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县二中2018年高考复习试题(四)教师版

时间:2019-05-14 11:15: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湘潭县二中2018年高考复习试题(四)教师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湘潭县二中2018年高考复习试题(四)教师版》。

第一篇:湘潭县二中2018年高考复习试题(四)教师版

湘潭县二中2018年高考复习试题

(四)(教师版)

一、选择题:

1、周幽王被杀后,褒姒所生之子伯服逃到晋国,晋欲拥立伯服,但绝大部分诸侯支持申后所生的前太子宜臼,晋侯最后杀死了伯服。这反映出当时 A.天子地位一落千丈

B.守法血缘关系衰落 C.正统观念仍受重视

D.分封秩序遭到破坏 【考点定位】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试题解析】材料讲述了王位继承权的问题,与天子地位无关,故A项错误;绝大部分诸侯支持申后所生前太子,体现以法定血缘关系继承权力得到普遍认可,因而不能说明守法血缘关系衰落,故B项错误;绝大部分诸侯支持申后所生前太子宜臼,表明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正统观念仍旧受到重视,故C项正确;材料讲述了王位继承权的问题,与分封秩序无关,故D项错误。【答案】C

2、周太王(周族始祖)长子泰伯为让位给弟弟季历而出走,《论语》称赞泰伯品德高尚,而朱熹却称泰伯出走是因为不赞成太王的翦商意图。由此可见,朱熹

A.重视君臣之义 B.重视心性修养

C.强调知先行后 D.认同宗法秩序 【考点定位】宋明理学;魏晋至隋唐“三教合一”潮流

【试题解析】朱熹认为“泰伯出走是因为不赞成太王的翦商意图”,即认为周翦商有违君臣之道,体现了朱熹重视君臣之义,故A项正确;重视心性是心学的主张,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故B项错误;朱熹强调格物致知,C项不是朱熹的主张,故C项错误;“宗法秩序”指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形成的一种政治秩序,而朱熹认为“泰伯出走是因为不赞成太王的翦商意图”,体现了他重视君臣之义,与宗法秩序无关,故D项错误。【答案】A

3、中国皇帝制度出现后,皇帝的居处称“行在所”,所用车马称“乘舆”。经皇帝批阅的文件称“御批”。皇帝有病称“不豫”。皇帝去世称“驾崩”,入葬的坟墓称“陵”。皇帝之印称“玺”。材料反映出

A.封建皇帝在当时具有独特权威

B.皇帝制度顺应了当时历史潮流 C.封建皇权随时代发展逐步强化

D.皇 帝专称减少了对皇权的限制

【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皇帝的专称其他人不能僭越,这说明皇权在当时具有独特权威,故A项符合题意;皇帝这些称呼只是一种称呼,不能说明皇帝制度是否顺应时代潮流,排除B项;材料信息没有显示其权力是否被强化,C项错在对材料信息的无中生有;皇帝专称与对皇权限制的减少不构成必然的联系,排除D项。【答案】A

4、明英宗时,流民几乎遍及全国。这些流民或泛舟出海,到南洋和日本交易;或注入城市,打工度日,沦为乞丐;或进入深山,垦荒种田,采矿淘金。大量流民的出现在客观上 A.引发政府对外实行海禁政策

B.利于新经济因素的成长 C.加速了农业经营方式的转变

D.导致白银成为通用货币 【考点定位】“重农抑商”政策;资本主义萌芽 【试题解析】材料“流民或泛舟出海,到南洋和日本交易”可知不能体现政府对外实行海禁,故A项错误;材料“或注入城市,打工度日„„采矿淘金”可知流民成为雇佣劳动力,从而客观上促进新经济因素的成长,故B项正确;古代中国传统农业经营方式以小农经营为主,C项与史实不符,故C项错误;D项白银成为通用货币与题无关,故D项错误。【答案】B 5、1899年,慈禧册立载漪之子溥儁为大阿哥,计划废黜光绪帝,但溥儁不获外国公使承认,慈禧被迫停止废立计划。义和团运动中,载漪与载勋等利用义和团排外。1901年,清政府与联军议和时,载漪被指为“首祸”要求惩办。1902年,清政府下令将载漪、溥儁父子流放x疆。据此可知

A.列强开始干涉中国内政

B.晚清政府进一步走向沉沦 C.晚清统治集团发生分裂

D.义和团运动引发朝廷内争 【考点定位】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试题解析】列强开始干涉中国内政开始于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与材料1899年、1901年、1902年等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据材料“1899年„„溥儁不获外国公使承认,慈禧被迫停止废立计划„„1901年,清政府与联军议和时,载漪被指为‘首祸’要求惩办。1902年,清政府下令将载漪、溥儁父子流放x疆”可知晚清政府进一步走向沉沦,故B项正确;据材料慈禧“计划废黜光绪帝,但溥儁不获外国公使承认,慈禧被迫停止废立计划”可知这是慈禧与光绪帝的个人恩怨,不能反映统治集团发生分裂,而据材料“清政府与联军议和时,载漪被指为‘首祸’要求惩办”可知,“1902年,清政府下令将载漪、溥儁父子流放x疆”是受列强的指使,不能反映统治集团发生分裂,故C项错误;据材料“1901年,清政府与联军议和时,载漪被指为‘首祸’要求惩办。1902年,清政府下令将载漪、溥儁父子流放x疆”可知义和团运动与朝廷内争无关,朝廷惩办载漪等人是受西方侵略者指使,故D项错误。

【答案】B

6、乾隆年间的《潮州府志》上说当地百姓“舶艚船,则运达各省,虽盗贼、**不惧也”,光绪年间的《嘉应州(广东梅州)志》说当地人意识到上海开埠后乃“南北仕商往来孔道”,纷纷来沪谋生。这反映出当时广东地区

A.社会风气较为开放 B.人口大量移居上海C.商业氛围较为浓厚 D.外贸中心地位丧失 【考点定位】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洋务运动;晚清中华民族工业的兴起

【试题解析】材料“当地百姓‘舶艚船,则运达各省,虽盗贼、**不惧也’„„当地人意识到上海开埠后乃‘南北仕商往来孔道’,纷纷来沪谋生”只能反映当地百姓热衷于商业谋生活动,但不能反映广东地区社会风气较为开放,故A项错误;当地百姓到上海谋生,并不是移居上海,故B项错误;据材料“当地百姓‘舶艚船,则运达各省,虽盗贼、**不惧也’„„

当地人意识到上海开埠后乃‘南北仕商往来孔道’,纷纷来沪谋生”可知广东地区百姓热衷于商业活动,故而反映商业氛围浓厚,故C项正确;依据材料材料“当地人意识到上海开埠后乃‘南北仕商往来孔道’,纷纷来沪谋生”,当地人到上海经营商业民生,不属于外贸活动,因而不能说明外贸中心地位丧失,故D项错误。【答案】C 7、1952年,中央政府成立国家计划委员会,主要职责是对经济发展进行长远规划,1954年又成立了国家基本建设委员会,其职责是负责技术性工作。成立这些机构主要是为了 A.进行所有制的变革B.加强对企业的管理 C.保障经济计划完成 D.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考点定位】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试题解析】由这些机构的主要职责“对经济发展进行长远规划”、“负责技术性工作”可知,与所有制改革无关,故A项错误;由这些机构的主要职责“对经济发展进行长远规划”“负责技术性工作”可知,它们的目的不是加强对企业的管理,而是为计划经济服务,故B项错误;由这些机构的主要职责“对经济发展进行长远规划”“负责技术性工作”可知,这些机构的设置是为国家经济计划服务,保障经济计划完成,故C项正确;由这些机构的主要职责“对经济发展进行长远规划”、“负责技术性工作”可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不是成立这些机构的主要目的,故D项错误。【答案】C 2

8、罗马法规定,对父母一方不是自由人的,采取“子女身份从母”的原则,还详细规定自怀孕至产子,只要生母曾一度取得自由权,即使分娩时是奴隶,子女仍为自由人。这一规定 A.反映出阶级矛盾缓和

B.体现了自然法的原则 C.传承母系社会的特点

D.扩大罗马的统治基础 【考点定位】罗马法 【试题解析】“罗马法规定,对父母一方不是自由人的,采取‘子女身份从母’的原则”可以看出这一规定依据阶级划分子女自由人身份,因此不能反映阶级矛盾缓和,故A项错误;自然法精神体现了人类自然平等的思想,而该法律条文采取“子女身份从母”的原则确定子女自由人身份,否定自然法原则,故B项错误;该条文规定“子女身份从母”的原则,可知母亲身份决定子女的身份,体现传承了母系社会的特点,故C项正确;据材料“详细规定自怀孕至产子,只要生母曾一度取得自由权,即使分娩时是奴隶,子女仍为自由人”可知增加了自由人数量,从而缩小了罗马的统治基础,故D项错误。【答案】C

9、美国独立战争期间曾发行大量公债,战后许多人迫于贫困将公债低价出售,购买者多为大商人和企业家,后来联邦政府又宣布按票面价格偿还公债。这种做法 A.客观上对工业革命有利

B.导致政府公信力下降 C.帮助政府度过财政危机

D.导致了社会贫富分化 【考点定位】第一次工业革命 【试题解析】联邦政府按票面价格偿还大商人和企业家手上的公债,从而使他们获得大量的资金,为工业革命的开展提供资金保障,因此有利于工业革命的开展,故A项正确;战后许多人因贫困低价出售公债,与政府公信力无关,故B项错误;“这种做法”指“联邦政府又宣布按票面价格偿还公债”与帮助政府度过财政危机无关,故C项错误;联邦政府按票面价格偿还大商人和企业家手上低价购买的公债,这种做法与导致社会贫富分化无关,故D项错误。【答案】A

10、王莽建立新朝取代西汉,仅遭到朝野人士的零星反对;东汉末年既有割据一方的豪强,更有权势滔天的权臣,却大都不敢称帝。东汉末年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权臣豪强对中央集权的畏惧

B.当时社会对君权神授的尊崇 C.儒学忠君思想进一步理论化

D.儒家“经世致用”思想的恢复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董仲舒新儒学地位的确立,经过数百年发展,三纲五常尤其是其忠君思想在东汉被进一步强化,故东汉末年虽天下大乱,割据势力及权臣大都不敢公然称帝,故C项符合题意;权臣豪强畏惧的不是中央集权,而是当时人们心中捍卫的三纲五常,A项错在偷换了材料中“忠君”与“中央集权”的概念;君权神授夏商时代就已产生,由此排除B项;“经世致用”思想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D项。【答案】C

11、“明设官,开国数年一再更定,内外无偏重,大小监制,缓急繁减,咸克互济,可为尽善。独是罢丞相而尊尚书,事难画一,缓急不辨,以此得,亦以此失,势有然也。”材料主要反映明朝废丞相后

A.权力过于分散

B.行政效率提高

C.中央集权加强

D.君权空前强化 【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明朝废除丞相后,造成了“事难画一,缓急不辨”的局面,由此可知,当时的政治运行中,权力分散缺乏统筹运作,故A项符合题意;明朝在废除丞相后,既然出现“事难画一,缓急不辨”的局面,这就说明其行政效率较低,且材料中也没有行政效率提高的信息,排除B项;中央集权侧重于解决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材料中没有地方权力的信息,因而无法推知中央集权是否加强,排除C项;没有比较不能推知明朝君权空前强化,排除D项。【答案】A 3

12、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粮、棉、茶等一般的民生用品在转运贸易中的比重逐渐增加,流通量和流通范围较以往有所扩大,流向主要是从农村流向城市。这种状况表明中国

A.农产品商品化趋势的增强

B.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解体 C.生产力水平出现质的飞跃

D.城乡生活方式的融合

【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粮、棉、茶等民生用品都是农产品,它们比重的增加,流通量和流通范围的扩大,表明农产品商品化趋势的增强,故A项符合题意;材料信息没有体现自然经济的解体,排除B项;材料表明当时生产力有一定发展,但未出现质的飞跃,C项错在夸大了生产力的发展程度;由材料“流向主要是从农村流向城市”可知,城市出现了一定发展,但没有体现城乡生活的融合,排除D项。【答案】A 13、1946年,国民党不断进犯各解放区,但在口头上仍说遵守《双十协定》,双方在南京进行谈判。谈判破裂后,国民党对中共人员限期撤离,中共与美方紧急磋商,美国同意麦康内尔执行“鲶鱼行动”,把中共人员安全送回到了延安。材料表明

A.美国改变了对国民党的支持

B.中共赢得了美国的舆论支持 C.中共在内战中处于弱势地位

D.国共关系引起美国高度关注

【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美国政府在国共谈判破裂后,还能把中共人员安全送回延安,这表明美国在高度重视国共关系,故D项符合题意;美国重视国共关系不能说明它就不再支持国民党了,同理,也不能推知中共已赢得美国的舆论支持,排除A、B两项;谈判破裂不意味着哪一方处于劣势,排除C项。

【答案】D

14、酒钢是国家“一五”期间重点建设项目,“九五”期间为解决产品结构不合理和效益流失问题,需投资60亿元。经过多方努力,还有7亿多元缺口,基本建设资金还有20.6亿元无来源。这反映出

A.国企改革没有取得实质性成效

B.国企内部的腐败问题较为严重 C.资金匮乏制约 了国企的发展

D.国家在努力缓解国企资金问题

【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在酒钢自身的发展中,出现了较严重的资金缺口,制约了国企的发展,故C项符合题意;仅从酒钢一个企业的资金缺口不能推知整个国企的改革没有取得实质性成效,A项错在以偏概全;材料中没有国企内部腐败的信息,排除B项;背景材料中的多方努力是否是政府行为,从材料信息中不得而知,排除D项。【答案】C

15、罗马法规定,在财产继承方面,若遗嘱被认为不符合人伦道德,遗嘱人的近亲可以提起“遗嘱逆伦之诉”,以请求撤销遗嘱。这一规定说明罗马法

A.对市民的财产自由进行限制

B.在实施过程中兼顾了社会民情

C.要求在继承关系中近亲优先

D.放松了对公民财产的继承保护

【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罗马法对于不符合人伦道德的财产继承,进行了相应的修改,这说明罗马法在实施过程中对人伦道德予以了关注,故B项符合题意;财产自由与财产继承不是同一个概念,A项错在偷换概念;尽管遗嘱人的近亲可以提起“遗嘱逆伦之诉”,但不表明遗嘱撤销后,其近亲就一定可以获得优先继承权,排除C项;罗马法允许对不符合人伦道德的财产继承进行修改,这说明它在关注公民的财产继承,排除D项。【答案】B

16、美国1787年宪法制定出来以后,本杰明•富兰克林说:“我承认我对这部宪法中的好几个部分并不认同,但这并不意味着我永远都不应该同意让其通过,我认为这个系统已经接近完美,而且我认为它也会让我们的敌人感到震惊。”材料表明

A.各州对制定宪法存在严重分歧

B.美国制宪主要是为了一致对外 C.在制宪过程中各州存在着冲突

D.该宪法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权力

【解析】本题考查美国的制宪会 议。由材料信息可知,在宪法的制定过程中各州由于利益的不完全相同,因而出现了对宪法“好几个部分并不认同”的现象,这说明各州存在着利益冲突,故C项符合题意;各州对制定宪法没有分歧,只是对宪法的相关内容存在分歧,排除A项;这部宪法的对外意义有让敌人感到震惊的成分,但这是否是其主要目的,不得而知,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加强中央政府权力的信息,排除D项。【答案】C

17、如果没有麦克斯韦在理论 上证明无线电波的存在以及赫兹的实验验证,除了幻想家外,谁都不会想到不要导线就可以传递信号。材料可用于说明第二次工业革命中 A.电报成为标志性 成就

B.科学与技术真正结合 C.技术推动了科学理论进步

D.电报发明具有偶然性

【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先有理论上的突破,然后才有了传递信号的发明,由此可知,此时科学和技术已经实现真正结合,故B项符合题意;电报的发明确实是基于电磁波理论,但不能因此说它是标志性成就,排除A项;由材料信息可知,应是科学理论推动技术进步,C项错在因果倒置;材料没有说明电报的发明是必然还是偶然,排除D项。【答案】B

18、从1951年欧洲煤钢共同体的组成到1957年六国建立欧共体,到1993年拥有12个成员国的欧洲联盟,到2002年欧元的启动,成员国扩大到15个。这一过程反映了 A.经济合作仍然是欧盟主流

B.欧洲各国的经济实力增强 C.欧盟推动了世界格局变迁

D.欧洲一体化程度逐步加深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欧洲由煤钢领域到经济领域再到经济政治领域,由最初的6个国家发展到2002年的15个国家,这说明欧洲的一体化程度在逐步加深,故D项符合题意;材料信息强调了欧洲一体化程度加深,但没有强调经济合作是否仍然是欧盟主流,排除A项;欧洲各国与欧盟各国不是同一个概念,加入经济区域集团化有利于经济发展,但不具有必然性,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世界格局变迁的信息,排除C项。【答案】D

二、材料题:

1、材料

张之洞很早就主张“择西学之可以补我阙者用之,西政之可以起吾疾者取之”,他认为这样做是“有其益而无其害”。光绪二十七年,他与两江总督刘坤一联名上了三道《江楚会奏变法折》,提出了“恤刑狱”、“结民心”、改良法制的建议,并同袁世凯一起保举沈家本、伍廷芳为修律大臣。1901年所奏的《整顿中法十二条折》中关于刑法改革的九条意见中,提出了“重众证”、“改罚锾”、“教工艺”、改良监狱等具体改进方法。稍后,张之洞明确提出:“鉴前事之失,破迂谬之说。将采西法以补中法之不足。”张之洞还十分重视西律中的“公法学”,他提出两条建议:第一,参酌中外法律,制定“通商律例”;第二,培养熟悉中 外法律的人才。后来,张之洞还主张聘请各国律师,博采各国矿务律、铁路律、商务律、刑律等,为中国编撰简明矿律、路律、商律、交涉刑律,说制定此四律是“兴利之先资”,“防害之要”。

——摘编自唐浩明《张之洞》(1)根据材料,概括张之洞法律改革的主张。(6)(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上述张之洞的改革主张。(9)【答案】(1)主张:学习西方法律制度,改良法制;中国法律制度应该迅速与国际法接轨;培养法律方面的人才。(6)(2)简评:其思想顺应了近代化发展的要求,对推动中国社会进步有积极作用;同时他没有认识到社会体制不改变,法律改革将困难重重,故其实际影响很有限。(9分,言之有理皆可酌情给分)

2、材料: 戚继光,字元敬,明朝抗倭名将,他所领导的抗倭军队被称为“戚家军”。在其军事斗争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武德思想。戚继光强调将领要爱民卫民,热爱士卒“使之依如父母”,也要善待俘虏,“战贼既败,所获子女人口,即是真达,不许杀取首级,只将生口送官”。戚继光认为,将帅武德尽管很重要,但因为士卒人员众多,所以更应坚决防止“扎营之处,军士杀老幼、践禾稼、奸犯人妇”等不道德行为的发生。军人死于战场,虽死犹生,战场上若贪生怕死虽生 犹死,军人只有死于战阵,才能绽放生命的光彩,两军对峙,应勇于杀敌;军人更应该学习武艺,强调武艺是防身杀贼的技能,“若不学武艺,是不要性命也”。1942年,八路军军政杂志社编写了《戚继光治兵语录》并把它与《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尉缭子》等合编为《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丛书》受到广大官兵喜爱。当代军人核心价值观中“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报效国家”也都可以从戚继光武德思想中找到宝贵的思想资源。

——摘编自丁雪枫《戚继光的武德思想及其影响》(1)根据材料概括戚继光武德思想的特点。(6)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戚继光武德思想的影响。(9)【答案】(1)特点:关爱普通士卒,善待俘虏,有浓厚的民本、仁义意识;注重对将帅更注重对普通士兵的品德养成教育;注重培养军人的勇气和基本技能。(6分)

(2)影响:提高了军队的战斗,有利于获取群众支持,为抗倭斗争的胜利提供了有利条件;丰富了古代中国的军事思想;为近现代中国军队的爱国主义、民本主义教育提供了有益借鉴。(9分)

3、.总书记最近指出,研究我国反腐倡廉历史,了解我国古代廉政文化,研究世界反

腐倡廉的经验,可以给人启迪,有利于我们运用历史智慧推进反腐倡廉建设。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韩非子强调“刑过不避大臣,善赏不遗匹夫”,“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试图把“法”作为基本规矩尺度,以此去规范、约束一切行政活动,排除君主和官吏的私心、私威及主观臆断的干扰,韩非子还非常重视对官吏的监控,甚至提出了“明主治吏不治民”的主张。商鞅看到了仅靠监督来防止官吏腐败的局限性,设置专门的监督机构和官员。事实上,从秦代开始,中国传统政法体制设置就贯穿着浓厚的监督制约色彩。

材料二 儒家强调加强道德修为,自内而外从思想上防控腐败,这对于反腐倡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孔子主张“欲而不贪”“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张扬“居陋巷而不改其乐”,这种内省不疚、无愧于心的精神满足感,是为官者严格自律的内在动力。

材料三 英国没有专门的和单一的反腐败机构,负责反腐败的机构分散于议会、司法部门、审计部门以及政府部门内部,从而形成了广泛的反腐败网络。„„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制定反腐法律的国家。„„1889年,英国颁布了第一部反腐败法,即《公共机构腐败行为法》。

——《英国的反腐败机制》

材料四 相对来说,英国有着一套比较完整、灵活的监察制度。„„议会监察,是“民意代表机关”对政府施政、财政、人事等其他法定事项的监督检查,包括同意、纠正、纠举、弹劾、审计以及为完成这些任务所必需的质询、视察和调查、投不信任票等事前防止,事中纠正和中止,事后惩戒和救济等监控规程。„„时至1967年,英国议会通过了《议会监察专员法例》,并正式成立了英国议会监察专员署。

——《英国监察制度:在漫长曲折的道路上逐步形成》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法家和儒家在反腐败问题上的基本主张。(6)

(2)根据材料三、四,概括英国防止腐败的措施有哪些?(10)

(3)结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反腐败的认识。(4分)【答案】

(1)法家:以“法”作为基本规矩尺度,以此去规范、约束一切行政活动,非常重视对官吏的监控。(4分)

儒家:强调加强道德修为,自内而外从思想上防控腐败。(2分)(2)特点:①政府高度重视;②多部门齐抓共管,构建了广泛的反腐败网络;

③监察制度完整、灵活;④对政府及官员监察力度大、涉及面广;

⑤注重立法和机构设置。

(3)认识:①反腐败必须加强法治建设;②反腐败必须加强道德建设。(4分,任答两点言之有理即可)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据学者研究,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清朝人口总数为1.5亿,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增加到3.13亿,道光30年(1850年)达到4.3亿的人口峰值,也是中国封建王朝的人口最高纪录,这创造了中国人口的奇迹。增长的人口,基本依靠本国生产的粮食来供养,这意味着,在清朝期间,粮食总产量比明朝的最高纪录又增加了一倍以上。但是中国为这一奇迹付出的代价是巨大的。庞大的人口压力使经济作物的生产和工矿业、商业的发展受到粮食需求的严格制约,大批多余劳动力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转移。这既加剧了社会矛盾,也使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摘编自葛剑雄《中国古代人口发展史》)材料二

英国资本主义发展较早,是最先面临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国家。圈地运动开始后,英国就产生最早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而政府往往采用血腥立法的手段来惩治失地农民(流浪汉或“懒汉”)。工业革命的进行,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速度加快。1834年,英国颁布了新济贫法。该法令规定,在济贫院,受救济者必须劳动才能得到生活必需品,其目的是培养受救济者的劳动习惯,使他们走出济贫院后能靠劳动谋生。19世纪末,英国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办法开始向福利国家方向发展。1905年,在工党推动下,英国通过了《失业工人法》,规定了对失业工人的救助措施和解决失业工人再就业的办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为彻底解决失业和贫困问题,开始建立福利国家,试图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摘编自李世安《英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历史考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人口奇迹”出现的条件,并简析其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危害。(12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英两国解决农村劳动力过剩问题的不同结果,并分析其原因。(13分)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农业;第一次工业革命

【答案】(1)条件:生产关系调整(赋役制度改革);社会相对稳定;经济得到发展(农业发展;高产作物引进;土地大规模开发)。(6分)

危害:土地的过渡开垦,使植被遭到破坏,环境日益恶化;粮食需求的压力,使得农业生产尤其重要,从而压制了经济作物的生产,也限制了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大批劳动力无法转移,不利于新的经济因素的成长,也激化了社会矛盾。(6分)

(2)结果:英国完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从而推动了国家工业化的发展;中国并未完成转移,致使经济停滞,社会矛盾尖锐。(4分)

原因:英国在工业革命推动下,工业发展迅速,吸纳了大量劳动力,而中国以农业为主,近代工业未得到发展,商业受到抑制,无法完成劳动力的转移;英国政府通过立法为工业化创造条件,推动劳动力的转移,而中国清政府采取抑制商业和闭关政策来限制新经济因素的发展;英国通过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来缓和社会矛盾,以图根本上解决问题,而中国并未建立类似制度,社会矛盾尖锐。(9分)【试题解析】(1)第一小问条件,据材料一“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清朝人口总数为1.5亿,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增加到3.13亿,道光30年(1850年)达到4.3亿的人口峰值”,结合所学可知,这正处于康乾盛世时期,社会相对稳定稳定,经济得到发展,清政府推行了一系列赋役制度改革,生产关系得到调整;据材料一“基本依靠本国生产的粮食来供养,这意味着,在清朝期间,粮食总产量比明朝的最高纪录又增加了一倍以上”,结合所学可知,农业发展,番薯等高产作物大量引进,土地大规模开发。第二小问危害,据材料一“庞大的人口压力使经济作物的生产和工矿业、商业的发展受到粮食需求的严格制约,大批多余劳动力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转移。这既加剧了社会矛盾,也使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得出粮食需求的压力,使得农业生产尤其重要,从而压制了经济作物的生产;也限制了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8 大批劳动力无法转移,不利于新的经济因素的成长;也激化了社会矛盾;结合所学得出土地的过渡开垦,使植被遭到破坏,环境日益恶化。

(2)第一小问不同结果,据材料一“这既加剧了社会矛盾,也使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得出中国未完成转移,导致经济停滞,社会矛盾尖锐;据材料二“圈地运动开始后„„政府往往采用血腥立法的手段来惩治失地农民(流浪汉或“懒汉”)。工业革命的进行,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速度加快。„„19世纪末,英国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办法开始向福利国家方向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为彻底解决失业和贫困问题,开始建立福利国家,试图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得出英国完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推动了国家工业化的发展;第二小问原因,据材料一“庞大的人口压力使经济作物的生产和工矿业、商业的发展受到粮食需求的严格制约,大批多余劳动力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转移”得出经济上,中国以农业为主,近代工业未得到发展,商业受到抑制,无法完成劳动力的转移,据材料二“工业革命的进行,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速度加快”得出经济上,英国在工业革命推动下,工业发展迅速,吸纳了大量劳动力;据材料二“1834年,英国颁布了新济贫法。”“1905年,在工党推动下,英国通过了《失业工人法》”得出英国政府通过立法为工业化创造条件,推动劳动力的转移,结合所学得出中国清政府采取抑制商业和闭关政策来限制新经济因素的发展;据材料二“19世纪末,英国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办法开始向福利国家方向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为彻底解决失业和贫困问题,开始建立福利国家,试图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得出英国通过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来缓和社会矛盾,以图根本上解决问题,结合所学得出中国并未建立类似制度,社会矛盾尖锐。

第二篇:湘潭县二中2018年高考复习试题(四)学生版

湘潭县二中2018年高考复习试题

(四)(学生版)

一、选择题:

1、周幽王被杀后,褒姒所生之子伯服逃到晋国,晋欲拥立伯服,但绝大部分诸侯支持申后所生的前太子宜臼,晋侯最后杀死了伯服。这反映出当时 A.天子地位一落千丈

B.守法血缘关系衰落 C.正统观念仍受重视

D.分封秩序遭到破坏

2、周太王(周族始祖)长子泰伯为让位给弟弟季历而出走,《论语》称赞泰伯品德高尚,而朱熹却称泰伯出走是因为不赞成太王的翦商意图。由此可见,朱熹 A.重视君臣之义

B.重视心性修养 C.强调知先行后

D.认同宗法秩序

3、中国皇帝制度出现后,皇帝的居处称“行在所”,所用车马称“乘舆”。经皇帝批阅的文件称“御批”。皇帝有病称“不豫”。皇帝去世称“驾崩”,入葬的坟墓称“陵”。皇帝之印称“玺”。材料反映出

A.封建皇帝在当时具有独特权威

B.皇帝制度顺应了当时历史潮流 C.封建皇权随时代发展逐步强化

D.皇 帝专称减少了对皇权的限制

4、明英宗时,流民几乎遍及全国。这些流民或泛舟出海,到南洋和日本交易;或注入城市,打工度日,沦为乞丐;或进入深山,垦荒种田,采矿淘金。大量流民的出现在客观上 A.引发政府对外实行海禁政策

B.利于新经济因素的成长 C.加速了农业经营方式的转变

D.导致白银成为通用货币 5、1899年,慈禧册立载漪之子溥儁为大阿哥,计划废黜光绪帝,但溥儁不获外国公使承认,慈禧被迫停止废立计划。义和团运动中,载漪与载勋等利用义和团排外。1901年,清政府与联军议和时,载漪被指为“首祸”要求惩办。1902年,清政府下令将载漪、溥儁父子流放x疆。据此可知

A.列强开始干涉中国内政

B.晚清政府进一步走向沉沦 C.晚清统治集团发生分裂

D.义和团运动引发朝廷内争

6、乾隆年间的《潮州府志》上说当地百姓“舶艚船,则运达各省,虽盗贼、**不惧也”,光绪年间的《嘉应州(广东梅州)志》说当地人意识到上海开埠后乃“南北仕商往来孔道”,纷纷来沪谋生。这反映出当时广东地区

A.社会风气较为开放

B.人口大量移居上海 C.商业氛围较为浓厚

D.外贸中心地位丧失 7、1952年,中央政府成立国家计划委员会,主要职责是对经济发展进行长远规划,1954年又成立了国家基本建设委员会,其职责是负责技术性工作。成立这些机构主要是为了 A.进行所有制的变革

B.加强对企业的管理 C.保障经济计划完成 D.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8、罗马法规定,对父母一方不是自由人的,采取“子女身份从母”的原则,还详细规定自怀孕至产子,只要生母曾一度取得自由权,即使分娩时是奴隶,子女仍为自由人。这一规定 A.反映出阶级矛盾缓和

B.体现了自然法的原则 C.传承母系社会的特点

D.扩大罗马的统治基础

9、美国独立战争期间曾发行大量公债,战后许多人迫于贫困将公债低价出售,购买者多为大商人和企业家,后来联邦政府又宣布按票面价格偿还公债。这种做法 A.客观上对工业革命有利

B.导致政府公信力下降 C.帮助政府度过财政危机

D.导致了社会贫富分化

10、王莽建立新朝取代西汉,仅遭到朝野人士的零星反对;东汉末年既有割据一方的豪强,更有权势滔天的权臣,却大都不敢称帝。东汉末年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权臣豪强对中央集权的畏惧

B.当时社会对君权神授的尊崇 C.儒学忠君思想进一步理论化

D.儒家“经世致用”思想的恢复

11、“明设官,开国数年一再更定,内外无偏重,大小监制,缓急繁减,咸克互济,可为尽善。独是罢丞相而尊尚书,事难画一,缓急不辨,以此得,亦以此失,势有然也。”材料主要反映明朝废丞相后

A.权力过于分散

B.行政效率提高

C.中央集权加强

D.君权空前强化

12、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粮、棉、茶等一般的民生用品在转运贸易中的比重逐渐增加,流通量和流通范围较以往有所扩大,流向主要是从农村流向城市。这种状况表明中国

A.农产品商品化趋势的增强

B.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解体 C.生产力水平出现质的飞跃

D.城乡生活方式的融合 13、1946年,国民党不断进犯各解放区,但在口头上仍说遵守《双十协定》,双方在南京进行谈判。谈判破裂后,国民党对中共人员限期撤离,中共与美方紧急磋商,美国同意麦康内尔执行“鲶鱼行动”,把中共人员安全送回到了延安。材料表明

A.美国改变了对国民党的支持

B.中共赢得了美国的舆论支持 C.中共在内战中处于弱势地位

D.国共关系引起美国高度关注

14、酒钢是国家“一五”期间重点建设项目,“九五”期间为解决产品结构不合理和效益流失问题,需投资60亿元。经过多方努力,还有7亿多元缺口,基本建设资金还有20.6亿元无来源。这反映出

A.国企改革没有取得实质性成效

B.国企内部的腐败问题较为严重 C.资金匮乏制约 了国企的发展

D.国家在努力缓解国企资金问题

15、罗马法规定,在财产继承方面,若遗嘱被认为不符合人伦道德,遗嘱人的近亲可以提起“遗嘱逆伦之诉”,以请求撤销遗嘱。这一规定说明罗马法

A.对市民的财产自由进行限制

B.在实施过程中兼顾了社会民情

C.要求在继承关系中近亲优先

D.放松了对公民财产的继承保护

16、美国1787年宪法制定出来以后,本杰明•富兰克林说:“我承认我对这部宪法中的好几个部分并不认同,但这并不意味着我永远都不应该同意让其通过,我认为这个系统已经接近完美,而且我认为它也会让我们的敌人感到震惊。”材料表明

A.各州对制定宪法存在严重分歧

B.美国制宪主要是为了一致对外 C.在制宪过程中各州存在着冲突

D.该宪法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权力

17、如果没有麦克斯韦在理论 上证明无线电波的存在以及赫兹的实验验证,除了幻想家外,谁都不会想到不要导线就可以传递信号。材料可用于说明第二次工业革命中 A.电报成为标志性 成就

B.科学与技术真正结合 C.技术推动了科学理论进步

D.电报发明具有偶然性

18、从1951年欧洲煤钢共同体的组成到1957年六国建立欧共体,到1993年拥有12个成员国的欧洲联盟,到2002年欧元的启动,成员国扩大到15个。这一过程反映了 A.经济合作仍然是欧盟主流

B.欧洲各国的经济实力增强 C.欧盟推动了世界格局变迁

D.欧洲一体化程度逐步加深

二、材料题:

1、材料

张之洞很早就主张“择西学之可以补我阙者用之,西政之可以起吾疾者取之”,他认为这样做是“有其益而无其害”。光绪二十七年,他与两江总督刘坤一联名上了三道《江楚会奏变法折》,提出了“恤刑狱”、“结民心”、改良法制的建议,并同袁世凯一起保举沈家本、伍廷芳为修律大臣。1901年所奏的《整顿中法十二条折》中关于刑法改革的九条意见中,提出了“重众证”、“改罚锾”、“教工艺”、改良监狱等具体改进方法。稍后,张之洞明确提出:“鉴前事之失,破迂谬之说。将采西法以补中法之不足。”张之洞还十分重视西律中的“公法学”,他提出两条建议:第一,参酌中外法律,制定“通商律例”;第二,培养熟悉中 外法律的人才。后来,张之洞还主张聘请各国律师,博采各国矿务律、铁路律、商务律、刑律等,为中国编撰简明矿律、路律、商律、交涉刑律,说制定此四律是“兴利之先资”,“防害之要”。

——摘编自唐浩明《张之洞》(1)根据材料,概括张之洞法律改革的主张。(6)(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上述张之洞的改革主张。(9)

2、材料: 戚继光,字元敬,明朝抗倭名将,他所领导的抗倭军队被称为“戚家军”。在其军事斗争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武德思想。戚继光强调将领要爱民卫民,热爱士卒“使之依如父母”,也要善待俘虏,“战贼既败,所获子女人口,即是真达,不许杀取首级,只将生口送官”。戚继光认为,将帅武德尽管很重要,但因为士卒人员众多,所以更应坚决防止“扎营之处,军士杀老幼、践禾稼、奸犯人妇”等不道德行为的发生。军人死于战场,虽死犹生,战场上若贪生怕死虽生 犹死,军人只有死于战阵,才能绽放生命的光彩,两军对峙,应勇于杀敌;军人更应该学习武艺,强调武艺是防身杀贼的技能,“若不学武艺,是不要性命也”。1942年,八路军军政杂志社编写了《戚继光治兵语录》并把它与《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尉缭子》等合编为《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丛书》受到广大官兵喜爱。当代军人核心价值观中“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报效国家”也都可以从戚继光武德思想中找到宝贵的思想资源。

——摘编自丁雪枫《戚继光的武德思想及其影响》(1)根据材料概括戚继光武德思想的特点。(6)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戚继光武德思想的影响。(9)

3、.总书记最近指出,研究我国反腐倡廉历史,了解我国古代廉政文化,研究世界反

腐倡廉的经验,可以给人启迪,有利于我们运用历史智慧推进反腐倡廉建设。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韩非子强调“刑过不避大臣,善赏不遗匹夫”,“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试图把“法”作为基本规矩尺度,以此去规范、约束一切行政活动,排除君主和官吏的私心、私威及主观臆断的干扰,韩非子还非常重视对官吏的监控,甚至提出了“明主治吏不治民”的主张。商鞅看到了仅靠监督来防止官吏腐败的局限性,设置专门的监督机构和官员。事实上,从秦代开始,中国传统政法体制设置就贯穿着浓厚的监督制约色彩。

材料二 儒家强调加强道德修为,自内而外从思想上防控腐败,这对于反腐倡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孔子主张“欲而不贪”“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张扬“居陋巷而不改其乐”,这种内省不疚、无愧于心的精神满足感,是为官者严格自律的内在动力。

材料三 英国没有专门的和单一的反腐败机构,负责反腐败的机构分散于议会、司法部门、审计部门以及政府部门内部,从而形成了广泛的反腐败网络。„„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制定反腐法律的国家。„„1889年,英国颁布了第一部反腐败法,即《公共机构腐败行为法》。

——《英国的反腐败机制》

材料四 相对来说,英国有着一套比较完整、灵活的监察制度。„„议会监察,是“民意代表机关”对政府施政、财政、人事等其他法定事项的监督检查,包括同意、纠正、纠举、3 弹劾、审计以及为完成这些任务所必需的质询、视察和调查、投不信任票等事前防止,事中纠正和中止,事后惩戒和救济等监控规程。„„时至1967年,英国议会通过了《议会监察专员法例》,并正式成立了英国议会监察专员署。

——《英国监察制度:在漫长曲折的道路上逐步形成》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法家和儒家在反腐败问题上的基本主张。(6)

(2)根据材料三、四,概括英国防止腐败的措施有哪些?(10)

(3)结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反腐败的认识。(4分)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据学者研究,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清朝人口总数为1.5亿,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增加到3.13亿,道光30年(1850年)达到4.3亿的人口峰值,也是中国封建王朝的人口最高纪录,这创造了中国人口的奇迹。增长的人口,基本依靠本国生产的粮食来供养,这意味着,在清朝期间,粮食总产量比明朝的最高纪录又增加了一倍以上。但是中国为这一奇迹付出的代价是巨大的。庞大的人口压力使经济作物的生产和工矿业、商业的发展受到粮食需求的严格制约,大批多余劳动力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转移。这既加剧了社会矛盾,也使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摘编自葛剑雄《中国古代人口发展史》)材料二

英国资本主义发展较早,是最先面临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国家。圈地运动开始后,英国就产生最早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而政府往往采用血腥立法的手段来惩治失地农民(流浪汉或“懒汉”)。工业革命的进行,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速度加快。1834年,英国颁布了新济贫法。该法令规定,在济贫院,受救济者必须劳动才能得到生活必需品,其目的是培养受救济者的劳动习惯,使他们走出济贫院后能靠劳动谋生。19世纪末,英国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办法开始向福利国家方向发展。1905年,在工党推动下,英国通过了《失业工人法》,规定了对失业工人的救助措施和解决失业工人再就业的办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为彻底解决失业和贫困问题,开始建立福利国家,试图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

——(摘编自李世安《英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历史考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人口奇迹”出现的条件,并简析其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危害。(12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英两国解决农村劳动力过剩问题的不同结果,并分析其原因。(13分)

第三篇:大义二中四方面强化教师队伍建设

大义二中四方面强化教师队伍建设

大义二中为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深入开展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创办人民群众满意的一流学校,从四方面进行强化教师队伍建设。

第一、利用扎实的校本科研,关怀教师个人发展。要求每位教师每学年制定自己的个人发展计划,提出自己的近期和远景发展目标,通过目标引导让科研成为教师的内在需要。

第二、成立青年教师发展中心,为教师队伍输送新鲜血液。发展中心工作章程,明确了青年教师发展流程,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青年教师教学研究活动。

第三、通过独特的教育科研体系,为教师提供广阔的教学平台。学校健全和设置了包括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大系列的课程体系;开设了各种发展学生兴趣特长的短线课程培训课,充分挖掘学生各种潜能;利用网络教学环境优势,突出现代教育技术的开发利用。

第四、持续教研创新,提升教师业务素养。要求每位教师从自己身边的教育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作出反思,提出改进意见,开展“小课题” 研究。在教研创新的工作中,让教师实现自身价值。

(大义二中商来宏)

第四篇:分析复习参考龙海二中2009年福建省高考试题理综化学部分

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我国经济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已经从依赖资源、廉价劳动力的时代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条件下,创新将成为经济增长的根本所在。何以创新?人力资源管理成为关键。公司若要在竞争的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把人才资源放在第一位,只有有效、合理、科

龙海二中2009年福建省高考试题理综化学部分分析

龙海二中郑进也

一.试卷评析

今年高考化学试题符合《考试说明》的要求,很好的体现了“和谐高考”,“让改革者受益”。整体觉得化学部分朴实亲切。很好体现命题者“坚持能力立意、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关注学生学习特点和认知水平、坚持平稳过渡、适度创新的原则”。试题能很好“突出基础性,选取主干知识作为考查重点”、“注重综合性,将主干知识有机融合加以考查”、“坚持导向性,体现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和高考的基本功能”、“体现公平性,力求必考内容的普适与选考难度的等值”、“具有新颖性,力求在保持平稳的基础上适度创新”、“体现简约性,努力形成自然、朴实的风格”。试题通过设置表格、工艺流程图、实验装置图等多样性的信息呈现方式来创设问题情境,重视对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基本思想、多元能力与化学实验素养的考察。

二.学生答题情况预测

化学100分,估计我校65分。比省质检二难些,难在选择题上。物构选考比省质检易。

选择题42分,我校估计30分,得分率较低的是10、11、12三题。

23题15分,我校估计9分,失分在(3)(5)(6),特别是(6)问。24题13分,我校估计9分,失分在(4)(5)

25题17分,我校估计7分,失分在(4)(5)(7)

30题13分,我校估计10分,失分在(3)。

31题13分,我校估计11分。

6题考查的是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关系、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7题考查的是各类物质间的转化关系。涉及到常见元素化合物知识(硅、硫、铁、铜)

8题关于阿佛加德罗常数,传统好题。

9题考查的是常见有机物性质及应用知识

10题考查的是水解平衡,涉及水解平衡常数、水解平衡的移动、离子的浓度、溶液PH变化等知识。

11题考查的是原电池,题目将化学平衡与原电池相融合,通过电流计读数的变化判断化学平衡状态的建立,通过离子浓度的变化判断化学平衡移动的方向,根据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分析电极反应。立意新、落点低,估计很多学生错选D。

12题考查化学反应速率,通过呈现有关物质的浓度与化学反应速率关系的实验数据,综合考查学生获取、分析、归纳信息,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考生只要有变量控制的意识,从反应速率的定义出发,就能顺利作答。

23题模式与考试说明样卷、特别是省质检二相似,甚至更简约。题目以周期表中的短周期元素为背景,通过简单推断,考查一些主干知识。涉及原子结构示意图、化学方程式、化学式的书写,元素非金属性强弱判断,根据盖斯定律计

算反应热。区分度估计在(3)(5),涉及氧化还原反应中产物判断,通过化合价升降或简单计算推断出,但并没有超出学生的认知水平,是检测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对化学思想的领悟。第(6)问,根据盖斯定律计算反应热,虽是常常练习,但历来学生得分率不高。

24题(我个人认为虽是源于两套教材,但没有注意到苏教版中“从铝土矿中提取铝”这一节的更改(铝土矿中的二氧化硅最终是形成残渣的)。有些科学性错误,虽然不影响学生答题。)以铝土矿提取氧化铝的工艺流程为素材,源于教材,高于教材。综合考查常见无机物的性质与应用、化学用语、常见离子的检验及沉淀溶解平衡等主干知识。体现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关系,说明学习化学是很有用的。失分估计在(4)(5)。

25题实验题,考查了实验热点,“定量研究、实验探究”,与考试说明中的样卷及省质检极为相似。题目通过提供了4个简单仪器装置,考查了两个实验,其中“实验二” 主要以测定镀锌薄铁片锌的质量分数和镀层厚度为情境,扩展为3个实验方案,试图以真实的情境、合理的构造,综合考查实验装置的原理、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数据的处理、实验方案的评价等内容,体现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探究对多维能力的要求。考查学生关于化学实验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掌握情况,是组合式、立体化的试题。此外,试卷中还有若干信息给予题,旨在考查学生当场学习和知识迁移的能力。(5)(7)对学生有一定的挑战性。

30、31题两道选考题。设置选考试题是新课程背景下高考化学试题的一个特点,以关注不同考生的不同需求和个性发展潜能。试卷设计了彼此相当的难度值,均以各模块主干知识为考点,情境明晰,突出了推理能力的考查,子题数相等、考查方向相似、难度基本相当。

对于基础一般的我校学生来说,30题物构估计更容易些,估计我校学生98%选择物构。因为没有出现简答题,得分率会很高。而且考查的核外电子排布式、配位键成键条件、第一电离能大小判断、元素电负性应用、共价键的主要类型σ键和π键、氢化物稳定性强弱及沸点高低判断。是平常学生经常训练并有讲评的。失分估计在(3)问。

31题有机选考,我个人认为本题难度比物构大点,估计是基础好的学生才做,因为基础好的学生做,估计得分率也高。

三、今后教学应注意问题及建议

1、加强学习、研究教学要求、考试说明、高考试题。

今年是我省新课程实验后的首次高考,也是我省首次全部自行命题。两个“首次”之下的高考命题思路是怎样的呢?研究福建省各学科命题说明,了解今年的试卷为啥这么出,也预示着未来的高考命题方向,有着很好的参考价值。

(1)高三化学复习如何用好、用对考试说明,我认为必须与《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学要求(试行)》(以下简称《教学要求》)结合起来。

(2)新高

一、高二年的教学,特别是选修部分的教学,不能依据考试说明,应根据《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及《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学要求(试行)》,完整教学。因为2010年或2011年的考试说明可能有所变化。

如《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课程标准试验版)》必考部分增加了“难溶电解质的沉淀转化本质”、“了解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现象”、“了解有机物发生反应的类型”、“以上各部分知识的综合应用”。选考《物质结构与性质》增加了“了解杂化轨道理论及常见的杂化轨道类型sp、ps2、sp3。能用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或者杂化轨道理论推测常见的简单分子或离子的空间结构”。而以上内容我省今年高考暂不要求,但明年可能就有要求了,所以我认为新高

一、高二年的化学教学,不能依据考试说明,随意删减教学内容,而应根据《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及《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学要求(试行)》,完整教学。

2、注重夯实基础,落实化学用语

两年高中化学学习的零碎知识需要进行整理、归纳和加工,因此在第一轮复习中一定要降低重心,立足基础,回归教材,突出知识“全(全面)、联(联系)、活(灵活)”,做细、做精,对考试说明规定的每个知识点都要认真落实,把握相关知识的内涵和外延,并进一步思考、总结,使之更加规律、系统,更具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化学用语是化学的语言,是化学用来描述化学现象的符号,是学好化学的基础。因此,在整个复习过程中,自始至终都要加强化学用语的教学和文字表达能力的训练,在规范化上下功夫,最大限度的提高复习效率,取得最好的复习效果。

3、突出主干知识,构建知识网络

主干知识是支撑学科体系的主要内容,是支持学科的脉络,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内容,如物质结构与性质、溶液中的离子反应、化学实验基础等重点内容。但大多数考题是以主干知识为载体,综合考查相关的多个知识点。复习备考中,要掌握知识主干,对相关知识点实现学科内的相互融合,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实现由知识点→知识链→知识面→知识网的构建过程和融会贯通,同时注重各知识内容要求掌握的程度,把握难度,避免复习时走入过难、过偏或深度不足的误区。

4、注重实验复习,掌握实验技巧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强调实验和逻辑,复习时对于实验的设计、操作及思路要弄懂并类比。现在考试的侧重点越来越倾向分析创造力,而实验最能体现这点。所以要特别注重强化化学实验设计的训练,在实验设计过程中,准确提取题干信息,弄清实验目的是解题的关键所在。在学习中应注重培养对实验的观察、推理、预测、分类、建立模型等以及思维创新能力,通过典型例题的解析和规范练习掌握不同类型的实验设计思路和方法,从而达到良好的复习效果。

第五篇:济南二中生物08高考复习总结

生物08高考复习总结

济南二中王震

在高三复习阶段,要做到高考《考试大纲》的要求就必须比较完整地梳理教材的知识体系和结构,系统地掌握并理解学科知识的逻辑体系,并将其转变为学生自身的知识结构。

一、要过好基础知识这个“坎”

由于高考命题有“知识立意”转向“能力立意”的导向,部分考生忽视了对基础知识的高度重视。其实无论是试题的编制还是答案的组织,绝大部分试题直接从教材知识中命题。所以在复习中回归书本就显得特别重要。

二、以课本为本,不搞题海战术

要切记课本是最好的复习备考资料,要用足课本,通过教材夯实基础知识,利用课本梳理知识结构。考生一定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背诵有关知识,同时更要在熟练记忆的前提下加强能力训练。

三、训练答题技巧,注重能力提升

要把生物如实的当作一门功课、一种科学理论来对待。单凭死记硬背、临阵磨枪是不可能取得好成绩的。生物课与其他课程一样都是一门科学,都有其内在的逻辑系统和知识框架,通常所说的记忆,更主要的是要在深入理解的同时能够灵活地运用这些知识。

四、提高考试成绩,做好针对性训练

最有价值的复习资料是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包括全国统一的高考试卷和各地自主命题的试卷都应该是考生充分利用并借以提高自己答题技巧的有利材料。认真地分析生物历年高考试题与答案,可以让学生理解高考试题的设计思路和回答这些问题的角度与要求,通过这种方式来锻炼自己如何能使回答问题的思路对应试题的设计思路。这种方式也是检查学生是否具备灵活运用课本知识,是否具备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最好办法。另外,针对学生填空题、实验题等解题能力稍差,正答率较低的实际问题,我们对学生集中进行这些类型题目的解题训练,及时作试题分析并传授其解题方法和要领,以提升学生解答选择题的能力及其正答率。

下载湘潭县二中2018年高考复习试题(四)教师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湘潭县二中2018年高考复习试题(四)教师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8川二中:高考第一轮复习经验总结30则

    高考第一轮复习经验总结30则一、地毯式扫荡 先把该复习的基础知识全面过一遍。追求的是尽可能全面,不要有遗漏,哪怕是阅读材料或者文字注释。要有蝗虫精神,所向披靡一处不留。......

    2014《高考总复习》一轮知识点附录四

    附录四 常见古诗意象例释 1.植物类 ⊙菊花:品格坚强的斗士;气质清高的雅士;孤芳自赏的文人。(隐逸、高洁、脱俗)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战国·屈原《离骚》) 不是花......

    高考生物复习全真模拟卷(四)

    生物全真模拟卷041.下列人体细胞增殖过程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细胞周期的有序进行需原癌基因的严格调控B.处于分裂期的细胞会大量利用T与UC.有丝分裂的细胞中不含有性染色体D.染......

    2014高考第一轮复习之高中语文必修四

    界石铺中学高中语文复习资料系列之教材复习 2014高考第一轮复习之高中语文必修四 复习要求: 1、重点复习篇目:《窦娥冤》《雷雨》《苏轼词两首》《辛弃疾词两首》《李清照词......

    湘潭大学物理化学复习简答题要点

    有关功的计算公式及使用条件1.W=P (外)ΔV (恒外压过程) 2.W=nRT㏑(理想气体等温可逆)3.W=PV=nRT(理想气体相变 V1V2 过程)4.W=CV(T1-T2)(理想气体绝热过程)5.W=nR(T1−T2) γ......

    2011语文教师招聘复习试题

    2011语文教师招聘复习试题一、读拼音写词语。(5分) xū yú xuán ɡuà tuī jiàn pǔ sù mán yuàn(须臾 ) (悬挂 ) (推荐) (朴素 ) (埋怨 ) 二、词语、句子。 1、......

    高考复习

    高考复习:文言固定句式教学案文言固定句式教学案 教学目标: 掌握固定句式意义并学会翻译。 教学重难点: 与考试说明要求掌握的18个虚词密切相关的固定句式。 教学方法: 翻译、讲......

    北京四中卷英语教师指导高考复习试题1

    北京四中英语教师指导高考复习实录 持人:各位网友,大家上午好,高考现在进入了最关键的冲刺阶段,为了帮助广大考生更好地复习备考,人民网教育频道今天隆重推出名师高考总复习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