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美国次贷危机的本质原因
【摘要】本文先回顾了次贷危机的发生过程、重大影响和特点,浅析危机的直接因素,并从政治经济学角度分析危机的本质原因,从而获得启示。【关键字】美国次贷危机;产生原因;政治经济学
一、次贷危机的发生过程
美国次贷危机,即次级房屋抵押贷款危机。美国将房屋抵押贷款分为三类:第一类优质抵押贷款,第二类次优抵押贷款,第三类则为次级抵押贷款,而次级抵押贷款有两个特点:贷款标准低、以浮动利率贷款为主。
次贷危机的发生,一方面是随着2006年美国房价升值速度放缓,次级借款人利用房屋升值再贷款的资金链条出现问题,购房者只好卖掉房屋偿还贷款;另一方面是随着利率水平升高,许多处于还款中后期的次级房贷借款人无法承受利率大幅提高,只能选择违约,使得不良贷款迅速积累,从而引燃危机。应该对此次危机负责的人可以归纳为如下:次级贷款借款人、经纪商、信用修复公司、贷款公司的信贷员、投资银行、证券评级机构、投资机构。
《贪婪、欺诈和无知——美国次贷危机真相》中写到:“如果你签了一张本票,心里却想着‘我承诺支付’的声明不过是一个可选项,而非强制要求,那么,你就是一名货真价实的次级贷款借款人。”次贷借款人是想买房而买不起的没有支付能力的人,他们没有良好的信用记录、收入证明缺失、负债较重,还款额与收入比超过了55%,或者贷款总额与房产价值比超过了85%。
为了骗取贷款,经纪商通常隐瞒借款人的重要资料,比如隐瞒债务数据,夸大房产估值。通过经纪商,最初贷款不够格的借款人获得了资格,信用不足的人获得了良好信用,贷款市场上出现了严重的逆向选择。
篡改信用是专门的信用修复公司提供的服务,可以将信用报告改头换面,也可以选择信用强化——通过向信用优良的人支付一定费用,从而取得信用优良的人的授信账户。
贷款公司用尽一切可用之法,来增加对借款人的贷款额。信贷员通过很多营销手段来混淆和误导借款人,如从15%的首付到零首付、再到两年后付,而这种蒙骗实质上是自掘坟墓。
投资银行购买这些次级贷款,然后把这些次级贷款打包成证券进行销售,形成了次级贷款二级市场,这又促进了一级市场的发展。这种证券化还将危机发生产生的后果放大,一旦借款
人违约,多米诺骨牌效应连带多个利益相关者出现支付问题。
为了让投资者购买银行打包的证券,完全依赖评级机构。评级机构将这些证券评估为投资级,推动了证券的销售。
没有评级机构的客观分析,投资机构就无法了解到购买这些产品真正的风险,全世界很多金融机构乃至政府都参与了次级贷款打包证券的购买。
整个次贷危机的发生过程如《贪婪、欺诈和无知——美国次贷危机真相》中所说“经纪商操纵贷款,贷款公司向不合格的借款人提供贷款,投资银行打包高风险抵押贷款,评级机构为这些证券化产品成为投资级产品盖章放行,所有行为加在一起引发了这场‘完美风暴’。”
危机的发生过程可以概括为:从1996年到2006年这10年间,美国的房价比过去上涨了近1倍。房地产开发商为了业绩,大力鼓励人们买房,当房地产市场出现了购买力不足的现象时,便把没有支付买房能力的人也牵扯进来。房地产市场出现购买力不足,说明房屋已经供大于求,按经济学原理房价应该下跌。然而一旦房价下跌,就会危及到房地产开发商的利益,开发商为了追逐利益,维持高房价,对没有支付能力的人下手,从15%的首付到零首付,再到两年后付,信贷员用了很多营销手段来混淆和误导借款人。于是,大批的没有支付能力的人借款买了房子。银行手里拿着这么多级别很差的贷款,他们明白其中的风险,于是便把这些贷款设计成金融债券。由于这个债券风险很大,基本卖不出去,银行找到了投资银行,投行胆大妄为,买回了那些金融债券,这样使本该下跌的美国房市继续高涨。然后投行又想出了赚钱的好方法——资产证券化,金钱的诱惑下,在美国房市高涨的行情下,不少投资者知情或不知情地买入。刚开始两年是贷款公司帮次贷借款人还贷的,两年之后没有支付能力的人还是没有支付能力,根本还不起房贷,银行也没有办法偿还投行买下的金融债券,投行买的次级房贷债券最多,证券化后的资产又卖给全世界的保险公司、各种基金、银行,使得美国次级房贷危机波及了全球。
二、次贷危机的影响和特点
房地产泡沫的破灭继续阻碍生产的增长。房价呈两位数下降将使越来越多的抵押贷款借款人陷入财务困境,问题已经在其他消费者债务上显现出来,如信用卡违约率正在上升,贷款机构很可能面临更加棘手的局面。特别是在股市持续下滑的情况下,随着住房拥有者感到自己越来越穷,消费者支出必将受到抑制。
次贷危机引起美国经济及全球经济增长的放缓,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也很大。我国出口增长下降,不仅将引起我国经济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放缓,而且由于经济增长放缓导致社会对劳动力 的需求小于劳动力的供给,将使整个社会的就业压力增加。此外,次贷危机加大了我国的汇率风险和资本市场风险。为应对次贷危机造成的负面影响,美国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和弱势美元的汇率政策,导致美元大幅贬值,给我国带来了巨大的汇率风险。在发达国家经济放缓、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美元持续贬值和人民币升值预期不变的情况下,国际资本加速流向我国寻找避风港,加剧我国资本市场的风险。
此次次贷危机可以概括为如下四个显著特点:
首先,政策导向性。《贪婪、欺诈和无知——美国次贷危机真相》的作者理查德•比特纳在书中举例说:原本通不过贷款审批的卡特夫妇,属于高度次贷级别——几乎没有什么信用,信用记录不良、是大额待偿债务账户并且只有普通水平的收入,这一切意味着贷款风险非常大。2005年,因为有了更宽松的贷款审批标准,次贷行业通过了对卡特夫妇的贷款申请。理查德•比特纳查看了投资者指导文件,想要找出错误所在。结果让他很吃惊,没有任何环节出错,贷款不存在任何人为操控或欺诈嫌疑——从收入证明到资产评估,所有步骤都很到位,但是最终仍然无法还贷。由此理查德•比特纳就认为美国的次级房贷市场出现了问题,在没有人为操控或欺诈嫌疑的情况下,次级房贷都存在问题,所以到后来出现大量人为操控或欺诈的情况下,问题便更加严重地显现了。
其次,高度欺骗性。整个贷款过程各个方面都会出现问题:经纪商、借款人、卖家全都会假报信息,理查德•比特纳说到“贷款申请欺诈、虚假评估、伪造就业证明,如此种种。”“所有经纪商提交进行审批的贷款文件里,有超过70%都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带有欺骗性。”高达70%的欺骗性,金融行业的诚信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最低值。
第三,错综复杂性。次级贷款行业的危机是由多种不当因素错综交织的结果。通过金融创新,把这个行业所涉及的次贷借款人、经纪商、信用修复公司、贷款公司、投资银行、证券评级机构、投资机构等各个环节捆绑为一个利益共同体,结构复杂、设计精巧。正如理查德•比特纳所说“这些投资工具让人迷惑的天性意味着,买下它们的基金经理根本不知道他们在买什么。正因为如此,评级机构在这个过程当中起着攸关生死的作用。没有评级机构的客观分析,投资机构就无法了解到购买这些投资产品的风险。”美国次贷危机的结果是,各利益相关者都没有获益,可谓多败俱伤。
第四,严重破坏性。美国次贷危机破坏了整个美国金融业的秩序,波及范围相当广,影响到了全世界,使全球对美国的金融产品的信用发生了质疑。这次次贷危机使金融界最注重的诚实、守信、公开、公平、公正等基本道德遭到了肆意践踏。全球经济不得不从虚拟经济向实体
经济回归,金融形势恶化。
三、次贷危机的直接因素
从危机的发生过程、影响、特点可以看出,金融行业参与者的欺骗“功不可没”,当然金融监管制度的缺失也是引发因素之一。而导致金融监管缺失的,是美国近三十年来加速推行的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其旨在减少政府对金融、劳动力等市场的干预,打击工会,推行促进消费、以高消费带动高增长的经济政策等。此外,美国国会还先后通过了《1987年公平竞争银行法》、《1989年金融机构改革、复兴和实施方案》、《1999年金融服务现代化法》等法案,将银行业与证券、保险等投资行业的之间的壁垒消除,从而为金融市场的所谓金融创新、金融投机等打开方便之门。
在法律改革背景之下,美国华尔街的投机气氛日益浓厚。自90年代末以来,随着利率不断走低,资产证券化和金融衍生产品创新速度不断加快,加上弥漫全社会的奢侈消费文化和对未来繁荣的盲目乐观,为普通民众的借贷超前消费提供了可能,房地产市场只涨不跌的神话诱使大量不具备还款能力的消费者纷纷通过按揭手段,借钱涌入住房市场。
家庭的高杠杆只是一个方面,银行的高杠杆也在这次危机中备受诟病。银行吸收了资产的几十倍资金,高杠杆率在带来高利润的同时,也对银行系统带来了高度的系统不稳定性。当房地产泡沫破碎时,银行的损失比真实经济中更加惨重,高杠杆实际上放大了危机的影响规模。
四、从政治经济学角度分析危机的本质原因
经济危机的抽象的一般的可能性,首先是由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引起的。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买卖在时间上分为两个相互独立的行为,如果有一些商品生产者在出卖了自己的商品后不接着购买他人生产的商品,就会有另一些商品生产者的商品卖不出去。同时,在商品买卖有更多的部分采取赊购赊销的方式的情况下,如果有某些债务人在债务到期时不能支付,整个信用关系就会遭到破坏。此外,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表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生产相对过剩危机是由于生产超过了社会有支付能力需要而产生的经济活动紊乱,这里的社会需要不是绝对意义的需要,而是社会有支付能力的需要,因此生产过剩是相对过剩。货币使商品生产者之间可能形成债务链,一旦债务链某个环节中断,会使一系列商品流通中断。以剩余价值为目的的资本主义生产将导致生产中有支付能力的购买力不足,从而出现生产相对过剩。当这种过剩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出现社会范围内的危机。
所以,美国次贷危机的原因从根源上来说,是相对过剩的危机,起源于生产能力与购买能力的不平衡。在房地产购买能力下降时,房价就应该走低,使需求与生产自然平衡。但美国的金融家们在利益的驱使下,不顾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制造了大量令人眼花缭乱的、有迷惑性的金融衍生品,正如理查德•比特纳所说“如果说次级贷款行业有什么艺术性可言的话,那就是‘无中生有’”。当抵押贷款证券化业务为华尔街的金融业带来高额的利润率时,整个行业失去了理性,变得疯狂,使得这些对抵押贷款产品的需求欲望火上加油。房地产的狂热取代了所有的理性思维,在金钱的诱惑下,人人都像着魔了一样。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只是“人格化的资本”,因此资本家表现出的本性是资本的本性,资本的本性就是“为发财而发财”。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引用英国政论家登宁的话中曾说过:“资本害怕没有利润或利润太少,就像自然界害怕真空一样。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胆大起来。如果有10%的利润,它就保证到处被使用;有20%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它就敢残酷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
但是商品经济内在二重性矛盾只是构成了危机的可能性,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才使这种可能性变为了现实。当前的经济危机并非偶然,而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到新阶段的产物,是基本矛盾不断深化、集中爆发的结果。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信息化、全球化、金融化和新自由主义化的资本主义新阶段。一方面生产社会化突飞猛进,各部门联系加强。许多跨国企业纷纷建立,金融资本在全球织起了关系网。另一方面,垄断资本的利益进一步加强,自由市场的自发性和盲目性进一步加剧。这些导致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仅没有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有所缓和,反而变得更加尖锐。无论何种条件下,经济危机的本质并无不同,总是生产过剩危机,是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正如马克思所说,“一切真正危机的最根本原因,总不外乎群众的贫困和他们的有限消费,资本主义生产却不顾这种情况而力图发展生产力,好像只有社会的绝对的消费能力才是生产力发展的界限。”资本生产链条上的有效需求不足,为了维持生产与消费的平衡,“透支消费”便成了一种有效的解决途径。人们被鼓励用各式各样的信用卡透支消费,信用造成了一种虚假需求,隐蔽了生产过剩的事实,促使了资本主义生产盲目扩大和投机活动,最终必然导致生产过剩,这时会出现债务偿付危机,信用出现紧缩。透支消费只是将当前的危机推到了未来,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生产过剩危机。
从危机发生中可以看到,为了维持房价的虚假繁荣,美国的房地产开发商们和金融家们不
择手段,无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制造了一场金融闹剧,其资本的贪婪本性暴露无疑。
五、浅析危机对我国的启示
(一)推崇儒家传统文化
儒家学说是我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为春秋时期孔丘所创,倡导血亲人伦、现世事功、修身存养、道德理性,其中心思想是孝、弟、忠、信、礼、义、廉、耻,核心是“仁”。对解决危机最有裨益的当属“重义轻利”的价值观和“家国天下”的整体观。
泰戈尔说:“鸟翼上系上了黄金,这鸟就飞不远了”。只有提倡重义轻利,人类才能越飞越远,越飞越高。的确,当人们被一己私利所限,只以小我的欲望为考虑时,必然会对他人的福利和权益造成侵犯,如果整个社会都是如此,那么矛盾、问题必然层出不穷,次贷危机中人性的贪婪就是这种问题最为突出的体现。当然,“重义轻利”也不是压抑人的正当利益追求、越穷越光荣,而是在追求个人利益的过程中,时刻考虑和关注社会和他人的利益,不侵犯他人、不违反社会,也就是心怀“家国天下”的担当,始终把个人的利益同国家的发展紧密相连。惟其如此,个人的发展对整个社会才是福不是祸,整个人类文明才能更加和谐地进步发展。
(二)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资本主义制度建立在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基础上,私人所有的制度必然导致人的自私本能——最大化自己的所得和利润。因而要想解决由逐利本能带来的邪恶和灾难,改变和颠覆私有制,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才是最彻底的办法,也就是社会主义制度。
社会主义将建立起社会公有制,原本被社会实际掌握的生产资料,将交给社会真正占有,一旦社会拥有了生产资料,它将按照一个统一的科学计划来调配生产资料,商品的交换关系也就成为了阻碍,在日益扩大甚至国际化的生产规模下它也已经成为阻碍,成为了不必要的,它就被消灭了;货币将失去其职能,仅仅成为劳动者获取一定消费品的凭证;货币交换关系一被消灭,价值也就不复存在,生产资料再也无法转换成资本,资本就被消灭。
这种生产资料公有制将大大地限制人的逐利本能,从而彻底地解决金融危机,同时社会主义还将承担起其他的大规模的社会改造的任务:比如将人的思想从资本、宗教、国家下彻底解放出来,最大限度地接受思想和科技的优秀成果,使人的人格日益完善,智力日益发展。正如《共产党宣言》中说道:“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六、结语
经济运行有其自身的规律性和周期性,违反了此规律势必要付出惨痛代价。正如白雪秋老师在课上所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直接后果是对现有生产力的破坏,但在破坏的同时又在刺激新的生产力产生。因此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通过危机使资本主义经济在不断地破坏原有生产力,产生新生产力的周期性循环中前进。”
因此在有资本运作的地方,经济危机的发生就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应该从美国次贷危机中及时总结经验教训,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让社会平衡、和谐地发展。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才能认清资本的本性,发挥资本积极性的一面,遏制资本过度投机、贪婪的一面,让社会满足更多人的需要,让更多的人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参考文献:
[1] [2] [3] [4] [5] 马克思、恩格斯, 德意志意识形态[M],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原著选读, 2011. 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 人民出版社, 1995.马克思, 《资本论》第3卷, 人民出版社, 1975.理查德•比特纳, 覃扬眉、丁颖颖翻译, 《贪婪、欺诈和无知——美国次贷危机真相》 廖富洲, 国际金融危机彰显《资本论》的真理性和永久魅力, 《理论前沿》, 2009
第二篇:07年美国次贷危机
07年美国次贷危机
一、美国次贷危机的定义?
美国次贷危机,是指房地产市场上的次级按揭贷款因债务人无法偿债而引发的金融市场危机。它是指一场发生在美国,因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引起的风暴。它致使全球主要金融市场隐约出现流动性不足危机。美国“次贷危机”是从2006年春季开始逐步显现的。2007年8月席卷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次级按揭贷款,是相对于给资信条件较好的客户的按揭贷款而言。通过抵押形式,对收入低、没有或缺乏足够还款能力证明,或者其他负债较重、资信条件较“次”的住房购买人发放贷款。美国的房地产市场按揭贷款大致可以分为3个层次:优质贷款市场、“ALT-A”贷款市场和次级贷款市场。优质贷款市场面向信用等级高、债务负担合理、风险小的优良客户,按揭利率相对较低。次级市场是指信用分数低、收入证明缺失、负债较重的客户,如美国的低收入阶层和新移民。而“ALT-A”贷款市场是介于二者之间的灰色地带,泛指那些信用记录不错,但缺少或完全没有固定收入、存款、资产等合法证明文件的客户。次级市场和“ALT-A”贷款市场都是高风险市场,按揭利率比优质贷款高,次贷危机就是这部分市场出现问题引发的风险。
二、次贷危机产生的原因:
引起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风暴的直接原因是美国的利率上升和住房市场持续降温。次级抵押贷款是指一些贷款机构向信用程度较差和收入不高的借款人提供的贷款。
利息上升,导致还款压力增大,很多本来信用不好的用户感觉还款压力大,出现违约的可能,对银行贷款的收回造成影响的危机。
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通常采用固定利率和浮动利率相结合的还款方式,即:购房者在购房后头几年以固定利率偿还贷款,其后以浮动利率偿还贷款。
在2006年之前的5年里,由于美国住房市场持续繁荣,加上前几年美国利率水平较低,美国的次级抵押贷款市场迅速发展。
随着美国住房市场的降温尤其是短期利率的提高,次级抵押贷款的还款利率也大幅上升,购房者的还贷负担大为加重。同时,住房市场的持续降温也使购房者出售住房或者通过抵押住房再融资变得困难。这种局面直接导致大批次级抵押贷款的借款人不能按期偿还贷款,进而引发“次贷危机”。
三、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
1、次贷危机对美国的影响:
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范围将有多广?这是目前世界经济界和金融界密切关注的问题。从其直接影响来看:
首先,受到冲击的是众多收入不高的购房者。由于无力偿还贷款,他们将面临住房被银行收回的困难局面。
其次,今后会有更多的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由于收不回贷款遭受严重损失,甚至被迫申请破产保护。
最后,由于美国和欧洲的许多投资基金买入了大量由次级抵押贷款衍生出来的证券投资产品,它们也将受到重创。
这场危机无疑给国内金融业带来了不少启示。在金融创新、房贷市场发展和金融监管等方面———美国次贷**爆发以来,无论从全球资本市场的波动还是美国实体经济的变化来看,次贷之殇在美国乃至全球范围内都不容小觑。对于中国来说,这场**为我们敲响了居
安思危的警钟。
美国次贷**中首当其冲遭遇打击的就是银行业,重视住房抵押贷款背后隐藏的风险是当前中国商业银行特别应该关注的问题。在房地产市场整体上升的时期,住房抵押贷款对商业银行而言是优质资产,贷款收益率相对较高、违约率较低、一旦出现违约还可以通过拍卖抵押房地产获得补偿。目前房地产抵押贷款在中国商业银行的资产中占有相当大比重,也是贷款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根据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商业银行为房地产抵押贷款计提的风险拨备是较低的。然而一旦房地产市场价格普遍下降和抵押贷款利率上升的局面同时出现,购房者还款违约率将会大幅上升,拍卖后的房地产价值可能低于抵押贷款的本息总额甚至本金,这将导致商业银行的坏账比率显著上升,对商业银行的盈利性和资本充足率造成冲击。然中国房地产市场近期内出现价格普遍下降的可能性不大,但是从长远看银行系统抵押贷款发放风险亦不可忽视,必须在现阶段实施严格的贷款条件和贷款审核制度。
事实上,本次美国次贷危机的源头就是美国房地产金融机构在市场繁荣时期放松了贷款条件,推出了前松后紧的贷款产品。中国商业银行应该充分重视美国次贷危机的教训,第一应该严格保证首付政策的执行,适度提高贷款首付的比率,杜绝出现零首付的现象;第二应该采取严格的贷前信用审核,避免出现虚假按揭的现象。
在次贷**爆发之前,美国经济已经在高增长率、低通胀率和低失业率的平台上运行了5年多,有关美国房市“高烧不退”的话题更是持续数年。中国与美国房市降温前的经济图景存在一定相似性。
本次美国次贷危机的最大警示在于,要警惕为应对经济周期而制订的宏观调控政策对某个特定市场造成的冲击。导致美国次贷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美联储加息导致房地产市场下滑。当前中国面临着通货膨胀加速的情况,如果央行为了遏制通胀压力而采取大幅提高人民币贷款利率的对策,那么就应该警惕两方面影响:第一是贷款收紧对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影响,这可能造成开发商资金断裂;第二是还款压力提高对抵押贷款申请者的影响,可能造成抵押贷款违约率上升。而这两方面的影响都最终会汇集到商业银行系统,造成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上升、作为抵押品的房地产价值下降,最终影响到商业银行的盈利性甚至生存能力。
人们需要认识中国和美国经济周期以及房市周期的差异性。美国是一个处于全球体系之下的有着悠久市场经济历史的国家,周期性很强,目前正处于本轮经济周期的繁荣后期。中国则还没有经历过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即使从改革开放算起到现在也只有30年的历程,从1992、1993年提出市场经济到现在更是只有15年历史。处于这一阶段,中国经济的关键词是供需不平衡,固定投资需求大。这是区别于美国经济接近10年一个周期的重点所在;此外,中美房市的周期也有所不同。中国实施房改后,结束了此前多年无住房市场的局面,需求大幅飙升。虽然中国房市也存在投机因素的推动,但需求大而供给有限是促使房价走高的最重要原因。而且,对于中国房市,政府有调控余地。
本次美国次贷危机也给中国宏观调控(Macro-economic Control)提出了启示。主要有三方面:
第一,有必要把资产价格纳入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时的监测对象。因为一旦资产价格通过财富效应或者其他渠道最终影响到总需求或总供给,就会对通货膨胀率产生影响。即使是实施通货膨胀目标制的中央银行,也很有必要把资产价格的涨落作为制订货币政策的重要参考;
第二,进行宏观调控时必须综合考虑调控政策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例如美联储连续加息时,可能对房地产市场因此而承担的压力重视不够;
第三,政府不要轻易对危机提供救援。危机是对盲目投资和盲目多元化行为的惩罚,如果政府对这种行为提供救援,将会导致道德风险的滋生。本次发达国家中央银行在市场上联手注资,可能会催生下一个泡沫。
2、07年的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的影响:
如果加上大量以房产作为抵押的其他贷款,房地产价格的波动已影响到银行一半左右的信贷资产安全。
我国的房地产贷款规模近几年发展迅速,并对银行业盈利能力和资产安全有较大影响。据上海银监局2008年2月发布的《2007上海市房地产信贷运行报告》称,截至2007年12月末,全市中资银行商业性房地产贷款余额5137.62亿元,比年初增加452.88亿元,同比多增63.28亿元,房地产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0.58%。2007年,上海中资商业银行增量贷款中有27.5%投向了房地产业。截至去年12月末,中资商业银行房地产贷款占各项贷款的比重为32.2%。如果加上大量以房产作为抵押的其他贷款,房地产价格的波动已影响到银行一半左右的信贷资产安全。在房地产市场波动加剧及宏观调控不断加强的同时,房地产信贷运行与市场之间的关联更趋密切,无论是银行、房地产开发企业,还是房贷借款人,都面临因房价波动而带来的压力与风险。针对这种状况,上海银监局表示,将加强宏观监管,关注信贷资源向房地产业聚集的趋势,适时提示各银行重视潜在的系统性信用风险,制订并实施合理、科学的信贷政策,分散、管理、控制房地产信贷风险。
比较我国房地产市场与美国次级按揭市场,二者存在很大不同。最为主要的是住房抵押贷款人一般都是直接向银行申请贷款,没有复杂的衍生产品。同时,房产首付在20%,政策上不允许发放零首付贷款。但是,也要看到我国住房抵押贷款存在的风险。
一是贷款首付比例较低及虚假信用,存在大量投机性借贷。在房地产“新政”实施前,我国居民房地产贷款首付比例为20%。但实际操作中,也存在虚假操作的情况。据报道,2004年上海曾经发生过有人贷款7800万元,购买128套住房的重大违规贷款行为,就是通过假信用的方式进入的。
二是超支付能力贷款不断增加。按照银监会个人住房按揭贷款指引,个人每月按揭贷款还款额不得超过个人家庭月可支配收入的50%。但实际上,国内居民及住房投资者在办理住房按揭贷款时,很多人不能满足这一基本标准。有人从单位或找他人随意开出假的工资收入证明。银行信贷人员和房产销售人员为提高房屋销售和贷款业绩,甚至明确告诉贷款者只要能开到证明就放款。用假的收入证明、工资证明等虚假文件到银行进行按揭贷款,无疑埋藏了巨大的潜在风险。
三是贷款利率增长快,导致部分债务人丧失支付能力。近年来,央行数次提升贷款基准利率。2004年10月29日从5.31%提高至5.58%;2006年4月28日金融机构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至5.85%。经过连续10多次上调,目前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已提高到7.47%,这对信用差、还款能力不强的贷款人来说无疑是巨大压力。
四是房价在飞涨后存在下跌趋势。统计数据显示,大城市近年房价指数上涨20%左右。就具体的楼盘而言,则上涨50%至100%甚至更多。飞速上涨的房价刺激了购房者的购买热情,炒房成为获取巨额财富的途径,使许多偿债能力低的人参与到购房队伍中。当房价下跌、房市流动性降低、贷款利率大幅调升时,势必加大高价购房者的偿债压力,使银行信贷面临巨大违约风险。
美国的次级贷款业务本身是一件挺好的事,其出发点是为那些信用等级较低或收入不高的人提供贷款,让他们可以实现拥有自己住房的梦想。在1994年~2006年间,超过900万户美国家庭购买了新住房,其中大约20%的家庭借助于次级贷款。但是,就在这个过程中,一些负面因素逐渐浮现,最终导致危机爆发。
其一,是过度证券化。几乎与次级贷款业务并行发展的,就是美国经济的证券化,比如,人们把一些一时还不清的债务,转化为证券后再卖给投资者。换句话说,凡是有风险的,都可以摇身一变为证券。所以,次级贷款的放贷机构也不闲着,他们把手中超过六千亿美元的次
级贷款债权转化为证券后,卖给各国的投资者。那么,富有投资经验的银行看不出这其中的高风险?次级贷款的放贷机构花钱供养了许多信用评定机构,从而可以轻松地拿到最高为“AAA”的信用评级,泛滥成灾的“AAA”证书使银行失去了对风险的敏感性。
其二,是通货膨胀。随着这张“大饼”越做越大,富人们因为手里拥有越来越多的纸面资产,而放肆地挥霍;穷人们因看到自己的房子每天都在升值,也开始购买平时舍不得买的东西。最后,美联储不得不提高利率,借以压抑通货膨胀。可是,利率提高后,那些本来就缺钱的穷人就变得还不起贷款了,这导致次贷市场还贷拖欠比例迅速上升。至此,美国经济一下子坠落入货币流动性很低的状态。经济发展进入低速徘徊状态,穷人就更难还清那些堆积如山的次级贷款债务。
我们能从美国次级贷款危机中得到什么启示呢?可能有人会说,根本学不到什么,因为中国根本就没有次级贷款市场。但是,仔细看看,我们会发现,中国经济中也有类似于美国次级贷款的成分,如果我们不加以注意,中国经济也有被拖入恶性循环的可能性。
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中国房地产的金融创新项目。许多中国人希望通过投资房地产去获得财富,所以,银行帮助人们去实现这个愿望是一件好事。全国各地的银行都想出各种吸引人们借贷款买房的“高招”。比如,深圳的银行在2006年就推出了“双周供”业务,它允许以“双周”而不是以“月”为单位进行还款。这样,借贷人不仅能缩短还款期,而且还能少交利息,所以特别受“炒房户”欢迎。再比如,“循环贷”业务,它允许人们将商品住房抵押给银行而获得一定的贷款额度。这样,借贷人买越多的房产,就能获得越多的贷款额度,所以更受“炒房户”的追捧。在这些金融创新项目的帮助下,深圳的房地产价格在去年以惊人的速度不断攀升。据国家发改委统计,深圳市新建商品住宅价格月均涨幅高达13.5%,其中60%以上的借贷买房人的目的不是自住需求,而是投资需求。到去年年底,深圳银行房贷规模已达到700亿元。虽说目前还未出现大规模的贷款违约现象,但是,不断上扬的通货膨胀率就有可能迫使央行提高利率;不断提高利率,又会导致许多“炒房户”因交不起利息而违约。那时候,在没有次级贷款市场的深圳市,会不会重蹈美国式的次级贷款危机——银行不敢再做房地产贷款;也没有留下多少钱借贷给其它的产业;一切经济活动因为缺少现金而停滞了。令人欣慰的是,去年下半年,中央政府果断实施“房贷新政”,其目的就在于打压房地产投机需求,遏制房价上升势头,保障中国的金融安全。然而,“新政”刚推行不久,各种反对的声音便开始出现,这些人的目的不外乎就是希望“房贷新政”再次成为“空调”,以便自己能在最后的房地产疯狂中再大捞一把。实际上,中国经济稳步发展,才是每个中国人最大的福祉,为什么要反其道而行之呢?
四、如何防范信贷风险
次贷危机对商业银行的重要启示是,在经济增长阶段忽视风险必将导致经济减速阶段的风险甚至是危机的爆发。当经济发生周期性波动时,商业银行的贷款质量将首当其冲 一要加强宏观经济运行的分析,高度关注经济周期波动可能带来的风险。
二要科学设计信贷产品。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金融机构为了逐利而不惜降低借贷标准。
三要把握宏观经济走势与具体产品的关系。
四要做好预警,控制规模与风险。
五是金融创新要坚持“谨慎经营”原则。
第三篇:美国次贷危机分析q
08年美国次贷危机的原因和防范措施
08年美国次贷危机的原因
这次信用危机的源头是产生于美国金融和信用机构系统的次贷危机事件。回顾这次危机发生的原因,除了政府宏观调控力度不当和房地产市场失衡,以及金融炒作以外,更重要的是金融和信用机构系统高层管理的失误和对危机管理的重视程度的不足。可以说是美国金融和信用机构系统高层管理的失误造成了本次危机。而这些失误也是现代很多企业和组织共有的管理缺陷和漏洞。
从信用管理的角度看,产生08年美国次贷危机的主要原因是盲目发放大量的贷款,对金融创新产品的利用不合理。通过金融产品创新,使信贷风险转移,将放贷机构的个体风险向金融市场和投资市场转移,风险被扩大,使单个放贷机构可控的风险变得不可控。放贷机构没有控制好信贷风险,特别是信用风险。导致产生了大量放贷效应,对信贷流动性失控,主要表现在信贷回收困难。发放贷款,首先应全面了解他的信息,如果对那些信用状况不是很好的人发放贷款,这些贷款本身的信用风险就会比较大。不管是个人还是企业方面,都应该从经济、生活背景、信誉度等方面综合考虑,对他的信用状况进行如实的评估,并让投资者进行分析和判断,做出正确的决策。但是,这些信息都没有被客观地披露出来。而信用评级机构对证券化基础资产的信用评级,也不是真正根据借款人的违约可能性,而是凭着对房价上涨的盲目估计,高估资产的信用等级,把次级贷款当做优质贷款,把由次贷证券化产品的信用等级评得与正常贷款证券化产品一样,严重误导投资人。直到次贷危机爆发,才急忙下调次贷证券化产品的信用等级,但为时已晚。
次贷危机的防范措施
引发次贷危机的美国金融机构大要做好危机管理工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提高应对金融危机的监控水平。
美国次贷危机的发生让我们看到,即使在美国这样市场机制相对发达的国家也会有危机的发生,而我们正在进入深化市场体制改革的历史新时期,资产价格大幅上涨,面对自由市场机制下的持续发展,风险的调控和监管是很重要的。
2.加强原始的金融产品的风险管理。
对无论是原始的金融产品,还是包装过的金融产品,最根本的是要加强和完善对原始产品和客户的持续管理。无论金融产品包装多少次,多么复杂,但对原始产品的风险管理要规范是非常重要的,对原始的客户和风险的跟踪要及时。
3.防患于未然,预防第一。预防危机必须建立高度灵敏、准确的预警系统。
4.准确定位,快速反应。通过危机的预测,出现大量危机前兆的时候,应当准确的定位。
5.妥善处理,化危机为商机。在准确定位危机之后,应在危机处理方案的指导下妥善处理相关问题,尽可能的将危机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同时应当积极寻找新的商机,危机给企业或组织制造了另外一种环境,管理者要善于利用危机过后的全新环境探索经营的新路子,进行相应改革。
执笔人:李娜、余雅琴、唐佳敏、吴丽霞
第四篇:2007年美国爆发次贷危机
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的影响
2007年美国爆发次贷危机。这场危机迅速向其它地区蔓延,并演化成为全球信贷紧缩,对世界主要金融机构和全球金融市场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使美国经济增长进一步放缓,并对世界经济产生一定负面影响。随着经济、金融全球化深入发展,亚洲经济在美国经济增长下滑和全球金融动荡背景下难以独善其身,美国次贷危机正通过金融和贸易等渠道对亚洲经济产生不可低估的影响。
一、次贷危机的根源和成因
次贷危机起源于近几年来美国次贷市场的过分膨胀。截至2003年,美国房贷市场2/3以上的贷款达到优质贷款标准。此后,优质贷款比例逐步下降,而次贷份额不断上升。2006年美国发放的次贷达6000亿美元,占当年美国市场发放房贷总额的 2I%,另类A级贷款额所占比例为25%,而优质贷款的比例降到36%。到2006年底,美国未偿还的次贷额达1.5万亿美元,占全美未偿还房贷总额的15%。
美国次贷危机是近些年来美国国内积累的金融和经济风险不断释放的结果,也与金融创新、金融全球化及西方货币政策相关。
1.降低房贷初期偿债负担,为购房者提供轻松的抵押贷款。2003年以来,美国金融机构采取一些减轻借款前期负担的新举措来招徕次贷客户。比较典型的是可调利率抵押贷款(ARM)。
2.放宽或实际上取消放款标准,为购房者提供便捷的抵押贷款。放贷机构不仅不要借款人提供任何收入、资产等证明文件,不考虑其真实偿还能力,有时甚至纵容借款人弄虚作假;在借款人无力支付首付时,银行鼓励其使用第二次置留权贷款来凑足首付。因此,大量信用纪录较差的低收入家庭进入房贷市场。
3.金融创新带来大量衍生产品,特别是抵押债务证券化使次贷市场风险丛生。据国际清算银行统计,全球金融衍生产品已从30年前区区几种发展到目前的1200多种;到2007年6月底,全球各种金融衍生品市场规模陡增至516亿美元。信用衍生品增长尤其突出。据IMF(全球金融稳定报告入),全球信用衍生产品总额从1998年几百万美元增至2001年约1万亿美元和2003年的4万亿美元,到 2006年中又猛增至 26万亿美元。在次贷市场,银行原来将这些贷款保留在自己的资产负债表中,近年来却将其转换成债务抵押债券(CDO)等,并将其出售给新的投资者,投资者利用它们创造出衍生产品,之后衍生产品又不断被再次打包和出售,循环往复不已。近年来,80%的抵押贷款通过资产证券化出售,其中债务抵押债券发放量从2004年的 1574亿美元增至 2006年的 5493亿美元。金融衍生产品在创新过程中使债务链条过长,而基本面易被忽视,导致市场风险向信用风险及流动性风险转化,进而给整个金融市场带来不稳定。
4.金融全球化步伐加快,使各国相互依存加深,市场联动性增强导致美国次贷危机通过“蝴蝶效应”殃及全球。金融衍生品的发展虽使单个金融机构面临的风险分散和有所减轻,但也使遍布全球的许多金融机构形成环环相扣的“风险链”,如果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引发全球市场多米诺骨牌式连锁反应。美国次贷市场的繁荣和高收益自然吸引了许多欧日等金融机构特别是对冲基金等参与次贷市场“游戏”。美国次贷问题主要通过收购原始贷款并进行销售的机构等主要渠道向全球传播。美国经国会批准的此类机构为联邦住房抵押贷款协会和联邦住房抵押贷款公司,它们以政府信用为后盾募集资本对原始抵押贷款进行购买、打包成CDO等并向美国及外国金融机构及投资者推销。由于CDO一类证券
不仅能赚钱和分散风险,且有美国政府的背景,信用度较高,外国投资者也对其趋之若鹜,这就为美国次贷危机的跨国蔓延留下了隐患。此外,西方国家间,特别是美国和日本间存在较大利率差,许多国际投资者进行套利外汇交易,在日本金融市场以低成本融资,然后在美国投资次贷债券,以获得较丰厚的收益。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德国产业银行及许多地区银行,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和其他亚洲经济体的银行或基金,也不同程度地陷入美国次贷困境。
5.美国货币政策和与此相关的美国房地产行情变化也是次贷危机发生的重要因素。“9•11”事件后,美联储连续12次降息,使联邦基金利率降到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最低水平。超低利率刺激了美国房地产的繁荣。截至2006年初,美国房价连续5年大幅攀升,年均升幅超过8%,其中2005年升幅达15%,而过去35年房价年均增长率为3.5%。低利率和高房价促进了美国人的购房热,催生了许多为购房者提供融资便利和短期便宜的抵押贷款证券化工具,又导致房贷机构放松对购房者借贷信用和资格的审核。活跃的次贷市场活动,主要基于美国房价上扬和家庭房产不断升值。然而这种有利于美国房地产繁荣的条件近年来出现逆转。2004年6月至2006年6月,美联储连续17次加息,使联邦基金利率从1%升到5.25%,这一利率水平一直保持到200年9月中。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教授泰勒的研究显示,从1959年第2季度至2007年第2季度,美联储基金利率变化对美国住房开工变化有显著影响,但有一定滞后期。在加息的影响下,2006年初美国房地产开始降温,住宅建筑业陷入衰退,房价上升趋缓并于2007年初开始下降。利率上升和房价下降使美国次贷市场迅速恶化,许多借债过度的购房者的房产净值由正转负,既无力偿付房贷到期本息,又无法再融资,在借债头几年享受固定低利率或不付息的优惠期结束后,现在不得不按市场高利率支付。结果,2006年以来,次贷市场违约拖欠债务事件大增。
二、次贷危机对全球金融和世界经济的影响
在西方政府特别是央行的干预下,美国次贷危机初步有所缓解。除美欧政府紧急救援外,西方金融界也采取了一些防范危机深化的举措。但其前景仍不明朗,次贷危机已经并将继续对全球金融和世界经济产生不可低估的影响。
1.全球金融市场进入剧烈波动的“多事之秋”。首先,大量房贷机构特别是与美国次贷市场相关的基金陷入困境或破产。
2.次贷危机使美国房地产衰退雪上加霜,并将推迟其复苏时间。在次贷危机发生之前,美国房地产业已陷入衰退。到2007年第4季度住宅建筑投资已出现8个季度负增长。有人曾预言房地产衰退于2007年底开始复苏。但世界银行等权威机构认为,次贷问题将使房地产衰退持续到2008年中期,主要原因是次贷市场的还债高峰期将出现在2008年3月前后。日前美国财长保尔森也指出,次贷问题的解决需要较长时间,许多方面将需要
一、两年时间才能恢复正常。
3.次贷危机将使美国经济进一步放缓。2007年美国GDP增长率从2006年的2.9%降到2.2%,其中住宅投资萎缩使GDP增长下降近1个百分点。
4.美国次贷危机将对世界经济产生一定的影响,但世界经济仍可望保持较强增长势头。
5.从长期看,美国次贷危机有利于全球金融和世界经济发展。
三、次贷危机对亚洲及中国经济的影响
美国次贷危机尽管主要发生在美欧,但在经济和金融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条件下,也将对亚洲及中国产生不可低估的影响。
1.相对美欧金融业而言,亚洲及中国遭受的直接影响相对较小。
2.美次贷危机对国际金融市场和世界经济产生“溢出效应”,可能通过其广泛的投资者、衍生品及影响市场预期和实体经济运行等多个渠道,对亚洲及中国经济产生间接影响。
第一,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已经并将继续对亚洲金融市场产生不利影响。自2007年夏季以来,亚洲股市出现过多次暴跌,无不与美次贷危机爆发及西方信贷紧缩等“利空消息”相关。2008年1月中下旬,美花旗、美林等大型金融机构披露因次贷而严重亏损后,亚洲各主要股市价格下滑大多超过6%。2月初以来,美国经济衰退的议论升温又引发了亚洲股市的新一轮下滑。
第二,美国及世界经济增长放慢,加上美元进一步贬值,亚洲及中国的出口将面临更大的下行风险,并将对其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自2007年8月次贷危机以来,美国石油以外的产品进口出现了2001年经济衰退以来的最大下降幅度。亚洲各经济体增长较大程度上依赖对美出口,新加坡、马来西亚、香港等对美出口占其GDP的20%,中国、印度的这一比重分别为8%、2%。2007年新加坡、马来西亚对美出口分别下降11%、16%,中国对美出口增长率(按人民币计算)从2006年的20%回落至1%。
第三,美联储大幅降息,以减缓西方信贷紧缩和防止经济从放慢滑向衰退,而能源和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导致通胀压力提高,使中国等亚洲新兴市场经济体不得不采取加息等紧缩货币政策,与美国放松的货币政策操作方向相反。美国利率低于亚洲利率,国际资本特别是“热钱”大量流入中国等新兴市场,从而有可能加剧新兴市场的资产价格泡沫膨胀,并增大中国等宏观政策调控的难度。
3.在美次贷危机导致全球金融动荡、美经济放慢波及全球经济的背景下,亚洲经济走势与美国等西方经济走势的“脱钩”理论备受质疑。近年来,新兴经济体持续高速增长,较大程度上抵消美经济放慢对世界经济的负面影响,被称为与美等西方经济走势“脱钩”。许多学者及国际机构均认为“脱钩论” 不现实,在当前美经济进一步放慢甚至衰退的情况下,其他经济体难以独善其身。联合国认为,贸易和金融联系深化正表明主要经济体经济周期对发展中国家的传导仍在加强;美国仍是其他经济体的主要经济伙伴,并在世界商业周期中具有重要的影响,如果美国经济继续放慢或进入衰退,大幅减少进口,拉美、东亚等地区经济必将受到影响。
4.美国次贷危机和金融机构面临困难也为亚洲经济体提供一些机遇。在当前美金融业受次贷问题冲击需要外资“输血”的情况下,美国对中国等亚洲经济体的资本进入基本上持欢迎态度。2007年,中投公司购买摩根斯坦利等金融机构的股份,中信证券公司收购美贝尔斯登资产管理公司的股份,中国招商银行在美国纽约设立分行,这些中资金融机构在等待美有关当局审核过程中,迄今为止未受到美国舆论和国会的干扰。最近,在次贷危机中遭遇重大损失的花旗和美林公司就从亚洲多个主权财富基金融资近200亿美元。当然,美欧国家在利用新兴市场经济体资金救市的同时,对主权财富基金仍采取防范态度,主张对其加强监管,通过制定规则来规范主权财富基金运作,并要求新兴市场经济体提高主权财富基金运作的透明度。
第五篇:美国次贷危机的启示
刘肖肖
2012333501008
12金融(1)班
美国次贷危机的启示
——《金融的逻辑》第十二章 读书报告
摘要:美国次贷危机,又称次级房贷危机,也译为次债危机,因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引起的金融风暴,从2006年春季开始逐步显现,2007年8月开始席卷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致使全球主要金融市场出现流动性不足危机。美国次贷危机的发生,也让我们想要知道美国式金融资本主义的未来是如何的,它是否已走到尽头。本文将主要以《金融的逻辑》中的第十二章——从美国次贷危机中学到什么,展开论述。
关键字:金融的逻辑
次贷危机
美国式金融资本主义
金融危机是以资产价格急剧下跌和企业倒闭为主要特征的金融市场动荡现象。印象中,金融危机总会带来许多负面影响,危害经济的运作,扰乱社会的秩序。然而,金融危机对美国已不是新鲜事,每次起因和形式各异,但都促使金融法律与监管体系的改良,让美国整体资本化和金融化能力新上一层楼。2007年8月开始,次级抵押贷款市场中出现的违约现象震撼了整个金融市场,导致美国出现了自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也称为次贷危机。那么,这一次的次贷危机又会带给美国经济怎样的变化。次贷危机在给中国造成直接损失和间接影响的同时,也为我国新兴经济体金融市场的发展提供了不少新的启示。下面我将从美国社会的现状、次贷危机的起因、美国式金融资本主义的未来、给中国的启示依次展开论述关于我对本章内容的一些想法心得。
一、美国社会的现状
本章在进行描述次贷危机对美国人的生活影响有限时,提出了三方面的理由。一是美国的失业率不高,只有5.1%,而1930年代美国失业率为25%,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二是如今美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超过以往,即国内受到的冲击可被国外的利润收入抵消一部分,从而减少了次贷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三是美国的经济结构的改变,美国现在正处于财富型经济而非生产型经济。次贷危机给他们带来的财富损失是未来财富的损失,并未对他们现在的生存造成威胁,况且一旦经济复苏,这些财富损失极有可能在一年内还原。这种私人财富等于给美国社会提供了一种对冲次贷危机的缓冲器。
美国的现状让我感受到了美国经济体制的优良之处。美国已是发达国家,经济更是蓬勃发展,像这种金融危机对美国来说就像是家常便饭。在我看来,金融危机是一种很不好的现象,金融危机总会伴随着经济衰退,大批职场人士下岗,甚至对社会的稳定产生威胁。但是美国在发生次贷危机之后仍能保持群众的基本消费需求不被影响,基本生活不被打乱。这体现了美国经济的优越性,这种经济虽然仍存在不足之处,但是会在一次次危机的洗礼中,不断改良、完善,人们也可以从这个完善的过程中受益。或许,以后我们也可以不在畏惧金融危机,;金融危机就像是生活的调味品。只要促进经济发展,完善经济体制,让更多的人不在为生存而担忧,能有剩余的资本去干自己想干的事,那么即使发生了金融危机,也可以像美国社会一样,也只是带来了剩余资本的减少,并不会根本性的伤害到一个家庭的生活。美国社会在这次次贷危机中表现出的现状,可以说刘肖肖
2012333501008
12金融(1)班
让我们看到了经济体制完善之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之后,我们收到外界的影响也会减少,或者说影响并不是很严重。
二、次贷危机的起因
围绕住房按揭贷款的一系列金融创新,在解决了广大人民的住房问题、增加投资机会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问题,即结构性问题。作者认为此次危机的本质正是这种委托—代理关系链太长,甚至被扭曲,由于每一环金融交易包含着新一轮的委托—代理关系,在资金的最终提供方与最终使用方之见的距离太远之后,多环节的委托—代理关系必然导致道德风险、不负责任的程度严重上升,时间久了,问题就会酿成危机。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最开始解决住房按揭贷款问题时,展示出的解决方案是为广大人民着想的,相继推出的Fannie Mae和Ginnie Mae 两个机构都是为解决已存在的问题而出现的,接下来的金融创新(将各种按揭贷款打包后拆分成证券)也大大降低了银行的风险,或者说是将风险分散至成千上万的资本市场投资者手中,推动了住房按揭贷款的发展。但是在之后的发展过程中,银行为获得更大的利益而不顾自身资本金的约束,超额房贷,对贷款者的约束降低,不良贷款的风险大大增加。在这过程中,金融监管的缺失也为次贷危机的爆发推波助澜。每个独立的个体是自私的,只为谋求各自利益的最大化。当一个整体被拆分成许许多多的部分时,每一部分的一点点对道德的弱化,最后会汇聚成一个大的问题。在这条委托—代理关系链中,每一个经理人只是为自己的收益谋取最大化,对证券的来源并不关注,也不关心带来这个证券的住房按揭贷款是否最后会被偿还。处在关系链末端的投资者是风险的承担者,却无法获知这项证券全部的有效信息,在蒙蔽中选择不知道是否正确的投资。我认为造成这次次贷危机的本质是人的道德观念的淡薄。委托—代理关系链的扭曲正是被人为选择的。委托—代理体现的是一种信赖关系,当人开始对道德观念漠视,这种信赖为欺骗遮上一层纱。最开始的理念一点点被改变,日积月累,问题就成了危机。如果你们加强道德观念的建设,遵守道德规范的约束,那么这条委托—代理关系链很长又有什么关系。在道德的约束下,这条关系链依然可以井然有序的运行,每一个经理人仍可以从中获取自己赢得的收益。
三、美国式金融资本主义的未来
美国式的金融资本主义是否已走到尽头?面对这个问题,作者认为,美国的经济模式不会改变,需要面对的是如何改良。一个已经被事实证明的经济模式,不需要被全盘否定,然后寻找新的模式。只要不断改良,不断修正存在问题的地方,那么这种模式便可长期进行下去。显然根据美国的现状来看,这种模式既促进消费内需的增长,又增加个人一辈子的总体福利,显然是合理的。这种模式不仅不会被终止,反而更有可能被推广到更多的社会中去。
网上也有信息说美式金融资本主义已病入膏肓。这个问题对我而言是非常有限的。才上大二的我对金融专业知识了解的并不多,还难以分析一个经济模式是否正确。但是我想,每一个经济模式构建初期总是适应经济的当前发展状态的,在之后的磨合期、验证期中,慢慢地暴露出潜在的问题。若问题不大且能被修正,那么这个模式便能继续推行;若问题危及社会经济的发展或者阻碍经济的运行时,这个模式也就没有被继续执行刘肖肖
2012333501008
12金融(1)班 的理由了。对于上诉两种对美式金融资本主义未来的预测,我更看重书中所描述的。毕竟美国已是发达国家,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危机之后,能被继续运行的模式并不会有太大的缺陷。从美国社会的现状来看,这种模式也没有严重影响到民众的基本生活。
四、给中国的启示
如果中国或任何国家因防止金融危机的发生而限制金融创新,过度强化金融管制,那会像因噎废食一样地错。只有进一步鼓励自发的金融创新,放开金融市场的手脚,中国的金融市场才能深化。
对我国今后的发展来说,金融机构要遵守道德规范,控制风险。忽视风险的存在,就有可能在未来付出惨痛的代价。风险无论什么时候都会存在,有大有小。但并不是每一次风险都恰好遇上并受到损失。我们可以通过创新降低风险,转嫁风险。在控制风险,加快金融创新的同时,还需要金融监管适应金融创新的步伐。管制,就是要规范金融市场秩序,为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对于金融衍生产品工具要加强监控,避免劣质金融衍生产品工具的盛行,增加市场风险。在管制的约束下,市场能更好地运作。管制并不是抑制金融创新,而是在创新的前提下,管制市场,避免道德风险与搭便车现象,让金融市场的氛围更加融洽。金融发展也要讲究稳步前行,不能一味图快而照搬他国模式,成功的模式往往是经历一次次改良才最终形成最适合自己的模式。另外,还要高度关注国际金融运行和波动,给我国资本市场带来的一些不确定性。在金融市场高度开放、各国金融市场密切相连的情况下,我们更要关注国际形势。国际形势的变动极有可能通过各种传导机制对我国的经济形势产生影响。
五、结束语
如今,由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带来的消极影响正在慢慢消失,带给我们借鉴的之处需要我们自己主动去跟踪、研究,为中国的经济提供好的意见,改革创新,促进我国金融行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http://news.xinhuanet.com/herald/2012-01/09/c_131344161.htm 美式金融资本主义病入膏肓
2.http:// 次贷危机对中国的启示 3.《国际金融新编(第五版)》
姜波克著
复旦大学出版社 4.《货币金融学(原书第二版)》
米什金著
机械工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