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7—2018学年度六年级第一学期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 六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高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尤其是六年级学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
六年级的儿童在心理和生理方面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少年期。这个期间人的发展是极其复杂、充满矛盾的。在个性方面出现的最主要特点就是“成人感”的发展,表现在:期望自己能和成人一样独立地支配和安排自己的生活;期望了解和参与成人的生活世界;对于成年人的刻意模仿。
为了使我们的新一代能够以科学的理性的态度去看待他们周围的世界,爱他们所居住的地球,爱周围的一草一木,在教学中努力引导儿童探索和关怀生存的家园,使少年儿童成长为地球上的新一代文明居民。
二、教材分析
教材以学生不断扩大的社会生活为主线,以关注每个儿童的成长为前提,以发展儿童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为目的,以体现育人为本的价值取向为理念。教材安排了四个单元的内容:第一单元《腾飞的中国》,了解中国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第二单元《缤纷的世界》,从饮食、服饰、建筑、语言等方面来了解世界;第三单元《打开通向世界的大门》,体会世界经济的发展与联系及其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知道我国所加入的一些国际组织及作用;第四单元《拒绝诱惑》,了解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习惯的危害,抵制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知道吸毒是违法行为,远离毒品。简单了解《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与少年儿童有关的法律法规,学习运用法律保护自己,初步养成守法的意识。
三、教学目标
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联系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获得对现代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能力;感悟和体验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逐步养成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所必须的道德观、价值观及良好的行为习惯。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初步了解我国的地理位置、地形状况、悠久历史以及祖国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
2.学会合作,体会合作的好处,初步形成正确的友谊观;学会交流和沟通的技巧,分享快乐,分担忧愁。
3.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关心集体、热爱集体,懂得守信,尊重他人,遵守规则,初步形成规则意识。
4.了解我国公路、铁路、航空、水运等交通发展状况,感受我国交通事业的古今变化,学习交通常识,遵守交通法规。
5.知道古今通信的种类和方式,了解通信的发展变化,认识科学技术为人类造福。
6.通过引导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培养学生整理、分析、运用资料的能力。
四、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习,忽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掌握必备的知识。注意引导学生通过探究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来认识社会和了解社会。
2.通过活动的设计和教材中的留白来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和参与实践。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出发,引导学生对间接生活的认识和了解。
3.创设学习情境,灵活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将引导学生获取信息与指导学生探究问题的方法融合在一起,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认识能力和社会研究能力。
4.充实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
5.拓展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五、教学进度:
1.废墟上崛起的汽车城
2.春天的故事
3.盛开的紫荆花
4.“神舟”飞天5.2008相聚北京
6.风格各异看建筑7.妙趣横生话语言8.异彩纷呈说服饰9.丰富多彩谈饮食10.重走丝绸之路11.走进世贸组织12.蔬菜远航13.架起友谊的桥梁14.别吸烟了15.远离毒品16.抵制赌博17.小小法庭我的研究课题---“飞天”的足迹
第二篇:六年级品德与社会第一学期教学计划
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教学计划
河西小学
张晓红
本学期我担任六年级品德与社会教育教学工作,现结合所任年级的实际情况和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教材的内容,制定出本学期的个人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1、贯彻《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的思想及具体目标,全面完整地体现《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要求,贯彻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的课程目标。
2、教材体现了综合课程的特点,有机融合各相关学科领域的内容,积极探索综合课教材编写的体系、途径和方法。教材内容的选材和呈现方式有助于启发教师的思维,引导教师学会利用和开发地方教育资源,进而帮助教师创造性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
3、教材编写的内容和形式力求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采用他们喜闻乐见的形式,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多种学习活动、掌握学习方法、形成学习策略。此外,教材编写还充分考虑到不同地区城乡学生的生活环境和教育资源,体现出范例式教材的特点。
二、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原有基础参差不齐,高低不一,而且对本门课程重视不够,学习态度不明确。而且六年级儿童在心理和生理方 面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青春期,加上今年的班额比较大,让学生懂得珍惜和保护自己的生命,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并学会从不同角度观察、认识、分析一些社会事务和现象,珍视祖国及全人类的文明和历史对于这个时期的学生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从而作为一名六年级品德与社会课教师更要端正思想,提高学生认识。
三、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体会诚信在交往和处事中的重要价值,懂得讲诚信会赢得大家的尊重和拥护,不讲诚信会失去别人信任的道理。
2、了解青春期常识,知道自己在成长发育的过程中,身体、心理和行为方面会发生哪些变化,初步形成性别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3、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科技文化与建筑的成果,感悟到作为一名炎黄子孙的骄傲和自豪,初步树立民族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
4、了解中国近代史,了解列强的侵略行经,使学生牢记国耻,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5、了解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及其救中国于水火的伟大过程,让学生养成爱党爱国的良好品德。
6、了解建国以后我国在各个领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激发我国综合国力的日益增强而骄傲的情感。
四、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诚信在交往和处事中的重要价值。
2、了解中国近代史,了解列强的侵略行经,使学生牢记国耻,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3、了解建国以后我国在各个领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激发我国综合国力的日益增强而骄傲的情感。
五、教学方法
由于品德与社会课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课程对学生的教育是要回归生活,重视生活的价值。整个课程的时间坐标应该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课程的空间坐标应该是整个社会存在。
因此,本课程的教学空间就不应该只局限在课堂上,要从多方面加强教学与学生生活的联系,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要尽可能地创设条件,让学生以各种恰当的方式,与社会生活广泛地接触。社会课必须是开放的,教学上不能满足于照本宣科,要帮助学生将他们的视野投射到社会生活的广阔范围,将他们思维的领域伸展到人类活动的所有领域。为此应该积极地开发和利用本地和本校的各种课程资源,以满足学生各种不同学习方式的需要,以期使学习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教学中,要注重与学校、少先队组织的活动结合,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安排结合,与学生的家庭生活结合起来进行。
六、提高质量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和各单元教学目标。
2、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各种实践、参与、辩论等形式的活动参与中体验道德情感。
3、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尽量多地呈现直观性的教学材料,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全面提升学生素质。
4、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引领儿童关注自己、关心社会、关爱家园。
第三篇:《品德与社会》四年级第一学期教学计划
一、学生情况分析
四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喜欢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但由于家长对它不够了解,所以重视程度不够,这样影响了一些家庭作业的完成,以及一些实践活动的开展,对本课程的学习也会受到影响。教师力争减少一些负影响,努力提高活动质量,提高课堂效率。
二、教材分析:
《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教材共三个单元:“生活中的消费”“生活中的习俗”“安全地生活”。
三、教学目标:
第一单元 《生活中的消费》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养成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的态度。
2、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团结协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3、初步形成民主、法制观念。能力目标:
能与他人平等的交流与合作,学习民主地参与探究活动。
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务和现象,尝试合作地、有创意的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对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整理和运用社会信息的能力能够运用简单的学习工具探索和说明问题。
知识目标:
1、初步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
初步懂得讲文明、守法律对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第二单元 《生活中的习俗》 情感态度价值观:
热爱生活,感受生活的快乐。
热爱祖国,珍视祖国的文化传统和节日习俗。
尊重不同国家和人民的文化差异,初步具有开放的国际意识。能力目标:
能清楚的表达自己对节日及喜庆活动的感受和见解。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务与现象。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信息的能力。知识目标:
知道我国的一些传统节日,了解几个主要传统节日的习俗和来历。知道我们生活中的一些喜庆活动及民间风俗。
知道世界各地的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第三单元 《安全地生活》 情感态度价值观: 热爱生命、热爱生活。
养成自尊自主、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培养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能力目标:
掌握基本的自护自救的本领。
能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与他人平等的交流与合作,学习民主的参与集体生活。
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现象,有创意的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学习对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学会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社会信息,能够运用简单的学习工具探索和说明问题。
知识目标:
1.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
2.初步懂得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3.、知道科学技术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影响。
四、教学措施及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改变陈旧的观念,树立新观念
(1)转变教材观。教学是对教材的再创造,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根据新课程的教学要求,要运用好教材。要做到“删减、替换、补充”。,教材是为学生提供的案例.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注意理清教材的思路,把握教材的教学主题。在教学过程中,要以教材提供的教育主题为基础,引导学生去学习,去探究。
(2)转变教学观。新的课程改革,把关注人作为课程的核心理念,提出:“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第一.要变“目中无人”为有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更新观念,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要关注每一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的形成。第二,变“重结论轻过程”为重视学生学的过程。新课程强
学生怎样学,通过什么方法学;不要把现成的结论强加给学生,要让学生用自己的眼光、方式来看待世界,允许学生有自己的看法。
2.遵循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理念(1)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
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核心是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使学生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
(2)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
品德与社会课程教育意义在于对儿童生活的引导,用经过生活锤炼的,有意义的教育内容教育儿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选取、引用的教育内容和形式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引导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
3.要追求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
儿童期是品德与社会发展的启蒙阶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从儿童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要采用他们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引导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他们今后人格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
4.改革教学方式
教师要注意遵循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基本教学理念,采取以客观社会为基础与学生为主体的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广泛采用活动型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自主活动中自我体验感悟,探究发现训练技能,养成习惯。
5.重视学生学业评价
品德与社会课评价目的是获得反馈信息,帮助教师改进教学,促进儿童发展,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而不是对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水平做终结性的评定,更
不是利用评价结果对儿童进行比较与分等。因此,要从每个学生原有基础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强调以鼓励为主的发展性评价。
五、教学进度
时间 课题 第一单元 生活中的消费 第1、2周 第3、4周 第5、7周 第二单元 第8、9周 第10、11周 第12、13周 第三单元 第14、15周 第16、17周 第18、19周 第1课 生活需要消费 第2课 不同的购物场所 第3课 做聪明的消费者 生活中的习俗
第1课 多彩的民族节日 第2课 家有喜事 第3课 异国习俗 安全地生活
第1课 交通安全每一天 第2课 从“119 第3课 面对突发事件
第四篇:三年级第一学期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三年级第一学期品德与生活教学计划
域城中心小学 刘志明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三年级绝大部分学生能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思想上积极要求上进,参加了少先队组织,班上班风好,学风好.在去年的期末考查中,合格率97%.但也有个别学生,组织纪律涣散,上课时能勉强遵守课堂纪律,课余时间就不能自觉了,本学期得对他们进行自律教育。
二、教材分析: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本课程根据中高年级学生社会生活范围不断扩大的实际、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形成的需要,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机地融合。
三、教学要求:
总要求: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
1、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养成自尊自主、乐观向上、热爱科学、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的态度。
2、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平公正、热爱集体、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3、初步形成民主、法制观念和规则意识。
4、热爱祖国、珍视祖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尊重不同国家和人民的文化差异,初步具有开放的国际意识。
(二)能力
1、能够初步认识自我,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初步掌握基本的自护自救的本领。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
2、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平等地交流与合作,学习民主参与集体生活。
3、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对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评价。
(三)知识
1、初步了解儿童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2、初步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知道科学技术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影响。
3、了解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识,理解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简单了解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一些共同问题。
四、具体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习,忽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掌握必备的知识。
2、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
3、创设学习情境,灵活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
4、充实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
域城中心小学
2013/8/24
第五篇:2017—2018学六年级第一学期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六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一、完成本册教学的指导思想
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的基本精神,依据《九年义务教育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课程目标,以活动型课堂为主渠道,以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为主要任务,实现小学德育课程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历史性转变,积极探索提高教学质量的途径和方法,力求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全面提高我校《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的教育教学质量。
二、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高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尤其是六年级学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
六年级的儿童在心理和生理方面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少年期。这个期间人的发展是极其复杂、充满矛盾的。在个性方面出现的最主要特点就是“成人感”的发展,表现在:期望自己能和成人一样独立地支配和安排自己的生活;期望了解和参与成人的生活世界;对于成年人的刻意模仿。
为了使我们的新一代能够以科学的理性的态度去看待他们周围的世界,爱他们所居住的地球,爱周围的一草一木,在教学中努力引导儿童探索和关怀生存的家园,使少年儿童成长为地球上的新一代文明居民。
三、教材分析 教材以学生不断扩大的社会生活为主线,以关注每个儿童的成长为前提,以发展儿童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为目的,以体现育人为本的价值取向为理念。教材安排了四个单元的内容:第一单元《腾飞的中国》,了解中国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第二单元《缤纷的世界》,从饮食、服饰、建筑、语言等方面来了解世界;第三单元《打开通向世界的大门》,体会世界经济的发展与联系及其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知道我国所加入的一些国际组织及作用;第四单元《拒绝诱惑》,了解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习惯的危害,抵制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知道吸毒是违法行为,远离毒品。简单了解《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与少年儿童有关的法律法规,学习运用法律保护自己,初步养成守法的意识。
四、教学目标
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联系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获得对现代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能力;感悟和体验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逐步养成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所必须的道德观、价值观及良好的行为习惯。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初步了解我国的地理位置、地形状况、悠久历史以及祖国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
2.学会合作,体会合作的好处,初步形成正确的友谊观;学会交流和沟通的技巧,分享快乐,分担忧愁。
3.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关心集体、热爱集体,懂得守信,尊重他人,遵守规则,初步形成规则意识。
4.了解我国公路、铁路、航空、水运等交通发展状况,感受我国交通事业的古今变化,学习交通常识,遵守交通法规。
5.知道古今通信的种类和方式,了解通信的发展变化,认识科学技术为人类造福。
6.通过引导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培养学生整理、分析、运用资料的能力。
五、教学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习,忽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掌握必备的知识。注意引导学生通过探究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来认识社会和了解社会。
2.通过活动的设计和教材中的留白来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和参与实践。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出发,引导学生对间接生活的认识和了解。
3.创设学习情境,灵活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将引导学生获取信息与指导学生探究问题的方法融合在一起,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认识能力和社会研究能力。
4.充实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
5.拓展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六、教学进度:
1.废墟上崛起的汽车城 2 2.春天的故事 2 3.盛开的紫荆花 2 4.“神舟”飞天 2 5.2008相聚北京 2 6.风格各异看建筑 2 7.妙趣横生话语言 2 8.异彩纷呈说服饰 2 9.丰富多彩谈饮食 2 10.重走丝绸之路 2 11.走进世贸组织 2 12.蔬菜远航 2 13.架起友谊的桥梁 2 14.别吸烟了 2 15.远离毒品 2 16.抵制赌博 2 17.小小法庭 2 我的研究课题---“飞天”的足迹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