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民办高校大学生德育教育
浅谈民办高校大学生德育教育
郑君 于雪
(青岛滨海学院大专文科基础学院 山东,青岛 266555)
摘要:民办高校自身发展有其特殊性,而民办高校德育工作又是一个非常重要却相对薄弱的环节。在调查研究和教育实践的基础上,结合青岛滨海学院德育教育的成功做法,总结经验,积极探索适合民办高校学生特点的德育工作方法。
关键词:民办高校;德育;教育
民办高校的学生生源构成较为复杂,有统招生,有预科生,他们的基础参差不齐,分数相差很大,学习主动性差,自我约束力不强,思想问题较多。民办高校教育工作难做,德育实效性差,这已经是民办高校中的普遍现象,也是当前民办高等教育工作的热点问题之一。如何改进民办高校的德育工作,提高民办高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把大学生培养成具有高尚情操的现代化实用型人才,是所有民办高校工作者面对的共同课题。我根据自己在民办高校担任10余年教师和班主任的经历谈一下自己的浅见:
一、德育要以为人师表,率先垂范为先
班级是学校德育的基层组织单位,而班主任则是这个单位的领导者、组织者和管理者,班主任德育工作是塑造学生灵魂的工作,班主任对创设良好的班集体,全面提高学生素质,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在学校里,班主任接触学生的时间最长,开展的德育活动最多,对学生的影响最大,在学生面前班主任就是一面镜子、一本书。因此,规范学生的行为,首先要规范自己的行为;提高学生的素质,首先要提高自身的素质。在教育工作中,真正做到为人师表,率先垂范。我作为一名班主任,在工作实践中,要求学生做到的,我首先带头做到;要求学生讲文明礼仪,我首先做到尊重每一位学生,从不挖苦讽刺他们;教育他们热爱劳动,每周五大扫除和学生一块打扫环境卫生和教室清洁卫生;教育学生团结互助,我首先做到和各位教师搞好团结;和学生 1
交知心朋友„„。这样自己的一言一行已经成了一种无声的教育。班主任是学生心目中的榜样,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作为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更应提高自身素质,树立职业道德,以高尚的道德风范去影响学生,当好学生健康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二、德育要以爱为本
德育教育最重要的就是要体现关爱,爱是人类交流的基石。倾注了爱的教育就像春雨一样“润物细无声”。“没有爱的教育是不成功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关爱是滋生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优良道德品质的源泉和动力。我们教师要学会真诚关爱身边的每一个孩子,要用人性化的方式来指导、矫正孩子的思想和行为,使学生真切感受到老师的关爱,从而更好地渗透德育教育。
“爱是教育的润滑剂”,爱是沟通教师与学生情感的纽带。通过和学生接触,我充分认识到了“爱心”在师生关系中所起到的关键作用。谈到班主任的工作,我不禁想起法国作家拉封丹的一则寓言“北风和南风比试,看谁能把一个人身上的大衣吹掉。北风首先施展威力,行人为了抵御北风的侵袭,把大衣裹得紧紧的;南风则徐徐吹动,风和日暖,行人觉得暖洋洋的,开始解开纽扣接着脱掉大衣。”这则寓言给了我很大的启示:“北风”,“南风”无异于班主任积极的工作方法,而“行人”也就是“学生”了。我们在工作中,是居高临下的调子,盛气凌人去压服学生呢?还是用诚挚的情感去热爱、尊重、信任每一个学生呢?当然,我们都愿意选择后者,愿意做“南风”,也就是说在工作中要运用情感和爱来诱导,教育学生。对学生有爱,并不等于一味的迁就和放纵他们。“严”是前提,所以这个“爱”必须和“严”相结合,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接受理解你的爱。
三、德育要以强化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加强各种能力的培养为核心
德育教育主要是养成教育,一个人能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高尚的思想品德,关键在于德育教育。学生良好的思想行为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通过每一件事,每一项活动,每一节课,长期熏陶才能形成。
1、重视学习习惯的培养,培养学生的自控能力。
我首先对学生进行学习习惯的培养,严格要求,常抓不懈。长期以来,我针对班上学生实际,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加强了学习习惯的培养。我提醒他们教室是学习场所,不要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情。在大学阶段,要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注意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根据自己所学专业和就职意向不断发展完善自己,为以后毕业和就业做好准备。在普通话训练或当学生起来发言时,则要求他们站端正,两眼平视前方,态度自然大方,说话时声音要响亮,吐词要清楚。要注意关注国内外的重大时事,每天认真收看新闻联播并做好记录,„„通过这些举措增强学生的自控能力,创设良好的学风和班风。
2、建立学生轮流值日制度,培养学生的自治能力。
值日问题,过去的一贯作法都是只让班干部轮流,经过实践检验,我发现这种做法实效不高。为了全面培养学生自治能力和竞争意识,让每个学生都有锻炼的机会。可以适当采取全班学生轮流值日的制度,让每个学生都有独立工作机会,在值日中学会管理,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更重要的是值日生既要去管理别人,那首先就得以身作则,才有说服力。实践证明:学生在值日中不仅自己严格地遵守纪律,而且表现出较强的工作能力和责任感。通过值日,使我进一步认识到:学生是班级的主体,学生是班级的主人,每个学生都有组织和管理好自己班集体的责任和义务,也有参与管理班级的权力,从而激励学生更加热爱自己的班集体。促进学生“主人翁意识”的确定。
3、建立学生一日常规,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
为了规范学生行为,我根据学校的要求并结合班里的实际情况制定了班上一日常规。要求学生每天按时起床,整理好内务,跑早操,正确佩戴校徽,讲究文明礼貌,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每天按时打扫环境、教室、宿舍卫生、每周五进行大扫除。让学生通过劳动来理解劳动的意义,体会劳动的艰辛,体验父母的辛劳,体现尊老敬老的美德。通过建立学生一日常规,规范了学生的行为,同时也培养了其自理能力。
四、德育要以理解做基础
“没有理解就没有爱。没有爱的教育是不成功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
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深入到学生中间去了解他们,和他们交朋友,了解他们在想什么,喜欢做什么,不喜欢做什么,他们的烦恼有哪些,有哪方面的需要帮助,这是教师做好德育工作首要前提。不深入到学生中去,就不知道学生的实际情况。有不少教师经常埋怨现在的学生不懂事,不好管、不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其实,这是因老师与学生接触太少的缘故。你离学生一尺,学生就会“敬”你一丈。老师高高在上,课讲得再精彩学生也可能不亲近你。彼此不理解,得出的只能是偏见,而偏见所造成的恶果就是隔阂和对立。如此,理解就无从谈起。因此,作为教师,只要有可能就要尽量多的到学生中间去,去参加他们的闲谈,参加他们的活动,参加他们的联欢,一定不要放过任何与学生接触的机会。这样才能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做到有的放矢。这个过程体现的正是对德育教育工作的热爱和对学生的真爱。
总之, 德育教育是一种信任、是一种尊重、是一种鞭策、更是一种能触及灵魂动人心魄的教育过程。德育工作是一项艰苦而耐心的工作,可我却乐在其中。我坚信,“一份耕耘,就有一份收获”。当我看到自己带的班级朝气蓬勃,秩序井然地向前发展时,当我看到学生学有所成时,所有的辛苦与汗水都化作一股甘泉流淌于心涧,且瞬时又化为强大的动力,使自己更加努力地投入到以后的工作中去!
参考文献:
[1]陈艳雁,何小春.高校德育实效性低的原因及对策探讨[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8,(4),94-96.[2] 崔庆荣.德育要以爱为本.中国期刊网 http:///
[3]苗春霞,卢建科.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淡化原因及对策分析[J].《科技信
息》,2007,(30),18-21.[4]刘宪忠.论在高校教育中坚持德育首位[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1,(2),77-79.[5] 张士军,于桂花.《民办高校大学生德育教育实效性探索与实践---基于青岛滨海学院德育教育改革的新视角》[J].《职业技术教育》2009(12)
[6] 曹仁彬.班主任德育论文——班级管理《百度文库》http://wenku.baidu.com/
第二篇:浅谈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问题
浅谈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问题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如果说公办高校每年百万计大学毕业生涌入就业市场已经造成了就业供需失衡的话,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的供求矛盾就更为突出。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当今的一个社会问题。造成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许多大学生存在着各种糊涂认识是一个主要原因。因此,面临就业的大学生要克服思想障碍,注意走出如下思想误区。
一是认为到农村就业没有奔头,只局限在大中城市求职。与大中城市相比,农村交通不便,信息不畅,文化氛围淡薄,生活质量不高,这是不争的客观事实。大学生在建设新农村的伟大实践中,自己的知识、技术派上了用场,并且在各自岗位上干出了成绩,受到群众的尊重、社会的肯定,就会感到在农村工作有意义、有奔头。
二是认为到经济欠发达地区就业难以实现自身价值,只局限在经济发达地区求职。经济发达地区的硬环境和软环境建设都普遍优于欠发达地区,对人才的流向有着强劲的吸引力。经过多年的吸纳,发达地区的人才已经相对饱和,有些地方甚至还出现人才高消费现象。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比,确实存在着不小的差距,但是,由于产业的分布不同,区域的特点不同,仍然有其独特的优势。大学生到欠发达地区就业,并不是没有用武之地,难以实现自身价值,而是既可以以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为当地优势产业、特色经济的发展等方面作出积极贡献,又可以在艰苦的环境中受到更大的磨练。
三是认为到冷门行业就业脸上无光,只局限在热门行业求职。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变化发展,热门行业不一定长期热门,冷门行业也不一定长期冷门;今天的热门行业明天可能会变成冷门行业,今天的冷门行业明天也可能会变成热门行业。行业是社会的分工,不管是热门行业还是冷门行业,都是党和国家事业的组成部分,不存在着高低贵贱之分。只要干一行,爱一行,钻研一行,那怕是在冷门行业工作,也能够有所作为。
四是认为到专业不对口岗位工作难以发挥优势,只局限在专业对口岗位求职。经过几年大学的寒窗苦读,大学生打下了一定的理论基础,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术,如果能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岗位,对其自身发展无疑是有利的。但是应该看到,大学生不单有专业技术的优势,还有年纪轻、肯学习、观念新、综合素质较高等优势。是金子总是要发光的。他们在专业不完全对口甚至不对口的岗位工作,经过刻苦学习和努力,同样能够成为内行里手,同样能够做出优异成绩。在专业不对口的岗位就业并不可怕,关键是自己如何去面对、去打拼。
五是认为到内资企业就业得不到更大的锻炼,只局限在外资企业求职。外资企业普遍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管理理念、管理手段等都比较先进。但是,外资企业目前在我国企业中还是占少数,需要大学生是有限的,多数大学生还是要在内资企业谋求职位。近几年来,在知识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大格局影响下,我国内资企业的管理方式有了很大转变,产品的科技含量也有了很大提高,许多内资企业还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拥有品牌。大学生在内资企业工作,也会能够得到锻炼,能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能够干出一番事业来。
六是认为到小企业就业埋没人才,只局限在大企业求职。一般来说,大企业聚集了多方面的人才,科技力量相对雄厚,科研环境相对优越。但是,在人才济济的大企业工作,刚毕业的大学生未必就能够很快安排在关键岗位或搞关键技
术。在小企业工作固然有着不利的因素和条件,但由于小企业普遍缺乏人才,急需人才,大学生上岗后,往往就要独当一面,甚至要起挑大樑作用。小企业通过给任务,给压力,大学生的知识、技术和能力不但不会被埋没,反而会得到充分的运用和提升。
七是认为到技术性较低的岗位工作是大材小用,只局限在技术性较高的岗位求职。大学生在学校学到的多为基础理论知识,实践经验普遍比较缺乏。目前,企事业单位招聘人才基本上都要在笔试的基础上,进行以实际工作能力为主要内容的面试。如果不切合自己实际地选择技术含量较高的岗位,往往难过考试关。相反,如果摒除大材小用思想,把择业标准降低一点,把选择面扩大一点,竞争就业的成功率就会大得多。
中国今天已经进入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适逢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大学生,除了主动调整知识结构,学习和掌握必要的应聘技能技巧以外,很重要的一条是在努力寻找理想的就业岗位的同时,主动说服自己,适当降低就业岗位期望值。如果一时找不到满意的工作,不妨讲些策略,来个“先就业,后择业”。因此当今天大部分学生面临就业压力时,能不能学生自己再放下一些身价,天生我材必有用,当你无法与比自己选择机会多的已经工作过的往届学生和优秀学生比时,去那些可能需要你们的单位去,从简单做起,或从工人做起,也许人的机会就在前面,因为在高速发展的今天,一年以后,谁也不知谁可能在做什么。机会永远留给那些扎实做事的人。
第三篇:关于民办高校大学生消费观调查报告
摘要:本文通过对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大学生消费观调查问卷资料的统计分析,并针对问题和产生原因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以促使民办高校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向健康、和谐、有序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民办高校大学生;消费观;理性消费
在当前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状态下,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民办高校大学生群体的消费观也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这是一个矛盾的群体。大学生年龄较轻,有着与社会其他消费群体不同的消费行为;民办高校大学生一方面消费需求较高,另一方面未独立的经济又制约着他们的消费。为了解当前民办高校大学生在消费观、消费与闲暇方式、理财等方面的现状,我们以湖南涉外经济学院为例,成立课题组对民办高校大学生消费观进行了调查。
一、民办高校大学生消费观调查情况分析
我们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和个案访谈法,在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共发放350份问卷,收回336份问卷,回收率为96%,有效问卷率为96%,收回问卷有效。按照随机发放形式,在回收上来的调查问卷中,男性大学生占40.3%,女性大学生占59.7%;大一占45%,大二占33%,大三占12%,大四占10%;独生子女占29%,不是独生子女的占71%;农村所占比重为42.3%,城镇为36.2%,城市为21.5%。调查结果如下:
1、理性消费是主导
在这次问卷调查中我们发现,理性消费观仍然占主导地位。这也说明了我学院大学生越发成熟懂事。当在决定要进行某项消费时,选择商品的实用性占62.8%,价格占34.2%,商品的品牌、档次占11.4%,随大流占1.4%,其他占7.4%。可以看出,商品的实用性占了最大比重,大部分学生在购买时考虑了商品的实用性,但也注重品牌与价格的影响。因此可以说我院大学生是充满感性而富有理性的消费观。在消费倾向调查中,以经济实惠为主占37%,兼顾实惠和高标占37%,尽量追求高标准占11%,看心情占25%,其他占1%。这样的选择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物美价廉,这表现出大部分同学基本上能做到理性消费。而当强烈地想要某样东西却发现钱不够时,35%的同学选择放弃购买,25%的同学选择自己存钱,这也反映出我院大学生在消费方面是实际、理性和冷静的。
2、两极分化明显,消费方式呈多样化
在本次调查中,月消费 600—1000元的占62.8%,600元以内的占15.7%,1000元—2000元占22.5%。由此可以看出,我院绝大多数学生能合理安排自己的消费,但仍然有一部分学生消费过高,两极分化明显,所以民办高校在教育方面应适当注意学生在个人消费观念上是否存在误区,并且给予及时的帮助和引导,使其树立积极健康的消费观。
在大学生的日常消费调查中,日常生活所需占71.4%,交通、通讯占87.1%,购物(服饰、饰品)占5%,学习占18.6%,娱乐、交际占28.5%,恋爱消费占11.4%,其他占7.4%。由此可以看出我院学生的消费支出大部分是用来满足日常生活的。人际交往消费的比例28.5%,并且呈迅速上升趋势。无论是在校内还是校外,当今大学生的各种活动都较以前增多,加上城市生活氛围,恋爱等诸多因素影响,大学生的消费方式呈多样化。
3、理财意识淡薄
调查显示,41%的学生很少有记账习惯,而32%的学生根本从来没有记账的习惯,钱莫名其妙的花光了。66%的学生生活费刚好够应付日常各项开支,如有意外开支就会变得紧张,基本没有存款可言。78%的学生在自己所热衷的方面,会控制不住自己。当学生有盈余时,存在银行占56%,改善物质生活占20%,购书、CD等丰富精神生活的仅占8%,可以看出学生用在学习方面的钱很少。在问到您认为您的理财能力如何?较差,花钱没计划占 24%,一般占52%,有较强的理财能力占24%。我院大部分学生觉得自己理财能力一般,民办高校应该加强对学生的理财观念的教育。
4、金钱、消费观健康合理
当被问到心中合理的消费状态时,67%的学生选择了钱不宜太多,让每个月有结余,可供自己支配就行。很多学生都认识到了父母之钱来之不易,应该节俭,这样的金钱消费观是十分健康的。被调查者中没有盲目拜金与攀比现象,也没有奢侈消费等不良风气。结余的生活费大部分学生都选择会存起来。在您期望一个月的月消费大概多少元时,选择600—1000元的占70%,600元以内的占15.7%,1000-2000元的占14.3%。您对现在的消费状况是否满意的调查中,很满意占17%,没考虑过、无所谓占10%,还好占59%,不满意占12%,很不满意占2%。说明我院学生的消费观健康合理,他们能从自己家庭的实际情况考虑,合理安排消费,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适度消费。
5、经济独立意识较弱
当问及您的生活费的主要来源时,父母给予占61%,勤工助学、奖学金占7%,做家教占2%,校外兼职占2%,助学金占19%,其他占7%。可以看出我院大学生的生活费现在主要是靠父母及家人的给予,还有一部分同学是靠国家和学校的奖助学金,自己外出挣钱的不多,大部分学生也没有打工经历。在您对自己赚钱找兼职工作的态度的调查中,不考虑,浪费时间占10%,无所谓占40%,很有兴趣,锻炼自己的能占46%,没办法,生活所迫占4%。很有兴趣,锻炼自己的能力占46%,看来我院大部分学生还是看到了它的重要性,很愿意同社会接轨。他们充分认识到了积累社会经验的重要性,并愿意付诸于行动,但还有40%的学生对外出兼职是无所谓的态度,在这个问题上,民办高校可以给予学生一定的引导,避免学生在勤工俭学的过程中上当受骗,给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勤工俭学的环境。
二、民办高校大学生消费观的建议
针对以上的调查分析及我院学生的消费情况,对我院大学生的消费观提出以下几条建议,仅供各民办高校在树立正确大学生消费观方面的参考。
1、加强消费观教育
亚里士多德曾指出:“一个人如果没有受到很好的教育就会成为浪费的。”因此,各民办高校要加强在大学生中进行“俭而有度,合理消费”的教育,引导大学生在消费时要独立判断,不要盲目攀比高消费,特别是要注意减少随意性消费,真正做到理性消费。教育大学生明确自己的首要任务是学习,明确学习消费是主导,生活消费是保障,娱乐消费是补充。反对享乐主义的消费方式,培养和树立理性消费的观念。加强消费观教育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引导学生理性消费,帮助学生树立科学、合理的消费观。
2、树立量力消费的观念
学生个人消费作为一种经济行为,首先它是受个人和家庭的经济基础制约的,所以古人告诫我们消费要“量入为出,量力而行”。民办高校大学生在校学习和生活,没有固定的收入来源,依靠父母和家庭维持消费,虽然个别学生家庭条件较好,但也应该树立量力消费的观念。要体谅父母挣钱的艰辛,珍惜父母提供的每一分支持和帮助,养成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作风,反对超前消费和高消费,慎行借钱消费。因此,要求民办高校大学生,树立量力消费的观念。
3、加强理财常识的传授
民办高校大学生自主消费经验少,不能理性的进行消费,没有理财的计划。针对这种情况,民办高校应当组织专门的主题班会、开设相应的消费教育课程或消费知识讲座,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成立相应的协会,开展消费问题调查、消费有奖问答或知识竞赛等。理财常识应包括经济金融常识及个人理财技能方式等,在开设的相关课程里面,进行专门的讲解,鼓励大学生考理财规划师证,并鼓励大学生制订个人理财计划。民办高校要教育学生按照理财计划,定期盘点自己的消费,以求做到使自己消费全程基本平衡。
因此,民办高校在教育方面应适当注意学生在个人消费观念上是否存在误区,并且给与及时的帮助和引导,以促使民办高校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向健康、和谐、有序的方向发展。
第四篇:创新民办高校大学生学风养成教育模式
创新民办高校大学生学风养成教育模式
高校学风建设工作是事关学校生存、发展的生命线,是衡量一个学校办学水平,反映教育教学质量,体现培养人才素质的重要指标。作为民办高校来说由于办学时间短、生源素质参差不齐、一些制度和措施建立还不完备等等原因导致学风建设工作更是任重道远。高校,特别是民办高校要实现科学发展,势必要求学风建设工作也要实现科学发展。那么,如何针对民办高校学生特点在学风建设实践中遵循科学发展规律,践行科学发展的理念,就成为学风建设工作取得突破的关键点。几年的工作实践使我们体会到,要想从根本上改变民办高校学风现状,解决民办高校大学生学风存在的问题,只有在工作中始终贯彻“以生为本”这一理念,充分肯定和调动学生个体的“主体性”,并以此为基础探索一条民办高校大学生学风养成教育的新路和模式。为此我们进行一系列尝试,初步取得效果。
一、民办高校学风建设工作现状
教育作为一种外部手段,其目的就是为了促进学习者的学习,提高学习者的效能。因此,在强调教育者主体地位的同时,树立以学生为本理念,强化学生既是教育对象也是教育主体的意识已经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普遍认同。然而,普遍的认同并没有完全与教育者们实际的工作行为相统一,而是出现或多或少、这样那样的行为偏差。具体表现在在加强学风建设工作的过程中,突出学校教师严格管理作用,弱化教育引导作用;突出教师为主体的“教育管理过程”,弱化学生为主体的“自我养成(修养)过程”;突出学风建设建章建制创新,弱化学生内在主体意识、自觉意识的启发、唤醒。民办高校的学风问题更为突出。作为民办高校德育工作者深深地感受到造成上述现状的根本原因是在理论和实践中在没有从根本上贯彻“以生为本”的理念,没有以学生的成人、成才作为所有工作的出发点。这一致命的原因也直接导致了民办高校学生学风状况不容乐观,学风建设工作效益不太理想,付出远远多于收益(回报)。如部分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纪律涣散、自制力较弱、惰性较强、方法不得当等等。面对如此现状,我们认为在总结辅导员经验不足、社会大环境不良影响等客观原因的同时,应该重点总结教育工作者工作理念和工作方法的不足,其中最主要的是教育工作者没有从根本上启发部分学生的内因,没有唤起学生主体意识。工作的现实告诉我们,要想寻求 1
学风建设工作新的突破,必须从根本上转变观念,创新地探索出一条适合民办高校学生特点的学风养成教育理念和模式。
二、民办高校大学生学风养成教育理念和模式探索
(一)学生学风养成教育理念提出的依据
1.学风本质内涵是学风养成教育理念提出的基础
做好学风建设工作的前提必须要准确地界定和把握学风的内涵和本质。我们尝试将学风从内部构成角度分为主体、客体、内容三要素,并在具体界定概念的过程中尽量避免三种倾向。第一,避免将学风的主体、客体、内容三个要素混为一谈,进而导致学风整体概念界定不清;第二,避免将学风与学风教育、学风建设等概念混为一谈。从概念与概念的位阶来看,学风应该是第一位的概念,是所有有关学风问题的基础概念,而学风教育、学风建设则是第二位的概念,是为完成某一目的而引伸、发展的概念;第三,避免单纯从事物与事物的联系角度去说明,而应抓住主要矛盾,直面问题关键,从学风的本身去界定、认知学风的内涵。
基于上述观点,我们所指的学风用简单的语言概括,是指学生个体或学生群体多数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通过客观行为所表现的,有关学习的思维方式和精神风貌。其中学风主体特指学生个体或一个学校学生群体多数;学风客体特指学生个体或学生群体多数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有关学习的思维方式和精神风貌;学风内容特指显现、承载这些思维方式和精神风貌的个体或群体多数的行为习惯。在理论上,行为习惯又可以按照具体显现承载的表象不同,具体划分为学习动力行为习惯、学习态度行为习惯、学习纪律行为习惯、学习生活行为习惯、学习品格行为习惯等等。
学风是学生个体或群体多数有关学习的知、情、意、行等人格因素的综合表现,学生个体或学生群体多数学风的好坏往往与学生个体或学生群体多数的个人品德、德行修养有直接关系。例如,一个品德高尚、德行修养高的人,往往自然地就能够树立远大学习理想和目标,能够具有不畏艰难的刻苦专研精神,如果这种状态持续一段时间就可以固化为此人的学风,我们当然也可以说该人学风优良。反之一个胸无大志、得过且过、只图个人自私安乐的人,不可能在学习上目标远大、严格自律,那么学风自然就谈不到良好。与此同时,既然学风本质上是学习主体有关学习的思想作风和精神面貌,而且必然通过客观行为习惯的外在表现让人们感知,那么,我们也可以通过行
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工作设计和谋划,进而,促进学习者的思想作风和精神面貌的形成。因此,通过学生学风养成教育工作完全可以促进学生个体或群体多数良好学风的养成。
2.学生主体性是学风养成教育提出的前提
学习是学生成人、成才的必由之路,养成优良的学风是学生成人、成才的必要条件。可见,养成优良学风是每一个学生可能完成,也是必须完成的使命。正是学生具有主体性这一重要特性才使得在学风建设过程中教师能够激发学生的潜力,启发学生内在自觉意识,从而使学生通过自觉独立的思考和实践,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个体的能力,最终转化为个人的素质,实现学生的全面成才。
学生主体性与学风养成教育均追求教育各要素和谐互助。肯定学生的具有主体性正是对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平等和谐关系的一种直接反应,是教师与学生在教与学中实现人格的真正平等的突出表现。正是在这样氛围中,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学习,实现教师与学生的真正对话与互动,实现真正的教学相长。这与我们提出的学风养成教育所遵循的理念、追求的目标完全一致。学风养成教育正是看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在“以人为本”理念的指导下,在民办高校学风建设领域中的一种尝试。以学生为主体,将学生自身、教师、学校等等均作为学生自我成人、成才的基础和资源,为学生自身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服务,从而实现学生主体的自主、能动的创造性和人格完善。
学生主体性与学风养成教育实现手段具有同一性。学生的主体性只有通过自己的实践行为才能表现出来,也只有通过实践行为主体性才能得到良好的发展。而学风养成教育实现的手段也正是实践这一主要途径,正是通过实践这一重要手段学生才能不断强化、沉积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行,进而形成优良的学风。从这个意义上讲,学生主体性与学生养成教育实现的途径都是不断在现实中进行实践,从而达到身心诸多条件、多种因素优化,相互促进、紧密结合,进而实现学生的成人、成才。
3.民办高校学生现状是学风养成教育提出的原因
几年德育实践,我们认为民办高校学风中存在的问题可以概括为“六不”,即志向不明、意志不坚、纪律不整、方法不当、心性不高、习惯不良。其中所谓志向不明是指民办高校部分学生学习动力不足,没有解决为什么学的问题;所谓意志不坚是指部分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没有锲而不舍、勇于攀登的科学精神,没有解决学习毅力的问题;所谓纪律不整是指部分学生纪律意识不强、自控力弱,没有解决行为持续性问题;所谓方法不当是指部分学生学习不得要领、不会科学用脑,没有解决学习方法问题;所谓心性不高是指部分学生心理素质不高、遇事不能正确归因,不能进行自我调适;所谓习惯不良是指部分学生没有文明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懒散缓慢、不能很好规划自己学习生活内容,没有解决学习生活习惯养成问题。
分析形成上述问题的原因,既有学生自身主观因素,也有家长、学校、社会等外在客观因素,其中主要因素是部分学生家长教育不力和中小学养成教育不当,甚至是缺失。一方面,家庭教育导向偏失导致学生养成教育的基础不牢。一些父母不仅不能做引导子女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意识的表率,而且面对偏差行为无法采用科学的教育方法予以正确的解决。同时,当今社会对人才评价的标准也从对人的全面衡量偏向知识掌握的如何,这也直接导致了许多家长将教育的重点放在子女一时的成绩高低、智力的开发,忽视道德修养的提高、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另一方面,小学、中学、高中是养成教育的主阵地,养成教育本应是此时段应该完成、而且必须要完成的阶段性任务。然而,客观上应试教育以及无论小学、初中、高中都追求“高升学率”的现状,使得他们根本无暇顾及学生的养成教育。于是在高等教育阶段养成教育问题,特别是在学风建设领域提出养成教育理念则就尽在情理之中。
(二)学生学风养成教育模式构建
通过几年的民办高校学风建设理论与实践的探索,特别是总结初步取得的成果,我们提出并实施了“明目的、铸意志、修心性、炼能力”的民办高校学风养成教育模式。
1、具体的涵义
“明目的”。讲的是学风养成教育中有关“知”的问题,就是要使学生明确自己学习的志向,充分认识和解决“为什么学,为谁学”,这一动力源的问题,从而建树自己学习志向和目标。
“铸意志”。讲的是学风养成教育中有关“意”的问题,就是要使学生真正从内心强化学习的志向和意义,并提升自己毅力,树立革故立新的科学精神,它是对“知”的升华与沉积,从而提升自己的学习态度。
“修心性”。讲的是学风养成教育中有关“情”的问题,就是要使学生端
正自己的心态,提升自己心理调试的能力,增强心智,从而提升自己的学习心理品质。
“炼能力”。讲的是学风养成教育中有关“行”的问题,就是要使学生在实践中规范学习行为、创新学习方法,从而促进自己各项学习能力的发展。
2.措施的匹配和载体的选择
首先,以奉献社会的的爱国教育为内容的成才价值观教育与实践。树立正确的成才价值观是学生刻苦学习、养成优良学风、最终成才成功的原动力,它回答的是“为什么学,为谁学”的问题。然而,工作实际告诉我们包括民办高校在内的部分大学生这一问题很多人并没有认真思考过、有的甚至抱着没有目标、得过且过的想法虚度大学。很难想象,这样胸无大志的人怎能真正成人、成才。为此,我们在学生四年的学习生活中贯穿“成才价值观教育”这一主题内容,并把爱国、奉献的内容融入其中,从爱国、爱中华民族,奉献社会、服务人民的角度积极引导学生树立为建设祖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个人人生价值实现的远大志向。在新生入学教育过程中我们设计了爱国、爱党专题教育,将成才价值观教育与爱国教育、爱中华民族教育结合起来;在有纪念意义的历史结点我们进行了图片展览;在网络教育方面我们进行 “中国节”、“中国人物”等中华元素的收集和讲解活动;在毕业生离校期间我们结合文明离校教育进行了感恩与报效祖国壮行活动。这一系列活动的相继开展,使学生们在重温、营造民族文明、民族精神的氛围中,唤起爱国、爱校,奉献社会、服务人民,立志努力学习、努力成才的学习热情和远大志向。
其次,以勤勇专精的科学精神为内容的知识观教育与实践。
我们体会部分大学生学习热情偏低、主动性不高,学习不求甚解,应付了事的现象,除了因为这些学生没有远大理想之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这些学生对知识没有形成一种正确的认识,没有树立以专业学习为中心的科学精神。因此,我们将专业精神、专业理想的教育与崇尚科学、崇尚创新结合起来,侧重对科学研究、科学发明、学习单项第一名的表彰和奖励。在奖学金评比、单项奖设立、德育测评评定等方面我们设立创新奖名目,鼓励学生们大胆创新,树立科学精神;在典型培养、学生示范群体建树等方面我们单设践行科学精神学生奖和励志创新单项奖,并在培养、宣传、讲用等教育环节大力倡导。
再次,以和谐发展的健康心态为内容的健康观教育与实践
作为一线德育工作者深感学生心态健康对一个学生成人、成才、成功,乃至生存的巨大影响。为此,在解决突发问题的同时,将心理健康工作的重心放到健康人格和心态的培养上,强化心理学知识的宣讲,注重心理问题的预防。为改变学生对心理咨询的错误认识,我们进行无痕迹的心理互动活动(网络匿名互动);为加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我们针对不同类别学生群体进行心理拓展活动;挖掘现有资源进行将学生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开展专题讲座;开展选派心灵使者互帮互助、共同成长的结对子工程等等。这一系列活动有的是“摸石过河”,实现了我院首创、有的是“旧物新颜”,不断创新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功夫不负有心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初见成效,许多学生从原来排斥心理咨询到接受认同,从被动安排发展到主动约请,这些转变是我们继续努力的强大动力。
最后,以科学创新的学习方法为内容的实践观教育与实践。
我们认为在学风养成教育中注意培养学生勇于实践的学习精神,鼓励学生在多方面进行尝试,在实践中、在尝试中去发现自己的潜能、认识自己的不足。在此过程中我们将培养、树立科学的学习方法作为一项重要的养成内容。我们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培养发现问题的积极心态和敢于质疑的科学精神,提倡学习方法大比拼;在典型发现和示范教育过程中,让学生身边的典型传帮带,互相介绍科学的学习方法;在新生入学时组织新老生学习方法交流会;在选派毕业生学习标兵(考研、考公务员、考证)等与在校生面对面活动;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结合专业实习、实践,请在实际工作中的校友、名人讲解学习方法等等,以此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达到育人的效果。通过多年学风养成教育的探索和实践,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精神面貌,特别是学习风气有了极大的改观,为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提升德育工作水平,强化育人效果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此文为我院党委副书记周丹代表学院参加2009年吉林省民办高校德育论坛交流材料,也是我院承担《 2008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高校思政、党建、稳定、网络)委托项目》“新形势下民办高校大学生学习特点与学风教育体制实践的研究”研究成果之一。
第五篇:浅谈民办高校大学生自信心的建立
浅谈民办高校大学新生自信心的建立
摘要:
大学新生如愿以偿的考入了大学,面临着生活环境的变化;人际环境的变化;学习内容及方式的变化;角色地位的变化等问题,对身心的发展必然带来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大学生的心理适应性与自信心的建立。民办高校是国家扶持的一种办学模式,由于中国人的传统思想,对民办高校的认可度不够,由此也会给高校入学新生造成一定的心理阴影,民办高校学生更需要增强自信心,面临各种环境的考验,最终完成自己的学业,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
关键词:
民办高校;大一新生;自信心建设;解决措施
引言
大学新生如愿以偿的考入了大学,面临着生活环境的变化;人际环境的变化;学习内容及方式的变化;角色地位的变化等问题,对身心的发展必带来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大学生的心理适应性与自信心的建立。作为民办高校更应该注意学生心理稳定、增强自信心的建设,有利于学生更快的稳定下来投入到学习中。民办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一员,不但要从硬件上强化自己,也需要加强自身的内涵建设,以便于学生学有所成、顺利就业、为国家做贡献的自信心建设。大学生作为同学中的佼佼者,步入大学后新生会在脑海中设计出自己的美好未来。但是,由于大学生缺乏社会实践,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给他们 1
带来了很大的痛苦和烦恼,会造成大学新生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自信心受挫以及对现实不满等。改善生活环境;加强人际关系
大学生心理适应性以及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自信心建立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是大学生通过自我调节、自我管理以便同周围环境达到和谐、平衡的一种能力。
1.1 改善生活环境
学生的环境应性以及人际关系的建立是学生稳定的关键因素。大学新生的自我意识在大学期间逐渐增强,往往会出现自我形象多元化、心理体验深刻敏感、自我控制能力增强等特点,但在他们的内心也对自己的效能感产生着怀疑。首先,民办高校借助自身的发展优势,广泛开展办学质量宣传活动,增强民办高校的办学实力建设;其次,加强爱心援助活动,如开展“老新生一帮一活动”、“党员爱心服务岗”、“院团服务队”、“专业就业方向导向”等,从而为大学新生爱心体验、学科兴趣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激发大学新生的环境幸福感,为自信心的建立打下坚实的基础。
1.2 加强人际关系
大学新生到了一个新的环境,人际关系也发生着改变。大学生渴望理解,渴望与同龄人交往,建立真诚的友谊,然而大学生又同时有着自我封闭的倾向,特别表现为人际交往中的矛盾和冲突,这使许多大学生忍受着内心的煎熬。大学生之间彼此的信任度不高,看不到合作带来的愉快,更多的同学关系表现为竞争。对于学习中的大学生而
言,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不但是大学生活的需要,也是将来走上社会的需要。从另一方面看,良好的人际关系也体现着大学生的适应能力,同时也体现着学生的自信心。随着市场经济的冲突,大学之间的竞争也会突出,要给新生树立大学的公平竞争意识,避免恶意的竞争带来的冲突,打击大学新生的自信心。同时,学校的任何一个成员都应该给大学新生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主动与新生交往,设身处地为新生考虑,使学生尽快的稳定下来,从而进一步建立自信。强化硬件建设;完善院史馆建设
民办高校为了与公办院校抗衡,增强市场竞争力,很注重自己的硬件建设。硬件建设时强化内涵的基础,也是大学新生自信心建立的前提
2.1 学院发展历程
大学在新生眼里就是一个望而莫及的奇幻宝库,充满了憧憬和无穷的丰富知识。一个古老的大学,更能激起学生对自己自信心的建立,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促使学生进款稳定下来,享受自己的自豪感。通过学院发展历程的回顾,可以强化学院“博学笃行、明德至善”的校训,内化学生奋发向上的精神;进一步强化办学理念,继续发扬“艰苦朴素的创业精神、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锐意改革的创新精神、团结实干的拼搏精神”等,增强学生对学院办学的自信心;回顾并健全学院成才专栏,传颂优秀毕业生成才历程,树立典型,为大学新生成才奠定自信的基础;传承办学历程,增强民办高校的品牌效应;强化学院社团建设,求实发展,使大学新生有展示自我特长的领地,增强爱校情节,陶冶大学情操,为自己的选择增加自信力。总之,强化民办大学发展历程,有利于学生迅速融入环境,为自己能很好的学习、活动、成才打下坚实的自信平台,即健全学院发展历程展览馆。
2.2 加强教科研成果
加强学院的教学成果展览,建立健全民办大学对教育事业的贡献,也有利于学生对办学实力的自信。以专业为导向,列举教科研成果,健全科研成果转化专栏等,都有利于大学新生的稳定,增强自身的自信心。改进学习方式;加快角色转变
专业课教师要加强与大学新生的沟通,加快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大学课程由于比较多,和高中课程有很大的不同,每学期不像高中那样课程少,大学每学期都五六门,并且下学期又是新课,高中的学习方式就不好适应大学的学习方式。在这个关键时期,专业课教师、辅导员教师要加强和大学新生的沟通,了解学生状况,找到合适的学习切入点,向学生一一介绍各专业的学习状况,专业发展方向,如何建立自立、自强,是学生由为了“学会”知识,转化为“会学”知识。作为大学新生,要使他们逐步转变学习角色,快速适应大学生活。要加强国防教育,树立远大理想;探讨专业专业方向,建立专业学习自信心;加强沟通与理解,建立练好人际关系,加快角色转变。4 结语
对于大学新生,作为民办高校,应从改善生活环境,加强人际关
系;强化硬件建设,完善院史馆建设;改进学习方式,加快角色转变等方面进行改革与探讨,为学生快速适应大学生活,建立自信心,使学生尽快稳定,进入大学的学习环境。