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应用型民办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发展

时间:2019-05-14 11:55: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应用型民办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发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应用型民办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发展》。

第一篇:浅谈应用型民办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发展

浅谈应用型民办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发展

摘要:近几年来,民办本科院校在社会经济发展和教育事业进步的贡献上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但是,民办本科院校的核心竞争力相对于公办院校仍显不足。民办本科院校普遍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缺乏重视,学生的创新意识普遍不强,创新创业能力普遍较弱。所以针对当下民办本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和引导,应该结合当今实际情况,提出切实可行的指导方法。

关键词:应用型;民办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高校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3-000-01

现如今培养创新型大学生已成为各国大学教育培养的目标,在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的前提下,怎样去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培养符合当今社会需求的创业型人才,逐步成为各大高校所面临的重大又迫切的任务。

一、加强民办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发展动力,也是我国发展战略的核心、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已然势在必行。民办高校就更应该积极培育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深化我国发展战略,进而服务于建设我国创新型国家。

(一)加强创业教育是实现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民办高校近年来发展迅速,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也离不开民办高校的推动,民办高校毕业生已累计近千万,成为了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办高校学生在面对就业时,由于高校扩招使高校大学生承受巨大压力,因此,毕业后自主创业成为了学生们实现理想、解决就业的新途径。有些民办高校在实训和实验方面,因?Y金问题还没有很完善,从而导致与公办院校的差别、经验不足、办学时间短等问题。

(二)有利于进一步深化民办高等教育改革

高校作为一个培育机构,在社会大环境的未来竞争中,要把更多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这就需要学生加强科学和人文的素养,这样更有利提高学生的创业和就业的能力。教改活动在全国各高校中逐步深化,在繁杂的大环境下,民办高校想要长足发展,就要从根本上打破传统的教育观念,创新创业教育是更应关注的重点,学校培养学生不再单单是使学生们能够适应社会的大环境需要,还要使学生在以后的工作岗位上能够自己创建企业,为更多的人争取到更多的工作机会,这就要求学校对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精神、冒险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育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

经过对国内部分试点院校中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调查分析,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很多院校在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是有一些问题存在其中。

在对部分国内高等院校的调查过程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在创新创业的教育理念方面,很多高等院校已经在学校内开始宣传,但因为培育环境不适合的原因,在理念实施的过程中,教学受到阻碍。很多学生对创新创业的意识并没有过多的关注,对创新创业活动内容的完成也是因为学校中的学分规定,一些学生本质上对创新创业意识缺乏兴趣和认识,一些学生是因为专业经验的欠缺和水平的限制。在这些学生中常表现出无助,因此自身来说不够自信,致使在创新创业活动中参与不积极等问题的出现。在高校的师资队伍当中缺少能够高效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教师资源,这一问题的普遍存在成为了高校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绊脚石。

三、提高民办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水平的对策

民办高校的实际情况较为特殊,在教育部相关文件中有对此提出相应对策,这样不仅保障了民办高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也解决了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民办高校所面临的问题。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是民办高校创新创业的发展目标,对此为解决现有问题提出相关解决方法:

(一)为大学生创业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

良好的校园文化对陶冶学生的情操,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这就需要正确的、良好的观念形态,这其中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人际关系等,观念形态的正确形成会推进人才培养的进程。塑造学生的精神和心灵,培养学生良好健康的性格,需要一个正能量的推动,这需要形成一个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体系,并与社会大环境协调发展。

(二)增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意识

学生在创业过程中的态度和行为会受到很多因素影响,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意识的重要性决定了创新教育的必要性,这项工作对于民办高校来说是重要的也是紧迫的,这就要求各民办高校要不断的更新教育理念。在如何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方面,民办高校在办学中协调好素质教育、专业技术教育。就业择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之间的关系。

(三)创建优秀的创新创业师资队伍

教师决定了人才的培养,因此在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下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与教师是分不开的,不断的创建良好的师资队伍,对提高学生创业创新能力是最有力的保障。创新创业师资队伍的建设有很多途径,例如提供教师外出调研锻炼的机会,请一切优秀的企业家来学校做兼职教师,开展校园和企业间的创新创业实践环节,对骨干教师进行创新创业的培训等。只有不断的组织教师交流和培训,进行国内外不同创业模式的交流的探索,师资队伍才会越来越优秀越有保障。

在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过程中我们对创新创业的教育不断进行探索,发现了其中存在的问题,所以在民办高校的教育过程中积极改进,解决到问题的根源,一定会使民办高校大学生在创新创业的过程中健康发展,稳步前进。

参考文献:

[1]王磊.加强大学生自主创业平台机制建设――论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J].才智,2014,12:165.[2]王芳.浅析民办高校的可持续发展[J].学园(教育科研),2013,01:56-57.[3]孔德懿,喻娟.创业型大学与大学创业文化的建设论要[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4,06:28-31.[4]谷伟.工科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J].林区教学,2013,11:9-10.[5]高颖.推进大学生创业是时代的要求[N].中国信息报,2011-08-01(007).作者简介:李厚萱(1988-),男,辽宁本溪人,助教,长春建筑学院土木工程学院教师。

马悦(1991-),女,吉林长春人,长春建筑学院电气信息学院辅导员。

基金项目:吉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应用型民办高校大学生跨专业创新创业实训研究》,GH16326。

第二篇:地方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与发展路径

经管研究

教育经济管理

地方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与发展路径

■ 浙江海宁 / 王 景

摘要:创新创业教育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地方应用型高校需结合自身的特点,转变教育理念,从指导思想、教育理念、具体措施各层面重新审视和构建适应新形势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关键词:地方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DOI:10.16517/j.cnki.cn12-1034/f.2015.06.056近年来,教育部相继出台文件,引导部分有条件、有

执行力和流畅的应变力,并应当作为一种尊重人才、尊

重知识、尊重创造、崇尚科学和弘扬创新精神的校园文化氛围来塑造,使其成为大学追求学问和探索未知的本质体现。意愿的地方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创新创业教育是经济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应运而生的全新教育方式,与创新型国家发展战略高度契合,是实现“大

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有效载体,对深化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有重要地推动作用,同时也为地方高校转型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如何把握高等教育转型发展这一契机,推动高校教育改革适应并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探索和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模式,努力使之成为高校办学、人才培养、学生发展的“金名片”,是地方应用型高校转型面临的新问题和新挑战。

当前,地方应用型本科转型的关键是探索出一条具有鲜明化特色,体现差异化发展的办学之路。其内涵应强化三个特征:一是符合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为本的办学定位。二是面向产业行业的应用型学科专业设置。三是突出应用型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的人才培养定位。创新创业教育突出对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培养,其与地方应用型高校发展定位高度契合,并以校园内外和区域社会为教育平台,必将成为地方应用型高校办学和发展的有效途径和支撑。推进地方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意义

创新创业人才是国家竞争发展的核心要素。创新驱动已

成为当前我国经济转型和社会发展的主题,而创新的本质因素是人才培养问题。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呼唤,高等教育要承担起为社会经济发展培育合格人才的责任,这场深刻变革的关键节点就是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1.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有待进一步定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经过多年的实践和发展,各

创新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全新路径。创新创业教育具有较强的专业协同性,创新创业类课程教学手段更为灵活多样,创新创业类活动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这些特点都与当前高等教育改革和深化实践教学等目标不谋而合,创新创业教育作为高校教学改革的有效载体,已经形成社会的广泛共识。

级政府均予以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当前,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力度,已由部分高校试点发展到全面推广实施。各高校纷纷响应,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众多教学型和应用型高校更是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本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序列当中,创新创业教育的大潮正乘势而来。各高校也一直努力探索和凝练自身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和定位,但就实际而言,基本都是从操作层面、实践层面的总结和归纳,未能较好地与高校的办学定位和方向性发展战略有机融合。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仍主要依托于学生处、团委、就业办等学生事务相关部门开展,尚未形成实质上的融合创新创业教学、创

创新创业能力是衡量人才素质的重要指标。知识经济时代,创新精神和批判性思维是高素质人才具备的核心能力,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不应当仅仅理解为专业技能培训和专业知识传授,而是要树立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和担当意识,摒弃只谋生不谋道的观念,使其具备强烈的驱动力、敏锐的洞察力、卓越的决断力、高效的

/ 2015 年第 6 期

新创业研究、创业实训实践等多种职责为一体的创新创业教

育体系,在创新创业教育决策和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之间缺乏顺畅的沟通平台,尚未形成积极促进创新创业

教育的聚合力,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创新创业教育内涵的提升。唯有“自上而下”地进行创新创业教育顶层设计,建立起覆盖宏观层面的规划机制,中观层面的协调机制和微观层面的执行机制的组织保障,才能有效推动创新创业教育长期化、科学化、特色化发展。

取传统的课程考试形式,迫使学生被动应试。如何进一步加强对创新创业教育质量检测,构建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从而培养学生更具有可行性的实际创业知识和技能,并得以实践运用,则显得格外重要。

3.创新创业教育资源有待进一步整合拓展近年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软硬件环境均得到极大 2.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改革有待进一步融合协同(1)专业教育融合问题。当前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 的改善,但仍存在资源整合和有效利用不佳的问题,如创新创业基地运营管理水平与学生实际需求仍存在一定差距,创新创业教育的一二课堂资源比例还需要进行调整,各类教学改革平台和人才智力优势仍未充分利用,依托创新创业教育,充分发挥地方高校特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渠道和载体还未有效拓展,政府和企业支撑资源还需要主动深入寻求,学生科技创新类竞赛协同推动动力不足等。大部分相对更侧重于学生实践体验、校园文化活动,隶属于第二课堂范畴,与专业教育融合度不高。

(2)课程建设渗透问题。课程体系建设是教学的核心,以专业教育为依托建立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条件。很多高校已经将创业课程作为必修课纳入专业学分制培养方案,作为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通识教育环节,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但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目标不仅仅是对大学生创业实训技能的培训,而更应注重将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培养融入到课程当中。对比一下这个目标,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在根据学生学习阶段的变化调整进阶、课程群组体系建设、多学科交叉渗透及本土性课程开发层面,仍存在较大的改进和提升空间。

地方应用型高校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对策

1.从指导思想层面明确定位地方应用型高校应积极顺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的新趋势,牢牢把握向应用技术型转型的新契机,以差异化发展战略为指引,凝练深化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内涵,依托创新创业教育推进教学改革和管理创新,使创新创业教育具有更加清晰的目的性和操作性,并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3)师资队伍建设问题。师资建设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的保障和依托。与传统的专业教育不同,创业教育的教学方式不仅需要教师系统性的传授知识,还要求教师利用各种革新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专职师资仍以团学工作和就业指导人员为主,存在着师资数量不足、学历层次不高、实践经验匮乏等现实问题。因此,如何培养既有专业背景,能从事学术研究,又具有创新创业意识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构建专职与兼职相结合、校内创业教师与校外创业导师相衔接的结构合理、搭配科学,层次分明、梯队优化的创新创业教师师资队伍,是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内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此外,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面对的一大挑战是专业师资队伍的缺失,及如何确立其他学科领域教师对创业教育的认同感和支持度。课程的设计与开发决定了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相互融合、彼此渗透的范围和方式,来自教师队伍的认同和支持则决定了两者之间相互融合的程度。目前,许多专业教师对创业教育的内涵缺乏一定深度的理解,因此,如何有效转变专业教师对创业教育的认知,鼓励其积极参与创业教育教学等改革,则是师资队伍建设的又一重大课题。

2.从教育理念层面明确目标(1)在方针政策的导向层面。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 的地方高校,应在扩展创新创业教育规模和提升创新创业教育内涵有机统一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方针政策,引导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向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转型,使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理念从提高就业率向提升就业层次和就业质量转变,从埋头教学管理运作向积极服务地方社会和经济发展转变。

(2)在解决问题的抓手层面。从顶层设计入手来统筹规划和组织实施创新创业教育。一是成立校一级层面的创新创业工作统筹和指导机构,统一思想,协调资源。二是促进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支持创新创业课程建设、平台建设。三是深入构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开发丰富实践资源,完善创新创业教育的长效运行机制。四是坚持“内挖潜力 + 外拓资源”的方法,建设双师型的师资队伍。五是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保障机制建设。

(4)教育成果评价问题。从目前情况看,高校内部尚未建立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包括教师层面和学生层面,因此学校对创新创业教育效果难以清晰界定和评价。而对于参加创业教育的学生的考核,仍采

(3)在教育教学的实践层面。突破传统创业教育的模式,将推动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作为切入点,紧扣创新人才培养的特点与规律,通过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式改革、实践形式改革等系统性的改革措施,实现创业教育实施模式的顶层设

2015 年第 6 期 /

经管研究 教育经济管理

计和整体建构。3.从操作实施层面明确任务

(1)成立创新创业教育校级常设性机构,统领全校创新创业工作。高校应改变以往学工、团委、就业线为主搞创新创业教育的局面,成立由学校一把手牵头,分管领导主抓,教务、学生、科研、人事、资产、后勤、社会服务等相关职能部门和专业院系负责人共同组成的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全面统筹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并在委员会下设立相应的二级中心,具体实施创新创业课程课堂教学、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服务指导、学生科技竞赛组织指导、社会创新创业资源对接和服务等工作。具体平台职能可分为:一是教研中心,具体负责创新创业类教学科研活动。开发和实施符合本校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推进创新创业课程建设,包括:创业实训课程、网商创业课程、创新思维和创新方法课程、指导学生科研和实践的训练课程及结合专业特点的创新创业课程,定期整理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课程建设的案例素材、教研成果和教学经验,以及创新创业实践教育的信息、资源和成果,并通过相关平台进行推广,促进优质创新创业教育共享。建立一支致力于创新思维培养、创新方法训练、创业基础传授和实践课程运用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完善创新创业指导教师库,实现教师智力资源与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有效对接,提高竞赛成绩,深化创业指导力度。对接相关政府部门、专业学会资源,长期开展针对以大学生为主体的青年创业课题进行长期性、综合性、系统性的研究和分析,以理论研究促进教育改革。二是实践中心,具体负责开发第二课堂资源,统筹和指导各类创新创业的校园文化活动和实践体验活动,组织开展各类学生科技创新类竞赛。三是服务中心,以提高学生自主创业能力为目标,通过运营创业基金、创业孵化基地,催生大学生创业项目,推动大学生创业氛围的形成。以大学生创业园为载体,提供能为创业学生提供创业教育、创业咨询和创业信息资讯等多样化的延伸服务,为学生创业项目的成长进行全面培育,对接政府和社会各类创新创业资源和优惠政策。同时,充分利用学校创业师资优质资源,对接当地人社、地方共青团、商务和科技部门,为社会提供创业指导和培训。

开设一定数量的创新创业类课程或专业交叉课程,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创业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必要的创新能力。在专业课程内容上能体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深度融合,注重将本学科专业领域的理论研究成果与学生在复杂社会现象中发现机遇、掌握资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结合在一起。加快创新创业类课程课堂教学改革步伐,依托慕课、翻转课堂等形式,深化“做中学”理念,加强教学过程质量监控,探索一套具有较强操作性和引导性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3)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立体式实践平台,突出创业实践体验应用。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理论知识,更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因

此,除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外,还需要构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为学生提供各种实践机会和渠道以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以避免出现创新创业理论教学与实践实训环节之间脱节的问题,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学生专业发展之间的融合。深入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文化培育工程,开展校内外丰富多彩的创业文化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各类创新创业竞赛活动和创业实践类活动,扶持各类创新创业类学生社团发展、并加强活动宣传报道,营建校园浓郁的创业文化。积极拓展政府、企业、校友等各类资源,加强校地校企合作的创新创业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和合作创新机制建设,邀请知名企业家、创业校友、创业学生等参与创新创业交流和指导,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创业实践平台和交流平台,提高学生的创业积极性。重视多方位的创业孵化基地建设。构

建科学创业经营股本结构,引入合理流转经营权机制,探索创业经营管理全新模式,为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型的学生创业实践项目的运营提供场地、资金、技术、资源等方面的支持。推动创新创业项目研究,充分发挥专业院系在专业实践教学方面的特色,鼓励其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自主设计符合专业特色、与各专业实践教学相匹配的创新创业类实践项目,创业实践过程中开展自主创业或融入创业元素的其他类型创业活动,鼓励教师让学生参与自己的科研项目、校企合作等项目的研究过程,通过项目研究和课题合作研究的形式锻炼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2)促进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强化创新创业课程建设。在创新创业课程领域,重视创业教育通识课程的建设和开发,加快创业实训课程场地硬件建设改造和软件采购编译,增开网商创业、创新思维开发等新课程建设,增加创业教育通识课程的数量,扩大其覆盖面以使得更多的学生能够根据不同的专业特点和需求来选择创业类课程。鼓励各院系根据学科专业特点,(4)优化创新创业教育双师型师资队伍,提升创新创业指导水平。优化创新创业类师资队伍。一是鼓励具有企业管理、信息技术、财会金融、文化创意等学科背景的专业老师参与到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中来,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充分依托学科背景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的层次。二是从社会上聘请一些既有创业经验又有一定学术背景的成功人士从事兼职教学和研究,如企业家、创业校友、政府官员等,这些创业导师不仅可以传授学生自

/ 2015 年第 6 期

高教园区内大学生创业实践平台的构建与创新

■ 杭州 / 张义玲 蒋肖波

摘要:笔者以实践育人为理念,探索在高教园区内构建大学生自由贸易市场、创业集市、创业咖啡等创业实践平台体系,打造创业实践进阶模式,即从想法到实践、从创意到项目,将工作室变成创业公司的递进,帮助大

学生提升自主创业力和就业力。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实践;自由贸易市场;创意集市;创业咖啡

高教园区建设是为了落实“科教兴国”,保障高等教育可

已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市场,商业氛围浓厚,已成为大学生创业实践的好平台。许多大学生就瞄准了高教园区的巨大市场,选择在本校门口创业。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在全国各地已形成了近百个高校园区。实践证明,高教园区是发展高等教育的有效载体,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随着高教园区的配套日趋成熟,高校园区

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状

高校创业教育是以开发大学生创业基本素质为目

身积累的知识,为学生创业企业持续性发展提供咨询和帮助,也能够有效缓解当前师资不足的现状。鼓励教师积极承担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科研工作。通过参与创业教改课题研究、创业课程改革,创设激励机制和有效渠道,从政策、制度、资金等多个方面为专业教师投射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保障,逐步建立创业师资发展的长效机制,保障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质量。

障机制,确保创新创业教育长期健康发展。确保创新创业工作的经费投入,保证必要的经费支持,在创业基地运转费、师资培训、对外交流、教师课酬、创业培训、系

统开发、教材编写、实践体验、竞赛奖励、文化活动、创

业项目初期扶持等方面增加投入,保障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建立灵活机动的交流和学习培训机制,鼓励创新创业教育团队积极走出去,通过参加学习、研讨、交流、培训,及时了解和掌握国际国内创新创业教育最新的资讯和成果,努力转化为创新创业教育实施的举措,全面推进地方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

(5)加大创新创业教育保障和资金投入,确保创新创业健康发展。加强政策引导,鼓励和吸引广大教师参与创新创业教育,在职称评定、课程建设、科研项目、工 作考核、评优评奖等方面予以倾斜,建立健全激励和保 参考文献:

[1]巩丽霞.应用型高校本科教育改革的思考—基于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探讨[J].国家教育行政学

院学报,2011(9).[2]刘小廷.论开展创业教育的有效途径—基于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视角[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4(2).[3]朱柏青,陆富彬.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建立研究[J].科教文汇,2012(25).[4]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5]席升阳.我国大学创业教育的观念、理念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6]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有关情况(2010-06-01)[EB/OL].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作者 位:浙江 大学 方学院)

编辑 贾树海

2015 年第 6 期 /

149

第三篇:积极创新民办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工作

积极创新民办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工作

多年来,黄河科技学院坚持以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目标,紧密结合民办高校实际,不断研究大学生党员发展工作的新理念、新思路,积极探索工作的新方法、新途径,形成了“以党校和校卫队为抓手,积极培养发展大学生党员”的工作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成为学校党建工作的特色品牌。

一、坚持把发展大学生党员作为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工作

民办高校的根本任务与公办高校一样,都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因此应重视在大学生中发展党员,为党输送新鲜的血液,扩大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增强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民办高校做好在大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更具有特殊的重要性。

1.做好发展大学生党员工作是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举措

通过在大学生中发展党员,可以把大批学生凝聚到党的周围,激发大学生的政治热情和上进心,促使他们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刻苦学习,努力成才。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相比,一是办学条件有较大差距;二是学生的整体素质偏低,考入民办高校有不同程度的失落感和自卑感;三是学生毕业后大多到基层工作,必须有坚定的政治信仰和高尚的道德品质。因此,民办高校就更需要通过强有力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正确引导,激发大学生的政治责任感;更需要浓厚的政治氛围和良好的精神状态,使他们发奋图强、积极上进;更需要通过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带动全体学生,使他们立志成才、报效祖国。

2.做好发展大学生党员工作是学校以党建为核心、不断加强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

大学阶段是青年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抓住这个重要时期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大学生加入党组织的过程就是一个深刻的思想教育过程,是政治上逐步成熟的过程。通过入党前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经验教育,可以使入党积极分子端正入党动机,更加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具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坚信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自觉把个人融入党的事业,努力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奋斗终生。而通过发展优秀大学生入党,也会在学校形成追求真理、追求进步、崇尚先进、争当先进的政治氛围,这是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实现以德育人的重要途径。在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学生党员既是工作对象,又是骨干力量,发展一名合格的党员,对发展对象是一次深刻的理想信念教育、共产主义党性教育,对参与发展工作的党员也是一次党性再教育和再学习的机会,而对周围的同学则会产生“见贤思齐”的影响和带动,起到“发展一个,带动一片”的示范效应。

3.做好发展大学生党员工作是学校党委加强党的建设、积极创新党建工作机制的重要任务

为使党员发展工作健康有序、卓有成效,学校建立了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主管、各党总支(党支部)贯彻落实的一级抓一级、一级促一级的学生党员发展工作机制,构建了党委、党总支、党支部三者职责明确、分工具体、相互衔接的责任体系,并分级建立了学生党建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发展规划,落实培养措施。学校党委每年至少召开两次党员发展专题会议,分析情况,研究工作,并对党支部的组织委员、组织员进行培训。每个学期召开一次全校支部书记和组织委员会议,分析在大学生中发展党员的工作进度、存在的问题,研究做好这项工作的具体措施,对各支部提出明确要求,使党员发展工作高效规范、井然有序,成为吸引大学生的一条红线。

二、坚持早发现、早选苗,着力扩大入党积极分子队伍

大学生在校时间只有三四年,因此党员发展工作要做到“早发现、早选苗”。学校党委把工作重点放在“选苗”上,着力扩大入党积极分子队伍。在新生入校后就注意发现入党积极分子,在军训时为每个中队配备政治辅导老师,并开设思想政治教育课,第一课就是由胡大白校长讲黄河科技学院的艰苦创业历程和由此形成的“黄科大精神”,使新生认识到上民办高校同样可以成才,同样可以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前提是只要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能够抬头挺胸、刻苦学习、立志成才。

在军训和思想教育的基础上,由各党支部对新生开展入党教育,讲解入党申请书的写法、入党程序等,每年新生中都有90%以上的学生向党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学校党委趁热打铁,在军训结业仪式上宣布党校首批学员培训班开学,并宣布第一批进入党校的学员名单。名单是根据学生在军训期间的表现,参考学生在中学时的情况,由党支部研究确定推荐的,大都是军训中评出的优秀学员或高中时的入党积极分子。其他递交入党申请书的学生则根据表现情况分期分批进入党校培训。进入正常的教学阶段后,以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争取入党与努力成才的统一性教育,不断扩大入党积极分子队伍。

三、坚持以党校和校卫队为抓手,强化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

1.坚持把党校作为培养入党积极分子的主要阵地

学校党委把入党积极分子培训工作作为党校的主要工作,在长期的具体实践中坚持对申请人在入党前进行初级班、中级班两次培训。第一次培训是初级班,是普遍培训,对象是申请入党的学生,目的是使他们对中国共产党有比较全面的认识,从理性上认识党,从思想上靠近党,从行动上坚定入党信心,培训的重点是学习党章,进行党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路线的教育。第二次培训是中级班,对象是党支部从党校初级班结业的优秀学员中确定的培养对象,目的是端正他们的入党动机,努力使其从思想上入党,培训的重点是理想信念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2007年以来,党校共举办培训班140期,培训学员26460人次,其中初级班81期、15036人次,中级班59期、11424人次。

2.坚持把校卫队作为考察入党积极分子的有效载体

校卫队是在学校党委领导下,由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组成的先进青年学生的自律组织,是学校党委以党建为核心、以在大学生中发展党员为突破口、全面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抓手,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大举措,是加强学生管理、维护学校安全稳定的重要力量,是培养考察入党积极分子的重要载体。校卫队的主要任务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践行“厚德博学,砺志图强”的校训,发扬“开拓、拼搏、实干、奉献”的精神,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在学校改革、发展、稳定的各项工作中发挥先锋模范和骨干带头作用,团结和凝聚广大学生,在实践中锻炼提高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养和自我管理能力,维护学校的教育教学和生活秩序,促进学风、校风建设,为党组织输送合格的发展对象,并使学生预备党员、正式党员受到进一步的教育和提高。学校党委规定,所有入党积极分子入党前都必须在校卫队接受培养考察。一方面与党校配合,进行思想再教育,要求他们认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党的基本知识,不断提高政治理论水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做到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努力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全面提高专业水平,争做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另一方面以校卫队为抓手,围绕学校各时期的中心工作,给他们交任务、压担子、提要求,教育和鼓励他们以实际行动接受组织的培养考察,并利用暑假对他们进行强化培训,要求他们在搞好学习的同时努力搞好社会工作。入党积极分子(校卫队队员)每2~3个月要向支部递交一份思想汇报;党小组配合校卫队每季度对他们进行一次讲评,肯定成绩,指出不足,明确努力方向;各支部每半年进行一次全面分析,了解每个人的具体表现,做到心中有数。对于在思想、学习、工作等方面表现突出的校卫队队员,在培养考察期满后由所在党支部确定为党员发展对象,进入发展程序。

四、坚持标准,严格程序,切实保证党员发展质量

学校始终把党员发展质量放在第一位,坚持标准,严格程序,严把“入口关”。在培养环节方面,党支部对每名培养对象指定1~2名正式党员作为培养联系人,负责做好日常的培养、教育、考察工作;要求每名培养对象至少每个季度认真写一次思想汇报,由培养联系人认真审阅,并根据日常了解到的情况,在与其进行谈话的同时作出书面考核鉴定,再由党小组和党支部按要求签署考察意见;在达到培养时间后,党支部对所有培养对象进行全面分析,根据具体表现判断其是否基本具备党员条件。在审查材料方面,主要查看发展手续是否完备,做到入党申请书,入党积极分子考察登记表,党校初级班、中级班考核表和结业证书,校卫队员考核鉴定表,思想汇报,政审材料,优秀团员入党推荐表,学习成绩单,群众座谈会原始记录等必须齐全。在规范程序方面,从党支部确定发展对象,到组织部核查、党委会预审、张榜公示、支部大会表决、指派专人谈话,直至学校党委会审批,都做到过程完善有序、公开透明。2007年以来,学校党委共发展党员4423名,截至2010年6月,全校普招本专科学生中党员比例为11.5%。

五、坚持对新党员再教育,强化思想入党基础

加强对预备党员的教育和考察是做好发展党员工作、保证新党员质量的重要环节。针对新党员中存在的“入党前拼命干,入党后松一半”的情况和“重入党前的教育,轻入党后的再教育”的现象,学校从实际出发,通过理论灌输、行为引导、交任务、压担子等方式,有针对性地抓好新党员的教育和考察工作,进一步强化思想入党基础。一是加强对预备党员的培养教育。在入党积极分子教育的基础上,继续发挥党校的教育主阵地作用,对入党积极分子成为党员后进行第三轮培训,即高级班培训,目的是防止入党后思想滑坡、要求放松,进一步解决“思想入党”问题,使新党员自觉按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工作、学习、生活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争做合格的共产党员,培训的重点是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加强党员先进性教育。2007年以来,学校党校共举办高级培训班19期,培训学员3348人次。二是严格对预备党员的组织生活。把新党员及时编入党的组织,通过党日活动、支部生活会、民主生活会、党员评议等形式加强其党性修养;给他们分配一定的工作任务,指定学习党的有关理论或方针政策,定期汇报本人的思想、学习、工作情况,进一步接受党组织的培养教育。三是加强对新党员预备期的考察。严格执行预备党员考察规定,新党员在预备期期间,每季度要自我小结一次,及时向党组织汇报思想,党小组、党支部也要每季度及时对其进行考察鉴定,发现问题及时与本人谈话,提出要求,帮助其改正。对认真履行党员义务、具备党员条件的,按期转为正式党员;对需要继续考察和教育的,延长预备期;对不履行党员义务、不具备党员条件的,取消其预备党员资格。

(作者丁松林系黄河科技学院党委书记,成迎富系黄河科技学院党校办公室主任)

责编:一 木

第四篇:创新民办高校大学生学风养成教育模式

创新民办高校大学生学风养成教育模式

高校学风建设工作是事关学校生存、发展的生命线,是衡量一个学校办学水平,反映教育教学质量,体现培养人才素质的重要指标。作为民办高校来说由于办学时间短、生源素质参差不齐、一些制度和措施建立还不完备等等原因导致学风建设工作更是任重道远。高校,特别是民办高校要实现科学发展,势必要求学风建设工作也要实现科学发展。那么,如何针对民办高校学生特点在学风建设实践中遵循科学发展规律,践行科学发展的理念,就成为学风建设工作取得突破的关键点。几年的工作实践使我们体会到,要想从根本上改变民办高校学风现状,解决民办高校大学生学风存在的问题,只有在工作中始终贯彻“以生为本”这一理念,充分肯定和调动学生个体的“主体性”,并以此为基础探索一条民办高校大学生学风养成教育的新路和模式。为此我们进行一系列尝试,初步取得效果。

一、民办高校学风建设工作现状

教育作为一种外部手段,其目的就是为了促进学习者的学习,提高学习者的效能。因此,在强调教育者主体地位的同时,树立以学生为本理念,强化学生既是教育对象也是教育主体的意识已经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普遍认同。然而,普遍的认同并没有完全与教育者们实际的工作行为相统一,而是出现或多或少、这样那样的行为偏差。具体表现在在加强学风建设工作的过程中,突出学校教师严格管理作用,弱化教育引导作用;突出教师为主体的“教育管理过程”,弱化学生为主体的“自我养成(修养)过程”;突出学风建设建章建制创新,弱化学生内在主体意识、自觉意识的启发、唤醒。民办高校的学风问题更为突出。作为民办高校德育工作者深深地感受到造成上述现状的根本原因是在理论和实践中在没有从根本上贯彻“以生为本”的理念,没有以学生的成人、成才作为所有工作的出发点。这一致命的原因也直接导致了民办高校学生学风状况不容乐观,学风建设工作效益不太理想,付出远远多于收益(回报)。如部分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纪律涣散、自制力较弱、惰性较强、方法不得当等等。面对如此现状,我们认为在总结辅导员经验不足、社会大环境不良影响等客观原因的同时,应该重点总结教育工作者工作理念和工作方法的不足,其中最主要的是教育工作者没有从根本上启发部分学生的内因,没有唤起学生主体意识。工作的现实告诉我们,要想寻求 1

学风建设工作新的突破,必须从根本上转变观念,创新地探索出一条适合民办高校学生特点的学风养成教育理念和模式。

二、民办高校大学生学风养成教育理念和模式探索

(一)学生学风养成教育理念提出的依据

1.学风本质内涵是学风养成教育理念提出的基础

做好学风建设工作的前提必须要准确地界定和把握学风的内涵和本质。我们尝试将学风从内部构成角度分为主体、客体、内容三要素,并在具体界定概念的过程中尽量避免三种倾向。第一,避免将学风的主体、客体、内容三个要素混为一谈,进而导致学风整体概念界定不清;第二,避免将学风与学风教育、学风建设等概念混为一谈。从概念与概念的位阶来看,学风应该是第一位的概念,是所有有关学风问题的基础概念,而学风教育、学风建设则是第二位的概念,是为完成某一目的而引伸、发展的概念;第三,避免单纯从事物与事物的联系角度去说明,而应抓住主要矛盾,直面问题关键,从学风的本身去界定、认知学风的内涵。

基于上述观点,我们所指的学风用简单的语言概括,是指学生个体或学生群体多数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通过客观行为所表现的,有关学习的思维方式和精神风貌。其中学风主体特指学生个体或一个学校学生群体多数;学风客体特指学生个体或学生群体多数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有关学习的思维方式和精神风貌;学风内容特指显现、承载这些思维方式和精神风貌的个体或群体多数的行为习惯。在理论上,行为习惯又可以按照具体显现承载的表象不同,具体划分为学习动力行为习惯、学习态度行为习惯、学习纪律行为习惯、学习生活行为习惯、学习品格行为习惯等等。

学风是学生个体或群体多数有关学习的知、情、意、行等人格因素的综合表现,学生个体或学生群体多数学风的好坏往往与学生个体或学生群体多数的个人品德、德行修养有直接关系。例如,一个品德高尚、德行修养高的人,往往自然地就能够树立远大学习理想和目标,能够具有不畏艰难的刻苦专研精神,如果这种状态持续一段时间就可以固化为此人的学风,我们当然也可以说该人学风优良。反之一个胸无大志、得过且过、只图个人自私安乐的人,不可能在学习上目标远大、严格自律,那么学风自然就谈不到良好。与此同时,既然学风本质上是学习主体有关学习的思想作风和精神面貌,而且必然通过客观行为习惯的外在表现让人们感知,那么,我们也可以通过行

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工作设计和谋划,进而,促进学习者的思想作风和精神面貌的形成。因此,通过学生学风养成教育工作完全可以促进学生个体或群体多数良好学风的养成。

2.学生主体性是学风养成教育提出的前提

学习是学生成人、成才的必由之路,养成优良的学风是学生成人、成才的必要条件。可见,养成优良学风是每一个学生可能完成,也是必须完成的使命。正是学生具有主体性这一重要特性才使得在学风建设过程中教师能够激发学生的潜力,启发学生内在自觉意识,从而使学生通过自觉独立的思考和实践,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个体的能力,最终转化为个人的素质,实现学生的全面成才。

学生主体性与学风养成教育均追求教育各要素和谐互助。肯定学生的具有主体性正是对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平等和谐关系的一种直接反应,是教师与学生在教与学中实现人格的真正平等的突出表现。正是在这样氛围中,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学习,实现教师与学生的真正对话与互动,实现真正的教学相长。这与我们提出的学风养成教育所遵循的理念、追求的目标完全一致。学风养成教育正是看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在“以人为本”理念的指导下,在民办高校学风建设领域中的一种尝试。以学生为主体,将学生自身、教师、学校等等均作为学生自我成人、成才的基础和资源,为学生自身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服务,从而实现学生主体的自主、能动的创造性和人格完善。

学生主体性与学风养成教育实现手段具有同一性。学生的主体性只有通过自己的实践行为才能表现出来,也只有通过实践行为主体性才能得到良好的发展。而学风养成教育实现的手段也正是实践这一主要途径,正是通过实践这一重要手段学生才能不断强化、沉积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行,进而形成优良的学风。从这个意义上讲,学生主体性与学生养成教育实现的途径都是不断在现实中进行实践,从而达到身心诸多条件、多种因素优化,相互促进、紧密结合,进而实现学生的成人、成才。

3.民办高校学生现状是学风养成教育提出的原因

几年德育实践,我们认为民办高校学风中存在的问题可以概括为“六不”,即志向不明、意志不坚、纪律不整、方法不当、心性不高、习惯不良。其中所谓志向不明是指民办高校部分学生学习动力不足,没有解决为什么学的问题;所谓意志不坚是指部分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没有锲而不舍、勇于攀登的科学精神,没有解决学习毅力的问题;所谓纪律不整是指部分学生纪律意识不强、自控力弱,没有解决行为持续性问题;所谓方法不当是指部分学生学习不得要领、不会科学用脑,没有解决学习方法问题;所谓心性不高是指部分学生心理素质不高、遇事不能正确归因,不能进行自我调适;所谓习惯不良是指部分学生没有文明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懒散缓慢、不能很好规划自己学习生活内容,没有解决学习生活习惯养成问题。

分析形成上述问题的原因,既有学生自身主观因素,也有家长、学校、社会等外在客观因素,其中主要因素是部分学生家长教育不力和中小学养成教育不当,甚至是缺失。一方面,家庭教育导向偏失导致学生养成教育的基础不牢。一些父母不仅不能做引导子女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意识的表率,而且面对偏差行为无法采用科学的教育方法予以正确的解决。同时,当今社会对人才评价的标准也从对人的全面衡量偏向知识掌握的如何,这也直接导致了许多家长将教育的重点放在子女一时的成绩高低、智力的开发,忽视道德修养的提高、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另一方面,小学、中学、高中是养成教育的主阵地,养成教育本应是此时段应该完成、而且必须要完成的阶段性任务。然而,客观上应试教育以及无论小学、初中、高中都追求“高升学率”的现状,使得他们根本无暇顾及学生的养成教育。于是在高等教育阶段养成教育问题,特别是在学风建设领域提出养成教育理念则就尽在情理之中。

(二)学生学风养成教育模式构建

通过几年的民办高校学风建设理论与实践的探索,特别是总结初步取得的成果,我们提出并实施了“明目的、铸意志、修心性、炼能力”的民办高校学风养成教育模式。

1、具体的涵义

“明目的”。讲的是学风养成教育中有关“知”的问题,就是要使学生明确自己学习的志向,充分认识和解决“为什么学,为谁学”,这一动力源的问题,从而建树自己学习志向和目标。

“铸意志”。讲的是学风养成教育中有关“意”的问题,就是要使学生真正从内心强化学习的志向和意义,并提升自己毅力,树立革故立新的科学精神,它是对“知”的升华与沉积,从而提升自己的学习态度。

“修心性”。讲的是学风养成教育中有关“情”的问题,就是要使学生端

正自己的心态,提升自己心理调试的能力,增强心智,从而提升自己的学习心理品质。

“炼能力”。讲的是学风养成教育中有关“行”的问题,就是要使学生在实践中规范学习行为、创新学习方法,从而促进自己各项学习能力的发展。

2.措施的匹配和载体的选择

首先,以奉献社会的的爱国教育为内容的成才价值观教育与实践。树立正确的成才价值观是学生刻苦学习、养成优良学风、最终成才成功的原动力,它回答的是“为什么学,为谁学”的问题。然而,工作实际告诉我们包括民办高校在内的部分大学生这一问题很多人并没有认真思考过、有的甚至抱着没有目标、得过且过的想法虚度大学。很难想象,这样胸无大志的人怎能真正成人、成才。为此,我们在学生四年的学习生活中贯穿“成才价值观教育”这一主题内容,并把爱国、奉献的内容融入其中,从爱国、爱中华民族,奉献社会、服务人民的角度积极引导学生树立为建设祖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个人人生价值实现的远大志向。在新生入学教育过程中我们设计了爱国、爱党专题教育,将成才价值观教育与爱国教育、爱中华民族教育结合起来;在有纪念意义的历史结点我们进行了图片展览;在网络教育方面我们进行 “中国节”、“中国人物”等中华元素的收集和讲解活动;在毕业生离校期间我们结合文明离校教育进行了感恩与报效祖国壮行活动。这一系列活动的相继开展,使学生们在重温、营造民族文明、民族精神的氛围中,唤起爱国、爱校,奉献社会、服务人民,立志努力学习、努力成才的学习热情和远大志向。

其次,以勤勇专精的科学精神为内容的知识观教育与实践。

我们体会部分大学生学习热情偏低、主动性不高,学习不求甚解,应付了事的现象,除了因为这些学生没有远大理想之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这些学生对知识没有形成一种正确的认识,没有树立以专业学习为中心的科学精神。因此,我们将专业精神、专业理想的教育与崇尚科学、崇尚创新结合起来,侧重对科学研究、科学发明、学习单项第一名的表彰和奖励。在奖学金评比、单项奖设立、德育测评评定等方面我们设立创新奖名目,鼓励学生们大胆创新,树立科学精神;在典型培养、学生示范群体建树等方面我们单设践行科学精神学生奖和励志创新单项奖,并在培养、宣传、讲用等教育环节大力倡导。

再次,以和谐发展的健康心态为内容的健康观教育与实践

作为一线德育工作者深感学生心态健康对一个学生成人、成才、成功,乃至生存的巨大影响。为此,在解决突发问题的同时,将心理健康工作的重心放到健康人格和心态的培养上,强化心理学知识的宣讲,注重心理问题的预防。为改变学生对心理咨询的错误认识,我们进行无痕迹的心理互动活动(网络匿名互动);为加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我们针对不同类别学生群体进行心理拓展活动;挖掘现有资源进行将学生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开展专题讲座;开展选派心灵使者互帮互助、共同成长的结对子工程等等。这一系列活动有的是“摸石过河”,实现了我院首创、有的是“旧物新颜”,不断创新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功夫不负有心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初见成效,许多学生从原来排斥心理咨询到接受认同,从被动安排发展到主动约请,这些转变是我们继续努力的强大动力。

最后,以科学创新的学习方法为内容的实践观教育与实践。

我们认为在学风养成教育中注意培养学生勇于实践的学习精神,鼓励学生在多方面进行尝试,在实践中、在尝试中去发现自己的潜能、认识自己的不足。在此过程中我们将培养、树立科学的学习方法作为一项重要的养成内容。我们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培养发现问题的积极心态和敢于质疑的科学精神,提倡学习方法大比拼;在典型发现和示范教育过程中,让学生身边的典型传帮带,互相介绍科学的学习方法;在新生入学时组织新老生学习方法交流会;在选派毕业生学习标兵(考研、考公务员、考证)等与在校生面对面活动;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结合专业实习、实践,请在实际工作中的校友、名人讲解学习方法等等,以此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达到育人的效果。通过多年学风养成教育的探索和实践,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精神面貌,特别是学习风气有了极大的改观,为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提升德育工作水平,强化育人效果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此文为我院党委副书记周丹代表学院参加2009年吉林省民办高校德育论坛交流材料,也是我院承担《 2008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高校思政、党建、稳定、网络)委托项目》“新形势下民办高校大学生学习特点与学风教育体制实践的研究”研究成果之一。

第五篇:浅谈大学生创新创业

浅谈大学生创新创业

摘要:现阶段,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而鼓励大学生进行创业, “以创业促就业”则逐渐成为缓解就业压力,提高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创业能力,是高校人才培 养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介绍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及提出背景,阐述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意义,从多个角度探讨大学生提高创新创业能力的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大学生 创新思维 创业 职业规划

1.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及提出背景

1.1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提出背景

早在1990年,我国就开展了基础教育阶段实施就业创业教育的项目研究,但我国大学生创业比例比较低。据有关调查显示,在我国的创业者群体中,“具有大 学学历的创业者在全部创业群体中仅占3.7%”,而发达国家一般占20%—30%。这说明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其系统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还不够完善。

近几年,我国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整体上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如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建设不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体系不健全;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文化氛围不浓厚;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开展范围不广泛等等。目前,在我国一些高等院校,围绕 “挑战杯”和“创业计划”大赛,运用第二课堂的形式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成为较普遍的形式,但这种创业教育的受众面比较小。

1.2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

“创业教育”是由英语中“enterprise education”翻译而来的,创业教育指通过开发和提高学生创业基本素质和创业能力的教育,使学生具备从事创业实践活动所必需的知识、能力及心理品质,是未来的人应掌握的“第三本教育护照”。首届世界高等教育会议上就曾强调“高等教育必须将创业技能和创新精神作为基本目标,以使高校毕业生不仅仅是求职者,而首先是工作岗位的创造者”。

其中创新能力是指运用知识和理论完成创新过程、产生创新成果的综合能力。创新能力的表现形式是发明和发现,是人类创造性的外化。创新能力包含着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造性实践能力,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和创新人格。

创业能力是指在各种创新活动中,凭借个性品质的支持,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新颖独特地解决问题,产生出有价值的新设想、新方法、新方案和新成果的本领。创业素质的人才应具有的能力包括:创造力和创造精神、学习能力、技术

能力、团队合作精神、解决问题能力、信息收集能力、敏锐的洞察力、研究和完成项目的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和献身精神等。

2.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意义

2.1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缓解就业压力

2001年,我国有107万普通高校毕业生,2005年增至338万人,2006年达到413万人,2008年、2009年分别为559万人和611万 人。从以上数字我们看出,高校毕业生数量在大幅度增长。据教育部有关统计显示,2001—200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平均就业率只有70%,其中本科生的待业人数2001年为34万,2005年达到79万,2007年为增至144万,2008年、2009年由于全球经济危机,我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近年来,高校招生总体规模不断扩大,大学毕业生逐年增多,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源源不断地涌入人才市场,给社会带来巨大的就业压力在这样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大学生毕业就有可能面临着失业,这将给社会带来很多的不安定因素。因此,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教育和引导更多的大学生加入到创业创新队伍中来,是大学生走向社会接受社会挑战的重要途径,同时也能大大缓解社会的就业压力。2.2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和核心竞争力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在人的全面素质中,不仅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而且要具有创新意识、创造精神和创业能力,而创业素质的养成必须通过创业教育来实现。创业教育不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内涵,而且突出了教育创新和对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在未来的人才竞争中,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是至关重要的,高校的核心竞争力来自于培养大学生人文和科学素质、就业和创业技能、创新和创业精神的机制和能力。通过创业教育,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创业素质,培育大学生的实践精神、探索精神、冒险精神和创业能力,进而促使学生注重自身基本素质的提高,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根据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大学毕业生目前的主导需要就是就业,在就业问题解决不了时,创业就变成了他们的主导需要。创办一个小企业,并使其不断发展,是实现其人才价值、人生理想的有效途径,是实现大学生的自我价值的需要。在知识经济时代,大学生想展现自己的才华,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他们对创新创业的要求也越来越强烈,因此,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他们实现自身发展准备了条件。在创业活动中,大学生通过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领域,以独特的思想去突破和创新,从而最终实现人生价值。

3.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有效方法

3.1提高大学生创新积极性

目前,有的高校为激励和鼓励大学生创业,专门设立了“大学生创新创业专项奖学金”,奖励在创业创新方面有突出贡献的学生和老师。有的学校对创业较

好或参加全国创业大赛并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和指导教师,给予一定的精神和物质奖励。这些做法都在不断地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激励机制,只有机制完善了,才会吸引更多的老师和学生参与进来,才会使越来越多的创业人才脱颖而出,才会激励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热情。从多个方面积极营造创新型校园文化,通过创新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并逐步内化为学生的素质,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3.2激发学生创新创业兴趣

首先,增设有关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丰富学生创新创业理论知识。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增设创业教育课程,采用创业案例进行教学,展示成功创业者的创业精神、创业方法、创业过程和规律。可以定期举办“创业企业家交流论坛”,“与企业面对面”等活动,请创业成功人士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帮助学生分析创业成功与失败的原因,为学生提供理论指导。

其次,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要想加强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首先要培养出具有较高创造性思维和创造精神的教师队伍,只有不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素质的学生。在这方面,可以聘请社会上成功的创业人士或校友为老师做创新创业专题客座,带领教师学习创新创业相关理论和技能知识,使教师首先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以便在向学生传授创业知识时,能够有的放矢,从而增强创新与创业教育的有效性。

3.3营造创新创业氛围

充分发挥大学生科技社团的作用,营造创新创业文化氛围。通过大学生科技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科技实践活动,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形成创新创业的文化良好氛围。

开展各种创新创业教育专题活动,拓展创新创业教育载体。在校园文化中开展各种创新创业教育专题活动,以社会实践为纽带,将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任务、内容、要求有机地融入到校园文化中来,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如参观创业成功的企业,请创业成功者介绍创业的奋斗历程,鼓励在校大学生创业,大力营造创业光荣的氛围,带动更多的学生勇于创业。

以校园科技文化活动为载体,以科技竞赛为依托,培育学生科技创新能力。依托校园各种科技竞赛,充分发挥“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大学生就业创业论坛、大学生节能减排大赛等大学生创新创业课外活动,推动学生积极参与到创新创业的课外活动中来,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3.4提高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

为学生搭建实践训练平台,这里有三种途径,一种是校企合作,联合创立实践训练基地;第二种是在高校建立“创业基金会”、“创业协会”等组织机构,为学生提供创业实战演习场所;第三种是通过勤工助学岗位,帮助学生体验创业。

以上三种途径都是在为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搭建起一个发展的平台。通过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高校与企业联姻,企业走进高校,共同探讨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从而不断提升学生创新与创业能力。

3.5培养企业家精神,打造领军人物

如何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除了进行校企合作,建立实习基地外,还必须树立起由创业导向模式向培养具有企业家精神的管理人才模式转变的新理念。只有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有机结合起来,从深层次不断唤醒、启发和挖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潜能,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团队训练、岗位见习、创业实践等实践活动,逐步培养出创业领军人物,才能在大学生中塑造创新创业理念,从而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整体水平。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品格和创业能力。

下载浅谈应用型民办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发展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应用型民办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发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大学生创新创业

    大 学 生 创 新 创 业 1 目录 摘要: ....................................................................................................................................

    2014大学生创新创业

    关于开展哈尔滨学院2014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评审暨省级项目立项推荐工作的通知各学院(部)、部门: 根据省教育厅《关于开展2014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申报......

    浅析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初探论文

    论文关键词:应用型本科 创新创业教育 人才培养模式论文摘要:文章分析了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定位和特征,提出了其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在借鉴国内外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

    浅谈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问题

    浅谈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问题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如果说公办高校每年百万计大学毕业生涌入就业市场已经造成了就业供需失衡的话,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的供求矛盾......

    浅谈民办高校大学生德育教育

    浅谈民办高校大学生德育教育 郑君 于雪 (青岛滨海学院大专文科基础学院 山东,青岛 266555) 摘要:民办高校自身发展有其特殊性,而民办高校德育工作又是一个非常重要却相对薄弱的环......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合集)

    关于举办沈阳药科大学首届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通知各学院: 为认真学习贯彻《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精神及省教育厅相关文件......

    大学生创新创业策划书

    创新学院 2020 - 2021 学年度 第 2 学期《创造学》期末考核作业姓 名刘远国学 号2010390326学院班级体育与健康教育学院学生电话***提交时间 2021 年......

    最新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书范文大全

    最新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书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中,人们使用创业计划书的机会逐渐增多,创业计划书提供了企业全部的现状和未来发展的方向,也为企业提供了良好的效益评价体系和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