV)隔离风险。

资产证券化不仅是一种经济现象,更是一个法律过程。[6](P3)证券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追求利益最大化的产物,而在法律层面上,它也是在不断发展中的法制环境下体现为各种制度组合的金融创新工具。在法学上,“资产证券化实质上就是将现有或未来必定发生的金钱债权转化为证券形式的一种融资方式。”[7](P64)这一定义简单明了概括了资产证券化的法学本质。通过资产证券化这种方式来利用债权,实际上包含了债权转让和权利证券化这两个过程,是综合运用债权转让和权利证券化的结果,因此,资产证券化是债权利用的高级形态。权利证券化除了债权证券化之外,还包括物权证券化和股权证券化。权利证券化产生的原因在于民法关于债权、物权、股权的一般规定不足以应付经常处于流通状态的权利,因此将权利记载在证券上,外观化地体现各关系人的法律地位,以确保交易的安全性,同时也加强便利权利的行使。[8]权利证券化体现了促进企业活动的安全和迅速化的理念。债权证券化,其最终目的之一是为了扩大债权让与之自由。将权利结合在证券上,让与证券发生让与权利的效力,让与证券极为方便,反复让与即形成流通。

从资产证券化的法学本质上看,其离不开相关的法律制度,以法律制度作为理论基石,将原本存在于特定主体之间缺乏流动性的债权资产,转化成资本市场上具有良好流通性的证券。这一过程带来了诸多方面良好的经济效应,无论是对投资者,还是对证券发起人以及整个社会经济。在债权让与方面,普通债权与证券化之债权相比较,并无实质差异。但是就安全性而言,证券化之债权比普通债权之转让更具优势,满足了便利转让债权的需要,节省了交易成本,为债权流动和利用奠定了基础。

第二篇:从次贷危机反思资产证券化.

从次贷危机反思资产证券化

【摘 要】本文结合愈演愈烈的美国次贷危机,通过分析美国次贷危机的诱发原因,进行反思,结合我国实际,提出辩证地看待资产证券化,建立我国金融创新和金融风险的平衡机制。

【关键词】次贷危机 资产证券化 次级贷款

“如果你有稳定的现金流,它将证券化。”这是流行于美国华尔街的名言。所谓资产证券化(Asset Securitization),是指将缺乏流动性的资产,转换为在金融市场上可以自由买卖的证券的行为,使其具有流动性。是通过在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发行证券筹资的一种直接融资方式。其目的在于将缺乏流动性的资产提前变现,解决流动性风险。在市场繁荣时期,资产证券化在提高金融机构资产充足率,提高资金流动性方面体现了无以比拟的独特魅力。然而,当市场急转直下,利率上升时,资产证券化隐藏的巨大风险便开始暴露,蔓延,2007年4月爆发的美国次级贷款危机,实际上就是次级贷款证券化的危机。

1.美国资产证券化的机制简单概括是这样的:从事次级抵押贷款的公司接受借款人的贷款申请后,为了提高资金周转率,与投资银行一起将次级抵押贷款打包成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ortgage Backed Securities, MBS)后出售给投资银行以转移风险;投资银行与抵押贷款公司签署协议,要求抵押贷款公司在个人贷款者拖欠还贷的情况下,回购抵押贷款。投资银行再将抵押贷款进一步打包成担保债务凭证(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 CDO)出售给保险基金、养老基金或者对冲基金等投资者。而广大基金购买者就被卷入了这场危机之中。原本由银行承担的放贷风险转化为由广大投资者承担的投资风险银行还会购买一些信用违约互换合约,即购买一种对抗抵押贷款违约率上升的“保险”,来进一步分散自己的风险。

在市场繁荣,利率保持低水平,房价不断上升的情况下,个经济主体都充分享受这资产证券化带来的巨大收益。(1)对借款人来说,在预期房价会上升的情况下,即使自己不能按期还款,也可以通过高价出售房产的价差或再融资来偿还债务,如此往复下去。(2)对发放次级贷款的机构来说,一方面,由于房地产市场繁荣,激发了投资者贷款的热情,贷款收益激增,同时贷款债券良好的信用也促进了债券价格的上升;另一方面,即使借款人违约,发放次级贷款的机构也可以通过拍卖抵押回笼资金。(3)对投资银行和其他各类机构投资者来说,在精美的包装和高级别的信用掩盖下,一切风险好像都被规避了。总之,在耀眼的房地产繁荣光环下,各利益主体利用资产证券化享受了巨大的收益。

然而,孰料到,随着美国房地产市场走向萧条和不断加息,市场行情直转直下。(1)对借款人而言,由于大部分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实行浮动汇率,利率的上升大大加重了其负担,而且随着房价的下跌,贷款人无法通过将房产出售或抵押获得再融资,从而导致大范围的贷款拖欠。从而引发的一系列连锁反映,从源头上切断了次级贷款利益转化机制。(2)对发放次级贷款机构来说,由于借款人无力还款,使得次级贷款出现大量坏账,呆账,违约率的上升使评级机构也相应的降低了其信用级别,使得次级贷款证券的市场价值大幅度缩水,更加增加了放贷机构的损失。(3)投资银行自身持有的CDOS贬值,购买了ABS和CDO保险、养老、医疗基金等纷纷受损,尤其是对冲基金将手中的CDO作为抵押向银行借款,创新出了CDO,CDO,„„杠杆率越来越高,当出现还款危机时,多家对冲基金陷入巨额亏损,甚至破产。

2.对资产证券化的反思

首先,资产证券化不是万能的,它只可能分散风险,但是无法防范风险。次贷危机表明,资产证券化只是力争在模型上做到了风险分散的完备性,而不是针对市场做到风险防范的有效性。从理论上讲,只要利益各方都履行自己的义务,资产证券化将是一种近乎完美的风险分担模式。但资产证券化的产品,如MBS或者CDO等,毕竟是在市场中实现交易的,必然会受到市场这一外生变量的约束,可以使资产证券化的利益链条发生断裂或者扭曲,从而引发危机。所以,在多变的市场环境中如何完善资产证券化的风险分担及防范机制,是今后资产证券化发展过程中必须思考并加以解决的重要问题。

其次,推进资产证券化应避免盲目性。资产证券化并不意味着什么样的资产都可以证券化。证券化的资产必须具备一个先决条件,即能产生可预见的未来现金流。“证券化”的不是资产本身,而是资产所产生的现金流。这是资产证券化的本质和精髓。以房地产抵押贷款证券化为例,借款者每个月缴纳的房贷,是抵押贷款证券(MBS)产生的载体,MBS证券的定价实质上也就是将抵押房产所产生的未来现金流折现的过程。那么,安全、稳定的现金流就成为开展资产证券化的重要前提。反言之,能带来安全、稳定现金流的资产,才是可证券化的资产。

最后,应该看到,资产证券化有积极的意义。尽管次级房贷引发了此次危机,但迅速发展的次级房贷,为美国中低收入者带来两方面的巨大便利:一是使大批原本买不起住房的中低收入人群买得起房了,提早实现了“居者有其屋”,二是提供了中低收入人群利用住房反向抵押获取流动性的渠道。这对我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对改善我国居民住房水平,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有良好的示范作用。同时,MBS等证券化产品对于连接信贷与资本市场是积极有益的,对于改善金融体系是有好处的。针对我国银行存款储蓄率过高,流动性不足的现状,如何在金融创新和风险控制之间寻求平衡是关键的问题。通过严格房贷申请资格的审查。在比较成熟的抵押贷款市场上,通常以“3c”原则为基础制定指标来考察借款人的资信状况。这里的3c指品质(Character)、能力(Capacity)和抵押(Collateral),所涉及的指标包含借款者的诚信品质、偿还能力、资本实力、财务状况、抵押品,等等。我国银行业应参照国际通行标准,制定和完善贷款资格审查细则,加强银行征信系统的建设,加大对住房贷款的审查力度。改变商业银行信贷人员仅凭借款人身份证明、个人收入证明等比较原始的材料进行决策的做法,尽量将违约风险消灭在萌芽中。

第三篇: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资产证券化的启示.

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资产证券化的启示

[ 09-06-24 11:00:00 ]

作者:毛莹

编辑:studa20

摘 要:美国次贷危机揭露了资产证券化存在的风险,对我国现阶段资产证券化进程有一定的启示作用,我国的政府和金融机构应采取相应措施规范资产证券化的发展,规避可能发生的风险。

关键词:次贷危机;资产证券化;启示

目前,我国资产证券的进程正在稳步进行中,通过美国的次贷危机,使我们更清楚的看清资产证券化所存在的风险,这对我国今后金融机构处置不良贷款提供了新的思路,减少不必要的风险提供了保障。资产证券化业务在我国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我们应当充分把握这一机会,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动力。美国次级贷款证券化的基本原理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是指住房抵押贷款发放机构(如商业银行)将其持有的住房抵押贷款汇集成住房抵押贷款组合(即资产池,是拟证券化的标的),出售给特殊目的机构(SPV);特殊目的机构再将其购买到的住房抵押贷款组合,经过担保、保险和评级等形式的信用增强后,以抵押支持证券(MBS)(区别与ABS)的形式出售给投资者的融资过程。它主要的运行主体有:发起人(Originator?or?Sponsor)、发行人(Issuer)、服务人(Servicer)、信用评级机构(Credit Rating?Agency)、证券承销商(Securities?Underwriter)、投资者(Investor)。

次级贷款证券化的基本原理:信用较低的人抵押房产,从次级放贷机构获得抵押贷款;放贷机构再将房屋抵押的债权出售给投资银行,用所得收益进行再贷款;投资银行则再将这些债权重新包装成债券在资本市场发行,获取高额回报。如果没有大银行的支持,抵押贷款机构将难以为继。如今,这个资金链条面临断裂的危险。放贷机构一旦收不回贷款,那么投资银行及其旗下在这一资金链运作的产品相应都受到连累。这便是美国次贷按危机的全球骨牌效应,多米诺骨牌:首先引发放贷机构收回房产→所有非政府债券资信下降→通过杠杆放大百倍对冲基金→日元瑞郎等套利交易砍仓→美及其它国家消费者信心受挫→套息交易恐慌性结利。我国资产证券化和美国资产证券化的比较

(1)存在的背景不一样。美国次按危机前期,美国的经济特别是房地产市场已处于从高峰下滑的弱势阶段;而中国的试点是在经济持续良好运行的大环境下推出的。

(2)基础资产的质量不一样。美国的次级抵押贷款发放给没有良好还款能力的人,本身具有很高风险;而中国的基础资产基本没有不良贷款。

(3)信息的透明度不一样。中国要求所有参与证券化的银行和中介机构必须对投资者充分披露资产信息,而美国的不少次按支持债券投资者并没有充分知晓到这些不良贷款的真实情况。

(4)两国的监管标准不一样。对信贷资产证券化,中国有更严格的监督和管理制度。而美国则相对放松一些。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资产证券化的启示

3.1 对于政府而言

(1)完善法律体系,更新税收会计制度。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涉及多个经济领域,具有系统性、复杂性、综合性的特点,为了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顺利推行,应当建立一套完整、严密的法律法规体系,以确定其所涉及的所有参与者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保证证券化的良性运转。同时,我们应当结合一般资产证券化的特征,认真研究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所具有的特殊性质,理清思路,制定相应的会计和税收制度,真实地记录和反映各个交易环节。另外,在证券化的实施初期,还应当采取多种方式来降低融资成本,以扶持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长期发展。

(2)发展债券市场,促进流动,加强信息披露制度。市场流动性是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在二级市场持续发展的前提,如果债券市场缺乏流动性,住房抵押贷款债券在投资者手中滞留时间过长,投资者会产生心理上的恐慌,减弱投资者的购买动机,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功效就不能得到充分发挥。另外,市场信息披露不真实或者不完全都会使投资者对证券的价值提出质疑,从而削弱投资热情。所以,只有加快发展债券二级市场的速度,扩大市场规模,提高流动性,制定完备的机制和措施来保证信息披露的真实性、有效性和完整性,才能更好地进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

(3)完善资本市场建设,大力培育机构投资者资产证券化的发展需要一个成熟的、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资本市场,形成大量、持续、稳定的长期资金供给。从发达国家的情况来看,其资本市场的发展相当完善,机构投资者,包括养老基金、保险公司、商业银行、共同基金、外国投资者等构成资产证券化最主要的投资者。目前我国条件还不完全具备,资本市场发展带有许多行政色彩,资本证券投资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个人投资者支撑的,类似于国外的典型的机构投资者数量很少,且机构投资者能够真正用于投资的资金规模也十分有限。由于资产支撑证券的复杂性,个人投资者没有能力对自己投资的证券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无法进行投资组合以自觉地防范风险,难以及时根据市场的变化情况而对自己的投资策略进行科学的调整。因此,完善资本市场建设,大力培育机构投资者,为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实施提供大量、持续、稳定的长期资金供给是我国推行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当务之急。

(4)加强金融监管。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成和完善过程中,金融市场产品和服务比较匮乏,金融风险管理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大大滞后于实际需要。这样,一旦出现金融危机必将造成非常严重的损失。由次贷危机可看出,即使存在较完善的金融监管法规,出于追逐利益的需要,发达国家的金融机构也常常忽视监管规则和风险因素,总是倾向于创造出新的规避管制的金融产品,但这些在促进金融市场繁荣的同时也放大了自身的风险头寸。一旦经济情况出现较大的负面变化,积累的风险就会完全暴露出来,市场上恐慌情绪会通过金融市场的连锁效应迅速蔓延,从而引发危机。因此,为避免危机发生,一方面要加快金融产品开发,丰富金融市场服务功能。另一方面更要关注发达国家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学习国际上先进的风险管理方法,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监管和管理策略,这对商业银行或金融监管者都非常重要。

3.2 对于金融机构而言

(1)选择适于证券化的资产。适合证券化的资产都有一些共同特点:①能在未来产生可预测的稳定的现金流。②本息的偿还分摊于整个资产的存续期间,而且平均偿还期至少为一年。③有可靠的统计数据证明该资产具有较低的历史损失率。这要求与资产对应的债务人应具有较好的资信,以保证资产支撑证券的未来现金收益的稳定性。④证券化的资产就具有一定的同质性。这实际上是对银行贷款资产的一种标准化要求。由于具有同质性的资产现金流量特征相近,从而使对应证券的收益在时间和金额上都有较高的可预测性,使证券化所需的信息成本和交易成本降低,证券化才可能成为一种较经济的行为。⑤证券化资产的信息应具有一定的透明度。因为信息不透明将导致很高的传导成本,投资者难以判断资产的真实价值,资产就难以以真实价值出售,融资的代价因而变得高昂而不经济,使证券化失去意义。

(2)着手建立证券化专门机构SPV。证券化过程中,最关键的中介机构就是SPV。它在证券化过程中承担了信用增级和证券发行的工作,是联接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投资者与发行者的重要纽带。我国应加快在政府主导下设立SPV的进程。

[ 09-06-24 11:00:00 ]

作者:毛莹

编辑:studa20

(3)培育一批被市场普遍接受和认可的信用评级机构由于涉及到风险与收益,对证券化的资产进行信用评估定级是一个不可缺少的程序。资产支撑证券的顺利发行,关键在于信用增级技术能被投资者所认可,此时信用评级机构所出具的资信评级结果能左右投资者的选择。因此,信用评级机构及相应的信用评级规则体系在资产证券化的信用级别构造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甚至可以说,独立、客观的信用评级是资产证券化成败的关键。对银行来说,尽管可以通过证券化将财务风险分散出去,问题贷款的出现仍会导致其社会风险和名誉风险上升。因此,银行不能光想着将贷款证券化以后就一了百了,仍然要关注贷款的资质和信用风险,这也是国内银行应从美国次贷危机中吸取的一个教训。国内评级机构必须加强与国际著名评级机构的合作,学习先进的信用评级技术,借鉴丰富的信用评级经验,提高我国信用评级的水平,引导投资者开展投资业务。

(4)严格房贷申请资格的审查。在比较成熟的抵押贷款市场上,通常以“6c”原则为基础制定指标来考察借款人的资信状况。这里的6c所涉及的指标包含借款者的诚信品质、偿还能力、资本实力、财务状况、抵押品,等等。我国银行业应参照国际通行标准,制定和完善贷款资格审查细则,加强银行征信系统的建设,加大对住房贷款的审查力度。改变商业银行信贷人员仅凭借款人身份证明、个人收入证明等比较原始的材料进行决策的做法,尽量将违约风险消灭在萌芽中。另外,银行在制定按揭贷款首付比例时不宜实施“一刀切”,而应根据购买者的实际情况来确定。

(5)加快发展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步伐。虽然单个住房抵押贷款由于提前还款等因素使其现金流量不确定,而对于一组住房抵押贷款组成的资产池而言,由于统计规律的作用,整个资产池的现金流呈现一定的稳定性,通常可根据历史数据对整个组合现金流的平均数做可靠的估计。商业银行通过资产证券化将缺乏流动性的信贷资产组合成资产池,转入流动性较好的资本市场,而转出的资产也从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上移出。这样,商业银行可加速将金融资产转化为现金,资产负债结构和期限随之得到改善。国际上,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在美国、欧洲等地已成为构筑住房金融二级市场的主要途径,并且对缓解此次次贷危机的冲击起到决定性作用。在我国,目前商业银行面临严重的“短存长贷”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就是将已投放的贷款进行证券化,提前回收流动性,防止因为资产负债期限错配所引发的风险。2006 年以来,在央行一系列紧缩货币政策作用下,各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已出现趋紧迹象,债券市场中各类债券收益率均大幅提高。资产证券化除有利于商业银行规避提前还款风险和信用风险外,还可拓宽银行的收入来源,增强其整体抵抗风险的能力。众所周知,西方国家和地区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已成为主要业务品种和收入来源,在总收入中的占比达 40%—50%,而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起步较晚,目前尚主要集中在结算类和代理类上,中间业务收入占全部营业收入的比例低。资产证券化的推出,会给商业银行利用其专业化优势发展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扩大收益来源提供可能。

第四篇:07年美国次贷危机

07年美国次贷危机

一、美国次贷危机的定义?

美国次贷危机,是指房地产市场上的次级按揭贷款因债务人无法偿债而引发的金融市场危机。它是指一场发生在美国,因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引起的风暴。它致使全球主要金融市场隐约出现流动性不足危机。美国“次贷危机”是从2006年春季开始逐步显现的。2007年8月席卷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次级按揭贷款,是相对于给资信条件较好的客户的按揭贷款而言。通过抵押形式,对收入低、没有或缺乏足够还款能力证明,或者其他负债较重、资信条件较“次”的住房购买人发放贷款。美国的房地产市场按揭贷款大致可以分为3个层次:优质贷款市场、“ALT-A”贷款市场和次级贷款市场。优质贷款市场面向信用等级高、债务负担合理、风险小的优良客户,按揭利率相对较低。次级市场是指信用分数低、收入证明缺失、负债较重的客户,如美国的低收入阶层和新移民。而“ALT-A”贷款市场是介于二者之间的灰色地带,泛指那些信用记录不错,但缺少或完全没有固定收入、存款、资产等合法证明文件的客户。次级市场和“ALT-A”贷款市场都是高风险市场,按揭利率比优质贷款高,次贷危机就是这部分市场出现问题引发的风险。

二、次贷危机产生的原因:

引起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风暴的直接原因是美国的利率上升和住房市场持续降温。次级抵押贷款是指一些贷款机构向信用程度较差和收入不高的借款人提供的贷款。

利息上升,导致还款压力增大,很多本来信用不好的用户感觉还款压力大,出现违约的可能,对银行贷款的收回造成影响的危机。

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通常采用固定利率和浮动利率相结合的还款方式,即:购房者在购房后头几年以固定利率偿还贷款,其后以浮动利率偿还贷款。

在2006年之前的5年里,由于美国住房市场持续繁荣,加上前几年美国利率水平较低,美国的次级抵押贷款市场迅速发展。

随着美国住房市场的降温尤其是短期利率的提高,次级抵押贷款的还款利率也大幅上升,购房者的还贷负担大为加重。同时,住房市场的持续降温也使购房者出售住房或者通过抵押住房再融资变得困难。这种局面直接导致大批次级抵押贷款的借款人不能按期偿还贷款,进而引发“次贷危机”。

三、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

1、次贷危机对美国的影响:

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范围将有多广?这是目前世界经济界和金融界密切关注的问题。从其直接影响来看:

首先,受到冲击的是众多收入不高的购房者。由于无力偿还贷款,他们将面临住房被银行收回的困难局面。

其次,今后会有更多的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由于收不回贷款遭受严重损失,甚至被迫申请破产保护。

最后,由于美国和欧洲的许多投资基金买入了大量由次级抵押贷款衍生出来的证券投资产品,它们也将受到重创。

这场危机无疑给国内金融业带来了不少启示。在金融创新、房贷市场发展和金融监管等方面———美国次贷**爆发以来,无论从全球资本市场的波动还是美国实体经济的变化来看,次贷之殇在美国乃至全球范围内都不容小觑。对于中国来说,这场**为我们敲响了居

安思危的警钟。

美国次贷**中首当其冲遭遇打击的就是银行业,重视住房抵押贷款背后隐藏的风险是当前中国商业银行特别应该关注的问题。在房地产市场整体上升的时期,住房抵押贷款对商业银行而言是优质资产,贷款收益率相对较高、违约率较低、一旦出现违约还可以通过拍卖抵押房地产获得补偿。目前房地产抵押贷款在中国商业银行的资产中占有相当大比重,也是贷款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根据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商业银行为房地产抵押贷款计提的风险拨备是较低的。然而一旦房地产市场价格普遍下降和抵押贷款利率上升的局面同时出现,购房者还款违约率将会大幅上升,拍卖后的房地产价值可能低于抵押贷款的本息总额甚至本金,这将导致商业银行的坏账比率显著上升,对商业银行的盈利性和资本充足率造成冲击。然中国房地产市场近期内出现价格普遍下降的可能性不大,但是从长远看银行系统抵押贷款发放风险亦不可忽视,必须在现阶段实施严格的贷款条件和贷款审核制度。

事实上,本次美国次贷危机的源头就是美国房地产金融机构在市场繁荣时期放松了贷款条件,推出了前松后紧的贷款产品。中国商业银行应该充分重视美国次贷危机的教训,第一应该严格保证首付政策的执行,适度提高贷款首付的比率,杜绝出现零首付的现象;第二应该采取严格的贷前信用审核,避免出现虚假按揭的现象。

在次贷**爆发之前,美国经济已经在高增长率、低通胀率和低失业率的平台上运行了5年多,有关美国房市“高烧不退”的话题更是持续数年。中国与美国房市降温前的经济图景存在一定相似性。

本次美国次贷危机的最大警示在于,要警惕为应对经济周期而制订的宏观调控政策对某个特定市场造成的冲击。导致美国次贷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美联储加息导致房地产市场下滑。当前中国面临着通货膨胀加速的情况,如果央行为了遏制通胀压力而采取大幅提高人民币贷款利率的对策,那么就应该警惕两方面影响:第一是贷款收紧对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影响,这可能造成开发商资金断裂;第二是还款压力提高对抵押贷款申请者的影响,可能造成抵押贷款违约率上升。而这两方面的影响都最终会汇集到商业银行系统,造成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上升、作为抵押品的房地产价值下降,最终影响到商业银行的盈利性甚至生存能力。

人们需要认识中国和美国经济周期以及房市周期的差异性。美国是一个处于全球体系之下的有着悠久市场经济历史的国家,周期性很强,目前正处于本轮经济周期的繁荣后期。中国则还没有经历过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即使从改革开放算起到现在也只有30年的历程,从1992、1993年提出市场经济到现在更是只有15年历史。处于这一阶段,中国经济的关键词是供需不平衡,固定投资需求大。这是区别于美国经济接近10年一个周期的重点所在;此外,中美房市的周期也有所不同。中国实施房改后,结束了此前多年无住房市场的局面,需求大幅飙升。虽然中国房市也存在投机因素的推动,但需求大而供给有限是促使房价走高的最重要原因。而且,对于中国房市,政府有调控余地。

本次美国次贷危机也给中国宏观调控(Macro-economic Control)提出了启示。主要有三方面:

第一,有必要把资产价格纳入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时的监测对象。因为一旦资产价格通过财富效应或者其他渠道最终影响到总需求或总供给,就会对通货膨胀率产生影响。即使是实施通货膨胀目标制的中央银行,也很有必要把资产价格的涨落作为制订货币政策的重要参考;

第二,进行宏观调控时必须综合考虑调控政策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例如美联储连续加息时,可能对房地产市场因此而承担的压力重视不够;

第三,政府不要轻易对危机提供救援。危机是对盲目投资和盲目多元化行为的惩罚,如果政府对这种行为提供救援,将会导致道德风险的滋生。本次发达国家中央银行在市场上联手注资,可能会催生下一个泡沫。

2、07年的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的影响:

如果加上大量以房产作为抵押的其他贷款,房地产价格的波动已影响到银行一半左右的信贷资产安全。

我国的房地产贷款规模近几年发展迅速,并对银行业盈利能力和资产安全有较大影响。据上海银监局2008年2月发布的《2007上海市房地产信贷运行报告》称,截至2007年12月末,全市中资银行商业性房地产贷款余额5137.62亿元,比年初增加452.88亿元,同比多增63.28亿元,房地产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0.58%。2007年,上海中资商业银行增量贷款中有27.5%投向了房地产业。截至去年12月末,中资商业银行房地产贷款占各项贷款的比重为32.2%。如果加上大量以房产作为抵押的其他贷款,房地产价格的波动已影响到银行一半左右的信贷资产安全。在房地产市场波动加剧及宏观调控不断加强的同时,房地产信贷运行与市场之间的关联更趋密切,无论是银行、房地产开发企业,还是房贷借款人,都面临因房价波动而带来的压力与风险。针对这种状况,上海银监局表示,将加强宏观监管,关注信贷资源向房地产业聚集的趋势,适时提示各银行重视潜在的系统性信用风险,制订并实施合理、科学的信贷政策,分散、管理、控制房地产信贷风险。

比较我国房地产市场与美国次级按揭市场,二者存在很大不同。最为主要的是住房抵押贷款人一般都是直接向银行申请贷款,没有复杂的衍生产品。同时,房产首付在20%,政策上不允许发放零首付贷款。但是,也要看到我国住房抵押贷款存在的风险。

一是贷款首付比例较低及虚假信用,存在大量投机性借贷。在房地产“新政”实施前,我国居民房地产贷款首付比例为20%。但实际操作中,也存在虚假操作的情况。据报道,2004年上海曾经发生过有人贷款7800万元,购买128套住房的重大违规贷款行为,就是通过假信用的方式进入的。

二是超支付能力贷款不断增加。按照银监会个人住房按揭贷款指引,个人每月按揭贷款还款额不得超过个人家庭月可支配收入的50%。但实际上,国内居民及住房投资者在办理住房按揭贷款时,很多人不能满足这一基本标准。有人从单位或找他人随意开出假的工资收入证明。银行信贷人员和房产销售人员为提高房屋销售和贷款业绩,甚至明确告诉贷款者只要能开到证明就放款。用假的收入证明、工资证明等虚假文件到银行进行按揭贷款,无疑埋藏了巨大的潜在风险。

三是贷款利率增长快,导致部分债务人丧失支付能力。近年来,央行数次提升贷款基准利率。2004年10月29日从5.31%提高至5.58%;2006年4月28日金融机构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至5.85%。经过连续10多次上调,目前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已提高到7.47%,这对信用差、还款能力不强的贷款人来说无疑是巨大压力。

四是房价在飞涨后存在下跌趋势。统计数据显示,大城市近年房价指数上涨20%左右。就具体的楼盘而言,则上涨50%至100%甚至更多。飞速上涨的房价刺激了购房者的购买热情,炒房成为获取巨额财富的途径,使许多偿债能力低的人参与到购房队伍中。当房价下跌、房市流动性降低、贷款利率大幅调升时,势必加大高价购房者的偿债压力,使银行信贷面临巨大违约风险。

美国的次级贷款业务本身是一件挺好的事,其出发点是为那些信用等级较低或收入不高的人提供贷款,让他们可以实现拥有自己住房的梦想。在1994年~2006年间,超过900万户美国家庭购买了新住房,其中大约20%的家庭借助于次级贷款。但是,就在这个过程中,一些负面因素逐渐浮现,最终导致危机爆发。

其一,是过度证券化。几乎与次级贷款业务并行发展的,就是美国经济的证券化,比如,人们把一些一时还不清的债务,转化为证券后再卖给投资者。换句话说,凡是有风险的,都可以摇身一变为证券。所以,次级贷款的放贷机构也不闲着,他们把手中超过六千亿美元的次

级贷款债权转化为证券后,卖给各国的投资者。那么,富有投资经验的银行看不出这其中的高风险?次级贷款的放贷机构花钱供养了许多信用评定机构,从而可以轻松地拿到最高为“AAA”的信用评级,泛滥成灾的“AAA”证书使银行失去了对风险的敏感性。

其二,是通货膨胀。随着这张“大饼”越做越大,富人们因为手里拥有越来越多的纸面资产,而放肆地挥霍;穷人们因看到自己的房子每天都在升值,也开始购买平时舍不得买的东西。最后,美联储不得不提高利率,借以压抑通货膨胀。可是,利率提高后,那些本来就缺钱的穷人就变得还不起贷款了,这导致次贷市场还贷拖欠比例迅速上升。至此,美国经济一下子坠落入货币流动性很低的状态。经济发展进入低速徘徊状态,穷人就更难还清那些堆积如山的次级贷款债务。

我们能从美国次级贷款危机中得到什么启示呢?可能有人会说,根本学不到什么,因为中国根本就没有次级贷款市场。但是,仔细看看,我们会发现,中国经济中也有类似于美国次级贷款的成分,如果我们不加以注意,中国经济也有被拖入恶性循环的可能性。

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中国房地产的金融创新项目。许多中国人希望通过投资房地产去获得财富,所以,银行帮助人们去实现这个愿望是一件好事。全国各地的银行都想出各种吸引人们借贷款买房的“高招”。比如,深圳的银行在2006年就推出了“双周供”业务,它允许以“双周”而不是以“月”为单位进行还款。这样,借贷人不仅能缩短还款期,而且还能少交利息,所以特别受“炒房户”欢迎。再比如,“循环贷”业务,它允许人们将商品住房抵押给银行而获得一定的贷款额度。这样,借贷人买越多的房产,就能获得越多的贷款额度,所以更受“炒房户”的追捧。在这些金融创新项目的帮助下,深圳的房地产价格在去年以惊人的速度不断攀升。据国家发改委统计,深圳市新建商品住宅价格月均涨幅高达13.5%,其中60%以上的借贷买房人的目的不是自住需求,而是投资需求。到去年年底,深圳银行房贷规模已达到700亿元。虽说目前还未出现大规模的贷款违约现象,但是,不断上扬的通货膨胀率就有可能迫使央行提高利率;不断提高利率,又会导致许多“炒房户”因交不起利息而违约。那时候,在没有次级贷款市场的深圳市,会不会重蹈美国式的次级贷款危机——银行不敢再做房地产贷款;也没有留下多少钱借贷给其它的产业;一切经济活动因为缺少现金而停滞了。令人欣慰的是,去年下半年,中央政府果断实施“房贷新政”,其目的就在于打压房地产投机需求,遏制房价上升势头,保障中国的金融安全。然而,“新政”刚推行不久,各种反对的声音便开始出现,这些人的目的不外乎就是希望“房贷新政”再次成为“空调”,以便自己能在最后的房地产疯狂中再大捞一把。实际上,中国经济稳步发展,才是每个中国人最大的福祉,为什么要反其道而行之呢?

四、如何防范信贷风险

次贷危机对商业银行的重要启示是,在经济增长阶段忽视风险必将导致经济减速阶段的风险甚至是危机的爆发。当经济发生周期性波动时,商业银行的贷款质量将首当其冲 一要加强宏观经济运行的分析,高度关注经济周期波动可能带来的风险。

二要科学设计信贷产品。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金融机构为了逐利而不惜降低借贷标准。

三要把握宏观经济走势与具体产品的关系。

四要做好预警,控制规模与风险。

五是金融创新要坚持“谨慎经营”原则。

第五篇:2007年美国爆发次贷危机

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的影响

2007年美国爆发次贷危机。这场危机迅速向其它地区蔓延,并演化成为全球信贷紧缩,对世界主要金融机构和全球金融市场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使美国经济增长进一步放缓,并对世界经济产生一定负面影响。随着经济、金融全球化深入发展,亚洲经济在美国经济增长下滑和全球金融动荡背景下难以独善其身,美国次贷危机正通过金融和贸易等渠道对亚洲经济产生不可低估的影响。

一、次贷危机的根源和成因

次贷危机起源于近几年来美国次贷市场的过分膨胀。截至2003年,美国房贷市场2/3以上的贷款达到优质贷款标准。此后,优质贷款比例逐步下降,而次贷份额不断上升。2006年美国发放的次贷达6000亿美元,占当年美国市场发放房贷总额的 2I%,另类A级贷款额所占比例为25%,而优质贷款的比例降到36%。到2006年底,美国未偿还的次贷额达1.5万亿美元,占全美未偿还房贷总额的15%。

美国次贷危机是近些年来美国国内积累的金融和经济风险不断释放的结果,也与金融创新、金融全球化及西方货币政策相关。

1.降低房贷初期偿债负担,为购房者提供轻松的抵押贷款。2003年以来,美国金融机构采取一些减轻借款前期负担的新举措来招徕次贷客户。比较典型的是可调利率抵押贷款(ARM)。

2.放宽或实际上取消放款标准,为购房者提供便捷的抵押贷款。放贷机构不仅不要借款人提供任何收入、资产等证明文件,不考虑其真实偿还能力,有时甚至纵容借款人弄虚作假;在借款人无力支付首付时,银行鼓励其使用第二次置留权贷款来凑足首付。因此,大量信用纪录较差的低收入家庭进入房贷市场。

3.金融创新带来大量衍生产品,特别是抵押债务证券化使次贷市场风险丛生。据国际清算银行统计,全球金融衍生产品已从30年前区区几种发展到目前的1200多种;到2007年6月底,全球各种金融衍生品市场规模陡增至516亿美元。信用衍生品增长尤其突出。据IMF(全球金融稳定报告入),全球信用衍生产品总额从1998年几百万美元增至2001年约1万亿美元和2003年的4万亿美元,到 2006年中又猛增至 26万亿美元。在次贷市场,银行原来将这些贷款保留在自己的资产负债表中,近年来却将其转换成债务抵押债券(CDO)等,并将其出售给新的投资者,投资者利用它们创造出衍生产品,之后衍生产品又不断被再次打包和出售,循环往复不已。近年来,80%的抵押贷款通过资产证券化出售,其中债务抵押债券发放量从2004年的 1574亿美元增至 2006年的 5493亿美元。金融衍生产品在创新过程中使债务链条过长,而基本面易被忽视,导致市场风险向信用风险及流动性风险转化,进而给整个金融市场带来不稳定。

4.金融全球化步伐加快,使各国相互依存加深,市场联动性增强导致美国次贷危机通过“蝴蝶效应”殃及全球。金融衍生品的发展虽使单个金融机构面临的风险分散和有所减轻,但也使遍布全球的许多金融机构形成环环相扣的“风险链”,如果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引发全球市场多米诺骨牌式连锁反应。美国次贷市场的繁荣和高收益自然吸引了许多欧日等金融机构特别是对冲基金等参与次贷市场“游戏”。美国次贷问题主要通过收购原始贷款并进行销售的机构等主要渠道向全球传播。美国经国会批准的此类机构为联邦住房抵押贷款协会和联邦住房抵押贷款公司,它们以政府信用为后盾募集资本对原始抵押贷款进行购买、打包成CDO等并向美国及外国金融机构及投资者推销。由于CDO一类证券

不仅能赚钱和分散风险,且有美国政府的背景,信用度较高,外国投资者也对其趋之若鹜,这就为美国次贷危机的跨国蔓延留下了隐患。此外,西方国家间,特别是美国和日本间存在较大利率差,许多国际投资者进行套利外汇交易,在日本金融市场以低成本融资,然后在美国投资次贷债券,以获得较丰厚的收益。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德国产业银行及许多地区银行,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和其他亚洲经济体的银行或基金,也不同程度地陷入美国次贷困境。

5.美国货币政策和与此相关的美国房地产行情变化也是次贷危机发生的重要因素。“9•11”事件后,美联储连续12次降息,使联邦基金利率降到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最低水平。超低利率刺激了美国房地产的繁荣。截至2006年初,美国房价连续5年大幅攀升,年均升幅超过8%,其中2005年升幅达15%,而过去35年房价年均增长率为3.5%。低利率和高房价促进了美国人的购房热,催生了许多为购房者提供融资便利和短期便宜的抵押贷款证券化工具,又导致房贷机构放松对购房者借贷信用和资格的审核。活跃的次贷市场活动,主要基于美国房价上扬和家庭房产不断升值。然而这种有利于美国房地产繁荣的条件近年来出现逆转。2004年6月至2006年6月,美联储连续17次加息,使联邦基金利率从1%升到5.25%,这一利率水平一直保持到200年9月中。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教授泰勒的研究显示,从1959年第2季度至2007年第2季度,美联储基金利率变化对美国住房开工变化有显著影响,但有一定滞后期。在加息的影响下,2006年初美国房地产开始降温,住宅建筑业陷入衰退,房价上升趋缓并于2007年初开始下降。利率上升和房价下降使美国次贷市场迅速恶化,许多借债过度的购房者的房产净值由正转负,既无力偿付房贷到期本息,又无法再融资,在借债头几年享受固定低利率或不付息的优惠期结束后,现在不得不按市场高利率支付。结果,2006年以来,次贷市场违约拖欠债务事件大增。

二、次贷危机对全球金融和世界经济的影响

在西方政府特别是央行的干预下,美国次贷危机初步有所缓解。除美欧政府紧急救援外,西方金融界也采取了一些防范危机深化的举措。但其前景仍不明朗,次贷危机已经并将继续对全球金融和世界经济产生不可低估的影响。

1.全球金融市场进入剧烈波动的“多事之秋”。首先,大量房贷机构特别是与美国次贷市场相关的基金陷入困境或破产。

2.次贷危机使美国房地产衰退雪上加霜,并将推迟其复苏时间。在次贷危机发生之前,美国房地产业已陷入衰退。到2007年第4季度住宅建筑投资已出现8个季度负增长。有人曾预言房地产衰退于2007年底开始复苏。但世界银行等权威机构认为,次贷问题将使房地产衰退持续到2008年中期,主要原因是次贷市场的还债高峰期将出现在2008年3月前后。日前美国财长保尔森也指出,次贷问题的解决需要较长时间,许多方面将需要

一、两年时间才能恢复正常。

3.次贷危机将使美国经济进一步放缓。2007年美国GDP增长率从2006年的2.9%降到2.2%,其中住宅投资萎缩使GDP增长下降近1个百分点。

4.美国次贷危机将对世界经济产生一定的影响,但世界经济仍可望保持较强增长势头。

5.从长期看,美国次贷危机有利于全球金融和世界经济发展。

三、次贷危机对亚洲及中国经济的影响

美国次贷危机尽管主要发生在美欧,但在经济和金融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条件下,也将对亚洲及中国产生不可低估的影响。

1.相对美欧金融业而言,亚洲及中国遭受的直接影响相对较小。

2.美次贷危机对国际金融市场和世界经济产生“溢出效应”,可能通过其广泛的投资者、衍生品及影响市场预期和实体经济运行等多个渠道,对亚洲及中国经济产生间接影响。

第一,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已经并将继续对亚洲金融市场产生不利影响。自2007年夏季以来,亚洲股市出现过多次暴跌,无不与美次贷危机爆发及西方信贷紧缩等“利空消息”相关。2008年1月中下旬,美花旗、美林等大型金融机构披露因次贷而严重亏损后,亚洲各主要股市价格下滑大多超过6%。2月初以来,美国经济衰退的议论升温又引发了亚洲股市的新一轮下滑。

第二,美国及世界经济增长放慢,加上美元进一步贬值,亚洲及中国的出口将面临更大的下行风险,并将对其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自2007年8月次贷危机以来,美国石油以外的产品进口出现了2001年经济衰退以来的最大下降幅度。亚洲各经济体增长较大程度上依赖对美出口,新加坡、马来西亚、香港等对美出口占其GDP的20%,中国、印度的这一比重分别为8%、2%。2007年新加坡、马来西亚对美出口分别下降11%、16%,中国对美出口增长率(按人民币计算)从2006年的20%回落至1%。

第三,美联储大幅降息,以减缓西方信贷紧缩和防止经济从放慢滑向衰退,而能源和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导致通胀压力提高,使中国等亚洲新兴市场经济体不得不采取加息等紧缩货币政策,与美国放松的货币政策操作方向相反。美国利率低于亚洲利率,国际资本特别是“热钱”大量流入中国等新兴市场,从而有可能加剧新兴市场的资产价格泡沫膨胀,并增大中国等宏观政策调控的难度。

3.在美次贷危机导致全球金融动荡、美经济放慢波及全球经济的背景下,亚洲经济走势与美国等西方经济走势的“脱钩”理论备受质疑。近年来,新兴经济体持续高速增长,较大程度上抵消美经济放慢对世界经济的负面影响,被称为与美等西方经济走势“脱钩”。许多学者及国际机构均认为“脱钩论” 不现实,在当前美经济进一步放慢甚至衰退的情况下,其他经济体难以独善其身。联合国认为,贸易和金融联系深化正表明主要经济体经济周期对发展中国家的传导仍在加强;美国仍是其他经济体的主要经济伙伴,并在世界商业周期中具有重要的影响,如果美国经济继续放慢或进入衰退,大幅减少进口,拉美、东亚等地区经济必将受到影响。

4.美国次贷危机和金融机构面临困难也为亚洲经济体提供一些机遇。在当前美金融业受次贷问题冲击需要外资“输血”的情况下,美国对中国等亚洲经济体的资本进入基本上持欢迎态度。2007年,中投公司购买摩根斯坦利等金融机构的股份,中信证券公司收购美贝尔斯登资产管理公司的股份,中国招商银行在美国纽约设立分行,这些中资金融机构在等待美有关当局审核过程中,迄今为止未受到美国舆论和国会的干扰。最近,在次贷危机中遭遇重大损失的花旗和美林公司就从亚洲多个主权财富基金融资近200亿美元。当然,美欧国家在利用新兴市场经济体资金救市的同时,对主权财富基金仍采取防范态度,主张对其加强监管,通过制定规则来规范主权财富基金运作,并要求新兴市场经济体提高主权财富基金运作的透明度。

下载论我国资产证券化的法律风险——从美国次贷危机谈起.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我国资产证券化的法律风险——从美国次贷危机谈起.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美国次贷危机的启示

    刘肖肖 2012333501008 12金融(1)班 美国次贷危机的启示 ——《金融的逻辑》第十二章 读书报告 摘要:美国次贷危机,又称次级房贷危机,也译为次债危机,因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

    美国次贷危机分析q

    08年美国次贷危机的原因和防范措施 08年美国次贷危机的原因 这次信用危机的源头是产生于美国金融和信用机构系统的次贷危机事件。回顾这次危机发生的原因,除了政府宏观调控力......

    美国次贷危机真相读后感(精选五篇)

    美国次贷危机真相读后感 几年前,没有人对次贷有大量的关注,而2008年次贷风暴开始席卷美国进而波及全球经济。次级贷款一个人们既陌生又熟悉的词开始进入人们的视线。目前,美国......

    美国次贷危机演变为国际金融危机后

    美国次贷危机演变为国际金融危机后,对世界经济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面对经济危机,我们公司也相应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前段时间,人民币升值之时,国外......

    美国次贷危机及其启示的论文(最终五篇)

    摘 要: 2007年全球最受关注的事件莫过于美国的次级抵押债务危机,这场原本起源于美国房地产按揭市场一个初始规模相当小的信用违约率上升的事件,在不经意之间就已扩散到全球,造成......

    资产证券化中循环购买的法律风险

    资产证券化中循环购买的法律风险 企业资产证券化项目尽调 循环购买,是资产证券化或“类资产证券化”(以下简称证券化)领域内一种业务设计安排。证券化过程实质就是指以特定基......

    《美国次贷危机的成因》配套PPT演讲词

    老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要演讲的金融主题是美国次贷危机的成因和对我国的影响。 大家知道,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正在迅速向全球的实体经济蔓延,我国的外贸出口形势也......

    论美国次贷危机的本质原因(5篇)

    【摘要】本文先回顾了次贷危机的发生过程、重大影响和特点,浅析危机的直接因素,并从政治经济学角度分析危机的本质原因,从而获得启示。 【关键字】美国次贷危机;产生原因;政治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